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歷史論文8篇

時間:2023-03-23 15:10:21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世界歷史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世界歷史論文

篇1

關鍵詞投資組合有效邊界無差異曲線實證分析

1證券投資組合的可行域和有效邊界

設有證券投資組合P,其期望收益率記為E(rp),標準差記為σP。則以E(rp)和σP為軸,可建立描述投資組合的坐標體系。在此坐標系中,所有可能的證券組合方式被定義為證券投資組合的可行域。對于只有兩個證券A、B的投資情形,其組合分析見圖1。

圖1中由證券A和證券B建立的證券組合位于連接A、B的直線或曲線上,該直線或曲線被稱為證券A與B的結合線。結合線的彎曲程度由證券A和證券B的收益率之間的聯動關系所決定,而與選擇的組合方式無關。證券間的聯動關系采用相關系數來衡量,取值介于-1和1之間。不同組合在連線上的位置取決于該組合投資于證券A、B的比例。如果市場不存在賣空機制,則證券投資組合的可行域即是證券A、B之間的結合線。類似地,對于三個證券A、B、C之間的組合分析情形,在不允許賣空的條件下,由三條結合線(每兩種證券形成)構成的所有投資組合的可行域見圖2。顯然,可行域內的每一點可以通過三種證券的二次組合來得到。例如,A、C的組合為D,B、D的組合為Z。一般來說,當存在n種證券可供選擇時,根據建立組合的限制條件(如是否存在賣空機制等),其可行域可能是有限域,也可能是無限域。但無論如何,可行域的左邊界總是向外凸的(允許線性部分),不會出現凹陷。

根據馬柯維茨均值方差模型的假設,在相同期望收益的投資組合中,投資者會選擇方差最小的組合方案。對于每一個可能的期望收益,均有一個方差最小的投資組合恰好構成可行域的左邊界。另一方面,在方差相同的投資組合中,投資者會選擇期望收益最高的組合方案。而對每一個可能的方差水平,都有一個期望收益率最高的投資組合恰好構成可行域的上邊界。綜上所述,投資者實際選擇的證券組合應位于可行域的左邊界和上邊界的公共部分,該局部邊界被稱為可行域的有效邊界(見圖3)。

2證券投資組合的無差異曲線

在投資實踐中經常會見到高收益伴隨高風險的情形,即:

E(rA)>(rB),σA>σB

此時,投資組合A比B承擔更大的風險,但同時也具有更高的期望收益,這種期望收益的增量可視為對風險增量的補償。

基于風險與收益之間的補償作用,不同投資組合的實際效用(即滿意程度)在投資者看來也許是相同的。將被投資者認為滿意程度相同的投資組合曲線繪制在均值方差坐標系中,形成圖4所示的無差異曲線族。顯然,族中無差異曲線的位置越高,該曲線上投資組合的滿意程度越高。由于不同投資者對風險的態度大不相同,故無差異曲線通常被劃分為風險偏愛、風險中立和風險厭惡等三種基本類型,其曲線形狀(見圖4)。

3最優證券組合的確定

統計調查的結果表明,絕大多數的投資者對風險持厭惡態度。為此,本文以風險厭惡型投資者的投資組合為代表分析最優證券組合的確定方法與過程。

如前所述,在馬柯維茨假設下,給定投資環境中的每個投資者將根據證券組合的收益和方差以及自身對風險的態度確定相應的無差異曲線族,并借助于無差異曲線在投資組合的有效邊界上選擇一個適當的投資方案。顯然,由于所選投資方案既不能離開有效邊界,又希望具有盡可能高的滿意程度,故該方案必然對應于某條無差異曲線與有效邊界的切點。其圖解過程見圖5,圖5中H點所代表的投資組合方案即為所求。

4實證分析

本文選取上證30指數的指標股作為實證分析的對象。研究時段為2000年1月7日~2000年12月29日,共計48個交易周的收盤價。首先計算股票的周收益率及其方差,期間凡有送股、配股和派發現金股利的股票,均根據其配送方案分別進行復權,以保持數據的完整性和一致性。然后構建組合投資的決策模型及確定投資組合的有效邊界,最終給出指標股的投資方案并進行必要的結果分析。

4.1周平均收益率及其方差計算

樣本股周收益率的計算公式為:

rit=■-1(1)

式中i=1,2,…,30;t=1,2,…,48;

rit:第i只股票從第t-1周到第t周的收益率;Pit:第i只股票在第t周的收盤價;Pi,t-1:第i只股票在第t-1周的收盤價;ai:第i只股票從第t-1周到第t周的送股比例;bi:第i只股票從第t-1周到第t周的配股比例;Bi:第i只股票配股價;di:第i只股票在第t-1周到第t周的每股現金紅利。

各樣本股在樣本時限內平均收益率和方差的計算公式分別為:

E(rit)=■,σ2i=■(2)

式中E(ri)是第i只股票的周平均收益率,rit是第i只股票在第t周的收益率,N=47為計算總周數。

上證30指標股在樣本時限內周平均收益率和方差的具體計算結果見表1。

4.2決策模型與有效投資組合

因為我國證券交易市場不存在賣空機制,相應的組合投資決策模型可寫成以下數學規劃的形式:minσ2(rp)XT∑X

s.t.XTEn=1

XTR=R0(3)

Xi≥0,i=1,2,…,n

式中:X=(x1,x2,…,xn)T為證券組合投資比例向量;r=(r1,r2,…,rn)T為各單個證券投資收益率向量;R=(R1,R2,…,Rn)T為收益率向量的期望向量;∑(σij)n×n為收益率向量r的協方差,σij=Cov(ri,rj),i,j=1,2,…n;En為元素全為1的n維列向量;E(rp)=XTR表示證券組合的預期收益率;σ2(rp)=XT∑X表示證券組合的風險。

該模型的內涵是在給定預期收益率R0的條件下,力求使證券組合投資的風險達到最小。其中,R0為投資者所要求的最低收益率水平。

借助于Lingo軟件平臺,通過編程計算,不難求解上述數學規劃,從而確定證券投資的有效組合。實際運算結果表明,上證30指數指標股的有效投資組合一共有14組,每一投資組合中各樣本股所占的投資比例見表2。

5.3投資組合的有效邊界及結果分析

由表2的數據可以看出,隨著組合投資方案中證券數目的增加,用方差代表的投資風險在迅速降低,最終穩定在某一固有的風險水平。該風險水平在某種意義上可視為投資環境的系統風險,必須由投資者個人承擔,而無法通過投資組合的方式來化解。

根據表2的數據可以繪制出上證30指數指標股投資組合的有效邊界,其界面曲線見圖6。

圖6中的B點表明,投資者在上證30指數指標股投資組合中可以實現的最高周收益率為1.4721%,折算成年收益率為75.71%,同時需要承擔方差為45.08%的投資風險。其具體投資方案為將全部資金投資于龍騰科技,屬于單一證券的投資選擇模式,是高收益、高風險的集中體現。

另一方面,圖6中的A點表明,如果將資金按一定比例分投于所選擇的9支股票(詳見表2),則投資風險降低到最低程度(σ2=5.2%),同時可實現0.249%的周平均收益率,對應年收益率為12.78%。顯然,該證券組合投資的收益率仍然遠高于銀行同期年利率2.25%的水平。

參考文獻

1小詹姆斯L.法雷爾.齊寅峰譯.投資組合管理理論及應用[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

篇2

【摘要題】理論與方法

【英文摘要】InMarx’sworldtheory,theworldisasystem.Hisresearchandanalysisonthedevelopmentrulesofhumansocietyalsocontainhissystemthinking.Usingthemethodofsystematicanalysis,thispapergivesaoriginalexplanationtoMarx’sworldhistorytheory.TheauthorthinksthatMarx’sworldhistorytheoryhasthreecharacteristics:entirety,correlativityanddynamics.Theconflictamongsystemfactorscanbereducedtothedisequilibriumbetweenthedevelopmentsofeasterncivilizationandwesterncivilization.Theworldhistorydevelopmentispushedforwardbydisequilibrium.

【關鍵詞】馬克思/世界歷史/系統分析/Marx/Worldhistory/Systematicanalysis

【正文】

中圖分類號:K0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8691(2003)06-0115-03

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是目前學術界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從整體上系統地認識和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方法。系統論表明: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或大或小,或物質或精神,無不以系統的方式存在,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世界是系統的世界,我們所涉及的對象,都可以作為一個系統而加以討論和研究,找出其內在的必然的聯系,揭示一般規律,從而達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本文認為,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貫穿著系統論的基本思想,因此,對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進行系統分析,將有助于我們從一個全新的視角來解讀馬克思的歷史觀。

一、馬克思“世界歷史”系統的基本特征

如果我們從系統論的角度審視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便不難發現,馬克思在探討世界歷史的發展變化規律過程中,是把“世界歷史”看作一個系統來分析和研究的。“世界歷史”理論集中表現出了系統的整體性、相關性和動態性。

1.“世界歷史”的系統整體性

“世界歷史”的系統整體性是說,對世界歷史必須給予全面的整體的系統的把握,立足于整體與部分、部分與部分的關系來考察世界歷史的發展規律。馬克思對于世界歷史的考察,恰恰是遵循了系統的整體性原則。馬克思不僅從某一側面、某一角度對世界歷史進行了審視,而且將其放到具體的歷史條件下進行了整體的、全面的考察。在馬克思看來,世界歷史的出現,并不僅僅意味著各個國家、民族經濟聯系的加強,而實質上反映了16世紀以來尤其是西方工業革命以來,在世界整體范圍內出現的以現代工業和科學技術為動力所引起的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巨大轉變,以及由此所引起的社會生活的全面變革和新的文明的創立。世界歷史從其形成的時候起,所顯示的意義是社會生活的整體變革。世界歷史固然是由現代生產力的發展引起的,但世界歷史并不僅僅標志著一場“技術革命”、“工業革命”,而是包含社會生活全面變革的“社會革命”,是“市民社會中的全面變革”[1](P281)。在世界歷史條件下,不僅生產、消費具有世界性,而且精神、文化的發展也具有世界性,就連人的發展也成為世界歷史作用的結果,“地域性的個人為世界歷史性的、經驗上普遍的個人所代替”[2](P86)。世界歷史體現了社會生活的全面變革,世界歷史的形成便意味著整個世界成為一個相聯相依的系統。因此,必須從世界歷史的系統整體出發,才能真正把握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

2.“世界歷史”的系統相關性

“世界歷史”的系統相關性是說,如果把世界歷史從整體上作為一個系統來考察,那么,構成它的子系統便是民族和國家。系統的相關性集中體現了不同民族和國家之間的相互關系。而馬克思在研究不同民族和國家之間的關系時,重點探討了不同文明尤其是東方文明和西文文明之間的沖突。馬克思在談到世界歷史條件下的文明關系時,講得最直接、最明快的是近幾年學者們經常引用的那段話:“資產階級使農村屈服于城市的統治。它創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農村人口大大增加起來,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脫離了農村生活的愚昧狀態。正像它使農村從屬于城市一樣,它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于西方”[2](P276-277)。這里,馬克思從“三個從屬于”的角度揭示了近代以來世界歷史系統內基本要素之間的相關性特征,真實地反映了世界歷史條件下不同文明之間的真實關系。馬克思認為,這種關系的形成,主要原因是資產階級為增殖資本而拼命擴展的結果。馬克思說:“資產階級,由于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于交通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它的商品的低廉價格,是它用來摧毀一切萬里長城、征服野蠻人最頑強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采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迫使它們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謂的文明,即變成資產者。一句話,它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2](P276)。應當說,馬克思當年所揭示的這種文明間的關系及其產生的原因至今依然存在著,而且有著繼續強化的趨勢。

3.“世界歷史”的系統動態性

“世界歷史”的系統動態性是說,世界歷史從整體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每時每刻都處在運動、變化之中,靜止的、不變的事物在歷史上是不存在的。恩格斯曾明確提出,在人類歷史上,“除了變化本身之外沒有任何不變化的東西”[3](P37)。他在另一個地方,把世界歷史的動態性描述如下:“當我們深思熟慮地考察自然界或人類歷史或我們的精神活動的時候,首先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其中沒有任何東西是不動的和不變的,而是一切都在運動、變化、產生和消失。”[4](P417)現代科學還告訴我們,對于動態事物的認識,必須從時空相關性和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系入手才能夠實現。由于整體就是部分與部分之間以及整體與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構成的,因此,事物只能從整體上才能夠被理解,也只有從整體的角度才能得到對事物的真實認識。馬克思以唯物史觀為指導,以世界歷史的實際過程為依據,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時空表現及其有序性給予了深刻揭示。社會發展規律是一個特定的動態的過程,這一過程通過不同的世界歷史階段以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表現出來。作為特定動態過程的社會發展規律在世界歷史時代的范圍內必然表現為世界歷史過程發展的有序性或階段性。目前,學術界對馬克思提出的社會發展的“五階段式”或“三階段式”問題有著熱烈的討論,但是,一個共同的認識就在于普遍承認世界歷史過程和發展過程的有序性或階段性。而這種有序性或階段性恰恰是世界歷史的系統動態性的展現。

二、馬克思“世界歷史”系統的發展圖式

在世界歷史時代,逐漸形成了一個全球緊密相聯與相依的整體。世界歷史整體是一個遠離平衡態的巨大系統,不平衡性是它的最基本屬性。按照馬克思的觀點,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動力。而對于世界歷史系統內在而言,雖然存在著諸多的內在矛盾,但是,在馬克思所闡述的世界歷史的形成過程中,世界歷史系統的內在矛盾集中表現為東西方文明間的矛盾和沖突。東西方文明間的矛盾和沖突展現給我們的是世界歷史系統中各個基本要素(不同的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不平衡性。因此,不平衡性就成為世界歷史系統發展的內在的基本動力。正是由于不平衡性,才使世界歷史具有了豐富多彩的、千姿百態的發展過程;也正是由于不平衡性,才使世界歷史走在一條逐漸進步、不斷優化的光明大道上,使人類不斷趨向一種理想的未來圖景。

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提出,開創了唯物主義解釋“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先河,揭示了世界歷史的發展是由于不同民族和國家之間發展的不平衡性所推動并通過不同文明間的相互交往和相互沖突實現的。馬克思認為,世界歷史是在生產力普遍發展的基礎上,由各民族的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只有隨著生產力的這種普遍發展,人們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來;普遍交往,一方面,可以產生一切民族中同時都存在著‘沒有財產的’群眾這一現象(普遍競爭),使每一民族都依賴于其他民族的變革;最后,地域性的個人為世界歷史性的、經驗上普遍的個人所代替”[2](P89)。隨著近代以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各個相互影響的活動范圍在這個發展進程中越是擴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2](P86)。在這里,馬克思揭示出,世界歷史的形成源于不同民族和國家的物質生產力的不均衡發展,由于物質生產力的不均衡發展造成了不同民族和國家之間的不平衡狀態,推動著“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馬克思認為,世界歷史的形成過程是先進生產力戰勝落后生產力、文明戰勝愚昧的過程,世界歷史的發展就是在生產力的推動下,先進文明不斷擴張的復雜過程。因此,世界歷史的形成,無論對于生產力優先發展的西方民族,還是對于生產力相對落后的東方民族,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西方的工業革命,帶來了歐洲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東西方文明發展的不平衡。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在其形成的過程中,通過開拓世界市場,推動著各民族從農業文明走向工業文明,從自然經濟走向商品市場經濟,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區域走向全球。“大工業發達的國家也影響著或多或少非工業的國家,因為非工業國家由于世界交往而被卷入普遍競爭的斗爭中。”[2](P88)“大工業便把世界各國人民互相聯系起來,把所有地方性的小市場聯合成為一個世界市場,到處為文明和進步作好了準備,使各文明國家里發生的一切必然影響到其余各國。”[2](P115)這就是說,人類歷史一開始并不是世界歷史,資本主義以前的社會,從總體上說,是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以自給自足的孤立的經濟單位構成的封閉型的社會形態。伴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才得以形成,生產的社會化、商品化驅使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力圖建立世界市場;大工業的建立,交通工具的發達,對東印度和中國的入侵以及美洲的殖民化等等,使世界市場得以形成。馬克思恩格斯曾經明確指出:“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2](P234)馬克思還對資本主義在開創世界歷史中的作用給予了公正的評價,認為資本主義“首次開創了世界歷史,因為它使每個文明國家以及這些國家中的每一個人的需要的滿足都依賴于整個世界,因為它消滅了各國以往自然形成的閉關自守的狀態。”由此我們可以說,世界歷史的形成歸根到底是由于各個不同的民族和國家,源于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導致的不平衡狀態,并由此造成的普遍交往的結果。

收稿日期:2003-05-28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篇3

【摘要題】理論與方法

【英文摘要】InMarx’sworldtheory,theworldisasystem.Hisresearchandanalysisonthedevelopmentrulesofhumansocietyalsocontainhissystemthinking.Usingthemethodofsystematicanalysis,thispapergivesaoriginalexplanationtoMarx’sworldhistorytheory.TheauthorthinksthatMarx’sworldhistorytheoryhasthreecharacteristics:entirety,correlativityanddynamics.Theconflictamongsystemfactorscanbereducedtothedisequilibriumbetweenthedevelopmentsofeasterncivilizationandwesterncivilization.Theworldhistorydevelopmentispushedforwardbydisequilibrium.

【關鍵詞】馬克思/世界歷史/系統分析/Marx/Worldhistory/Systematicanalysis

【正文】

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是目前學術界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從整體上系統地認識和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方法。系統論表明: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或大或小,或物質或精神,無不以系統的方式存在,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世界是系統的世界,我們所涉及的對象,都可以作為一個系統而加以討論和研究,找出其內在的必然的聯系,揭示一般規律,從而達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本文認為,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貫穿著系統論的基本思想,因此,對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進行系統分析,將有助于我們從一個全新的視角來解讀馬克思的歷史觀。

一、馬克思“世界歷史”系統的基本特征

如果我們從系統論的角度審視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便不難發現,馬克思在探討世界歷史的發展變化規律過程中,是把“世界歷史”看作一個系統來分析和研究的。“世界歷史”理論集中表現出了系統的整體性、相關性和動態性。

1.“世界歷史”的系統整體性

“世界歷史”的系統整體性是說,對世界歷史必須給予全面的整體的系統的把握,立足于整體與部分、部分與部分的關系來考察世界歷史的發展規律。馬克思對于世界歷史的考察,恰恰是遵循了系統的整體性原則。馬克思不僅從某一側面、某一角度對世界歷史進行了審視,而且將其放到具體的歷史條件下進行了整體的、全面的考察。在馬克思看來,世界歷史的出現,并不僅僅意味著各個國家、民族經濟聯系的加強,而實質上反映了16世紀以來尤其是西方工業革命以來,在世界整體范圍內出現的以現代工業和科學技術為動力所引起的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巨大轉變,以及由此所引起的社會生活的全面變革和新的文明的創立。世界歷史從其形成的時候起,所顯示的意義是社會生活的整體變革。世界歷史固然是由現代生產力的發展引起的,但世界歷史并不僅僅標志著一場“技術革命”、“工業革命”,而是包含社會生活全面變革的“社會革命”,是“市民社會中的全面變革”(P281)。在世界歷史條件下,不僅生產、消費具有世界性,而且精神、文化的發展也具有世界性,就連人的發展也成為世界歷史作用的結果,“地域性的個人為世界歷史性的、經驗上普遍的個人所代替”(P86)。世界歷史體現了社會生活的全面變革,世界歷史的形成便意味著整個世界成為一個相聯相依的系統。因此,必須從世界歷史的系統整體出發,才能真正把握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

2.“世界歷史”的系統相關性

“世界歷史”的系統相關性是說,如果把世界歷史從整體上作為一個系統來考察,那么,構成它的子系統便是民族和國家。系統的相關性集中體現了不同民族和國家之間的相互關系。而馬克思在研究不同民族和國家之間的關系時,重點探討了不同文明尤其是東方文明和西文文明之間的沖突。馬克思在談到世界歷史條件下的文明關系時,講得最直接、最明快的是近幾年學者們經常引用的那段話:“資產階級使農村屈服于城市的統治。它創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農村人口大大增加起來,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脫離了農村生活的愚昧狀態。正像它使農村從屬于城市一樣,它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于西方”。這里,馬克思從“三個從屬于”的角度揭示了近代以來世界歷史系統內基本要素之間的相關性特征,真實地反映了世界歷史條件下不同文明之間的真實關系。馬克思認為,這種關系的形成,主要原因是資產階級為增殖資本而拼命擴展的結果。馬克思說:“資產階級,由于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于交通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它的商品的低廉價格,是它用來摧毀一切萬里長城、征服野蠻人最頑強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采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迫使它們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謂的文明,即變成資產者。一句話,它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P276)。應當說,馬克思當年所揭示的這種文明間的關系及其產生的原因至今依然存在著,而且有著繼續強化的趨勢。

3.“世界歷史”的系統動態性

“世界歷史”的系統動態性是說,世界歷史從整體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每時每刻都處在運動、變化之中,靜止的、不變的事物在歷史上是不存在的。恩格斯曾明確提出,在人類歷史上,“除了變化本身之外沒有任何不變化的東西”(P37)。他在另一個地方,把世界歷史的動態性描述如下:“當我們深思熟慮地考察自然界或人類歷史或我們的精神活動的時候,首先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其中沒有任何東西是不動的和不變的,而是一切都在運動、變化、產生和消失。”(P417)現代科學還告訴我們,對于動態事物的認識,必須從時空相關性和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系入手才能夠實現。由于整體就是部分與部分之間以及整體與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構成的,因此,事物只能從整體上才能夠被理解,也只有從整體的角度才能得到對事物的真實認識。馬克思以唯物史觀為指導,以世界歷史的實際過程為依據,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時空表現及其有序性給予了深刻揭示。社會發展規律是一個特定的動態的過程,這一過程通過不同的世界歷史階段以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表現出來。作為特定動態過程的社會發展規律在世界歷史時代的范圍內必然表現為世界歷史過程發展的有序性或階段性。目前,學術界對馬克思提出的社會發展的“五階段式”或“三階段式”問題有著熱烈的討論,但是,一個共同的認識就在于普遍承認世界歷史過程和發展過程的有序性或階段性。而這種有序性或階段性恰恰是世界歷史的系統動態性的展現。

二、馬克思“世界歷史”系統的發展圖式

篇4

關鍵詞: 圖式理論 新聞聽力理解 語言圖式 內容圖式 形式圖式

一、圖式與圖式理論

圖式(schema)一詞來自希臘語,最早出現在古希臘哲學和心理學著作中,18世紀康德曾論述圖式的哲學意義,他認為人的大腦中存在純概念的東西,圖式是連接概念和感知對象的紐帶。[1]安德森(J.Anderson,1983)、皮爾遜(L.Pearson,1984)和巴特爾特(F.Bartlett,1932)將圖式概念用以講述和追憶故事,他們得出的結論:記憶不是復制,而是根據大腦中已有的圖式重構將要記憶的內容,即改變新認識的事物使其與已有的圖式融合的過程。[1]對“圖式”含義的理解各家不盡相同,但總的來說,圖式是大腦為了便于信息儲存和處理,而將新事物與已有的知識、經歷有機地組織起來的一種知識表征形式,使相互關聯的知識構成的完整的信息系統。人們對新事物的理解和認知在一定程度上依賴大腦中已經形成的圖式。

二、圖式理論與新聞聽力理解

聽力是人們獲取信息與相互交流的有效途徑之一。其中,新聞聽力一直是聽力理解中的一個難點,因此圖式理論與聽力理解的關系的探討適應于新聞聽力理解。如何對聽力材料達到最有效理解,一直以來都是心理學家與語言學家們研究的重點。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受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影響,傳統聽力理解觀認為聽力理解是一種基于語音、詞匯和句法知識的信息被動接收過程。聽者在整個過程中,只要通過語言符號的刺激就可作出反應,通過逐詞逐句的解碼就可獲得意義,聽者的能動作用完全被忽略,聽力理解成了一種機械的刺激反應過程。20世紀60年代末,心理學、語言學、心理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等領域的研究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極大地推動了聽力理解研究的發展,尤其是現代認知心理學的圖式理論被廣泛應用到對閱讀、聽力與理解等心理過程的研究之中,聽力理解得到了科學的解釋。

這些研究表明,聽力理解是一種極其復雜的動態的心理活動和信息處理過程。它并不是一種單向的信息接受活動,也不是通過對詞、句、篇的解碼而獲得意義的過程,而是聽者已有的語言知識、背景知識等與聽力材料之間相互作用的動態過程。在這一動態過程中,聽力材料以其語言文字形式、內容和結構作用于聽者,向聽者提供信息,同時聽者也以自己已有的知識作用于聽力材料。也就是說,在處理聽力材料時,除了由材料輸入的信息外,聽者還必須利用他們的語言知識和背景知識,并使之同材料信息相互作用、產生共鳴,以達到理解的目的。圖式理論學家們稱之為“材料驅動”(data-driven)和“概念驅動”(concept-driven)。[2]前者促進讀者能獲得與先驗圖式相符合的信息,后者幫助讀者通過對輸入信息進行擬合優度評價從而作出合適選擇與解釋。[3]從而達到對聽力材料的理解。

三、新聞聽力理解的圖式類型及意義

根據圖式理論,新聞聽力理解的效果主要受三種圖式的影響,即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語言圖式是關于語言方面的知識;內容圖式是指有關文本內容的背景知識,即聽者掌握的有關材料主題知識,它是聽力理解的核心和關鍵;形式圖式則是關于語篇結構方面的知識,即聽者對新聞材料體裁的了解程度。大腦中儲存的這三種圖式分別與聽力材料的語言、內容和形式相互作用,從而產生對材料的理解。

1.語言圖式

理解和掌握基本的語言知識是聽力理解的前提。實踐證明,語言知識的多寡對聽者的聽力理解有著重大的影響,特別是在學習的初級階段。如果語音錯誤、詞匯貧乏、語法薄弱,聽力技巧和策略再好,聽力理解也難以達到應有的效果。具體而言,新聞聽力理解中的語言圖式,就是關于聽力材料的語音、詞匯和語法等方面的基礎知識。

(1)語音方面

英語新聞播報語速較快,而且經常伴有連讀、同化、弱化、省略等發音現象。英音與美音為英語兩大標準變體,BBC和VOA是其主要的代表節目,兩者發音略微有區別。

(2)詞匯方面

英語新聞詞匯可分為一般新聞詞匯、縮略詞、新詞、借用語等。一般新聞詞匯指在新聞報道中經常出現的穩定詞匯;縮略詞又分為縮寫詞和簡縮詞。縮寫詞,又稱首字母縮寫詞,如:WTO.簡縮詞主要是通過截頭去尾,或是將一個詞的首部加上另一個詞的尾部構成,如:Expo.。英語新聞中的新詞非常重要,主要有三種形式:如:euro屬于新事物催生新詞;headhunt(出自原始部落獵取敵人人頭作為戰利品這一習俗,現用來比喻“以高聘金等方法從同行業隊手中挖走人才;獵頭”等)屬于舊詞衍生新義;cyberspace(cyber-表示“網絡的”)屬于舊詞派生新詞。新聞中的借用語通常借用地名、建筑名指代該國或其政府及有關機構,如Pentagon指代美國國防部等。

(3)語法方面

英語新聞的語法特征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前置定語種類繁多,經常出現多重修飾語;時態呼應不拘規則;被動語態占較大比重;廣泛使用直接和間接引語,一則顯示出該新聞的真實感,二則增添新聞的生動性。

由此可見,聽者一定要加強語言基礎知識的學習,牢固掌握足夠的新聞詞匯,熟悉習慣的新聞報道的語音語調,把握新聞報道的語法結構知識規律,建立完整的語言圖式,為達到良好的新聞聽力理解打下扎實的基礎。

2.內容圖式

要想獲得頗為有效的聽力理解僅有語言圖式還不夠,還需要“關于文本內容的背景知識”[4]。換而言之,對聽力文本所涉及的主題的熟悉程度,是決定聽力理解的核心和關鍵。任何聽力文本,都不是語言基礎知識的簡單組合,它還在各個層次上體現著使用該語言的民族的文化,因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

文化背景知識構成聽者內容圖式的重要部分。內容圖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語言圖式的不足,幫助讀者預測和選擇信息,排除歧義,提高聽者對材料的理解程度。新聞內容包羅萬象,涉及生活各個層面。如果聽眾對英語國家的政治、經濟、歷史、地理、文化、習俗、宗教等背景知識不了解,對新聞的內容就缺乏認同感,那聽力活動就很難進行或者產生聽力理解錯誤。

3.形式圖式

形式圖式是指對各體文本篇章結構的知識。[5]對聽力材料體裁的了解程度,與語言圖式和內容圖式一樣,影響其對內容的理解。英語新聞聽力中的形式圖式主要指它的三種主要的結構特點。

(1)“倒金字塔結構”

又稱“倒敘法”,為新聞中最常用的結構。這一結構主要包括導語和主體。導語通常是首句或首段,概括新聞的要點,一般含有“新聞六要素”(五個W――Who,What,When,Where,Why;一個H――How)中的幾個甚至全部要素。主體部分則會圍繞導語按重要性依次遞減的順序展開,對導語內容進行擴展或補充,適于報道“硬新聞”。

(2)“金字塔結構”

此將報道的事實按時間順序排列,逐漸進入,故又稱“編年史結構”。其通常由開頭、正文、結尾三大部分組成,展開情節的節奏較緩,適于報道“軟新聞”。

(3)“倒敘―順序”混合結構

這種結構由導語、主體、結尾構成。導語為概要性導語,交代事情的輪廓,主體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報道,結尾可以是一個精彩的尾聲,這種結構較適用于較長的報道。

參考文獻:

[1]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188,188-189.

[2]張必隱.閱讀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247-248.

[3]Carrell,P.L.Theory and ESL reading:Classroom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84,VOL68:332-342.

篇5

[關鍵詞]電視男人秀;儀式;性別;狂歡

自從《流星花園》捧紅了四個長相出眾的男生,電視圈中便掀起了一場浩浩蕩蕩的美色改革,美男開始取代美女得到越來越多的觀眾的賞識,大眾媒介正著力打造一個新的男色舞臺。在這股潮流中,星空衛視閃亮登場的電視男人秀節目《美人關》首當其沖,自2002年開播以來,憑借新穎的創意與定位,獨特的內容與包裝,迅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與此同時,其他媒體也紛紛開始了這類節目的制作。對于電視男人秀這一新節目類型人們褒貶不一,或批評電視走向庸俗化,或贊揚它創造了嶄新的性別視角。但無論如何,電視男人秀的紅火,至少為電視熒屏增添了一道新的亮點,更為電視學界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研究對象。筆者以為,一種新電視節目類型的出現,與其背后隱藏的社會文化是分不開的;電視男人秀的出現與火暴同樣具有深厚的社會與文化成因,本文選取了三種不同的視角——儀式、性別與狂歡——以《美人關》為例對這類電視節目進行一種文化解讀。

儀式:隱藏的意義共享體系

作為一檔周播電視娛樂節目,《美人關》每周六晚隆重登場,其男主持人周野芒帶領著十位美女助理主持,向臺下起首翹盼的三百名女性觀眾逐一介紹本期的闖關選手。筆者在仔細跟蹤考察了《美人關》一段時間后,發現其節目的內容按流程基本可以細分為六個環節,即自我介紹+童年照片、情趣問答、才藝表演、真情表白、展露身體以及最后的冠軍加冕;另外環節與環節之間存在著淘汰程序——把落選者推入水池。整檔節目對男人的評判標準可以從四個方面來衡量。相貌和身材當然首當其沖,即使偶有個別身材走型、其貌不揚的人混入參賽選手中,無論他的童年照片多么可愛,自我介紹多么尊重女性,臺下的女觀眾依然會毫不猶豫地第一個淘汰他。其次,為了增加電視節目的觀賞性,才藝表演顯然是必要的。選手們紛紛拿出渾身解數一顯身手。再次是選手對異性的理解能力。十位女助理主持會設想各種針對兩性差別的話題來向選手發問,讓選手們回答,比如會問“如果你的女友是女強人,你會有壓力嗎?”考查的是選手的情商。最后是展示選手的體魄和膽魄。男選手們一個個上身,展現強健的肌肉,甚至還要與危險動物來個親密接觸。總之,相貌好、能體恤女性、有膽魄、才藝俱佳的選手,才能贏得美人的喝彩,從容不迫地通過“美人關”,避免被推下水池的厄運。由于每期節目都是固定的參賽人數,固定的淘汰環節,固定的節目表演,甚至連主持人的串詞也高度程式化,這樣整檔節目完全成了一種儀式,變換的只是參賽選手的面孔和表演罷了。

在人類學的研究中,人類學家常用“儀式”這個詞來表示“受規則支配的象征性活動,它使參加者注意他們認為有特殊意義的思想和感情對象”。[1]簡言之,儀式即是有規律的象征性活動。它出現在媒介上就成了媒介儀式,即重復通過同一個模式輸出內容,以達到使眾多受眾共同參與活動的目的。像《美人關》這樣程式化的媒介產品可謂是現代社會中的一種儀式。《美人關》的錄制現場就是儀式舉行的場所,儀式的參與者是現場觀眾與電視觀眾,儀式的內容則是選美男。不同的是,這種儀式憑借電視這種大眾媒介作為傳播手段而影響空前。

人類社會中的儀式經歷了從宗教儀式到生命儀式再到世俗儀式的過程,就如同人類社會的發展經歷了從神、英雄到人的過程一樣:宗教儀式是對神靈的祭祀,生命儀式強調審美境界,而世俗儀式往往是宣泄某種情感的娛樂活動。[2]媒介儀式則兼具了這三種功能模式。首先,《美人關》作為一檔娛樂節目,當然是社會的一種世俗產物,一般受眾的觀看目的絕非出于對男女平等意識的高度認同,而是出于觀賞男性表演的愉悅性。然而,探討節目類型產生的根源以及受眾的觀看心理,不難發現節目的主旨是對原始美的回歸,是重新發掘美的另一面——即對男性的審美。節目對男性“力”的英雄氣概的展示,正是源于對生命的崇拜。而這種審美情趣的上升,可以最后歸結為現代人心中的拜物情結,因為男色在當今社會大行其道,儼然成為了某些事物的宰制體。

《美人關》的主創人員看到了女性地位在當今社會的崛起以及性別觀念在人們頭腦中的轉變,意識到今天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追問,在這個社會中真正的好男人、最能得到女性賞識的男人是什么樣的人?與以往相比,身份地位的差別在今天看來已不是唯一的評判標準,男人的可觀賞性似乎被女人推到了前臺,至少F4之流的走紅就說明了這一點。于是,相貌堂堂、風度翩翩、對女性討巧賣乖的男性就成了今天對好男人的新定義。這種抽象的價值標準,通過《美人關》主創人員對節目的設置,表現為具象的評比環節。在那里,相貌普通的男人被《美人關》排斥,長相的差別成了對人評價的重要維度;此外,才藝、體魄、膽魄等也構成了男人的評選標準,通過它們來構建一個差別體系;最后,節目中的女評委們把最為認同的“好男人”推上了領獎臺。每一個環節事實上節目都在設置一個議題,每一次淘汰都是觀眾參與議題討論的結果。媒體通過這種議題設置,讓觀眾真切地感受到這種對男性評判的新價值觀念,并通過周復一周、期復一期的反復播出,不斷加以突出強調,最終讓受眾共享這種意義。《美人關》的節目現場就是這樣一個包含著價值評判體系的信息場,而這個“封閉的場信息通過電波的傳送而獲得了開闔性”,“使能夠接受到這個媒體信息的范圍內的受眾,無一例外地都處于儀式現場的信息圈內”。[3]人們在媒介儀式的參與過程中不僅體驗到一種共同的情感,而且還培養出共享的價值觀。

大眾媒介是一種意義共享體系,雖然各種立場和觀點在這里匯總融合,但是它總是特定利益的代表,或者是特定意義的表達平臺。《美人關》不僅體現了當今社會對男性的一種新評判標準,它同時也展示了一種新價值觀念,它對男色的強調就如以往我們對男人社會身份的強調一樣。媒介儀式正是傳播這種價值觀念與意義的中介,受眾處于媒介所構造的環境中,被媒介所傳播的意義所包圍,其價值取向自然因為耳濡目染而逐漸被同化。由此可見,大眾媒介傳播的不僅僅是內容,其本質是在構建意義。

性別:想象中的女性革命

“英雄難過美人關”,該節目的名字明確地提示我們性別是節目定位的起點,而且很明顯,女性處于優勢地位。一直以來,男女性別的碰撞與沖突就是一對不可回避的矛盾。在父權制社會中,婦女處于屈從地位,屬于男人討論評點的對象。在媒介所塑造的形象中,婦女或者缺席,或者被按照性的吸引力或家庭勞動中的性別角色來加以表現。女性主義學者塔奇曼把這種現象形象地稱為“對婦女象征性的殲滅”。[4]而《美人關》似乎打破了這種傳統。節目中仍然存在著對立的兩大性別陣營,但陣營的位置卻被調換了。以往對女人品頭論足的男人成了被注視者,他們的外貌成為女人們被評點的對象,而以往媒介所著力表現的男性的職業化、效率和理性,都被拋諸腦后。女人們坐上了評判席,扮演起具有支配作用的、主動的和權威的角色,并在數量上大大超過了男性,再次強化了男性作為“被看者”的身份。可以說,男人秀節目即是把傳統選美節目中的性別角色來個大轉換。從形式上看,這類節目的創意走的是反常思路,通過標新立異來吸引觀眾的眼球,企望破除大眾媒介對女性的不公平待遇,塑造一個男女平等的展臺。毫無疑問,這是對傳統性別陳規的沖破和顛覆。從節目內容來看,設立四個感性的評判標準來選擇男人,的確與以往表現男性的節目的角度大不相同。男人在這里展示的不再是過人的頭腦、優越的物質條件和理性的思維,而是女人眼中所謂的“男性美”,節目也由此成為告別維納斯之后的男人秀。而男選手們面對美女的刁難,回答的對不對并不重要,但選手們在回答主持人的提問時,表現出來的對女的敏感和理解,將會為其贏得臺下的支持。在2003年11月1日播出的《美人關》中,編導似乎有意刁難其中二號選手,為他安排了一位年齡相差很大的中年女性作為他示愛的“夢中情人”,但這位沉著的選手并沒有因場面的尷尬而失態,他微笑著表示滿意,并落落大方地對這位“夢中情人”唱起了情歌。他的風度贏得臺下所有女觀眾的傾倒,實至名歸地成為了這期的冠軍。

在考查過這檔節目的文本與結構要素之后,我們再從意義層面上對它們進行另一種透視。從表面上看,在父權制社會的大眾媒體中,《美人關》對男女地位的顛覆的確具有深遠的意義,至少它開辟了一個新的天地,引導了娛樂方式的又一次變革。但是冷靜地反思這類節目,可能會得出另一種截然相反的結論:節目開啟的恐怕是又一個潘多拉的魔盒——在其所倡導的性別革命與男女平等的背后,隱藏著的卻是傳統性別角色意識中的陳規陋習。

從節目形式上看,女人是在選男人,是主動者。但是,仔細回味節目設置的各個環節,又無處不在散發著男權思想的信息,這正如一位西方學者所指出,“媒介并非簡單迂回地用老一套的角色來表現婦女,而是有一種遠為基本得多的角色,來幫助確定和塑造女性與男性的基本意義”。[5]比如,節目中設置了在觀眾席中為選手選擇夢中情人的環節,女性在此時仍舊被描繪成接受異性求愛的對象。選手大膽地向未知的對象表白,而燈光所投射的一剎那,女性再次成為被關注的焦點與被選擇的對象。這些女性在某種程度上只不過是在充當男人的擇偶道具。因為從選手們描述夢中情人的話語中,我們很容易聽到外貌對于女性的重要。在11月15日播出的節目中,三位選手是如此描述他們各自的“情人”的:“短發”,“小個子”,“眼睛放出鉆石的光芒”,“身材好”,“”,諸如此類。而對于女性的性格、愛好、興趣、志向等等根本沒有談及。在女助理主持與男選手的對話中,我們可以再次驗證類似不平等的性別陳規。在有一期《美人關》中,一位女助理主持向一位男選手提出了“你約會的女朋友為你買單,你會在意嗎”的問題。這位選手很坦誠地回答道,他會在意,會覺得沒有面子,并說明自己和異性約會時都會主動要求買單。從現場看,這種回答顯然贏得了大多數女觀眾的贊同,最后這位具有“紳士風度”的選手成為了這期節目的冠軍。又如,男選手要闖過“美人關”,成為本期節目的冠軍之前,有一場決定性的角逐是當眾撥開衣裳,展示強健的胸肌或是矯健的身姿。這種力量與膽量的展示無疑是炫耀男人所能帶來的安全感,他們有保護女人的能力;而這一點恰巧是對男性強大地位的尊崇和對女性柔弱地位的維護。男性仍然處于絕對優勢,而女性依舊要附屬于男性。除此之外,美女主持的出現反而吸引了大批男觀眾的眼球,節目中似乎又隱含著對女性的再次審視,而美女又無可挽回地恢復到了“被看者”的身份,網民在《美人關》的論壇里大呼“都看十大美女助理主持!”這似乎成了對節目最大的反諷。[6]大眾媒介在娛樂中不露痕跡地又一次重申且強化了性別角色的差異和性別不平等的傳統,讓受眾在狂歡的過程中被一些由來已久的性別陳規潛移默化。

[page_break]

事實上,在任何一個社會中,除了性別以外,還有階級和種族等因素也會影響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一個女人的社會身份不僅僅是女性,她還隸屬于某個階級與某個民族,并有自己獨特的生活經驗。電視男人秀節目想探索的當然是性別上的變革,但它恰恰又在不自覺中維護了男權社會的傳統,這也注定了這種探索是不徹底的與不成功的,它決不可能帶來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女性革命。作為最受歡迎的大眾媒介,電視確實對受眾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但從目前來看,它對提高女性地位的影響遠沒有人們所期待的那么大,甚至它經常有意無意地扮演著維護男權傳統的角色。

女性主義者繆爾曾經論證說:“男性視點的流行,完全是因為男人們控制了那一工業。”同樣,男性對媒介工業的控制,必然導致大眾文化中男性視點的流行。《美人關》這類節目的意識形態沒有也不可能徹底脫離傳統觀念中婦女從屬地位的窠臼,它們所謂的革命宣言也不過是大眾媒體在現實語境中創造烏托邦的一種嘗試,是通過媒介儀式實現的一次女性狂歡,是一種想象中的女性革命。

狂歡:無法勝利的烏托邦

俄羅斯學者巴赫金曾經將拉伯雷的小說創作與西歐中世紀的狂歡文化聯系起來進行考察,進而對中世紀的民間狂歡節文化作了深入研究。此后,狂歡現象一直受到分析家的重視。作為原型的狂歡節具有大眾文化的鮮明特征,它是在公眾廣場上舉行的節日宴會,充滿了笑罵嘲諷,追求著感官愉悅的滿足。到了現代社會,傳統的狂歡節已不多見,但大眾媒介卻能借助現代科技手段來重構狂歡,《美人關》等參與型電視節目就是一種表現。

參與型電視節目最大的特點是龐大的現場觀眾群。綜藝類、益智類等各種娛樂性節目在現場都設置了寬闊的觀眾席,甚至為了突出熱鬧的場面,把舞臺延伸到了觀眾席中,或讓觀眾進入舞臺兩側的席位,這樣可以構建一種強烈的互動。這種技術安排在本質上迎合了構建狂歡的需要,因為在狂歡中,所有人都不是作為觀眾觀看,而是積極的參加者,要參與到狂歡中。[7]拿《美人關》來說,這種互動與參與體現在節目的各個環節中,比如讓觀眾現場對選手提問,從現場觀眾中抽選選手的夢中情人,有意經常切入女性尖叫歡呼的畫面和音效,其狂歡特色也因此借助現代傳播手段得到充分的展現。

另一方面,巴赫金也指出,狂歡節作為文化轉型期離心與向心力沖突的宣泄口和語言雜多現象的特殊表征,起了一個聯結、溝通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鴻溝的樞紐作用。[8]換句話說,狂歡代表著大眾文化對精英文化的一種顛覆與反叛。《美人關》毫無疑問體現了這一特質。對于傳統精英文化來說,女性才是審美的對象,女性的觀賞價值是男權社會的一種產物。如今,對男色的推崇卻成了流行文化中的熱點,這顯然與長期占主宰地位的男性視點格格不入,而要想顛覆這種把女性作為被觀看對象的傳統,要想反叛由來已久的對女性的道德約束,就需要用狂歡來完成。只有在狂歡的表象下,人們才能夠接受對性別秩序的顛覆,對男尊女卑的神圣體系的消解。于是,英雄自古救美人的神話在這里完全破滅,英雄不再是滿腔豪情地成就霸業,而是成了在美人面前搔首弄姿的“小丑”,男性的神圣色彩被無情地一筆抹殺。

此外,《美人關》的狂歡顯而易見建立在一種身體的展示上,在節目中,男性健美的身體同樣具有了觀賞性,它可以象美女那樣成為“被看”的對象。一般說來,在現代社會中男性美可以分為兩派,一為陰柔之美,如日本偶像;另一為陽剛之美,如史泰龍。《美人關》所推崇的男性美更多是二者兼具,選手們既要有俊美的面孔,也要有健美的體形。這種完美的身體除了說明健康的生活態度外,還能博得女性的好感,激發女性的欲望。有學者早已指出:“在如今這個消費文化盛行的年代,身體愈發要得到最大限度的觀賞性和享樂性。”[9]當然,作為挑戰與反叛傳統性別觀念的一檔電視節目,《美人關》的身體展示也同樣具有文化屬性,比如在巴赫金看來,這種對肉體感官欲望的大膽追求并不具有鄙俗、低級、下流和的特點,而是積極向上、富有生機的,表現了文化轉型時期的文化離心力的強大而健康的主導力量。[10]事實上,身體在歷史上從未如此明顯地進入了對男性的評判體系,也從未如此明目張膽地成為女性審視的對象。男性身體這種符號借助于狂歡的平臺成為打造新價值觀的一種工具。

如果說狂歡節為民眾提供了一個情感宣泄的渠道,一個顛覆傳統、放縱自身的機會,那么我們同樣不能忘記,一年中民眾也只有一個狂歡節。巴赫金早已指出,狂歡節是一種全民性的、大眾性的生活常態“倒置”:在節日之外,體制化的“嚴肅”的生活是常態的生活;而在節日之內,非體制化的、快樂的(這些在平時被視為非常態的)生活,才暫時被允許當作“常態”的生活。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狂歡表現的其實是與真實生活對立的一面,是脫離體制、脫離常規的非常態。它塑造的是一個虛擬的小生態環境,申張的是常態下被視為異端的價值取向。拿《美人關》來說,女性在這里找到了情感宣泄的突破口,她們可以大膽正視男性的身體,直白表露對男性的愛慕,一些平時被認為是出格的行為在這里被當作是正常的、合理的。這是一個女性狂歡的時刻,如果沒有狂歡,就缺少了沖破傳統規范的力量,就缺少了顛覆與反叛的勇氣,那么節目就又會回復到往常死氣沉沉的性別陳規中。然而,這類電視節目至多也就反映了女性在男權社會的壓迫下潛意識中的一種需求,她們對男性美的歡呼也無非是一種精神上的無意識釋放。正如人不可能永遠生活在狂歡節中,狂歡節后會生活會依然如舊,電視節目所張揚的顛覆性的性別觀念也無非是吸引觀眾眼球的一種手段,節目之外的真實生活中女性想要擺脫從屬地位的路依然漫長,我們歡呼的其實是一個無法勝利的烏托邦。

綜上所述,作為一個意義傳播體系,電視中各種符號的運用都是出于表義的需要。在我們所考察的《美人關》節目中,狂歡是為了顛覆性別陳規而構建,而性別陳規的顛覆又依賴于媒介儀式的運用。儀式、性別、狂歡,說到底只不過是編導手中的三種工具,通過它們來組合各種視覺與聽覺符號,并運用這一系列符號來完成向觀眾灌輸價值觀念與意義的任務。這樣,《美人關》在文化意義上完全可以被解讀為通過媒介儀式而實現的一次性別狂歡。

注釋:

[1]保羅·康納頓,《社會如何記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9頁。

[2]胡志毅,《神話與儀式:戲劇的原型闡釋》,學林出版社,2001年,第13—31頁。

[3]王進、韓青、段曉超,《媒介儀式與奧運延伸》,《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3年第12期。

[4]斯特里納蒂,《通俗文化理論導論》,商務印書館,2001年,第200頁。

[5]同上,第213頁。

[6]參見《美人關》論壇。

[7]北岡誠司,《巴赫金——對話與狂歡》,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67頁。

[8]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金的文化轉型理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193頁。

篇6

這樣的結構模式的提出有兩個理論依據:一、它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認識的規律認為,我們認識事物一般總是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這樣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從初步感知詩歌大意,到深入理解詩句,再到體味詩歌的藝術境界,符合人們的認識過程。二、它符合語文閱讀教學一般過程,即“從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到局部講讀加深理解,最后到總結課文整體研讀”。因而這種教學結構更符合語文閱讀教學的規律,更具有科學性,在教學過程中更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知詩意。這是古詩教學的第一步,教師著眼全詩,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式獲取全詩有關的概略性信息,初步地感知詩意。

1.從插圖入手感知詩意。現行小語教材中,幾乎每首古詩都配有插圖,這些圖往往從某些角度揭示了詩意,教師必須充分地利用“圖資源”。教學時,可先指導學生觀察圖畫,在觀圖中讓學生了解詩歌大意。如《游園不值》的插圖是詩人在春日去訪友沒碰上,卻見友人院內已是春色滿園,一枝紅杏探出院墻。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圖畫,明確:圖中畫的是誰?什么季節?他在干什么?看到了什么?這些問題有機地聯系起來,就是這首詩要表現的基本內容。

2.從詩題入手感知詩意。有的詩題就揭示了詩的基本內容,學生只要懂得了詩題的意思,就能初步感知全詩內容。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可引導學生先弄清“九月九日”、“山東”、“憶”等詞語所指的意思,這首詩的內容大體上就了解了。

3.從舊知入手感知詩意。學生學習過一段時間古詩后,就會逐步儲備積累一些古詩的知識,這時教師就可以調動學生已有的舊知,促進對新授詩的感知。教師要善于尋找到恰當的“知識停靠點”,如教學《泊船瓜洲》時,讓學生在初讀的基礎上,引導他們回憶以往學過的古詩,哪些詩的詩題與此詩相似,如《宿建德江》,這樣的詩一般是寫什么的?猜想一下,要學的這首詩可能是寫什么的?

對于小學生來說,初步感知詩意是學習一首古詩的起始,因而,其認識是粗淺的、表層的、概略的。這時教師應該允許“不求甚解”,不必提過高的要求,甚至對某些認識上的偏差,教師也可以暫時放一放,而在以下幾個環節的學習中再來解決。

二、解詩句。學生對全詩大意有了整體上的感知后,接下來可以指導學生學習詩歌的詞語和句子,通過對詩歌詞、句的進一步理解,深化對全詩的理解,糾正初步感知時可能出現的偏差,為體味詩情、進入詩歌意境做好準備。

解釋詩句要圍繞閱讀目標進行,因而首先必須明確閱讀目標。抓住詩歌大意,教師指導學生思維發散,引導學生提出疑問,最后師生共同確立閱讀目標。如《泊船瓜洲》的詩歌大意是詩人瓜洲夜泊時的所見所思,那么當時詩人看見的是什么呢?想到的又是什么呢?這樣一疑一思,詩歌的基本閱讀目標就明確了。

接著,教師就應該啟發學生在字里行間尋找答案。具體可以通過以下一些操作來完成:

1.再現形象。詩歌其實是以形象來說話的,讀詩也就是要把握住詩人創造的形象,再現于自己的頭腦之中。基本方法就是教師指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通過想象實現語言符號到腦屏形象的轉化,如“一枝紅杏出墻來”、“草色遙看近卻無”等,可以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句表現的形象。

2.填補豐富。詩歌語言是凝煉的、含蓄的、富有跳躍性的,詩人也往往只擷取生活中美麗的“碎片”加工成詩,因而要再現詩歌形象,就要求讀者作必要的補充豐富。教師要指導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知識,把一些隱含在字里行間的內容挖掘出來,把“碎片”還原成完整的形象。如“松下問童子”,問的是什么?再如“獨釣寒江雪”,應是老翁獨自一人,在滿天雪中,在凄寒的江上垂釣,理解時需要作調整和補充。

3.聯想深化。聯想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進行理解的一種很好的方法。詩歌中的弦外之音、象外之旨就可以通過聯想讀到。如學生想象“四海無閑田”的景象后,接著引導他們聯想,按詩歌所描寫的,農夫們照理應該怎樣?按常理,農夫應豐衣足食,但詩歌最后卻寫“農夫猶餓死”,啟發學生通過對比,思考深化。

三、悟詩情。在逐一理解詩句的基礎上,學生的認識又較初步感知階段深化了。這時,教師應該及時地把學生帶回到全詩的把握上來,著重體會詩人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或明確詩歌所表明的道理。例如,為什么詩人在泊船瓜洲時會在內心問自己:“明月何時照我還?”這是怎樣的一種感情?為什么看到廬山千變萬幻的峰巒,詩人就會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他講了一個什么樣的道理?通過對這些問題的進一步探究,引導學生悟情明理,把古詩讀懂讀好讀活。具體可采用以下方法:

1.依“象”悟情。即引導學生以第二環節通過詩句的想象形象為基礎,進一步體驗象中之意、象中之情。學了“一枝紅杏出墻來”,教師可以讓學生體會,詩人為什么要特別描寫一枝紅杏?詩人看到這一枝出墻來的紅杏,是怎樣的心情?

2.讀誦深化。學生有了情感體驗后,立即趁熱打鐵,有感情地朗讀、甚至背誦詩歌,加深對詩人情感的體味。

四、入詩境。讀詩的最高境界是進入詩歌意境。這對于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是可以做到的,但教學中往往難以達到,這就直接影響了古詩教學的效果。進入意境就是引導學生真切地體驗詩人所創造的那個景象和情感水融的藝術境界,為之動情。如詩人為什么看到“春風又綠江南岸”,就會產生“明月何時照我還”的動情發問呢?進一步探究詩人眼前所見之景,和由此而產生的情是怎樣自然而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讓學生體驗,這是怎樣的一個天地啊。在入詩境中我們可以借助以下一些方法:

1.朗讀入境。即借助朗讀想象悟情入境。

篇7

1保障建筑節能施工管理的整體性

要實現建筑節能施工管理工作的優化,就要在整個工程項目的壽命周期之內,盡量地減少管理工作的委托現象。而減少管理委托,就避免了管理工作的割裂,保障了建筑節能施工管理工作的整體性,使得整個工程項目能夠在計劃內發展,減少違約情況的發生,避免了能源的浪費。堅持這一原則,就能夠保障建筑施工的節能管理,使工程項目到達較高的質量。

2保障建筑節能施工管理的信息交流

在現如今的建筑施工單位中,施工管理過程中,往往存在著管理工作的分離,在一個建筑項目施工的整個周期之內,在項目的不同部分之間,會有不同的管理人員進行著分工管理。這就需要每一位管理人員之間的進行不斷地交流。然而,由于管理人員較多,負責的工作也很繁雜,難免會出現信息交流的問題。因此,應當適當地調整建筑節能施工管理的模式,減少管理工作的分離,加強建筑施工的不同時期、不同部分管理之間的交流,保障信息的真實性、及時性,為建設更高質量的建筑奠定基礎。

3保障建筑節能施工管理工作經濟效益最大化

建筑施工中的節能管理,其最終目的就是為建筑施工單位節約更多的能源,降低施工的成本,一方面,利用更少的資源建設出質量更高的建筑,另一方面,為我國建設節約型社會做出貢獻。因此,在建筑節能施工管理中,應當將增大建筑施工單位的經濟效益為管理目標。這也就要求建筑節能施工管理工作應當將從項目的整體出發,充分考慮施工的整個周期、建筑的每個部分,從而尋找出一種能夠為建筑施工節約最多能源的一種管理方案,實現建筑施工最終的節能目標。

二優化建筑節能施工管理工作的措施

1實現施工管理集權與分權的統一

在建筑節能施工管理工作中,既需要管理權利的集中,有需要將管理權利進行分離。集中權利,是要能夠使管理者具有足夠的權限,在對建筑施工的整個過程進行整體性地把握,并對管理工作進行指揮和引導;而將權利進行分離,則是為了避免管理者過于使用權利,而不接受他人的意見和建議。權利過于集中,管理者就有可能會忽略更好的管理方式,其決策也許并非是最優方案,這就會使得建筑節能施工管理達不到最佳效果。從整體來看,實現建筑節能施工管理的集權與分權的統一,能夠達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2完善施工管理分工協調合作

建筑施工過程中,節能管理不僅僅是在對項目工程的質量進行監督和管理,更是對于全體工作人員的監督。從根本上來說,要對建筑節能施工管理工作進行優化,首先就要做好對于全體人員的管理。管理好領導者與基層員工的關系,加強各個部門之間的配合,賦予不同的人員、部門應有的權利和應當負擔的責任,就能夠避免因為權利、責任不明確和利益的沖突而導致相互之間的矛盾。才能夠進一步相互配合,做好整個項目施工的節能管理,共同為施工單位爭取更大的效益。

3實現施工管理跨度與管理層次的統一

管理的跨度指的就是管理工作所能夠涉及到的管理范圍,而管理層次則指的是管理的深度。增大管理跨度,能夠有效地加強管理人員之間、管理部門與施工單位其他部門之間的溝通,保障信息的交流,為節約施工能源提供信息保障,然而,其弊端則是淡化了管理層次。而深化管理層次,則能夠加強上級領導對下層員工的管理,直接深入的管理有利于管理方案的實施,而其弊端則是縮小了管理的跨度。管理跨度與管理層次各有利弊,最好的方法就是權衡兩者,實現兩者的統一。

4保障管理中的責任、權利與利益的對等關系

篇8

作為徐州獨特的節日習俗和文化現象,伏羊節承載了悠久的歷史意蘊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不論是彭祖時已經流傳的吃羊傳統,還是以徐州為地理依托的地域色彩,都在不同方面加深了“伏羊節”的文化意義,從而使得這一“民俗文化節日”大放光彩。

1.1食羊文化傳統

羊,作為最早被人類成功馴養的家畜種類之一,人的貢獻在衣食住行乃至祭祀方面都有著突出體現,而最重要的應屬飲食方面。食羊的傳統古來已有,先民們很早就捕獵野羊為食物,羊被馴養為家畜之后,更是為人們提供了穩定的食物來源。《周禮•天官》中有記載:“春行羔豚,膳膏香”;《禮記•月令》也記有:“仲春之月”,“食麥與羊”;“醫食同源”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傳統,先人們在用羊來滿足口腹之需的同時,也不斷發掘出了羊肉的藥用功效。東漢名醫張仲景在其《傷寒雜病論》中記有“當歸羊肉生姜湯”能治療血虛寒疝等疾病;明代的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羊肉甘熱無毒。食之肥軟益人,治冷勞山崗疾痢,婦人赤白帶下,療筋骨急強,虛勞益氣,利產婦”。羊肉的祛風驅寒功效看似與三伏天的暑熱格格不入,實際上夏日候濕熱,人們食欲減退,體內積熱,在這樣的時候吃上一碗香辣美味的羊肉,不僅使人胃口大開增強食欲,同時也能促人發汗,以熱制熱,驅散體內濕毒,補虛健體,對提高人的身體素質及高溫天抗病能力十分有益。“伏羊節”食羊,既是對羊肉本身鮮美味道的追求,同時也是對羊肉藥用功效的充分利用。

1.2地域文化內涵

雖然中國人食羊傳統悠久,但在三伏天大碗吃羊肉喝羊湯,并將這一習俗其發展成為全民參與的盛大節日,卻只有在徐州得以實現,這與徐州的地域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徐州無論從地理位置上還是氣候環境上,都體現出鮮明的南北交界地帶特色,其風俗傳統和文化氛圍也呈現出受南北各地共同影響、兼收并蓄的特點。以飲食文化為例,齊魯菜系的紅燒類與醬類菜點的風味、川菜的麻辣鮮香,在徐州飲食上都有所體現。總體來說,徐州菜五味俱全,以咸鮮為主。因此羊對徐州人來說,是地地道道的美味佳肴,人們通常在烹飪羊肉時極力除去的膻味,在徐州人看來正是“鮮”的體現。當地人用大鍋清水熬制羊肉羊湯,只在最后加幾味簡單佐料,辣椒放足便可大快朵頤。這樣烹制出的膳食雖不精致,但鮮香味濃,經濟實惠,吃起來十分過癮。淳樸的民風和豪爽不拘小節的個性使得當地人能夠適應并喜歡吃伏羊,將在炎炎夏日大口吃肉大碗喝湯的習俗一直保存了下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徐州當地的歷史文化傳統。幾千年前,注重飲食和養生的彭祖便推崇羊肉;后又有沛縣漢高祖劉邦喜吃羊肉,據《史記》中記載劉邦年輕時曾殺羊設酒宴客。另外徐州是漢代畫像石出土最多的地區之一,在銅山縣漢王鎮出土的一塊《庖廚圖》上便畫有庖廚用羊肉烹制食物的圖景。徐州的伏羊節,從一方面來說是對當地祖先飲食傳統的一種順理成章的繼承,從另一方面來說也表達了一種對先人的懷念和對漢風古韻的向往,是一種歷史的沉淀和對民族感情的承載。

2.“伏羊節”的社會影響

推薦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尤物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 午夜福利久久久久 | 中文在线中出好看视频 | 最新国产高清在线精品 | 中文字幕人成乱码熟女免费 | 特级黄国产片一级视频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