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5:50:01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平面鏡成像實驗,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一門科學,在反復的實驗過程中同學們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想法,這些想法千奇百怪,其中也不乏有些好的有創意的金點子,現在想想有時候知識目標并不是最主要的,也許若干年后,他們雖然已經忘了你講的物理知識,但是留給他們的物理方法和科學理念是受益終身的,所以重點是對每一位學生發現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科學方法和能力的培養,要讓每一位同學都動起來,培養動手能力的素養,營造一個和諧有趣的課堂氛圍,要讓每一位學生認識到:不要以為物理只屬于那些高深莫測遙遠的物理學家們。物理其實是屬于每一個普通人的,就像音樂不僅僅屬于音樂家一樣。本次平面鏡實驗的教學改進也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多虧了善于動腦的同學們,是他們給了我研究教學改進的靈感,(比如:白天教室里的玻璃是透明的,可是一旦到了晚上玻璃就幾乎變成了一個平面鏡)下面簡單的談談我對平面鏡成像實驗的教學改進方法:
平面鏡是同學們生活中常見的日用品,大家對它的成像特點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在處理本節課時,可以先喚醒學生們已獲得的生活經驗,然后再經過實驗總結出平面鏡的成像規律,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上)第二章第三節平面鏡成像實驗傳統教學常用玻璃板來代替平面鏡。因為采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雖然成像不如平面鏡清晰,但卻能在觀察到A蠟燭的像的同時,也能觀察到B蠟燭,巧妙地解決了確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問題。為了更清晰的看到“鏡”中的像,我們要求玻璃前的物體要盡可能的亮,而環境要盡可能的暗。而玻璃后的物體也要盡可能的亮,環境要盡可能的暗。所以平面鏡成像實驗適合在較暗的環境下進行。
平面鏡能改變光的傳播路線,但不能改變光束性質,即入射光分別是平行光束、發散光束等光束時,反射后仍分別是平行光束、發散光束。由物體任意發射的兩條光線,經過平面鏡反射,射入眼睛。人眼則順著這兩條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看到了兩條線的交點,即我們在平面鏡中看到的像,但是平面鏡后面是沒有物體的,所以物體在平面鏡里成的是虛像(平面鏡所成的像沒有實際光線通過像點,因此稱作虛像);像距與物距大小相等,它們的連線跟鏡面垂直,它們到鏡面的距離相等,上下相同,左右相反。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虛像。
這樣進行實驗雖然比較規范系統,但是對于初中的學生來說卻顯得很枯燥乏味,把簡單的問題變得復雜難以理解。因為畢竟這個天天都能見到的日用品再普通不過了,顯然沒有什么新意和樂趣可激發學生的興趣。所以在教學處理上我是這么做的:
先設計一個情景劇,在黑板中間畫一條豎線把它假想成平面鏡,然后找兩位同學上來分角色扮演實物和鏡子里的像,“物體”先動一步,然后“虛像”根據他的變化做出相應的變化,(如敬禮,向前一步走,左轉等簡單動作)然后全班同學一起來進行觀察,得到初步的成像規律,即物體和像到鏡面的距離相等,上下相同,左右相反。通過再現這個生活情境,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同學們帶著疑問,充滿好奇的開始進行科學探究活動。
然后通過分組實驗來進一步得出具體的規律:
改進方法如下:
選用的器材盡可能貼近生活且廉價:牛奶箱子(學生每個月都會發一箱牛奶,空箱子應該是唾手可得的。)玻璃板(箱子口一般大小即可), 黑卡紙,坐標紙,粗記號筆,透明膠布。
1.玻璃的邊緣比較鋒利,為了避免實驗過程中傷到同學們,所以需要把邊緣粘上透明膠布,玻璃不能太厚,因為兩個分界面會產生兩個虛像,而且還會發生折射,產生較大誤差,對實驗有干擾,不易區分。
2.以往的實驗過程周圍的環境比較復雜,易造成視覺的誤差,所以這次試驗我選擇在牛奶的暗箱里去做,用黑色卡紙把牛奶箱子的內表面糊上,而且下面的紙采用坐標紙,便于觀察并做出實驗的標記。
3.玻璃板要與坐標紙保持垂直。這個實驗的前提條件先不給出,讓同學們自己去做,然后發現玻璃板與坐標紙不垂直的情況下,坐標紙上的寫的字所成的虛像會浮在玻璃后的坐標紙上、或沉在坐標紙下面,用記號筆是無法描像的,這時由學生們自己歸納總結出要鏡面與桌面垂直。
4.傳統實驗用蠟燭去做實驗,觀察一段時間后,蠟燭因為燃燒會變短,并且會有很大的味道,實驗過程中點燃蠟燭有明火,而且每個桌上都要有抹布,需要注意很多安全事項,實驗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而且兩只蠟燭的形狀也不一定相同。所以本次平面鏡成像實驗采用粗記號筆取代蠟燭,寫一個簡單的字母或阿拉伯數字,然后在另一側用記號筆去描這個虛像。由于后面黑色卡紙的原因,使虛像更加明顯。標記下平面鏡的位置,然后取下坐標紙,比較像與實物的形狀大小及位置關系。
“平面鏡成像”一節是在學習了光的直線傳布與光的反射的基礎上,學習認識平面鏡成像,它是前兩節課知識的應用。從本節課開始將較完全的研討 “像”這個概念,本節課的一些研討方法和思路,為后面一章研討凸透鏡成像奠定了基礎,所以,本節具有重要的承上啟下作用。教材中安排了《平面鏡成像》的探究實驗,通過實驗探究得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進而用光的反射定律說明平面鏡成像的原理,提出虛像的概念,最后介紹平面鏡的應用。做好課本中的探究實驗是使學生認識平面鏡成像特點的關鍵。這是培育學生器重實驗和歸納,提高學習能力的好素材。為后面做光學實驗作了必要的準備。教材中利用兩支相同的蠟燭和玻璃板設計的演示實驗,雖簡便易行,但仍存在一些不足。鑒于存在的不足,我做了一些創新和改進的嘗試。下面先根據存在的不足說明一下改進的方法。
實驗目的 :方便快捷的進行實驗探究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實驗儀器及用品:帶輪的底座、玻璃板(帶支架)、長度不同的鉛筆(帶橡皮塞的)多支、帶方格白紙的一張等。
實驗方法步驟說明:
1. 將玻璃板垂直安裝在白色帶方格的紙上,將最長的一支鉛筆放在玻璃板前,透過玻璃板觀察這支鉛筆的“像”。像在哪?在玻璃板的后面,將底座轉動,觀察玻璃板的另一側沒有。現在將白紙放在剛才看到的像的位置,紙上沒有。所以,這不是實際的光線組成的,所以它所成的像是虛像。
2. 將底座復位,用手邊的帶橡皮塞的鉛筆中最短的、較短的和等長的分別去找到當前鉛筆的所稱的像,看是否能完全重合。結果只有等長的鉛筆才能實現與像完全重合。所以可以得到像和物體是等大的。經過多次測量,使得實驗的結論有普遍性。
3. 再將物和像到平面鏡的距離利用白色方格紙上的單元格,很方便的得到結論:像和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4. 再利用數學課中有關的對稱的知識,還可以得到: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體關于鏡面對稱。
實驗創新點及其意義。
原來實驗的不足之處。
1.蠟燭燃燒有氣味,影響課堂環境,并且有明火,存在安全隱患,不利于低碳環保。如果使用帶旋轉實驗裝置讓我們從不同角度觀察的話,蠟燭容易傾倒,不能動態顯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2.學生對“虛像”的新概念認識模糊,大致的位置不能直觀的推測。
3.蠟燭在燃燒過程中會一只高度發生變化,而另一只不變,像物難以完全重合,不利于“像與物大小相等”的實驗結論的順利得出。
4.不能方便直接看出像和物體到鏡面的距離相等關系,原來實驗中要用刻度尺測數據,較麻煩 。
實驗創新意義。
帶輪的底座,白色帶方格的紙,帶橡皮塞的鉛筆。
帶輪的底座,主要方便轉動直接觀察玻璃板后面有沒有像;白色帶方格的紙,使現象明顯,同時又能輕松地測量像和物到平面鏡的距離;帶橡皮塞的鉛筆,可以更容易固定位置,多支鉛筆長度不同,可讓我們更深刻的理解像和物的大小相等,而不是只用一次實驗結果得到結論。通過多次實驗進行探究,也可以讓我們體會多次實驗,使結論的得出有普遍性,而避免偶然性。
關鍵詞:物理實驗;實驗過程;平面鏡
中圖分類號:G6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07-212-01
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一門科學,在反復的實驗過程中同學們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想法,這些想法千奇百怪,其中也不乏有些好的有創意的金點子,現在想想有時候知識目標并不是最主要的,也許若干年后,他們雖然已經忘了你講的物理知識,但是留給他們的物理方法和科學理念是受益終身的,所以重點是對每一位學生發現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科學方法和能力的培養,要讓每一位同學都動起來,培養動手能力的素養,營造一個和諧有趣的課堂氛圍,要讓每一位學生認識到:不要以為物理只屬于那些高深莫測遙遠的物理學家們。物理其實是屬于每一個普通人的,就像音樂不僅僅屬于音樂家一樣。本次平面鏡實驗的教學改進也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多虧了善于動腦的同學們,是他們給了我研究教學改進的靈感,下面簡單的談談我對平面鏡成像實驗的教學改進方法:
平面鏡是同學們生活中常見的日用品,大家對它的成像特點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在處理本節課時,可以先喚醒學生們已獲得的生活經驗,然后再經過實驗總結出平面鏡的成像規律,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上)第二章第三節平面鏡成像實驗傳統教學常用玻璃板來代替平面鏡。因為采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雖然成像不如平面鏡清晰,但卻能在觀察到A蠟燭的像的同時,也能觀察到B蠟燭,巧妙地解決了確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問題。為了更清晰的看到“鏡”中的像,我們要求玻璃前的物體要盡可能的亮,而環境要盡可能的暗。而玻璃后的物體也要盡可能的亮,環境要盡可能的暗。所以平面鏡成像實驗適合在較暗的環境下進行。
平面鏡能改變光的傳播路線,但不能改變光束性質,即入射光分別是平行光束、發散光束等光束時,反射后仍分別是平行光束、發散光束。由物體任意發射的兩條光線,經過平面鏡反射,射入眼睛。人眼則順著這兩條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看到了兩條線的交點,即我們在平面鏡中看到的像,但是平面鏡后面是沒有物體的,所以物體在平面鏡里成的是虛像(平面鏡所成的像沒有實際光線通過像點,因此稱作虛像);像距與物距大小相等,它們的連線跟鏡面垂直,它們到鏡面的距離相等,上下相同,左右相反。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虛像。
這樣進行實驗雖然比較規范系統,但是對于初中的學生來說卻顯得很枯燥乏味,把簡單的問題變得復雜難以理解。因為這個天天都能見到的日用品再普通不過了,顯然沒有什么新意和樂趣可激發學生的興趣。所以在教學處理上我是這么做的:
先設計一個情景劇,在黑板中間畫一條豎線把它假想成平面鏡,然后找兩位同學上來分角色扮演實物和鏡子里的像,“物體”先動一步,然后“虛像”根據他的變化做出相應的變化,(如敬禮,向前一步走,左轉等簡單動作)然后全班同學一起來進行觀察,得到初步的成像規律,即物體和像到鏡面的距離相等,上下相同,左右相反。通過再現這個生活情境,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同學們帶著疑問,充滿好奇的開始進行科學探究活動。
然后通過實驗來進一步得出具體的規律:
改進方法如下:
一、玻璃的邊緣比較鋒利,為了避免實驗過程中傷到同學們,所以需要把邊緣打磨,玻璃不能太厚,因為兩個分界面會產生兩個虛像,而且還會發生折射,產生較大誤差,對實驗有干擾,不易區分。
二、以往的實驗過程周圍的環境比較復雜,易造成視覺的誤差,所以這次試驗我選擇實驗環境暗的地方,并且背景換成了墨綠色的桌布,而且下面的紙采用方格紙,便于觀察并做出實驗的標記。
三、玻璃板要與桌面保持垂直。這個實驗的前提條件先不給出,讓同學們自己去做,然后發現玻璃板與桌面不垂直的情況下,無論怎么移動玻璃后的物體都不能與像重合,這時由學生們自己歸納總結出要鏡面與桌面垂直,為了使玻璃板與桌面垂直,這次試驗中鐵架臺發揮了作用,將玻璃板懸掛起來即可解決這個問題。
四、傳統實驗用蠟燭去做實驗,觀察一段時間后,蠟燭因為燃燒會變短,而且會有很大的味道,實驗過程中點燃蠟燭有明火,而且每個桌上都要有抹布,需要注意很多安全事項,實驗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而且兩只蠟燭的形狀也不一定相同。所以本次平面鏡成像實驗采用LED燈取代蠟燭,用同樣的LED燈拼成“E”字,分別為等大的兩盞,小一點的一盞,大一點一盞,共四盞燈。靠近觀察同學一側的是等大的其中一盞燈,并且讓它發光,而另一側用不同的燈去跟它的像重合,這里要注意:遠離觀測同學的LED燈要處于關閉狀態,這樣可以增強反射光線使虛像更加明顯。有利于比較像與實物的形狀大小及位置關系。
一、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猜想與假設
從生活走向物理,結合學生生活體驗,提出物理問題,引領學生猜想與假設。例如,教課版八年級《 平面鏡成像》實驗的教學,從學生熟悉的照鏡子出發,提出“平面鏡到底能成什么樣的像?像和物大小一樣嗎?像和物到鏡子的距離如何”等諸多問題。引導學生結合平時照鏡子的生活體驗,進行猜想成像性質,于是各種猜測就出現了。通過課堂提問的方式讓學生用語言表述內心的假設,雖然猜測很簡單,表達不甚準確,但是,引發了學生的興趣,充分地調動了全體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得課堂氣氛非常活躍。
二、讓學生制定計劃,動手設計實驗
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是科學探究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有了猜想與假設之后,就要驗證是否正確。引導學生觀察《平面鏡成像》實驗裝置進行思考,讓學生提出如下問題: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的目的是什么?
2.為什么要找兩支相同的蠟燭?
3.像與物體的連線與鏡面有什么關系?
4、平面鏡成像是虛像還是實像?
5.平面鏡如何放置最好?
6.兩只蠟燭是否都需要點著?
7.都需要記錄哪些數據?
8.實驗操作程序是什么樣的?
根據上述問題和猜想,明確實驗原理、實驗目的,讓學生制定計劃,設計實驗。由于學生剛剛開始學物理,教師組織學生對設計方案進行交流,針對探究的方案進行指導,并做出適當的評價、歸納和總結。引導學生對自己提出的實驗方案進行改良,從而確定了實驗方案。
三、選擇器材,進行實驗,收集數據
動手實驗前,教師幫助學生設計完成探究步驟,同時提醒學生在進行實驗時,怎樣才能保證器材安全,怎樣減小誤差,怎樣讓實驗更方便操作等等。讓學生嘗試選擇探究所需器材,比如使用什么儀器才能測量像距、物距?為什么選擇平板玻璃而不選擇不透明的平面鏡?讓學生形成綜合分析各種因素選擇實驗器材的意識,逐步提高全體學生選擇實驗器材的能力。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學生在桌子上平鋪白紙,在鏡前點燃蠟燭,但手不能伸到鏡子里去,自然的想到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鏡,在玻璃板的后面放上一只沒有點燃的蠟燭,移動位置觀察到了和點燃的蠟燭完全重合的像,看到蠟燭燃燒但沒有點燃,得到了平面鏡成虛像的事實。
實驗數據是形成科學結論的證據。因此,一定要讓全體學生參與到實驗中去,認真收集數據。同學們觀察、記錄像到平面鏡的距離和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得到多組實驗數據,并記錄在表格中。學生有了探究欲望與勇氣,他們還要繼續探究平面鏡斜放成像如何?等等。雖然平時有些學生不愛動手,但在其他同學的影響、老師鼓勵下,也踴躍的參與到探究中來。這樣的探究活動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還增強了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們的分析概括、交流及科學探究能力。
五、根據實驗,得出結論
科學探究目的,是為了通過探究發現客觀規律。學生進行實驗后,各小組根據實驗記錄數據及實驗現象,分別綜合、討論、交流得出結論:平面鏡成虛像,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與像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和物大小相等,像和物對應點連線與平面鏡垂直。通過科學探究得出科學結論的同時,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探究性實驗,使學生產生緊迫感,有利于學生之間相互研討、相互啟發、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從而產生1+1>2的效果。
六、讓學生學會合作與交流,培養科學探究的能力
新課程標準已經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擺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因此我們不能只關注學生實驗的結果是否理想,更要關注學生對探究過程的自主參與程度。不管實驗結果如何,在得出實驗結論之后,都要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和討論探究過程的有關問題:
1.你的猜想和實驗結論是不是相符?
2.你的結果和其他同學相比有沒有差異?
3.在探究過程你是否發現了新問題?
4.你對這個實驗裝置是否滿意?如果不滿意是否有新的改進?
集體備課組成員:仲沛東,葛志華,彭榮生,姜第林,梅震,王小林,蔣志娟,畢云水。
教學目標:
1.知道平面鏡成像特點,并用來解釋簡單現象。
2.知道平面鏡成像原理和虛像的概念。
3.知道平面鏡的應用。
4.介紹我國古代的平面鏡,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平面鏡成像特點,
難點:平面鏡成像原理和虛像的概念
教學設想:
讓學生在課后制作一個潛望鏡。
教具準備:
演示器械、平面鏡、潛望鏡。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日常生活所用鏡子的反射面是平的,叫做平面鏡,從平面鏡中可以看到鏡前物體的像,你知道平面鏡成像有什么特點嗎?那我們就用實驗來找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二、課堂實驗
1.學生實驗:
教師先介紹實驗器材,做課本P67“做一做”的實驗。將玻璃作為平面鏡豎直立在桌上,在玻璃板前、后各放一支相同的粉筆A、B。
實驗步驟:
①移動玻璃板后的粉筆B,使它與粉筆A在玻璃中所成的像重合,這時粉筆B的位置就是粉筆A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的位置。
②移開粉筆B,用白紙做屏幕放在該位置上,直接觀察白紙,紙上能否出現粉筆的像?
得出結論:白紙上沒有棋子的像,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象。
提問:(1)平面鏡所成的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有什么關系?
(2)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是否相等?
2.學生再次進行實驗:
①觀察并比較像與物體(粉筆)的大小;
②用刻度尺分別測出粉筆A和粉筆A的像到玻璃板的距離,并加以比較。……
③學生之間相互交流與評價得到的結論。
學生發言,教師總結: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象;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像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平面鏡成像規律)
教師補充說明:
把像和物體的位置用直線連接起來,它們的連線與玻璃垂直。
三、講授新課:
根據平面鏡成像規律,我們來看一下,怎樣畫出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
教師舉例并演示:作AB在平面鏡中的像。(利用平面鏡成像規律作圖,如課本P68圖3-39)
(課本P68圖3-39)
教師補充說明:物體與自己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在平面上表示,其實是關于表示鏡面的直線成軸對稱的。
四、課堂練習
學生利用平面鏡成像規律畫一些物體在平面鏡中成的像。教師適當指導,講解。
五、聯系實際,生活實例
平面鏡的應用:
1.古代婦女對著銅鏡梳妝。。
2.舞蹈演員利用平面鏡觀察和矯正自己的姿勢。
3.某些店里利用平面鏡擴大視野空間。
……(學生看課本P69,并思考,舉例)
教師說明:平靜的水面、光亮的金屬、平板玻璃也能看作是平面鏡。
(適當涉及“光污染”的有關實例的知識。)
六、課堂小結
(1)教師聯系課本P70“生活、物理、社會”對凹面鏡與凸面鏡的知識稍做講解。
集體備課組成員:仲沛東,葛志華,彭榮生,姜第林,梅震,王小林,蔣志娟,畢云水。
教學目標:
1.知道平面鏡成像特點,并用來解釋簡單現象。
2.知道平面鏡成像原理和虛像的概念。
3.知道平面鏡的應用。
4.介紹我國古代的平面鏡,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平面鏡成像特點,
難點:平面鏡成像原理和虛像的概念
教學設想:
讓學生在課后制作一個潛望鏡。
教具準備:
演示器械、平面鏡、潛望鏡。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日常生活所用鏡子的反射面是平的,叫做平面鏡,從平面鏡中可以看到鏡前物體的像,你知道平面鏡成像有什么特點嗎?那我們就用實驗來找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二、課堂實驗
1.學生實驗:
教師先介紹實驗器材,做課本P67“做一做”的實驗。將玻璃作為平面鏡豎直立在桌上,在玻璃板前、后各放一支相同的粉筆A、B。
實驗步驟:
①移動玻璃板后的粉筆B,使它與粉筆A在玻璃中所成的像重合,這時粉筆B的位置就是粉筆A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的位置。
②移開粉筆B,用白紙做屏幕放在該位置上,直接觀察白紙,紙上能否出現粉筆的像?
得出結論:白紙上沒有棋子的像,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象。
提問:(1)平面鏡所成的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有什么關系?
(2)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是否相等?
2.學生再次進行實驗:
①觀察并比較像與物體(粉筆)的大小;
②用刻度尺分別測出粉筆A和粉筆A的像到玻璃板的距離,并加以比較。……
③學生之間相互交流與評價得到的結論。
學生發言,教師總結: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象;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像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平面鏡成像規律)
教師補充說明:
把像和物體的位置用直線連接起來,它們的連線與玻璃垂直。
三、講授新課:
根據平面鏡成像規律,我們來看一下,怎樣畫出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
教師舉例并演示:作AB在平面鏡中的像。(利用平面鏡成像規律作圖,如課本P68圖3-39)
(課本P68圖3-39)
教師補充說明:物體與自己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在平面上表示,其實是關于表示鏡面的直線成軸對稱的。
四、課堂練習
學生利用平面鏡成像規律畫一些物體在平面鏡中成的像。教師適當指導,講解。
五、聯系實際,生活實例
平面鏡的應用:
1.古代婦女對著銅鏡梳妝。。
2.舞蹈演員利用平面鏡觀察和矯正自己的姿勢。
3.某些店里利用平面鏡擴大視野空間。
……(學生看課本P69,并思考,舉例)
教師說明:平靜的水面、光亮的金屬、平板玻璃也能看作是平面鏡。
(適當涉及“光污染”的有關實例的知識。)
六、課堂小結
(1)教師聯系課本P70“生活、物理、社會”對凹面鏡與凸面鏡的知識稍做講解。
(2)學生思考與作業P70“*”中的題目。并完成《學習指導》、《課課練》上的相應習題。
認知目標1.理解平面鏡成像特點
2.知道在光的反射現象中光路可逆
3.知道潛望鏡、萬花筒的光學原理
技能目標學會平面鏡成像作圖法
重點
平面鏡成像特點
難點
“像”的概念,區別實像和虛像,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
教學過程
復習
1.光的直線傳播
2.光的反射現象及反射定律
3.光路可逆
導入
學生觀察課本P54照片
設問湖中的倒影是怎樣產生的?為什么與湖面上的景物對稱?
展示表面平的鏡子、玻璃板、表面拋光的金屬板、平靜的水面、大理石及透明塑料片等都能產生與物體對稱的影子。
這類反射面是平面的鏡子稱為平面鏡。
新課
一、平面鏡所成的像有什么特點?
實驗1內容活動卡P35實驗1
記錄將蠟燭和蠟燭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連起來,
量出蠟燭到鏡面的距離和蠟燭的像到鏡面的距離。
結論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像和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和物體的大小相等;像和物體對鏡面來說是對稱的。
實驗2內容活動卡P35實驗2
觀察比較描畫與原畫的大小、左右和朝向關系
結論虛像、對稱、大小相等
練習課本P56思考與練習1.2.5.
二、平面鏡中的像是如何產生的?
閱讀課本P54-P55
發光點S發出的光束經平面鏡反射,進入人眼。所有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都交于鏡面后的S''''。因為光的直線傳播,人眼感到反射光線是從鏡面后的S''''發出的,好像S''''在發光,S''''實際沒有光線射出,它是發光點S在平面鏡中所成的虛像。物體上的每一點都會在平面鏡中形成一個相應的虛像點,在平面鏡中就形成了物體的像。像的大小與平面鏡的大小無關。
演示平面鏡成像作圖法
利用物像對稱性先決定像點位置,任取兩根發散光線并畫出反射光線。(用虛線表示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
提問如果入射光線沿著反射光線的方向射入,情況會怎樣?
練習活動卡P36思考和討論1.2.
課本P56思考與練習3.4.6.
三、平面鏡的應用
閱讀課本P55
平面鏡作用:1.成像2.改變光路
練習活動卡P37探究1.2.3.
小結1.平面鏡所成的像特點
2.平面鏡中的虛像的產生
3.平面鏡的應用
作業
活動卡P38家庭實驗1.2.
板書
一、平面鏡成像特點
1.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
2.像和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3.像和物體的大小相等;
4.像和物體對鏡面來說是對稱的。
二、平面鏡成像原因
1.光的反射
2.光路可逆
三、平面鏡成像,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應用
學習目標:
1.認識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2.了解平面鏡成的是虛像,初步了解虛像是怎樣形成的。
3.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現象。
教學重難點:
重點: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的探究。
難點:虛像概念的確立。
學具:平面鏡成像實驗器。
課時:第一課時。
課型:新授課。
板書設計:
4.3平面鏡成像(1)
1.等大
2.等距
3.垂直,以平面鏡為對稱軸的軸對稱圖形
4.正立虛像
教學過程:
一、示標導入
1.播放劉謙的“幻境”魔術。
2.教師展示魔術表演:在豎直放置的玻璃板前面放一支蠟燭,后面什么也不放,左右手各拿一個打火機,向學生展示都可以點燃,然后兩只手拿打火機向玻璃板前后的蠟燭靠近,在接近蠟燭時點燃靠近蠟燭的打火機,另一只打火機不點燃,學生就會感到兩個打火機都點燃了,點燃蠟燭后,就會在玻璃板的前后看到兩支蠟燭在燃燒。向學生展示在隔著玻璃板的情況下可以同時吹滅兩支燃燒的蠟燭。然后請一名學生上臺表演。完成后老師進行魔術揭秘,玻璃板的另一面什么也沒有。
3.出示平面鏡并介紹平面鏡。
二、查學診斷
1.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表面可以當作平面鏡。例如:( );( );( )……
2.照鏡子時鏡子里的你就是你的( )。
三、導學示教
1.根據魔術表演提出問題:平面鏡成像有什么特點?
2.學生進行猜想。
老師把學生的猜想進行梳理、歸類。
3.學生討論、設計驗證猜想的實驗。
學生分組匯報設計的實驗步驟。
4.學生完成探究實驗。
開始實驗時要求學生用平面鏡進行實驗,當實驗無法進行時,讓學生觀察實驗器材,改換成玻璃板進行實驗。
5.學生完成探究實驗后,分組到實物展臺前匯報探究過程,展示數據,并得出結論。教師在黑板上板書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6.閱讀課本“虛像”部分,理解什么是虛像。
重新展示導入時的魔術表演,用白紙在玻璃板后面承接蠟燭的像,在白紙上是看不到像的。向學生說明:用光屏無法承接的像是虛像。
四、練測促學
1.當一個人逐漸走近豎直放置的平面鏡時,他在鏡中的像逐漸_____(選填“遠離”、“靠近”或“不變”)。
2.小明身高1.65米,站在平面鏡前3米處,他在平面鏡中的像高 米,像離鏡面 米。
3.水中的倒影是河岸上的物體在水中所成的 (實或虛)像。
4.湖面上方有一只小鳥,小鳥距湖面5m,則小鳥在湖中所成的像距小鳥 m。
五、拓展延伸
1.選擇玻璃板代替平面鏡的目的是 。
2.刻度尺的作用是 。
3.選取兩個完全相同的物體是為了比較像和物的 。
六、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