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5:52:00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思想品德課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品德心理理論認為,只有建立正確的道德認識才能產生良好的道德動機,也就是說“明理”是品德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只有“明理”明得透,“激情”才能激得真,“導行”才能導得實。小學思想品德教材中出現的道德觀點和道德概念大多淺顯易懂。然而教師只是機械地傳授,粗疏地講解,仍然難以達到“明理”的目的。“明理”不是指簡單的知曉,而是要透徹的領悟,要使學生真正透徹地領悟,就必須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一步一步地引導。
一、設置懸念,激發“明理”欲望。
懸念本來是文學作品、影視、戲劇中為吸引讀者、觀眾而經常使用的一種方法。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聯系實際,巧設懸念,能較好地激發學生“明理”的欲望。如在教《珍惜集體榮譽》時,我設計了這樣的開場白:星期一下午學校進行衛生大掃除檢查評比,當檢查人員來到四(2)班門前時,王小紅發現墻角還有垃圾未倒,連忙用畚箕遮住;后墻上的幾點墨水眼看就要被發現,李小華眼疾手快,趕緊用身體去擋祝結果他們班得了“最清潔”。第二天晨會上,老師卻出人意料,嚴厲地批評了他倆。這是為什么呢?他們錯在哪里呢?怎樣才算珍惜集體榮譽呢?這樣一問,造成懸念,學生產生了學習主動性,“明理”的欲望油然而生。
二、創設情境,放緩“明理”坡度。
道德情感是道德品德內化的動力。《大綱》明確指出思品課要以情感人,情理交融,以情載理,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因此,創設一定情境,可以營造良好的道德氛圍,為幫助學生“明理”作鋪墊。常用的方法有:講故事、聽錄音、看幻燈、演小品等。如教學《學習、做事講效率》時,學生光從書上的例子中尋找如何講效率的答案比較困難,我就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在兩張課桌的桌面上亂七八糟的放滿了書本、文具。我請兩名同學上臺整理一下(讓一個同學事先進行訓練),看誰整理得又快又好。我喊開始,按下了秒表,教室里的氣氛頓時緊張起來。只見經過訓練的那位同學先打開文具盒,把零散的橡皮、小刀、鉛筆等小件物品迅速放好,接著把書一本一本摞好,最后再把作業本從小到大收拾起來,動作麻利快捷,有條不紊,看看時間,才用了45秒;另一位同學則洋相百出,書本、作業本一起收,中途才想起分類,又不小心把橡皮碰到地上,忙得頭上冒汗,足足用了一分多鐘才把散亂的東西整理好。學生們看得很過癮,自然而然地明白做事講效率除了要全神貫注、集中精力外,還應采用科學的方法。
三、討論辨析,增強“明理”感受。
理越辯越明。思想品德教材中的一些道理如果只是憑教師的講解,學生的印象仍不會太深。只有讓學生自己介入其中,暢所欲言地談觀點、說看法,理才能明得透。如在教《拜佛不靈》時,我讓學生圍繞三個問題進行討論:(1)奶奶為什么帶“我”去拜佛?(2)佛祖為什么不能保佑“我”身體健康?(3)要想身體健康、成績優良,該怎么辦?通過討論,逐步引導學生明白“佛祖”是不存在的,拜佛是一種迷信活動。奶奶相信迷信,是因為她沒有文化知識。要想身體健康、成績好,必須肯鍛煉、勤學習。從而進一步認識到,要想人生旅途一帆風順,靠相信迷信是沒有用的,只有勤奮學習,掌握豐富的文化知識,懂得許多科學道理才行。
四、當堂演練,強化“明理”效果。
形象激趣法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講究教學藝術,并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提供直觀、形象、生動的感性材料,化抽象為形象,化難為易,化靜為動,化遠為近,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一位教師在講《愛惜糧食》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懂得糧食來之不易,結合當地實際,精心設計了幻燈片“小麥的生產過程”,突出農民伯伯從下種到管理到收獲的辛苦勞動,并配音說明,使學生在形象化的氣氛中受到了深刻教育。一位教師在講《尊敬老師》一課時,先點燃了一支紅燭,讓學生觀察、思考、品味,從具體的形象中感知紅燭具有燃燒自己而照亮別人的特點,進一步悟出“教師具有紅燭精神”的道理,具體地感受到教師工作的崇高,增強了尊師之情。
情境激趣法精心創設情境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師在教《講謙讓》一課時;結合實際設置了這樣一個情境:出示兩個蘋果,一大一小,讓兩個學生到講臺上來拿,兩個同學都不肯拿大的,爭著要小的。由此,教師自然而然地導入課題:這就是“謙讓”。同學們感到很有趣。一位教師在教《不說謊話》一課時,借助錄音,繪聲繪色地配樂講述《狼來了》的故事,把學生引入故事的情境之中,深刻體會說謊話的嚴重后果,饒有興趣地接受了誠實的品質教育。
兒歌激趣法兒歌是小學生喜愛的一種文學形式,順口等特點。因此,教學中要恰當地運用兒歌激發學生的興趣。如一位教師在講《上課專心聽講》一課時,用兒歌高、概括了課文內容:“眼睛認真看,耳朵注意聽;腦子跟著想,精神要集中;不做小動作,趕跑瞌睡蟲;一心不二用,當個好學生。”學生喜讀樂記,興趣很濃。又如一位教師在教《講謙讓》一課時,恰當地運用了課后練習一的兩首兒歌:“兩只公雞眼瞪大,伸長脖子來打架,為爭一粒小芝麻,斗成一對禿尾巴。”并結合插圖引導學生理解、誦讀,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了不謙讓的危害,增強了教學效果。
對比激趣法教師在教學中關于運用相似、相近或相關、相反的觀點和材料,進行比較、對照,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道德知識理解的有效方法。
一位教師在講《騰飛吧,祖國》一課時,通過查資料、搞調查,繪制了三張圖表:一是祖國解放前后工農業總產值、人均收入對比表;二是改革開放前后本村農、副、企業生產,群眾生活變化對比表;三是我國和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工農業生產發展速度對比表。通過列表比較,突出地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學生覺得真實可信,生動有趣。
思想品德課多由故事為主體,教學中如不注意在敘述事實材料時言簡意賅地引導學生作深入領悟,不能升華事理,品德課就會演變成“故事課”。因此,在思想品德課中必須注重升華事理。
升華事理主要有三種方式:
1、由點到面的擴充式
課文中的事實材料是多樣的,諸如一個事件,一段人物特寫,或者人物的只言片語。授課時要通過啟發誘導,運用聯想、對比、展望,從這些個別的但卻是典型材料的“點”擴充到范圍廣、影響大、層次新的“面”,使單一的事物之理得到擴展升華,燃起學生的高尚情感,加深教育力度。
2、由表及里的深化式
課文中有些事實材料,經過點染,才能使學生透徹領悟其深刻意義。經過教育的揭示與深入提煉,學生才能取其愉悅而興奮,知其情節而滿足。如同從沙礫中發掘出閃亮的金子,從蚌貝中發現耀眼的珍珠,使學生更多增加追求“真、善、美”的志趣。
3、由此及彼的引申式
其中主要的是教師常用的設境式升華方式,既由一個感人的閃光鏡頭推想出另一些緊扣題旨的情境,并寓理于情境之中,達到事、情、理的高度融合,還有粘連式,既由課文本義轉換升華成理性色彩的意義。
許多思想品德課老師可能都有這樣的體會,學校外設的幾門學科中,要算思想品德課最難上,究竟難在什么地方?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教法有誤,思想品德是門既獨立、又與其他課程密切聯系的學科,尤其與語文課有極相似之處,可在教法上是完全不同的:鏤目問以字、詞,句、篇章結構為主;而思想品德課注重道德教育,以求弄清思想,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為目的,具體他說,就是教育學生學什么,做什么樣的人。所以,沒有必要,兇不可能和語文課一樣教法,我們有些老師把思想品德課上成語文課,結果照本宣讀,學生木愛聽。這樣的課當然談不上效果了。二是學生不重視,認為不是上課,不能與語。數等量開觀。三是教者有“混”的思想,認為思想品德課可有可無,怎么上都行。
上述三種原因,我認為最大的問題是教者不能有“混”的思想,作為思想品德課教師,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教學思想。因為教師的一言一行,甚至一個小小的表情,對學生都有一定影響,所以教師必須重視以身作則,為學牛作出好的示范。
其次要立志改革教法,以生動的教學感召學生,吸引學生,改變學生對思想品德課的態度。要知道,思想品德課具有一定的獨立性,為此我們在鉆研教材的同時,就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穿插一些新鮮有趣的新內容,采用一些諸如演講,參觀訪問,以及唱、跳等靈活的教法。如我在教四年級《效倩對待外賓》這一課時,課文里有一段唱詞:“美麗的鮮花在開放,朋友們啊,來自遠方……。”原來備課的時候就有兩個打算,一是請音樂教師在音樂課上教唱,一是自己教唱,結果不出所料,有學生提出要唱這首歌。于是我就自己教唱,學生的興致別提多高興了。坦率他說,這堂課如果沒有唱這個“押臺戲”,其教學效果只能說是一般,止因為引肆恕俺一新穎的教法,其效果就截然不同了。
當然,要讓思想品德課在學生心目中占有一定的位置,使我們的思想品德果老師成為學生最受歡迎的人,還必須做到以下幾點:一要認真依靠其他力量,督促學生重視。如,主動和班主任老師。家長等交換意見,了解學生對的反映,亦可和學生交朋友,盡可能幫助學生解決一些忠想實際問題;二是在學生面前不能流露對其他拖課老師的不滿情緒,讓學生誤認為思想品德課與主課是對立的,造成對思想品德課的輕視,要讓學生深深懂得,思想品德課是“加油站”,是力量的源泉,上好思想品德課能使自己學到更多的知識,懂得更多的道理,促使學習進步,將來做個有用的人。并要經常詢問學生考試成績,做到有批評,有表揚;三是一定要順其自然,不能搞過多的形式主義。
1.課前搜集資料豐富學生的人文知識
2010年秋季開學我主動申請從七年級開始帶課(以前總是八、九年級),開展我的新一輪“實驗”———利用思想品德課增加學生的人文積累。因為在教學中我發現一個事實:我在初中閱讀過的很多中外小說,我所知道的歷史典故現在的孩子竟然大多不知道,于是我有意識地根據教材內容,提前布置學生搜集歷史典故、名人軼事等,然后利用課堂交流,既是學生能力的展示,也是學生人文知識比拼的大舞臺。例如,在粵教版八年級“善待他人”、“相處有方”兩單元教學時,我布置學生提前搜集有關“誠信”、“與人為善”、“理解與寬容”的相關成語典故、歷史人物故事。課堂上,很多同學積極發言,講到“一諾千金”“、退避三舍”、“負荊請罪”等典故。在學生繪聲繪色的講述中,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潤物無聲的環節中沁入學生的心田。再如七年級“我與父母”教學中,我讓學生搜集“二十四孝”的故事,課堂上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這些故事能夠留傳千古?哪些故事中人物的做事方法在現代社會中需要改變?這些思考讓學生認識到隨著時代的變遷,“孝”的表現也需要與時俱進。
2.詩意的教學情境提升學生的人文品格
人文思想是支撐人文知識的基本理念以及內在邏輯,同科學思想相比,人文思想具有很強的民族色彩、個性色彩和鮮明的意識形態特征,其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思想品德課的實質是一門道德教育的課程,如何使道德教育摒棄假、大、空,而增強其實效性呢?在教學中,我重視創設情感豐沛的教學情境,以情感人,以情導行。如在“意義人生”一課時,我引用了陸游和的詩詞,讓學生在配樂朗誦中欣賞、思考:陸游和筆下的梅花在思想感情表達上有什么不同?學生回答后我歸納總結:兩首詞都表達了梅花不畏嚴寒、高潔的品格,表達了詩人對梅花的喜愛。不同的是陸游的梅寂寞凄涼,飽受挫折,一種悲涼之情甚至自怨自艾的情緒;筆下的梅傲寒俏立、積極樂觀,“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一種敢于斗爭對勝利充滿信心之情躍然紙上。于是,學生們對后一種“梅”的品性更為欣賞。
3.優化的作業設計培養學生的人文方法
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蘊涵的認識方法和實踐方法。與科學方法強調精確性和普遍適用性不同,人文方法重在定性,強調體驗。“德育回歸生活”是新課改中德育課程的主旨。在作業設計中,我將生活事件、生活情景、生活現象、生活經歷等植入作業中,將靜態的文本和動態的生活世界結合起來,拓展和豐富課程資源,立足于服務學生,完成學生成“人”的教學價值追求。
二、結語
一、初中思想品德課法制教育的深遠意義
思想品德課程的重要內容就包括對初中生的法律意識的培養。初中生的法律素養直接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人才質量。初中生的法制教育,無疑離不開國家的重視、社會的正確熏陶、家庭的科學培養及學校的思想教育。1.思想品德課對初中生法制的教育關乎其法律意識的培養。在面對利益誘惑時,如何判斷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法律規定,這得從初中生所受到的法律教育和熏陶說起。初中思想品德課程充分發揮法制教育的功能,讓初中生能從潛意識里認識到自己不良的行為所帶來的社會危害,從而從內心深處自覺抵制違法犯罪的行為。知法、守法和護法意識的增強,必然有助于初中生自己日后走向社會的事業發展,起到良好的預防犯罪的作用。思想品德課中對初中生的法制教育關乎其法律意識的培養,這點是顯而易見的。2.通過法制教育培養初中生正確的法制觀念。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基本國策;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都是國家的重要戰略。隨著我國普法教育的宣傳與深入以及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自身的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的保護意識越來越強烈,促使法律成為百姓解決日常生活所遇問題的手段。有些初中生走向違法犯罪的深淵,主要就是沒有養成基本的法制觀念。對于事情是對是錯、是否合法,初中生應具備起碼的識別能力。在信息化迅猛發展的今天,社會上不良的現象以及網絡上不良信息的誘惑,都會考驗初中生的法制觀念。初中生遵紀守法,做法律所提倡的,拒法律所禁止的,明確自己的權利和義務,有助于他們在正確的法制觀念下享受學習和生活。3.法制教育有助于約束初中生的行為。初中學校應在初中生入學前,大力宣傳校規校紀,對思想品德課程的法制教育予以充分重視,使即將長大成人的初中生明白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影響。初中生處于身體發育的重要階段,渴望像大人一樣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他們叛逆心理很強,對家長和教師的話語往往持懷疑態度。思想品德課在乎對學生的法律和道德意識的科學培養上。觸犯校規校紀是要受到學校處分的,從事違法犯罪活動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在校規校紀和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活動,既有助于初中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又能從思想的源頭上約束初中生的行為,避免其在不經意間墜入違法犯罪的深淵。
二、扎扎實實開展好思想品德課上的法制教育
思想品德課的法制內容授課上,通過一些預定背景的設置,教師就能夠更好地讓初中生融入課堂中,同時多提供其融入社會活動中的機會,這樣其就能夠大膽開口,互相討論,在愉快的氛圍中自然而然學到一些必備的法律知識,有助于其把心靈美和行動美結合起來,學會真正意義上的做人[2]。1.明確初中生所享有的權利和義務。在未成年人保護法以及其他相關的法律中,對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及相關義務都做出了規定。未成年人未滿十八周歲,自我保護能力較弱,在遇到問題時,應首先想到自己所學的法律知識,通過法律途徑來保護自己。對法律所賦予的相關義務也要依法完成,比如,義務教育就是初中生的一項重要權利,但也是其必須盡的義務。只有具備一定的基礎文化知識,才能在以后走向社會時發揮更大的人生價值。只有明確了自身所享有的權利及應承擔的義務,才能在面對不良社會現象時,更好地利用法律保護自己;也才能更清楚自己所應承擔的歷史使命,成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2.設置特定背景,拓展社會實踐活動。在法制教育的課堂上,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師應善于設置特定情境,模擬現實社會中發生的事件,引導初中生在這樣的課堂活動中親身體會到法制教育帶來的益處,更進一步明確自己如果通過法律保護自己,同時更能預見到自身如果走向違法犯罪有可能帶來的危害。學校和教師應充分利用社會資源來充實法制教育,如請見義勇為的英雄模范人物來課堂上現身說法;與當地法院建立長期聯系,讓初中生在法庭上親身體驗法官的審判過程,從而領會法律的威嚴和魅力,等等。這些措施在提高初中生法制素養上無疑是非常有效的。3.明確法制教育與德育的密切關系。法制教育可以達到普法的作用,讓初中生從青少年時期起養成良好的知法、守法和護法意識。但這一作用的體現,離不開傳統意義上所說的德育。只有思想道德水平提高了,法制教育的質量和成果才能得到更好的體現。法制教育對初中生的德育水平提高無疑也是有利的。將德育的效果和法制的教育效果相結合,有助于促進初中生去自覺地守法。法制教育和德育都離不開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師的付出和努力。初中階段任教教師一起與思想品德課教師努力,通過教師們的熏陶,在知識的學習海洋中,初中生的法制教育效果就能得到更好的鞏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兩大基本治國戰略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上的實際效果,就是使初中生能夠自然地在內心和行動上均符合道德標準和法律標準。4.法制教育需要國家、社會、家庭和學校的一起努力。初中生的法制教育,不是學校一個機構所能全部承擔的。在對初中生的法制教育過程中,還需要國家和社會從正面多領導、多宣傳初中生的行為,也更需要家庭付出實際行動,在孩子有不良思想苗頭的時候及時與學校取得聯系,一同努力對其進行法制教育,才能更好地發揮法制教育的作用,使其明確法制知識的學習對自己成長的積極意義。國家的重視、社會大環境的正確引導、家庭對初中生的負責任教育,加上學校的科學教育,必然有助于初中生自覺抵制違法犯罪行為,對其人生來說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三、結語
科技發展越來越迅猛,信息時代影響更為深入,青少年犯罪率有所上升,犯罪規模在擴大,不僅僅會影響到初中生的身心發展,對國家、社會的發展也是有害的,加強初中生的法制教育越來越重要[3]。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個道理誰都應該明白。初中思想品德課上的法制教育歷程是個長期過程,不是一朝能成就的,需要長期不懈地為之奮斗。只有經過一代一代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師的努力,才能使法制教育的種子在一代一代的初中生身上發芽,最終才能長成法制教育的參天大樹,讓每一個初中生生活在法制的陽光之下,這是一個長期的使命。
作者:程國建 單位:福建省長樂市漳新中學
參考文獻:
[1]閆玉芳.淺議初中思想品德課中法制教育的滲透[J].教育教學論壇,2011(33):110.
論文關鍵詞:找準觀點,分析論據,把握方法
隨著新課改力度的加大,思想政治課的教學難度也加大,不少學生不會讀教材,看不懂問題的現象很是普遍。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很難學好思想品德課,事實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思想政治課教材的內容,它也具有議論文的論點、論據、論證等要素,一般也是提出問題(是什么)、分析問題(為什么)、解決問題(怎么辦),那老師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如何運用議論文閱讀法呢?
一、幫助學生找準教材觀點
思想政治課中的“觀點”也是議論文中的“論點”(是什么),在形式上是完整的句子,是編者意思的完整表達。比如“生活處處有合作”,就是九年級《思想品德》中的一個框題的論點。一段教材一般只有一個中心論點,框題以下的標題,一般就是文章的分論點。在授課中,老師只有讓學生準確把握教材的觀點,才能了解教材提出的見解和所要解決的問題。為加深他們對框題、標題的理解和把握,老師可以通過劃分句子成份、朗讀等方法幫助教學。
二、幫助學生分析材料論據
思想政治課中的材料,也是論據(為什么),包括事實論據、道理論據。它與觀點的邏輯關系十分密切,材料的論據作用是十分明顯的,由于它與論證過程聯系得十分緊密而不容易辨認。在課堂教學中,老師首先要幫助學生熟悉所述材料,幫助學生學會分析材料。然后,幫助他們概括出材料本身所隱含的道理。再由他們聯系社會生活中相應的事實,檢驗這一道理和文章的觀點在邏輯上是否一致。檢驗這些道理是不是能夠證明論點。
三、幫助學生把握論證方法
課型不同,課堂結構亦應有所不同。這正是分課型教學的意義所在。要提高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效果,就必須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我在長期的思想品德教學中,對不同課型的課堂結構進行了探索。現拋磚引玉,以求教于各位同仁。
圖畫型課文課堂結構
(附圖{圖})
實施要領:
1、導入:圖畫型課文的課堂導入一般應開宗明義,即要首先闡釋課題,因為此類課文以低年級多見,學生很難“望圖生義”。教師還可采用新奇的教具、提問式的談話等手段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2、讀圖:指導學生按一定的順序觀察圖畫。一般是從局部到整體,讓學生細細“讀”圖,使學生知道圖上畫了些什么,特別要知道圖上有什么人,在做什么事情等,使學生充分感知畫面,獲得對圖畫的整體印象。
3、導圖:運用情景,比如放大的課文插圖和圖畫、燈片等,引導學生在想象中自覺地進入畫面,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道德是非判斷和道德行為導向。
4、析圖:教師要善于運用啟發式,對圖畫中人物的道德行為進行分析、評價,挖掘課文的深刻內蘊,使畫面充實起來,讓學生多弄懂幾個“為什么”。并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觀點對課文中人物的道德行為展開評價。
5、議圖:是對課堂知識的實際運用,一般不要就圖論圖,而要力求走出畫面,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深化道德認識。
6、演圖:在圖畫教材中,有正面教材,也有反面教材,演圖一般以正面的教材為宜,以防學生模仿不良的榜樣行為。這種表演能使畫面更加生動活潑,即使演得不好也不會影響教學效果,所以無須課前預演。
7、總結:教師總結課文觀點,按照課文提出的道德要求,指導學生道德行為。
故事型課文課堂結構
(附圖{圖})
實施要領:
1、導入新課:一般不要直接接觸課題,可用故事導入,輔以音樂渲染氣氛,效果更好。
2、展示形象:可以通過閱讀課文展示形象,也可以通過教師的語言展示形象,還可通過表演展示形象,有條件的最好采用電化手段,將形象搬上屏幕,能獲得更為直觀的效果,增強藝術感染力。
3、分析形象:①抓故事的主線,復述基本情節。②閱讀課文中的有關句段,初步理解故事的中心思想。③分析人物的心理和言行,思考他們有什么思想品質,并要注意設計好板書。
4、傳知明理:揭示故事中所蘊含的道理,接觸課題,使學生按照課題的要求明理。
5、延伸擴展: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用學生身邊的故事教育學生,更親切,更有說服力。
6、練習鞏固:布置幾道練習,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檢測教學效果。
7、反饋矯正:檢查練習情況,幫助學生訂正不正確的地方,說明改正的理由。
8、總結導行:總結強化課文觀點,指導道德行為,防止學生“買櫝還珠。”
事例型課文課堂結構
(附圖{圖})
實施要領:
1、導入新課:多以揭題導入,采取先入為主的辦法,使學生對課題了然于心,便于下一步“擺事實,講道理”。
2、列舉事例:是說明道理的主要依據,應充分加以利用,還要從其它地方搜集有關資料。當然列舉事例并非多多益善,而是要選擇典型,最好有正反兩方面的事例。如附以圖片、數據等,則更能收直觀教學之效。有些也可以用故事啟發。
3、揭示道理:把事實告訴學生,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再讓學生反復閱讀有關句段,牢記這個結論。
4、延伸擴展:針對實際,列舉學生熟知的事例加強說服力。
5、練習鞏固:除常規練習之外,可讓學生進行分小組討論,讓大家說說自己知道的一些“事例”,以活躍課堂氣氛。
6、反饋矯正:檢查練習或討論情況,收集反饋信息,糾錯補漏。
7、總結觀點:總結全文,強調觀點,指導行為。
論說型課文課堂結構
(附圖{圖})
實施要領:
1、導入激趣:論說型課文最忌生硬說教,在導入新課時,要十分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可采取的手段有:①問題導入式;②插圖導入式;③故事導入式等。
2、提出論點(問題):此類課文多見于高年級教材,有的開篇提出論點,有的則提出問題。整個課堂教學都應圍繞這個核心。
3、進行論證:是培養學生道德思維能力的過程,要求以理服人。教師應分析教材,運用教材中的材料作論據,通過推理判斷等,使論點成立。其中很多課文仍然是以故事或事例為主的,要注意思維過程的前后呼應和連貫,而不能僅僅只對材料作些表面的簡單的分析,注意發揮榜樣激勵、名言啟迪、典型示范等作用,使教學既具有邏輯的嚴密性,又做到生動活潑,情理交融。
4、得出結論:通過上述論證,引導學生順理成章地得出結論,懂得怎樣做和為什么要這樣做,使學生對課題的理解深刻而明朗。
5、練習鞏固:對課后的練習題組織討論或要求學生自己思考,對道德觀點起強化和鞏固的作用;或是先要求學生讀閱讀材料,再提出有關問題,對教學起延伸作用。
6、反饋矯正:檢查練習閱讀情況,糾正錯誤。考察學生中還有哪些錯誤觀點和模糊認識,加以疏通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