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例學習計劃8篇

時間:2023-03-14 15:03:46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條例學習計劃,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條例學習計劃

篇1

關鍵詞:計算機應用能力;信息化教學;教學改革;實踐活動

DOIDOI:10.11907/rjdk.162689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7800(2016)012-0189-02

0 引言

計算機應用能力是指利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包括計算機硬件和軟件系統的操作和維護能力、辦公自動化軟件操作能力、圖形和圖像等多媒體處理能力、程序設計能力、網絡應用能力以及網絡信息安全防護能力等。計算機應用能力是衡量軍校學員素質與能力的重要標志,信息化條件下提高學員計算機應用能力,對培養高素質軍事人才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軍隊信息化建設的新形勢對信息化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養具有一定計算機應用能力和較高信息素養的人才隊伍勢在必行。計算機技術作為信息社會的核心技術,在我軍信息化建設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而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則是軍隊信息化建設的關鍵。軍隊院校是培養高素質軍事人才的搖籃,應將熟練操作計算機并具備使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目標貫徹到計算機基礎教學中。

1 在計算機課程的教學中提高學員計算機應用能力

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軍隊信息化人才培養的目標,給軍隊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作為軍隊院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工作者,應通過不斷深化教學改革與實踐,激發學員求知欲,提高學員的學習興趣,培養學員自主學習計算機知識和掌握計算機技能的意識,提高學員計算機應用能力,為軍隊信息化建設培養更多高素質的計算機應用人才。

1.1 合理設置計算機課程體系

計算機課程已成為軍隊院校人才培養方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礎課程,其課程設置是否合理與科學顯得非常關鍵。目前,教育部對高等院校開設計算機基礎課程有明確要求,將計算機基礎課程劃分為3個層次:計算機文化基礎、計算機技術基礎與計算機應用基礎。筆者所在學院將計算機課程分為三門必修課程和兩門選修課程,三門必修課程分別為《大學計算機基礎》、《程序設計基礎》、《數據技術及應用》,兩門選修課程分別為《計算機多媒體應用基礎》與《計算機網絡與信息安全》。三門必修課程安排在大一和大二學年開設,兩門選修課安排在大三和大四學年開設,遵循了知識體系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學員在大學四年期間能連續學習計算機知識。

1.2 及時更新教學內容

計算機技術發展十分迅速,計算機基礎課的教學內容要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及時更新,同時由于計算機基礎課程所涉及的教學內容多、操作性強、應用廣等特點,要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突出教學內容的操作性和實用性,著力提高學員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和應用能力。

《大學計算機基礎》是第一門計算機基礎必修課程,主要介紹計算機的基本知識、原理、技術和方法以及常用操作系統和應用軟件的使用。在該課程教學中,應及時補充計算機的新知識新技術,拓寬學員知識面;對教學中使用的操作系統和應用軟件的版本要不斷進行升級,并注重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學員計算機基本操作技能和計算機應用能力[1]。《程序設計基礎》是第二門計算機基礎必修課程,主要介紹Visual Basic程序設計語言的功能、語法及編程。該課程教學中,應增加算法與數據結構、結構化程序設計、軟件工程等方面的基礎知識,為本課程學習奠定理論基礎。《數據庫技術及應用》是第三門計算機基礎必修課程,在該課程的教學中,應增加分布式數據庫系統、數據倉庫、數據挖掘等數據庫新技術,并結合具體應用系統,引導學員進行需求分析、數據庫設計、代碼設計以及系統調試,提高學員設計數據庫應用系統的能力。

1.3 改進教學方法

隨著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教學中普遍采用了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但大多仍然采用“填鴨式”、“滿堂灌”等傳統教學方法,忽略了計算機基礎課程實踐性強的特點,造成理論與實踐相脫節;教學仍然以教師為中心,忽略了學員的主體地位,造成學員學習興趣不濃,自主性不夠[2-3]。傳統教學方法難以培養學員的計算機應用能力。

針對計算機基礎課程操作性強的特點,在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中,應采用講練結合、案例教學、任務驅動法等教學方法,以提升教學效果。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利用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學員通過課堂操作練習,將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讓學員在“學中練”、“練中學”,自主學習,激發學員學習的積極性。在《程序設計基礎》課程的教學中,針對不同章節內容,可設計大量的教學案例,按照“引入問題、分析問題、引出所學知識、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歸納總結”的教學思路,引導學員用所學的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問題,充分調動學員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數據庫技術及應用》課程教學中,針對數據庫應用系統的設計,利用任務驅動教學方法,通過“創設情境、確定任務、研究完成、效果評價”的教學思路,以任務為牽引,將教學內容設計到各種任務中,通過任務分析、討論、完成與總結,提高學員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4 改革考試評價機制

考試是教學評價的一種重要手段,而非目的。通過考試,檢測學員學習的效果,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其目的是提高教學質量。傳統的計算機基礎課考試大多以閉卷、筆試為主,理論考核多,應用考核少;客觀性試題比例大,而綜合性應用題比例小,這種考核方式和考試內容不能充分發揮學員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更不利于學員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培養。

計算機基礎課程考試要圍繞以培養學員計算機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為出發點,考試內容應體現應用性和綜合性,而對學員綜合應用能力的考核則是考試的重點。從考試內容而言,應側重于學員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操作技能、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方面進行考核,可以增加分析題、操作題和設計題的比例,減輕學員記憶負擔,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能力提高上[4]。從考試方式而言,可采用多種考試方式相結合的形式,比如:對必修課程可采用筆試和上機考試相結合的方式,增加上機考試的比例;對選修課程而言可采用系統設計方案、創藝設計、論文等形式。

2 通過計算機實踐活動中提升學員計算機應用能力

為激發學員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員計算機應用能力,在進行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的同時,可通過課余時間開展各種實踐活動,學員不僅可以學習更多與計算機相關的理論、知識和技術,還可以提高計算機應用能力。

(1)舉辦計算機學術講座。為豐富學術活動,活躍創新氛圍,每學期舉辦“軍經講壇”活動。借此活動,瞄準計算機學科發展的新知識和新技術,并結合現代后勤對復合型軍事后勤人才的培養要求,精選主題,精心準備,為學員舉辦計算機學術講座。

(2)創辦各類計算機興趣小組。為激發學員學習興趣,在學員中創辦各類計算機興趣小組,如:平面設計興趣小組、動畫設計興趣小組、程序設計興趣小組、計算機網絡興趣小組等。學員根據興趣和特長參加不同的興趣小組,為各個興趣小組布置相應任務并定期進行指導和講評。

(3)組織學員參加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學習完《大學計算機基礎》和《程序設計基礎》兩門課程后,組織學員分別參加全國計算機一、二級等級考試,并將等級考試的成績與這兩門課程的期末考試成績掛鉤。為了提高計算機等級考試的通過率,為學員提供考前培訓,增強學員計算機等級考試的信心。

(4)激勵學員參加各類計算機競賽。為激勵學員提高計算機應用能力,學院每年舉辦一屆“計算機應用能力競賽”,對獲獎的團體和個人進行表彰和獎勵。鼓勵學員參加總部的動漫作品創作競賽,并對參加競賽的學員提供輔導,每年都會獲得了不同等級的獎項。在學員中選拔優秀選手參加全國“藍橋杯”計算機程序設計大賽,賽前對學員進行系統培訓,都獲得了較好成績。

3 結語

隨著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以及各種計算機活動的開展,教學改革效果明顯,學員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得到顯著提高。業余上機的學員人數明顯增加、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通過率也逐步提高。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是一個長期的實踐過程,需要不斷深化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著力提高學員的計算機應用能力,為軍隊信息化建設培養更多高素質的計算機應用人才。

參考文獻:

[1] 徐紅云,解曉萌.大學計算機基礎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

[2] 谷希謙,陳鋒.軍隊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J].軍事經濟學院學報,2011(4):16-19.

篇2

1.調查對象

2.調查步驟

<中學生化學學習與非智力因素關系調查>表于1995年4月到1995年6月分別在七所中學發放,并完成調查,測試時間為15分鐘。

二、調查結果

三、幾點啟示

1.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調動其學習化學的積極性

從調查結果可知,初三學生對化學的興趣大于高中學生,男學生對化學興趣又大于女學生,究其原因,是因為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化學實驗中那些瞬息變化的各種現象,令學生們感到新奇和興奮,由此產生了直接興趣,這是初中學生和男學生對化學更感興趣的主要因素,但這種興趣是短暫的,隨生隨滅。如何使這種興趣持續下去,使學生對化學從有趣轉化為樂趣,這是我們每位化學教師,尤其是初三化學教師所應注意的問題。往往一位高中學生對化學仍感興趣,并且由樂趣轉化為志趣時,其初三的化學教師起了很大啟蒙作用,而學生一旦對化學產生了興趣,必將在化學上成為有所作為的人才。怎樣使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持續下去,本人認為最好做法是以趣增趣——也就是說,不但初三化學教師,高中化學教師也應盡量創造條件,增加實驗數量,增加實驗的能見度,增強實驗的趣味性。另外,也不妨利用課外興趣活動制作些趣味化學作品(如睛雨書簽、銀葫蘆、水中花園等)作為對化學學習有成績的學生的獎品。還有,在上課講解時,應盡量把生活和生產中的有關化學知識與書本上的內容聯系起來,使學生們感到,化學既是一門有趣的學科,又是一門有用的學科。這樣,學生的直接興趣只要持續一段時間,量變引起質變,學生必將由有趣轉化為樂趣。只要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學習積極性被調動,一定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素質。

2.培養學習化學的毅力,提高學習的持久性

調查數據表明,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成績之所以會隨著年級升高而減弱和降低,除了因高中化學難度增加而跟不上,或學的學科多了使學生的興趣發生了分化轉移等原因外,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學生在學習上的意志不夠堅強,或者說在學習上的毅力不夠。要使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持久地保持下去,培養學生的學習毅力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

人的意志品質從具體來說可分為自覺性、果斷性、堅持性和自制力四個方面。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毅力也可從這四個方面加以考慮。

(1)自覺性的培養:化學教師在傳授化學知識的同時,一定要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抱負教育和成就教育。

(2)果斷性的培養:對學生敢于提問題和回答問題不但及時表揚和鼓勵,而且給于適當記分(作平時分累記),對學生中好的學習方法及時肯定并加以提倡。分析試卷時,應強調回答問題要全面考慮,當機立斷,決不優柔寡斷、草率從事,使學生逐步形成有獨立見解、辦事果斷的人。

(3)堅持性的培養:決心大而行動小,有信心而沒有恒心,這是學生的通病。教師通過對學生恒心的培養,使學生逐步養成具有堅定意志、頑強毅力的人。

篇3

爆炸發生后,鐵嶺市銀州區消防局組成火災調查組對現場進行了詳細的勘驗,對知情人進行了走訪,現已經查明這是一起由糧食陰燃分解出的可燃氣體與空氣混合后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火源發生氣體爆炸引起的。

1、現場概況

發生爆炸的洞庫是鐵嶺市銀州區武裝部的戰備洞庫,位于鐵嶺市銀州區龍山鄉(由于是戰備設施,建設時間不詳),洞庫長130米,高3米,寬3.2米,南北走向,呈“L”形,兩側對稱布置小洞室,洞庫總容積3126立方米,在洞庫的另一側設置有安全出口,但是出于日常管理方便的考慮,這個安全出口的2扇大門已經關閉并用土掩埋,洞庫內部空氣基本不流通,空氣潮濕。洞庫內部洞頂壁設有100W白熾燈,距玉米跺頂部0.75米,其控制開關設置在洞庫外部,內部無其它用火、用電設施。洞庫周圍沒有可燃氣體管道或可燃液體管道通過。

經過有關部門允許,個體工商戶曹樹柏于20__年4月10日將25萬公斤玉米存放到該戰備洞庫,品種分別為:108、180和法育1號,其中108屬于高糖粘性玉米,共有2500公斤,采用塑編袋包裝。其它玉米采用麻袋包裝,108、180、法育1號按照由北至南的順序依次貼鄰存放。為了方便運輸和管理,玉米垛距洞庫墻壁保持0.5米間距,與洞頂保持0.8米間距。

2、勘查所見

洞庫外門北20米內地面散落玉米及少量玉米炭化結塊,呈放射狀,兩把庫門鎖具被機械破壞,無撬壓痕跡,防護門兩側混凝土墻體有鐵制品碰撞后的痕跡,凹坑深1毫米,相對應防護門鐵制構件有碰撞痕跡。洞內北門與玉米垛之間15米的地面上灑落有玉米,由垛至北門地面玉米層厚度依次減少,距玉米垛北端南6米處有玉米炭化痕跡。起火處玉米包裝物為塑編袋,相鄰處玉米包裝物為麻袋。塑編袋、麻袋均有燃燒痕跡。玉米堆垛兩側0.5米寬垛距被流淌的玉米填實。起火處對應洞庫穹頂有明顯濃密煙重,牢固不易擦掉,煙熏范圍2.2×7米。起火處剖面勘查玉米炭化區域呈“V”字形,底端距地面15厘米,“V”字形高1.15米,“V”形頂寬2.2米,炭化區域內玉米炭化結塊,中心地帶玉米炭化物有光澤,炭化物之間有孔洞和縫隙。在大“V”字形西側0.5米處有另一小“V”字形玉米炭化區,內部玉米炭化結塊,結塊之間有孔洞和縫隙,中心區表面有光澤,周邊結塊表面無光澤,相鄰玉米種子焦黃至正常顏色。以上兩個“V”形炭化區所見為剖面。在對大“V”形炭化區底部西側進行擴大剖面勘查范圍時發現在其底部有2個小玉米炭化區,與大“V”形炭化區獨立,其中西側第一個小炭化區高25厘米,寬17厘米。與大“V”形相鄰區處的玉米焦黃且與西側的小炭化區分隔處玉米也呈焦黃狀態。西側第二個的小炭化區范圍高24厘米寬23厘米,2個小炭化區內部玉米炭化特點與大“V”形炭化區相同。洞庫內部無明顯炸點,電氣線路和開關、保險裝置無變化。

3、訪問情況

在對知情人進行訪問的過程中得知:20__年5月10日19:00左右,也就是爆炸發生前一天的晚上,距離爆炸現場東北30米下風處的李某聞到了玉米的焦糊氣味,且在其周圍沒有野外用火現象,亦沒有工廠生產。洞庫更夫王某證實:20__年5月11日凌晨4時聽到沉悶的爆炸聲,到室外巡視時發現洞庫外北門地面灑落有玉米,鎖具破壞,洞庫門敞開,灰白色煙氣從洞庫內部向外散發。貨主曹某證實:洞庫內部除儲存25萬公斤玉米外無其它任何物品,玉米包裝物為塑編袋和麻袋,20__年4月10日玉米入庫后至爆炸發生沒有進行檢查。

4、玉米的發熱和自燃

4.1、玉米的特點和屬性。玉米屬于谷類,糖的含量很高,而108玉米的糖含量更高,約占干體物質的70%以上,其它物質為蛋白質9.9%,脂類4.4%,其它水份、灰份占16.3%。由此可見,玉米主要是由C、H、O三種元素組成,屬于可燃固體物質。因此它具有可燃固體物質的一般屬性,同時玉米是以堆垛的形式儲存的,具備蓄熱條件,還具有自燃的特點。

4.2、玉米的自燃過程。玉米的發熱自燃一般認為是微生物、自身呼吸作用和吸濕放熱共同作用產生熱量積聚的結果,要經過出現、升溫、高溫和自燃四個階段。

4.2.1、出現階段。首先是玉米中的糖類和蛋白質因親水性而吸收洞庫中的水分,進行吸濕放熱過程,這一過程使玉米的含水率增加,同時由于玉米的吸濕放熱作用使堆垛內部的溫度升高,為增強微生物呼吸作用提供先決條件。在這種條件下,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明顯提高,放出大量的熱,玉米開始升溫,出現發熱現象。

4.2.2、升溫階段。當玉米堆垛內部溫度達到35~40℃時,由于霉菌的新陳代謝作用使玉米堆垛內部的溫度升高,水分增加,當濕度達到75%~85%以上時,在白、黃曲霉的聯合作用下,可以使玉米的溫度升高到50~55℃,這時玉米已經顯著變質,多數中溫微生物已經不能發育,呼吸活動停止。

4.2.3、高溫階段。當溫度達到50~55℃,相對濕度可以達到90以上,由于蒸發作用,玉米堆垛內部的溫度可以降低,停止發熱或者溫度下降,但是在少數毛菌、無殼菌、煙曲霉菌等高溫霉菌的作用下,玉米的溫度還會繼續升高,溫度可以達到65℃以上。這時幾乎所有的霉菌都已經停止了生命活動,通常情況下,發熱停止。玉米高度腐敗,不能利用。

4.2.4、自燃階段。微生物在高溫下分解玉米的有機物時可以產生低燃點的碳氫化合物,這些碳氫化合物主要以甲烷為主,還有少量的乙醇,只要有充足的氧氣,玉米中的有機化合物還將繼續分解,產生新的熱源,同時釋放出氣體后的玉米形成多孔炭,吸附蒸汽和其它氣體,蓄積熱量,繼續升溫,最后導致玉米的自燃。但是這些可燃氣體不可能全部被分解或吸附,仍然有一部分釋放出來,散發到空氣中。

5、氣體爆炸成因分析

空間氣體爆炸起火,必須具備3個條件:1是存在可燃性氣體;2是在一定的空間內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其濃度在該氣體的爆炸極限范圍內;3是有點火源,其能量必須大于爆炸性混合物的最小點火能量。

5.1、可燃性氣體來源分析。玉米在自燃的準備和發生的過程中,玉米中復雜的有機物如糖類、脂類被微生物分解,產生低燃點簡單的碳氫化合物,主要是甲烷.,以及 部分醇類和一氧化碳氣體,其中醇類屬于未被完全分解的有機物,在高溫的作用下,醇類以氣態的形式散發到空氣中。由于在玉米自燃的過程中,堆垛內部氧氣稀少,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又消耗了一部分氧氣,玉米在氧氣缺少的情況下進行不完全燃燒,產生一氧化碳氣體。以上氣體部分被釋放到空氣中。因此,甲烷、.一氧化碳氣體和醇類氣體成為氣體爆炸的可燃氣體來源。

5.2、爆炸性混合物形成分析。戰備洞庫的用途決定了它的空間是密閉的。以發生爆炸的洞庫為例:洞室為混凝土整體澆注,洞庫長130米,高3米,寬3.2米,南北走向,兩側對稱布置小洞室,洞庫總容積3126立方米,洞庫大門封閉,內部空氣基本不流通,是比較典型的密閉空間。扣除玉米所占的約300立方米體積,洞庫內部凈容積為2800立方米左右。由于玉米在自燃的準備和發生的過程中所釋放的氣體以甲烷為主,因此以甲烷的爆炸極限5~16計算,達到甲烷的爆炸極限所需要的甲烷氣體體積分別為:下限——2800立方米×5=140立方米,上限——2800立方米×16=448立方米。以每100公斤玉米釋放14.31立方米甲烷計算,2700公斤玉米分解可以釋放出14.31立方米/百公斤×2700公斤÷100公斤=386.37立方米的甲烷氣體,遠遠超過甲烷發生氣體爆炸的最低計算當量,也處在甲烷爆炸所需計算當量范圍內(140立方米<386.37立方米<448立方米﹚。因此具備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條件。

5.3、點火源分析。甲烷的點火能量為0.47mj,引燃溫度為537℃。而玉米在發生自燃后最終會形成明火燃燒,溫度在800℃以上,能量也遠遠超過甲烷的點火能量,可以點燃甲烷氣體。因此玉米自燃后的明火燃燒可以成為甲烷氣體的點火源。

從以上分析不難得出結論:這次戰備洞庫的爆炸是由于洞庫內部無抽濕設備,空氣潮濕,內部儲存的玉米因吸收空氣中的水分,導致玉米含水量增加,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堆垛內部溫度逐漸升高,促使玉米在自燃的準備和發生的過程中釋放出甲烷、一氧化碳、醇類等可燃氣體,這些氣體在洞庫密閉的空間內與空氣混合形成氣體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發生爆炸。

參考文獻:

火災現場勘查群眾出版社(1989年版)薛純山、張國珍編著.

火災事故調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版)公安部消防局編著.

篇4

關鍵詞: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TPACK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7)10-0073-05

一、問題提出

教育信息化是推動教育改革、實現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手段。作為教育教學的實踐者,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直接影響著教育信息化的順利推進和有效開展。師范生是未來的教師,其信息化教學能力的高低直接關系到能否承擔起實施信息化教學的重任。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培養已成為師范生培養的重要目標。目前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水平如何,能否M足走上工作崗位的需要?影響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水平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更好地促進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有必要對上述問題進行研究。

TPACK是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的簡稱,國內學者一般將其譯為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法知識,由技術知識(Technological Knowledge)、教學法知識(Pedagogical Knowledge)和學科內容知識(Content Knowledge)三類核心知識元素,以及三類核心元素相互作用而成的四類復合型知識元素等7個維度組成。TPACK作為教師將技術整合到課堂教學中應具備的知識框架,受到國內外教師教育和教育技術領域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我國學者對TPACK框架的研究起始于2008年左右,近兩年逐漸成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和教師發展領域的研究熱點,并開始有學者嘗試將TPACK理論應用于教師或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研究。文獻調研發現,TPACK從技術知識、教學法知識和學科內容知識及三者互相融合層面,對教師開展信息化教學應具備的知識、技能進行了分析、界定, 成為探討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組成的一個新視角。盡管提出時間不長,但已被國內外普遍認為是教師開展信息化教學的必備知識框架。本研究以TPACK為基本理論,借助TPACK的組成框架對師范生的信息化教學能力進行調查分析。

二、調查方法

1.問卷設計

經過對TPACK各類量表的綜合分析,選擇Denise A.Schmidt量表[1]作為調查問卷的設計基礎。因為該量表的測試對象是職前教師,比較符合本研究對象為師范生的定位,而且信度較高。同時借鑒了新加坡國立教育學院學者蘇梅(KohHwee LingJoyce)的TPACK量表[2]、我國學者黃冬明在Archambault量表基礎上得出的量表[3]及我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試行)》等教育信息化發展政策文件,經提煉要點指標,結合對師范生和在職教師的深度訪談,制定了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調查問卷。問卷包括三部分內容:一是基于TPACK7個維度的信息化教學能力調查問題,共22題,采用李克特五點量表法設計,每個題項選擇完全不符合、比較不符合、一般、比較符合、完全符合,分別對應得分為1分、2分、3分、4分、5分,得分越高,表明在該題項對應能力越高;二是對學校課程開設、教師榜樣示范、教育實踐機會等方面的情況調查,共6題;三是個人基本資料,共9題。

2.樣本情況

按照隨機抽樣原則,分別在東、中、西部各抽取了1所全日制重點師范本科院校(國家211工程或985工程院校)和1所全日制普通師范本科院校,共抽取6所學校。向每所學校發放200份問卷,共發放問卷1200份,回收問卷1125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968份,問卷回收率93.8%,有效問卷回收率86.0%。

在本調查中,男生287人,女生681人,分別占比29.6%和70.4%,符合師范院校男女生比例差異較大的基本情況;來自重點學校的學生544人,來自一般學校的學生424人,分別占比56.2%和43.8%,人數基本相當,差異不大。從專業分布看,涵蓋了中小學的主要教學學科,包括中文、歷史、政治、地理、英語、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音樂、美術、體育等各專業,為了統計分析,將上述專業劃分為文科、理科和藝術三個類別,分別占比53.5%、40.9%、5.6%。其中三、四年級學生占總樣本的3/4,一二年級學生較少。

三、研究結果

1.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總體不高

(1)技術知識比較薄弱

為了分析目前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總體情況,計算各維度題項的算數平均數,得出相應樣本在該維度的得分,并以此計算總體樣本在各維度的均值,見表1。調查數據顯示,7個維度得分情況為PCK>PK>TPK>CK>TPCK>TK>TCK。從得分排名看出,得分較高的三個維度都與教學法相關,得分較低的三個維度都與技術相關。得分最低的是TCK,對應的題項為“我會使用學科專用軟件(比如幾何畫板、化學計量學工具軟件等)”,僅有5.6%的師范生選擇“完全符合”、27.2%的師范生選擇“比較符合”,可見,技術與學科內容的融合是信息化教學能力組成的一大短板。

與此對應,調查了師范生對學校各方面培養的滿意度。對學校技術知識和整合知識方面培養表示滿意的師范生比例分別為38.3%和39.5%,明顯低于對學科知識和教學法知識表示滿意的師范生比例62.4%和50.3%。其中,師范生滿意比例最高的是學科知識方面的培養。具體見表2。

以上兩個調查結果互相印證,綜合分析,技術方面是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組成中較為薄弱的部分,也是師范生對學校培養較為不滿意的地方。

(2)信息化教學能力平均分剛剛及格

將各維度均值相加得出信息化教學能力總分為22.81,滿分為35分。為了直觀顯示,將滿分換算成100分,則本研究調查樣本信息化教學能力均值為65.17分,僅為剛剛及格水平。設定90分以上為優秀、80分以上為良好、70分以上為中等、60分以上為及格、60分以下為不及格,則良好及優秀人數各占5.0%、1.4%,加起來僅占6.4%,34.4%的師范生處于60分至70分之間,另有近三成中等,近三成不及格。可見,師范生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整體偏低,良好及優秀人數寥寥無幾。

2.學校的相關培養方案影響顯著

(1)開設與學科教學相關的信息技術課程的學校,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高于其他學校

與學科教學相關的信息技術課程是指根據學科專業特點開設的信息技術類課程,比如語文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等。與信息技術課、教育技術課不同,這類課程與學科教學聯系更密切,更有針對性、更實用。本次調查共調查了6所學校的58個專業(專業學科有重復),其中僅有11個專業開設了與本學科教學相結合的信息技術課程,包括中學地理多媒體制作與教學、 歷史教學幻燈片制作課、數學軟件數學分析、數字化歷史教學、信息技術與數學研究等,總體來看開設非常少。

獨立樣本t檢驗顯示,開設與學科教學相關的信息技術課程的學校,師范生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均值為24.19,顯著高于未開設該類課程的學校。

為了解是否開設與學科教學相關信息技術課程對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實際差異影響,進一步計算得出效果值為0.004,低于0.06,屬于低度關聯強度,見表3。

(2)大學課堂教師的榜樣示范有顯著影響

四成師范生認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信息技術的運用為自己做了很好的榜樣。其余6成的師范生并未感受到大學課堂中教師開展信息化教學的榜樣作用,見表4。

在大學課堂中,接受到教師開展信息化教學榜樣示范的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均值為24.15,明顯高于其他師范生,見表4。方差同質性檢驗顯示,群體樣本的方差不具有同質性,采用未假定方差齊性的Tamhane方法,對分別選擇三個選項的三組師范生進行了多重比較,數據顯示,三組學生兩兩之間均有顯著差異,見表5。

為了解大學課堂教師的榜樣示范與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的關聯程度,進行了單因子方差分析,計算得出關聯性強度系數ω2為0.092,處于0.059至0.138之間,屬于中度關聯強度。

(3)學校為師范生提供的信息化教學實踐機會越多,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越強

僅有四分之一的師范生認為學校提供了充足的信息化教學實踐機會,近三成認為學校提供的信息化教學實踐機會比較少或完全沒有,近一半認為學校提供的信息化教學實踐機會一般,見表6。

方差分析顯示,學校為師范生提供信息化教學實踐機會的多少,與師范生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有顯著關系。除選擇“完全沒有”的師范生外,學校為師范生提供的信息化教學實踐機會越多,師范生的信息化教學能力越高。擁有“非常多”信息化教學實踐機會的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總分達25.80,見表6。

為了解信息化教學實踐機會與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的關聯程度,進行了單因子方差分析,計算得出關聯性強度系數ω2為0.080,處于0.059至0.138之間,屬于中度關聯強度。

(4)師范生是否有過教育實踐經歷與信息化教學能力呈正相關

49.1%的師范生有過教育實踐經歷,50.6%的師范生從未有過教育實踐經歷。有過教育實踐經歷的師范生,在7個維度和信息化教學能力總分上,全部顯著高于沒有過教育實踐經歷的師范生。見圖 1、表7。

為了解是否擁有教育實踐經歷師范生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實際差異,進一步計算了效果值,為0.036,低于0.06,屬于低度關聯強度。

師范生是否有過教育實踐經歷與所在學校有密切關系。六所學校中,A學校和F學校師范生有過教育實踐經歷的比例分別為84.6%和89.7%,其他四所學校均處于30%左右,遠低于前兩所學校(p

(5)師范生對學校信息化教學方面的課程是否滿意與信息化教學能力呈正相關

僅有不到半數的師范生對學校信息化教學方面的課程滿意,其中5.5%的師范生非常滿意,認為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使其完全具備開展信息化教學的能力。近4成的師范生比較滿意,認為基本掌握了信息化教學的能力。近一半的師范生認為這些課程一般,只對如何開展信息化教學有了一定的了解。一成左右的師范生對這些課程“比較不滿意”或“完全不滿意”。

方差分析顯示,對學校信息化教學方面的課程滿意度與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有顯著相關。除選擇“完全不滿意”的師范生外,師范生對學校信息化教學方面課程的滿意度越高,信息化教學能力得分越高,見表8。

3.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影響因素分析

為進一步發現不同因素對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影響,將相關分析得出的各相關因素與師范生的信息化教學能力進行了回歸分析。基于調研數據,共得出五個相關因素:①23.在大學課堂中,你的老師是否恰當地開展了信息化教學,為學生做了榜樣示范?②24.學校是否開設了與學科教學相結合的信息技術(或教育技術)課程,比如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等?③25.學校是否為學生的信息化教學提供了充足的實踐機會?④27.請整體評價一下學校信息化教學方面的課程(包括教育學、信息技術、教育技術等)。⑤8.你是否有過教育實習經歷?為研究這五個變量對師范生信息化教W能力的影響程度,建立回歸方程對各影響因素及影響系數進行了檢驗,各項系數的檢驗見表9。

回歸分析顯示,除了“學校是否開設了與學科教學相結合的信息技術(或教育技術)課程”的t值在10%的置信水平上顯著,其余變量的t值均通過了1%的置信水平檢驗,表明這些變量與信息化教學能力之間存在明顯的因果關系。基于本調研數據,影響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的主要因素依次為:對信息化教學課程的滿意度、教師的榜樣示范、教育實習經歷、學校提供充足的信息化教學實踐機會、開設與學科教學相關的信息化教學課程。師范生對學校信息化教學方面課程的評價每降低一級,信息化教學能力會降低24.1%;教師恰當的開展信息化教學,榜樣示范程度每提高一級,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會提升16.4%;有過教育實習經歷的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會提升13.2%;學校為師范生提供充足的實踐機會每降低一級,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會降低10.3%;學校開設信息技術教育課程的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會提高5.6%。

四、思考建議

1.重視信息技術能力培養,優化信息化教學課程

整體來看,師范生的信息化教學能力不高,平均分剛剛及格。按百分制計算,能夠達到80分以上的師范生人數只有5.4%,大部分處于及格到中等之間,三成師范生不及格。一方面,在對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影響因素的分析中,對學校信息化教學課程的滿意程度是本研究中影響最大因素。另一方面,半數以上的師范生對學校的信息化教學課程并不滿意。為此,建議學校重視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一是重點提升師范生信息技術能力,不僅教會師范生某種技術,更要培養師范生信息化意識和信息化學習能力,教會師范生利用各種信息手段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在信息技術課、教育技術課之外,增設與學科教學相關的信息化教學課程,目前大部分學校開設信息技術課、教育技術課,開設與本學科教學相結合的信息化教學課程的專業非常少,而這正是師范生直接了解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最佳途徑;為了與實踐相結合,建議聘請一線優秀學科教師授課,將他們在實際教學中積累的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信息化教學方法與師范生分享。

2.倡導教師的榜樣示范,鼓勵大學課堂中信息化教學的開展

數據分析顯示,教師的榜樣示范與師范生的信息化教學能力顯著相關。有學者研究得出,教師的示范會通過影響師范生的學科文化觀念與教育技術實踐間接作用于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發展,實習指導教師的教育技術信念會對師范類實習生產生“燈塔”效應[4]。本研究發現,教師的榜樣示范程度每提高一級,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會提升16.4%,教師的榜樣示范對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而信息化教學也容易成為大學課堂中被忽視的部分,為此,建議在師范類高校課堂中倡導教師積極開展信息化教學,不僅為了教學效果,也為了師范生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真正將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貫穿各門課程,而不是將此重任單獨落在信息化教學課程上,形成多方位、立體化的信息化教學培養模式。

3.提供各種教育實踐機會,引領學校積極探索教育實習開展方式

調查顯示,僅有四分之一的師范生認為學校提供的信息化教學實踐機會充足,不到一半的師范生有過教育實踐經歷。在調查中,設計了一道開放題“在信息化教學培養方面,你希望得到學校怎樣的幫助、支持”,從回收問卷看,八成以上的回答是要求增加實踐機會。可喜的是,目前師范生教學實踐方面的不足已經引起教育主管部門的重視,2016年3月17日,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加強師范生教育實踐的意見》(教師[2016]2號),從教學實踐的組織形式、規范開展、考核評價、實踐基地、經費投入等方面對如何加強師范生教育實踐提出了具體意見,要求切實落實師范生教育實踐累計不少于1個學期制度。基于本研究的數據相關分析顯示,有過教育實習經歷的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會提升13.2%,學校為師范生提供充足的實踐機會每降低一級,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會降低10.3%。可見師范生對教育實踐機會的要求非常迫切、普遍,教育實踐機會對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影響非常顯著。為此,建議師范學校積極落實關于加師范生教育實踐的相關規定,探索教育實習開展方式,提供各種教育實踐機會:一是增加校內實踐機會,比如開設實踐指導課程,由學生輪流講課、生生互評、教師指導,舉辦教學實踐比賽等活動,在大學校園內通過多種途徑、多種方式盡可能提供更多信息化教學實踐機會;二是提供校外實踐機會,調查表明,所在學校組織安排教育實習的師范生中,有過教育實習經歷的比例遠遠高于所在學校不組織安排教育實習的師范生。對于師范生培養來說,教育實習本就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建議學校切實做好師范生的教育實習工作,由學校出面聯絡實習地點,安排教師帶隊指導,統一組織安排,讓每一位師范生都有機會走上中小學講臺,開展實踐、自我提升。

參考文獻:

[1]Denise A. Schmidt ,Evrim Baran, Ann D. Thompson, Punya Mishra , Matthew J. Koehler , Tae S. Shin.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TPACK):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n Assessment Instrument for Preservice Teachers[EB/OL].http://files.eric.ed.gov/fulltext/EJ868626.pdf.2015-4-20.

[2]Koh,J.H.L.,Chai,C.S.,Tsai,C.C..Examining the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of Singapore Pre-Service Teachers with a Large-Scale Survey[J].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2010,26(6):563-573.

篇5

關鍵詞:同興―寶石火山噴發帶 地球化學特征 成礦條件

一、區域地質背景

1. 地層

區域上古生界隸屬華北地層大區,內蒙古草原地層區,錫林浩特―磐石地層分區。中、新生界為濱太平洋地層區。大興安嶺―燕山地層區,烏蘭浩特―赤峰地層小區。出露的地層有古生界的二疊系、中生界的侏羅系、白堊系和新生界的全新統。

2. 巖漿巖

(1)侵入巖

區域上侵入巖類型主要為中―酸入巖,巖性有二長斑巖、花崗斑巖、石英閃長巖、正長斑巖、黑云母花崗巖和閃長玢巖,推測侵入巖的形成時代為晚侏羅世晚期,呈巖基、巖株狀產出。受控于區域構造總體呈北東向、北北東向展布。

(2)火山巖

區域上火山巖分布面積很廣,本區火山巖的時代為上侏羅統和下白堊統。上侏羅統火山巖根據其分布和巖石組合特征,自下而上劃分為滿克頭鄂博組、瑪尼吐組和白音高老組。早白堊世梅勒圖組火山巖呈不整合覆蓋于上侏羅統火山巖之上。

(3)脈巖

區域上脈巖較多,主要類型有:二長斑巖、正長斑巖、花崗斑巖、閃長玢巖及石英脈。從切割關系判斷,測區內的脈巖多形成于晚侏羅世―早白堊世。

3. 構造

大地構造位置在古生代和中生代不同。古生代一級構造單元屬中朝板塊,二級構造單元屬中朝板塊北緣古生代陸緣增生帶,三級構造單元為錫林浩特中間地塊東南緣古生代活動陸緣區。而中生代位于大興安嶺火山活動帶,同興―寶石火山噴發帶的中部。

區內斷裂構造發育,以北東向和北西向為主,構成測區斷裂構造的主體,近南北向和近東西向斷裂次之,穿插在北東、北西向斷裂間,與之相互配合構成了測區網狀構造格架。

4. 區域礦產

本區地處黃崗梁―烏蘭浩特多金屬成礦帶中、南部,已發現的礦種主要為有色金屬、稀有(土)金屬及非金屬。1∶5萬礦調新發現的呼和哈德銅多金屬礦化區和塔日馬拉哈德銅礦化點分布于本區的東部和北東部,都是與中酸性巖漿侵入有關的礦化,有進一步工作價值。

二、本區地質概況

1. 地層

(1)上二疊統林西組(P2l)

上部為黑灰色中薄層含碳質絹云母千枚巖,絹云母片巖等。下部以青灰色、灰黑色變質細砂巖、中粗粒巖屑砂巖、中粒長石巖屑砂巖與黑灰色絹云母千枚巖、含碳質黑云母片巖不等厚韻律性沉積為特點。其上被上侏羅統滿克頭鄂博組角度不整合覆蓋。

(2)上侏羅統滿克頭鄂博組(J3mk)

下段深灰色、黑灰色流紋巖、流紋質含角礫巖屑晶屑凝灰巖,流紋質晶屑凝灰巖,深灰色英安質含角礫巖屑晶屑凝灰巖為主體巖性,夾有凝灰質砂礫巖透鏡體等。

上段由灰色英安質含角礫巖屑晶屑凝灰巖,英安質含角礫晶屑凝灰巖,流紋質含角礫晶屑凝灰巖,流紋質晶屑凝灰巖,灰色中厚層狀凝灰質砂巖,凝灰質細砂巖等組成。

(3)上侏羅統白音高老組下段(J3b1)

為一套中酸性火山碎屑巖。包括灰色、青灰色流紋質含角礫巖屑晶屑凝灰巖,英安質巖屑晶屑凝灰巖,黃灰色流紋質晶屑凝灰巖,下部夾凝灰質細礫巖、凝灰質含礫巖屑長石砂巖透鏡層。

(4)全新統(Qhpal)

第四系沖洪積沙土礫石松散堆積物,沿溝谷分布。

2. 巖漿巖

(1)侵入巖

區內巖漿活動強烈,有二長斑巖、石英閃長巖、閃長玢巖,其中二長斑巖出露面積最大,約10Km2。

(2)火山巖

區內火山巖分布面積較廣,時代主要為晚侏羅世。主要的巖石類型有:安山巖、英安巖和流紋巖類;火山碎屑巖包括火山角礫巖、安山質含角礫巖屑晶屑凝灰巖、英安質含角礫巖屑晶屑凝灰巖、英安質晶屑凝灰巖、流紋質含角礫巖屑晶屑凝灰巖等。

(3)脈巖

區內脈巖也十分發育,脈巖出露的面積大小不等,長度可以從250米―1,500多米,寬度一般在幾米至幾十米之間,多形成于晚侏羅世―早白堊世。主要的脈巖類型有:二長斑巖、正長斑巖、花崗斑巖、閃長玢巖及石英脈。

3. 構造

(2)毛伊勒吐北異常C05-17

異常呈條帶狀,近東西走向,具有多峰現象,異常極值:345.70nT,異常面積: 1 km2。位于古生代林西組與侵入巖接合部位,推斷為接觸帶局部磁性物質富集,無進一步工作意義。

三、成礦條件綜合分析

本區地處黃崗梁―烏蘭浩特多金屬成礦帶中、南部,區內礦化及化探異常密集成帶,多以有色金屬為主,而且區內地質礦產工作研究程度較低,沒有進行過礦產檢查工作。

1. 成礦地質條件分析

(1)地層條件

區內出露的地層主要為上二疊統林西組(P3l)的淺變質巖和晚侏羅世的火山巖。林西組(P3l)主要為含碳質絹云母千枚巖、絹云母片巖等,晚侏羅世火山巖主要為一套中酸性的含角礫巖屑晶屑凝灰巖夾少量的中酸性熔巖,區域上均是含礦的層位。

(2)侵入巖條件

區內巖漿活動強烈,為晚侏羅世的二長斑巖、石英閃長巖、閃長玢巖,這些巖體內部及與火山碎屑巖接觸帶附近巖石蝕變強烈,主要的蝕變類型是硅化、綠泥石―綠簾石化、黃鐵礦化及局部的褐鐵礦化等。這些蝕變與礦化有著直接的關系,可能是該區尋找以銅為主的多金屬礦產的重要標志。

(3)構造條件

區內斷裂構造比較發育,主要為北東、北西及近南北向的斷裂及其派生的次級斷裂。而硅化、黃鐵礦化等可能與這些斷裂構造有關。這些斷裂可能是導礦構造,構造的發育對成礦有利。

2. 成礦地球化學條件分析

水系沉積物異常為扎呆Hs-10、扎呆Hs-12及扎呆Hs-11,異常面積在4―10Km2之間,特別是扎呆Hs-10和扎呆Hs-12號異常為多元素組合復雜異常,濃集中心明顯,各種元素套合好,具分帶性,推斷為多金屬礦化引起,是尋找以銅為主的多金屬礦產的有利地段。

3. 成礦地球物理條件分析

4. 礦產條件分析

1∶5萬礦調新發現的呼和哈德銅多金屬礦化區位于該區的東部,是與中酸性巖漿侵入有關的礦化,地表銅礦化較好,已發現礦化體多條,刻槽取樣銅含量最高為0.83%,一般在0.022―0.085%,部分樣品已達到邊界品位及工業品位,同時伴有銀、鉬的礦化。

四、成礦條件綜合分析

1. 本區位于黃崗梁―烏蘭浩特多金屬成礦帶,具備有利的區域成礦地質背景,區域上已發現多金屬礦床多處,區內地層、巖漿活動、構造及礦化蝕變特征,均顯示出良好的成礦有利條件,所以在該區進一步開展找礦工作是必要的。通過進一步的綜合地質勘查工作,區內有可能找到具有工業價值鐵、多金屬礦床。

篇6

為了全面提高執法隊員執法能力與素質,加強執法隊員理論學習,努力建設一支政治靠得住、工作有本事、執法有能力的高素質執法隊伍,現制定《tb鎮執法隊理論學習制度》。

一、執法程序及部門規章學習制度

(一)學習目的

1、熟練掌握各類執法內容的程序,保證執法程序規范,維護程序公平。

2、熟練執法文書應用范圍、填寫規范、送達方式及適用范圍。

3、規范化部門管理,維護部門運行有序、高效。

(二)學習教材。

1.《天津市靜海區鄉鎮綜合執法工作手冊》。

2.《天津市城市管理綜合執法系統案卷制作模板》。

3.《執法手冊》。

4.《生活垃圾分類執法工作手冊》。

5.部門其他文書使用規范。

6.上級下發各類執法規范。

7.部門規章及專項文書應用。

(三)學習形式

個人自學與集體研討相結合,每雙周開展1-2次集中學習,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學習與運用相結合。通過精心設計學習主題,認真安排。重點講解,專題應用,討論交流等多種有效形式,把分散學習與集中學習結合起來,熟練掌握相關內容。

二、法律法規學習制度

(一)學習目的

1.熟練掌握執法涉及法律法規條款。

2.依托法律法規提高巡查、檢查、執法標準。

3.提高執法能力,維護依法執政。

(二)學習教材

1.《行政處罰法》、《行政強制法》、《行政訴訟法》。

2.《城鄉規劃法》、《天津市城鄉規劃條例》。

3.《天津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

4.《天津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

5.《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法》、《天津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

6.《天津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

(三)學習形式

以個人自學為主,每雙周開展1-2次集中學習。通過個人自學與日常執法實踐,積累需求,明確學習導向,利用集中學習進行專項討論。

三、組織管理

1.全體執法隊員為執法程序學習組成員。

2.執法隊長任組長,負責審定學習計劃,確定學習主題和研討專題,提出學習要求,主持集中研討活動,指導和檢查組員的學習。

3.內勤人員負責編制學習計劃和準備學習資料,根據學習內容選任經驗豐富,技能掌握牢靠的隊員進行專項講解與授課。

四、學習要求

1.保證學習時間、內容、人員的落實。集中學習一般每周開展1次,每次集中學習不少于60分鐘。要利用多種途徑開展學習經驗交流,提升學習效果。每次集中學習,要提前做好準備,自學有關內容,認真準備,積極參與。

2.端正學風,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把理論學習轉化到日常實踐中去,并對日常實踐檢驗反饋到進一步學習中。

篇7

一、年人事工作的主要內容

(一)進一步加強人事工資管理工作

1.做好工資正常晉級、晉檔的統計上報核算工作。一是認真領會工資晉級、晉檔相關文件政策精神,把好標準關;二是認真統計符合晉級、晉檔條件人員,確保不漏報、錯報;三是積極指導縣(區)地稅局人教部門工資正常晉級、晉檔工作,保證按時、按質完成上報核算工作。

2.抓好退休人員的工資信息管理工作,確保退休人員的工資準確、按時發放。

3.及時辦理申請提前退休、正常退休、晉升職務、新錄用、轉正定級、安置、技術等級晉升等人員的工資核算、上報工作。

4.按時完成人事處安排的各項臨時性工作任務。

(二)進一步做好人事檔案管理工作

1.做好新錄用人員、安置人員的檔案整理、收集裝訂工作。

2.對涉及工資變動、職務變動等人員的表格,及時進行歸檔裝訂。

3.進一步加強對在職干部職工、退休人員等的檔案規范性管理工作,并做好查缺補漏。

(三)進一步加強干部人事管理工作

1.嚴格落實黨組中心組理論學習制度。一是結合年度工作實際、理論學習的相關要求,認真制定好黨組中心組理論學習計劃;二是根據計劃安排,做好相關學習材料、資料的準備工作;三是做好黨組中心組理論學習記錄、統計工作。

2.認真落實干部職工政治理論學習制度。一是制定好干部職工政治理論學習計劃,并依據計劃安排,組織好各項理論學習;二是做好干部職工政治理論學習的痕跡管理工作。

3.組織好年度專題學習教育和“五五”普法教育工作。一是按照年度專題學習教育方案、嚴格落實規定的階段、方法、內容、實踐及步驟,并結合實際,創造性組織開展好專題學習教育活動。二是利用干部職工政治理論學習日,組織好“五五”普法教育工作的落實,并結合實際,組織好“五五”普法教育的專題講座,培訓及考試工作。

4.進一步加強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公務員處分條例》、《領導干部任用工作條例(試行)》等人事管理法規性文件的學習,在吃透精神、把握標準、規范程序上下功夫。

5.認真做好公務員錄用審批、登記;干部安置、工作崗位調整、職務變動、干部任用、人員調動等各項工作。

6.按照省局人事處的安排,及時做好各項人事管理、統計、上報、審批工作。

(四)做好年度人事、工資報表和公務員、機關技術工人的年度考核工作。

1.根據省局的安排,及時組織好年度人事、工資、機構編制報表的統計、匯總、上報工作。

2.根據《公務員年度考核管理辦法(試行)》的規定,按照權限認真抓好在職公務員、機關技術工人的年度考核管理工作。

二、相關要求

篇8

一、2010年人事工作的主要內容

(一)進一步加強人事工資管理工作

1.做好工資正常晉級、晉檔的統計上報核算工作。一是認真領會工資晉級、晉檔相關文件政策精神,把好標準關;二是認真統計符合晉級、晉檔條件人員,確保不漏報、錯報;三是積極指導縣(區)地稅局人教部門工資正常晉級、晉檔工作,保證按時、按質完成上報核算工作。

2.抓好退休人員的工資信息管理工作,確保退休人員的工資準確、按時發放。

3.及時辦理申請提前退休、正常退休、晉升職務、新錄用、轉正定級、安置、技術等級晉升等人員的工資核算、上報工作。

4.按時完成人事處安排的各項臨時性工作任務。

(二)進一步做好人事檔案管理工作

1.做好新錄用人員、安置人員的檔案整理、收集裝訂工作。

2.對涉及工資變動、職務變動等人員的表格,及時進行歸檔裝訂。

3.進一步加強對在職干部職工、退休人員等的檔案規范性管理工作,并做好查缺補漏。

(三)進一步加強干部人事管理工作

1.嚴格落實黨組中心組理論學習制度。一是結合年度工作實際、理論學習的相關要求,認真制定好黨組中心組理論學習計劃;二是根據計劃安排,做好相關學習材料、資料的準備工作;三是做好黨組中心組理論學習記錄、統計工作。

2.認真落實干部職工政治理論學習制度。一是制定好干部職工政治理論學習計劃,并依據計劃安排,組織好各項理論學習;二是做好干部職工政治理論學習的痕跡管理工作。

3.組織好年度專題學習教育和“五五”普法教育工作。一是按照年度專題學習教育方案、嚴格落實規定的階段、方法、內容、實踐及步驟,并結合實際,創造性組織開展好專題學習教育活動。二是利用干部職工政治理論學習日,組織好“五五”普法教育工作的落實,并結合實際,組織好“五五”普法教育的專題講座,培訓及考試工作。

4.進一步加強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公務員處分條例》、《領導干部任用工作條例(試行)》等人事管理法規性文件的學習,在吃透精神、把握標準、規范程序上下功夫。

5.認真做好公務員錄用審批、登記;干部安置、工作崗位調整、職務變動、干部任用、人員調動等各項工作。

6.按照省局人事處的安排,及時做好各項人事管理、統計、上報、審批工作。

(四)做好年度人事、工資報表和公務員、機關技術工人的年度考核工作。

1.根據省局的安排,及時組織好年度人事、工資、機構編制報表的統計、匯總、上報工作。

2.根據《公務員年度考核管理辦法(試行)》的規定,按照權限認真抓好在職公務員、機關技術工人的年度考核管理工作。

二、相關要求

推薦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站 | 综合久久五月婷婷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 香港三级日本三级人妇精品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三级人a 起碰97视频在线观看国产 |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