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15:36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養生哲學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盡管古代思想家對人與自然關系問題的看法不盡相同,但其中大多數人都傾向于認為人與天地萬物之間,存在著一種普遍的聯系和相互作用關系。從《莊子》的“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淮南子》的“萬物有以相連”;程顥的“人與天地一物”(《遺書》卷十一);直至戴震的“人物與天地,猶然合如一體”(《答彭進士允初書》),都從不同角度論證了人與自然界之間存在著普遍聯系。至于人與自然萬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問題,《易大傳》提出的見解最為精湛。作者一方面主張“先天而天弗違”(《文言》),即根據自然規律去引導、開發、調整自然;另一方面又提倡“后天而奉天時”,即努力去適應自然。這種觀點既肯定了人對自然的能動改造作用,又強調了人的一切作為都不可違背自然規律,而必須建立在認識和遵循自然規律的基礎之上。
哲學領域關于天人關系的上述見解勢必會對傳統養生文化產生深刻影響,這一方面是由于養生學直接以人體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另一方面則在于傳統養生文化是以古代哲學作為自己的深厚底蘊。事實上,天人關系也確實在中國養生文化中占有一席特殊地位。我們完全有理由把它視為傳統養生文化賴以生成的哲學基礎。
早在中國傳統養生理論的奠基作《黃帝內經》中就明確指出:“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靈樞?經水》)又說:“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笨梢姽糯B生家在天人關系學說的影響下,已經直觀地感覺到人類處在天地之間,生活于自然環境之中,只能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存在。既然人類只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那么也就與自然萬物之間存在一種相通相應的關系。所謂“人與天地相參”,強調的正是人與自然的統一關系。這種統一關系在傳統養生文化中,至少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得到充分印證。
1.人體的生理過程與自然界的運動變化存在同步關系?!鹅`樞》提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這就是說,人體的生理活動會隨著四季的交替而發生生長、收藏的相應變化。《素問?金匱真言》還認為:“東風生于春,病在肝”;“南風生于夏,病在心”;“西風生于秋,病在肺”;“北風生于冬,病在腎”。意思是說,人的內臟的生理功能分別與四季不同的風向相聯系,不同季節的風向往往會引起相應的內臟器管發生一定的病理反應。這些都清楚地表明了人體的生理過程是與自然界的運動變化相同步的。
(2)人體與自然萬物同受陰陽五行法則的制約,并遵循同樣的運動變化規律,俞琰《周易參同契發揮》對此作了詳盡的闡述:“人身法天象地,悉與天地造化同途?!端貑枴?‘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已閉?!衷?‘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廓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廓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是故天地有晝夜晨昏,人身亦有晝夜晨昏:天地有晦朔弦望,人身亦有晦朔弦望。其間寒暑之推遷,陰陽之代謝,悉與天地胥似。’”上述觀點的核心,就是把天地視為一個大宇宙,把人體當一個小宇宙,大小宇宙之間存在著一種息息相關的對應關系。
(3)人與自然萬物有著共同的構成物質。我國古代哲學家大多認為“元氣”是構成世界萬物的基本物質?!独献印贩Q:“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就是指陰陽二氣沖蕩而化合成萬物。人類作為自然界的萬物之一,同樣也是由“元氣”化生而成的。《素問?寶命全形論》所說的“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正強調了人和萬物一樣,都是天地之氣合乎規律的產物。事實上,在傳統養生理論,特別是《黃帝內經》中,人的生命過程,包括生、長、壯、老、死等各個階段,都被歸結為“氣”的發生和聚散的必然結果。
也許正是因為古代養生家充分認識到了人與自然萬物之間存在著高度的統一關系,所以無論在養生理論或實踐方面,他們都極力主張把研究人體與探討自然統一起來。所謂“善言天者,必有驗于人”(《素問?舉痛》),正是上述主張的典型概括。
科學發展史曾經一再告訴人們,任何一門學科的產生和發展都離不開哲學,都必然采用一定的認識方法,而所采用的哲學認識方法的性質又會對該學科的理論及實踐產生深刻影響。考察中國養生文化史可以發現,“天人合一”的觀念幾乎滲透到了其中的每一個角落。首先,“天人合一”是指“天道”與“人道”或自然與人事是相通、相類和統一的。也就是說“天人合一”論主要有兩層含義:一是天人相通,皆以“天道”,為“人道”之根本,天人是相互貫通的;二是天人相類,認為天人在形體性質上都是相似的。如《呂氏春秋?知分》曰:“人物者,陰陽之化也;陰陽者,造乎天而成者也?!比思仁翘熘庩査?故天人同類而相應。這便是古代養生家探討人體奧秘的理論武器。如前所述,“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在養生領域一般轉化成一種關于天地與人體各為一個相對獨立而又彼此對應的所謂“天人大小宇宙”理論。古代養生家往往依據這種理論,從觀察宏觀的外在大宇宙入手,來指導探索人體的內在微觀“小宇宙”。俞琰在《周易參同契發揮》中就指出“古之修丹者,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中以稽于人心;于是虛吾心,運吾神,回天關,轉地軸,上應河漢之昭回,下應海潮之升降,天地雖大,造化雖妙,而其曰月星辰之著明,五行八卦之環列,皆為吾攝入一身之中,或為吾之鼎器,或為吾之藥物,或為吾之火候。反身而觀,三才(日、月、星)皆備于我,蓋未嘗外吾身而求之他也”。至于《黃帝內經》對人體構造的認識,更是明顯地帶有“天人合一”哲學觀念影響的烙印?!鹅`樞?邪客》稱:“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音聲;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熱……”總之,在《黃帝內經》作者看來,自然界這個大宇宙有什么,人體小宇宙也就必然會有一個部分或一種機能與其對應。這種對人體奧秘的認識,今天看來盡管包含了不少牽強附會的主觀臆測成份,但它的產生對于傳統養生理論和實踐方法的確立,無疑提供了一種直觀的理論依據。
其次,“天人合一”的觀念為傳統養生理論的形成提供了哲學依據。我們知道,在傳統的養生理論中,陰陽五行學說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這種學說的產生,恰恰是以“天人合一”的觀念作為自己的哲學依據的?!额惤?陰陽類》稱:“道者,陰陽之理出;陰陽者,一分為二也。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天生于動,地生于靜,故陰陽為天地之道?!币馑际钦f,陰陽是自然界的總規律,是世間萬物的綱領。既然自然界這個大宇宙都是陰陽二氣相互作用的產物,那么根據“天人合一”的哲學理論,自然會推導出人體這個“小宇宙”也必然要受陰陽法則支配的養生觀點。所謂“天以陰陽而化生萬物,人以陰陽而營養一身”,實質正是“天人合一”哲學理論在人體陰陽學說中的具體展現。陰陽學說如此,五行理論更不例外?!端貑?天元紀大論》說:“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边@里的“五運”即“五行”。作者明確把“五行”當作自然界的普遍規律提了出來?!拔逍小奔慈皇亲匀蝗f物的普遍規律,依據“天人合一”理論,也就自然適用于人體。于是《靈樞?陰陽二十五人》篇進而推論:“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于五,人亦應之。”《素問?天元紀大淪》則講得更為透徹:“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憂思恐?!边@就表明,無論“陰陽”或是“五行”學說,“天人合一”觀念均在它們的產生過程中起了哲學依據的重要作用。
>> 論中職學校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 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與職業技能培養的關系 論職業教育中職業道德與職業技能的統籌發展 中職學生職業精神與職業技能融合培養的創新模式 論思政教育對高職學生職業技能和素質的培養 中職會計專業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 高職學生職業技能與人文素質統一發展的思考 淺談中職幼教舞蹈教學與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 論高職學生建筑識圖職業技能的培養 論高職軟件專業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 論高職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 論中職語文對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作用 論中職導游服務專業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有效舉措 論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養成與職業技能延伸培育的校園文化模式 論“中國夢”引領下的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機制建設 人文校園建設視野下的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現狀研究 論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 職業技能競賽對中職護理學生的專業素質影響分析 職業技能鑒定的發展與 音樂課如何培養中職學生職業技能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2008-12-11.
[3]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
[4]王中江,高秀昌.馮友蘭學記[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
[5]丁靈平.從中國哲學的精神追求看中國哲學之特點[EB/OL].百度文庫,2011-03-04.
[6]辭海編寫組.辭海[M].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
[7]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8]徐復觀.中國人文精神之闡揚[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6.
看到《草原》這個名字,我就喜歡。
這兩個字指向一個蒼茫、曠遠的世界,對小說里的“我”,敘述故事的人,更是具有非凡的吸引力。你看他要到草原出差,意識里不自覺地出現的,就是馬的意象,他要說個事,動不動就用馬來比喻———
說到過去,“我畢業時,東北那些曾經無比輝煌的大工廠,正像衰朽不堪的老馬一樣,一匹匹地倒下。”
說到眼下,“火車是正午出發的,它向著西北方向,像一匹吃足了草的老馬,緩緩地行進著。”
這兩個比喻還是說心外的事,說到自己心里,說到出差趕上中秋節的心情,那比喻就見出神采了:“在我眼里,中秋節就像一匹雪青色的駿馬,它落腳到草原上,才有神韻。我仿佛已經被它飄逸的鬃毛給拂著臉了,滿心的激動。”
三匹出現在比喻中的馬,很強烈地呼喚著、預示著一匹真實的馬的出現。果然,也是順理成章,天駒出現了。然后,就會有馬的主人的故事,一代代草原牧民的人生與命運,一個闊大的草原生活世界。
這是一個奇妙的過程:比喻呼喚出真實。這是在小說文本內部發生的事情;在小說文本和生活世界之間,其實也存在著這樣一種呼喚的、暗示的、延續的關系。
我說我喜歡《草原》這個名字,是因為這個名字暗示著這個名字之下的作品,最終是指向比這個作品大的生活世界。
這是什么樣的名字?和《邊城》,和《呼蘭河傳》,是一類的。我倒并不是暗示遲子建有什么野心,而要說,這樣的名字,隱含著一個作家的小說世界的性質,還隱含著一個作家的小說世界和一個更廣闊的生活世界之間的關系。我要說我個人喜歡的,是這樣的文學世界的性質,和這樣的文學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間的關系。
這個說起來有點復雜,只能簡略地勾勒一下。文學作品,就其內在要求而言,應該具有自身的統一性,它自身就應該構成一個完整的世界;然而,從另外一個層次而言,任何文學作品自身都不是完整的,它植根于它從中誕生的更大的世界。這樣一來,對于完整的理解,會產生兩種傾向:西方的文學傳統傾向于把要表現的內容絕對局限于作品里,作品自身就是一個完滿的世界;中國的文學傳統則傾向于強調作品和生活世界之間的延續、轉化、聲息相通,相對于作品的完整性而言,還存在著一個更大更完整的世界。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很難辨析清楚,當代中國的文學創作和觀念,究竟是在多大的程度上無意識中延續著中國文學傳統的傾向,以及究竟是在什么樣的程度上有意識地受到西方文學傳統傾向的強烈影響。但這個不同確實可以區分兩種類型的作家。
一類追求和強調作品內部的整一性,這也就意味著,如果一部作品自身就是完整的,那么它同時也是封閉的,它是自足的,不需要與它之外的世界形成關系。這種類型的作家通常相信個人的獨創性,相信敘述和虛構的力量,也就是說,他們認為可以通過個人獨特的創造性,通過敘述和虛構,來創造出一個獨立的、純粹的文學世界。
另外一種類型的作家則要謙卑一些,他們相信文學有其出處,這個出處并不僅僅是個人的創造性,也并不僅僅是由敘述和虛構構造而成,這個出處比他們的作品更大也更完整,我們或者可以把這個出處叫做生活世界。他們的作品和這個生活世界之間是相通的,這也就意味著,作品不是封閉式的完整,甚至可以說,相對于生活世界來說,作品永遠也不可能是絕對自足式的完整的。
遲子建的文學是有出處的文學,正像沈從文、蕭紅的文學是有出處的文學一樣。從完全自足的藝術品的意義上來說,常常會覺得他們的一些作品是不夠精致的,不夠完整的,那可能恰恰是因為他們的文學帶著其出處的鮮明痕跡和獨特氣息。把原生的痕跡和氣息去除干凈,割斷與它從中產生出來的生活世界的緊密聯系,那就成了擺在博物館里的藝術品。他們的文學,不是這樣的博物館里的純粹的藝術品。打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他們的一個個作品,可以看成是一塊塊礦石,粗糙,但是有質地,特別是,一塊又一塊的礦石之間都可以聯系起來,而且共同指向一座富礦,它們的出處。從這個意義上說,既可以把他們的每一個作品看成是獨立的作品,也可以把他們全部的作品看成一部大作品,是同一座富礦的出產。從《北極村童話》,到《樹下》,一直到《額爾古納河右岸》,再到眼前的《草原》,你讀遲子建的小說,會自然地覺得,這就是那個作者寫的小說。這就是有出處、反過來又指向那個出處的緣故。
按照道理來說,所有的文學都應該有其出處。實際卻不是這樣。在當代文學中,我們會看到精致的黃金制品,這種制成品的含金比例,應該比礦石高吧;但是這一件黃金制品和那一件黃金制品有什么關系,它們都是從哪里來的,完全看不出來。一件黃金制品的含金量可能會超過、甚至大大超過一塊含金的礦石,但是一件黃金制品的含金量恐怕永遠也比不上一座金礦。
有出處,才讓人信任。
二
這就又談到信任的問題。
遲子建是一個讓人信任的作家。實際生活中我與遲子建并沒有很多交往,但她的作品產生出讓人信任的品質。似乎我們現在幾乎不用信任這樣的詞來談論作家作品,不知道這是因為信任這樣的品質,無論是在實際生活中還是在文學創作中,越來越稀罕;還是因為,無論是在實際生活中還是在文學創作中,信任越來越沒有用,因而也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基本的評價標準和出發點。
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敘述越來越成為小說創作的焦點,怎么敘述越來越成為非常多的小說家用力的方向,差不多成了大家都很焦慮的一個事。敘述的自覺當然比敘述的蒙昧好,敘述當然是小說的一個基本問題,無論如何講究都是應該的,甚至是必須的;但隨之而來的,則是如何敘述的機心,這樣那樣的機心,在二十多年來的當代小說中隨處可見,甚至愈演愈烈。
一有機心,即無信任。
首先是作家不相信他要寫的那個東西本身即是好東西,他要加入個人的機心(個人的創造性之類)才能夠使它變為好東西。也就是說,不信任感一開始就存在于寫作的內部,存在于寫作的過程中。
接下來,讀者在閱讀作品的時候,自覺或者無意識地感受到機心的存在,就產生出隔。讀者看著作者在那里?;專5酶呙?,叫一聲好,也就如此而已,信任感是沒有的。說句刻薄的話,有些被叫好的作品,也就是?;屗5酶呙鞯淖髌?。當然,?;屗5酶呙饕卜浅2蝗菀祝瑢Ρ纫幌履敲炊嗨5貌桓呙鞯?,就應該叫好了。
作者從他個人的創造性出發,要設計他的敘述,要設計他要敘述的東西,要設計他的敘述有可能會產生什么樣的反應和效果,在這個過程中,讀者也被設計了。被設計的讀者當然不會信任設計他的作家和作品。
中國當代文學在寫作和閱讀之間沒有形成良性的循環,責任并不全在于讀者對文學的離棄。任何時代的人都需要文學,需要他們信任的文學,而不主要是通過文學來欣賞機心。機心、聰明、眼花繚亂、所謂的個人創造性,在文學之外可以看到的太多了,何必到文學這里來看。
論文摘要:從分析陰陽學說的具體內涵,及其在中國傳統養生學中運動鍛煉的實際運用入手,闡發陰陽學說對體育健身理論的啟示,如神與形、動與靜、性與命等陰陽對立面的對立統一、相輔相成對體育健身理論建設的啟迪,進而提出遵循陰陽中和原理應是體育健身理論建設的必由之路.
1陰陽學說概述
陰陽學說是古代人們認識與解釋宇宙一切事物的一種宇宙觀與方法論,屬于中國古代哲學的范疇.它建立在樸素唯物論的基礎上,內含辯證法思想.陰陽學說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世界產生于陰陽二氣,世界萬事萬物均是在它的作用下滋生、發展、變化.古代思想家從對自然界和人類自身的長久觀察中發現,一切事物存在著相互對立的正反兩方面,就用陰和陽這個概念來解釋自然界兩種對立和相互消長的物質勢力,并認為陰陽的對立和消長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陰和陽,既可代表相互對立的事物,又可用于分析一個事物內部存在著的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進而認為陰陽的對立和消長是宇宙的基本規律,正如《易經》所說:“一陰一陽謂之道。
同時,古人認為,原始渾沌之氣是有形和氣兩個方面,萬物生于氣而成于形,形散而復在于氣.萬物終始生滅,循環往復,演化無窮,無不在于形和氣的變化.古人用陰和陽表述形氣之間的演化關系,闡明宇宙間萬物運動變化的最高規范便是陰陽兩極轉化的太極原理,陰陽矛盾運動成為宇宙間物質運動最基本的形式.誠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云:“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
按照陰陽學說,陰和陽代表著相互關聯的事物屬性,凡屬靜的、有形的、內在的、向下的、寒冷的、晦暗的、衰退的均屬于陰;凡屬動的、無形的、外在的、向上的、溫暖的、明亮的、亢進的均屬于陽.正常情況下,陰陽之間相互制約、相互對立、互為依存、互相轉化、互相消長.當陰陽雙方動態協調平衡,則萬物有序生生化化,在人體則表現為陰平陽秘,身體健康.反之,當陰陽失衡,則表現為逆亂和災害,在人體則表現為疾病,一旦陰陽失衡無法逆轉,則陰陽離決,出現死亡.陰和陽是事物的相對屬性,因而存在著無限可分性.宇宙間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概括為陰和陽兩類,任何一種事物內部又可分為陰陽兩個方面,而每一事物中的陰和陽的任何一方,還可以再分陰陽.這種事物既相互對立而又相互聯系的現象,在自然界和人體中是無窮無盡的.陰陽的對立統一,互根互用,消長平衡和相互轉化等,說明陰和陽之間的相互關系,不是孤立的、靜止不變的,而是相互聯系、互相影響、相輔相成的.
2陰陽學說在傳統體育健身中的運用
陰陽學說是中國傳統體育的重要指導思想,在如何指導人們進行體育健身、養生方面我們的祖先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可貴的探索,這對我們今天構建現代體育健身理論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概括地來講,陰陽學說在傳統體育健身中的運用主要從以下幾個原則來體現:
2.1既要養形,更要養神
從陰陽學說來看,形神兼養才是科學的,從人體生理機能來看,調節神經系統的功能對人體健康起的作用更大.《太上御覽》中指出:“太上養神,其次養形,神清意平,百節皆寧,養生之本也”.神是人的感覺、意識、精神思維活動的總稱,也是人體身心狀態的外在綜合表現.神為一切生命活動的主宰和生命存亡的根本.把養神作為形神這一對陰陽矛盾的主要方面,才是真正把握實現健康的關鍵.現代體育健身理論主要側重在形體運動鍛煉方面,并形成了自身的一整套完整的體系,通過增進運動器官機能和內臟器官功能,雖也能有效地改善人的神經過程和心理品質,即“身體健全,情感斯正”,但其對人的神,也即精神世界、心理品質等的作用畢竟有限,只能是副產品.而養生學把神經系統功能調節作為養生之要旨,有“首要養神,其次養形”之說,并創編出許多相應的鍛煉理論和方法,如反省、放松、寧靜、心齋坐忘、養神法、修心養性、仁者壽等.重視養神也是對現代體育衍生的各種流弊的糾偏途徑.
2.2動靜兼修
動與靜是體育健身手段兩個大的方面,只有一個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是不科學的、不完整的.現代體育運動強調和追求的只是“生命在于運動”,都是利用形體的運動鍛煉來增強體質,增進健康.而養生學強調動、靜結合,以靜為主,主要是以安靜調養人體的精神思維活動為主要途徑來保養生命,延年益壽.如老莊主張清靜無為和《黃帝內經》認為:“恬談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善養生者養內”;陶弘景認為:“靜者壽,躁者夭”.唐代孫思邀主張“少思、少念”以靜神,明代《養生四要》提出“慎動”的養生觀.傳統養生學有一條主線就是動以養形,靜以養神.動以養形在傳統養生學中是處于從屬地位,主要是適宜的勞動、導引運、按蹺和仿生運動、武術、太極拳、動功等.動以養形特別強調適度,《黃帝內經》強調“形勞而不倦”、“不妄作勞”;華陀指出:“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這都說明健身鍛煉的運動量要適當,避免過大的運動負荷對機體的損害.這與現代西方體育的“更快、更高、更強”的競爭意識與參與意識有較大的區別.動與靜對健康與延年益壽的作用的爭論歷來沒有平息過,兩者都有許多實際的例子作支持,從陰陽學說來看,動與靜的選用不可偏廢,應結合個人的身心特點和年齡、時間、環境、現實條件來合理選擇健身方法.
2.3性命雙修才是好的健身方法
性是指人的性格、精神、心理等意識活動的基礎和本原.命是指人的體質、體格、血肉物質等機能活動的基礎和本原.性與命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人體的生命,故性命又可理解為生命.性屬陰,命屬陽;性乃神,命乃精;從身心而論,性乃心,命乃身.好的健身方法應是性命雙修,既能修心養性,也能強健體魄,增進健康.陰陽可以互根互用,消長轉化并達到一種動態平衡.修心養性和運動鍛煉都能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現實世界也各有支持的例子,但運動鍛煉并不必然地提高人的心性修養,體魄強健的人,也并不一定是修養很好的人,粗淺、鄙陋大有人在.只有對性與命都給予同樣的關注,即對人的品德、修養和強身健體給予同樣重視,才能做到陰陽平衡,去掉偏頗的流弊.修性以煉神為主,特別是意識的鍛煉和控制,重在精神;修命以煉精、煉氣為主,特別是體液的鍛煉和調節,重在身體素質的鍛煉.性命雙修就是使精神意識狀態與軀體生理機能均達到最佳境界,遵循的是陰陽平衡、形神合一、心身一體的生命整體觀,這對體育健身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3遵循陰陽中和原理應是體育健身理論建設的必由之路
主席說過:“一陰一陽之謂道,不能只有陰,沒有陽,或者只有陽,沒有陰.這是古代的兩點論.形而上學,只講一點論”.從人類為了追求健康與延年益壽來看,有養生學和現代體育等諸多理論學科和方法體系.從陰陽學說在人體方面運用來看,動屬陽靜屬陰;命為陽性為陰;形為陰神為陽;臟為陰腑為陽;血為陰氣為陽等等.現代體育理論和方法更多的是從動、命、形等方面來研究,是基于西方醫學和西方哲學與文化所產生發展的一門學科.強調“生命在于運動”,主張機體的運動鍛煉和承擔一定的運動負荷,與中國的傳統養生學有較大的區別,從陰陽學說所論證道理來看,這是不全面,有失偏頗的,是形而上學的一點論,而養生學卻正好彌補這方面的缺憾.人的身心是一體的,既要有形體的運動鍛煉,也應有精神、心理的靜養修煉,這樣的體育健身理論才是全面的、合理的、科學的.目前我國群眾性的體育健身活動正在蓬勃興起,體育健身思想和理論也面臨著許多挑戰和創新,新的體育健身理論正在形成中.
陰陽學說對陰陽矛盾斗爭的發展變化規律的揭示較為徹底,同時也對陰陽的和諧統一加以探索和闡明.陰陽和諧既是矛盾運動規律,又是生命之原理,還是事物穩定性的保證.《易經·乾·傳》說:“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乾道變化即天道變化.天道規律的變化,也就是一陰一陽對立統一規律的變化,也因此才使萬物各得其生命和屬性,萬物各得其生命和屬性乃是陰陽對立面正而不偏“大和”的結果.也唯有保持陰陽正而不偏的這種合和,才會使其自身能繼續存在而不夭折.所以程頤解釋說:“‘?!^常存,‘合’謂常合”,所謂“大和”,就是陰陽對立面力量均衡無偏勝,矛盾雙方處于和諧統一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事物可以得到穩定的發展,故日“乃利貞”.陰陽不相同的對立面卻能“和”在一起達到“以相濟”,起著互補的作用.矛盾雙立均衡而互補,具有同一性,才能發揮生之功能.矛盾雙方的這種“大和”狀態又叫作“中”,所以“大和”又稱作“中和”.《黃帝內經》不拘于陰陽某一方,不偏動不偏靜、不偏命與性,而是追求和,也即陰陽的平衡,和諧統一。
尚中是中國古代傳統的行為準則,中即正,正即中,尚中就是要求恰如其分地掌握宇宙的法則和規范,做到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中與和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中是恰如其分,切中其理,和是陰陽協調,和諧制化.中與和皆是天地萬物的本性,而中為理,和為表;中為因,和為果;中為質,和為文.事物合于中正,方可能和調制化;從陰陽學說看來,大和和中正是事物的理想狀態,如果陰陽雙方能夠保持中和,則事物即可長久.
――編者
(續上期)
健身氣功學的基本研究范疇
哲學意義上的范疇,是反映事物本質屬性和普遍聯系的基本概念,而對于具體的學科而言,所謂范疇是指“各門科學知識的基本概念”,即已經內化并具有高度概括性、穩定性的基本概念。就健身氣功學而言,不妨借用列寧《黑格爾邏輯學一書摘要》中的觀點,范疇是幫助我們認識和掌握健身氣功學科之網的網上紐結,它清晰顯映了健身氣功學的基本理論概況。大凡一門成熟的學科,都有其屬于自己的基本理論范疇,健身氣功學當然也不例外。這里依據“健身氣功學以健身氣功實踐為基礎”這一本質規定,由此抽繹出大致可以觀照該學科理論的七大基本范疇。在傳統哲學觀照下,這些范疇本身也存在于別的領域,但在健身氣功學里被賦予了自身的內容意義。
天人合一觀。天人合一是我國傳統哲學中整體觀的最高境界,也是健身氣功學的基本范疇。世界上包括人在內的萬事萬物千差萬別,但都是由大自然陰陽之氣感應形成的,即所謂“在天為氣,在地成形,而化生萬物”;《莊子?齊物論》中也提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疤烊撕弦弧庇^認為,人類感受著大自然陰陽更替的影響,也從大自然獲得營養,化生自身氣血陰陽,故人和大自然是一體的,不可分割的,不可相逆,故《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告誡:“氣與天相失,則生意息矣。”在人與自然不可分割影響下的健身氣功,無論是功法還是功理,都深深地烙上了這一文化印痕,集中體現在三大方面:
熊經鳥伸的仿生功法。模仿動物,起先是古代原始信仰中用來溝通天人關系的手段,被移植至氣功文化后,則被賦予了新的內容,所謂“遠取諸物”。關于健身氣功中的仿生,現存文獻中以《莊子》的“熊經鳥伸”為最早,至西漢劉安的《淮南子》,原來的仿生術勢有明顯發展,除“熊經鳥伸”外又有“鳧浴”、“猿”、“鴟視”、“虎顧”內容。類似的情況在1973年湖南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帛畫里也能看到。東漢末華佗“五禽戲”的創編,則標志著健身氣功史的一個新的里程碑。此后,古代成套的仿生功法少有出現,但在一些傳統功法中依然印跡宛然,如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記載的“龍行氣”、“蛇行氣”、“龜行氣”和“雁行氣”等。
法則天地的練功理念。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古人稱其為“天人相應”。因此,對于練功養生來說,就應順應自然、調于四時?!饵S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論》曰:“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始終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贝嗽捯部梢暈榻∩須夤Φ幕疽c,其要求的四季攝養,對以后健身氣功的實踐與理論產生了彌久的影響,歷史上諸如“生氣”、“死氣”之說,四季導引養生學派及二十四氣坐功法的出現,無一不是受法則天地、調于四時影響的產物。
五行觀下的存想內視。五行學說是中國先人根據自然界不同事物的特性和相互關系,把紛繁復雜、形形的事物歸納為五大類,分別以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作為代表,藉此對不同事物的特性和相互關系加以描述。在中國傳統氣功理論中,天人合一的另一個重要表現就是人體與自然界之間的五行相通關系,即所謂“同氣相求”,這主要反映在練功中的存想內視圖景。早在東漢年間的《太平經》中已有“使空室內旁無人,畫像隨期藏(臟)色,與四時氣相應,懸之窗光之中而思之”的記載。其后,于靜室中存想臟腑之色,成為傳統氣功中的一個基本方法。
陰陽平衡觀。陰陽學說是我國傳統哲學的核心理論之一,是獨立不改、大化流行之道的基本質料,離開了陰陽,“道”也就成了一個混沌的存在。所以《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彼位兆谮w佶的《圣濟經》從自然界陰陽二氣的相交變化推演至氣功養生,提出“陰陽相養以相濟”,“未有偏勝獨隆而底于平安者也?!标庩柶胶庥^在健身氣功學中的影響無疑是至關重要的,除了下文將要闡述的形神互練、內外兼修、動靜結合等外,還反映在諸多方面,如:
偏陰偏陽謂之疾。關于這一點,被譽為“萬古丹經王”的《周易參同契》明確提出:“物無陰陽,違天背原”,為此,宋代的氣功理論家俞琰解釋道:“一陰一陽謂之道,偏陰偏陽謂之疾”。宋代另一位著名氣功理論家張百端在《悟真篇》也指出:“草木陰陽亦兩齊,若還缺以不芳菲”,即其所謂的“自家燮理內陰陽”。這就是說,氣功健身之效,“在于燮理體內陰陽之偏頗,使之達于平衡與協調,而決不是片面助長一方”。當然,文內強調的陰陽平衡是種動態平衡。
陰陽平和乃至理。在中國哲學看來,世界上萬事萬物存在的最佳狀態就是陰陽平和,“陰平陽秘”就是《黃帝內經》提出的人體健康觀。傳統氣功同樣把陰陽平和作為自己的練功方法與理論要點。如署名鐘離權著的《靈寶畢法》練功法中列有“匹配陰陽”法,宋代張百端的《悟真篇》以詩句的形式闡述了陰陽平和對于丹道的重要性:“陰陽得類方交感,二八相當是合親?!币龅疥庩柶胶?,其基本的方法就是從精神到形體應“損有余而補不足”。需要指出的是,陰陽平和能延年益壽,但非久生成仙,誠如兩晉時郭象在《莊子?養生主》注中所說的那樣:“夫養生非求過分,全理盡年而已。”
水火相濟是根本。水火相濟是陰陽平衡的又一重要概念,明人孫一奎的《赤水元珠》卷十在談及道教丹功時即云:“以天地為鼎爐,以日月為水火。”水火相濟在傳統氣功中又稱“水火既濟”,用來專指心火腎水之相交。水火相濟主要見于靜功類的功理闡發中,但在動功理論中也不乏見。如明代高濂《遵生八箋》輯錄的“八段錦歌訣”中即有“想火燒臍輪”之句,究其旨意,同樣是喻指以心火燒煉腎水。
形神共養觀。形神問題,也即身心關系問題,它是古代思想家們討論的一個哲學問題。哲學意義上的形神觀是人們關于精神意識與物質肉體關系總的認識和看法,而傳統氣功理論則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闡釋這一命題的。所謂形,就是形體,是指看得見、摸得著的血肉之軀,也包括看不見、摸不著的內在器官和經絡氣血;所謂神,不僅指精神意識、感情思維等活動,如語言、思想、表情等,還包括生命所表現出來的生機、活力和靈性等。形與神是對立統一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對此,南北朝時期范縝的《神滅論》就說過:“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惫糯鷼夤ξ樟诉@一思想成果,明確提出了形神共養的理論。健身氣功中的形神共養觀有三個要點值得注意:
形神合一。形神合一練功觀,較早見于《太平經》所提出的形神常合為一的“守一”之道,其云:“人有一身,與精神常合并也。”“常合即為一,可以常存也?!薄短浇洝返倪@一思想顯然源于《黃帝內經》上說的“形與神具,盡終其天年”,為后來氣功理論家所進一步發揮,也都主張形神依存、身心合一,從而奠定了傳統氣功學形神合一的生命觀。
以形為主。雖然“形神合一”是中國傳統養生術的共同理論基礎和實踐準則,但就不同養生流派和養生方法而言,則于形神之間各有側重。健身氣功中的動功,就是以強調和重視形體鍛煉為特點。與靜功功法相比,動功的最主要特征之一就是重視“養形”,主張通過肢體運動、呼吸運動及自我按摩等的結合運用,來疏通人體內部氣脈經絡,促使人體內部氣血流動順暢,增強人體臟腑功能系統,從而達到促進人體健康長壽的目的?!肚f子?刻意》中專門稱此為“養形之人”,唐人成玄英注《莊子?刻意》時則明確指出,此乃“延年之道,駐形之術。”
以神為主。由于中國傳統養生文化深受道、佛、儒等傳統思想影響,因而氣功中的靜功(如坐忘、存想、內丹等)都比較偏重于精神的修煉,如《莊子?在宥》中明確提出以神守形“形乃長生”觀點,西漢劉安的《淮南子?泰族訓》也主張“治身,太上養神,其次養形?!逼浜?,如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卷一中同樣將“嗇神”置于“養形”之上,同時認為“攝生有三:曰養神,曰惜氣,曰防疾”,并視此為人體健康的“保養之本”。充分說明了在古代的認識視野中,“神”是人體生命活動中的主宰。
內外兼修觀。健身氣功學中的內外兼修觀,是基于形神共養基礎上提出的又一范疇,具有明顯的方法論意義?!皟韧庵B周備,則不求生而久生,無期壽而壽長也?!薄饵S帝內經?素問》注的這句話表明,假如人的身體從內到外都保養很好,就能長生。文中所謂的“內”,是指人體的內環境系統,包括精神、臟腑、經脈、血氣等;“外”是指人的形體與運動能力等。健身氣功中的內外兼修有以下三方面要點:
主張內外兼修。如《黃帝內經?靈樞》指出,“理血氣而調諸逆順,察陰陽而兼諸方,緩節柔筋而心和調者,可使導引行氣。”這里談到了導引術的三方面功效:一是“理血氣”、“調諸順逆”和“察陰陽”,這些均是旨在提高人體內部臟腑血脈經絡系統水平,屬于“養內”的范圍;二是“緩節柔筋”,目的是提高肢體靈敏柔韌與協調能力,這是“養外”或“養形”的范圍;三是“心和調”,是促使人的精神系統得到平衡協調,也是屬于“養內”的范圍。可見其提出的導引行氣是內外兼修的。
主張以內為主。也因受道、佛、儒等傳統思想的影響,歷史上有不少氣功養生家特別側重“養內”,認為“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務外則虛內?!毙枰赋龅氖?,傳統氣功學中時常提及的“性命雙修”中內煉內養,也體現了這一文化特色。
主張以德養生。道德向來是中國文化的底色。作為傳統氣功學說中的“內”,在古代道德文化影響下,被賦予了豐富的道德倫理內容。如隋代高僧智的《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中明確提出坐禪修煉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思想。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在他的《備急千金要方?養性序》也認為養生者當“性自為善”,如“德行不克,縱服至液金丹,未能延壽”。明代高濂還直接將屬于個人品行修養的“自慎”作為養生服氣之道“第一事”??v觀傳統氣功史,無論是儒家、佛教抑或道教,都十分強調對道德情操的修煉,“養德養生非二事”,這也是張百端《悟真篇》中強調的“黃芽白雪不難尋,達者須憑德行深?!?/p>
動靜結合觀。動靜結合是傳統養生觀,也是健身氣功學中為所有功法功理所認同的重要內容。察其思想源頭,亦緣于古代哲學中的陰陽平衡觀。健身氣功中的動靜結合觀大致反映在三個方面:
勞逸有度的生活觀。鑒于久視、久臥、久坐、久立、久行等因動靜失調而致病,故如華佗提出了“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的觀點,其五禽戲就是以此為理論依據的,其后宋人蒲虔貫創編的“小勞術”,同樣是以“形要小勞,無至大?!睘槔碚撘罁?。
動靜結合的練功觀。練功應須動靜結合,是傳統氣功學中的一貫主張。《莊子》中的“吐故納新,熊經鳥伸”,極為形象地記述了早期氣功的這一特點。至晉代,葛洪的《抱樸子?內篇》中云:“調利筋骨,有偃仰之方;杜疾閑邪,有吞吐之術”;宋代,針對有人誤解的理學一味主靜,朱熹清楚告知:“欲專務靜坐,又恐墮落那一邊去?!奔幢闳绠吷铝τ陟o功鍛煉的近人蔣維喬,也提出“動與靜應兼修”。
動靜互寓的功法觀。歷史上有關氣功的分類,一般分為動功與靜功兩種,前者有人又稱“導引術”,后者又被稱為“坐忘”、“存想”、“內丹”、“禪定”等。當然,這樣的分類主要是依據其外在的功法特征,但并非動功就是絕對的“動”,且不論作為動功的“八段錦歌訣”其第一句即為“閉目冥心坐,握固靜思神”,即便易筋經中也同樣有講究吐納行氣的“采咽之法”。而靜功也不是絕對的“靜”,如練功中的存想、內視及氣息在體內經絡的升降出入等,都是一種“動”的特有形式,可謂“靜中有動”。
精氣神學說。在中醫學中,精、氣、神是構成人體生命的基本物質;而在傳統氣功學中,則是用來指練功的基本質料,道教內丹學中又將此稱之為“藥”。傳統氣功學中的精、氣、神學說有三方面內容:
精、氣、神各具含義。精分先后天,是構成人體的精微物質基礎,兩者相互依存;氣具有維持生命的功能,即明代張景岳《類經》上說的“夫生化之道,以氣為本……人之有生,全賴此氣?!甭撓档健皻夤Α币辉~的寓意,其“氣”并非僅指呼吸,乃“泛指整體的活動功能”。毋怪有學者提出:氣功“雖定名于近代,也承續于古義”。神是生命的主宰與體現,所謂“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精、氣、神相互關聯。精、氣、神雖各有不同的含義,但三者是相互關系、相互轉化及相互促進,傳統氣功理論中時常提到的“煉精化氣、煉氣化神”,指的就是這個意思。明萬歷進士袁黃所著《攝生三要》中所言的“聚精在于養氣,養氣在于存神。神之于氣,猶母之于子也。故神聚則氣聚,神散則氣消”,可謂深得要旨。
煉神還虛的形態轉化。煉神還虛一般被稱作是道教內丹繼“煉精化氣,煉氣化神”后的最高練功境界,也有人稱此為“這一階段功夫頗多宗教幻想”。究其緣起,濫觴于先秦道家。因為在先秦道家看來,世上的物質是不滅的,它無非由一種形態轉化為另一種形態。
身息心學說。“身、息、心”即上文概念中強調的“身體姿勢、呼吸鍛煉、意念調節”,換成傳統氣功術語,即為“調身、調息、調心”。身息心學說既是健身氣功區別于其他健身活動的固有屬性,也是健身氣功學中的重要研究范疇。
身體姿勢。健身氣功中不管是動功的引體還是靜功的盤坐,首先都須通過一定的身體姿勢來表現。身體姿勢在健身氣功中的重要意義在于:姿勢是練功的第一關,練功中鍛煉者最先接觸的內容就是姿勢。另外,練功中的身體姿勢本身有一定的治療作用。道教內丹學中,時常用“鼎器”喻作身體。
呼吸鍛煉。健身氣功中的呼吸鍛煉不同于日常一般的生理呼吸,也是健身氣功最為顯著的活動特征。明代王陽明弟子王龍溪的《調息法》稱“欲習靜坐,以調息為入門”,前人亦有“以息為之,百病不治而自卻”之說。但如呼吸不得法,就會如蘇軾在《上張安道養生訣論》所說的“使氣錯亂,或奔突而出,反為之害?!睔v史上較早談到深呼吸有益健康的見《莊子?大宗師》:“真人呼吸以踵,眾人之息以喉?!边@種深呼吸發展至后來,就是一些氣功論著中往往提到的“龜息”、“胎息”等,其呼吸的特點是細、深、綿、長。由晉唐綿延至今的“六字訣”,就是在呼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配以六種發聲的傳統健身功法。
意念調節。意念是健身氣功鍛煉的關鍵,從靜功的內視存想,動功的引體導氣,都離不開意念的參與,前人有所謂“全憑心意練功夫”之說。《太平經》中已有關于意念的具體論述,并提出了諸如意守丹田、存想臟色等具體方法,隋唐天臺宗的止觀法、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孫思邈的《攝養枕中方》及司馬承禎的《天隱子》等諸家,無不強調意念的重要性。宋代張百端開創的南宗煉養派,更將以意領氣、氣行任督作為內丹術的基本功法。
論文摘要:中國武術之所以博大精深,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它內部飽含著豐富的中國古代哲學理論和方法。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在其自身的發展中從道家思想中汲取了許多重要內容,對武術自身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文章從道家本體論與中國傳統武術文化關系的視角進行分析與探討,對傳統武術文化蘊涵的道家思想進行了剎析。
1中國傳統武術與道家思想的發展淵源
1.1道家思想為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道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老子、莊子的思想為代表并包括秦漢黃老、魏晉玄學等思想的總稱,其哲學的最大特點是崇尚自然、無為而治。道家思想從形成至今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它曾為促進中國古代的政治、科學、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武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顆明珠,是中國四大國粹之一。武術經歷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繼承與發展,到現在仍然散發著它獨特的魅力,原因就在于它生長于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中華民族,受到深刻的中國哲學思想的影響,也就是說中國傳統哲學文化為中國傳統武術理論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才使得中國傳統武術文化體現出濃厚的民族特色。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與其它事物有著密切的聯系,當然武術也不例外。它的變化發展過程受到了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尤其是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學說的影響,這些不僅可以從武術的運動方式、技術理論、訓練手段中可以看出,而且在武術精神及其運動理念中也都深刻的體現出來。
1.2道家思想是影響傳統武術文化發展的核心思想
溫力先生認為:“武術的民族特色不僅表現為中華民族對武技的理解和運用,而且也表現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質,包括思維特點、欣賞習慣、感情意志、理想道德觀等等,這些不僅影響到了中國武術技術的風格特點,并且影響到了武術技術體系的形成”。所以要真正了解和領悟武術的精神,就必須深人的分析研究其內在包含的中國哲學思想文化內涵。中國幾千年的哲學思想體系中影響最大的莫過于儒家、佛家和道家,但是從這三種哲學思想的地位來看,道家思想的地位是最重要的。因此,可以說,道家思想是整個傳統文化的哲學基礎,是影響整個傳統文化的重要因素。
英國著名科學史家李約瑟也有過精辟的論述:“道家對大自然的思考與探究,奠定了中國古代科學基礎”。中國武術的各個方面都與道家哲學思想存在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道家思想是非常博大精深的,在各個發展時期的觀點也不完全相同的,各個代表人物的觀點也不盡相同,但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不變的,這就是道家的本體論。哲學中所說的本體論,主要是探討何為萬物之本源的問題,道家的本體論主要表現在道論、氣論、天人合一論這三個方面,而這三方面是中國武術文化形成的主要理論基礎。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中國武術哲學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道家思想的核心作用。
2道家本體論對中國武術文化的滲透和影響
2.1道論與武術的關系
道家的創始人相傳是春秋時期的老子,老子認為“道”是宇宙萬物之本源。中華武術吸收了這一思想,認為“道”也是武術的最根本的本質特征。道家認為,“道是萬物之始,萬物之宗”。而武術理論中的“一招變萬招、萬招歸一”的理論思想正是從“道”的思想中領悟而來。“一招變萬招、萬招歸一”的思想指的是武術的動作是從原始單一的進攻防守動作,按一定的路線演變成千萬個技術動作,而千萬個技術動作又通過長期演練最后達到形成一種形神合一。這種形神合一就是武術訓練階段的至高境界。
“道”的觀點首先是由老子提出的,老子關于“道”的學說是宇宙生成論,即“道”是世界萬物的總根源,演化出了天地萬物;同時又是本體論,即“道”是世界天地萬物的總根據。道生萬物,萬物歸于道,拳術理論也是如此,武術種類雖然千變萬化,而它們包含的道理是相通的。這種思想將中國武學的理念推至了最高頂峰。所謂武學最高境界實質也就是擺脫武術招式的束縛,這也就是俗話所說的“無招勝有招”。追求武術的本質和“悟性”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經過日積月累的實踐、摸索才能“得道”。“道”生成了萬物,是萬物存在的根據。那么,“道”是怎樣進行活動和遵循什么樣的法則行事呢?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的命題,他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謂道法自然,就是不違背自然,一切順應自然。老子主張人們的思想行為應該像道一樣“生而不有,為而不悖,長而不宰”,就是說道生養萬物,哺育了萬物,而不占為己有,有所作為而不居功自恃,成長了萬物卻無意做主宰。萬物自相治理,不加任何干預。從形式上看,道是無為的,自然而然的,這充分體現了“道法自然”。
2.2氣論與武術的關系
在先秦時期,人們對宇宙的認識比較模糊,道家學派雖然提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仍尚未能給道一個合適的命名。道家為了表述本體觀,用“氣”字來代表萬物的根本,來體現“道”。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思想?!皻狻笔乔f子對老子“道”的具體化。莊子認為,構成宇宙的本體是陰陽之氣,萬物的生成,是陰陽之氣的聚合,而萬物的滅亡,則是陰陽之氣的離散。“氣”在武術中占有重要地位,俗話說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氣被看作是武術的根本,是武術的本體與精華所在。氣與養生更為密切,氣是武術養生的重要理論基礎。莊子本人也非常注重養生,他的養生基本方法是,“合齋”與“坐忘”。道家認為:氣是構成、維持、充養人體和生命活動的根本物質。武術養生是以養氣煉氣為主旨。武術養氣皆不外通過靜心平息,存養氣息,以求全身內氣凝聚充盈于丹田,太極拳的“氣沉丹田”、形意拳的“聚氣于丹田”、少林拳的“氣貫丹田”等,將養氣煉氣法融人站樁的“樁功”練習,以意念引導氣息,配合勁力的聚蓄、運轉、爆發的勁力練習等,都是武術內氣煉法。 道家認為精、氣、神是人體生命活動最基本的物質,故以精、氣、神為修煉的基礎,以寶精、固氣、音神為修煉原則,從而達到精足、氣充、神旺的目的。道家的行氣、吐納、服氣等養生術,實際上就是道家的“氣功”,是道家以“氣”為萬物本源的認識論基礎上創造的種養生方法。道家氣功特別是內丹功被廣泛融于武術體能和技能鍛煉中。道家氣功同武術結合,是中國武術的一大變革和躍進。
2.3天人合一論與武術的關系
所謂“天人合一”指的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自我身心內外的和諧統一。所謂“天”并不是指天上的神靈主宰,而是“自然”的代表。所謂“天人合一”是說人與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世間一切人事,都應該順應自然,不能違背違自然規律,才能夠獲得生存與發展。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莊子更認為天人本是合一的,《莊子·齊物論》中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因此天人合一思想的主旨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
武術是人體的運動,只有嚴格遵守自然的法則,順應自然變化,遵循自然規律,才能達到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武術練功十分重視按自然界四季和人體機能的變化,采用不同方法,來達到相應的練功目的。只有順應四時氣候變化,才能達到更好的鍛煉效果,道家強調要達到天人合一,就應該要遵從自然。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武術主張從大自然的生物與現象中獲得靈感和啟迪。武術模仿各種飛禽走獸的形象、動作、攻防,創造出新的武術動作。如大鵬展翅、白鶴亮翅、金雞獨立、野馬分鬃、神龍擺尾等拳術術語。又如五形拳是根據虎、蛇、猴等五種動物的攻防動作創出的。形意拳更是依據道家“五行”之說立論,用“五行”與“五拳”相配,用“金、木、水、火、土”分別對應“劈、崩、鉆、炮、橫”五拳。習武要與社會和諧相處,要先立德后學武。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中所主張的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在武術中則表現為追求“人際關系和諧”。武術非常注意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提倡武德,處理人際關系時強調寬厚、容忍。習武與比武中點到為止,避免致人于死地;遵守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理念;以門派規矩約束人的行為,維持武術內部的和諧平衡。武術將人體視為心與身是統一,將人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和鍛煉。內外兼修、和諧發展,絕不是為了培養爭勇斗狠、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人。
文/李俊德
朱良春,男,漢族,生于1917年7月。原任江蘇省南通市中醫院院長,現為該院技術顧問、南通市中醫研究所名譽所長、中醫內科主任醫師、客座教授。朱老認為《內經》所說的“恬淡虛無”即是最佳的養生方法。
好多老同志在離退休后,都希望健康長壽、歡度晚年,前來尋求長壽保健之道,我每以“動可延年,樂則長壽”八字贈之。要活就要動,運動可以促進血液流暢,增進體力,加強抗病防御機能,從而達到延年的目的。但動要適度,不可超量。孔子說:“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法國哲學家盧梭也說過:“教他如何生活,不要教他如何躲避死?!币胙幽暌鎵?就要熱愛生活,保持樂觀。
生命在于運動,運動則可延年。我每天生活節奏較緊湊,無時間去練氣功、打太極拳,但堅持上下班騎自行車,外出活動也騎車,這是一種不占時間的鍛煉方法。每天早晨或晚上做5-l0分鐘四肢活動的自由操,即左右擺動四肢,用手指梳頭發,然后兩手擦面部、摸耳翼,左右緩慢轉動頭頸,這樣能使頭目清爽、兩腿輕健,減少面部皺紋,控制頸椎病。
少睡多用腦,健腦抗衰老。長期以來,我每天只睡六七個小時。睡得太多,人的精力易于懶散。美國心臟病專家韓明發現,每晚睡10小時的人比睡7小時的人,因心臟病死亡的比例高一倍,因中風而死亡的比例則高出35倍。失眠時不要急躁,全身放松,聽之任之,恍恍惚惚,也可起到同樣的睡眠效果。我長期堅持“每日必有一得”的習慣,如果哪天沒有什么新的見聞或心得體會,晚上就無法入睡,常常要翻閱書報、雜志,有了新的所得始能酣然入睡。我先后寫了六部書、140多篇醫學論文,絕大多數都是擠時間寫的,我以此為樂,精神有所寄托。
“世人欲知衛生道,喜樂有常嗔怒少;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比耸翘幵诿苤械?不順心的事經常遇到,但我從不懊惱、耿耿于懷,對名利之爭一笑了之,泰然自若,真正做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
我經常用生黃芪煎沸,去渣后加入薏苡仁、杞子、百合、綠豆同煮,早晚食之,有益氣健脾、解毒防病之功。我還長期服用六味地黃丸,自覺對延緩衰老有一定作用。
我以規律的生活和樂觀的情緒來獲得自己的健康。說到養生之道,《內經》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既概括又具體,實是至理名言。我認為,不論采用哪種養生方法,關鍵在于堅持,一定要持之以恒,始可收效。
與長壽無緣的九種人
文/王建
1.嗜煙如命的人:吸煙對人體多種器官都可以產生危害,嗜煙如命的人更容易早逝。
2.經常酗酒的人:酒精可以對肝臟造成危害,經常酗酒會傷肝損脾,故容易早逝。
3.心胸狹窄的人:心胸極度狹窄,嫉妒成性,動不動就大發脾氣,易患身心疾病而早逝。
4.生活無規律的人:生活沒有規律,又不講養身之道,容易導致多種疾病而早逝。
5.常愛吃藥的人:身體稍有一點不適,便藥罐不斷,甚至多種藥物同時服用,結果往往會顧此失彼,甚至引起諸多不良反應而易早逝。
6.有病硬熬的人:患病后不及時上醫院就診,任其發展,往往易使輕者變重、急者變慢,失去良好的治療機會,甚至導致嚴重后果而早逝。
7.心情憂郁的人:心情長期憂郁,悶悶不樂或悲哀過度,以及對任何事情都不感興趣的人,既傷志又傷身,故容易早逝。
【關鍵詞】慢城 湘西小溪 可行性
人類社會需要發展,到底什么才是“發展”?“發展”和“快”是否存在必然聯系?這應該是需要解決的問題。整個自然的承載量是有限的,在消耗的過程中,我們會不停地找到替代品,但這些替代的資源,又來自于自然界。“快”的發展,在某些狀態,意味著資源也在快速的消耗。發展意味著“現在”它是同“過去”相對,發展過快很可能忽視掉“過去”的一些精髓。意味著在發展中適時的慢下來是有必要的。
一、以“慢城”模式為思考,打造湘西小溪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道路
慢城作為一個生活狀態,對于我們一個擁有著慢哲學的民族來說又并不陌生,筆者提出小溪慢城式發展并不是討論如何按照慢城章程加入組織,而是作為一種啟示、一種視角、一種借鑒,將旅游業打造成小溪的支柱產業,而這個支柱產業絕非簡單的游玩之地,而是小溪居民和旅游者共同的世外桃源。
二、湘西小溪自然保護區慢城式發展的可行性
(一)得天獨厚的先天條件
小溪以原始次生林峽谷、峰林地貌景觀為特色的生態旅游區。負氧離子濃度高,環境宜人,養身條件佳。由于地勢落差,期間飛瀑流泉,奇峰拔地,土家木樓林立石路兩旁又融入木林溪河之中,雞鳴犬吠,民風古樸。最后,小溪地處湘西自治州。依托湘西,張家界旅游輻射,自然條件在整個湖南省都難尋第二。
(二)慢文化融入于生活之中
慢哲學是中國傳統的生活哲學,千百年來已經融入于百姓的生活哲學之中。作為湖南偏遠之地的小溪似乎并沒有被時間快速光顧過,土家族風格的房屋,即便新建房屋也保持本民族特色。景區沒有工業產業,古樹環繞。由于并非城鎮,沒有朝九晚五的工作氛圍,生活節奏緩慢。
(三)養生思想在國民之中的傳播
人們在關心基本物質生活保障的同時也關注生活質量。在緊張的工作之余,希望找到一個徹底放松身心的地方。各大旅行社推出養生游、生態游也廣受歡迎。
三、湘西小溪自然保護區旅游業發展問題
(一)景觀方面
除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人文景觀是旅游區長期發展的動力。小溪位于湘西州,具有濃郁的少數民族氣息。但除了建筑風格保持良性發展,在傳統手工業方面幾乎不見蹤跡,依托自然景觀而缺乏自身標識是目前小溪的問題。
(二)基礎設施方面
衣食住行是需要關切的問題。說到食,小溪位于湘西州,但缺乏表現食物特色的餐飲,選擇余地小。住宿方面,小溪現有的住宿條件比較簡陋,條件差、容納量低是現在的問題。行方面,小溪公共交通缺乏,自駕用戶停車場地也不規范。
(三)推廣方面
目前小溪吸引的顧客群比較窄,基本來自周邊地區。形成這一現象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推廣不到位,換句話說小溪的旅游宣傳推廣還沒有有效啟動。
四、湘西小溪自然保護區旅游業發展策略
旅游開發首先最重要的應該是確立當地的發展核心思想,這個思想要一直貫穿整個開發建設時期。
(一)景觀方面
自然景觀是基礎,但沒有獨特的人文景觀還不足以長期吸引游客的目光。因此,在發展傳統手工業方面小溪可以多集中些力量。此外,傳統節日里,小溪也可以打造自身特色的節目并邀請游客參與其中。
(二)基礎設施方面
旅游對于消費者來說,最基礎的應該是硬件設施,硬件設施到位,游客賓至如歸,旅游地已經打出了一張在競爭中得勝的好牌。首先,在餐飲方面,小溪可以開展規模有機農業,自產自銷形成一條成熟的產業鏈。例如臘味、自制的酒類、天然魚蝦等可以加工成為可以出售的綠色產品。來到小溪的游客現在大多數是湖南本地人,他們居住在城市,向往生態的環境和健康的餐飲,在旅游結束之際由于路途不遠且有部分是自駕游者,所以作為有機農業產物的新鮮蔬菜和純天然家禽也可以進行銷售。在住宿方面,考慮到小溪的地形特征。村外旁邊可以建一家有民族特色與周圍環境相容的大酒店,集住宿、休閑于一體。在交通方面,小溪只有一條可行汽車的主干道,方便管理,從碼頭至小溪村可以使用統一的電瓶車。小溪村口至主要景區入口步行不超過十分鐘,小溪村內完全有可能執行禁止機動車通行條例。為方便游客和提高娛樂性景區還可以提供自行車。
(三)推廣方面
運用媒體尤其是新媒體的效應。首先,是開辦自身的官方網站。除了開辦自身官方網站還可以依托其他瀏覽量高的網站。例如,政府的門戶網站,張家界旅游推廣網站等。其次,微博作為互動性、時效性較強的媒體,其有效的行銷手段不容忽視。財政收入可觀之后還可以在電視媒體上打廣告,取得更多的曝光率。
五、結束
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好山好水不應該只是我們這代享有,每一代都應該扮演著合格的傳承人角色。我們所稱之的現代社會,不是一味追求高聳的大樓,寬廣的馬路,人們在內心深處保存著一份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我們應該正視、尊重這個理想。尋找這個理想,保持綠色發展觀,放慢腳步以便我們的靈魂可以追上我們的步伐。小溪自然保護區無疑扮演著這樣一個人間仙境的角色,用它的沉淀、包容等待著來到這里的人們,而我們作為傳承者也應該良性開發小溪。
參考論文:
[1]朱曉清,甄峰.慢城運動對國內城市宜居建設的啟示[J].現代城市研究,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