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5 15:02:15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技工學校辦學匯報材料,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一、我區基礎教育發展的現狀
我區屬市轄區,20*年市區中小學劃歸市教育局直管后,只轄*區8個鎮及一個開發試驗區的農村中小學。現有中小學190所(含民辦學校9所),學生100907人,其中普通完中6所,職中1所,在校高職中學生7588人,初級中學15所,學生26722人,小學168所,學生66197人(含民辦學校9所,學生3572)。全區現有教職工4595人。
我區于*年建區后,區委、區政府十分重視抓好義務教育的普及達標工作,*年實現了茂名市第一個“普九”達標縣(區),正式通過了省人民政府的驗收,*年至今,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區的教育事業保持穩定發展的良好局面。
1、“五率”保持年年達標,“普九”成果進一步鞏固。十多年來,我區重視抓“普九”工作,建立了“區、鎮、校”防流控流工作責任制。局長室與局分管領導、有關股室和各學校狠抓防流控流工作,建立了“普九”“防流控流”責任制,層層抓落實,認真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防流控流效果顯著。全區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小學防流鞏固率100%,小學升初中升學率100%,初中輟學流失率每年控制在2%以下,全區三殘兒童入學率達97.9%以上。
2、“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得到進一步落實。我區撤銷鎮級教育管理機構后,全區中小學由區教育局統一規劃管理,面上小學由區教育局委托各鎮中心校管理。中、小學教師資格認定、錄用試教教師、職務評聘、培養培訓、調配交流、考核晉升等工作,由區教育、人事等部門統一管理。我區初中、小學校長全部由區教育行政部門選拔任用并加強管理,積極推行校長聘任制,原則上三年聘任一次。全區教職工工資,按照國家和省統一規定的工資項目和標準列入區財政預算,由區財政局通過銀行,按月足額撥入銀行開設的教職工個人工資帳戶,沒有出現拖欠教師工資現象。教職工社會保障工作得到較好落實。對此舉措,廣大教職工表示滿意。
3、重視“改危”、“改薄”工作,不斷改善辦學條件。由于歷史原因,我區中小學校危房多,設備差,底子薄。近幾年,全區大力“改危”、“改薄”,重點攻堅,成效顯著。2002年,我區改造老區學校5所,新建面積7150平方米,投入資金280萬元,其中省專項資金150萬元,區投入42萬元,鎮投入15萬元,捐、集資金73萬元。2009年,我區獲省專項資金改造老區學校5所,新建面積8176平方米,投入資金310萬元,其中省專項資金150萬元,區投入310萬元,鎮投入18萬元,捐、集資金87萬元,這些學校已全部交付使用。2009年,我區列入省扶持改造老區學校7所,在建面積11096平方米,計劃投入資金536萬元,其中省210萬元,區50萬元,捐、集資金276萬元,其中1所已建好交付使用,其余6所正在建設中,計劃近期交付使用。另外,今年市扶持改造老區學校3所,每所補助資金20萬元,正在建設中。2009年以來,省、市、區、鎮各級政府及群眾捐、集資資金投入學校建設累計已達4000多萬元。其中區政府累計投入資金700多萬元對特危學校進行改造,2009年投入420萬元,2009年已投入314.5萬元。新建、續建教學樓、教師住宅樓17幢,總面積30000多平方米,辦學條件大大改善。
4、積極開展扶貧助學,教育扶貧資金得到落實。我區積極深入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實總書記視察廣東時的指示精神,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全區實施十項民心工程。在教育扶貧工程中,區委、區政府和各部門、各單位充分認識到教育扶貧的重大的現實意義,迅速組織力量,結合本地實際,認真制定具體實施方案,落實省安排的教育扶貧資金,區、鎮、村有關部門層層審核,將扶貧資金落實到最困難的家庭,保證其子女能享受義務教育。
2002年以來,省每年安排我區教育扶貧資金200多萬元,扶貧對象共6100名,其中小學4270名,每生每期補助160元,初中1830名,每生每期補助250元,全部落到實處。此外,我區共有55名農村貧困家庭子女獲得省、市財政扶助,進入技工學校就讀。對部分享受不到省扶貧資金的困難學生,學校也根據實際情況實行減、緩、免、捐等辦法,千方百計使他們能完成學業。
5、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教師隊伍總體素質顯著增強。近年來,我們非常重視全區中小學的均衡發展,大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全面提高教師素質。一是按粵機編辦[2009]124號文件要求配備教師。針對我區邊遠學校存在教師欠編現象,近年來,我區把每年招聘的100多名教師,基本上都安排到鰲頭、鎮盛、金塘三個最邊遠鎮的學校任教。為解決近郊學校超編而遠郊學校欠員問題,我們連續四年實行近郊教師到遠郊學校支教的辦法,較好地解決了全區中小學教師的配備問題,沒有出現欠缺教師而影響正常教學的現象。二是全面提高教師素質。嚴把進入關,嚴格限制學歷、水平不達標的人進入教師隊伍。同時,積極鼓勵在職教師參加學歷教育和繼續教育,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目前,全區中小學在職教師學歷達標情況為:小學教師大專率為53.1%,初中教師本科率54.6%,高中教師本科率75.9%,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促進了全區教學水平的提高。
二、我區基礎教育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區基礎教育呈現出良好的發展趨勢,但存在問題仍然較突出,制約著我區基礎教育的發展,主要表現在:
1、教育經費嚴重不足。政府在財政困難的條件下雖然增加了投入,但“一費制”后,收費已減少到最低限度,學校的基本建設,設備添置等基本無經費來源,學校難于運作,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校工作的正常開展。由于過去解決學校“一無兩有”、“普九”等投入較多,造成學校負債嚴重,至20*年止,全區學校欠債已達1.38億元,盡管省、市安排拔付部分資金解決債務,但尚有90%的欠債無法解決,債主的逼債,對學校的教學秩序造成一定的影響。
2、中小學布局欠合理,部分學校規模小。我區尚有300人以下的小學共55所,占全區小學總數的32.7%,200人以下的小學共有21所,占全區小學總數的13%。尚有幾間不到百名學生的“麻雀小學”,一些鎮一個村委會就有幾所小學,如鎮盛大坡村委有4所小學,公館的艾屋、下山,鰲頭的騰蛟,袂花鎮的龍灣村委會各有2—3所小學,鰲頭鎮現尚有初中4所。由于學校規模過小、分散,造成教育教學資源的浪費,難于調配教師,更不能開展英語課教學、信息化教學,不適應現代教學工作的要求,使我區教育越來越顯得薄弱。
2009年以來,我區根據省、市的要求,進行中小學布局調整,但新規劃調整需投入資金約1.8億元,按我區的財力,根本無法解決,由于我區是市轄區,省安排的資金一分也沒有,造成我區的布局調整工作進度緩慢。
3、校舍欠缺,危房多。我區學校基礎建設薄弱,全區現有小學生均建筑面積4.35平方米,教學用房生均2.59平方米,初中生均建筑面積3.3平方米,教學用房生均1.35平方米,距離省的要求相差甚遠,如鰲頭一中生均占建筑面積1.8平方米,生均占教學用房面積只有1平方米。很多學校除了學生用教室外,其余功能室配套用房根本無法解決。如市五中,教室擠占了實驗室、圖書室。學生宿舍要租借糧倉的舊房以及公館廢棄的舊戲院解決,給師生的安全帶來一定的隱患,也不利于學校的管理。同時,我區學校危房多,全區尚有7萬平方米的中小學校危房,盡管區委、區政府加大了中小學改危力度,使部分學校得到改造,但由于學校多,資金不足,危房改造還不徹底,大多數危房拆除后更顯得學校用房的嚴重不足,制約著學校教學工作的開展。
4、校園占地面積不足。由于歷史原因,我區大多數校園占地面積不足,普遍只有10多畝,小的只有幾畝,全區生均占地面積:小學14.79平方米,初中12.33平方米,距離省的要求差距很大。如鰲頭一中生均占地面積2.5平方米,部分學校除了課室等教學用房用地外,再無法擴建,甚至一貫以來無運動場所學生無法開展正常的課外活動及體育運動。學校占地面積不足,制約著學校的發展。
5、初中學位緊缺,優質學校數量較少。我區現有初中學生27000多人,初中每年畢業生大約在8000人左右,小學畢業生在10000人左右,按“普九”要求,小學畢業生100%升學,造成很多鎮初中學位緊缺,長期以來,只能利用“大班額”的辦法解決。如袂花中學、市六中等學校,初中每班在80人以上。普遍中小學班額都超過60人以上,一些甚至達70-80多人,全區初中班均學生66人,嚴重超過省定的指標。加上優質學位不多,和市區相比,無論學校規模,檔次都不如人,造成優質學生外流。
過去,我區較為重視市區中小學的建設,到目前止,我區只有6所上市一級的學校(中學4所,市七中、山閣中學、市四中、市十中。小學2所,高山中心小學、公館中心小學)尚未有一所省一級學校,學校上等級工作相對落后。
6、師資隊伍結構不夠合理。從整體看,師資結構不夠合理,未能滿足學校專業設置的實際需要。小學教師數量雖已充足,但師資質量偏低,個別學科(如英語、計算機、音樂、美術等)的專任教師仍缺乏;中學的專任教師缺編,高中的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尤其缺乏。教師隊伍素質有待提高,教育思想觀念、教育教學方式方法需進一步改進。
7、教育信息化建設落后。省委、省政府在《教育現代化建設綱要》中提出,到2*5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而教育現代化的核心是教育的信息化。目前,我區教育信息化建設相當落后,全區大部分學校還沒有電腦,即使有電腦的學校,配備也非常落后,數量嚴重不足,到2009年底止,全區擁有計算機的學校僅有29所,共計1850臺,建有電教平臺的學校僅22所,沒有一所學校建成校園網,也沒有一所學校按開課標準配備計算機,全區20所中學,尚有3所沒有電腦室,在29所學校有計算機的,大部分為1996、1997年所配備的486計算機,無法適應運用于教學,而新建能用于新教材的多媒體網絡教室只有22間,裝機量僅1256臺。面對新課程標準,我區學校電腦嚴重不足。
8、教學儀器、圖書配備嚴重不足。我區學校實驗室建設處在相對落后的水平。實驗室不足,未能按標準配備實驗室和相應的教學儀器。實施“一費制”后,大多數學校幾乎沒有增添新的實驗器材,更沒有新建的實驗室,原有的實驗室和課堂教學應具備的常規的儀器設備,教學軟件、藥品、材料、工具和必要的安全器材已殘缺,耗盡或報廢。再加上新課標課程的實驗原有的教學儀器設備大多數不合適于新的教材。致使大部分學校無法開展教學實驗,影響教學質量。在圖書館(室)建設方面也非常落后,許多農村小學雖然有圖書室,但圖書配備不足,舊書、過時的書多,大多數學校多年來沒有新增圖書,學校圖書館(室)的建設遠未能適應中小學生閱讀的需要。
9、學前教育滯后。我區農村尚未有一所公辦幼兒園,社會力量舉辦的幼兒園在農村也為數不多(只有18所)。按省的要求3—6周歲兒童的入園率要達到65%以上,我區現在根本解決不了。
三、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針對我區基礎教育存在的問題,必須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采取相應的措施加以解決,我們建議:
1、多渠道集教育經費,增加對基礎教育經費的投入。基礎教育的最大問題就是教育經費不足,無錢辦不了教育,錢少辦不了大教育。實行“一費制”后,學校的僅有收入已難于運作,而學校的危房改造、設備購置、信息化建設都需要大量資金。如我區需改造現有的中小學危房尚需資金約3500萬元。完成中小學布局調整需資金約1.8億元,教育負債需償還資金約1億元,這些尚欠資金缺口3億元。因此,必須多渠道籌集教育經費才能解決。一是政府財政增加對教育的經費投入。二是政府鼓勵社會各界人士積極捐資辦學,如捐資改危等。三是將原來學校負債經財政、審計核準后轉為政府負債,由地方政府逐年拔款償還解決,以真正減輕學校的負擔。四是建設發行教育彩票,以增加教育經費來源。五是建議省下拔教育經經費作為將區與其它市(縣)同等對待,給予扶持。六是暫未急于實施免費義務教育,而應適當提高“一費制”以收費標準,以保證學校必要的教育經費。待全省農村學校辦學條件改善后,再實行免費義務教育。七是省市財政轉移支付用于基礎教育經費的比例應相對固定,并真正要專款專用,以發揮資金的最大效用。
基礎教育實行“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體制后,撤銷鎮教辦,教育行政部門的負擔也相應加重,教育行政部門的辦公經費無法解決,開展教學研究等必需的經費也解決不了,對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困難重重。建議由政府財政解決,以保證教育行政部門的正常運作。
2、加快中小學布局調整,興辦優質學校。由于學校規模小分散,致使難于管理,教師難于調配,教育經費未能集中使用。造成學校辦學條件差,教育教學資源的嚴重浪費,不適應實施教育現代化的需要。因此,必須重視做好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工作,認真根據實際情況,重新規劃,整合教學資源,以適應教育現代化建設的需要。而要實施中小學布局調整,必須由政府牽頭,教育行政部門具體規劃實施,政府財政保障資金,群眾無償提供土地,或由政府在用地方面給予優惠政策解決。
一、我區基礎教育發展的現狀
我區屬市轄區,2001年市區中小學劃歸市教育局直管后,只轄××區8個鎮及一個開發試驗區的農村中小學。現有中小學190所(含民辦學校9所),學生100907人,其中普通完中6所,職中1所,在校高職中學生7588人,初級中學15所,學生26722人,小學168所,學生66197人(含民辦學校9所,學生3572)。全區現有教職工4595人。
我區于1985年建區后,區委、區政府十分重視抓好義務教育的普及達標工作,1993年實現了茂名市第一個“普九”達標縣(區),正式通過了省人民政府的驗收,1993年至今,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區的教育事業保持穩定發展的良好局面。
1、“五率”保持年年達標,“普九”成果進一步鞏固。十多年來,我區重視抓“普九”工作,建立了“區、鎮、校”防流控流工作責任制。局長室與局分管領導、有關股室和各學校狠抓防流控流工作,建立了“普九”“防流控流”責任制,層層抓落實,認真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防流控流效果顯著。全區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小學防流鞏固率100%,小學升初中升學率100%,初中輟學流失率每年控制在2%以下,全區三殘兒童入學率達97.9%以上。
2、“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得到進一步落實。我區撤銷鎮級教育管理機構后,全區中小學由區教育局統一規劃管理,面上小學由區教育局委托各鎮中心校管理。中、小學教師資格認定、錄用試教教師、職務評聘、培養培訓、調配交流、考核晉升等工作,由區教育、人事等部門統一管理。我區初中、小學校長全部由區教育行政部門選拔任用并加強管理,積極推行校長聘任制,原則上三年聘任一次。全區教職工工資,按照國家和省統一規定的工資項目和標準列入區財政預算,由區財政局通過銀行,按月足額撥入銀行開設的教職工個人工資帳戶,沒有出現拖欠教師工資現象。教職工社會保障工作得到較好落實。對此舉措,廣大教職工表示滿意。
3、重視“改危”、“改薄”工作,不斷改善辦學條件。由于歷史原因,我區中小學校危房多,設備差,底子薄。近幾年,全區大力“改危”、“改薄”,重點攻堅,成效顯著。20*年,我區改造老區學校5所,新建面積7150平方米,投入資金280萬元,其中省專項資金150萬元,區投入42萬元,鎮投入15萬元,捐、集資金73萬元。2009年,我區獲省專項資金改造老區學校5所,新建面積8176平方米,投入資金310萬元,其中省專項資金150萬元,區投入310萬元,鎮投入18萬元,捐、集資金87萬元,這些學校已全部交付使用。2009年,我區列入省扶持改造老區學校7所,在建面積11096平方米,計劃投入資金536萬元,其中省210萬元,區50萬元,捐、集資金276萬元,其中1所已建好交付使用,其余6所正在建設中,計劃近期交付使用。另外,今年市扶持改造老區學校3所,每所補助資金20萬元,正在建設中。2009年以來,省、市、區、鎮各級政府及群眾捐、集資資金投入學校建設累計已達4000多萬元。其中區政府累計投入資金700多萬元對特危學校進行改造,2009年投入420萬元,2009年已投入314.5萬元。新建、續建教學樓、教師住宅樓17幢,總面積30000多平方米,辦學條件大大改善。
4、積極開展扶貧助學,教育扶貧資金得到落實。我區積極深入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實*總書記視察廣東時的指示精神,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全區實施十項民心工程。在教育扶貧工程中,區委、區政府和各部門、各單位充分認識到教育扶貧的重大的現實意義,迅速組織力量,結合本地實際,認真制定具體實施方案,落實省安排的教育扶貧資金,區、鎮、村有關部門層層審核,將扶貧資金落實到最困難的家庭,保證其子女能享受義務教育。
20*年以來,省每年安排我區教育扶貧資金200多萬元,扶貧對象共6100名,其中小學4270名,每生每期補助160元,初中1830名,每生每期補助250元,全部落到實處。此外,我區共有55名農村貧困家庭子女獲得省、市財政扶助,進入技工學校就讀。對部分享受不到省扶貧資金的困難學生,學校也根據實際情況實行減、緩、免、捐等辦法,千方百計使他們能完成學業。
5、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教師隊伍總體素質顯著增強。近年來,我們非常重視全區中小學的均衡發展,大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全面提高教師素質。一是按粵機編辦[2009]124號文件要求配備教師。針對我區邊遠學校存在教師欠編現象,近年來,我區把每年招聘的100多名教師,基本上都安排到鰲頭、鎮盛、金塘三個最邊遠鎮的學校任教。為解決近郊學校超編而遠郊學校欠員問題,我們連續四年實行近郊教師到遠郊學校支教的辦法,較好地解決了全區中小學教師的配備問題,沒有出現欠缺教師而影響正常教學的現象。二是全面提高教師素質。嚴把進入關,嚴格限制學歷、水平不達標的人進入教師隊伍。同時,積極鼓勵在職教師參加學歷教育和繼續教育,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目前,全區中小學在職教師學歷達標情況為:小學教師大專率為53.1%,初中教師本科率54.6%,高中教師本科率75.9%,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促進了全區教學水平的提高。
二、我區基礎教育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區基礎教育呈現出良好的發展趨勢,但存在問題仍然較突出,制約著我區基礎教育的發展,主要表現在:
1、教育經費嚴重不足。政府在財政困難的條件下雖然增加了投入,但“一費制”后,收費已減少到最低限度,學校的基本建設,設備添置等基本無經費來源,學校難于運作,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校工作的正常開展。由于過去解決學校“一無兩有”、“普九”等投入較多,造成學校負債嚴重,至2001年止,全區學校欠債已達1.38億元,盡管省、市安排拔付部分資金解決債務,但尚有90%的欠債無法解決,債主的逼債,對學校的教學秩序造成一定的影響。
2、中小學布局欠合理,部分學校規模小。我區尚有300人以下的小學共55所,占全區小學總數的32.7%,200人以下的小學共有21所,占全區小學總數的13%。尚有幾間不到百名學生的“麻雀小學”,一些鎮一個村委會就有幾所小學,如鎮盛大坡村委有4所小學,公館的艾屋、下山,鰲頭的騰蛟,袂花鎮的龍灣村委會各有2—3所小學,鰲頭鎮現尚有初中4所。由于學校規模過小、分散,造成教育教學資源的浪費,難于調配教師,更不能開展英語課教學、信息化教學,不適應現代教學工作的要求,使我區教育越來越顯得薄弱。
2009年以來,我區根據省、市的要求,進行中小學布局調整,但新規劃調整需投入資金約1.8億元,按我區的財力,根本無法解決,由于我區是市轄區,省安排的資金一分也沒有,造成我區的布局調整工作進度緩慢。
3、校舍欠缺,危房多。我區學校基礎建設薄弱,全區現有小學生均建筑面積4.35平方米,教學用房生均2.59平方米,初中生均建筑面積3.3平方米,教學用房生均1.35平方米,距離省的要求相差甚遠,如鰲頭一中生均占建筑面積1.8平方米,生均占教學用房面積只有1平方米。很多學校除了學生用教室外,其余功能室配套用房根本無法解決。如市五中,教室擠占了實驗室、圖書室。學生宿舍要租借糧倉的舊房以及公館廢棄的舊戲院解決,給師生的安全帶來一定的隱患,也不利于學校的管理。同時,我區學校危房多,全區尚有7萬平方米的中小學校危房,盡管區委、區政府加大了中小學改危力度,使部分學校得到改造,但由于學校多,資金不足,危房改造還不徹底,大多數危房拆除后更顯得學校用房的嚴重不足,制約著學校教學工作的開展。
4、校園占地面積不足。由于歷史原因,我區大多數校園占地面積不足,普遍只有10多畝,小的只有幾畝,全區生均占地面積:小學14.79平方米,初中12.33平方米,距離省的要求差距很大。如鰲頭一中生均占地面積2.5平方米,部分學校除了課室等教學用房用地外,再無法擴建,甚至一貫以來無運動場所學生無法開展正常的課外活動及體育運動。學校占地面積不足,制約著學校的發展。
5、初中學位緊缺,優質學校數量較少。我區現有初中學生27000多人,初中每年畢業生大約在8000人左右,小學畢業生在10000人左右,按“普九”要求,小學畢業生100%升學,造成很多鎮初中學位緊缺,長期以來,只能利用“大班額”的辦法解決。如袂花中學、市六中等學校,初中每班在80人以上。普遍中小學班額都超過60人以上,一些甚至達70-80多人,全區初中班均學生66人,嚴重超過省定的指標。加上優質學位不多,和市區相比,無論學校規模,檔次都不如人,造成優質學生外流。
過去,我區較為重視市區中小學的建設,到目前止,我區只有6所上市一級的學校(中學4所,市七中、*中學、市四中、市十中。小學2所,高山中心小學、公館中心小學)尚未有一所省一級學校,學校上等級工作相對落后。
6、師資隊伍結構不夠合理。從整體看,師資結構不夠合理,未能滿足學校專業設置的實際需要。小學教師數量雖已充足,但師資質量偏低,個別學科(如英語、計算機、音樂、美術等)的專任教師仍缺乏;中學的專任教師缺編,高中的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尤其缺乏。教師隊伍素質有待提高,教育思想觀念、教育教學方式方法需進一步改進。
7、教育信息化建設落后。省委、省政府在《教育現代化建設綱要》中提出,到2015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而教育現代化的核心是教育的信息化。目前,我區教育信息化建設相當落后,全區大部分學校還沒有電腦,即使有電腦的學校,配備也非常落后,數量嚴重不足,到2009年底止,全區擁有計算機的學校僅有29所,共計1850臺,建有電教平臺的學校僅22所,沒有一所學校建成校園網,也沒有一所學校按開課標準配備計算機,全區20所中學,尚有3所沒有電腦室,在29所學校有計算機的,大部分為*、*年所配備的486計算機,無法適應運用于教學,而新建能用于新教材的多媒體網絡教室只有22間,裝機量僅1256臺。面對新課程標準,我區學校電腦嚴重不足。
8、教學儀器、圖書配備嚴重不足。我區學校實驗室建設處在相對落后的水平。實驗室不足,未能按標準配備實驗室和相應的教學儀器。實施“一費制”后,大多數學校幾乎沒有增添新的實驗器材,更沒有新建的實驗室,原有的實驗室和課堂教學應具備的常規的儀器設備,教學軟件、藥品、材料、工具和必要的安全器材已殘缺,耗盡或報廢。再加上新課標課程的實驗原有的教學儀器設備大多數不合適于新的教材。致使大部分學校無法開展教學實驗,影響教學質量。在圖書館(室)建設方面也非常落后,許多農村小學雖然有圖書室,但圖書配備不足,舊書、過時的書多,大多數學校多年來沒有新增圖書,學校圖書館(室)的建設遠未能適應中小學生閱讀的需要。
9、學前教育滯后。我區農村尚未有一所公辦幼兒園,社會力量舉辦的幼兒園在農村也為數不多(只有18所)。按省的要求3—6周歲兒童的入園率要達到65%以上,我區現在根本解決不了。
三、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針對我區基礎教育存在的問題,必須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采取相應的措施加以解決,我們建議:
1、多渠道集教育經費,增加對基礎教育經費的投入。基礎教育的最大問題就是教育經費不足,無錢辦不了教育,錢少辦不了大教育。實行“一費制”后,學校的僅有收入已難于運作,而學校的危房改造、設備購置、信息化建設都需要大量資金。如我區需改造現有的中小學危房尚需資金約3500萬元。完成中小學布局調整需資金約1.8億元,教育負債需償還資金約1億元,這些尚欠資金缺口3億元。因此,必須多渠道籌集教育經費才能解決。一是政府財政增加對教育的經費投入。二是政府鼓勵社會各界人士積極捐資辦學,如捐資改危等。三是將原來學校負債經財政、審計核準后轉為政府負債,由地方政府逐年拔款償還解決,以真正減輕學校的負擔。四是建設發行教育彩票,以增加教育經費來源。五是建議省下拔教育經經費作為將區與其它市(縣)同等對待,給予扶持。六是暫未急于實施免費義務教育,而應適當提高“一費制”以收費標準,以保證學校必要的教育經費。待全省農村學校辦學條件改善后,再實行免費義務教育。七是省市財政轉移支付用于基礎教育經費的比例應相對固定,并真正要專款專用,以發揮資金的最大效用。
基礎教育實行“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體制后,撤銷鎮教辦,教育行政部門的負擔也相應加重,教育行政部門的辦公經費無法解決,開展教學研究等必需的經費也解決不了,對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困難重重。建議由政府財政解決,以保證教育行政部門的正常運作。
2、加快中小學布局調整,興辦優質學校。由于學校規模小分散,致使難于管理,教師難于調配,教育經費未能集中使用。造成學校辦學條件差,教育教學資源的嚴重浪費,不適應實施教育現代化的需要。因此,必須重視做好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工作,認真根據實際情況,重新規劃,整合教學資源,以適應教育現代化建設的需要。而要實施中小學布局調整,必須由政府牽頭,教育行政部門具體規劃實施,政府財政保障資金,群眾無償提供土地,或由政府在用地方面給予優惠政策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