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學碩士論文8篇

時間:2023-03-10 14:50:19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fā)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藥學碩士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藥學碩士論文

篇1

關鍵詞 說作文 大學英語 寫作教學 必要性 問題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On the Necessit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Saying

Composition" Writing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HUANG Mei, LI Yunhui

(Xingzhi College,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uzhou, Jiangxi, 344200)

Abstract Writ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llege English. Though the importance of writing has been realized increasingly, the actual writing result is not satisfactory. Based on the reflection on several major English writing teaching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thesis will analyze the necessity of a writing teaching method which is named "saying composition" in theory, and several questions in usage that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Key words saying composition; college English; the teaching of writing; necessity; question

“說作文”,就是在課堂寫作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先進行口述后形成文字的寫作教學方法,通過調動師生的聽、說、思、行、看、讀、寫等多種因素相結合的互動效應,進而形成的既有教師的積極介入,又有學生的主動習作的先說后寫,以說,寫后再說,說寫結合的寫作教學方法。注重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的構思活動,強調寫作過程與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批判思維能力之間的關聯,是“說作文”寫作教學法的核心思想。①在我國,英語寫作一直是英語教學中最為薄弱的環(huán)節(jié)。“說作文”法就是力圖讓學生在寫作觀念上發(fā)生徹底轉變,使他們能夠以一種新的認識來看待大學英語寫作。

1 寫作教學的發(fā)展現狀

筆者認為當前國內外幾種主要的英語寫作教學法均有不足之處,這也是筆者提出“說作文”法的初衷。自1997年6月以來,在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中開始實施“作文最低分”制計算CET考試成績。②然而筆者發(fā)現,在當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仍存在著不少問題:教學上的應試教育嚴重;過于重視學生的寫作“一次性成品”,而忽略學生所需要的幫助和情感因素;學生存有心理障礙和畏難情緒,漢語思維表達現象嚴重。③

(1)成品寫作教學法強調寫作的結果,容易忽視學生如何學習寫作,忽視學生自己創(chuàng)作的主動性,把錯誤看作敵人以至于使學生害怕犯錯誤。(2)過程寫作教學法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對寫作過程進行必要的指導。如果教師不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標準范文,將使得使用人工輔助語言的時期延長。同時忽視對寫作原則和技巧的系統學習,一旦缺乏有效的引導,學生會失去寫作的目標。(3)體裁教學法是隨體裁理論的發(fā)展而出現的,但存在教學方法呆板、枯燥,忽視創(chuàng)造性的語言操練活動,學生難以掌握所有體裁的種類等不足。(4)過程體裁教學法是Badger和White在成品教學法、過程教學法和體裁教學法的基礎上提出,但并沒有給出具體的可操作的寫作步驟。特定的體裁,特定的語篇對學生實際寫作能力的運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就學生寫作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以及對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提高都不利。(5)王初明的“寫長法”。提倡“以寫促學”,主張通過加大語言運用量,促使學生的外語能力向運用層面高效轉化。④但該法所導致的結果很可能與其所要達到的目標要求相反。對英語基礎不扎實的學生而言,寫作本身已是令人頭疼的事,興趣沒有提高的話,再讓他們將作文寫長,結果可想而知。(6)“體驗英語寫作”。該法試圖通過自然學習法則的應用解決寫作教學過程中“如何啟迪思維,如何創(chuàng)新寫作”兩大主要矛盾,以幫助寫作者完成從“痛苦寫作―快樂寫作―學術寫作”這樣一種發(fā)展模式。⑤該法設計方案詳盡具體,操作程序復雜。如果在普通大學英語寫作教學中普遍推廣,很可能將使學生回到“痛苦寫作”的境地。2010年楊永林在“體驗式”語言教學理論的指導下,又將其發(fā)展為“以讀促寫,以寫促讀”的寫作教學新模式。⑥

凡此種種,均缺乏對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視。培養(yǎng)學生邏輯和批判思維能力,則是“說作文”法的核心。

2 “說作文”需注意的問題

“說作文”寫作教學方法,是在借鑒和反思Krashen的語言輸入理論和奧蘇貝爾德有意義言語學習理論的基礎上,將學生“聽、說、讀、寫”等方面的能力和要求緊緊圍繞“思”來進行,致力于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和綜合能力的發(fā)展。當然,筆者此文提出的“說作文”寫作教學法,對當前的大學英語寫作教學,不能說是包治百病,其自身也有不少需注意的問題。

2.1 把握基本原則

(1)激發(fā)興趣原則。學生最有效的直接動機就是希望得到教師的贊賞,贊賞是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添加劑。(2)主體性原則。教師要調動每一位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其主體意識,讓學生大膽地嘗試,放手讓學生評論,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3)理論聯系實際原則。說者不僅要說清其寫作構想,還要說清其寫作構想的理論與實際方面的依據,將寫作理論與寫作實踐結合起來。(4)循序漸進原則。宜采取“小步調”的辦法,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逐步發(fā)展。

2.2 關注課堂管理

教師應注意控制課堂,盡量給每個學生都有說的機會。同時注意調控學生說的內容的可行性,避免部分學生有意起哄。師生在評說學生說的內容時,應盡可能多的鼓勵,提一定的參考意見,切忌完全否定。同時評說應先從詞句入手,然后是立意,結構等,由易到難,使學生意識和掌握寫作的基本方法。

2.3 合理進行評價

以學生字詞句等方面的準確度,以及寫作的非智力因素是否得到強化為評價依據。采用總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對學生寫作能力形成的各個階段進行評價,隨時隨地進行,同時實施同伴互評等評價方式。學習者的情感態(tài)度沒有好壞之分,注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是語言習得中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⑦

從一定程度上講,“說作文”寫作教學法還有待完善,但值得肯定的是,“說作文”法將使學習者和教師對大學英語寫作有一種新的認識,使學生逐漸喜歡上寫作,對提高大學英語寫作的效果也有一定的幫助。

注釋

① 李云輝.大學英語“說作文”寫作教學方法初探[J].中國農業(yè)教育,2010(6).

② 劉寬平等.提高中國學生英語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J].外語教學,2003(6).

③ 蔡慧萍,方琰.英語寫作教學現狀調查與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9).

④ 王初明.外語寫長法[J].中國外語,2005(1).

⑤ 楊永林,羅立勝等.體驗英語寫作研究__來自清華大學英語夏令營“體驗英語寫作教學”團隊的報告[J].中國外語,2005(6).

篇2

為了提高研究生學位論文的質量,做到學位論文在內容和格式上的規(guī)范化與統一化,特作如下規(guī)定:

一、論文內容要求

研究生學位論文應用漢語撰寫,碩士學位論文字數一般為4~5萬,博士學位論文字數為8~10萬。論文內容應層次分明,數據可靠,文字簡練,說明透徹,推理嚴謹,立論正確。論文內容一般應由十個主要部分組成,依次為:⒈封面,⒉中文摘要,⒊英文摘要,⒋目錄,⒌符號說明,⒍論文正文,⒎參考文獻,⒏附錄,⒐致謝,⒑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目錄。各部分的具體要求如下:

⒈ 封面

采用研究生院下發(fā)的統一封面,封頁上填寫論文題目、學校代碼、作者姓名、指導教師姓名、學科(專業(yè))、答辯日期、所在學院(系、所)等內容。上述內容也可在扉頁上填寫清楚。

⒉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應該將學位論文的內容要點簡短明了地表達出來,應該包含論文中的基本信息,體現科研工作的核心思想。摘要內容應涉及本項科研工作的目的和意義、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結論及意義。注意突出學位論文中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成果和新見解的部分。

⒊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內容應與中文摘要基本相對應,要符合英語語法,語句通順,文字流暢。

⒋ 目錄

目錄應將文內的章節(jié)標題依次排列,標題應該簡明扼要。

⒌ 符號說明

論文中所用符號所表示的意義及單位(或量綱)。

⒍ 論文正文

論文正文是主體,一般由標題、文字敘述、圖、表格和公式等五個部分構成。寫作形式可因科研項目的性質不同而變化,一般可包括理論分析、計算方法、實驗裝置和測試方法,經過整理加工的實驗結果分析和討論,與理論計算結果的比較以及本研究方法與已有研究方法的比較等。

⒎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應按文中引用出現的順序列出,可以列在各章末尾,也可以列在正文的末尾。

特別在引用別人的科研成果時,應在引用處加以說明,避免論文抄襲現象的發(fā)生。

⒏ 附錄

主要列入正文內過分冗長的公式推導,供查讀方便所需的輔數學工具或表格;重復性數據圖表;論文使用的縮寫、程序全文及說明等。

⒐ 致謝

對給予各類資助、指導和協助完成研究工作以及提供各種對論文工作有利條件的單位及個人表示感謝。致謝應實事求是,切忌浮夸與庸俗之詞。

⒑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目錄

按學術的時間順序,列齊本人在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或已錄用的學術論文清單(發(fā)表刊物名稱、卷冊號、頁碼、年月及論文署名)。其中應對發(fā)表刊物類別作具體說明,如:是否屬于本校規(guī)定的學術刊物;論文署名單位是否為上海交通大學及作者排列順序。

二、撰寫規(guī)范

1.封頁上的內容一律由本人用鋼筆填寫,必須正確無誤。論文題目不得超過36個漢字。

2.碩士學位論文中文摘要字數為1000字左右。博士學位論文中文摘要為3000字左右。

⑴論文題目為三號黑體字,可以分成1或2行居中打印。

⑵論文題目下空一行居中打印“摘要”二字(三號黑體),字間空一格。

⑶“摘要”二字下空一行打印摘要內容(四號宋體)。每段開頭空二格,標點符號占一格。

⑷摘要內容后下空一行打印“關鍵詞”三字(四號黑體),其后為關鍵詞(四號宋體)。關鍵詞數量為4~6個,每一關鍵詞之間用逗號分開,最后一個關鍵詞后不打標點符號。

⒊ 論文英文題目全部采用大寫字母,可分成1~3行居中打印。每行左右兩邊至少留五個字符空格。

⑴題目下空三行居中打印“ABSTRACT”,再下空二行打印英文摘要內容。

⑵摘要內容每段開頭留四個字符空格。

⑶摘要內容后下空二行打印“KEY WORDS”, 其后關鍵詞小寫,每一關鍵詞之間用逗號分開,最后一個關鍵詞后不打標點符號。

⒋“目錄”兩字(三號黑體),下空兩行為章、節(jié)、小節(jié)及其開始頁碼。章、節(jié)、小節(jié)分別以一、1、(1)等數字依次標出。

⒌ 標題:每章標題以三號黑體居中打印;“章”下空兩行為“節(jié)”以四號黑體左起打印;“節(jié)”下空一行為“小節(jié)”,以五號黑體左起打印。換行后打印論文正文。

⒍ 正文:采用小四號宋體。 ⒎ 圖:圖中一律采用英文標注。圖題采用中英文對照,其英文字體為五號,中文字體為五號楷體。引用圖應在圖題右上角標出文獻來源。

圖號按章順序編號,如圖3-2為第三章第二圖。如果圖中含有幾個不同部分,應將分圖號標注在分圖的左上角,并在圖題下列出各部分內容。

繪圖必須工整、清晰、規(guī)范。其中機械零件圖按機械制圖規(guī)格要求;示意圖應能清楚反映圖示內容;照片應在右下角給出放大標尺;實驗結果曲線圖應制成方框圖。

⒏ 表格:表格按章順序編號,如表5-4為第五章第四表。表應有標題,表內必須按規(guī)定的符號標注單位。

⒐ 公式:公式書寫應在文中另起一行。公式后應注明序號,該序號按章順序編排。

10. 參考文獻

⑴ 按論文中參考文獻出現的先后順序用阿拉伯數字連續(xù)編號,將序號置于方括號內,并視具體情況將序號作為上角標,或作為論文的組成部分。如:“……李××[1]對此作了研究,數學模型見文獻[2]。”

⑵ 參考文獻中每條項目應齊全。文獻中的作者不超過三位時全部列出;超過三位時一般只列前三位,后面加“等”字或“etc.”;作者姓名之間用逗號分開;中外人名一律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著錄法。

11. 參考文獻中著錄格式示例

① 期刊

序號 作者,題名,刊名,出版年份,卷號(期號),起止頁碼

② 專著

序號 作者,書名,版本(第1版不標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

③ 論文集

序號 作者,題名,見(英文用In),主編,論文集名,出版地,出版年,起止頁碼

④ 學位論文

序號 作者,題名,[學位論文](英文用[Dissertation]),保存地點,保存單位,年份

⑤專利

序號 專利申請者,題名,國別,專利文獻種類,專利號,出版日期

⑥技術標準

序號 起草責任者,標準代號,標準順序號-年,標準名稱,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度

12.論文的附錄依次為附錄1,附錄2……編號。附錄中的圖表公式另編排序號,與正文分開。

13.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目錄格式同上述第11條。

三、打印及裝訂要求

篇3

第二條 論文格式

學位論文應包括以下幾部分。

( 一 ) 扉頁:填寫論文題目(概括全文最重要內容,簡明恰當,引人注目)、學校代碼、學號、作者姓名、指導教師姓名、學科 ( 專業(yè) ) 、研究方向、所在學院、論文完成日期等內容。

( 二 ) 原創(chuàng)性聲明,在學期間研究成果使用承諾書

( 三 ) 中文摘要:簡明地表達學位論文的要點。應包含論文中的基本信息,體現科研工作的核心思想。內容應涉及科研工作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結論及意義。注意突出學位論文的創(chuàng)新性成果和新見解。

( 四 ) 英文摘要:英文摘要內容應與中文摘要對應,力求語法準確,語句通順,文字流暢。

( 五 ) 目錄:依次排列文內章節(jié)標題,標題應簡明扼要。

( 六 ) 符號說明:論文中所用符號所表示的意義及單位(或量綱)。

( 七 ) 引言(序言):應包含本研究領域國內外研究現狀,論文所要解決的問題,研究工作在經濟建設、科技進步、社會發(fā)展等某些方面的實用價值與理論意義。

( 八 ) 論文正文:是學位論文主體,學科專業(yè)不同,論文選題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寫作方式。

( 九 ) 結論(結果與討論):要求嚴謹明確,完整準確,闡述創(chuàng)造性成果或新見解時,應嚴格區(qū)分本人成果與他人成果的界限。

( 十 ) 參考文獻按文中引用順序列出,可列在各章末尾,也可列在正文末尾。引用他人成果時,應在引用處說明。

( 十一 ) 附錄:主要列入正文內過分冗長的公式推導等內容,供查讀方便 所需的輔數學工具或表格;重復性數據圖表;論文使用的縮寫、程序全文及說明等。

( 十二 ) 致謝:對給予各類資助、指導和協助完成研究工作以及提供工作條件的單位和個人表示感謝。致謝應實事求是,切忌浮夸庸俗之詞。

( 十三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目錄:按學術的時間順序,列齊本人在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或已錄用的學術論文清單(刊物名稱、卷期號、頁碼、年月、作者排序、刊物級別和第一完成單位)。

第三條 撰寫規(guī)范

( 一 ) 論文題目不得超過 30 個字。

( 二 ) 碩士學位論文中文摘要字數為 500 字左右。博士學位論文中文摘要為 1500 字左右。

1. 論文題目為三號黑體字,可分 1-2 行居中打印。

2. 論文題目下空一行居中打印 “ 摘要 ” 兩字 ( 三號黑體 ) ,字間空一格。

3.“ 摘要 ” 二字下空一行打印摘要內容 ( 四號宋體 ) 。每段開頭空二格,標點符號占一格。

4. 摘要內容后下空一行打印 “ 關鍵詞 ” 三字(四號黑體),冒號,其后為關鍵詞(四號宋體)。關鍵詞數量為 4 ~ 6 個,每一關鍵詞之間用逗號分開,最后一個關鍵詞后不打標點符號。

( 三 ) 論文英文題目全部采用大寫字母,可分成 1 ~ 3 行居中打印。每行左右兩邊至少留五個字符空格。 字體大小與中文相同。

1. 題目下空三行居中打印 “ABSTRACT” ,再下空二行打印英文摘要內容。

2. 摘要內容每段開頭留四個字符空格。

3. 摘要內容后下空二行打印 “KEYWORDS” ,其后關鍵詞小寫,每一關鍵詞之間用逗號分開,最后一個關鍵詞后不打標點符號。 ( 四 )“ 目錄 ” 兩字用三號黑體,字間空一格,居中。下空兩行為章、節(jié)、小節(jié)及其開始頁碼。章、節(jié)、小節(jié)分別以一、 ( 一 ) 、1等數字依次標出。

( 五 ) 標題:每章標題以三號黑體居中打印; “ 章 ” 下空兩行為 “ 節(jié) ” 以四號黑體居中打印; “ 節(jié) ” 下空一行為 “ 小節(jié) ” ,以小四號黑體左起打印。換行后打印論文正文。

( 六 ) 正文:采用小四號宋體。

( 七 ) 插圖:圖中一律采用英文標注。 圖題及 說明采用中英文對照,其英文字體為五號,中文字體為五號楷體。引用圖應在圖題右 上角標出文獻來源。圖號按章順序編號,如:圖 3.2 為第三章第二圖。繪圖必須工整、清晰、規(guī)范。示意圖應能清楚反映圖示內容;照片應在右下角給出放大標尺;實驗結果曲線圖應制成方框圖。

( 八 ) 表格:表格按章順序編號,如:表 5.4 為第五章第四表。應有中、英文對照標題,表內必須按規(guī)定的符號標注單位。

( 九 ) 公式:公式書寫應在文中另起一行。公式后應注明序號,該序號按章順序編排。

( 十 ) 參考文獻

1. 按論文中參考文獻出現的先后順序用阿拉伯數字連續(xù)編號,將序號置于方括號內,并視具體情況將序號作為上角標,或作為論文的組成部分。如: “…… 李 ×× [ 1 ]對此作了研究,數學模型見文獻[ 2 ] 。 ”

2. 參考文獻中每條項目應齊全。文獻中的作者不超過三位時全部列出;超過三位時一般只列前三位,后面加 “ 等 ” 字或 “etc.” ;作者姓名之間用逗號分開。

3. 參考文獻著錄格式示例。

(1) 期刊:[序號]作者 . 題名,刊名,出版年份,卷號 ( 期號 ) ,起止頁碼

(2) 專著:[序號]作者 . 書名,版本 ( 第一版不標注 )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

(3) 論文集:[序號]作者 . 題名,見 ( 英文用 In) ,主編,論文集名,出版地,出版年,起止頁碼

(4) 學位論文:[序號]作者 . 題名, ( 英文用[ Dissertation ] ) ,保存地點,保存單位,年份

(5) 專利:[序號]專利申請者,題名,國別,專利文獻種類,專利號,出版日期

(6) 技術標準:[序號] 起草責任者,標準代號,標準順序號-年,標準名稱,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度

( 十一 ) 論文的附錄依次為附錄 1 ,附錄 2…… 編號。附錄中的圖表公式另編排序號,與正文分開。

( 十二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目錄著錄格式同前。

第四條 打印及裝訂要求

( 一 ) 研究生學位論文內容一律采用計算機編輯,用 A4 規(guī)格紙輸出,版心的上、左、右頁邊

距為 2 厘米 ;下頁邊距為 2.7 厘米,頁碼位置 為頁下 居中。

篇4

關鍵詞:宋代;醫(yī)者群體;儒醫(yī);研究綜述

一、宋代醫(yī)者群體的研究

從歷史角度考察,宋代的行醫(yī)人員與當時的“醫(yī)人”、“醫(yī)生”(龔延明:《宋代官制詞典》,中華書局,1997年,第285、286頁)均有所不同,欲以宋代行醫(yī)人員為中心進行研究,“醫(yī)者群體”的稱謂應當是概括比較全面,比較恰當的。

陳邦賢先生在《中國醫(yī)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37年)的“緒言”中就提到醫(yī)家地位研究,論述基本上以傳統杰出醫(yī)者為代表與醫(yī)事制度之演變?yōu)橹攸c。莊佳華的《試論北宋醫(yī)者的社會地位之轉變》(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范學院?1994年)一文認為在北宋時期,由于皇帝的重視,在“以醫(yī)藥施行行政”與“抑巫揚醫(yī)”的治國政策下,士大夫求醫(yī)觀念改變,醫(yī)者的社會地位相對提高。但文章的時間僅限于北宋,而且關注較多的是士大夫階層情況。楊小敏的《宋代醫(yī)者群體若干問題研究》(碩士論文?河北大學?2011年)一文主要按照醫(yī)者內部社會階層和認識意識的不同,將宋代醫(yī)者群體分為一般醫(yī)者群體和特殊醫(yī)者群體兩大類,前者包括宮廷醫(yī)官、地方醫(yī)官、軍醫(yī)和民間醫(yī)人,后者則包括巫醫(yī)、僧醫(yī)和道醫(yī)。并基于宋代醫(yī)事制度的革新特點,分別闡述了各醫(yī)者類型對古代傳統醫(yī)學發(fā)展的正反兩方面作用。然而,由于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人們的認識中仍然存在大量的誤區(qū)與盲點,不論是在上層社會還是下層民間、京城重鎮(zhèn)還是鄉(xiāng)野僻村,巫醫(yī)、僧醫(yī)、道醫(yī)之類,因具有存在的歷史空間而不可能清除。最后,文章在梳理古代醫(yī)藥學發(fā)展變遷的前提下,嘗試從官方醫(yī)學的繁盛、民間社會的忽視、炮制藥劑的流行和文化溯源的慣性四個方面,概括了現代社會輿論中缺少宋代膾炙人口的醫(yī)學家的歷史原因,體現了宋代醫(yī)者群體不可磨滅的歷史地位。明先生著《南宋時期浙江醫(yī)藥的發(fā)展》(中醫(yī)古籍出版社,2005年),書中第四章“醫(yī)藥學家及著作”,整理了諸多南宋時期浙江地區(qū)醫(yī)藥名家,反映了浙江醫(yī)者群體及醫(yī)藥水平的發(fā)展狀況。

二、宋代儒醫(yī)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儒醫(yī)的形成,陳元朋所著《兩宋的“尚醫(yī)士人”與“儒醫(yī)”――兼論其在金元的流變》(臺灣大學出版社,1997年)闡述了宋代的醫(yī)事制度與士風醫(yī)俗,分析了宋代士人“尚醫(yī)風氣”的形成原因、特點及“儒醫(yī)”概念的出現時間,為研究儒醫(yī)問題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宋代的儒醫(yī)――兼評Robert.P.Hymes有關宋元醫(yī)者地位的論點》(《新史學》,1997年第6卷第1期)指出“自宋以降,‘儒醫(yī)’逐漸成為醫(yī)學傳承的主流,這類醫(yī)者大多具有儒學的根底,他們注重對醫(yī)學經典的研讀,其行醫(yī)作風也多合乎儒家的道德標準,與那些僅憑數張藥方或幾味單方便為人療疾的醫(yī)者,有本質上的不同。”張莉《宋代儒醫(yī)研究――兼論宋代的“抑巫揚醫(yī)”》(碩士論文?湖南大學?2008年)指出宋代儒醫(yī)現象的形成是內外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外因方面,皇帝們對醫(yī)學的重視以及朝廷一系列“揚醫(yī)”政策的實施,印刷術、出版業(yè)的發(fā)達,儒生入仕的壓力,自然災害的頻繁發(fā)生,民間巫醫(yī)、庸醫(yī)等諸多因素,促使習醫(yī)的儒生越來越多。在內因方面,醫(yī)學和儒醫(yī)發(fā)展到宋代,關系更加鞏固。外因為儒生尚醫(yī)、習醫(yī)提供了各種條件,內因影響著儒生們對醫(yī)學的態(tài)度。在內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宋代儒醫(yī)現象形成。此外,陳艷陽《宋元時期醫(yī)學隊伍的組成特色》(浙江中醫(yī)雜志,2003 年 1 月)、徐儀明的《論孟子“仁術”說對北宋儒醫(yī)文化發(fā)展的影響》(《史學月刊》, 2002年第11期)、賀圣迪的《論儒醫(yī)的形成與特征》(《上饒師專學報》,1999年第5期)等文章也有所涉及。

儒醫(yī)的定義,薛公忱在《論醫(yī)中儒道佛》(中醫(yī)古籍出版社,1999年)中對儒醫(yī)問題進行了多方面論述,他把“儒醫(yī)”狹義定義為宗儒、習儒的醫(yī)者和習醫(yī)、業(yè)醫(yī)的儒者。這個定義初步表明儒醫(yī)群體內的成員不僅僅有崇尚醫(yī)學、習醫(yī)的儒生,也有棄儒為醫(yī)成為醫(yī)者的儒生。形成儒醫(yī)的兩個主要方式,是從醫(yī)者提升為儒醫(yī)和從儒生轉變?yōu)獒t(yī)者,這是對儒醫(yī)的高度總結。李良松《中國傳統文化與醫(yī)學》(廈門大學出版社,1990年)認為:儒醫(yī),從廣義上來說,可以說是掌握醫(yī)學知識和醫(yī)療技術的文人。他們或是棄儒從醫(yī),或是儒而兼醫(yī),或是知醫(yī)而自用。”他認為文人掌握一定的醫(yī)學知識和醫(yī)療技術就可以被稱為“儒醫(yī)”。這個表述比較完善,基本上可以概括各個時期儒醫(yī)現象的基本特征。

儒醫(yī)社會地位的研究,宋麗華《中國古代醫(yī)人社會地位研究―以漢宋之間為核心》(碩士論文?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第三部分展開對宋代儒醫(yī)的研究,作者指出雖然世人給儒醫(yī)有極高的評價,但醫(yī)人的社會地位并沒有取得根本性的改變。這從儒醫(yī)的習醫(yī)緣由、醫(yī)人對儒學的傾向以及儒醫(yī)以外醫(yī)人群體的社會地位狀況都能得到體現。同時,從醫(yī)人稱謂的角度小結漢宋之間醫(yī)人社會地位的概況。唐曉偉《從文醫(yī)關系看醫(yī)生社會地位的變遷》(碩士論文?蘭州大學?2008年)一文指出文醫(yī)關系的緊密程度與醫(yī)生社會地位的高低互為因果,宋代產生了“儒醫(yī)”且地位逐漸提高,使文醫(yī)關系更加緊密,二者的深入交往促使醫(yī)生的社會地位進一步提升,并終于在金元之際達到頂峰。安春平《宋代的醫(yī)生》(碩士論文?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01年)通過對宋代醫(yī)者群體的構成、思想背景與學醫(yī)方式等基本情況的考察,指出儒醫(yī)開始成為一種社會角色是宋代醫(yī)學發(fā)展的一大特點,儒醫(yī)的形成與發(fā)展,有助于宋代醫(yī)生社會地位的提高。此后,儒醫(yī)的努力成為促進醫(yī)學發(fā)展的主要動力。

除卻上述方面的研究,還有關于某一儒醫(yī)人物、地方性儒醫(yī)群體、特定歷史時期儒醫(yī)現象的研究。王敏《世醫(yī)家族與民間醫(yī)療:江南何氏個案研究》(博士論文?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一文在研究江南世醫(yī)何氏家族的發(fā)展歷程中對宋代儒醫(yī)有所涉及。同時,作者還指出醫(yī)者與患者在一個開放的醫(yī)療空間中展開互動與博弈,社會地位、關系網絡、文化等級這樣一些因素,在醫(yī)療場域的博弈和競爭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影響了醫(yī)療資源的分配與流向。李似珍《從陳高由儒轉醫(yī)看宋代的儒醫(yī)現象》(《醫(yī)古文知識》,2001年第4期)則注重個體儒醫(yī)的研究,文章通過討論陳高作為經學博士轉而從事醫(yī)學管理的個人經歷,反映出當時社會對醫(yī)學的重視,由此使醫(yī)理的發(fā)展有了新的突破,促進古代醫(yī)學的進一步發(fā)展。周益新《宋代儒醫(yī)高若訥對中醫(yī)學的貢獻》(《山西中醫(yī)》,2003年10月第5期)一文詳細論述了宋仁宗時期的著名儒醫(yī)高若訥在培養(yǎng)醫(yī)學人才、整理古典醫(yī)籍、精研“傷寒論”學各方面的突出業(yè)績。除此之外,還有諸多對宋代著名醫(yī)家進行介紹或考證的短文,如陶麗華《宋代湖州名醫(yī)――朱肱》(《浙江中醫(yī)學院學報》,2004年第5期)、楊金萍、王振國《宋代醫(yī)家董汲學術思想簡析》(《中醫(yī)藥學刊》,2004年第7期)、張如安《宋代醫(yī)家李怪生平小考》(《中華醫(yī)史雜志》,2004年第4期)等。

三、小結

篇5

關鍵詞: 農藥學科 產、學、研結合 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層次,是人才培養(yǎng)和知識創(chuàng)新的基地,肩負著為社會發(fā)展培養(yǎng)高素質、高層次創(chuàng)造性人才的重任。我國教育法明確規(guī)定:“碩士研究生教育應當使學生掌握本學科堅實的基礎理論、系統的專業(yè)知識,掌握相應的技能、方法和相關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yè)實際工作和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掌握廣博的、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不是研究生學習的根本目的,培養(yǎng)出能夠在社會生產中靈活地、富有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所學知識,服務于社會的實用人才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所在。

我校農藥學科近兩年來研究生招生數量逐年增多,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很多學生在一年級的時候只是學習專業(yè)課,很少到實驗室,導致在做論文過程中年級之間的銜接不夠,教師帶起來比較費勁;有的學生三年下來英語學得很好,而專業(yè)知識則不夠扎實,畢業(yè)論文質量一般,找工作時總覺得和實際應用相差較遠。怎樣加強管理,提高研究生專業(yè)素質和論文質量,是農藥學科應該積極探討的問題。

一、調整培養(yǎng)模式,要求學生提前進入研究狀態(tài)

研究生入學后第一學年主要學習必修課、學位課,使得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在第一學年只要把理論課學好就行了,導致年級之間的科研交流不夠,當進入到研究階段時才發(fā)現很多基礎性手段和方法得從頭學起,然而這時的學習遠沒有從師兄師姐實踐過程中學習來得快捷和容易。很多遇到的問題、犯過的錯誤都在重復,浪費時間,影響論文進度,最終影響論文質量。

農藥學科招的研究生包括來自植物保護、生命科學、制藥工程、藥學等專業(yè)的學生,優(yōu)勢特點各不相同,動手能力也參差不齊。根據這幾年出現的問題來看,讓新招研究生一入學就進入實驗室工作非常有必要,早進實驗室益處很多。新生進實驗室時,正是高年級學生科研工作最緊張的時刻。進實驗室后,可以為自己將來要開展的課題作一些基礎性的研究,為開題做好準備;同時可以參與導師和高年級同學的課題,較快地熟悉農藥學的專業(yè)研究方法,減少不必要的失誤,在自己的研究過程中少走彎路。另外,三年級開學就要評優(yōu)秀研究生,而優(yōu)秀研究生的一個重要條件是必須有發(fā)表的科研論文。如果不及早開展研究工作,而想在評優(yōu)之前發(fā)表出論文說是天方夜譚。所以,研究生導師必須鼓勵和要求學生盡早進入實驗室開展工作。

二、開展各種學術活動提高研究生的專業(yè)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

由于研究生在知識積累的過程中,很少涉及自己專業(yè)以外的學科,而利用學術活動促進專業(yè)素質提高則是一個很必要的途徑。農藥學科開展研究生學術活動的主要方式為研究生學術論壇和專家講座。在學術論壇中,研究生圍繞自己的課題或者相關領域新的研究進展,給同學和老師做學術報告。這就對研究生的學術和科研提出了較高要求,促使研究生的學術表達能力得以提高,同時研究生學術活動對整個校園的學風建設有著積極的導向作用。專家講座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組織導師輪流講座,內容和學科相關;二是請其他學科專家進行講座,把不同學科內容展現在研究生面前,幫助研究生了解其他學科的發(fā)展動態(tài)及科研成果,拓寬研究生的知識范圍,完善研究生的知識結構,促使研究生感受學術的熏陶與人格的陶冶,從而提高研究生的綜合素質,為今后學習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也很重要,它是利用已積累的知識和經驗,經過科學的思維加工和再造,產生新思想、新知識、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能力。中國正處于突出強調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的產業(yè)轉型期,迫切需要大量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創(chuàng)新人才的本質特征是具備獨立觀察、發(fā)現和思考的能力,能夠主動發(fā)現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能夠從事科學研究或獨立承擔專門工程技術工作的人才,承擔起為國家培養(yǎng)大量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的任務。通過參加在校內舉辦跨學科的學術活動,各種學術觀點相互激發(fā),產生出新的創(chuàng)造性思

維。高水平前沿學術活動廣泛地獲取信息,是培養(yǎng)研究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重要途徑。

三、堅持“產、學、研”結合是改革的理性選擇

目前就業(yè)形勢雖然很嚴峻,但是社會仍然需要大量能深入到一線實踐中的高級科研人員。農藥學學科是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和生產實踐結合非常緊密。而科研、實踐與研究生培養(yǎng)相結合則是培養(yǎng)具有較強綜合素質和一定實踐能力、研究能力的高級應用型農藥人才的必由之路。

在“產、學、研”培養(yǎng)模式中,農藥學科研究生可以把自己的課題和農藥企業(yè)的產品開發(fā)聯系起來。研究生可以農藥企業(yè)生產中需要解決的科研和技術中最前沿的問題作為論文選題,例如:新型農藥劑型的研制開發(fā),環(huán)保型農藥的研制,高效低毒農藥的研制,仿制專利保護到期的產品等。研究生作為準工作人員,提前進入企業(yè)和社會,熟悉工作流程,適應工廠化生產,既能解決工廠的難題,積累工作經驗,大大提高就業(yè)競爭能力、工作實踐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研究創(chuàng)新能力,又能增強個體人力資本的積累,為成就一流人才創(chuàng)造有利的條件。他們通過產、學、研的培養(yǎng)模式獲取未來競爭的優(yōu)勢,提高自身價值,為將來謀求更理想的職業(yè)、實現個人發(fā)展奠定堅

實基礎。

四、組建一支高水平研究型師資隊伍

一支本身在教學互長中不斷進步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師資隊伍對于研究生培養(yǎng)也很重要。研究生不是導師一個人培養(yǎng)出來的,而是在一個和諧的科研隊伍中培養(yǎng)出來的。和諧的外部氛圍不僅能推動有潛力、有愿望的學生成為

合格的科研人才,而且能培養(yǎng)研究的團隊精神,對于學生將來融入社會大有裨益。

五、采取激勵機制,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積極性

在努力構建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的監(jiān)督和保障體系的基礎上,建立有利于學生能力發(fā)展的人才評價與激勵機制。例如,在畢業(yè)論文中評選優(yōu)秀的碩士論文。碩士學位論文是研究生各種能力的綜合體現,從中可以看出研究生在碩士工作期間的努力程度。可通過評選優(yōu)秀碩士論文,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還可通過對研究生在校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根據刊物級別和質量給予物質獎勵,對申請專利給予資金資助。實施這些措施的目的是激勵研究生更加努力地學習和工作,使研究生適應時展的需要。

六、借鑒國外研究生培養(yǎng)經驗

現在是學科交叉、知識融合的時代,可借鑒國外研究生培養(yǎng)的經驗,如加拿大的研究生培養(yǎng)機制就鼓勵研究生選一些學位課、專業(yè)課以外的課程,特別是新興領域(如信息科學、生物科學、計算機科學等)內的課程,拓寬研究生的知識面。對于農藥學科,研究生的培養(yǎng)不應僅限于農藥學科的研究與學習,它涉及有機合成、制劑加工、生物技術研究等領域。因此,選修一些其它領域的課程是非常必要的。

面對全球競爭中對高層次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需求,針對農藥學科的特點,我們必須重視研究生教育質量問題,將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作為學院生存與發(fā)展的生命線。通過對加強培養(yǎng)模式的動態(tài)調整,營造寬松和諧的學術環(huán)境,及時評估和篩選課程,以靈活多樣的學習和訓練方式增強研究生的適應性,加強研究生教育與社會的聯系、合作,培養(yǎng)出真正滿足社會需要的實用性、創(chuàng)新性人才。

參考文獻:

[1]徐貴寶,范文輝等.利用學術活動促進研究生素質教育[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09,06.

篇6

【關鍵詞】  學位論文;電子版;遠程提交;中國中醫(yī)科學院

研究生學位論文是高等學校或研究機構的研究生為取得碩士或博士學位,在導師指導下完成的科學研究、科學試驗成果的書面報告,包括博士學位論文、碩士學位論文及博士后研究報告。學位論文電子版作為一種“原生態(tài)”及特色館藏數字化資源,對其收集、整理及利用是圖書館的一項重要工作,從2000年起各高等院校圖書館陸續(xù)開展了收集工作。近年來,科研機構圖書館也開始重視此方面的工作。

1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研究生院概況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是國家在中醫(yī)藥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研究機構,也是培養(yǎng)高層次中醫(yī)藥人才的重要基地。中國中醫(yī)科學院研究生院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最早批準的中醫(yī)藥專業(yè)學位教育單位之一,現有中醫(yī)學、中藥學、中西醫(yī)結合3個一級學科所涵蓋的所有學科專業(yè)的博士、碩士授予權,具有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學位授予和在職人員申請學位的資質;設有中西醫(yī)結合、中醫(yī)學、中藥學3個一級學科的博士后工作站。

2  學位論文電子版的提交方案

    2006年,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圖書館提出了收集學位論文的建議,所領導對此非常重視,與科學院及研究生院有關領導多次商議此項工作,得到了各級領導的支持,于2007年開始收集學位論文電子版工作。由于網上提交平臺未建好,收集方式采用通過e-mail發(fā)送,或研究生本人親自到圖書館將電子版學位論文拷到圖書館電腦上,因此病毒傳播不可避免,工作人員的電腦多次受到病毒侵入,影響了圖書館的工作。由于經驗不足,提交要求考慮得也不全面,給圖書館工作人員對論文審查帶來了不便。由于提交工作比較集中,論文審查也需要一些時間,致使出現讓研究生等候浪費時間的情況。采取這種方式提交上來的論文不能自動形成數據庫,不能供用戶查詢檢索,需要圖書館工作人員利用電子文檔重新建立數據庫。我們總結了2007年收集經驗及出現的問題,并與研究生院商議,聯合決定2008年采用遠程網上提交的方案。具體方案如下。

2.1  論文提交規(guī)定

    學位論文答辯通過后,學位申請人必須向圖書館提交電子版學位論文,紙本論文仍然沿用過去的提交方式。從2008年開始,電子版實行網上提交。提交論文之前需要下載并簽署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學位論文電子版授權協議書。論文電子版審查通過后,由圖書館指定工作人員在“回執(zhí)單”上簽字蓋章;不合格者需要重新提交。回執(zhí)單上無此項認證簽字及圖書館蓋章者,研究生院將不予頒發(fā)學位證書,且不予辦理畢業(yè)離院手續(xù)。

2.2  提交時間

    ①應屆畢業(yè)的博士、碩士研究生及應在通過學位論文答辯后、畢業(yè)離校前,通過網上提交。②以同等學歷申請碩士學位的在職人員,須在通過學位論文答辯后兩周內通過網上提交。③博士后研究人員在出站前兩周內通過網上提交。

2.3  提交內容

    包括3個部分:個人信息、導師信息、論文信息(題錄摘要與全文)。

2.4  提交要求

    ①文件格式:word或pdf文檔。②提交論文的電子版在排版形式及內容上與印刷版必須保持完全一致。③要求將電子版全文合并為一個文檔,word文檔后綴為.doc,pdf文檔后綴為.pdf。

2.5  保密論文的提交

    為了保護作者的知識產權,對涉密論文我們只要求研究生在網上提交個人、導師信息及論文題要部分信息,而全文文檔不采用網上提交,而是需要持蓋章后的“保密申請表”及“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學位論文電子版授權協議書”,直接到圖書館找圖書館管理員提交學位論文電子版全文光盤。

3  提交情況分析

    2008年提交論文182篇,其中碩士123篇,博士59篇。要求保密的論文有7篇。保密年限有2年、3年、10年,最多要求20年。保密論文主要涉及中藥材研究,創(chuàng)新藥物研制,新發(fā)明新發(fā)現而未申請專利,內容創(chuàng)新、文章尚未發(fā)表,科研課題未完成、科研數據需保密,與企業(yè)合作的新藥開發(fā)、合同有保密條款、中藥作用機制研究等。

4  建議與思考

4.1  加強學位論文的開發(fā)與利用

    我院研究生學位論文是我院的重要文獻信息資源和科研成果,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和科技開發(fā)價值。論文選題比較新穎,涉及的內容比較前沿,一般是中醫(yī)藥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具有一定的獨創(chuàng)性和創(chuàng)新性。因此,學位論文是了解中醫(yī)藥學最新學術動態(tài)、熱點及前沿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尤其對科研人員的選題和知識創(chuàng)新起著很好的參考作用。學位論文不但是一種重要的文獻信息資源和科研成果,而且是國家的戰(zhàn)略信息資源之一,具有重大科技創(chuàng)新和經濟利用價值[1]。因此,對其整理開發(fā)利用是目前的主要任務。目前,我館收藏2006年以前的學位論文印刷本有1 000余種,這些重要文獻沒有受到充分重視,至今未建成書目查詢系統,無法得到有效開發(fā)及充分利用。

    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4個有影響的學位論文資源庫:萬方數據的《中國學位論文數據庫》、清華同方(cnki)的《中國優(yōu)秀博碩士論文全文數據庫》、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nstl)的《學位論文庫》、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alis)的《高校學位論文庫》[2]。但由于4個數據庫的數據庫來源不一樣,其收錄的數量也不相同。筆者調查了4個數據庫收錄我院研究生學位論文情況:cnki收錄336篇,其中《中國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收錄218篇,《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收錄118篇(收錄年限范圍為2005-2007年);萬方數據的《中國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收錄年限范圍為1998-2007年)、《中國學位論文文摘數據庫》收錄945篇(收錄年限范圍為1987-2007年);nstl收錄共計1 005篇(收錄年限范圍為1987-2007年);calis未收錄。4個數據庫收錄我院2007年畢業(yè)的研究生學位論文情況見表1。表1  4個學位論文庫收錄2007年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學位論文情況(略)

 

而我館收集了2007年我院研究生學位論文印刷本157冊,電子版154篇。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我國主要學位論文庫收錄我院研究生學位論文很不齊全,也不完整。無論從我館文獻資源建設、學位論文的開發(fā)利用,還是從我院機構庫建設等角度來說,加強我院學位論文數據庫的建設都是非常重要的。

4.2  加強網上提交過程的計算機病毒防治

    計算機病毒始終是困擾計算機用戶的一大問題,尤其是面對來自近200個不同作者提交的論文,病毒防治尤為重要。實際上,也確實有相當數量的電子文檔含有宏病毒,處理這些文件要特別小心。因為含有宏病毒的文件一旦被打開,就會感染文檔模板,之后打開的任何word文件都會感染此病毒。建議給服務器安裝病毒實時監(jiān)控系統,一旦發(fā)現病毒,系統將自動報警并提示是否清除。

4.3  盡快開發(fā)新的提交系統

    目前使用的提交系統功能很不完善,界面也不美觀,查詢檢索及控制功能也不完備。目前提交過程中,研究生遇到了很多問題,文件太大無法上傳全文,文本編輯器在字體、段落控制方面功能太差等。另外,此系統不具備回溯建庫功能,也不具備版權保護功能。建議購置功能完備的、成熟的商業(yè)化學位論文提交及管理系統,如trs、清華同方tpi、idl、北大方正等學位論文提交與系統。

4.4  注意規(guī)避相關知識產權風險

    在學位論文開發(fā)利用過程中會產生很多知識產權風險。學位論文屬于非正式出版物,設有公開、內部、秘密和保密4個級別。對于傳統的印本論文使用和服務各個圖書館采用的服務辦法基本相同:公開的論文限定在館內閱覽,不提供外借,內部、秘密和保密的論文在解密后提供館內閱覽[3]。因此,印刷本在收繳過程中沒有特別強調學位論文的授權許可。在網絡數字環(huán)境下,電子版論文的傳播方式和版權控制極為復雜,涉及到著作權、信息網絡傳播權等問題,為了促進學位論文的交流和利用,電子學位論文的授權就要采取相應策略。取得學位論文的授權,明細授權方式及范圍是開展論文后續(xù)服務的基礎[4]。采用論文授權方式可有效的實現學位論文的使用,避免侵權糾紛。如我館2009年規(guī)定:在電子版學位論文提交之前,要求論文作者(研究生、導師)同時簽署“學位論文電子版授權協議書”,同意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醫(yī)藥信息研究所/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圖書館在下述時間內以下述形式使用本學位論文電子版:在本論文提交后,同意在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局域網內提供網上文摘查詢?yōu)g覽服務;在本論文(公開密級)提交1年以后,同意在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局域網內允許讀者瀏覽并下載全文;保密學位論文在解密后同意在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局域網內允許讀者瀏覽并下載全文。

5  結語

    學位論文電子文檔的收集工作可以說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僅是圖書館、檔案館有積極性就能做好的事情,還需要學校及研究生管理部門下達指令性通知,需要有一個先進的網絡、便捷的提交系統以及每一位研究生的理解與配合。我們2008年的初次嘗試雖然遇到了一些問題,但總體上是成功的。

【參考文獻】

 

[1] 賀德方.國家學位論文服務體系研究[j].情報學報.2004,26(6):697-702.

[2] 程海贇.我國四大學位論文庫的比較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08,(1):25-28.

篇7

【關鍵詞】中藥化學 教學改革 應用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646(2008)09(b)-0019-01

中藥化學是中藥學專業(yè)的核心課程。隨著中藥現代化進程的推進,要求對于傳統中藥的藥效物質基礎更加明確,人們更加重視對于中藥“成分”尤其的“活性成分”的科學闡述。這就對中藥化學的教學策略提出更高的要求,即要求中藥化學的本科教學應以中藥“活性成分”為中心,以解決科研、生產中實際問題為內容,以培養(yǎng)思路清晰、實驗技能扎實的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因而,筆者認為應結合教學當前的實際情況在中藥化學的教學策略應作出了一些相應的調整。

1 以“活性成分”為中心,充分調動學習熱情和興趣

在中藥化學教學過程中,化學成分是教學的基礎部分,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往往以各類化學成分的特征來引入各章內容,如在黃酮類化合物一章中,往往是直接以“具有2-苯基色原酮”的結構特征為切入點。雖然,直接提出結構的重要特征可加深對其印象,可這樣容易使學生只機械地把結構進行記憶,即是平面化的、化學式的教學模式。試著變換一下引入的策略,如果先把大家所熟知的藥物維腦路通作為引入點,很容易引起學生對于這一治療急性腦血栓藥物的關注,進而引入其結構為羥乙基蘆丁,即為中藥槐米中蘆丁的結構改造物。學生在急于探究活性物質結構的同時,自然引出黃酮類化合物的結構特征。雖然僅是教學引入方法的細節(jié)改進,卻極大的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對于這類成分的結構會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除此之外,對于成分的認識上也不再停留于結構的單純認識上,而是更有利于形成“成分”和“活性”相聯系的立體知識結構。

2 以解決科研、生產的實際問題為內容

教學內容應緊密與生產科研實踐相結合,這是對于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必然要求,尤其對于中藥化學這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上,可以首先提出本學科生產實踐中的一些具體問題,采用設問式的教學方法,在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利用課程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在總論中介紹“系統溶劑提取方法”時,可首先面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如果將來你在企業(yè)工作過程中,上級主管提出對于一味臨床作用明確但活性部位和成分均未知的傳統中藥,怎樣開發(fā)成現代的中藥新藥的課題。你該如何進行?采用怎樣的科研思路和方法?”就業(yè)和未來工作發(fā)展都是學生其最為關心的,上述的設問也是實際工作中經常碰到的,學生的注意力和思維力此時都會全部集中,就下來介紹的系統溶劑提取法與藥物活性篩選相結合方面的知識,自然會水到渠成,不但印象深刻而且可以能很快應用的實際工作中,也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和思路。

3 以培養(yǎng)思路清晰、實驗技能扎實的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

應用型人才要求有完整清晰的思路和扎實的實驗技能,即較強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思路培養(yǎng)方面,應主要貫穿于提取分離工藝的教學內容中。在各章講授相應部分時,教學目標和重點不應局限于對某種藥材或某種成分的機械記憶上,關鍵是掌握此類成分的常用方法及其原理以及靈活運用上,今后面臨此類成分時能合理設計提取分離工藝和形成完整的思路。例如:實驗教學課中提取黃藤中巴馬丁生物堿的提取方法,為小檗堿型水溶性生物堿的較為通用的提取方法,原理是根據水溶性生物堿可溶于乙醇的性質來提取,并且根據小檗堿型生物堿鹽酸鹽水溶性較差沉淀析出來精制。關鍵是提示學生以后碰到此類生物堿時可采用類似的方法來解決。再如,按類別分離生物堿利用了生物堿的堿性及某些兩性生物堿的酸性官能團,應強調這是生物堿類成分的系統分離,并結合藥效活性篩選出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然后有效部位和成分的理化性質,在實際生產中進行有目的性的分離。把系統分離―活性分離―目標分離的科研思路融入具體教學過程中。

實驗技能訓練是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之一,化學成分提取、分離、結構鑒定是中藥化學課程的關鍵技術,并具有一定的難度。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除加強日常教學實驗中常規(guī)提取分離技術的反復訓練之外,還專門開設了中藥化學實驗技術的系列專題講座和訓練;如現代分離精制技術的應用及進展等內容。尤其是在開放創(chuàng)設性實驗課題的過程中,注重了高極性成分的分離技術,是對于中藥復方水提液大量未知活性成分沒有闡明這一現狀,有針對性開展的本科教學科研實驗課題。學生以課題小組的形式加入,在課題完成過程中,學生對于先進儀器設備、分離材料(包括制備反相色譜、高速逆流液滴色譜等)的使用和操作得到具體的訓練和掌握;學生在本科階段就接觸到了應用性較強的前沿技術領域,培養(yǎng)了科學精神,激發(fā)了科研興趣。

4 充分利用中藥化學的基礎知識,培養(yǎng)各學科的綜合運用能力

中藥化學為中藥學科的專業(yè)基礎課程,其研究對象為中藥“有效成分”,是其它中藥學課程的理論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和相關學科進行聯系和貫通,知識體系的融合是綜合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一項重要要求。例如在強心苷提取教學中,常規(guī)應介紹提取強心苷根據制備速效和長效強心藥物的不同目的,利用或抑制強心苷的酶解。在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可進一步聯系藥理學藥物代謝方面的知識,即抑制酶解可得到原生苷,極性較強且水溶性好,藥理學中水溶性好的藥物在體內血清中分布濃度高,而且容易代謝排除體外,這正是作為速效強心藥物的機理。這樣就把化學結構―化學性質――藥物代謝―臨床應用等方面知識統一起來,形成綜合完整的知識體系。除有利于知識的系統掌握,更有益于學生將來的新藥創(chuàng)新和設計。再如中藥黃芩的南北方存在不同的炮制方法,其科學的評價也歸于黃芩苷在兩種不同炮制工藝條件下從結構到活性的變化,從而選擇合理的炮制工藝,這樣就把中藥化學和炮制學知識結合起來,使學生對二門學科的的認識水平更為深入,即中藥化學為理論基礎,炮制為實踐應用,二者相輔相承。

面向應用的中藥學科專業(yè)知識人才的培養(yǎng),應根據目前科學技術發(fā)展水平和現有的教學條件對教學策略作出相應的調整,并采用靈活機智的教學形式來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中藥化學的教學改革也更應注重細節(jié)方面,尤其是在思路、技能和知識體系的完善上,而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則是對整個教學效果最好的評價和檢驗。

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的關鍵是學位論文的質量。為了切實把好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關,電氣工程學院一方面抓好論文開題環(huán)節(jié)工作;另一方面,在研究生論文開題后的第二學期,由學院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督察組對本院碩士研究生的論文工作進行中期抽查。其目的在于了解論文選題的實用價值或理論意義,檢查其論文工作的進展情況。論文工作的抽查對研究生和導師起到了有效的督促和檢查作用;同時能及時發(fā)現論文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針對不足,提出整改意見,對涉及的問題、內容及方法盡可能的給予具體的指導和幫助。

具體辦法是:由于目前碩士研究生規(guī)模較大,碩士生全部參加由督察組組織的中期檢查是不切實際的,因此督察組從每位碩士導師所指導的研究生中隨機抽查一名學生進行論文工作中期檢查。未抽查到的學生,由導師自己組織學生的中期檢查。如在2001級碩士研究生中,督察組抽查了30名學生,按專業(yè)分成3個組,要求學生本人簡要介紹論文選題意義、理論根據、實用價值、資料收集情況、論文工作總體安排和進度,開題以來研究的進展、取得的效果,存在的困難和問題、論文采用的技術方法、進一步完成論文的計劃等內容。

通過對抽查的結果分析,學院大多數研究生的學位論文選題、難易程度符合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質量要求,有些研究生在導師指導下,還積極參與導師科研課題研究工作,能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在科研實踐中培養(yǎng)科研實戰(zhàn)能力。抽查中也發(fā)現少數研究生在論文工作中存在不同性質、不同程度的問題,比如:有的論文工作進展緩慢、有的沒有明確的進度計劃、有的難度太大需要調整等。

通過督察組對碩士論文的中期抽查,對研究生的培養(yǎng)質量的提高起到了積極作用。其作用表現在:

(1)對論文進度的督促作用:由于論文是隨機抽查,這不僅給學生、同時也給導師一種督促,促使學生和導師重視研究生的論文工作,注意掌握論文進度;

(2)對論文題目、內容、進度的了解:論文的中期抽查,有利于導師和督察組及時掌握研究生的研究內容和進度情況;

(3)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由于參加的督察組專家都是比較有經驗的老師,通過檢查,督察組專家及導師能及時發(fā)現問題,提出具體的問題所在并提出一定的指導建議,以并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4)學術交流的作用:由于不同的研究課題在一起檢查,對學生、對老師都起到了學術交流的作用。

我院連續(xù)4年的論文中期抽查實踐取得了明顯成效,促進了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的提高。

3.2 嚴格博士論文的預審制度,確保博士論文質量

博士論文預審制度,對保證博士論文質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博士論文的預審,是博士論文答辯前最有效的質量檢查。博士論文中期檢查時,論文研究還不夠深入、全面、系統,還有大量研究工作要做,因此,難于對論文質量進行全面檢查。但提交預審的論文,基本上已完成了全部論文工作,通過預審,可以檢查論文是否達到了預期要求,研究深度是否足夠、是否有創(chuàng)新;

(2)博士論文的預審,也是論文質量檢查和論文完善的最佳時刻。對預審中發(fā)現的問題,學生還有時間、有機會對論文中的問題進行修改、完善;

(3)由于論文預審是對學生負責、對導師負責,因此預審專家沒有什么壓力,可以憑借專家們的豐富經驗和學術造詣,本著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對論文提出中肯的意見和建議,這對論文的完善和質量的提高有重要意義。

但真正要達到博士論文預審的目的,預審專家是關鍵。如何確定預審專家,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制度來保證,但有一個基本的標準,就是:一是要熟悉論文研究內容,且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研究領域要比較寬;二是要工作認真負責;三是要公平、公開、公正,能客觀地提出自己的評審意見和建議。為保證預審專家的客觀性和學術水平,學院規(guī)定預審專家組中必須有一位除導師外的院督察組專家。

3.3 堅持督察組聽課制度,提高教學質量、優(yōu)化課程設置

學院長期堅持安排院督察組聽課的作法。跟一般性的聽課不一樣,學院的這種聽課不僅是對上課紀律、教師的表達能力、教學手段以及教學效果等的簡單檢查,而是更加深入,也是一種對課程內容和課程設置的調研和檢查。在安排專家聽課時,學院特別注意安排熟悉該課程內容的專家聽課,以了解該課程內容和課程深度以及與該課程相關的其它課程的內容銜接。聽課后,除及時與任課教師交換意見外,還對相關課程的設置、內容的整合等提出意見和建議。

4年來,電氣學院已建立健全了院系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督察組制度,每個學期院督察組都定期或不定期召開督察組會議,傳達學校研究生教學的有關精神以及介紹其它院系好的管理經驗,并嚴格督促、檢查本學院研究生的開題、中期檢查、論文預審、論文答辯以及研究生課程上課質量等,對研究生課程設置、培養(yǎng)計劃等方面的工作效果顯著。在實踐中,也注意處理好學院督察組與學院學位分委會以及行政的關系,做到各司其職、互相支持、配合促進。

實踐表明,充分發(fā)揮院系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督察組的作用,對確保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八方,周珊珊,曹揚.研究生教育質量保證體系的構成、特征和控制.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4(6):20~24.

[2] 肖敏.研究生教育三維質量保證體系.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3(6):34~37.

[3] 程永波,廖曉玲.論研究生教育質量觀與發(fā)展目標模式.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3(8): 16~20.

[4] 任增林等.美國高等教育質量保證體系的特點及其對具有中國特色質量保證體系建設的啟示.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4(3): 21~30.

篇8

關鍵詞: 學術詞匯 對比分析 語料庫

一、引言

自從Coxhead等學者于2000年制定出新的學術詞匯表以后,學術詞匯的研究就成為一個熱門研究話題。學術詞匯有別于普通詞匯,它頻繁出現在學術語篇中,并承擔著特定的語篇功能。學者們普遍認為EAP學習者只有掌握相應的學術詞匯知識,才能進行有效的專業(yè)文獻閱讀和論文撰寫。在這一背景下,國外的相關研究已初見成果,Martinez早在2005年就研究了生物學學術論文中的詞匯特征;Ward于2009年制定出了工程專業(yè)的學術英語詞匯表。近年來,國內的相關研究開始出現,王京(2006)和蔣瑋(2010)分別研究了醫(yī)學與藥學領域的學術詞匯,并提出了專業(yè)英語學術詞匯表創(chuàng)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誠然,國內外學者已經充分意識到專業(yè)學術詞匯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他們更多的是關注學術詞匯的頻率和頻次,進而制定相應的詞表。這在筆者看來只是授人以魚,而未授人以漁。原因有兩個:一方面,學術詞匯承擔了各種不同的語篇功能,也就是說,針對不同的語篇功能,所使用的學術詞匯是不同的,因此有必要進一步細化針對特定語篇功能的詞匯列表。Chen和Ge(2007)提出要對學術論文中的摘要、引言、數據和方法、結果、討論等分別進行學術詞匯探討。另一方面,學習者固然掌握了與語篇功能對應的學術詞匯,但若對其搭配和類聯接掌握不深的話,就很難規(guī)范、地道地使用學術詞匯。

本研究選取我國應用語言學碩士論文和國際期刊《二語研究》學術論文分別建立的小型語料庫,從頻次、搭配和功能三方面對論文摘要中的學術性動詞進行對比研究,旨在發(fā)現兩者之間的異同,作深入分析。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國內學術論文數據庫――中國知網,選擇“中國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輸入“二語”或“應用語言學”,得到5384篇論文,從中隨機選取近5年來的50篇論文作為本研究的語料。本族語語料是基于國際期刊《二語研究》的近5年的100篇學術論文,因此本研究通過這種方法收集到的語料,最大限度地保證其應用語言學專業(yè)性,也同時實現中國英語專業(yè)學習者與本族語者比較的對等性,真正意義上確保研究結果的效度和信度。

根據Swales(1990)的IMRD語篇研究,學術論文摘要中一般包括研究背景和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結果、研究討論四部分。筆者仿效此方法建立兩個小型的摘要學習者和本族語者對比語料庫,學習者庫字符為22506,詞類為2954;本族語庫字符為16823,詞類為3040,從詞類/字符比來看,學習者所使用的詞匯沒有本族語者豐富。然后通過檢索軟件AntConc對其進行檢索,并對四部分進行語篇功能性詞頻、搭配和類聯接的對比分析。

三、研究結果和分析

Swales(1990)提出的IMRD模式:學術論文摘要中一般包括背景和目的、方法、結果和討論四部分,筆者因此建立了四個對比子語料庫以作微觀分析。經統計,每篇學習者的論文摘要字符數為450.12,本族語為168.23,比值為2.7,可見學習者論文摘要字數是本族語者字數的2.7倍,這可能與碩士畢業(yè)論文字數要求有關。但是進一步對四個子語料庫字數進行對比分析后發(fā)現,學習者和本族語者關于“背景和目的”的平均每篇字數比約為2.8;“方法比”約為1.8;“結果”比為4.0;“討論”比為2.2。這反映出,學習者論文摘要重視論文結果,偏差高達1.3,但是對研究方法和討論則關注相對要少,偏差分別為-0.9和-0.5。此外,學習者和本族語者都能較好地介紹論文的背景和目的。當然,僅從篇幅和字數進行對比分析,還無法直觀地描述出兩者的異同。下面就從四個方面分別進行探討。

(一)背景和目的學術動詞對比分析

首先對本族語進行詞頻統計后發(fā)現,排在前面10位的有investigate 25,discuss 22,examine 22,present 18,analyze 13,address 9,consider 9,demonstrate 7,determine 6和explain 6(注:后面的數字代表出現的次數,下同);此外還有focus,explore和aim等,但是它們的使用頻率相對要低。與之相比,學習者語料庫中使用較多的為focus 45、explore 29,investigate 25,analyze 23,aim 15,discuss 13,consider 10,attempt 9,examine 8,describe 8,address 6,demonstrate 5,present 4等。從中不難發(fā)現,從詞類來看,學習者和本族語者的使用較為類似;從頻次來看,他們都頻繁使用investigate和analyze,但是學習者會更多地使用focus,explore和aim等詞,而本族語者則較多使用discuss,examine和present,這可能受到學習者母語中“著重”、“探索”和“旨在”等高頻詞的影響,使得學習者會潛意識地進行對等翻譯,傾向于使用這些動詞。

進一步分析共同使用的investigate和analyze的搭配與類聯接,學習者的investigate的常見搭配有:this study/ this thesis/ this research/(in order/ aims) to +investigate+effect/ phenomenon/ variable/ use,如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representation quality of core-concept-shared words;In order to investigate a type of learners’acquis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epth of vocabulary knowledge...學習者的analyze主要有兩種,分別為to analyze和be analyzed,如the differences of cultural identity of six Chinese and English textbooks have been compared and analyzed。反觀本族語者對于這兩詞的搭配使用,發(fā)現本族語者除了頻繁使用上述搭配外,主語還經常使用人稱代詞“we”和“I”,且以we為主,這可能跟所受的教育有關:國內教授要求學生盡量避免使用第一人稱,使論文更具客觀性。但近年來,國外學者學術寫作中會出現以一定量的第一人稱代詞推銷自己的學術論文。涂志鳳(2011)也有類似的發(fā)現:在第一人稱代詞功能的使用上,國內學習者避免突顯自己,而國外學者傾向于強調自己。

(二)研究方法學術動詞對比分析

通過對研究方法的分析后發(fā)現,本族語者使用較多的學術性動詞有compare 22,test 15,use 12,take 8,process,6,adopt 6,conduct 3,collect 4,control 4,employ 4,hypothesize 3等。而學習者頻繁使用use 43,conduct 24,adopt 19,collect 17,compare 11,implement 8等動詞。從詞類來看,本族語者的動詞使用要遠遠多于學習者,學習者很少將control,hypothesize,test等作為動詞使用,但是常使用它們的名詞形式,如control group,hypothesis和vocabulary test;從詞頻來看,兩者都常用adopt,use,collect和compare,但是學習者還更加頻繁地使用conduct和implement,這種高頻動詞的出現可能與母語思維有關,因為漢語中表達研究方法常見的詞有“進行”、“采取”等。

進一步分析共同使用的動詞搭配和類聯接,學習者的adopt為this study+adopt+design;sth+beadpoted,如Subject and item analysis were adopted to analyze the experimental data;本族語為sth+be adpoted。學習者的compare為the study+compare+sth和sth+be compared,如the amount of L2 thinking used by the students writers was compared;而本族語者除了使用這兩個表達外,還使用“人稱代詞+compare”的搭配,其中的原因已在上文作過分析,這里不再贅述。此外,兩者都使用“data+be collected”和“sth+be used”。因此,學習者已經同本族語者一樣在表述研究方法時使用動詞的被動語態(tài)類聯接,但是在詞類使用上,學習者與本族語者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綜上所述,學習者首先要對學術論文中的研究方法引起重視,然后進一步掌握與這一語篇功能對應的學術詞匯。

(三)研究結果學術動詞對比分析

通過詞表統計后得到,本族語者經常使用Show 41,Suggest 38,Report 16,Indicate 17,Reveal 7,Highlight 3,represent 5等學術性動詞,部分動詞搭配和類聯接為show:results/ both groups/ data/ findings/ the study/ participants/ the evidence+show+that clause。Suggest:results/ findings/ this article/ these studies/ this outcome+suggest+that clause;It is suggested+that clause。Indicate:these studies/ results/ our findings/ this+indicate+that clause/ sth。Reveal的句法結構為:the exploration/ results/ analysis +reveal+that clause/ sth,它后面也可以跟從句或名詞短語;Conclude,report和find三個動詞的句法結構,分別為we/ I+conclude+that clause;sth+(be)+reported;it is(was)+found+that clause。學習者則經常使用show 37,indicate 16,reveal 12,suggest 7,conclude 4等有限的幾個動詞,其他動詞的使用較為零散,頻次很低,也就很難提取呈現出來。對這些動詞進行搭配和類聯接后得到,show和reveal的搭配為:results/ findings/ analysis/ output+ show/ reveal+that clause,如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cultivating of L2 thinking for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can improve their L2 writing performance。Indicate為:analyses/ results/ practice+indicate+that clause。Suggest為:results/ findings+suggest+that clause。Conclude為results+be concluded。

對比分析后發(fā)現,學習者能準確使用show,indicate,reveal,suggest,conclude等學術性動詞,但是使用詞類還欠豐富,搭配也存在差異,具體為:學習者對于indicate和reveal只會使用that clause,本族語者的indicate和reveal后還可以使用名詞性短語;對于suggest,學習者只使用其主動語態(tài),而本族語者靈活使用其主、被動語態(tài),這一點學習者應該仿效學習。此外,對于conclude,學習者使用其被動語態(tài),而本族語者使用主動語態(tài),這值得我們深思。

(四)結果討論學術動詞對比分析

摘要中對結果的討論能進一步突顯研究的成果和意義,所以國外學者非常重視這一方面,從上文的字數統計來看,國內學習者常輕視這一點,而把重心更多地放在研究結果上。因此,學習者應兼顧研究結果與研究討論,讓研究結果與研究討論相得益彰,從而體現為研究意義。下面就進一步分析兩個語料庫中常用的學術性動詞。

就本族語者而言,他們使用最多的有以下幾個動詞:Argue 33,Claim 14,Differ 14,Propose 16,Predict 9,Explain 6等,當然討論部分表達非常靈活,不同的學者所使用的學術性動詞有所差異,導致其出現的頻率較低,這里也就不再提取出來。反觀國內學習者,我們常用的是propose 11,differ 4,confirm 3等,其他動詞出現的頻率極低。從中發(fā)現,國內學習者在這一方面與本族語者差距最大,這可能與我們在這一方面的忽視和輕視有關。盡管如此,我們還是發(fā)現兩者共同使用的propose一詞,而且使用頻率較高。進一步研究發(fā)現,中國學習者對于propose的搭配和類聯接較本族語者要少,只使用the article+propose+that clause;而本族語者既有人稱代詞作主語,又同時使用其被動結構It is proposed +that clause。筆者曾對claim,argue,predict等常用動詞進行了搭配和類聯接調查,發(fā)現了類似的用法,即subject+學術性動詞+that clause;it is~ed that clause兩種慣用搭配。這種固定范式極大地方便了國內學習者,我們只需要照葫蘆畫瓢,就能很快地掌握相關學術詞匯。當然,對研究結果的討論表達形式非常靈活,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不僅要重視討論,而且要認真學習怎么討論,通過討論體現論文的創(chuàng)新性和重要性。

總之,通過對背景和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結果和討論四大語篇功能中的學術動詞進行對比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學習者已經能較好地使用學術詞匯表達特定的語篇功能,在許多動詞的詞類和搭配選擇使用上已經接近本族語者。但是兩者之間的差距還是較為明顯的:第一,學習者對四大語篇功能的重視程度不一,容易輕視研究方法和研究討論;第二,學習者所選擇的詞類較為單一,不夠豐富,所使用的搭配和類聯接較為固定,欠靈活。

四、結語

本研究根據Swales的研究范式,從語篇功能視角對學習者和本族語者中學術論文摘要中的學術性動詞進行對比分析,不僅指出了學習者與本族語者在四個語篇功能上的差距,即中國學習者重研究結果,輕研究方法和研究討論,而且進一步指出了兩者在實現各個語篇功能所使用的學術性動詞的詞類、頻率、搭配和類聯接的異同,成功地突破了前人研究中只呈現學術詞匯的詞類和頻率,卻不知其語篇功能和搭配使用的局限。本研究有助于國內英語專業(yè)學習者在撰寫學術論文時循規(guī)蹈矩、有“法”可依,使學術論文更規(guī)范、標準,更具學術性。

參考文獻:

[1]Coxhead,A.A new academic word list[J].TESOL Quarterly,2000(34):213-238.

[2]Chen,Q.Ge,G.A corpus-based lexical study on frequency and distribution of Coxhead’s AWL word families in medical research articles[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7(26):502-514.

[3]Martinez,I.Native and non-native writers’use of first person pronouns in the different sections of biology research articles in English[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05(14):174-190.

[4]Swales,J. M.Genre Analysis: 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5]Ward,J.A basic engineering English word list for less proficient foundation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s[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9(28):170-182.

[6]蔣瑋.藥學研究生英語學術詞匯水平研究[J].藥學研究,2010(02):39-42.

推薦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 亚洲国产视频95 | 亚洲中精品级在线 | 欧美一级a毛无片在线 | 亚洲色婷婷爱婷婷综合精品 | 麻豆91青青国产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