時間:2023-03-23 15:14:06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vb程序設計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一、學情分析
學情分析是教學設計系統中“影響學習系統最終設計”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學設計中,依據教學設計理論,認真研究學生的實際需要、能力水平和認知傾向,“為學習者設計教學”,可優化教學過程,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vb的開課學期一般在大一第二學期,按照專業培養計劃,計算機網絡技術等專業在新生入學的第一學期就開設了《C語言程序設計》這門課。對于從未接觸過語言類課程的大一新生來說,C語言的學習,顛覆了大部分學生的思維方式,學生普遍感到很吃力,有相當一部分同學開始對程序類課程感到害怕。
二、教學方法探討
1.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
為了打消學生的畏難情緒,對于VB教學,應首先與學生談VB,而不是教VB。首先,要讓學生明白VB和C語言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編程方式,不要因為害怕C語言,而害怕VB。教學中,通過演示一個簡單的例子,向學生演示只需要兩行代碼便可制作出美觀的界面和可愛的功能。比如:示例1:制作美觀的界面,實現窗體上的文字自動或手動的向下移動。突現VB相對于C語言的簡單易懂,引導學生一步步完成所需功能。最后,啟發學生:如果想讓文字上移,如何修改程序?如果想讓文字左移或右移,如何修改程序?如果想讓文字左右交替移動,又要如何修改程序?通過上述示例的講解,使得學生對VB有一個全新的認識——直觀、簡單、易學、易用。其次,要讓學生了解為什么學習VB,VB對于他們有多么重要。這門課的開設除了承上啟下其他專業課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參加計算機二級考證,VB在二級考證中相對比較易學易用。再次,告訴學生,有了C語言的基礎,代碼的編寫會更為容易。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信心。
2.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應盡量使用簡單易懂的語言和示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比如,在講屬性、方法和事件這三個很枯燥的概念時,可以通過生活中有趣的示例來進行解釋。示例2:通過“蟑螂從女生腳上爬過”的事例,講解屬性、方法和事件的概念。蟑螂從女生腳上爬過時,女生的臉色變紅,臉的顏色為紅色就是屬性;女生尖叫起來,女生跳起來,這是女生本身做出的動作就是方法;蟑螂爬過女生的腳,這是外部事物對女生做出的動作,就是事件。通過這種類型的示例,成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也幫助學生理解了這幾個難懂的概念。在講屬性、方法、事件的書寫格式時,也可將這個示例寫成VB偽代碼的形式:屬性的表示方法:女生.臉的顏色=紅色方法的表示方法:女生.尖叫啊事件的表示方法:女生_蟑螂爬過至此,學生對VB程序一下就理解了。
3.實踐中學習,項目中鞏固
要想學好程序設計類的課程,大量的練習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將所有知識點都融入到一個個的項目實例中。課堂上邊演示邊制作,課后布置一些舉一反三的題目,讓學生自己在課后完成。
參考文獻:
[1]寧德瓊.VB下學生選課系統的設計方法[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05(11).
[2]邢國春.基于vb下的ADO控件對學生選課系統設計[J].師范學院學報,2004(3).
[3]李媛媛,傅申,李良彬.校園網上選課系統[J].計算機系統應用,2013,22.
[4]張燕,蘭彬.淺談數據庫管理信息系統的結構設計[J].北京農學院學報,2007(6).
[5]康開鋒.高職院校在線選課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重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參考文獻:
[1]唐小燕,吳斌,魯大林.傳統教學與案例教學在《VB程序設計》教學中的實施效果分析[J],教育信息化,2006年19期
[2]王四化,林蟒,邱伯文,成明.基于VB和Surfer不連續區域氣象資料自動成圖的實現[A],第27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城市氣象,讓生活更美好分會場論文集[C],2010年
[3]茍秉宸,余隋懷,王聰,初建杰.設計專業創新教學模式的優化與實踐——基于TeamWorking的專業外語教學方法[A],2005年工業設計國際會議論文集[C],2005年
[4]羅妤.計算機軟件技術基礎實驗教學改革探討[J].職業,2009,20
[5]劉麗.信息化形式高校計算機語言課考試的改革[C].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報告論壇論文集,2006,4
[6]劉迎春.高職C程序設計實驗改革初探[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6,8
[7]彭鑫.VB程序設計課程實驗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6
參考文獻:
[1]于鵬,李霞.中文版VisualBasic6.0程序設計項目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2]張凱,李妙妍,袁靜.任務驅動教學法在VB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初探[C].Proceedingsof2010Thir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ducationTechnologyandTraining(Volume8),2010.
[3]段旭,潘舒,易德成.任務驅動教學法在VB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J].科技信息,2010(30).
[4]苗玥.“任務驅動教學法”在“VisualBasic”課程中的應用[J].電腦知識與技術,2005(36).
關鍵詞:VB,程序設計,過程調用,參數傳遞
1 前言
VB程序設計是采用面向對象的可視化操作界面,功能強大,應用廣泛,而相對于其他面向對象的編程語言,如VC,Delphi等容易學習掌握。在程序設計中,為了縮短程序運行的時間,也為了方便、簡化程序設計,就需要建立相應的過程,建立過程的目的之一就是減少重復代碼,將公共代碼放入過程中,并由其他事件過程調用它,調用過程有諸多技巧,經常根據程序編寫的需要,按功能將程序分解成若干個相對獨立的部分,然后對每個部分進行程序編寫測試,這樣就把每一個部分稱之為過程。免費論文。
在全國VB等級考試中,要求學生掌握的過程主要有事件過程,Sub過程和Function過程。在過程調用中,Sub過程與Function過程相似,它們都是用來完成特定功能的獨立程序代碼,它們由一組符合VB語法的語句組成,但它們不同的是,Function過程可以返回一個值給調用程序。但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那就是Sub過程與Function過程必須在事件過程或其他過程中有調用它們,否則過程代碼將永遠不會被執行。在過程的調用中,由于二者參數傳遞的機制相同,為便于描述,本文就以Sub過程(即子過程)為例,對過程的定義、調用及參數傳遞進行分析和說明。
2 VB過程的調用與分析
在調用過程時,主調過程的實參以一定的形式傳遞給被調過程的形參,完成實參與形參的配對結合,然后執行被調用的過程體即語句塊。經被調過程處理后,并可得到處理的結果,但如果被調過程為Function過程時,可將所得結果返回給主調過程。VB中,參數的傳遞有傳值和傳址(引用)兩種形式。免費論文。
2.1子過程的定義與調用
自定義子過程的格式:
[Public | Private] [ Static]Sub子過程名([形參表列] )
局部變量和常量定義
<語句塊>
[Exit Sub]
[語句塊]
End Sub
其中形參表列的每個參數的形式:[ByVal](變量名[()] [As類型,]……)
形參表列中的參數稱為形參或啞元,只能是變量或數組名,不能是常量、函數、表達式等。在過程定義時,參數有傳值和傳址兩種定義形式,帶ByVal定義的參數為值傳遞,用于接收過程調用時實參傳遞過來的值,否則為地址(引用)傳遞,用于接收過程調用時實參傳遞過來的地址。
子過程的調用格式:
(1) Call過程名( [實參表列] )
(2) 過程名[實參表列]
子過程的調用是一條獨立的調用語句,有上述(1)、(2)兩種調用格式。其中:“實參表列”中的參數稱為實參,實參的個數、數據類型都要與被調用過程的形參一一對應,實參可以是同類型的常量、變量、數組、表達式等。
2.2傳值方式(ByVal)
VB中的傳值方式,實參與形參在內存中占用不同的內存單元,當調用一個過程時,系統把實參的值復制給形參,當執行被調用的過程時,實參與形參并斷開聯系,過程的調用也將結束,形參的任何操作和變化都不會影響到實參。傳值方式是“單向”的,形參的值不能返回給實參。在教學中,通過總結給出了如下按傳值方式(ByVal)對過程調用的分析方法。
例1:編寫兩個數相加的過程,執行程序并輸出結果。
Option Explicit
Public Sub Add(ByValx As Integer, ByVal y As Integer)
x =x + y : Print “x=” ;x
End Sub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Dim a AsInteger , b As Integer
a = 20: b = 15: Call Add(a, b): Print “a=”; a;“b=”;b
End Sub
程序運行后得到的結果為:x=35a=20 b=15,通過該方法能簡潔明了地得到正確結果,x的值由兩個數相加所得的結果,而a,b兩個數的值沒有變化,分析參數傳遞過程的情況如圖1所示,由于采用傳值方式,實參和形參在內存中占用不同的內存單元,當調用過程Add時,系統把實參a, b的值復制一份給形參x和y,便斷開實參與形參的聯系,執行Add過程中的語句塊后,形參x的值進行了變化即為兩個數的和,但它的變化并不影響實參a和b,當返回到主調過程時,形參所占的內存被釋放。
2.3傳址方式(ByRef)
傳址方式也稱引用方式,是VB默認的參數傳遞方式,當調用一個過程時,系統將實參的地址傳遞給形參,實參與形參在內存中占用相同的存儲單元,即過程接受的是實參變量的地址。因此在被調過程中對形參的任何操作都變成了對相應實參的操作,實參的值會隨著形參的變化而改變,這種傳遞是“雙向”的。下面來分析一下傳址方式(ByRef)的一般情況,即形參與實參均為簡單類型的變量。免費論文。
當形參是傳址方式的簡單類型變量,實參是同類型的簡單變量時,系統采用傳址方式實現虛實結合。下面采用傳址方式,改編例1的程序,分析能否改變a,b的值。Add子過程修改如下,其主調過程與傳值方式的主調過程相同。
Public Sub Add(ByRefx As Integer, ByRef y As Integer)
x =x + y : Print “x=” ;x
End Sub
執行程序,運行結果為:x=35 a=35 b=15。分析參數傳遞過程如圖2所示,由于采用傳址方式,實參和形參在內存中占用同一存儲單元,當調用過程Add時,系統把實參a, b的地址分別傳遞給形參x和y,使得x與a是同一存儲單元,y與b也是同一存儲單元,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把x與a看成是同一個變量,y與b也可看成是同一個變量,執行Add過程中的語句塊后,形參x的值進行了改變,等同于實參a的值也進行了變化,調用結束后,返回主調過程,這樣也就改變了a的值,由于y的值沒有變化,所以b的值也就沒有改變。
關鍵詞:程序設計;教學方法;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08)31-0922-02
An Exploration of VB Program Design Teaching Methods
REN Hong-jian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19, China)
Abstract: In teaching program design, finding new ways to solve the dryness and complexity of program design has always been a fascinating subject for many computer science educators. This article provides several ideas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 of teaching VB program design: how toimprove course quality, how to enhanc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how to nurture and strengthen students’ ability and creativity in analyzingand solving a design problem, etc.
Key words: program design; teaching methods; aptitude
1 引言
掌握和應用好計算機知識是當代大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為此,國家教育部根據高等院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培養目標提出了“計算機文化基礎”、“計算機技術基礎”、“計算機應用基礎”三個層次的教育體系。VB屬于第二層次范疇的計算機編程語言,已被列為公共必修課程。
程序設計語言類課程的指導思想是:使學生通過學習既掌握高級編程語言的知識、編程技術和基本算法,又掌握程序設計的思想和方法,更具備利用計算機求解實際問題的能力,能靈活運用高級語言進行程序設計。其重點是培養學生掌握程序設計的思想和方法,難點是作為程序設計的入門課程,應當如何引導學生突破傳統的思維方式,培養程序設計的新思想。本文結合教學實踐與理論思考,談談在教學上的一些經驗和體會。
2 VB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課堂教學模式單一。目前,Visual Basic 課程的教學模式主要是使用多媒體教室,教師采用Powerpoint課件加實例演示的教學模式,該模式比以前的“粉筆”+“黑板”教學模式有了很大的提高,加大了課堂的信息量,更直觀形象了。但如果僅采用這樣單一的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過程還是以教師為中心,課件的信息量很大,授課速度又快,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的積極性仍然沒有得到充分調用;第二,上機實驗過程中,學生是自主學習,忽視教師的引導作用。首先,在上機實驗中,教師布置上機的任務后,學生自行練習,教師就忙于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而不引導全局。在這種放任學生自主練習的狀況下,整個上機實驗過程節奏松散,而實驗任務對大部分同學來說臺階過高,于是學生感到很茫然,便很快就喪失了學習興趣,甚至厭惡上機。其次,上機人數又多,學生遇到的問題往往得不到教師的及時解決,于是挫折感增加,產生厭煩心理。
3 教學方法的探索
3.1 實例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程序設計是一種構造性的技術,對于學生來說,程序設計的思維方式和概念都是全新的,學生接受起來很困難,因此必須研究程序設計的教學方法。教學的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程序設計教學中要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利用學生對事物的好奇心,選擇一些有趣的、有實際意義的程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俗話說:教無定法,學無定法。打破課本原有以知識的邏輯結構體系為順序組織課堂教學的方式,以學生的已有知識為基礎,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先易后難、先具體后抽象的原則,通過觀看、模仿、理解、總結、提高五個階段進行教學。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決定了教學效果的好壞。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很重要,而教師還要在教學過程中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學習本身或過程有興趣,而不是在外界剌激下只關心學習的結果,這直接影響到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學習效果。教學中僅僅單純地傳遞教材內容是不夠的,在第一堂課中,教師應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利用其對事物的好奇心,選擇一些有趣的、有實際意義的程序,從一開始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2 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在教學過程中提出問題,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促進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探索,可以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成為主體。實際上,問題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沒有問題便沒有深入,老師要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學習,即提出問題,留給學生時間思考、討論、解決問題,從而更深入地展開學習。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法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例如,在講數組的概念時,老師先設置問題編程計算10個數的和。根據以前所學,學生會想到需要定義10個變量用于存放這10個數。再進一步要求計算50個數的和。這時候如果再定義50個變量,則會非常麻煩,學生此刻開始思考該如何合理地聲明變量。再深人一步求100個數的和。此時,當教師引出數組的概念、分析數組的性質時,學生不僅能夠很容易記住數組的性質,還能夠知道在什么情況下使用數組,事半功倍。
3.3 舉一反三,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編程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要使學生能夠獨立地編寫程序,而這正是編程教學中最大的難點。在實際教學中,筆者采用以下幾步措施來逐漸使學生能夠獨立編一些簡單的程序:第一步精講例題,詳細分析其算法,逐一列出解題步驟,給出完整程序;第二步精心挑選很多程序題,讓學生閱讀程序,寫出程序執行結果,這一步十分關鍵,讀懂理解人家的程序是以后自行獨立編程的前提;第三步是讓學生做程序填充題和程序改錯題,即給出相應程序,把其中一些關鍵地方留空,讓學生填充,或在程序中提供一些錯誤語句,要求學生修改正確;第四步出一些類似例題的編程問題,讓學生模仿完成;第五步讓學生獨立編寫簡單的程序。例如,為了讓學生獨立解決求s=1-1/2+1/3-1/4+...+1/99-1/100的程序,首先詳細分析了求s=1+2+3+...+99+100 的編程,程序如下:
Dim i As Integer
Dim sum As Integer
sum=0
For i=1 to 100 step 1
sum=sum+i
Next i
Print "sum="; sum
然后,將上題中“For i=1 to 100 step 1”這一語句略作改動:①For i=1 to 100 step 2;②For i=0 to 100 step 2;其余不變,讓學生閱讀程序并分析。程序①實際上是求100 以內奇數之和,程序②實際上是求100 以內偶數之和。再將上題中sum=sum+i 這一語句改成sum=sum+1/i,其余不變,那又如何呢?學生很容易得出程序實際上是求s=1+1/2+1/3+...+1/100,進一步引導學生,這個程序有什么問題?答案是由于求和結果不可能是整數,故語句Dim sum As Integer 應該改成Dim sum As Single。再引導學生思考,要求s=1-2+3-4+...+99-100的編程,上題中循環體sum=sum+I 應該怎樣改動? 結合相關數學知識,學生很自然得到正確結sum=sum+i*(-1)^(i+1)。有了上述的層層鋪墊,相信學生是能夠獨立完成s=1-1/2+1/3-1/4+...+1/99-1/100 的程序代碼設計的。
能獨立編程后,還應善于總結。有些編程題,表面上看起來好象不一樣,它們實質上可以用一道通用的程序來實現,只要改變其中的一條語句就可以了。如:
例1:編程求任意三個數中的最小數。
例2:編程求任意三個數中的最大數。
例3:編程求任意三個數中的中間數。
例4:編程將任意三個數從大到小輸出。
例5:編程將任意三個數從小到大輸出。
這五個編程題,雖然不一樣,但只要會編寫其中的一道題程序,其它題目只要在這道題程序的墓礎上,修改最后的PRINT語句就可以了。
4 根據課程特點,做好歸納小結
程序設計的教學,一般都是從局部分散地講,如果不歸納總結,學生則難以形成完整、清晰的框架,因此,教學中要及時歸納、做好小結。歸納可以是一個控件多方面(如事件、屬性設置等)的歸納,也可以是對一種結構的歸納(如分支結構的歸納)。總結可以是一課的總結,也可以是幾課的總結。歸納總結的形式也可以多種多樣,可以使用文字概括,也可以使用圖示總結,重難點要著重強調。這種歸納總結,一方面有利于學生理解知識、融會貫通,順利實現知識遷移,另一方面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有很大的幫助。
總之,教學方法在程序設計教學中舉足輕重,它制約著程序設計教學的效率。雖然教無定法,但萬變不離其宗,絕不能離開程序設計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脫離學生的知識背景和認知規律。采取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科學的教學方法,必然會提高教學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5 不斷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在教學中筆者還注意不斷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自學能力在大學生能力層次當中屬于最重要最基本的,首先,有了自學能力就可以通過課外閱讀,學到課本里沒有的東西,知識豐富了,眼界也開闊了,對于活躍學生的思想,提高科學思維能力大有好處:它可以使學生打破老師和課堂的限制,在學習上獲取更大的自由。其次,學生在學校里生活畢竟是短暫的,現在提倡終身教育,將來不論他們從事哪種工作,都需要在工作中不斷提高文化科學水平,這種提高主要靠自學,即自已閱讀有關書籍和報刊,運用已掌握的知識,去認知新知識,自覺發現問題,再歸納概念,作出判斷,進而解決問題。再次,針對計算機的飛速發展、日新月異的特點,自學能力的成長和提高,顯得更為重要。
在不斷的教改實踐中,筆者始終堅持一個指導思想,即充分相信學生的學習潛力,減少學生對教師和教材的依賴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從而發展學生的分析能力,觀察能力和獨創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
參考文獻:
[1] 牛又奇,孫建國.新編Visual Basic 程序設計教程[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2.
[2] 沈國珍.《VB 程序設計》課堂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福建電腦,2007(4).
關鍵詞:學生管理系統;Access2003;Visual Basic
中圖分類號:TP311.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599 (2013) 01-0177-02
1 關于VB語言的簡單介紹
1.1 Visual Basic 語言的特點
Visual Basic 語言用其設計應用程序時具有兩個基本特點:可視化設計和事件驅動編程。 可視化設計:表現在VB在設計應用于程序界面時有“所見即所得”的處理功能。 事件驅動編程:在設計應用程序時,把對象添加到窗體中,在用戶與程序進行交互時,用戶基本上是通過鼠標、鍵盤與應用程序進行交互的,那些對象就必須對鼠標和鍵盤操作所引發的事件做出響應,來執行一段應用程序。
1.2 Visual Basic 系統幾個在程序應用中的常用名詞
Visual Basic 系統除了一般高級語言所具有的一些名詞術語外,還有幾個系統常用的名詞。其基本含義如下:
(1)視窗(Form)
視窗是進行人機交互的界面或接口,也叫窗體。VB系統的人機交互界面或接口,無論是在設計時或是在運行時,都是Windows 系統的標準視窗。
(2)對象(Object)
對象是VB系統內部提供給設計者可以直接使用的處理輸出的控制工具。本程序所應用到的對象類型有標簽框 (Label Box),文本框 (Text Box),命令按扭 (Command Button),網格 (Data Grid),ADO控件 (Adodc1)等。當把這些工具放置到用戶界面對應的窗體上時,被稱為對象或控件。用戶可以通過設置對象的“屬性”和“方法”,便于對象適應自己所設計應用程序的輸入輸出內容,對象的生成過程及結構都被封裝起來。正確使用對象可以減少程序和開發時間,提高程序設計者的工作效率。
(3)屬性(Properties)
屬性是VB系統提供的有關對象的參數或數據接口。用戶通過適當地設置或改變對象的屬性來確定對象的外觀及性能特征,從而有效地使用系統提供的對象。比如,對象的名稱、在屏幕上顯示的位置、大小、顏色、接收或容納的數據內容及數據的表現格式等。
(4)事件(Events)
事件是指用戶或操作者對計算機進行的某一操作(如擊鍵、單擊或移動鼠標等)的行為或系統狀態發生的變化。VB系統常用事件來引導計算機執行一段程序。程序所用的鍵盤事件有KeyPress(按鍵)事件,KeyDown事件和KeyUp事件;鼠標事件有Click(單擊鼠標)事件,DbDlicd(雙擊鼠標)。
(5)方法(Method)
方法主要是指對一個對象使用某種作用的過程。它是在程序執行的過程中要計算機執行的某種操作。其程序的方法有Show(顯示)方法,Hide(隱藏)方法,Refresh(刷新)方法。
(6)過程(Procedure)
過程是指經過定義或說明的,或基于某一對象對應的事件所引發的程序段。
(7)模塊 (Module)
模塊是指一些運算量或過程進行聲明或定義的一個集合。系統程序大體可分成四個模塊:數據輸入、根據查詢、數據打印和通訊。
1.3 為何選擇VB語言作為開發工具?
VB是一種可視化的、面向對象和采用事件驅動方式的結構化高級程序設計語言,可用于開發Windows環境下的各類應用程序。它簡單易學、效率高,且功能強大可以與Windowsr專業開發工具SDK相媲美。在Visual Basic環境下,利用事件驅動的編程機制、新穎易用的可視化設計工具,使用Windows內部的廣泛應用程序接口(API)函數,以用動態鏈接庫(DLL)、對象的鏈接與世隔嵌入(OLE)、開放式數據連接(ODBC)等技術,可以高效、快速地開發Windows環境下功能強大、圖形界面豐富的應用軟件系統。隨著版本的提高,Visual Basic的功能也越來越強。5.0版以后,Visual Basic推出了中文版,與前個版本相比,其功能有了很大提升。
但是,功能再強大,Visual Basic仍然有一個缺點:在沒有MSVBVM**.DLL的計算機上必須安裝所需的DLL文件。
2 系統結構
2.1 系統模塊
學生管理系統模塊,整體分成部分,分別為:系統管理、班級管理、學生檔案管理、學生交費管理、課程管理、成績管理、打印報表以及幫助。
2.2 系統管理模塊
在系統管理模塊中,此模塊提供了添加用戶、修改密碼、重新登錄和退出系統的功能。其中添加用戶中,可以對用戶的類別進行設置,還有權限的設置。
2.3 班級管理模塊
在班級管理模塊中,此模塊提供了班級瀏覽、添加班級及班級查詢的功能。在班級瀏覽中,可以查看各個班級的基本信息,還可以對班級信息進行查找、修改、刪除及打印。
2.4 學生檔案管理
在學生檔案管理模塊中,此模塊提供了添加學生信息,瀏覽學生信息和查詢學生信息等基本功能。其中瀏覽學生檔案中,還可以對班級信息進行查找、修改、刪除及打印。
2.5 學生交費管理
在學生交費管理模塊中,此模塊提供了基本學費設置、學生交費瀏覽、添加、查詢學生交費情況的功能。其中基本學費設置也擁有瀏覽、添加查詢學費的功能。
2.6 課程管理模塊
在課程管理模塊中,此模塊提供了基本課程的設置和各個班級課程的設置的功能。基本課程的設置中,可以對課程修改、添加、刪除;而班級課程的設置中,可以對每個班級的課程進行設置。
2.7 成績管理模塊
在成績管理模塊中,此模塊中具備對進行了選課的學生所選擇的的課程的成績進行增加和瀏覽及查詢的功能,除此以外,還可以對考試類型進行設置。
2.8 打印報表模塊
另外,還設置了打印報表的菜單,擁有以下功能:打印學生信息、打印課程信息、打印交費信息。
其中,在學生查詢模塊中,可以按照學號、姓名、性別、姓名關鍵字等條件來進行查詢;在學生交費管理模塊中,可以查詢各個學生的交費情況;在成績查詢模塊中則可以查詢出學生所有科目的成績。
整個學生管理系統用起來比較方便,為學校管理人員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大大地提高了學校管理的辦事效率。
3 數據庫的設計
3.1 數據庫的新建
打開access數據庫新建一個數據庫命名為xs,并且新建一些表,分別用于存放數據,
Xs庫中包含allkecheng、cj、class、classkecheng、jf、kaoshineirong、use、xj、xuefei。
3.2 新建表
(1)新建allkecheng表,屬性列為:課程名稱、教材。元素行添加所需的課程名稱。其數據類型為文本。
(2)新建cj表,其中可以對學號、學期、類型、課程名稱和分數進行設置。學號、學期、類型、課程名稱的數據類型為文本。分數的數據類型為數字。
(3)新建class表,年級、班級、教室、年制、專業、班主任的數據類型為文本,備注數據類型為備注。
(4)新建classkecheng表,年級、專業、年制、學期、課程名稱的數據類型分別為文本。
(5)新建jf表,學號、學期、交費、欠費、日期、操作員的數據類型分別為文本、文本、貨幣、貨幣、日期/時間、文本。
(6)新建kaoshileixing表,字段名稱為類型的數據類型為文本。
(7)新建use表,usename、passward、admin、readonly、qx1、qx2、qx3、qx4的數據類型都為文本。
(8)新建xj表,字段名稱為:學號、姓名、性別、班級、出生年月、家庭住址、郵政編碼、聯系電話、入學時間,數據類型分別為: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日期/時間、文本、數字、數字、日期/時間。
(9)新建xuefei表,年級、專業、年制、學期、學費的數據類型分別為文本、文本、文本、文本、貨幣。
4 結束語
學生信息管理系統是一個教育單位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內容對于學校的決策者和管理者來說都至關重要,所以學生信息管理系統應該能夠為用戶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詢手段。該論文通過Visual Basic 6.0軟件和ACCESS 2003數據庫,實現了學生基本信息的查詢、添加及修改和學生的課程、學費、成績的查詢、添加和修改等功能。
參考文獻:
[1]郝佳波.中文版Visual 實用教程[M].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6.
[2]李敏,王穎.Visual Basic+Access數據庫應用實例完全解析[M].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
[3]吳紹根,陳建潮.Visual Basic程序設計基礎作者[M].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2006.
[4]盧湘鴻.數據庫ACCESS 2003應用教程作[M].人民郵電出版社,2007.
[5]郭靜,李釗平.Visual Basic 可視化程序設計[M].中國鐵道出版社,2008.
[6]張翼英程序設計基礎[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7]劉瑞新,崔慶.Visual 程序設計作者[M].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2006.
[8]高英,張曉冬.ACCESS數據庫應用系統開發與實例[M].人民郵電出版社,2007.
當前社會職業的多樣化,學生就業的需求,高等教育中非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也應該有相應的改革,使得新的課程體系,可以提供給理科、工科、文科、藝術類等其他不同的專業進行計算機基礎教育時更豐富的選擇。使各個專業的畢業生將來在擇業時在計算機教育上能夠更貼近用人單位的要求。《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的教學改革與實踐》的主要的目標針對我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公共基礎課教學進行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與此相應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實驗教學、教材、計算機基礎課程考核方法應同步改革。
二、我校的計算機基礎教育新舊課程結構的比較
根據高等教育的發展,對我校非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基礎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相應的課程體系改革為:計算機基礎分為大學計算機基礎、計算機技術基礎和計算機應用基礎三個層次,為必修課或選修課。其中:理工類建議選擇C語言程序設計、java語言程序設計等,文科類選擇VB程序設計、web程序設計等;第四、五學期各專業可根據專業培養需要選擇。同時為了使同學們能更好的掌握知識,將《C語言程序設計》《java語言程序設計》《VB程序設計》《web程序設計》《動漫設計》課程分為兩個學期完成,稱為《C語言程序設計(1)》《C語言程序設計(2)》,其他課程以此類推。
三、教改具體措施以及效果
(一)全程機房教學,增強動手能力
教學方法是為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所采取的措施。傳統的三中心(教師、教材、課堂)教學方法既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也不符合計算機教育的特色,必須改革。我校的《大學計算機基礎》由原來的課堂教學,改為全程機房教學,使同學們在邊聽教師講解的同時,可以直接上機進行操作,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可以立刻得到對計算機操作的感性認識。通過三個學期的教改實踐,完善了全程機房教學模式,對同學們使用計算機的動手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二)配套教學軟件,提高學習能力
本課程組為《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開發了一個《大學計算機基礎輔導練習系統》,該系統分為抽題模塊、答題模塊、判卷模塊,本系統為C/S結構,當管理員在服務器端設置好本次模擬練習的題型比例后,系統自動生成一套模擬試卷;所有的同學們可以在客戶端進行答題,當答卷完畢時,由服務器端自動進行判卷并將本次練習的結果反饋給同學們;該系統可以提供給學習本課程的同學們經過教師的指導后,在課堂內外自行進行練習。以便同學們完成練習后,自己可以評判自身的學習程度,并在下一階段的課內外學習中調整自己的學習狀態。本系統已經提供給2005級大一學生進行了初步使用,體現了較好的作用。
(三)開發網絡平臺,整合教學資源
本課程組在調研了周邊各高校的計算機基礎教育的情況,開發了一個本校的《計算機基礎教育中心教學平臺》,在本教學平臺上,提供了基礎部課程的相關介紹,教學信息的,教學資料的下載等等功能,可以提供給任課教師所任課程重點難點詳細介紹。對課堂教學起到了很好的補充作用,方便了同學們在課余時間繼續學習計算機基礎課程。在本課題的后續時間里,擬設計開發計算機基礎教學課程的基于校園網教輔系統,使得同學們可以開展課余時間自由學習。該平臺具有以下優點:①發揮以計算機為基礎的現代多種媒體的作用,使教學信息組織超文本化。多媒體的超文本特性可實現教學信息最有效的組織與管理。②在培養高級認知能力的場合中,因特網和校園網是協作學習的主要形式,實現了協作式教學。③教學過程的生動性是多媒體計算機的強大魅力之所在。在教學中可以同樣重視教與學這兩個部分。強調學生的參與意識,教與學成為兩個相輔相成的部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發現式”學習能力,使學生不僅學會,而且會學。④在短時間里要獲得大量的信息與知識,這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是可望不可及的,而以多媒體網絡作為傳播信息的渠道,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同時傳播大量的信息,大大提高教學效率。
(四)編制多媒體課件,增加課堂吸引力
根據我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實際情況,我們重新編制了《大學計算機基礎》《計算機程序設計A》《計算機程序設計B》的電子課件,使之更符合我校的實際教學情況,更符合浙江省計算機等級考試的要求。其中《計算機程序設計A》課件獲得中國計量學院首屆多媒體課件競賽二等獎。改編后的課件具有以下優點:界面清晰、美觀,結構清晰,例題豐富、并附有書本外的課后習題。
(五)出版教輔材料,同步教學改革
根據高等教育中對計算機基礎教學提出的新要求,和結合浙江省計算機等級考試的要求,本課題組編制了《C語言程序設計實驗與習題指導》面向21世紀高等院校計算機系列規劃教材,該教材由“科學出版社”出版,并于2005~2006學年第二學期開始投入我校、浙江工業大學等高校使用;根據我校學生應考浙江省計算機等級考試的需要,本課題組編制了《C語言輔導與講義》、《VB程序設計輔導與講義》,并與2005~2006學年第一學期開始投入使用,學生們反映良好。
(六)開發考試系統,改革測試手段
計算機基礎課程是一門應用技術學科,主要憑試卷來檢測大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學生的實際能力。而且試題類型目前多是測試學生對所學知識是否了解,不是考核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沒有掙脫應試教育的樊籠,嚴重影響了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現在這種考試方法,使得學生為了考試而學習,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能發揮學生的創造力,這種考試方法與素質教育大相徑庭。本課題組開發了《大學計算機基礎上機考試系統》,本系統具有抽題功能、答題功能、判卷功能、存儲功能、輸出功能,對其中的實踐部分從以前的“紙上談兵”改為“上機實戰”。其中的判卷功能、存儲功能、輸出功能也使得該課程實現無紙化考試,該考試系統于2004~2005學年第二學期開始投入使用。新的考核方法給了學生一個發揮才能的空間,變被動的死記硬背為靈活的實踐操作,使學生成為知識的主人。
四、實際作用與效果
通過對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的教學改革與實踐,對提高教學質量,效果明顯。我校非計算機專業學生在學習C語言和準備迎接浙江省計算機二級考試中,選擇了我校自行編制的《C語言程序設計輔導與講義》《VB程序設計輔導與講義》,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在該完成該課題的過程中,陸慧娟老師等于2005年11月在“首屆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報告論壇”發表了《多科性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實踐》教改論文,該文以本校的計算機基礎教學為背景,探討了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教學課程體系的設置、教學方法的改進和師資隊伍建設等問題。黃俊老師等于2005年11月在“首屆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報告論壇”發表了《配對編程教學模式在程序設計課程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教改論文,配對編程方法是兩學生并排在一臺計算機上工作,協同完成一個設計、代碼編寫和調試的新的程序設計學習方法,該文對配對編程教學模式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的應用進行了探索與實踐,提出了配對編程在程序設計基礎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的辦法。
[論文摘要]針對目前學校在程序設計類課程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現象,分析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以《VB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為例,結合教學實踐,提出相應的改進方法,經實踐證明,有效地提高了教學質量。
程序設計類課程是計算機專業和其他相關專業學生必修課程之一,對學生鍛煉抽象思維、增強對后續課程的理解能力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現在無論是計算機專業還是非計算機專業,大部分都開設了《VB程序設計》的課程。本課程的目的與任務是使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掌握使用VB開發Windows應用程序的一般方法和特點,理解Windows應用程序的基本概念、主要功能和Windows應用程序開發的基本思想,能夠根據實際需要自行開發簡單的Windows應用程序,并為今后進一步使用其他面向對象的可視化開發工具開發Windows應用程序打下良好的基礎。但在教學中,會出現這種現象學生可以很快完成和例題相似的題目,但對一些稍微復雜些的程序設計,根本不知道怎么樣進行設計。怎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提高程序設計的能力?本文討論了在VB程序設計課程中使用一種基于軟件開發、整體實現的“項目教學法”的一些實踐與探索。
一、程序設計課教學面臨的問題
在程序設計課教學中,多數教師采用的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即:以編程語言的語法教學為主線,教師只是告訴學生那種語言有些什么命令,語言的各種語法,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大量的新專業名詞使學生難以掌握,在具體的編程及上機操作時,往往出現無從下手、錯誤百出、不會調試等情況,還有些學生照著書上能做,脫離書本什么也不會。長期以往,會使學生認為程序設計課程十分深奧、那樣的可望而不可及,最終會導致學生對課程產生厭倦的思想,即使學習完課程,學生的程序設計思路非常狹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較差,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以及學生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提高。
二、“項目教學法”的實踐與探索
“項目教學法”是以一個較完整的軟件開發案例為中心,整個學期的教學都圍繞這個案例的設計進行講解,通過對案例的講解,將程序設計中需要學習的各個知識點融入到案例中,這樣就將理論和實踐完全結合起來,加深了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培養了學習的學習興趣,并引導學生自行對案例進行完善和修改,使學生程序設計能力得到提高。具體實施方案如下:
(一)軟件開發案例的選擇。要準備好一個具有實際應用功能,適合學生掌握的軟件開發案例,案例不能選擇太大太復雜的設計,并且案例中涉及的內容要是學生比較熟悉的,軟件功能不能過于復雜,但必須覆蓋課程中所有的知識點,在講解時選用有代表性的功能模塊。可選用學生成績管理系統、學生選課管理系統、酒店管理系統等MIS系統。
(二)以項目開發形式制定教學計劃和教學進度。在制定課程教學進度的時候要結合項目來進行,教學計劃和教學進度的設計應按軟件設計過程的順序來進行,在課程中可講解有關軟件工程方面的相關知識。
(三)精心準備教案。根據已經制訂的教學計劃和教學進度,將課程中的各知識點較完整地總結歸納,做成電子教案。在講解軟件設計的時候,涉及到某知識點的時候,便可打開該知識點的電子教案進行演示講解,便于學生理解掌握知識點。
(四)鼓勵學生變換代碼。學生在許多情況下只會模仿老師講解的程序完成,并沒有真正理解程序代碼的應用,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寫,在講解過程中,應該鼓勵學生使用其他代碼來完成某些功能,促進學生對程序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五)作業的設計。在知識點講授完后,應設計一個與講的例子難度相當的作業,讓學生思考獨立完成作業,學生完成作業后會有一種成就感和強烈的繼續學的愿望。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設計,給他們正確的引導。 轉貼于
(六)課程教學后期讓學生參與項目開發。在課程的基本知識點講授完,學生也掌握比較透徹后,可讓學生參與到項目開發中,將項目中一些功能分成多個模塊,以實驗的形式分配給學生,讓學生也可以在課余的時間進行開發。
(七)改變考核方式。考核方式應該靈活多樣,要甩掉“學為所考”的思想包袱。程序設計課程本身是理論學習與動手操作于一體的課程,不能一味地追求理論知識,而忽視動手操作能力,因此,應對學生的評價貫穿到整個學期的課程學習中。考核應該由平時作業、實驗設計作業、期末考試等幾項組成,平時考核可分階段進行,要讓學生注重學習的過程,而不是考試的結果。
(八)課程實訓。在課程的知識點全部講授完成后,安排2-4周的實訓,讓學生分組自由選題來進行項目的開發,學生在開發時應分組進行,讓學生分組進行開發可以發發揚團隊合作精神,便于優勢互補,有助于學生以后走上工作崗位,適應開發工作。在實訓中,應以學生的設計意見為主,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力,教師只給予相應的建議。
三、實施過程
這里以設計管理系統的登陸窗體為例,介紹“項目教學法”中一個模塊教學的具體實施過程。登陸窗體的功能是輸入正確的用戶名和密碼通過身份驗證,進入主窗體。登陸窗體涉及到的知識點如下:1.窗體(Form)、標簽(Label)、文本框(TextBox)、命令按鈕(Command)等控件的常用屬性的設置。2.窗體、標簽、文本框、命令按鈕的常用方法。3.變量與數據類型。4.IF語句及一些常用的函數的使用。
四、總結
系統登陸窗體的設計分下面幾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對登陸窗體的設計和各控件的屬性進行講解。第二階段,引入新知識點。針對新知識點在本例中的應用對的各個新知識點進行詳細的講解。第三階段,上機練習。1.讓學生模仿教師的設計過程做一遍,輸入程序代碼,加深印象。2.鼓勵學生提出問題,用新的方法來完成程序代碼,同時提出加強程序代碼功能的方案,讓學生來完成,使學生加強對新知識點的理解和運用。例如,能不能在輸入密碼時限定輸入密碼次數。3.布置作業,布置與知識點相關的作業,讓學生通過查資料自己完成作業,對作業進行批改。第四階段,對程序提出新的方案,如用戶名和密碼的存儲采用數據庫,密碼的加密等,為以后的知識講授做準備,同時給學生留下印象,在講到這些知識點的時候再來改進程序。
“項目教學法”被應用到程序設計類課程的教學中,使教學與生產結合起來,學以致用,注重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學生普遍反映采用了“項目教學法”的教學模式后開發能力提升很快,專業知識得以鞏固,相關知識點的運用印象特別深刻,在比較真實的工作環境下,既學到了知識,又學會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在《VB程序設計》課程應用“項目教學法”的教學模式的教學過程,也發現了一些問題,雖然運作難度較傳統教學模式較大,但值得進一步的實踐和探索。
參考文獻:
摘要:本文介紹在vb程序中用timer控件創建一個超長時間的計時器對象,將其編譯成activexdll部件,利用代碼的可重用性,在其它應用程序中調用。
關鍵詞:vb計時器對象
vb系統中提供了固有計時器timer控件,通過給計時器控件的interval屬性設置不同的數值,就可以控制計時器運行的時間間隔,但該屬性是一個雙字節的整型變量,最大值只能設置為65535,即只有65535毫秒,約一分鐘多一點,在需要長時間計時時,該控件就無能為力了。本文給出用timer控件創建一個超長時間的計時器對象,并將其編譯成activexdll部件,供其它應用程序調用,可實現最大限度地利用代碼的可重用性。下面給出這個超長計時器對象的編程設計過程,供讀者參考選用。
1.編寫程序
啟動vb,新建一個activexdll工程,將工程命名為newtimer,將類模塊名class1改名為longtimer。在工程中添加一個窗體form1,在窗體上加入一個timer計時器控件timer1。打開longtimer類模塊,加入如下程序代碼:
optionexplicit
publiceventtick()''''聲明事件
privatenzasinteger
privatecsasinteger
privatem_formasform1
privatewitheventsm_timerastimer''''聲明對象類變量
''''返回enable屬性值
publicpropertygetenabled()asboolean
enabled=m_timer.enabled
endproperty
''''設置enable屬性值
publicpropertyletenabled(byvalvnewvalueasboolean)
m_timer.enabled=vnewvalue
endproperty
''''返回interval屬性值
publicpropertygetinterval()aslong
interval=m_timer.interval
endproperty
''''設置interval屬性值
publicpropertyletinterval(byvalvnewvalueaslong)
cs=0
nz=vnewvalue\65536+1
m_timer.interval=vnewvalue\nz
endproperty
''''類初始化事件
privatesubclass_initialize()
setm_form=newform1
loadm_form
setm_timer=m_form.timer1
endsub
''''類終止事件
privatesubclass_terminate()
unloadm_form
setm_timer=nothing
endsub
''''產生tick事件
privatesubm_timer_timer()
cs=cs+1
ifcs>=nzthen
raiseeventtick
cs=0
endif
endsub
窗體form1只用來作計時器timer1的載體,不用于顯示。
2.測試newtimer.dll
對activexdll部件進行測試,與標準的exe程序一樣,可分為單步運行或全運行。在寫完所有程序代碼后,建議用戶先用ctrl+f5進行全編譯執行,發現檢查newtimer程序的語法錯誤。也可建立一個測試工程與newtimer鏈接進行測試,針對由newtimer類模塊提供的每個屬性和事件,添加測試代碼來測試它們的屬性和方法。按f8,進入單步運行狀態,逐個語句察看對newtimer類模塊的調用情況。
3.編譯newtimer.dll
完成測試,排除所有錯誤后,從“文件(f)”菜單中選擇“生成newtimer.dll(k)”命令,編譯生成newtimer.dll文件。編譯成功后newtimer.dll文件將自動注冊到windows注冊表中,
4.引用newtimer.dll
引用activexdll部件同引用其他對象一樣,從“工程(p)”菜單中選擇“引用(n)”命令,打開引用窗口,從引用列表中選中newtimer對象。如果是第一次引用newtimer,則在引用窗體上單擊“游覽(b)”命令按鈕,將newtimer.dll文件添加到可引用列表框中方可使用。
5.調用newtimer.dll
在應用程序中加入下述程序代碼,實現參newtimer.dll的調用:
optionexplicit
dimwitheventslongtimer1aslongtimer
privatesublongtimer1_tick()
print"時間到,此處添加處理程序"
endsub
privatesubcommand1_click()
longtimer1.interval=12000‘兩分鐘
longtimer1.enabled=true
endsub
privatesubform_load()
setlongtimer1=newlongtimer
endsub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