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英語論文8篇

時間:2023-03-21 17:04:57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中醫藥英語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篇1

1目前中醫藥發展存在問題及對策

近年來,中醫藥作為一種重要輔助及補充醫學,在逐步走向世界的同時也受到一些質疑。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以目前現代科學研究方法難以提供足夠的證據支持包括傳統針灸經絡理論在內的中醫藥理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成為限制中醫藥發展的瓶頸問題。隨著計算機技術、醫學影像技術及圖像處理技術的發展,新技術在中醫藥基礎及臨床科研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推動了中醫藥科學的現代化發展。作為一種先進的生物醫學影像技術,fMRI在探索中醫藥在臨床疾病治療中的作用機制方面展現了非常重要的潛在應用價值,但fMRI技術的復雜性要求從事該項研究的人員同時具備計算機信息科學及醫藥學基礎知識,而我國傳統醫工分離的教育體制導致該領域人才匱乏。近年來,為實現中醫藥現代化和信息化目標,全國不少中醫藥院校逐步開設了中醫藥信息學專業。作為一門新興的醫工結合的交叉學科,中醫藥信息學將現代信息工程技術與傳統的中醫藥科學密切關聯,為培養符合中醫藥領域fMRI研究人才創造了條件。筆者認為,推動中醫藥信息學科建設、開展中醫藥領域fMRI研究,是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科研方法挖掘中醫藥寶庫、研究中醫藥科學、解決制約傳統醫學發展瓶頸問題的關鍵所在。

2磁共振功能成像基本原理及其在科研中的應用

傳統醫學成像技術主要包括X線成像、超聲成像、電子計算機X射線斷層掃描技術(CT成像)、磁共振成像(MRI)及核醫學成像,以往這些成像均以解剖成像為主,主要通過觀察疾病引起的解剖形態變化來實現診斷和鑒別診斷目的。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醫學影像技術逐步從之前單一解剖成像發展成為一種解剖成像與功能成像兼備的可用于臨床疾病診斷治療及基礎和臨床科研的技術手段,其中MRI技術的發展尤為突出。fMRI便是一種將功能與解剖成像、臨床與科研影像相結合的成像新技術,為腦功能相關的基礎和臨床研究開拓了新的發展方向。

2.1基本原理

廣義的fMRI技術包括彌散加權成像(DWI)、彌散張量成像(DTI)、灌注加權成像(PWI)、磁共振波譜分析(MRS)、磁共振波譜成像(MRSI)及血氧水平依賴成像(BOLD)等。不同的成像技術各有優勢,在臨床中有不同的應用。狹義的fMRI一般特指基于血氧水平信號變化強度的BOLD技術,其基本原理是人體大腦神經元活動導致大腦被激活的功能區局部血流動力學發生改變,引起血液中順磁性氧合血紅蛋白及抗磁性脫氧血紅蛋白的比例改變,使局部磁場均勻度變化,進而引起BOLD信號改變。

2.2基礎及臨床研究中的應用

基于BOLD的fMRI技術無需注射對比劑,以其無創、無輻射損傷、高空間和時間分辨率、可在活體上重復進行等優點在腦功能基礎及臨床研究中具備獨特的優勢。目前,fMRI在基礎科研中主要應用于運動、感覺(聽覺、視覺、嗅覺)、語言、認知、記憶、智力、情緒、性格、決策、睡眠、意識、性別、發育、衰老、針刺、坐禪、睡眠等相關研究,尤其在認知神經科學領域取得豐碩成果。在臨床研究中,fMRI技術主要應用于神經系統相關類疾病、各種成癮性疾病、精神類疾病、藥物應用、腦卒中及損傷后神經功能恢復、疼痛及癲癇等相關研究。值得關注的是,fMRI能從整體上探索各種診療方案對人體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恰好與中醫將人體視為有機統一整體的理念相符。因此,fMRI在各種中醫特色病種的研究中獨具優勢,在揭示中醫治療疾病的內在機制方面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3磁共振功能成像在中醫藥領域中的應用

近年來,fMRI廣泛應用于基礎科研及臨床研究中,在中醫藥領域,由于fMRI實現了無損傷活體腦功能研究,可直觀獲取針刺時腦功能區激活狀態的信息,使針刺作用機制的研究日趨深入。目前,國內外學者做了大量基于fMRI的針刺作用機理研究[1-5]。其范圍主要涵蓋真針刺與假針刺時中樞神經響應的區別、不同針刺手法中樞神經響應的區別、不同穴位中樞神經響應的區別、健康志愿者與處于不同疾病狀態下患者的區別、針刺刺激與其他類型刺激的神經響應區別等。針刺作用的發揮與中樞神經系統的調控及調節機制密切相關,但對針刺通過中樞神經系統調控的具體作用機制,目前仍存在不同的學術觀點。如哈佛Martinos生物醫學圖像研究中心的中醫針灸研究團隊的研究表明,針刺是通過大腦邊緣系統、旁邊緣系統、大腦皮層的負激活來發揮作用[6]。國內相關研究則表明,針刺刺激具有不同的時空特性,這種不同穴位的不同時空特性正是針刺治療的關鍵影響因素,也是針刺穴位特異性的基礎[7]。當然,關于針刺fMRI研究的方法學尚存在一些問題[8],有待進一步深入探討。另外,fMRI在中醫藥其他領域也逐漸顯現了巨大的潛在應用價值。如在中醫藥治療的療效觀察、療效評價及作用機制等方面的研究正在逐步開展。此外,國內一些研究機構也在探索將fMRI用于中醫癥候及證型的研究中。

4對中醫藥信息學科建設的意義

fMRI作為在中醫藥基礎研究及臨床研究中有重要應用價值的現代化醫學影像技術,對中醫藥的信息化和現代化發展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當然,fMRI研究的復雜性對從事fMRI研究的科研人員提出了較大的挑戰,fMRI復雜的實驗數據處理要求相關科研人員既要擁有扎實的計算機科學、信息科學等理工學科知識基礎,同時還要求具備必要的醫學知識。因此,fMRI研究的發展需要一批具備跨學科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但我國目前醫工分離的教育體制導致這一類型人才極為缺乏。為此,不少中醫院校近年來逐步開設了中醫藥信息學專業課程。

作為一門新興的中醫藥學和信息科學的交叉學科[9-10],中醫藥信息學科立足于中醫藥信息化發展的需要,將計算機科學、信息科學與醫學科學相結合,打破了以往醫工分離的教育體制,客觀上提供了將包括中醫藥科學在內的醫學和信息工程學科切實有效融合的客觀條件,為fMRI研究發展所需人才的培養創造了條件。目前,不少中醫藥院校附屬醫院放射科室已引進了MRI,具備了開展fMRI研究所需的實驗數據采集和分析的設備條件,同時又有充足的研究所需的病源條件,對今后開展中醫藥相關的fMRI研究極為有利。因此,中醫院校有必要充分發揮中醫藥信息學科的重要作用,合理設置中醫藥信息學專業,調整中醫藥信息學課程設置,為學生構建醫工結合的基礎知識體系[11];同時,重視培養開展fMRI研究所需的人才,推動fMRI研究在中醫藥領域的應用和發展,逐步形成fMRI研究發展與中醫藥信息學科建設互相促進的局面。

5小結與展望

篇2

關鍵詞:中醫藥;糖尿病;治未病

糖尿病(DM)是由胰島素缺乏和/或胰島素生物作用障礙導致的糖、蛋白質和脂肪代謝紊亂為特征的一種慢性進行性疾病。它是一種非常常見的代謝性疾病,其心、腦、腎、眼、神經及周圍血管并發癥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預防各種并發癥的產生對于保證患者的生活質量尤為重要。糖尿病可參照中醫“消渴”病范疇進行預防和診治,中醫學防治消渴病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尤其是“治未病”理論指導下的預防為主、既病防變等思想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本文就以下幾個方面對治未病思想在消渴病診治中的應用做一簡單探討。

一、中醫學的“治未病”理論

早在兩千多年以前《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由此提出了“治未病”的預防思想。一方面是強調養生,預防疾病的發生;另一方面是發病之后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及時控制疾病的發展或加重。即未病先防,已病防變。

中醫學認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疾病是陰陽失衡,人體正氣與致病邪氣相互作用、相互抗爭、運動變化的過程。“亞疾病”是相對于疾病標準而定義,其研究應從“未病”4種形態的潛病未病態向前病未病態深入發展。無病有證屬于“亞疾病”狀態,是“亞疾病”中可以運用中醫“四診”方法進行辨證論治的一部分。因此,將“治未病”理論指導無病有證的“亞疾病”狀態,運用中醫“四診”方法進行辨證論治,達到未病先防的目的。

糖尿病發病前的潛伏階段較長,從啟動到出現臨床癥狀往往要經歷幾年甚至幾十年,導致患病以后的預后處理往往使治療處于被動狀態,耗費大量的社會成本,而且效果也不盡如人意。對易感人群,特別是IGT(一種處于糖耐量正常和DM之間的異常代謝狀態)人群采取適當的措施進行早期干預,對減少或延緩此類人發生DM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二、防病于未然

歷代醫家對糖尿病(消渴)的癥狀特點、兼證及病因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和論述,辨證治療的經驗也較豐富,認為消渴病是一組在眾多外因和內因的相互作用下,導致臟腑氣化功能失調而出現的虛實夾雜的綜合性內傷雜病。

《靈樞·五變篇》曰:“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意思是說五臟虛弱的人容易產生消渴病,五臟虛弱相當于現代醫學的遺傳易感性,但并非五臟皆柔弱者皆患消渴病。明代張介賓《景岳全書》中說:“消渴病,其為病之肇端,皆膏粱肥甘之變,皆富貴人病之而貧賤者少有也。”由于富貴之人過食肥甘,醇酒厚味,營養過盛,使脾胃運化功能受損,積熱內蘊,化熱傷津,加之體力活動減少,形體肥胖,具備了發生消渴病的條件。

王暉等把有家庭遺傳背景、體質羸弱、真氣不足的易感人群、高危人群,在外界環境因素如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勞欲過度等作用下誘發的癥狀不明顯的糖尿病患者稱作糖尿病原始期。此期患者雖無糖尿病典型癥狀,臨床血糖監測也在正常范圍,但其常有家庭糖尿病遺傳史。對于這些潛在人群,加強中醫對其體質特征的認識判定,結合對其血糖的檢測測,是中醫診法的未病先防。要求其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適量運動,控制肥胖等,是可以通過非藥物方法來預防糖尿病的發生。同時,在糖尿病原始期結合其體質,運用中醫藥綜合干預其熱、燥、痰等偏性,其效果會更加明顯,這也是中醫學獨有的特點和優勢。

現代醫學認為疾病必須經過一個“積累”過程,任何疾病的發生發展都不可能是突然而起的,它必然要經過或短或長的潛伏階段。并由此引出了“亞健康”狀態和“亞疾病”狀態,二者雖有不同,但都提出要在疾病的“潛伏階段”預防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這一觀點和中醫學類似,但運用藥物干預時還缺乏公認的治療手段。

三、治病于初始

糖尿病雖然很難完全治愈,但是只要通過良好的代謝控制就能減少或避免嚴重損害和并發癥,使糖尿病患者獲得與正常人相近的生活品質。糖尿病的早期治療是糖尿病治療的關鍵,其中最主要的是要讓糖尿病患者認識到糖尿病的危害性和可控制性、可治療性,要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并向好的方向發展,糖尿病健康教育起著重要作用。

大量資料顯示,對DM高危人群進行有效及合理的干預,DM是可以預防和推遲的。IGT是2型糖尿病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該階段屬可逆階段,是人體處于糖代謝紊亂的代償性階段,是由糖耐量正常向2型糖尿病的過渡階段。研究證明IGT人群中每年糖尿病的發病率是非糖尿病人群的100倍左右,對100倍增高的高危人群進行的干預自然是最節省人力物力的措施。此外,GDM(妊娠期糖尿病)婦女也屬于DM的高危人群,產后患糖尿病的風險較高。因而,增強對GDM婦女分娩后DM發生情況的認識,明確發病機制,以及參與發病的相關因素,并采取適當的措施進行早期干預,對減少或延緩GDM婦女發生2型DM有重要意義。馬綱提出,理想的IGT干預模式應該符合以下幾個特征:①充分得到循證醫學證據的支持,明確有效;②最大限度滿足IGT人群的順應性,能夠長期堅持;③高質量、標準化的規范易于推廣;④能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力量,使之成為一場大規模社會實踐;⑤符合衛生經濟學“成本-效果”原則。可從準備和實施兩個層面來探討如何開展IGT“治未病”綜合干預模式運作。

胡華娟等認為主要應該針對糖尿病高危人群和糖調節受損人群進行干預,具體提出:①改變生活方式,主要是調節飲食、運動和精神;②選加口服二甲雙胍或拜糖平等藥;③辨證選方,并適當加入以下幾種中藥調控:地骨皮、葛根、花粉、玄參、生地、知母、麥冬、黃連、人參、黃芪、黃精、白術、山藥、絞股藍、甘草、白芍、女貞子、枸杞子等,這些中藥具有調整血糖作用;④適當加以選擇調節血糖作用的食物:如苦瓜、南瓜、葫蘆瓜、冬瓜、玉米須、大蒜、洋蔥、山藥、芹菜、菠菜等;⑤盡量避免服用有降低糖耐量的不良作用的藥物如雙氫克尿塞等;⑥糖調節受損屬亞健康狀態,調節亞健康應先扶正氣。

我國近年來不少研究報道顯示,糖尿病知識強化教育,能更有效地提高患者自控水平,增強對糖尿病的認識,改善糖、脂代謝水平。同時能有效改善精神和心理障礙,提高患者生命質量。:

四、既病防傳變

糖尿病對健康帶來的不良后果不局限于血糖失控所引發的急性并發癥,還可因長期高血糖導致涉及微血管、大血管及神經系統等的慢性并發癥。隨著糖尿病患者生存期延長,這些慢性并發癥已成為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致殘和死亡原因。因此,治療糖尿病不僅僅是控制血糖,更重要的是保護靶器官,防止并發癥的發生,這也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及降低病死率的根本途徑。

既病防變包含早期診治和防止傳變。病邪初襲人體,病情輕淺,若不及時診治,病邪會由表入里,病情由輕變重。其次,各種疾病都有不同的傳變途徑及發展規律,內傷雜病多以五行生克制化規律傳變及經絡傳變等。清代醫家葉天士提出“務必先安未受邪之地”,是對既病防變思想的應用和發揮。因此,對于起病隱匿的糖尿病早期并發癥,關鍵在于早預防、早診斷、早治療。目前,中華中醫藥學會亞健康分會將已出現糖尿病的早期或亞臨床表現,但尚未出現明顯的臨床改變或靶器官損害的慢性病后備軍及高危人群,稱之為“傳變未病態”人群,治療管理的重點是防進展、防演變、防事件(腎病、腦卒中、心肌梗塞等各種并發癥)。梁曉春指出“既病防變,是指早期診治,根據人體陰陽失衡、臟腑功能失調的動態變化,把握疾病發生發展與傳變規律,以防止或阻斷疾病的發展與傳變”。

循證醫學資料表明,盡管治療DM的并發癥較為困難,但早期聯合治療并有效控制血糖可減少Ⅱ型DM患者心、腦、腎血管和視網膜病變等并發癥的發生。全球不同組織都制定了相應的糖尿病控制目標以及效果評定標準。血糖監測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手段,是糖尿病綜合治療方法的組成部分。有規律地進行血糖監測,可以為醫護人員提供血糖波動的情況,有助于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諸如飲食、運動的調整、降糖藥物種類及劑型的選擇等。同時,還應積極控制血壓、糾正血脂異常、減重、減輕胰島素抵抗、戒煙等,全面控制DM患者的心血管等危險因素。

五、結語

糖尿病是多種因素導致的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多發病、常見病,中醫強調“治未病”的重要性,即在糖尿病發生早期甚或前期就積極進行干預。一方面,“治未病”理論是未來醫學研究的新領域:從未來醫學的發展方向考慮,“不治已病治未病”和“上工治未病”的觀點和認識具有相當的前瞻性和重大的現實意義。另一方面,要想降低糖尿病的發病率,就必須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變”,這對于糖尿病的預防、治療和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糖尿病并發癥早期可以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沒有自覺癥狀,及發病后防止出現并發癥時,發揮中醫藥綜合防治的特色和優勢,運用中醫診法,靈活掌握臟腑病機及生克制化之理,防止疾病傳變,注意病理產物的相互轉化,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先天稟賦不足,五臟柔弱使腎虛、肺燥、胃熱,陰虛燥熱的病機主線乃成,六侵襲,化熱損陰,里應外合發為消渴病及其并發癥。糖尿病是先天不足、飲食、勞倦、房勞、六、七情等復合病因,耗傷肺、胃、腎之陰所致。肺、脾、腎等臟腑柔弱,津液代謝失常,肝氣郁結,疏泄不利可造成氣滯、血瘀、痰凝,使病情遷延纏綿,變證百出。西醫研究亦證實,高脂血癥、血液流變學異常、血流緩慢、組織缺氧,既是糖尿病的發病因素,又是其病理產物,是加重病情、導致各種并發癥的元兇。糖尿病及其并發癥中醫證型基本按照陰虛燥熱一氣陰兩虛一陰陽兩虛規律動態演變,要立足肺脾腎調治痰虛瘀。例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病程冗長,病變以下肢為主,有血瘀的癥狀和體征,證候特點以虛實夾雜為主,符合中醫久病及腎,病久入絡的理論,所以對于該病的治療,謝激揚提出在臨床上應根據“治未病”理論,早期使用平補腎氣,活血化瘀及搜風通絡等藥物,以及時阻斷神經病變的進展。

另一方面,要有效運用現代檢測方法。其一,要根據不同糖尿病及早期并發癥的發病特征,注意高發人群的篩查檢測,進行可疑糖尿病及早期并發癥的相關性理化指標的臨床檢測,增加早期診斷的度量參數,提高早期診斷率;其二,要善于捕捉糖尿病早期并發癥邪伏臟損、功能紊亂的早期跡象,搜集反映疾病特征的臨床表現。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相應的靶器官的功能、生化、組織化學、甚至形態學的變化在糖尿病自然病程的早期即已開始。早期預防時間首先針對IGT人群,尤其是對葡萄糖耐量正常但伴有高血壓病、高血脂、冠心病等的高危人群,即應開始干預,也可以通過基因檢查確定需要早期干預的高危個體。

【參考文獻】

[1]王暉,陳霞波,周建揚,等.淺論糖尿病各階段的中醫病機[J].中醫雜志,2004,45(2):157.

[2]楊學清,葉旭.重視IFG和IGT的篩查及認識[J].邯鄲醫學高等專科學校,2003,16(2):105.

[3]馬綱.構建“治未病”IGT干預模式和評價體系[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32(5):586.

[4]胡華娟,詹銳文.治未病與糖尿病預防[J].遼寧中醫雜志,2008,35(9):1332.

[5]梁曉春.用“治未病”的預防思想阻斷糖尿病的蔓延[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2(5):249.

篇3

能力本位教學體系要求學習者在學習結束后必須具有一定的能力和水平,在教學過程中對方法和方式則給予了最大的靈活性和開放性,這正是能力本位指導下的教學形式和傳統的教學形式的差異。能力本位教學體系應創建較為完善的“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型、實踐型、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具體表現為:

(1)教師講解與師生互動相結合

以學生為主體,采用互動式的教學方法,利用課堂組織各種有趣的語言交際活動,可以通過小組討論、雙人對話等方式,組織學生進行各種聽說交際活動,如圍繞課文展開討論和辯論,運用課文主題進行演講、游戲、故事改編、短劇表演等活動,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流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課堂教學與自主學習相結合

除課堂教學外,還可以安排和指導學生進行一系列的英語自主學習活動,利用語音室、校園網,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與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和方式,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要。

(3)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相結合

強調課外語言學習和應用環境建設,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接觸和操練英語的場所和機會。同時大外部的英語廣播站、大學英語網絡教學平臺,為學生學習英語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此外,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英語課外活動,如英語沙龍、英語角、英語才藝秀、英語主題征文大賽、PPT大賽等,為學生提供了語言應用的環境和實踐的舞臺。

二、能力本位指導下的師生角色

能力本位指導下的教學模式,使教師的角色轉變為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情境觀察的指導者、學生學習過程的輔導者,引導幫助學生建立適當的學習目標,并確認和選擇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提高認知能力;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輔導學生利用各種便利手段獲取所需信息,并利用這些信息完成學習任務。通過組織課堂上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教師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由原來的被動接受知識轉而擔任起學習問題的發現者和探究者、協作活動的參與者、學習問題的解決者、知識結構的建構者等角色。

三、能力本位指導下的公共英語評估體系

能力本位教學可采用形成性測評和終結性測評相結合的多樣化評價體系。形成性評估主要通過對學生進行課堂監控,不定期地組織課堂討論、隨堂聽說小測驗等活動,包括學生自我評估、學生相互間的評估、教師對學生的評估等。終結性評估包括期中、期末課程考試和相應的水平考試。這樣做能充分發揮學生各自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在輕松自如、互相信任的氣氛中學習。多元化、多樣化的評估體系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增強其學習動機、增強其語言學習自信心,更重要的是鼓勵學生在學習中注重實際過程以及自己的學習表現,隨時反思自己的學習。當學生真正地理解并能學以致用時,他們才能切實感覺到這些語言知識技能的存在,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四、結語

篇4

【關鍵詞】全球化 文化導入 大學英語教學 跨文化交際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7-0035-01

眾所周知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更是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所包含知識和信息極為廣泛,任何文化的內容都可通過語言來呈現和反映,因此要想真正領會一門語言的深刻內涵,就必須學習這種語言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重視文化導入,唯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培養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依據《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本)》要求:“大學英語教學應有助于學生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面,加深對世界的了解,借鑒和吸收外國文化精華,提高文化素養”。

一、當前大學英語文化導入的現實狀況

目前,很多高校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著一個理解和認識誤區,那就是認為學習文化主要學習的是西方國家的文化,片面重視對西方文化的學習及理解,而忽視了中國文化的學習和深化,更不用提雙向文化的互動學習,學生培養跨文化能力的意識較為薄弱,未能真正參加各種跨文化交際活動。同時,大學英語課程的設置、教材的編寫片面宣傳西方文化要點,而忽視培養學生的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的提升,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相關英語資料和書籍也相對匱乏,宣傳力度不夠,認識程度不夠,這些都進一步導致了中西方文化比例嚴重失調,并不斷加深。

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未能真正貫徹以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能力,培養符合型應用人才為主的教學原則,而是更多以學生通過大學期末考試和四六級考試為主要衡量目標。同時在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上,教師仍堅持以語言教學為中心,詞匯和句子等材料脫離語境而且較為抽象,片面重視課堂翻譯,而在嵌入在課文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識較少,只是粗略的一提而已,學生雖能通過四六級考試,但缺乏系統全面的文化知識,同時由于語言教學脫離文化知識,在很大程度上極大地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能動性,教學效果比較差,因為對漢英文化差異的理解較少,嚴重影響了學生語言創造能力和語言交際能力的提高。因此,從現實情況來看,文化導入對于能否較好的實現大學英語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至關重要的。

二、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文化導入的重要意義

進入新世紀,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更加深入,科技的迅猛發展,知識和傳播技術的日新月異,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交流更加頻繁,對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符合型英語人才需求更加迫切,這就要求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在加強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的同時,更加側重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和導入,增強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滿足他們語言學習的要求,這不僅有利于擴大學生的英語學習知識面,激發英語學習興趣,而且有助于學生充分理解英語語言的文化內涵和外延,更加有利于英語學習效果的實現,更利于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2007年我國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明確要求:“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所以,大學英語課程的設計應當充分考慮學生文化素質培養和國際文化知識的熏陶和教授。而且教學大綱及課程要求都明確要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語言應用能力及跨文化交際能力。基于此,當下大學英語教學的立足點不應只是停留在聽、說、讀、寫等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培養上,而是應該以培養大學生的跨交際能力為目標,重視文化導入在英語教學過程中的必要性。

三、大學英語文化導入的實現方式

首先,充分利用和挖掘大學英語教材的文學內容和價值。

當前很多高校使用的大學英語教材中有很多課文及章節,都涉及很多文化背景知識,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相關文化內容,利用恰當的課堂導入形式,加強文化背景教學。特別是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3中關于美國文化的五個象征就是很好的文化背景知識。同時英語教材還有很多歷史典故和文學典故,這些典故具有濃郁的民族色彩和獨特的文化個性及大量的歷史文化信息。教學過程中教師靈活運用典故,可以豐富學生知識,開闊視野。同時在教學過程中以閱讀和欣賞為主,增強學生的文學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感悟英美文學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和美感。

其次,改變傳統教學方式,將人文思想引入課堂,注重文化差異。

在大學英語過程中,高校應該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改變過去片面強調學生語言基礎知識和技能培養的教學理念,注重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建立開放教學空間,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充分利用課上及課后時間,增強語言文化知識的輸入。構建個性化課堂,鼓勵學生課余時間注重積累的語言知識,特別是人文知識,引導學生對新內容、新知識進行語言應用建構,強化語言實際應用能力和交際能力。

再次,充分運用現代網絡等多媒體技術,廣辟途徑豐富學生文化知識。

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為高校英語教學提供了更加先進的教學手段,也為大學英語授課提供了很好的媒介。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創建各種日常生活場景,增強教學的實際效果性,同時可以通過網絡或者電視等媒介播放具有文化知識的電視劇和電影,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能動性,這種教學方式不僅直觀而且生動,更易于讓學生接受,能夠更好地優化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果,幫助學生不斷積累英語文化背景知識,更好地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和在實際生活中的語言應用和交際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把大學英語教學同文化教學緊密相結合是十分必要的。進入世紀,大學生只有深入了解英語國家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以及思維方式,才能正確地理解和掌握英語語言文化,不斷提高學生的文化交際能力,才能避免由于文化差異導致的交流障礙和理解困難,切實提高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段國重.英美文學與大學英語教學改革[J].甘肅科技縱橫, 2005(6):164-165.

篇5

關鍵詞:美學價值;語言藝術;學習動機;語言工具

一、英語的歷史淵源與歷史地位

人類社會一直在不斷變化,語言作為人類表達思想和交流思想的工具也在不斷發展變化。英語是當今文化交流的主要語言,尤其在跨文化交際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歷史背景及藝術特征是人類語言的寶貴財富。

英語與世界的融合主要是通過被三次語言入侵及后來兩大英語國全方位的擴張形成的。三次文化入侵分別是公元6世紀末基督教會(Christian church)及拉丁語的傳入――第一次文化入侵。第二次文化入侵:從公元793年開始,北歐的維京人(Viking)開始入侵不列顛島,英語的詞尾變化逐漸消失。1066年,法國的諾曼底(Normandy)公爵入侵不列顛島,使得法語對英語產生了極其巨大的影響。這是英語受到的第三次文化入侵。

英語語言的歷史發展和其特征具有美學藝術(Aesthetics art)的魅力。其文學與藝術發展主要有以下幾個階段:古代、中世紀時期、文藝復興時期(Renaissance)、新古典主義時期(Neoclassicism time)、維多利亞時代(Victoria time)、20世紀初期、兩次世界大戰時期和現代及當代的文學與藝術。早在中世紀的杰弗瑞•喬叟(1340-1400;Geoffrey Chaucer)到文藝復興的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時期,英語就已經奠定了其文藝和藝術語言(Art language)在歷史上的地位、影響與作用。所以,英語在近、現代社會完全扮演了名副其實的世界語的角色和聯合國主要的官方語言(English as a world language and United Nation official language)。更為重要的是,英語語言文化的歷史地位是在世界及歷史的發展與變遷中吸取了其他先進語言的藝術精華而發展和確立的。這也使得它能夠成為世上獨一無二的通用語。

二、英語及語言藝術

英國人歷來以紳士風度聞名于世。言行舉止得體、溫文爾雅,語言談吐文明優雅而有感染力則為一名紳士所必備的條件。這要求人們在平時講究語言談吐和言行舉止,注意藝術語言及語言藝術的應用,包括言辭措詞的修飾與表達,以增強語言的藝術表達及語言的藝術感染力。在英語的藝術美中,修辭是一門生成的藝術,修辭是通過包括言語在內的符號傳遞,有意識地在相對短的時間內影響他人決策與行為并打動他人取得預期效果的言語交際。這種能夠引起共鳴的修辭更容易被人們接受,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和表現力。如高級英語中的一些句子就是很好的證明:(1)We shall fight him by land, we shall fight him by sea, we shall fight him in the air, until,with God’s help, we have rid the earth of his shadow and liberated its peoples from his yoke.這個句子的表現力非常強。三個排比句氣勢恢宏,顯示了丘吉爾打敗納粹的堅強決心。而后面兩個暗喻,將希特勒的影響比作陰影,納粹的壓迫比作牛軛,恰當而生動。(2)Ship in the Desert.“沙漠之州”是一個非常引人注目的題目,船停泊在沙漠中是人們很少見過的景象,因此能夠有效地喚起讀者的好奇心和學習的興趣。(3) You pass from the heat and glare of a big, open square into a cool, dark cavern which extends as far as the eye can see, losing itself in the shadow distance. 作者用heat, glare與cool, dark 形成對比寫出了中東集市的特點,繪出了一種從外向內的動態美。人們從日常生活中開始發現與挖掘語言的美學價值,甚至在各種藝術創作中也嘗試并充斥著這種美學價值觀念。英語的藝術語言和語言藝術也由此相應發展了起來。這正是英語語言美學藝術及其美學價值(Aesthetic value)的集中體現。而英國語言的全球化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大英帝國之后又是美國的雄霸世界,隨之而來的就是英語國家對世界經濟的入侵及思想文化的加速傳播,以至英語文化成了世界文化近幾百年來溝通與交流最重要的主流文化。英語的語言藝術和語言美也體現在高級英語中的一些句子上面。

(1)Then as you penetrate deeper into the bazaar, the noise of the entrance fades away, and you come to the muted cloth-market.

句子中動詞penetrate十分生動,包含了要刺破隔膜,即穿過人群才能走到市場深處的意思。

(2)The very act of stepping on this soil,in breathing this air of Hiroshima, was for me a far greater adventure than any trip reportorial assignment I’d previously taken.

這個句子用詞非常謹慎細致。Soil是個有情感味的單詞,比country, land更能表達作者心中的感受。

(3)In what conceivable way dose our car concern you?

公爵夫人在這里用了一個反問句,對Ogilvie進行尖銳地反擊,加強了語氣的同時更凸顯了她的嚴厲及其對對方的厭惡。

(4)I knew more about retreating than the man that invented retreating.

這句話馬克?吐溫說得極為幽默,具有諷刺的意味。眾說周知沒人發明撤退,撤退是一軍隊用語,指畏懼對方或考慮到戰略的需要而后腿,這里充分說明了當時馬克?吐溫所在的軍隊是一支紀律松懈和腐敗的部隊,所以馬克?吐溫選擇了離開。

三、英語藝術語言和語言藝術對英語學習與文化交流的影響

由于英語的特殊社會歷史背景及其獨特的發展歷程和文化內涵,使得英語思想文化演變成了人類近現代和當代的主流思想及文化。人類只要還有對美的向往、愿望與追求,就永遠不會失去對生活的追求與勇氣。通過英語美學藝術語言及語言藝術的欣賞、學習與交流,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營造英語學習的最佳環境,提高學習者的自身語言意識、語感與情感交流以及審美觀(Aesthetic standard)、思想情操 (Thought sentiment)、道德觀念(Morality),拉近各民族與國家間的距離,更使得我們在追求民族與社會發展過程中處于積極主動的地位,在與世界各國、各民族的競爭中能走在世界與時代的最前沿并立于不敗之地,成為一名真正的世界公民。這也是世界未來發展的必然方向。下邊以一首中國古代詩人杜甫的《登高》中英文對照來反映英語藝術語言的音美、形美、意美特征。

登高The Height Climbed

風急天高猿嘯哀,The wind is swift, the sky is high, and gibbons sadly sigh;

渚清沙白鳥飛回。The isle is clear, the sand is white, and birds to and fro fly.

天邊落木蕭蕭下,The boundless falling leaves are rustling down and down;

不盡長江滾滾來。The endless Youngtze waves are rolling on and on.

萬里悲秋常作客,Many miles from dear ones grieve me oft in fall as stranger;

百年多病獨登臺。Many years of illness see me here a lonely climber.

艱難苦恨繁霜鬢,Hard and troubled times have made my temples frost white;

潦倒新停濁酒杯。A poor and anguished heart has stopped my drinking of wine.

這首詩語言簡潔洗練、節拍緊湊、音韻和諧。譯詩幾乎都是選用單音節、快節奏的單詞,構成兩行七音步抑揚格的詩句。除句尾押韻外,還有行內的sky, high, white都和sigh, fly同的。此外,第一行的頭的“s”(swift, sky, sadly, sigh)都能產生優美的音響效果。而且像wind和swift,sadly和sigh連用,以及fro和fly的連用本身就能傳達出一種特別的語境效果,使人由聲音產生聯想,似乎身臨其境,感受到那急速的風聲,那哀嘆的猿聲。(鄭詩鼎P185)在“poor”和“anguished”一起用來修飾“heart”的句子中,使人聯想到精神上的痛苦和身體上的疾病導致了詩人心力交瘁。總之從詩中可以看出英語言的藝術美的特征。

故而,學習或是欣賞英語的語言文化,促進并提高、民族間文化的交流,從而使中華民族的古老文化得以發揚光大,這恰是思想開放與先進的表現。世上任何國家與民族的強盛都是在開放思想與溝通交流中走向世界甚至引領世界的。英語如果沒有被多次的文化入侵(Cultural invasion),并依托先進而強大的經濟、政治與思想文化為動力基礎,在發展中實現與世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也不會有今天的歷史地位。

四、英語藝術語言及語言文化與學習動機的激發

由于英語的世界語言主導地位,導致全世界范圍的英語學習熱潮。連創建“瘋狂英語”的李陽也不禁驚呼“整個亞洲都是英語學習的海洋!”但同時他也提醒英語學習者:“英語首先是一項技能(English is a skill.)。第二,英語只不過是一種工具(English is just a tool.)。只有熟練掌握并運用這個工具去學習、交流、談判、推銷,我們才能在全球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第三,英語很簡單,類似中國的拼音。(English is easy, just like Chinese pinyin.)第四,英語不是外語(English is no longer a foreign language.),是全世界各個民族用來交流的國際語言。中國人應該把它當作第二母語才能更好、更快地掌握英語。第五,英語能讓中國人更加聰明、更加有智慧和氣質。

所以,英語學習無論是教還是學,關鍵是寓樂于教與學中。在學中享受對美與追求的快樂,在快樂中收獲知識的樂趣。故而,教與學不必拘泥于傳統的嚴肅教學氛圍,而是應該開放思想,大膽嘗試,讓學生去欣賞并享受藝術語言的快樂氛圍與魅力。不必只為教而教,更不應該只教而不育;學生也不須只為學而學,而應樂在其(學)中,學而樂得其所。

英語作為一門國際性的語言,已充分顯示了它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它的藝術特征是語言學習中的寶貴財富,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挖掘其藝術特點,指導學生分析和理解,從中獲取語言隱含的文化內涵,提高跨文化交際學習的意識。

參考文獻:

1.李賦寧,《英語史》[M].商務印書館,1998.

2.楊育彬,藝術語言的美學功能[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6).

篇6

關鍵詞:動畫教育;動畫藝術;民間藝術文化;動畫創作

中圖分類號:J52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812-2485(2012)12-015-004

數字時代下,新媒體技術與數字化終端的崛起與發展不只意味著動畫藝術形式與傳播方式的變化,更蘊含著動畫創作的方式與內容的發展變遷。如何培養出能夠在未來與世界動畫強國進行競爭的優秀動畫創作人才,是擺在中國高校動畫創作人才的教育面前的一大挑戰。

中國高校動畫教育一方面要培養動畫創作人才具備適時吸納數字技術優點,充分利用各種新技術與新設備,提高動畫創作的技術手段與視覺表現的能力。從目前國產動畫的創作過程來看,我國的動畫創作人員并不欠缺這方面的能力,高科技的應用早已經滲透在我國動畫創作的過程當中,中國高校動畫教育的貢獻功不可沒。我國早在2005年推就出了國內首部三維動畫電影《魔比斯環》,當是它的出現意味著中國動畫的制作水平已經在向高技術發展,它的重大意義就是告知全世界,中國當時就已經擁有獨立生產和制作三

維動畫的能力了。

另一方面,中國高校動畫教育要增強動畫創作人才提升其所創作動畫的內容與藝術形式的能力,實現內容與形式的合理結合。目前的國產動畫雖然應用著先進的數字技術和數字設備,可是創作出來的國產動畫片卻只能面對低齡化的受眾市場,近幾年屢創動畫電影票房紀錄的《喜洋洋與灰太狼》系列動畫電影就是很好的例證。國產動畫的低齡化創作趨勢也從一個側面體現出中國高校動畫教育對動畫創作人才民族文化培養的缺乏。目前,中國很多高校都開設了動畫專業,從事動畫制作的人員也已經不在少數,中國的動畫產業看似前景一片光明的背后,卻是中國動畫片創作人才的極度缺乏,中國高校動畫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亟待提高。

2 中國高校動畫教育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的高校動畫教育發展遇到了瓶頸,其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是近些年來培養出的動畫創作人才缺乏藝術創造力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很多人將其歸因為動畫制作的技術水平有限,畫面效果無法與國外動畫片抗衡。這種過時的觀點在今天看來是站不住腳的,目前,我國的動畫教育雖然在教學方式和教學設備上已經與數字時代的發展像接軌,配備了先進的動畫教學實驗設備,并搬用了國外的動畫教學課程設置。中國高校動畫教育出來的動畫創作人才的動畫技術制作能力是毋庸置疑的。況且,中國動畫這幾年在平面和三維的制作技術方面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雖然制作水準同國際動畫強國的一線水平還有差距,但也已經能夠獨當一面了。中國高校動畫教育這幾年培養出的動畫創作人才的動畫制作水準是呈直線上升的趨勢,但是停滯不前的創作思想卻阻礙了他們創作出高質量的動畫片。為什么配備了頂尖的教學設備和教學課程卻仍然難以培養出能夠創作出優秀的高質量動畫創作人員,這其中既包括中國高校動畫教育思路的狹隘問題,也有動畫教育人員對于動畫藝術認識不足的問題,導致了培養出的動畫創作人才難以勝任國產動畫的質量發展需要。

動畫創作人才的成功培養并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夠實現的。一個成熟的動畫創作人才并不僅僅要精通繪畫與電腦軟件的應用,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很深厚的歷史文化知識與一定的創新能力。因為動畫是一種文化,動畫業被定義為文化產業,它被看作是多學科的互融性與交叉性,從實用性的、解決問題式的活動上升到更為廣泛而深刻的文化現象的大背景下的一種必然。作為現代設計中最重要部分的動畫,它集中了美術、設計、服裝、電腦技術、美學、文學、社會學、營銷學、電影學、表演等最為廣泛的要素,是最具有多科性和互融性的學科綜合體。因此,動畫的繁榮,決不僅僅靠熟練使用電腦、繪畫造型能力強就可以做得好的。

動畫這種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雖然具有很強的外在形式的可塑性,但是合適的內容題材的選擇才是優秀動畫作品所必須具備的。喪失了主題內容的動畫作品,就好像沒有燃料的跑車一樣,縱然被設計制造的再精良,也只是件擺設。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2005年雷聲大雨點小的中國第一部純三維動畫電影《魔比斯環》,這部動畫電影的制作過程歷時五年,耗資上億的大片運用了當時最先進的三維動畫制作技術,到最后上映時卻面臨著“無人問津”的尷尬局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它沒有自己特色。不論是劇情的設置還是人物造型的設計方面都不免顯得有些俗套。從概念構思創新角度看來,《魔比斯環》并沒無可取之處,它既沒有達到預計中的走國際路線的效果,也沒有體現出任何民族性的特色。可是如果站在有利于動畫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魔比斯環》則填補了中國動畫史上沒有三維動畫電影的空白,證明了中國的動畫制作水準的提高。從這個例子看來,國產動畫的制作水準已經不是束縛其發展的主要枷鎖了,中國高校動畫只有想辦法提升動畫創作人才的創作構思、豐富動畫的表現手段,真正地體現出中國動畫的民族性特色,才能培養出能夠與從眾多動畫強國進行競爭,并找到突破的契機的優秀動畫創作人才。

相比之下,美國好萊塢在1998年曾經以中國的民間故事《木蘭從軍記》為故事素材,改編成的動畫片《花木蘭》在上映的第一周就取得全美票房冠軍。但是作為如此優秀的動畫故事素材的原產國,中國國內的動畫創作人員卻對如此耳熟能詳的素材“視而不見”,這不能不說是中國動畫教育對動畫創作人才培養的失職,使得現在的中國動畫創作人員對本國優秀的民間文化不甚了解,這也是制約中國動畫發展民族化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3 中國民間藝術文化對高校動畫教育的積極影響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化歷史的文明古國,中華民族是一個由五十六個民族共同組成的偉大民族。如此悠久的文化歷史背景和多樣的民族風格,必然使得我國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來培養出獨具一格且內涵豐富的民間文化。它是我國本土文化的基本組成要素,是最能體現出我們中華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之一。而將優秀的民間文化中所包含多種多樣的藝術表現形式合理地應用到藝術創作當中去,最終形成中華民族特有的藝術文化形態的過程,則成為中華民族體現自身民族特色的主要方式。

動畫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藝術產品,它的民族特色就如同戲劇一樣,主要從內容題材和表現手法上體現出來的民族品格的深度與廣度。動畫的民族風格是由本民族特定的地理環境、社會狀況、文化傳統、倫理道德、風俗習慣、生活方式、語言心理等多種因素決定的。在其內容、形式、格調、表現手法上,體現出本民族的審美理想與審美需要,尤其是本民族的文化心理需要,體現出與其他民族迥然不同的氣質。

首先,從審美心理方面來講,就動畫而言,越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的題材內容,就越容易引起國際動畫界的興趣,越能在世界動畫中標出自己的位置,同時也能契合外國觀眾獵奇的觀看興趣,從某種意義上說,越是民族的,越具有國際性。中國老一輩的動畫創作人員就是通過自身對中國傳統民間藝術文化的學習和體會,將其運用到動畫的創作當中去,才在當時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例如:從萬氏兄弟于1926年完成中國的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到后來的《三個和尚》、《九色鹿》、《牧笛》等等,這些民族風格鮮明的作品在伴隨著中國動畫成長的過程當中,為中國動畫贏得了“中國學派”的美譽。無論是在表現形式還是在題材選取方面,民間藝術都為這些優秀的作品提供了廣闊的取材范圍。在題材選取方面,中國動畫多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通俗文學為原始素材,進行再創作。例如:《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就來自于神話傳說;來自于民間故事的有《馬頭琴的傳說》、《日月譚》、系列片《阿凡提的故事》等等;還有的取材于寓言和成語,例如《三個和尚》和《驕傲的將軍》。在藝術表現形式方面,由于我國民間美術、曲藝非常發達,藝術形式種類豐富,例如像國畫、剪紙、皮影、刺繡和書法這些獨特的表現手段都完全可以運用到動畫領域當中。中國動畫在發展的幾十年中,就是吸取了民間美術的營養,創造了許多新穎的動畫形式,而且在國際上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例如:由于從國畫當中得到啟示,我國于1961年拍攝的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就為世界動畫界增添了極具中國特色的新片種;在1963年,又拍出水墨動畫片《牧笛》,片中運用水墨表現了人物、家畜和山水,清秀的畫面體現出了鮮明的中國風格。

而這些具有中國本土化特色的動畫形式必然只能產生于自身豐厚的文化土壤。遺憾的是,早在二十世紀中葉就被世界動畫界所矚目的中國動畫走到今天卻迷失了方向,如今這一代的中國動畫觀眾對美國和日本的動畫片耳熟能詳,對國產動畫片卻漠不關心,這不能不說是中國動畫的悲哀。

中國動畫目前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沒能在立足于本土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大膽的創新。20世紀60年代以來借鑒水墨畫、剪紙、木偶、皮影等本土藝術造型語言,創作的動畫片都比較優秀,但我們并沒有沿著此路走下去,更沒有創新。中國本土藝術造型語言非常豐富,但如何能將其轉化為動畫藝術形式,如何使傳統的本土文化符號轉化為一種能為當代人所接受和喜愛的動畫藝術形象,是需要中國高校動畫教育深入研究的重要問題。

從本土文化中尋找動畫語言,就不能僅僅把一些傳統文化樣式、民間美術題材和表現形式直接搬到動畫當中,要經過動畫創作人員經過自己的創新思考,將傳統的藝術形式轉化為現代民眾能夠接受的形式加以表現。如果僅僅是照搬中國水墨畫、民間剪紙、皮影等具體藝術形象,將無法脫離這些藝術自身的功能特點,掉入模仿抄襲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從本土文化、民間文化中應該尋找那些民族風格鮮明,造型獨特,而又適應于動畫藝術表現的文化資源作為動畫素材加以利用。我國的傳統文化與國際化、現代化是不相違背的,關鍵在于創作者如何構思、如何運用。作為現代的國內動畫創作人員,應該注重審視中國本土藝術中最具表現力的造型語言,不論是傳統木板年畫,還是皮影、壁畫等藝術形式當中,都有動畫創作所需求的造型元素,但如何把這些豐富的形象具體化、個性化并加以綜合提煉,仍需要創作人員進行一個再創作的過程。其實美的本質是一致的,但美的形式卻是多樣的。這形式的多樣性是不同國家和民族由于自己對動畫的不同理解而發展的適合本民族的表現形式,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而對于中國動畫,照抄照搬不是辦法,重要的是在融會貫通之后,開創自己的民族風格,那樣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民族化是指動畫的精神內核,一定是反映中國人的價值觀念、風土人情、文化特色,沒有民族性便沒有個性與特色。

中國本土文化中包容著深厚的創作理念和創作形式,為我們今天的藝術創作行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也是很完整的參照。動畫不僅是一個影視形象,它可以通過一系列后續產品的衍生開發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對社會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發展民族化的創作道路,堅持從本土文化中發掘寶貴的資源,不僅是國產動畫的發展出路,更是宣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途徑。

現在,中國動畫的發展正走到了十字路口,曾經的輝煌固然令我們驕傲,但殘酷的現實還是逼迫我們進行思考和學習。我們的動畫民族化的路子走了幾十年,突然走不動了。于是就有人提議放棄民族化創作道路,發展國際化道路。目前中國動畫的“洋化”問題越來越嚴重,而且是內容題材和形象設計多方面的“洋化”。這種傾向的出發點也許是為了迎合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但是一味的模仿別人也就意味著喪失了自己的特色,這樣制作出來的動畫片當然不會被認可。解決現代化問題不能否定民族化,民族的特質、民族的文化才是中國動畫創作的根基。中國高校動畫教育需要在將民族性作為其發展根基的同時,必須深入探索現代化改革,使民族的精神特質符合現代社會審美的需要,才能真正融合在現代化的語境中,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動畫創作人才。任何藝術作品只有找到屬于自己的獨特個性之后才能找到自身存在的價值。只有將民族的精神與時代的內涵相結合,在現代語境下探索展現民族特質的新道路,探索時代條件下民族新的動畫話語,實現新型數字技術與傳統民間文化相結合的動畫人才培養模式,中國動畫才能夠迎來振興的希望。

參考文獻

1 劉斌.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成人動畫競爭戰略.現代傳播[J].2006(4)

2 陳書祿.中國文化通論.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 劉嫻.中國動畫的民族化與現代化.中國電視,2005.(8)

4 婁淑芬,李明.中國動畫“民族化”之思考.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06,23(1).

5 彭玲.關于中國動畫文化發展的思考.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5,13(1).

篇7

關鍵詞: 中醫藥院校 研究生英語教學 教學改革

中醫藥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醫學學科,中醫藥院校研究生教育是為了培養不僅具有高素質學術水平,而且具有較強醫療實踐能力的中醫藥專業的高層次專門人才。對中醫藥專業研究生來說,隨著中醫藥國際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英語能力的培養更多地體現其國際化交流實踐能力,應該突出實用性與專業性。教育部1992年頒布的《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英語(第一外語)教學大綱(試行稿)》(下文簡稱大綱)明確指出:“研究生英語教學的宗旨是為了使學生掌握英語這門工具,進行本專業的學習、研究與國際交流,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在教學中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學以致用的原則,培養和提高研究生運用英語的能力。”近年來,教育工作者紛紛對研究生的英語教學改革獻計獻策,既有理論探討,又有實證研究。盡管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仍然存在諸多困惑和問題。對于中醫藥院校來說,目前大部分院校的教學仍以公共外語為主導,沒有突出專業性的特點,這顯然不符合用人市場及中醫藥國際化的需求。因此,以提高學生專業英語應用能力為主導的中醫藥院校研究生英語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1.中醫藥院校研究生英語教學改革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分析

1.1符合中醫藥專業研究生職場的需要。

根據一項對中醫藥碩士畢業生的調查顯示:被訪者認為研究生英語課程的不足之處主要是課程結構和教材選擇不當,其中多數認為應當增加專業英語、文獻閱讀和翻譯課程方面的比例[1]。中醫藥專業研究生作為高層次的專業技術人才,學習英語主要是將其作為一種交流工具,通過學習,能夠查閱相關外文文獻,了解國內外中醫藥研究發展趨勢,用英文發表高水平研究成果,能夠熟練地用英語與國外同行進行學術交流,從而極大地提高其職場競爭力。由此看來,中醫藥院校有必要努力探索出符合畢業生職場需求的研究生英語教學新模式。

1.2中醫藥院校英語教學改革是順應中醫藥國際化發展的時代需求。

近幾年來,中醫藥國際化的步伐不斷加快,對培養既精通專業,又熟練掌握外語,具備國際化視野的高層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國中醫藥院校采取了很多積極的措施,加強中醫藥國際交流與合作,加快國際化人才培養。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舉辦,在境外設立中醫藥教學點,學歷和非學歷來華留學生教育及中醫藥科技、文化、學術等多層次、寬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急需大量優秀的國際化中醫藥人才,高層次的研究生責無旁貸將成為這股國際潮流中的生力軍,改革研究生英語教學迫在眉睫;與此同時,國際交流合作項目為中醫藥專業研究生英語教學改革提供了平臺。

1.3開展以提高專業英語應用能力為主導的英語教學改革能更加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目前大部分中醫院校仍然采取的是以傳授英語語言知識和技能為主的公共英語教學。以我校為例,目前研究生一年級英語課開設了英語精度、聽力和口語課,教學內容與專業嚴重脫節,學生學習英語缺乏熱情與主動性,存在一些弊端。我們就英語教學改革這一議題在我校2013級的學生中做了一項調查,學生普遍希望課程設置能夠幫助提高英語實際應用能力,特別是專業英語的實際應用能力。與綜合性院校相比,中醫藥院校研究生專業背景更一致,因此在研究生中集中開展以提高專業英語應用能力為主導的教學改革是可行的,也符合學生學習英語的需求。

2.中醫藥院校研究生英語教學改革的理念與目標

2.1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與本科生相比,研究生來源更復雜:有的是應屆生,有的是往屆生;有的來自農村,還有的來自大城市。學生之間英語水平差距較大。有些學生在本科階段已經通過了大學英語四級或六級考試,直接進入研究生的學習階段。有些學生,尤其是工作多年又重返校園的學生,由于工作中使用英語的機會不多,英語水平已經大大降低[2]。因此,在教學中,要充分考慮研究生群體中個體的差異性和不同學生、不同專業的需求,在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模式等諸多方面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2.2明確“增強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提高整體教育質量”的研究生英語教學改革目的。

中醫藥研究生職場需求的變化及中醫藥國際化的要求與英語教學現狀的矛盾決定了英語教學改革應始終圍繞“增強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提高整體教育質量”這一目標,這也契合了教育部的大綱要求。

3.中醫藥院校研究生英語教學改革的主要策略

針對目前中醫院校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圍繞提高學生英語實際應用能力,提高整體教育質量的目標,筆者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

3.1實行分級教學,因材施教。

針對入學英語水平參差不齊的研究生群體,實施分級教學,在教學方法和內容上體現差異化和層次化,是各個院校普遍推崇的一項改革,此舉有利于充分調動和發揮不同層次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全面提高校研究生的英語水平。在參考其他院校做法的基礎上,結合中醫藥院校研究生的專業特點,建議實施如下分類分級教學:學生入學時,以聽說讀寫水平為主要的考核標準,對學生進行分級考試,根據考試成績,并結合學生的意愿,將學生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為基礎級,對于這一部分的學生,以夯實學生英語基礎為主,可選修部分專業英語課程;第二個層次為提高級,對于這部分學生,可以在進一步提高學生聽、說、讀、寫水平的同時,強化專業英語教學。第一學期開設公共英語課程,第二學期開設專業英語課程。

3.2以提高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為宗旨,構建課堂教學、自主學習和課外應用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

對于大部分經過十多年基礎和高等教育的研究生來說,英文是幾乎貫穿始終的一門主課。以我校為例,研究生第一學期英語教學多達108學時,平均占各個專業1/3學時。盡管如此,學生依然抱怨還是沒能掌握英文這門語言,不能用英文表達自己的思想。學生語言交際能力差是最突出的問題。因此,必須從教學內容和模式上加以改革,積極構建課堂教學、自主學習和課外應用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首先,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重視方法的指導,語言學習本身就是一個長期積累和練習的過程,教師應該結合多年學習語言的經驗,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這是一個優秀教師應該具備的能力與素質。第二,科學設置課程,合理安排教學。這項改革應建立在分級教學的基礎之上。對于英語水平不高,處于基礎級的學生,要側重于強化基礎,適當增加聽說比例,教學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譯能力。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教學方法可以更加靈活,加大全外語授課比重,注重聽說訓練,引入外籍教師授課。教師可以將教材與當代熱點問題結合起來,布置學生撰寫小論文或報告,給每個學生上臺演講的機會,并組織學生討論。第三,充分發揮現代網絡和廣播電視資源,鼓勵學生多聽多看原版電影、電視和廣播,從而為學生提供最佳語言學習環境和口語練習范本,有效提高學生英語文化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第四,積極開辟第二課堂,通過舉辦豐富多彩的課外英語實踐活動,如英語演講比賽、寫作比賽、英語角、英語協會等,提高學生語言實際應用能力。

3.3實行有特色的專業英語教學。

中醫藥院校研究生英語教學改革的另一項重要內容是進行有特色的專業英語教學,在提高學生英語語言交際能力的同時,突出培養學生的專業英語應用能力。課程方面,可開設中醫英語、醫學英語、外文文獻檢索、科技英語論文寫作等實用性和針對性較強的課程,同時,也可根據需要,開設用英文講授的專業課,供學生選修。通過這些課程,訓練學生專業英語表達、翻譯與寫作的能力。在教學手段上,要充分發揮現代網絡技術與多媒體的作用,制作內容充實、形式豐富、互動性強的雙語多媒體課件和雙語教學網站,作為對教材有益的補充和學生自我學習的平臺,在教師的指導下,要求學生擴大專業英語閱讀量,加強練習。教學中還可引入PBL(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教學方法,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教師設計教學案例,結合臨床或科研實踐,模擬學術論壇、視頻會議等,組織學生分組學習討論。在這一過程中一方面強化學生用口頭或書面英語表達專業學科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學生的專業思維能力和應用能力。

3.4加快教材建設,培養高素質的雙語教學師資。

中醫藥院校推行專業英語教學改革,首先要有配套的教材。目前全國還沒有形成統一的適合中醫藥專業研究生使用的專業英語教材,沒有明確的標準和要求。為此,建議各兄弟院校加強交流與合作,組織力量,編寫中醫藥研究生英語聽說、閱讀、寫譯等系列教材。決定教學效果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教學師資,特別是雙語教學隊伍的素質。為此,應加大雙語教師的培訓力度,除了在政策上給予支持外,鼓勵教師之間互相交流,開展公開教學,也是一種有效的途徑。

3.5充分發揮國際合作資源,增強學生英語實踐應用能力。

近年來,全國中醫藥院校與世界各國的醫療、衛生和教育機構開展了多層次、寬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不僅能夠擴大院校的國際國內影響,而且能夠為增強學生英語實踐應用能力提供有效途徑。以我校為例,我校每年接受數十名來自世界各地的中醫短訓生,學生臨床見習需要配備一批過硬的翻譯人員,這些人員大部分來自中醫專業研究生,通過實踐,學生專業水平和語言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今后,我校將進一步推進國際化進程,加大與境外院校合作的力度,建立海外研究生培養基地,借助這些平臺,我校將試點在針灸推拿專業研究生中組建國際精英班,選拔優秀學生赴海外學習實踐,從更高和更廣的層次提高學生的專業英語應用能力,拓寬他們的國際化視野。通過這些舉措,培養一批優秀的國際化中醫藥人才。

3.6建立研究生英語教學考核體系。

考試方法不能與教學目標匹配,就會失去其監控作用或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3]。因此,從根本上實現提高學生專業英語應用能力的目標,必須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改革研究生英語教學考核體系。根據我們在實際工作中的體會,單純以四六級“一把尺”考量學生的英語能力顯然既不全面,又不科學。應拓寬考核范圍,豐富考核形式:對學生英語能力的考核除期末卷面成績外,還應結合其平時表現,如課堂演講、提交論文,參與課外英語活動的情況等,進行綜合評價。考核形式可以采取筆試、口試、小論文等多種形式。另外,考試中可以減小客觀題的比重,增加主觀題的比重。

中醫藥院校研究生英語教學改革涉及教材建設、課程設計、師資隊伍建設、教學手段創新等諸多方面,是一項系統工程,還面臨很多亟待解決的課題。只有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始終圍繞提高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目標,摸索中醫院校英語研究生教學改革的新模式,才能抓住中醫藥教育國際化帶來的機遇,培養出既精通專業,又熟練掌握外語,具備國際化視野的高層次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成華,宋紅波.中醫院校碩士研究生英語教學模式探微[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26(3):474-475.

[2]張爽,趙棟,周茜.近十年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英語教學改革綜述[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29(4):131-133.

篇8

“全球化”引導高校英語課程變革的趨勢。當今,中西方交流的日益頻繁,各個領域都不斷的交流,全球化腳步不斷加快,英語這“公用語言”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全球化不只是人員、物質和思想的流動,而是一種心境。在全球化的大環境下,英語全球化是實現“全球化”進程的關鍵一步。英語全球化這一普遍的觀點得到了眾多專家和學者的認同,英語的使用被廣泛應用于商務、技術、科學、因特網、流行娛樂、甚至運動等領域,展現了英語在教育政策的實現中所扮演的無處不在的角色。由此可見英語教學的“全球化”的地位。我國現階段的高校英語課程存在著這樣或者那樣的弊端和不足。英語課程變革任務也變了各高校的課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我校進行英語課程變革的社會、政治情境。隨著我國體育教育的不斷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的日益深入,我國原有的高校英語教育與社會對現代人才培養的需要存在了一定的不相適應的現象,影響高校英語教育質量。教育部于2002年再次將大學英語課程改革列入議程。2007年教育部高教廳公布修訂后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提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的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可以說本次英語教育變革是之前歷次改革無法比擬的。

我校進行醫學專業英語課程選修課的開設。作為黑龍江省中醫藥大學的一名英語教師積極參加英語課程變革是我義不容辭的。此次變革我校本著從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轉變著手,以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轉變傳統學習方式的“被動性、依賴性、統一性、虛擬性、認同性”并向現代學習方式的“主動性、獨立性、獨特性、體驗性與問題性”的過度,開醫學專業英語課程選修課。此選修課本著提高學生英語實際應用能力的原則,進行課程設計,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為中心的課程。

社會文化、政治和經濟等因素對醫學專業英語課程的影響

社會文化對醫學專業英語課程影響。眾所周知,國際上大部分的文獻是英語為主的,醫學類的文獻也不例外,要想了解本專業領域的研最新研究動態,及時跟上醫學發展的步伐這就要求我們醫學類院校的學生必須能夠熟練的閱讀醫學專業英語著作。尤其在如今的IT時代,信息就是力量,獲得信息和傳播信息都將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和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響力的重要標志。醫學專業英語選修課的開設,是我校培養高級的醫學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時也是為在中醫藥領域的科學研究和國際流的方便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現階段絕大多數的中醫藥院校沒有開設醫學專業英語,這對中醫藥的發展有著一定的制約。沒經過醫學專業英語的學習就很難對英語著的醫學文獻和刊物內容進行準確的理解,就更別說完成醫學英語論文了。為此,我校開設的醫學英語專業課程,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英語著作閱讀能力,還為培養高全面素質的中醫藥類人才奠定了基礎。

政治因素對我校英語課程變革的影響。在我國高校英語課程的市場價值是隨著英語國家的國際政治地位、經濟實力、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等諸種因素變化而變化的。尤其是英、美兩國的國際政治地位對高校英語課程的市場價值作用的影響尤為明顯,其影響之大,持續時間之長。使之在全球化的進程中,英語成為不可替代的“語言工具”。各個領域的研究離不開英語,為跟上腳步高校英語課程必須進行變革,高校英語課程的變革隨著英語國家的政治地位、綜合實力改變而改變。中醫和西醫關系和漢語跟英語的關系很類似。隨著我國政治地位和國家的綜合實力的不斷提升,越來的多的人重視和喜歡漢語和中國的傳統醫學。為了融入全球化的進程中。我們不能直接政治干預,直接的政治干涉,往往只是強調教育系統的經濟作用,已經極大地忽略了教育對于推動年輕一代個人發展的責任所在。因此,我們要不斷融合中西方文化,協調漢語和英語的關系,加強中醫的國際交流,這就要求中醫藥類大學開設醫學專業英語。

經濟因素對我校英語課程變革的影響。隨著經濟和國際交流的迅猛發展,社會對英語人才的的需求越來越多,也越來越趨向多元化,過去那種單一的英語教育已經滿足不了時代的進步的需求。高等院校的英語教育有著不同的情況的不適應性。在一定的情況下對經濟的發展起著制約作用。過去高校的公共英語教育到了必須變革的地步了。無論是課程變革還是教學理念都應有所變化。教育改革的設計和實施為理解上的巨大突破和學習上的提供了一個機遇。高校過去單一的英語教學,已不再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的需求,經濟發展對高校單一的英語教育的需求量在逐漸減少。公共英語的的傳統辦學模式面臨挑戰。尤其在醫學方面,國際交流是醫學進步的主要途徑,傳統的高校公共英語教育很難準確理解在國際交流的醫學專業術語,因此在醫學國際交流合作中迫切需要掌握醫學知識、熟練運用醫學專業英語的復合人才。對此,我校英語教育工作者經過多方探討和研究開設了醫學專業英語選修課。

推薦期刊
  • 中醫
    刊號:11-2166/R
    級別:北大期刊
  • 中醫正骨
    刊號:41-1162/R
    級別:統計源期刊
  • 陜西中醫
    刊號:61-1105/R
    級別:統計源期刊
  • 中醫康復
    刊號:44-1757/R
    級別:省級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中文文字幕文字幕亚洲色 | 日韩AV激情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吉泽明步 | 中文字幕在线久热精品 | 亚洲欧洲日韩在线电影 | 午夜a级日本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