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比較論文8篇

時間:2023-03-21 17:05:21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中外文化比較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中外文化比較論文

篇1

【關鍵詞】主題學 主題 典型人物形象 意象 題材

【基金項目】此論文得到了2012年度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民辦高校青年教師科研項目資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8-0001-01

主題學是比較文學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主要“研究同一主題、題材、母題、人物典型、情境、意象等跨國跨民族的流傳和演變;或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作家對它的不同處理”(謝天振,1997),“并進一步辨析、闡發之所以產生不同點的那些民族或國家的文化背景、道德觀念、審美情趣等方面的異同”(孟昭毅,2003)。

主題學研究自然需要研究作品的主題,但它并不等同于一般的主題研究。一般的主題研究著眼于一個點,關注的是個別作品主題的呈現,重點是研究對象的內涵;而主題學研究則將研究對象的外在形式作為焦點,重點分析的是不同作家對同一主題、題材等的不同處理。因此,主題學研究著眼于一條線,甚至一個面,重點在于研究對象外在的手段和形式。

國內學者對主題學研究范圍和內容的分類大體上均涉及了主題研究、母題研究、題材研究、人物研究和意象研究以及情境研究等。因此,本文對主題學研究成果在中外文學教學中的運用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展開:

一、主題研究成果的運用

主題是文學作品的靈魂,是文學作品中所體現出的一種綜合的價值觀。作品的思想內容,蘊含的精神實質,作家的主觀意圖和態度傾向等,都經由主題加以體現。所謂“主題研究”指的是研究同一主題在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語境中作家的不同處理。

1.不同民族文學同一主題比較

文學即人學,文學以人類境遇和情感為核心,不同文學作品往往呈現出共同的生命形式和生命體驗,從而蘊含起共同的主題。中外文學作品中常常涌現出許多相同的主題,比如愛情與政治、社會或道德觀念之間的沖突,感情與理智的沖突,個人與群體的矛盾,人生短暫和自然的永恒,人與人溝通的困難等等。

2.不同民族文學同一母題比較

比主題小的主題性的單元叫作“母題”。德國學者弗倫澤爾認為:“它是還未能形成一個完整的情節和故事線索,但本身卻構成了屬于內容和形式的成分,在內容比較簡單的文學作品中,其內容可以通過中心母題概括為一種濃縮的形式。”一般來說,在實際的文學體裁中,幾個母題可以組成內容。也就是說母題指對作品中反復出現的人類基本行為事件和情境的基本概括,是構成作品的基本單位。

3.不同民族文學同一情境比較

母題往往出自于情境,所謂情境指“人的觀點、感情或行為方式的集合,它們產生或產生于幾個個人參與的行動”(韋斯坦因,1986),也就是說,情境指的是人物在某個時刻的交錯關系,即情節、事件、行為方式的組合或者相關環境因素,是文學作品中常見的一種典型的格局,諸如 “一男子愛上了一個姑娘,但這個姑娘卻愛上了另一個男子”;“被遺棄的女人”;“兩個朋友或父與子之間的沖突”;“仇人子女的相愛”等等。

二、典型人物形象研究成果運用

典型人物形象大致分為原型形象和類型形象兩種。本文的研究重點以類型形象研究為主。類型形象指“某種性格與個性”,“往往與具有價值判斷的主題相關,只不過以一種形象為軸心而已”(林健華、彭洋,1993)。比較文學范疇內的典型人物形象研究的重點是:通過不同民族文學作品中性格與個性大致相同的人物形象,來探討不同民族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不同主題。

三、意象研究成果運用

主題多與題材、人物有關,在敘事作品中它主要體現在人物、事件或環境上,在抒情作品中往往通過意象傳遞出來。意象研究的目的是通過對同一主題不同意象或同一意象不同主題的研究,去考察作家的文化心理、審美傾向、藝術表現等內容。

意象是指具有特殊審美意味的文學形象或文化形象,它可以是一種自然現象和客觀存在,或是一種動植物,甚至可以是一種想象中的事物。作品中的自然意象如天空、高山、海洋、森林和四季變化等,經過幾千年來文學作品中的描寫,尤其是詩歌中的吟誦,已經成為各民族的某種象征,獲得某種特定的含義。

一般來說,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審美意味”,同樣的自然景象在不同民族的人們心中引起不同的情感體驗。

朱光潛曾總結過中西方詩人在文學作品中對于自然意向選擇上的不同偏好,“西詩偏于剛,中詩偏于柔。西方詩人所愛好的自然是大海,是狂風暴雨,是峭崖荒谷,是日景;中國詩人所愛好的自然是明溪疏柳,是微風細雨,是湖光山色,是月景。”

四、題材研究成果運用

弗倫澤爾曾這樣解釋題材:“一個存在于這一作品之前輪廓清晰的故事脈絡,一個‘情節’,由另外一個作家加工了的作品,或者甚至是一件想象的產物,用文學方式進行了處理。”所以可以說,題材指的是可以構成一個完整故事或情節的素材。只有被文學作為表現對象的那部分素材,才會成為題材。

在沒有事實的影響和關聯下,各民族常會不約而同地使用同一題材,但在具體的操作中又各有差異。

本文通過目前主題學理論的研究成果,探討了如何將其在中外文學教學中進行運用,發揮主題學理論的實用價值。于教師而言,可以讓主題學研究的成果深入到中外文學課堂,改變相對單一的教學方式,采用比較文學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從不同的視角、不同方法對中外文學進行解讀。于學生而言,可利用相對熟悉的中國文學和文化知識作為基礎,采用平行研究的方法,與相對陌生的外國文學作品進行比較,或對于不同民族文學進行類比,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融會貫通,培養學生舉一反三和中外文化聯系的思維習慣。

參考文獻:

[1]陳、孫景堯、謝天振.《比較文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胡亞渝.中國的“變形記”――《中學語文比較文學導讀》之四[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00(3).

[3]林建華、彭洋.《中西散文比較研究二題》[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93(7).

[4]孟昭毅.《比較文學通論》[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

[5][美]韋斯坦因.《比較文學與文學理論》[M].劉象愚譯.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篇2

張磊 李曉紅 河北聯合大學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13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課題編號:201304064。

摘要:中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是一個不可爭議的事實。就是這一個不可爭議的事實對當代著名作家莫言的創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在莫言的創作中,中外文化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其創作題材的選擇上,對其作品主題的提煉上,對其創作方法的選擇上。結合莫言先

生的文學作品探討這種影響,不僅可以促進當代文學的創作,而且還可以提高讀者閱讀的水平。因此,我們廣大的理論研究者對此應

該給予高度的關注。

關鍵詞:中外文化的影響;題材的影響;主題提煉的影響;創作方法的影響

莫言的作品不僅影響著當代中國文學的發展,而且,莫言的

作品也影響著世界文學的發展。不論是八十年代的小說《紅高

粱》,還是后來的《天堂蒜薹之歌》以及備受爭議的《豐乳肥臀》

等等作品都給他的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細讀莫言眾多的文學

作品,探析文學作品中豐厚意蘊,我們會發現,中外文化對莫言

的文學創作有著深遠的影響。

中外文化對莫言的創作究竟產生過什么樣的影響呢?下邊

結合自己對莫言作品的理解與感悟,參考其他研究者對莫言及其

創作的論述,談一談中外文化對他創作的影響。

探析中外文化對莫言創作的影響,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

進行詳細闡釋:中外文化對莫言文學創作中題材選擇的影響;中

外文化對莫言文學創作中作品主題的影響;中外文化對莫言創作

中創作方法選擇的影響。

1.中外文化對莫言創作中作品題材選擇的影響

眾所周知,任何一個作家以及任何一個作家的任何一部文學

作品都不會憑空產生。莫言也不例外。莫言眾多的文學作品中,

蘊含著中外文化對其影響的痕跡。中外文化對莫言創作的影響,

首先表現在莫言對創作題材的選擇上。莫言創作中對題材的選擇

主要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莫言的主要作品如下:

《檀香刑》、 《生死疲勞》、 《豐乳肥臀》、 《紅高粱家族》、

《透明的紅蘿卜》、《豐乳肥臀-增補版》、《藏寶圖》、《四

十一炮》、《天堂蒜薹之歌》、《拇指銬》、《白狗秋千架》、

《莫言精選集》、《莫言作品精選》、《酒國》、《食草家族》、

《白棉花》、《紅樹林》、《月光斬》、《老槍•寶刀》、《會

唱歌的墻》、 《司令的女人》、 《良心作證》、 《鎖孔里的房間》、

《什么氣味最美好》、《傳奇莫言》、《莫言散文》、《莫言中

篇小說選》、《莫言王堯對話錄》、《戰友重逢》、《蛙》等。

在這些作品中,我們僅以其《紅高粱家族》為例,探討中國傳

統文化對莫言創作中題材選擇的影響。 《紅高粱家族》由以下五部

作品:《高粱酒》《高粱殯》《狗道》《奇死》《紅高粱》組成。

這五部作品不論是從題材的表面看,還是從作品題材所蘊含

的意義看,都非常明顯地暗示著中國傳統文化對莫言創作的影

響:首先,“紅高粱”既代表著莫言對家鄉特產的喜愛,又是代

表作者對故鄉人奮爭歷史的熟悉。作者以特定的“紅高粱”所代

表的故事作為宣傳家鄉,再現故鄉生活的媒介,這不僅是對傳統

文化中熱愛家鄉思想的繼承,而且還是對現實主義創作傳統的一

種繼承。其次,《紅高粱家族》系列作品,從題材來看,所有的

作品都是對生活的再現。而中國的與其他國家

的有著不同形式的內容和過程。利用中國傳統文化

有的形式宣傳,利用中國人特有的方式抗擊日本侵略

者,這本身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對題材選擇的影響。如,在《紅高

粱》這部作品中,大家在中使用的武器都是具有中國特

色的武器裝備:中國古代的土炮、鳥槍等,就連中國特色的農具

鐵耙也充當了戰斗的武器。特別是作戰過程中,農民抗戰的特色

更能說明傳統文化對莫言創作題材選擇的影響了:有的人在埋伏

時鼾聲如雷、有人因啞巴跌倒槍走火而出師未捷……

2.中外文化對莫言創作中作品主題的影響

文學作品的主題是這部作品蘊含的主要思想意義。而對作品

主題影響最深的,或者說對作品主題最有影響力的因素,應該是

作家本國的傳統文化。在上邊列舉的莫言創作的《紅高粱家族》

系列作品中,作家的主題也被打上傳統文化的烙印。如從題材來

看,作家利用農民抗戰的故事來表現作者家鄉廣大的人民在那場

戰爭中抗爭。但這場發生在作家故鄉的抗爭與其他抗日題材的作

品一樣,題材深處還蘊含著中國文學傳統的永恒主題——愛情。

不能說所有的中國的文學作品都要表現愛情的主題,但卻可以說

愛情的主題可以滲透到所有的中國文學作品中。 在小說 《紅高粱》

中,作者雖然選擇的抗戰題材,但在小說的敘述中,作者卻表現

了中國傳統的愛情主題。這也就是說,是故事的主要內

容,但在主要內容中,作者卻通過具體的事跡表現出“我爺爺”

與“我奶奶”那段驚世的愛情傳奇。

3.中外文化對莫言創作中創作方法的影響

中外文化都對莫言的創作方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但創作方

法中,外國文化中的怪誕的表現方法對莫言的創作影響最大。雖

然中國傳統文化中也有怪誕的表現方法,或者說怪誕的創作方

法,如《聊齋志異》等,但細讀莫言的作品,外國文化對其怪誕

創作方法的影響顯然是最重要的。如在莫言作品《杜小雷》中,

作者為我們描述了這樣可怕的情景:小說主人公的妻子,因為不

孝,把一只蜣螂放在了自己婆婆的碗中,這本來是一件生活中的

瑣事,但事情的發展卻出現了怪誕的結局:杜小雷的妻子因為自

己的不孝的行為受到了上天的懲罰,老天爺把她變成了一個半人

半豬的怪物。杜小雷妻子這種怪誕的變化,足可以說明作者的創

作受到了西方怪誕創作方法的影響。因為作者曾經對自己這樣怪

誕的創作說過這樣的話語:“魔幻現實主義對我的小說產生的影

響非常巨大,我們這一代作家誰能說他沒有受到過馬爾克斯的影

響?我的小說在八六、八七、八八年這幾年里面,甚至可以明顯

看出對馬爾克斯小說的模仿。”(見新浪網,著名作家莫言作客

新年流訪談實錄,2003.08.06)

外國文化中的怪誕對莫言創作的影響表現在多個方面:首

先,外國文化中的怪誕表現在莫言利用這種方法創作的人物形象

上。在莫言的作品《檀香刑》中的主人公趙小甲就是這樣一個怪

誕的人物形象。趙小甲的怪誕表現在他對自己父親的迷戀上。迷

戀自己的父親本無可多議,也談不上怪誕,但趙小甲的父親卻是

與眾不同,他是一位劊子手。一個正常的年輕人,不迷戀自己年

輕貌美的妻子,卻一反常態,迷戀自己特殊行業的父子,這不能

不說是一怪誕的行為。更為怪誕的是,趙小甲還能推斷出當時官

府的衙役是由大灰狼變成的,轎夫是由驢變的,更可笑的是縣太

爺是由一只白虎變來的……再如在《紅耳朵》中,作者不僅為讀者塑造了一個具有怪誕

長相的主人公:王十千的耳朵大得嚇人,但其耳朵還比較靈敏。

更為怪誕的是當他出生的時候,他的父親還夢見了一個大耳朵的

乞丐, 當他出生后, 這個大耳朵的孩子還專門和長工生活在一起。

在算命的先生發現了他的大耳朵后,他的命運出現了奇跡般的變

化:上學堂、淪落為乞丐……

其次,作者不僅利用怪誕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他還在自己

的作品中, 利用怪誕的表現方式突出人物形象的內心世界。 在 《豐

乳肥臀》中,上官領弟因為自己的愛情鳥丟失了,而把自己幻想

成一只鳥。 不僅具有鳥的外形, 還有鳥兒那樣輕盈的動作:“……

她跳上石梅樹梢, 把柔柄的樹枝壓得像弓一樣。 母親急忙去拉她,

她卻縱身一躍,輕捷地跳到梧桐樹上,然后從梧桐樹又跳到大楸

樹,從大楸樹又降落到我家草屋的屋脊上。她的動作輕盈得令人

無法置信,仿佛身上生著豐滿的羽毛。她騎在屋脊上,雙眼發直,

臉上洋溢著黃金般的微笑……”

在這里,作者把怪誕的創作方法可謂是發揮到了極點。主人

公不僅有怪誕的想法,而且還有怪誕的行為,更有趣的是人物怪

誕的行為還帶來了怪誕的結果。即讀者對作者這種怪誕創作方法

的認可。

再次,怪誕不僅是作者莫言用來創作人物形象的手段,而且

作者還利用怪誕的創作方法,在人物形象上寄予了對社會問題的

關心,表現出對社會現實生活問題的關注。當然了,這種關注是

基于怪誕手法中的一種關注。在莫言的作品《球狀閃電》中,小

女孩蛐蛐利用自己怪誕的“飛”不僅為家掙錢,還引起了眾多的

人對她“飛”這種怪誕行為的效仿。而且還把“飛”當成了自己

謀生的手段。可以說,在這部作品里,作者利用“飛”這種怪誕

的行為方式,表現出來的是作者對現實生活中“貧困”的一種關

注。再有,近親結婚的事實,造成了社會生活中諸多怪誕事情的

發生。作者莫言利用社會生活中諸多的怪誕事實,表現出對近親

結婚這種現實的關注。

可以這樣說,作者莫言在外國文化的影響下,他為我們創作

了眾多怪誕的人物形象,再現了這樣人物形象怪誕的行為和怪誕

的命運與怪誕的精神世界。

總之,中外文化都對莫言的創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些影

響表現在作者對創作題材的選擇上,表現在作者對作品主題的提

煉上,同時也表現在作者對創作方法的運用上。當然了,中外文

化早就開始交流并融合在一起了,因此,我們很難把這兩種文化

對莫言創作的影響截然分開闡釋,但這兩種文化對著名作家莫言

的影響卻值得我們深思。

參考文獻:

[1]劉廣遠,王敬茹.莫言研究綜述[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

會科學版),2013.01.30.

[2]王春林.莫言小說創作與中國文學傳統[J].山西師范大學學

報(社會科學版),2013.01.05.

[3]費立軍.莫言小說的怪誕書寫與價值[D].延邊大學,2012.06.

作者簡介:

張磊,女,1984年7月出生,講師,河北聯合大學輕工學院;

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翻譯理論與實踐及中外文學。

李曉紅,女,1973年6月出生,教授,河北聯合大學外國語學

篇3

關鍵詞 高校圖書館 國內版外文圖書 圖書文種界定 圖書采編工作 資源整合共享 分類號 G253

1 問題的提出

筆者長期從事高校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建設的業務與管理工作,發現近年來國內版圖書的中外文文種界定日趨困難,且有難以區分的趨勢。雖然國內有關編目機構早已了有關中外文圖書界定原則或規定,但還是沒有達成統一共識,因此,出現同種圖書在不同圖書館中外文界定不一致的情況,在此僅舉2007-2008年國內出版的圖書4例,如表1所示:

圖書館界曾經有“國內出版物應是中文圖書的常規”的說法,而且“由于授權版西文書的出版信息刊登在國內出版的新書目錄中,并以人民幣標價,各館多隨中文圖書一同購入,按照中文采編和西文采編各自歸口的傳統做法,于是這批書被‘順理成章’地送到中文編目組”,“受以上這些因素的影響,多數圖書館將這類文獻作為中文圖書編目,并歸人中文目錄似乎已經成為一種‘約定俗成’”。國內原版外文圖書也出現類似情況,“鑒于本土西文圖書以上特征及出版數量還不多的情況,使得該種圖書在從采購到進人流通的全部工作流程中被作為中文圖書處理”。另外,國內出版的圖書的在版編目(CIP)一律是中文文種編目。且中文題名為正題名,外文題名為并列題名,這也造成圖書文種界定的誤導。目前,國內出版的中外文圖書征訂目錄結合在一起,圖書館一般由中文圖書采訪人員負責采購,到館后再區分中外文圖書,分別移交中文編目部門和外文編目部門,國內版外文圖書與進口的國外原版外文圖書一起編目入藏,所以,中外文圖書的界定成為重要的業務工作。

2 中外文圖書的界定

2.1 中外文圖書界定原則

對中外文圖書的界定,一般多從圖書的封面、封底、書脊、題名頁、版權頁、前言、目次、出版說明、正文等各部分的文種特征來描述分辨,制定詳細的區分界限。但事實上,目前的圖書出版外表特征千差萬別,舉不勝舉。例如有學者單單就國內出版的授權重印版西文圖書的出版形式就列出了6種,而且以后還會有更多種多樣、紛繁復雜的出版形式,所以,用于中外文圖書界定的外表特征的詳細描述越來越無法包羅萬象,造成圖書館采編人員經常無所適從。筆者認為,圖書的外表特征固然是中外文圖書界定的重要因素,但我們更應該解放思想,以人為本,服務讀者。拋棄采編部門注重技術、自我完善的傳統工作方式,從讀者需求的角度來考量。“輕外表,重內容”,不要固守于某些部分特征的細小區別,側重從圖書偏重的主要讀者群、讀者借閱的傾向、圖書閱讀效能的最大化等圖書的使用功能、讀者實用性方面來界定。下面分別探討兩大類圖書的中外文文種界定:

2.2 引進版圖書的中外文文種界定

2.2.1 添加大量中文翻譯及注釋的授權影印版圖書宜界定為外文圖書 對于與原版圖書在內容和形式上基本保持一致,只是在圖書封面、題名頁等地方增加翻譯中文題名,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汁原味的授權影印版圖書,圖書館一般界定為與原版圖書一樣的文種。例如有學者指出:“影印版外文圖書文種的確定,決定因素是文獻內在特征,授權版圖書的特點是引進版權,受影響的只是圖書的版權,而不涉及圖書的語種”。但國內出版的授權影印版圖書的出版形式越來越多樣化,外表跟引進版權的譯著版極為相似。內容簡介、出版說明、序言、導讀、目次等內容都為中文;中文CIP及版權頁、內容改編重印、正文增添中文內容等情況日趨普遍,經常讓圖書館采編人員產生包含了這么多中文內容,是否應該界定為中文圖書的疑問。例如圖書《The Pragmatic Programmer From Journeyman to Master》(程序員修煉之道)(978-7-115-15566-5)的編者在“出版說明”中指出:“本次出版的英文注釋版,除了按原版版權方的要求翻譯了前言、序等文字,并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原書的正文部分之外,還在多位業界專家的大力支持下,利用頁邊和頁腳的空白增加了一些注釋,算是一種新的嘗試,力求為讀者能夠提供更多的價值”。筆者認為,盡管此書章節標題有中文翻譯,內容有中文提示主題,還有中文內容提要、序言、前言、作者簡介等內容,但是,本書還是應該被界定為英文書。與本書類似的情況還有相同出版社出版的《重構(英文注釋版)》、《企業應用架構模式(英文注釋版)》等書,以后多種語言交叉的情況還可能更多。

2.2.2 系列文獻的中外文界定要盡量保持一致 外語教學參考資料,即使是授權影印版圖書,從讀者外語學習的作用出發,還是界定為中文圖書為宜,正題名應該為中文。如《挑戰日本語中級》(978-7-301-12863―3)正文為日文,是日語水平考試參考資料,授權影印版。國家圖書館界定為中文圖書,正題名為中文;北京大學圖書館雖然也界定為中文圖書,入藏中文書廳,但著錄時正題名為日文,中文題名為并列題名。筆者認為,系列文獻的中外文界定要盡量保持一致,即要求采編人員在界定圖書文種時,應該查檢本館館藏狀況及通過有關出版動態信息查詢系列圖書出版預期,特別是避免多卷書前后界定為不同的文種并入藏到不同的書廳。與此書關聯的還有《挑戰日本語學生用書》(7-301-10972-5),它的中文前言指出“本書為《挑戰日本語》系列叢書的學生用書。”題名頁與封面都有“中文版”字樣,正文中有部分中文翻譯,從整系列圖書總體考慮,界定為中文圖書為宜。

2.2.3 引進版英漢雙語圖書宜界定為中文圖書 過去英漢對照圖書一般是為學習英語而編著的,當然界定為中文圖書。現在引進版專業圖書也在正文中出現英文原版和中文譯文,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英漢對照,而是分開兩部分,英文部分在前,中文部分在后。如《商業分析》(978-7-5058-6482-5),“中英文雙語版專有出版權屬經濟科學出版社”。題名頁沒有英文,標明“英漢雙語”,責任者有“主編”、“譯者”,還有“譯審”,“總目錄”中顯示本書前半部分為“英文部分”,后半部分為“中文部分”。中文部分是中文翻譯,還有審譯。因此書是引進版圖書,且前半部分都是英文,采訪部門的圖書驗收人員很直觀就把本書界定為英文圖書。筆者認為,雖是引進版專業圖書,但既然有完整中文譯文,還是界定為中文圖書為宜。

2.3 國內原版圖書的中外文文種界定

2.3.1 國內原版外文圖書出現中外文交匯在一起的狀況 為適應國際學術文化交流需要,近年來,我國學

者用外文撰寫學術專著在國內外出版的數量迅速增多,特別是隨著雙語教學的進一步開展,更多國內學者根據我國國情用外文編寫出版教材,同時外國學者在國內出版的外文專著也日漸增多。國內原版外文圖書比授權影印版外文圖書更容易誤判為中文圖書,且多數內容特征和外表特征復雜多樣,中外文交織在一起,出現了許多不但封面、封底、書脊、題名頁有中外文字樣,圖書正文也包含了中外文內容的圖書,給圖書館圖書中外文界定增加難度。

2.3.2 沒有英文題名的英文圖書 《德國文學史》(978-7-5321-3157-0)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本書的著者是美籍學者,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題名頁、封面、書脊、版權頁都只有中文題名,還有譯者,但第二題名頁的第二責任方式卻改為“編注”。全書是由英語寫成,目次及正文都是英文,只是腳注有中文解釋及每章后面有中文思考題,沒有中文翻譯,所以第二責任方式實為“編注”。有圖書館將該圖書界定為中文圖書,筆者認為雖然題名頁等處沒有英文題名,但從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文獻來考慮,并結合本書的內容特征,還是界定為英文圖書為妥。

2.3.3 宜以主要的文種來界定文種圖書 我國學者在國內出版社出版的學術專著,如《Approaching Gender in Chinese Compliments》(漢語稱贊語中的性別研究)(978-7-03-019885-3)的封面、書脊、題名頁等處都出現中文題名及著者姓名,有中文CIP、版權頁、序言、摘要、中文提要,含有中文參考文獻,甚至正文中還出現個別中文內容,但考慮到圖書的主要文種還是應該界定為英文圖書。又如,對于有區分不同外文文種的圖書館,宜以主要的文種來界定文種圖書,如國內出版的《Foreign Language Studies》(外國語言研究)(978-7-89490-391-4),題名頁中文題名在上,英文題名在下,系我國學者撰寫的外國語言研究文集,主要是英文,還有幾篇是日文。論文的參考文獻出現少量中文,應該界定為英文圖書為宜。

2.3.4 外語教學與自學的圖書宜界定為中文圖書 國內原版圖書《英語演講選評100篇》(978-7-5600-6000-2)“前言”介紹:“我們從2002-2005年‘CCTV杯’全國英語演講大賽的半決賽和決賽中挑選了定題演講和即興演講各50篇,每篇演講的文字材料后面都附以簡短的點評,指出該演講的優點和可以改進的地方”。點評和演講內容都是英文,而且本書的目錄、正文(包括演講的基本原則介紹、演講建議等)都是英文,如果只從圖書正文的文種形式來區分,一定界定為英文書,但筆者認為,從外語教學和學習的角度出發,還是界定為中文圖書為宜。

3 國內版外文圖書的采編工作

3.1 國內版外文圖書采訪職責有待明晰

國內版外文圖書經常把中文題名用大號字體突出印刷在封面、書脊等處,容易造成“中文圖書錯架混進外文書廳,圖書館藏雜亂無章”的錯覺。這種外表特征中文化的情況給圖書館現場采訪也造成一定的困難,往往導致未能及時正確判明文種而造成錯過選擇的機會或采購不恰當的復本量。此外,征訂目錄都是與中文圖書混雜編排在一起,采用中文題名,與中文圖書一樣的采訪途徑,與目前圖書館文獻采訪一般按文種區分中文圖書采訪與外文圖書采訪的分工現狀不吻合,很容易造成中文圖書采訪人員認為是額外負擔,而外文圖書采訪人員又愛莫能助,成為誰也不愿辦理的圖書采訪三角地帶。由于業務缺乏溝通,未能很好地協調國內版與國外版外文圖書采編,也沒有建立完善的鏈接檢索功能,因此,有待分工更為合理的采編業務職責崗位的設置。

3.2 授權影印版圖書的國內拆分出版及跳頁現象

有的授權影印版圖書在國內拆分出版,如清華版雙語教學用書《Microelectronics Circuit Analysis and De-sign》(電子電路分析與設計)(978-7-302-15684-0)就是根據國內電子技術類課程教學的特點,在國內出版時一個題名下按多卷書形式出版三分冊,高校圖書館采編人員就要注意完整采購和編目。大多數雙語教材都進行改編,但一般不改編正文的實質內容,只是刪除部分內容,如《Quantitative Analysis for Manage-ment》(面向管理的數量分析)(978-7-301-12838-1)就刪除了原書3章,并且“編輯在對原版圖書進行刪節、重新編排頁碼的同時,為了便于讀者使用索引等,仍保留了原書的頁碼(在每頁正文的上面)”。這類書的出版特點應引起采編部門的重視,雖然每頁的下面有重新排列的頁碼,但圖書驗收人員如果沒有詳細了解本書改編影印的特點,一看到正文每頁上面的頁碼,容易誤解為圖書缺頁。有的改編版影印圖書甚至沒有重新排列頁碼,如《International Management》(國際管理)(978-7-111-20801-3)就出現跳頁的現象,“因為文中提到的頁碼或內容有可能已被刪掉……”,也造成圖書著錄的“頁數”項不準確。

3.3 國內版外文圖書書目數據著錄注意事項

對于國內讀者來說,正題名是檢索識別圖書的最重要標志,因此,我們一貫非常重視題名檢索點的設置。ISBD規定:“如果題名用不同的語言和/或文字,正題名應是資源內容或主要部分所用語言和/或文字的題名”。國內版外文圖書應該著錄外文題名為正題名,把中文題名著錄為并列題名,并分別提供檢索點。授權影印版圖書編目數據要盡量提供原書的題名、ISBN等檢索點,以備國外原版圖書采訪時。要建立國外原版外文圖書、授權影印版圖書、引進翻譯版圖書的機讀目錄數據聯接,例如,上面列舉的引進版外文圖書《The Pragmatic Programmer From Journeymanto Master》(程序員修煉之道)(978-7-115-15566-5)于2003年出版,在2004年又出版翻譯本,圖書館機讀目錄編制應該進行有效鏈接。授權影印版圖書出版發行項應該客觀著錄,即不要把出版地和出版者進行翻譯;許多授權影印版圖書都系叢書之一,叢編項也宜如實著錄,無須再翻譯。這可以說也是授權影印版圖書編目數據區別于國外出版外文圖書的一個特色。筆者認為,版本項應該是與出版發行項對應的,出版發行項著錄了國內授權影印出版社與出版時間,版本項就不應該著錄原版版本,原版版本應該與原版的其他信息一起著錄在附注項,即USMARC的“534 Original Version Note”字段,且一般以“$P Reprint.Originally published:”子字段開始。

4 進一步的建議與設想

通過本文的圖書實例分析和研討,筆者認為針對國內圖書出版的形式日漸多樣化,中外文交織在一起,

中外文圖書的采訪渠道逐步交融等實際情況,各圖書館中外文圖書界定無法統一有其必然性和客觀性。而且,人為地把相同學科內容的圖書按文種分散典藏于不同的書庫,且不同文種館藏的排架方式、借閱規則都不一樣,給讀者借閱同一個學科的圖書設置了很多障礙。再之,往往因為把外文圖書區分館藏,減少了讀者借閱外文圖書的積極性,未能把中文圖書與外文圖書從內容的學科屬性有效聯接,造成外文圖書借閱量少,館藏資源浪費。有學者對引進版外文圖書入藏外文書廳早就提出憂慮:“因諸多原因,光顧外文書庫的讀者不多,若又將引進版最新外文書和其它外文書混排在外文書庫的‘大海’中,讀者很難發現、查找,也就談不上充分利用,委實可惜”。

篇4

[論文摘要]新課改理念下的文化教學指通過文化融入、文化體驗、文化反思,開闊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的創新思維,引導學生獲得豐富的文化知識,養成尊重、平等、開放的跨文化觀念,切實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語言作為人類最重要的思維與交流工具,是學生實現全面發展的基本素養之一。而語言學習中文化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則貫穿語言學習的全過程,它不僅是語言習得的重要體現,也能促進學生心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和綜合人文素養的提高。新《英語課程標準》更是凸顯了文化教學的重要性:“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教學中涉及的英語國家文化知識,應與學生身邊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并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在英語學習的較高階段,要通過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我們要力圖幫助學生提高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從而使他們能利用這些語言技能來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和傳遞信息。但更重要的是,我們還要大力開闊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的創新思維,引導學生獲得豐富的文化知識,養成尊重、平等、開放的跨文化觀念,提高他們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切實提升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然而在英語教學實際中,很多教師極為關注學生詞匯,語法等的學習,而忽略了對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文化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我們認為教師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在英語教學中開展文化教學:

一、結合富有文化內涵的模塊話題融入文化意識的培養

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必須以含有豐富信息的話題為載體。所以我們必須緊密結合教材,認真挖掘教材中的有用素材來融入文化教學。目前我們所使用的外研版的《新標準英語》就以模塊為單位,不僅從學生實際出發,選取了較為新穎務實的題材,體現了濃郁的時代氣息,更重要的是,每個模塊的題材均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這為我們在教育教學實際中開展文化教學提供了契機,使文化教學具有極強的操作性。以外研版《必修教材一》為例,Module1選取的題材為My First Day at Senior High,緊密結合學生實際,包含了美國學生介紹自己學校的文章,教師可以對這些素材加以利用,從而激發學生貼近語言、學習語言并使用語言進行文化交流的興趣。而外研版《必修教材四》 Module 3則選取了Body Language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這一話題, 介紹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如何使用不同的身勢語言相互問候,如何與不同國家的人們禮貌、有好地交流。這一題材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逐步引導學生了解英語國家人們在行為舉止和待人接物等方面與中國人的異同,從而使學生能熱愛本國文化,尊重他國習俗養成無偏見的跨文化觀念。

二、聚焦Cultural Corner,開展多種活動,體驗文化交流

文化意識與能力的培養是學生體驗的過程,而不是教師講授的過程。我們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文化知識、理解文化的差異,但學生必須通過自身的發現、理解、體驗才能真正有所得。

《新標準英語》的每個模塊中,均設置了cultural corner作為輔助閱讀材料,這一部分深化和拓展了本單元的話題,突出體現了中外文化的比較和交流,可增進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是我們開展文化教學的極好載體。例如,在《必修教材一》中,Module 1的Cultural Corner 通過美國學生的來信,旨在幫助學生初步了解中美兩國的中學教育系統的異同。《必修教材二》 Module 6的Cultural Corner則通過閱讀文章Steven Spielberg-Film Director,讓學生了解美國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及其主要電影作品,旨在讓學生大致了解并比較我國和西方國家在影視方面的主要情況、特點和風格,并學會通過影視作品學習語言,了解文化。教師可以聚焦這些內容,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讓學生充分自主參與其中,體驗文化交流的魅力。例如:教師可通過互聯網或已構建的友好學校平臺,根據學生實際要求學生寫回信或發出電子郵件,可要求學生制作學校宣傳冊,電影海報,可要求學生進行深入調查并作出報告等。教師還可將“設問權”還給學生,即讓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自己不明白的問題,并通過課堂討論、課后利用各種資源,在分享、交際中解決問題。學生可以在這些環節中親身體驗,思考并實踐文化交流,從而提升自己的文化意識與交流能力。

三、開展文化反思,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篇5

關鍵詞:英文 文學翻譯 言內意義 信息差的彌補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7.136

一些西方國家文化現狀與思想內涵主要是通過英文文學來體現的,西方思想文化不同于我國,其文化有著自身的民族特點和內涵,因此要想了解西方的文化,必須從真正意義上對英語文學有正確的認識。言內意義是詞語成分之間、句子成分之間和篇章之間的關系所反映的意義。言內意義是指在文學作品中所體現出來的一類意義,它是英語文學翻譯中的難點也是重點,其涉及到語言翻譯中的語音、語法、句子、詞匯等多項語言方面的內容,在英語文學翻譯中,需要對言內意義進行正確的分析與處理,從而使從英文中翻譯過來的文章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證源語的主題,有效地降低二者之間的信息差別。為了加強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必須對英語文學進行翻譯,這是二者進行溝通的有效手段,其目的是使讀者對同一作品能夠有正確的、真實的、相近的理解與感受。每個讀者或翻譯者的文化素養不同,其在在翻譯過程中,不可能對同一作品有著相同的理解或描述,但是其應當在對作品所處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與鑒賞能力的基礎上,對英文作品進行準確的翻譯。

1 英文翻譯中言內意義的內涵

1.1 英文翻譯的言內意義的定義

以社會符號學的意義觀,為劃分標準對意義進行分類,可將其分為指稱意義、言內意義、語用意義三種。其中在英語的文學翻譯中言內意義被看作是翻譯的重點,其涉及到語言翻譯中的語音、語法、句子、詞匯等方面。在對英文作品進行翻譯時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則,不僅要最大限度地保持譯文與原文的相同或相近,還要最大可能地使英文作品的文化背景、民族特色、意境等方面用最貼近地語言表現出來,這就對翻譯者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要求翻譯者將言內意義達到最高標準,盡量縮小語言的信息差別,從而增加了人們對英語文學的閱讀興趣。

1.2 英文作品翻譯的原則及意義

在對英文作品進行翻譯時不僅僅單純要求翻譯的準確性、廣泛性和通俗性,更要求翻譯的英文作品的語言富有感染力、具有藝術性和邏輯性。在對英文作品進行翻譯的著重點和難點就在于是否能夠翻譯出最地道的語言,例如對電影《盜夢空間》中一些翻譯進行分析:

I can't stay with her anymore because she doesn't exist. I wish. I wish more than anything. But I can't imagine you with all your complexity, all you perfection, all your imperfection. Look at you. You are just a shade of my real wife. You're the best I can do ;but I'm sorry, you are just not good enough.

“她不是真實存在的,我不能和她呆在一起。我也想,我比什么都想,但我想象不出你復雜的情緒、你的種種完美和不完美。看看吧,你只是我妻子的一個影子。你只是我竭盡全力創造出來的而已,但是很遺憾,你遠遠比不上真實的她。”這樣的翻譯十分文雅,也能夠很好地表現出電影所要表達的真實意圖,所采用的語言也簡明通俗。

1.2.1 英文翻譯的歸化原則

在對英文作品進行翻譯時,使用翻譯歸化的策略往往能夠達到通俗易懂的目的,但當前隨著國外文化的滲入,異化策略的使用較歸化更為明顯,但并不是說翻譯歸化就不重要,特別是在句子結構的翻譯上,還是應該保持句子的原始結構不能變,否則翻譯出來的句子不可能讓讀者喜歡。翻譯的實質就是充當中外文化交流的中介,只有翻譯出地道的語言才會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歡。例如,在《盜夢空間》中有這樣一句話No space to think in that broom cupboard. 如果從直譯的方式就是在那個放掃帚的壁櫥里根本沒有空間思考,這樣的句子會對觀眾造成理解障礙,讓人簡直就是不知所云。從英文翻譯的歸化策略進行翻譯,翻譯成在那個耗子洞里沒有辦法思考,就能讓觀眾更容易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電影語言的表現力。在臺詞:Hmm, Arthur, you still working with that stick in the mud ? 其中stick in the mud可以直譯為“沒有進取心的人”,如果使用翻譯歸化策略就可以譯為觀眾都容易接受的“混小子”,就使得電影跟觀眾的親和度增加了,更適應于中國觀眾。同時在對電影《盜夢空間》進行翻譯時也引用了很多中國元素進去,例如:I tried not to come, but there’s nothing quite like it.我不想來的,但別的東西都不給力。因此,正確使用歸化翻譯策略的優點就在于更容易讓人理解和接受,更具有親和感。

1.2.2 英文翻譯的異化

隨著中西文化交流進程的加快,英文翻譯的異化策略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盜夢空間》是中國觀眾非常熟悉的一部美國好萊塢電影,其中體現很多政治、宗教及倫理方面的內容,而這些方面都是很多中國觀眾所不了解的,因此政治、宗教因素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雷區。如果在對英文字幕進行翻譯時不能夠充分考慮到這些,就會嚴重影響到對英文作品的興趣。

2 英語文學翻譯中言內意義的處理

2.1 英語文學翻譯中的語音方面

英語和漢語語言的不同其語音方面也存在的很大的差異,將二者進行比較,其具體結果見表2.1

表2.1英語與漢語語音方面的比較

[[不同點\&漢語\&英語\&音節\&單音節,故漢語中存在很多多音字\&多音節,故英語中存在的同音字少\&平仄\&漢語格律詩在平仄上有嚴格的韻律和節奏\&英語沒有嚴格的韻律和節奏\&聲調和語調\&漢語是聲調語言,特別是在漢語古詩中講究形式固定,強調平仄、對仗、押韻\&英語是語調語言,韻腳和節奏構成韻律\&]]

通過對比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博大精深的漢語詩歌中的音韻、節奏等語言特色,要想在翻譯的過程中體現在譯文中,基本上是很難實現的,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對中國古詩歌文化的美學損失,也就是我們所謂的言內意義的缺失,有時言內意義上的缺失也會產生信息差。因此在對中國古代詩歌進行翻譯時,必須正確處理語音層面的言內意義,作為翻譯者不能夠機械地翻譯原文,必須能夠掌握并應用各種翻譯技巧。例如使用目的語的語音形式,淡化原文的語音形式,在翻譯“高天滾滾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氣吹。”時,可以翻譯成In the steep cold waves are swiftly sweeping by;On the vast earth warm winds gradually growing high.充分體現了言內意義,真正做到了在語音方面給翻譯的文章注入新的活力。

2.2 英語文學翻譯中的句式方面

在中國的文學觀念中向來將“語言文采”視為文學的生命,因此在對英文作品進行翻譯時也要充分考慮到中國人的文學審美習慣。中國自古至今一直有使用四個字成語的習慣,且成語的文化博大精深,無論是在對中國文學作品進行英文翻譯還是對英文作品進行中文翻譯都要充分考慮到這一點。例如,在對影片《盜夢空間》進行翻譯時,使用了大量了中國觀眾所喜好的四字格結構。在中國人的文學觀念中,四字格結構在語言表達上除了言簡意賅、生動有力外,還能夠充分滿足語音上的和諧。例如影片中的臺詞:Well, he was a very inspiring figure. I’m sorry for your loss. May he rest in peace, huh? 他的一生鼓舞人心,節哀順變,愿他安息。So do you want to take a leap of faith…or become an old man,filled with regret,waiting to die alone ?那你究竟是想放手一搏呢?還是遲暮之時,滿心悔恨,孤獨等死?四字格結構使整部影片在語言上更富有感染力,極大地滿足了中國觀眾的審美情趣和閱讀的習慣,從而產生了很好的效果。

2.3 英語文學翻譯中的詞匯方面

雙關語是指有的詞有一詞多義的現象,它包括語義雙關(詞的多義)和諧音雙關(同音、音似及近音詞)。在英語和漢語中都存在雙關語,但是英語和漢語有著語言自身語音形式的不同,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也很難實現都詞匯語義的一致對應,這就在很大程度上給翻譯者帶來了更高的、更有難度的翻譯要求。例如,在對紅樓夢中第十六回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哪里照管得這些事!見識又淺,口嘴又笨,心腸又直率,人家給個棒槌,我就認著針了。將其翻譯為I am incapable of running things. I am too ignorant blunt and tactless, always getting hold of the wrong end of the stick.其中有一個詞“萬艷同杯”被翻譯成:“Ten Thousand Beauties in One Cup Lachrymal Rerun.”其中“杯”與“悲”是同音字,就是諧音的雙管詞。向這樣的詞語在英文翻譯中是無法體現出來的,如果采取直譯的翻譯方式,就會造成言內意義的喪失,譯文不可能準確地符合原文的意思。 因此,在實際的閱讀過程中,讀者從直譯的譯文中不能夠了解到其中蘊含的真實意境,只有通過對照注解才能夠了解到文章所有表達的真實主題。

2.4 英語文學翻譯中書寫方面

漢語和英語的語系不同,漢語屬于漢藏語系,英語屬于印歐語系。在書寫上漢字大部分為象形文字,而英語的書寫是由26個英文字母組成的,可以說單憑這點來判斷二者之間的差異是很大的。漢字在書寫上講究字方、對稱、美觀、象形、指事、會意,漢字有著其他語言所無法比擬的優勢,一般把漢字的結構關系分為三大類:上下結構,左右結構,內外關系。英語采用的是將26個字母進行組合的拼音文字,便于進行模擬自然聲音。漢字的象形書給人在視覺上一美感,同時中國的書法藝術自古至今在世界上都是聞名的,這種美感要想通過翻譯來得以體現,基本是不可能的。拆字是漢語特有的文字游戲,也是很常用的修辭方法,在翻譯成英語時就很難翻譯出來。例如,在《紅樓夢》中有這樣一段話: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閨化柳質,一載赴黃粱。將其翻譯為Paired with a brute like the wolf in the old fable, Who on his saviour turned when he was able, To cruelty not used, your gentle heart Shal, in a twelvemonth only, break apart.從譯文中我們可以看出,譯文完全不能體現出原文所隱含的意義,只有通過注解才能夠幫助讀者對原文的理解,能夠最大限度地理解體會原文所要表達的真正的信息內涵。

3 結語

隨著中外文化交流進程的逐步加快,大量的外國文學作品涌入中國,同時大量的中國文學作品也走向了世界,因此在對中英文作品之間的翻譯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在對文學作品進行翻譯時應當充分考慮中外文化交流的特點,熟悉原語和目的語文化,如何迎合讀者的口味,理想的翻譯是將原語的信息完全傳遞到譯文中,使譯文的讀者獲得與原文讀者相同或相似的感受。本文通過對英文文學翻譯中言內意義的內涵及處理方式進行探析,以期為我國的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張.簡論文學翻譯中的跨文化意義[J].青年文學家,2011,(6).

[2]張清華.英語文學翻譯中的美學價值與藝術特性[J].芒種,2012,(8).

[3]郭來福.論文學翻譯的藝術性與科學性[J].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9).

[4]魏瑩.英語文學翻譯中如何正確處理文化差異[J].海外英語,2013,(1).

[5]許麗芹,胡愛國.英語文學翻譯中言內意義的處理和信息差的彌補[J].南昌航空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7).

篇6

[關鍵詞]兒童文學;比較文學;影響研究;闡釋策略

中外兒童文學研究的現代自覺始于“五四”前后。以周作人、趙景深等為代表的第一代兒童文學研究者為中外兒童文學研究奠定了第一塊學術基石。江蘇省內,南京大學錢林森、蘇州大學朱棟霖、南京師范大學汪介之和談鳳霞、江蘇省社會科學院金燕玉等學者分別在中外比較文學及兒童文學研究方面都有相關重要著述。國內兒童文學研究的重鎮主要有北京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和浙江師范大學。80年代韋葦和蔣風分別出版了《外國兒童文學史概述》及《中國現代兒童文學史》;90年代評論文章的深度大大提高,并有高質量專著出版,如韓進的《中國兒童文學源流》、韋葦的《俄羅斯兒童文學論譚》、吳其南的《德國兒童文學縱橫》、方衛平的《法國兒童文學導論》、張美妮的《英國兒童文學概略》和湯銳的《北歐兒童文學述略》和《比較兒童文學初探》等。進入21世紀后,研究的領域有所拓寬并向縱深發展。舒偉的“現當代英國童話小說研究”獲03年國家社科基金資助項目立項。2006年張永健主編的《20世紀中國兒童文學史》(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問世,該書的一個特點是介紹了部分中國作家對西方兒童文學的翻譯情況。重要的相關學術論文有朱利民的《全球化語境下中國兒童文學研究的生存境遇與反思――兼談比較兒童文學》、方衛平的《西方人類學派與周作人的兒童文學觀》以及陳華文的《變異:在于適應文化--〈灰姑娘〉與中國同類型童話比較研究》等。

國外關于兒童文學的比較研究在近二十年取得了突出成就。德國著名學者Emer O’Sullivan的《比較兒童文學》(2005)堪稱該領域的一部扛鼎之作。該書對比較兒童文學的歷史進行了梳理,主要從戰后國際化熱潮至現當代比較兒童文學批評。書中還對比較兒童文學作為一個學科領域的組成部分進行了歸納:文學交往和遷移研究,互文性研究,媒體互動研究,文學形象研究,敘事學研究和翻譯研究。國外關于中國兒童文學及中外兒童文學關系的研究目前只有兩部專著。其一是法國學者皮埃爾?迪耶尼的《世界屬于你們,中國與兒童文學》(1971)。迪耶尼提出了三個問題:中國兒童文學作為一個具有清晰特征的領域的界定;對特定歷史時期的文本的歸類以及兒童文學流派的劃分;對兒童文學流派的溯源及其發展變化的原因。其二是瑪麗安?法夸爾的《中國兒童文學:從魯迅到》(1999)。法夸爾在該書中以1919至1976年間的中國兒童文學為研究對象,從比較文學和歷史研究的角度揭示了政治在兒童文學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兒童作為政治象征的形成過程。該書第一章對中國兒童文學受到的西方影響有較深入的論述。

縱觀國內外研究現狀,中外兒童文學的研究已經引起了學界極大的關注,并取得了巨大成績,但目前國內鮮有學者對20世紀上半葉中外兒童文學關系進行全面細致的梳理,尤其是對外國兒童文學作品在中國的接受及中外作家之間的影響進行研究。具體研究不足反映在缺乏一定數量的高水平論文和論著,也沒有相關科研課題立項。因此,有必要全面梳理20世紀上半葉中外兒童文學關系,探討外國兒童文學在中國的譯介、誤讀和接受、外國兒童文學作家對中國作家的影響、中國文化對外國作家的影響以及中國兒童文學在國外的接受情況。這也就意味著,中文兒童文學關系研究從文化交流史的層面上可以進一步考察外國兒童文學在中國的譯介與研究、中國兒童文學在外國的譯介與流播、中文兒童文學作家的聯系和交往、外國兒童文學家筆下的中國形象,以及中國兒童文學作品中的外國兒童形象等;在闡釋策略上可以突破傳統的譯介學模式和編年史模式,可以拓展了這一研究的領域。

要全面梳理20世紀上半葉中外兒童文學交流情況,就要深入探討20世紀上半葉外國兒童文學在中國的譯介、誤讀和接受,外國兒童文學作家作品對中國作家的影響,中國文化對外國作家的影響以及中國兒童文學在國外的接受情況。“五四”前后對世界各國兒童文學創作和理論的翻譯和吸納促成了我國兒童文學創作的第一次。20世紀上半葉,隨著中外文學對話與交流日益頻繁,外國兒童文學對中國作家產生較大的影響。外國兒童文學與中國傳統文學迥異,對中國作家具有某種示范性和啟示性,但中國作家在借鑒過程中也產生了的一些誤讀,這些誤讀又說明了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差異。正是中國20世紀上半葉特殊的歷史社會背景造就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兒童文學。20世紀上半葉中國兒童文學是在世界兒童文學的影響下逐步走向自覺和成熟的,同時,也立足本民族文化并從中汲取營養,從而具有了深厚的民族性與本土性。另一方面,中國文化(包括神話及民間故事)對在中國生活過的外國作家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這種影響直接或間接體現在其兒童文學作品中。在此基礎上,該課題進一步探討如何促進中外兒童文學的交流與對話,如何建立中國兒童文學的現代品格,即不僅具有鮮明的開放性與吸納性,還具有深厚的民族性與本土性。

20世紀以來,中外文學理論家對兒童文學問題從學理的角度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論述。由于我國兒童文學研究起步較晚,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世界各國兒童文學創作和批評理論的翻譯、吸納和運用。“五四”前后對世界各國兒童文學創作和理論的翻譯和吸納促成了我國兒童文學創作的第一次。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早期翻譯家和文學家以及西方來華傳教士對外國兒童文學的譯介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得外國兒童文學進入中國作家和讀者的視野。同樣,這種文學交流也進一步推動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與碰撞。20世紀上半葉,隨著中外文學對話與交流日益頻繁,外國兒童文學對中國作家產生較大的影響。外國兒童文學與中國傳統文學迥異,對中國作家具有某種示范性和啟示性,但中國作家在借鑒過程中也產生了的一些誤讀,這些誤讀又說明了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差異。正是中國20世紀上半葉特殊的歷史社會背景造就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兒童文學。其中一個突出的例子是劉易斯?卡洛爾的兒童文學經典《愛麗絲奇境漫游》在“五四”時期翻譯大潮中被中國讀者所熟知。它的第一個中譯本由趙元任翻譯,當時取名為《阿麗思漫游奇境記》,1922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深受愛麗絲故事的吸引,沈從文和陳伯吹分別創作了長篇小說《阿麗思中國游記》和童話《阿麗思小姐》。比較三個截然不同的三個版本的愛麗絲故事,可以看出中國作家力圖借鑒外國兒童文學精神,但同時由于特殊的歷史背景和迥異的文學傳統,中國作家對愛麗絲的故事進行了不自覺的誤讀和自覺的改寫。可以說,20世紀上半葉中國兒童文學是在世界兒童文學的影響下逐步走向自覺和成熟的,反映了中國兒童文學作家試圖建立世界視野的努力。同時,他們立足于本民族文化并從中汲取營養,從而使中國兒童文學具有了深厚的民族性與本土性。這種研究思路不僅著眼于外國兒童文學在中國的誤讀和接受,還分析了外國兒童文學作家作品對中國作家的影響,更重要的是還研究了中國文化及兒童文學對外國作家的影響以及在國外的接受情況,力圖探討雙向的交流和對話,而非單向的影響。中國文化(包括神話及民間故事)對在中國生活過的外國作家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這種影響直接或間接體現在其兒童文學作品中。如賽珍珠、凱特琳?帕特森等外國作家的兒童文學創作中體現了較為明顯的中國元素。20世紀上半葉中國兒童文學在國外的譯介處于起步階段,但中國作家(如鄭振鐸等)勇于向國外介紹中國文化和中國優秀的各類文學作品,努力維護著民族的自尊與自信。

20世紀上半葉中外兒童文學關系研究促進了中國兒童文學創作理論研究。同時,探討如何促進中外兒童文學的交流與對話,如何建立中國兒童文學的現代品格(即不僅具有鮮明的開放性與吸納性,還具有深厚的民族性與本土性)這一系列的問題可以從一個方面推動學界開展其他類別文學的比較研究,為整個比較文學和世界文學的發展做貢獻。通過借鑒與創新相結合,中國學者能夠更好地融入到當代兒童文學研究的學術發展進程之中,甚至可以更好地參與到世界性兒童文學的學術對話中去,甚至可以在廣義的更為平等的比較文學學術交流中發出中國學者獨特的聲音。

參考文獻:

[1] 張永健. 中國20世紀兒童文學史[M]. 沈陽: 遼寧少年兒童出版社, 2006.

篇7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 數字資源 數據庫

[分類號]G250.7

1 我國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現狀分析

為了較全面客觀地反映我國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與開發利用的現狀,2008年9至12月,筆者選擇107所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作為重點調查對象,從這些高校的數字圖書館信息門戶人手,對各館數字資源的數量、數字資源的種類、數字資源的整合與開發利用等多方面進行較系統全面的調查,并對調查所得的數據進行了統計分析。調查的數字資源類型主要有引進數據庫、自建特色數據庫、學科導航庫、光盤資源、圖書館采集的網絡數字資源等。調查途徑主要是網絡調查、電子郵件咨詢和電話咨詢。

1.1高校圖書館擁有數據庫總量情況

通過調查,107所重點高校中有3所高校圖書館由于權限、網絡等問題無法鏈接其主頁,其余104所大學圖書館的數據庫數量分布統計結果見圖1。

觀察圖1,我們會發現我國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的數量分布大致可以分為高、中、低三個層次。只有少數重點高校圖書館擁有數量非常豐富的數據庫,而絕大多數高校圖書館只擁有少量的數據庫。在我國重點高校圖書館中擁有100個以上數據庫的圖書館只有18個,僅占統計總量的17%。排在前10位的圖書館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四川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浙江大學、暨南大學、重慶大學、吉林大學的圖書館。這說明只有具備充裕的資金支持、高素質的技術管理人才和先進的數字圖書館建設理念等必要條件,才能做好數據庫建設工作,而在我國只有少數重點高校圖書館同時具備這些條件。在我國高校圖書館數據庫建設中處于中等層次的圖書館共計有82所,占統計總量的79%。而重點高校圖書館中還有4所擁有數據庫總量不超過20個,說明這些圖書館存在資金、人才、設備、管理、思想理念等多方面的制約因素,數據庫建設處于較低水平。

1.2中外文數據庫引進情況

下面以中文數據庫被引進的次數進行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

從表1數據來看,調查的所有高校圖書館都引進了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92%的高校圖書館引進了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其次是超星電子圖書、方正Apabi電子圖書、人大報刊復印資料等數據庫。從表1中數據可知,我國高校圖書館引進中文數據庫主要是綜合性數據庫,數據容量也比較大,專業性數據庫引進的比較少。例如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是引進最多的兩個數據庫。

外文數據庫被引進的次數的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所調查的高校圖書館共引進外文數據庫708個,被引進次數比較多的有施普林格的電子期刊和電子圖書Springer LINK,EBSCO公司生產的PQDD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和EBSCO Host、AmericanPhysical Society(APS)等數據庫。從表2來看,有綜合性數據庫,也有專業性數據庫,與引進的中文數據庫相比較而言,外文專業性數據庫明顯多于中文專業性數據庫。

1.3自建特色數據庫情況

在調查的104所高校圖書館中,有1所高校圖書館由于網頁鏈接問題無法訪問特色數據庫,有11所高校圖書館未建立特色數據庫。對92所高校圖書館自建的特色數據庫進行統計,結果自建特色數據庫數量排名前10位的圖書館名單如表3所示:

經調查統計,所調查的高校圖書館共建有600個特色數據庫。建立特色數據庫最多的是清華大學圖書館,其次是華南師范大學圖書館,特色數據庫數量均不少于20個。大部分高校圖書館都建立了本校的學位論文提交系統、教學參考資料、隨書光盤數據庫等。這些高校圖書館主要是根據本校的學科發展特點和特色的館藏資源,或者是圍繞學校所在地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建立相應的特色數據庫,如:武漢大學圖書館建立的長江三峽資料數據庫、長江資源庫、環境資源法數據庫、中國水力發電工程特色數據庫;清華大學圖書館建立的清華網絡學堂、紅色網站、明理法律、建筑數字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建立的東北亞研究數據庫、汽車工程信息數據庫、滿鐵資料庫、亞細亞文庫、東北地區地學文獻數據庫;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建立的京師文庫全文庫、解放前師范學校及中小學教科書全文庫、民國圖書全文庫、中文珍稀期刊題錄庫、全元文篇名作者索引等。

1.4學科導航庫建設情況

學科導航是以學科為單元對Internet上的相關學術資源進行搜集、分類、描述、組織和序化,建立分類式資源組織體系、動態鏈接、學科資源數據庫和檢索平臺,于網上,為用戶提供網絡學科信息資源導引和檢索線索的導航系統。學科導航庫的建立可以方便各個學科讀者查詢本學科網絡信息資源,讓學科特別是重點學科領域的師生快速地了解本學科領域前沿研究動向、發展趨勢和國際動態,節省其搜索網站的時間和網絡通訊費用。

在調查的107所高校圖書館中,有6所高校圖書館由于權限限制或者無法鏈接而打不開圖書館主頁或者無法鏈接學科導航,實際調查數量為101所高校圖書館。其中有39所圖書館未建立學科導航、或者正在建設、或者是簡單鏈接其他高校的學科導航,占調查總數的38.6%。

從表4可以得知,僅有武漢大學圖書館學科導航庫所導航學科數量超過20個,其他有6所高校圖書館超過10個,剩下的高校圖書館學科導航庫所導航學科數量不足10個。從調查統計數據得知,平均每所高校圖書館學科導航數據庫數量只有4.1個。作為211重點高校圖書館,有重點學科建設的優勢,也有技術、人才、資金的優勢,學科導航庫的建設尤顯薄弱。

2 我國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存在的問題

2.1個別高校圖書館引進數據庫數量較少

所調查的104所重點高校圖書館共引進中、外文數據庫6615個,平均每個圖書館引進數據庫63.5個,其中平均每個圖書館引進中文數據庫24.7個、外文數據庫38.8個,外文數據庫明顯多于中文數據庫。在引進中文數據庫方面,僅有2所高校圖書館引進中文數據庫超過100個,還有10所高校圖書館引進的中文數據庫不足10個。在引進外文數據庫方面,僅有6所高校圖書館引進外文數據庫超過了100個,也有9所高校圖書館引進外文數據庫不足10個。

2.2數據庫重復建設較為嚴重

一方面,數據庫自身建設重復。比較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就可知,兩個數據庫包含的期刊都有8000多種,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主要收錄的是社會科學方面的期刊,兼收

有部分科技類核心期刊,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主要收錄的是科技方面的期刊,兼收有部分社會類核心期刊。兩個數據庫收錄的期刊有大部分都是重復的,但各有側重點。如果學校是綜合性院校,文理科都是重點學科,那么圖書館在購買數據庫時就要考慮同時購買這兩個數據庫,勢必造成重復購買某部分數據。

另一方面,自建數據庫重復建設情況也很嚴重。例如,在學科導航庫建設方面,存在多個高校圖書館同時建設同一學科的情況。上海交通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工業大學、電子科技大學、清華大學5所圖書館就同時都建設了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的學科導航庫。

2.3自建數據庫數量少,質量不高

在調查的104所高校圖書館中,共引進中外文數據庫6615個,自建數據庫600個,單從數量上比較,自建數據庫只占數據庫總量的8.3%。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為例,清華大學圖書館共引進中外文數據庫448個,自建數據庫28個,自建數據庫占總量的5.9%;北京大學圖書館共引進中外文數據庫206個,自建數據庫6個,自建數據庫占總量的2.8%;武漢大學圖書館共引進中外文數據庫97個,自建數據庫11個,自建數據庫占總量的10.2%。在調查的各高校圖書館自建的數據庫中真正具有較高價值、形成特色的寥寥無幾。

2.4數據庫容量較小

我國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的范圍比較廣,雖然各館均在開發特色館藏資源,但是數字資源建設的容量較小,大部分數據庫的容量在10-100MB之間,且鏈接的資源較多。數據庫的規模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甚遠。如美國的OCLC擁有300多種語言的書目數據4000萬條,館藏信息5億條,而“中國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CNKI)”收藏了8200多種中文學術期刊,學科專題數據庫才3000個,學位論文數據庫70多萬條,相比之下差距甚遠。

2.5大部分高校圖書館未實現數字資源整合檢索

在調查的104所高校圖書館中,都購買和建設了多種不同的數據庫資源,特別是資金雄厚的圖書館都擁有大量的數字資源,但這些數字資源都是不同商家提供的異構數據庫。盡管許多數字資源使用效果非常好,但當使用者在查詢多個數據庫時,需要重新登陸各個數據庫、重復輸入關鍵詞,從而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效率也比較低,給訪問數據庫造成很大的瓶頸。

在所調查的高校圖書館中,只有24所圖書館實現了數字資源的跨庫整合檢索,真正實現了讀者不用重復登陸、一站式的檢索理念。但建立這種整合檢索的圖書館只占調查總數的24.5%,所以說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整合系統并不健全,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數字資源整合將是研究熱點。

3 我國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中存在問題的解決對策

3.1加大力度引進中外文數據庫

中文數據庫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大部分數據庫是大而泛,數據量比較多,購買費用也比較高。高校圖書館在引進中文數據庫的時候要綜合考慮數據庫的使用效果、學科專業建設、重復引進、經費投入等問題,合理引進中文數據庫。在經費允許的條件下,根據學科專業建設情況,盡量多引進專業性數據庫,滿足多學科的教師和學生的科研學習需要。

經調查,同國外現有的專業數據庫相比,目前國內引進的外文數據庫只有2%左右,這與順應數字圖書館發展趨勢是不相稱的。因此,有必要不斷加強外文數據庫的引進力度,逐漸加大這方面的資金投入。

目前許多圖書館在引進數據庫時缺乏主動性,絕大多數仍處在商上門推銷的被動試用、接受階段。我們應當通過多種渠道了解全球專業數據庫的出版信息,變被動為主動,努力做好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

3.2加強自建數據庫建設

在本文的調查中顯示,我國高校圖書館引進的數據庫比較多,而自建的數據庫比較少,自建特色庫的質量也比較低,本身數據庫的資源也比較少,基于以上問題,要加強自建特色數據庫的建設,筆者認為應該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集中精力搜集具有某種優勢的信息資源。收集本校師生論文、著作,建成相應的數據庫,在圖書館主頁上建立鏈接,提供給讀者檢索,是構建特色數據庫的一個可行方法。同時,收集文獻被收錄和被引用情況,既能反映出學校科研的水平,又能提升服務層次,更好地顯示出本館數字資源的特色。高校圖書館還可以結合本地地方特色資源,建設具有濃郁的本地特色的數據庫。例如,吉首大學圖書館利用其地處沈從文先生故鄉的優勢,建立了“沈從文文獻資料中心”;湘潭大學圖書館位居偉人故里,建立了“思想文獻信息中心”,等等,不僅為本校的教學科研提供了優質高效的個性化服務,也為地區乃至全國性的圖書館數字資源共享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對所收集的文獻信息進行深加工,形成一批質量較高的二、三次文獻。深層次文獻信息資源的開發不僅是為了充分揭示圖書館的館藏文獻信息資源,更主要的是為了更好地提供利用。要抓好圖書館的信息化建設,促進文獻信息資源的深層次開發,必須根據信息量化程度的難易、數據量的大小,統一規范系統數據,制定各專業數據庫的建設規劃、發展、標準和實施步驟,分工合作、有條不紊、分期分批地進行文獻信息資源的全面建設。

?根據重點學科、重點課題,對國內外該研究領域的新觀點、新思潮、新動向進行跟蹤,提供定性、定量的專題報告和論點匯編。高校圖書館具有文獻資源優勢,豐富的館藏特色文獻為重點學科、重點課題數據庫的建立儲備了良好的資源基礎。圖書館擔負著學科建設的資料存儲和資源建設的重要任務。例如,清華大學的建筑數字圖書館、北京林業大學的林木育種數據庫、內蒙古大學的蒙古學特色數據庫等都與本校的重點優勢學科緊密相連。

3.3加強高校聯盟,實現資源共建共享

實現各高校數字圖書館之間的互連和資源共享,是數字圖書館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解決資金短缺的一個重要舉措。資源共享的基礎是共建,因此要在管理體制和資源配置方式上進行改革,變單一建設為集中建設,變封閉式管理為開放式管理,改變大而全、小而全的思想,避免重復建設,浪費大量的資金和時間。各館要轉變觀念,樹立全局意識,把自身建設放在資源共建共享的大環境中來考慮,積極參與數字資源的整體化組織與建設,通過緊密協作,統一規劃,統一標準,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制定高校數字資源建設的整體目標。另外要根據各個館的功能和定位,確定數字資源的訂購范圍,合理分配各圖書館數字資源的建設規模,盡可能地把各個圖書館的經費投入集中起來進行數字資源的整體規劃,形成資源共建共享的運行機制,建設“大圖書館”的數字資源,最終實現數字資源分布式存儲和管理、集成化“一站式”檢索和利用的格局。

3.4加強數字資源整合檢索建設

數字資源整合是一種數字資源優化組合的存在狀態,是依據一定需要,對各相對獨立的資源系統中的數據內容、功能結構及其互動關系進行類聚和重組,重新結合為一個新的有機整體,形成一個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的數字資源體系,數字資源的整合程度直接關系到其能否被高效吸收及利用。

數字資源整合主要有基于OPAC、跨庫檢索、資源導航、超級鏈接等形式的信息資源整合。以OPAC系統為基礎的資源整合平臺,可以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跨越館內資源和書目服務的局限,方便地使用館外的或數字化的文獻資源。目前每個數據庫都有不同的檢索界面和檢索方式,給讀者檢索資源造成了相當的困難,對異構數據庫進行資源整合與統一檢索,將大大提高讀者對信息資源獲取的效率。資源導航系統的功能主要是幫助讀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信息資源,供讀者瀏覽或按一定的特征來檢索,并提供該資源的檢索入口。利用網絡超文本鏈接特性,可以將文獻的有關知識點鏈接起來,達到將有關的信息資源鏈接在一起,形成一個具有內在聯系的有機整體,以方便讀者利用各類信息資源,這就是鏈接整合。

參考文獻:

[1]王桂玲,網絡資源學科導航與DC元數據,現代情報,2005(8):209―201。

[2]徐俐華,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的再思考,圖書館,2006(6):97―98,116。

[3]余清芬,國外數據庫引進現狀、問題與對策,新世紀圖書館,2003(5):40-43。

[4]毛燕梅,高校圖書館特色數字資源建設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圖書情報工作,2004(12):89―91,97。

[5]譚芳蘭,淺談高校圖書館特色虛擬館藏建設,情報探索,2006(7):109―111。

[6]韓亭,董泗利,網絡環境下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的原則與策略,現代情報,2008(1):61―63。

篇8

選題依據:在當今以金融、技術、信息為主導的知識經濟時代,企業之間的激烈競爭實質上是企業文化之間的激烈競爭。企業文化對于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它對企業的管理體制、決策指導思想、經營戰略、管理方式等都有重要影響,從而對企業的興衰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而占我國國民經濟主導地位的國有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停留在低水平的封閉型企業文化階段,其“企業文化”常被單純地認為是企業的政治思想工作,或者將企業職工的文體活動代替“企業文化”。也有的國有企業把“企業文化”僅僅表現在一些大同小異的口號和標語上面,或規章制度及企業標志上面,沒有真正體現出企業員工所追求的價值觀,經營理念和企業精神等深厚內涵,沒有真正發掘出企業員工中蘊藏的推動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強大力量。優秀的企業文化是不會自發產生的,而是在人們積極追求過程中慢慢積累起來的。這就要求我國國有企業重視企業文化建設,不斷的進行古今文化、中外文化的比較與吸取,并結合本企業的特點塑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使國有企業在競爭中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在未來的激烈競爭中不斷發展壯大。可行性論述:21世紀是一個充滿競爭和挑戰的世紀。在這個世紀中,以人為中心的管理意識的企業文化與企業的科學技術、經營管理一樣,是企業基礎中的“軟件”。如果不能建立起適合我國國情和本企業特點的的國有企業文化,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方面就難以取得長遠的成效。因此探討國有企業文化重構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論文擬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實證分析和規范分析相結合;對比論證;列事實、擺依據;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過圖書查詢、網上瀏覽、去國有企業實地調研等方法來收集資料。擬運用經濟學、企業管理學、組織行為學等相關知識來撰寫論文。

本論文擬分以下幾個部分撰寫:第一部分:企業文化的概述通過對企業文化的含義,作用和地位及國內外企業文化發展的現狀的簡單闡述來對企業文化的概況作一個簡要的敘述。第二部分:我國國有企業文化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擬對國有企業文化面臨的主要問題及相關原因進行剖析,通過對問題的剖析來達到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作用。第三部分:重構國有企業文化的對策通過對國有企業文化現存面臨的主要問題的剖析來尋找并找到問題的根源所在,然后相應地采取解決問題的措施來對現存問題加以解決。

推薦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免费看 | 亚洲综合色在线观看一区 | 中文字幕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亚洲国内一区二区 |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 | 精品亚洲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