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8 14:54:53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馬克思基本原理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關鍵詞】基本原理概論;接受度;體會
“基本原理概論”課(以下簡稱“原理”課)從基本理論角度幫助大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的科學內容和精神實質,幫助他們樹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是使大學生終身受益的一門課程。然而,由于這門課程學理性強,學生理解很困難。特別是部分學生受實用主義影響,認為這門課程對自己將來就業和發展沒有用,因此不夠重視,甚至抵觸,這必然形成他們學習的障礙。要消除這種障礙,關鍵在課程伊始要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大學生對“原理”課的接受度。
一、認識學科意義明確學習目的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學生只有明確學習目的,才能端正學習態度,增強學習的積極性。
“原理”課的學習有助于大學生優化知識結構,豐富人文底蘊。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全面提升我國的核心競爭力,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是我國高等教育的當務之急。而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人文素質教育與科學教育的有機融合,人文社會知識越深厚,越有助于提高運用科技知識的能力,激發出創新火花。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的主要渠道,而“原理”課又是思想政治理論課體系中最基礎、學理性最強的科目,特別是哲學的學習對提高大學生的哲學素質至關重要。科學發展史表明,科學工作者總是要受哲學的支配,問題在于是受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支配,還是受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指導。一個沒有哲學素養的科學工作者是不可能有所突破的。
世界觀、人生觀的確立,關乎人生發展的方向。世界觀、人生觀又決定了價值觀。價值觀對人的行為起著規范和導向作用。實踐證明,僅有精深的專業知識并不能保證人的行為的價值取向的正確。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什么樣的人生觀、價值觀才是正確的,如何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自我與他人、貢獻與索取、個人理想與共同理想、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關系,這是困擾大學生并引發其思考的現實問題。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于大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起著導向與激勵的作用。
“原理”課的學習有助于大學生增強理論思維能力,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理論思維主要是指辯證思維,是從整體上、全局上、本質上對問題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人們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無論工作方法的確定還是學習方法的選擇,都離不開思維方法的理論指導和實際運用。知識經濟時代,沒有良好的思維也難以適應日新月異的變化,更無法開拓新的領域。學習哲學,就是使我們獲取科學的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辯證思維方法的系統訓練。
二、了解學科的現狀與發展激發求知欲
了解一門學科現狀,展望學科發展的前景和趨勢,有利于加深對學科的認識和理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為學生的進一步探索提供方向。
學生對產生的歷史必然性在以往的學習中了解比較多,已沒有理論新鮮感。他們更關注的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社會主義的前途命運。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使和社會主義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創。就在西方資產階級學者和政客彈冠相慶,宣布徹底失敗之時,馬克思及其學說卻比以往更加受到世人的關注和崇敬。世紀之交,在西方媒體舉辦的“千年思想家”評選中馬克思名列榜首,世界范圍內出現了“回歸馬克思”的熱潮,研究馬克思及其學說的學術流派風起云涌,紀念馬克思活動異常高漲。同時西方最負盛名的思想家德里達、詹姆遜、哈貝馬斯、吉登斯等紛紛為馬克思辯護,認為馬克思學說仍是批判當代資本主義最有力的思想武器,走向全球化的資本主義也未能超越馬克思理論的分析框架。最近這場始自美國經由西方而波及全球的世界金融危機,再次引發有識之士反思資本主義制度,西方的思想家們對資本主義造成的破壞作用深感不安,同時苦于找不到良方來挽救這個社會,他們又開始向馬克思尋求答案。通過介紹西方學者對理論的研究、認同和借鑒,讓學生從另一個視角理解在當代的影響和價值,拓展了他們的理論視野,激發了理論學習的興趣。
三、傳授科學方法提高學習能力
黑格爾認為,科學的方法“是知識范圍內一切真正科學知識的靈魂”,教師從方法上給學生以指導,提高其學習能力才能在未來不斷獲取知識、更新知識。
關鍵詞: 馬原 原著及其歷史語境 回溯歷史教學法
從2006年秋季新生入學開始,全國普通高校正式實施思想政治理論課新課程方案。其中“基本原理概論”(以下簡稱“馬原”)這門課程是對原先的哲學原理、政治經濟學原理、科學社會主義三門課程的整合。整合后的課程更有利于教師和學生把作為一個整體加以把握,從而加深對的理解,于教于學都是一次意義深遠的課程改革。但是,一方面,由于在高中階段學生已經受到了比較成功的教育,對的基本原理可謂熟諳于心。另一方面,由于中國化和普及化極為成功,基本原理已經成為人們看問題的方式,并逐漸成為一種生活常識。這就給承擔“馬原”課教學工作的教師提出了一個巨大的挑戰:如何在原先比較成功的教育的基礎上,在大學的“馬原”課教育中,使這門課對學生依然具有生動性和新鮮感。
對于這個挑戰,筆者認為回到原著,回到產生的歷史語境中尋找答案,不失為一個有益的選擇。
一、原著及其歷史語境是“馬原”課教學的源頭活水
經典著作似乎永遠都有一種神秘的魔力,不論什么時候翻開的經典著作,都像一推開窗戶,馬上就會刮進一股強勁的風來似的。時隔多年,者們的思想還是活的,是流動的。筆者認為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對西方傳統思想和傳統哲學的巨大變革,在馬克思教學中我們可以嘗試再現是如何進行變革的。在的原著中,我們會首先感受到無論是的人的概念、實踐的概念還是真理的概念,都對傳統的人的概念、實踐的概念、知識的概念進行了改造,賦予了它們新的意義。以知識概念為例,之前知識被康德定義為普遍必然性的判斷,普遍性就指的是對任何人都為真,必然性指的是不受時間約束,永遠為真。這種知識觀顯然跟傳統的形而上學密不可分。啟始于柏拉圖的西方形而上學認為在變動不居的現實世界之上有一個不變的、永恒的理念世界。只有這個世界才配得上知識的稱呼,現實世界不可能有知識,只能有意見。在西方形而上學的傳統中,柏拉圖的理念世界經過各種各樣的改頭換面出現在基督教的天堂中,康德的物自體世界中,黑格爾的絕對精神中。相應地,那種普遍必然性、遠離塵世的知識觀也延續了下來。以實踐為首要和基本觀點的認識論與這種認識論可謂是針鋒相對。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表明知識就是關于我們這個世界的知識,真理就是關于我們這個世界的真理,知識不可能是普遍必然性的判斷。真理與謬誤可以相互轉換,真理必須經過實踐的檢驗,現實世界在變,真理必須跟著實際走,永恒真理只是一個幻相。我相信,的變革性如果在教學中能夠得到準確的傳達,就一定會使學生耳目一新。
第二,原著是爭辯性的著作。是在與傳統思想進行激烈爭辯的過程中產生的,上至古希臘的哲學家,如柏拉圖,下至馬克思同時代的哲學家,如施蒂納、費爾巴哈,馬克思批駁過的哲學家可謂數不勝數。可以這樣說,基本上的每一個觀點都是有的放矢的產物,都是先有破才有立。因此,如果能在“馬原”課的教學中遵循產生每一條原理的過程進行教學,如讓學生先了解馬克思所批駁的點,再讓學生知道馬克思是怎樣進行反駁的。由于在教學中還原了當年的思想交鋒,所以一定可以為課堂增色不少。
當我們說到經典著作的變革性和爭辯性的時候,實際上已經引入了產生的歷史語境問題。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是在批判傳統西方形而上學的基礎上產生的。西方形而上學源遠流長,上至柏拉圖,中間有基督教傳統,下至康德、黑格爾,可謂是大家輩出,異彩紛呈。試想一下,如果我們在講到的基本原理的時候,如果能夠聯系起西方哲學史,把基本原理誕生的來龍去脈說清楚,就必然能夠加深學生對于的理解。黑格爾曾經說過一句話,老人說出來與年輕人說出來給人的感覺截然不同。其原因無非就是老人是在有豐富的人生閱歷之后來說這句話的。中的很多基本原理,看起來似乎平淡無奇,比如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好像沒有任何文化修養和哲學修養的人也弄得明白。但這樣一句話其實在西方文化的豐厚的土壤中產生的,如果我們能簡要地通過哲學史讓學生了解到這句話是如何產生的,也許就可以把其中意味深長、意義深遠的東西傳達一二給他們。因此,在講授一些基本原理的時候,我們如果能夠豐富學生的文化和思想閱歷,那么他們對于肯定就會有更上一層樓的理解。
實際上,注重思想的歷史語境早已被學界公認為進行思想和哲學研究的一條重要原則。我們常常史論并提,說歷史與邏輯的統一,哲學就是哲學史,無非就是對思想的歷史過程和歷史背景的高度重視。在高中教育階段,由于學生才開始接觸,知識面不夠寬,理解能力也不高,教師如果能夠讓學生理解每一條原理,并能夠運用原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就已經達到了教學目的。大學教育則不同,在大學,學生的求知欲強,要求更高,如果在教學中我們能史論結合,傳達出每一條原理之后深厚的文化、思想背景,學生的求知欲就會得到極大的滿足。
綜上所述,無論是原著還是產生的歷史語境,對于教學來說都是豐富的思想資源,不斷的源頭活水。為了方便論述,現在筆者把這種回歸原著,回到歷史語境,在教學中注重思想的來龍去脈的教學方式稱為回溯歷史教學法。
二、回溯歷史教學法是對“馬原”課教師的新要求
回溯歷史教學法要求對的基本原理的來龍去脈有深刻的把握,必然會對承擔這么課的教師提出如下要求:
(一)加深對原著的理解。如《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資本論》、《德意志意識形態》等著作,“馬原課”教師不但要讀,而且要熟讀,讀透。此外哲學原理、政治經濟學原理、科學社會主義是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這在當前編寫的教材中還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在回到原著的過程中,要深刻地把握好這種有機的聯系,這有利于在教學中把作為一個整體傳達給學生。對整體的把握還有助于加深教師和學生對的理解。
(二)有一定西方哲學史和相關思想文化知識。由于很多“馬原”課教師不是哲學專業出身的,沒有得到過較好的哲學訓練,要了解西方哲學史對他們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我們中國人最熟悉的西方哲學家一直以來僅有兩位,一位是黑格爾,另一位就是馬克思。但實際上,馬克思乃是哲學博士出身,對西方哲學有很深的了解,他的博士論文寫的就是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的原子論的比較,這篇論文體現出了馬克思很深的古典文化修養和哲學素養,馬克思實際上也把這種深厚的古典文化修養和哲學素養帶進了其他著作中。因此,如果缺少西方哲學的訓練,在回溯歷史教學法中,任課教師就只能迎難而上,補西方哲學史的課。實際上,這并不是一個苛刻的要求,當前的哲學研究者越來越關注馬克思與整個西方哲學傳統的緊密聯系,在“馬原”課的教學中,這種歷史性聯系最好能夠被體現出來。此外,西方哲學的產生、發展離不開它的思想文化北背景,“馬原”教師對此也應該有所了解。
(三)能對原著和相關的西方哲學和思想文化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解。原著與西方思想文化固然為“馬原課”提供了永不枯竭的源頭活水,但由于大學生的西方思想文化修養還不夠高,知識面還不夠廣。如果我們不能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解,就會讓學生云里霧里。對此,筆者目前正在積極的探索之中,希望能盡快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不過一些成功的經驗,讓筆者對回溯歷史教學法充滿了信心。例如講到矛盾的時候,為了說明矛盾的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普遍性原理,筆者借鑒了茂名學院唐少蓮副教授的教學經驗,引入了悖論的概念,講授了引發西方數學史上三次危機的畢達哥拉斯悖論、貝克萊悖論、羅素悖論,并舉了幾個通俗有趣的日常生活中的悖論,從而告訴學生:當我們想逃避矛盾,遠離矛盾的時候,我們無論說話還是做事都會不可避免地陷入悖論之中,這從反面說明了逃避矛盾是不可能的,相當于用數學中的反證法來證明了矛盾普遍性的命題。
總而言之,回溯歷史教學法在“馬原”課的運用中,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訓練他們的哲學思維,同時也能產生間距化和陌生化的效果,增強該課程的生動性。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論文摘要:科技革命及知識經濟對勞動價值論提出了挑戰。僅僅從課本學習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已不能直接解釋許多新的經濟現象。因此,應研究勞動價值論在新的歷史階段的具體表現形式,發展勞動價值論。本文是筆者在政治經濟學教學中的點滴體會。
一、的勞動價值理論
什么是商品的價值?馬克思是從分析1夸特小麥出發,指出在1夸特小麥里面,有一等量的共同的東西。這種共同的東西,馬克思稱之為商品的價值。這種共同的東西的實體是什么呢?馬克思經過詳盡的分析后認為它是抽象的人類勞動。商品價值量的大小就是由其所包含(凝結)的抽象人類勞動量的大小來決定的。商品所包含(凝結)的抽象人類勞動并不是現成的出發點,而是勞動者的具體活勞動耗費在商品經濟關系中轉化變成的結果。抽象人類勞動的凝結表現了主觀具體活勞動耗費所產生的客觀社會效果——滿足社會需要的有效用的勞動的含量。這一點馬克思在法文版《資本論》第一卷中說得很明白。馬克思說:’‘商品要成為價值,首先必須是效用。同樣,勞動要被看作抽象意義上的人的力量,人類勞動耗費,首先必須是有用勞動。”因此,價值是社會對個體活勞動耗費在商品經濟關系中的有效用程度的一種評價。從勞動到價值有一個質和量都要進行轉化的客觀的社會過程。在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中,有關商品價值這一術語的內涵是很明確的,它指的是商品在交換關系中所表現出來的,那個為一切商品所共有的某種等質的東西,即商品中所包含(凝結)的抽象人類勞動。它已經轉化成社會勞動(對社會有效用的勞動),而不再是私人勞動(即個別勞動者的具體活勞動耗費)。價值僅僅是指“凝結”在某種使用價值中的抽象勞動,馬克思在多處不斷地闡明“凝結”這一思想,例如,馬克思說了:“作為價值的上衣和麻布,不過是同種勞動的凝結。”“商品作為價值只是人類勞動的凝結。”“這個價值本身才真正表現為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凝結。”“當我們把商品看作價值時,我們是只把它們看作體現了的、凝固了的或所謂結晶了的社會勞動。”顯而易見,在談到商品價值時,馬克思總是強調它是商品所包含(凝結)的抽象勞動,而不涉及生產商品時的具體活勞動耗費。但是,這種細微的卻是極其重要的區別,在傳統的政治經濟學中并沒有引起注意。
二、勞動價值論面對的現實
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也相應帶來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巨大變革,同時給傳統經濟理論提出了許多新課題。作為馬克思經濟理論基石的勞動價值論面臨著新的挑戰主要有三方面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勞動價值論已經過時,要由“知識價值論”來取代;第二種觀點要建立新的“勞動價直論”;三是主張“發展”勞動價值論,充分注意到科學技術等,“知識”在財富,乃至價值創造造中的重要地位,承認知識及包含知識的先進技術生產設備與活勞動一起創造了價值,而且比活勞動創造更多的價值。這些主張雖然觀點各異,但有一點是共同的;活勞動不再是,或者不是唯一的價值創造者。
這些主張對勞動下介值論在新形勢下的豐富和發展提供了重要啟示。以前罰門認為,“句句是真理”,不容經典作家的論述與之有任何差異;改革以后,雖然認為的某些個別論述、個別原理可以發展,甚至修正,但由于思維定式的作用,仍然認為的基本原理不能發展。澎門認為,發展基本原理不等于否定基本原理,發展是以堅持基本原理的本質為前提的。理論本身包含“內容”和“方法論,’兩方面,內容的根本就是“基本原理”,方法論即“唯物論和辨證法”。當然,這也說明,發展只能在堅持方法論和基本原理的本質的前提下進行。勞動價值論作為理論之一是應該發展的,但發展要堅持兩個前提:即“唯物辨證”的方法論和勞動價值論的本質。勞動價值論的本質是“只有人.的活勞動才創造價值”,新形式下堅持“只有活勞動才創造價值”這一勞動價值論的本質特征,是因為這一“本質”仍然揭示了知識經濟條件下價值的真正來源。
馬克思的勞動下介值論是科學理論。馬克思從分析商品二因素入手,科學揭示出勞動的二重性質,科學地解決了價廈形成、決定和實現的難題。但是,勞動價值論是抽象的、本質的理論,它揭示的是整個商品經濟發展的本質和規津,不是商品經濟某一發展階段的具體規律。在商品經濟不同發展階段勞動價值論有不同的表現形丸探討這些不同的具體形式不是馬克思的任務,他也不可能對當時還沒出現的“階段”的,般理論的具體表現形式作出準確描述。這一任務正是馬克思的后繼者—理論工作者應該做的事。將抽象的理論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具體化是對的豐富和發展。
科學技術能否創造價值,將書本上的理論和現實實耐目結合,可以作出這樣的解釋:知識是勞動創造的,而且是復雜勞動創造的,所以知識有價值,而且商品中凝結的“知寶州介值”所占比重越來越大,但是知識作為腦力勞動的結晶不能創造價值,只能將自身價值轉移于新產品之中。這種解釋無疑是有道理的,但與書本上的勞動價值論是有矛盾之處的,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一是,在創造造知識的勞動中從事基礎科研、教育等獨立于生產過程之外的成分被劃為不創造造價值的“非生產性勞動”,結果科學技術勞動只剩下技術勞動;但科學理論研究的是技術創新的基石斷口前提。二是先進科學技術的運用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產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前提下,同一勞動單位時間里生產更多的產品。把這種勞動僅僅解釋為是一種復雜勞動,單位時間里創造了更多的價值,是沒有說服力的。三是根據勞動生產率與價值的關系的規律,并不能推導出科技不斷進步會使產品中的’‘知識價值”含量越來越高的結論。科技進步使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會喇氏單位商品的傭直量,但無論勞動生產率姻可,等量勞動時間總是生產等量的價值。科技進步水平被勞動生產率提高水平等額抵消,因而科技進步并不增加勞動的總價值量。
可見,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單從課本上理解是不夠的,一定要從現代和未來經濟發展的新動向、新特點、新趨叁沖目結合,使經濟學能更妞斷旨導洲門的實踐,也是洲門今天學習經濟理論的主要目的。
三、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本質—有效價值理論
馬克思在談到商品價值時,總是強調它是人類抽象勞動的‘’凝結”,由于主張勞動創造價值的經濟學家們,都一致認為可以用勞動持續時間來計量勞動的量,所以馬克思在談至嘀品價值時,又強調了’角直是凝固的勞動時間或勞動時間的凝結。
政治經濟學中用“凝結”、“凝固”、“結晶”以及“物化”等等用語,不能僅僅單純地理解為要把抽象人類勞動凝結在一定的使用價值面,更深入的理解是:馬克思使用“凝固的勞動時間”或“勞動時間的凝結”等等用語,就是要強調,在商品生產中可以直觀知道的具體活勞動時間,并不是都能不折不扣地“凝結”到一定的對象里,面,全部轉變成商品“所包含的”勞動時間。不是社會必要的(浪費的、多耗費的等等無效用的)勞動時間是不會“凝結”到一定的對象里面,而是作為“雜質”衫洲滁了,只有有效用的勞動才會“凝結”到一定的對象里面。大家知道,倒可勞動產物都耗費了州門的勞動,但其社會效果卻是千差萬別的。如果社會經濟生活中不需要進行商品交換,就不必計較其中有效用勞動的含量。勞動產物也只有在商品交換中,其所耗費的一般人類勞動的有效程度才需要,并且獲得評估,使表現在物的形彭讓匕的人類無差別的抽象勞動,經過“凝結”的過程,將無效用的勞動作為“雜質”排除之后,剩下的對社會有效用的勞動才會形成商品價值。
綜上所述,馬克思勞動價值理本質上應是有效勞動價值論,理由有三個方面:
首先,有效勞動價值論認為,商品價值是指商品中所凝結的抽象人類勞動,它是對社會有效用的勞動的表現,而不考慮這種活勞動耗費的社會有效用程度。
其次,我們把勞動對象吸收的勞動量稱為有效勞動,那末很自然地,有效勞動總量的多寡就是勞動對象吸收的勞動量搶以造產品的數量,即與使用價值的數量成正比的,這才是真正地體現出使用價值是價值的承擔者。這樣,在勞動生產力提高的情況下,同量的勞動量所產出的使用價值數量增加了,目也就是消耗同量的勞動量所創造的價廈總量也增加了,轉化率提高了,即具體活勞動的有效性增加了,這就能圓滿地解釋在勞動生產力提高的情況下,社會生產中活勞動相對減少而價值總量卻在增加的現象
再次,科技的發展對社會財富的創造發揮了巨大作用。有資料表明,發達國家國民生產總值增書沖副變大大高于就業人數的增長幅度。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技術因素所起的作用已達60—80%,活勞動的作用顯著下降,這與商品傭直是由耗費勞動決定的觀點存在突出的矛盾。因為才剮居耗費勞動價值論,設備越落后,耗費的活勞動就越多,創造的個別價值也越多;而設備越先進,耗費的活勞動就越少,創造的個別洲也越少,這樣,科技進步反而成了獲取更多價值的障礙了。從有效勞動價值論的角度來看,一切都是順里成章的。科技的進步,先進機器設備的采用,極大地提高了勞動者耗費的勞動量到勞動對象吸收的勞動量的轉化率,使得國民生產總值增長幅度大大高于就業人數的增長速度。
三、“創造勞動”與“超額利潤”
要想理解“超額利潤”的深刻內涵,首先要搞清楚課本中的“總體勞動’,價值論在解釋現實問題時的困惑。馬克思認為勞動產品“轉化為總體工人即結合勞動人員的共同產品。總體工人的各個成員較直接地或者較間接地作用于勞動對象。因此,隨著勞動過程本身的協作性質的發展,生產勞動和它的承擔即生產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擴大。為了從事生產勞動,現在不一定要親自動手;只要成為總體工人的一個器官,完成他所屬的某一種職能就夠了”。現實的情況是生產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其生產組織結構也發生了根本變化。各種勞動形式的“個別分化”和總體“結合”的情況更加紛繁復雜,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某些形式的勞動主要是智力勞動從直接物質生產領域分離出去,另一些原本分離的勞動形式又“總體地”結合在一起,限于“物質產品”。另一方面通過商品形式滿足人們需要的勞動產品已不局限于‘.間接生產”領域,創造價值的勞動不能再局限于直接的物質生產領域,創查介值的方式也進一步社會化、復雜化。大量的科技勞動潛藏于其他“物化勞動”中,掩蓋了價直的真實源泉,這是形形“物化勞動”創造價值論產生的直接現實原因。從中可以看出,馬克思的論述是基于當時的生產社會化情況,化好旨的’‘總體勞動”主要限于直接物質生產領域內的“結合,’,而且他的論述只是在“資本一般”的限度內。
從科學勞動部門內部看,科學勞動不創造價值。由于科學理論研究的牛條珠刀險,其成果不能變成商品,因而其“價值”不能直接體現,這是傳統理論的思維。那么從事理論科研的“創造勞動”是否創造價值?我們按傳統的理論從正反兩方面來分析一下:如果不承認理論科研勞動創造價值,那么,同等勞動條件的企業一旦采用了先進技術,在同等勞動強度和同等勞動時間會獲得“超額利潤”。“超額利潤”不可能是先進設備創造的,也不可能是其本企業的勞動創造的,因為他們并未多付出“社會必要勞動量”。如果承認基礎科研勞動創造價值,則運用的其他生產環節的“價廈.,屬于物化勞動,它已經等額轉移入產品之中,因而“超額利潤”的來源仍然得不到說明。
論文摘要:在當前資源約束矛盾突顯的背景下,礦產資源價值與價格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在深入分析理解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從供給需求出發,辨證分析了馬克思供給需求理論與馬歇爾的均衡價格論,提出以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來認識礦產資源價值,以均衡價格論來研究礦產資源價格的辨證觀點,形成了勞動價值論與均衡價格論的辨證統一。
0引言
礦產資源是指賦存于地下或地表的固體、液體和氣體的自然富集物質,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在當前資源約束矛盾突出的背景下,國家資源安全問題突顯,因此開展礦產資源價值與價格的研究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更具有時代的迫切性和重要的現實意義。
1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與礦產資源價值
1.1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基本原理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是在批判地繼承古典經濟學派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的價值理論基礎上創立的。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重點是揭示了商品的社會性和勞動的二重性,他指出,生產商品的勞動具有雙重性質:一方面是作為勞動自然屬性的具體勞動,體現了人和自然的關系,創造了商品的使用價值;另一方面是作為勞動社會屬性的抽象勞動,體現了人和人的關系,創造了商品的價值。馬克思指出勞動決定商品的價值,而勞動是由社會勞動時間來衡量,進而提出了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涵義,即“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的勞動時間”。
運用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基本原理考察礦產資源價值,關鍵在于確認礦產資源中是否凝結了人類勞動。馬克思在闡述使用價值與價值的關系時曾論述到:“如果它本身不是人類勞動的產品,那么它就不會把任何價值轉給產品。它的作用只是形成使用價值,而不形成交換價值,一切未經人的協助就天然存在的生產資料,如土地、風、水、礦產、樹木等,都是這樣”,這種論述長期以來,造成人們對馬克思理論的片面理解,產生了“處于自然狀態下的礦產資源是自然界賦予的天然產物,不是人類創造的勞動產品,沒有凝結人類的勞動,因此礦產資源是沒有價值的”傳統資源價值觀。
1.2深化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認識礦產資源價值是不依賴于價值認識或評價主體的意識而客觀存在的,如果不能正確認識礦產資源價值,礦產資源就難以得到合理地開發利用;只有經過不斷的實踐,在實踐中正確認識礦產資源價值,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礦產資源價值,也才能夠最大限度的保障國家礦產資源安全。
在我國改革開放二十多年后,新的形勢提出了對勞動價值理論如何理解和認識的新課題。******總書記在2001年“七一”講話中也明確指出:“我們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創始人所面對和研究的情況有很大的不同,我們應該結合新的實際,深化對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的研究和認識”。正確理解和認識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對于我們深入理解理論觀點,促進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是非常必要的。
處于自然狀態下的礦產資源是由天體、地殼的運動及其他地質作用形成的,但礦產資源與普通自然賦存物不同。一方面,礦產資源的物質性能和存在形式是自然界賦予的,直接來源于自然界;另一方面,礦產資源是經過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歷史過程逐步形成的,而且大部分是經過地質勘查勞動后才發現和確定的。實踐證明,地質勘查工作既包含了簡單的體力勞動又包含了復雜的腦力勞動,最后確定了礦產資源的具體空間位置、礦產資源數量以及品味。總之,礦產資源是經過人的努力而被認識的,在進入社會、被開發利用前經過了一系列的勞動,可以說,礦產資源在人類認識其使用價值、開采、加工利用的過程中已經凝結了人類的“附加勞動”;為了了解其使用價值、開采礦產資源及創造加工利用礦產資源的條件而付出的勞動就形成了礦產資源的資產價值。
筆者認為,盡管勞動價值論可以從人類認識礦產資源的角度作為解釋礦產資源價值的基礎、理論核心,但運用勞動價值論全面解釋礦產資源價值的外在表現形式—價格是不完全的,盡管價格取決于價值,價值又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的,但根據經驗觀察不難發現,無論商品包含了多少勞動量,或耗費了多高的成本,如果不能滿足人們的客觀需求,那么價格就低;相反地,即使一件物品不含任何勞動量,如果其能夠極大的滿足人們的客觀需求,價格也將很高;因此,為了全面、正確地解釋礦產資源的資產價值的外在表現形式—價格,還應從資源的供給和需求關系等方面繼續研究。
2供給一需求理論與礦產資源價格
2.1馬克思的供給需求理論馬克思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對供給和需求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分析。馬克思指出,供給是’‘某種商品的賣者或生產者的總和”,需求是“這同一種商品的買者或消費者的總和”,而且這兩個總和作為兩個集合力量互相發生作用,而供給與需求對價格起到了重要的調節作用。馬克思始終堅持科學的勞動價值理論,反復指明價值是價格圍繞著運動的重心,價格的不斷漲落也是圍繞著這個重心來拉平的。價格上下波動和偏離價值,始終圍繞著價值這個中心進行。
馬克思關于供求理論的闡釋,揭示了價值對供求關系的深刻影響,是勞動價值論的進一步深化和完善。全面掌握和理解勞動價值論對我們深入研究礦產資源安全問題,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2.2馬歇力’的均衡價格論在1890年出版《經濟學原理》中,馬歇爾提出了現代萬方微觀經濟學的基礎和核心理論—均衡價格論。馬歇爾認為,商品的供給和需求處于均衡狀態時所形成的價格就是均衡價格,它是由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直接決定的,均衡價格就是需求曲線與供給曲線相交的交點所決定的價格。
在論證均衡價格決定和形成的基礎上,馬歇爾認為需求價格,就是消費者為購買一定量的商品所愿意支付的價格,它是由邊際效用決定的。價格越高,購買者就越少,銷售量就越小;反之,如果價格越低,購買者越多,銷售量就越大。供給價格就是售賣者對自己提供一定數量商品時愿意接受的價格,它是由生產費用決定的。商品的均衡價格就是需求價格與供給價格相等時的價格。
馬歇爾的均衡價格論撇開價值來談價格決定,使價格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是資產階級庸俗化的表現。同時,供求決定論只能說明商品的市場價格如何圍繞價值波動的現象,而對于供求平衡時的價格決定卻無法解釋。在這一點上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顯然更具有科學性。馬克思指出:“供給和需求可以說明為什么一種商品的市場價格會漲到它的價值以上或降到它的價值以下,但不能說明這個價值本身。假定說,供給和需求是相互平衡的,或如經濟學者所說,是相互抑制而停止發生任何一方面的作用。當供給和需求相互平衡而停止發生作用的時候,商品的市場價格就會同它的實在價值一致。所以在研究這個價值的本質時,我們完全不用談供給和需求對市場價格發生的那種一時的影晌”。另外,均衡價格論還引入了邊際效用論。馬歇爾斷言,商品的需求價格決定于商品的邊際效用,邊際效用通過買者主觀上所愿意支付的價格來測定,但人們的需求是不斷變動的,這種變動取決于“效用遞減規律”。這就把價格圍繞價值的市場性波動歸結于人的主觀心理因素,顯然是形而上學的表現。
盡管馬歇爾的均衡價格論還存在一些理論缺陷,但是也有一定的可取之處。
首先,馬歇爾將物理學的均衡概念引入經濟學分析,完善了經濟學的分析方法體系。馬歇爾就是用供給和需求這兩種力量平衡和相等來說明市場體系的均衡,從需求價格和供給價格的相互關系來說明均衡價格的形成的。這種方法為市場經濟條件下分析礦產資源供給和需求狀況提供了一個直觀的分析工具,具有借鑒意義。
其次,均衡價格論中有關供給、需求、價格之間函數關系的分析,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產品價格的形成,具有一定借鑒意義。盡管馬歇爾拋棄了價格的基礎—價值,用價格決定取代了價值決定,但是他關于供給、需求價格之間函數關系的分析,在一定意義上對價值規律作用形式、市場機制實現形式進行了科學的分析,這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價值規律與市場機制作用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我們對馬歇爾的均衡價格論必須進行客觀的、辯證的分析,決不能輕率地予以全面肯定或否定。
最后,關于價格偏離價值的問題,筆者認為應該辨證的理解這個問題。短期內由于供給和需求的變化,導致價格出現波動,價格可能偏離(或高于或低于價值),但是長期來看,這種價格的偏移始終是圍繞著價值這個中心進行,事實上價格的波動始終是圍繞著一個中心—價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的價值)來進行。
論文關鍵詞:理論課;教學模式;綜述
理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歷來黨和國家對高校理論課都高度重視。近年來隨著經濟轉型和市場經濟的發展,高校理論教學中的一些問題漸漸暴露出來,學術界對理論課相關問題進行了廣泛的研究,獲得了很多學術成果。本文對1998年以來理論課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分析并加以總結,力求全面展示學術界的研究狀況,為更多致力于研究該學科的學術界朋友及廣大教師提供一個參考。
一、資料來源與資料分析
本論文的研究資料來源于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檢索年限為1998年一2009年,以“理論課”為檢索詞進行模糊檢索,共查閱212篇論文,其中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2篇。從文章數肇看,平均每年約有2040篇。但是在較高等級期刊發表的論文數量不多,核心期刊論文數量更少。研究內容涉及了馬克思理論課各個方而,但是重復研究也較多。從綜合的期刊等級和研究內容來看,雖然論文數很多,但研究深度還遠遠不夠。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規范分析和實證分析,實證分析的論文較少,約占總論文數量的10%左右,近幾年有逐漸增多的趨勢。
二、理論課研究成果綜述
1998年至今,理論課研究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從“98教改”方案實施到2002年為第一階段。這一時期豐_要針對教改方案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探討,但時間較短,研究還處于摸索階段。從2003年至2006年為第二階段。在第一階段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高校理論課的各種問題逐漸顯現,促使研究更加廣泛深入。從“05教改”至今為研究的第三階段。“05教改”在總結1998年以來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對課程體系和內容進行了調整,解決了教材內容重復等問題,并且添加了體現時代要求的內容,更加適了高校教學的需要,但是依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理論課的教學效果問題。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校理論課的教學效果,成為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理論課研究分述如下。
1理論課困境的根源
關于理論課困境的成因,分析最為廣泛具體。造成理論課困境的原因眾多,但可以歸納成三個主要方面:第一,教學方麗。包括:教材內容重復,這個問題在“05教改”后已經有了明顯的改善;教學方式陳舊,“灌輸”式教育已經不符合目前高校教學的要求;隨著近年來高校的擴招,從事理論課的專職教師數量不足,致使眾多高校采取大班上課的方式,教師不能很好地控制課堂秩序,間接影響了教學效果;青年教師隊伍迅速擴大,青年教師那論功底薄弱,知識儲備不足,教學方式單一,也影響了教學質。第二,理論課在高校教學中的地位。研究者普遍認為,各個高校大都存在表而匕的重視與實踐中的忽視的情況各高校普遍重視專業教育,而忽視那論課,認為德育對提升高校地位和學生就業沒有太大的幫助。各個高校普遍出現精簡理論課學時的傾向以及資金投入不足等問題。坪論課實際地位的下降,阻礙了對該學科進一步探索與創顢。第三,大學生對理論課的情感。現在部分學生對理論課存在抵觸情緒,在課堂上出現被動應付、編造理由請假甚至逃課等現象。
以上三方而因素相互交織共同作用,導致了目前理論課的困境。教育方而因素和理論課的地位問題,學術界基本已經達成共識,而關于學生對馬克思豐義理論課情感問題,研究的還較少。事實告訴我們,教學是一個教者與學者互動的雙邊過程,現在尤為提倡以學生為豐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單純解決了教育因素和地位問題沒有提升學者的積極性,也很難達到教育的同的。此,關于學生對理論課情感問題還需要深入研究。
2.理論課的教學目標和基本原則
理論課的教學目標在《關于高校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通知中有明確的規定:“兩課”教學的根本目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樹立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確立為建設有中因特包利:會主義而奮斗的政治方向,增強抵制錯誤思潮和拜金豐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腐朽思想侵蝕的能力。學術界對此教育目標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這是從宏觀理論課的教學目標的規定。具體地講,理論課的教學目標至少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即培養的學生人文素質和培養大學生問題素質。第二種觀點認為,理論課教學目標缺乏準確而科學的定位。這種宏觀的抽象的理論描述,在國家、政黨的層面是適合的也是必要的,但是缺少層次性的細化環節,落實到各個具體主體時必然缺乏操作性而顯得無所適從,在學校與教師的層面是模糊的。尤其對于學生來說,顯得很遙遠、很渺茫,他們從中得到的信息是理論與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有關,與自己的現實生活相距甚遠。掌握理論知識,變成理論課的唯一目的,脫離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失去了理論與大學生的內在結合點,也不能揭示出理論對大學生現實生活的指導作用。
學術界廣泛認為,理論聯系實際是理論課的根本原則。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從實踐中產生,又服務于實踐,在社會實踐中產生,又指導社會實踐。理論課作為宣傳理論的主要工具,必須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結合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使學生掌握的基本啜理和科學分析的方法,從而能運用來分析社會問題,指導社會實踐。 轉貼于 在教學過程中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基本原則,首先,需要講透理論,使學生充分理解理論的內涵,這是完成教學目標的基本要求;其次,根據課程內容需要精心選擇案例,使實際和原理有機結合,應用原理分析實際問題,二者不能脫節。也可以直接提出實際問題,以案例帶出理論,根據所講理論進行分析,通過分析使學生掌握理論。
3理論課的教學模式
理論課一直采用“灌輸”、“注入”式的教學模式。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教學模式已經不再適合教學的要求。近年來,各高校都逐漸開始對理論課的教學模式進行探索,形成了幾種創新教學模式和方法,主要有:對話式比較式教學、開放式教學、互動式教學、問題式教學、研究性教學、案例式教學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研究性教學、對話式比較式教學。這兩種教學模式囊括了其他教學模式和方法的優點,形成了獨立完整的教學體系。研究式教學是當今世界主流的教學模式,將其運用劉理論課還處于起步階段,其基本觀點是認為學生學習的過程與科學家研究的過程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因此教育者應建立一種合適的體系,采用一種合適的模式,激勵、引導和幫助學生去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并在探究的過程中獲取知識、訓練技能、培養能力和創新的思維方式。發展個性,使學生知識、道德、智能、體能等均得到最大程度的開發和發展。學術界一致認為,研究性教學模式是以學生及其探究式學習為主體,以培養和提高他們研究與創新能力為目標,很好地體現了指導與自主、規定與開放、統一與多樣、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和辯證統一的教育指導思想。河北經貿大學學者宋志勛提出了對話式教學和比較式教學模式。并形成完整的教學體系。這種教學模式的核心是:探求和把握基本原理與學生所關注的熱點問題的交融點,其關鍵是提出學生所關心的自身問題和社會熱點問題,并結合課程需要,運用基本原理分析解決,與學生對話交`使學生掌握運用基本原理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興趣。
沈陽醫學院學者朱紅等提出了理論全程教育的思想,強調把理論課滲透到大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理論教育為軸心,帶動學校、家庭、社會等方面的聯動,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協調發展。這一模式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但研究者較少,具體方案還有待深化。
4理論課的杜會實踐課研究
論文關鍵詞:理論課;教學模式;綜述
理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歷來黨和國家對高校理論課都高度重視。近年來隨著經濟轉型和市場經濟的發展,高校理論教學中的一些問題漸漸暴露出來,學術界對理論課相關問題進行了廣泛的研究,獲得了很多學術成果。本文對1998年以來理論課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分析并加以總結,力求全面展示學術界的研究狀況,為更多致力于研究該學科的學術界朋友及廣大教師提供一個參考。
一、資料來源與資料分析
本論文的研究資料來源于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檢索年限為1998年一2009年,以“理論課”為檢索詞進行模糊檢索,共查閱212篇論文,其中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2篇。從文章數肇看,平均每年約有2040篇。但是在較高等級期刊發表的論文數量不多,核心期刊論文數量更少。研究內容涉及了馬克思理論課各個方而,但是重復研究也較多。從綜合的期刊等級和研究內容來看,雖然論文數很多,但研究深度還遠遠不夠。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規范分析和實證分析,實證分析的論文較少,約占總論文數量的10%左右,近幾年有逐漸增多的趨勢。
二、理論課研究成果綜述
1998年至今,理論課研究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從“98教改”方案實施到2002年為第一階段。這一時期豐_要針對教改方案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探討,但時間較短,研究還處于摸索階段。從2003年至2006年為第二階段。在第一階段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高校理論課的各種問題逐漸顯現,促使研究更加廣泛深入。從“05教改”至今為研究的第三階段。“05教改”在總結1998年以來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對課程體系和內容進行了調整,解決了教材內容重復等問題,并且添加了體現時代要求的內容,更加適了高校教學的需要,但是依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理論課的教學效果問題。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校理論課的教學效果,成為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理論課研究分述如下。
1理論課困境的根源
關于理論課困境的成因,分析最為廣泛具體。造成理論課困境的原因眾多,但可以歸納成三個主要方面:第一,教學方麗。包括:教材內容重復,這個問題在“05教改”后已經有了明顯的改善;教學方式陳舊,“灌輸”式教育已經不符合目前高校教學的要求;隨著近年來高校的擴招,從事理論課的專職教師數量不足,致使眾多高校采取大班上課的方式,教師不能很好地控制課堂秩序,間接影響了教學效果;青年教師隊伍迅速擴大,青年教師那論功底薄弱,知識儲備不足,教學方式單一,也影響了教學質。第二,理論課在高校教學中的地位。研究者普遍認為,各個高校大都存在表而匕的重視與實踐中的忽視的情況各高校普遍重視專業教育,而忽視那論課,認為德育對提升高校地位和學生就業沒有太大的幫助。各個高校普遍出現精簡理論課學時的傾向以及資金投入不足等問題。坪論課實際地位的下降,阻礙了對該學科進一步探索與創顢。第三,大學生對理論課的情感。現在部分學生對理論課存在抵觸情緒,在課堂上出現被動應付、編造理由請假甚至逃課等現象。
以上三方而因素相互交織共同作用,導致了目前理論課的困境。教育方而因素和理論課的地位問題,學術界基本已經達成共識,而關于學生對馬克思豐義理論課情感問題,研究的還較少。事實告訴我們,教學是一個教者與學者互動的雙邊過程,現在尤為提倡以學生為豐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單純解決了教育因素和地位問題沒有提升學者的積極性,也很難達到教育的同的。此,關于學生對理論課情感問題還需要深入研究。
2.理論課的教學目標和基本原則
理論課的教學目標在《關于高校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通知中有明確的規定:“兩課”教學的根本目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樹立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確立為建設有中因特包利:會主義而奮斗的政治方向,增強抵制錯誤思潮和拜金豐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腐朽思想侵蝕的能力。學術界對此教育目標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這是從宏觀理論課的教學目標的規定。具體地講,理論課的教學目標至少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即培養的學生人文素質和培養大學生問題素質。第二種觀點認為,理論課教學目標缺乏準確而科學的定位。這種宏觀的抽象的理論描述,在國家、政黨的層面是適合的也是必要的,但是缺少層次性的細化環節,落實到各個具體主體時必然缺乏操作性而顯得無所適從,在學校與教師的層面是模糊的。尤其對于學生來說,顯得很遙遠、很渺茫,他們從中得到的信息是理論與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有關,與自己的現實生活相距甚遠。掌握理論知識,變成理論課的唯一目的,脫離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失去了理論與大學生的內在結合點,也不能揭示出理論對大學生現實生活的指導作用。
學術界廣泛認為,理論聯系實際是理論課的根本原則。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從實踐中產生,又服務于實踐,在社會實踐中產生,又指導社會實踐。理論課作為宣傳理論的主要工具,必須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結合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使學生掌握的基本啜理和科學分析的方法,從而能運用來分析社會問題,指導社會實踐。
在教學過程中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基本原則,首先,需要講透理論,使學生充分理解理論的內涵,這是完成教學目標的基本要求;其次,根據課程內容需要精心選擇案例,使實際和原理有機結合,應用原理分析實際問題,二者不能脫節。也可以直接提出實際問題,以案例帶出理論,根據所講理論進行分析,通過分析使學生掌握理論。
3理論課的教學模式
理論課一直采用“灌輸”、“注入”式的教學模式。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教學模式已經不再適合教學的要求。近年來,各高校都逐漸開始對理論課的教學模式進行探索,形成了幾種創新教學模式和方法,主要有:對話式比較式教學、開放式教學、互動式教學、問題式教學、研究性教學、案例式教學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研究性教學、對話式比較式教學。這兩種教學模式囊括了其他教學模式和方法的優點,形成了獨立完整的教學體系。研究式教學是當今世界主流的教學模式,將其運用劉理論課還處于起步階段,其基本觀點是認為學生學習的過程與科學家研究的過程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因此教育者應建立一種合適的體系,采用一種合適的模式,激勵、引導和幫助學生去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并在探究的過程中獲取知識、訓練技能、培養能力和創新的思維方式。發展個性,使學生知識、道德、智能、體能等均得到最大程度的開發和發展。學術界一致認為,研究性教學模式是以學生及其探究式學習為主體,以培養和提高他們研究與創新能力為目標,很好地體現了指導與自主、規定與開放、統一與多樣、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和辯證統一的教育指導思想。河北經貿大學學者宋志勛提出了對話式教學和比較式教學模式。并形成完整的教學體系。這種教學模式的核心是:探求和把握基本原理與學生所關注的熱點問題的交融點,其關鍵是提出學生所關心的自身問題和社會熱點問題,并結合課程需要,運用基本原理分析解決,與學生對話交`使學生掌握運用基本原理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興趣。
沈陽醫學院學者朱紅等提出了理論全程教育的思想,強調把理論課滲透到大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理論教育為軸心,帶動學校、家庭、社會等方面的聯動,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協調發展。這一模式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但研究者較少,具體方案還有待深化。
4理論課的杜會實踐課研究
[論文關鍵詞]馬克思;現實的個人;出發點
馬克思早期思想的發展是從黑格爾開始,經過費爾巴哈,最后“成為馬克思”的過程。通過對馬克思思想形成過程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現實的個人”是理論體系的立足點。準確地理解這一立足點,有助于我們從邏輯和歷史,從理論和實踐上完整地掌握理論。
一、馬克思對“現實的人”的探索過程
馬克思是在德國開始自己的理論活動的,是從接受德國古典哲學的教育開始的。無論是黑格爾、青年黑格爾學派,還是費爾巴哈,都對馬克思早期的思想產生過深遠的影響。馬克思得益于德國古典哲學的優秀遺產,但他沒有以此為限,他清晰地看到這些哲學內在的缺陷:與現實生活的相互脫離,缺乏一個現實的、物質的前提。因此,馬克思在繼承中批判,在批判中繼承,并不斷地清算、超越這些思想。
1.馬克思吸收黑格爾哲學的合理思想,批判黑格爾的“絕對精神”
德國古典哲學最著名的代表黑格爾在人類思想史上創立了一個包括自然、社會和精神領域在內的、龐大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并把“絕對精神”看作是這個體系的本質。他提出的人學思想對馬克思有著重要的影響。黑格爾看到了人是在社會歷史中活動的存在物,并且指出要通過勞動、通過人的活動來理解人的本質。但是,黑格爾是客觀唯心主義者,他提出的勞動是抽象的精神勞動,根本異質于馬克思提出的物質生產實踐的勞動解釋。他夸大人的精神屬性,強調人是精神存在物:“理性是世界的靈魂,理性居住在世界中,理性構成世界的內在的、固有的、深邃的本性,或者說,理性是世界的本性”,“人能超出他的自然存在,即由于作為一個有自我意識的存在,區別于外部的自然界” “就人作為精神來說,他不是一個自然存在”。可見,黑格爾看來,人和人的本質是和自我意識等同的,人是抽象的精神存在物。由于黑格爾不承認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不懂得客觀實在的人及其物質實踐活動在社會歷史中的作用,而是用所謂“絕對精神”、“理性的自我運動”來描述社會歷史的發展,其結果“只是為那種歷史的運動找到抽象的、邏輯的、思辨的表達”。馬克思吸收了黑格爾有關勞動和社會歷史的合理思想,但是堅決批判了他的唯心主義,尖銳指出:“黑格爾唯一知道并承認的勞動是抽象的精神的勞動”。特別是在1842年,擔任《萊茵報》主編期間,由于有機會、有條件接觸當時現實中許多重大的經濟和政治問題,馬克思不得不“回到人間”,思考解決現實問題的辦法,這使得他對黑格爾思辨哲學與現實嚴重脫離感到很為難。在馬克思看來,以往哲學陷在純思辨的泥沼里,是不符合哲學的真正本質的。
2.馬克思轉向費爾巴哈,對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超越
馬克思的思想開始發生轉變,而這種轉變是以費爾巴哈作為橋梁和紐帶的。馬克思借助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盡管這種唯物主義帶著濃厚的人本主義色彩,來批判和清算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費爾巴哈堅決反對黑格爾把絕對精神作為世界和人的本質的思辨觀點,他在批判上帝和黑格爾絕對觀念的基礎上回到人和自然界上來,他以人來代替自我意識,以人的本質來代替神的本質,重新確立了人在哲學中的地位。《未來哲學原理》中,費爾巴哈把自己的哲學稱為人的哲學并把它和舊哲學相對立:“作為人的哲學的新哲學則不然,它主要地也是為人的哲學”。在《黑格爾哲學批判》中,他說:“藝術上最高的東西是人的形象。在哲學上最高的東西是人的本質。””由此得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質”這一命題。馬克思接受了費爾巴哈這一思想,并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得到充分的體現。在《手稿》的序言,馬克思就對費爾巴哈進行了高度的贊揚和肯定。在該著作中,馬克思也沿用了費爾巴哈的類、類生活、類本質等術語來探討“歷史之謎”。但是費爾巴哈把人僅僅歸結為“自然界的產物”,表面上他講“現實的個人”,但他所講的“現實的個人”只是人人都要吃、喝、住、用等自然的需要。費爾巴哈所講的人與人的關系只是愛與友情的關系,而且是觀念化了的愛與友情,除此之外,“他不知道‘人與人之間’還有什么其他的‘人的關系。于是,“人的本質被理解為‘類’,理解為一種內在的、無聲的,把許多人純粹自然地聯系起來的共同性”J。他所說的“現實的人”實際上是抽象的“人”。他對“人性”或“人的本質”的理解,最終訴諸的是“最高的直觀”和理想的“類的平等化”,這正是再度把感性思辨化了。這又給馬克思的思想發展造成了新的束縛。
但馬克思并不是純粹的費爾巴哈派,他在接受費爾巴哈人本主義思想的同時,也不斷地超越這些思想,對這些思想進行創造性的改造。馬克思批判費爾巴哈“還從來沒有看到現實存在著的、活動的人,而是停留于抽象的‘人’,并且僅僅限于在感情范圍內承認‘現實的、單個的、肉體的人,他不了解人的社會存在,不了解人的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因此不懂得社會實踐這種“感性的活動”所創造的人類世界對現實的人的重要意義,不能認識人是從事社會實踐和社會生活的存在物。肅清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影響為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科學、詳細地闡述“現實的個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馬克思反對施蒂納,徹底粉碎青年黑格爾學派的唯心史觀
青年黑格爾派成員中繼鮑威爾后的又一個“寶貝”施蒂納則以“唯一者”——“唯一的個人”取代了費爾巴哈的“類”,把目光從普遍轉向個別,從“類”轉向個體。在《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施蒂納以三個最基本的哲學范疇:唯實主義、唯心主義、利己主義為基礎,并在人的個體發展之中對應找到兒童、青年、成人三個階段。這樣,“人”的發展的唯一結果就是唯實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否定的統一,即真正的利己主義,就是達到施蒂納所說的“唯一者”。施蒂納的“唯~者”說到底就是“我”,一個不受任何約束的、絕對自由的主體,歷史的最后創造者,一切存在中的最高存在,不管是我的本質還是人的本質都不能站在我之上。施蒂納關于“人”的論述歸根到底就在于把人的現實發展歸結為人的“自我發現”,把一切現實關系統統歸結為純意識的關系。馬克思對此批判說:施蒂納’對德國哲學的幻想的無限信仰集中地表現在:他不斷地把‘人’作為單獨行動的個人強加給歷史;他認為‘人’創造了歷史”,他“無條件地接受了費爾巴哈的幻想,并以此為根據繼續創立自己的理論”-。這種以精神解釋歷史的觀點是黑格爾哲學的翻版。
馬克思在批判費爾巴哈抽象的人和施蒂納的“唯一者”,以及“真正的社會主義者”基礎上,把自己的立足點放在歷史唯物主義上,拋棄了對抽象的“人”的崇拜,針鋒相對地提出了“現實的個人”。他對于“現實的人”的表述有一個在本體論上突破純粹意識之內在性的新境遇作為其深刻的背景,即把人從本源上看作是在世界中存在的。這是以“感性活動”立論的本體論,最初闡發于《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而后概括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現在則凝結在《德意志意識形態》的“現實的個人”這個概念上。
馬克思形成現實的個人概念后,便以它作為考察人類社會歷史的前提和出發點。“德國哲學從天國降到人間;和它完全相反,這里我們是從人間升到天國。這就是說,我們不是從人們所說的、所設想的、所想象的東西出發,也不是從口頭說的、思考出來的、設想出來的、想象出來的人出發,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而且從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中還可以描繪出這一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上的反射和反響的發展。”正是從現實的個人出發,馬克思才得以揚棄和超越以往的各種社會歷史理論,揭示人類歷史的基本規律,創立了唯物主義的歷史觀。
二、馬克思對“現實的人”的特點分析
馬克思之所以能超越前人發現關于人自己的真理,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開始要談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條,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開的現實前提。這是一些現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包括他們已有的和由他們自己的活動創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因此,這些前提可以用純粹經驗的方法來確認”。這從馬克思對“現實的個人”的特點分析中可以得出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1.馬克思學說中的“現實的人”是能動的。
馬克思強調世界上的事物正是由于主體的活動才存在的,正是由于主體的活動才把它與其他事物區別開來,“可以根據意識、宗教或隨便別的什么來區別人和動物。一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的時候,這一步是有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人們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同時間接地生產著自己的物質生活本身”。作為社會生產主體的人也是由于人的活動才存在,才把它與其他事物區別開來,它的特征也是由它們的活動決定的。 轉貼于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指出:“這種考察方法不是沒有前提的。它從現實的前提出發,它一刻也不離開這種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處在某種虛幻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中的人,而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只要描繪出這個能動的生活過程,歷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還是抽象的經驗論者所認為的那樣,是一些僵死的事實的匯集,也不再像唯心主義者所認為的那樣,是想象的主體的想象活動。”馬克思在這里表明了他對“現實的人”的理解,要從人的活動理解,從它的活動的能動的過程理解,作為活動的主體來理解。
人的活動是多層次多方面的,其中居于核心和主導地位的是勞動,即生產實踐活動,它是人類得以從自然界分化出來、人和社會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也是人和社會之間各種關系得以形成、發展和變化的基礎。認識“現實的人”必須抓住生產實踐這個關鍵性環節。早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就已經開始把勞動與“個人”聯系起來加以考察,在《手稿》中,他通過“異化勞動”來探討“人的本質復歸”。雖然在那里他所建立起來的還不是感性活動與現實的個人之間的聯系,但至少已經意識到要從勞動的角度來規定“個人”。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到《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再到《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一步步地接近了“感性活動”這個重要概念,并最終確認了現實的個人就是進行感性活動的個人。因此,我們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可以看到,馬克思反復強調他所說的“現實中的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人”,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
2.馬克思學說中的“現實的人”是客觀的。
從“現實的個人”出發,實質就是從物質生產出發,既然人是在社會中從事生產的人,那么,他必然會受到生產的物質條件的制約。“這些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能動地表現自己”。
對“現實的個人”的客觀性,對“現實韻個人”由生產的物質條件決定的,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有精辟的論述。馬克思說:“現實的個人”,“他們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一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因而,個人是什么樣的,這取決于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從事物質資料生產活動的“現實的個人”是客觀的,這不僅因為它們的狀況取決于它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是客觀的,而且因為它們的存在、它們的活動也是客觀的。馬克思指出:“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達到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前一代的工業和交往,并隨著需要的改變而改變它的社會制度。甚至連最簡單的‘感性確定性’的對象也只是由于社會發展、由于工業和商業交往才提供給他的。”
3.馬克思學說中的人的本質是一種社會關系。
馬克思堅持把現實的個人、他們的物質生產活動以及生產的物質條件相統一起來進行研究,就不可避免地會進人到社會歷史的范圍內考察現實的人在進行活動時所形成的關系,最終得出人的本質是一種社會關系。
馬克思說:“人的本質是人的真正的社會聯系”“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側這是馬克思直接論述“人的本質”概念的兩句話。把人的本質理解為一種社會關系是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思想變化的一個關鍵。在馬克思看來,人的本質是一個關系范疇,社會生產關系才反映人的本質。正像馬克思在發揮自己的上述觀點時所指出的,“每個個人和每一代當作現成的東西承受下來的生產力、資金和社會交往形式(即生產關系一引者)的總和是哲學家們想象為‘實體’和‘人的本質’的東西的現實基礎。”
[論文摘要] 20世紀50年代隨著戰后經濟的迅速發展,產生了一系列用傳統的經濟理論難以解釋和說清的“經濟之謎”,實質是人力資本理論和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關系。深刻認識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是破解“理論之謎”的關鍵。
一、經濟發展中“迷思”
20世紀50年代隨著戰后經濟的迅速發展,產生了一系列用傳統的經濟理論難以解釋和說清的“經濟之謎”,這些“經濟之謎”對西方經濟學來說簡直是災難性的困難和挑戰。這些“經濟之謎”主要表現在這樣八個方面:
1.“現代經濟增長之謎”。20世紀50年代,一些美國經濟學家在對美國經濟增長的研究中發現了一個令人困惑的現象,即美國的產出增長率遠遠超過了生產要素的投入增長率,但根據傳統的增長理論,兩者應該相等,因為產出的增長只取決于資本和勞動力數量的增加。那么,是什么導致了產出增長超過投入增長的這部分“余值”(residual)?在經濟增長之源中究竟漏掉了什么?面對這種現象,傳統的增長理論走入了困境,因為它不能對此做出合理的解釋。
2.“庫茨涅茨之謎”。美國的著名經濟學家庫茨涅茨在對美國的資本形成的研究中發現,在美國經濟增長的同時,其資本形成的速度卻下降了。這意味著相對于國民收入的增長,美國的凈資本形成卻在減少。這一發現與美國這個歷來被認為是資本高度密集的國家的儲蓄與資本的作用相矛盾,從而使傳統的資本理論再次受到質疑。
3.“里昂梯夫之謎”。美國是一個資本充裕的國家,根據流行的比較利益貿易理論,其出口應該是以資本密集型的產品為主。但是,根據里昂梯夫對美國1947年貿易要素的構成和結構的研究所得出的結論卻恰恰相反。美國出口的大部分產品并不是資本密集型的產品,而是勞動密集型的產品。理論與實際相矛盾,原因何在?
4.“工人收入增長之謎”。自50年代以來,美國和西方國家工人實際收入水平普遍得到了較大幅度的提高,與此同時,勞動工時卻大大縮短了。這種變化似乎為凱恩斯的消費不足理論提供了注腳,庇古的福利經濟學似乎也得到了驗證。但問題是為什么會出現這種變化?
如果說這是一種趨勢,那么其必然性何在?這又是傳統經濟學理論難以回答的問題。
5.“個人收入分配平均化趨勢之謎”。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的個人收入統計資料表明:進入20世紀以后,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這些國家的個人收入分配之間的差別呈現出逐步縮小的趨勢。而無論是從累進稅制,還是從公共轉移支付,均難以對此做出合理的解釋。在這個趨勢中,一定存在著某種或某些深層次的原因和必然性,等待著經濟學家們進行挖掘。
6.“馬爾薩斯困惑之迷”。馬爾薩斯19世紀出版的《人口原理》指出:在一定的技術和資源條件下,世界人口按幾何級數增長,而食物等生活資料則按算術級數增長,故將導致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下降。事實是,20世紀人口比19世紀增長了好幾倍,人們的生活水平不僅沒有下降,反而大為提高。這是為什么?
7.“資源短缺型國家現代化之迷”。物資是發展的基礎。一般認為,資源短缺國家是難以實現現代化的。但是像沒有煤炭、石油、鐵礦石的日本、丹麥、瑞士,也都實現了現代化,這又是為什么呢?
8.“戰后戰敗國崛起之迷”。日本、西德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幾乎被夷為平地的戰敗國。機器、設備、廠房蕩然無存,但是在戰后二三十年里,這兩個國家的經濟卻令人驚異地崛起了,這其中又有什么奧秘?
現代經濟發展之迷,形成對傳統的古典經濟學派理論的嚴重挑戰。而人力資本理論卻能使現代經濟發展之迷迎刃而解,用人力資本理論解釋現代經濟發展之迷,揭示令人如此迷惑不解的經濟增長和撲朔迷離的大國興衰,可以一言以蔽之,“主要源于人力資本存量的增加”。現代人力資本理論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學理論和經濟學分析工具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從概念、結論和思路都和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闡明的勞動價值理論、剩余價值理論的基本原理和思路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正是這些相似之處構成了兩大理論關系的“理論之謎”。
二、“理論之謎”的實質是人力資本理論和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關系
關于人力資本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美國經濟學家索羅在其1957年的“技術進步與總量生產函數”的著名論文中,對美國1909—1949的歷史數據進行分析所得出的結論是,在人均產出的增長率中,人均資本貢獻僅占1/8,而7/8則歸因于技術進步,這就是所謂的“索羅技術進步殘差”。正是這一殘差引起了不少經濟學家的關注。
為了揭示“索羅殘差”存在的秘密。舒爾茨提出了人力資本理論,將“索羅殘差”的存在歸結為由教育等人力資本投資所產生的知識效應。保羅·羅邁爾則把知識因素作為經濟增長的內生變量來考慮。舒爾茨與羅邁爾是從兩個不同的角度探索“索羅殘差”存在原因的。前者強調的是通過教育途徑所傳播的作為外生變量的公共知識與準公共知識對“索羅殘差”存在及其擴張的意義;后者強調的是在勞動者與其他要素相互作用過程中內生的專業性、特殊性知識對“索羅殘差”存在及其擴張的意義。
盧卡斯將人力資本作為獨立因素納入經濟增長模型,運用更加細微的、個量的分析方法,將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和索羅的技術進步理論結合起來,具體化為“專業化的人力資本”,指出這是經濟增長的原動力,從而揭示出人力資本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但不論是舒爾茨的人力資本投資理論還是索羅的“技術進步殘差”,不論是羅邁爾的“內生的特殊性知識”還是盧卡斯的“專業化的人力資本”,他們的這些理論和概念又明顯受到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和剩余價值理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