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教學論文8篇

時間:2023-03-16 15:49:13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中藥學教學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篇1

教學過程中應用單一的教學方法難以盡如人意,而不利于教學工作的開展。因此筆者認為有機整合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是提高課堂效率、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方法。

1.1傳統講授法發蒙解惑傳統講授法具有較好的教學可控性,課堂傳授信息量大,系統性強等特點,有其他教學法無法替代的優勢。學生在臨床中藥學開課時,對許多中醫術語尚不熟悉,專業背景較為薄弱,對中醫理論和臨床之間的聯系尚處于蒙昧狀態,因此對于臨床中藥學的教學過程中應以教師為主導,充分利用其多年積累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較為直接地傳遞給學生;同時學生作為獲得教學效果的主體,對傳統教學法的接受度較高,而且能在較短時間內接受教師的專業熏陶,達到中醫專業的啟蒙效果。

1.2多媒體教學和飲片辨識教學法激發興趣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把教學內容制作成課件,恰當地融合文字、圖像、動畫及聲音等相關素材,給學生以形象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助提高教學效率及質量。教師在講授過程中可以很好地將多媒體課程的靈活性、交互性、全方位性等優勢體現到教學過程中。在對一系列藥物有理論上的認識前提上,配合飲片實物教學,認藥的同時,提示藥物形、質、色、味特點與其功效主治之間的聯系。有研究亦指出學生普遍對中藥實訓教學反饋情況良好,滿意度較高。

1.3PBL病例教學法踐行真知PBL(problem-basedlearning)是一種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模式,其主張以學生為主體,將學生置于問題中去,培養其主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教學理念。在醫學教育中,PBL病例教學可以圍繞具體病例的診治等問題,在教師的整體把握和引導下,通過小組討論等形式,完成完整的臨床實踐過程,是理論聯系實際的一種有效途徑。PBL病例教學法與臨床中藥學的學科特點相契合,是符合教學需要、優化教學效果的重要教學方法之一。

2教學過程中的反思

篇2

1.1教學設計

在廣東醫學院中藥學專業大三學生中,選擇2個班級開展雙語教學試驗,選用人民衛生出版社中藥學漢英雙語教材(供來華留學生用)為主要參考教材,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運用滲透型及穿插型雙語教學模式進行課堂講授,注重與學生雙語互動交流。考慮學生接受程度,雙語授課內容控制在30%-40%,講義及PPT演示文稿主要采用中英文對照的方式。在經過多章節的學習,熟悉了中藥學課程的教學內容結構的基礎上,對止血藥、活血化瘀藥、化痰止咳平喘藥、安神藥、平肝熄風藥、開竅藥等章節進行雙語教學。

1.2教學評價

教學實踐采用調查問卷的形式進行評估,采用匿名的方式對參與雙語教學的同學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問卷涉及16個問題,包括:學生的英文水平,雙語教學的目的,對雙語教學的擔憂,制約雙語教學的因素,對雙語教學的滿意度等。調查結果顯示如下。

1.2.1雙語教學的開設時

70.3%的同學選擇在大一即開展雙語教學,而選擇在大二、大三開展雙語教學的學生則有26.6%,表明學生希望雙語教學能夠較早融入現有教學體系。1.2.2雙語教學的目的57.8%的同學認為雙語教學的目的應該是盡量與國際接軌,逐漸向應用英語教學過渡,28.1%的同學則認為應該是摸索新的教學方式以提高專業課的興趣,這一結果表明同學們總體上認同雙語教學的優勢,并對雙語教學持支持的態度。如圖1B中所示,在通過雙語教學同學們希望達到的目的的調查則顯示56.2%的同學希望學習本專業英語表達方式,21.9%的同學認為是熟悉專業詞匯和提高專業英語聽寫水平,這一結果表明大部分同學對雙語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待,不滿意于單純的專業詞匯的掌握,希望掌握專業英文的表達方式,這一方面順應素質教育的趨勢和要求,另一方面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3雙語教學的制約因素同學們對雙語教學的目的有清醒的認識,但是對雙語教學也表現出一定的擔憂,表現在74.6%的同學擔心會增加專業課程的學習難度(圖1C)。而圖1D所示,學生認為制約雙語教學的主要因素是專業詞匯和背景知識(55.6%)、學生聽力水平(33.3%)和教師口語(11.1%)。上述結果表明,如何處理好雙語教學內容的比例及雙語教學的方式將極大影響雙語教學的效果和學生的接受程度。1.2.4雙語教學的內容在雙語教學內容選擇方面,53.1%的同學認為應該是相對重要性較低的章節,而34.4%同學認為應該是最重要的章節。對教師的講義的要求方面存在一定分歧,54.0%的同學希望全部內容都有中英文講義,而44.4%的同學則認為中文講解部分為中文講義、英文講解部分為英文講義。在授課重點內容方面,68.2%的同學認為應該中文講授為主、英文解釋為輔,認為英文講授為主、中文解釋為輔的同學則占17.5%。1.2.5雙語教學的學習及考試在課后復習中,62.9%的同學會同時復習中英文內容,以中文為主,同時也有24.2%的同學表示單純看中文書復習。在考試中英文試題與教學的關系方面,46.9%同學認為應該包括雙語教學時英文講授的內容,37.5%的同學認為應該是雙語教學的重點內容,只有15.6%的同學認為應該與雙語教學無關。

2、中藥學雙語教學的思考

2.1傳統中醫中藥術語的翻譯不規范在教學中,存在教材選擇的問題。

目前國內的中藥學雙語教材,對某些專業術語的翻譯存在較大差異,沒有統一規范。某些教材翻譯不夠準確,中國式英文不能反映英文思維和文化的特點。國內部分院校,已經開始接受國外留學生,教材質量的問題亟待解決。對此,需要相關中醫藥專家學者參與制定統一的專業術語翻譯標準以及參與教材的修訂和審閱。

2.2學生英文水平參差不齊學生英文水平差異較大,直接影響了雙語教學的效果。

具體教學中,英文基礎較好的同學,對課堂英文教學內容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某些英文基礎相對薄弱的同學,比如英文沒有通過四級,這部分同學對英文教學具有抵觸情緒,課堂表現積極性不高。對此,在教學中,針對基礎較好的同學,開展第二課堂,提供課外延伸閱讀及自習內容;對基礎相對薄弱同學,在講授掌握的內容時采用中文精講,配以英文說明,采用循序漸進方式及鼓勵式的教學互動,以提高這部分同學的自信和積極性。2.3學生和教師的接受度不統一部分學生對英文教學存在排斥心理,甚至某些老師也認為中醫中藥是傳統文化,中醫中藥本身已經晦澀難懂,加入英文教學更增加教師備課和學生學習負擔。不可否認雙語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雙語教學不是語言課,不是為了替代正規的外語教學。改革開放、特別是新世紀以來,我國高校教師隊伍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比例大幅增加,很多教師具有國外留學或交流訪問經驗,具備開展雙語教學的教師條件。只要高校重視雙語教學,配合適當的政策引導和支持,相信雙語教學會得到廣大年輕教師的擁護和支持。需要注意的是,教學中需要經常反思如何更好地實施雙語教學。中藥學雙語教學,首先要保證學生對教學基本內容的掌握,不能削弱或影響對專業基礎知識的講解和記憶,造成學生基本專業知識的欠缺,舍本逐末。

3、結語

篇3

中藥學教材中名稱相似的藥物較多,如二活(獨活、羌活),二地(生地、熟地),二苓(茯苓、豬苓),二術(白術、蒼術),二冬(麥冬、天冬),二芍(白芍、赤芍),二貝(川貝母、浙貝母),二枳(枳實、枳殼),二皮(陳皮、青皮)等,可對其功效進行比較學習。如獨活、羌活均能祛風濕解表,獨活偏治下半身風濕,羌活偏治上半身風濕;生地、熟地均可滋陰生津,生地偏于滋陰清熱涼血,熟地偏于滋陰補腎補血。該教學方法效果較好。

2藥源異同教學法

教材中具有同一植物來源、不同入藥部位的藥物很多。如姜、桑樹、橘果、茯苓、瓜萎、蓮、竹、紫蘇、烏頭等,其入藥部位不同,功效也有區別,可列表比較。另外,蠶砂與僵蠶,何首烏與夜交藤,冬瓜皮與冬瓜仁,側柏葉與柏子仁,槐花與槐角,仙鶴草與鶴草芽,車前草與車前子,蘆根與葦莖,枸杞與地骨皮,金銀花與忍冬藤,大青葉與板藍根,馬兜鈴與天仙藤、青木香,檳榔與大腹皮,肉桂與桂枝等也屬此類。教材中具同一藥名、不同來源的藥物也有很多,其功效各異。如,黃偏入肺疏風,白偏入肝明目;貝母,川貝母清肺潤肺化痰,浙貝母清肺化痰散結;防己,木防己偏祛風,漢防己偏利水;五加,南五加偏祛風,北五加偏利水,刺五加偏補益;牛膝,懷牛膝偏補肝腎,川牛膝偏活血利尿;旱蓮,墨旱蓮偏補肝腎,紅旱蓮偏涼血止血;紅花,紅花偏溫經活血,西紅花偏涼血活血透疹。

3類藥分組教學法

即先講授每一類藥的具體藥物,然后按功效特點分組,再將功效相近的2~3味藥物進行對比教學。以辛溫解表藥為例,此類藥共有15味,可按功效特點分為四大組。第一組,功偏散寒,有麻黃、桂枝、紫蘇、生姜、香薷、羌活、蒿本、蔥白;第二組,功偏祛風,有防風、荊芥、白芷;第三組,功偏通鼻竅,有辛夷、蒼耳子;第四組,功偏透疹,有胡荽、檉柳。教材第二章清熱藥中清熱解毒藥按所治病癥不同將藥物分為4類也屬此法[4]。

4臟腑系統(歸經)教學法

該教學法以中藥歸經理論為基礎,即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通過臟腑辨證用藥、臨床療效觀察總結出來的用藥理論,使學生理解藥物對人體各部位的病變有選擇性治療作用,而體表病變可通過經絡影響到內在臟腑,反之亦然。如用朱砂、遠志治療心悸失眠的心經病變,說明其歸心經;用桔梗、蘇子能治療喘咳胸悶的肺經病變,說明其歸肺經;而用白芍、鉤藤能治療脅痛抽搐,說明其歸肝經;能治療陽痿、遺精等腎系疾病的藥物歸入腎經,如仙茅、羊藿。另外,同歸一經的藥物其作用也各有不同。如人參黃芪、百合玉竹、黃芩石膏、干姜細辛、蘇子杏仁、五味烏梅、麻黃葶藶、車前石韋、厚樸桔梗等都入肺,但人參黃芪甘溫補肺氣,百合玉竹甘寒滋肺陰,黃芩石膏寒涼清肺熱,干姜細辛辛溫散肺寒,蘇子杏仁降肺氣,五味烏梅斂肺氣,麻黃葶藶宣肺利膀胱,車前石韋清肺利膀胱,厚樸桔梗降肺氣以通腑氣等。

5效近比較教學法

即將功效相近、主治相似的藥物予以比較,找出其異同。中藥學教材中功用類似的藥物特別多,該方法適宜對兩種或兩種以上藥物的功用比較學習。其優點是簡便易行,掌握準確、牢固,可為臨床合理用藥打下基礎。如三棱與莪術,乳香與沒藥,龍骨與牡蠣,附子與干姜,黃芩、黃連與黃柏,玉竹與黃精,龜板與鱉甲,肉蓯蓉與鎖陽,桃仁與紅花,荊芥與防風,麻黃與桂枝,金銀花與連翹等。

6功效推理教學法

即根據性味、顏色、質地等推導出藥物功效。從性味上,苦能燥濕,寒能清熱,故而苦寒藥多有清熱燥濕之效;再如辛味藥的麻黃、細辛一般都能治療肺部病變;麝香芳香開竅入心經,佩蘭芳香醒脾入脾經。從顏色上,色白入肺,色青入肝,可推出青黛、青箱子、茵陳、柴胡等能治療肝經疾病。從質地上,桑葉、蟬蛻質地疏松而輕,故有生浮疏散之功;赭石、朱砂質地細密重濁,故有沉降之性。

7取類比象教學法

即利用中藥的原植物和生藥的形態特征來比喻其性能功效,該教學法形象直觀,利于指導學生理解和學習。如人參,其形似人,而人以元氣為本,故人參大補元氣;鉤藤形似抽搐的四肢,善平肝息風;血竭色紫紅,能生肌止血、化瘀定痛,治跌打損傷瘀血疼痛;梔子、連翹形圓中空有瓣似心臟而歸心清心;冬蟲夏草是冬蟲夏草菌寄生在蝙蝠幼蟲的菌座,因夏天在越冬蟄土的蟲體上生出子座形的草菌而得名,為平補肺腎、止血化痰,治諸癆虛損調補之要藥;沙苑子似腎形,因而補腎固精;橘核、荔枝核形似,因而治疝氣腫痛等。另外,中醫注重以臟治臟,如以肝治肝,以心治心,以皮治皮,以藤治藤、以核治核,此等藥例不勝枚舉。

8顧名思義教學法

即根據中藥藥名來分析其性能的教學方法。中藥來源廣泛,品種繁多,名稱各異。部分中藥系根據其突出功效而得名。如防風祛風熄風,防風邪侵襲;升麻升脾胃清陽,其力較柴胡為強;續斷續筋接骨,治筋傷骨折;番瀉葉通泄大便,清導實熱;木通苦寒通經,利尿清火;肉蓯蓉為肉質植物,藥性從容和緩,補而不峻;決明子長于清肝明目,為明目之佳品;益母草功擅活血調經,為婦科經產要藥;千年健能祛風濕,強筋骨,治風寒濕痹兼肝腎虧虛。名中寓以主要功用,言其名則知其用。

9炮制功效教學法

篇4

課堂教學的任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使學生系統地掌握教學大綱范圍內的課程理論體系,二是掌握與理論對應的實際操作技能。與傳統教學法相比,案例式教學具有明顯的優勢。案例式教學有如下幾個特點:第一,教師通過案例,引領學生去思考、分析、判斷,把分析、解決問題的空間留給學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克服在學生中普遍存在的過分依賴于教師的講授,不善于利用各種學習資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弊端,轉變學生的學習理念,變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探索知識,并為學生營造輕松、主動的學習氛圍,從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第二,案例式教學是多方位培養學生的有效手段。現代社會需要的是復合型實踐型人才,學生通過討論案例可以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在不斷發現新問題,解答新問題的過程中,鍛煉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是培養他們實際應用能力的有效途徑。第三,案例式教學可加強與其他各學科如:藥物合成、藥化、藥理等之間的聯系,提高學生自覺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2中藥專業有機化學教學中案例列舉

(1)用休克爾規則判斷環丙烯、環丁二烯、苯、環辛四烯、輪烯、輪烯、輪烯哪些有芳香性?哪些沒有?為什么?

(2)環上帶有電荷而具有芳香性的物質很多,它們是一類重要的非苯芳烴。請同學們列舉出帶有電荷的芳環化合物,同時列舉出一些已經合成出的非苯芳烴衍生物。

(3)內酯、內酰胺、環狀酸酐、環醚為什么沒有芳香性?吡啶、呋喃、噻吩等雜環化合物為什么有芳香性?問題提出后,把學生按每十人一組進行分組,要求他們以組為單位進行準備,統一時間集中討論,老師最后把關。芳香性和休克爾規則是有機化學中一個很重要的課題,也一直是化學工作者很感興趣的一個問題。芳香性的定義雖然在國際化學會議上進行過熱烈的討論,但迄今為止,還沒有找到一個有機化學家們都同意的定義。因此休克爾規則也一直是有機化學教學中的難點,是歷屆學生感到難以理解與掌握的一節內容。學生們經過準備、課堂分析討論,歸納如下:

(1)用休克爾規則判斷:環丙烯沒有芳香性,理由是環丙烯分子中有一個碳原子是SP3雜化,不是一個具有平面的離域共軛體系環;環丁二烯、環辛四烯體系中π電子數分別為4與8,不符合4n+2,沒有芳香性;苯為單環共軛體系,且π電子數為6,符合休克爾規則,有芳香性。輪烯、輪烯、輪烯π電子數分別為10、14、18應該有芳香性,但在輪烯分子中,雙鍵如果是全順式,由此構成平面環內角為144°,顯然角張力太大。要構成平面且符合120°,必需有兩個雙鍵為反式,這樣在環內就有兩個氫原子,他們由于空間位阻相互排斥而破壞環平面,因此雖然具有4n+2個π電子,但非平面結構,故是非芳香性的。輪烯也是非平面結構而沒有芳香性。輪烯雖然環內有6個氫原子,但環較大,可以是平面環,因此有芳香性。

(2)同學們列舉出帶有電荷的芳環化合物有:環丙烯正離子、環丁二烯雙正離子、環丁二烯雙負離子、環戊二烯負離子、環庚三烯正離子及環辛四烯雙負離子,這些帶電的單環狀共軛體系均符合休克爾規則,它們的π電子數分別為2、2、6、6、6、10;同時列舉出的已經合成出的非苯芳烴衍生物有:二茂鐵、環丙烯酮及杯烯等。

(3)內酯、內酰胺、環狀酸酐、環醚不符合休克爾規則,因而沒有芳香性;吡啶、呋喃、噻吩等雜環化合物符合休克爾規則,組成環的每一個碳原子、雜原子均為SP2雜化,是平面共軛體系,且π電子數為4n+2,因而有芳香性。通過用休克爾規則對化合物芳香性案例的判斷、分析、討論,使多數同學對共軛效應、立體效應以及雜原子孤對電子的作用、中性分子和離子等概念有了較深入的理解,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較為滿意。

案例二:烯烴分子中的碳碳雙鍵容易發生加成反應,加成反應是通過共價鍵的異裂而發生的。烯烴的加成反應屬于親電加成,為了證明該反應為親電加成,首先我們做如下實驗:在干燥的無水四氯化碳溴水溶液中通入干燥的乙烯氣體。

問題

(1)溴水會不會褪色?

(2)如果在該體系中加入一點水會有什么變化?說明什么問題?

(3)如果在這個反應體系中加入一定量的NaCl,發現產物中有CH2ClCH2Br生成,又說明什么問題?會不會有CH2ClCH2Cl生成?(4)寫出這個反應的反應機理。

經過同學們的準備、分析、討論,教師最終總結歸納:

(1)在干燥的無水四氯化碳溴水溶液中通入干燥的乙烯氣體,溴水不會褪色,因為烯烴碳碳雙鍵的加成為離子型反應,是通過共價鍵的異裂進行的,而乙烯與溴均為非極性共價鍵化合物,發生異裂需要有外電場(極性溶劑)極化。

(2)如果在該體系中加入一點水溴水會褪色。說明該反應是離子型反應。因為加入少量水后,乙烯和溴分子會在水的作用下發生相互極化,反應的結果證明了該反應是離子型反應。

(3)如果在這個反應體系中加入一定量的NaCl,發現產物中有CH2ClCH2Br生成,說明烯烴碳碳雙鍵的加成為親電加成反應,即試劑中正的部分首先加到電子云密度大的雙鍵碳原子上,形成碳正離子中間體,然后反應體系中的帶負電部分再加到碳正離子上,最終的生成物主要是CH2BrCH2Br,還有CH2ClCH2Br,但不會有CH2ClCH2Cl。(4)該反應生成的中間體是CH2BrCH2+,分兩步完成,碳正離子的生成是關鍵步驟,一旦碳正離子生成,馬上體系中的負離子部分就加了上去。

通過上面問題的提出與分析討論,同學們的思維得到了提高,對離子型反應、親電反應、馬氏規則及后面要介紹的親核反應都有了較為清楚的認識與深入的理解,同時也就明白了什么是親電試劑,什么是親核是試劑。

3結束語

篇5

在改革探索中,我們首先在教學計劃中增加以中醫臨床常用中藥來源植物識別及栽培的《中藥植物學》課程,從而從制度上保證課程的正常開設。在教學改革方面,我們主要從實踐教學的課時安排、教材補充、藥用植物園原植物識別、中藥標本室植物標本及中藥飲片識別、中藥采收及收獲中藥的實驗室觀察等方面嘗試改革,現總結如下。

1.1實踐教學課時的安排:

實踐教學課程一般與理論教學安排在同一學期,并且實踐教學內容通常在相應的理論教學結束后進行。為了保證學生全面學習中藥植物的生長發育全過程,中藥植物學課程分設在第二及第三學期。其中,第二學期主要進行中藥植物學及栽培學基礎知識、中藥植物園幼苗及開花期原植物識別的教學活動,第三學期進行中藥植物園果期原植物識別、中藥標本室植物標本及中藥飲片識別、中藥采收及收獲中藥的實驗室觀察的教學活動。近幾年的教學實踐證明,通過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我們將課時安排做這樣的改變可以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系統地了解中藥原植物從幼苗到收獲的全過程;并且,由于《中藥學》安排在第三學期,因此,學生在學習《中藥學》之前就已經進行了《中藥植物學》的學習,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中藥學的興趣,同時,感性認識的積累對學生以后學習理論知識也具有積極的作用。

1.2補充知識點,編寫教材,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

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地認識、鑒別中藥原植物,我們結合多年教學經驗編寫,并由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了《中藥植物學》教材,以中醫臨床常用中藥材為對象,介紹其來源,包括植物的形態、生理功能、分類鑒定及栽培基礎理論,并首次提出“中藥植物學”概念。全書分為緒論、中藥植物學形態及分類、中藥植物栽培、各論四大部分。在各論部分,詳細介紹每一味中藥材的來源、藥性、功能主治、采集加工、栽培及植物形態,使學生可以系統掌握中藥從栽培到采集加工及臨床應用的相關知識,豐富并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

1.3中藥原植物識別與藥材的采收:

采取中藥植物園原植物識別和標本室臘葉標本觀察相結合的方法,帶領學生識別中藥的基原植物。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觀察生活狀態下的植物,我院在校園內建設占地40畝的中藥植物園,園內按照一至兩年生草本區、多年生草本區、喬灌木區和藤本植物區四個大區規劃種植中藥400余種,其中,300余種為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中藥學》中所載的大部分常用藥材,其余品種為當地常用藥材。在植物的營養生長期,根據植物開花的先后次序,盡量將具有相同功效的中藥原植物歸類講解,并重點注意讓學生識別易混淆植物,如金鐘花、迎春花和連翹的區別,白玉蘭、廣玉蘭、望春玉蘭、辛夷、二喬玉蘭的區別,木犀科丁香和桃金娘科丁香的區別等;同一植物的不同入藥部位,如板藍根和大青葉,枸杞和地骨皮,蘇子和蘇葉,半夏和掌葉半夏,桑葉、桑枝、桑白皮和桑椹等,以便開拓學生的視野,為以后理論課的學習打下基礎。在中藥材的收獲期,帶領學生采收中藥。為了保護中藥資源以及增加學生對中藥材的資源保護意識,我們主要采收種子、葉類和花類藥材以及部分需要更新的根類藥材,讓學生從采收、晾曬到簡單的炮制過程全程參與,在此過程中學生們不僅能夠了解生藥及中藥炮制的知識,也能夠培養學生對動植物資源的保護以及合理用藥的意識。此外,學院標本室也保存了部分亞熱帶、熱帶植物標本,以彌補藥用植物園缺少此類植物的不足。

1.4中藥飲片的識別:

結合理論課的講授以及藥用植物園收獲的藥材,讓學生在實驗室觀察中藥飲片,重點講解飲片的色澤、氣味、鑒別特征,比如,杜仲斷面有膠狀的細絲粘連、大血藤有棕紅色放射狀排列的髓射線等。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調動視覺、觸覺、嗅覺與味覺等感官進行觀察,加深學生對中藥形、色、氣、味等的感性認識,并與中藥學理論知識以及以后中藥藥理學的學習相結合,更好地掌握中藥的藥性理論。此外,學院的中藥標本室中也存有近500種中藥標本,按照中藥的功效進行分區存放,其中,每一味中藥都配備相應的圖文介紹,包括中藥的基原植物、入藥部位、采收時間、炮制方法、功效及用法用量等。學生在課余時間可以充分利用標本室的資源,以鞏固加深在理論及實踐課上所學到的知識。

2結語

篇6

有機化學是研究有機化合物的結構、性質、制備的學科,有機化學課程涉及很多定義、定理、化合物結構式等,這些內容都比較抽象,單純依靠課本講解學生學習起來會比較枯燥乏味;而那些立體結構、反應歷程等更需要有豐富的想象力[2].如果利用傳統的板書授課,不但不能很好的展現這些立體結構和反應的變化過程,也浪費很多時間.這時適時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體將圖、文、動畫和視頻等有機的融合成一體,它生動、形象、直觀的效果更能清晰展示教學內容[3],學生理解起來也比較容易,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這樣還能實現教師引導為輔,學生自主思考為主的教學模式,能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教師方面,更能節省書寫板書的時間,可以多為帶領學生做練習以鞏固所學;還能補充一些相關的課外知識.但是多媒體在教學中的地位是“輔助”而不應該是“主導”,因為實驗在有機化學課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雖然用多媒體可以生動的模擬出化學反應過程、現象等,但是與實際現象還是存在很大的區別.而且在課堂上很多同學反應多媒體授課過程中單位時間內信息量大,難以平衡記筆記和認真聽講的關系,所以需要教師在課堂上注意速度.另外很多合成需要幾個步驟才能完成,如果教師利用板書把實驗產生的現象、產物逐一指出,帶領學生一起得到最后的結果,這樣有利于學生積極思考而且印象更加深刻.

2加強實驗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實驗是有機化學課程中的重要部分,也是人才培養中的一項比較重要的指標.通過實驗教學不但能培養學生熟練的技能還能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更能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實驗課程的主要內容有基本知識和操作、有機化合物的合成與提取、化合物的性質實驗.按項目層次可劃分為:基礎型實驗和綜合設計型實驗(按中藥專業培養方案界定).基礎型實驗以驗證為主(如普通蒸餾、熔點測定;醇酚醚、醛酮醌的性質驗證),其步驟、現象、結果等在教材都能找到,這樣很多學生就不加以重視,機械的按照書中提示步驟進行,實驗結果也沒能仔細觀察.這樣既達不到訓練的規范要求,沒能養成良好的操作習慣,更達不到綜合設計型實驗要求的綜合實驗能力.所以應該把基礎知識和基本要求在緒論課中介紹,一些典型的官能團性質實驗可以作為學生的課外練習不再加入到實驗課程中;而一些重要的基礎操作,如普通蒸餾、結晶實驗、熔點測定等需要單獨進行實驗指導,培養學生熟練的操作技能;還能將一些基本操作整合到其他的綜合型實驗中,例如將分餾實驗整合到制備乙酰苯胺的實驗中.

綜合設計型實驗不但包含基礎實驗知識和基本操作,更要求學生有良好的實驗技能,可以考慮在實驗教學中增加這一類型的實驗.而在教學中應積極利用啟發式教學模式,用以培養的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往的教學先會由教師集中講解然后整個實驗內容都是在教師的主持下完成,在新教學模式中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前認真閱讀相關實驗說明然后自主思考實驗的過程、結果、可能遇到的問題或是還有哪些合成途徑.這樣就可以把教師在課前的集中講解變成學生的自主討論這時教師再適當的補充和點評,能幫助學生對實驗內容理解更深刻,還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篇7

關鍵詞:交際教學;必要性;問題;對策

一、交際教學的必要性

英語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在我國,很多學生經過數年的英語學習之后,雖然掌握了不少語法知識。但大多數一遇到真正的交際場合,就張口結舌,即使能開口,語言也往往不流暢,不得體,不知道在什么場合使用什么語言才能真正達到交際的目的。這一現象暴露了傳統教學法的弊端。交際語言教學思想的核心是要把語言作為一種交際工具來教、來學、來使用,要使學生能用所學的語言與人交流,獲取信息,告別“啞巴”英語。交際語言教學是符合語言學習規律、體現語言本質的教學途徑,它能夠幫助實現由純語言教學轉化為語言與語用教學。讓學生學到真正的能與人交際的語言。新英語教材也從語言的實際意義出發來安排語言教學活動和教學形式,體現了交際教學的特點,其課堂活動要求教學過程交際化。由此可見,英語教學中采用交際教學法是提高學生交際水平的需要,是時代的需要。

近幾年,筆者采用交際教學法上高中新教材,讓學生聽、說、讀、寫全面開花,課堂上的英語文化氣氛顯得很濃。學生大有置身于異國校園,與外國朋友談笑、交往的感受,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很高,筆者常被他們令人驚喜的表現和進步而感動和激勵,學生們不僅踴躍參加英語口語過級考試、英語話劇表演等活動,而且呈現出“越交流,成績越優秀;越優秀,學生越交流”的現象。給其他兄弟班以及不愛交流的同學作出了“如何教與學英語”的示范。

二、交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交際教學中,筆者發現不少學生對開口講英語有一種心理障礙:他們怕講錯,怕老師批評。怕同學笑話,因此不愿參加交流活動,即便參加,也表現得不活躍,不自然。還有一些學生則滿足于低水平地維持現狀,他們不預習新課,很少復習舊課,流于形式,不求甚解,過分地依賴老師,缺少創新精神。其次,在使用英語交流的過程中,學生會不時地受到母語的干擾,說出一些不符合英語思維習慣的語言。再次,在我國大多數地方,學生們幾乎沒有機會用英語同英語本族人交談。而且。中國人在講漢語的群體中講英語,一般是學習的需要,而不是交際的需要,所以學講英語對學生們來說,既缺乏語言環境,又沒有緊迫感。最后,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存在教育觀念落后,對交際教學認識不夠,知識面狹窄、結構單一,綜合能力不強等素質問題。這些都導致交際教學難以順利開展。

三、交際教學中的對策

(一)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激發學習興趣

教師在組織教學時,要以學生的需求為出發點,促進學生成為課堂活動的中心,讓學生擁有充分表達自己思想的機會;要打破“師道尊嚴”、“一言堂”等傳統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影響,營造平等、和諧、信任的師生合作關系;要善于總結學生特點,區別對待每個學生。比如,教師可經常開展課堂討論,尤其是“小組活動任務化”活動,努力創造寬松無慮的講英語的氣氛,鼓勵學生學了就要說,不要怕說錯而被別人笑話。在學生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教師要少糾正或不糾正他們的失誤,學生的表達應得到所有人,包括教師在內的尊重并受到鼓勵。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可提出不同的要求,如語言基礎不扎實的,要在知識的掌握上多加強;語言反應遲鈍的,指導他們進行造詞造句的訓練;性格內向的,就要求他們多與人交往,創造條件多表現自己,增強自信心。

(二)開展多種多樣的課堂語言交際活動,幫助學生鞏固和提高所學語言材料

語言像人類的其它行為一樣,是在習慣形成的過程中獲取的。盡可能讓學生置身于大量的語言實踐中,在練習中求得知識,在運用中獲得能力,這是英語教學成功的關鍵。交際活動是學生在模擬或現實情景中用英語交流思想的最好形式,教師可加強直觀教學。開展熱身活動(warm-upactivities)、“獻計獻策”活動(brainstromactivities)、解決問題活動(problem-solvingactivities)、猜測和綜合(guessingandsynthesizing)、各種智力測驗和競賽(variousIQquizesandcompetitions)及角色表演(role-up)等交際訓練形式。從聽、說、讀、寫等方面綜合訓練學生。(三)培養用英語思維的習慣,加強英語思維能力訓練

用英語思維是指排除本族語或本族語的干擾,用英語直接理解、判斷和表達的能力。比如,讓別^先進門或上車時,—些英語學習者根據漢語表達習慣常說成:Yougoftrst或Gofirst,please而地道的英語表達是:Afteryou語言是思維存在的形式,而思維則是通過語言反映客觀世界的。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在很大程度上被認為是熟悉和掌握各種思維方式的過程。所以,培養學生用英語思維的習慣,加強以習得為主要形式的英語思維能力訓練。是培養學生用英語表達思想的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徑。筆者在交際教學中經常讓學生聽地道的英語。培養他們邊聽邊直接用英語把聽到而且理解了的東西儲存在記憶里的習慣:提倡學生使用英英詞典、用英語解釋英語。培養他們克服母語干擾,直接用英語表達的良好習慣。

(四)充實社會文化知識,增強語言得體性意識,提高交際能力

語言交流所涉及的不僅僅是一系列的語法規則及詞條,而且還涉及到語言使用的社會文化及風俗習慣。一局完全符合語法規則的話。用在不恰當的場合,說得不合說話人的身份。或者違反當時的社會風俗習慣,就達不到交際的目的,有時甚至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比如,中國人聽到對方對自己表示感謝時,常用英語“It''''smyduty”來表示“這是我應該做的”。可英語本族人聽了會想:原來他并不想做這件事,但這是他的職責,所以不得不做,這與漢語所要表達的原意有很大出入。因此,筆者在交際教學中注意社會文化知識的導入,采用“原文閱讀”法和收視英文原版影視片,讓學生確實感受和了解:英語和漢語不僅只是兩種語言,兩種文字,而且它們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文化。學生增強了文化差異意識,了解了西方的人際關系及交往的深層次模式,從而學會得體地進行交際。

(五)創設語言環境,努力培養學生講英語的良好習慣

只有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下,人們才能正確地選擇語言表達,才有利于語言交際的成功。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創設真實情景,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學習并運用語言。實現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的“雙向交流”。情景的創設方式有很多,除了課堂交際活動外。筆者通過學唱英語歌、設立英語角、出英語墻報、舉辦英語話劇或演講比賽、表演英語小品、成立英語興趣小組、進行英語采訪等活動,為學生創造說英語的環境,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中檢驗、應用和擴展課堂上所學得的知識。形成一種“為用而學,在用中學,學了就用”的積極主動的學習局面。

篇8

調查對象:中藥專業在校生(2012、2013級中藥專業、中藥分析、制藥工程和生物制藥等專業學生);中藥專業畢業生(中藥學院和繼續教育學院畢業的業內工作者,零售藥店38%、醫院藥房35%、藥品生產和管理部門5%、非醫藥領域22%);用人單位主管(華北地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省會城市以及地級市工作者)。調查問卷設計:調查圍繞中藥學專業方劑學教學改革,針對調查對象分別設計了相應的調查問卷,即《中藥學專業在校生對方劑學教學改革建議》《中藥學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及對方劑學教學改革建議》和《用人單位對中藥學專業學生能力評估和培養建議》。資料的收集:共發放問卷300份,其中100%按要求填答的問卷為有效問卷,共286份,具體如下。向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學專業在校生發放調查問卷120份(該部分學生方劑學課程基本沿用中醫專業方劑學教材及相應教學文件,但課時減少),收回有效問卷112份;向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學專業畢業生發放問卷120份,收回有效問卷114份;向用人單位主管發放問卷60份,收回有效問卷60份。資料統計方法:對有效問卷進行編碼后,將數據輸入Excel表進行數據統計并對結果進行分析。

2調查問卷和結果分析

2.1在校生問卷和結果分析

在校生是方劑學教學的對象,他們的觀點和建議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方劑學教學需求和教改方向。本次共獲得112份中藥學專業在校生調查問卷,統計分析結果如下。

(1)期待的職業。

在校生期待的職位主要為醫院藥房(占49%)、藥品管理部門(22%),而類似零售藥店(12%)、新藥研發(5%)、藥品生產(5%)等職位的期待度不如醫院藥房和藥品管理部門高。

(2)對教材的滿意度。

有98%的學生對方劑學充滿學習興趣,但他們對方劑學教材的滿意度不是很高,有40%以上的同學認為方劑學的教材內容需要改革。得出這種結論的原因,可能是中醫學專業的方劑學要求學生有一定的中醫經典和古文知識,而中藥學專業的課程設置偏重于西藥科目(如化學、藥理、分析等),傳統中醫藥和醫古文的課程設置不夠。鑒于這種情況,建議中藥學專業學生的方劑學教學應選用適合中藥學專業專用的方劑學教材。

(3)對中藥學專業特色的期望。

依據中醫專業方劑學教材和教學大綱的方劑學教學,不能很好地適合中藥學專業培養目標。經調查有54%的同學認為方劑學教學沒有突出中藥學專業的專業特色。在中醫學和中藥學兩類知識哪種更應該重視的問題上,60%的同學選擇了偏重中藥知識,30%的同學選擇了偏重中醫知識。反映了在校生對中藥學專業特色的重視。

(4)對教學實用性的期望。

有94%的學生更希望在方劑學中獲得實用性的知識,只有4%的學生更希望獲得理論性的知識。因為中藥學專業學生的就業方向主要為藥房或藥品生產企業,要求學生有實用的方劑學技能,而非遣藥組方能力。學生們希望掌握的實用性技能依次是:指導患者選用非處方中成藥的能力以及與醫師交流用藥情況的能力(50%)、掌握臨床處方能力(31%)。對醫師和患者用藥提出指導性意見和建議是藥師應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建議充分重視這一問卷結果,以期方劑學教學特點與學生將來的就業方向相一致,能學以致用。

(5)對教材結構及內容的期望。

通過方劑學的學習,使學生掌握組方原理和配伍意義,培養學生分析運用方劑和臨床組方的能力,90%的同學認同這一觀點,他們認為方劑學的重點和核心知識是方劑的組成、用法、功能、主治、配伍和運用等。但他們希望教材中能補充現代方劑的研究進展、常用中成藥和OTC中成藥等知識,完善方劑學的結構內容。

(6)對方劑學教學的建議。

在校生建議方劑學的教學能突出中藥專業的特色,加強教學內容的實用性,教材中可適當增加現代方劑的研究進展以及常用中成藥和OTC中成藥等知識,完善方劑學內容,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

2.2畢業生問卷結果分析

所調查的中藥學專業畢業生均在中藥相關崗位工作,他們的觀點建議來源于實踐,更能有效地檢驗課程體系的合理性和實用性,因此他們對方劑學的教改建議也非常重要。共收到畢業生調查問卷114份,統計結果如下。

(1)畢業生工作現狀及對崗位的期待。

統計結果顯示畢業生的工作單位主要為零售藥店(38%)、醫院藥房(35%)、藥品生產和管理部門(5%)、非醫藥領域(22%)。這與他們工作前期待的職位基本一致,但有微小差別,選擇醫院為理想單位的人數為47%,然后依次是醫藥企業(24%)、零售藥房(10%)、醫藥高校(10%),有10%的人不希望從事醫藥行業。

(2)畢業生對方劑學的興趣。

相比較于98%的在校生對方劑學感興趣,畢業生中只有50%的人對方劑學感興趣,下降幅度很大。有61%的人認為方劑學知識在他們的工作中很實用,但只有37%的人在畢業后通過自學或其他形式繼續學習方劑學。可見方劑學對畢業生的工作有很實用的幫助,但畢業生已經很少有系統的學習機會。因此建議適當增加中藥專業方劑學教學課時,使學生學習到更多的知識。

(3)對教學實用性的建議。

95%的畢業生認為實用性的知識更重要,僅有5%的畢業生更看重理論性的教學內容。畢業生希望通過方劑學獲得的實用能力依次為:指導患者選藥用藥能力(49%)、掌握臨床處方能力(30%)、現代藥物的研究能力(13%)、根據市場需求開發新藥的能力(8%),此結果與在校生答卷結果一致。

(4)對中藥學專業特色的建議。

在中醫學和中藥學兩類知識哪種更應該重視的問題上,52%的畢業生選擇了中藥知識,46%選擇了中醫知識。選擇結果說明畢業生認為方劑學知識結構中醫和藥有相同的重要性。由于中醫中藥2個學科聯系緊密,中藥的研究需要中醫理論支持,雖然中藥學專業的特色是中藥研究,因此方劑學教學在突出中藥學專業特色的同時也必須重視中醫基本理論的基石作用。為了突出中藥學專業的特色,47%的人認為應當增加臨床指導患者用藥的事例,25%選擇了增加常用非處方藥組方講解,15%的人選擇增加方劑不良反應的介紹,10%的人選擇增加傳統方劑劑型研究進展等。

(5)對方劑學教學的建議。

畢業生同樣認為加強方劑學教學的實用性很重要,在突出中藥學專業特色的同時,方劑學核心知識也必不可少。方劑學實驗教學中可適當增加指導患者臨床用藥的事例、常用非處方藥組方、方劑不良反應的介紹等。

2.3用人單位調查結果分析

對用人單位的調查能反映社會對中藥學專業人才的需求情況,更好地指導方劑學教學改革。本次共收到用人單位調查問卷60份,以零售藥店和醫院藥房為主,共36分;藥品生產企業6份;其他醫藥企業18份。

(1)對中藥學專業人才的要求。

66%的用人單位對中藥學專業的人才需求為藥師型人才,22%為中藥材種植與加工技術人才。這些單位對中藥學專業畢業生綜合知識和專業知識儲備的滿意度均為90%。但82%的用人單位希望學生能在實用性知識方面得到拓展,他們最希望學生能夠掌握的知識依次是:技術操作知識(80%)、現代知識(45%)、基礎理論知識(40%)、傳統知識(35%)。

(2)對方劑學教學的建議。

用人單位對中藥學專業的人才需求以藥師型人才為主,希望方劑學教學能使學生學到更多實用性的知識,并建議加強方劑學與其他應用學科之間的滲透。

3討論

推薦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综合a一区久久 | 日韩v欧美v中文在线 | 亚洲欧美精品专区极品 | 亚洲日韩另类欧美一区二区 | 在线播放十八禁视频无遮挡 | 在线看日本中文字幕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