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地管理論文8篇

時間:2023-03-21 17:06:09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用地管理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用地管理論文

篇1

關鍵詞:MSK5101大電流輸出低電壓跌落

1概述

集成穩壓器在近十多年發展很快,目前國內外已發展到幾百個品種。按電路的工作方式分,有線性集成穩壓器和開關式集成穩壓器。按電路結構形式分,有單片式集成穩壓器和組合式集成穩壓器。按管腳的連接方式分,有三端式集成穩壓器和多端式集成穩壓器。按制造工藝分,有半導體集成穩壓器、薄膜混合集成穩壓器和厚膜混合集成穩壓器。而在線性集成穩壓器方面,則以低壓差、大電流、小體積的發展比較迅猛。

MSK5101是美國MSKennedy公司研制的一種新型低壓差、大電流、低功耗線性穩壓器,它有+3V、+5V、+12V和可調輸出。輸出晶體管采用單片工藝制造的超級PNP管,所以該系列型號的輸入輸出電壓差很小。圖1所示是MSK5101的內部結構框圖。

圖1

當MSK5101的輸出電流為1.5A時,其壓差只有350mV,因而它的效率很高,功耗較低。且輸出電壓精度可確保1%。此外,該系列穩壓器也具有TTL/CMOS兼容的on/off使能腳以及故障信號輸出腳。MSK5100采用可有效利用空間的10腳功率型SOIC封裝,并且外殼上帶有散熱器銅接頭。

MSK5101的體積很小。其外形如圖2所示,尺寸大小為6.35mm×6.35mm×2.08mm,所以在很多有體積和重量限制的大功率穩壓器應用中,該系列穩壓器有很好的性價比。因此,可廣泛應用于高效線性穩壓器、恒壓/恒流調節器、系統功率源、開關電源輸出穩壓器以及電池供電等設備。

MSK5101的主要特點如下:

采用帶散熱器接頭的緊密型10腳SOIC封裝形式;

輸入輸出電壓差非常小,輸出電流為1.5A時,壓差只有350mV;

具有3.3V、5V、12V和可調輸出;

采用開路集電極誤差信號輸出方式;

帶有TTL電平使能腳;可零電流關斷;

帶有電源反接保護和負載短路保護功能;

接地端電流只有22mA(滿載時);

輸出電壓精度可達1%;

輸出電流可達1.5A。

2主要參數

MSK5101的主要電氣性能參數如表1所列。

表1MSK5101的主要電氣性能參數

參數名稱測試條件MSK5101系列單位

最小典型最大

輸出電壓公差Iout=1A,Vin=Vout+1V±0.5±1.0%

輸入輸出電壓差Δvout=-1%,Iout=100mA80225mV

Δvout=-1%,Iout=1.5A350625mV

負載調整率Vin=Vout+5V±0.2±1.2%

10mA≤Iout≤1.5±0.3%

電源調整率(Vout+1V)≤Vin≤26VIout=10mA±0.05±0.6%

±0.5%

輸出限流值Vout=0V,Vin=Vout+1V2.13.5A

接地端電流Vin=Vout+1V,Iout=0.75820mA

輸出噪聲Vin=Vout+1V,Iout=1.5A22mA

使能腳輸入電壓CL=10μF,10Hz≤f≤100kHZ400μV

使能腳輸入電壓高電平/導通2.41.2V

低電平/關斷1.20.8V

使能腳輸入電流高電平/導通2075μA

低電平/關斷12μA

關斷輸出電流VENABLE≤08V1020μA

輸出漏電流VOH=26V0.012μA

信號輸出電壓IOL≤250μA,Vin=Vout-2V0.20.4V

信號門限Vin=Vout-7%75mV

基準電壓正常工作1.221.241.26V

基準電壓溫漂正常工作20PPm/℃

調整腳偏置電流全部溫度范圍,Vin=Vout+1V40150mA

熱阻結到外殼4.55℃/W

過熱關斷溫度結溫JT1135℃

3應用說明

3.1穩壓器保護

MSK5101系列穩壓器具有輸入電源極性反接、過電流、超溫(Pd過大)和瞬態電壓尖峰達到60V等各種保護功能,若將該穩壓器用于負載接負電源的雙電源中,則輸出電壓必須采用二極管箝位到地。

3.2輸出電容

在輸出端與接地端之間接入一只濾波電容可以減小MKS5101系列穩壓器的輸出電壓紋波,該電容的最佳容量取決于應用情況,但至少應在10μF以上。也可在負載兩端直接接入一只電容器來改善負載的瞬態響應能力。

3.3負載連接

在實際應用中,當穩壓器負載電流很大時,負載的接法非常重要。為了不影響負載調整率,穩壓器輸出到負載之間連線的阻抗必須非常小,因為該阻抗可與負載組成分壓器。為了保持穩壓,MSK5101系列穩壓器的最小負載電流應為10mA。

3.4使能管腳

MSK5101系列穩壓器有一個與TTL信號兼容的使能(ENABLE)管腳,在該腳為TTL高電平時,內部偏壓電路工作,并使穩壓器電源接通。而當該腳為TTL低電平時,內部控制器關斷,此時流入該器件的靜態電流只有5μA。如果不需要使能功能,使能管腳可接到輸入腳。

3.5故障信號輸出腳

MSK5101系列中所有固定輸出電壓的穩壓器產品都有一個故障信號輸出腳。因為信號輸出腳內為開路集電極輸出電路,該腳電壓可以上升到3V~26V之間的任意電壓。這種特性允許該腳與任意邏輯電平接口。當信號比較器檢測到“不穩壓”狀態時,該腳輸出有效低電平(典型電壓為0.22V)。MSK5101的故障信號狀態包括輸入電壓過低、超溫關斷和輸出限流等。實際上,當輸入電壓瞬態過高時,故障信號管腳也將輸出高電平。

3.6散熱器選擇

采用對流散熱時應按下式選擇MSK5101系列穩壓器所需的散熱器:

TJ=Pd(Rθjc+Rθcs+Rθsa)Ta

式中:TJ為結溫;

Pd為總功耗;

Rθjc為結到外殼的熱阻;

Rθcs為外殼到散熱器的熱阻;

Rθsa為散熱器到環境的熱阻;

Ta為環境溫度。

設計時,可首先按下式計算出功耗P:

P=(Vin-Vout)×Iout

然后,再選擇最高結溫。一般最高允許結溫為125℃。為了計算所需散熱器到環境的熱阻,應將上述結溫的表示式整理為:

Rθsa=[(TJ-Ta)/Pd]-Rθjc-Rθcs

以下為根據此式列出的一個散熱器選擇的實例:

若MSK5101_3.3型穩壓器的輸入Vin為+5V輸出Vout為+3.3V連續直流電流Iout為1A。環境溫度為+25℃,最高結溫為125℃。Rθjc為5℃/W,Rθsa為0.5℃/W。則:

P=(5V-3.3V)×1A=1.7W

Rθsa=[(125℃-25℃)/1.7W]-5℃/W-0.5℃/W=53.32℃/W

因此,在該例中,為了保證結溫不超過125℃,應選用熱阻小于53℃/W的散熱器。

4MSK5101-00的輸出電壓調整電路

篇2

北方城市人口發展情況及其占全國城市人口的比例見表1,表1的數據顯示北方城市化發展速度略高于全國平均值。與人口相對應,未來北方城市的規模和數量都會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并勢必加重我國北方地區城市水資源的緊缺程度。如何解決我國北方城市未來發展的用水問題,是擺在我們面前的迫在眉捷的問題。

一、城市用水分析

1997年我國北方245個城市供水總量為158.8億m3,用水總量為147.2億m3,漏失率為7.3%,低于全國平均漏失率(9.1%)。在總用水量中,工業用水量為88.3億m3,占總用水量的60%;生活用水量為58.9億m3,占用水總量的40%,其中家庭用水量為38.5億m3,是生活用水量的65.4%,占總用水量的26.12%。用水人口總計為8552.25萬人,人均綜合用水量、人均生活用水量、人均家庭生活用水量分別為172、69和45m3/年。

從總體來看,北方城市的用水效率要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人均綜合用水量、人均生活用水量、人均家庭生活用水量均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0.5%~11.7%。一般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21個百分點,火電工業則高約25個百分點,萬元產值取水量也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與資源條件相對應,北方城市整體用水效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反映出水資源匱乏的北方地區城市節水意識、節水措施相對較好,但還存在較大的浪費,人均生活用水量已接近于發達國家,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和萬元產值取水量僅相當于發達國家70年代的水平。

雖然不同城市的用水情況不盡一致,但表2的統計結果顯示,城市用水還是有一定規律的。隨著城市規模的增大,人均綜合用水量和人均生活用水量也隨之增大,反映出城市用水量和城市設施水平及工業化程度密切相關。特大、大、中、小城市的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分別為76%、72%、47%、46%,工業用水效率也呈現出隨城市規模減小而遞減的規律。另外,資源條件、設施水平、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似,則用水指標也趨于一致.黃、淮、海三流域的統計結果正是這一規律的反映。

預測到本世紀中葉城市的規模和數量都將有較大的發展,用水需求將進一步增加。因此控制用水需求增長,加強城市用水管理,深挖城市節水潛力,是實現城市用水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二、加強城市用水定額管理

我國城市用水管理中最重要的定額管理起步較晚,城市用水長期處于無序的盲目用水狀態。80年代,隨著城市缺水的出現,國家及各地政府相繼成立了節約用水辦公室,城市用水定額的制定及城市用水定額的管理逐漸被作為一項制度予以確認。但是由于制定城市用水定額,要涉及人口、經濟、產業結構、水資源狀況、城市類型及所處區域等公眾因素,我國城市用水管理定額仍不完善。其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絕大多數小城市沒有自己的管理定額。

二是在工業用水定額中.各具體城市僅對主要用水企業規定了用水定額,沒有覆蓋城市的各主要工業行業及其產品。

三是工業用水定額沒有統一的標準,如對同一產品,有的只用萬元產值取水量,有的用單位產品取水量,有的則兼而采之,且單位產品取水量的計量單位千差萬別。

四是不同城市或同一城市對不同生產企業規定的用水定額也有不小的差距,差距較大者競相差數倍甚至幾十倍。這實際上反映了我國城市計劃用水定額的管理承認了我國城市用水水平參差不齊的現實。

表1北方城市人口發展情況

年份199719982000200520102015202020252030

北方8191.748372.4588.07.849922.4711037.1112151.7413266.3814381.0215495.65

全國21405.2421921.5422877.8725551.4628225.0530898.6433572.2336245.8238919.41

比例38.27%38.19%38.50%38.83%39.10%39.33%39.52%39.68%39.81%

對比我國城市用水的規劃定額及工程設計定額,這兩種定額都高于北方城市用水現狀指標,特大城市的人均綜合用水量的規劃定額高于現狀水平的56%,說明規劃及工程設計定額不是節水型的定額指標體系。因此,制定合理的定額指標體系,使城市用水定額規劃起到控制城市用水需求增長的目的,則是我們在下一階段的課題研究中追求的目標。

三、節水潛力

北方地區人均水資源量少,且時間分布極不均衡,徑流季節及年際間變化大等特點,決定了北方地區城市節水的必要性,城市節水應作為城市水資源可持續開發的重要戰略內容。

節水的主要環節為:自然水體、輸入管道、供水廠、配水管網、用戶、排放。城市節水的重點環節為供水廠用水、配水網漏失、各類用戶的用水。

城市節水指標有供水管網漏失率、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萬元產值取水量、城市節水率,這些指標為衡量城市總體用水效率的指標,而行業的萬元產值取水量、行業的用水重復利用率是衡量工業行業用水效率的指標,企業的萬元產值取水量、單位產品取水量、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是衡量企業節水水平的指標,至于冷卻水循環率、工藝水回用率則是衡量企業在特定生產過程中的節水水平的指標。生活用水指標包括人均生活用水量、人均家庭生活用水量、公共市政用水量等水量指標。

1.供水廠的自用水量:目前我國供水廠自用水量為供水能力的5%~10%,根據目前我國水廠的工藝狀況估算廠自用水量應低于供水能力的5%,供水廠自用水還有較大的節水潛力。

2.供水漏失量:我國北方地區供水的平均漏失率為7.4%~13.4%,有40%的特大城市供水漏失率達12%之多,降低城市供水的漏失量也是城市節水工作不可忽視的。

3.居民家庭生活用水:我國北方地區1997年人均家庭生活用水量為123升/日,已接近挪威(130升/日)和德國(135升/日),并高于比利時(116升/日)。上述西方三個國家不但經濟發展水平和生活條件都遠遠高于我國,而且其水資源條件也比我國北方地區優越,但家庭用水量并沒有明顯高于我國北方地區城市,說明我國北方城市用水存在明顯的浪費現象,還有深入挖掘節水潛力的余地。

4.城市公共設施用水:北方地區城市的公共市政用水占生活用水的35%,主要包括商貿服務、機關團體、文教衛生、市政和其他生活用水。通過對典型城市的分析研究,表明目前我國城市的市政用水量已屬基本合,已無太大的節水潛力可挖;商貿服務用水中有較大的節水潛力可供挖掘,據統計我國北方城市的賓館飯店的平均用水量為0.73m3/床·日,四、五星級飯店為0.95m3/床·日,如按80%的高入住計算,則高達1.07m3/床·日,說明賓館飯店存在著異乎尋常的浪費用水現象。機關團體、文教衛生用水明顯偏高,科研事業單位的用水量為203升/日,大專院校的人均用水量平均為265升/日,最高的達400多升/日,醫院按病床統計的用水量平均為0.89m3/床·日。

5.城市工業用水:北方城市的工業用水占城市總用水的60%,因此,挖掘工業用水的節水潛力,提高工業用水效率應該放在城市節水管理的首位。我國城市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從1983年的18%提高到1997年的63%,累計實現節水2126億m3,自1997年開始,工業用水的一半以上是靠重復利用來解決的,節水效果非常明顯。但從萬元產值用水量指標來看,若以1983年不變價格計算,1983年至1989年萬元產值用水量一直呈上升趨勢,雖然自1990年以后開始逐年下降,但直至1995年這一指標才低于1983年,1997年(494.1m3/萬元)用水效率僅比1983年提高了0.5倍,我國城市工業用水的節水是在用水效率長期持續降低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工業節水,除努力提高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外,更主要的在于工業布局和結構的優化,在于工業生產技術的進步。目前我國北方城市的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為68%,如參照美國的經驗(美國1975年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為54.3%,在此基礎上2000年的規劃目標為94.1%)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的遠期目標定為94%,就意味著如要滿足相同的用水需求,94%重復利用率的取水量要比68%重復利用率的取水量減少75%,用水效率相應地提高4.3倍,將節省非常可觀的水資源。

表2北方地區各類型城市及各流域城市用水統計表

用水人口

(萬人)

人均生活

用水量(L)

人均綜合年用

水量(m3/年)

供水總量

(萬m3)

工業用水

量(萬m3)

生活用水

量(萬m3)

總用水量

量(萬m3)

北方平均8552.25188.7172.16158809788327.005890561472328

特大城市3167.26224.4186.77650065332687259383592070

大城市1598.42195.0183.89311977180139113790293929

中等城市2035.57173.00169.58372592216623128567345190

小城市1751.00136.6137.7225346315382387316241139

黃河流域1553.38175.3158.0026366914637399369245439

海河流域2774.13184.2158.13492191252182186486438668

淮河流域1610.24183.1163.63285418155866107621263487

篇3

關鍵詞:CFG樁復合地基

一前言

天津寶碩門窗發展有限公司位于空港物流加工區,車間長162.9米,寬為144米,為主體一層局部二層的鋼結構的工業廠房,該地區位于沿海地區,地質情況為淤泥質泥土,由于地質情況較差,表層土質承載力滿足不了豎向承載力的要求,本著滿足要求和經濟的原則,設計最終選用CFG樁。

基本原理:

CFG樁是由水泥粉煤灰碎石和細沙加水攪拌形成的高粘強度的樁和樁間土及褥墊層一起形成復合地基,CFG樁復合地基通過褥墊層與基礎相連接,無論樁端落在一般土層還是淤泥土質均可保證樁間土始終參與工作。由于樁間土的強度及模量比樁間土大,在荷載作用下樁頂應力比樁間土的應力大,樁可承受的荷載向深的土層傳遞并相應減少樁間土承載的荷載。

樁體是由機械成孔后將攪拌好的砼利用泵機打入孔中,在拔管的過程中利用高差產生的重力將混凝土自振搗效果,這樣不僅在成樁的過程中不僅擠密樁間土還擠密樁身,使其具有水硬性,使處理后的復合地基的強度和抗變形的能力明顯提高。

在復合地基中,基礎和樁間土之間設有設置一定厚度的散粒狀組成的褥墊層,是地基的核心部分,基礎下是否有褥墊層對地基的承載能力有很大的影響,若不設置褥墊層,復合地基和普通的樁基礎相似,樁間土的承載能力難以發揮,不能稱作復合地基。基礎下只有設置了褥墊層,樁間土承載能力才能發揮出其潛在的作用。

二CFG樁加固地基的設計與施工

CFG樁設計強度為C20,樁型為¢400X13000單樁,單樁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為200kpa.

施工準備:

1.資料和條件:

(1)建筑場地和勘察報告

(2)CFG樁圖和設計說明

(3)建筑場地的水準控制和點和建筑物位置控制坐標

(4)具備三通一平

2.塑料排水板的設計

在地基中設置塑料排水板的作用主要是增加排水途徑,縮短排水距離,使素砼加快沉降發展。塑料排水板設計是將塑料排水板換算成當量直徑的砂井,采用砂井理論和設計方法,塑料排水板打設在樁周圍,由于淤泥深9米,所以塑料排水板要打穿透淤泥。

雇結度是計算塑料排水板設計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因為知道各級荷載下不同時間的固結度就可以推算出地基強度增長和荷載的沉降量,從而可以進行各級荷載下的穩定系數,確定加載相應計劃。

3.技術措施:

(1)確定施工機具和配套設備

(2)材料的規格技術要求及數量

(3)試樁長孔數量不少于1%,以復核地質資料及設計工藝是否適宜,以便即時修訂技術參數

(4)按照施工圖放好樁位

(5)確定打樁順序與樁距有關,軟土中因樁距較大可采用間隔跳打法

(6)復合基準線水準點,CFG樁的軸線定位點

(7)施工中作好樁進深情況表

4.施工機具:螺旋鉆機砼泵車

5.施工工藝:

(1)鉆機在鉆到預定深度后空轉30秒

(2)拔管速度放慢,拔管過程中不允許出現反插,不允許出現供料不及時現象,如果不可避免則在檢測報告出來后根據報告視具體情況而定是否進行補樁。

(3)在拔出地面后應使樁頂標高宜高于地面50cm封頂,利用七自重應力對樁頭進行保護。

(4)在施工過程中作好材料的試塊的取樣工作,進行28天后的抗壓強度。

(5)待樁體達到一定強度后(一般為3-7天)進行施工的長樁檢測,并根據檢測報告作出響應的處理

(6)樁頭處理后進行褥墊層的餓鋪設,其多余寬度不得小于墊層的厚度

6.質量要求及成品保護

(1)質量要求:

A樁長允許差≤1/2D

B樁徑允許差≤2cm

C軸線允許差≤1%

D樁位允許偏差:滿堂紅≤1/2D

條基≤2cm

軸線方向≤1/3D

(2)成品保護:ACFG樁成樁后待達到一定強度后(一般為3-7天)后進行樁頭處理

B土方開挖時不可對樁頂以下的土體進行破壞,應盡量避免擾動樁間土

C剔除樁頭時先找出樁頂的標高位置,用鋼釬等工具沿樁心剔除多余樁頭。在操作過程宜兩個方向同時進行,不可用重錘或重物橫擊樁體,直到設計標高,并把樁頂找平

D如果在基槽開挖和剔除時造成樁斷至樁頂設計標高以下時,應進行接樁,但在接樁過程中要保護好樁間土

三CFG樁加固地基的試驗與檢測

1.單樁靜載試驗:

采用壓重堆載法試驗,由壓重千斤頂荷載板等組成的工作系統對復合地基加荷試驗得到單樁復合地基承載力的特征值。

2.單樁靜載試驗基本值的確定

5#樁逐級加壓至720kpa時樁的荷載板累計沉降量為67.55mm停止試驗,根據相對變量值確定CFG樁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的規定S/b=0.01即S=11mm所對應的壓力。5#CFG樁承載力特征值可取510pka依據相對變形值確定的承載力特征值不應大于最大加壓力的一半即5#樁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為360pka,大于設計值200pka(q-s)曲線省略。

工程名:空港物流加工區寶碩門窗車間辦公樓試點編號:5#

壓斑、板面積:1。2樁徑:400mm測試日期:2004年10月22日

荷載(pka)

本級沉降(mm)

本級沉降(mm)

本級時間(min)

累計時間(min)

160

1.48

1.48

60

60

230

0.65

2.13

60

120

300

0.83

1.96

60

180

370

1.20

1.16

60

240

440

1.55

5.71

60

300

510

3.31

9.05

60

360

580

10.62

19.67

60

420

650

13.21

32.91

60

480

720

34.64

67.55

60

540

結論:

1.以復合地基的靜壓結果數據看本工程所采用的復合地基最大限度的發揮了其特點,使復合地基的承載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地基變形得到控制。

2.復合地基中由于CFG樁中摻入少量的粉煤灰,不配筋以及充分發揮樁間土的承載力其受力和變形類似于素混凝土樁,具有地基承載力高,變形小穩定快施工簡單易行,且工程造價低,經濟效益和餓社會效益明顯。

篇4

關鍵詞: 圖書館 文獻 征集 利用

地方文獻的征集與利用越來越受到各級公共圖書館的重視,已經成為圖書館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文獻是一個地區文明程度的標志,是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等綜合反映,而地方文獻征集的多少、利用率的高低也成為衡量一個圖書館綜合能力的標志之一。因此,研究、探討地方文獻的征集、利用將是今后圖書館工作的重要任務。

一、地方文獻的定義及范圍

征集、利用地方文獻的首要問題是應該明確什么是地方文獻,范圍如何界定?目前,地方文獻的科學概念及其范疇眾說紛紜,還沒有一個相對統一、明確、清晰的認識。各級各類圖書館在地方文獻的征集過程中,也都是按著各自對地方文獻的理解或詮釋進行征集,操作過程中缺乏科學依據,致使眾多的圖書館只注意地方信息密度較大的方志、史料、專業志書等公開及半公開的圖書、報刊出版物等“正規”核心文獻,而忽略了與本地區歷史、發展相關的非常規性文獻。因此,地方文獻的定義和范圍一定要有個界定,界定到圖書館專指的地方文獻,而不是泛泛的地方文獻。除黨政機關系列公文以外,凡研究、介紹、記述、蘊含本地區政治經濟、自然地理、歷史沿革、文化源流、民族民俗、風土人情、土特物產等出版與未出版的文字、聲、像等載體都可作為圖書館的地方文獻予以征集。

二、地方文獻的作用及利用

征集、收藏地方文獻的目的,在于通過對地方文獻的整理挖掘,可以為當地各項事業發展,包括決策和科研提供具有現實價值的文獻資料服務,從而擴大圖書館的社會影響和知名度。

1.地方文獻是傳統教育和鄉土教育的好教材。地方文獻包含著極其豐富的地方史資料,內容復雜,種類繁多,更多的是獨家所有。如宗譜,鄉土氣息濃厚,是一個家族、一個區域民族發展的沿革,許多宗譜記載了家族的興衰,對曾出現在社會各歷史時期、在社會各項事業中創造出業績的杰出人物,都有詳細記載。另如神話傳說中就記述了本地區民族生活傳統的來源、信仰、圖騰的依據等,因此,可以說地方文獻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在今天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它是對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進行愛祖國、愛家鄉的革命傳統教育的好教材。

2.地方文獻為地方政權決策提供了依據。地方文獻具有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等特點。如地方志書在編撰過程中,對掌握的第一手材料,認真核實,科學篩選分類,全面系統進行記述,保證了材料的公正性和客觀性。因此,地方文獻是地方政府了解本地歷史,體察地方民情的重要渠道,更是制定政策、規章的依據。

3.地方文獻是科學研究的重要資料。地方地理歷史研究、民間民族民俗研究、土特物產研究都離不開地方文獻。如關于少數民族的神話傳說,就是研究民間風俗、文化、民族圖騰、信仰的重要資料。很多傳說、神話已成為民族傳統的史料,也是目前旅游業開發的原始資料。

必須重視地方文獻的開發利用,它不但是民族的精神財富,而且將轉化為民族創造物質財富的手段之一。地方文獻也是特色圖書館的標志之一,所謂特色,必須是有別于其它館的東西。地方文獻作用發揮的情況等,這也是廣大人民群眾對圖書館認可程度的標志。

三、地方文獻征集的原則

圖書館地方文獻的征集是一項十分復雜、細致、艱苦的工作,是一項地方文庫建設的系統工程,它需要我們現代圖書館人的努力。因此,現在必須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對地方文獻征集、篩選、收藏,在采集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原則:

1.完整系統原則。對多卷冊、叢書和連續出版物等文獻,一定要收集齊全,保證文獻的完整性和學科的系統性。

2.厚古寬今的原則。對時代久遠的文獻,能見到的就要收集;對當代文獻,不可多加限制,文獻較少的類目更要放寬,文獻較多的要嚴格篩選,保持文獻的真實性和地方特色。

3.寧繁勿簡的原則。對無法判斷其文獻價值的,寧可收下,待數年后,隨著認識水平的提高,會對其有新的認識、新的發現。

4.以人為本的原則。對有些本地區人士的著述內容雖與本地無關的文獻也要征集,其著述對未來研究作者有著重要價值。

5.有主有次的原則。對本地區文獻要注意種類齊全,對周邊地區有關連本地的地方文獻也應予以酌情收集。

四、圖書館地方文獻征集的方法

圖書館地方文獻的征集工作,要在堅持以上原則的基礎上,在館內建立專門的地方文獻征集機構,廣泛動員社會力量進行征集,盡可能全面地做好征集工作。

1.館內建立地方文獻征集組。建立地方文獻征集組,是開展地方文獻工作的基礎,工作人員要有吃苦耐勞的敬業精神和較高的專業技術技能,要有一定的經費作保證。對目前掌握的已出版或正在出版的地方文獻做到優先采集收齊;開展調查研究,充分掌握本地區曾經出版或未出版或會議交流的文獻情況,做到有計劃、有目的地征集;同時,摸清本館地方文獻家底,避免盲目重復征集。

2.建立文獻征集信息員網絡系統,動員全社會力量幫助圖書館進行文獻征集。文獻征集單靠圖書館內的幾個人,政府發幾個文件是很難將文獻收集工作做好的,要在本地的綜合部門、各部門資料室、專業研究機構建立廣泛的文獻征集信息員隊伍,依靠他們工作的便利收集各自的文獻,這樣圖書館地方文獻的征集既節省人力、物力、財力,又能較全面、系統地征集到有價值的文獻資料。

3.依靠行政手段,建立“呈繳”制度。盡管有學者對“呈繳”制提出許多異議,就目前我國行政制度現狀,“呈繳”制對地方文獻的征集仍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但被動地等、靠、要的“呈繳”制是不能適應時展的需要,要在方式上對“呈繳”制度靈活運用,那就是主動上門。特別是近年來,各地方出版物出版量呈上升趨勢,絕大多數又不通過書店或郵局發行,圖書館雖近在咫尺,但也無法訂購到。因此,一是當地政府要文件,確定各部門要將出版物或非出版物中具有一定價值的文獻資料呈繳圖書館,這為地方文獻的征集創造了條件,同時也保證了文獻征集工作的順利進行。二是廣泛宣傳地方文獻的重要性,開辟地方文獻陳列室,為各方面的研究人員提供詳細的地方資料,從而提高各部門、各專業人員呈繳文獻的積極性,達到征集目的。

篇5

系統理論學家了解各種類型及各種大小的系統的結構和運行。他們促成了一個跨學科的科學,該科學適用于一個具有共同語言和概念領域的常見應用。為了解決問題,做出推薦并且預測未來,他們利用了來自通用系統的許多領域中的理論、模型以及概念,選擇這種方法用來作為克服知識分裂和專家隔絕的手段,并且發現了解決問題的新方法,而這些問題是由對它們的早期解答所產生的。

本書共有12章,被分成了兩個部分。第1部分理論及其原由,包括6章。第1章整體思想的形成;第2章通用系統理論的基本概念;第3章系統理論精選;第4章通訊與信息理論;第5章關于大腦與智力的某些理論;第6章自組織與演化。第2部分應用以及使用什么方法,包括6章。第7章人工智能與生命;第8章組織理論與管理控制論;第9章做出決策及決策輔助;第10章信息學;第11章系統方法學的某些內容;第12章系統理論的未來。第1部分的內容致力于系統遷移的歷史背景,并且介紹了在這個領域中先行者的思想及其理論。它提供了通用系統理論的基本概念和眾所周知的定律及原理,以及像控制論和信息理論這樣相關的主題。第2部分的內容則涉及了在系統內系統理論普通應用中的某些課題,例如人工智能、管理信息系統,以及其他相關的主題。最后試圖對世界范圍內系統理論的未來作出一個預測。

本書具有下列三個特點。(1) 經修改和更新后包括了新的系統理論,以及有關自組織和演化的全新的一整章內容。本書在一卷的篇幅中總結了系統理論的大部分領域及對系統科學的應用,它包含了通用的理論和實際應用這兩個方面,但沒有使用復雜的數學。(2) 在圖書市場上沒有類似的書籍存在,對于初學者以及大學高年級學生而言,這是一本很理想的教科書。(3) 因為它具有全面的名稱及課題索引以及系統理論清單,它可以作為一本快速、易讀的參考指南。

由于它的內容包羅萬象,非常適合于對軍官、設計師、城市規劃者甚至系統哲學專業的哲學家進行專門教育。

篇6

[關鍵詞]農村土地制度產權缺陷土地流轉使用權物權化

一、農村土地制度的產權缺陷

土地產權是人們在土地占有、使用、轉讓、收益分配方面的權利關系,產權具有激勵和約束功能,權責對稱的產權安排可以成功的使外部性內部化。能夠形成有效激勵的產權結構具有完整性、排他性、明晰性、可分割性、可轉讓性和穩定性。當前的農村土地的集體所有制及其派生的聯產承包責任制存在著嚴重的產權缺陷。

1、農地產權主體模糊

《土地管理法》第十條規定:“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依照法律屬于村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經營、管理”,從法律條文上看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界限十分清楚,然而事實上,我國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主體是不明確的,產權是虛置的,對所有權權能的實際支配權掌權在基層政府和村民委員會的手中。村民委員會不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而是農村群眾性自治組織。在我國鄉村自治發展還很不規范的情況下,村委會自治職能與政治經濟職能不分,必然產生問題,不可能完全代表農民集體利益,必然帶來對農民土地權益的侵犯,這也是造成近些年來土地亂局的一個重要原因。

2、農地產權權能殘缺

在我國現有的土地制度安排下,農地產權權能表現出以下兩個層次的殘缺。

(1)農地集體所有權權能殘缺。理論上,農村集體擁有法定所有權,集體應當可以行使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的完全權利,但是客觀事實上,我國的農地集體所有權是一種不完全的權利,我國的法律對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的屬性作出了多方面的限制。如《土地管理法》規定,農村集體所有者不能買賣土地產權,只能依法在一定期限內有償出租或讓渡土地使用權;農村集體所有者不能隨意改變所屬耕地的用途,因特殊情況確需征占自己所有耕地時,必須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可見,農民土地集體所有權的最終處分權屬于以各級政府為代表的國家,集體土地所有權的經濟利益得不到保障。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土地流轉過程中的最終處分權和部分經營收益屬于國家。

(2)農民承包經營權權能殘缺。《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三條規定:“國家實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第四條規定:“國家依法保護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長期穩定”。法學界一致認為,農民的土地承包權為物權而非債權。作為物權,就應該尊重農民擁有的權利,包括占有權、使用權、收益權以及轉讓權、抵押權、入股權等處置權不受侵犯。但在實際運作中,由于農地產權不清即土地最終處置權由政府和村集體所有,這常常使農民的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受損。農民的土地使用權不穩定,在相對較短的土地承包期內,農民承包的土地面臨著隨時被收回的可能。農民的土地處置權不充分,農民承包土地除在用途和權屬轉移上受到國家的終極控制外,抵押的權力也被嚴格限制。在土地財產權利分配中,農民完全處于弱勢,必然導致農民的土地收益權受侵犯。

二、農村土地的流轉困境

1、農村土地使用權的流轉困境

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形式主要有轉包、出租、入股和互換,其共同特征是不改變農地的農用用途。通過土地流轉,可以使土地的使用權價值得到充分的體現,更重要的是,可以擴大土地經營規模,推動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目前,我國農地還沒有真正流轉起來,現代意義上的集中經營更是很少發生。原因就在于在現有的中國農地產權制度存在嚴重缺陷的情況下,土地使用權的流轉和集中面臨著許多制約因素:在所有權和使用權相分離的情況下,土地使用權價值的高低取決于承租人租期的長短,租期越長,土地的使用權價值越大,租期越短,土地的使用權價值越低。我國的農地承包期限不過二三十年,土地的使用權價值較低,由此導致土地交易的低收益,抑制了農民流轉土地的積極性;由于農民的土地經營權不完整,集體組織有可能隨時對所轄土地經營權進行分配調整甚至回收,由此導致農戶之間的土地流轉契約缺乏穩定性,土地流轉的交易成本十分高昂;目前我國覆蓋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土地仍被視為農民的社會保障。

2、農村土地所有權的流轉困境

農村土地所有權的流轉主要發生在農村土地的非農化使用。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現有的國有土地存量是遠遠不能滿足經濟建設需要的,必然要占用大量的農業耕地。但是《土地管理法》規定,農村土地集體所有者不能買賣土地產權,也不能隨意改變所屬耕地用途。對此我國《憲法》規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實行征用,并給予補償。據此,征用土地成為農村土地所有權流轉的唯一方式,也成為各類項目取得新增建設用地的唯一途徑,而且客觀上將“公共利益”需要從公共設施、公益事業等擴大到了包括非公共利益性質項目在內的所有建設用地項目。

土地在轉為非農用地以后,會產生巨大的土地所有權增值收益,作為村集體成員的農民應該得到合理的部分。但是土地征用制度是一種非市場化的土地制度,它通過強制性的行政手段將村集體所有的土地征用,雖然給與一定補償,但補償費用較低。事實上,在現行體制下,農村土地的財產權掌握在地方政府和村委會手中,各級政府出于財政壓力、利稅動因及政績效應,其自身利益很容易與資本的逐利動機整合,動用征地權幫助企業取得土地使用權,攫取大量的土的所有權流轉收益。征地成本與出讓價之間的巨額收益,使地方政府有著巨大的拓寬征地范圍的沖動,占用了大量耕地,土地浪費現象嚴重,同時也導致了大量的腐敗現象。隨著農民土地的大量征用,由于補償費用過低,越來越多的農民陷入了貧困境地。據統計,失地農民中,生活水平較征地前提高的不到10%,而失去收入來源、生活水平降低的失地農民則占到60%。

三、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思考

實踐證明,現有的土地制度已經嚴重阻礙了土地作為一種資本要素的市場化流動,浪費了稀缺的耕地資源,阻礙了農民土地財產權益的實現。必須改革現有的土地制度已經成為學術界和政府部門的共識,但是究竟應該如何改革,學術界則提出了許多不同的思路。

1、堅持農地使用權物權化改革方向

概括而言,學術界提出的農地制度改革思路主要分為兩類:一是跳出現有法律的框架,采取激進的改革;二是在現有法律框架內,進行漸進的改革。

實行土地私有制,把土地還給農民或者是實行土地國家所有下的農民永佃制均屬于激進的改革觀點。農村土地私有化方案的優點是,能真正還地權于農民,抑制村組織和基層政府對農民利益的損害,但該方案實際上無法操作。在我國基本社會經濟制度框架下,農地所有權的變更需要支付巨大的交易成本,土地私有化更面臨著強大的意識形態阻力。農村土地國有化雖然意識形態阻力小,但國家所有的制度安排同樣可能成為一種虛置的所有權,處于社會結構最高層次的國家面對分散經營的小農經濟,制度運行中的交易成本甚至會高于集體所有的制度安排。

漸進的改革方案堅持土地集體所有制,將已經給予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物權化、長期化,即土地使用權物權化、長期化,強調弱化集體所有權,強化農民的承包經營權。漸進的觀點認為,在形式上,應該以“農民土地使用權”這一具有現代產權色彩的概念代替“承包經營權”這一債權特點明顯的概念,并以法定的形式確立我國農民土地使用權的物權性質,明確土地使用權的內容。物權是指公民、法人依法享有的直接支配特定物并對抗第三人的財產權利,物權的權利人可以依據自己的意志直接依法占有、使用其物,或采取其它的支配方式;可以對抗一切不特定的義務人,除物權人以外,其他任何人都對物權人的權利負有不可侵害和妨害的義務。土地使用權作為一種物權是對農民使用的土地要素內含的各種財產權利的度量,包含對土地排他占有、使用和收益的完整權能和有條件的土地處分權。與土地的承包經營權相比,物權化的土地使用權權能更加完整,相對于土地所有權也更加獨立,更為重要的是其使用期限是長期的。農民土地使用權長期化,是保持農地產權穩定性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其他國家的經驗表明,延長土地的租用期可以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

漸進式的改革方案針對農民土地財產權利被嚴重侵害的事實,以保障農民的土地財產權利為出發點,提出了在淡化所有權或不觸動所有權的前提下,尋求一種相對獨立的、穩定的、擴張的農民土地使用權的思路。該思路避免了所有權變更帶來的巨大交易成本,使之具備了現實操作的可能。在當期,堅持農地使用權物權化的改革方向是現實選擇。

2、建立有利于保障農民權益的征地制度

征地權是國家的強制性行政公權,只能服務于公共利益的需要,這是社會公正的基本要求。國家的征地權應嚴格限制在公益性項目用地上,經營性項目用地只能通過有形的土地市場,以平等交易的方式獲得。因此,改革征地制度首先要嚴格界定公共利益的范圍,防止公權私用;其次要完善征地程序,引入監督機制;第三要按照被征土地改變用途后的市場價格給予被征地農民公平合理的補償。

對于經營性項目用地,政府不能動用行政權力進行征收,而應該在本地發展規劃所允許的范圍內,由用地企業與農民平等協商,按市場原則公平交易。在實現土地使用權物權化以后,農民在土地征用和征購過程中就具備了與地方政府、企業平等的法律地位,有權出賣土地使用權。政府在非公益性土地的交易中的作用,僅僅是維護交易的公平性和合法性,依法嚴格限制土地用途的變更。

3、建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妥善安置失地農民

農民失去土地以后,就面臨再就業的問題,對此必須給予妥善安置,以保障失地農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要改革貨幣補償安置辦法,一方面要創造就業條件,鼓勵多渠道就業;另一方面要拓寬安置渠道,實行以市場為導向的多種途徑安置。

目前土地對于我國農民具有雙重功能,既是農民最重要的生產資料,也是農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隨著越來越多的農地被征用,大量的農民將失去土地,建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可以弱化和部分替代土地的保障功能,促進土地流轉,同時這也是消除城鄉差別,實現社會公正的內在要求。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企業文化;人力資源管理;地位;作用

作為一種全新的管理理念,嶄新的管理文化,企業文化具有人本性的特點,表達了一種企業文化的“人文”力量,這與將人力資源作為企業的第一資源來進行開發和管理,從而實現企業的戰略目標、獲取價值最大化是一致的。因此,企業文化在人力資源管理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人力資源核心地位的確定,研究人力資源管理中的企業文化管理,將帶來企業高效率與高士氣的良性循環,成為企業發展的助推器,是企業保持競爭優勢的有效途徑。

一、企業文化及現代人力資源管理概念及內涵概述

(一)企業文化的概念

對于企業文化概念的理解,因員工所受教育程度、崗位經歷、個人閱歷及修養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也因企業所駐的行政區域的社會文化和生活習性的差異而存在區別。但是,通過對員工交談的內容進行分析,以及平時的觀察思考,可以歸納為如下四種說法:

1.“規章制度說”。有人認為企業文化就是企業為保證正常運轉而制定的一系列規章制度以及工作流程。如值班制度、交接班制度、請銷假制度、保密制度、獎懲辦法等等。

2.“無形條律說”。有人認為企業文化是企業經過長期的經營實踐而形成的一種約定成俗的、對全體員工在日常工作、學習、生活有相當影響力的一種無形條律。如愛企業、愛崗位、團結互助、愛護公物、不損人利己、不損公肥私等等。

3.“形象說”。文化程度高一點的員工則認為,企業文化是經濟意義和文化意義的有機結合,即指企業在經營實踐中形成價值理念、行為準則在外界人群中、在社會上發生了文化的影響。

4.“總和說”。認為企業文化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企業在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中所創造的代表本企業特色的精神財富和物質形態的總和。它包括文化觀念、價值觀念、企業精神、道德規范、行為準則、歷史傳承、企業制度、產品質量觀、客戶觀等等。這是一種較為大眾普遍接受的說法。

(二)企業文化的內涵

企業文化是一個企業在特定的階段形成的一種穩定的觀念、傳統、風格,并用這種風格、觀念和傳統精神來統一職工的行為規范。作為一種精神力量、管理觀念,激發和引導企業員工奮發努力,以實現企業目標。它影響著員工的思想、行為和價值觀。企業文化分為3個層次:

1.物質層,也稱外顯層次。物質層是企業文化在物質層上的體現,它是群體價值觀的物質載體。

2.制度層,也稱中間層次。體現在管理制度、系統中的原則及行為依據。制度是外加的行為規范,它約束組織成員的行為,對行為起著導向作用,維持組織活動的正常秩序。

3.精神層,也稱內隱層次。精神層次是企業文的核心和主體,是企業對自身及環境顧客、員工和社會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三)現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的內涵

對企業來說,現代人力資源管理就是指對人力資源的取得、開發、利用和保持等方面進行計劃、組織、指揮和控制,使人力、物力保持最佳比例,以實現組織目標的管理活動。人力資源管理的基本任務,就是根據企業發展戰略的要求,通過有計劃地對人力資源進行合理配置,搞好企業員工的培訓和人力資源開發。采取措施激發企業員工的積極性,促進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

二、企業文化與人力資源管理之間的互動關系

(一)兩者都是基于對人的管理,都強調以人為本

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實質是按照以人為本的理念,采用現代化的科學方法和手段,對人的思想、行為進行有效的管理,充分發揮人的潛能,從而實現企業目標。而企業文化也倡導以人為本理念,企業的管理工作必須以人為中心等思想。可見,兩者都是基于對人的管理,強調以人為本,激發人的潛能與創造精神。

(二)企業文化是人力資源管理的助推劑

人力資源管理需要在一定的企業文化基礎上進行,并服從于企業文化這個軟環境,才能使人力資源管理更加有效率。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從表層文化(廠貌,員工面貌)到中層文化(制度)再到深層文化(理想信念、行為準則)的構建,都離不開對員工群體和個人行為的逐步規范。人力資源管理是載體,企業文化是精神實質和精髓,也是人力資源管理的助推劑。

(三)人力資源管理是完善企業文化的重要手段

企業文化則是實施的一種內在的、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它通過對員工企業價值觀和企業精神的灌輸,促進企業和員工擁有共同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從而使企業文化作為一種“無形規則”存在于員工的意識中。不過這種人性化的思想管理,必須建立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各個環節上,即將虛的思想、觀念物化于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的各項管理制度中,形成制度管理,這樣才能將企業文化真正融入到員工的思維里,融入到員工的日常行為方式中。

從以上企業文化與人力資源管理關系的闡述中不難看出,企業文化與人力資源管理體系之間是一種互相促進的管理活動關系。

三、企業文化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作用

優秀的企業文化對于人力資源管理具有積極的輻射、引導和激勵作用于人,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增加團體的凝聚力,為企業增加財富,使之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在企業管理中如何發揮企業文化的導向作用來感化人、培養人,以開發人力資源的潛能,是當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關鍵。

(一)企業文化對員工的行為有導向作用

導向作用就是把組織成員的行為動機引導到組織目標上來。企業文化像一只無形的手,對企業整體和每個員工的價值和行為取向發揮強大的作用,使員工認同企業的整體價值觀,接受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理念和制度規范。企業文化中的共同價值觀念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會產生積極的作用,它用無形的方式規范員工的思想和行為,使企業員工和生產要素的配置達到最優化,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使企業始終處在最佳的運行狀態,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率。

(二)企業文化對員工有凝聚作用

企業文化在發揮行為引導和約束力的基礎上,可以增強企業凝聚力和對員工的激勵作用。由于通過具有共同價值觀念及目標的引導,使具有共同的價值觀念、精神狀態和理想追求的人凝聚起來成為一個整體(企業)。在這個企業中,每個成員都有著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對企業的發展前途充滿信心,積極參與企業的各項活動。

(三)企業文化對員工有激勵作用

激勵機制和企業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完善的激勵機制可以鞏固企業文化,良好的企業文化又為激勵機制的實施奠定了心理基礎,在良好的企業文化環境里,員工的工作業績能得到客觀公正的評價和回報。使企業中人際關系和諧,員工以企業為家,無形中達到了激勵員工的目的。

(四)企業文化對員工有規范和約束作用

企業在人力資源管理中實行的各項管理規章、制度,是企業進行制度化管理的保障。但是,在人力資源管理中一些新制度的推行,比如KPI績效管理、績效性薪酬方案等等,員工們并不能很快適應,甚至由于會影響其短期利益而產生抵觸情緒,此時就需要利用這種軟約束,可以緩沖和促進人力資源管理中具體制度更好的執行,減弱硬約束對職工心理的沖擊,真正產生出管理效益來,從而使組織成員的行為趨于和諧、一致。

(五)企業文化對員工有融合和擴散作用

企業文化不但對企業本身,還對社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優秀的企業文化不但能夠形成以企業為核心的凝聚力,而且能夠形成獨有的企業文化競爭力,向企業以外的社會進行擴散輻射,提高企業的知名度。

四、結束語

企業文化作為人力資源管理的大背景和大基調,作為一種嶄新的管理文化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優秀的企業文化會產生一種尊重人、關心人、培養人的良好氛圍,產生一種振奮精神、開拓進取的良好風氣,激發組織成員的創造熱情,從而形成一種激勵環境和激勵機制。因此,只有將企業文化要求始終貫穿于人力資源管理行為中,兩者相互促進,才能使人的潛能最大化,從而顯現了企業在競爭過程中人力資源的優勢。

參考文獻:

[1]鄭曉明.現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導論[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

[2]林堅.企業文化修煉[M].北京:藍天出版社,2005.

[3]王記志.論企業文化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導向作用[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4,(26).

[4]蔣蓉華.人力資源管理基礎[M].北京:清華大華出版社,2007.

篇8

關鍵詞:企業文化 軟實力 企業管理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3)012-313-02

1 引言

企業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方國家上世紀60年代,當時企業文化的塑造主要是經營者,通過自身的主觀意愿在企業中形成一種氛圍和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講,該現象正是企業文化的最初表現形式。經過時代的變遷,逐步發生企業的所有者和經營者分離,專職的經營者為了更好地管理企業,從而在企業內部自上而下地營造出良好的工作氛圍,逐步形成了現在得企業文化。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程度加深,我國的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不斷地提升自身實力,以應對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21世紀以后,我國企業面臨走出去的挑戰,在世界經濟中,不可預見的風險逐步增多,經濟環境更加復雜,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潮流中,為了使我國企業安全平穩地走出去,增強自身的軟實力,更加應該注意綜合實力的建設,本文主要針對企業文化軟實力加以探究。

2 有關企業文化的內容

2.1 企業文化的定義

企業文化是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統一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道德風貌、經營理念等形式的綜合體,該文化的強調以人為本的中心思想,通過結合相關的規章制度,以達到較高尚的、較統一的群體理念,其核心包括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其理論的根源來自于企業參與者的思想、行為、習慣,同時也通過該企業統一的氛圍和風氣逐步影響后來加入的人群,形成了企業員工的思想行動指南。

2.2 企業文化的含義

由于企業文化是企業軟實力的代表形式之一,因此在衡量的時候往往通過其他的表現形式來判定。從本質上講,企業文化歸為文化的一種,可以用語言等形式闡述,從廣義上而言,企業文化主要包括以下三個層次:

(1)表層文化,通常的表現形式是物質,可以通過感覺器官接觸到,例如企業整體面貌、員工的行為舉止、企業的工作氛圍、產品的包裝設計、管理者的言行舉止等等,通過這些外在的表現形式,人們所感觸到的物質很多都能反映出企業的文化內容,還包括企業的經營理念、工作風氣、管理意識等等。

(2)中層企業文化,也稱之為制度層面,其內容規定了所有企業的員工應該要遵守的企業準則、行為規范等等,通過相關的制度約束,使企業員工的行為受到自身思想和制度約束,方便企業經營者的管理,增強工作效率。

(3)深層企業文化,主要指的是精神層面的企業文化,該層次文化的樹立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除了企業參與者主觀的意愿以外,還應該通過其他途徑幫助員工樹立這一層面的企業文化,使員工在企業的生產活動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熏陶,通過長期的正確引導,使之牢固地樹立在員工的心中,包括精神風貌、理想信念、道德規范、價值理念等等。一旦企業的員工有著共同的行為習慣、共同的價值取向,在企業的生產過程中,能夠直接影響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管理水平。

3 企業文化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

企業文化是企業綜合軟實力的代表之一,良好的企業文化能夠在精神層面促進員工生產的積極性和良好的秩序性。通過分析相關的文獻資料和結合相關的工作經驗,本文列舉出的企業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3.1 引導作用

員工的行為習慣作為企業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之一,良好的企業文化能夠規范所有企業參與者的行為舉止,同時,作為企業每個成員的思想、精神的綜合體,企業文化一旦豎立起來,便會在企業的經營管理中企業良好的引導作用,通過建立起來的自身價值和規范標準,使員工的行為習慣和精神風貌與企業的主流文化相適應,逐步規范那些不良的行為現象,引導其步入正確的方向上來。因此,一旦企業文化變得直接明了,它將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將后來的企業參與者引導為企業需要的人員,促進企業的管理效率。

3.2 指示作用

由于企業文化原本樹立的目標是朝著有利于企業發展的方向進行的,因此,企業文化能夠指示員工哪種方式是有利于企業發展的、哪種方式是不利于企業運營的等問題。在企業的日常管理中,由于管理因素的復雜性,不可能對所有員工的管理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在良好的企業文化背景下,員工能夠自覺地參與到企業建設發展中,無形之中減輕了企業的管理負擔,在員工的工作中起到了很好的指示作用。

3.3 激勵作用

由于企業可持續發展是基于企業源源不絕地發展動力,而企業的動力是由于員工的持續努力和創造力發展起來的,因此建立起一道完善的激勵機制尤為重要。根據以往經驗,以物質為基礎的的激勵機制在曾經的激勵體制中是主要的操作形式,但是,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以物質為基礎的激勵機制不再是唯一的方式,而以企業文化為主導的精神領域的滿足方式逐步發揮出重要作用。根據西方管理理論中的馬斯諾需求層次理論,在人滿足了物質層面的追求之后,以精神領域為主的追求將逐步發揮作用,以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

3.4 粘合作用

企業文化為企業員工樹立了共同的信念和價值觀,通過文化的傳播與影響,能夠代替權威機構來協調員工的行為,并可以保證為了激發員工的創造性而采取的放權措施不會導致混亂。硬性的規章制度只能維持表面上的和平,而無法達到真正的和諧,然而企業文化可以在不需要命令的情況下協調員工的行為。

3.5 促進作用

良好的企業文化能夠為企業營造著良好的企業文化,尤其體現在文化軟實力等方面。在企業塑造形象方面,良好的企業文化能夠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在企業運行過程中,產品作為企業的產物,其質量品質能夠代表企業文化,以此,良好的企業文化在產品的推廣過程中能夠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首先,企業在新產品的推廣過程中,觀眾對于產品的第一認識是基于對企業的信譽度和知名度,一旦消費者接受了該企業的文化,無形之中便對該產品產生了信任的情感,對產品的推廣和企業的發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其次,一套完善的企業管理體系能夠促進企業文化的產生,而先進的企業文化能夠吸引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到企業的隊伍當中,給企業注入新的活力,同時促進了企業文化的擴展與進步。

4 企業文化建設的措施建議

企業文化屬于“軟文化”的范疇,是一個凝結了經營理念、文化氛圍、企業精神等方面的產物,并體現在企業員工的價值觀念、道德規范和行為方式當中。由于企業文化在企業的綜合競爭力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筆者結合自身經驗,對新形勢下的企業文化建設提出了部分措施建議:

4.1 必須長期堅持企業文化建設

由于文化建設是一個長期經營的過程,一旦中斷之后很難繼續已有的工作,因而在建設過程中必須長期地堅持。在長期建設企業文化過程中,應該自覺地吸收國內外有關先進企業的發展經驗,并且適當地運用到本企業的文化建設當中,逐步完善本企業的文化建設水平,使之充分為企業的發展服務。由于企業文化建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而需要一批批、一代代的企業家和員工在經營企業的過程中去營造、培養和發展。面對與世界經濟接軌等現狀,我國企業在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中,就必須加強企業文化建設。通過吸收、融合海內外優秀文化理念,為我國企業應對當今激烈的國際競爭提升綜合競爭力。

4.2 企業文化建設需要頂層設計

企業文化的建設根源是企業的管理者為了方便企業的管理,通過塑造一種良好的企業氛圍來引導員工朝著企業與員工共贏的方向努力,從而形成了一種企業文化。企業的管理者在設計企業文化的出發點上,主要是針對雙贏的目的,因此,管理者在做好頂層設計中應該充分發揮領導作用,帶頭為企業樹立良好的企業文化氛圍,對企業發展應該有著長遠的考慮,并且親力親為,通過發揮自身的人格魅力和管理藝術,感染、號召下面的員工朝著設計的方向前進,繼而推動企業文化的可持續、多元化發展。

4.3 企業文化建設需要引進人才

人才作為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優秀的人才成為企業爭奪的焦點。生活水平提升之后,單純以物質金錢作為向導的時代已經難以成為企業吸引人才的手段。在“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里面,應該注重人才的培養,使之能夠很好地融入到企業文化的建設當中,為企業的文化建設注入新的活力。同時,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也很重要,步入信息時代以后,文化的多元性逐步體現,一旦企業文化在傳播過程中由于傳播不及時或者溝通過程不暢通,會導致信息失真,繼而導致文化的建設遇到阻礙。新時代的人才能夠很好地駕馭新媒介,可以在文化傳播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4.4 企業文化建設需要親身實踐

要使企業的價值觀、經營戰略被所有員工認同和接受,并在過程中需要所有的員工通過不間斷地實踐學習,使學習的企業文化建設中以不同的方式實現在實踐中,因為衡量真理的標準就是實踐。因為將來最成功的公司將是學習型組織――通過不斷學習新的理論與實踐,以達到提升自身能力的目的。此類企業的唯一持久的競爭優勢是擁有比競爭對手更快地學習的能力,從而在根本上走在時代前沿。

5 結束語

企業文化是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有關概括、提煉、總結的產物,其核心思想是以人為本,通過塑造良好的企業工作環境,從無形之中引導、促進人們朝著企業發展的方向進行。在當今復雜多變的市場競爭中,良好的企業文化能夠幫助管理者參與管理活動,自發地調節企業的文化結構、管理理念等方面。相比于其他各國的企業發展現狀,我國企業過去是依賴管理手段和管理措施等方法管理好企業員工,以達到產品的數量和質量的提升,但是經濟水平提升之后,通過塑造企業文化來達到管理手段的效果的意識逐步顯現,尤其是在企業做出產品推廣或者宣傳過程中,正面良好的企業文化有助于企業實現發展戰略、專業管理、市場營銷等方面的有機融合,從而推動企業的管理水平、增強企業的綜合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彭云峰.淺談企業文化建設對與企業管理的促進作用[J].中國對外貿易:英文版,2012(04).

[2] 常琦.企業文化建設與企業管理[J].商場現代化,2011(13).

[3] 江育光.企業文化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定位與思考[J].市場論壇,2011(02).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中国亚洲免费福利片 | 最新热久久99这里有精品 | 在线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中文字幕v亚洲中文字幕 | 伊人成长在线综合视频播放 | 一本一道久久a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