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5 15:00:16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申請中級職稱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隨著城市人居環境不斷惡化和城市人群工作壓力不斷增大,健康保健已成為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森林康養不僅在林業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中發揮重要作用,還將成為國民共享的一種生態福利。
據有關資料顯示,德國在推行森林康養項目后,國家醫療費用總支出減少30%。根據這一國際健康潮流,2016年5月6日,國家林業局印發《林業發展“十三五”規劃》。《規劃》提出要大力推進森林體驗和康養,發展集旅游、醫療、康養、教育、文化、扶貧于一體的林業綜合服務業,強調重點發展森林旅游休閑康養產業。
近年來,森林康養的理念已被很多人所接受,并在國內引起廣泛關注,特別是當前我國經濟新常態下,森林康養釋放出誘人的市場空間和巨大的商業機會,各地勢必競相開始探索建立森林康養基地,大力發展森林康養產業。但是,森林康養畢竟是一個新事物,其療法機理和產業模式既是一個市場問題,又是一個理論問題,為避免開發不當給森林生態環境造成破壞性影響,建議加強森林康養的科學性研究,構建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市場理論指導體系。
其一,透析國際森林康養旅游發展的經驗。日本、韓國和歐洲等發達國家早已開啟了森林與健康的研究與實踐,在森林公園散步或者進行“森林浴”在許多國家越來越受到大眾歡迎。數據統計表明,德國有40%的人每月都要去林區游憩一次。迄今,德國已建立了350處森林康養基地,每個森林康養基地都配備專門執業資格的醫生和理療師。
截至2011年底,日本林野廳已構建了“醫療福祉型森林”“療養保養型森林”和“預防生活習慣病森林”3種森林康養基地48處,還有300余處森林在申請認證過程中。目前,日本把15%的國土面積劃為森林公園,每年約有8億人次去林區游憩、沐浴。因此,應加強國際交流和合作,尤其通過對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森林浴”“森林康養”項目的研究,積極借鑒其先進經驗,揚長避短,探索建立一個符合中國國情的森林康養產業發展新模式。
其二,探索森林開發與保護的平衡機制。森林物種豐富、生態系統類型多樣,具有涵養水源、調節徑流和保護環境的重要作用。國家明確提出,在保持林場生態系統完整性和穩定性的前提下,鼓勵社會資本、林場職工發展特色產業,有效盤活森林資源。
我國森林旅游發展也面臨粗放發展等一系列問題,重開發輕保護的弊端凸顯。如何平衡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如何做好開發與保護的平衡,成為迫切需要破解的難題。需要指出的是,在看到森林康養旅游發展迅猛的同時,也應看到森林康養旅游業對生態可能帶來的潛在影響。
其三,探究森林康養旅游的作用機理。森林康養主要針對與精神壓力有關的疾病,它利用了森林和林產品帶來的緩解生理或心理緊張的效果。芬多精(植物殺菌素)在森林康養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針對芬多精的研究取得了顯著進展。日本學者研究發現,針葉林中的芬多精主要是單萜類化合物,包括α-蒎烯、莰烯和β-蒎烯,在日本扁柏和柳杉林中α-蒎烯含量特別高,而在赤松林中α-松油烯則為主要組成成分。
森林康養旅游的可持續發展,依賴于因地制宜建立康養基地,在我國仍需要探究森林康養旅游的機理。例如,何種樹種益于減少人體產生應激激素、增強副交感神經活動(控制平靜期生理活動);何種森林成分利于減弱交感神經活動、降低血壓和心跳數、緩和心理緊張,何種森林與旅游體驗互動可以增加人體活力、提高免疫力、增加抗癌蛋白質數量等。
其四,論證森林康養旅游實證效果。森林康養的效果初步被國外醫學專家證實,但森林康養旅游的實證效果仍需進一步論證。國外研究初步證實了森林相關臨床實驗在改善精神病治療(含情緒失常兒童)、酗酒者以及具有其他臨床心理健康問題之人行為的價值;嗅覺森林環境因子——芬多精能使人心理處于放松狀態,并且通過NK細胞能消滅腫瘤細胞,推斷森林浴可能具有預防癌癥發生及發展的效應;森林環境要素會帶來生理效應,研究表明植物精氣的生理功效有鎮痛、驅蟲、抗菌、抗腫瘤、促進膽汁分泌、解毒、降血壓、松弛神經、消除緊張,使注意力集中等作用。未來研究要多方論證森林在增進健康、預防疾病等方面的作用及其機制,并制定森林康養的生理評價體系、森林康養的設計技法等,論證森林康養對提高人體抗癌能力、免疫力的實證效果,為森林康養旅游的開發方式和推廣形式提供參考。
其五,加強森林康養旅游政策法規研究。森林康養是大健康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特點是多元組合,涉及文化、歷史、地理、生態及多種產業業態。韓國于1982年提出建設自然休養林,2005年制定了《森林文化·休養法》,并成立了國立自然休養林管理所,2008年把森林休養列為全體國民的福祉。2010年,韓國國民會議對《森林文化及休閑活動法》進行修正,修正法中引入對人類健康定義。
我國“森林康養旅游”涉及林業、旅游、醫療、體育和養生等產業,法律法規也亟待完善與創新。建議以國家法律法規形式確定森林康養旅游為大健康產業重要組成部分,明確森林康養旅游為國民福祉。此外,要加強對森林康養旅游保護性開發,確定森林康養旅游為林業經營轉型的目標,進一步加強森林旅游環境的評價和管理,以法律、法規的形式體現對森林康養旅游領域的重視。
其六,探索建立森林康養旅游基地指標體系。2016年2月,國家林業局森林旅游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家林業局森林公園管理辦公室)印發《關于啟動全國森林體驗基地和全國森林養生基地建設試點的通知》,標志著由林業主管部門推動的全國森林體驗基地和全國森林養生基地試點建設工作正式啟動。
1、圓滿組織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五”立項課題以及蘇州市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多方位加強普通中學美育的實驗研究”的結題工作
組織“傳是文集”第三輯的編撰、修改、統稿、定稿及印刷、出版工作。這是“多方位加強普通中學美育的實驗研究”課題的成果總結和匯編,包括由陸琪、洪敏主編的課題研究論文集,由姜紅珍、徐永琴、朱小英主編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集”,由俞菊明、殷金方主編的“美苑擷英”,由徐俊良、郁杏春、黃梅玲主編的“昆中植物志”,由宗甄、魯德俊主編的“昆山禮贊”,由徐俊良主編的“三賢詩文精編選讀”,由王積慶、洪敏主編的“美苑漫步”(后三者屬于校本讀物,將在今后的使用中進一步修訂)。
完成“多方位加強普通中學美育的實驗研究”的工作報告和結題報告,完成江蘇省和蘇州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成果鑒定申請表”,完成江蘇省和蘇州市“教育科學規劃研究課題成果鑒定書”。
收集、整理有關的課題研究資料,并承擔成果鑒定會的籌備、組織工作。
XX年1月4日省教育科學規劃辦公室組成專家鑒定組對課題進行了鑒定。鑒定組由國家督學、原省教科所所長成尚榮擔任組長,成員包括省教育科學規劃辦公室主任助理蔡守龍、昆山市教科室主任、副主任楊惠玉等。在成果鑒定會上,專家們聽取了課題負責人陸琪、宗甄作的關于課題研究的工作報告和結題報告,查看了課題研究的資料和成果,與課題組主要成員進行了互動交流。
鑒定組認為,該課題在“八五”、“九五”兩輪研究的基礎上,“十五”期間,著重從人格心靈美、教學藝術美、教育環境美三個方面進一步開展研究,課題研究的方案科學、思路清晰、過程扎實、方法有效,內容充實。通過五年的研究,該校師生的道德水準、精神風貌、心理素質日益提高,學生發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熱情和能力不斷增強,教師對教學藝術美的追求正在成為自覺的行為,校園物質環境、人文環境、整體形象得到進一步改善和提升,參與課題研究的教師的教育科研水平和能力也有了明顯的提高。同時,通過提煉和總結,課題組還形成了論文集、案例集、校本讀物、學生作品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成果。總之,該校通過“美育”課題的研究有力地推動了師生素質、辦學效益和辦學品位的提高,并在美育理論和實踐方面取得了較為豐碩的、具有一定推廣價值的成果。鑒定組一致同意該課題結題。同時希望課題組對美育的理論和實踐作出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以取得更加積極的成果。
成尚榮組長還對課題組提供的成果匯編材料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課題組對研究成果的總結內容全面、材料豐富、精彩紛呈、美不勝收。昆山市電大、職業一中、進修學校、震川中學、一中、陸家中學、錦溪中學等兄弟學校的教科主任也對我校“美育”課題的研究及其成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2、成功組織、主持了高一年級課程改革階段性研討活動
根據學校課程改革領導小組的要求,教科處(教務處配合)認真籌劃和組織了此次研討:在書面通知中要求教師高度重視、積極準備并向他們提供了研討議題,對高一全體任課教師和部分學生開展了有關的問卷調查。這有助于引導教師較為系統地思考課改的理論和實踐,為研討的順利舉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此次研討活動分文(語、英、政、歷、地)、理(數、物、化、生)兩組分別舉行。11月20日下午,理科組老師放棄休息時間,參加了研討。11月24日下午,文科組老師開展研討,蘇州市教育督導組專家到會,并給予了好評。
研討活動由教科處主任洪敏主持,校領導陸琪、俞菊明、教務處主任周雪龍參加了研討活動。研討活動主要有兩個議程:各備課組組長介紹本學科在課改中的做法、成效、問題、困難、要求以及建議;與會者圍繞課程改革的理念、實施等發表各自的看法。
在研討中,大家一致認為,此次課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標是科學的,如能持之以恒,必將對學生和教師的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因而,盡管考試評價制度尚未根本改變、升學競爭壓力日益加劇,但各備課組和老師們仍然做出了可貴的思考和嘗試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他們表示,即使生存在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與過去的考試評價制度的夾縫里,也要堅持戴著鐐銬跳舞,學會“兩條腿”走路,將著眼于學生眼前利益與著眼于學生長遠利益結合起來,成為推動課程改革的馬前卒。同時,大家也直言不諱地談到了教學中面臨的困惑和困難,如考試評價制度改革滯后,教材內容與課時安排存在著矛盾,課程資源開發不盡合理,教師和學生的某些素質難以適應課改要求等。共2頁,當前第1頁1
在總結這次研討活動時,校領導希望老師們充分利用課改這一平臺,進一步轉變觀念,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繼續學習、思考和探索,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質,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從而為學校也為自己贏得新的發展機遇。
本學期,我們比較重視對高中課改的研究,除編輯一期以課程改革(中)為專題的《昆中教研參考》(第8期)外,還編寫了一份“課題研究方案的基本框架”,為高一的教師和學生撰寫“研究性學習”中的開題報告提供參考。
3、精心組織青年教師培訓和研討活動
本學期,教科處組織XX、XX及XX年參加工作的青年教師開展集中學學和研討共計12次,其中講座4次,研討8次。同時我們還配合教務處組織了全校范圍的青年教師課堂教學比賽。
在培訓中,我們將青年教師按工作年份不同,編成“青煬”和“涵青”兩個班,形成了一定的競爭態勢;我們更加重視主題研討活動,青年教師們圍繞著四次講座的主題認真撰寫心得或案例并集中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們更加重視養成青年教師主動讀書、學習的習慣,為此我們組織了讀書筆記評比,要求他們讀一本書并認真寫好讀書筆記。
事實證明,青年教師培訓取得了明顯的成效,進一步實現了“引領思想,規范行為、提升素質、促進成長”的目標:這些教師都能勝任他們承擔的教育教學工作;李猛、秦楓、冷亦泳
、唐琴、繆苗、彭星、吳瑤等老師參加了“傳是文集”的編撰和“江花”的編輯;許多教師寫出了有一定質量的論文;在本學期的全校青年教師課堂教學比賽中,“青煬”和“涵青”兩個班的學員奪得了四個一等獎中的三個一等獎。
同時,我們還邀請國家督學、原江蘇省教科所所長成尚榮先生為我校教師做了學術報告,受到老師們的歡迎和好評。
4、努力構筑教育科研的平臺,精心組織各級各類教育科研評比活動
本學期,我們編輯了《昆中教育》第45期;編輯了以課程改革和學校管理為主題的《昆中教研參考》第8、9期,編輯了《江花》第六編第7期;編輯了《傳是》“杏壇論語”版第29-32期。這些刊物已經成為教師們發表教育科研成果、開展學習的良好平臺和園地。
認真組織各項教育科研競賽,力爭獲得較高層次的獎項。本學期,教科處組織教師參加了江蘇省教育學會、江蘇省教科院、蘇州市以及昆山市教研室和教科所組織的江蘇省多媒體課件制作評比、江蘇省中小學各科教學教案評比、江蘇省中學青年教師“五四杯”教育教學論文評比、江蘇省“師陶杯”、蘇州市教育科研成果評比、昆山市創新教育論文和個案評比、昆山市課程改革成果評比等活動。在組稿過程中,我們還主動為部分教師修改論文提供了建設性的意見。目前,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主辦的“師陶杯”論文評比結果已經揭曉,我校有9位教師的論文獲得二、三等獎。
5、根據學校的要求,為學校參加蘇州市高中課程改革實驗課題選題并填寫申報、評審書。我校申報的課題為“江蘇省昆山中學校本課程建設研究”,課題主持人為俞菊明副校長,主要由教務處、教科處以及有關教師合作完成研究任務。
6、認真做好其他各項工作
本學期,我們完成了高級職稱和中級職稱論文的組稿工作各一次。
參加昆山市教科室組織的學校教育刊物評比活動。
根據《江蘇省昆山中學教育科研常規工作考核條例》,從工作、能力、成果等方面對教師的教育科研工作進行了全面、合理的考核。
為學校迎接蘇州市教育局對我校的督導提供教科方面的材料,并協助學校黨政辦公室做好整個材料的整理工作。
參加了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培訓會和江蘇省教育科研協進會。
布置教師撰寫學期專題總結。在通知中,我們針對這方面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向教師明確了要求。在通知中,我們還將發動全校教師為學校“十一五”課題的確定獻計獻策。
對照本學期的學校工作意見和教科工作計劃,回顧一學期的工作,我們十分欣慰。因為,我們比較出色地完成了計劃中的主要工作和目標,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由于主客觀原因的制約,在“十一五”課題的思考與論證、教科研骨干教師的培養等方面,沒有能夠完成計劃預定的任務。我們將在下學期加強這方面的工作,進一步從促進學校發展的高度做好教科工作,努力使教科研工作成為提升學校素質和質量的動力和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