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教學論文8篇

時間:2023-03-08 14:55:00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古詩詞教學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篇1

高中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未對古詩詞教學方法給予足夠重視,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囫圇吞棗,對詩詞的意境美、韻律美沒有深切的感悟。另外,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忽略了對古詩詞中意境的體會,學生沒有自主思考的過程,以應付考試而采取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無法體會到古詩詞的價值。

二、論如何做好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

(一)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習積極性

宋代陳頤說:“未見意趣,必不樂學,”意思是不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將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在高中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實踐,激發學生對古詩詞學習的興趣。比如課堂一開始,巧妙地設計導語,以貼近生活、形象的事例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有一個好的開端。《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蘇軾對萬里長江進行描述的同時,追憶了三國時期功業非凡的英雄俊杰。在教學中可以用“三國人物中,哪位才是你心目中的英雄”作為導語,引導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喜歡的三國時期人物,對比《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蘇軾對他心中英雄的描寫,再引導學生學習課文,更能吸引學生學習。

(二)引導學生對古詩詞進行多層次朗讀

古詩詞富有節奏、韻律輕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會讀,更要引導學生有感情地讀。例如,對曹操《將進酒》的教學過程中,曹操以宏偉的氣勢,充沛的感情,抒發其作為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也有對歲月蹉跎、時光短促的感慨。教師通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朗讀競賽,集體朗讀等形式,引導學生體會曹操詩中的意境,以充沛的情感進行朗讀,在競賽中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也使得課堂學習氣氛更加熱烈。

(三)結合多種教學方法,增加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趣味性

在古詩詞教學中可以結合多種學科、多種教學方法,增加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趣味性。如引入音樂教學,古詩詞在節奏與音調上有獨特的韻律美與節奏美,李煜的《虞美人》,柳永的《雨霖鈴》等都有現代音樂譜曲,教師可以播放相關樂曲,再加以引導,使學生更迅速地進入角色,生動地感受到課文情境。另外還可引入繪畫教學,教師選取一些繪畫作品,點撥學生組織所學古詩詞對畫題詩,給畫配上詩意,更能引導學生思考與領悟。如選取一幅大海漲潮的圖片,教師對大海的氣勢與意境進行引導,學生聯想到《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中“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結合繪畫將有更深的感觸。通過此類教學方法的不斷發掘,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營造積極活躍的課堂氣氛。

(四)注重課外延伸,鞏固學習效果

教師不僅要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古詩詞教學,更要延伸到課外,注重學生課外知識的拓展,使學生知識掌握更豐富,學習效果更牢固。例如,教師在進行古詩詞教學前,可布置學生自己尋找資料,通過網絡搜索、翻閱書籍等途徑,了解即將學習的古詩詞創作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的創作靈感。以《過零丁洋》為例,文天祥“零丁洋里嘆零丁”時南宋即將滅亡,詩人被押解逼迫招降,抑郁無力報國才發出此國破家亡感慨。學生了解詩人所處時代背景后對后一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一歷史名句將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引出其他感嘆國家興亡的詩詞,對詩詞中的情感及作者的寫作手法進行對比,不僅能鞏固課堂知識,而且能擴展掌握更多的詩詞,逐步鍛煉學生的鑒賞水平以及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分析能力。

三、結語

篇2

愛國情懷在古詩詞中隨處可見,王昌齡的《出塞》、岳飛的《滿江紅》等詩篇,都洋溢著濃濃的愛國情懷,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南宋詩人陸游通過《示兒》:“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表達了陸游85歲臨終前不忘祖國統一的那份牽掛。這樣的詩句還有“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其愛國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淚下。教學時,教師要介紹詩人創作的時代背景,并抓住關鍵詞句讓學生反復品味吟誦,體會詩人表達的愛國情感,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二、人生理想教育

唐代詩人王昌齡在《芙蓉樓送辛漸》詩中后兩句“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自比冰壺,不但表達了自己開朗胸懷和堅強性格,還向世人表白自己清白無辜、藐視功名利祿的操守。明代詩人于謙《石灰吟》托物言志,以石灰作比喻,表現了他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王安石《梅花》一詩中的梅花“凌寒獨自開”,頂風冒雪、不畏嚴寒,也體現了王安石的堅強性格和不甘落后的進取精神。元代詩人王冕憑借《墨梅》詩中后兩句“不要人夸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贊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給人間留下清香的美德,實際上是借梅自喻,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態度以及不向世俗獻媚的高尚情操。在教學這些古詩詞融入人生理想與信念教育,會收到潤物無聲的效果。如在學清照的《絕句》、賈島的《劍客》后,學生在品味詩句韻律美的同時,敬佩之情溢于言表,對作者博大的胸襟,咤吒風云的氣概佩服不已,在課后的搜集“詠懷詩”的過程中,都慷慨激昂地說出自己喜歡其它詠情詩的理由,聲情并茂地背誦抒發自己壯志的“詠懷詩”。教師相機設計“用一兩句詩抒發一下你的理想;讀了詠懷詩后你受到什么啟發的課堂練習。在濃郁的古詩詞誦讀氣息中,激起學生樹立一個堅定的信念:要像文天祥、李清照、譚嗣同一樣做一個追求真善美,追求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做一個有作為的人,讓學生深受感染、熏陶,有助于塑造學生高尚靈魂,猶如春雨般無聲地滋潤著學生的心田。學生徜徉于這樣的詩詞王國,定會啟迪心智,流連忘返。

三、愛家鄉教育

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詩中寫道:“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表現了詩人對家鄉的深切思念。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在字里行間都流露出出門在外的詩人對家鄉及親人的思念。這樣的詩句還有唐代詩人李白《靜夜思》中“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等等。教學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在感受詩人思鄉之情的同時,讓學生也談談家鄉的風土人情,進而營造出熱愛家鄉的教學氛圍。

四、親情教育

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人在遠方想到的是:故鄉的兄弟在九月初九重陽節登高之時,身上都插上了茱萸,卻發現唯獨少了一位兄弟,親人間在佳節未能完全團聚的缺憾躍然紙上,親友間的魚水親情感人至深。唐代詩人孟郊的《游子吟》,三、四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寫出了母親“密密縫”的動作和母親“意恐”“遲遲歸”的心理。五、六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用“寸草心”比喻游子孝心,“三春暉”比喻母親恩情,形成對比,襯托出母愛的溫暖、博大,表達了游子的感恩之心。教學這樣的古詩詞時,教師應讓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展開想象,詩中的人們在做什么,在想什么,會說些什么?進而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對自己的母親、朋友說說心里話,使情感得到深化和升華。

五、友情教育

在古詩詞中抒發朋友間真摯情誼的佳作極多,如高適的《別董大》、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贈汪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王昌齡的《芙蓉樓送別辛漸》、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等詩都是這方面的代表。教學時,教師要在引導學生領會詩中所表達的摯愛親情的同時,引導他們要珍惜朋友、同學之間的感情。如教學《贈汪倫》時,教師要創設相應的情境,讓學生進行角色體驗,有踏歌而行的汪倫,有乘船待發的李白,并相互說離別贈言,進而體會到他們的深厚情誼。

篇3

關鍵詞:小學語文 新課標 古詩詞 教學

一、小學語文新課標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是在國家教育改革和時展的要求下實施和頒布的。新課標指出應致力于小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小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也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小學語文是基礎語言工具,是表情達意的基礎工具,是有很強思想性的基礎工具,它對小學生的全面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是人文社會科學的一門重要學科,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的漢語工具。

小學語文新課標是在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和個性教育三大教育理論發展下提出來的,小學語文教學要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充滿活力而又多元化的語文課程。

我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歷史文化的國家,作為我國的一名公民應了解自己祖國的文化背景知識,小學語文是普及文化的一門基礎課程,學好漢語是每個公民的基本要求,也是學習其他課程的基礎,掌握了基本的語文文化才能立足于這個社會。小學語文強調引導學生學習中國文化,同時讓學生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文化的多樣性。

二、古詩的特點

古詩一般分為兩大類:敘事詩和抒情詩。敘事詩以描寫具體事件、人物為主的;抒情詩是以抒發作者感情為主的,它又可以分為寫景和寫意兩大類,但不少古詩既寫景又寫意,古詩言簡意豐,具有凝煉和跳躍的特點,用極為有限的詩句表達盡可能多的意思,其最大的特點可用于一個字來概括“美”:意美、語美、音美、形美。意境美,是故事中所描繪生活畫面與作者思想感情融為一體而形成的藝術境界的美,正如人們常說的:“詩中有畫,畫中有情。”作者選取最富有特征的具體事物,或最有意義的場景,或最典型感受來言志抒情,以啟發讀者展開豐富的想象,去領會意境與情感,并從中受到熏陶。語言美,是指古詩的語言凝煉、生動形象,常常運用夸張、比喻、象征等多種手法再現大自然的美、社會的美和藝術的美。這些詩句讀來令人感到美不勝收。音樂美,古詩講究押韻和節奏。音韻和諧,節奏鮮明,所以讀起來瑯瑯上口,聽起來聲聲悅耳,產生了音樂美。形美,是指形式美與形象美。

三、新課標下古詩詞的教學

古詩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它以含蓄精煉的語言、深邃優美的意境、豐富誠摯的情感,成為膾炙人口的一種文學體裁。它在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古詩不僅能讓學生拓展自己的知識視野,了解到古代社會的狀態及古人的情感,還可以讓學生在古詩中領悟到為人處世之道,在潛移默化的文學熏陶中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⑴創設意境,感知詩意之美

古詩是詩人的感情在特定的環境下即興地抒發,而此種感情往往是借助一些具體的形象而產生的,然后通過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在古詩教學中,如果將抽象、凝練的語言與具體的物象聯系起來,能提供給孩子們鮮明、準確、豐富的感性認識,把學生較快地帶入“智力發展區”,喚起他們的形象思維,提高想象力。音樂是開啟人們感情閘門的一把金鑰匙,而詩與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特殊聯系。如果在教學中把意蘊含蓄的情感與悅耳動聽的音樂聯系起來,將古詩中的“情”化為聽覺中的“聲”,有利于學生披文入境,深入感受古詩中語言文字的獨特魅力,從而體會詩人在詩中所表達的情感。

⑵賞詞句,品味語言之美

古詩講求“煉字”,其簡潔精煉的語言含蓄深沉,使人時常回味。只有引導學生弄懂詩句中字、詞的真實含義,揣摩出其精妙之處,他們才會真正理解詩句的意思,也才能真正品味出詩的韻味來。因此,我們在引導學生學習每首古詩時應當先讓他們找出詩中不理解的字、詞,然后借助工具書進行討論、交流,弄懂詞義,理清詩句的意思。不過,這種方法在實際教學中顯得有些呆板,學生學起來也感到枯燥無味。而電教媒體能克服時空限制,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直觀、形象、具體的視聽文字,這樣有利于學生抓住詩中含義深刻的詞語,反復琢磨,體會語言文字的精妙。

⑶啟迪想象,感悟表達之美

詩的語言具有高度的濃縮性,所以給讀者留下很多的“藝術空白”。而新課標下的教學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有效地啟發學生去進行豐富的想象,進行藝術的再創造,切身感受詩的意蘊,在進一步發展學生的語言,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的同時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華。

顯然,作為一個老師,特別是小學教師,盡管小學生在這一階段正是知識的旺盛期,但也不能一味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填塞,以為越多越好。相反,我們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針對自己學生的特點進行古詩教學,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如此才能事倍功半。

參考文獻:

[1] 徐國芹. 探索各種教學媒體和技術在教學中的合理應用[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09(3): 127-128

[2] 李志堅. 中小學數字電視教材后期制作方法初探[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7(12)

篇4

關鍵詞:小學語文 古詩詞 教學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在小學時學過的這些古詩,我至今仍能熟練地背出來。這些古詩要么描述祖國的大好河山,要么抒發詩人內心的某種情思,要么表現一種奇妙的美景,無論哪一種詩境,都能讓我們領悟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深遠意境。這些詩詞就像從遠古流傳下來的一條河流,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大量的事實證明,在少年時期學習到的東西往往是終生難忘的,就像是一處寶藏,任何時候都可以從中取出光彩奪目的珍珠。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重視古詩詞教學,要讓學生喜歡古詩詞,背誦古詩詞,盡可能多地儲備些“珠寶”。

但是,小學生初接觸詩詞,理解有些難度,我們要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形式,以增強他們學習古詩的興趣,下面本人就自己在古詩方面的教學談點體會。

一、問題導入法

小學生初學古詩,對古詩沒有什么概念,如果直接拿出作品來讀來背,學生勢必一頭霧水。這時,最好找一個問題作為切入口,這個問題要適合古詩的情境,又貼近學生的生活。在學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一課時,我問學生:“你們離開爸爸媽媽時會想念他們嗎?”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想。”我又問:“如果想他們又見不到,怎么辦呢?”有的同學沉默了,有的學生說:“可以看照片。”我接著問:“古時候的人,有時候因為某種原因也會遠離家人,也會想念家人,那時候又沒有照片,他們會怎么辦呢?”這下,學生開始思考了,我便順勢提出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中找找答案。這樣學生帶著問題進入古詩的情境,邊讀邊思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種導入方法從學生可以理解的情感入手,教他們從生活中去體會。在這首詩中,核心的情感就是思念家鄉想念親人,我的導入是先導入了情感,呼喚起他們對親人的情感,盡管思念時的表現形式不同,但無論是看照片還是登高望遠,其對家人的情感則都是完全一樣的。這樣,他們在理解上就沒有了障礙,同樣的思念還能拉近他們和詩人之間的距離。

二、運用誦讀教學法

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誦讀法不是要求老師逐字逐句去解釋古詩,而是通過有情感的朗讀,使學生們感受到古詩的抑揚頓挫之美。古詩都是押韻的,讀起來朗朗上口,也便于學生背誦熟記。小學生的記憶特點是感性的,善于記憶,就算他們并不懂得詩詞的意思,但只要讀的熟了,同樣能夠背誦下來。原來很多作家都提到他們在上私塾的時候,那個時候根本讀不懂,但是也按照要求背誦了下來,等到漸漸長大,他們也就逐漸懂得了那些詩文中的深刻含義。

當學生熟讀成誦時,再讓學生理解古詩中所描寫的景,或所抒的情感,稍加點撥,便可以體會詩中的含義與感情。另外,朗讀,還有助于引發學生的想象,讓學生閉上眼睛,一邊讀一邊想象,詩中的意境便會在頭腦中形成。可見,有情感的朗讀是讓學生感悟古詩內涵的最佳途徑。

朗讀教學的關鍵在于要讀出詩詞的音韻美,用音樂的美打動學生,讓他們忘我地朗讀,反復地朗讀,從而背誦下來。還有一點要提到,雖然我們一直在倡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學習畢竟是一種需要吃苦精神的活動,所以也要讓學生們懂得學習就是要吃些苦,不能夠給學生學習只有享樂沒有艱辛的錯覺。

三、運用圖片教學法

有些古詩的意境比較深遠,學生難以想象出,這時候可以借助多媒體,放映一些畫面。如在學“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這兩句詩時,由于學生生活在平原,對大山沒有什么概念,不能理解山間小路無人蹤跡的景象,于是,我給學生們放映了兩幅圖畫,畫面上,山高路遠,到處是白皚皚的山,山上小路時隱時現,沒有飛鳥,也沒有其他的人,只有詩人一個人孤零零地站在舟中遙望。這樣一來,不僅古詩中深遠的畫面展現在眼前,詩人的情感也凸顯了出來。我們的古詩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能夠體會出詩的意境,通過視覺輔助,這個問題就變得簡單了。同時,美麗的畫面還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古人評價王維的詩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可見詩和畫的緊密聯系,用畫來詮釋詩是對詩詞最好的注腳和說明,既能夠鍛煉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也能夠鍛煉學生描述畫面美景的描述能力,對于理解用詞和造句具有積極的作用。使用圖片,不僅僅是利用多媒體,還可以運用其他課本插圖,或者其他資料里的插圖,也可以鍛煉著讓學生讀完詩之后,通過想象來描述,或者畫出頭腦中的意境。這對于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和把握具有深遠意義。

篇5

關鍵詞:初中 語文 古詩

在初中語文課本中收錄了多篇古典詩詞。這些古詩詞多數是中國古代杰出詩人的代表作,在經過時間長河的洗禮后,依然熠熠生輝。學生通過學習古詩詞可以充分感受中國古典文化,欣賞古人的悠然自得,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從意象入手挖掘詩歌意境

無論是現代詩歌還是古典詩詞,最講究的無疑是意境。所謂意境是將詩人的個人感受蘊含在詩歌意象之中,從把握詩歌中的意象感受詩歌的內涵,歷來是鑒賞詩歌的有效方法。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首先帶領學生找出詩歌中的意象,通過對詩中描寫的意象具體的分析,就能夠從整體上把握詩歌的內容。為學生進一步感悟詩歌奠定基礎。例如,在學習杜甫的《登岳陽樓》時,此詩是杜甫在歷經漂泊,身患重疾的情況下,登上岳陽樓所作,詩中抒發了作者遙望故鄉,觸景傷懷之情。全詩通過“洞庭水”、“岳陽樓”、“吳楚”、“乾坤”、“孤舟”這幾個意象的描寫,隱含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和自己孤單漂泊的凄涼。而在學習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中,“鶯”、“燕”、“暖樹”、“春泥”都體現了早春來臨的景象,而“亂花”、“淺草”則描繪出來早春的大自然中花草的特點,全詩通過早春時獨特的意象展示了西湖初春的景象,寄托了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以及對現實政治的不滿情緒。

二、吟誦感受,品讀詩詞韻律美

篇6

一、初高中古詩詞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應試教育觀念影響嚴重

雖然國家不斷的在倡導素質教育和學生綜合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但是由于中高考已經成為了人才選拔的主要方式,因而許多師生在教與學的過程當中更多還是關注于分數和成績。在這種教育理念之下,就使得分數已經成為了評判一個教師或者是一個學生的教與學是否具有成效,是否是一種高質量的課堂教學。在這種評判機制和體系之下,對于古詩詞的教學就局限在了對于字詞句法的講解,學生們的學習也被限制在了片面的背誦和記憶方面。在這種教學方式之下許多學生不僅對古詩詞的學習產生了一種抵觸的情緒,同時還由于教師教學方式單一和教條化,從而導致了課堂教學效率并不能夠真正發揮作用,也不能夠滿足現今對于素質教育和人才全面發展和培養的需求。

(二)忽視了朗誦的潛在意義

就目前初高中古詩詞的教學來看,基本都是由教師進行單方面的知識傳授和講解,而學生們在課堂當中則是一種瘋狂筆記,課后則是瘋狂背誦的狀態。在快節奏的生活方式當中,不論是學習還是工作人們都更加講求速度,但是僅僅注重速度的提升而不關注于學生審美和鑒賞能力的提升只會導致課堂教學的低效。對于古詩詞學習而言最為重要的就是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和古詩詞當中所創造出來的意境和美感。而通過朗誦不僅能夠使學生們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這一過程當中,而且還能夠加深學生們對于作者情感和態度的感受和體會。就我們經常所談到的熟能成誦,實際上并不是要求學生機械進行很多遍的快讀,而是通過一種朗讀的方式來使學生在腦海當中創設出相應的意境和情境,從這個角度而言,朗誦比死記硬背更加具有記憶成效。

二、初高中語文古詩詞混合教學的方式

(一)線上與線下相結合

混合式教學是目前許多教師樂于采用,但是在真正實施過程當中卻會出現許多的問題,要么就是混合的過程過于簡單化因而并不能夠達到混合教學的實際效果,要么就是混合的方式和過于復雜,內容過于龐雜,從而導致了教學無法有效推進。而線上和線下的混合實際上就是最早提出的混合教學的概念和方式,是隨著社會發展和科學技?g進步而不斷生發出來的。將現代化網絡化教學方式與傳統教學相結合,通過兩者互補來更好的提高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比如在學習《天凈沙?秋思》的時候,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們談一談他們事先查詢到的相關資料,之后再由教師對其背景、主要內容和勾勒出來的意境進行總結和概括。在學習完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們進行補充發言或者是說一說自己的感受和體會,也可以通過多媒體的方式讓學生們欣賞網絡上據此古詩詞創作出來的圖畫,也可以痛過配樂的方式讓學生分小組進行古詩詞的朗誦。在這個過程當中學生們更多是以一種積極主動的態度參與到學習當中的,通過網絡資源和多媒體技術的使用不僅能夠更好的調動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還能夠通過感官的刺激加深學生的理解。

(二)基于學習目標進行混合

學習目標是一堂課教學所要達成的教學效果和目的,因而在進行混合式教學的時候還需要考慮到對于學生培養的方向和所需要使他們發展和提升的能力。而在對學習目標進行混合的時候也需要對多種學習資源和方式進行整合,將傳統教學方式和現代教育理念進行有效的結合,這樣才能夠更加全面的培養學生的審美和鑒賞能力。就初高中階段的古詩詞教學內容和目標來看,更多是要求以詩歌意境來使學生們體會到其中所包含的情感內容,并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們的知識理解和意境感知的能力。比如在學習《聲聲慢》的時候,其中主要是一種較為悲涼的愁緒,因而教師就需要引導學生從“黃昏”這個角度和意象去體味詞人所寄予和抒發的悲涼和凄慘。通過對于“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凄凄”這些疊詞的分析和意境的探索,能夠使學生們在準確把握詩詞意境和作者情感的同時,提高他們對于古詩詞的鑒賞能力,以此達成對于學生情感態度和知識探究能力的培養。

篇7

【關鍵詞】初中語文 古典詩詞 鑒賞技巧

在古典詩詞鑒賞方面,外國的專家曾說過,作為教師,不能把自己的教學思路施加給學生,逼迫學生順著自己的賞析思路走,而是應該鼓勵啟發學生們去打開自己的大腦,尋找自己的鑒賞思路。中國是詩的國度,從人人皆知的《詩經》、屈原的《楚辭》到唐詩三百首等等都詮釋著中國古詩文化的光輝燦爛。目前,我國已經將古典詩詞的鑒賞列入中考和高考的考試內容,因此,我們不但要去感受體會古典詩詞所特有的意蘊美、語言美,而且還要學會對古典詩詞的鑒賞技巧,這樣才能幫助我們的學生應對考試并取得優異的成績。下面是對古典詩詞的思想感情和表現手法兩個方面的鑒賞技巧的一些總結。

一、中國古典詩詞的思想感情

中國的古典詩詞都包含著詩人的某種情感,但現在的學生沒有處在詩人當時所處的環境,因此他們無法體味和把握詩詞的感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作為語文老師,我們應該幫助學生去準確理解詩詞,那么老師有必要做一些工作,比如將學生學過的或者常見的詩詞所蘊含的思想感情進行總結分類,這不僅能夠給學生提供參考,還可以使他們迅速地把握詩人的情感。

總的來說,中國古典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大致可分為以下四類:一是對祖國美好河山的歌頌,氣勢磅礴,言辭優美;二是對人生的感慨,如離愁別緒、人世間的愛情、親情以及友情的慨嘆;三是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對勞苦大眾的同情,對統治階級的憤恨;四是表明自己要效仿前人,表示自己的滿腔抱負,卻又無法施展的憤懣。

那么,我們如何把握詩人的感情呢?首先,我們可以從詩人所處時代來入手,詳細了解那個時生的事情、特點以及詩人的狀況,這樣能幫助學生把握詩人的情感;其次,我們需要進入詩人的作品,找找其中的物象,如“落花”意寓著哀愁,以鴻雁和燕鵠來表達自己的志向等等,這些都是詩人通過事物來抒情。在進行詩詞鑒賞時,能抓住這些物象也能幫我們進入詩人的情感。

因此,在進行古典詩詞鑒賞時,作為老師,我們可以將以上兩個方法滲透到教學的過程中,使學生慢慢積累詩詞情感以及物象,以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二、中國古典詩詞的表現手法

讓學生了解并學會了中國古典詩詞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后,他們就能準確地對一首古詩詞進行鑒賞了。現將中國古詩詞常用的表現手法總結如下:第一種是正與反的對比,例如在詩詞中經常出現的理想與現實的對比;腐敗與清廉的對比;達官貴人與平民百姓的對比等,詩人通過這種對比手法來表達這首詩詞的思想,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二種是詩人常常借用某種人物或者某種事物來襯托某種事情,來彰顯社會的某種風氣,來表達自己的某種主張或觀點。第三種是將虛實結合起來,給人一種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朦朧感覺。比如說在一首絕句中,作者可能前兩句寫的是實際的景象,而后兩句作者可能會發出一些議論,這些議論就為虛,告訴人們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第四種是巧妙地使用一些修辭手法,如比喻、夸張、擬人等,使作者要表達的內容更加生動形象,更加容易被我們捕捉,也更容易使我們靠近這些大師級人物來感觸他們的境界。第五種是借助景色的描寫來抒發自己的感情,在古典詩詞中,任何一句描寫景色的詩句,其實都是在表達作者的一種感情,如范仲淹的《岳陽樓》,他借岳陽樓的景來表達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雄心壯志;再如,唐代崔顥的《黃鶴樓》中的“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借描寫黃鶴樓的景色來抒發人去樓空的凄涼之情。

在初中語文古典詩詞的鑒賞中,如果學生能夠很好地掌握這些古詩詞常用的表現手法的話,這將會給予他們極大幫助,能夠使他們很快地理清鑒賞思路,看懂詩詞所要表達的內容。

三、結語

總而言之,古典詩詞作為我國古代的文化奇葩,我們對其的鑒賞應該是一種高層次、高要求、高水準的閱讀。古典詩詞作為一種藝術,其內蘊豐富,意義廣泛。因此我們在進行古詩詞鑒賞時,必須體味它的語言,推敲它的情感。

在鑒賞教學中,應將分析詩詞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和運用的表現手法結合起來,二者是相輔相成,相互滲透的,若將兩者分割開,那鑒賞就不會很完美。本文僅僅是我對初中語文古典詩詞鑒賞教學的粗淺總結,但按照以上的方法,對學生多加培養和訓練,一定會提高學生的古典詩詞鑒賞能力的。

參考文獻:

篇8

的確,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歷史積淀出無數的優秀古典詩詞,是我國傳統的文化瑰寶。古代的詩人、詞人在其作品中所創造的情景、意境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幅優美的畫面,透過這些畫面,我們可以窺視到詩人的內心世界以及他所體驗和創造出來的“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意境。細細地品讀,認真地體味,對于滋養性情,陶冶靈魂,重鑄民族精神都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

初中語文教材的每一冊書都編排了十首古典詩詞,這給學生提供了一個了解中國文化,陶冶性情的好機會。然而,由于教學進度和考試內容等因素的影響,語文教師們一般都只用兩課時來完成五首詩詞的品讀,用的就是傳統的教學方法——熟讀、背誦、翻譯三步曲。這與其說是品讀,不如說是“走馬觀花”。學生來不及觀其貌美,嗅其花香,就要舉步前行了。筆者認為,這樣的方法,不外乎是用一層薄薄的黑紗蓋住了這些“瑰寶”,讓人看不清,想不透,這無疑是一種浪費。詩歌的教學不應只流于形式和片面,對字、詞的解釋和詩句的翻譯只會沖淡了詩意。這樣的課堂只會顯得單調,更難以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和審美情趣。

古典詩詞的精粹在于其創設的意境,含蓄而鐫永,字面上的美詞絕句也是因其意境而生。所謂的意境,就是我們所說的情景交融。王國維認為:“真景物,真感情融合而成的意境,正是中國古典詩詞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所在。”因此,不深入體會詩歌的意境,是難以理解詩歌的內涵,領略詩歌的魅力的。筆者認為,古典詩詞的教學應該以理解為基礎,以培養初步欣賞能力和陶冶性情作為最終目標。引導學生走入詩歌的意境,自主地體味其中的魅力,才是達到這最終目標的有效途徑。

有人可能會說,含而不露是詩歌的最大特點,也是教學的最大難點。對于詩歌的意境,教師本身也要仔細地揣摩品味才能“嘗”出其韻味,那又該如何把這些微妙的感覺帶給學生呢?既不能把自己個人的理解、感受強加給學生,民意;也不能對著學生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也是筆者在教學詩歌時所遇到的難題和困惑,不知如何才能使學生真正意會而言傳。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曾經借鑒過其他教師的方法,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作過初步的嘗試,那就是采用“以畫傳情”的方法來進行意境教學:古代詩人通常不會在詩歌中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而要在自然或社會的景象中找到合適的載體,借對自然景物的描述或社會場景的表述來蘊藏自己的感情和思想。因此他筆下的形象都灌注著作者的思想情緒,這種情與景的交融就成就了詩歌的意境。而這意境僅用語言是不能傳達的,所以我們可以利用古詩“詩中有畫”的特點,用畫來將這抽象的意境具體化、形象化,這樣可以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詩歌中蘊含的詩意。

以下是筆者的幾點嘗試和心得體會:

一.詩畫結合,傳情達意。

正是因為詩人的情感都融入到景物的描寫當中,要引導學生了解這種情感,

必須要從這滲透了“情”的景物入手。若把這些景物的畫面展現在學生眼前,讓他們有一個直觀的感受,對畫中的意境有一個具體的感知,就能很自然地引領他們走進詩人所創設的意境,從而更深刻地領略詩歌的圖畫美和意境美。

具體到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兩種方法:

1.邊看畫,邊讀詩。即在教學過程中以相應的圖片幫助理解,這是詩歌意境

教學中適用范圍較廣的一種方法。

以王維的《使至塞上》為例:

詩人“單車”“問邊”,行經寬闊無邊的大漠,頓生孤獨寂寞之感,故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繪景名句。讀到這一句,學生多半沒有到過西北大漠,對詩中雄渾壯闊的景觀難以想象,對詩人那種孤寂之感更難以理解。這時,展示一系列以西北大漠為主題的畫面,觀賞那黃沙浩瀚的壯闊景觀,讓學生對西北大漠有一個初步的感觀認識,然后讓他們自行想象:假如自己置身于這樣一個廣漠之中,會有怎樣的感受。這時再回到詩中,結合詩歌的寫作背景,學生很自然就領略其中的魅力。再輔之以“落日”、“炊煙”的畫面,讓學生討論:“煙”什么情況下才會直直地上升,“落日”如何顯得更圓,這兩種景物能鉤起人怎樣的情思……就這樣,學生會一步一步地悟出這“直”、“圓”二字的絕妙之處。

這種在詩歌鑒賞的過程中插入具體畫面的方法,既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中某些景物所寄托著的詩人的情感,又能提高學生學詩的興趣,教師講起課來也得心應手得多。

2.先看畫,再讀詩。即在開始該詩歌的教學之前,先以一系列相關的圖片引

起學生的興趣,然后逐步把他們引進詩歌的意境當中。

再以蘇軾的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為例:

在進入詩歌教學之前,先展示一系列以月亮或月夜為主題的圖片,讓學生觀

察畫面,用自己的感受來描述畫中的意境,并可引用曾經學過的詠月名句來總結一下月亮可以寄托的人的情感世界。比如,以一幅明月當空照的圖片,引導學生說出“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思鄉之情;以一幅殘月西掛的圖片,引導學生回憶出“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的孤寂之愁;再以一幅荒漠上空的半月,引出“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的思念之苦……

用這一系列的月夜圖,把學生帶進一個如詩般柔美的境界,引領他們在月夜之下“漫步”,想象一下這圣潔的月亮會令人想起什么,會觸動自己內心的哪一絲情感。到了這個時候,再導出蘇軾寫作此詞時的情景,讓學生對寫作背景有所了解。然后展示一幅畫面:一輪圓月高掛天空,月中還隱約可見如兔如樹的暗影;凄冷的月色如銀般傾瀉大地;月下一人正舉杯獨舞,飄然若仙。在這樣一幅畫面背景下,配上一段柔和的背景音樂,讓學生在這樣的詩情畫意中邊輕聲朗讀,邊感受其意境美。這樣一來,有了前面的意境感受和情感基礎,以下的教讀和品讀也就水到渠成了。

這種先看畫再讀詩的方法,有時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但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直觀的感知過程,還可拓寬學生的想象空間,培養了他們的觀察能力和審美情趣。這豐富多彩的畫面,對活躍課堂氣氛,激活學生思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那拓展思維的過程,也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寫作素材。

二.作畫悟詩,品味詩意。

對于一些景物描寫比較具體的詩歌,我們可用這樣的方法:要求學生根據

自己對詩意的感知和理解,自己創作一幅畫,把感受用畫筆畫出來。筆者在這方面也曾作過兩種嘗試:

其一,課前描畫,感知詩意。

在布置預習的時候,讓學生結合課文的注釋和工具書了解詩歌所描繪的景物,再用筆把它們畫出來,要求要畫出自己的感受。

以元散曲《天凈沙•秋思》為例:

先提示學生,這首曲一共寫了十種景物:藤、樹、鴉、橋、水、人家、道、風、馬、夕陽。布置他們抓住這幾種景物的特征把它們組合成一幅圖畫,用水墨畫的形式畫出來。在正式上課的時候,挑出畫得最好的作品來分析,并把曲中各種物象的特征滲透到里面,糾正學生畫里的錯誤或不足之處,最后就可以把這些景物的共同特征大致歸納為衰敗,凄涼的意境。

學生畫出來的雖然并不完全符合詩歌所表達出來的意思,但這作畫的過程,已是對詩意的揣摩和感受的過程,對詩的意境已有了一個初步的想象。然后,在正式講課的時候,他們就會帶著自己不懂的問題更投入,更有興趣地去聽課。而且分析學生在畫中出現的敗筆,更有利于引導學生抓住景物的特征體會詩歌的意境。比如上面的繪畫,有個別學生把“瘦馬”畫成“肥馬”,把“夕陽”畫成“如日中天”,這時老師就可將計就計,點出這“瘦馬”與“夕陽”所蘊含著的人物的顛沛流離的疲態和日暮思鄉的愁腸。如此這般,詩意就如畫卷般深深印入學生的腦海,滲透學生的心靈。

其二,課后作畫,再現詩意。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把握詩意之后,展開想象,在頭腦中形成畫面,再用自己的畫筆把它畫出來。通過這樣一個過程來對詩歌的意境進行回味,加深理解,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曹操的詩《觀滄海》為例:

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走進那種豪邁壯闊的意境,理解詩人借大海的意象所表現出來的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讓學生在課后把大海那波瀾壯闊,包蘊萬千的氣勢畫出來。那么,在作畫的過程中,學生就會不經意地再一次回味了詩歌的意境,把自己對詩意的理解畫進畫中。當然,這是對那些認真對待這次作業的學生而言。

以畫傳情的詩歌意境教學方法,在其他許多的古代詩詞教學中都可用得上,比如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杜甫的《望岳》,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等。

推薦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香蕉国产人午夜视频在线 | 最新亚洲中文字幕乱码 | 欧洲一区二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 一级一区二区在免费线观看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狼 |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