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07:02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小學一年級數學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關鍵詞】小學
識字
教學策略
識字是小學生學習知識和認知世界的第一部曲,也是小學生進行閱讀與寫作的基礎,所以說識字教學是小學階段教學,尤其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過程中,靈活地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方法,巧妙地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在樂趣中識字,不斷地豐富學生對漢字的積累,從而提高小學生識字學習的課堂教學效果。我們作為一名從事基礎教育的語文教師,在識字教學中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探索。
一、激發學生識字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進行一切活動的原動力。正如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說:“對于一切來說,只有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在識字課堂教學中,通過不斷地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這樣才能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中進行學習。觀察發現小學低年級的學生特點大多表現為:年齡比較小,好動、好玩,集中注意力持續的時間不長,天真活潑等。在一堂課40分鐘里面,能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時間絕對不會超過10分鐘,而其他的時間我們又不能讓它白白的浪費掉,面對這種情況我們作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只有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識字學習興趣,才能把孩子們的注意力吸引過來。要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首先得讓學生沒有任何的心理負擔,使他們在識字課堂上敢于暢所欲言,所以創設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至關重要的。在老式的教學方法中,我們教師總把自己放在一個高高在上的位置,一副十分嚴肅而威嚴的臉面,這就會自然而然給學生一種壓抑的情緒,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就會受到嚴重的打折,最終使課堂成了老師“自唱自演”的舞臺。針對這種情況的出現,我們教師只有放下身段,采用和藹可親、面帶笑容的方式去親近、接觸學生,才能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接受知識。與此同時,在上課時,老師可以適時的利用一些識字游戲來激發學生們的識字興趣,活躍課堂氣氛。經過大量的教學實踐證明,這樣做同樣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使其在這種愉快、輕松的學習氛圍中進行學習,孩子們的主動性、積極參與性會得到很大的提高,對小學低年級的識字教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二、優化教學手段,提高識字的教學效果
利用有利于學生識字的教學手段,可以提高學生的識字效果,直觀教學對于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來說就是一種非常理想的教學方法。所謂直觀教學,即是利用教具作為感官傳遞物,通過一定的方式、方法向學生展示,達到提高學習的效率或效果的一種教學方式。它通過運用真實事物標本、模型、圖片等為載體傳遞教學信息,進行具體的教學活動。小學生往往用形象、色彩、聲音來進行思維。根據小學生的這一特點,在教學時,我先利用實物、圖畫、活動、猜謎、幻燈等相關的直觀景象導入,把學生帶進形象的情景中。這樣,不僅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為后面的識字學習作好鋪墊。如在教學生字“人、口”等字時,教師可以在講臺上面示范演示:雙腳跨開站著就表示是一個“人”字,把嘴張得大大的就表示是一個“口”字。通過直觀教學的示范演示,學生們對漢字的理解更加深刻,記得更牢。再如在教生字“葡、萄”時,利用先進的電教手段進行教學,先在大屏幕上出現了一株茂盛的葡萄樹,樹上結了一串串晶瑩剔透的葡萄(生字寫在上面)。當我說:“誰愿意將這些香甜的葡萄帶回家呢?”話音剛落學生們紛紛舉手,有幾個學生激動地離開座位來到講臺邊要求進行演示操作。通過一系列的優化教學手段,激發了學生的識字興趣,識字教學的效果就得到了穩步的提高。
三、多鼓勵,有利于學生的識字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一年級教學;解決問題;現狀;研究
一、引言
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深化,對數學教學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素質教育理念與創新教學元素有機融合背景下,數學教師需要進行教學思路的多元化轉變,采用個性化的教學方法,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正確的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從而強化自身的問題解決能力。然而受到傳統應試教育觀念的制約影響,數學課堂教學仍舊存在著諸多問題亟待解決,單一固化的教學方法,陳舊落后的教學手段,枯燥乏味的教學氛圍,使學生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消極情緒,學生的解題興致不高,互動積極性較差,因此教師必須進行這些問題的針對性思考與解決。
二、小學一年級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現狀
(一)態度不夠端正
數學注重思考、創新、實踐,只有三者的有機結合,才能稱之為有效教學。一年級小學生的注意力無法長時間集中在一起,受到外界的一點干擾就會出現走神、搞小動作等問題,學生的解題態度不夠認真,解題能力自然難以顯著提高。
(二)難以獨立解題
數學課堂練習中,很多問題都是通過圖畫形成而呈現的,學生需要看圖搜集信息、整理信息,才能進行問題的針對性解決。而一年級小學生還不懂得正確的搜集方法,他們對圖片一知半解,脫離教師引導就容易在問題中迷失了自己。
(三)思維過于局限
正因為學生的思維也具有年齡特點,因此,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還很低,無法按正確解題思路分析已知條件和未知問題之間的關系。有的題目是逆向思維,而一年級學生的思維大部分是單向思維,大多數孩子還達不到逆向思考問題的能力。
三、小學一年級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創設教學情景
例如在教學“在比較100以內兩位數的大小”時,我營造了一個這樣的小故事:今天是熊爸的生日,熊大和和熊二約好,一起到森林超市里給爸爸買生日禮物。去森林超市要坐公共汽車,他們一大早就到車站,買好車票。熊大的座位號是21,熊二的座位號是27。過了一會兒,光頭強司機開著中巴車來了。光頭強司機想為難一下熊大和熊二,就對他倆說,誰的座位號數大誰就先上車。熊大和熊二都還沒有學過兩位數的大小比較,你看看我,我看你,不知道怎么辦。他們想回去問問小松鼠,可時間又來不及了。小朋友,你們能幫幫熊大和熊二嗎?孩子們個個躍躍欲試,積極性很高,誰都想幫助熊大和熊二。教師及時加以引導,借助這個生活情境,孩子們很快地學會了兩位數比較大小的方法。
(二)小組討論合作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鼓勵學生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我們應該組織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在討論前要考慮各小組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各組學生分組大體均衡。讓學生先積極獨立思考,再在組內討論交流,這樣,每個學生都有思考和交流的機會和時間。小組討論的時候,教師要深入到小組當中,了解合作的效果,討論的情況等等,從而靈活地調整下一個教學環節。例如,在教學小學一年級數學“加減混合”時,我大膽地把教材中的兩個例題作了變動,把它們設計成學生熟悉的富有生活情趣的情境,使學生更容易地掌握。在教學例題后,我安排了這樣一個環節:讓全班學生分四大組討論,每組創設一個情境,再讓學生根據內容列出加減(或減加)。
表演形式:一人敘述,幾人表演。
第一組:有10只小鳥,先飛走了3只,又飛來了2只,現在有幾只?
第二組:草地上有4只小兔,跑回窩1只,又跑來了3只,現在一共有多少只?
第三組:河邊有8只螃蟹,爬上岸2只,掉進河里4只,還有幾只?
第四組:草地上有7只小雞,走來2只,又走掉1只,草地上還有多少只?
小朋友們表演得十分精彩,大家學得非常有勁。理解了“飛走、跑回、掉進河里和走掉”是表示變少了,用減法計算;而“飛來、跑來、爬上岸和走來”是表示變多了,要用加法計算。這樣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鞏固了知識,又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三)學生主動思考
學生在每一次分析信息、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強調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使學生得出對簡單的具體加減法問題的數量關系,比如:男生人數+女生只數=總人數,紅花的朵數+白花的朵數=花的總數,等等個例。學生有了豐富的加法數量關系的個例感知后,教師再引導學生思考這些數量關系的共同之處,讓學生自己通過觀察、思考獲得更為簡約、更為概括的數量關系模型:“部分數+部分數=總數”。最后,再用數量關系模型去對照生活中的同類問題,驗證數量關系和解題方法。并進而通過對這一數量關系模型的變式應用,實現數量關系結構化遷移。只有學會思考,學生才能學會獨立解決問題,提高解決問題能力。
四、結束語
在解決問題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情,使學生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來“解決問題”,讓“解決問題”教學成為新課程改革中的一個閃光點。
參考文獻
[1]宋義臣.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的建議[J].中國校外教育,2015(26):66-67.
關鍵詞:小學中高年級數學;預習單;問題意識;培養
【分類號】G623.5
在新課程的大環境之下,小學數學教學也涌現出了許多新的教學方法,其中利用預習單,培養中高年級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受到了不少教師的青睞。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強的學科,它需要學生具有縝密的思維和探索精神,而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能夠有效的鍛煉他們的思維和自主探索能力。然而,不少教師在教學中對預習單的利用,往往不得要領,不能夠有效的引導自己所帶的學生,發揮預習單的效用。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經過不斷的摸索和嘗試,逐漸掌握了利用預習單,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一些方法,下面,筆者就對這一問題進行詳細的論述。
一、預習單的內涵及作用
預習單顧名思義就是學生在上課之前,先對教師的授課內容,自己做一個簡單的預習,并且在預習的時候找出自己可能有疑惑或是不懂的內容,將其列成單子。預習單,盡管只是薄薄的一張紙,單在這張紙里收錄有學生的學習成果,能夠提高學習的效率,學生如果運用得當,還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習成績。在小學中高年級的數學教學中,盡管小學生們通過之前的學習對數學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由于這些學生大多較為年齡,在學習上部分學生依然處于被動的狀態,不能夠自己去探索和發現新知識。因此,在這個階段,教師如果能夠利用好預習單,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能夠有效的提高小學生的學習成績,激發其數學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二、小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的現狀
1、教師在教學中缺乏培養學生提問的意識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在課堂上具有權威性,小學生在小學學習階段對世界的認識不足,教師說的一句話在很多時候對他們來說無疑是“圣旨”。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往往會習慣性的將自己當成課堂的主宰,沒能夠意識到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部分教師錯誤的認為在課堂上只要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就夠了,方法,并不重要,有些教師即使在課前讓自己班上的學生預習了,也只是讓他們簡單的看一看書,看一看這一節課,需要學習的內容有哪些,缺乏具體的指導和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由此,小學生的問題意識得不到一個有效培養。
2、學生在學習中較為被動,提問缺乏方法
教師在教學中習慣將自己當成課堂的主體,會致使尚不能正確的辨別是非對錯的小學生在學習上處于被動的狀態,學習時,習慣于教師將知識一點點的灌輸給他們,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師在教學中,不注重學生的預習,也導致在學習中小學生不會甚至是不愿意去預習。而且,即使學生在學習的時候遇到問題了,他也找不到正確的提問方法,部分學生因為性格原因,也餓不敢將自己的問題表達出來。
三、利用預習單,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方法
1、教會學生預習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利用預習單,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就要讓學生學會預習,找到正確的預習方法。在安排學生預習的時候,不能夠大而化之,只讓他們囫圇吞棗的看書就夠了。而是應該適當的提一些問題或是讓這些學生自己帶著問題去看書,看一看書上有什么內容是自己感興趣而有看不懂的,在課堂上積極的提問。
比如說,在學習“公頃和平方千米”是,教師可以先提幾個問題:在平時的生活實際中有哪些地方涉及到了這兩個單位?它們之間有什么區別?讓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或是看一看自己有什么問題。學生預習的時候,帶著這些問題去看書,將自己遇到的一些重點、難點列出來,在課堂上提出自己的問題,進行討論。通過這樣的方法,學生的問題意識能夠得到有效的培養。
2、利用預習單,多種方法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小學生大部分都較為活潑好動,在學習時候他們的好奇心重,問題也多,有時候他們提出來的一些問題,可能在教師看來十分幼稚,教師在遇到這樣的情況時,也不能輕易的打擊學生的提問積極性,而是要耐心的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但是,同時小學生身上也有不可避免的缺點,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學習熱情來的快,去的也快。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利用預習單,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也不能只簡單的采用某一種方法,而是要想辦法利于預習單,結合教學實際,找出多種方法來培養學的問題意識。比如上面提到的學習“公頃和平方千米”時,教師可以讓提問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求他們在預習時,帶著問題去看書。但是在學習“圓”時,教師就可以先讓學生去觀察一下生活中有哪些跟圓有關系的物體,讓他們根據這些物體的特點,總結一下圓的特點,自己試著畫一畫圓等,通過這樣的方法,讓班上的同學自己去感受圓的特點,在學生正式學習圓這一章的時候,學生可能會發現教師所講的知識與自己實際探究的有些不同,在比較的時候,學生可以提出疑惑,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得學生能夠感受到利用預習單學習,也并不是只有一種預習的方法,激發他們的求知欲。
在小學中高年級數學教學中,利用預習單,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做好的事情,這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仔細的觀察,把握好小學生的學習心理和特點,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引導學生在課前做好預習,有意識的培養小學生的問題意識,令他們能夠在數學課堂上積極的展現自己,找到學習數學知識的快樂,逐漸培養好問題意識。
參考文獻:
1.張宸軒.如何進行小學數學有效預習指導[J].科普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