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物醫生畢業論文8篇

時間:2023-03-21 17:04:35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寵物醫生畢業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寵物醫生畢業論文

篇1

水族科學與技術專業 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 實踐

一、前言

根據地方經濟發展和國家“建設漁業強國”戰略對人才的需求,教育部以教高函[2004]3號文批準設立水族科學與技術專業(下簡稱水族專業),專業代碼090703S,隸屬農學學科(09)水產類(0907),屬目錄外專業,最先在上海海洋大學和華中農業大學開設。該專業是在傳統水產養殖學科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興專業,主要培養具有觀賞水生動植物養殖與鑒賞、繁殖與育種、營養與飼料、病害防治、水質調控、水族工程設計、水族經營管理等方面知識與能力,能在水族生產、休閑漁業、水族管理等領域從事觀賞水生動植物的養殖開發、科學研究、教學、管理等工作的應用性、復合型專業技術人才。

二、實施“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的背景

系統的“產學研結合教育模式”最早可追溯至1906年,美國辛辛那提大學首次提出,要求一部分專業和一些教育項目的學生一年中必須有1/4的時間到自己專業對口的公司或企業等單位去實習,以獲得必要的知識。20世紀30年代,以安提亞克大學為代表的一些美國大學形成了另外一種合作教育模式――全人教育模式(安提亞克模式):要求學習與社會生產實踐定期轉化,在校生必須采取“學習――工作――學習”的方式完成學業,要求每個畢業生都應具有在多個社會生產領域和部門工作的經驗。1951年,以斯坦福大學創建的大學科學園為標志,產學研合作又開始了一種新的方式――科技園與創新中心模式;而企業大學則是美國近期興起的一種產學研合作教育新模式。

除了大型水族館或展覽中心外,觀賞水族業總體上是一個門檻比較低的行業,目前市場上有著眾多家庭作坊式的小型觀賞魚養殖企業,如何在一個“全民可入行”的行業中凸顯該專業的優勢和特色,是擺在眾人面前的一個高高的門檻。開展“產學研合作”,可有效利用企業資源,從企業生產中發現他們難以解決的問題,通過科學研究與實踐,為企業切實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案,顯現出高校與普通從業者之間最大的差別,即“登高則望遠”。同時,既然水族業是一個門檻相對比較低的產業。如何推動學生進行自主創業,開展創新科學研究,也成為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必須思考的問題之一。

因此,實施“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是上海海洋大學水族專業創建伊始即明確的主導方向,是培養該專業高素質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必經之路。通過產學研的結合,學生可在生產一線了解企業的運作慣例模式、生產流程;可在教師的科研中了解行業的最新研究進展、最大的問題、最熱的熱點;而實踐中遇到的問題,研究中碰到的瓶頸,則進一步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各種知識。對提高學生的市場認知度、對專業的全局認識、實踐操作技能等方面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性。

三、“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實踐

在幾年的探索與實踐中,上海海洋大學創建的“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使該專業在人才培養方案、師資隊伍、教育教學手段、實驗實踐教育、科研創新、社會服務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1.適應社會需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

水族專業在國內尚處起步階段,而在國際上的同類專業也并不多,包括美國洪堡州立大學的水族科學專業、新英格蘭大學的水產養殖與水族科學專業、密歇根州立大學的動物園與水族科學專業等,很多大學通常是把水族作為生物科學或者水產養殖學專業的一個分支,有時僅僅是幾門選修課,這遠遠不能滿足市場對水族人才培養的需求。因此,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可借鑒處并不多。

我們在比較分析國內外本科院校同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基礎之上,自2006年起,連續召開了五屆“水族科學與產業發展研討會”,會議邀請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企業家,包括政界人士,探討我國水族產業的發展以及水族專業的發展情況,指明社會所需的該專業學生的基本能力和素養、就業去向等,從而建立了一套知識結構、能力銜接較為合理的水族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開設了一批特色課程,如“觀賞水族養殖學”、“觀賞水族疾病防治學”、“水族工程學”、“水族館創意與設計”、“游釣漁業學”、“水族經營與管理”、“水草栽培學”等,使該專業學生更多地側重于觀賞水族的教學實踐和研究領域,形成以鑒賞、保護和開發水生觀賞動植物為中心的專業風格。

加大實驗實踐環節所占比例。以實踐教學為例,該專業學生共有3項實習,包括“水生生物認識實習”、“水族生物調查實習”、以及“生產實習”。這些實習分別在基礎實踐訓練、走出校門的調查實踐、以及直接進入企業的生產實踐3個遞進的環節中給予學生充分的鍛煉。同時,在一年級開設“名師導航”,在四年級開設“水族高級研討課”,均邀請產業界人士授課,自始自終把握社會需求。

2.注重培養、柔性引智,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由于國內的水族專業多從水產養殖學“母體”中脫胎而出,所以很多教師也由傳統意義上的水產養殖學轉行而來。這兩個專業在學科屬性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專業服務對象、市場定位上有著顯著差異。因此,學校鼓勵對水族產業有興趣的老師轉行,加強對他們的培養。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組織教師前往新加坡、日本、印度等國家和廣東、深圳等地區開展調查和業務交流;對這些教師申請水族產業方面的科研課題給予資助,為他們水族實驗室的建設提供幫助;創造條件,讓教師參與進政府和企業舉辦的各類產業活動,開拓視野,增加與業界的聯系。同時,通過柔性引智,聘請業界專家作為客座教授,為本科生授課和指導本科生畢業論文實踐。

3.教育教學手段的多樣化

觀賞水族的根本特性之一在于其“觀賞性”,該專業的很多課程也就因此而更具趣味性,教育教學手段也就呈現多樣化的特點。

教師們多采用多媒體教學和網絡教學形式,以生動的畫面、動態效果介紹世界各國水族產業的發展情況、不同種類的觀賞水族、它們的生理生態習性、增養殖技術、病害的防治技術、高品質觀賞水族的鑒賞等。來自業界的各種視頻、照片成為課程講授重要的素材。

同時,自主學習成為該專業學生的一個亮點。學校成立了觀賞魚愛好者協會、水族科學商店、水族診所,以該專業同學為主體,從事種類鑒別、養殖護理、水質監控、病害防治等常規工作,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工作積極性和責任心。例如,學校所有公共場所的觀賞水族箱均由該專業學生建設與維護。

4.強化實驗實踐教學

水族專業是一個應用型非常強的專業,因此,學校邀請水族產業的業界人士、高校相關專業教授,共同商討水族專業實驗平臺的建設,目前已建成基礎實驗室、觀賞水族養殖實驗室、水族工程實驗室、餌料生物實驗室、觀賞水草栽培實驗室、游釣實驗室、景觀與會展設計室。購置了42套水族養殖系統,可進行平行試驗的水族缸、紫外線消毒儀、加熱設備和自動溫控系統等。這些實驗室的建設滿足了企業對學生觀賞水族“水、種、餌、病、賞”等方面能力的培養。

在實習基地建設方面,與8家水族企業建立了長期實習合作關系,這些企業每年均可接受水族專業學生6周的生產實習。通過實習,學生們鞏固了課堂教學內容,基本做到了融會貫通、學以致用,更重要的是增進了對社會的了解,明晰了產業發展的需求,為自身進一步學習指明了方向。同時,學生還根據實習單位生產中出現的問題,結合所學基礎知識,開展一些小型試驗。例如,當觀賞魚生病需要投放漁藥時,企業通常會根據經驗行事,而學生們則通過開展急性毒性試驗研究,給出施藥的合理劑量,既有防病治病效果,又不會污染水環境。學生們的青春也為企業注入了活力,而且他們也成為這些企業潛在的員工、水族市場發展的引導員和未來的客戶。

5.拓展創新研究

鼓勵和支持學生將創新性意識和想法付諸實踐,進行創新性研究,并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組織能力和領導能力。

學校設立了針對本科生的不同層面的大學生創新活動項目,具體包括:與國內外相關企業合作,設立了創新項目研究基金,學生根據企業設計的問題導向,設計研究項目,旨在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水族科學商店科研項目,學生根據社區居民繼續解決的技術難點著手,設計研究項目,旨在解決居家水族的問題;市、校級大學生創新項目,學生以“興趣驅動、自主實踐、重在過程”為原則,自主選題。近年來,水族專業學生積極申請各類創新研究項目,例如“水族箱糞便殘餌自動清除系統的設計研究”、“斗魚低溫本土越冬品種的馴化與培育”、“‘一眉道人’繁殖的研究”、“海月水母鹽度適應性研究”、“水族缸基肥添加器的設計”等由大學生主持的項目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6.走出象牙塔,服務社會

“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實踐讓我們深知,大學最終是要培養一批能服務于社會的人,在這一思想指導下,讓水族專業的學生走出象牙塔,服務社會成為專業建設非常重要的一環。

學校設立了水族科學商店項目,以學生為主,教師進行指導,直接面向社會、面向社區,向市民提供觀賞魚器材配置、水族箱布景與維護、水族疾病防治以及水族知識普及等服務。同時,針對居民日益突出的水族飼養問題,如家庭更換觀賞魚品種和水族箱無人值守等情況,提供水族收容、寄養、認養和代養等研究與項目服務。

建立水族診所,所長由教師擔任,而醫生和護士均是我們的本科生。他們面對的是水生動植物病患,他們為每位病患建立了病歷卡,設有專門的床位,實行復診制度。而這些病患則成為實踐教學最好的活體標本。診所一經建立即引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既解決了市民飼養水生寵物的難題,也有助于觀賞魚產業的蓬勃發展。有些市民由于要出差或出國,他們還會把水族寵物帶到診所代為照料。對學生而言,看病的實踐既是教學學習,又是科學研究,還要有一種人文關懷。

在上海市科技館、自然博物館、水族館等處都能看到水族專業教師和學生的身影。上海國際休閑水族展覽會上,水族專業教師成為重要的會展組織者,而學生們則是重要的參與者和志愿者。

參考文獻:

篇2

1.1“3”的改革

1.1.1改革課程體系,優化教學資源,強化實踐環節制定與生產實踐、社會發展需要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即注重基礎和實踐技能的培養,增設交叉性、前緣性學科課程,合理壓縮理論課課時比例,特別是全校公共基礎課(如《基礎化學》、《高等數學》等)。制定符合動物醫學專業需要的教學大綱,適當增大專業選修課比例,增加實驗實踐課時。以2011級動物醫學專業課程設置為例,理論課2090學時,其中選修課297學時,實驗實踐課1421學時,達到理論課時的40.5%;實驗實踐課中,在企業完成的專業實習課為720學時,占總實驗實踐課課時的50.7%,保障了在總學時數不變甚至下調的情況下,理論教學與實踐環節學時數的合理分配。充分利用現有教學資源,打通相近專業的基礎課程。例如,將《生物化學》和《動物生物化學》統一為《生物化學》;《微生物學》、《獸醫微生物學》、《食品微生物》統一為《微生物學》,分方向的內容安排在專業課中。特別注重在課程中增加與生產實際相關的內容,并側重與企業合作研究的內容。淡化動物科學和動物醫學專業界限,以適應現代養殖模式的需求。充分利用研究所這一教學實踐平臺,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如《傳染病學》實驗項目均在研究所通過實際病例開展,增加學生臨床診斷的學習機會。此外,還增設了《分子生物學》、《動物行為學》等較新的課程,強化現代診斷技術在臨床上的應用。

1.1.2邀請相關產業和領域的專業人員進入課堂為提高教學質量,不斷邀請省內外高校教授、行業專家等來校講課。如邀請福建農林大學肖天放教授講授《動物遺傳學》;選修課《小動物疾病防治》由深圳瑞鵬寵物醫療機構多名執業醫師根據自身特長分別講授小動物內科學、外科學、藥理學、保定、護理等課程內容。在大學三年級下學期,即進入實習前的1個學期,每周安排2個學時讓合作企業進入課堂,與學生分享當前畜牧業發展的狀況和需求以及先進養殖理念。

1.1.3建立教學科研協同的實驗教學模式教師將科研滲入本科實驗教學,著力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與研究、創新能力,實現教學與科研的資源共享。打通教學科研實驗室壁壘,堅持重點實驗室、技術研究中心與實驗室教學中心“一體化”,有意識地將一些科技成果及時轉化為創新性實驗項目,加強學生的創新型實驗能力。針對農業生產中的動物醫學問題,引入科研成果,使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基礎與前沿、生產實踐應用與實驗教學內容有機地結合,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1.1.4依托龍巖學院動物醫學研究所,建立開放式教學模式動物醫學研究所不分節假日全天候面向學生開放,動物科學和動物醫學專業的學生可利用課余、周末、寒暑假在研究所學習。為了實現更好地開展實踐教學,研究所制定了學生實踐的內容與要求,把學生的實踐多次穿插在理論教學之間同步進行。例如,《獸醫傳染病學》等課程重新修訂了實驗項目,豐富、生動的病例加深了學生對《獸醫傳染病學》、《獸醫外科學》等課程理論知識的理解。動物醫學研究所已發展成為動物醫學專業課程實驗教學平臺、畢業論文平臺和教師實踐技能培訓平臺,解決了校內外實踐環節的結合問題。

1.2“1”的改革

1.2.1嚴格選擇實習合作企業選擇生產規模大、管理規范、知名度高的畜牧行業企業,通過到企業充分調研,深度洽談合作事宜,在雙方自愿、互惠的前提下,簽訂校企合作協議。共同制定實綱、實習計劃、實習方案,制定管理制度,建立學校、用人單位和行業部門共同參與的學生考核評價機制。

1.2.2采用“雙導師制”每個實習企業均有一名專任教師為帶隊實習教師,帶領學生下企業實習,組織實習計劃的落實,會同實習單位的技術人員具體指導學生進行實習。并每周審閱學生實習周記,定期到實習單位檢查實習開展情況。聘請企業技術骨干為實訓指導教師,指導學生的實踐環節。同時,企業也可聘請教師為專業技術顧問,參與企業的管理。

1.2.3定期召開實結報告會和企業座談反饋會為了進一步加強實踐基地與學院的聯系,強化實踐基地對學生實習方案的落實,增加校外實踐基地對學院學生實習的認同,討論和解決實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完善“3+1”應用型獸醫人才培養方案,定期邀請各實踐基地負責人和學生代表召開實習經驗交流會,并對實習基地建設和學生實習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進行剖析,不斷改進實綱和實習方案。

1.3教師隊伍的改革鼓勵專任教師到相關產業和領域的一線學習交流,同時邀請相關產業和領域的技術人員到學校兼職授課,建立良好的交流機制。校企合作為培養“雙師型”人才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具體途徑有:

(1)充分利用校內實訓基地———動物醫學研究所為平臺,鼓勵教師進入研究所參與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2)根據需要分批選送教師到企業參加專業實踐活動或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進行專業培訓,請實踐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到學校進行培訓,以提高“雙師型”教師的實踐能力;

(3)支持專業教師在合作辦學的企業中擔任技術員、管理部門經理、技術顧問;

(4)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激發教師的內在動力,促進教師的自學自培,并積極組織教師參加國家級執業獸醫師資格培訓考試。

2“3+1”新型獸醫人才培養模式的應用效果

2.1推動了教學平臺建設

通過培養模式改革,促進了專業發展,先后獲得了“教育部首批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福建省“獸醫學一級重點學科”、“預防獸醫學與獸醫生物技術省級重點實驗室”、“福建省生豬疫病防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動物醫學省級特色專業”、“動物醫學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動物疫病防控校企合作省級實踐教學基地”等省級質量工程項目建設,以及《微生物學》和《獸醫傳染病學》省級精品課程建設。動物醫學專業教師隊伍也先后獲得了“預防獸醫學省級教學團隊”和“預防獸醫學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建設。

2.2實習生受到企業高度認可

經過4年的實踐證明,采用這一新型培養方案培養出來的學生既有較強的理論基礎知識,又有較強的實踐操作技能。通過近1年的企業實踐,學生在實際工作中既能從事獸醫工作,又具有畜牧經營管理、衛生檢驗和檢疫等方面的能力,同時還具備能下到一線接受任何形式的就業、一生中多次就業和轉向就業的心理素質和能力。合作企業對該專業畢業生的政治素質、道德品質、工作態度、基礎理論水平、獨立工作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健康狀況等皆評價較高。

2.3畢業生就業比例升高

學院與企業建立了穩定的良性合作關系,實習期間表現優秀的學生經學生、企業雙向選擇,可自愿留在原實習企業就業。2011年4月、2012年2月和2013年5月分別舉辦了畜牧獸醫專場招聘會,每次參加招聘的企業達到50家以上,供需比約1∶3.5,學生選擇就業單位機會增加。4年來共培養了3屆292名畢業生,學生就業率逐年升高,達94%以上。畢業后的動物醫學專業學生不管是走上科研崗位還是走入生產、銷售企業,都表現出了獨特的創新、創業才能,用人單位都給予了較高的評價。經用人單位反映,龍巖學院培養的學生具有5個方面的特色:一是安心基層、腳踏實地;二是專業實踐能力強;三是創業能力強;四是適應能力強;五是綜合素質高。

2.4考研錄取率明顯提高

“3+1”獸醫人才培養方案一方面強化了實踐能力,另一方面仍然非常重視理論基礎知識教學,理論和實踐兩手并抓。除就業率升高外,考研率也呈逐年上升趨勢,據初步統計,由2011屆的1%上升到2013屆的20.8%,錄取的院校有華南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揚州大學、福建農林大學等,且考研錄取總分名列前茅,受到錄取院校導師的好評。

2.5促進了雙師型教師的培養

動物專業教師隊伍學歷高,博士占61.1%,但實踐技能亟待提高。“3+1”新型獸醫人才培養模式的生產實踐教學環節,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也強化了教師與生產實踐的對接,解決了教師缺乏生產實踐經歷的問題,教師由原先的“教學型”、“研究型”轉變為“雙師型”,“雙師型”教師比例由原11.1%提高到55.6%,促進了“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

3小結

推薦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午夜少妇高潮在线看 | 日本国产网曝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国产综合 | 日韩最新综合一区二区 | 亚洲аv天堂网最新版在线 亚洲一区精品动漫 | 中文字幕日产乱码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