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01:41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生物農藥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1.1熟悉生物農藥的特性,選擇恰當的品種。生物農藥的特性包括藥劑的有效成分、適用范圍、作用途徑和作用機理等。農藥的商品名因廠家不同而眾多,但有效成分只有一個,如Bt殺蟲劑有蘇利菌、敵寶等多個商品名稱,但有效成分均為蘇云金桿菌(Bt);應用范圍主要是對鱗翅目幼蟲有毒殺作用,對同翅目類及茶蚜、螨、介類等害蟲基本無致病性。另外,還要注意其變種的應用范圍;作用途徑為胃毒殺;作用機理是死后尚可感染同類害蟲。生物農藥的選擇性強,防治譜不廣,不同生物農藥其作用對象不同,在使用時,一定要仔細閱讀說明書,熟悉其特性后,明確防治對象,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的品種。
1.2根據病蟲特點,準確把握用藥時期。病蟲害的發生有一定的階段性,與茶葉的生育期、當地氣候和農事操作等關系非常密切。害蟲的發生一般要經過卵、幼蟲、成蟲、蛹四個發育階段,卵期有卵殼保護,老齡幼蟲有較厚的蠟質層保護,成蟲有翅可飛行,蛹期有蛹體保護,低齡幼蟲是害蟲最為脆弱的時候,是防治的最佳時期。生物農藥作用緩慢,可結合當地植保部門的病蟲害發生預報,提前2~5d施藥,以達到最佳防治效果。如應用Bt乳劑、白僵菌等,噴藥后害蟲3~5d才逐漸死亡。另外,在防治茶葉病害時,生物農藥所起的作用一般是協調其與微生物之間的關系,必須在有害病原菌危害之前使用,效果才好。
1.3注意環境因子,掌握科學用藥時間。對生物農藥影響最大的環境因子是溫度、濕度、光照、降雨和風力等。施用時要求溫度、濕度在一定的范圍內,避開強光和大風天氣,在有微風的時候使用,效果最好。施藥溫度宜掌握在20℃~30℃,如Bt殺蟲劑,在低溫條件下芽孢在害蟲機體內繁殖速度十分緩慢,其活性成分伴孢晶體很難發揮作用,防治效果則差。生物農藥對濕度極為敏感,濕度對生物殺蟲劑孢子的繁殖和擴散有直接關系,濕度大微生物孢子繁殖和擴散快,易感染和殺死抑制靶標,一般情況是隨著環境濕度的提高藥效提高。如白僵菌、綠僵菌沒有一定的濕度孢子不能萌發,藥效喪失。太陽光中的紫外線對生物農藥有著致命的殺傷作用,陽光直射30min,芽孢死亡率即達50%左右,直射1h后,芽孢死亡率高達80%以上,且紫外線的輻射對伴孢晶體還能產生變形,顯著降低藥效。因此,噴施生物農藥應選擇晴天早晚時間、陰天或雨后轉晴為最佳。早晚有露水,藥劑能很好地粘在莖葉上,特別是粉劑,有利于芽孢繁殖,只要害蟲食到莖葉,就會很快死亡。另外,應盡量避開大雨,因為大雨會將菌液沖刷掉,藥后遇大雨須重噴1次,但施藥后5~6h遇小雨,有利于芽孢發芽,非但不會降低藥效,反而會提高防蟲效果。
1.4注意生物農藥與化學農藥科學混配。由于生物農藥防治譜較窄,在茶園多種病害蟲混合發生、集中暴發時難以迅速控制病蟲害,需要合理地與一定的化學農藥混用或交替使用,才能達到理想的防治效果。在生物農藥中加入低劑量的化學農藥,兩者相輔相成,雙管齊下,可起到增效的作用。另外,當病蟲發生量較輕時,采用生物農藥,嚴重時可采用速效性的化學農藥處理后,再采用生物農藥進行控制。科學混配生物藥劑可以提高防治效果,但混用的時候,要注意藥劑的性質,不能隨意混用。生物殺蟲劑可以與多數低毒化學殺蟲劑進行混配,但不可與化學殺菌劑混配,也不能同堿性農藥混用,一旦錯配,生物藥劑的活性就會遭到扼殺,失去效力。多數生物殺菌劑可以和多數化學藥劑、生物藥劑進行混配,但不能同堿性農藥混用。另外,配用時要詳細閱讀說明書,隨配隨用,一次用完。如白僵菌,配好后要在2h內噴完,否則孢子早早萌發,失去效力。
1.5恰當選擇噴霧器械,結合劑型合理應用配藥方法。生物農藥擴散性較差,在選擇噴霧器械時要考慮其特性區別對待,注意噴灑均勻。傳統噴灑器械是由上而下直接對作物噴施,損失較大,應考慮選擇使用高性能噴灑機械。如采用彌霧法噴施,與扇形空氣噴口配套的液壓噴嘴,噴出的霧滴小而均勻,達到均勻噴霧的效果,大大提高防效,同時降低了應用成本。生物農藥一般以胃毒為主,無內吸性,使用時應考慮劑型。對粉劑的使用,可借助空氣浮力和風力分散于較大的范圍,從而與害蟲有更大的接觸,達到防治效果。配藥時先稱取所用藥量,加入少量水攪成糊狀,然后邊攪拌邊加水直至所需水量;乳劑使用前要充分搖勻,量取每公頃用藥量,兌水量750~l000kg,攪勻即可,在溶液中加入低濃度的洗衣粉、皂角或茶子粉作粘著劑,有利于提高噴灑效果。膠囊劑不僅有較好的防效,而且能保護其中的病原體,可用于茶樹育苗、移栽時撒施。
1.6注意生物農藥的有效期,妥善貯藏。目前,市場上的多數生物農藥由于具有生命特征,容易受到環境因子的制約和干擾,產品有效期短、質量穩定性較差。所以,應注意閱讀說明書,查看有效期,妥善選擇貯藏地點,一般要求陰涼、干燥,避免受潮。如蘇云金桿菌、井岡霉素、赤霉素等,它們的特點是不耐高溫、不耐貯藏,容易吸濕霉變,保存期一般不超過兩年。
2存在的問題與建議
試驗方法
1草莓蚜蟲的防治本試驗設0.5%苦參堿AS400倍液、柿醋200倍液、對照化學藥劑10%吡蟲啉WP2000倍液和清水對照,共4個處理。每個處理3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5m2。在10月26日大棚草莓現蕾初期(亦即蚜蟲盛發期)噴藥。
2草莓斜紋夜蛾的防治試驗設0.5%苦參堿AS400倍液、16000IU/mg蘇云金桿菌WP500倍液、對照化學藥劑4.5%高效氯氰菊酯EC2000倍液和清水對照,共4個處理。各處理3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5m2。8月份為草莓育苗期,斜紋夜蛾為害較為嚴重,故于8月20日噴藥。
3草莓薊馬的防治選擇在4月15日噴藥,此時為大棚草莓薊馬的發生高峰期,其嚴重為害草莓的花和果實。設0.5%苦參堿AS400倍液、16000IU/mg蘇云金桿菌WP500倍液、對照化學藥劑4.5%高效氯氰菊酯EC2000倍液和清水對照,共4個處理。每個處理3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5m2。上述3個藥效試驗均采用長江-10A型背負式手動噴霧器進行常規噴霧,噴液量675kg/hm2。
田間調查與統計分析方法分別在施藥前和施藥后3、5、7d,每小區定點20株,調查蟲口數,按下列公式計算防治區和對照區的蟲口減退率,進而計算校正防治效果,并用新復極差法對各處理的校正防效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蟲口減退率(%)=[(藥前蟲口數-藥后蟲口數)/藥前蟲口數]×100%;校正防效(%)=[(防治區蟲口減退率-對照區蟲口減退率)/(1-對照區蟲口減退率)]×100%。在調查草莓薊馬的蟲口數量時,由于薊馬個體較小,而且跳動活躍,因而難以準確調查其蟲口數。故改換調查了草莓花和果實的受害率(即薊馬對花、果實的為害率),用受害率來計算相對防治效果,計算公式為:相對防效(%)=[(對照區花果受害率-防治區花果受害率)/對照區花果受害率]×100%。
結果與分析
1苦參堿對草莓蚜蟲的防治效果由表1可見:在藥后第3天,0.5%苦參堿AS400倍液對草莓蚜蟲的防效達72.22%,對照化學藥劑10%吡蟲啉WP的防效達81.62%,自制柿醋的防效僅為39.44%;在藥后第5天和第7天,各處理的防效都有不同幅度的提高,其中在藥后第7天,0.5%苦參堿AS的防效達81.84%,10%吡蟲啉WP的防效達90.28%,柿醋的防效只有50.93%。0.5%苦參堿AS的防效雖然低于對照化學藥劑8.44個百分點,但其同樣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2蘇云金桿菌對草莓斜紋夜蛾的防治效果從表2可以看出:在藥后第3天,16000IU/mg蘇云金桿菌(BT)WP對草莓斜紋夜蛾的防效達70.97%,對照化學藥劑4.5%高效氯氰菊酯EC的防效達81.32%,0.5%苦參堿AS的防效僅有41.18%;在藥后第5天和第7天,各處理的防效都有不同幅度的提高,其中在藥后第7天,16000IU/mg蘇云金桿菌WP的防效達79.74%,雖然極顯著低于4.5%高效氯氰菊酯EC的防效(88.49%),但極顯著高于0.5%苦參堿AS的防效(49.49%)。表明16000IU/mg蘇云金桿菌WP500倍液對草莓斜紋夜蛾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3不同藥劑對草莓薊馬的防治效果由表3可見:16000IU/mg蘇云金桿菌WP對草莓薊馬為害花和果實的相對防效分別為47.6%和38.0%;0.5%苦參堿AS的相對防效分別為36.7%和52.8%;對照化學藥劑10%吡蟲啉WP的相對防效分別為74.0%和70.0%。表明16000IU/mg蘇云金桿菌WP500倍液和0.5%苦參堿AS400倍液對草莓薊馬的防治效果明顯不如10%吡蟲啉WP。
小結與討論
試驗方法
1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9個處理:(1)0.6%楝素乳油333倍液(667m2藥劑量150mL);(2)0.6%楝素乳油250倍液(667m
2藥劑量200mL);(3)1%蟲菊•苦參堿微囊懸浮劑1250倍液(667m2藥劑量40mL);(4)1%蟲菊•苦參堿微囊懸浮劑1000倍液(667m2藥劑量50mL);(5)0.3%苦參堿水劑500倍液(667m2藥劑量100mL);(6)0.3%苦參堿水劑400倍液(667m2藥劑量125mL);(7)16000IU/mgBt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667m2藥劑量25g);(8)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對照藥劑)1667倍液(667m2藥劑量30mL);(9)清水對照(CK)。每處理重復3次,共27個小區,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30m2(對照區面積15m2)。試驗采用衛士WS-16P噴霧器(噴孔直徑0.7mm)手動均勻噴霧,每小區藥液量2.25kg(667m2藥液量50kg)。
2調查方法
施藥前調查菜青蟲基數,施藥后1d、3d、5d、10d分別調查害蟲幼蟲數量,計算蟲口減退率和校正防效,計算公式如下:具體調查方法為:每小區取3個點,每點2株,掛牌定株進行調查,記錄各小區幼蟲數量,計算蟲口減退率及防治效果,并采用Duncan新復極差法分析各處理的差異性。試驗期間注意觀察各處理甘藍的生長情況,看有無藥害發生。
結果與分析
1各處理藥劑的安全性
田間觀察發現,各處理區甘藍的生長情況和對照區相比無明顯差異,未發現藥害癥狀,說明供試藥劑對甘藍生長安全無害。
2各處理藥劑的防治效果
試驗結果表明,供試藥劑對菜青蟲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以0.3%苦參堿效果最好,0.3%苦參堿水劑500倍液和400倍液藥后1d的防治效果分別為92.61%和94.67%,與對照藥劑無顯著差異,但極顯著好于其他幾種藥劑;藥后3d的防治效果均在95%以上,與對照藥劑96.66%防效相當,極顯著好于其他幾種藥劑;藥后5d的防治效果分別為97.27%、99.12%,均好于對照藥劑94.92%的防效,且極顯著好于其他幾種藥劑;藥后10d的防治效果分別為92.24%、96.03%,極顯著好于對照藥劑和其他幾種藥劑的防效。0.6%楝素、1%蟲菊•苦參堿和16000IU/mgBt3種藥劑5個處理的防治效果一般,藥后4次調查的防治效果均在80%以下,顯著低于對照藥劑。
在藥后4次調查中,0.6%楝素乳油333倍液和250倍液之間的防治效果無顯著差異,其中藥后3d的防治效果最好,分別為56.96%和62.51%;1%蟲菊•苦參堿微囊懸浮劑1250倍液和1000倍液之間的防治效果也無顯著差異,也是藥后3d防治效果最好,分別為70.31%和78.86%;16000IU/mgBt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藥后1d的防效僅為36.25%,藥后3d和5d防治效果分別上升到70.77%和73.21%,藥后10d的防治效果仍有66.84%,持效期較長。見表1。
小結與討論
【論文摘要】:高效環保的治蟲技術是發揮生物種群間相互制約,相互依存,而達到自然調控的策略措施之一。既有悠久歷史,成功經驗,又有新科技新發展新成就,更有建設生態城市的新導向。如能在行業內外被關注,進一步推行,必將取得更大成效。
如今,綠色農業的概念被提出來。充分運用先進科學技術、先進工業裝備和先進管理經驗,以促進農產品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和提高農業綜合經濟效益的協調統一為目標,以倡導農產品標準化為手段,推動人類社會和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發展模式。利用生物、生態和物理機械等治蟲技術來防治病蟲害,已成為可持續農業的重要手段,也是綠色農業生產工作中病蟲害防治的必然選擇。高效環保的治蟲技術是發揮生物種群間相互制約,相互依存,而達到自然調控的策略措施之一。既有悠久歷史,成功經驗,又有新科技新發展新成就,更有建設生態城市的新導向。如能在行業內外被關注,進一步推行,必將取得更大成效。
1.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的特點是對人畜安全,無污染,不形成抗性。
1.1蟲治蟲
以蟲治蟲利用天敵昆蟲防治害蟲稱為以蟲治蟲,其中包括益螨的利用。利用天敵昆蟲是生物防治應用最廣、最多的方法。按天敵昆蟲取食的方式可以分為兩大類:
⑴捕食性天敵:捕食性天敵種類很多,其中效果較好。常利用的有瓢蟲、草蛉、食蚜蠅、食蟲虻、以及捕食螨類等,這類天敵一般食蟲量大,在其生長發育過程中,必須吃掉幾個、幾十個甚至幾百個蟲體才能完成發育。因此,在自然界控制害蟲的猖獗作用十分明顯。
⑵寄生性天敵:這類天敵寄生于害蟲體內,以其體液和內部器官為食,使害蟲死亡,主要包括寄生蜂和寄生蠅。
1.2生物農藥防治
生物農藥是指利用生物活體或其代謝產物,以及通過仿生合成具有特異作用的農藥制劑,是今后農藥產業中的朝陽產業。生物農藥包括:微生物農藥、農用抗生素、植物源農藥、動物源農藥和新型生物農藥等幾大類。
⑴物農藥:指利用具有繁殖能力的活體微生物或活體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制成的真菌制劑、細菌制劑、病毒制劑、昆蟲病原線蟲、昆蟲病原立克次體等。
⑵抗生素:如春雷霉素、農抗120、中生菌素、瀏陽霉素、鏈霉素等,已經廣泛應用的產品有防治水稻紋枯病的井岡霉素,高效、廣譜的殺蟲、殺螨劑阿維菌素等。
⑶物源農藥:植物性藥物源有魚藤、煙草、除蟲菊、雞血藤、雷公藤、苦樹皮、黃杜鵑、百部、艾、穰、蒜、蔥、韮、、牡菊、蒼耳、芫花、巴豆、苦參、附子、茶葉等。隨著人們對生態環境的重視,植物源農藥的開發也成了時尚,是綠色生物農藥的首選。
⑷物源農藥:指動物體的代謝物或其體內所含有的具有特殊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質,主要包括動物毒素如蜘蛛毒素、黃蜂毒素、沙蠶毒素等,以及調節昆蟲的各種生理過程的昆蟲激素、昆蟲信息素如棉鈴蟲性誘劑、甘蔗條螟性誘劑及天敵動物農藥等。
⑸新型生物農藥--轉基因農藥:指利用轉基因技術培育的抗病、蟲、草轉基因作物。
2.生態控制
病害蟲的生態控制,是指通過栽培、管理措施,創造有利于農作物生長發育,而不利于病害蟲繁殖、蔓延的環境條件,從而達到避免或控制病蟲害的目的。
⑴適時播種:病蟲害的發生與危害都有一定的最適時期和環境條件,在不影響作物生長發育的前提下,適當改變播種期,可避開病蟲害侵染和為害的最適時期,從而減輕病蟲危害。
⑵合理布局及輪作:合理品種布局可以限制病蟲害的蔓延與擴散、推遲或減輕病蟲危害。輪作不僅有利于作物的生長,而且可以減少土壤里的病源積累和單食寡食性害蟲食源,特別是水旱輪作效果顯著。
⑶抑病士利用:對許多病害的研究表明,抑菌土在自然界普遍存在,開發利用抑菌土是病害。
⑷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栽培品種的多樣化,能發揮天然防護壁壘的重大作用,不僅節省了土地,而且也牡絕了害蟲與傳染病的大規模侵襲,使農作物免遭滅頂之災。
⑸稻鴨共育(共作)技術:稻鴨共育是利用鴨在稻田中不斷覓食活動,起到捕蟲、吃(踩)草、耕耘且刺激水稻健壯生育等多功能效果。3.物理機械防治
⑴物理機械:常用的是人工用簡單機械如竹竿、掃把、網兜等,利用害蟲的假死性、群集性等習性來消滅害蟲。
⑵套袋栽培:套袋蔬菜無病蟲為害、無農藥污染,品種優良,產量高,效益好,如果品、黃瓜套袋,可直接阻隔病蟲為害,有利于維生素C的形成,保鮮期長,耐儲藏,且增產10%以上。
⑶誘殺技術:主要利用害蟲的趨性將害蟲誘到一處,集中殺滅。
⑷覆蓋防蟲網、薄膜等直接阻止害蟲為害:覆蓋塑料薄膜、遮陽網、防蟲網,進行避雨、遮蔭、防蟲隔離栽培,減輕病蟲害的發生。蔬菜覆蓋防蟲網后,基本上能免除菜青蟲、小菜蛾、甘藍夜蛾、甜菜夜蛾、斜紋夜蛾、棉鈴蟲、豆野螟、瓜絹螟、黃曲條跳甲、猿葉蟲、二十八星瓢蟲、蚜蟲、美洲斑潛蠅等多種害蟲的為害,控制由于害蟲的傳播而導致的病毒病的發生,還可保護天敵。
⑸人工防治:人工防治是最古老、沿續至今仍在采用的有效病蟲害防治辦法,是一種省工、省錢、無污染、切實可行的途徑,包括人工捕捉、摘除病蟲枝及清掃田園枯枝爛葉等項措施,以壓低病蟲害發生基數。
4.結束語
發展綠色農業可以保障農業生產能力、保障食物安全、緩解生態惡化、緩解就業壓力、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提高農民收入,是當前形勢下的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可行之策。隨著人們對化學農藥弊端和發展可持續農業重要性的進一步認識,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環境質量,促進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使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均有符合人們要求的標準,推廣和加強有害生物無污染治蟲技術勢在必行。"綠色農業",隨著時間的推移,空間的擴展,科學技術的發展,將賦予新的更加豐富的內涵!
參考文獻
[1]王愛軍,袁叢英.綠色生物農藥研究現狀及發展,河北化工,2006.
[2]剛毅.生物農藥研究進展,邵陽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O3.
[3]世平,產祝龍.誘導抗性在果蔬采后病害防治中的研究與應用,植物病理學報,2004.
[4]劉雄.應重視農業防治在農業生產上的重要作用,農村實用技術與信息,2006.
【論文摘要】:高效環保的治蟲技術是發揮生物種群間相互制約,相互依存,而達到自然調控的策略措施之一。既有悠久歷史,成功經驗,又有新科技新發展新成就,更有建設生態城市的新導向。如能在行業內外被關注,進一步推行,必將取得更大成效。
如今,綠色農業的概念被提出來。充分運用先進科學技術、先進工業裝備和先進管理經驗,以促進農產品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和提高農業綜合經濟效益的協調統一為目標,以倡導農產品標準化為手段,推動人類社會和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發展模式。利用生物、生態和物理機械等治蟲技術來防治病蟲害,已成為可持續農業的重要手段,也是綠色農業生產工作中病蟲害防治的必然選擇。高效環保的治蟲技術是發揮生物種群間相互制約,相互依存,而達到自然調控的策略措施之一。既有悠久歷史,成功經驗,又有新科技新發展新成就,更有建設生態城市的新導向。如能在行業內外被關注,進一步推行,必將取得更大成效。
1.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的特點是對人畜安全,無污染,不形成抗性。
1.1 蟲治蟲
以蟲治蟲利用天敵昆蟲防治害蟲稱為以蟲治蟲,其中包括益螨的利用。利用天敵昆蟲是生物防治應用最廣、最多的方法。按天敵昆蟲取食的方式可以分為兩大類:
⑴ 捕食性天敵:捕食性天敵種類很多,其中效果較好。常利用的有瓢蟲、草蛉、食蚜蠅、食蟲虻、以及捕食螨類等,這類天敵一般食蟲量大,在其生長發育過程中,必須吃掉幾個、幾十個甚至幾百個蟲體才能完成發育。因此,在自然界控制害蟲的猖獗作用十分明顯。
⑵ 寄生性天敵:這類天敵寄生于害蟲體內,以其體液和內部器官為食,使害蟲死亡,主要包括寄生蜂和寄生蠅。
1.2 生物農藥防治
生物農藥是指利用生物活體或其代謝產物,以及通過仿生合成具有特異作用的農藥制劑,是今后農藥產業中的朝陽產業。生物農藥包括:微生物農藥、農用抗生素、植物源農藥、動物源農藥和新型生物農藥等幾大類。
⑴ 物農藥:指利用具有繁殖能力的活體微生物或活體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制成的真菌制劑、細菌制劑、病毒制劑、昆蟲病原線蟲、昆蟲病原立克次體等。
⑵ 抗生素:如春雷霉素、農抗120、中生菌素、瀏陽霉素、鏈霉素等,已經廣泛應用的產品有防治水稻紋枯病的井岡霉素,高效、廣譜的殺蟲、殺螨劑阿維菌素等。
⑶ 物源農藥:植物性藥物源有魚藤、煙草、除蟲菊、雞血藤、雷公藤、苦樹皮、黃杜鵑、百部、艾、穰、蒜、蔥、韮、、牡菊、蒼耳、芫花、巴豆、苦參、附子、茶葉等。隨著人們對生態環境的重視,植物源農藥的開發也成了時尚,是綠色生物農藥的首選。
⑷ 物源農藥:指動物體的代謝物或其體內所含有的具有特殊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質,主要包括動物毒素如蜘蛛毒素、黃蜂毒素、沙蠶毒素等,以及調節昆蟲的各種生理過程的昆蟲激素、昆蟲信息素如棉鈴蟲性誘劑、甘蔗條螟性誘劑及天敵動物農藥等。
⑸ 新型生物農藥--轉基因農藥:指利用轉基因技術培育的抗病、蟲、草轉基因作物。
2. 生態控制
病害蟲的生態控制,是指通過栽培、管理措施,創造有利于農作物生長發育,而不利于病害蟲繁殖、蔓延的環境條件,從而達到避免或控制病蟲害的目的。
⑴ 適時播種:病蟲害的發生與危害都有一定的最適時期和環境條件,在不影響作物生長發育的前提下,適當改變播種期,可避開病蟲害侵染和為害的最適時期,從而減輕病蟲危害。
⑵ 合理布局及輪作:合理品種布局可以限制病蟲害的蔓延與擴散、推遲或減輕病蟲危害。輪作不僅有利于作物的生長,而且可以減少土壤里的病源積累和單食寡食性害蟲食源,特別是水旱輪作效果顯著。
⑶ 抑病士利用:對許多病害的研究表明,抑菌土在自然界普遍存在,開發利用抑菌土是病害。
⑷ 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栽培品種的多樣化,能發揮天然防護壁壘的重大作用,不僅節省了土地,而且也牡絕了害蟲與傳染病的大規模侵襲,使農作物免遭滅頂之災。
⑸ 稻鴨共育(共作)技術:稻鴨共育是利用鴨在稻田中不斷覓食活動,起到捕蟲、吃(踩)草、耕耘且刺激水稻健壯生育等多功能效果。
3. 物理機械防治
⑴ 物理機械:常用的是人工用簡單機械如竹竿、掃把、網兜等,利用害蟲的假死性、群集性等習性來消滅害蟲。
⑵ 套袋栽培:套袋蔬菜無病蟲為害、無農藥污染,品種優良,產量高,效益好,如果品、黃瓜套袋,可直接阻隔病蟲為害,有利于維生素C的形成,保鮮期長,耐儲藏,且增產10%以上。
⑶ 誘殺技術:主要利用害蟲的趨性將害蟲誘到一處,集中殺滅。
⑷ 覆蓋防蟲網、薄膜等直接阻止害蟲為害:覆蓋塑料薄膜、遮陽網、防蟲網,進行避雨、遮蔭、防蟲隔離栽培,減輕病蟲害的發生。蔬菜覆蓋防蟲網后,基本上能免除菜青蟲、小菜蛾、甘藍夜蛾、甜菜夜蛾、斜紋夜蛾、棉鈴蟲、豆野螟、瓜絹螟、黃曲條跳甲、猿葉蟲、二十八星瓢蟲、蚜蟲、美洲斑潛蠅等多種害蟲的為害,控制由于害蟲的傳播而導致的病毒病的發生,還可保護天敵。
⑸ 人工防治:人工防治是最古老、沿續至今仍在采用的有效病蟲害防治辦法,是一種省工、省錢、無污染、切實可行的途徑,包括人工捕捉、摘除病蟲枝及清掃田園枯枝爛葉等項措施,以壓低病蟲害發生基數。
4. 結束語
發展綠色農業可以保障農業生產能力、保障食物安全、緩解生態惡化、緩解就業壓力、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提高農民收入,是當前形勢下的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可行之策。隨著人們對化學農藥弊端和發展可持續農業重要性的進一步認識,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環境質量,促進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使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均有符合人們要求的標準,推廣和加強有害生物無污染治蟲技術勢在必行。"綠色農業",隨著時間的推移,空間的擴展,科學技術的發展,將賦予新的更加豐富的內涵!
參考文獻
[1] 王愛軍, 袁叢英. 綠色生物農藥研究現狀及發展,河北化工,2006.
[2] 剛毅. 生物農藥研究進展,邵陽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O3.
[3] 世平, 產祝龍. 誘導抗性在果蔬采后病害防治中的研究與應用,植物病理學報,2004.
[4] 劉雄. 應重視農業防治在農業生產上的重要作用,農村實用技術與信息,2006.
【論文摘要】:高效環保的治蟲技術是發揮生物種群間相互制約,相互依存,而達到自然調控的策略措施之一。既有悠久歷史,成功經驗,又有新科技新發展新成就,更有建設生態城市的新導向。如能在行業內外被關注,進一步推行,必將取得更大成效。
如今,綠色農業的概念被提出來。充分運用先進科學技術、先進工業裝備和先進管理經驗,以促進農產品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和提高農業綜合經濟效益的協調統一為目標,以倡導農產品標準化為手段,推動人類社會和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發展模式。利用生物、生態和物理機械等治蟲技術來防治病蟲害,已成為可持續農業的重要手段,也是綠色農業生產工作中病蟲害防治的必然選擇。高效環保的治蟲技術是發揮生物種群間相互制約,相互依存,而達到自然調控的策略措施之一。既有悠久歷史,成功經驗,又有新科技新發展新成就,更有建設生態城市的新導向。如能在行業內外被關注,進一步推行,必將取得更大成效。
1.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的特點是對人畜安全,無污染,不形成抗性。
1.1蟲治蟲
以蟲治蟲利用天敵昆蟲防治害蟲稱為以蟲治蟲,其中包括益螨的利用。利用天敵昆蟲是生物防治應用最廣、最多的方法。按天敵昆蟲取食的方式可以分為兩大類:
⑴捕食性天敵:捕食性天敵種類很多,其中效果較好。常利用的有瓢蟲、草蛉、食蚜蠅、食蟲虻、以及捕食螨類等,這類天敵一般食蟲量大,在其生長發育過程中,必須吃掉幾個、幾十個甚至幾百個蟲體才能完成發育。因此,在自然界控制害蟲的猖獗作用十分明顯。
⑵寄生性天敵:這類天敵寄生于害蟲體內,以其體液和內部器官為食,使害蟲死亡,主要包括寄生蜂和寄生蠅。
1.2生物農藥防治
生物農藥是指利用生物活體或其代謝產物,以及通過仿生合成具有特異作用的農藥制劑,是今后農藥產業中的朝陽產業。生物農藥包括:微生物農藥、農用抗生素、植物源農藥、動物源農藥和新型生物農藥等幾大類。
⑴物農藥:指利用具有繁殖能力的活體微生物或活體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制成的真菌制劑、細菌制劑、病毒制劑、昆蟲病原線蟲、昆蟲病原立克次體等。
⑵抗生素:如春雷霉素、農抗120、中生菌素、瀏陽霉素、鏈霉素等,已經廣泛應用的產品有防治水稻紋枯病的井岡霉素,高效、廣譜的殺蟲、殺螨劑阿維菌素等。
⑶物源農藥:植物性藥物源有魚藤、煙草、除蟲菊、雞血藤、雷公藤、苦樹皮、黃杜鵑、百部、艾、穰、蒜、蔥、韮、、牡菊、蒼耳、芫花、巴豆、苦參、附子、茶葉等。隨著人們對生態環境的重視,植物源農藥的開發也成了時尚,是綠色生物農藥的首選。
⑷物源農藥:指動物體的代謝物或其體內所含有的具有特殊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質,主要包括動物毒素如蜘蛛毒素、黃蜂毒素、沙蠶毒素等,以及調節昆蟲的各種生理過程的昆蟲激素、昆蟲信息素如棉鈴蟲性誘劑、甘蔗條螟性誘劑及天敵動物農藥等。
⑸新型生物農藥--轉基因農藥:指利用轉基因技術培育的抗病、蟲、草轉基因作物。
2.生態控制
病害蟲的生態控制,是指通過栽培、管理措施,創造有利于農作物生長發育,而不利于病害蟲繁殖、蔓延的環境條件,從而達到避免或控制病蟲害的目的。
⑴適時播種:病蟲害的發生與危害都有一定的最適時期和環境條件,在不影響作物生長發育的前提下,適當改變播種期,可避開病蟲害侵染和為害的最適時期,從而減輕病蟲危害。
⑵合理布局及輪作:合理品種布局可以限制病蟲害的蔓延與擴散、推遲或減輕病蟲危害。輪作不僅有利于作物的生長,而且可以減少土壤里的病源積累和單食寡食性害蟲食源,特別是水旱輪作效果顯著。
⑶抑病士利用:對許多病害的研究表明,抑菌土在自然界普遍存在,開發利用抑菌土是病害。
⑷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栽培品種的多樣化,能發揮天然防護壁壘的重大作用,不僅節省了土地,而且也牡絕了害蟲與傳染病的大規模侵襲,使農作物免遭滅頂之災。
⑸稻鴨共育(共作)技術:稻鴨共育是利用鴨在稻田中不斷覓食活動,起到捕蟲、吃(踩)草、耕耘且刺激水稻健壯生育等多功能效果。3.物理機械防治
⑴物理機械:常用的是人工用簡單機械如竹竿、掃把、網兜等,利用害蟲的假死性、群集性等習性來消滅害蟲。
⑵套袋栽培:套袋蔬菜無病蟲為害、無農藥污染,品種優良,產量高,效益好,如果品、黃瓜套袋,可直接阻隔病蟲為害,有利于維生素C的形成,保鮮期長,耐儲藏,且增產10%以上。
⑶誘殺技術:主要利用害蟲的趨性將害蟲誘到一處,集中殺滅。
⑷覆蓋防蟲網、薄膜等直接阻止害蟲為害:覆蓋塑料薄膜、遮陽網、防蟲網,進行避雨、遮蔭、防蟲隔離栽培,減輕病蟲害的發生。蔬菜覆蓋防蟲網后,基本上能免除菜青蟲、小菜蛾、甘藍夜蛾、甜菜夜蛾、斜紋夜蛾、棉鈴蟲、豆野螟、瓜絹螟、黃曲條跳甲、猿葉蟲、二十八星瓢蟲、蚜蟲、美洲斑潛蠅等多種害蟲的為害,控制由于害蟲的傳播而導致的病毒病的發生,還可保護天敵。
⑸人工防治:人工防治是最古老、沿續至今仍在采用的有效病蟲害防治辦法,是一種省工、省錢、無污染、切實可行的途徑,包括人工捕捉、摘除病蟲枝及清掃田園枯枝爛葉等項措施,以壓低病蟲害發生基數。
4.結束語
發展綠色農業可以保障農業生產能力、保障食物安全、緩解生態惡化、緩解就業壓力、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提高農民收入,是當前形勢下的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可行之策。隨著人們對化學農藥弊端和發展可持續農業重要性的進一步認識,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環境質量,促進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使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均有符合人們要求的標準,推廣和加強有害生物無污染治蟲技術勢在必行。"綠色農業",隨著時間的推移,空間的擴展,科學技術的發展,將賦予新的更加豐富的內涵!
參考文獻
[1]王愛軍,袁叢英.綠色生物農藥研究現狀及發展,河北化工,2006.
[2]剛毅.生物農藥研究進展,邵陽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O3.
[3]世平,產祝龍.誘導抗性在果蔬采后病害防治中的研究與應用,植物病理學報,2004.
[4]劉雄.應重視農業防治在農業生產上的重要作用,農村實用技術與信息,2006.
關鍵詞: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建議
1農業面源特點
農業面源污染是指在農業生產活動中,化肥、農業、畜禽糞便以及其他有機或無機污染物質,通過農田的地表徑流和農田滲漏,引起的對水層、湖泊、河岸等生態系統的污染。農業面源污染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1)分散性和隱蔽性。與點源污染的集中性相反,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的特征,它隨流域內的土地利用情況、地形地貌、水文特征、氣候、天氣等的不同而具有空間流動性和時間上的不均勻性。排放的分散性導致其具體污染發生的位置不易識別,因此很難從某點進行治污。
(2)隨機性和不確定性。農業面源污染,影響因素很多,隨機影響很顯著。例如,農作物的生產會受到自然的影響,因為降雨量的大小和密度、溫度、濕度的變化會直接影響化學藥品對水體的污染情況。
(3)廣泛性和不易監測性。由于面源污染涉及多個污染者,在特定區域內的排放又是相互交叉的,加之不同的地理、氣象、水文條件對污染物的遷移轉化影響很大,因此很難具體監測到單個污染者的排放量.[1]。
2農業面源來源
目前我國農業面源污染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農村居民生活廢物,包括農業生產過程中不合理使用而流失的農藥、化肥、殘留在農田中的農用薄膜和處置不當的農業畜禽糞便;二是污水灌溉以及多種激素的使用.[2]。
3農業面源存在的問題
(1)農民施用肥料不科學。雖然測土配方施肥已經在我國農村進行了試驗推廣,但還沒完全為廣大農戶所接受,普及使用率不高。
(2)合理施用農藥有待提高。農藥的施用不當是導致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雖然有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在控制農藥的施用,但還是有一部分人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濫用禁止施用的農藥或者假冒偽劣藥品以及農民施藥不當導致作物和環境的污染。
(3)秸稈利用率較低。目前我國農村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很低,絕大部分的農作物秸稈都被野外焚燒,同時還有部分農作物秸稈亂置亂堆,造成面源污染。
(4)缺乏對農業面源污染源頭控制的監督體系和獎懲措施。對于面源污染,源頭控制的監督體系和相應機制的完善十分重要。在歐美一些發達國家,對各項農業環境技術標準執行情況的監督主要通過政府專項撥款,依托當地的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部門代行這一職能。而在我國,無論是重要的水源保護區還是水污染已很嚴重的流域和高污染風險地區,目前均無源頭控制的監督體系和相應的獎懲措施,對農民和農村農資供銷專業戶不規范的生產、經營行為缺乏指導和監督.[3]。
(5)部分農民面源污染防治意識欠缺。雖然有關部門制定了一些農產品安全生產標準,但由于部分農民面源污染防治意識欠缺,科學施肥、施用農藥等還有待提高。沒有形成有效的減少生產過程中對環境的污染,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的環保意識。
4農業面源治理防治對策
4.1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提高化肥的有效利用
測土配方施肥應該說是最科學合理的施用肥料,按“缺什么補什么”思路進行施肥指導,既可以保證肥料最高利用率,充分發揮肥料的效益,又可以在保證作物正常生長的情況下,最低限度地使用化肥,避免浪費和污染。
4.2減少化肥,農藥的施用量,推廣生物農藥和有機化肥
生物農藥是利用生物及其基因產生或表達的各種生物活性成分,制備出用于防治植物病蟲害、雜草、鼠害以及調節植物生長制劑的總稱,具有高效性和無害性。目前,國際上已商品化的生物農藥有30余種,約占農藥銷售額的30%.[3],我國也將逐步用生物農藥取代化學農藥。
4.3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
通過秸稈還田,可以補充土壤養肥,培肥地力,避免浪費和污染,實施免耕覆蓋沃土技術、堆漚發酵或過腹還田等方式處理農作物秸稈。推廣稻田秸稈覆蓋連續免耕技術,實施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提高土壤肥力,逐步提高秸稈能源化利用水平。或者通過利用秸稈進行生物發酵產生沼氣等干凈能源。
4.4農田廢棄物收集處理
開展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的基礎建設加快農村生活垃圾的資源化進程,提出資源循環利用的方案。將化肥、農藥、除草劑等農業投入品包裝袋(瓶)和地膜、塑料、育秧盒等廢棄物集中分類收集、處理。
4.5建立管理政策體系
科學制定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及經濟發展布局的有關政策,制定科學、全面的面源污染檢測指標,并進一步完善監督體制;通過媒體積極進行相關知識的宣傳、教育,對有關人員進行培訓,并建立相應的考核體系,嘗試建立許可證制度,建立信息公開和交流制度,嘗試建立生態補償制度,如財政轉移支付、補貼、稅收等,并且確定政策細節,如財政轉移支付的比率,補貼程度、補貼操作方式,稅率征收對象、征收方式等.[4]。
4.6加強宣傳引導
一是加強面源污染危害和原因的宣傳,開展農村面源污染倡議活動,增強全民生態環境意識與參與意識;二是加強農民專業技術組織的建設,發展農業種植業專業戶,提高種植業效益,促進農業技術推廣和應用,并啟動面源污染控制新技術的研究和示范。
參考文獻:
[1] 胡心亮,夏品華.農業面源污染現狀及對策[J].貴州農業科學,2011,39(6):211~215.
[2] 張青,周國強.我國農業面源污染的現狀及其防治對策[J].洛陽理工學院:自然科學版,2010(3):72~73.
論文摘要:為明確萬打對綠盲蝽、假眼小綠葉蟬的田間防治效果,確定最佳劑量及使用器械,進行了田間小區藥效試驗。結果表明,萬打對綠盲蝽低齡若蟲的最佳用藥量為彌霧機400 倍,平均防效95%以上。背負式手動噴霧器為800倍,平均防效90%以上。萬打對假眼小綠葉蟬低齡若蟲的最佳用藥量為彌霧機400倍,平均防效在94%以上。背負式手動噴霧器為800倍,平均防效90%以上。而使用彌霧機則省藥且防效優于背負式手動噴霧器。
由于茶葉用藥限制性較強,多年來使用菊酯類農藥害蟲產生了較強的抗藥性,篩選新農藥尤其是生物農藥具有重要意義。我們于2008年4月20日及9月10日分別進行了防治綠盲蝽、假眼小綠葉蟬的藥效試驗,以明確該藥的最佳用量和使用器械。萬打稀釋液為中草藥萃取而成,針對刺吸式口器害蟲,高效低毒兼有觸殺、胃毒作用。殺蟲效果不受低溫影響,不會產生抗蟲性。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處理
試驗藥劑:
萬打( 山東省泰安市利邦農化有限公司)
1000倍
萬打
800倍
萬打
600倍
對照藥劑:
天王(2.5%聯苯菊酯)(杭州威龍農化有限公司 )
1000倍
35%寨丹EC
800倍( 杭州威龍農化有限公司 )
空白對照:
以清水噴霧為空白對照。
1.2 試驗作物及防治對象
1.2.1茶樹品種:品種為福鼎大白茶。
1.2.2防治對象:綠盲蝽、假眼小綠葉蟬。(低齡若蟲)
1.2.3小區設置
試驗設在綠盲蝽、假眼小綠葉蟬發生較重的茶園田塊內進行,每小區面積22.5㎡,每處理3次重復,試驗小區按隨機區組排列。
1.3 施藥方法及時間
施藥方法1,采用長江-10A型背負式手動噴霧器,常規噴霧;施藥方法2,采用 3WF-2.6背負式彌霧機,常規噴霧。防治綠盲蝽施藥日期為4月20日,綠盲蝽處于低齡若蟲盛發期。防治假眼小綠葉蟬施藥日期為9月10日。假眼小綠葉蟬處于第二峰始盛期。
表 1 萬打防治綠盲蝽的田間效果
藥前基數(頭/尺2)
藥 后 1 天
藥 后 3 天
殘留活蟲數(頭/尺2)
防效(%)
殘留活蟲數(頭/尺2)
防效(%)
長江-10 A 型
背負式手動噴霧器
萬打
天王
3WF-2.6型背負式彌霧機
萬打
表 2 萬打防治假眼小綠葉蟬的田間效果
藥 后 1 天
藥 后 3 天
殘留活蟲數(頭/盆)
防效(%)
殘留活蟲
數(頭/盆)
防效(%)
長江-10A型背負式手動噴霧器
萬打
1000
19
4.67
77.9
3.67
83.5
800
21
3.33
85.7
2.22
90.9
600
18.22
2.67
86.8
1.89
91.9
35%寨丹EC
800
20.33
4.33
80.8
3.89
83.6
3WF-2.6型背負式彌霧機
萬打
400
20
1.67
92.5
1.22
94.8
清 水 對 照
18
20
21
注:表中數字為三次重復的平均值
1.4 調查方法與藥效計算
1.4.1 調查方法
在施藥前和施藥后1、3天 每小區采取三點取樣法,每點一平方尺。分別調查記錄茶樹上綠盲蝽。調查假眼小綠葉蟬采取每小區取三點盆拍法分別記錄幼蟲活蟲數。
1.4.2藥效計算與統計分析方法
用以下公式計算防治效果,各處理的防治效果用Duncan’s新復極差統計法比較試驗藥劑和對照藥劑對綠盲蝽、假眼小綠葉蟬的防治效果。
式中:pt0為處理區施藥前蟲數
pt1為處理區施藥后蟲數
ck0為對照區施藥前蟲數
ck1為對照區施藥后蟲數
2 結果與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萬打防治綠盲蝽隨著使用濃度的提高,效果有所提高,萬打1000倍、800倍、600倍液藥后1天的平均防效分別為76.1%、85.2%、87.2%,天王(2.5%聯苯菊酯)1000倍液藥后1天的平均防效為80.1%,而藥后3天萬打1000倍、800倍、600倍液的平均防效分別為81.2%、90.1%、91.5%,天王(2.5%聯苯菊酯)1000倍液藥后3天的平均防效為84.4%。經分析,藥后三天效果較好,就萬打三個處理而言600倍與800倍藥液之間防效并無明顯差異,經方差分析萬打800倍與天王1000倍藥液防效差異極顯著;在相同用藥量時應用彌霧機萬打400倍防效明顯優于手動噴霧800倍,防效差異顯著。
同樣從表2可以看出,萬打防治假眼小綠葉蟬隨著使用濃度的提高,防效也提高,萬打1000倍、800倍、600倍液藥后3天的平均防效分別為83.5%、90.9%、91.9%,35%寨丹EC 800倍液藥后3天的平均防效為83.6%,相同用藥量時應用彌霧機萬打400倍防效明顯優于手動噴霧800倍。
3 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