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04 21:29:23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糖尿病護理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參考文獻從字面上的意思來說就是引用參考他人的學術研究,我們參考了他人的作品就應該列出參考文獻,這是每一個作者應有的基本品德和素養。下面是學術參考網的小編整理的關于糖尿病飲食護理論文的參考文獻,給大家在寫作當中做個借鑒。
糖尿病飲食護理論文的參考文獻:
[1]陳文彬.診斷學第五版[M].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
[2]葉任高.內科學第五版[M].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9
[3]向紅丁.糖尿病患者飲食指南[M].知識出版社,1999.1
[4]葉任高,內科學第五版[M].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9
[5]胡鵬,陶靜,徐蓉.飲食體驗卡在2型糖尿病患者飲食教育中的應用[J].護理學報,2012,19(9):233-234.
[6]劉桂英,楊桂云,李琦.糖尿病患者的護理和健康教育[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21(5):186-187.
[7]袁麗,杜軍艷,吳伯鵬,等.糖尿病患者應用簡明飲食處方的效果觀察[J].護理學報,2010,11(1):199-201.
糖尿病飲食護理論文的參考文獻:
[1]張靈秀,阿依努爾·買買提.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對妊娠結局的影響[J].亞太傳統醫藥,2012,10(7):163-164
[2]吳莉莉.護理干預對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妊娠結局的影響[J]中國美容醫學,2012,12(9):382-383
[3]楊黎,喬玉環,劉偉靚.血糖控制對妊娠糖尿病妊娠結局影響的臨床分析[J].醫藥論壇雜志,2011,16(7):101-102.
[4]吳鳳會,錢雷,孫長虹,等.綜合護理干預對妊娠糖尿病孕婦妊娠結局的影響[J].臨床醫學工程,2011,18(12):1939-1941.
[5]萬金華.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對妊娠結局的影響[J].江西醫藥,2011,46(11):1034-1036.
[6]劉晰嵐.人性化護理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母嬰結局的影響[J].當代護士,2012,23(6):48-50.
[7]文笑.飲食指導對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巨大兒出生率的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26):78.
糖尿病飲食護理論文的參考文獻:
[1]關玲.飲食控制對妊娠糖尿病的治療作用[J].遼寧醫學雜志,2011,25(2):102-103.
[2]范巖峰,王宏,蔡李倩,等.糖耐量試驗結果對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婦飲食調理效果的預測價值[J].中國婦幼保健,2010,25(36):5380-5383.
[3]景小凡,喬蓉,李鳴,等.妊娠期糖尿病與孕婦飲食及生活方式的病例-對照研究[J].衛生研究,2010,39(2):209-211.
[4]董薔,崔丹,李秋潔,等.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飲食控制的循證護理[J].護理學報,2010,18(1B):31-33.
[5]宋伶.老年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教育[J].護理研究,2007,22(5C):1334—1335
[6]富愛.糖尿病飲食治療的問題及對策[J].護理研究,2006,20(4C):1058
1.1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85例,以上患者經臨床檢查及血糖測定后符合糖尿病臨床診斷標準,排除認知障礙、意識障礙及主要器官功能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42例,男29例,女13例,最小年齡41歲,最大年齡82歲,平均年齡(62.4±6.7)歲,病程3-12年,平均病程(8.6±1.8)年;觀察組43例,男28例,女15例,最小年齡42歲,最大年齡83歲,平均年齡(62.3±6.7)歲,病程3~13年,平均病程(8.6±1.7)年。以上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展開對比。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糖尿病保守治療,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給予優質護理。優質護理具體內容如下:(1)健康認知:根據不同患者的個體情況差異,由專業護師制定健康認知計劃,從而給予患者合理指導。在對高齡患者指導過程中,對患者存在的疑問應耐心解答,保持語速適中并對重點部分進行反復強調,由此來提升患者用藥依從性及健康教育認知水平。(2)心理護理:當前臨床對于糖尿治療還未能達到根治水平,所以糖尿病治療過程較為漫長,治療過程中多數患者可能會喪失治療信心和耐心,從而并不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治療、服藥依從性也較差。通過心理護理給予患者積極心理疏導,幫助患者消除負面情緒,并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樹立起治療信心。(3)飲食護理:根據患者不同情況制定針對性的飲食計劃,對于病情穩定的患者,應按照早中晚各1/3主食量進行分配,對病情不穩定患者應保持每天少食多餐,護師應教會患者如何正確計算其食用食物的含糖量與熱量。(4)運動指導:指導患者進行適時適量的運動,避免空腹鍛煉。在運動過程中若出現出汗、四肢無力及頭暈等癥狀時應停止運動并及時進食,出現并發癥時應及時送醫就診。
1.3療效判定
于患者出院后6個月對其進行隨訪,采用藥物治療依從性(CPAT)評分標準具體分為主動依從、被動依從等三類。采用生理健康評定自量表進行患者生活質量評定,主要包括患者日常生活功能、器官功能及身體活動功能。
1.4統計學分析
此次研究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17.0對相關數據進行處理,以(x-±s)形式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采用x2檢驗。若P<0.05則二者間存在顯著差異,且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服藥依從性對比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用藥依從性狀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生理健康狀況對比
采用生理健康評定自量表對患者日常生活功能、器官功能及身體活動功能進行評定,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在以上3個方面均優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關鍵詞】糖尿病;社區護理
糖尿病是由不同原因引起胰島素缺乏或周圍組織對胰島素發生抵抗,致使機體血糖、蛋白質、脂肪代謝異常,以慢性高血糖為突出表現的疾病,是一種慢性終身性疾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變,糖尿病患者正不斷增多,其并發癥日趨嚴重,成為威脅人們健康的主要疾病[1]。目前,只有出現并發癥的或因其他原因需要住院治療外,大部分患者在社區通過門診長期治療,缺乏持續專業性的指導,社區的護理尤其重要。護士在社區采取靈活多樣的衛生宣傳、定期訪視、持續性的專業指導方式對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的有效控制、提高生存能力和生活質量、防止并發癥起重要作用。
1糖尿病的社區護理措施
1.1指導患者血糖水平的維持無論是胰島素依賴性糖尿病還是非胰島素依賴性糖尿病都必須把血糖維持到正常水平,只有這樣才能減緩糖尿病的發展,延遲并發癥的發生。指導患者控制血糖維持到正常水平非常重要,定期到患者家里探望、詢問病情,了解病情進展。
1.2教會患者低血糖的防止糖尿病患者應歸納出定量按時進餐、按時用藥和定時監測的規律性,不要過于饑餓,也不要過飽,不能盲目地限制食物和水分的攝入,外出時必須隨身攜帶面包、餅干、糖塊以防止低血糖的發生。
1.3指導患者及家屬實施糖尿病的合理飲食護理飲食治療是糖尿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在飲食的控制中家屬的支持非常重要,糖尿病患者的飲食原則是在合理控制總熱量的基礎上,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的攝入量,一般比例為碳水化合物占總熱量55%、蛋白質占總熱量20%、脂肪占總熱量25%,膽固醇攝入限制在300mg以下,因為脂肪攝入多易引起酮癥酸中毒,10歲以下兒童蛋白質可以稍多,每日需要的總熱量可按勞動強度分為輕、中、重,同時應注意飲食應清淡,低鈉鹽、高纖維素,做到不吸煙、不喝酒。
1.4進行有效的心理護理糖尿病病程長,治療效果不明顯,不易堅持用藥,并且為終身性疾病的特點,給患者造成了許多心理障礙,如:緊張、焦慮、孤獨、抑郁、絕望等,這些心理因素可使病情加重,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因此社區護士應對社區患者進行心理指導和心理護理,根據患者的文化程度和興趣愛好組織文化娛樂活動,如門球比賽、散步、打太極拳、練氣功、鼓勵患者短期旅游,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如:聽音樂、練習書法、繪畫、養鳥等來增添生活樂趣,以宣泄患者的不良情緒,加強患者積極的情感體驗,降低不良情緒的影響,保持積極、穩定、愉悅的心理,有利于糖尿病的康復和控制。
1.5指導并督促進行運動治療向患者及家屬宣傳運動療法的重要性,并付諸行動,運動療法的原則是因人而異,循序漸進,相對定時、定量、適可而止,教會患者運動量的簡易計算方法:運動中脈率次數達到170-年齡、進餐后1h運動、最好不要空腹運動,以免發生低血糖。運動能增強脂肪細胞中酶的活性,加速脂肪的分解,促進多余脂肪的分解,控制肥胖,使血脂降低。對2型糖尿病患者運動療法可改善患者胰島素抵抗,促進葡萄糖利用使血糖下降。運動療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家屬的理解支持顯得很重要。
1.6實施有效的藥物治療指導社區患者合理用藥,強調患者主動性和自覺性,而不是機械地遵醫服藥,鼓勵患者對自己的行為做記錄。對1型糖尿病患者,教會其胰島素的注射技術,對口服降糖藥的患者要嚴格掌握用藥時間與進餐配合,了解藥物副作用的表現,出現異常及時去醫院診治。
1.7教會患者糖尿病足的預防及護理平時應穿柔軟透氣的襪子,鞋要寬松軟底,不要穿緊身的衣褲和鞋子,不要光腳走路,指甲不要修剪過短,不要自行刮雞眼,每晚用溫水洗腳,用柔軟和吸水性強的毛巾,輕輕的擦干腳部。冬天用熱水代和電熱器取暖是不宜直接接觸皮膚,避免燙傷。一旦發現局部出現傷口、水皰、皮裂、疥瘡要及時到醫院處理。
1.8其他護理措施加強糖尿病患者的定期檢查和高危人群的篩查,防患于未然。注重個人衛生和皮膚的護理,避免接觸堅、硬、燙的物體,以減少皮膚受傷和感染的機會。
2討論
2.1連續性的健康教育是堅持治療的關鍵糖尿病患者在社區治療時,缺乏專業醫護理人員的監督和指導,對疾病的治療和監測均有較大的隨意性,規律治療過程易受個人生活習慣、對疾病的認知、性格及生活環境的影響,特別是初次診斷治療的患者,缺乏對疾病治療和不良預后的認識,增加治療的隨意性,從而影響治療效果[2]。有報道[3]2型糖尿病患者有記憶力降低,早期的認知功能減退的現象,健康教育的效果與患者的記憶和學習能力密切相關。社區護士對其進行連續的疾病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使患者及其家人對疾病治療的要求、監測的要點、不良藥物反應的預防及處理、并發癥的防治形成一個正確的認知,通過不斷的學習,強化正確的方法,干預其建立健康的行為,促使患者能堅持正確的治療方法,獲取有效的治療效果。
2.2定期的社區訪視是保證正確用藥的措施該疾病需終身治療,隨時監控,長期的綜合治療必須由患者自己實施,是否遵醫囑治療直接影響其治療效果。由于治療環境由醫院改變為社區的生活場所,患者的治療將受到不同時期、不同情境的生活因素的影響,糖尿病患者進入社區后患者的遵醫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從而影響治療效果。社區護士堅持定期的家訪,除做好疾病知識教育外,還對患者的正確用藥和監測有及時的指導作用,同時對患者保持有效用藥有警示作用,加強患者參與的自主性和自信心,提高患者的遵醫率,保證用藥的正確性和有效性。通過家訪避免了電話等信息隨訪中患者回訪信息的不真實性和不準確性。
2.3定期復診是使并發癥得以早診斷、早治療的有效方法糖尿病的治療時間較長,長期的治療會讓患者產生懈怠情緒。血糖的有效控制易受不同因素的影響,出現不同的病理表現和不同臟器功能的損害,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機體對不良反應的應激能力降低,出現不同的并發癥。特別是老年人,由于其反應差,不能早期發現而延誤病情,致較多的并發癥。糖尿病患者在社區的治療中,應在社區護士的正確指導下實施有效的治療措施,同時應根據血糖控制情況定期到醫院進行復診,確定治療的有效性,及時進行相關治療方案的調整。通過專科復診查體可使并發癥得以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存能力。
【參考文獻】
1何坪.社區護理.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3,130-133.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本院行動態血糖檢測的300例老年T2DM患者。T2DM診斷符合WHO相關診斷標準。300例患者中男223例,女77例;年齡60~87歲,平均年齡(73.29±10.22)歲;病程6~27年,平均病程(17.07±8.94)年;體質量指數(BMI):23.4~27.5kg/m2,平均(24.8±2.83)kg/m2;糖化血紅蛋白(HbA1c):6.5~8.4%,平均(7.09±1.23)%。共有160例患者存在血糖波動異常。分析老年T2DM患者血糖波動的相關影響因素,對160例血糖波動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8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觀測方法
1.2.1動態血糖監測(CGM)
所有入選的300例老年T2DM患者均進行CGM(美敦力動態血糖監測儀)。動態血糖監測儀每10秒接受一次信號,每5分鐘存儲一個平均值,每天記錄288個血糖測定值。共佩戴72h,72h后進行數據分析。
1.2.2血糖波動幅度指標
①血糖標準差(SDBG):動態血糖監測獲得血糖值的標準差。②平均血糖波動幅度(MAGE):動態血糖監測期間,當血糖波動幅度大于SDBG為一次有效波動,此次波動的峰值與谷值的差值為波動幅度;所有波動幅度的平均值為MAGE。
1.2.3血糖波動幅度評價標準
參照2011年版《中國血糖監測臨床應用指南》:血糖波動正常范圍為:SDBG<1.4mmol/L和MAGE<3.9mmol/L;SDBG≥1.4mmol/L和MAGE≥3.9mmol/L作為異常血糖波動。
1.3護理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采用針對性護理模式,干預周期為1個月,具體如下。
1.3.1制定合理的健康教育計劃
①向患者講解疾病發生發展及預后,增強患者對疾病健康知識的認知程度,告知患者遵醫行為對疾病治療效果的影響,使其認識到遵醫行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②向患者詳細講解各種降糖藥物的保存、使用方法、低血糖等副作用表現及處理方法;③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個體化的飲食療法和運動療法方案;④出院前向患者講解血糖儀的使用方法及血糖正常范圍,告知來院復查時間;⑤電話回訪,了解患者的遵醫行為情況,強化以上健康教育內容。
1.3.2心理干預
①了解患者的負面情緒原因,給予合理的解釋,解除患者心理壓力,樹立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使其積極配合治療;②糖尿病患者的焦慮、緊張情緒一般是由于對疾病認知的不足造成,應及時對患者進行健康知識宣教,告知其治療方案、效果評價方法及治療進展等,緩解其因對疾病的未知而造成的恐懼心態。③糖尿病患者大多具有自卑心理,容易受到傷害,因此應給予其足夠的尊重,幫助其面對現實,接受疾病的挑戰,積極配合治療;④做好患者家屬工作,使其配合醫護人員,鼓勵患者戰勝疾病,配合治療。
1.3.3工娛療法
活動內容一般包括手工藝勞動、文娛活動、體力勞動等,應由醫務人員按病情選擇進行。
1.3.4放松療法
又稱為松弛療法,首先為患者提供一個安靜、整潔、舒適的環境,最初在護理人員指導下進行全身肌肉放松練習,掌握后自主進行放松練習。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實施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異常血糖波動檢出率比較
300例老年T2DM患者中,共有160例患者存在血糖波動異常。女性和男性異常血糖波動檢出率分別為71.43%、47.09%,女性異常血糖波動檢出率明顯高于男性,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3.946,P<0.05);不同年齡和不同體質量指數患者異常血糖波動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047,P>0.05);病程<10年、10~20年和≥20年患者的異常血糖波動檢出率分別為(26.67%VS50.0%VS78.13%),病程≥20年患者異常血糖波動檢出率最高,病程10~20年患者次之,病程<10年最低(χ2=4.874,P<0.05)。糖化血紅蛋白(HbA1c)<7.0%和≥7.0%患者的異常血糖波動檢出率分別為40.53%、66.67%,HbA1c≥7.0%患者的異常血糖波動檢出率明顯高于<7.0%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077,P<0.05)。
2.2兩組血糖控制效果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FBG、2hBG及HbA1c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個月后,兩組的血糖指標均較干預前明顯改善,觀察組患者改善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血糖波動是指血糖水平在波峰值和波谷值之間變化的不穩定狀態。研究發現,糖尿病慢性并發癥不僅與遺傳因素和血糖控制水平有關,并且與血糖的波動關系密切。有研究發現血糖波動對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發生發展的影響程度超過了血糖絕對水平升高造成的影響。王國鳳等對674例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隨訪,發現血糖波動是外周神經損害和血管病變的獨立危險因素。但是,也有部分研究質疑血糖波動與糖尿病并發癥之間的關系。糖尿病與并發癥流行病學研究(EDIC)對T1DM患者進行長期隨訪,采用MAGE和SDBG作為血糖波動指標,結果顯示視網膜和腎臟病變與HbA1c水平關系密切,而與血糖波動無關。因此,目前血糖波動與糖尿病慢性并發癥關系的爭議主要集中在T1DM,原因可能與T1DM和T2DM不同的病理機制有關,T1DM是由于胰島β細胞的功能衰竭造成,血糖波動主要原因是低血糖,而低血糖對并發癥的影響主要是活化凝血功能,而激活氧化應激卻并不明顯;T2DM是由于胰島素抵抗造成,血糖波動主要原因為餐后高血糖,對并發癥的影響主要為激活氧化應激,因此血糖波動與T2DM更為密切。目前,有關血糖波動相關影響因素研究報道尚比較少見。本研究對行CGM的老年T2DM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調查老年T2DM患者血糖波動的影響因素,結果發現老年T2DM患者的血糖波動與性別、病程及HbA1c水平有關,與年齡等無關。女性T2DM患者的血糖波動異常的檢出率高于男性的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部分學者認為,絕經后女性的雌激素水平降低,胰島素敏感性下降,缺乏胰島素對血糖的精細調節,因此老年女性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動增加。目前,尚缺乏糖尿病的病程長短對血糖波動影響的研究報道,本研究結果顯示T2DM病程的延長是血糖波動異常的獨立危險因素。血糖波動的主要原因有藥物引發的低血糖和餐后高血糖,兩者均和胰島素抵抗和分泌不足有關,隨著T2DM患者病程延長,胰島β細胞的功能逐漸減退,胰島素分泌不足和胰島素抵抗更加嚴重,因此血糖波動幅度增大。此外,本次研究發現HbA1c水平是血糖波動的影響因素,HbA1c越高發生異常血糖波動的風險越高,具體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本研究還發現,年齡并不是老年T2DM患者的影響因素,年齡的增加與異常血糖波動并不相關。基于以上影響因素,臨床護理人員應認識到初發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在強化健康宣教的同時,重視心理干預,使患者擁有一個積極正面的心理狀態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本研究采取綜合護理模式對初發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護理,在重視健康宣教和心理干預的基礎上又引進了工娛療法和放松療法,研究發現工娛治療轉移病態注意力,減輕病態體驗,克服焦慮、抑郁或恐懼等負面情緒,糾正病態行為;放松療法可以抑制交感神經功能,增強副交感神經功能,調節內分泌及植物神經系統,主要可用于治療各種焦慮性神經癥及恐怖癥。
4結語
1.1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綜合治療,包括控制血壓、擴血管、降顱壓、改善循環等治療。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
①血糖檢測:糖尿病合并腦梗死患者由于其腦梗死的發生,引起機體應激反應,會使血糖急劇升高。
②飲食護理:控制飲食可達到控制血糖的效果,需長期對患者進行飲食的指導和護理。
③藥物護理:定期給予藥物治療,控制病情的發生發展。觀察組患者給予護理干預:
①病情觀察:2型糖尿病合并腦梗死患者生命體征多不穩定,需及時了解患者病請,監測患者生命體征。
②健康宣教:對患者進行宣教,使患者及家屬了解病情相關知識以及注意事項等。消除患者對病情不了解而引發的恐懼、恐懼心理。
③加強基礎防護:糖尿病合并腦梗死患者恢復是一個長久過程,需要安靜舒適的環境。加強患者基礎防護,做好每日對患者身體的清潔,預防并發癥的發生。
1.2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后的恢復情況及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等。
1.3療效評價標準
根據治療標準:顯效:護理后臨床癥狀恢復正常;有效:護理后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無效:護理后臨床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自制有關護理滿意度問卷調查,在護理結束后發放給患者進行回答,不能回答者由家屬進行。滿分100分,分為滿意:≥90分;一般滿意:60~89分;不滿意:<60分。問卷回收率100%。
1.4統計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
2結果
2.1治療效果
兩組患者護理后發現,觀察組、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分別為97.06%、82.35%,觀察組明顯較好,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滿意度
兩組患者護理后,回收問卷統計發現,觀察組滿意度為100%,遠高于對照組滿意度的85.2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關鍵詞:糖尿病;飲食療法;護理
為了提高糖尿病患者的飲食治療及護理,我科于2005年3~5月收治住院的38例糖尿病患者進行飲食情況的調查,發現大多數病人均對糖尿病相關飲食知識不了解,在家飲食處于失控狀態,有的不吃米飯,只吃蔬菜。有的信所謂的偏方,只吃一兩種食物,還有諸多不良嗜好如嗜煙酒。針對上述情況,均對患者進行營養咨詢,并對飲食進行合理配制及配合臨床用藥和護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臨床資料
糖尿病患者38例,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齡25~76歲,病程15天~10年,職業有退休工人、農民、教師、打工者等,正常體重25例,肥胖13例,1型糖尿病2例,2型糖尿病36例,15例患者合并糖尿病視網膜、腎病等病變。
2方法
(1)根據患者的年齡、性別、身高、體重、工作性質、勞動強度、有無并發癥等因素來控制總熱能攝入,以標準體重(kg)=身高(cm)-105計算,然后根據臥床休息、輕體力活動20~25kcal/(kg・d),肥胖或消瘦者減少或增加5~10kcal/(kg・d)。(2)碳水化合物提供飲食總熱量的50%~60%,應包含多種成分及較高含量的可溶性纖維素,每天應多吃蔬菜及粗米面制品,應以蠶豆、小麥、新鮮水果(不含糖)作為每餐基礎[1];(3)20%~25%的熱量來源于脂肪和油類食物,其中不到30%的熱量應來自飽和脂肪,飲食以保持清淡為宜。食鹽限制在10g/d以內,特別是伴有高血壓的病人。(4)蛋白質不超過總熱量的15%,如魚、海產品、無皮雞肉、堅果等。(5)少食多餐,食物選擇可根據各地不同食物品種和飲食習慣所決定,一日三餐,定時定量,三餐熱量分配為早餐1/3、午餐1/3、晚餐1/3[2]。
3結果
38例糖尿病患者通過平均一個多月合理飲食,并配合藥物治療(口服降糖藥、胰島素)后,均見臨床癥狀緩解,結果均采用平均值±標準差表示,飲食治療前與飲食治療后比較,差異有顯著性。實驗室檢查如下。
3.1糖尿病治療前后FBG、TG、Tch、HDL-c變化見表1。
表1糖尿病飲食治療前后FBG、TG、Tch、HDL-L的變化值(略)
3.2飲食療法對腎功能影響見表2。
表2飲食療法對腎功能影響(略)
4護理體會
4.1心理護理患者一旦受到疾病的折磨,心理波動很大,需要從心理上給予耐心疏導,講解有關糖尿病知識,以達到最佳配合,并能使患者能及時做到自我監測、自我調節。
4.2飲食護理制定食譜應對患者基本情況、病情、飲食習慣而制定。同時,糾正病人不正確的的飲食觀念和生活習慣,食譜多樣化,一日三餐比例恰當,合理分配。
4.3進餐注意事項應用胰島素治療,須按時進食,在注射后30min進食,以免發生低血糖。
4.4加強營養咨詢和宣教工作使患者懂得控制飲食對疾病治療重要意義,主動配合治療,長期堅持。
4.5注意觀察觀察患者血糖波動范圍,進食情況和體重變化,及時調整飲食治療方案。如有的病人喜吃面食,可以把部分米飯換成面條等。
4.6出院指導遵醫囑,按時用藥,并保持有規律的飲食制度,避免過度勞累,指導患者根據病情制定家庭食譜,介紹可用食物及成分,如食物中蛋白質、脂肪、糖、維生素含量及食品交換方法,并囑患者定時復查。
經治療后,患者FBG、TG、Tch有下降趨勢,HDL有上升傾向,患者在采用飲食治療后腎功能保持穩定,血肌酐、尿素氮水平呈下降趨勢,說明飲食療法對糖尿病患者有明顯的治療作用,飲食治療既控制總熱量,減輕胰島負荷,且能糾正代謝紊亂,保持機體營養平衡。
[參考文獻]
根據患者分組不同給予不同健康教育措施,其中對照組患者給予普通的常規健康教育護理,試驗組患者則給予全程的健康教育護理。具體措施如下:①尋找經驗豐富、專業知識過硬的科室主任,內分泌科、眼科、營養科等科室的主任醫師、護士長等組建健康教育小組,由科室主任統籌管理健康教育小組事物,協調各醫師間工作。由內分泌科醫師負責指導病患治療,同時組織健康教育活動和對疑難問題的解答,其他科室的醫師負責進行輔助治療和健康指導。而護士長及護士具體實施操作患者保健與護理工作,并注意實時監測血糖。②在科室主任的帶領下制定健康教育路徑,并組織相關人員進行實施,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過個體化健康教育模式,實施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③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實施中,具有專業知識的醫護人員是成敗的關鍵,因此應注重對全程健康教育實施者的培養。同時也應該注意在全程健康教育過程中的團隊合作,以達到最優效果。
2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護理后血糖水平變化情況和有效率、對糖尿病相關知識掌握情況和對護理滿意度。判定標準①顯效:經過治療和護理后患者FPG水平達到3.9~6.0mmol/L(70~108mg/dL);好轉:經過治療和護理后患者FPG水平達到6.1~6.9mmol/L(110~125mg/dL);無效:經過治療和護理后患者FPG水平仍然高于7.0mmol/L(126mg/dL)。顯效率加好轉率為總有效率。②糖尿病知識掌握率判定標準:通過量表結果來評定,其中高于20分者為良好,15~20分者為一般,低于15分者為差。掌握率為良好率加一般率。③護理滿意度評價:采用我院設計的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進行評定,護理人員發放并向患者說明填寫方法及注意事項,問卷填寫完畢后按時收回交予相關負責人員,然后對資料進行統計。調查問卷中每個條目分為不滿意、基本滿意、滿意、非常滿意4項,分別賦予1~4分,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總分≥80分為非常滿意,70~79分為滿意,55~69分為基本滿意,<55分為不滿意)
3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4結果
4.12組患者護理后FPG水平比較試驗組患者中護理前FPG(9.3±2.7)mmol/L,護理后FPG(5.9±2.0)mmol/L,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1.80,P<0.05);而對照組患者護理前FPG(9.2±2.6)mmol/L,護理后FPG(7.0±2.0)mmol/L,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7.99,P<0.05)。2組患者治療前FPG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25,P>0.05);2組患者治療后FPG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26,P<0.05)。
4.22組患者護理后總有效率比較試驗組患者護理后顯效者29例,好轉者22例,無效者17例,總有效率為75.0%(51/68);而對照組患者護理后顯效者15例,好轉者24例,無效者29例,總有效率為57.4%(39/68)。2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73,P<0.05)。
4.32組患者護理后糖尿病知識掌握率比較試驗組患者護理后對糖尿病知識掌握良好者33例,一般者19例,差者16例,掌握率為76.5%(52/68);而對照組患者護理后對糖尿病知識掌握良好者15例,一般者25例,差者28例,掌握率為58.8%(40/68)。2組患者護理后糖尿病知識掌握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84,P<0.05)。
4.4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試驗組患者中非常滿意者30例,滿意者19例,一般滿意者9例,不滿意者10例,護理滿意度為85.3%(58/68);對照組中非常滿意者8例,滿意者18例,一般滿意者18例,不滿意者24例,護理滿意度為64.7%(44/68)。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69,P<0.05)。
5討論
論文關鍵詞:結腸癌;糖尿病;護理
近年來糖尿病及結腸癌的發病率均有逐漸上升的趨勢,而手術仍是目前治療結腸癌的主要方法,合并糖尿病患者手術耐受性下降,危險性增加,圍手術期的護理對于結腸癌伴糖尿病病人的順利恢復尤為重要。我院自2004年1月~2006年12月共收治41例結腸癌伴糖尿病病人,現將圍手術期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一、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41例患者中,男24例,女17例,年齡36~78歲,平均53歲,糖尿病診斷按1999年WHO診斷標準,糖尿病病程5~17年,平均8年,入院時血糖618~1917mmol/L,平均914mmol/L,手術前血糖平均711mmol/L,入院后給予糖尿病飲食,停用口服降糖藥,改用胰島素皮下注射,使血糖控制在810mmol/L以下。
1.2腫瘤部位及病理特點回盲部11例,升結腸肝區9例,橫結腸9例,降結腸7例,乙狀結腸5例。
手術前結腸鏡檢查提示:狀腺癌14例,高、中分化腺癌12例,低分化腺癌8例,未分化癌7例。
1.3手術方式本組病人全部采用靜脈復合氣管插管麻醉。右半結腸癌根治性切除術20例,橫結腸切除9例,左半結腸及乙狀結腸癌切除12例。
二、結果
本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2413d,無圍手術期死亡病例,腹部切口感染2例,切口裂開1例,均延期愈合。肺部感染2例,泌尿系感染1例,加強護理和抗感染治療后恢復。無手術后吻合口瘺及大出血。
三、術前護理
3.1心理護理由于患者伴有糖尿病,害怕手術后切口感染,擔心手術能否成功,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里障礙,表現為悲觀、恐懼、焦慮等心理反應,這不僅給患者帶來心理壓力,導致血糖波動,而且還會干擾手術麻醉的順利實施,從而影響治療效果。我們針對患者不同心理反應,將病情詳細地向患者及家屬介紹、介紹相關知識、列舉成功病例等,讓他們對疾病有正確的認識,主動配合各項治療措施。
3.2腸道準備清潔腸道是術前準備的重要環節,清除腸腔內積糞,使腸腔空虛,最大限度地降低腸道內細菌的數量和毒力,有助于手術后吻合口的愈合和減少術后感染的機會。本組病例中所有病人均采用手術前3d進食流食,適當靜脈補充能量,術前1日晚及手術日晨給予肥皂水清潔灌腸。
3.3調整飲食術前積極與醫生配合制定糖尿病飲食計劃,可根據患者具體身體營養狀況,合理進行飲食中糖、蛋白質、脂肪的分配比例,并向患者及家屬講明飲食的重要性,以取得理解、配合,每日攝入總熱量按25千卡/(kg·d)計算,碳水化合物占總熱量50%~60%,至少每日攝取量為250~300g,適當增加蛋白質的比例,使其占總熱量不低于20%,以增加蛋白質和糖原的儲備,脂肪所占比例一般不超過總熱量的25%。每天3~4餐,按1/5、2/5、2/5或1/7、2/7、2/7、2/7的比例分配,術前3d進流食,如牛奶、豆漿、米湯等,注意補充維生素、電解質,總之術前既要使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又要保證有充足營養。
3.4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與手術并發癥的發生率呈正相關,因此,要嚴格掌握術前血糖水平,一般空腹血糖在810mmol/L以下,但不低于610mmol/L,餐后2h血糖在1010mmol/L左右即可,同時監測尿糖、尿酮變化。術前1周停用口服降糖藥,改用胰島素皮下注射,劑量可根據血糖高低調節,降糖速度不宜過快,以免發生低血糖。
四、術后護理
4.1的護理患者返回病房后應去枕平臥,待病人完全清醒、生命體征平穩后,可改為半臥位,以減輕呼吸困難,有助于腹腔引流,使炎癥局限化,并可減輕傷口縫合處的張力,有利于傷口愈合。
4.2引流管的護理患者術后常帶有胃管、尿管及腹腔引流管,回病房后應及時將各種導管接袋或負壓器,并妥善固定,防止受壓、扭曲、脫出。隨時觀察引流管是否通暢,準確記錄引流液的量、性狀、色澤變化,并注意負壓器是否處于負壓狀態,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
4.3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①加強呼吸道管理,預防肺部感染:由于手術麻醉創傷,可引起呼吸容量減少,造成呼吸增快變淺,同時切口疼痛,患者害怕咳嗽、呼吸,痰液多而粘稠難以排出,容易引起肺部感染。因此,患者麻醉清醒6h后生命體征平穩時,應協助病人定時翻身、拍背、咳嗽、咳痰,并配合霧化吸入化痰藥,促使呼吸道痰液及時排出,減少肺部感染的機會,本組有2例患者發生肺部感染,經加大抗生素用量或調整抗生素,增加霧化吸入次數后感染得到控制。②防止切口及泌尿系感染:由于糖尿病患者蛋白質合成能力降低、組織修復能力減弱、免疫功能下降致使抗感染能力減弱,且長期高血糖有利于細菌的生長,使感染難于控制,不利于傷口愈合。因此,術后除積極控制患者血糖、每天嚴格按無菌要求換藥、應用高效廣譜抗生素外,還要加強傷口周圍皮膚及會護理,及時擦去汗液,勤換內衣、床單,每日溫水洗手足,病情許可時盡早拔除尿管,嚴密監測體溫及傷口愈合情況。③積極控制血糖:術后血糖的控制對糖尿病患者渡過圍手術期相當重要,可預防感染、吻合口瘺、傷口裂開等并發癥的發生,且并發癥幾乎都發生在術后2周內。因此,術后2周控制血糖至關重要,一般術后常規用胰島素,4~6h檢測血糖、尿糖、尿酮1次,根據血糖情況調整胰島素用量,防止發生高血糖、低血糖或酮癥酸中毒。如患者出現心慌、手抖、出冷汗、乏力或病人煩躁不安、呼吸深大、面頰潮紅、惡心、嘔吐等癥狀時,應立即報告醫生進行處理。本組有2例患者發生低血糖,均為胰島素輸入過快導致,經減慢液體滴速,靜脈輸注葡萄糖后緩解。無1例發生酮癥酸中毒。
4.4營養支持患者術后需禁食,手術應激后機體分解代謝旺盛,能量消耗增多,因此,要注意供給足夠的能量和各種營養素,以滿足機體的需要及促進傷口愈合。①禁食期間,每日靜脈補充葡萄糖150g,胰島素和糖的比例為1:4,并注意補充電解質、氨基酸、脂肪乳等。②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促進胃腸功能恢復,一般術后3~4天病人排氣又沒有腹脹的感覺,就可以進食少量流食如米湯等,但量不宜過多,以后可以逐漸向普食過渡并將胰島素改為皮下注射,且忌術后暴飲暴食或者進食過多的粗纖維食物,如韭菜、芹菜等,以免引起腸梗阻。③研究表明,鋅與DNA、RNA和蛋白質的生物合成有關,傷口的愈合需要鋅的參與。因此,飲食中應注意補充鋅和有利于鋅吸收的維生素,避免有礙鋅吸收的植酸、膳食纖維和過多的銅、鎘等。④補充足夠的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C和B族維生素,維生素C是合成膠原蛋白的原料,為傷口愈合所必需,故應大劑量供給。
參考文獻:
[1]熊蓮花,李素娥.大腸癌術前不同腸道準備方法觀察[J].實用護理雜志,2004,20(3):2392240.
[2]BYreneMF.Thecourseofpoorbowelpreaparationforcolonoscopy.[J]TheAmeRicanJournalofGastoenterology,2002,97(7):158721590.
[3]辛革.老年人結直腸癌圍手術期的處理[J].醫師進修雜志,2003,26(6):3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