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5:52:04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土建專業畢業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關鍵詞:卓越計劃;實踐教學;探討
在高等院校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簡稱“卓越計劃”)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出臺后的重大教育改革項目。“卓越計劃”的實施基礎是我國先前執行的工程教育,在此基礎上要求高等院校與企事業單位緊密合作(一般情況下實行“3+1”,即學生三年在學校學習,一年在企業學習)來推行“卓越計劃”。“卓越計劃”注重工程教育服務企事業發展,注重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離不開科學的實踐教學體系。然而,現有的實踐教學體系制約了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積極推進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是適應“卓越計劃”能夠順利實施的必要條件。本文根據莆田學院土木工程學院的實際情況就基于“卓越計劃”的土建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進行初步探討。
一、莆田學院土建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教學觀念存在問題
現在的大學教師絕大部分是從高校畢業就進入高校任教,其教學觀念還是遵循其本人在當學生時的教學觀念――重理論、輕實踐,即使有一定比例的實踐性教學內容,也大都是以傳授知識為重,對學生的工程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不突出,有企事業單位參與教學活動更是少之又少。因此,這些觀念導致在實踐教學中與工程實際脫節,畢業的學生缺乏工程實踐能力、動手能力與創新精神,工作后用人單位反映學生“上手慢”。
(二)實踐教學內容存在問題
比如:實踐教學課時占總學時的比例偏低,占比不超過25%;實驗中的驗證性實驗項目較多,而綜合性、設計性和創新性實驗項目偏少,綜合性、設計性和創新性實驗項目占總實驗項目數不超過50%;一些實踐環節的內容多年不變。如: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的內容不能與時俱進,不能全面反映當前的生產實際和科學前沿;由于近年來學生人數不斷增加和施工單位擔心安全問題,使得組織學生進入工地實習非常困難,因此,學生的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得不到實際鍛煉;培養方案中學生進入施工現場實習(包括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等)的時間一般不超過8周,畢業設計階段一般是在學校進行的真題假作或假題假作,再加上施工企業由于多種原因不愿意接收學生進入工地,因此校企共同培養工程技術人才的任務是流于形式,沒有成功。
(三)缺乏高水平工程型師資隊伍
對于土建專業的實踐性教學,要求教師既有較高的理論知識,又必須有工程領域較為豐富的工作經驗。但是,我院大多數教師是從高校畢業進入到高校教學,其身份的變化從學生直接變成教師,其擁有的理論知識是滿足需要的(一般是博士或碩士畢業);而缺少工程領域的工作經驗,入職后理論教學任務量繁重,雖然按照學院的要求每年抽出時間到企業進行鍛煉,由于學校在培養“雙師型”方面對在職教師沒有強有力的實施政策,教師的積極性不高,其實踐教學能力和水平只能滿足一般的技能訓練。
二、改革與探討
(一)轉變教育理念,深化實踐教學改革
在廣大教師隊伍中開展“轉變教育理念,深化實踐教學改革”教育思想大討論,在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本,確立在保證理論知識夠用的前提下,提高實踐教學環節的比重,改變以往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教育觀念;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與工程單位相結合,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與工程實際零接觸,充分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改變以往以教師為主體、脫離實際的傳統教育觀念。
(二)基于“卓越計劃”,構建新的實踐教學體系
堅持在理論知識夠用的前提下加強實踐教學,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體現創新精神,對構成實踐教學環節的所有要素進行重新整合,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教學改革:“在土建類專業中探討工程教育的改革與實踐”“土木工程專業校外實踐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深化實驗教學改革 提高土建類學生的動手和創新能力研究”“工程造價專業畢業論文(設計)撰寫改革創新與實踐研究”“工程造價專業試行‘卓越計劃’”等項目的教學改革。建立“一個中心、三個階段、四大系列”的立體化、全過程(四年)實踐教學體系。
“一個中心”是指所有的實踐教學活動均以學生為本,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動手能力、創新精神為中心來展開;“三個階段”是指把實踐教學活動分為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基礎階段、綜合階段、創新階段;“四大系列”是指把實踐教學內容劃分為“實驗教學”“實習(實訓)教學”“課程設計與畢業設計”“科研創新與社會服務”四大系列。
1.“實驗教學”系列。該系列主要包括課程內實驗和課程外實驗。課內實驗主要包括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課外實驗主要是指創新實驗。
驗證性實驗要求學生在做實驗之前先進行預習,在實驗課上教師簡單講解所要驗證的知識點、實驗方法、實驗使用的主要儀器和設備以及實驗中必要的注意事項,講解后讓學生分小組去完成實驗過程,教師只解答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最后指導學生完成實驗報告。
綜合性和設計型實驗是指針對某門課程中的多個知識點或與之相關課程知識,要求學生先設計出實驗方案,實驗方案提交給教師進行審查其合理性與可行性,審查通過方可進行實驗,一般情況下指導教師在實驗全過程中不作講解,只作必要的輔導。比如:我院的“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設計”實驗(屬于《土木工程材料》課程)“點位測設”實驗(屬于《土木工程測量》課程)“瀝青混合料車轍”實驗(屬于《路基路面工程》課程)“矩形界面量的純彎曲”實驗(屬于《材料力學》課程)“土的三軸”實驗(屬于《土力學與基礎工程》課程)等。目前,我院已有綜合性和設計型實驗的課程占所有實驗課程的85%以上。通過開設綜合性和設計性的實驗,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動手能力、設計創新能力。
課外實驗(創新實驗)是指學生在業余時間完成的實驗項目,如近年來福建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土木工程專業12級洪曉毅同學負責的創新訓練項目“校園景觀休憩場所3D模型的設計與開發”,土木工程專業13級黃小冬同學負責的創新訓練項目“瀝青穩定碎石路面材料不同壓實條件的實驗分析”,工程管理專業13級同學負責的創業訓練項目“二維碼在禮品中的運用”等。
2.“實習(實訓)教學”系列。該系列主要包括課程實習(實訓)和課外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等。課程實習(實訓)是指:針對某門課程在課程結業后進行的實踐鍛煉,如:地形測量實習(屬于《土木工程測量學》課程)、工程地質實習(屬于《工程地質》課程)、造價軟件實訓等。
認識實習是指新生在第一學期學了《專業概論》課程后,組織學生對施工工地或已經竣工的工程項目進行參觀實習,使學生對土木工程的結構設計、結構組成、使用功能、施工程序等方面有一些初步的感性認識,讓學生盡早了解專業背景,激發其對本專業學習的熱情。
生產實習是指學生在學習了一些專業課程后,安排學生在實習基地從事各種施工工序的實際操作,使學生能把在學校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工程實際結合起來,不僅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深一步理解,而且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除了積極利用實習基地實習外,還在寒暑假期間要求學生獨立聯系實習單位進行生產實習。
畢業實習是指在畢業設計之前,對大學四年中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在實習基地進行系統地現場鍛煉,并且為畢業設計收集資料;更重要的是通過畢業實習,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專業知識來解決工程中的技術問題,從而獲取獨立工作能力、動手能力,使學生在思想上、業務上對畢業后的工作崗位得到全面鍛煉。
3.“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系列。課程設計是指在某門專業課結束后,要求學生掌握本門課程的主要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并理論聯系實際去解決一個實際問題,鍛煉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畢業設計是指四年大學中最后一個實踐教學環節,要求學生綜合運用大學四年中學習的基礎理論知識、專業知識,按照合格工程師的要求進行工程師的基本訓練,旨在使學生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進行資料收集、設計計算、手工繪圖、計算機輔助設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英文翻譯、文字表達等方面得到培養,為學生畢業后進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4.“科研創新與社會服務”系列。該模塊為了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團隊協作能力、創新精神和服務社會的精神。
科研創新是指學生利用課內或課外實驗,通過參加省校兩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校內學生科研項目立項、各種學科競賽(數學建模、大學生建筑結構設計大賽、斯維爾杯BIM軟件建模大賽、工程項目管理沙盤模擬競賽)活動,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
社會服務是指在業余時間和寒暑假,我院團委組織學生參加一系列社會服務活動,并形成了我院社會服務活動“三結合”的特點,即“專業知識學習與社會服務”相結合、“科技服務與接受國情教育”相結合、“培養實踐能力與地方經濟建設需要”相結合。學生通過參加以上活動,提高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服務社會的精神。
(三)推進產學研合作,培養適合“卓越計劃”的“雙師型”師資隊伍
“雙師型”教師的實踐經驗通過與企業進行產學研合作來提高。首先,建立青年教師到生產一線鍛煉的機制,讓青年教師輪流到企業參與工程的設計、施工及管理,加強其實踐動手能力,并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其次,鼓勵教師參加各類技術培訓和土木工程相關的執業資格證書考試(注冊結構工程師、注冊建造師、注冊監理工程師、注冊造價師、注冊評估師等),提高其為企業服務能力;第三,充分利用合作企業的人力資源,聘請企業的技術骨干為學校的兼職教師,通過培訓讓企業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技術骨干成為適合“卓越計劃”的“雙師型”教師。到目前,土木工程學院已與中建七局第三建筑有限公司、福建巨岸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福建宏峰集團建設有限公司、莆田市東風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福建省新茂泰工程項目管理有限公司等企業簽訂了產學研合作協議,成立了產學研合作基地。并實施了福建省教學改革項目:福建省一般本科高校辦學水平提升計劃――建筑類專業校企合作實踐教學基地、“產學研用聯合培養應用型人才”改革試點(試點專業:土木工程)。到目前為止,在41名專任教師中,同時具有高校教師系列職稱和工程系列職稱或執業資格的有22名,占專任教師總人數的比例為53.7%。其中,高級工程師4名,工程師13名,一級注冊結構工程師3人次,注冊建造師6人次,注冊監理工程師3人次,注冊造價師4人次,以適應培養應用型工程類技術人才的要求。另外還在莆田市建筑規劃設計院、福建巨岸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福建宏峰集團建設有限公司、莆田市東風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福建省新茂泰工程項目管理有限公司等企業聘請了12名高級工程師作為我系的兼職教師、客座教授。
三、結語
建立“一個中心、三個階段、四大系列”的立體化、全過程(四年)實踐教學體系。充分體現了分散設置與集中設置相結合、校內實踐與校外實踐相結合的特點,有利于引導學生盡早接觸實踐,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參與工程施工能力、繪圖能力、計算能力、工程設計能力等。學生通過積極參加“福建省大學生建筑結構設計大賽” “全國高校斯維爾杯BIM軟件建模大賽”、全國高校“廣聯達”工程項目管理沙盤模擬競賽、“福建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等競賽活動,激發了創造力和求知欲,有效地推動了他們的創造精神,進一步提高了他們的創新能力。學生在校期間不僅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而且綜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學生畢業后能直接參與工程設計、施工、管理,改變以前學生畢業后須經過很長時間的實踐才能慢慢勝任現場工作的弱點,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R].2010,6.
[2]宋佩維.加強實踐教學改革 培養卓越工程師[J].黑龍江教育,2011,(6):4-8.
關鍵詞:招投標與合同管理;雙語教學;教改研究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a: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6-0161-02
隨著社會的發展要求學生全面系統地掌握國際工程市場狀況、招投標的方法和技巧、國際工程合同與法律問題、國際工程項目管理、索賠、風險管理和國際工程咨詢等,熟悉國際慣例在工程管理中的作用,使其具備國際工程管理的初步能力,為其今后從事國際工程管理工作創造條件,培養能適應國際建筑市場變化的專業人員。
一、國內外的研究與實踐狀況
《建設工程招投標與合同管理》是土木工程專業的專業課程。中國建設工程是一個比較廣的行業,技術及管理人員從業者眾多。2000年1月1日施行的《招標投標法》明確規定了我國公開招標的范圍,從單一的土建安裝延伸到道橋、裝潢、建筑設備和工程監理等專業。在實施運營過程中也暴露了很多的問題,如招標中內定、排斥、不公平不平等;投標中欺詐、串標、圍標、陪標、掛靠、分包、轉包;評標中方法不科學、泄標、缺乏監督約束;等等問題。因此,我們要學習國外先進的管理方法,要求在校學生不斷學習,時刻了解國外的一些動向,從業后能規范和完善國家與地方現行法律、法規,改善我國市場競爭現狀,強化國際競爭機制,增強市場競爭力。
目前,國外招投標項目中,中國拿到標書中標的概率并不高。在少數中標中,本專業的畢業生中有一部分從事了與國際工程項目相關的工作,畢業生遍布非洲、中東、東南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雙語教學將能有效幫助他們投入到未來的工作中。
二、本項目的研究基礎與支撐條件
1.師資力量。本項目集中了我校土木系項目管理方向較強的師資力量,參與人員均有碩士學位和講師職稱,有多年的《建設工程招投標與合同管理》科研和教學經歷,在重要期刊上均有,英文的聽、說、讀、寫能力能夠應對逐漸變化的語言環境,幫助學生適應雙語環境,保證教學效果。
2.院系良好的專業基礎和國際工程背景。多年來,我校土木工程專業獲得了良好的發展,我系教師承擔了多項建設工程教學科研項目。另一方面,本專業近幾年的畢業生有些活躍在建設工程招投標與合同管理建設的第一線,并與我系長期保持聯系,為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了第一手的資料和最新的發展動態。
3.學生基礎的提高?!督ㄔO工程招投標與合同管理》為本科生大四的課程,學生在經過先導專業基礎課程(法規、項目管理等)的學習,對專業術語含義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為《建設工程招投標與合同管理》雙語教學的開展奠定了基礎。
三、本項目的主要研究內容以及特色或創新之處
1.主要研究內容。(1)教學模式的探索。在以往案例收集的基礎上,以中文教學啟發式為主、英語教學為輔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用中英文相結合來授課,并盡量使用原版教科書里準確又精練的英文,使學生學習和掌握正確的專業英文詞匯。由于采用多媒體技術,關鍵部分出現在大屏幕上,并由教師進行詳細分析和解釋,便于學生視聽、理解和掌握。(2)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本項目擬采用案例啟發討論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打破傳統的“以教為主”的課堂教學觀念,而構建一種“以學為主”的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通過運用專業知識對案例的深入分析(中英文),使用研究討論的方式,以“研討”的方式營造出探究問題的氛圍。培養學生對國內外工程招投標與合同管理理論的認識,以及分析、解決專業問題的能力,并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培養他們對英文資料處理的能力。(3)對學生分組進行小組討論。讓學生自己去收集一些國際工程中的熱點問題或案例(如國際工程承包中的文化環境因素,國際工程合同管理,國際工程中的新興模式、風險評估,等等)進行研討,讓學生陳述自己的觀點,多方位拓寬與國際工程管理相關的專業知識。(4)通過合理的作業安排鞏固教學效果。作業將采用英文完成作業的方式,讓學生將前述活動中的相關內容書面表達出來,提高他們的英文表達能力,鞏固教學效果。
以上的改革將雙語教學貫穿于課程學習的全過程中,讓學生們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判斷,提高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將來從事國際工程項目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2.主要創新如下。(1)中英文教材的結合使用,推行新的《建設工程招投標與合同管理》教學知識體系,在專業課程中進行中英文工程案例教學。(2)鼓勵本科學生就建設工程招投標與合同管理工程中的熱點和前沿問題展開討論、撰寫論文、發表看法。(3)針對雙語教學,在教學方法上,引入案例啟發探究式,小組合作式學習;在教學手段上,注重繼承與創新并重,堅持傳統教學與多媒體教學優勢互補。(4)通過對國內中文招投標管理與國際工程管理的比較教學,拓寬學生的工程招投標與合同管理相關的知識廣度面。
四、擬采用的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通過雙語教學這一方式完善《建設工程招投標與合同管理》課程的教學體系,將該科目的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科學研究有機結合起來,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提供一個良好的理論學習環境和實踐鍛煉的機會。培養學生用英語學習和研究國內外專業技術知識的能力,訓練他們創新意識和團隊精神,使他們成為理論知識水平和實踐動手能力都很強的有用人才,推進土木工程管理學科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推進我校研究型高水平大學的建設。
2.探索出適合《建設工程招投標與合同管理》雙語教學的模式,提高教師的雙語教學水平,推進土木工程學科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推進我校研究型高水平大學的建設。
3.我校土木工程管理專業學生畢業設計的內容更加規范化和國際化。招投標文件作為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論文的選題之一,雙語教學是培養工程專業知識全面國際化、專業技能牢固化的技術應用人才。
4.制定適合本專業情況的《建設工程招投標與合同管理》課程雙語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創建案例啟發討論探究式的教學環境。
五、結論
開設《建設工程招投標與合同管理》雙語課程的重要意義不在于其中的內容,而在于開拓視野、掌握國際市場的最新進展、熟悉國際上通行的管理方法和合同體系、了解國際工程管理領域的新理念,能夠做到與國際市場接軌,能以國際化的視野思考國際工程。因而,采用雙語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與國際工程靠近,雙語教學所帶來的語言環境也會增強學生適應國際工程環境的能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