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35:25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談判藝術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論文關鍵詞:民族自覺,民族自省,認同感
、以后,清帝國已搖搖欲墜,面對“文明”的入侵,“落后就要挨打”使中國的民族自覺意識開始萌生、發展。馮小寧的“戰爭三部曲”(《紅河谷》《黃河絕戀》《紫日》)分別以青藏高原、黃河、大興安嶺為背景或戰場,演繹了中華民族在列強入侵下泣血的悲壯。三部電影充斥著兩種對立,一是文明與落后;二是認同與征服。兩種對立促成了民族的自覺與自省。
民族的自覺首先有賴于民族的歸屬感。“1903年,梁啟超把伯倫知理的民族概念引入中國:‘民族最要之特質有八:(一)其始也同居一地。(二)其始也同其血統。(三)同其支體形狀。(四)同其語言。(五)同其文字。(六)同其宗教。(七)同其風俗。(八)同其生計。’”[①]侵略意味著領土丟失、種族被奴役或消滅,固有的生活方式、經濟形式,甚至共同的語言、文化都將遭到破壞。沒有了族群,共同體被瓦解,民族的歸屬感也就蕩然無存。《紅河谷》里羅克曼打著“文明”的旗號,帶著大炮、機槍侵入西藏,試圖勸降頭人卻遭到拒絕。撕破了“文明”的幌子,剩下的便只是對族群的野蠻屠殺與對土地的強力占有。片中有這樣幾組對話:
羅克曼:你們西藏是一個獨立的民族,應該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代本(翻譯官):請問先生是英國什么地方的人?
羅克曼:蘇格蘭愛丁堡人。
代本:為什么英格蘭不獨立成一個國家呢?據我所知,貴國也由蘇格蘭、愛爾蘭、英格蘭組成論文提綱格式。
……
羅克曼:你和他們不一樣,你是文明人。
代本:我和他們一樣,都是藏族人。
……
羅克曼:我們認為西藏應該獲得獨立和自由。
頭人:(伸出五個手指頭)藏族是這個,漢族是這個,回族是這個文學藝術論文,蒙族是這個,還有滿族、維族……許許多多的族。既然我們的祖先把我們結成一個家,家里的事就不用你來管了。
代本的駁斥,頭人的嚴詞拒絕,不僅有對本民族的歸屬感,更有對整個中華民族的歸屬感。共同的民族意識形態、共同的生存危機催生了高度的民族凝聚力,強烈的民族歸屬感使大家團結一致、殊死抵抗。戰爭異常慘烈,最后連喇嘛也參與了保衛戰,面對先進的大炮、機槍,每一個藏民視死如歸,為保衛家園流盡最后一滴血,正如頭人對羅克曼說的:“只要這里還有一個活著的藏族人,這場戰爭就不會真正結束。”曾傲慢、任性的頭人女兒丹珠被羅克曼抓住,以此要挾藏民們投降,丹珠唱起了歌謠,戰場上所有的藏族人都跟著和歌,歌聲以另一種方式表述著對侵略的抗爭與民族的不屈。透過歌聲,讓人真切地感受到藏民們強烈的民族自覺意識。響徹高原的歌聲也讓所有的入侵者為之一震。熱情好客的康巴漢子格桑是最后一個活著的守衛古堡的人,帶著仇恨與絕望,他拒絕了羅克曼的救助,將象征著文明與友誼的打火機拋向了羅克曼這個往日被視為朋友的人,打火機微小的火苗點燃了羅克曼腳下的酥油,瞬間,整個古堡一片火海。戰爭結束了,但沒有勝負。一切恢復平靜了,蒼鷹飛過山頭,卻帶著幾分悲壯。
民族的自覺也有一個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有對所在民族的愚昧、落后進行反叛而趨向文明的覺醒,也有對自身蒙昧的覺醒。
《紅河谷》中雪兒達娃的哥哥最初從黃河邊的祭臺上救下即將被扔進黃河作祭品的妹妹,這是對民族落后、愚昧習俗的醒悟與反叛。當他第二次在西藏頭人的慶典上出場時,辮子已經剪掉,并成為一個販賣槍火給內地“亂黨”、反抗清政府的通緝要犯,這是作為一個中國國民為爭取獨立、自由而覺醒,面對英軍的入侵,他加入了藏民們的家園保衛戰,這是為民族的危亡而覺醒。《紫日》里的楊玉福是個忠厚老實的農民,當日本人將他和母親綁在柱子上當人肉靶子時,楊玉福還惶恐而純真的問到:“我們啥都沒干,干嘛把我們綁起來啊?”直到眼睜睜看著日本人把刺刀捅進他母親的胸膛時,才方然大悟,嘶聲力竭地沖著日本兵狂吼。接著,他又目睹同胞一個個被殺文學藝術論文,日本兵活活燒死未斷氣的村民,無法言表的憤怒使民族覺醒意識在他心里漸漸升騰。蘇聯的及時到來,讓楊玉福僥幸獲救。在與蘇聯軍醫娜佳、日本女孩秋葉子逃亡的過程中,楊玉福由一個地道單純的農民成為一個為民族為正義而戰的勇士。他的善惡分明與民族覺醒意識,使他在面對垂死掙扎的日本殘兵時顯出了異樣的勇氣,他會打槍了,會朝著困獸猶斗的日本兵瘋狂掃射,為死去的母親、同胞,為那個被日本法西斯無辜殺害的日本女孩而戰。
自省即自我反思,是個人乃至整個民族成長、強大的必備素質。民族自省是民族前進的重要因素。“落后就要挨打”,戰爭不同情弱者,戰場的強者永遠不會跟弱者真正講和。
與《紅河谷》里的頭人自始自終堅決抵抗不同,《黃河絕戀》中的神泉寨寨主也有拼死抵抗過日軍的入侵,可敵人如此強大,他失去了大量的村民,包括他的妻子。為保存寨子,他選擇了茍且偷生,并與日軍合作。只有得知自己的女兒遭受了日軍的侮辱后,他才最終覺醒、悔悟,毅然放下與黑子的世代家仇,決定送歐文過黃河。寨主的轉變是一種民族的自省,這種自省在他答應送歐文過黃河之前就開始萌生了。黑子找寨主談判前,影片里不斷閃現出寨主埋在心里的痛苦往事:與日軍搏斗,村民們遭屠殺、妻子被殺。還有在女兒安潔作為八路軍回到家中時,寨主高聲說到:“我從來沒有為日本人做過事。”這不僅是為自己辯駁,更是一種悔恨與無奈。黃河邊上,日軍封鎖了整個岸口。見計劃失敗,寨主面帶笑容鎮定自如地走近跟他握手的日軍頭目,瞬間拔出尖刀刺進了對方胸膛,涌動在刀尖的不僅是血,更是積蓄已久的刻骨仇恨與憤怒。寨主被亂槍掃射,倒地那一刻,他回頭看了一眼早已嚇成一團的三炮。三炮是個老光棍,因為黑子的家族失去了男兒身,誓殺黑子報仇。面對日軍、漢奸,一向唯唯諾諾的他讀懂了寨主的最后一個目光,在草屋里點起了火,熊熊的火光向即將來到黃河的黑子等人發起了警示。三炮被活埋了,在土坑里還一直唱著他的情歌,直到泥土沒過頭頂。以生命為代價,三炮重塑了自己西北漢子的男兒形象文學藝術論文,一切個人恩怨均在民族大義面前化為烏有論文提綱格式。寨主與三炮也都在最后的自省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歸屬。
“戰爭三部曲”除反映被侵略民族的民族自覺與自省外,也有表現入侵者的民族自省。
《紅河谷》里年輕的探險家瓊斯懷著對東方古老文化的好奇心跟著英軍少校羅克曼來到向往已久的西藏(探險),作為“文明使者”的象征,與羅克曼一起被格桑救下的瓊斯被神秘的雪域高原深深折服,與這塊神奇的土地結下了難解的情緣,以及由此帶來的強烈認同感。這種認同感使瓊斯在第二次隨羅克曼進西藏(征服)時陷入了極度的痛苦。英軍的槍炮在寧靜的高原響起,第一次交戰結束了,已變成英國遠征軍隨軍記者的瓊斯拖著沉重的步子自語:
父親,我們只用15分鐘,殺了1500個藏民,戰場上一片寂靜,沒有人歡呼這個勝利,羅克曼說只有刺刀才能開辟通往拉薩的路,但我只感到厭惡,我們的軍靴沾滿了鮮血,很多很多的鮮血,我面前日不落帝國的太陽正在下沉,就要到我魂牽夢繞的地方了,那里有優美的牧歌,藍天和白云,飄著酥油和牛糞的氣味,有格桑、雪兒達娃、老阿媽、嘎嘎,還有丹珠……
瓊斯含著淚,本民族“文明”的野蠻征服第一次無情踐踏了他對這片土地的認同感??墒?,他還要陪同羅克曼繼續執行征服這片土地的命令。在“文明”的槍炮下,沒有先進的武器,只能靠獵槍、弓箭、石頭反擊的藏民,命如草芥、尸橫遍野。瓊斯怒斥:“這不是戰爭!這是屠殺!”羅克曼卻說:“文明就是馴服野蠻之火的大海。”丹珠死了,在瓊斯心里她是女神。悲痛的瓊斯面對羅克曼的野蠻征服,捫心自問:
父親,我不明白,為什么要用我們的文明去破壞他們的文明?為什么要用我們的世界去改變他們的世界,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是一個永不屈服永不消亡的民族,在她身后還有著一塊更遼闊的土地,那是我們永遠也無法征服的東方!
瓊斯對西藏民族及其地域文化雖然有認同感和崇敬之心。但他一開始并未真正了解為征服他族的戰爭與屠殺絕無二致,因此,他接受自己成為隨軍記者。只有炮聲響起,血染軍靴,他才一點點意識到自己也成為了一個征服者、一個屠殺者。隨著戰事發展,瓊斯有多痛苦文學藝術論文,他的反省就有多深刻。戰爭快結束了,羅克曼讓瓊斯帶著幾個士兵與一尊大炮去高地發起總攻。藏族小男孩嘎嘎把瓊斯引入了沼澤,眼看著后面的士兵陷入沼澤,瓊斯帶著怒氣,顫抖著雙手把槍口對準了嘎嘎,隨即又緩緩放下,最后屈膝跪地,痛苦地掩面嚎叫。
入侵者的民族反省也體現在《紫日》里深受日本軍國主義思想毒害的秋葉子身上。逃亡之初,秋葉子一心要將楊玉福等人置于死地。共同經歷了幾次險境后,秋葉子漸漸回歸到一個少女應有的純真,作為人應有的明辨是非之心。面對楊玉福的質問,她能說出:“他們叫我們殺人殺人,然后所有人來殺我們”的話,看到日本殘兵敗將集體自殺,她冒著生命危險去阻止,最后卻死在了他們的槍下。秋葉子人性的回歸,也是一種民族的自省。
“戰爭三部曲”選取了三個不同時間、地點的戰爭背景,同性質,不同內容的題材,弘揚了中華民族面對外來入侵至死不屈的抗爭精神,也反映了“文明”的散播無不借助暴力的手段,唯有民族的自覺、自省才能讓一個民族獨立、自由,走出愚昧、落后,走向真正的文明。
參考文獻:
[1]單正平.晚清民族主義與文學轉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2]單正平.民族主義簡論——民族主義與中國文學史論之一(上)[J].海南:海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期
[3]單正平.民族主義簡論——民族主義與中國文學史論之一(下)[J].海南:海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6期
[4]高翠蓮.中華民族自覺的最初形態與步驟探析[J].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2007年第1期
[5]魯萍.簡論清末道德視野下的群與個人[J].四川:四川大學學報,2003年2期)
論文關鍵詞:民族自覺,民族自省,認同感
、以后,清帝國已搖搖欲墜,面對“文明”的入侵,“落后就要挨打”使中國的民族自覺意識開始萌生、發展。馮小寧的“戰爭三部曲”(《紅河谷》《黃河絕戀》《紫日》)分別以青藏高原、黃河、大興安嶺為背景或戰場,演繹了中華民族在列強入侵下泣血的悲壯。三部電影充斥著兩種對立,一是文明與落后;二是認同與征服。兩種對立促成了民族的自覺與自省。
民族的自覺首先有賴于民族的歸屬感。“1903年,梁啟超把伯倫知理的民族概念引入中國:‘民族最要之特質有八:(一)其始也同居一地。(二)其始也同其血統。(三)同其支體形狀。(四)同其語言。(五)同其文字。(六)同其宗教。(七)同其風俗。(八)同其生計。’”[①]侵略意味著領土丟失、種族被奴役或消滅,固有的生活方式、經濟形式,甚至共同的語言、文化都將遭到破壞。沒有了族群,共同體被瓦解,民族的歸屬感也就蕩然無存?!都t河谷》里羅克曼打著“文明”的旗號,帶著大炮、機槍侵入西藏,試圖勸降頭人卻遭到拒絕。撕破了“文明”的幌子,剩下的便只是對族群的野蠻屠殺與對土地的強力占有。片中有這樣幾組對話:
羅克曼:你們西藏是一個獨立的民族,應該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代本(翻譯官):請問先生是英國什么地方的人?
羅克曼:蘇格蘭愛丁堡人。
代本:為什么英格蘭不獨立成一個國家呢?據我所知,貴國也由蘇格蘭、愛爾蘭、英格蘭組成論文提綱格式。
……
羅克曼:你和他們不一樣,你是文明人。
代本:我和他們一樣,都是藏族人。
……
羅克曼:我們認為西藏應該獲得獨立和自由。
頭人:(伸出五個手指頭)藏族是這個,漢族是這個,回族是這個文學藝術論文,蒙族是這個,還有滿族、維族……許許多多的族。既然我們的祖先把我們結成一個家,家里的事就不用你來管了。
代本的駁斥,頭人的嚴詞拒絕,不僅有對本民族的歸屬感,更有對整個中華民族的歸屬感。共同的民族意識形態、共同的生存危機催生了高度的民族凝聚力,強烈的民族歸屬感使大家團結一致、殊死抵抗。戰爭異常慘烈,最后連喇嘛也參與了保衛戰,面對先進的大炮、機槍,每一個藏民視死如歸,為保衛家園流盡最后一滴血,正如頭人對羅克曼說的:“只要這里還有一個活著的藏族人,這場戰爭就不會真正結束。”曾傲慢、任性的頭人女兒丹珠被羅克曼抓住,以此要挾藏民們投降,丹珠唱起了歌謠,戰場上所有的藏族人都跟著和歌,歌聲以另一種方式表述著對侵略的抗爭與民族的不屈。透過歌聲,讓人真切地感受到藏民們強烈的民族自覺意識。響徹高原的歌聲也讓所有的入侵者為之一震。熱情好客的康巴漢子格桑是最后一個活著的守衛古堡的人,帶著仇恨與絕望,他拒絕了羅克曼的救助,將象征著文明與友誼的打火機拋向了羅克曼這個往日被視為朋友的人,打火機微小的火苗點燃了羅克曼腳下的酥油,瞬間,整個古堡一片火海。戰爭結束了,但沒有勝負。一切恢復平靜了,蒼鷹飛過山頭,卻帶著幾分悲壯。
民族的自覺也有一個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有對所在民族的愚昧、落后進行反叛而趨向文明的覺醒,也有對自身蒙昧的覺醒。
《紅河谷》中雪兒達娃的哥哥最初從黃河邊的祭臺上救下即將被扔進黃河作祭品的妹妹,這是對民族落后、愚昧習俗的醒悟與反叛。當他第二次在西藏頭人的慶典上出場時,辮子已經剪掉,并成為一個販賣槍火給內地“亂黨”、反抗清政府的通緝要犯,這是作為一個中國國民為爭取獨立、自由而覺醒,面對英軍的入侵,他加入了藏民們的家園保衛戰,這是為民族的危亡而覺醒?!蹲先铡防锏臈钣窀J莻€忠厚老實的農民,當日本人將他和母親綁在柱子上當人肉靶子時,楊玉福還惶恐而純真的問到:“我們啥都沒干,干嘛把我們綁起來啊?”直到眼睜睜看著日本人把刺刀捅進他母親的胸膛時,才方然大悟,嘶聲力竭地沖著日本兵狂吼。接著,他又目睹同胞一個個被殺文學藝術論文,日本兵活活燒死未斷氣的村民,無法言表的憤怒使民族覺醒意識在他心里漸漸升騰。蘇聯的及時到來,讓楊玉福僥幸獲救。在與蘇聯軍醫娜佳、日本女孩秋葉子逃亡的過程中,楊玉福由一個地道單純的農民成為一個為民族為正義而戰的勇士。他的善惡分明與民族覺醒意識,使他在面對垂死掙扎的日本殘兵時顯出了異樣的勇氣,他會打槍了,會朝著困獸猶斗的日本兵瘋狂掃射,為死去的母親、同胞,為那個被日本法西斯無辜殺害的日本女孩而戰。
自省即自我反思,是個人乃至整個民族成長、強大的必備素質。民族自省是民族前進的重要因素。“落后就要挨打”,戰爭不同情弱者,戰場的強者永遠不會跟弱者真正講和。
與《紅河谷》里的頭人自始自終堅決抵抗不同,《黃河絕戀》中的神泉寨寨主也有拼死抵抗過日軍的入侵,可敵人如此強大,他失去了大量的村民,包括他的妻子。為保存寨子,他選擇了茍且偷生,并與日軍合作。只有得知自己的女兒遭受了日軍的侮辱后,他才最終覺醒、悔悟,毅然放下與黑子的世代家仇,決定送歐文過黃河。寨主的轉變是一種民族的自省,這種自省在他答應送歐文過黃河之前就開始萌生了。黑子找寨主談判前,影片里不斷閃現出寨主埋在心里的痛苦往事:與日軍搏斗,村民們遭屠殺、妻子被殺。還有在女兒安潔作為八路軍回到家中時,寨主高聲說到:“我從來沒有為日本人做過事。”這不僅是為自己辯駁,更是一種悔恨與無奈。黃河邊上,日軍封鎖了整個岸口。見計劃失敗,寨主面帶笑容鎮定自如地走近跟他握手的日軍頭目,瞬間拔出尖刀刺進了對方胸膛,涌動在刀尖的不僅是血,更是積蓄已久的刻骨仇恨與憤怒。寨主被亂槍掃射,倒地那一刻,他回頭看了一眼早已嚇成一團的三炮。三炮是個老光棍,因為黑子的家族失去了男兒身,誓殺黑子報仇。面對日軍、漢奸,一向唯唯諾諾的他讀懂了寨主的最后一個目光,在草屋里點起了火,熊熊的火光向即將來到黃河的黑子等人發起了警示。三炮被活埋了,在土坑里還一直唱著他的情歌,直到泥土沒過頭頂。以生命為代價,三炮重塑了自己西北漢子的男兒形象文學藝術論文,一切個人恩怨均在民族大義面前化為烏有論文提綱格式。寨主與三炮也都在最后的自省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歸屬。
“戰爭三部曲”除反映被侵略民族的民族自覺與自省外,也有表現入侵者的民族自省。
《紅河谷》里年輕的探險家瓊斯懷著對東方古老文化的好奇心跟著英軍少校羅克曼來到向往已久的西藏(探險),作為“文明使者”的象征,與羅克曼一起被格桑救下的瓊斯被神秘的雪域高原深深折服,與這塊神奇的土地結下了難解的情緣,以及由此帶來的強烈認同感。這種認同感使瓊斯在第二次隨羅克曼進西藏(征服)時陷入了極度的痛苦。英軍的槍炮在寧靜的高原響起,第一次交戰結束了,已變成英國遠征軍隨軍記者的瓊斯拖著沉重的步子自語:
父親,我們只用15分鐘,殺了1500個藏民,戰場上一片寂靜,沒有人歡呼這個勝利,羅克曼說只有刺刀才能開辟通往拉薩的路,但我只感到厭惡,我們的軍靴沾滿了鮮血,很多很多的鮮血,我面前日不落帝國的太陽正在下沉,就要到我魂牽夢繞的地方了,那里有優美的牧歌,藍天和白云,飄著酥油和牛糞的氣味,有格桑、雪兒達娃、老阿媽、嘎嘎,還有丹珠……
瓊斯含著淚,本民族“文明”的野蠻征服第一次無情踐踏了他對這片土地的認同感。可是,他還要陪同羅克曼繼續執行征服這片土地的命令。在“文明”的槍炮下,沒有先進的武器,只能靠獵槍、弓箭、石頭反擊的藏民,命如草芥、尸橫遍野。瓊斯怒斥:“這不是戰爭!這是屠殺!”羅克曼卻說:“文明就是馴服野蠻之火的大海。”丹珠死了,在瓊斯心里她是女神。悲痛的瓊斯面對羅克曼的野蠻征服,捫心自問:
父親,我不明白,為什么要用我們的文明去破壞他們的文明?為什么要用我們的世界去改變他們的世界,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是一個永不屈服永不消亡的民族,在她身后還有著一塊更遼闊的土地,那是我們永遠也無法征服的東方!
瓊斯對西藏民族及其地域文化雖然有認同感和崇敬之心。但他一開始并未真正了解為征服他族的戰爭與屠殺絕無二致,因此,他接受自己成為隨軍記者。只有炮聲響起,血染軍靴,他才一點點意識到自己也成為了一個征服者、一個屠殺者。隨著戰事發展,瓊斯有多痛苦文學藝術論文,他的反省就有多深刻。戰爭快結束了,羅克曼讓瓊斯帶著幾個士兵與一尊大炮去高地發起總攻。藏族小男孩嘎嘎把瓊斯引入了沼澤,眼看著后面的士兵陷入沼澤,瓊斯帶著怒氣,顫抖著雙手把槍口對準了嘎嘎,隨即又緩緩放下,最后屈膝跪地,痛苦地掩面嚎叫。
入侵者的民族反省也體現在《紫日》里深受日本軍國主義思想毒害的秋葉子身上。逃亡之初,秋葉子一心要將楊玉福等人置于死地。共同經歷了幾次險境后,秋葉子漸漸回歸到一個少女應有的純真,作為人應有的明辨是非之心。面對楊玉福的質問,她能說出:“他們叫我們殺人殺人,然后所有人來殺我們”的話,看到日本殘兵敗將集體自殺,她冒著生命危險去阻止,最后卻死在了他們的槍下。秋葉子人性的回歸,也是一種民族的自省。
“戰爭三部曲”選取了三個不同時間、地點的戰爭背景,同性質,不同內容的題材,弘揚了中華民族面對外來入侵至死不屈的抗爭精神,也反映了“文明”的散播無不借助暴力的手段,唯有民族的自覺、自省才能讓一個民族獨立、自由,走出愚昧、落后,走向真正的文明。
參考文獻:
[1]單正平.晚清民族主義與文學轉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2]單正平.民族主義簡論——民族主義與中國文學史論之一(上)[J].海南:海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期
[3]單正平.民族主義簡論——民族主義與中國文學史論之一(下)[J].海南:海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6期
[4]高翠蓮.中華民族自覺的最初形態與步驟探析[J].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2007年第1期
關鍵詞:青春元素;主題;細節;影片風格;故事構架
泰國的青春電影,是近幾年新興發展的一種電影類型。從廣受好評的《小情人》到爭議題材的《愛在暹羅》,再到引發網絡話題的《初戀這件小事》,泰國青春電影從某種程度上甚至已經超越了泰國以往優勢的恐怖片、動作片,展現出更為廣泛的藝術影響力,并逐漸影響泰國電影的格局,為泰國電影開啟了走向世界的另一個獨特窗口。正因為如此,泰國青春電影中的青春元素就非常值得我們研究借鑒,這也是本文的論述重點所在。
一、愛與成長的“溝通性”主題
縱觀世界各國的青春電影,都相似的表達主人公在青春期對愛情的萌動和心理成長的過程,但又各不相同。比如,日本青春電影會更突出青春的迷惘與不安,美國好萊塢式的青春電影則會表現性萌動和開放式情感,都是各國電影具有的標志性特色,泰國青春電影也不例外。
《愛在暹羅》因其同性戀題材而引發關注,而通觀整部影片,筆者認為其主題還是落在少年青春期經歷的愛與成長、以及家人間的溝通這個著眼點上。
Tong與Mew的同性情感發展這條線被導演處理成單純自然的初戀,而Tong姐姐失蹤后家人間的關系這條線則是貫穿影片始終,并最終影響到Tong和Mew之間關系的變化。如果說前者的重點在“愛情”,那么后者的重點就是“成長”。在愛情這條線上,導演的鏡頭大多表現了Mew和Tong因為愛情而呈現出的欣喜甜蜜的表情和身體反映,尤為集中的體現在Mew為Tong演唱自己親自創作的情歌那場戲中。但當Tong的媽媽發現了兒子的性取向之后,劇情開始朝著“成長”的主題發展。導演通過Tong的母親看到兒子和Mew接吻后失手摔碎杯子的鏡頭,表現了她內心的震驚。但之后的情節發展卻沒有走向一種母親強烈干預孩子人生的方向,而是突出表現了母親的寬容和理解。影片中Tong的母親和Mew談判的情節,Tong的母親所說的話和身體語言,都表現出一種相互間的尊重和平等的溝通,家長在這里只是起到一種引導、推動少年成長的作用,故事的重心始終放在青春期的少年身上。最后,Tong還是在愛情和親情之間選擇了后者,他和Mew分手的那場戲處理的傷感而又成熟,充分地將主題升華到了“成長”高度。隨后,結尾鏡頭Mew對著Tong送他的完整的木偶傷心的哭泣,繼續達到了升華主題的效果。
同樣溝通性的處理方式也體現在《小情人》《初三大四我愛你》《初戀這件小事》《親愛的伽利略》等影片中。而這種對于“愛”的理解,并不僅僅局限于戀人間愛情,也包含家人間的親情,以及朋友間的友情。例如,《親愛的伽利略》中的“愛”就主要體現在兩個主角女孩之間的友情上。而愛與成長的主題,可以說是人類社會的永恒主題,而青春期的少年則因為剛開始學著去理解愛、去面對成長,更容易吸引觀眾的關注。
二、純情內斂的情感表達和細致入微的細節表現
青春電影的主角不同于,他們都是一群還不成熟卻又渴望成熟的孩子,在情感表達方式上也就具有了純情內斂的青春特色。
例如,在《小情人》中,阿捷和奈娜原本是一對兩小無猜的青梅竹馬,可是由于班上的孩子分成了男女陣營且勢不兩立,為了表明自己的立場,阿捷只能選擇欺負奈娜。之后阿捷礙于自己賭氣和面子上的考慮,遲遲沒有向奈娜說出道歉。直到最后,奈娜一家要搬走,阿捷才在小伙伴的幫助下,追逐載著奈娜一家的汽車,但最終還是沒有追上。
這樣的情節設定由于其具有屬于孩子的特質,放在青春電影中就非常能令人信服乃至產生共鳴。同樣的例子也存在于《荷爾蒙》《初戀這件小事》《O型血》中,青春期萌動的初戀往往伴隨著暗戀的形式,明明心中在意,卻也無法開口坦率表達。甚至還會因為不想破壞朋友間的友情,選擇默默放棄。這些具有青春特質的內斂的情感表達方式,也可以說是具有亞洲文化特色的處理方式,極容易在亞洲文化圈內引發共鳴。
在這一內斂的情感表達方式基調下,細致入微的細節表現就成為展現人物內心、刻畫人物性格的關鍵。例如,《初戀這件小事》中,女主角因為沒有預料到暗戀的男生會接電話,自己一時不知所措,放下電話沖到院子里大叫,等她再回來接電話的時候,對方已經掛斷了。這段細節刻畫就極具童趣,也凸顯了女主角在暗戀中面對驚喜時的慌張失措。正是這樣細致入微的細節刻畫,賦予了泰國的青春電影打動人心的魅力。
三、類型多樣的故事構架和影片風格
泰國的青春電影近年來數量繁多,主題圍繞愛與成長,但類型卻并不單一乏味,而是呈現出豐富多樣化的局面。
例如,《愛在暹羅》《想愛就愛》涉及的是同性之愛的話題;《小情人》《初戀這件小事》《愛久彌新》涉及的是由暗戀展開的故事情節;《荷爾蒙》《愛4狂潮》是由看似獨立的幾個小故事組成,多方面探討青春期的懵懂與成長;《初三大四我愛你》《曼谷輕軌戀曲》則在敘述劇情的同時,充分展現了泰國獨特的風土人情和美麗風光;《友誼我和你》是伴隨著懷舊傷感基調的青春傷痕;《想聽到說相愛》選擇的是獨到的男配角視角等等。
導演表現的是相似的主題,卻選擇了不同的形式,影片的風格也隨之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
比如,影片《我的情人節》選擇以女主角發生一次交通意外可能出現的幾種不同結果,描述了每一種不同結果下女主角和因為交通意外認識的男主角發生的一段愛情故事。這一富于創意天馬行空的情節設定,伴隨著輕喜劇的基調,加上導演幽默的鏡頭語言,讓整部影片充滿現實與幻想的重疊,歡樂之余又略具哲學意味。而《泰國派》這部影片正如它的譯名,充滿了《美國派》式的性喜劇元素,但在表現手法上又不像西方式的奔放,導演僅僅選擇了“曖昧”這一含蓄卻包含蠢蠢欲動情愫的關系作為敘述重點,表現了男孩們在青春期的不安分與純情的本質。影片中分鏡畫面的運用以及無厘頭式的搞笑方式,都獨到的增添了影片的輕松氣氛。
泰國青春電影的青春元素其實是體現在影片的各個方面的,例如多彩活潑的鏡頭語言,極具青春標志性的道具運用,青春靚麗的演員選擇等等,本文也僅是列出了筆者認為比較重要的幾個方面。而正是因為這些青春元素的運用,泰國的青春電影在勾起觀眾向往、懷舊情緒的同時,也實現了自身的藝術價值及商業價值。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泰國電影會憑借青春電影這一優勢,逐漸找到自己的表達方式,成為亞洲有別于日本、中國、韓國、伊朗等國家的又一后起之秀。
參考文獻:
[1]萬傳法.《論泰國青春電影的藝術魅力》.上海戲劇學院
戲劇影視文學系講師電影藝術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