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3 11:08:13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醫生品德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1.1一般資料
2007年6月至2010年1月間,我院接收小兒闌尾炎患者140例,其中男90例,女50例,年齡3到12歲,平均年齡6周歲,病人臨床表現惡心,嘔吐,右下腹痛,臨床懷疑闌尾炎進行超聲檢查。病程3-12h。
1.2使用儀器
采用探頭頻率為7.5MHz的SImenziCV70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
1.3操作方法
患兒檢查選取仰臥,使患兒腹部充分暴露,先在患兒腹部右下位置顯示出回盲部和升結腸,腸腔內存在氣體回聲,是由液氣泡破裂所致。緩慢移動探頭至盲腸末端,平放于闌尾區域,探頭兩端緩慢施壓,推開周圍組織,進行觀察,可以發現,在腹壁與腹膜后的腰大肌,髂內動、靜脈之間,發生炎癥的闌尾與盲腸相連接,接下來,仔細觀察闌尾的形態大小、內部回聲及周圍情況,如有無積液,有無炎性包塊,精確測量闌尾的外徑大小、腸壁厚度、積液范圍、腸系膜淋巴結大小,并做好詳細記錄。有必要觀測血流信號的可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觀測,腸氣較多時需要適當對探頭加壓以排開腸氣干擾。如果在患兒的右下腹沒有探查到闌尾,可以將探查范圍擴大到盆腔、右上腹以及腹膜后,以排除可能產生異位闌尾炎。最后,對炎癥闌尾進行彩色多普勒血流觀察及血流動力學參數測定,即闌尾壁動脈收縮期最大峰速(PSV)和阻力指數(RI)。
2、結果
2.1檢測結果
在140例小兒闌尾炎患者中,急性單純性闌尾炎患兒54例,占38.6%。急性化膿性闌尾炎患兒64例,占45.7%。壞疽性闌尾炎患兒14例,占10.0%。闌尾周圍膿腫患兒8例,占5.7%。其中闌尾內糞石或糞石嵌頓者患兒24例,右下腹腔淋巴結腫大患兒20例。本組140例小兒急性闌尾炎中,彩超診斷118例,準確率84%。漏診22例,其中16例均為急性單純性闌尾炎;6例為異位闌尾,包括4例化膿性闌尾炎和2例單純性闌尾炎。
2.2各型闌尾炎聲像圖特征
正常闌尾的聲像圖表現為闌尾呈臘腸形或蚯蚓狀,直徑大多小于0.6cm,呈三層結構,且三層結構清晰,腔較小,內可呈低回聲或氣體高回聲。
2.2.1單純性闌尾炎
闌尾在回盲部呈臘腸形或蚯蚓狀盲端管狀結構,直徑大多在0.8cm以下,形態略腫脹,管壁因水腫呈低回聲,三層結構尚清晰,腔內與周圍可見少量滲液或不明顯。CDFI顯示闌尾壁及周圍腸系膜血流豐富。
2.2.2化膿性闌尾炎
長軸切面呈明顯腫脹的長管狀結構,直徑大多大于1.0cm,管壁呈雙層,闌尾腔內呈液性無回聲區,橫切面可呈“靶環征”,右下腹可見較多的游離液體,可在闌尾根部糞石樣強回聲,后方伴聲影,周圍可見腸系膜淋巴結腫大。
2.2.3壞疽性闌尾炎
闌尾正常形態消失,外形明顯腫脹,管壁結構層次紊亂不清,并且與周圍組織粘連不清,若顯示闌尾壁連續性中斷,其周圍有較多的游離液體,則多提示闌尾穿孔。此時,患兒多有急性腹膜炎的聲像圖表現。
2.2.4闌尾周圍膿腫
闌尾因化膿與周圍組織粘連不清,形成雜亂回聲包塊,內回聲強弱不等,可見不規則液性暗區,呈包裹性。必要時充盈膀胱進一步檢查。
2.3闌尾處血流特點
正常的闌尾的動脈收縮期最大峰速(PSV)和阻力指數(RI)都比較低,闌尾壁血流不易顯示。當闌尾處發生急性炎癥時,闌尾會產生充血、血液的流量也隨之增大,PSV值也會隨之增高;于此同時,闌尾及周圍組織充血水腫致血管受壓,會引起RI值增高,嚴重的甚至會出現舒張早期的反向動脈血流。此外,在本組研究中,我們還發現:當闌尾發生炎癥時,不同區域由于炎癥程度的不同,也會導致PSV值和RI值的不同。
3、討論
小兒急性闌尾炎是外科最常見的急腹癥之一,最常見的發病年齡為7-12周歲,其中男性的發病幾率高于女性,男性發病幾率約為女性的1-3.5倍[3]。由于小兒的腹壁較薄,采用高頻超聲的方法可以清楚的觀察到闌尾的大小、形態、周圍系膜的情況以及腹腔內有無膿腫形成。在闌尾炎的診斷中,最為明顯的標志是闌尾直徑超過0.6cm,闌尾周圍伴有局限性積液,CDFI顯示血流信號豐富,可提示急性闌尾炎;當發現闌尾沒有明顯的增粗,又無法識別或探及正常的闌尾聲像時,則應該考慮是否有腸梗阻、腸套疊及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結石等急腹癥的可能。在急腹癥中完全可將闌尾作為一個常規部位進行檢查。
作為一條著名的文學理論,“陌生化”一詞首先由俄國形式主義學者維克多·什克洛夫斯基(Viktor Shklovsky)就藝術技巧和美學效應的關系提出。“陌生化”是俄國形式主義的核心概念,也是形式主義者最關心的問題。這個理論強調的是在內容與形式上違反人們習見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時在藝術上超越常境。
二、文學翻譯中的“陌生化”特征
翻譯是在源語文本指向的空間內的再創造,這決定了陌生化的限度;翻譯用另一種語言再表述,又是在另一種文化中被接受,這決定了翻譯的語言及文本經驗的“前在性”與文學創作的不等;而且翻譯文學還面對平行文本的挑戰。這一切造成了翻譯上的陌生化有著其特定的內涵和表現形式。
雖然翻譯界至今沒能對“陌生化翻譯”的定義給予確切,權威的解釋,但翻譯界很早就關注到了文學翻譯中的陌生化現象。在上文中已經給出“陌生化翻譯”策略定義的前提下,本部分試就文學翻譯中的“陌生化翻譯”實例進行分析研究。有文學藝術素養的譯者是讓譯本處在游離于目的語文化和源語文化之間的地帶:源語文本對于目的語文化而言是異域的,而目的語文本從文化上來說既有異于源語文化也不同于目的語文化,因此,譯文具有異域性。試看An Essay by Ronald Duncan 中的一段:Then,whilst staring at my most decrepit old tree,which stood in full flamboyant bloom,he said,half to himself:“When we were retreating to Dunkirk I often wondered what it was I was defending; and when we landed in Normandy I used to ask myself what I was fighting for... I suppose I was fighting for that there old tree of yours! Damn funny,ain’t it?”
譯文:后來,他盯著我的一棵最朽不可雕卻又盛開著火焰般的鮮花的老樹,半自言自語地說:“當年我們潰退到敦刻爾克時,我常想我們到底在保衛什么;當我們諾曼底登陸時,我又常問自己到底在為什么而戰……我想當時我是在為你的那棵老樹而戰!見鬼,太可笑了,不是嗎?”
譯文中講原文中的“decrepit”譯成“朽不可雕”而不是詞典中的“衰老的,破舊的”,采用了“陌生化翻譯”。漢語中沒有“朽不可雕”這個成語,譯者翻譯的“朽不可雕”來自典故“朽木不可雕也”,亦寫作“朽木不雕”或“朽木糞土”。“朽木不可雕也”出自《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含義是腐爛的木頭無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勢敗壞而不可救藥。
源語文本中用“decrepit”是用來形容樹木的蒼老,而并非簡單的“old”,實際上便是采用了文學上的“陌生化”;在譯文中,譯者放棄使用“衰老的,破舊的”進行字面上的直譯,力圖保存源語文本中的“陌生化”效果,將其譯成“朽不可雕”,使讀者聯想起“朽木不可雕也”的典故;同時,“朽不可雕”由于是譯者根據源語文本并結合目的語文化“改造”之后的詞語,本身就具有了“陌生化”的翻譯效果。
“朽木不可雕也”詞源本義即指“腐爛的木頭不能雕刻”,延伸為我們常用的解釋“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勢敗壞而不可救藥。”譯者使讀者在對此典故認知過程中又進一層,將其重新用來形容詞源的本體——樹木,達到了“本體——喻體(已知文學意義)——回歸本體”的螺旋式上升過程,在“喻體(已知文學意義)——回歸本體”的過程中,“陌生化翻譯”策略帶給讀者一種新奇的審美感受。不僅重新界定了“朽木不可雕也”的文學性,又將原文“decrepit”陌生化后深層次的文學性訴求表現出來,達到了極佳的審美效果。
三、結語
“陌生”是相對于“熟知”而言的,陌生化翻譯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涉及文學中的戲劇文學、美學、翻譯學等各方面,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和發掘。另外,陌生化翻譯得來的文本也有待進一步研究,通過個案分析總結出其內在邏輯,為陌生化翻譯理論提供實際的可操作性與實踐性支撐。
參考文獻:
[1]肖曼瓊.“陌生化”:從詩歌創作到詩歌翻譯[J].外語教學, 2008(2):93-96.
[2]茅盾.譯文學書方法的討論[A].1921.羅新璋編.翻譯論集[C].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337-343.
[3]Benjamin,Walter.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A].1923.Trans.
內容提要:純凈而飽滿的聲音是健康的聲音。它們是通過良好有效的練習達到的。聲樂,它的特點在于通過美好的聲音、清晰的語言來表達真實的情感。那么如何才能夠獲得美好的聲音和清晰的語言呢?首先必須具備一定的噪音條件,但只有一副好的噪子是不夠的,“玉不琢不成器”,良好的嗓音還必須經過嚴格科學的訓練,刻苦勤奮的練習,在相當一段練習時間之后,才可能獲得美好的聲音。聲樂是通過經典的嗓音和豐富的情感來表達作品的一種藝術形式。關鍵詞:健康的聲音、干凈飽滿、抒情潛力、藝術處理試論以健康的聲音抒情藝術功用在于表現,是人類表達過程中“抒發方式”的特化發展。所以,好的藝術必有不同凡響的抒發方式或一定抒發水平之上的精到的表現內容;而能緊密結合兩者的藝術是最棒的,我們認為“其思想性與藝術性結合的最好”。聲樂亦在于表現,是人類表過程中“聲音抒發方式”的特化發展。好的聲音抒發與好的聲樂作品結合為高水準的藝術品。在聲樂藝術中,后者取決于作者,而前者則取決于聲樂表現者、演唱者。
如何努力作一名合格的歌手,這里的小結是關于聲樂歌手的,合格的聲樂歌手必須具備兩點:1、健康而具有抒情潛力的聲音。2、對作品內容準確而有創造的抒發。即:以健康的聲音抒情。(一)健康而具有抒情潛力的聲音樂器產生樂音,音樂表達需要又使人們不斷的創新樂器,聲音是音樂之本,更是它不斷發展的動力。聲樂的基礎是聲音——健康而具有抒情潛力的聲音。純凈而飽滿的聲音是健康的聲音。它們是通過良好有效的練習達到的。聲樂,它的特點在于通過美好的聲音、清晰的語言來表達真實的情感。那么如何才能夠獲得美好的聲音和清晰的語言呢?首先必須具備一定的噪音條件,但只有一副好的噪子是不夠的,“玉不琢不成器”,良好的嗓音還必須經過嚴格科學的訓練,刻苦勤奮的練習,在相當一段練習時間之后,才可能獲得美好的聲音。聲樂是通過經典的嗓音和豐富的情感來表達作品的一種藝術形式。干凈——即沒有雜音。即使一個好的演唱家,當他身體即便是處于微弱的不適有時也會影響聲音的質量。對初學者來說,應在追求聲音完美的前提下隨著學習的深入逐步認識和愈加貼近地感知聲音的純凈。就經驗來說,它需要隨著學習技巧能力的逐步提升來一點一點的感知。每當我們的聲音有了某些進步后,總結中都會發現,練習過程中它們無一例外的結合了以下幾點:1、每次練聲樹立一個目的,謹慎、小心通過練聲結合以往經驗嘗試各種方法來試探著靠近這些目的;
2、上課時與老師交流,聽取意見,積極通過專業老師那遠比自己富有經驗而敏銳得多的耳朵來聽辯自己的聲音,并進行調整與固定。3、進階過程中,“正確”是相對的,階段性的(學無止境,比原來進步,則我們對進步者說這是“正確”的;但當學習進步到一定階段,當原來進步得到的現在卻相對阻礙了整體進步時,我們又稱之“錯誤”)。飽滿指歌手良好的歌唱狀態。良好的歌唱狀態是什么,眾說紛紜,但都是一些最基本問題結合各自的認識。根據自己的體會總結,從張嘴到一次發聲結束,至少要注意以下問題:“松馳——歌唱、腔體自然張開、深吸氣——擋氣、支持、托出聲音——追加以上感覺來保持并美化聲音。”(有幾點須注意:松馳非松懈,有時要先通過甚至是緊張的練習來“找感覺”,臉體指什么,哪些屬于腔體,對其認識與控制能力是逐步擴大,修正與深入的;深吸氣不是多吸氣,“托”是一種感覺,不是金科玉律;美化是個體長期積累,增加修養,獲得他人良好的指導之后才有可能做得更好。飽滿是從發生機制感知聲樂問題。而純凈更多的是一種意識與追求;純凈中,只有干凈是易捕捉的,基本的,飽滿則是對干凈的聲音線條的加工——飽滿做到了,干凈的聲音線條才能變得有光譯。飽滿還能令聲音線條更加有彈性即令聲音更有美感和韌性。飽滿非充滿,“飽”即可,這很好的暗示了共鳴腔體要合理自然的打開。“抒情潛力”顧名思主義,指具有抒情的潛力,它包括華彩與對聲音表現的控制能力兩方面。華彩是“大家”必須具備的!它的確非常重要亦是“名家”所必須的。華彩往往要通過良好有效的訓練來發掘。對聲音的控制能力是一個優秀歌唱家的必要條件。是通過無數練習與實踐獲得的聲音的控制與變化能力。這里,控制是其主要內容,前提卻是聲音——健康的聲音是最基本的。它不是與生俱來的,即使有,也是有限的一部分,對于好的歌手,這是一定要通過大量的練習與實踐才能獲得的。這種控制力可使歌手在積極良好的歌唱狀態下進一步結合自己當前的實際情況及自己的認識與理解對聲音穩定與變化進行合理藝術的控制。(二)藝術處理藝術處理的過程,是一個歌手以自己當前的歌唱狀況與控制能力結合自身修養從而進行聲音控制的過程。是在歌唱狀態穩定之上對聲音進一步的控制,而這種控制是建立在其音樂修養上的。(1)要有豐富的音樂知識和文化修養歌唱是一種藝術,而且是一種聲樂文化。僅僅學習發聲的方法和技巧是不夠的,還需要不斷地學習和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我們演唱任何一首歌曲,都有一個研究——理解——處理的過程。我們應該懂得,生動的藝術表現為只有在廣博的文化藝術修養的基礎上才可能建立。任何動人的歌唱,無論是語言、音樂、感情的渲泄和意境的創造,都是演唱者早時生活和藝術積累在內心融化后的產物。有了深厚的藝術積累,才可能深入領會歌曲的內容和美的價值,從而產生對作品的熱情,在演唱中使歌曲得到生動感人的體現。(2)作品背景的認識和生活感受力對于一名聲樂演唱者,在其具備了一定的演唱功底后,他對某一聲樂作品背景的認識程度將直接決定其在此作品上的演譯水平。對作品的認識,要從時代、年代、作者的個人背景入手。對作品背景和作者的創作狀態的認知有四點:作者完全依從當時社會主流音樂風格創作;作者有意打破當時主流風格,介于兩者之間;民意見格。有一點需要提醒:同一作者在不同階段甚至同時期的不同心情下有些同格都會有逐漸的變化甚至是突破。盡可能細的去挖掘這些不同將會使音樂具有無窮表現潛力。生活在是人的第一需要的產物,沒有對生命的愛就沒有藝術的濃郁的情感和摯烈的抒情。藝術是抒感的。沒有愛與熱情?——至少離我所知道的音樂遠些吧——你會因為無法真正理解她而愈發可悲的。你才能進一步感受音樂。歌聲之后的芳香,才能給予作品以更勢誠的表現。要表現和創造音樂,徒有愛與熱情還不夠,好只會成為作品里描寫的人物,我們還必須學會用理智來調和,只有良好豐富的感情配以精確的技術理性,藝術才能醞釀成功。感情是瞬間的,音樂作品則是“瞬間”的捕捉。延伸與積累,缺乏理性就沒有情感的積淀,總結,醞釀和升華。作為一名歌手,應該具備細膩寬厚的感情,真誠摯熱的激情,崇高而一些不茍的理性和對人文的深深的關切。
(三)體會1、專業老師的科學的建議是十分重要的。2、自己的耳力是逐漸成長的。3、對生命的關注,對事物認真、貼心的洞察。4、練聲時既要認真小心,更要始終像演講一樣的充滿熱情。5、你越認真的投入,越有收獲,越能使全身興奮進入狀態并事半功倍。6、舞臺是你最好的實踐場所。健康的聲音,富于抒情的能力,良好的修養——這就是我認為的優秀歌手所需具備的。讓我們以健康的聲音抒情吧。參考文獻:《大學生畢業論文精粹》《聲樂作品集》6
關鍵詞:錄音藝術; 完美美學; 創作; 生活;
針對錄音本身是否是藝術這一問題一直以來存在較大的爭論。大到歷史事件, 小到日常百姓生活, 時時刻刻無一不受到多種因素影響, 而現實也反過來在制約著其他事物的發展。錄音藝術作品在記錄生活的過程中進行有限度的創作, 同時作為作品的記錄者也在受到生活的改造。現實生活為錄音藝術作品創作提供了一個天然的大舞臺, 可以根據對以往生活的觀察和理解, 運用藝術創作形式將生活進行改造, 這過程正是錄音藝術作品創作的源泉。按照聲音藝術家Douglas Kahn的觀點, 音像應該挑戰音樂霸權, 就像電影挑戰戲劇霸權的戲劇藝術一樣。就西方藝術音樂錄制完美主義和不完美主義的辯證法來說, 藝術概念常常與作品尤為相關而非即興。
一、錄音藝術的內涵
錄音藝術的內涵就是把自然界中或者社會人文中存在的歷史以某種需要創造性地記錄下來。任何藝術作品的創作過程都不能脫離現實生活而孤立地存在, 錄音藝術作品也必然在貼近現實生活的基礎上而進行有限度的創作。錄音的本質是將普通的音樂重新配置轉變為藝術。有學者曾將其描述為即興藝術與不完美美學的統一。不完美主義者的錄音方法是單純地記錄歷史表現, 關注點僅為同步完整性。而完美主義者的錄音工作通過混合和編輯具有顛覆的創造性, 但這又不能回避錄音工作中圖像的制作等基礎環節。針對錄音的創意編輯, “完整的”不完美主義理想是人本主義和反對機械, 而不僅僅是浪漫主義的幻想。
二、西方錄音藝術作品的機械制作年代
錄音的發明是簡單地將歷史的本質完整記錄下來, 抑或是加入外部干預將其藝術化, 這是Walter Benjamin關于攝影與視覺藝術關系轉移到錄音和音樂中的著名論斷。雖然上世紀七十年代“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工作”專注于攝影和電影, Benjamin已經開始思考音樂產品機械復制現象。他注意到電影和攝影藝術的狀態存在諸多問題, 他堅信, 電影和攝影打破了傳統視覺藝術形式的權威, 這些媒體不應該以一個固定的并且是較長時期的藝術標準來評判。藝術的概念以及藝術地位的個人實踐構成一個整體相互關聯的結構。此外, Benjamin認為, 機械性的復制工作導致獨特音樂光環衰落 (regressive listening) 是以Adorno鼓勵錄音開始的, Benjamin更喜歡用中性的詞distracted listening來描繪。Schnabel曾憤怒地表達過這種擔憂, 他重新發現了舒伯特和莫扎特創作現代鋼琴的所有曲目, 承認“有一個可怕的恐懼, 某時某地有人聽著貝多芬奏鳴曲的錄音, 會同時吃一個肝臟三明治”。音樂的光環不是通過機械記錄再現它的工作本身, 而是鮮活的表演, 不再像普通音樂一樣傾聽音樂。盡管這個說法值得懷疑, 一些持相反觀點的人認同錄音本身就獲得了一個光環。
Taruskin的說法是極端和不可信的, 但是差強人意的錄音版本是普遍存在的, 作曲家自己對錄音解釋是獨一無二的權威。Taruskin的觀點說明了Benjamin的評論之間存在聯系, 因為他們表達立場均源于完美美學, 關注的是錄音如何重新配置音樂中的完美與不完美。Schoenberg強調了天才作曲家創作的自主權以及表演者的服從。Busoni發現口譯員的美德和表演者的個人貢獻。從不完美主義的觀點來看, 即興的不可預測性和興奮性的組合產生了立即創作的錯覺。不完美主義者找到即興創作中的美德, 超越了形式和執行中不可避免的錯誤。這些美德正是因為這樣的“未完成的狀態”而出現的, 因此, 缺陷具有積極的美學價值。相比之下, Schoenbergian的完美美學在這方面幾乎沒有得到贊揚, 完美主義傾向于支持藝術的奧妙, 而不完美主義則提出質疑。
錄音并不僅僅是Schoenberg美學的新應用, 一個完美的錄音美學旨在篩選偶然的現場表演缺陷。相比之下, 對于不完美主義者, 生活本身是有特權的, 當渴望自發創造時, 錄音具有最佳的紀錄狀態, 雖然會有失敗的風險和輕微的缺陷。不完美主義者認為, 即興和互相配合不是好的錄音。Taruskin采用完美主義的錄音審美, Benjamin持一種不完美的審美觀念, 而這種對抗從最早開始就一直處于沖突狀態。然而應該清楚的是, Taruskin和Benjamin都沒有給出完美的解釋, 錄音本身并不能對藝術光環產生正面或負面影響, 這只是錄音完美主義者的一些觀念而已。
三、現實生活是錄音藝術作品創作的動力源泉
如果說錄音藝術作品的創作是生活的精神動力, 那么現代科技的發展為錄音藝術創作而記錄現實生活提供了物質保障基礎。錄音藝術作品創作本身運用各種生動的表現形式將表象的事物具體化, 使之富有獨特的藝術美感。按照馬斯洛的層次需求理論,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 大眾不再滿足于單一的物質需求, 精神滿足有了更多渴望, 深刻感受錄音藝術可以應用于現實生活并得到普遍接受, 其需求與社會發展不可分割。
錄音藝術創作的核心是將生活、藝術、技術三者有機結合。錄音藝術創作既不是單純地利用技術手段記錄生活, 更不是毫無基礎的藝術發揮。在全球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之下, 錄音藝術作品的傳播速度不斷加快, 未來朝著技術與藝術全面融合的趨勢發展。創作對于錄音藝術作品的最終實現愈發重要, 讓錄音師對技術運用和藝術創作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也許, 關于錄音藝術創作究竟是一個技術記錄生活還是藝術加工的問題爭論可能會持續下去, 錄音美感藝術的標準如何評價在藝術起步較早的西方同樣飽受爭議, 但這一標準卻十分重要, 在實踐中決定著錄音作品的最終呈現。有幾個“底線”是必須堅持的, 比如真實性, 錄音作品的制作過程也是審美的過程, 藝術審美反過來也是對歷史事件真實的一種呼應。錄音作品巧妙地將“自定義的美”與被錄音對象的“真”兩種主要價值連結在一起。“自定義的審美”需要長期、大量的感性認知, 因而不同的錄音師創作出風格迥異的錄音“審美”作品。作為“審美主體”, 首先需要聆聽“審美客體”的真實感知, 再通過“敏感”與“深邃”兩個必備的藝術與情感素質, 將錄音作品動態地平衡起來。
參考文獻
[1].Hamilton.THE ART OF RECORDING ANDTHE AESTHETICS OF PERFECTION[J].British Journal of Aesthetics, 2003, 43 (4) :345-362.
[2].楚毅.淺談錄音藝術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J].黃河之聲, 2014 (05) :108-109.
[3].鹿楠楠.真實與審美, 解構與重塑---錄音藝術的創作維度[J].現代電視技術, 2017 (03) :126-128.
[4].林達悃.影視錄音心理學[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5.
[5].韓寶強.音的歷程---現代音樂聲學導論[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 2003.
[6].姚國強, 孫欣.審美空間延伸與拓展---電影聲音藝術理論[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2002.
[關鍵詞]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低值易耗品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0.056
[中圖分類號]R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6)20-00-02
加強低值易耗品管理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日常工作中的一項重要任務,讓管理工作更科學、更高效,有利于維護機構各項制度的落實,而基于全局視野來看,加強該項工作的質量,更能保障新醫改機制在基層的順利落實和運行。低值易耗品管理缺失是多年來我國舊醫療體制弊端下的產物,2009年之前的醫改一直致力于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構建和普及,而忽略了對其內部管理機制的調整;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管理實施難度的增大,導致其內部控制混亂,內部管理不足,為基層醫療事業的發展制造了風險。因此,加強低值易耗品管理是當務之急。對此,本文立足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當前該項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探討了低值易耗品管理工作的優化。
1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低值易耗品的特點
低值易耗品管理是醫院內部控制的重要構成部分,更是關系著基層醫療機構發展的一個重點環節。我國于2015年2月重新修訂了《醫藥器械監督管理條例》,旨在規范和完善醫用耗材管理機制,構建更科學、高效的管理模式。其中,對于低值易耗品的規定,一般為單位價值在500元以下的設備和單位價值在800元以下的專業設備,或其單位價值達到了固定資產的價值標準,但使用期限較短或易于損壞需要經常補充和更新的物品。而從管理方面來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低值易耗品管理主要涉及了3個層面:①通過財務管理的介入來規范低值易耗品采購、管理和庫存,加強成本控制;②管理工作應受相關制度的監督保障;③構建制度維系下的數量登存,對于易損、易耗以及可能造成污染破壞的低值易耗品,嚴控庫存數量,定期盤點登記。從目前來看,具體納入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低值易耗品的主要包括聽診器、血壓計、容器器皿、手術器材、桌椅、櫥柜、被服等。由此可見低值易耗品的品種繁多,涉及了醫療、康復、預防、保健、藥品等,管理工作不僅難度大,而且專業性強。
2 當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低值易耗品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2.1 采購制度不健全,審核手續不嚴格
低值易耗品的采購關系到了產品質量,進而影響著醫療安全,因此,嚴控低值易耗品的質量,健全采購制度,加強對低值易耗品的審核,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內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從目前來看,很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低值易耗品采購管理存在的兩個弊端。
一是定點采購。目前,很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擇取耗材供應商方面,往往采用“定點”的方式,這種方式會促使醫用耗材市場形成新的市場割據和壟斷格局。同時,定點采購還嚴重削弱了采購程序的透明度,許多采購項目都是通過供求雙方的電話聯系,其間缺乏監督環節,缺乏對耗材質量的檢驗。
二是高價采購。低值易耗品雖然價格低,但用量大,因此,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會計核算和成本控制也產生著較大的影響。但從目前來看,這項工作極易出現高價采購,個別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招標負責人與投標方責任人采用協議的方式抬高耗材價格,其間差價的一部分會成為院方相關人員所謂的“好處費”,這種高價采購形式在產生巨大浪費的同時,也降低了耗材采購的透明度,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經營帶來了風險。
2.2 管理制度不健全,制度執行不嚴格
當前,有很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對低值易耗品的會計核算采用“一次攤銷法”,即在領用時一次計入支出或成本,這種核算方法顯然過于簡單。在實踐中,有些低值易耗品能夠反復使用,而一次計入支出或成本,會導致會計信息不準確,財務賬面無法準確反映低值易耗品的庫存數量、使用情況和成本占用,如此,則極易為會計工作帶來風險。相對來說,目前很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缺乏相應的制度對該項工作進行制約,或只是流于形式上的制度,沒有得到嚴格的執行,不進行定期的盤點,不進行報廢審批,不進行日常維護,使各部門的低值易耗品管理游離于監控之外,形成賬、物管理工作脫節,造成資產流失和浪費。
3 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低值易耗品管理的措施
3.1 深化低值易耗品采購機制改革
在新醫改背景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應立足于自身現狀,摒棄傳統的低值易耗品管理模式,積極探索低值耗材機制改革的新路徑。首先,要改革采購管理模式,建立領導班子高度統一的一體化管理體制,實現耗材集約化、模式化管理,在采購、價格、質量和人員配置等方面實行全方位監管,優化采購流程,嚴控產品質量,增強耗材采購的透明度。其次,要增強對采購項目的管理,建立多級建項審核機制,從低值易耗品短缺到采購項目的確立,實施全程監督審查,以增強采購項目的透明度,提升采購項目的可行性。為避免因監審手續煩瑣、過程過長所導致的耗材采購項目落實困難,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應采用“提前報”和縮減審批環節的措施,按照耗材管理制度,確立耗材的最低限量,實行信息化審批程序,將監審過程通過互聯網來傳遞,以確保低值易耗品采購項目盡快立項并盡快實施。
3.2 建立低值易耗品綜合管理機制
低值易耗品綜合管理機制的建立主要體現在四個層面。一是要建立高效的信息平臺,立足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供應鏈的實際情況,以計算機互聯網作為聯系機構內部與外部之間的紐帶,同時對低值易耗品實施信息化市場調研、計劃管控、運輸、驗收、結算、儲存和配送等運作機制,全面實現信息化運營模式,使低值易耗品管理機制更透明、運行更順暢。二是要加強內部制度建設,讓制度來加強對低值易耗品管理的監管,確保各項工作實現制度維系運行和規范化運作管理。三是要增強庫存控制,庫存過量或是過低都會影響低值易耗品管理工作的正常開展,為避免因庫存問題而加大管理難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應將庫存控管納入制度建設中,配合制度建設,增強庫存管理。四是要建立低值易耗品管理檔案庫,將日常管理活動的所有細節錄入檔案庫,以備查閱并為以后的管理制度變更和發展決策提供依據。
3.3 以優化會計核算來加強低值易耗品管理
嚴格來說,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低值易耗品管理與會計核算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與耗材保管相輔相成。因此,優化會計核算,是降低成本風險,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舉措。從目前來看,滿足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預算管理最好的方法是采用低值易耗品收付實現制,而真實全面的反映財務狀況又需要采用權責發生制,然而實踐證實,兩者在現實中是存在沖突的。由此,在新會計制度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必須要找到一種既能滿足預算管理、又能真實反映低值易耗品占用成本狀況的有效方法。
首先,對于日常關于低值易耗品的會計核算,采用權責發生制的方法,期末進行數據調整,以盡可能的滿足預算管理的需求。權責發生制是以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投入產出應當歸屬的時段作為標準,來確定當期(月、季、年)收入和費用的方法,其優勢在于能簡化會計核算流程,提高低值易耗品的利用效率。
其次,針對權責發生制的弊端,為了期末能夠更加準確的反映關于低值易耗品的財務狀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可采用“雙軌制”會計核算辦法,即日常核算采用權責發生制,期末同時生成預算報告和財務報告,同時將預算報告作為財務會計報告的一部分來進行審核處理。如此,則能夠有效消除權責發生制的弊病,大幅提升預算管理效率,并增強會計信息的準確性。
4 結 語
低值易耗品管理機制的建設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當前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在實踐中,機制建立的主旨并非僅僅為了加強管理質量,更重要的是通過機制建設,能夠幫助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及時發現該項工作中的問題,從而為消除風險,并為解決問題提供依據。因此,推進相關制度建設已刻不容緩。
主要參考文獻
[1]俞吉波.勿以事小而不為――論基層醫療衛生單位的易耗品管理[J].中國經貿,2016(6).
[2]譚小玉.醫院低值易耗品的管理方法――配給制[J].基層醫學論壇,2013(32).
[3]楊俊.加強醫院低值易耗品的管理[J].醫療裝備,2008(9).
洶涌之歷史長河,淘盡世界諸國。三大文明古國的隕落,歐洲的崛起與掠奪,世界大戰的洗禮,外族的大舉入侵,使萬國興亡交替,盛衰易幟。而唯有我東亞神州,炎黃故里歷經磨難而屹立于世界,促世界之發展而衛世界之和平。今聞之深遠中國夢。吾夜不能寐,為其之中國夢與吾之中國之夢,歡欣和鼓舞。
吾之中國夢,是以中國成天子之邦,九合諸侯,使國之無人敢犯也。憶往昔,盛唐之時,吾之浩浩中國國力之盛如日中天,萬國皆朝于中國,共稱吾中國為天朝上國。何其盛也!然清末外族襲擾,國勢傾頹,元氣大傷,雖經歷任總書記之勵精圖治,國勢日長,然終不可比肩于極盛之時,故東亞日本之蕞爾小邦膽敢侵我國土,南越之鄙陋小國竟敢入我中國南海,犯我,使我中國上下皆怒發沖冠。假使吾之中國國力勝于西方之強大美國,諸國豈敢犯我中國乎?故吾之中國夢,是以中國成天子之邦,傲立于世界之林,無人敢侵我中華。
吾之中國夢,是以人民安居樂業,富裕而博識。儒家思想之大同社會乃吾日夜所盼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也。”此言得之。若吾之社會,路不拾遺而夜不閉戶,使男有分,女有歸,則天下必大治,吾華夏之民魂乃團結如牢,不可破也。民魂即成,國即有魂,更可增強在國力耳。民之安居樂業,亦及國富,富則強兵,兵強則民魂生,國強矣。故吾之中國夢,是以民安居樂業,天下大同也。
西安城北醫院 連秀峰
醫學永遠是一個神圣的職業,因為醫生呵護的是人最珍貴的東西——生命。基于此點,我才走上學醫之道。做醫生,雖然累苦,但覺得值。當搶救危重病人喜獲成功時,特有成就感,倍感這一職業的神圣和崇高。
目前,受國內大環境的影響,造就了醫療行業的現狀,醫生的崇高形象被“紅包”、“回扣”、“瀆職”蒙上了陰影,醫療體制的眾多因素造成了醫療領域現在的低谷期,醫生不再是“白衣天使”的形象。同時醫生在救死扶傷的過程中,身處法律、道德乃至生命風險的邊緣。作為醫生,其工作生活,可能存在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是,不管外界環境千變萬化,我們首先要具有良心,所謂“醫乃仁術,醫者父母心”。在任何情況下,醫生都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搶救患者的的生命,我們要準備面對和承受各界的誤解和埋怨。
我出生在一個中醫世家,爺爺的曾祖父為清代朝廷御醫。1964年我18歲,以平均82分的高考成績,考入西安醫科大學(現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居全年級新生300人之第2位,學醫6年。大學令人回味的6個春秋,絢麗多彩,我是學習班長,每門功課成績總是名列前茅;1970年大學畢業后,正式開始了我的從醫生涯。
“將升岱岳非徑莫為,欲指扶桑無舟莫適。”救死扶傷,甘為孺子牛,就是我要攀登的“岱岳”,就是我要抵達的“扶桑”,而大學6年醫學知識的學習和積累,則是我登泰山之“徑”、達彼岸之“舟”。從畢業到現在已走過了46個春夏秋冬,我從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一步一個腳印,走到如今。并身兼多職,專著4部,論文52篇,獲國家級中藥新藥生產批文三類2個、八類2個、九類6個。主編“鈣拮抗劑的藥理與臨床”是國內第一部關于鈣拮抗劑的醫學專著,原國家衛生部部長陳敏章教授為該書題詞——“希望有更多更好的鈣拮抗劑應用于臨床以造福人民健康。”參編“簡明臨床藥物新辭典”,原國家衛生部崔月犁部長為該書題寫了書名。
最新專著《連秀峰醫學臨床研究——初度七十》2014年4月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54萬字,大16開本。本書是作者從醫45年來救死扶傷和醫藥科研攻關的真實記錄,其翔實的史料是作者在基層縣醫院和八年來在某集團公司科研處工作及退休后返聘到本地和外省二甲醫院多處任心內科主任、學科帶頭人工作學習的總結和升華。書中“量子生物學概論”是作者在醫學界首次對時空生物醫學闡發的新學說、新觀點,是本書的代表作之一。醫學論文中大部分是關于心血管病的論著,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前瞻性和科學性兼顧,實用性和參考價值較高。全書共分為醫學論文、醫學專著、項目概覽、工作日志、醫學飛鴻、醫學人文、詩歌拾遺等篇章。本書文字清晰,思路新穎,敘述簡煉,圖文并茂。在作者古稀之年,誠愿把從醫與科研生涯中的經驗和心得體會,奉獻給醫學界同仁和年輕朋友;該書實為基層醫療和科研工作者學習成才的一本好參考書。
1998年被錄入《中國當代名醫名藥大典》、1999年被錄入《世界醫學界名人錄》和《中國人才世紀獻辭》、2003年被錄入《中華風云人物錄》畫冊等大型國際交流系列權威辭書中。
以上是我從醫46年來的心路歷程和微小收獲,但我仍然不滿足現狀,決不停滯不前,我正在不斷的努力學習、充電和提高。醫海博大精深,知識永無止境,我要活到老、學到老!
“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這段被稱為“東方希波克拉底誓言”的《大醫精誠》,至今仍廣為流傳,并被不少醫學院校作為新生入學誓言。
醫療決策中的框架效應研究
《臨床醫學的誕生》讀書報告
全球醫患關系研究現狀分析
醫師職業精神:聚焦真正的問題
關于醫學專業精神的幾個問題
醫學人文的復興與職業信仰的重建
醫學人文精神及醫學心理學的作用
患者視角:醫師應該告知醫療差錯嗎
創傷與真實:中國文學中的瘋癲形象
抗生素濫用致盲案引發的法律思考
透過安然事件看當代醫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伊里扎洛夫技術的起源、發展與傳播簡史
暑期社會實踐——一種新型教學模式的探索
美國、英國和中國社會工作專業的新趨勢
艾滋病流行概況及抗病毒治療防控應用進展
了解我國人口老齡化社會現狀,關愛身邊老人
靈魂的超越——讀史鐵生《病隙碎筆》有感
一步一字——《大國衛生之論》讀書報告
醫學也是“人學”——漫談“魯迅與醫學”
中國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管理峰會聲明
綻開一朵人文的浪花——醫學與文學的匯流
從傳統醫德到現代醫師職業精神,我們還有多遠
醫患關系的本質:醫學的專業視角及其倫理意蘊
醫療不良事件報告系統功能實現的影響因素分析
淺談我國現行醫療體制與醫師職業精神的培養和提升
影視欣賞與人文情懷——西方文化與影視欣賞課介紹
歡樂背后的憂郁——肺結核對華托繪畫風格的影響
社會支持、自尊與高中生抑郁、焦慮情緒關系的研究
健活,對話胡大一——一個臨床專家的健康傳播史
人文化的醫學——論文化的互動性與跨學科的互動建構
人道原則和行善原則在“肖志軍拒簽手術”案中的缺位
我國公共衛生領域公民權利的法律研究熱點及對策
中國醫學社會學30年:研究現狀、結構困境與發展前瞻
美國醫師如何看待醫師職業精神:幾項全國性調查的綜述
永生的苦楚——《格列佛游記》對長壽渴求的反世俗建構
《個性化健康管理:人類“第三大計劃”中國進行時》讀書報告
“瘋狂”的影像解讀——當代中國電影中的精神失常因素
新加坡和中國原地健康老齡化中的家庭參與和社會支持對比研究
“人文學科是荷爾蒙”——探索中的倫敦大學國王學院人文與健康中心
過街:文學與醫學的“擺渡”——一個新興研究領域的西方視角
醫者:道德麻痹與宣泄——醫生作家筆下的德行異化醫生與治療者
現代文學與描述生命倫理學——兼論大江健三郎作品中的生命倫理意識
學習知識、學習方法——“國際衛生與衛生國情概論”課程總結
輕松而嚴謹,自導而創新——“國際衛生與衛生國情概論”課程感想
金蘋果:食之有味,得之不易——“國際衛生與衛生國情概論”課程心得
三分課堂,三分實踐,四分讀書——“國際衛生與衛生國情概論”課程心得
淡定:醫師應具備的一種品德——在北京大學醫學部2013年度畢業典禮上的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