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5 14:59:47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詩詞教學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第二學期,我增加了難度,學生幻燈片的內容只能顯示他要講解的詩歌,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來為大家解讀這首詩,按照題目—作者—背景—詩歌大意—情感—表現手法的順序來為大家解讀。增加了對學生自我表達能力、語言組織能力等的訓練。在學生解讀完之后,教師再適當點撥、提醒,或者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來思考、回答。
通過這樣的每課一首詩,學生見識了許多古典詩詞,并且也在古典詩詞的解讀過程中,慢慢了解了詩歌的許多特征,比如,理解詩歌大意時要注意語序的調整,詩歌中運用了多種多樣的表現手法,如借代、比喻、用典、借景抒情等等,中國古典詩歌中常見意象的含義等等,長期的耳濡目染之后,在高三的詩歌專題復習中學生或許就不會對古典詩詞的鑒賞感到陌生了。
增加積累,厚積才能薄發
除了廣泛地涉獵,增加了解之外,應該讓學生有適當的積累,這要通過背誦。除了課本上要求背誦的詩詞,課外的一些學生喜歡的、覺得好的詩詞,也應該背下來,或者單純背名句,意思不了解也沒關系,先背,古語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且詩歌本來就是情感性的東西,靠的更多的是心靈的意會,特別講究“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當然,積累得多了,接觸多了,學生就會經常運用到古典詩詞,并不自覺地運用到作文中去。
詩詞歌曲,交相輝映
可通過研究性學習或者選修課等活動讓學生自行探討中國古典詩詞在現代流行歌曲中的運用。在現代流行歌曲特別是中國風的歌曲中經常會出現許多古典詩詞,比如,周傳雄的《寂寞沙洲冷》一句,運用了蘇軾的《卜算子•缺月掛疏桐》,比如,王菲演唱的《明月幾時有》出自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許嵩的《如果當時》“與你若只如初見,何須感傷離別”化用了納蘭容若的“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學以致用,厚積才能薄發
現在,很多高考優秀作文中常有古典詩詞的影子,可引導學生有意識地運用一點,當然,前提是對詩歌本意的透徹了解,運用得恰到好處,而不是亂用、濫用。
高中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未對古詩詞教學方法給予足夠重視,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囫圇吞棗,對詩詞的意境美、韻律美沒有深切的感悟。另外,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忽略了對古詩詞中意境的體會,學生沒有自主思考的過程,以應付考試而采取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無法體會到古詩詞的價值。
二、論如何做好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
(一)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習積極性
宋代陳頤說:“未見意趣,必不樂學,”意思是不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將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在高中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實踐,激發學生對古詩詞學習的興趣。比如課堂一開始,巧妙地設計導語,以貼近生活、形象的事例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有一個好的開端。《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蘇軾對萬里長江進行描述的同時,追憶了三國時期功業非凡的英雄俊杰。在教學中可以用“三國人物中,哪位才是你心目中的英雄”作為導語,引導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喜歡的三國時期人物,對比《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蘇軾對他心中英雄的描寫,再引導學生學習課文,更能吸引學生學習。
(二)引導學生對古詩詞進行多層次朗讀
古詩詞富有節奏、韻律輕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會讀,更要引導學生有感情地讀。例如,對曹操《將進酒》的教學過程中,曹操以宏偉的氣勢,充沛的感情,抒發其作為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也有對歲月蹉跎、時光短促的感慨。教師通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朗讀競賽,集體朗讀等形式,引導學生體會曹操詩中的意境,以充沛的情感進行朗讀,在競賽中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也使得課堂學習氣氛更加熱烈。
(三)結合多種教學方法,增加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趣味性
在古詩詞教學中可以結合多種學科、多種教學方法,增加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趣味性。如引入音樂教學,古詩詞在節奏與音調上有獨特的韻律美與節奏美,李煜的《虞美人》,柳永的《雨霖鈴》等都有現代音樂譜曲,教師可以播放相關樂曲,再加以引導,使學生更迅速地進入角色,生動地感受到課文情境。另外還可引入繪畫教學,教師選取一些繪畫作品,點撥學生組織所學古詩詞對畫題詩,給畫配上詩意,更能引導學生思考與領悟。如選取一幅大海漲潮的圖片,教師對大海的氣勢與意境進行引導,學生聯想到《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中“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結合繪畫將有更深的感觸。通過此類教學方法的不斷發掘,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營造積極活躍的課堂氣氛。
(四)注重課外延伸,鞏固學習效果
教師不僅要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古詩詞教學,更要延伸到課外,注重學生課外知識的拓展,使學生知識掌握更豐富,學習效果更牢固。例如,教師在進行古詩詞教學前,可布置學生自己尋找資料,通過網絡搜索、翻閱書籍等途徑,了解即將學習的古詩詞創作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的創作靈感。以《過零丁洋》為例,文天祥“零丁洋里嘆零丁”時南宋即將滅亡,詩人被押解逼迫招降,抑郁無力報國才發出此國破家亡感慨。學生了解詩人所處時代背景后對后一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一歷史名句將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引出其他感嘆國家興亡的詩詞,對詩詞中的情感及作者的寫作手法進行對比,不僅能鞏固課堂知識,而且能擴展掌握更多的詩詞,逐步鍛煉學生的鑒賞水平以及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分析能力。
三、結語
同火吃飯的稱“火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要使學生較快地掌握多義實詞的詞義,就必須幫助學生理解詞的本義和引申義,弄清本義和引申義之間的關系。研究詞義擴大的規律。如何辨別詞義?主要看字形,讓學生分析字形就基本上能找出詞的本義。因為詞的本義是造字時所賦予的意義,只要看甲骨文、金文、小篆等漢字的形體,就不難找出詞的最原始的意義。我們如果抓住本義,對引申義的產生就能找到線索,就能駕馭紛繁的詞義,使詞義的解釋有了可靠的依據,進而使學生對詞義的理解更透徹、更深入。為此,可引導學生從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字入手,分類列表歸納其本義。如下表:
(附圖{圖})
(附圖{圖})
在文言實詞的教學中,僅僅抓住了詞的本義還是遠遠不夠的,還要讓學生掌握由本義派生出與它具有內在有機聯系的一系列其它意義,這里主要指引申義,而比喻義、假借義不做歸類。多義詞的本義和引申義之間關系大致有兩種類型。
第一,圓形引申型,這種類型是以本義為中心,其他引申義都是從本義派生出來,即本義是圓心,而引申義都分布在圓周上,引申義之間是并列關系。如“逆”,原為象形
(附圖{圖})
豐盛的食物,兩側的兩點表示裝滿后外流了。最上部的三角形是食器的蓋子。“食”的本義為“食品”,名詞。如:“身上衣服口中食”(白居易《賣炭翁》),后來又從名詞引申為動詞“吃”。如:“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柳宗元《捕蛇者說》)。從動詞“吃”又引申為“居”。如:“三歲食貧”(《詩經》)。這類詞可圖示為:
本義引申義引申義
食:
食品吃居
4.借助成語,掌握詞義。成語是固定結構,它有緊密的結構形式和完整的概括意義,深受學生睛睞,都愿意在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中運用它。可以說學生對成語有了一定的了解。而成語又多來源于古代的寓言和歷史故事,甚至直接摘取或改造古代詩文名句,它與文言文有著不可分割的血緣關系。文言實詞的詞義在成語中得到較好地體現,因此,借助成語與實詞的聯系,引導學生理解詞義得益非淺。可列表比較其相同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語文言實詞例句詞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走馬觀花兩股戰戰,幾欲先走。(林嗣環《口技》)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嚴懲不貸汝罪宜死,今姑貸汝。(高啟《書博雞者事》)寬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偃旗息鼓借書滿架,偃仰嘯歌。(歸有光《項脊軒志》)倒下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吳均《與朱元思書》)停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蹴而就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孟子《魚我所欲也》)踏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圖窮七見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歌》)顯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系統歸納整理
在中學教材中,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文言實詞就有450個。復合詞350個,對此類知識運用分類歸納注釋的方法,使學生增強記憶牢固掌握,以達到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正確理解詞義的效果,培養學生能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1.一詞多義、一詞多音的現象在文言文中相當普遍,要讓學生迅速掌握這些多音、多義詞,最好用按詞注釋,隨課歸納的卡片積累法,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卡片多了,就按多音多義詞的筆劃或音序為序,形成自編的多音多義詞小詞典,每一詞條都要注明讀音、詞義、例句及其出處、作者。盡量將義項收集完全。這項工作要貫穿文言文學習的全過程。例如:“顧”字的歸納卡片如下:
(附圖{圖})
2.文言雖以單音詞為主,但也有相當數量的合成雙音詞,即復合詞。教材中大約出現350多個,學生在閱讀時,如果按兩個單音詞去理解,那就與詞義大相徑庭,造成誤解。合成雙音詞可分為一般復詞、同義復詞、偏義復詞,以及前后綴式復詞。歸納例釋如下:
一般復詞(偏正式):齊師敗績(《左傳·曹劌論戰》)
敗績—指軍隊的潰敗
同義復詞: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木蘭詩》)
扶將—攙扶。
偏義復詞: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孔雀東南飛》)
作息—勞作(偏用“作”義“息”是旁襯)
前后綴式復詞:
①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蘇軾《石鐘山記》)
森然—陰森森的樣子。
②堂上阿奶仗汝扶持(袁枚《祭妹文》)
阿奶—老母
以上一些做法,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我們要從基礎入手,抓實抓細,在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中開發學生智力,增強思維能力,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礻加韋
生成語言學注重語言的特殊目的功能,從而與人類認知和語言的使用相脫離,CL的出現主要就是為了彌補生成語言學在這方面的不足。CL把語言及其習得看作是基于用法的(usage-based),是能讓我們與客觀世界互動的一般認知能力的反映(Langacker,1987)。在這一思想的影響下,具體語言現象就體現出了理據性(motivation)。在語言中,人類對某些表達方式的選擇主要是因為其與我們的感知認知經驗更接近。如,我們通常不認同Thetablewasbeingrunaround這樣的句子,主要原因就是它與我們習慣用來感知場景的圖形—背景結構不一致,因為在這一結構中,我們傾向于把最能引起我們注意的,即運動的或“鮮活”的事物作為圖形。又如,Aglassofalcoholcontainingwine,please這句話也會使我們感到困惑,原因是這句話中的特指信息與我們以原型成員來組織范疇的方式相矛盾,后者的主要特點則是界限分明。Alcohol是它所在范疇的中心而非邊緣成員,因而不需要做進一步的說明。此外,在給別人提供幫助時,我們為何不說ShallIgiveyouafootwiththat?因為語言的理據性告訴我們,在我們的認知經驗中,通常是用雙手去處理事務而不是用腳,這種人類共有的聯想能力使我們能夠運用轉喻理論去理解大量非特指信息。再者,由語言的理據性我們知道,通常情況下健康快樂的人都是積極向“上”的,從人類體驗認知來看,他們微笑時嘴角總是向上的,所以我們總是把快樂心情和“上”(up)而不是“下”(down)聯系起來,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我們不會用到Allthisgoodnewsisgettingmedown這樣的句子了。Lakoff&Johnson’s(1980)在其奠基性著作MetaphorsWeLiveBy中有力地證明了大部分日常語言都具有比喻性,即語言使用中有很多約定俗成的隱轉喻表達方式。隨后提出的概念隱喻理論(參見Lakoff1987)也指出,人類正是通過隱喻性思維(在不同經驗域之間建立類比關系)才使其在第一時間能對抽象的經驗域進行推理和表達。CL提出語言是有理據的,但并不意味著它是可預測的(predictable)。我們能推理出對某個特定信息的思維方式為何在語言中能被常規化,但這并不等于我們能正確預測語言中的哪些話語能被常規化,正是語言的不可預測性才突出了其個性,也正是由于在多數情況下學習者沒有充分意識到語言的理據性,CL才提出把它作為詞匯習得的前提,以此來促進二語詞匯教學。介詞和語言的理據性也有著緊密關系。它表現為同一個詞表面上“新”的用法與其原型用法共同形成一種放射性網絡,即從中心原型范疇向擴展(參見Brugman,1981)。其中某些意義擴展是和其字面義相關的,如,某個介詞通常指“臨近性”的話(thebookonthedesk;theclothoverthetable;thebulgeundertheblanket),那么它有可能具有某種相對應的“旋轉”意義(rotatedsense)(thepictureonthewall;theveiloverherface;theskinunderhisshirt)(Boers,1996)。介詞的某些擴展用法也能通過隱喻來突顯其理據性,如,介詞beyond在Whysheevergotmarriedtohimisbeyondme和He’dchangedbeyondrecognition中的用法就來源于與它字面義相關的不可及性概念,如,Theballfellbeyondthehedge(andsoitwasbeyondourreach)。此外,情態動詞的多義性也受到了認知語言學家的關注(Sweetser,1990)。如,我們習慣的情態動詞must的用法(Thelightison,sohemustbehomenow)就是由其強制性意義(Youmustcomehomebeforemidnight)擴展而來的,其中的關鍵條件就是基于推理,即如果你強制某人做某事,那么這件事就很有可能做成。作為CL的一個重要理論,概念隱喻揭示了人類如何把生活中具體的、熟知的知識投射到抽象域中以使對后者的理解更清晰。隨著始源域在結構上向目標域轉移,相關的詞語也產生了比喻義。如,我們可用生活中的“吃/喝”這一始源域來表達學習中的思考或互動:Janehasagreatthirstforknowledge;Thesestudentsareexpectedtoswallowalotofnonsense;Goodteacherstrytospiceuptheirclasses;Icannotdigestsomuchinformation和Don’tjustregurgitatewhattheteachersaid等。基于語言教學的CL倡導者們用各種方法把上述對多義詞和多詞單位的論證用到了二語詞匯教學中,下節將歸納出較具代表性的研究方法。
二、基于CL的二語詞匯教學方法
學者們就如何在二語詞匯教學中應用CL(尤其是概念隱喻)的理論做了大量的研究(如,Danesi,1992;Maclennan,1994;Scott,1994)。還有學者基于CL理論為學習者(Rudzka-Ostyn,2003)和教師(Lindstromberg&Boers,2008)研發了相應的教學資源。總的來看,基于CL的二語詞匯教學方法具有兩個方面的特點。
首先,在掌握某個多義詞基本用法的前提下,通過聯想的方式來使學習者更好的掌握其非基本用法,即遇到某個詞以約定俗成的意義出現時,他能根據該詞的字面義進行推理。如,根據rake的字面義推理其在Thebankswererakinginalotofprofits中的意義;根據dodge的字面義推理其在ThePMdodgedallthequestionsaboutthewar中的意義等。此外,我們還能通過讓學習者對隱喻性用詞的意義進行推測來提高他們的認知參與度(cognitiveengagement)。如,推測Afledglingdemocracy中的fledgling,前提是他們了解該詞的字面義——表示幼鳥。這些都屬于較為基礎的介入研究方法,在CL的教學模式中也是很常見的。但CL對高頻多義詞的處理方式更為復雜,首先需要識別其原型意義;然后對該原型的意義擴展進行逐步的說明;最后是建立由該詞主要用法構成的語義網絡(參見Tyler&Evans2004對介詞over的解釋;Lindstromberg2010從教學角度對介詞進行的分析。
其次,CL教學模式的第二個特點是通過分析習語和動詞短語例證概念隱喻的方式來討論更為有效的詞匯教學方法。如,Jackdown;Heblewupatme;He’shotunderthecollar;Shewasfuming;He’sblowingoffsteam和Don’taddfueltothefire等表達式都可被范疇化為THEBODYISACONTAINERFORTHEEMOTIONS和ANGERISHEAT等隱喻的例證。習語也能被范疇化,前提是了解其字面義使用中體現出來的始源域(經驗域)。如,Clearthedecks;Onanevenkeel;Givesomeoneawideberth;Walktheplank;Takeonboard;Outofyourdepth和Aleadinglight等短語都能和“航海”建立類比關系。此外,教師也能通過提供其他刺激來提高學習者的認知參與度。如通過引導來讓學習者思考某個特定概念隱喻“有意義”的原因。比如引導學習者體會人類經歷激烈情感時特定的心理變化,讓他們理解我們為何要把諸如憤怒等情感和“熱”這一概念聯系起來,以此來加深他們對該概念隱喻范疇內習語的記憶程度。學生還能通過把目標語詞匯表達與他們的母語相比較,從而思考二者間是否具有隱喻共性,以此來促進詞匯記憶(Deignan,Gabrys&Solska,1997)。教師也能在教學中引導學習者去思考某個始源域在目標語中使用頻率很高的原因。如英語中大量有關航海的表達就可以和英國歷史上曾經是航海大國相聯系。學習者也能思考如何對某個隱喻概念下的不同表達進行分類或是去識別它們共同的始源域。如,通過Setthestageforsomething;Bewaitinginthewings;Takecentrestage:Inthelimelight;Playtothegallery:Behindthescenes和Thecurtaincomesdown等一系列表達來識別“戲院”這一始源域。另外還有學者提出通過對習語字面義進行圖片說明能夠加深學生的記憶能力(Boersetal,2009;Szczepaniak&Lew,2011),前提是該圖片應和習語表達的隱喻意義相關。此外,通過對習語表達的意義進行有根據的猜測也能提高學生的認知參與度,如,學生能通過始源域“拳擊比賽”來猜測Beingontheropes的意義。基于CL的詞匯教學法認為要讓上述教學模式對學習者目標語詞匯的記憶產生積極影響需滿足三個前提。首先,刺激并提高學習者對目標語詞匯學習的認知參與度需要和記憶的處理水平模式(Cermak&Craik,1979)相關聯。該模式認為對深層信息(包括詞匯)的處理有助于提高記憶,對該信息的語義闡釋也應包含在整個處理過程中(Craik&Tulving,1975)。其次,CL教學模式下的語義闡釋包括心智意象(mentalimagery),該意象能促進對詞匯的記憶主要是借助于記憶的雙碼模式理論(DualCodingmodelsofmemory)(Sadoski,2005),即把抽象詞匯與心智意象聯系起來,使前者更為具體,從而有助于記憶的鞏固和提高。再次,以認知方式把詞匯呈現給學習者能使他們認識到詞的系統性,從而增強學習信心。如果能把所學詞匯以某種方式組織起來,那么提高記憶的可能性就會越大。如反映相同概念隱喻的不同短語動詞或共有相同始源域的各種習語表達等。
三、結語
根據我們所使用的《新視野大學英語》教材,我們在給學生講單詞時,首先按照大綱的要求,對每個單詞進行詞義辨析、固定搭配和慣用法的學習。課前,我們把能歸類的單詞進行歸類,找出共同點。例如,在講解單詞的構成時,inspect的構成來源于in-(=in,into)+spect(=look)原義為“lookinto”,指檢查、視察;inspectaschool視察學校。再如,dilemma原義:ambiguousposition進退維谷,難處;[根]di-(=two)+lemma進退兩難;搭配主要有beinadilemma在進退兩難中;putsb.inadilemma使某人左右為難。關于固定搭配的例子,如講解engage這個單詞時,講授過程中強調固定搭配有beengagedtosb.與某人訂婚;beengagedtodosth.被雇傭來做……,beengagedindoingsth.忙于做,從事于(=engagein,engageoneselfin)。每一個單元的單詞都要進行這樣的拆分、組合、聯想,這樣既節省了大量時間,學生記憶也備感容易、扎實。
二、實驗方法
1.數據來源新生入學后,筆者所在的高校根據新生的高考英語成績實行分級教學。高考英語成績在120分以上的進入高級班學習;100分以上的進入中級班學習;100分以下的進入基礎班學習,基礎班的學生人數是600多人。我們對基礎班的學生進行了摸底測試,發現他們在詞匯這一部分得分很低。這意味著詞匯量小、一詞多義的用法不知道。在高中階段,單詞都是一詞一義,這直接影響到他們的閱讀理解、聽力和寫作的水平,直接導致高考的英語成績低。為了讓他們的英語水平盡快趕上來,我們必須要打破常規,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依托網絡優勢,配合教學特點,大幅度擴大學生的詞匯量和加強他們對一詞多義的理解,讓學生的英語水平突飛猛進地提高。2.研究內容在教學中,除了所使用的教材外,我們還使用和教材配套的相應的音頻視頻課件,此外還編撰出適合本教材的語料庫。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第一學期學生學習詞匯的重點是詞義辨析、習慣搭配、慣用法。按照大綱對學生各學期的要求,我們將第一學期的教學重點定義為:(1)一詞多義。大一的學生在高中所接觸的詞匯大多是一詞一義,詞性比較單一,詞的使用范圍也比較小。。但進入大學后,一詞一義逐漸被一詞多義所代替,詞性不再單一,詞的使用范圍也在擴大。所以,我們在教單詞時不僅要教詞的基本意義,還要讓學生掌握它在上下文中的不同意義和不同詞性。在學一個新詞時,我們要列出所學詞匯的同義詞、反義詞、形近詞、同音詞等。還要根據教學大綱給出某些詞的固定搭配和固定句型。利用網絡提供的背景和資料,布置造句練習,通過上下文來記單詞。(2)詞族循環記憶法。第二學期,根據大綱的要求學習單詞的重點是詞義辨析、習慣搭配、慣用法。在完成了第一學期的詞匯教學任務外,第二學期我們強調的是詞族循環記憶法。這種方法就是針對直接英語詞匯教學而研究的一種比較有效的詞匯學習方法。“詞族”主要指運用現代英語詞匯學和認知語義學領域的相關原理對大學英語大綱中所列詞匯進行科學分類組合。“循環”主要指運用詞匯半開放、半閉合性質以及重復記憶原理對按詞族分類的大綱詞匯進行多次重復記憶。再附以網絡課件中對有些重點詞反復的練習,和每個單元提供的套題,讓學生一周做一套以檢驗實際掌握的情況。實踐證明,詞族循環記憶法較好地解決了學生學習中遇到的諸多難題,證實了直接英語詞匯教學的可實施性和相對于傳統教學的優越性。(3)學以致用。到了第三學期,大綱中所規定的要掌握的詞匯重點是在應用中記單詞,掌握單詞實際用法。我們在教學中充分發揮網絡的優勢,調整教學方法,就是針對具體情況突出每個單元的重點詞,配合網絡提供的視頻課件,反復強化這些詞的練習。每個單元的題庫中都有大量的詞匯習題,我們要求任課教師每周給學生布置一套題讓學生課下在網上做,不用老師批卷,學生做完點擊提交,網上會自動顯示學生的分數。這樣堅持做下來,學生都知道要掌握哪些詞,效果好于傳統的詞匯教學方法。
三、研究結果
在我們對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中,82%的學生認為網絡教學方法與傳統教學方法相結合的方式非常有效,3%的學生更喜歡傳統的教學方法,15%的學生贊成網絡的自主學習,完全擺脫課堂授課的約束。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67%的學生表示能很快接受和適應新的教學方法,28%的學生認為對新的教學方法能逐漸適應,還有5%的人有一定困難。而這部分學生大部分來自新疆和地區。可見,實施網絡教學改革,把它應用到構詞模式的教學中基本不存在學生難以適應的問題。傳統的大學英語詞匯教學模式都是以“教”為教學過程的中心,教師對學生實行“全程控制”,忽視了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其結果是學生死記硬背的多,領悟理解的少;被動應付學習的多,自主創新學習的少。而網絡教學有助于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打破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的時空界限,構建了一個無限開放的教學空間。學生不再受課堂教學時空的束縛,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借助電腦、光盤課件和網絡進行自主學習,遇到語言難點還可反復學習,直到弄懂為止。學習的時間機動,可長可短,由自己靈活掌握;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水平和實際情況從自主練習中選擇不同級別的學習內容,可有所側重地學。學生還可以通過每個單元的測試軟件提供的測驗,了解自己的學習成績和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以便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內容和進度,如期達到自己的學習目標。
四、結語
作為語文教學,字詞教學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之一。在中學階段識字教學不但不能淡化,而且應該把字詞教學作為提升學生語文水平,培養學生語言素養的重要基石。當然,作為中學語文教學,識字教學應該要提高檔次,不能再讓他們機械地識記字形,要讓他們從字的文化內涵上來把握漢字的特點,體會文字之中所包含的智慧,從而真正理解字的含義,體會漢字的魅力之所在,增強他們對祖國語言文字的認同感。
看起來簡單的漢字結構里面包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凝聚著豐富的民族智慧。我們只要從這個角度來學習字詞,就可以很容易讓學生理解字詞的含義。識記字詞的形狀,同時又是豐富開闊學生的眼界,培養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的有效載體。比如年齡的“齡”字,許多同學不理解為什么要以齒字作為部首,如果我們讓學生從身邊的知識學習了解,他們很容易就會對這個字的結構有全新的認識,對這個字也會有全新的感受和認識。在我們本地,有許多牛羊販子,他們在買牛羊的時候,常常了解牛、羊、驢子的年齡,都要看牛羊等動物的牙齒,他們可以通過牙齒來斷定它們的年齡。在本地,我們還在一些羊的名稱中帶有這樣的信息,比如“二齒”表示這個羊年齡是二歲,“六齒”說明這個羊年齡是六歲,如此等等。
我們有豐富的成語典故,這些典故非常精煉,生動,形象,且富有一定的哲理性,寓意深刻,每個成語的背后都有一個故事,我們應該充分挖掘成語背后的這些知識,讓學生準確把握成語的內涵,理解成語的含義,避免在使用過程中出錯。學習古文,重視挖掘用典,特別是古詩還要重意象。比如松,竹,梅,菊,在古代有許多別稱,讓學生學這些詞語的別稱,一者可以體會作者行文風格,二者可以了解內涵;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漢字一直是中華民族的書寫工具,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積淀著許多的民族智慧。學習漢字的過程既是學習語言文字,更是學習一種文化,一種民族文化的思維習慣的過程。文字的創造與發展過程,字義的演變過程,是我們民族文化發展的過程,也是我們民族智慧凝聚的過程,學習字詞不但可以讓我們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同時還可以獲得許多思維上的啟迪。語文之所以是人文性的課程,原因就在這里。因此,字詞的學習不僅僅是字形結構的識記,更主要的是對字形的理解和認識。我們說語文是人文性的課程,那么語文的人文性表現在哪里?筆者認為就在這些基礎的字詞之中蘊含著。我們許多老師似乎把人文性神圣化了,認為人文性是單獨進行培養的,但是他們不知道,人文性的培養是蘊含在語言性之中的,是通過語言的習得而獲得的。在這個意義上,人文性和語言性統一了起來。
其次,根據部首,深挖字的原始意義,從而從根本上來認識這個字。比如,“紅顏知己”的“顏”有“頁”部,而頁部與頭有關系。這就使許多學生不能理解。頭與顏色差距很大,這二者是怎樣結合在一起的?原來,“顏”現代有“顏色”意義,但在古代卻是“額頭”的意思。后來詞義擴大,由額頭到人的臉面。因為人的臉上的顏色既是健康的象征,也是美的外在表現。這樣,“顏”就了“臉色”的意思,進一步發展,進一步擴大,就有了“顏色”的意思。順著這樣的詞義演變的軌跡,我們就能看清楚古代人們是如何思想的,這對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思維能力都是很有意義的。葉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語文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的。思維能力不是刻意來培養的,而是滲透在學生的語言的習得過程之中的,離開了語言,思維能力的培養也就失去了依托。許多時候,我們只將思維能力的培養放在閱讀寫作教學中,卻不知道在字詞的學習中來滲透思維能力的培養。再比如,成語“不刊之論”,大家常常把這個詞語理解錯誤,原因就在于他們不知道“刊”的本義。這就需要我們從“刊”的字形上來辨析。刊,干聲,立刀部,與刀有關系,古代指消除刻錯了的字,不刊是說不可消除,修改。比喻不能改動或不可磨滅的言論,用來形容文章或言辭的精準得當,無懈可擊。這樣就不至于將這個成語理解錯誤了。再比如,烏鴉的“烏”和鳥兒的“鳥”字。這兩個字差別只有一點,為什么?原來烏鴉是黑色的,它的眼睛也是黑色的,因為這黑,它的眼睛也就看不到了,而鳥能看到眼睛。天下烏鴉一般黑,烏鴉是黑色的,這個烏鴉的“烏”字就有了黑色的意義,然后我們可以讓學生通過烏云、烏黑等詞語進一步了解認識這個詞的意義。
學習文言文, 最有效的辦法是把古代的字詞意義和現代的詞義聯系起來學習,這樣既拉近了文言文和現代文之間的距離,也可以讓學生很好地理解古今漢語言之間的差異,從而找到一條有效學習古文的途徑,可謂一舉兩得。我們知道古代單音字占大多數,而現代漢語多音詞占大多數。古代的許多字在現代都作了一個語素,要理解文言文,我們就必須要尋找與之相關的現代漢語的雙音詞,尋找與這個詞相同或者相近意義的那個語素的詞,這樣,既對理解古文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對字的釋義也有很大的幫助。古今詞義盡管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是這個變化過程也是有跡可循的,我們要順著詞義發展變化的過程,讓學生深刻認識該詞語的意義,把握詞義變化發展的規律。這樣可以讓學生觸摸到中華民族的思維習慣,開拓學生的思維領域,深化他們對字詞的認識。
時下,我們的語文教師輕視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似乎新課改不要語文知識。說到語文知識,許多教師都會嗤之以鼻,以為這有點落后。其實作為一種教學,語法知識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語言的組織規律,可以很好地幫助我們的學生掌握詞語的含義,掌握詞語的用法,不至于他們在寫作中出現一些不該出現的錯誤。這會對規范民族用語,規范學生正確使用祖國語言文字起到很好的作用。學習詞語,我們必須對詞語的詞性有基本的認識,這對學生使用語言具有很大的幫助。如果我們能結合語法知識,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我們還要掌握一定的語言知識,特別是語法知識,讓學生初步認識漢字的結構規律,規范它們的語言學習。使他們從小就受到嚴格的語言訓練,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寫作中詞匯貧乏的毛病。
一、立足課堂,加強古詩教學的研究
課堂是學生學習積累的主渠道。要掌握古詩積累的方法,課堂學習和方法的指導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在語文教師中開展古詩教學的研討活動。通過研討,教師們可以集思廣益,摸索出古詩吟誦教學的有效方法。
二、關注方法,加強古詩吟誦的指導
掌握良好的古吟誦方法對于學生的古詩學習有很大幫助。在教學實踐中,可嘗試運用以下幾種方法:
1.范讀激趣法。即通過名家的配樂詩朗誦或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激發學生吟誦的沖動和欲望。
2.技巧指點法。詩詞的朗讀吟誦不同于日常的語言交流,也不同于一般文章的有聲朗讀。它是需要一定技巧的,語文教師一定要在朗讀吟誦的技巧上給學生以持久的正確指導。
吐字清晰,輕重音分明,節奏準確;盡量放慢語速,努力做到“聲斷氣連”;體味詩詞所蘊含的感情,把準語調、語氣……在范讀朗誦余光中的《鄉愁》時,我把“矮矮”“淺淺”兩個疊詞讀的較重而且字音拖得很長,學生很容易從教師動情的吟誦中體味到詩人內心因與母親陰陽兩隔的歉疚、悲慟之情和因臺灣與大陸天涯相隔的無奈、怨憤之情。
3.熟讀成誦法。即讓學生多讀,可指導學生朗朗出聲地誦讀,低唱慢吟地誦讀,也可“不求甚解”地誦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多了,自然成誦。
4.聯系擴充法。即將所學的某一首古詩詞,與其題材內容、表現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詩詞聯系起來誦讀,以形成一個知識組塊。如學習羅隱的《柳》:“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依不勝春。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可指導學生同時誦讀其他有關“詠柳”的名詩,如杜牧的《柳》:“數樹新開翠影齊,倚風情態被春迷。依依故國樊川恨,半掩村橋半掩溪。”楊萬里的《新柳》:“柳條百尺拂銀塘,且莫深青只淺黃。未必柳條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長。”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把這幾首同一題材的詩歌聯系起來讓學生學習,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并在對比吟誦中強化了記憶效果,從而激起了學生讀背古詩詞的極大興趣。
5.想象入境法。即將誦讀過程作為欣賞佳作的過程,邊讀邊想象畫面,把自己融入詩詞的意境之中。
三、開展活動,激發學生的吟誦熱情
1.師生聯合背誦活動
學生和教師一起背誦,做好教師溝通工作,活動過程中學生和老師都須保持高度的信心和熱忱,一起讀、背,互相考試比賽。
2.古詩卡學習升級活動
以古詩卡中的古詩為基點輻射,連帶出其它相關的古詩來學習。采用自由背誦,注意等級差異。在古詩背誦中,可鼓勵學生充分發揮潛力,積極背誦古詩。每背過10首古詩,便可獲得相應等級的稱號,依次為詩客、詩俠、詩仙、詩神、詩圣,學生們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熱情參與。
3.組織詩朗誦會:每期兩次從所學古詩詞中精選20首,讓各小組選出代表參加比賽,選出優勝小組。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培養;興趣
古詩是中國燦爛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華,是我國悠久歷史里一顆璀璨的明珠,也是人文教育和語言文字學習的豐富資源。它就像一杯陳年醇香的佳釀,滋養著炎黃子孫的血脈;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著民族的魂魄。常吟古詩,可以陶;臺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養他們的詩學素養。小學語文教材中就選編了數十首古詩,由此可見,古詩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就更應充分重視古詩教學,并力求探索出教學古詩的新思路。
任何一首古詩,都有及其豐富的“背景”資源:詩人的生活經歷與創作歷程;與古詩密切相關的創作故事;古詩涉及的相關典故、傳說;詩人的相關詩作;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詩人的創作風格等等。如果聯系特定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加以研究,就能走近詩人。教師應引導學生全面系統地了解了古詩的“背景”,體驗古詩的內容、情感、思想。學生才能夠真正地走進古詩中去,去領略古詩所表達的奇妙意境。如《江雪》一詩,詩人柳宗元通過自己的所見,展示了一位老翁在寂靜、凄涼的寒江上獨釣的情景。詩人為什么寫一個老翁在這樣的季節、這樣的地方垂釣呢?其中的感情,學生很難一下子領悟出來。這時就應該讓學生去搜集、查詢作者的有關資料,讓學生搞清楚這首詩的寫作背景,了解柳宗元是巧妙地表達自己被貶后的那種失意寂寞的情懷和不愿與當權者同流合污的思想。
1 情感引領,架起文學橋梁,教師是關鍵
古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要想使學生具有激情,教師首先要做到有熱情,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慣性,使教學方法多樣化,力戒刻板。在進行每課古詩教學時,都應批準激情點,以此做契機。如《贈汪倫》是摯友篇;《靜夜思》是思鄉的主題曲;《登鸛雀樓》則既抒發志向又蘊涵哲理,每首詩作都飽含詩人的深情。教師只有以情激情、找準情感基點,才能使學生在情感的驅使中學習語言,才能使學生從中獲取情感與人文精神的養料,從而豐富學生的感情世界,開啟藝術想象力,從中汲取文學營養。
2 解意,讀懂詩文內涵
解意,主要是解釋字意,掃除文字障礙,理解詩句的大意。古詩語言含蓄凝煉,思想雋永,情感細膩,只有正確理解,才能領略流淌在字里行間的情感美、內涵美。首先,是理解字義。除了要準確理解基本的字詞含義外,尤其要注意引導學生理解古詩殊的語法現象,讓學生懂得古今漢語的一些變化,避免望文生義。①注意一詞多義,如“停車坐愛楓林晚”中的“坐”,“兒童急走追黃蝶”中的“走”,“可憐九月初三夜”中的“可憐”;②注意單音節詞,有些單音節詞現在已經發展成雙音節詞,如“飛入黃花無處尋”的“尋”,理解字義的時候需要注意;③注意雙音節詞,有些雙音節詞現在仍然使用但意思有了變化,如“卻看妻子愁何在”中的“妻子”,“妻子”,現在就是指一個人――妻,但在古語中妻是妻,子是子;④注意通假字,如“死去元知萬事空”中的“元”,“不教胡馬度陰山”中的“教”。五是注意修辭手法的運用,如《春夜喜雨》運用了擬人手法,將春雨比擬得惟妙惟肖,煞是喜人。然后,是理解句意。幫助學生理解詩句,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直譯法,一種是意譯法。到底使用何種方法,也要靈活運用,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翻譯,比較一下哪種方法好,哪種方法合適,就選用哪種方法來理解全詩,以便更準確地理解和領悟。
3 悟境,領略詩意境界
古詩的意境,是詩人強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動的客觀事物相契合所創造出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古詩講究的是用精煉的語言、豐富的想象創造意境。小學教材中收錄的古詩凝練優美,往往表現了深刻的意蘊和動人的境界,但是由于小學生生活經歷不多,情感體驗相對較少,古詩中的語境是教學的難點所在。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可從補充材料、反復誦讀、情景再現、聯想對比、借助多媒體課件等多個方面入手,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入詩文,領會意境,通過多讀、多想、多聽、多看,還原描繪的形象,從而由表及里,品味特有的意境,領會蘊含道理,促進審美意識的形成與升華。
4 拓展閱讀,培養詩趣,課外延伸,積淀文化底蘊
我們不能就詩教詩,教師要勇于把語文課堂的觸角伸向更廣闊的天地,也就是學生的生活和大自然。古詩詞距離學生遙遠,有很多詩詞都有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這就要靠學生具有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在學習前要閱讀、收集大量與本詩有關的資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這一次次的積累中,學生的語文功底,領悟理解力才能漸漸地厚重起來。另外,在學完一首古詩后,可以由此及彼地進行相關鏈接。當學生有了一定數量的積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進行組詩的教學,學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讓他們感受到在古典文學中,自己所知僅是滄海一粟,從而激起他們更強烈的學習欲望。那么為了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古詩課堂,當學生已水到渠成之時,我們要啟示學生自己去創作詩文,開絕句佳詞賞析會、結詩社,寫讀書筆記、點評詩文,進行研究性學習,為自己出詩集、辦詩文報等,學生從背詩、賞詩到作詩,經歷了一種生命的快樂。引導學生發現美、欣賞美,走進詩詞歌賦的王國,享受美感體驗和揮灑才思的愉悅與幸福,是師生共同生成的大課堂,這是最令人歡欣鼓舞的成功的古詩教學。
總之,古典詩詞是我們偉大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結晶,是我們的寶貴財富。一個沒有傳統的民族是可憐的,一個擁有傳統卻不知道珍惜的民族是可悲的。優秀古詩詞是小學教育的重要資源,優美的詩詞,深刻的內涵,高遠的意境,流傳的佳句,精湛的語言,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我們廣大語文教師只有重視古詩詞的教學,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正確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學有效的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才能使學生熱愛古詩詞,熱愛祖國優秀的文化,引導學生去發現它的美,欣賞它的美,享受美感的體驗,以此來豐厚孩子們的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