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09:40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情感化設計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關鍵詞:候車亭設計;情感設計;城市公交車站
1城市公交站點候車亭設計現狀分析
1.1識別性和歸屬感缺失。識別性是公交站點候車亭一個最基本的要素。公交站點候車亭作為一個交通服務設施,為出行人群提供交通線路示意和換乘信息,但是由于一些地區地形特點或周邊建筑布局導致了部分公交站點候車亭的標識不夠明顯,有的甚至設立在綠化樹叢中。隨著樹木生長,站牌被樹葉遮擋,給乘車市民觀看站牌造成不便。有些站牌擺放位置靠近馬路邊緣,人們看站牌需要進入非機動車道,當候車人群增多時,很容易造成安全隱患。歸屬感是公交站點候車亭服務功能的重要體現。人們出行需要一個安全舒適、方便快捷的候車環境。特別是一些旅游城市,大批游客很容易被當地陳舊、簡陋的公交車候車亭所影響。特別是當前成本最為低廉的不銹鋼金屬材質候車亭,雖然其外表光澤易于清理,但是單一的顏色和材質會使人們產生視覺上的疲勞,冰冷的金屬也顯得讓人毫無歸屬感。1.2多元化難以凸顯。城市公交站點候車亭從原始的站牌指示作用到現代的遮風避雨與整個城市融為一體,其多元化功能還沒有得以展示。比如大部分公交站點候車亭并沒有為殘疾人考慮,一些站臺較高,乘坐輪椅的人群很難進入候車;作為現代化的城市發展需要,人們在候車時更渴望得到多方面的訊息,而大部分候車亭僅僅設立了廣告牌,缺少信息設施。候車亭周邊設施的不完善,也造成了其功能上的單一性。
人口增長迅速的今天,公共交通設施的完善能夠很大程度上緩解交通出行的壓力,而公交站點候車亭如果能夠從以人為本的出發點進行設計,承擔起城市公共空間中情感交流的作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引導人們進入到公共交通中,使城市公共空間的發展富有生命力。公交站點候車亭作為人們出行等車的設施,為人們進入下一個地域提供了便利的通道,而情感化的融入則將公交站點候車亭塑造為一個靈活多變、舒適快捷的平臺,使人與空間的關系更加融合,讓人們日常的奔波勞累在候車過程中得到了舒緩。所以,改變以往對于公交候車亭單一的設計理念,融入情感化的設計元素是十分必要的。
3城市公交站點候車亭情感化設計的原則
3.1整體性原則。公交站點候車亭在整體設計上應當體現空間的整體和時間的整體兩個方面。從空間上看,在城市整個公共交通系統中,處于主干道路段的候車亭設計較完善,功能配置現代化,而次干道或城郊路段的候車亭設計過于簡單,大部分情感化功能不能得以體現,甚至只是設立單獨站牌,使居民候車極為不便。公交站點候車亭作為城市的“家具”屬性,應當從空間的整體統一出發,根據地域人流車流不同設立不同需求的情感化服務設施,避免主次區別過于突出。從時間上看,部分路段候車亭的基礎設施,如站牌、遮陽篷、報刊亭等不在同一時期設計,造成了在同一站點上出現了多種時代設計并存的局面,缺乏時間上的統一。整體化的設計應當從空間、時間的相互一致出發,把公交站點候車亭設計與人的情感結合起來,形成一套系統的、完善的設計。3.2持續性原則。當今城市發展速度日新月異,改舊城、蛻新城,在不斷地除去舊建筑物建造新建筑物地過程中,難免會出現資源上的浪費,為了體現可持續發展的人文主義理念,在公交站點候車亭設計中,把公交候車亭賦予能夠靈活更新的特質,不但能夠使其滿足城市快速發展的需要,同時也能符合當下人民群眾生活的需要,而且有利于在日后城市發展中形成節能環保又不失時代特點的新型人文情懷視角下的站點候車亭。
4公交站點候車亭情感化設計的方法
公交站點候車亭的情感化設計是遵照社會人群所具有的情感需要而發展的,人們是價值評判的主體,公交候車亭則是被評定的客體,我們則通過對客體情感價值的研究來對主體產生影響。公交站點候車亭的情感化設計,需要考慮大多數人的情感需求。筆者通過反復推敲得出了最終的設計方法:將模塊化的單元作為整個候車亭的組合元素,把不同功能的設計構件裝載于符合實際需要的不同框架模塊中,實現預制生產的目的。比如,廣告牌模塊、站牌模塊、遮陽篷模塊的不同組合,搭配出了符合站點需要的不同類型。各個模塊也根據組合的尺寸要求進行了生產,從而在重組后能夠達到不同尺度又符合整體統一要求的現場組合形式。模塊化的標準設計使生產的形式更加簡化,減少了預期成本,增加了施工的速度和精度,同時在后期維護上也變得簡單易行,達到了既符合人文情懷,又減少資源浪費、節能減排的可發展性。當公交候車亭的尺寸統一后,每個模塊的造型設計也要進行統一化處理。利用幾何學中最簡潔的點、線、面形式,配上干凈利落的折角設計,富有節奏且不顯累贅,構成了不同單元的多樣化,整體上顯得簡潔大方而充滿現代科技氣息。根據候車亭運行高峰期人、車流量特點,同時結合人群心理需求分析,把候車亭分為高、中、低三種類別,其功能性設施也依次減少。這樣就提高了每個候車亭設施的利用率,減少了功能上和資源上的浪費。這種靈活的組合方式不但使模塊構件和施工過程得到了簡化,還使得施工精度、安放質量得到了最大的優化,同時也在人們乘坐公共交通時情感上獲得了最大程度的滿足。
5總結與展望
公交站點候車亭作為一種城市公共交通基礎設施,不但在緩解道路交通壓力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其統一的布局、簡潔的外觀、豐富的功能也對整個城市的現代化發展起著推動作用。在未來的公交站點候車亭建設過程中,我們應更多地融入人文情感的設計理念,在提高傳統功能性的同時,極大地促進科學技術的注入,不斷優化功能性公交站點候車亭建設,從而對提高城市環境活力,發展綠色經濟,打造科技新都市、人文新社會,彰顯社會主義新風貌產生深遠的意義。
作者:邵楠 馬霄航 單位:南陽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特點
茶,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自尊、自信和自豪。飲茶可以思源,英國人李約瑟博士,將中國的茶葉作為中國四大發明之后,對人類有重大貢獻的第五項發明。茶象征著中國人民廉、美、清、和的品格特點,被奉為21世紀的飲料之王。中國茶具的設計,種類繁多,造型優美,既實用又富有藝術性。既然茶作為東方的產物,其器具的設計從造型、材質、圖案及功能也極富東方文化特點。例如中國人所喜愛的紫砂茶具,就地取材,燒結密致,胎質細膩,可以汲附茶汁,蘊蓄茶味,夏天盛茶,不易酸餿;冬天沏茶冷熱劇變不會破裂。這些都是作為茶具所特有的。紫砂壺外形,古樸典雅,外形有仿蓮藕,竹節、和商周古銅器等形狀,舞無處不在散發著東方韻味。一些文人畫家也會將一些作品依附于茶壺茶杯之上,這便是賦予茶具一種精神內涵與文化底蘊,充分體現了東方人的情感??Х?,是西方世界的一種文化代表。當西方人第一次接觸咖啡的時候,他們把這種誘人的飲料稱為“阿拉伯酒”,當保守的天主教徒詛咒咖啡為“魔鬼撒旦的飲料”的時候,他們絕不會想到他們從“異教徒”那里承襲來的是一種很珍貴的東西?,F在,西方人對于咖啡的飲用無論是從咖啡的品質,還是飲用方式、飲用環境和情調上,都還保留著古老而悠久的傳統和講究。咖啡器具的設計與中國的茶具一樣,有著自己獨特的功能。對于咖啡而言,人們更加注重的是它的口感。一些手沖壺上面會帶有一個溫度計,隨時掌握咖啡的溫度,以追求它獨特的口感。咖啡的品嘗會更加的豐富,奶油、牛奶、方糖都可以成為它的佐料,這或許更像西方人的特點,不喜歡單調的生活,想要給生活加點“料”??Х绕骶叩倪x擇,取決于你要喝什么樣的咖啡,咖啡的種類不同,制作方式也不同??Х绕骶叩脑O計相對簡潔,很多都是純色的陶瓷杯,印有簡單的字母或著LOGO。西方人對于咖啡文化的需求不需要可以去維持,咖啡已經成為他們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2.異同
茶和咖啡分別代表著東西方不同的文化,前者更注重一種意境,后者更注重品質,但它們都有著自身獨特的精神內涵。茶有茶道,追求和、靜、怡、真,這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明是分不開的;咖啡有咖啡情趣,意大利追求熱情,美國追求自由,法國追求創造,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飲用方式,不同的國家對于咖啡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意義。就這一點來說,中國的茶文化就很純粹,沒有那么多的類別。在器具設計上均是具有東方特色的,古樸典雅,具有一種柔和的美。而西方咖啡器具的設計,更偏向于簡潔大方,沒有太多的裝飾,體現一種理性的美。
二、情感化設計在茶具與咖啡器具上的應用
美國心理認知專家唐納德•諾曼所著的《情感化設計》一書,從知覺心理學的角度揭示人的本性中的三個特征層次:即本能的、行為的、反思的。這三種特征層次與產品設計特點相對應的關系如下:(一)本能水平的設計——只關注于產品的外形;(二)行為水平的設計——產品使用的樂趣和效率;(三)反思水平的設計——自我形象、個人滿意。人是視覺動物,會本能的對事物的外形進行觀察和理解。產品設計越是符合人類本能水平的審美理想,就更加容易讓人接受。如今,人們關注最多的是行為水平的設計,尤其是對功能性的產品來說,產品的實用性是人們重點關注的對象。產品的使用過程是一連串的操作,設計的界面能否給用戶帶來深刻印象取決于兩點:即是否能有效地完成任務,是否是一種有樂趣的操作體驗。
二、臺燈設計中的情感化因素分析
審美過程是指用戶通過感官(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獲取產品的外觀信息和內在信息,進而對產品獲得審美體驗和審美享受。產品的銷售量取決于能否吸引消費者眼球。臺燈的造型、色彩、質地應該視使用環境的特點設計和選取。
(一)臺燈造型、色彩、材質的選擇
造型、色彩、材質是臺燈設計中最基本的三個設計因素,尤其是造型和顏色最能給予用戶直觀的體驗。美國心理學家魯道夫•阿恩海姆認為對色彩反應的典型特征,是觀察者的被動性和經驗的直接性。對人的視覺沖擊力最強的就是色彩,尤其是對比色的運用,可以更加凸顯臺燈的造型。要想使色彩對視覺的沖擊力更強。僅僅運用對比色是不行的。筆者認為,應該讓臺燈的色彩富含一定的意義,并與周圍的燈光環境相融合。孔子認為“吾思夫質素,白當正白,黑當正黑”,強調了以素色為主、以彩色為輔的色彩觀;此外,中國傳統色彩理論中的以青、黃、紅、黑、白組合的五行正色之說等都可以成為臺燈色彩設計的靈感來源。
(二)臺燈燈光對居室環境的影響
臺燈是人們晚上學習和工作最主要的照明工具,但是臺燈不僅僅提供亮光,對于居室環境的美化與裝扮同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臺燈是營造書房、臥室等小環境空間層次的法寶,舒適的臺燈燈光可以緩解人們的視覺疲勞,提高人們的興奮度,給予人們美的享受。現代居室用途分工明確,每個居室燈光應有各自的特征。設計師在設計臺燈時,要根據不同的居室環境確定臺燈風格和燈光顏色等。交互設計、仿生設計、再現回憶設計是臺燈設計中的情感化表達方法。從產品情感化設計的角度出發,人與臺燈可以產生多方面的交互,比如臺燈的開啟方式、照明強弱的控制和可變化的造型等。產品的仿生設計,是指模仿自然界中生物的某種基本功能,并將這種功能添加到產品設計中。通過仿生設計的情感化表達方法,可以把人追求自然化的情感在臺燈設計中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如果臺燈的設計能夠引起用戶對過去事物的記憶,達到觸景生情的效果,那么臺燈設計的意義就得到了某種程度的升華,這就是臺燈的再現回憶設計方式。
三、結語
關鍵詞:商品;包裝;情感化設計
在當代包裝設計領域中,商品包裝的情感化設計就像一把金鑰匙,對于打開經濟市場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商品包裝的情感化設計水平高低逐漸成為了一個衡量企業經濟效益的重要標準,在信息時代不斷發展更新的今天,要求設計作品也要不斷的更新與發展,所以這在對于設計師的要求方面,融入情感化的設計思維是非常關鍵的。構成商品包裝的要素有很多,比如說,包裝的色彩、材料、造型、形式、畫面圖形裝飾、包裝的功能性等。在對商品的包裝注入情感之后,設計師就要考慮包裝的情感化的各個方面,從而使受眾者在于物品的情感互動中產生共鳴。
一、包裝的色彩方面
(一)色彩對于商品包裝的重要性
商品包裝設計的色彩情感化主要就是對色彩的研究和運用。在超市的貨架上,各種各樣的商品包裝都有著各種各樣的色彩,或者是由不同的色彩所組成的。在我的市場調查中,絕大多數人都說,能夠吸引自己的就是商品包裝的色彩。人都是視覺動物,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對于商品包裝,人們最直接看到的就是它的顏色。
(二)包裝的色彩情感化
色彩是商品與消費者相互溝通的第一觸發點。包裝的色彩情感化,就是要將情感注入到包裝的色彩設計中。比如赤色屬于紅色系,不僅包含熱烈的紅色,還有冷靜的紫紅和令人敬畏的深紅;自古以崇尚黃色的中國人,更是認為黃色為身份尊貴的象征;而青色不僅代表青花瓷,也表現了文人的品格和儒雅等。也比如,電子產品一般都是黑、白以及金屬色;家具一般都是白色以及木頭的顏色;服裝有很多種色彩的選擇,但是最多的還是黑色和白色;食物的顏色更是各種各樣的,豐富多彩的。
二、包裝的圖形裝飾方面
(一)圖形裝飾的重要性
人們從圖形裝飾就能夠直觀的看到此商品的各種信息。也就是說,包裝上的圖案就能夠直接告訴消費者這個商品是什么。而裝飾紋樣的主要功能就是提高商品包裝的美觀程度和豐富程度,所以,它在商品的包裝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包裝的圖形情感化
要將商品包裝上的圖形裝飾進行情感化,就要把消費者喜歡的、欣賞的圖形表現出來。比如說傳統的民間藝術,是民間藝人智慧的結晶,是一種極其民俗、貼近生活的藝術。將插畫、剪紙、皮影等圖形運用于包裝中,比如在端午節、中秋節、春節時,各種節日產品琳瑯滿目,總體都給人營造一種喜慶熱鬧的氣氛,這些禮品、年貨包裝多采用傳統吉祥的圖形元素,多運用傳統的黑白紅金這幾種顏色,既時尚又傳統。
三、包裝的材料方面
(一)商品包裝的材料
包裝離不開材料,任何包裝都是由各種不同的材料制作而成的。常見的材料有玻璃、塑料、紙等。這些材料的運用也是根據各種商品的各種特點來制定的。比如,飲料的包裝大部分都是塑料瓶,因為飲料是液體,所以需要可以裝液體的材料。還有飲料本身成本較低,塑料的成本就比較低,而且輕便、方便攜帶。又比如,女性用的護膚品、化妝品等,這些商品的包裝材料一般都是玻璃容器。另外,電子產品的包裝都是紙盒。因為紙盒體積感比較強,造型多種多樣,可以對電子產品起到保護作用。這樣看來,任何商品的包裝的材料都有最合適自己的。
(二)包裝的材料情感化
商品包裝的材料有很多種,但是我們最常見的就是塑料制品的包裝了。雖然塑料的成本低、方便攜帶,是最污染環境的材料。這樣看來,即使塑料有它的優點,但是它的缺點遠遠大于優點,而且它的缺點是能夠威脅到環境的。所謂商品包裝的材料情感化,簡言之,就是要提倡“綠色包裝”。所以,紙質包裝和玻璃制品,這兩種材料就是最環保的、也是最常見的。
四、包裝的形式方面
(一)商品包裝的形式
形式,顧名思義,就是形狀和樣式。根據商品的不同特性,商品包裝的形式也多種多樣。既有單獨的,也有組合的。比如最常見的奶制品,有單獨一瓶酸奶的包裝樣式,也有好多個酸奶組合的包裝,它們的包裝風格一致,但是樣式卻各不相同。這就是商品包裝的形式。我們常見的包裝形狀就是長方體,因為長方體造型簡單、符合大眾的審美觀。還有一些特殊形狀的包裝,例如,孩子們最喜歡吃的果凍,有很多種口味。那么,它們的包裝就是根據果凍的不同口味而制定的形狀。還有,孩子們喜歡吃的糖,也有很多種口味。它的包裝也是根據糖的不同口味而制定的形狀。
(二)包裝的形式情感化
商品包裝的形式情感化,就是包裝的形狀及樣式要滿足人們對此商品的想象。各式各樣的包裝能賦予商品更多的情感,從而幫助消費者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五、結語
如今,包裝設計變得國際化,各國的包裝在細節上都有側重點和主題,我們只有了解其深刻的內涵,并結合現代設計理念進行再創造,才能創作出具有情感化的包裝設計商品。因此,在包裝設計過程中我們要滿足消費者對商品的審美要求,吸引消費者的購買力,讓消費者更多的投入到消費商品中,這樣才能算是成功的商品包裝。
作者:咸宇 單位:山西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陶蕊.《產品設計在生活中的情感表達》.《財富與管理》,2010年5期.
自然觀作為禪宗美學的思想精髓,其本體論意義上的心化與空化在藝術作品體驗中同樣是具有意象性的。在自然觀的表述中呈現出對生命存在的感受與對生命意義的信念,并指出生命最充沛的狀態,將本體美的觸發與萌芽以實踐的形式實現,從而使生命得以認知和肯定。禪宗美學自然觀的心化和空化同樣與中國古代傳統藝術文化相融合。宋朝時期,禪僧們游歷河川,終日與自然相伴,以直覺體察山林溪流,并與士大夫結友,文化生活充滿藝術韻味。通過觀察、感受、思辨、知覺、悟覺的過程將動態發展的美以心詮釋形,形詮釋心,從而達到一種會通的認識。禪者在對藝術的表述中,同樣將本體的直覺與事物相融合,體現出從本體到生命的感受。作品不僅要表述物的“體”,更要表述其“本體”,以本證體,更體現作品本身的創造力與生命力,從而展示其獨特的意境美。禪宗美學在物我中對“審相于凈心”的要求,目的在于追求藝術作品中超塵拔俗的心性之美。這種修養美學為中國傳統藝術精神帶來真空妙有、即體即用、悟無所得的哲學意蘊。受禪學影響的宋代文學家坡在空靜圓通的禪學理念之下,以追求心性解脫來對抗外在的不自由,這種隨緣放曠的人生態度同樣滲透在他的文學創作之中。自然適宜、物我合一而又寧靜淡泊的審美修養是最高的人生境界,是生命美學,更是境界美學。可見,禪宗美學自然本體論所呈現出的精神的體驗與價值追尋,禪意作品無論詩歌繪畫,均追求對本體的理想境界,表達的是本體的自我,更是追求生命價值的形象,從而提升觀者的生命層次,使其震動、感動,或被感化。
二、情感化設計的藝術表現
禪宗美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意識形態與淡泊超然的人生哲學,能賦予當下藝術與設計實踐活動更為豐富和深刻的思想內容與社會價值。我們固然處在一個哲學概念創新的時代,通過對禪宗美學自然本體論的研究切合當代藝術設計,從全新的角度呈現符合社會意識需求的、嶄新的審美形式。在禪宗美學的指導下進行設計,做到自我清凈,心中有念,使主體(心靈)與客體(自然)處于同一、恰當的狀態下。在這層視野上選擇設計所需材質:以簡潔質樸的表現方式去達到所要表現物體內在的、本質的、精神的智慧美。禪宗美學自然觀追求淡泊簡素、樸拙到近乎不完滿來表現的美(如圖2)。色彩選擇應擯棄絢麗燦爛之色,以清新素雅或純色(白)為主,這種含蓄、清凈之色所表達的美感恰恰是最富有魅力,純真而樸實的。材料應選擇天然古樸的木制品或棉麻,甚至是一粒沙,一顆石的美感,呈現出靜謐,虛無的審美情趣。這種美是稍縱即逝的,亦是亙古不變的。正如其自然本體論所強調的心性化的自然美感,是由觀到感,觀中生感,感中生觀,通過敏銳的觀察和理解,來對自然美的和諧作出反應,從而展現出內在的生命之美,實現人與宇宙和諧統一的訴求。在形態的設計上并無固有的形式,值得一提的是,禪宗美學注重“萬物歸一”的整體觀照,即全面地知曉,完整地觀察。無論是一幅畫或是一件工藝品,都要將其形狀、大小及顏色與整體和諧相比較,真正領會它的美。如我們所感受到的自然界事物或風景是美的,不單單是因它獨有的形式,更多是因它是以一種創造性的和諧方式“組合”在一起,從而使人發現或創造出主客體之間的相互和諧,并以此作為欣賞的前提或分析的依據。這樣更有助于形成對美和崇高的敏銳意識,從而體驗到特定“畫面”背后生命韻動的和諧之美。只有如此,對自然生命和人類情感的體驗之妙才能自然而然地呈現出來。
三、探索與超越
(一)感性工學方法
在產品設計前有效的了解目標群體的心理情感需求是必要的,感性工學方法的產生與研究為消費者情感需求的調查研究提供了科學依據。長町三生教授將感性工學定義為一種以消費者為導向的產品開發技術,“通過這種技術將消費者對于產品所產生的感覺或意象轉化為設計要素”。盡管感性工學沒有國際上通用的統一定義,但其最根本是運用先進工學技術和方法,將顧客的感性因素、知覺體驗甚至情緒都定性和定量化,進而轉化為可操作要素運用到設計中,感性工學以顧客需求為導向,關注情感需要,強化顧客與設計師間的有效溝通,利用心理學和人體工程學方法測量和把握顧客對設計的直觀感覺和感性的評價,通過顧客反饋回來的感性因素,定義和確定產品的設計特征。感性工學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1)從人的因素及心理學的角度去探討顧客的感覺和需求;(2)在定性和定量的層面上從消費者的感性意象中辨認出設計特性;(3)建構感性工學的模式和人機系統?!?/p>
(二)Desmet的非口述情感測量方法
Desmet的非口述情感測量方法是基于Desmet產品情感模型而使用的,用一種非常形象直觀的方法測量用戶對產品的情感態度,Desmet產品情感模型,如圖1所示,根據人的認知結構闡述了情感是如何產生的這一過程,整個模型包含了產品、關注、評價和情感這幾個變量,人們由于自身的經歷,態度,價值觀,目標或動機等的不同對事物形成不同的關注點,由對產品的關注與呈現的產品刺激而產生了相應的評價,評價決定了用戶對產品產生了何種情感,關注、產品與評價三者的互動引發了用戶最終的情感評價。Desmet的非口述情感測量方法是提供給目標群體一系列產品的圖形,讓目標群體根據其目標,態度與關注點,通過動畫形象的選擇表述產品給他們帶來的情感,并由目標群體表述產品是否引發了這種情感,這種測量方法經常使用PrEmo工具進行測試,PrEmo是一套產品情感測試工具,這是一種特別開發的用于測量由刺激所引感反應的工具,能夠測量由產品設計所引發的14種情感因素。
(三)諾曼的產品三種水平的設計
諾曼教授在交互設計、產品與服務設計等多個設計領域運用情感化設計方法。諾曼教授認為情感與認知互相影響,情緒和情感對于日常的決策制定十分重要。情感化設計對產品設計的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諾曼教授提出產品三種水平的設計——本能水平的設計,行為水平的設計,反思水平的設計,由諾曼教授的三層次理論可知,本能水平的設計涉及到產品知覺層面的信息,產品的形態,色彩,材質等信息促發了消費者本能層面的情感,行為由人的潛意識所決定,行為水平的設計關注使用的樂趣和效率,強調可用性,可理解性,目的都是讓使用者在產品使用過程覺得輕松和愉悅,能夠掌控整個設計過程。反思水平的設計更加關心用戶心理情感需求,如產品的象征性帶給用戶的滿足感等。設計師應對產品的形態,色彩,材質,功能,使用性,人機交互,品牌形象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考慮,以適應消費者不同層次的情感化需求。如圖2所示,與大腦加工的三種水平相對應的產品設計元素分析。
二、案例研究
情感化設計使產品設計不只滿足用戶的使用性需求,更多的集中于用戶的內心體驗。設計師將通過感性工學方法所得到的感性詞匯輸入到感性系統中,并被引用的感性詞匯數據庫識別,這些詞匯匹配到圖像數據庫,由推理引擎計算找到最佳設計,并在計算機的顯示器上顯示。該系統非常適用于為顧客選擇最適合的感性產品,并適用于為設計師進行系統所建議的新產品感性設計。在感性工學研究過程當中,運籌學、心理學、人機工學等相關學科范疇研究方法被運用其中,設計師可以依據設計目標選取不同的感性工學方法,如專家綜合評價法,形態分析法,語意差分法等。如語意差異量表運用在產品設計上主要有兩種用途,一是用于幫助設計師了解目標群體對產品的心理情感需求,用于產品設計的依據,另一種是運用于產品評價之中,用于幫助設計師在眾多設計方案中選擇最終產品設計方案,層次分析法則主要運用于產品方案的選擇與評價,形態分析法主要運用于產品方案的設計與創新。馬自達Miata跑車是基于感性工學方法設計開發的成功案例,通過這種方法,企業對目標群體的心理情感需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項目組使用的階層類別分析法為年輕人開發一款新車,企業從客戶的駕駛行為調查開始,同時進行了有關用戶生活方式和行為問卷調查。根據所得的數據分析,將關鍵詞逐一寫在卡片上,尋找新產品的零級概念,接下來,這個概念被分解為多個子概念,以便于更詳細和更容易理解產品概念,依據此種方法,逐層進行分解,同時為子概念匹配相應的物理特性,得出了子概念一系列大致的特性,接下來項目組進行了人體工程學設計實驗,以解決關于產品設計更詳細的技術要求項。如圖3,圖4所示。情感化設計經常運用于弱勢群體產品開發之中,弱勢群體由于其生理心理特征,需要受到更多的關懷,如殘疾人可能因為行為不便而不能很自由的如廁,老年人可能因為視力不好而不能看清手機上的文字,由于生理特征而導致其在產品使用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使他們更加缺乏自信,自尊心受損,心理與情感受挫,弱勢群體產品情感化設計需要從各個方面更全面的考慮這些問題,為弱勢群體提供了人性化的服務。無障礙盲人餐具由工業設計師SimonKinneir設計,產品體現了對盲人弱勢群體的關注,盲人由于視覺缺陷,不能正常觀察到物體的形狀,色彩,材質,生活中會遇到各種障礙,盲人往往通過靈敏的觸覺,聽覺,嗅覺,味覺來感知物品,同時,盲人由于其生理缺陷,與正常人不同的行為特征與溝通方式使他們的心理更加敏感,缺乏安全感,常常感到孤獨與自卑,如果產品能夠協助盲人更好的生活,不僅能夠給他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便利,還能夠增強自信,加強他們的社會歸屬感。這套餐具通過產品本身形態上的凸凹設計,如砧板上劃分的格子,杯子上的紋理,刀叉上的壓痕這些語意形態的設計,從感官上給用戶提供條件反射,從而讓用戶更加自信和明白,系列產品不僅正常人能夠使用,盲人也能夠在毫無障礙的情況下自助進餐,設計師對用戶的行為特征與心理特征進行深入研究,滿足盲人用戶的使用需求與心理情感需求。如圖5所示。病人作為弱勢群體,應該受到更多的關注與人文關懷,在實踐調查中發現,有一些危重病人以及因疾病而需要臥床的病人,這類人群在護理過程中存在很多不便,本次設計主要以這類病人作為目標群體。根據諾曼教授的三層次理論,設計者根據病人不同層次的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本能水平的設計對病床形態、色彩、材質等產品屬性進行設計,行為水平的設計側重病床對用戶使用性,產品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反思水平的設計注重研究產品對病人心理、情感方面需求的滿足。在進行產品設計開發前首先對病人的生理與行為特征進行了深入的調查,調查研究發現這類病人由于疾病原因,身體不適,經常會有疼痛,勞累,惡心,頭暈等各類癥狀,長期臥床也會帶來一系列身體問題,如皮膚問題,骨骼影響等,生理上的各種不適應導致病人煩躁,易怒,自卑,缺少自信,缺乏安全感,情緒常常會處于沮喪,悲觀失望中,這類病人由于不能自理,需要有專門人員進行看護,對看護人員具有較強的依賴感。針對這些問題,設計者對產品進行設計開發,試圖為使用者提供一款更加人性化的產品。如圖6所示。這款產品改變了傳統病床簡陋,生硬,冷漠的感覺,融入高科技,現代化的理念,產品整體形態采用流線形態,圓潤的感覺使人產生安全感,床體色彩使用藍白配色,給人以寧靜的感覺。由于病人臥床時間較長,因此對病床的使用性要求較高,許多病床不能很好滿足病人的使用需求,需要對此進行改進,在設計中,床體采用環保塑料材質,床墊軟硬適中,能夠帶給病人舒適的感覺,當病人轉換環境需要移動時,可將床墊直接拉出,而不用直接抱起病人,床上艙蓋起到保護與控制床體溫度的功能,可根據需要打開或者關閉,倉上顯示屏幕可顯示病人的血壓,心率等實時監控指數,調查中發現,使用者還希望病床能夠提供一些輔助功能,如輔助排便,輔助病人翻身等,在這款產品設計中,病人或者看護者可以通過遙控器控制病床,按病人的感覺和需求調整床墊角度,更加舒適自如,床體底部的托盤可以抽出更換,方便病人排泄,設計者對產品細節的考慮滿足了病人與看護者使用性與功能性需求,用戶在使用產品的過程中,由愉悅的使用體驗產生了心理滿足感,引發了使用者的情感反思,幫助病人恢復信心,使病人感受到人們對他的關懷。
三、結論
1.滿足人們對幸福生活追求的情感需求
在傳統文化觀念中,人們的生活方式以辛勤工作為本,以追求高尚的品格為人生目標。如今,社會的發展使得人們的生活觀念和消費理念有了質的改變。人們在辛苦工作的同時,積極樂觀的追求身心幸福和物質、情感的雙重滿足。讓·波德里亞在《消費社會》一書中講到“消費者把自己看作處于娛樂之前的人,看作一種享受和滿足的事業”。在物質社會背景下的幸福觀,表現為人們對“幸福需求”的大大增加,追求享受生活、消費和娛樂消遣的目的。特別是商業環境不僅滿足人們消費、消遣、娛樂等的需求,同時給予受眾一種休閑放松的環境氣氛。為了迎合消費者追求幸福與享受生活的情感需求,在設計中通常使用新奇的造型、獨特的色彩、個性的裝飾以及多種元素重組等塑造手法。
2.滿足人們對社會交流和體驗高品質文化內涵的情感需求
公共空間的形成溯源于它的社會交流性和社會生活性。商業環境作為一種特殊的公共空間形式,一方面給人們提供商品展示流通的平臺,豐富消費者的社會生活;另一方面,商業環境的消費者能夠體會到人際交往的樂趣和多樣的情感體驗。商業環境的一個設計趨勢就是在場所中提供溝通交流的氛圍,并營造出一種社會交往的樂趣性。作為一種具有文化氣質的場所,商業環境的營造越來越體現出對公共社會生活的關注。引入社會文化活動使得商業環境的功能不僅是一種純粹的展品銷售活動,還是一種具有濃厚特色和生動魅力的文化活動。
3.滿足人們對休閑性、娛樂性的情感需求
商業環境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購物和娛樂消遣,使得閑暇時間增多的人們能夠有一個放松心靈、暫忘社會壓力的場所。這使得人們對商業環境的營造有了新的需求一一休閑性、游憩性、娛樂性、交往性等。使消費者感到某種與滿足,娛樂體驗是傳統、古老的一種人類情感需求。在社會生活節奏加快的當下環境中,娛樂性、休閑性能使消費者的身心得到調整和休養。因此,情感設計意義上的愉悅性、快樂性、休閑性等要素成為商業環境設計的重要表現傾向。
4.滿足人們對時尚性、個性的情感需求
時尚的概念和載體豐富多樣,涉及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時尚性常常讓人有一種興奮和新鮮的感覺,滿足受眾的好奇心,傳達出非凡的氣質和別樣的神韻,進而體現出消費者的個性和不凡的品位。商業環境設計是一種空間形式各要素的綜合創作體,場所營造的本身具有很強的時間性特征。如今的商業環境中的時尚性具有新奇感、新穎、轉瞬即逝、符號消費等新的特點。時尚、個性的承載體可以是另類的材料如廢物的鐵器、舊家具、夸張的色彩或者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物品的新奇組合裝置等等,在設計師的巧妙安排下使得眾多表現元素在環境中重新展示其新的生命力。同時,商業環境營造中不斷更新的技術手段和新材料等也能體現出時尚性和個性特征。
5.滿足人們對藝術性的情感需求
商業環境的好與壞、商業環境品質的高與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環境中的藝術內涵的多少。越來越多的設計師意識到在商業環境中賦予深厚的藝術內涵,會使商業環境的意境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與此同時,具有濃厚藝術性的商業環境中不僅有利于吸引消費者、樹立品牌的深層次形象,還能使消費者在購物的過程中有一種新的情感體驗。如一些藝術感較強的商業環境中將藝術家的雕塑作品、家具作品、繪畫作品等充滿想像力和形象藝術感的藝術作品有規律的陳列其中,為顧客營造出一個充滿藝術氣息和具有夢幻般藝術體驗的空間場所。
二、結語
植物空間情感化設計即將植物空間與人的情感聯結起來,以及找到合適的語言,讓空間富有情感地接觸人,利用情感化的空間以一個嶄新的視角來看人們,幫助空間看到人們微笑,激勵人們充滿希望,讓人們理解感覺是何其美妙。按照情感把植物空間劃分為舒適空間、親切空間、親密空間、溫馨空間4種。
1.1舒適空間
利用疏林草地形成四周開敞、外向、無隱蔽性的空間,環境噪音在30~80dB,適合集體活動,讓人在空間中心胸開闊、自由自在、舒適,營造一種自由誘導和勃勃生機的景觀。
1.2親切空間
利用植物圍合尺度在25m左右的空間,給人一種親切、自在、安全、領域的感受,使人在交往過程中能夠清晰地看到對方,適合小群體聚會與交流,營造一種熟悉、輕松、熱情的景觀。
1.3親密空間
利用植物圍合尺度在2.5m。
1.4溫馨空間
利用植物圍合形成舒適的個人空間,選擇有花可賞、芳香植物來營造一種溫暖馨香的感受,適合個體、親人交流活動,營造一種浪漫、舒適、溫馨的景觀。
2植物空間情感化設計要素
當今世界,人類從理性領域向欲望領域、從客觀轉向主觀與心理??臻g現在不僅僅只是空間,更多的是一種生活方式娛樂的形式,設計者不再是只考慮功能,更重要的是一種感官體驗。植物空間情感化因素是指一個空間在感官和情感的層面上讓人融入進來,形成一種深層而持久的聯系。人們把情感化要素分為:人、植物空間、情感體驗。
2.1人
在人和空間中,人們只重視空間,而忽略人的心理與情感,事實上,人是空間的建造者和設計者,也是最終的使用者。人是植物空間情感化設計的一個必不可少的要素。人是環境中的人,環境是人的環境,人和環境交互作用產生出滿足人需求的效應,這種需求包含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
2.1.1人的生理需求
人的生理需求是指人的衣、食、住、行等需求和對七情六欲的追求,然而安全的需求是人們生存下來的基本條件,如人類生存的環境(土壤、空氣、光照、水、溫度)。在植物空間情感化設計中創造適合人們需求的植物環境氣氛是最基本的要求。
2.1.2人的心理需求
根據心理學家們將人的心理需求分為社交需求、自尊需求、自我實現需求、情感需求、控制需求、包容需求等。在植物情感化空間中設計滿足人們人際交往的空間、個人空間、領域空間、活動空間等。
2.2植物空間
2.2.1植物
植物是園林景觀設計要素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以獨特的姿態、色彩、質地、高度形成各種空間,在組織空間、劃分空間、豐富景觀層次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影響著人的情緒和心理變化。植物的線條、形體、顏色、質地、聲音和氣味等特性對人的理智-情感反應產生某些可預知的影響。人類主要通過眼睛獲取外部信息,色彩是視覺傳遞中極其重要的元素,人們利用植物色彩表達豐富的情感。植物景觀中色彩包括葉色(花葉、常色葉、秋色葉)、花色、果色等。生命力和時序性是植物特有的特征,正因為如此,它才可以使人產生不同的情感,所以,人們利用植物特性營造植物情感化的空間。
2.2.2空間
當今社會正在從一種建立大物質化的空間轉向文化空間,這種文化突出的是情感互動??臻g給人不同的視覺體驗和心理感受,產生不同的情感,思索空間能夠幫助實現高層次的情感需求。人既需要私密性也需要相互接觸交往,在植物空間設計中要包含私密性和半私密性與半公共性和公共空間的空間。植物空間中,主要通過豎向圍合給人特殊的感受,豎向有大喬木圍合空間,下層無小喬木或灌木形成組團,人們身處這一類型空間會有一種畏懼、嚴肅、自我存在感弱的感覺;豎向有中、小喬木圍合的空間,讓人產生興奮、分明、好奇、驚訝的感覺;豎向無喬木,僅用地被圍合成空間的外部輪廓,形成一個簡單的空間圍合,通過對底面強有力的裝飾將景觀有效地凸顯出來,給人一種心胸開闊、自由自在的心理感受;豎向用灌木圍合形成空間的外部輪廓,這種簡單的空間圍合形成思想的形式、細節注意力的集中,讓人在這個小空間中有較強的占有欲;通過豎向設計使空間產生特定的情感。總的來說空間能夠吸引人,留得住人,空間大小與人的密度合適,空間設計注意動靜結合以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形成具有活動感、秩序感、安靜感的氛圍。
2.3情感體驗
情感體驗即外部世界的信息是通過人們的感官獲取的,這些信息影響人們的心理模式,是人們通過對所見、所聞、所聽的事物產生的情緒變化。植物空間中情感化設計是根據人們對視覺、嗅覺、觸覺刺激的感受,加之對環境的感知、記憶、想象并加工轉化成對環境產生的共鳴,使人產生放松心情,擁有安全感和存在感,從而流露出真摯的情感。
2.3.1視覺
視覺是各種環境營造對視感官的刺激作用,所表現的視知覺效應。人們對事物的第一感受是通過眼睛所見,經過一系列的反應在大腦中形成情感意識,給予看見的事物一定的評價,形成一定記憶、聯想。植物空間視覺主要是通過植物的色彩、形態、質地、空間、時序特性呈現出來給人不同的心理感受。視距對視覺產生較大的影響,如人在0.5~1.0km的距離之內,可以清晰的分辨植物細部的特征。30km的距離可以分辨植物總體輪廓、姿態、顏色、外形。在植物空間情感化設計中注意視線的焦點,以及植物的主景、配鏡與人的距離,以及植物本身的體量大小的安排。
2.3.2觸覺
觸覺是五官中最直接的感覺,是人們獲得空間信息的主要感覺通道。在植物空間中利用植物的質感形成觸覺,植物的質感分為粗質型、中質感、細致感3類,園林空間中粗質感給人一種強壯、剛健、粗魯、疏松、模糊之感,當與中質、細致組合一起,形成強烈對比,產生“跳躍感”,從而引人注目。細致型看起來柔軟纖細,在植物空間中有擴大空間之感,在緊湊狹小的空間使用效果顯著,給人一種文雅、密實、恬靜、愉悅、溫柔之感。植物的質地給人不同的質感,誘導人去觸摸植物形成一定的心理反應。
2.3.3嗅覺
隨著芳香療法的興起,利用芳香植物來增進健康、緩解壓力與疾病,讓人精神振奮,許多融入香氣的空間,使用率增加。芳香植物刺激人的嗅覺,從而給人帶來一種無形的知覺,能夠加深人對環境的體驗和記憶,也可以作為視覺的引導。較多的園林植物具有芳香,植物芳香分為花香植物、分泌芳香物質的植物,而香味有濃有淡,使人產生不同的心理感應。距離對嗅覺產生較大的影響,如嗅覺距離在1m的范圍內感知到不同氣味,2~3m的距離能夠聞到比較濃的氣味。嗅覺特性對人際行為和空間影響表現在,人聞到喜愛的芬芳時,會主動靠近,遇見異味、會拉大距離。在植物空間設計中要根據植物的芳香濃淡,氣味的好壞來安排植物與人的距離。
2.3.4聽覺
聽覺是人類社會生活必要的交流渠道,而且最重要的是聽覺使人們感知環境而產生安全感和參與感。人對聲音有記憶和聯想,在植物空間中配上潺潺流水,能讓空間更加動人,在植物選擇中注意借風、雨形成景觀,讓空間既不是太寂靜也不是太吵鬧,創造一種舒適的噪音環境,讓人的心理狀態達到一種舒適的感受,從而加強人與空間的溝通。另外在植物空間中還利用音響激發人們情感效應。音響具有直接和深遠的感覺效應、能夠引起回憶、引感來激發人們。
3植物空間情感化營造
植物空間情感化設計,為一種意味深長的方式將空間與使用者聯結起來提供方法和手段,關注人的2個方面:一是超于物質滿足,二是體驗情感收獲。植物空間情感化營造主要從設計原則、設計方法、植物選種、植物配置形式等方面來分析。
3.1設計原則
3.1.1滿足人的知覺需求
人的主要知覺是通過感覺、組織、辨認、識別形成的。在植物景觀中,植物獨特的生命性和時序性給人一種運動的知覺,它通過空間和時間上整合形成了五維空間感的獨特景觀,給人視覺、觸覺、嗅覺帶來不同的感受。利用植物的線條、色彩、質地、氣味對人眼、耳、鼻等器官產生的不同感覺進行植物空間設計,從而影響人的心理情緒、感情的變化。植物空間中把具體的文化或情感故事場景再現,或是利用一種解說的形式讓人們對文化、情感了解從而產生共鳴。
3.1.2滿足人的心理需求
植物空間是為滿足人的需求設計的,讓人在其中感知植物傳遞的信息、充分展示自我,從而對這些感知活動產生記憶的喚醒。在植物空間情感化設計中要滿足不同人際交往的需求,對植物空間尺度、空間的開合、空間視線滲透不同,充分考慮人的差異性,創造多樣性空間。由于人在與環境交互過程中,人形成較多的行為習性來適應環境,如抄近路、識途性、向光性、私密性、從眾習性、領域性、聚集效應等,在植物空間情感化設計中要充分考慮人的行為習性特征進行合理的組景、劃分空間。
3.2設計方法
3.2.1多樣性的空間
空間開合有致,設計不同的空間類型滿足不同人群的需要,根據視線的分析組織空間的私密和開敞,私密空間要注意安全性,開敞空間提供活動場所、巧妙利用借景形成具有文化、地域特征的景觀特色。在人的視線焦點處種植觀賞性強的植物吸引游人駐足停留,留下深刻的記憶。
3.2.2植物文化的空間
選擇有特色的植物,如利用一些具有文化寓意、故事、國花、市花的植物-傳統十大名花、四君子、歲寒三友等,能夠展示其特定的情感,人們身在其中,感受到文化氣息,增加了人與植物的交流、互動[5]。
3.2.3可持續生態植物景觀
隨著綠色和生態文明城市的出現,在植物空間情感化設計中形成生態性、可持續性、多樣性景觀尤其重要,如為動物提供棲息地場所,滿足生物多樣性,形成一副人、動物、植物融洽相處的畫面。
3.2.4地域文化植物空間
把當地文化應用到空間中,形成充滿地域文化的植物空間,展示其城市的個性化,來滿足不同人群對精神層面的追求,讓其在空間中能夠找到真實的自我,給心靈一種高層次的洗禮。
3.3植物種類選擇
植物,作為植物情感化空間設計的一個關鍵因素,利用不同植物的枝干、樹冠、形態、葉色、質感、花色表達不同的植物空間語言,這些獨特的語言給人不同的心理感受,滿足人的刺激需求,達到精神境界的升華,從而對植物空間產生感情反應。植物選種要從以下去考慮。
3.3.1四季有景的植物
植物種類選擇四季有景可賞,豐富植物的多樣性,讓植物景觀多姿多彩,同時突出主景,不同的空間給予不同的植物來展示特色,吸引游人停留駐足、交流,提高空間的使用率。
3.3.2低成本的植物
選擇一些生態適應性強、生長速度快、綠量高、維護成本低的植物,選用鄉土樹種為基調樹種,展示當地地域植物景觀。
3.3.3文化寓意的植物
選用有植物文化樹種來形成空間,同時給植物標識,達到教育科普意義,滿足人對植物的好奇心,讓人在其中感受空間的情感變化。
3.3.4色彩豐富的植物
在植物空間組景中,選用四季色彩豐富的植物,同時植物色彩搭配是也需要考慮人的行為心理,在寒冷地區和寒冷的季節,多配置暖色調的植物,給人溫暖的感覺;在炎熱的夏天搭配冷色調的植物,為環境增添了寧靜的氣氛,滿足游人的心理需求。整體的植物設計,注意基調、主調、配調和重點色的運用,做到自然和諧,突出重點,讓人產生情感反應。
3.4配置方式
3.4.1植物多層次配置
進行喬、灌、草合理搭配,形成豐富的立面效果,營造了具有積極視覺場力的景觀,做到春花夏蔭秋實冬姿,整體綠化率較高,空間類型豐富、層次分明、物種多樣性高。
3.4.2利用視覺感受配置植物
用大喬木形成頂平面界定空間,小喬木作為視覺的主要觀賞點,滿足人們對美的追求和渴望,用花灌木形成視線焦點,各種花色、葉色的植物組合在一起給人一種熱鬧震撼的感覺,地被和草坪作為底平面,軟化了空間,營造了一種親切、舒適的軟環境供休憩。
4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