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5:49:26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貿易條件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貿易條件的種類及其對貿易利益的影響
在國際經濟學理論中貿易條件可分為三類:純貿易條件(netbartertermsoftrade,簡稱NBTT)、收入貿易條件(incometermsoftrade,簡稱ITT)、要素貿易條件(factorialtermsoftrade,簡稱FTT)。這三類貿易條件中純貿易條件最為常用,而收入貿易條件普遍被認為最適合于發展中國家,在這里本文也主要討論這兩類貿易條件。
純貿易條件(NBTT)又稱價格貿易條件,被定義為一國出口與進口的交換比價,反映的是單位出口商品的進口能力。公式表示為:NBTT=Px/Pm。式中Px、Pm分別為出口價格指數與進口價格指數。其經濟學含義是,隨著出口商品相對于進口商品價格的變化,出口每單位商品所能換回的進口商品的數量。當NBTT>1時,表示價格貿易條件改善;當NBTT<1時,表示價格貿易條件惡化。價格貿易條件的改善意味著一國的貿易利益或經濟福利的增加。
收入貿易條件(ITT)是聯系出口數量,反映一國出口商品的整體進口能力的指標。公式表示為:ITT=Px/Pm·Qx。式中Qx為出口數量指數。由于ITT是由NBTT和Qx兩個因素決定,所以ITT與NBTT的變動方向不一定一致。在NBTT惡化時,由于Qx有可能大幅上升,ITT有可能不降反升。由于ITT反映了一國出口商品的總體進口能力的變動以及一國通過對外貿易滿足本國消費需求和經濟增長的能力,對宏觀經濟的影響較為直接。但該指數無法說明貿易條件的改善是由于出口商品結構優化、技術含量提高還是由于低價促銷帶動出口數量增長,無法表明一國出口商品的實際競爭能力。
要素貿易條件(FTT)又分為單要素貿易條件(singlefactorialtermsoftrade,簡稱SFTT)和雙要素貿易條件(doublefactorialtermsoftrade,簡稱DFTT)。其中SFTT=Px/Pm·Zx,DFTT=(Px/Pm)·(Zx/Zm)。式中Zx和Zm分別是出口和進口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指數。要素貿易條件表明,NBTT惡化并不一定是一件壞事,因為出口生產率的提高會使出口價格下降,而國外進口品生產率的下降會使進口價格上升,但無論發生哪種情況,一國從貿易中獲得利益的大小主要取決于勞動生產率上升或下降的幅度是否超過了價格的上升或下降的幅度,而不是取決于價格貿易條件。
匯率變動對貿易條件影響的理論分析
貿易條件即Px/Pm,現以Px和Pm分別代表用外幣表示的本國出口品和進口品的價格,X和M分別為本國的出口量和進口量,R為外匯匯率(直接標價法)。R·Px和R·Pm分別表示用本幣表示的本國出口和進口價格。Exs為本國出口商品供給彈性,Exd為本國出口商品需求彈性,Ems為本國進口商品供給彈性,Emd為本國進口商品需求彈性。根據彈性的定義有:
解(1)和(2)組成的聯立方程,得到:
解(3)和(4)組成的聯立方程,得到:
貿易條件為,根據(5)和(6),可以得到:
本幣貶值表現為dR/Rφ0,本幣升值表現為dR/Rπ0;貿易條件改善表現為│dPx/Px│π│dPm/Pm│,貿易條件惡化則表現為│dPx/Px│φ│dPm/Pm│。從(7)式可見,彈性不同,匯率變動對貿易條件的影響不同。從彈性角度進行分析,有以下幾種情況會出現:
進出口商品的供給彈性無窮大,即Exs和Ems為無窮大。此時,本幣對外貶值會使貶值國貿易條件惡化;出口商品供給彈性Exs無窮大,但進口商品供給彈性Ems小于進口商品需求彈性Exd。此時,本幣對外貶值可以改善貶值國貿易條件;進口商品供給彈性Ems無窮大,但是出口商品供給彈性Exs小于出口商品需求彈性Exd。此時,本幣對外貶值會使貶值國貿易條件惡化;進出口商品供給彈性之積等于進出口商品需求彈性之積。此時,貶值不會影響貶值國貿易條件;進出口商品供給彈性之積小于進出口商品需求彈性之積。此時,貶值可以改善貶值國貿易條件。
由以上分析可見,從理論來講,人民幣升值并不一定意味著我國貿易條件將發生改善或惡化,人民幣升值后貿易條件的變化要取決于我國的進出口供給和需求彈性。人民幣升值以來我國貿易條件變動的實證分析
(一)人民幣升值以來我國貿易條件的總體變動
為了考察人民幣升值帶來的貿易條件效應,本文選取了2005年7月人民幣升值以來的美元折合人民幣的每月平均匯率作為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參看指標。在貿易條件上,本文采用中國海關總署按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制度(HarmonizedCommodityDescriptionandCodingSystem,縮寫HS)公布的各類指數的原始數據,計算了2005年7月到2006年9月期間每月的價格貿易條件和收入貿易條件(參見表1)。
從表1及圖1可見,人民幣自2005年7月以來一直呈穩定升值態勢,2006年7月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已突破8.0,目前仍呈升值走勢。同期貿易條件的變化由表1及圖2看到,價格貿易條件基本在1左右變動,沒有大幅度偏離1,表現比較平穩;收入貿易條件基本在1.2左右變動,波動幅度較價格貿易條件大,在價格貿易條件基本平穩的條件下,這說明收入貿易條件的波動主要是來自人民幣升值以來出口數量指數的波動,盡管如此,仍能看到,收入貿易條件的總體走勢也比較平穩,沒有大幅度波動。(二)人民幣升值以來我國貿易條件變動的效應分析
1994年我國進行了外匯體制改革,當時的人民幣是一次性貶值50%,此后人民幣實行的是單一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盯住美元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1998年以后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在8.27(RMB¥/US$)的水平。同期我國貿易條件的表現是價格貿易條件一直呈惡化趨勢,收入貿易條件一直呈改善趨勢(參見表2)。
對比人民幣升值前后我國的價格/收入貿易條件和出口數量指數等指標可以發現:
人民幣升值后,價格貿易條件雖然每月都有波動,但基本在1左右變動,沒有大幅度偏離1,表現比較平穩,與過去價格貿易條件長期惡化的趨勢相比,價格貿易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這一改善也就意味著我國的貿易利益或經濟福利與過去相比得到增加。
人民幣升值后,出口數量指數與過去相比明顯降低,但在出口價格指數提高的條件下,收入貿易條件雖在個別月份出現下降趨勢,但總體表現也比較平穩,與過去收入貿易條件逐年改善的趨勢相比,人民幣升值后收入貿易條件沒有出現明顯變化。這反映了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出口商品的總體進口能力影響不大。
人民幣升值后,我國出口數量與過去相比減少,出口貿易受到抑制,但對比人民幣升值以來的各月數據可以發現,人民幣升值對對外貿易帶來的被動影響并不明顯,穩定升值可以被市場接受。從表1可見,在人民幣升值過程中,我國出口數量指數與過去年份相比在整體降低的趨勢下,各月份間的波動幅度并不過大,雖然升值后我國的出口數量指數降低,但很快又都恢復。如在2006年7月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突破8.0以后的初期,我國出口數量減少,當期收入貿易條件惡化,但很快出口數量又恢復了,且收入貿易條件也恢復了以往的趨勢。
結論分析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從理論來講,匯率波動時,貿易條件會以匯率波動的一定比例發生變動,但并不能說明人民幣升值一定意味著我國的貿易條件將發生改善或惡化,貿易條件將如何改變要取決于我國的進出口供給和需求彈性。
從人民幣穩定升值后的現實結果看,我國的價格貿易條件得到改善,收入貿易條件基本沒有變化,貿易條件總體得到改善。反映了我國出口商品的總體進口能力沒有降低的情況下,貿易利益或經濟福利與過去相比得到增加。
人民幣穩定升值帶動我國出口減少,但在價格貿易條件改善的情況下,收入貿易條件沒有大的變化,說明人民幣穩定升值帶來我國對外貿易出現由過去量的增加帶動對外貿易發展向質的提高帶動對外貿易發展的趨向,而這恰好與我國在“十一·五”規劃中提出的“外貿增長方式由量的增加到質的提高轉變”的目標吻合,人民幣穩定升值的匯率政策與當前提出的外貿增長方式轉變的貿易政策是統一的。因此,如果堅持目前的外貿政策,那么人民幣的穩定升值是合理的,也是必須的,其未來一定幅度的繼續升值是可以接受的。
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不僅沒有改善,而且有惡化的趨勢,其中最有影響的是“貿易條件惡化論”。我國的對外貿易快速發展,但貿易條件并沒有得到改善,而且有持續惡化的趨勢。
1我國貿易條件惡化的原因
(一)我國的比較優勢產業仍然處于劣勢地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比較優勢由資源密集型產業轉移到非熟練勞動密集型產業,但仍然處于比較優勢階梯的下端,因此不能避免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普遍惡化的趨勢。而且,由于各種原因的影響,使得我國企業在出口時的一貫策略就是打價格戰,結果導致了企業之間的盲目競爭,使貿易條件更加惡化。
(二)外商投資企業進行企業內貿易的結果
企業內貿易指在同一企業內部所開展的國際貿易,即在跨國企業的母公司與子公司、以及子公司之間的跨國貿易行為。就跨國企業而言,對于發生在內部各實體之間的交易價格,完全可以由企業按照整體規劃來自主確定??鐕髽I在我國采取高價進口機器設備和原材料而低價出口制成品的策略,來達到其減少企業稅負、避開風險與管制、調撥資金和有效分攤費用的目的。而外資企業在我國貿易額中已占到1/2強,這使我國的貿易條件更趨惡化。
(三)我國鼓勵出口的政策
我國改革開放之初就提出了鼓勵出口的國策,采取了出口退稅、出口補貼等一系列政策。出口退稅和出口補貼使得很多企業采取“只外銷,不內銷”策略,因為出口意味著可以減少成本。同時,這種出口政策也造成了我國出口貿易條件的惡化,或者說是惡化的趨勢,其主要原因是我國強調擴大出口規模,有“一刀切”的現象。
(四)近年來我國進出口產品結構的變化
我國出口產品中制造業產品所占比重不斷上升,初級產品的比重有很大下降,而初級產品的國際價格近年來漲幅高于制造業產品價格。出口方面,產品技術含量高,勞動生產率高,致使某些產品大量出口,從而壓低了國際價格。另外,從進口的構成看,對原油、鐵礦石等初級產品需求的大量增加,其占進口的比重也隨之大幅上升。而這些初級產品的進口價格由于國際政治和經濟環境的影響,在近幾年一路攀升。出口產品價格下降,而進口產品價格上升,這也造成了我國貿易條件的惡化。
2提升我國貿易條件的措施和建議
(一)發揮比較優勢并優化升級產業結構
首先,需要加大產業轉移力度,并在確保就業的前提下,大力發展新材料、醫療、生物、信息等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知識經濟的發展,從而使我國的出口商品結構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更要向知識和技術密集型轉變。其次,需要繼續發揮我國勞動力成本低廉和資源豐富的優勢,對其進行現代化的改造。再次,還應當擴充完善產業鏈,強化基礎工業力量,大力發展零部件加工工業,以降低對加工貿易中零部件進口的依賴性,從而大量降低中間產品高價進口對出口效益增長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以促使貿易條件的改善。
(二)深化外貿體制改革以促使外貿企業有序競爭
我國的外貿體制改革使外貿企業有了更大的經營自,除了要繼續放開外貿經營權外,還要促進外貿企業的規模經營,鼓勵一些實力較強的大型外貿企業組建大型的貿易集團,避免“小而全”、“大而全”的重復建設狀況,形成規模經營優勢,使企業避免以價格競爭為主而采取綜合競爭手段進軍國際市場。在外貿體制改革當中不僅要大力扶持有競爭力的國有企業實業集團,同時也要為民營企業實業集團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從而使外貿企業之間的競爭走上規范有序的良性發展軌道。
(三)完善反不正當競爭立法
以法律形式規范企業的市場行為,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同時要建立國際市場商品價格的跟蹤、通報機制,我國進出口價格監督、監控機制。取消對三資企業的特殊優惠政策,逐步化解跨國公司內部化行為對我國市場的扭曲和利益侵害。應積極推進關稅體制改革,優化關稅結構。應當逐步取消不合理的減免稅政策,并針對整個產業實施關稅優惠政策;要給予國內外所有企業國民待遇,以建立公平的競爭環境,從而促進公平合理的市場競爭秩序。
參考文獻:
【論文關鍵詞】 貿易條件 外商直接投資 關稅率 匯率 貿易條件(Net Barter Terms of Trade)的含義是進出口商品比價,它反映了出口相對與進口的盈利能力。貿易條件的優劣直接關系到各國切身的貿易利益,它與比較利益一起被認為是國際貿易的兩個基本問題,各國政府及研究學者對貿易條件的變動也都十分關注。 加入WTO以后,中國的對外貿易經歷了快速增長。據海關統計, 2006年,中國對外貿易總額達17604.0億美元,貿易總量排名第三。然而,伴隨著出口的大量增長,我國對外貿易出現了出口價格相對于進口價格下降的局面。2011年4月,央行副行長郭樹清指出:長期以來中國的出口價格水平下降,進口價格水平上升,這是典型的貿易條件惡化表現。
一、中國貿易條件的變動狀況 1.貿易條件的含義及計算 在國際貿易中,貿易條件的最初含義就是價格貿易條件(NBTT),它是一國出口商品平均價格與進口商品平均價格的比率,其計算公式為:NBTT=(Px/Pm)·100,Px代表一國出口商品的價格指數,Pm代表一國進口商品的價格指數。本文依據SITC分類標準,采用帕氏公式來計算中國貿易條件指數。 帕式公式:Pxt=∑pitqit/∑pi0qit Pmt=∑pjtqjt/∑pj0qjt 其中,Pxt和Pmt分別表示第t期的出口和進口價格指數。pi0和pj0分別表示基期(1983年為基期)第i種商品的平均出口價格和第j種商品的平均進口價格。pit和pjt分別表示第t期第i種商品的平均出口價格和第j種商品的平均進口價格。qit和qjt分別表示第t期第i種商品的出口數量和第j種商品的進口數量。 2.中國貿易條件的變動趨勢 中國貿易條件變動趨勢圖 從圖1中可清晰的看出,中國貿易條件在1983年~2006年間呈波動性下降,趨于惡化的趨勢。1983年~1985年間,貿易條件階段式上升,由1983年的100下降為75.05。第二個明顯的貿易條件上升階段為1988年~1991年。其他時間段,中國貿易條件均有較為明顯的惡化趨勢。 二、中國貿易條件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現實中,貿易條件變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那么究竟哪些因素影響中國貿易條件的變動,其影響程度是多少呢。本文運用國際經濟學的相關理論為依據,選取影響因素作為模型參數,搜集1983年~2006年間的樣本數據,建立影響中國貿易條件變動的回歸模型,最終來考察這些因素與中國貿易條件變動的相關程度。
1.模型說明 假設大國情形,且顯著性水平為5%。參數包括:GDP指數,以1983年GDP為基期計算。出口商品結構指數(RMP)=(工業制成品出口總額/初級產品出口總額)×100,以1983年RMP為基期。外商直接投資(FDI),本文采用實際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資額,單位為億美元。實際關稅率(T)=(進口關稅實際征收總額/總進口額)×100%。匯率(R),本文采用人民幣對美元的年平均匯價,來源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 2.模型建立與檢驗 利用1983年~2006年的數據,以貿易條件指數(NBTT)為因變量,GDP、出口商品結構指數(RMP)、FDI、實際關稅率(T)、匯率(R)為自變量,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紤]到FDI與GDP的相關性及FDI的滯后效應,將FDI的數據滯后一期處理。 NBTTi=a0+a1GDPi+a 2RMPi+a3FDIi-1+a4Ti+a5Ri+ei(i=1,2…24) 運用SPSS15.0,對以上模型進行線性回歸,得出模型中R2=0.923,R2的修正值等于0.902,模型的擬合優度高。樣本相關系數R=0.961,表明被解釋變量與解釋變量的線形相關性強。 DW=1.755,接近于2,所以模型不存在自相關。 資料來源:SPSS15.0輸出結果 從表2可得出,貿易條件指數與其影響因素之間的多元線性回歸方程:NBTTi=37.672-0.010GDPi+0.015RMPi-0.009FDIi-1+3.818Ti+0.045Ri。 自由度為18的臨界值t0.025(18)=2.10,常數項、GDP、FDI、T和R均通過了t檢驗。表明解釋變量GDP、FDI、實際關稅率和匯率對貿易條件有顯著性影響。 出口結構指數未通過檢驗,因此對回歸模型進行修正,在原來的回歸模型中剔除RMP這個自變量,再進行回歸。結果如下: NBTTi=39.864-0.005GDPi-0.012FDIi-1+3.710Ti+0.045Ri t值: (2.492-2.365-2.877 4.8782.154) t0.025(19)=2.09,各個自變量均通過t檢驗 F=50.847>F0.05(4,19)=2.90,通過F檢驗,說明總體回歸方程是顯著的R=0.965 ,R2=0.915,R2的修正值為0.897,說明模型的擬合優度高。 3.模型結論 從回歸方程中,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GDP、FDI的變動對貿易條件產生負向影響;實際關稅率和匯率的變動對貿易條件產生正向影響。 (1)經濟增長與貿易條件 中國經濟增長與貿易條件存在負相關關系,符合西方經濟學中的雷布津斯基定理:在其他要素數量不變的情況下,一種要素數量的增加將會降低使用該要素商品的相對價格,如果該商品是出口商品則貿易條件將惡化,反之亦然。 (2)FDI與貿易條件 FDI的增加使得貿易條件惡化,這與外商直接投資的流向有關系。根據國際經濟學的理論,如果FDI流入的是東道國的出口優勢部門,那么將使出口部門的產出增加、價格降低,貿易條件惡化,反之亦然。在我國自2001年起,70%的外商直接投資流向了制造業。制造業部門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導致出口商品價格,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價格下降。 (3)關稅與貿易條件 實際關稅率即進口關稅率的系數為正,說明我國征收關稅起到了改善貿易條件的作用,對貿易條件的影響是正向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入世后我國利用關稅來調節貿易條件的空間越來越小。
(4)匯率與貿易條件 中國匯率貶值對貿易條件有改善作用。根據國際經濟學中瓊·羅賓遜夫人的結論,這可能是由于中國與外國的進出口商品的供給彈性之積小于中國與外國的進出口需求彈性。即當 SmSx 三、改善中國貿易條件的措施 針對中國貿易條件總體上趨于惡化這一事實,改善中國貿易條件勢在必行。那么,如何扭轉中國貿易條件惡化的趨勢呢?我們以中國貿易條件實證分析的結論為事實依據,從影響貿易條件惡化的各種因素入手,提出改善貿易條件的可行措施。 1.調整出口型的經濟增長偏向,抑制過熱投資 調整中國經濟增長方向,實現從偏向勞動密集型部門的增長向偏向資本、技術和知識密集型部門增長的轉變。鼓勵技術進步的重點偏向于進口替代部門,引導企業投資于該部門的研發活動,并給予財政補貼、稅收支持、信貸支持。另外,經濟增速的放緩將有利于抑制貿易條件的進一步惡化。其具體政策包括全面加息和能源產品的合理定價,投資降溫及理順國內能源價格等。
關鍵詞:貿易條件 變化 波動性 入世
貿易條件是指一國出口商品的價格指數與進口商品價格指數的比率,反映了每單位出口商品所換回進口商品的單位數量,是衡量一國出口相對于進口的盈利能力和貿易利益的一項重要指標。本文以貿易條件為切入點,研究我國入世前后貿易條件變化并做出客觀的評價,并以貿易條件的變動為客觀依據,研究入世對我國 經濟 福利和貿易利益的影響,彌補當前判斷我國入世之后經濟福利和貿易利益變化時客觀標準不足的缺憾。
我國貿易條件變化趨勢分析
(一)數據說明和 計算 方法
本文結合《
2類商品貿易條件的長期變化也呈現惡化趨勢,從2005年的99到2006年的71,下降了28,通過h-p值可以看出其惡化趨勢不斷加劇,幅度大于整體貿易條件,該類產品貿易條件入世前的年均波動為6.7%,低于入世后的年均波動9.1%。
3類商品的貿易條件的長期趨勢雖然也是惡化,但是惡化程度并不是很大,從1995年的109到2006年的102,通過h-p值觀察到的惡化趨勢程度從1995年的-0.57%到2006年的-0.07%有所減輕,3類商品的貿易條件的年均波動在入世前為7.6%,入世后上升為9.2%。
4類商品的貿易條件的長期趨勢是上升的,h-p趨勢值從1995年的53到2006年的99,但其上升的趨勢在不斷減弱,因其h-p值從1995年的12.2%逐年下降為2006年的1.6%,同時其入世前的年均波動為17.2%,入世后為16.8%,有所下降,但幅度不大。
5類商品貿易條件的長期趨勢是惡化的,1995年為110,2001年為92,2006年為68,并且其惡化趨勢在不斷地加劇,h-p趨勢值的增長率從1995年的-2.2%變化為2006年的-6.8%,其入世前的年均波動小于入世后的年均波動,前者為7.1%,后者上升為8%。
6類商品的貿易條件的長期趨勢也是惡化的,1995年為126,2006年為72,且惡化呈下降趨勢,入世前的年均波動則小于入世后的年均波動,分別為4.4%和5.6%。
7類商品的貿易條件的長期趨勢從1995年的124惡化為2006年的95,但是惡化趨勢有所減緩,其入世前的年均波動11.1%則高于入世后的年均波動7.2%將近4個百分點。
結論
第一,從貿易條件的變化分析來看,我國整體商品的貿易條件從1995年到2006年處于下降趨勢,但入世前則是較為緩慢地下降,幅度較小,入世后則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對于不同的分類商品,除了4類商品外,其他種類商品的貿易條件均呈現下降趨勢,其中2類、5類、6類商品的貿易條件在入世后出現較為明顯的下降。
第二,從貿易條件的波動性分析來看,入世后整體貿易條件的波動性比入世前較大,這跟入世以后整體貿易條件的明顯下降有關。從分類商品來看,2類、3類、5類、6類商品入世后貿易條件的年均波動性大于入世前貿易條件的年均波動,這與這些商品入世后貿易條件的明顯下降有關,3類商品(雖然未出現入世后的明顯下降,但是其貿易條件入世后的變化幅度要大于入世前。0類和4類商品的貿易條件的入世后的年均波動則小于入世前,而7類商品貿易條件整體上呈現正弦式的波動。
第三,結合我國入世前后貿易條件的變化和波動性分析,可以看出,入世前后我國整體商品的貿易條件和絕大部分種類的商品貿易條件是下降的,整體商品的貿易條件在入世后下降更為明顯。入世后我國整體貿易條件的波動性和大部分分類商品的波動性大于入世前,且入世后的貿易條件出現明顯下降的分類商品,其入世后的波動性也比入世前較大。
可見,入世前后我國整體貿易條件和分類商品的貿易條件的變化趨勢和波動性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這對研究入世對我國貿易利益和 經濟 福利的影響,提供了一定的客觀依據,具有重要的意義,入世通過哪些因素以怎樣的路徑對我國貿易條件的變動產生了影響,將是筆者下一步研究的主要方向。
參考 文獻 :
1.崔津渡,李誠邦. 中國 對外貿易條件:1995-2005年狀況分析[j].國際經濟合作,2006
2.韓青.中國的價格貿易條件惡化—基于影響因素的經驗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07
3.胡飛.中國貿易條件變動及改善研究[j].安徽財經大學優秀碩士學位 論文 ,2007
關鍵詞:顯性比較優勢指數 國際專業化水平指標 貿易條件 行業調整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實施的以比較優勢為基礎的對外開放戰略,為保持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但國內學者經過一系列的研究,認為中國存在貧困化增長的趨勢或已發生貧困化增長,因而存在落入“比較優勢陷阱”的危險。這些研究大多從比較優勢變動或貿易條件的單方面指標來考察我國外貿出口結構變動和存在問題,所以本文試圖結合比較優勢和貿易條件兩個因素來綜合考察我國外貿出口結構現狀,發現不同行業比較優勢和貿易條件的變化的趨同性與趨異性。
一、研究方法及數據來源
(一) 研究方法
1.比較優勢測度
(1)顯性比較優勢(RCA)指數
顯性比較優勢指數是美國經濟學家貝拉?巴拉薩(Balassa Bela)于1965年測算部分國際貿易比較優勢時采用的一種方法。
其公式為:RCAij= (Xij/Xi )/(Wj/W)
其中,RCAij 代表i國(地區)j產品的顯現性比較優勢指數, Xij代表i國(地區)對世界市場出口j產品的出口額,Xi 代表i國(地區)對世界市場的總出口額,Wj 代表世界市場j產品的出口額,W代表世界市場產品的總出口額。
RCA指數考慮了不同國家和不同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側重一國的出口績效。按照日本貿易振興會(JERTO)提出的標準,當RCA數值大于2.5時,該產業具有極強比較優勢;當RCA在0.80―1.25之間,該產業具有中等比較優勢;0.8以下則處于比較劣勢。
(2)國際專業化水平(LFI)指標
國際專業化指標是由Lafay(1992)所提出的。
對于某個特定的國家i,某種特定的產品j,該指標定義為:
其中, Xij代表某種特定類型產品的出口, Mij 代表這種特定類型產品的進口,N是所有進出口貨物的種類。
根據公式,給定每種產品對貿易總額所做出的貢獻,可以得到ΣNj=1 LFI=ij=0 ,所以,那些 LFI=ij 大于0的,表明該產品對外貿易具有比較優勢,該值越大,表明比較優勢就越明顯,在該產品領域實現的專業化程度越深;相反,那些 LFI=ij 小于0的,表明該產品對外貿易具有比較劣勢,該值越小,表明比較劣勢越明顯,在該產品領域實現的專業化程度越淺。
2.貿易條件測度
(1)價格貿易條件(NBTT)
用公式表示為:NBTT=Px / Pm
其中, Px 為出口商品的平均價格指數,Pm為進口商品的平均價格指數。
該式表明出口單位商品能夠購買到的進口商品的數量。
(2)收入貿易條件(ITT)
用公式表示為:ITT=(Px / Pm )×Qx,其中Qx 為商品出口數量。
也可以表示為ITTt=NBTTt×Qxt ,其中, NBTTt和Qxt 表示t期的價格貿易條件和出口數量指數,取本文計算值;其中Qxt=,qi0 表示第i種商品基期的出口數量。
這一指數衡量的是出口對進口的購買力,反映了一國絕對進口能力的變化。
(二)數據來源及產品分類
1.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中國2001-2008年HS分類四位數水平的類商品的1149個產品的進出口數據為樣本(由于HS編碼第19、21、22類商品的特殊性,其四位數水平各產品歷年平均價格變動幅度較大,故在計算時剔除了這幾類商品)。數據均來源于國研網-國研數據-對外貿易數據庫、2001-2008年HS分類商品進出口數據。
2.產品分類
為了分析需要,本文把HS編碼下的19類商品合并成R1-R5 5個相關類別:
R1―表示農產品類商品,包括HS1、HS3和HS4三類;
R2―表示資源類商品,包括HS2、HS5、HS9、HS10、HS13和HS14六類;
R3―表示勞動密集型商品,包括HS7、HS8、HS11、HS12、HS15和HS20六類;
R4―表示技術密集型商品,包括HS6類;
R5―表示資本密集型商品,包括HS16、HS17和HS18三類。
二、各類產品比較優勢的測度
(一)顯性比較優勢(RCA)指數測算結果
根據顯性比較優勢指數的計算公式得到的各類商品的RCA值,如表1。
表1 2001-2008年我國各類商品顯性比較優勢指數測算結果
(二) 國際專業化水平(LFI)指標測算結果
根據公式,得到2001-2008年各類商品的國際專業化水平指標(LFI)的測算結果,如表2。
表2 2001-2008年各類商品國際專業化指標測算結果
三、各類產品貿易條件的測算
(一)價格貿易條件測算結果
測算各類商品價格貿易條件時,分別選取各類商品下所包含的HS四位數水平的所有產品的進出口數量及金額數據,根據公式計算結果,如表3。
表3 2001-2008年五大類商品價格貿易條件測算結果
(二)收入貿易條件測算結果
根據公式,各類商品的收入貿易條件計算結果,如表4。
表4 2001-2008年五大類商品收入貿易條件測算結果
四、結論和建議
(一)結論
1.總體來看,2001年以來,我國總體貿易狀況仍不容樂觀。一方面,從比較優勢的變動情況來看,原先具有很強比較優勢的行業,其比較優勢在逐漸減弱,原先就具有比較劣勢的行業,其惡化越來越嚴重;另一方面,多數商品的價格貿易條件也均在不斷惡化,各類商品收入貿易條件的改善是基于數量上擴張的粗放型增長,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仍然偏低,貿易結構仍不合理。從綜合比較優勢與貿易條件的測算結果來看,我國對外貿易商品可能已陷入“比較優勢陷阱”。
2.我國農產品類商品貿易的國際比較優勢不明顯,在世界出口總額中占比處于劣勢地位;其國際專業化指標LFI值在前期均大于0,說明該類商品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專業化水平,在我國商品貿易結構中屬于優勢商品,但其優勢在逐漸下降;其價格貿易條件在不斷惡化,但是由于出口數量的增長幅度大于價格貿易條件的惡化程度,所以其收入貿易條件還是呈不斷改善狀態。結合4個指標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到,農產品類商品出口競爭力在逐漸弱化,粗放型的貿易政策并沒有改變其在國際競爭中的不利地位,雖然該類商品在我國內部貿易結構中的地位有所改善,但是效果仍不明顯,其專業化水平還有待提高。
3.資源類商品的國際比較優勢和專業化水平均處于五大類商品中最劣勢的地位,且其劣勢還在不斷擴大。特別是國際專業化水平指標LFI歷年的惡化速度非???,說明該類商品在國家商品結構中專業化水平很低。出口數量的不斷擴大雖然使得收入貿易條件改善很多,但是其價格貿易條件也還在不斷惡化中。
4.勞動密集型商品一直是我國對外貿易商品中的優勢商品,其在國際上的比較優勢也是最顯著的,這是我國遵循比較優勢原理進行貿易的體現。但是根據測算結果顯示,其RCA值在下降,且其專業化水平也沒有大的提高,價格貿易條件也是處于惡化狀態,說明我國傳統的比較優勢已經開始有所弱化。
5.技術密集型商品的顯性比較優勢值和國際專業化水平值均處于劣勢地位,說明我國出口商品的專業化程度還不高,且其價格貿易條件也在逐漸惡化,高新技術產品缺乏競爭力。
6.資本密集型商品在國際產品中處于中等比較優勢地位,其顯性比較優勢還在逐漸擴大,說明其出口份額在世界市場上的占比在不斷擴大。但是在國家商品結構中,該類商品的專業化程度仍不夠高,相對于其他產品來說,處于劣勢地位,但是在逐漸改善。在考察期內,該類商品的價格貿易條件呈上升趨勢,也是五類中唯一價格貿易條件在改善的商品,其收入貿易條件也是在不斷改善的。
(二)我國外貿結構調整相關建議
前面研究分析結果表明,我國外貿行業結構仍存在一定問題。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本文提出的相關政策建議如下:
1.提升出口產品結構,實現外貿發展由“量”向“質”的轉變。價格貿易條件惡化與收入條件改善并存的現象說明現階段我國外貿發展還是主要靠數量擴張型的出口政策。實踐和各種數據分析結果都證明,這種外貿發展模式不可持續,所以我們必須在提高出口總量的同時,走質量提升的途徑。在提高出口產品利潤的同時,更要提升出口的產業結構,增加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增強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改善產品的貿易條件,從而提高貿易獲利。
2.提升傳統比較優勢行業的出口競爭力,保持并加強其在國際市場上有利的比較優勢地位。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商品是我國傳統比較優勢產品,但是其比較優勢的不斷下降也應值得引起我們注意。
3.降低出口產品在資源和能源產品領域對國際的依賴。國內鋼鐵、原油等原材料產業耗能高、產能低,致使我國出口產品對國際市場的原材料需求大,依賴性強。要改變這種現象,勢必要加快我國鋼鐵等原材料產業的轉型升級,以降低原材料的成本,減小出口商品對國際市場的依賴性,從而提升產品的出口競爭力。
4.大力推進技術進步,推動我國高技術產業的發展。我國技術類產品歷年出口份額也不高,過度依賴進口。要改善我國外貿出口結構現狀,必須提高我國出口產品的技術附加值,以提高其國際競爭力。
總之,要改善我國對外貿易的狀況,就要實現比較優勢的動態化轉換。在保持原有比較優勢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優化產業結構,通過技術進步、產品質量提高等途徑實現集約型發展。
參考文獻:
[1]Balassa B.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revealed'comparative
advantages.1965(2).
[2]Lafay G.The Measurement of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s.1992.
[3]趙玉敏,郭培興,王婷.總體趨于惡化―中國貿易條件變
化趨勢分析[J].國際貿易,2002(7).
[4]姚晶晶.浙江貿易條件實證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浙
江工商大學.2008.
[5]林麗,張素芳.1994-2002年中國貿易條件的實證分析
[J],國際貿易問題,2005(11).
[6]黃滿盈.中國貿易條件實證分析(1981―2004)[D],博士
學位論文,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6.
[7]白英姿.跨越比較優勢陷阱[D].博士學位論文,吉林大
學,2008.
論文摘要:我國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但貿易條件卻出現了惡化趨勢,本文系統闡釋了影響我國貿易條件的因素。
貿易條件是指一國或一個地區出口價格與進口價格之比,是反映其在國際市場中競爭實力或競爭地位的指標,經濟學含義是每單位出口商品能夠換回的進口商品數量。貿易條件也是衡量一個地區一定時期內出口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標。在當前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我國的貿易條件也將發生一系列變化,分析其關鍵影響因素,進而提出應對策略顯得尤為必要。
經濟增長對貿易條件的影響
我國是貿易大國,經濟增長對貿易條件的影響是顯著的。雖然我國目前還不完全是國際市場價格的影響者和制定者,但也絕對不是市場價格的接受者,因而我國的經濟增長應該會對貿易條件產生影響。我國進口產品的需求收入彈性都比較高,主要側重于關鍵設備、短缺能源以及原材料等。隨著我國國民收入的增加和自主創新能力的增強,尤其是在當前擴大內需的政策推動下,對進口商品的總需求將會不斷減少,未來的貿易條件會得到改善。
產業結構對貿易條件的影響
從根本上說,一國的進出口商品結構是建立在本國產業結構的基礎之上的,產業結構的狀況決定了進出口商品結構層次的高低。在一國的經濟發展進程中,產業結構具有隨著各種影響因素的變化逐漸升級的趨勢,這必然會使一國的進出口商品結構發生同樣的變化趨勢。我國已經完成了出口商品結構從初級產品為主向以制成品為主的轉變,但貿易條件卻沒有得到改善,這與我國出口商品加工程度低、粗加工比重大、附加值低、質量不高、在國際市場上處于較低價位水平是分不開的。這說明,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提高我國出口商品的技術含量是改善我國貿易條件的重要因素。
匯率對貿易條件的影響
匯率是一國貨幣同外國貨幣交換的比價,而貿易條件是用本幣或外幣衡量的進出口商品的比價,因此本外幣比價之間的變動必然直接導致以本幣或外幣衡量的進出口商品比價的變動。理論認為,本幣升值有助于貿易條件的改善,但從我國數據來看,人民幣升值以來貿易條件仍然延續了惡化態勢。究其原因,主要是美元貶值和國際商品價格上漲部分抵消了人民幣升值效應,美元貶值推高了國際價格基準,加之供需緊張和期貨市場投機等因素,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快速上漲,導致我國進口價格大幅上漲,部分抵消了人民幣升值對進口價格的降低效應。
從總體上說,剔除生產成本上升后的出口價格仍顯著上升,說明人民幣升值確實提高了我國出口價格并有助于改善貿易條件。而且,人民幣升值以來,剔除國際價格上漲因素后的進口價格漲幅則有所下降,同時優化了我國出口結構,高附加值和定價能力較強的行業出口占比明顯增加,從而也改善貿易條件。人民幣匯率的適度升值將改善不斷惡化的貿易條件,從長遠觀點來看,我國為保障自身的經濟安全及利益,特別是為提高外貿效益,必須在長期內逐步改革目前的匯率政策,應該讓市場力量發揮主導作用,將行政力量作為一定的輔助手段。
FDI對貿易條件的影響
外商直接投資(FDI)多采用加工貿易的方式,目前,我國的加工貿易還處在相對較低的水平,主要屬于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從而使得出口商品的價格難以提高。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的內部采購行為使得加工貿易原料的進口價格居高不下。從總體上來看,由于FDI對我國的熟練勞動及技術人才的需求旺盛,而對非技術人才數量增加的作用偏小,因而它加大了我國收入的不平等,拉大了技工與非技工的工資差異,城鄉就業人員之間的收入差距擴大,使得我國的價格貿易條件惡化。若要從根本上改善我國的價格貿易條件,應該適當引導FDI進入我國的第一產業,使之發揮提高農業生產率的作用,并且要引入到資本、技術密集型部門,促進我國的出口貿易結構升級,使我國逐步完成從低檔次、低附加值的初級產品向高檔次、高附加值的產品轉變,最終提高我國的價格貿易條件。
非關稅壁壘對貿易條件的影響
由于關稅壁壘受到國際貿易組織的約束和限制,在目前全球經濟一體化下已經較少采用,而非關稅壁壘由于其多樣性和隱蔽性,在當前的國際貿易中卻屢屢得手。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國際貿易的擴大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國在貿易領域的競爭日趨激烈,在這種形勢下,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紛紛出現,在世界范圍內的金融危機影響下愈演愈烈,對我國的出口產品造成了巨大影響,惡化了我國的貿易條件。發達國家利用自身在環保和科技方面的優勢,制定更高的環保、技術、商品和勞工標準,從而形成綠色壁壘、技術壁壘、知識產權等新貿易壁壘,削弱發展中國家憑借低廉的勞動力成本而獲得的競爭優勢。
參考文獻:
1.曹曉蕾.世界貿易條件新變化與中國的對策.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8(5)
張先鋒(1968-),湖北興山人,合肥工業大學人文經濟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系主任、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摘要:文章運用1981―2006年的時間序列數據,對我國貨物及工業制成品價格貿易條件惡化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人民幣匯率的低估、實際資本存量的迅速增加和國內生產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加深是我國貿易條件惡化的Gmnger原因。文章據此認為,宏觀經濟內部失衡,投資率過高消費率偏低,生產能力相對過剩,迫使企業低價出口,是我國價格貿易條件惡化的主要原因。
關鍵詞:貿易條件;內外部均衡;對外貿易依存度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0594(2009)04-0020-06 收稿日期:2008-12-29
一、問題的提出
20世紀50年代Prebisch和Singer提出“普雷維什一辛格”命題以來,大量的文獻就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惡化的問題進行研究。Findlay(1980)的研究表明,發展中國家勞動生產效率的提高或投資的增長不僅沒有引起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改善,反而引起了貿易條件惡化和人均收入水平的下降。Singer(1999)等認為發展中國家以出口勞動密集型制成品替代出口初級產品實行出口導向發展戰略,其結果只能是轉換了貿易條件惡化的內容,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長期惡化的問題。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價格貿易條件卻在不斷惡化。Sarkar(2005)的研究表明,韓國制成品的出口結構迅速高度化,其貿易條件卻呈下降的趨勢,制成品出口結構的改善對價格貿易條件的正向影響并不明顯。近年來,國內學者對我國貿易條件問題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張建華等(2004)將貿易條件的影響因素歸結為:進出口商品的需求狀況、進出口商品的市場組織狀況、匯率和進出口商品的構成狀況。曾錚、胡小環(2005)認為,我國生產的工業制成品位于產品內分工的低價值鏈部位,是造成出口商品結構高度化與貿易條件惡化并存的原因。韓青(2006)認為,工業制成品出口和外資企業出口是導致價格貿易條件惡化的最重要原因。王平、錢學鋒(2007)認為我國長期采取出口偏向型技術進步是我國貿易條件惡化的根本原因。韓青(2007)認為,實際匯率、初級產品進口、工業制成品出口和貿易收支長期都在不同程度地惡化著我國的貿易條件,其中又以工業制成品出口的惡化效應最大。與以往文獻不同,本文認為,貿易條件惡化是我國對外貿易失衡的一部分,而我國外部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宏觀經濟的內部失衡,因此,應把我國貿易條件惡化的問題納入內外部均衡的框架內加以探討。
二、內外部均衡與我國價格貿易條件:理論分析
根據國民收入恒等式,在封閉經濟中,國民儲蓄必然等于投資,投資是儲蓄轉化的惟一方式。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國民儲蓄=國內投資+經常賬戶余額,儲蓄一投資缺口直接表現為經常賬戶余額。因此。我國經常賬戶順差不斷擴大正是國內消費率偏低儲蓄率偏高,進而儲蓄率高于國內投資率的結果。我國儲蓄率偏高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改革開放后,我國處于經濟轉型時期,一方面,計劃經濟時期的各種福利與社會保障被取消,另一方面,轉型時期,我國的醫療、養老、失業救濟等社會保障不健全及教育等公共產品供給不足,由此導致預防性動機儲蓄增加;第二,由于稅收制度原因,宏觀收入分配格局中,收入分配過度向政府部門和企業傾斜,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緩慢,而住房、教育等價格的快速上升對一般消費品產生較強的擠出效應,導致國內消費需求不足;第三,收入分配差距逐漸擴大也成為制約消費率提高的重要因素。我國投資率偏高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國內過高的儲蓄率壓低了我國金融市場上的貸款利率水平,降低了資金的使用成本,推動了投資率的上升。第二,在消費需求不足的情況下,出于經濟增長、稅收和就業的考慮,政府采取鼓勵民間投資、激勵外商投資、放寬金融政策及土地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激勵投資率的上升。第三,國企投資體制改革不徹底,預算軟約束沒有根本消除。一方面,國有企業的利潤分配不很充分,企業的所有者沒有拿到應有的紅利,這使得企業掌握的營業盈余比較大。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擁有巨大的土地出讓收益,為國有企業和政府投資提供了資金基礎。與此同時,政府投資低效率,為了保持既定的經濟增長速度,迫使投資率必須處于高位。而固定資產投資的增加在短期內拉動了經濟增長和就業率的提高,但是從長期來講,過高的投資率會不斷形成新生產能力,造成部分行業產能過剩,供大于求。第四,我國正處于城鎮化、新型工業化階段,這個階段需要固定資產投資較多。在消費需求不足、投資率偏高的情況下,大量過剩產品在國內難以找到銷路,勢必會低價涌向國際市場尋求出路,使我國出口劇增,在形成巨額貿易順差的同時,伴隨著貿易條件的惡化。與此同時,由于人民幣幣值低估、出口退稅、地方政府出臺的各種土地供給優惠政策、勞工標準偏低、資源環境的成本沒有被企業充分內化等,一方面,這些優惠政策為企業降低成本,低價出口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導致了我國價格貿易條件的惡化。因此,本文認為,我國出口快速增長是以國內經濟失衡為基礎。以國內要素市場的扭曲和社會成本增加為代價,并伴隨貿易條件的惡化和貿易磨擦增加,而貿易條件惡化,造成企業出口利潤低下,工資增長緩慢,而工資增長緩慢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強化了國內需求不足和內外部經濟的進一步失衡。
根據以往的文獻及上述分析,本文把影響我國貨物及工業制成品價格貿易條件的因素歸納為技術進步、資本積累、貿易結構變動、匯率變動、加工貿易在貨物貿易中所占的比例、國內生產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等六個方面。
三、內外部均衡與我國價格貿易條件:實證分析
(一)變量選取及數據來源
在本文中,貨物及工業制成品的價格貿易條件分別用NBTT、INBTT來表示,用工業制成品出口額,貨物出口額(IPR)以及資本密集型產品出口額/供業制成品出口額(CPR)來衡量貿易結構,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用SITC5+S1TC7表示:用加工貿易總額/貨物貿易總額的比例(IT/GT)來檢驗加工貿易對貿易條件的影響;用貨物出口貿易總額/GDP的比例(DFF)來表示國內生產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用TFP來測度技術進步,用實際資本存量代表資本積累,用REER代表實際有效匯率。
本文所考察的時間區間為1981~2006年,這一時期是我國貨物及工業制成品貿易條件發生迅速變化的時期。本文的1981-2004年貨物及工業制成品的價格貿易條件指數的數據來自黃滿盈(2006)的博士論文《中國貿易條件實證分析(1981-2004)》,2005~2006年數據按黃滿盈的方法算出,并以2000
年為基期調整而來。在估算實際資本存量(k)時,本文引用了湯向俊(2006)核算的1978-2003年我國物質資本存量,2004-2006年的物質資本存量數據由本文測算。具體方法如下:以1978年為基年,折舊率參考大多數學者的做法選擇5%,本年K(1978年不變價)=上年K(1978年不變價)×(1一折舊率)+本年固定資本投資額,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本文以2000年為基期對實際資本存量數據進行了統一調整。對于用全要素生產率(TFP)指標,本文運用C-D函數,假設中性技術進步,規模報酬不變,使用傳統的計量經濟學方法進行測算,通過回歸計算得出ak=0.68885,al=0.3115,并進一步測算出我國歷年TFP數值。本文REER的數據來自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網站國際金融統計,其它數據均來自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及《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鑒》。
(二)貨物價格貿易條件影響因素的計量結果與分析
1 時間序列的平穩性檢驗
經濟變量之間是否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首先需要檢驗各變量的平穩性,只有具有相同單整階數的變量才可以討論它們是否協整。本文對NBTT、IPR、CPR、TFP、RC、IT/GT、REER、DFr的對數值和一階差分進行平穩性檢驗,結果見表l。從表l可以看出,各變量的對數值都是非平穩的。經過一階差分后,除InCPR在5%顯著性水平上外,其它各變量在1%顯著性水平上拒絕了單位根假設,可見各變量的對數值均為I(1)序列,可以進行協整檢驗。
2 協整檢驗
雖然時間序列InNBTT、InIPR、InTFP、InRC、InREER、InDFT的ADF單位根檢驗是非平穩的一階單整序列。但它們可能存在某種平穩的線性組合,這個線性組合反映了變量間長期穩定的比例關系。協整檢驗對滯后階數比較敏感,滯后階數過大或過小,都會導致“虛協整”。本文使用AIC、SC信息準則和LR統計量作為選擇最優滯后階數的檢驗標準。根據以上準則,可以確定出VAR模型的最優滯后階數為2階。滯后階數為2的VAR模型各方程擬合優度很好,回歸殘差序列均滿足正態性,不存在自相關和異方差。由于協整檢驗實際上是對無約束VAR模型進行協整約束以后得到的VAR模型。因此,該VAR模型的滯后期應該等于無約束VAR模型的最優滯后階數減1。即協整檢驗的最優滯后期確定為1。本文采用Johansen系統極大似然估計法對多變量時間序列進行協整檢驗,檢驗結果見表2。由表2可知,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跡統計量接受了r≤5的零假設。最大特征值統計量接受了r≤4的零假設。綜合起來看以上六個變量之間存在3個協整關系,即在95%的概率下,技術進步、工業制成品出口占貨物貿易出口的比例、實際資本存量、實際有效匯率、加工貿易占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例、出口貨物貿易總額/GDP與貿易條件的變化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估計出的標準化的協整方程式為:
InNBTT=1.553251LNTFP-0.186008LNRC+
(0.06979) (0.01170)
+0.356630LNREER-0.015025LNIT/GT+
(0.01643)(0.00905)
+0.273068LNIPR-――0.2029071nDFr
(0.00605) (0.01611) (1)
(1)式中括號內為標準差。由協整方程可以看出,在同向變動關系中,TFP對我國貿易條件的影響遠大于IPR對貿易條件的影響,TFP每變動一個百分點,我國貨物貿易條件變動1.55325個百分點;其次是實際有效匯率,REER每變動一個百分點,我國貿易條件變動0.356630個百分點:第三是工業制成品出口占貨物出口的比例,IPR每變動一個百分點,NBTT變動0.273068個百分點。在反向關系中,首先是出口貿易依存度,DFT每變動一個百分點,我國貿易條件變動0.202907個百分點,其次是資本積累的影響,最后是加工貿易的影響。
3 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
協整檢驗結果表明,InNBTT、InIPR、InTFP、InRC、InREER、LNIT/GT、InDPTX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但它們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還需要對各變量進行Granger因果檢驗。本文根據VAR模型,利用AIC和SC準則對不同滯后期的VAR系統進行評價,得出最優滯后階數為1階。變量間的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結果見表3所示。
從表3可以看出,技術進步、實際資本存量變化、實際有效匯率的變化和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GDP變化與貿易條件的變動存在因果關系。加工貿易進出HI貨物貿易進出總額、工業制成品出口占貨物貿易出口的比例不是貿易條件變動的Granger原因。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技術進步有利于貿易條件的改善。在所有變量中,技術進步對貿易條件的影響最大;第二,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的降低是貿易條件惡化的最主要原因。這表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所采取的人民幣匯率低估政策在促進出口增加的同時,也導致商品價格貿易條件惡化;第三,貨物貿易出口總額/GDP、資本積累對商品的價格貿易條件具有重要的負面影響。這表明。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對進出口貿易依賴程度的提高和資本積累的快速增長,商品貿易條件趨于惡化。第四,工業制成品出口占貨物貿易出口的比例對貨物貿易條件的影響并不明顯。這表明,貿易結構的高度化并沒有帶來貿易條件的改善。
(三)工業制成品價格貿易條件影響因素的計量結果與分析
1 協整檢驗
時間序列LNINBTTJnCPRJnTFP、InRC、InMER、LNIT/GT、lnDFF的平穩性檢驗見表1,JJ檢驗結果見表4。從表4可以看出,InINBTT、InlPR、InTFP、InRC、InMER、InDFT六個變量之間存在3個協整關系。估計出的標準化的協整方程式為:
LNINBTT=0.462426LNTFP-0.119049LNRC
(0.25592) (0.12193),
+0.300990LNREER+0.433951LNIT/GT
(0.04188)(0.05451)
+0.613176LNCPR-1.0586461nDFT
(0.18020)(0.06810) (2)
(2)式中括號內為標準差。由協整方程可以看出,技術進步、加工貿易占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例、資本密集型產品占工業制成品的比例、實際有效匯率指數與貿易條件呈同向變動的關系,而貨物貿易出口總額/GDP、實際資本存量的變動與工業制成品貿易條件呈反向變動的關系。
進一步對InINBTY,InCPR,InTFP,InRC,InREER、
LNIT/GT、InDFF之間的關系進行Granger因果檢驗。本文根據VAR模型,利用AIC和SC準則對不同滯后期的VAR系統進行評價,得出最優滯后階數為2階。變量間的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結果見表5所示。從表5看出,技術進步、實際資本存量、實際有效匯率的變動、加工貿易進出H/貨物貿易進出總額和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GDP與貿易條件的變動存在因果關系。資本密集型產品占工業制成品的比例與貿易條件的變動不存在因果關系。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技術進步有利于工業制成品貿易條件的改善。加工貿易進出口占貨物進出口貿易總額比例的上升有利于工業制成品貿易條件的改善,其主要原因是加工貿易是我國貿易結構高度化的重要原因,特別是與加工貿易密切聯系的FDI在我國高技術產品出口中占有很高的比重,伴隨著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增加,貿易條件有改善趨勢;第二,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GDP的變化率對工業制成品的貿易條件具有重要影響。在所有變量影響中,該變量前面的系數最大,貨物貿易出口總額/GDP每上升1個百分點,工業制成品的貿易條件惡化1.058646個百分點。同時,實際資本存量的增加也導致貿易條件惡化。第三,實際有效匯率的降低是工業制成品貿易條件惡化的重要原因。第四,資本密集型產品占工業制成品的比例與貿易條件的變動不存在因果關系。這表明,我國對外貿易結構的升級并沒有帶來貿易條件的改善。
四、結論
上述分析表明,1981-2006年,我國貿易條件的惡化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人民幣匯率的低估,二是實際資本存量的迅速增加,三是生產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增加。從理論上來講,實際資本存量增加,改變了資本勞動的組合比例,有利于對外貿易結構的升級,對外貿易結構的升級應該伴隨著貿易條件的改善。但由于我國相對需求不足,為了維持經濟增長,投資和出口受到激勵,投資與出口快速增長在拉動經濟增長的同時,導致了生產能力相對過剩。造成了我國企業生產對國際市場的過度依賴,迫使企業低價出口,引致貿易條件惡化。
技術性貿易壁壘指一國或一個區域組織以維護國家或區域基本安全、保障人類健康和安全、保護動植物健康和安全、保護環境、防止欺詐行為而采取的一些強制性或自愿性的技術性措施。技術性貿易壁壘對出口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對市場準入上的影響,即達不到設定的技術標準,就不能順利的出口;另一個是對產品競爭力的影響。企業技術、環保及為改善工人勞動條件的投入都直接增加了產品成本,企業要獲取相關認證的費用也相應增加了企業的成本,從而喪失了產品價格優勢,削弱了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2知識產權貿易壁壘
貿易中關于知識產權的糾紛很多時候是包括在技術性貿易壁壘之中的,但是在這里我們單獨把它拿出來討論是因為與其他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相比較,它有其特殊性,而且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會對中國的外貿產生非常大的影響。知識產權壁壘是在保護知識產權的名義下,對含有知識產權的商品,如專利產品,貼有合法商標的商品,以及享有著作權的書籍、唱片、計算機軟件等實行進口限制;或者憑借擁有的知識產權優勢,實行“不公平貿易”。中國屢遭國外知識產權的調查,嚴重的影響了中國產品的出口。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國同發達國家技術差距的不斷縮小而造成的出口對其國內產業的威脅的不斷擴大,另一方面是我們同發達國家真實技術差距的存在。
產品附加值通俗的講就是指產品在生產過程中,從原材料到成品的過程中所凝結的技術、創新、人力勞動、品牌和附加服務等價值的增值。它與產品的價值增值鏈的長度,技術含量,創新程度,附加服務的質量和產品品牌價值等有很大的相關關系。日本經濟學家關志雄先生的“附加值”理論告訴我們:在一個產品的業務鏈上,組裝的附加值最低,研發的附加值最高;中間值的生產雖有技術含量,也會慢慢遞減,而到了銷售和售后服務,附加值會隨之高漲起來,因為它有品牌和健全的售后服務體系。由此可見,在組裝的上游,是技術、信息與知識;在組裝的下游是包裝、銷售及服務。而在產品的中游組裝階段,是廉價勞動力在創造財富.中國的出口產品基本上集中在初加工的產品、棉紡織品和機電產品上,這些產品的技術含童低,加之中國的國際名牌少,尤其是機電產品甚至包括高新技術產品都是處于產品的中游組裝階段,這是中國利用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參與國際分工的結果,但是帶來的一個問題就是中國出口產品的附加值低,出現所謂的“豐產不豐收”現象。這主要是由我國技術能力低所導致的。
3貿易條件惡化
貿易條件是指一國的出口商品價格對其進口商品價格的比率.當這個概念用于兩種以上商品時,它的定義則是出口商品價格相對于進口商品價格的一種指數量值,也可以解釋為出口每單位商品所能購買進口商品的數量。貿易條件惡化是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最早.由阿根廷著名經濟學家勞爾•普雷維什在1949年5月提出,他在一份題為《拉丁美洲的經濟發展及其主要問題》的報告正式提出了“貿易條件惡化論”,認為發展中國家初級產品的貿易條件存在長期惡化的趨勢。他指出,在資本主義國際分工體系下形成的“中心—”體系從一開始就是不平等的,滋生了一些不利于國家初級產品貿易條件的因素。這些因素包括技術進步利益的不平等分配,貿易周期運動的不平等影響,發展中國家不利的產品需求條件和世界經濟中心的低進口數。
4貿易競爭優勢將受到更大挑戰
目前中國最大的比較競爭優勢就是處于各層次的廉價的勞動力,也就是說中國不僅有廉價的簡單勞動力,還有相對發達國家廉價的熟練勞動力、技術人員和高級技術人員。從本質上來講,中國現在正是在利用這一競爭優勢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的。但是,這一優勢能夠持續多久呢?也就是說廉價勞動力優勢是否能夠成為中國經貿發展的持續競爭優勢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雖然在今后的一段時間內廉價勞動力還能夠作為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這是因為中國有著廣大的農村人口,可以不斷的向城市輸出廉價勞動力,但是城市的資源是有限的,其人口的容納程度也是有限的,目前已經出現了大城市綜合癥,而且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并不十分迅速,因此有可能農村人口的輸出在一段時間之后會放緩直至停滯,在那個時候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將會不斷的上升,而隨著新的開放國家,比如印度加入國際分工,中國的廉價勞動力競爭優勢將會逐漸削弱。
5結束語
總之,中國現今和以后還會遇到同樣的問題。因此,沒有技術創新就很難繼續縮小同前方國家的技術差距,而后方國家則會更快的縮小同我們的差距,表現在貿易上,就是競爭優勢的削弱和貿易競爭優勢受到更大的挑戰。我們只有技術創新,掌握有用自主專利權的技術,才能在對外貿易上取得有利地位。
參考文獻:
[1]李平:《論國際貿易與技術創新的關系》,載《世界經濟研究》,2002年第5期.
[2]宋健學、趙新剛、劉虎興:《關于我國技術提升和貿易發展的思考》,載《中國軟科學》,2002年第1期.
[3]胡藝:《中國企業提升技術能力的國際渠道》,載《世界經濟研究》,2003年第2期.
[4]高正平:《政府在風險投資中作用的研究》,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