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05:49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人體工程學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1 人體工程學概述
人體工程學是一門交叉性很強的基礎應用科學,也是指導設計學科進行設計研究的重要科學內容。美國人機工程學專家伍德(charlesCwood)認為人體工程學的定義是“設備的設計必須適合人在各個方面的因素,以便在操作上付出最少能耗而求得最高效率。”我國人體工程學者對人體工程學下的定義是“人體工程學是運用生理學、心理學和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使機器與人相互適應,并創造舒適和安全的環境,從而提高功效的一門科學。”按照國際人體工程學會(InternationalErgonomics Association,簡稱IEA①)認為:人體工程學是研究人在某種工作環境中的解剖學、生理學和心里學等方面的因素,研究人和機器及環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在工作中、生活中和休假時怎樣統一考量工作效率、人體健康、生命安全和舒適程度等問題的學科。②
2 腳型與高跟鞋之間的關系
高跟鞋,顧名思義是指鞋跟非常高的鞋子,一般是指7厘米以上的鞋子。但是由于近年來高跟鞋種類繁多,高跟鞋按高度來分的話,1至3厘米是低跟鞋,4至7厘米是中跟鞋,7厘米以上為高跟鞋;按高跟鞋的鞋跟設計來分的話,分為疊跟、曲線跟、路易式跟、逗號式跟、錐尖跟。
要分析高跟鞋與腳的組合關系,就要先了解人體腳型特征,腳的基本形式由骨骼決定的,腳的骨骼共有26塊,包括趾骨、跖骨、跗骨三大部分,其中趾骨14塊,是足部運動靈活性最高的部位;跖骨5塊,維持著足部運動的平衡性,趾骨和跖骨共同組成趾跖關節,是腳部屈撓最頻繁的位置;跗骨7塊,貫穿人體重心線,是承受人體重力的主要部位。人腳的26塊骨骼與附著在其上面的肌肉,共同支撐著人體直立和推動著人體運動。
與高跟鞋設計有關的足部結構還有足弓,足弓是腳部位的弓狀突起,在人運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當足弓受力時,同時足弓會發生變形(圖1,圖2)。圖1為正常腳弓形狀,圖2為受力后足弓的形狀,足弓在人體當中的作用相當于減震器,正常情況下是弓形的,在受力之后會變平,有些扁平足的人足弓是扁平的,所以扁平足的人比正常人更容易覺得疲勞。如果鞋設計不當,會造成穿用時的不舒適感,嚴重的會導致腳病的產生。例如鞋底凸度過大,會擠壓腳弓,穿用者會感到疲勞,如果長期穿用這樣的鞋,會使附著在腳弓上的肌肉和韌帶受到傷害,造成扁平足,影響人的健康。從舒適性和安全性的角度考慮,鞋的腳弓位置應該加上緩沖和減震裝置,在不影響腳弓正常功能的基礎上,有效改善穿用性能。
3 高跟鞋的高度與舒適性關系
影響高跟鞋舒適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明顯的就是鞋跟高度。隨著鞋跟高度增加,人體重心向前移,前足承受的壓力增大。跟高3厘米左右的中低跟鞋把足后跟的壓力向前移一部分,分散后足中的壓力,對人體是有利的,可以減緩后跟的疲勞。但是跟高達到7cm的高跟鞋的前足中的壓力過于集中會造成不舒適。隨著鞋的高度的增加,腳掌所承受的壓力也就越大,通過圖3可以看出。對于舒適保健的鞋跟高度有人認為應該是平底鞋;也有人認為平底鞋有害健康會加大足弓的翻折幅度,存在造成足弓彈性喪失的危險,說法不一;但是通過研究發現舒適保健的不是平底鞋,而是3cm左右坡度的坡跟鞋,使壓力稍稍分散。因此越來越多的平底鞋也是會有一定坡度,與完全平底的鞋相比其耐疲勞時間更長。
高跟鞋的舒適度不僅跟高度有關,鞋跟的粗細對壓力的分布也會產生很大影響。跟的粗細影響腳掌壓力的分散與集中,受力面積越小,壓力越大。穿粗跟鞋的時候,腳部跟骨位置很平穩,腳掌的壓力也由后跟分擔了一步分,而穿細高跟鞋的時候,后跟穩定性沒有粗跟的好,從心理角度來說不會把后跟所有的重力放在上面,相對來說還是穿粗跟鞋要更舒適一些。
4 結語
從上面的內容我們已經了解到了人體工程學對于高跟鞋設計應用的重要性,醫學和人體工程學證明,穿著高跟鞋對人體有不利影響,但因女性的審美需求高跟鞋不會消失,7至10厘米甚至更高的高跟鞋,依然受到很多女士的青睞,所以要想讓高跟鞋與腳進行最舒適的組合,就必須了解腳部的骨骼特征以及影響骨骼受力的鞋的因素。本文對舒適度最高,不利影響降低到最小的高跟鞋設計提供理論參考依據。
注釋:①IEA是國際人體工程學會的簡稱,成立于1960年,先后召開了10多屆國際性會議,英、美、德、日、法等許多國家的人體工程學會均與IEA建立了聯系。
②劉峰.人體工程學[M].遼寧美術出版社,2008:8.
參考文獻:
[1]劉峰.人體工程學[M].遼寧美術出版社,2008.
[2]文化服裝學院編(日).王佩國,郝瑞閩,編譯.文化服裝講座―――鞋?帽篇[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
[3]唐芳,肖居霞,張海泉,魏取福.高跟鞋底優化以改善壓力舒適性[J].期刊論文.皮革科學與工程,2011(2).
【論文關鍵詞】人體工程學 以人為本 尺寸 適宜
【論文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信息社會的過度,人們更重視“以人為本”,為人民服務。人體工程學就是一切從人自身出發,在以人為本的前提下研究人們衣、食、住、行以及一切生活生產活動中綜合分析的新思路。
一、人體工程學的起源
人體工程學起源于歐美,原先是在工業社會中,開始大量生產和使用機械設施的情況下,探求人與機械之間的協調關系,作為獨立學科有40多年的歷史。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軍事科學技術,開始運用人體工程學的原理和方法,在坦克、飛機的內艙設計中,如何使人在艙內有效地操作和戰斗,并盡可能使人長時間地在小空間內減少疲勞,即處理好:人——機——環境的協調關系,并伴隨著人類技術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而不斷發展完善。
二、人體工程學的涵義
人體工程學是一門關于技術和人的協調關系的科學,也是一門多學科的交叉學科。它首先是一種理念,把使用產品的人作為產品設計的出發點,要求產品的外形、色彩、性能等,都要圍繞人的生理、心理特點來設計;然后是整理形成的設計技術,包括設計準則、標準、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等;這些設計技術再和特定領域的其他設計技術及制造技術相結合,就形成符合人體工學的產品,這些產品讓使用者更健康、高效、愉快地工作和生活。人體工程學研究的核心問題是不同的作業中人、機器及環境三者間的協調,研究方法和評價手段涉及心理學、生理學、醫學、人體測量學、美學和工程技術的多個領域,研究的目的則是通過各學科知識的應用,來指導工作器具、工作方式和工作環境的設計和改造,使得作業在效率、安全、健康、舒適等幾個方面的特性得以提高。
三、人體工程學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體現
人體尺度:8W+gl = C~ 。人體尺度,即人體在室內完成各種動作時的活動范圍。設計人員要根據人體尺度來確定門的高寬度、踏步的高寬度、窗臺陽臺的高度、家具的尺寸及間距、樓梯平臺、家內凈高等室內心尺寸。
1.常用的室內尺寸如下:室內隔墻斷墻體:厚度0.12m;大門:門高2.0m~2.4m,門寬0.90m~0.95m;廁所、廚房門:寬0.8m~0.9m、高1.9m~2.0m;室內窗:高1.0m,左右窗臺距地面高度0.9m~1.0m;玄關:寬1.0m、墻厚0.24m;踏步:高0.15m~0.16m、長0.99m~1.15m、寬0.25m;扶手寬0.01m、扶手間距0.02m、中間的休息平臺寬1.0m。 轉貼于
2.常用家具尺寸:(1)單人床:寬0.9m、1.05m、1.2m;長1.8m、1.86m、2.0m、2.1m;高0.35m~0.45m。(2)雙人床:寬1.35m、1.5m、1.8m,長、高同上。(3)圓床:直徑1.86m、2.125m、2.424m。(4)衣柜:厚度0.6m~0.65m、柜門寬度0.4m~0.65m、高度2.0m~2.2m。(5)正方型茶幾:寬0.75/0.9/1.05/1.20/1.35/1.50m,高度0.33m~0.42m,但邊角茶幾有時稍高一些,為0.43~0.5m。(6)書桌:厚度0.45m~0.7m(0.6m最佳)、高度0.75m。(7)書架:厚度0.25~0.4m、長度0.6m~1.2m、高度1.8m~2.0m。(8)椅凳:座面高0.42m~0.44m、扶手椅內寬于0.46m。(9)餐桌:中式一般高0.75m~0.78m、西式一般高0.68m~0.72m。(10)方桌:寬1.20/0.9/0.75m。(11)抽油煙機與灶的距離:0.6m~0.8m。
四、人體工程學與環境藝術設計的關系及作用
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如同魚與水的關系一樣,彼此相互依存,人是環境的主題,在理想的環境中,不僅能提高工作效率,也能給人的身心健康帶來積極的影響。從環境藝術的角度來說,人體工程學的主要功能和作用在于通過對人的生理及心理的正確認識,是一切環境更適合人類的生活需要,進而使人與環境達到統一。
人體工程學在環境設計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它為確定空間場所范圍提供依據,為設計家具、設施提供依據、為確定感覺器官的適應能力提供依據。因為影響場所空間大小、形狀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人的活動范圍及設施的數量和尺寸。因此環境藝術設計當中不能忽視人體工程學,只有根據人體學設計的環境才能使環境更為舒適,滿足人們生活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劉峰,朱寧嘉.《人體工程學設計與應用》.遼寧美術.2007(8)
[2]劉昱初,程證渭.《人體工程學與室內設計》.中國電力出版社
[3]張月.《人體工程學》.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論文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信息社會的過度,人們更重視“以人為本”,為人民服務。人體工程學就是一切從人自身出發,在以人為本的前提下研究人們衣、食、住、行以及一切生活生產活動中綜合分析的新思路。
一、人體工程學的起源
人體工程學起源于歐美,原先是在工業社會中,開始大量生產和使用機械設施的情況下,探求人與機械之間的協調關系,作為獨立學科有40多年的歷史。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軍事科學技術,開始運用人體工程學的原理和方法,在坦克、飛機的內艙設計中,如何使人在艙內有效地操作和戰斗,并盡可能使人長時間地在小空間內減少疲勞,即處理好:人——機——環境的協調關系,并伴隨著人類技術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而不斷發展完善。
二、人體工程學的涵義
人體工程學是一門關于技術和人的協調關系的科學,也是一門多學科的交叉學科。它首先是一種理念,把使用產品的人作為產品設計的出發點,要求產品的外形、色彩、性能等,都要圍繞人的生理、心理特點來設計;然后是整理形成的設計技術,包括設計準則、標準、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等;這些設計技術再和特定領域的其他設計技術及制造技術相結合,就形成符合人體工學的產品,這些產品讓使用者更健康、高效、愉快地工作和生活。人體工程學研究的核心問題是不同的作業中人、機器及環境三者間的協調,研究方法和評價手段涉及心理學、生理學、醫學、人體測量學、美學和工程技術的多個領域,研究的目的則是通過各學科知識的應用,來指導工作器具、工作方式和工作環境的設計和改造,使得作業在效率、安全、健康、舒適等幾個方面的特性得以提高。
三、人體工程學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體現
人體尺度:8W+gl = C~ 。人體尺度,即人體在室內完成各種動作時的活動范圍。設計人員要根據人體尺度來確定門的高寬度、踏步的高寬度、窗臺陽臺的高度、家具的尺寸及間距、樓梯平臺、家內凈高等室內心尺寸。
1.常用的室內尺寸如下:室內隔墻斷墻體:厚度0.12m;大門:門高2.0m~2.4m,門寬0.90m~0.95m;廁所、廚房門:寬0.8m~0.9m、高1.9m~2.0m;室內窗:高1.0m,左右窗臺距地面高度0.9m~1.0m;玄關:寬1.0m、墻厚0.24m;踏步:高0.15m~0.16m、長0.99m~1.15m、寬0.25m;扶手寬0.01m、扶手間距0.02m、中間的休息平臺寬1.0m。
2.常用家具尺寸:(1)單人床:寬0.9m、1.05m、1.2m;長1.8m、1.86m、2.0m、2.1m;高0.35m~0.45m。(2)雙人床:寬1.35m、1.5m、1.8m,長、高同上。(3)圓床:直徑1.86m、2.125m、2.424m。(4)衣柜:厚度0.6m~0.65m、柜門寬度0.4m~0.65m、高度2.0m~2.2m。(5)正方型茶幾:寬0.75/0.9/1.05/1.20/1.35/1.50m,高度0.33m~0.42m,但邊角茶幾有時稍高一些,為0.43~0.5m。(6)書桌:厚度0.45m~0.7m(0.6m最佳)、高度0.75m。(7)書架:厚度0.25~0.4m、長度0.6m~1.2m、高度1.8m~2.0m。(8)椅凳:座面高0.42m~0.44m、扶手椅內寬于0.46m。(9)餐桌:中式一般高0.75m~0.78m、西式一般高0.68m~0.72m。(10)方桌:寬1.20/0.9/0.75m。(11)抽油煙機與灶的距離:0.6m~0.8m。
四、人體工程學與環境藝術設計的關系及作用
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如同魚與水的關系一樣,彼此相互依存,人是環境的主題,在理想的環境中,不僅能提高工作效率,也能給人的身心健康帶來積極的影響。從環境藝術的角度來說,人體工程學的主要功能和作用在于通過對人的生理及心理的正確認識,是一切環境更適合人類的生活需要,進而使人與環境達到統一。
人體工程學在環境設計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它為確定空間場所范圍提供依據,為設計家具、設施提供依據、為確定感覺器官的適應能力提供依據。因為影響場所空間大小、形狀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人的活動范圍及設施的數量和尺寸。因此環境藝術設計當中不能忽視人體工程學,只有根據人體學設計的環境才能使環境更為舒適,滿足人們生活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劉峰,朱寧嘉.《人體工程學設計與應用》.遼寧美術.2007(8)
[2]劉昱初,程證渭.《人體工程學與室內設計》.中國電力出版社
[3]張月.《人體工程學》.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關鍵詞:汽車組裝;流水線;作業;工人;工效學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2.216
1 引言
人類工效學是依據人的身體結構、心理狀態、生理特種等因素,研究勞動力、生產工具、工作環境等要素與生產效率、產品質量間相互關系的機械工程類分支學科。1961年國際工效學協會在斯德哥爾摩成立后,工效學研究成果中涉及到安全、健康等方面的行業標準,因其現實可行,逐漸被許多國家和地區在實際操作中強制執行。隨著人類工效學的深入研究,逐步衍生為人體工程學、人機工程學、工程心理學等多個分支。我國相關研究起步較晚,1980年封根泉《人體工程學》是我國第一本工效學專著。1981年建立“中國人類工效學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并與國際人體工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CIEA)建立了聯系。
由于工效學強調良好的人-機-環境系統有助于減少人工失誤,能夠幫助解決實際操作中人體動作、設備的設計安裝運行、環境條件等要素妨害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的問題,所以工效學逐步被深入廣泛應用于機械產品的設計和制造中。筆者通過文獻調查的方法,對汽車組裝流水線作業工人工效學的情況,分析如下。
2 資料與方法
2016年9月10日,以“流水線”+“工效學”為摘要詞頻,通過Cnki及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檢索文獻論文,共獲取18篇相關論文。首先排除Cnki與萬方重合的3篇,其次排除和本文研究關聯不強的6篇,剩余有效9篇文獻。詳見參考文獻。
下載文獻,提取相關數據及結論,進行對比分析。
3 結果
陳泓等,[1]王百負等,[2]朱啟星等,[3]研究認為,低頭、彎腰、抬手、站立、工作時間率、照度、噪聲等工效學指標的嚴重超標,容易導致慢性肌肉骨骼損傷,影響生產效率和工作質量,應按照有關標準和法規,改進相應的勞動保護和工效學措施。李漢鋒等通過企業對人類工效學措施重視程度的調查,也認為應對勞動者作業特點,進行積極的工效學手段干預。[4]劉召杰的研究發現,操作者疲勞與動作穩定性之間,存在著高度的負相關,并給出了一定的數據證明。[5]曹磊進一步認為,在高物理負荷下,更要關注對操作者心理因素方面的積極干預。[6]丁嘉順從肌電生理方面研究發現,表面肌電法能夠測定和反映靜態姿勢和反復性操作的負荷,或者能夠為勞動負荷評價及工效學設計提供新的參考指標。[7]宋宗強的研究結果是,按照動作經濟原則,如果通過工序動作的剔除、重排、合并與簡化,就使裝配線作業均衡率達到有效提高(其具體數據為從62%提高到76%)[8]。
4 討論
由于汽車組裝流水線涉及眾多因素,每一個環節因素都會影響和改變個體的現場操作能力以及對系統的適應能力。工效學從操作者的性別、年齡、智力、文化、性格、工作興趣、技術水平、工作動機、現場工作情緒等各主觀因素,研究操作者的工作行為、以及其行為產生差異的各種因素。同時,工效學還對流水線操作者所處環境、工作條件、設備性能等現實客觀因素加以研究,且進一步關注團隊的人群關系、組織作風等社會性因素。在人-機系統中,人體部位的尺寸比例,人的視覺和聽覺的正常生理值及個體化差異,操作時的姿勢、活動半徑、動作節奏和頻率速度、勞動環境條件所引起的工作疲勞度、人的能量消耗和補充等,都直接影響人機系統的運轉效率。企業制訂的操作規程應符合操作人員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符合工效學標準;操作人員也必須嚴格遵守操作規程,才會更健康安全的操作。
工效學在人-機環境系統的研究中,經歷了人適應機、機適應人、人機相互適應幾個階段,現在又已深入到人、機、環境三者協調的人-機-環境系統。隨著社會分工精細化,以及經濟發展對勞動效率的更快更高要求,工效學又從單純研究個人生理和心理特點,進一步發展到研究怎樣改善人的社會性因素,從提高個體操作能力到提升團隊、企業整體操作水平。
李漢鋒等研究表明, 通過改進人類工效學措施,科學有效的改變勞動者工作臺作業條件和生產環境條件,能有效降低勞動者的職業緊張,降低疲勞度[9]。
通過此次汽車組裝流水線作業工人工效學的文獻調研,筆者發現,我國對人類工效學的研究成果不足,還不能適應包括汽車組裝流水線在內的國民經濟各行業對工效學科研成果的需求,應加大對人體功效學科研及實踐的研究,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智力和科研保障。
參考文獻
[1]陳泓,李序梅,張玉婷等.電視機和有線通訊設備流水線作業工人的工效學調查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1996,6(04):34-36.
[2]王百負,金書香,張祥春等.汽車組裝流水線作業工人工效學調查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1996(04):40-42,46.
[3]朱啟星,余秋月,何玉華等.冰箱生產流水線工人慢性肌肉骨骼損傷工效學研究[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1997(03):21-23.
[4]李漢鋒,陳建,鄭曉鈞等.深圳市20家企業人類工效學及勞動者職業性肌肉骨骼疾患現狀調查[J].職業與健康,2014,30(16):2230-2232.
[5]劉召杰.精益生產體系中人機工程學的理論研究與應用[J],中北大學,2012(學位年度).
[6]曹磊,杜薇薇,王生.心理因素及物理負荷對職業性肌肉骨骼疾患的影響分析[J].中華勞動衛生職業病雜志,2011,29(03):176-179.
[7]丁嘉順,王正倫,張海央等.手臂靜態姿勢和反復性操作負荷的肌電測定分析[J].中華勞動衛生與職業病雜志,2004,22(06):406-409.
1BMEs/EMBS’99國際生物醫學工程學術年會
BMES是美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BiomediealEngineeringSoeiety)的簡稱.EMBS是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TheInstituteofEleetriealandEleetroniesEngineers)的生物醫學工程分會(EngineeringinMedieineandBiologySoeiety)的簡稱。這兩個學會每年都舉行生物醫學工程的國際會議。1999年,這兩個學會首次聯合舉辦學術年會(ThefirstJointMeet-ingofBMES&EMBS)。會議錄用的論文近1400篇,注冊人數接近2000人,堪稱生物醫學工程界的盛會。我們醫學信息工程科研組共有8篇文章在會上發表。其中,由楊福生教授指導的博士生詹望的論文“Anewhigh一resolutionEEGteehniquebasedonfiniteresistaneenetworkmo己el”榮獲BMES1999年研究生研究獎。這是唯一的來自美國本土之外的學生獲獎,在會上反響很好。與以往的做法類似,會議的學術交流仍采用主題(Theme)一主軌(Track)一分組會(Session)的方式。本次會議有16個Theme,86個Traek,211個Session,共收錄論文1347篇。各個主月的情況見表1.與以往的年會相比,這次年會有更多的結合生物學羞礎的研究報道(如“分子、細胞與組織工程”、“生物信息學、計算生物學”等),反映了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生物醫學工程研究的一個發展趨勢。同時,傳統生物醫學工程中的信號與圖像處理,以及醫學儀器仍然占有相當的比例。
2美國離校生物醫學工程專業點滴
會后,我順訪了幾所大學的生物醫學工程系或研究所:①TheGeorgeWashingtonUni-versity,②JohnsHopkinsUniversity,③Universityofpittsburgh,④UniversityofMiehi-gan,重點了解了以下3個板城的研究情況。(1)臉與神經科學。腦功能的研究是21世紀生命科學研究的熱點,各個學校與醫療單位的科研機構都十分重視。研究內容包括驀破生理實臉、信號處理方法、臨床應用以及一些有商業前景的開發項目。(2)醫學超聲工程。超聲成像由于對人體無創、無扭而受到重視。超聲成像包括反映解剖結構的B型成像,還包括血流側t。近年來在結構成像方面普遨受到t視的是三維成像,這也是我們課翅組目前在醫學超聲方面研究的!點。同時,將解例結構與組織定征結合起來也是近年來研究的發展趨勢,例如,組織彈性成像就是一個例子。(3)醫學信息學。隨粉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醫學信息學在近年中有了較明顯的發展,如醫院信息管理系統、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信息管理及電子病案、遠程醫療等。
發達國家在這方面同樣也走在前面。在美國,計算機與網絡已成了各行各業乃至每個家庭與個人都離不開的基本工具與環境。醫學信息學的發展對提離全民醫療保健的水平起到了不可低枯的作用。在訪期間,有機會與這些學校的故授進行廣泛的學術交流,并探討雙方合作的項目與方式。例如,U垃ver溢tyofPittsburgh醫學院神經外科研究所在腦電信號的采集與處理方面有很深人的研究,而我們科研組在這方面也承擔粉國家墓金項目,雙方都有興趣在腦電信號的處理方面開展合作。從該研究所我們得到了大t珍貴的臨床數據,對這些致據進行研究后,我們將撅博士生或教師去UniversityofPittsburgh開展合作研究。通過這次訪問,看到了發達國家在生物醫學工程方面很多有深度的基礎研究。從設備條件與經費投人方面著,發達國家的優勢非常明顯,但我們也不是因此就無所作為。我們在生物醫學信號處理的理論與實踐方面經過多年努力已經接近并在某些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如果注意發揮自己的優勢,特別是有意識地提出創新性的想法,我們一定也能取得國際上承認的研究成果.另外,在今后的研究中注意更廣泛地開展國際合作,爭取利用國外先進的設備與實驗條件,對推動我們的研究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
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設計,片面性,整體化
一 環境藝術的構成
環境藝術并不簡單等同于環境加藝術品,或者環境加裝飾。它是綜合運用各種藝術和技術手段,使人們生活所處時空環境不僅滿足物質條件和心理需要,而且具有一定藝術氣氛乃至藝術意境的整體藝術。當代許多著名藝術家,建筑師,城市規劃師從不同角度進一步闡述了環境藝術的本質和創作規律。英國杰出的建筑師和城市規劃專家F·吉伯德在《市鎮設計》一書中稱環境藝術為“整體的藝術”,認為環境諸多要素和諧地組合在一起時,會產生比這些要素簡單之更多的東西。論文大全。
由此可見,環境藝術的構成因素之復雜多樣,表現形態之豐富多彩,使任何一種傳統藝術門類所難以企及的。
環境藝術設計的基礎知識包括:建筑制圖、繪畫、立體構成、色彩構成、人體工程學、結構物理等。相關應用學科包括:建筑學、城市規化、植物學、結構工程學、電氣工程學、材料學、光學、聲學、氣候學、地質學、生態科學等。相關設計理論包括:哲學、美學、社會學、經濟學、藝術、民族文化、社會法規、心理學等。
環境藝術設計應用范圍可以歸納為室內空間和室外空間兩大類型。室內空間包括家具設計、酒店設計、辦公空間設計、展示設計、娛樂空間設計等。室外空間設計包括城市環境設計、廣場設計、街道設計、園林設計、景觀設計、建筑立面、建筑照明等。
現如今特別是高新技術的出現是環境藝術有了更廣闊的表現空間以及更加明確的特征和主題,更高的物質和精神品質。
二 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發展
(一)國外現代設計
1.賴特(Frank Lioyd Wright)膽識非凡的設計了山林別墅(即“流水別墅”)。是20世紀的建筑藝術精神,沒有一座建筑能以完全相同的方式與之比擬。論文大全。如果沒有好的工程技巧,方法和材料,景色壯麗的自然環境就不可能建成這座建筑。
建筑與自然環境的整體設計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以及建筑大師賴特對空間、材料和結構的意識。賴特曾說過,流水別墅是他設計的第一座“流線型的”建筑,并斷言,如果沒有就地形進行有趣的遐想,就會使用完全不適合這座建筑的流行的建筑語言。
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坐落在巴黎中心地帶的一塊重要的基地上,是一項特色非常明顯的城市項目。本建筑通過藝術、科學和現代技術方面的信息交流,增進對阿拉伯世界文化的了解。就裝飾而言,面向南側巨大建筑外墻漆外觀具有更為明顯的伊斯蘭風格稱為“威尼斯式百葉窗”安裝于透空金屬邊框和尺寸多樣的金屬磨片組成,是一種具有驚人獨創性的(光電控制的)視覺裝置。
(二)國內現代設計
1.國內近幾年環境藝術設計有很大的發展。如廣州市南部番禺地區的長隆酒店,是在野生動物園建造的五星級酒店,本酒店要有一般酒店的功能又要和園區產生互動關系,風格上吻合功能上互補。酒店含概了環境與建筑,人與環境,動物與人,科技與自然的整體設計。論文大全。
這個庭院是供白老虎居住和活動的。人造瀑布、樹木、巖石、氣氛幽靜,創造了很獨特的野生環境。自然綠化,造成內外相連的室內環境。火烈鳥園這庭院的設計強調熱帶氣氛,具有很高觀賞價值。集美組的設計是確定了設計的出發點市場因素,環境因素和審美因素三個方面。
2.深圳何香凝美術館設計極具匠心,館內結構設計和外部景觀整體化。環境藝術在未來的發展中更加重視自然環境,人們普遍希望交流和對話,已經不僅僅限于物質的豐富,追求深層心理的滿足,感情的交流和陶冶。在建筑方面增加了建筑與人的對話,人與環境的對話。
三 古典園林環境藝術設計
中國古典園林藝術表現出獨特的“詩情畫意”“發思古之幽情”,強調天、地、人三者和諧統一的藝術表現手法。借詩意的聯想,將環境空間的人文精神凸現出來。
以蘇州園林為代表的中國園林和西方園林有一個很大的區別,西方園林是規整對稱
式。中國園林更多是參差自然式。蘇州園林之所以甲江南,甲天下。首先就由于它們以大自然的山水風景為范本擷取其美的精華,融進了人的情感。濃縮于小小的園林天地之內,使人們能從參差自然和其他美學特征中見出無限來。和參差自然一樣,曲徑通幽也是蘇州園林的一個美學原則。在蘇州園林里,可謂無徑不曲無處不幽。另一特點,藏露互補。藏與露是中國傳統美學的一對范疇。講究藏與露的辯證和結合。
園林里的建筑,不但數量多,而且形式多。即使是同一類建筑物,也有種種不同。其形式,結構,地理環境的不同。建筑物的存在,離不開周圍環境,環境與建筑要相統一的原則。蘇州園林不但以建筑、山水、花樹等精巧配置的藝術處理得稱贊,而且還在精神性領域中洋溢著詩情畫意,滲透著人文氣息。匾額、對聯的書法,門樓的雕刻,室內家具的工藝美術,微型園林的盆景,寢室的音樂,戲廳的戲曲。
作為綜合藝術的蘇州園林它那豐富的文化意蘊和人文氣息,離不開各種藝術門類的交融和烘托。
四 結論
環境藝術設計具有聯系多專業的紐帶作用,它雖然不可能取代各門類的專業設計(如建筑、園林、雕塑、壁畫等)。但其全方位的理論與實踐能力將改善生活環境質量,使人與環境彼此建立和諧均衡的整體關系。
所以我們在學習時,在基礎設計訓練階段,以命題方式在特定的相對寬松的設計條件下運用設計原理,概念進行環境空間創意設計,對環境空間的功能、形式、材料、技術手段、構造方法、照明方式、色彩、肌理等方面進行建構性探索、分析、尋找設計規律。一方面從設計操作層面,對抽象的設計原理,概念進行空間演繹。借此加深對設計理論的認識、理解、提高審美能力與思辯能力。另一方面從理論的角度對歷史現代的設計方法,空間形態進行剖析,探究據具原創性的設計形態、觀念。教育如不激發首創精神,那么必然是錯誤的教育。
重技能訓練,輕理論探求,一但面對解決復雜問題的設計實踐更顯得力不從心理論素養的不足,也只能依賴“隨類賦形”這種辦法,將“裝飾”僭越于設計學問之上,只剩下干癟的“形”而無實質性的文化內涵,意蘊。就無法在真正意義上體現出設計的整體化。因此,在加強理論知識學習的同時,將技能訓練與理論探求緊密地結合,提高人文素養使之成為全面的設計人才。
參考文獻
[1] [英]丹尼斯·夏普著.《20世紀世界建筑》.胡正凡 ,林玉蓮譯.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出版. 2003
[2] 馬克辛,吳成槐主編.《環境藝術設計手冊》.遼寧美術出版社. 1999
[3] 林紅著.《環境藝術工學》. 貴州科技出版社. 2001
[4] 謝孝思 主編 《蘇州園林品賞錄》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8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
微塑料殘片在海洋中的聚積已經引發了健康和安全擔憂。塑料顆粒含有可能造成危害的成分,它們會進入動物體內,并進而轉移到吃魚的人身上。攝入的微塑料可能會進入人體細胞,并在細胞中存在數月之久。微塑料污染的問題到底有多嚴重?這些材料是從哪里來的?為了回答這些問題,科學家沿著全球的18處海岸尋找微塑料污染物,并設法追蹤這種污染的可能源頭。
――悉尼大學沿海城市生態影響研究中心研究員馬克?布朗
雖然我們還不清楚這些微塑料對人類健康有多大的影響,但它們必定是無益的。認識、研究它的方方面面,自然是政府和科學家們的責任。但地球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我們污染的環境,也正是我們生活的環境。不管微塑料的廣泛存在是否直接威脅到人體健康,減少塑料的使用和丟棄――從而減少微塑料的產生,都是必要的、也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出的貢獻。
――美國普渡大學食品工程博士云無心
有眾多大小不足5毫米的細微塑料片浮游在東京灣的海水中。這些塑料片被稱為“微塑料”,這些“微塑料”含有被認為會致癌或降低生殖能力的“多氯聯苯”以及對甲狀腺功能有不良影響的“多溴聯苯醚”。這些化學物質具有毒性且難被降解,據分析,“微塑料”上吸附的是在禁用前就被廢棄的、積聚在海底的此類化學物質。
――東京農工大學教授、環境化學專家高田秀重
浴液、護手霜、磨砂膏等化妝品中含有聚乙烯、丙烯酸酯等微粒,或者說微塑料,涂抹在皮膚上,等到清洗時會隨著水流進入下水道。這些微粒通常無法被污水處理系統過濾掉,混在污水污泥中,蔓延至農業用地。每立方米處理過的污水含86至714個微塑料,而干燥的污泥中含量更高,每千克含2.4萬個微塑料。
――德國海洋生物研究機構“阿爾弗雷德?韋格納研究所”
教學改革與教材建設是提高高等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在蘇州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學科的教學改革和教材建設過程中,陳雁參與和主持了紡織品設計,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的組建工作;在基礎教學文件、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和實驗室建設等方面,先后申報成功了學士學位授予權、碩士點和博士點,參與了紡織與服裝設計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紡織工程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紡織工程江蘇省創新實驗基地等的建設,為學院的學科建設和發展做了大量的基礎工作。
此外,近年來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陳雁先后主編和參編了8本教材。在所出版的教材中,其中有1套叢書和1本教材獲部委級教學成果獎和優秀教材獎。由于在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踐中的突出貢獻,陳雁還獲得了2009年度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
陳雁長期從事本科與研究生教學工作,同時還是蘇州大學的骨干研究生導師。自1999年開始指導碩士研究生以來,已經為行業輸送了30多名優秀畢業生。其中3名學生因成績突出,還獲得了國家留學基金委的全額獎學金赴法國攻讀博士學位,目前已有1人學成回國。
長期以來,陳雁在科研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先后主持了各級科技項目10多項,發表學術論文20多篇,并與江蘇紅多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吳中集團服裝有限公司、張家港東渡紡織有限公司等企業進行長期的產學研合作,在產品開發、生產管理、技術改造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近年來,陳雁積極參與國際合作科研活動,與國外高校合作申請的歐盟的博士生聯合培養計劃已獲批準,大大提升了蘇州大學紡織與服裝學院的國際影響力。
作為一位在一線教師崗位上工作24年的“老教師”,吳曉兵承擔了大量藝術設計專業本科染織、服裝的基礎教學工作,并自2003年開始承擔設計藝術學及理論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教學和導師工作,兢兢業業,教學成果豐碩,受到學生、領導和同事的一致好評。
近年來,吳曉兵堅持結合教學實踐,以豐富的教改實驗成果為基礎,先后編著、主編、出版教材13部。其中,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裝飾圖案基礎》被教育部評為“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中國紡織出版社出版的《圖形創意基礎》獲“十五”中國紡織工業協會頒發的部委級優秀教材獎和“十一五”部委級規劃教材。
為適應時展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吳曉兵對設計基礎教學在目標、結構、內容、方法等方面進行調整和改革,其中為學院的特色課程――基礎圖案課程的保留和發展做了大量工作,將《圖形創意》課程和傳統的圖案課程進行互補,形成了“大圖案”教學的格局。
吳曉兵重視設計理論與設計實踐的研究,積極參與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已發表科研論文20余篇。其中《論西方設計理論對裝飾的批評》、《圖像符號中形式要素的語意探討》、《傳統圖案中渦線形的符號意義》等多篇論文在國家核心期刊上發表。
吳曉兵還是全國多家出版社卡通雜志的專欄作者,包括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的《中國卡通》、湖北少年兒童出版社的《兒童故事》、河南海燕出版社的《太空娃娃》、廣東法制報社等。其中,由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兒童插圖讀物獲“冰心兒童圖書獎”;由中央電視臺《大風車》欄目聯合策劃、編排,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卡通系列叢書《河馬牛辛心歷險記》,成為中央電視臺《大風車》欄目連續展播的重點節目,并獲湖南省省級圖書二等獎;由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九天攬月》(一套4本)被國家新聞出版署列為國家重點圖書。
付出才有回報。大學期間的洪巖成績優異,曾獲得蘇州大學人民綜合二等獎學金、三等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精神文明專項獎學金,社會工作專項獎學金等。組織協調能力超強的他還曾擔任蘇州大學紡織與服裝工程學院科協理事長,并在此期間幫助該協會獲得蘇州大學第十二屆“挑戰杯”課外學術作品競賽優秀組織獎、蘇州大學“瑞基杯”創業計劃大賽優秀組織獎等稱號。
作為一名勇于挑戰的優秀學生,洪巖特別熱衷學術科研活動,并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他曾擔任2011年度江蘇省創新性試驗計劃《LCD在功能服裝領域的應用》項目主持人,主持了蘇州大學第十三批課外學術科研基金項目《蕾絲花邊藝術設計及其應用研究》;以第一責任人申請了國家專利1項――《人體生理指標與服裝微氣候監測智能服裝系統》;獲得蘇州大學第十二屆“挑戰杯”課外學術作品競賽一等獎、二等獎和三等獎;獲得蘇州大學“瑞基杯”創業計劃大賽特等獎、二等獎;參與“漢麻良品紡織科技有限公司”創業團隊獲得江蘇省“第七屆”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特等獎;同時參加了教育部創新訓練項目,擔任技術部分主要成員。
作為一名全面發展的學生代表,洪巖興趣廣泛,積極參加社會活動,曾獲得江蘇省職業生涯規劃大賽二等獎、蘇州大學橋模設計大賽一等獎、蘇州大學第五屆“德瑞姆”杯校園心理劇大賽三等獎等獎項。而在志愿者服務方面,洪巖曾參與蘇州博愛學校進行殘疾人智障兒童慰問活動;擔任蘇州大學110周年校慶的志愿者;與全國少工委合作,擔任全國青少年科技實驗競技大賽志愿者總負責人。
大學期間,趙楚楚積極參與班級建設和社團活動,曾擔任班級團支書、學生會生活部部長、英語俱樂部外聯部部長、紡織與服裝工程學院團校負責人等。組織的活動廣受好評,曾獲得蘇州大學主題團日活動優秀組織獎、蘇州大學團校時政評論征文、漫畫大賽優秀組織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