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檢查技術論文8篇

時間:2023-03-22 17:34:00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影像檢查技術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影像檢查技術論文

篇1

世界名牌大學的辦學理念中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是其主要內容之一,如哈佛大學教育理念包含有:“學校致力于創造培養學生自我依靠和終身學習習慣的平臺”。劍橋大學的辦學理念也含有“注重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醫學教育國際標準,即“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2]”同樣注重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繼續醫學教育(continuingmedicaleducation,CME)是醫學終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適應現代醫學飛速發展,為技術人員從業后獲取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方法所建立的終身教育制度[3]。

1醫學影像學現狀與發展趨勢

經過100多年的發展,放射學發展為診斷和治療兼備的醫學影像學,包括普通X線診斷學、X線計算機體層攝影(computed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X線計算機成像(computerradiography,CR)、數字X線成像(digitalradiography,DR)、超聲學、發射體層成像(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ECT)、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positr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PET)、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SPECT)以及兩種影像技術的融合如PET/CT、PET/MRI、SPECT/CT、DSA/CT等一次檢查獲得多種影像信息的成像技術和介入影像學,包括介入放射學和介入超聲學等。傳統X線攝片已逐步被CR、DR取代。CT不斷更新換代,如螺旋CT(SCT)、多層CT,現已發展到128層CT等。MRI發展趨向于高場強、實時成像、功能MRI(fMRI)、顯微結構成像、波譜分析(MRS)以及同質同性抑制技術等。CT、MRI成像速度和分辨率均明顯提高,灌注、彌散、仿真技術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超聲向超聲造影、三維超聲成像和介入超聲學發展。核醫學主流發展方向是分子核醫學。

影像學診斷由大體形態學為主的階段向生理、功能、代謝和分子/基因成像過渡,出現了分子影像學和功能影像學。圖像分析由定性向定量發展。診斷模式由膠片采集圖像和閱讀逐步向數字采像和電子傳輸方向發展。信息科學的進展,促進了醫學影像存檔及傳輸系統(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和遠程放射學(teleradiology)的發展,網絡影像學(networkimaging)以及計算機輔助診斷(computeraideddiagnosis,CAD)將成為可能[4]。介入放射學的迅速發展和臨床應用,介入治療及其與內鏡、微創治療、外科的融合發展改變了影像學實踐和服務方式,影像診治手段日益先進,影像診治水平明顯提高,使醫學影像學在醫療服務體系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東南大學醫學影像學學科創建于1935年的國立中央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放射科。在70余年的發展過程中,隨著科技的進步,緊跟學科發展,經過幾代人的艱辛努力,創建了醫學影像學科技創新團隊,通過學科建設、醫學領軍人才、承擔國家及省部級重大項目和發表高質量學術論文等措施,將“醫學影像學與介入放射學”學科建設為江蘇省135工程醫學重點學科(2001年),放射科建設為江蘇省臨床重點專科(2002年),“醫學影像學科”獲準為江蘇省醫學影像學科質量控制中心(2004年),“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創建為江蘇省重點學科(2006年)。東南大學醫學影像學專業創建于1990年,當年開始培養醫學影像學專業五年制本科生。經采用特色專業建設、課程體系改革、精品課程建設、教材建設、課件建設、重點實驗室建設和教學名師培養等一系列教學改革措施,現已創建為江蘇省普通高校特色專業(2006年)和江蘇省高校成人教育特色專業建設點(2007年),分子影像與功能影像實驗室獲準成為江蘇省重點實驗室(2007年)。本專業1984年開始招收醫學影像學碩士研究生,2003年成為江蘇省唯一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博士研究生學位授予單位。

2醫學繼續教育的范疇與其在重點學科建設中的重要意義隨著科技的發展,尤其是醫學影像學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新設備、新技術、新方法、新知識和新理論不斷涌現,醫學知識的更新周期越來越短,社會對從醫人員的知識結構和醫療水平要求也越來越高,僅從醫學院校教育獲得的知識和技能已遠遠不能適應當前醫學工作的要求。在知識經濟時代到來的今天,人才培養和學科隊伍建設是關鍵。為了使醫學影像學專業醫技人員在整個職業生涯中保持高尚的醫德醫風,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知識和工作能力,跟上醫學科學發展腳步,為社會提供更好的服務[5],我們在繼續醫學教育工作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

(1)借鑒醫學教育國際標準,即“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結合國情讓全體教師和職工樹立終身教育、自主學習的理念,即“活到老、學到老”。其特點決定了在高校從事教學、醫療和科研的教師和職工要通過不斷的學習來充實自我,把終身學習作為自我提高的一種方式。

(2)配合繼續教育學院進行脫產、非脫產形式的成人學歷教育,對象涉及本院醫護人員與全國成人教育考生。

(3)配合研究生院進行在職職工研究生學歷教育,對象涉及本院職工與江蘇省乃至全國考生。

(4)與國外著名大學、學術團體保持密切合作,每年不定期邀請國外知名專家來院進行學術講座和交流2~3次,對象涉及本院相關醫護人員和研究生、本科生。

(5)學科學術地位決定了繼續醫學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申報和開展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就要求本學科及學術水平在本專業領域中處于國際或國內領先水平,在同行中具有領先地位,這樣才能吸引眾多的醫技人員來院學習或進修。我們利用“中華醫學會實用介入技術推廣培訓中心”基地,每年認真組織申報并開展繼續醫學教育項目2次以上,對象涉及本院醫技人員和全國需要參加培訓的各層次醫技人員。在實施繼續醫學教育工作中,繼續醫學教育項目的申報和開展是學科學術地位和水平的具體體現,也是展示推廣學科成果、宣傳自我、擴大影響、構建學科品牌的優勢,同時也是提高專業技術人員學術水平的主要體現,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良好。

(6)常年接受國內各單位進修生來院學習、工作,積極鼓勵、支持青年教師和職工到國內外著名大學或醫院進行短期進修、考察或進一步深造。

(7)切實加強青年教師崗前培訓,執行“先培訓,后上崗”制度和年輕醫師五年住院醫師輪轉培訓制度。科室每月組織一次青年醫師讀書報告會,以督促年輕人好學、向上。

(8)參加學術會議、撰寫學術論文是繼續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鼓勵并支持教師參加國際性和中華醫學會組織的高質量學術年會或專題學術會議以及省市年會,并制定了《參加學術會議及差旅費使用的規定和的獎勵辦法》。凡在放射學全國年會上進行大會發言的論文第一作者、在省市年會進行專題講座或被評為大會優秀論文者,科室承擔參加會議的所有費用,包括差旅費、住宿費、會務費和資料費。每年根據北京大學版“醫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凡在目錄內期刊上所發表的論文及SCI上所發表的論文,在單位獎勵的基礎上,科室根據影響因子再進行不同幅度的獎勵,以此鼓勵教師、職工多撰寫、發表高質量的學術論文。

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學科科研、教學質量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才規模決定著學科和專業的發展規模,人才結構決定學科和專業的發展層次,人才梯隊決定學科和專業的發展后勁,故師資隊伍的建設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直接影響著學科、專業的發展和教學質量。學科建設中,師資隊伍是前提,學科帶頭人是核心,人才隊伍建設是學科建設的根本[6]。承擔國家及省部級重大、重點攻關項目,既是學科水平的體現,又是學科進一步發展的契機,同時也是人才培養、梯隊建設、國內外學術交流和取得高水平科技成果、確立學術地位的基礎[7]。

堅持推進科技創新與培養、聚集創新人才相結合,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與建設科技創新團隊相結合。把科技創新作為提高教師創新能力的根本途徑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環節,將人才資源作為提高學科自主創新能力的最大優勢,形成科技創新與教師隊伍建設及人才培養密切結合、互相促進的良性機制。多年來,我們本著“用好現有人才,培養青年人才,引進優秀人才,儲備未來人才”的原則,把師資隊伍建設作為促進學科發展的根本大計來抓,并采取主動培養、積極引進、大膽使用、熱情關懷等多種行之有效的措施,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的質量。

東南大學醫學影像學學科具有一支政治思想素質好,學科力量雄厚,學術造詣較深,結構合理,集教學、科研和醫療為一體的專業隊伍。教師隊伍職稱、學歷、年齡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發展趨勢好,形成了具有團隊意識、創新意識和奉獻精神的科技創新團隊。35人中正副教授/主任醫師18人,博士生導師2人,碩士研究生導師11人,博士10人,碩士22人。近5年在研課題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2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國際合作1項,省部級以上課題20項。獲《中華醫學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科技成果獎14項;發表科研論文250余篇,其中SCI收錄16篇、中華級期刊46篇;出版教材和專著16部,衛生部視聽教材2部。東南大學醫學影像學專業一貫注重于教學改革的研究,近5年來,主持教學改革課題14項,獲教學成果獎15項。其中《面向21世紀醫學影像學專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的研究》和《創建特色專業,培養醫學影像學創新人才》分別于2001年和2005年獲江蘇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在國內核心期刊發表教改論文20余篇。

篇2

關鍵詞:體層攝影術,冠狀血管造影術,支架植入術,再狹窄

 

目前,介入支架手術已經成為冠心病治療的主要手段,通常對于單支冠狀動脈狹窄,或多支冠狀動脈的局限性狹窄都可進行介入支架手術。支架植入術是通過導管技術完成的,僅需要局部麻醉,創傷小、痛苦輕,可短期住院,但是,它的最大缺點是仍然無法克服完全閉塞的冠脈病變,成功率高低不一,支架內再狹窄發生率高,癥狀不能緩解者最終還需要搭橋手術。論文寫作,冠狀血管造影術。一直以來,常規冠狀動脈造影是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但屬有創檢查,很多冠心病患者不易接受。無創性檢查替代有創檢查是影像學發展的趨勢。16排螺旋CT冠脈成像技術的應用,開辟了冠狀動脈無創檢查的新方法。論文寫作,冠狀血管造影術。本文通過與冠脈造影結果對照,旨在探討64層螺旋CT在診斷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后再狹窄中的價值。

1、材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對2009-2010年我院65例臨床冠心病支架植入術后再狹窄的患者進行常規冠脈造影,全部患者在兩周后行16排CT冠脈成像對比。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8例,男女比例為1.28:l,平均年齡62.54歲,其中糖尿病患者37例,全部患者中行長支架植入29例,多個支架植入36例.

1.2 16排螺旋CT冠脈成像與冠脈造影

65例患者先由心血管醫生進行常規冠狀動脈造影,并給出支架植入術后血管顯影及狹窄、鈣化的分析報告。兩周后行16排螺旋CT冠脈成像,進過VITREA分析軟件,進行MIP、CPR、MPR、VRT處理,得到相應血管的全貌圖,進行全面的分析,比較。

1.4 評價標準

以常規冠狀動脈造影結果為標準,評價CT冠脈成像診斷冠心病支架植入術后再狹窄的敏感性、特異性、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準確度。得到數據行統計學分析其差異性.

2、結果

65例患者均順利完成了16層螺旋CT冠脈成像檢查和冠脈造影檢查,獲得了滿意的血管圖像,對65例支架植入術后患者的190支血管進行病變判斷。其中174支MSCT重建血管段獲得圖像滿足影像學評價,不可評價血管節段共16段。16層螺旋CT冠脈成檢查對冠心病支架植入術后再狹窄的敏感度分別為1、中度狹窄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92.9%(39/42)和84.7%(94/111) ,陽性預測值為69.6% (39/56) ,陰性預測值為96.9%(94/97)。2、重度狹窄的敏感性和特異性為88.2%(15/17)和98.9%(94/95)(見表1)。陽性預測值為93.7%(15/16),陰性預測值為97.9%(94/96)。采用SPSS 12.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論文寫作,冠狀血管造影術。

16層螺旋cT冠脈成像和冠脈造影的結果對比(65例) ,P<0.05

 

 

MSCT 中度狹窄(≥50%,小于75%) 重度狹窄(≥75%) 正常或狹窄<50% 合計

 

CAG 合計 58 17 99 174  

 

中度狹窄 重度狹窄 正常或狹窄<50% 39 2 17  

1 15 1 3 2 94

篇3

1超聲影像專業隊伍培養的必要性

1.1超聲診療對人員素質的依賴性大近年來,我國經濟雖然取得飛速發展,但人民群眾總體生活水平仍有待提高,加之受現有醫療衛生體制的影響,診療費用仍是患者選擇醫療服務時的重要參考因素。與其他影像檢查(CT、MRI等)相比,超聲診斷的損傷性小、電離輻射輕、性能價格比最優,得到大多數患者的青睞,在臨床疾病診療和預防保健工作中被廣泛使用。然而,由于價格相對低廉,程序相對簡便,使得超聲診斷過度醫療的現象普遍存在。同時,與CT和MRI等技術有所不同,超聲影像診斷由人工控制檢查速度,即使儀器成像速度再高,單位時間內的工作效率也仍由醫務人員的技術水平決定n;準確無誤的診斷涉及到多方面的醫學知識,要求醫務人員對多學科信息綜合分析,從多角度集思廣益、開拓思路,得出正確結論。因此,超聲影像診斷對人員素質、人員數量的依賴性極大。為有效應對超聲科室不斷增大的工作量,除了添置和引進先進的超聲診斷設備外,培養更多的高素質超聲診斷醫務人員已成為必然選擇和當務之急。

1.2新型超聲診療技術層出不窮,應用難度加大經過長期的實踐和發展,現代超聲診斷技術的難易度已出現明顯的二極化態勢。部分較為容易掌握的常規或傳統診療超聲技術由一般超聲技術人員完成。部分已經成熟或標準化的超聲脫機分析和圖像重建工作,如造影增強時相分析、三維重建等新工作,可由經過專門培訓的技師完成。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新型超聲診療技術與日俱進。部分技術處于不斷完善的階段,顯得比較繁瑣、復雜和耗時,但在疑難疾病的診斷與鑒別診斷中將起到關鍵性作用,推動超聲醫學不斷向前發展。這對超聲影像專業人才的學習能力、研究能力和實踐能力、協作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我國超聲影像專業隊伍培養現狀

目前,我國超聲影像專業人員隊伍主要由近年來逐漸增多的高等院校醫科畢業生和早期培養的超聲影像技術人員組成,前者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后者經過多年的實踐對傳統的超聲影像設備和診斷駕輕就熟。與國外醫師和技師互相配合不同,我國醫院單獨設立超聲科室,由醫師或技師獨自操作和診斷。這樣,病例采集與診斷之間銜接緊密,醫師可及時獲取信息,調整診斷思路,效率較高,短期內可完成大量工作。然而,超聲影像人員雖然熟悉操作和基本診斷,但對某一類疾病的了解不及臨床專業醫師。超聲科室的診斷性與技術性工作分工不突出,對超聲影像人才的綜合素質和實際操作能力都提出了很高要求,知識和技能兼備的超聲影像人員仍較為缺乏。

2.1“學院型人才”實踐能力培養不足

衛生部《關于醫技人員出具相關檢查診斷報告的批復》規定“出具影像、病理、超聲、心電圖等診斷性報告的,必須是經執業注冊的執業醫師”,超聲診斷專業隊伍正在朝著純醫師化方向轉型。我國超聲專業醫師的培養,已形成了本科(臨床醫療/醫學影像專業)——碩士——博士研究生規范化教育體制。影像專業的本科生進入工作崗位后,雖會有短期實習,但多數畢業生缺乏臨床操作經驗,且沒有執業醫師資格、大型醫療器械上崗證等資質證明,一般需要2年的培養周期才能完全勝任日常的臨床工作。而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學制一般為3年,培養計劃大多是一年的基礎課程學習加2年的專業臨床學習,在此期間還需開展一定的科學研究工作,并完成畢業論文。在較有限的時間內,碩士研究生同時面臨著繼續深造、從事科研和就業的壓力。大部分碩士研究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考試、實驗、以及上,畢業后無法在實際崗位上看病問診,對疾病的認識多止于書本之上。這樣的教育模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科研能力,但遠不能保證其臨床水平。

2.2部分在職人員知識基礎較為薄弱

目前在崗的經驗豐富的超聲影像醫務人員大多并未接受過專業相關的高等教育。這部分人員具有大量實踐操作經驗,在“學院型”超聲診斷人才初入崗位之時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導和扶持作用,但就全國范圍來說,其學歷構成水平仍以專科為主。雖然部分人員在工作中接受了更高水平的進修、函授教育,因在崗學習時間有限、系統性不強,部分醫院或醫務人員自身甚至報著完成任務的心態而敷衍了事,難以彌補其較為薄弱的綜合素質。如今很多大型醫院引進了先進的影像設備,由于操作技術人員的專業素質原因,許多檢查功能并不能得到很好的應用,甚至閑置;據有關資料顯示,高尖端的設備只發揮50%的效能,有些甚至不能達到50%嘲。

3超聲影像專業人才培養策略

3.1豐富教學形式,重視實踐能力培養

超聲影像涉及多門學科,知識量大,理論教學較為單調,學生易產生倦怠感。臨床知識豐富、專業理論扎實的教師在超聲影像人才培養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應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采用互動式講座、PBL教學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確保高質量課堂教學的同時,可定期開展與住院醫師的交流活動,尤其是各專科醫師的定期講座將極大豐富超聲影像專業學生的臨床見聞,各醫學院校應充分利用優勢資源,建立和維護與醫療機構間的良好合作關系,為本科生提供校外實踐平臺,通過醫院內的觀摩、考察、討論以及實際操作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加強與優秀校友和資深醫師之間的聯系,建立和完善校外導師制;根據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就業意向,實施階段性的院內實習,合理安排醫院見習時間,要求掌握各種型號超聲儀器的操作和特點,掌握常見多發疾病的超聲診療技術,熟悉各種檢查方法及先進的超聲診療技術,同時協助醫院開展科學研究工作,并完成論文。

篇4

[論文摘 要] 目的 探討原發性肝癌與肝膿腫的鑒別方法,提高診斷的準確性。方法 肝血管瘤和肝膿腫都被誤診為原發性肝癌;結果 兩例誤診延誤治療.結論:一些原發性肝癌與肝膿腫及肝血管瘤之間存在相似之處,正確鑒別二者之間關系,才能及時診斷及有效治療。

原發性肝癌是消化道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起病隱匿,缺乏特異性,且發病率有明顯上升趨勢,尤在沿海地區乙型肝炎高發區發病率較高,早期診斷治療者,預后亦不樂觀;臨床誤診誤治的情況常有發生。

1 臨床資料

從2000-2007在新加坡醫院,本組共收集10例誤診為肝血管瘤,5例誤診為肝囊腫。

1.1 誤診為肝囊腫

本類為女性6個,男性4個,大都以上腹脹滿不適伴發冷,發熱半月到兩個月,在院外科作“B”超提示“膽囊炎,多發性肝膿腫”經抗感染治療仍無好轉,轉入院。一般情況較好,“T”38-39℃,無黃疸,心肺無明顯異常發現,腹軟、無肌緊張、右上腹及劍突下有壓痛、未及包塊、肝右肋下約1-2公分、脾未及、肝區叩痛較明顯、腸鳴正常。WBC 12-21.0×109/L N 0 。8-O.95。“B”超提示“肝內有多個大小不等其周圍有低回聲暈圈病灶”。CT檢查提示“肝內有多個底密度灶,病灶外周有一密度較高,較厚的壁,增強后病灶內強化不明顯,外周壁有強化,病灶內CT值為23.5-30.3Hu。決定行手術門靜脈插管滴入抗生素治療,術后病理檢查證實為肝細胞性肝癌。

1.2 誤診為肝血管瘤

患者男性4人,女性1例,第一次均因左下肺大葉性肺炎住院期間行B超檢查診斷為肝多發轉移癌,以后由于經過多普勒超聲及腹部CT檢查均考慮肝臟巨大海綿狀血管瘤,查甲胎蛋白為10,因而否定上述診斷,2-4個月后患者情況迅速惡化,肝臟急劇增大,B超檢查肝轉癌的圖像均更趨典型,患者日益衰竭,迅速死亡。

2 結果

一年后隨防,所有病人均在3-10月內死亡,血的教訓肝癌不能誤診.

3 討論

3.1 本組第一類肝癌病例均以發熱、肝區疼痛等為首發癥狀,與肝膿腫癥狀相類似,尤其當癌腫內出血,繼發感染或合并膽道感染時更加難以區別。

影像學檢查作為肝臟疾病診斷的一項重要方法,其準確性受多方面影響。當肝膿腫還未液化之前,在影像學上與肝癌不易區分;當肝癌瘤內出血尤其繼發感染時與肝膿腫相似。另外影像醫師的經驗對診斷起到關鍵作用。本例憑B超或CT檢查誤診為肝膿腫,但如能仔細觀察B超或CT所示,肝癌與肝膿腫仍存在差異。AFP測定對診斷原發性肝細胞癌具有相對的專一性。本例進行AFP檢測,且只測1次,如能反復多次檢測可能提高陽性檢出率。文獻報道肝癌患者AFP陽性率為70%[4],故有一定比例陰性病例存在,對于AFP陰性病例,有慢性肝炎肝硬化病史,HbsAg檢測陽性,B超或CT證實肝內孤立或多發性腫塊要考慮肝癌的可能。.

3.2 第二類患者 采用普通B超,對肝癌和肝血管瘤的鑒別診斷常不易確切。此時可行肝臟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因為在三維成像中,肝血管瘤的輪廓最為清晰,立體感較強。有些作者指出,因為肝血管瘤回聲較肝組織回聲稍增強,由于灰階差異較大,所重建的三維圖像效果較佳,相反,原發性肝癌多為浸潤性生長,其輪廓與周圍鄰近組織的灰階差異較小,所重建的三維圖像則遜于血管瘤,而某些回聲的轉移瘤征象的三維顯示效果欠佳[1].

據文獻報道,磁共振對鑒別肝癌與肝血管瘤有肯定價值,特別是對肝血管瘤的診斷價值超過所有其它影像診斷片[2],童華山認為無論原發性肝癌還是繼發性肝癌多為多發病灶,在磁共振圖像中,T1W時多為較高信號,信號強度不均勻,邊界不清楚,占位表現最常見;而肝血管瘤多為單發病灶,在T1W時一半為低信號,T2W時多呈很高強度信號,信號均勻,邊緣清楚[3]。

4.1 在本例的診斷過程中,我們認為應吸取以下經驗教訓:①本類CEA15.50-18μg/L(超過了正常參考值上限10μg/L),未能引起足夠重視。有學者提出懷疑為肝癌的患者如AFP陰性,則應聯合檢測CEA、FT和βz-MG,只有當三者均呈陰性時,才可能排除肝癌;③在第1次行囊腫穿刺活檢,可避免第2次穿刺。并使確診日期提前;④該類患者既往無膽道及門靜脈引流區感染的病史,穿刺抽出液培養陰性.

4.2 全面檢查可防止漏診并提高正確診斷率。血清學檢查主要是轉氨酶(ALT)及甲胎蛋白(AFP)檢測,檢測ALT是為排除非肝癌原因所致的AFP升高;B超檢查主要是明確肝臟占位性病變的性質和肝臟有無硬化。

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診斷某一疾病時,不要一葉障目,對可能導致相同癥狀的不同疾病均應考慮到,逐一加以排除,以免誤診,從而延誤治療,甚至造成醫療糾紛。

參考文獻

[1] 曹輝,等,三維超聲成像對肝臟實質性占位病變的探討[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1996;11(6);250.

[2] 程紅巖.肝血管瘤的影像學診斷[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1992:8(3):55.

篇5

[論文摘要]目的探討原發性肝癌與肝膿腫的鑒別方法,提高診斷的準確性。方法肝血管瘤和肝膿腫都被誤診為原發性肝癌;結果兩例誤診延誤治療.結論:一些原發性肝癌與肝膿腫及肝血管瘤之間存在相似之處,正確鑒別二者之間關系,才能及時診斷及有效治療。

原發性肝癌是消化道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起病隱匿,缺乏特異性,且發病率有明顯上升趨勢,尤在沿海地區乙型肝炎高發區發病率較高,早期診斷治療者,預后亦不樂觀;臨床誤診誤治的情況常有發生。

1臨床資料

從2000-2007在新加坡醫院,本組共收集10例誤診為肝血管瘤,5例誤診為肝囊腫。

1.1誤診為肝囊腫

本類為女性6個,男性4個,大都以上腹脹滿不適伴發冷,發熱半月到兩個月,在院外科作“B”超提示“膽囊炎,多發性肝膿腫”經抗感染治療仍無好轉,轉入院。一般情況較好,“T”38-39℃,無黃疸,心肺無明顯異常發現,腹軟、無肌緊張、右上腹及劍突下有壓痛、未及包塊、肝右肋下約1-2公分、脾未及、肝區叩痛較明顯、腸鳴正常。WBC12-21.0×109/LN0。8-O.95。“B”超提示“肝內有多個大小不等其周圍有低回聲暈圈病灶”。CT檢查提示“肝內有多個底密度灶,病灶外周有一密度較高,較厚的壁,增強后病灶內強化不明顯,外周壁有強化,病灶內CT值為23.5-30.3Hu。決定行手術門靜脈插管滴入抗生素治療,術后病理檢查證實為肝細胞性肝癌。

1.2誤診為肝血管瘤

患者男性4人,女性1例,第一次均因左下肺大葉性肺炎住院期間行B超檢查診斷為肝多發轉移癌,以后由于經過多普勒超聲及腹部CT檢查均考慮肝臟巨大海綿狀血管瘤,查甲胎蛋白為10,因而否定上述診斷,2-4個月后患者情況迅速惡化,肝臟急劇增大,B超檢查肝轉癌的圖像均更趨典型,患者日益衰竭,迅速死亡。

2結果

一年后隨防,所有病人均在3-10月內死亡,血的教訓肝癌不能誤診.

3討論

3.1本組第一類肝癌病例均以發熱、肝區疼痛等為首發癥狀,與肝膿腫癥狀相類似,尤其當癌腫內出血,繼發感染或合并膽道感染時更加難以區別。

影像學檢查作為肝臟疾病診斷的一項重要方法,其準確性受多方面影響。當肝膿腫還未液化之前,在影像學上與肝癌不易區分;當肝癌瘤內出血尤其繼發感染時與肝膿腫相似。另外影像醫師的經驗對診斷起到關鍵作用。本例憑B超或CT檢查誤診為肝膿腫,但如能仔細觀察B超或CT所示,肝癌與肝膿腫仍存在差異。AFP測定對診斷原發性肝細胞癌具有相對的專一性。本例進行AFP檢測,且只測1次,如能反復多次檢測可能提高陽性檢出率。文獻報道肝癌患者AFP陽性率為70%[4],故有一定比例陰性病例存在,對于AFP陰性病例,有慢性肝炎肝硬化病史,HbsAg檢測陽性,B超或CT證實肝內孤立或多發性腫塊要考慮肝癌的可能。.

3.2第二類患者采用普通B超,對肝癌和肝血管瘤的鑒別診斷常不易確切。此時可行肝臟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因為在三維成像中,肝血管瘤的輪廓最為清晰,立體感較強。有些作者指出,因為肝血管瘤回聲較肝組織回聲稍增強,由于灰階差異較大,所重建的三維圖像效果較佳,相反,原發性肝癌多為浸潤性生長,其輪廓與周圍鄰近組織的灰階差異較小,所重建的三維圖像則遜于血管瘤,而某些回聲的轉移瘤征象的三維顯示效果欠佳[1].

據文獻報道,磁共振對鑒別肝癌與肝血管瘤有肯定價值,特別是對肝血管瘤的診斷價值超過所有其它影像診斷片[2],童華山認為無論原發性肝癌還是繼發性肝癌多為多發病灶,在磁共振圖像中,T1W時多為較高信號,信號強度不均勻,邊界不清楚,占位表現最常見;而肝血管瘤多為單發病灶,在T1W時一半為低信號,T2W時多呈很高強度信號,信號均勻,邊緣清楚[3]。

4.1在本例的診斷過程中,我們認為應吸取以下經驗教訓:①本類CEA15.50-18μg/L(超過了正常參考值上限10μg/L),未能引起足夠重視。有學者提出懷疑為肝癌的患者如AFP陰性,則應聯合檢測CEA、FT和βz-MG,只有當三者均呈陰性時,才可能排除肝癌;③在第1次行囊腫穿刺活檢,可避免第2次穿刺。并使確診日期提前;④該類患者既往無膽道及門靜脈引流區感染的病史,穿刺抽出液培養陰性.

4.2全面檢查可防止漏診并提高正確診斷率。血清學檢查主要是轉氨酶(ALT)及甲胎蛋白(AFP)檢測,檢測ALT是為排除非肝癌原因所致的AFP升高;B超檢查主要是明確肝臟占位性病變的性質和肝臟有無硬化。

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診斷某一疾病時,不要一葉障目,對可能導致相同癥狀的不同疾病均應考慮到,逐一加以排除,以免誤診,從而延誤治療,甚至造成醫療糾紛。

參考文獻

[1]曹輝,等,三維超聲成像對肝臟實質性占位病變的探討[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1996;11(6);250.

[2]程紅巖.肝血管瘤的影像學診斷[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1992:8(3):55.

篇6

摘 要:呼吸肌是人體呼吸運動的動力泵,它驅動著肺的氣體交換,是人體唯一終生所依賴的骨骼肌[1]。人的呼吸肌主要由膈肌、肋間肌和腹肌三部分組成,可分為吸氣肌(包括膈肌、肋間外肌)和呼氣肌(包括腹肌、肋間內肌等)。

關鍵詞:影像學技術;膈肌;呼吸肌

呼吸肌是人體呼吸運動的動力泵,它驅動著肺的氣體交換,是人體唯一終生所依賴的骨骼肌[1]。人的呼吸肌主要由膈肌、肋間肌和腹肌三部分組成,可分為吸氣肌(包括膈肌、肋間外肌)和呼氣肌(包括腹肌、肋間內肌等)。膈肌作為最主要的呼吸肌,雖只占人體重量0.5%,但負擔人體60%~75%的通氣需要,尤其在吸氣過程中膈肌的作用占呼吸肌的60%~80%[2]。

近年來發現在危重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慢性病中,膈肌疲勞和無力十分常見。膈肌疲勞和無力是呼吸衰竭發生的重要病理生理機制之一。Party等已證明急性呼吸衰竭或COPD伴發高碳酸血癥時存在著呼吸肌疲勞[3]。Jubran A和Laghi F都證實:多數COPD患者發展成為急性呼吸衰竭是由于過度的機械負荷、呼吸肌肌力減弱或兩者共同引起[4-5]。

因此,找到一種能客觀準確測定膈肌功能的方法對于呼吸衰竭的發病機制的研究和臨床防治有重要的意義。目前,評價膈肌功能的方法主要有:跨膈壓(Pdi)與最大跨膈壓(Pdimax);膈肌張力—時間指數(TTdi);膈肌限制時間(Tlim);膈肌電圖(EMGdi)測定;膈神經電、磁刺激法(EPNS)等;但這些方法因為有創性、干擾因素多、可重復性差等原因使其應用受到一定限制。而隨著現代醫學影像技術的發展,影像學檢查手段由于其直觀、便利、和客觀和無創性,越來越多的應用于膈肌的形態學與功能學的研究與評價。文章對影像學技術研究膈肌的形態與功能做一綜述。

1、 膈肌的形態與功能

膈肌為一圓頂形寬闊的薄肌,呈中央部較平坦、兩側向上隆凸的穹窿形,膈穹窿左低右高。膈肌中央部稱中心腱,為腱膜,呈三葉狀,周圍部為肌纖維。膈肌就像一個機械的屏障位于胸腔與腹腔之間,并保持這兩個腔的壓力梯度[6]。膈肌收縮時,其頂部變平而下降使胸腔擴大,產生吸氣動作,舒張時頂部升高協助呼氣。如此有節律地收縮與舒張,晝夜不止,維持人體的外呼吸功能[7]。同時還參于諸如咳嗽、排痰、嘔吐、排便和分娩等與胸腹腔壓力升高有關的非呼吸功能。

2、 影像學研究膈肌的方法與進展

影像學檢查技術主要包括:X線平片和透視、CT、磁共振(MRI)等,它們是通過形態、結構、密度差異、信號改變等來直觀反映膈肌的形態、位置及運動。影像學檢查它不僅可以用于無法耐受肺功能及一些電生理檢查,而且由于其無創、便利、客觀,可以明確判斷疾病的解剖部位,所以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于對膈肌的研究。

2.1 常規X線:包括透視和胸片。X線平片和透視是利用X線的穿透性和人體不同結構對X線吸收的差異來成像[8]。通常我們用胸片的正側位來觀察膈肌正常或異常情況下的起始點,并通過肺下界來間接判斷膈肌的位置和輪廓;但如果在胸片下觀察到膈肌異常,我們則需要更進一步的影像學檢查(CT或MRI)來明確膈肌的形態和結構。在X線透視下我們可以動態的觀察到一個呼吸周期中膈肌的上下運動[9]。1974年Sharp等研究了21例COPD患者與23例正常人的情況[10]。在站立位功能殘氣量(FRC)時,患者膈肌的長度比正常人的短32%。1985年,Rochester等研究了32例COPD患者和22例正常人的在站立位RV(殘氣量)時相的膈肌的長度指數DLI(Diaphragm length index)=膈肌的長度/身高,并研究DLI與最大吸氣壓力(Pimax)及最大呼氣壓力(Pemax)的關系[11]。并發現:RV(殘氣量)時相COPD患者的膈肌較正常人短28%。2001年Bellemare F等人利用人體解剖學標記來測量胸片上正常人和肺氣腫患者膈肌的長度指數(DLI),驗證了這種方法估計膈肌長度的有效性;并認為此種方法可以用來評價膈肌的功能;發現肺氣腫患者膈肌的長度指數DLI比正常人小;而肺氣腫患者經肺減容手術后膈肌的長度指數增加[12]。

2.2 CT:CT成像原理與X線相似,只是通過探測器接受穿過人體的X線并經過計算機處理。CT所獲得的是橫斷面解剖圖像,它真切反應病灶的存在,并對病灶的大小、形態、密度值,甚至體積進行測量。還可以充分顯示病灶周邊的形態學特征,如病灶邊緣光滑程度、有否毛刺等;并且了解病灶與其他臟器的毗鄰結構關系;這些對病灶的定位、定性都有很大的幫助[13]。CT診斷的敏感性與特異性均高于常規胸片。CT檢查掃描時間短,不受呼吸偽影的影響,影像的空間分辨率高,對肺實質解剖顯示清楚,價格相對低廉都是MRI所不及的。所以CT成為研究膈肌功能主要影像學方法。近二十年來,通過螺旋CT及多層螺旋CT 的多種后處理軟件的應用,可獲得冠狀位等多平面重建圖像。使得CT對膈肌的研究越來越廣泛和深入,研究內容主要包括膈肌及其周邊的結構、長度、曲度和表面積的測定;及肺容積的測定等。但CT檢查有一定的輻射性,在研究膈肌運動方面有一定的局限。

2.2.1 膈肌橫斷面研究:1983年NaidichDP等對75個正常人膈肌橫斷面CT圖像進行統計,研究膈肌橫斷面的解剖學關系,認為:①膈肌呈條帶狀軟組織影,其各部在各層面上的出現率不一樣并且厚度隨呼吸發生變化;②CT橫斷面圖像往往不能直接觀察到膈肌各部的全貌,但冠矢狀重建圖像,不僅可以直接觀察到膈肌呈突向胸腔的彎窿狀細線樣軟組織密度影,還可以觀察到膈肌附著點及其與上下臟器的毗鄰關系、膈肌裂孔和穿越裂孔的腔靜脈、食道和主動脈等[14]。1989年Caskey CI等在早期二維CT成像對膈肌形態學的研究表明:①成年人膈肌的厚度與年齡無顯著關系;②影像學上,膈肌的缺損易發生在左側,并與年齡有顯著關系,隨年齡的增加膈肌缺損的比率明顯增大,嚴重程度加重;③肺氣腫患者在CT成像中可見膈肌缺損,并證實肺氣腫是造成影像學形態觀察中膈肌缺損的主要原因之一[15]。

2.2.2 早期膈肌重建:1987年Whitelaw WA首次利用間隔為5MM層厚的CT研究了一例正常人在膈肌在松弛和收縮的兩個狀態下的形態。從連續的掃描層面中冠狀、矢狀重建了膈穹窿在兩個狀態的模型,測量了膈肌的長度和位移,繪制了膈肌與肋骨對合區域的圖型。得到的結論是:在吸氣時,膈肌運動的位移為680 ml,右半側膈穹窿縮短約6.7~7.2 cm,左半側膈穹窿縮短約4.0~4.3 cm,這些數據與X胸片所得的數據相近。

2.2.3 膈肌三維重建:1996年 Pettiaux N、Cassart M等利用螺旋CT技術對4個正常人(正是1994年Gauthier AP運用MRI技術研究的那4個人)三維重建了膈肌的形態。Pettiaux N和Gauthier AP兩種方法、及實驗原理基本相同。分別在RV(殘氣量),FRC(功能殘氣量),FRC+(功能殘氣量+?深吸氣量),TLC(肺總量)四個時相進行圖像采集。在每個圖像中,膈穹窿、膈肌與胸壁對合區域的圖形被Osiris軟件數字化,然后這些被數字化的膈肌輪廓被送入Matlab工作站重建。得出的結論:①膈肌長度、表面積、膈穹窿、膈肌與胸壁對合區域的面積都與MRI得到的數據相近,證實了螺旋CT技術三維重建了膈肌的形態的可靠性;②MRI檢查對于正常肺功能的受試者是非常合適的,但對于COPD患者,特別是嚴重的COPD患者由于在掃描中需要反復屏氣并延長屏氣的時間,所以CT檢查更為合適。

2.2.4 膈肌三維重建對COPD患者的研究:1997年Cassart M,Pettiaux N等繼續利用螺旋CT三維重建技術,在仰臥位對10例嚴重COPD患者和10例正常人進行對照研究。分別在FRC(功能殘氣量),FRC+(功能殘氣量+?深吸氣量),TLC(肺總量)三個時相進行圖像采集。結果發現:①COPD患者在FRC時膈肌表面積(Adi)、膈肌與胸壁對合區域表面積(Aap),較正常人顯著減少;而膈穹窿的表面積(Ado)無明顯改變;②當在一個相似的絕對肺容積的時候相比較,COPD患者和正常人的膈肌的大小相近;③在正常人組和COPD患者組中膈肌的大小都顯示了較大的個體差異性;這種差異部分可以解釋為由于體重的差別引起。

2.2.5 膈肌三維重建對肺減容手術的評價:2001年Cassart M等采用上述螺旋CT三維重建技術研究了11個嚴重的肺氣腫患者肺減容手術前后對膈肌長度、面積的影響。受試者取仰臥位,分別在FRC(功能殘氣量),RV(殘氣量),TLC(肺總量)三個時相時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在FRC(功能殘氣量)時,雖然肺減容手術明顯增加膈肌表面積(Adi,增加了17%±4%)、膈肌與胸壁對合區域表面積(Aap,增加了43%±8%),但沒有顯著改變膈肌的構型。

2.3 MRI:磁共振是利用氫質子在磁場內受射頻脈沖激發而共振所產生的信號成像的技術,MRI與射頻脈沖撤除后氫質子回復至原來狀態的弛豫時間有關,其中有縱向弛豫時間(T1)和橫向弛豫時間(T2),不同組織T1和T2差別是MRI的基礎。MRI成像優點:具有無創傷、無射線、軟組織對比分辨率高和能直接做冠狀位、矢狀位、橫斷位和各種斜位成像。這也是是MRI相對于CT掃描的一大優勢。特別是對呼吸運動的動態研究中可以任意切面掃描,可同時對胸廓、膈肌進行研究,使得認識更加全面、準確、客觀。MRI不足:由于其可及性差、費時及費用大的缺點使得我們一般將它作為研究膈肌的二線檢查方法。但是近些年來,利用MRI不同的掃描序列進行的快速成像成為國際上研究的熱點,技術日新月異,研究的內容包括:不同呼吸狀態下膈肌的運動,三維重建膈肌、胸廓、肺容積,以及對整個肺的運動等。

2.3.1 快速梯度回波脈沖序列MRI研究膈肌的運動:1995年Gierada等首次證實了用快速梯度回波脈沖序列來研究膈肌呼吸運動的可靠性。測量了矢狀位上膈肌不同點的運動情況。得出:膈肌的絕對位移在右側是4.4 cm,左側是4.2 cm。膈肌的運動幅度兩側部分大于中間部分。

1999年Suga用1.5MR,turbo-FLASH和HASTE序列,利用通過電影回放技術、圖像融合和時間距離曲線來動態評價28個肺氣腫患者(包括9個經過肺減容手術患者)膈肌、胸壁在呼吸運動中的位移(D/CW)。得出:①和正常對照者規則、同步的D/CW相比,肺氣腫患者D/CW則減小,而且顯示出不規則、不同步運動;特別是最大膈肌、胸壁位移D/CW(MAD,MACW)顯著減小;②肺氣腫患者膈肌與胸壁對合區域的長度(LAD)顯著減小;③肺氣腫患者經過肺減容手術后D/CW 的構型、活動度得到改善;MAD、MACW、LAD顯著增加;④MAD、MACW與EFV1%顯著相關。與CT掃描相比,患者即使沒有明顯的肺氣腫體征,磁共振仍然可以發現異常的胸壁運動。

2000年Unal等利用0.3T MRI采用梯度回波序列,熒光透視的方法研究COPD患者膈肌的運動功能。檢查以后,用電影回放的方法顯示中央冠狀位層面膈肌的最高、最低位置,并測量膈肌的運動幅度。得出:COPD患者膈肌的位移明顯減小,而且膈肌的位移與第一秒呼氣容積密切相關。

2002年Iwasaw等利用1.5T MRI評價膈肌的反常運動。得出:肺氣腫患者在深呼吸時,其膈肌運動幅度的平均值是(10±0.04)cm明顯高于正常人(0.5±0.002)cm。

篇7

2010年11月28日~12月3日,當美國人還沉浸在感恩節的溫馨氛圍之際,來自全球共60000余名影像及其他臨床科室醫師及物理、數學、生物工程等相關學科專家齊聚芝加哥邁考密展覽中心,參加第96屆北美放射學會年會(RSNA)。RSNA 2010共收到論文、海報等4200份,共有700多家醫療設備廠商參展。

2008年和2009年爆發的金融危機壓制了放射市場的許多潛在需求,不過在經歷了兩年的經濟低迷期后,隨著醫療機構獲得了越來越多資金,醫療設備廠商也迎來了產業需求的回升,2010年成為全球放射行業回暖的一年。

個性化醫療成大會主題

本次大會主題為Personalized Medicine: In Pursuit of Excellence(追求卓越的個性化醫療)。在大會開幕式上,RSNA 2010主席Hedvig Hricak博士表示:“雖然個性化醫療不是一個新概念,不過當前它仍處于口號階段。很多醫生一直在尋求個性化的醫療方式,但卻缺少掌握它的方法和手段。”

在本次大會上,Hedvig Hricak做了“腫瘤影像學:癌癥個性化治療的指引之手”的報告,詳細討論了影像學對個性化醫療發展的促進作用。她強調在未來十年,分子影像學、綜合診斷、生物學驅動的介入放射以及治療診斷學將大放異彩。

首次舉辦中國專場

在本屆放射學領域盛會上,中華放射學會舉辦了專場報告會“China Presents”(中國研究報告專場),這是RSNA首次推出以中國為主題的會議。

在中國研究報告專場上,中國科學院復雜系統與智能科學重點實驗室田捷研究員做了有關采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進行針刺機理研究的大會口頭報告《Acupuncture Research by MR Imaging》(磁共振成像在針刺機理研究中的應用),展現了古老的中醫和現代醫學影像技術的美妙結合。雖然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已經逐步接受并認可了針灸作為補充替代醫學治療手段,不過針刺機理研究的主導權還是由國外的研究團隊把持。在《Acupuncture Research by MR Imaging》的報告中,田捷研究員在對針刺機理研究進行系統性綜述的基礎上,不但對占針刺機理研究主導地位的理論提出了質疑,而且為困擾針刺機理研究領域的爭議性問題提供了初步解答,提出了一整套既符合中醫針刺自身特點又獲得國際研究領域普遍認可的研究框架、評價方法和規范化的體系。

此外,田捷研究員帶領團隊在RSNA 2010上用兩個教育展板展示了團隊在醫學影像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它們分別是“Unified Reconstruction Framework for Multi-modal Medical Imaging”和“Automatic Segmentation of Liver Tissue and Vessels for Liver Surgery Planning”。這兩個教育展板介紹了基于團隊自行研發的醫學影像處理與分析開發包MITK所做的相關研究和應用。MITK研發的主要目的是為醫學影像處理領域提供一個一致的算法框架,以整合醫學影像重建、分割、可視化等各類算法。其中展板“Automatic Segmentation of Liver Tissue and Vessels for Liver Surgery Planning”介紹了田捷研究員帶領團隊基于MITK開發的針對肝外科手術的CT圖像中肝實質及血管分割方法,獲得了RSNA 2010大會頒發的優秀展頒獎。

2010年11月30日,中華醫學會放射學會成功主辦了“RSNA 2010中國之夜”。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院長兼放射科主任、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主任委員郭啟勇教授,候任主任委員馮曉源教授,各位副主任委員以及GE醫療等公司的中國區負責人悉數出席,共吸引了與會專家、醫療設備廠商公司代表以及在美華人放射專家等400多人參與。郭啟勇院長在中國之夜做了致辭,他指出:“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醫療需求的增加,中國醫療器械市場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廣泛關注。我國的醫療科技水平也不斷攀升發展,截止到目前RSNA共收錄了176篇中國放射學領域的論文。這代表著中國影像工作者在RSNA這個世界學術舞臺上的話語權不斷得到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Hedving Hricak博士親自為以郭啟勇教授為首的中國放射學醫師授予了榮譽獎章。

iPad在放射科中的作用得到重視

在本屆北美放射學年會上,與會人員就iPad在放射科發展中的作用這一話題進行了熱烈討論。紐約東梅多區拿騷大學醫學中心Toshimasa Clark博士認為:“隨著遠程放射學的發展,隨時隨地在計算機終端采用3G數據服務進行讀片的概念值得進一步拓展,研究者們需要對iPad的潛力進行評估。”拿騷大學醫學中心研究者創造出了一個簡略的組件模型查看研究報告,然后他們評判了iPad在處理以下5個組件時的表現:顯示性能、網絡連接、DICOM可視化、報告生成、 RIS界面、數據安全。

“如果一名臨床醫生要求參與一項急診檢查的讀片工作,那么在3G無線數據網絡內的任何一名放射科醫生都可以很容易地使用iPad查看關鍵的檢查數據,核實、編輯甚至完成住院醫生的原始報告。”Toshimasa Clark介紹道。

介入放射學獲得重點討論

由于美國還沒有徹底從經濟衰退中走出來,因此很多美國人非常關注那些能夠幫助他們節省治療成本的醫療技術。其中,介入放射學正是為經濟衰退中預算緊縮和讓患者盡快康復所量身打造的醫學。為此,RSNA 2010設置了很多議題,討論影像引導下的介入治療技術,以便使介入手術更安全、便捷,比以往更經濟,同時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或者根本不需要讓患者住院就能使他們康復。推動介入放射學的規范化成為2010北美放射學會介入放射學相關科學報告和繼續教育課程的主題。

在2010年11月28日RSNA 2010的開幕式上,維也納大學放射科教授Christian Herold博士做了放射診斷學的年度演說,他演講的主題是評估和處理局灶性肺部病變的創新技術。來自德國慕尼黑的一個研究團隊在報告中指出,對于一些高度血管頭部和頸部腫瘤,Onyx膠栓塞比聚乙烯醇栓塞更加安全和有效。來自法國的研究人員發現,由于三維乳腺斷層合成一個完整的靶活檢目標,因此他們可以活檢病變甚至二維X線攝影看不到的病變。

影像領域最新技術展示

在本屆年會上,GE醫療、西門子等醫療廠商攜其新產品、新技術亮相,向全球放射界和醫學影像界展示自己。

1. GE醫療展示最新技術進展

在RSNA 2010上,GE醫療重點展示了多項旨在支持其健康創想戰略并在全球范圍內幫助改善辨認保健的技術。GE醫療重點展示了公司CT產品組合中最新的低劑量技術― 一種基于模型的被稱為Veo的迭代重建(MBIR)技術。Veo通過應用革命性的新建模技術,改變了CT影像的“規則”,降低了噪音,提高了分辨率,同時改善了低對比可檢測性和偽影抑制能力。

GE醫療集團還展示了一個高性能介入組合實驗室,它以更低的價格和總擁有成本提供出色的影像質量和業界最高級別的DQE探測器,可以幫助將介入手術的成本控制在中小型鄉村醫院可負擔的范圍內。

2. 西門子展示分子CT和分子MR復合成像解決方案

篇8

[參考文獻]

[1]夏邦紅,李兵.經鼻型腸梗阻導管聯合生長抑素治療腹部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臨床觀察[J].川北醫學院學報,2012,27(4):395-398.

[2]夏永輝,除克.快速交換法在經鼻型腸梗阻導管置入術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13,21(6):428-430.

[3]康春博,劉金洪,李旭斌,等.經鼻型腸梗阻導管在急性麻痹性腸梗阻治療中的應用價值[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3(24):2470-2474.

[4]陳小麗,季峰,林琪,等.胃鏡下經鼻型腸梗阻導管置入術治療急性腸梗阻的療效觀察[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1,28(9):522-524.

[5]鄭波.經鼻型腸梗阻導管治療不同類型腸梗阻的療效研究[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6(9):14-15.

[6]侯鄭生,劉京山,趙期康,等.經鼻型腸梗阻導管治療難治性腸梗阻10例體會[J].海南醫學,2012,23(3):60-62.

[7]王惠兒.經鼻型腸梗阻導管治療老年患者腹部術后早期腸梗阻的護理[J].現代實用醫學,2012,24(1):108-109.

[8]夏永輝,除克.快速交換法在經鼻型腸梗阻導管置入術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13,21(6):428-430.

[參考文獻]

[1]陳康.超聲檢查在腸梗阻診斷的價值分析[J].中外醫療,2013,32(26):189-190.

[2]潘春球,武鋼,周望梅,等.超聲、腹部X線平片、雙源CT診斷結腸腫瘤性腸梗阻的臨床價值比較[J].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13,32(8):1221-1224.

[3]李興鋒.小兒急腹癥患兒的鑒別診斷[J].臨床醫學,2013,6(8):201-203.

[4]馬其彬.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診治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0,7(22):283-284.

[5]徐敏.腹部術后早期腸梗阻鑒別診斷及治療體會[J].中國保健營養,2012,5(16):72-74.

[6]錢衛學,談瑞生,王鼎,等.多層螺旋CT后處理技術在急性腸梗阻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J].中國醫學創新,2013,5(17):242-243.

[7]余華.彩色多普勒超聲對腸梗阻的診斷與鑒別診斷價值[J].現代醫用影像學,2012,6(1):304-306.

[8]陸建東,茅旭平,徐向榮,等.多排螺旋CT在急性腸梗阻診斷中的臨床價值[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416-418.

參考文獻:

[1]王紅巖.腸梗阻導管在結直腸癌性腸梗阻治療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09,09:98-01.

[2]邵建富.經鼻腸梗阻導管在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中的應用[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3,04:35-36.

[3]秦小昌.應用腸梗阻導管治療腸梗阻的臨床療效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4,12:270-271.

[4]HayangaAJ,Bass-WilkinsK,BulkleeyGB.Currentmanagementofsmall-bowelobstruction[J].AdvSurg,2005,03.1-33.

[5]李瑞紅.X線下經鼻腸導管小腸排列治療黏連性腸梗阻的臨床研究[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09,09:537-544.

[6]KannoY,HirasawaD,FujitaN,etal.Longintestinaltubeinsertionwiththeropewaymethodfacilitatedbyaguidewireplacebytransnasalultrathinendoscopyforbowelobstruction[J],DigEndosc,2009,21:96-200.

[7]宣恩勝.腸梗阻導管治療腸梗阻的105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4,13:42-44.

[8]徐騏.經鼻腸梗阻導管治療60例急性腸梗阻的臨床觀察研究[J].新醫學,2012,12:65-67.

[9]牟東.腸梗阻導管聯合大承氣湯治療惡性腸梗阻的療效觀察[J].西南國防醫藥,2014

[10]劉火城.經鼻型腸梗阻導管在急性腸梗阻治療中的應用[D].福建醫科大學,2013.

[11]蘇冀.經鼻插入型腸梗阻導管在治療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中的應用[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2013,03:58-60.

[12]徐斌.大承氣湯配合腸梗阻導管治療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55例[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13,03:26-29.

[13]汪景鋒,馬偉琳.中西醫結合治療腹部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的臨床觀察[J].光明中醫,2014,09:12-13.

[14]王冬梅,李蕾,陸丹.經鼻腸梗阻導管置入術治療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4,28:110.

[15]王忠.經鼻腸梗阻導管治療粘連性小腸梗阻的臨床觀察[J].臨床誤診誤治,2011,09:54-56.

[16]吳彥超.加味大承氣湯治療老年性腸梗阻48例[J].陜西中醫,2014,09:140-141.

[17]金殷植.腸梗阻導管在小腸排列中的應用[J].吉林醫學,2011,14:740-741.

推薦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视频在线观看h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观看 |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久热 |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久久久 | 五月丁香综合缴情在线观看 | 亚洲欧洲日韩淙合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