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06 22:29:37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汶川地震感人事跡,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我們能為他們做點什么?”我和我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在這樣問自己,也在默默地用行動為自己尋找著答案。災難發生的第一天,電視臺的每一名員工都向自己所在的欄目組或者辦公室捐款,最終以中央電視臺的名義捐給相應的機構;一天晚飯后,我和友人到超市購買了數箱奶粉和嬰兒用尿不濕送到了北京青年報社的捐贈點,而在我們前面是排隊等候的前來捐贈的車輛;5月19日下午兩點二十八分,正在醫院看病的我和醫院所有醫護人員以及來就診的病人們一起靜靜地站在走廊中,向那些在災難中逝去的人們默哀,也在心中為那些幸存的人們祈福,希望他們能渡過難關;遠在成都的表哥帶著水和面包,開車三百多公里,沿途把吃的分發給路邊的災民……太多太多的人用自己的方式,自己微薄的力量在為幫助災難中的人們渡過難關,重建家園而努力著。
在這里我要特別感謝一些人,是他們幫助我們錄制完成了一期精彩的節目,是他們用自己的無私和我們一起為災區人民獻出了一片愛心,他們就是參加《購物街》現場錄制的選手們!我想大聲地說:謝謝!謝謝你們的無私和奉獻!
這一次參加我們節目錄制的選手大多在三月份之前就報了名,等待了兩個多月的時間才終于如愿以償,而其中有一半選手是來自廈門的,他們遠道而來,心里揣著莫大的企盼和希望。然而就在節目錄制前夕,地震發生了,于是欄目組的工作人員臨時決定將兩期節目改為公益節目,選手在節目中的所得將折合成相應的現金捐贈給災區,而作為選手可以自愿參加,不參加的資格保留。對于選手來說,能夠被選中真的非常難得,每天我們都會收到成千上萬的報名卡片,而有幸被抽中的選手還要經過面試,所以往往等待成了觀眾成為選手的必修課。特別是外地的選手,要參加節目的錄制要付出更多的時間,精力和財力。放棄這次機會,下一次不知何時才能再來。
讓我和同事感到意外也無比感動的是,幾乎所有的選手都回答:我愿意。于是,以愛心為主題的《購物街》在空前的團結一致中開始了錄制。那一刻的錄制現場帶給我太多地感動!現場的觀眾席中飄滿了紅色的心形氣球,一眼望去就是一片紅色的愛的海洋;每一位選手都在全力以赴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多為災區人民捐款,哪怕只是一分錢;臺上臺下,從主持人到導演,到每一位觀眾,都在竭盡全力的幫助游戲中的選手找到正確答案,沒有了所謂你我之分,因為大家只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多捐點錢;那天,沒有一個觀眾提前離開,放下了自己的得失利益,本來素不相識的人們成為了一個相親相愛的大家庭,在我們的帶領下,全場的人發自肺腑的喊出了愛的宣言:你在,我在,我們同在!你在,我在,愛心同在!
當汶川縣映秀鎮的群眾徒手搬開垮塌的鎮小學教學樓的一角時,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一名男子跪仆在廢墟上,雙臂緊緊摟著兩個孩子,像一只展翅欲飛的雄鷹。兩個孩子還活著,而“雄鷹”已經氣絕!由于緊抱孩子的手臂已經僵硬,救援人員只得含淚將之鋸掉才把孩子救出。
這名男子是該校29歲的老師張米亞。“摘下我的翅膀,送給你飛翔。”多才多藝、最愛唱歌的張米亞老師用生命詮釋了這句歌詞,用血肉之軀為他的學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門。
大震中,張老師的妻子、同是該校老師的鄧霞和他們不滿3歲的兒子也被垮塌的房屋深埋……
汶川縣映秀鎮幼兒園的聶曉燕老師始終守護在垮塌的教學樓旁邊,目不轉睛地看著武警官兵用手扒開廢墟。
直到她遇難的孩子被挖出,聶曉燕的眼淚終于如山洪暴發:“娃……娃娃……媽媽……來不及……啊……”
地震時,孩子們都在睡午覺,聶曉燕一手一個抱出了兩個孩子,而她自己的孩子還在屋子里!
“娃娃,你的臉怎么這么臟啊?”聶曉燕打開帶在身邊不知多久的嶄新粉紅色棉褥,小心翼翼包裹孩子,“媽媽給你洗干凈。”她和丈夫用手帕輕輕地擦著孩子滿是灰塵的頭發和臉蛋,好像生怕把孩子弄醒。
旁邊一位武警戰士用安全帽使勁地敲著自己的腦袋,讓疼痛阻止淚水傾瀉。
13日22時12分,救援人員扒出了德陽市東汽中學教導主任譚千秋的遺體。只見他雙臂張開趴在一張課桌上,死死地護著桌下的4個孩子。孩子們得以生還,他們的譚老師卻永遠地去了……
“要不是有譚老師在上面護著,這4個娃兒一個也活不了。”被救女生劉紅麗的舅舅流著淚說。“在我們學校的老師里譚老師是最心疼學生的一個,走在校園里的時候,遠遠看見地上有一塊小石頭他都要走過去撿走,生怕學生們不小心摔傷。”夏開秀老師說。
劉紅麗的舅舅仰天長嘆:“譚老師,大好人,大英雄噢!”
抗震救災中,遍地是英雄:崇州市懷遠鎮中學老師吳忠洪本已逃生,為救兩名學生義無反顧地返身沖進正猛烈搖晃的教學樓內,湮沒在轟然倒塌的樓房中;北川縣第一中學教師劉寧在大震之時機智地保護了59名學生,卻失去了自己的寶貝女兒;都江堰向峨鄉愛蓮社區黨支部書記王婉民為救學生和老師,自己87歲的老母被壓在廢墟下無睱顧及;武警某部政治部副主任嚴勝華、質安科長涂云、參謀劉新嶺等人在搶救中因體力嚴重透支而暈倒,醒來后立即沖向第一線;巨震突襲之時,都江堰市人民醫院正在進行手術的5名醫務人員,俯身撲上手術臺,用身體護衛患者;成都千名出租車司機自動趕往災區搶運傷員;綿竹市天池鄉農民張吉福徒步求援后又冒死趕回災區搶險;成千上萬解放軍、武警和公安戰士放棄使用機械,“像繡花一樣”小心翼翼用手刨、用肩扛,為廢墟下的幸存者打開生命之門;成都一些血站前獻血的市民排成長隊……
“板蕩識英雄”,大災大難方顯大仁大義。
“一起活下去”
一塊水泥板倒下來,壓在崇州市漩口中學初三學生向孝廉身上。“我心想完了,就什么也不知道了。”這位13歲的小姑娘對記者說,醒來后,她從縫隙里看到外面有亮光,接著再次昏迷。一個聲音喚醒了她,那是同學馬健的聲音。“我哭著對他說,馬健你別走,等我死了再走吧。馬健說,我不會走的,你是班上年紀最小的,也是生命力最旺盛的,這點困難難不倒你。”
馬健一邊喊著“堅持,堅持!”一邊瘋了似的用雙手刨著水泥碎塊。大約4個小時后,小孝廉終于被刨了出來,而馬健的雙手已經血肉模糊。已感覺不到傷痛的馬健背起孝廉就向門外走去。剛到門口,扒出孝廉的地方墻壁突然倒塌。好險!“如果晚了幾分鐘,我們兩個都出不來了。記者叔叔,你們一定得幫我給馬健頒一個見義勇為獎。”小孝廉說。
12日晚,脫險后的北川中學同學在校長劉亞春的組織下,男生4人一組,打著手電連夜搜索未脫險的同學,直到晚上三點半余震頻發才停下來。第二天上午,同學們又協助武警救援隊搭帳篷,維持現場秩序。許多學生到13日下午才吃上第一口飯。同學們從倒塌的校舍中救出了大量幸存者,僅高三3班生活委員申龍所在的小組就救出十幾名同學。同學袁壘一人就救出6名同學,而他自己則因勞累過度,在13日凌晨集合時昏倒在地。14日轉移至綿陽后,袁壘又和另外5個同學成為救災志愿者。
大震襲來之時,重慶市兩個共有55名游客的旅游團隊行進在距汶川50多公里處。“快往公路邊的平壩跑,快往公路邊的平壩跑……”導游劉曉容和余九冬聲嘶力竭地喊著。龐大的隊伍在兩名不足1米6的小女子的指揮下迅速集中到了公路邊的平壩上。山石正在滑落,岷江對面的山轟隆隆地垮了下來,煙塵、沙石撲面而來。眼前的世界霎時變成了灰色,10米外的事物已不可見。前路坍塌,后路阻斷,四周是震天巨響,“往哪里跑”成為大家爭議的焦點。
“快、快撤,不要留在這里。”“留在原地,會有人來救我們吧?”“怎么辦、怎么辦……”眾人心中只浮上了兩個字——完了。
自救,勢在必行。
入夜,幾十人相互扶持著擠在一座小山頂的小塊平地上,余九冬、劉曉容則和駕駛員留在山下守望。山下的人時刻警惕著,山上的人牽掛著為他們“站崗放哨”的兩個小姑娘。
天剛蒙蒙亮,隊伍就踏上“征程”。傾盆大雨和大地的顫抖中,這支特殊的隊伍互相扶持、互相鼓勵。繞過一段又一段斷裂的公路,狂奔過800米搖搖欲塌的隧道。突然,岷江水被強余震激蕩而起,兩米多高的大浪讓大家從“泥人”變成了“水人”。男人們找來一片塑料膠袋,拆開攤平頂在頭上,大家圍成一圈,女人和小孩在里面。余震剛歇,隊伍又開拔。走走停停5個多小時后,這支隊伍終于見到了救援者。
“一起活下去是唯一的信念,我們從彼此的依賴、信任、扶持中獲取動力。”余九冬對記者說。面對巨大災難的三天三夜中,自助助人的動人故事俯拾皆是。
讓死神望而卻步
武警水電三總隊質安科長涂云已做好了面對任何慘烈畫面的心理準備,然而,眼前的一幕卻一下子打開了他淚水的閘門:
什邡縣鎣華中學被埋在廢墟下的16個孩子,當被救援人員告知要少說話,保存體力時,立即拿出身邊的課本,默默地認真地學習起來,同時悄悄地相互提醒:“不要睡著了。”
頑強生長著的生命或許根本就對死神不屑一顧。
孩子們得救了。劫后余生的孩子沒有大人們預想的那樣號啕大哭。女孩張曼見到老師陳全紅的第一句話就是:“陳老師,我以前做了很多錯事,原諒我好嗎?”腿和手指都嚴重受傷的羅瑤對抱著她的武警戰士說:“叔叔,我想彈鋼琴、跳芭蕾舞……”男孩蔣蒙則反復念叨:“下面還有人……”
當武警戰士抓住高銀手臂的那一刻,小姑娘本已癱軟的身體猛地向上一聳——那是求生的本能!她在拼盡全力配合營救她的人!
都江堰市聚源中學搶救現場,發現小高銀時,她的頭部上方是兩塊交錯疊壓的水泥板,雙下肢骨折,右腿被別在倒塌的課桌和座椅間,嚴重變形,上面還壓著一塊大石頭。
6個多小時的救援,6個多小時的“生死時速”,小高銀一直默默地配合著大人們。“這個女娃兒被抬過來的時候,眼睛睜得大大的,眼神亮亮的,緊咬著下嘴唇。”聚源鎮衛生院院長汪能說。
小高銀明亮的眼神和頑強的一聳,令死神羞愧了,退卻了。
在北川縣城的一處廢墟里,倒塌的墻壁實實地壓在兩個死去的大人身上,身下則是他們3歲的女兒宋欣宜。小欣宜得救了,斷墻下整整40多個小時與死神的抗爭,是父母用他們的全部生命,緊緊護衛著孩子的生命之弦。
救援隊員:勇敢專業細心
救援實錄:11點多記者趕到現場,當時,那些特勤隊員拼命實施救援。傷者所在的位置非常危險,無法用大型機械進行援救。前方救援人員只能像螞蟻啃骨頭一樣,通過人工的方式,用所帶工具刨了一個洞,一個多小時把這個洞刨開了,有三四十公分的寬度。刨開以后,救援隊員進去,就和傷者溝通,叮囑他千萬不要睡覺,然后故意跟他說話大聲喊他。最后到下午一點十分左右,終于把他從里面拽出來了。
記者感言:搶險除了勇敢,除了獻身精神以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專業技術。他們用了很多很小,但是很頂事的設備,能把東西給撐起來,避免把人夾住,避免垮塌,把人壓著。還有電動的剪子,一瞬間就把鋼筋剪開了。很多這樣非常小巧的設備。今天是救援行動進行到第四天,可以說這位傷者是挑戰了生命極限,也是創造了一個奇跡。成功將他營救出來,救援隊員們很高興。
救援實錄:第二位幸存者姓徐。他的情況比前面那個人的生命體征差一點。高壓60,低壓是30,血壓情況不太好,心跳120,也屬于不太正常。記者看了一下旁邊有位女士在哭,她看了一眼傷者,認出那是她的愛人。當時就癱倒在那,嘴里念著感謝,救她的愛人。她也不斷地呼喚著傷者,鼓勵他一定要堅持住,這位女士一直在焦急地關注丈夫的消息。救援隊員經過艱難地努力,終于把這位傷者給救出來了。傷者的手動了一下,出來之后,救援人員為他的臉上蓋上毛巾,因為他在黑暗中待太長時間,救援人員擔心傷者的眼睛被陽光傷著。特勤隊員非常專業,他們在搶救傷員的時候,一只手始終托著傷員的腰往前走。因為他們擔心傷者的腰椎受到傷害。地震中,腰椎最容易受到損傷,本來受了一點點傷,如果一震的話,就容易導致傷者癱瘓。
四川北川一副縣長全家被埋7口忍痛救人
感人故事:記者注意到指揮現場搜救的一位北川縣縣政府副縣長,他的家一共十口人,他父親過生日的時候家里有七口人,一聲巨響,房子垮下來,家人全部壓在里面了。他有一個兒子,還在讀書。為了搶救傷者,他的嗓子已經啞了,他說公務員就應該干這種事情。
的旗幟》讀后感,讓我感動的一件事,誦讀經典,感悟成小汶川大地震背后的感人事跡海
滿天紅云,滿海金波,紅日像一爐沸騰的鋼水,噴薄而出,金光耀眼。汶川大地震背后的感人事跡海
最早出現的啟明星,在這深藍色的天幕上閃爍起來了。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個廣漠的天幕上只有它一個在那里放射著令人注目的光輝,像一盞懸掛在高空的明燈。青蛙碧綠的身體上布滿了墨綠色的斑點,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過了氣,一鼓一鼓的。大紀元
亮晶晶的春雨,像一群天真爛漫的娃娃,在高空中云集,嬉戲而下,咿咿呀呀,歡蹦亂跳地撲進大地母親的懷抱。繅絲姑娘迥然不同:藍布棉襖,黑粗呢短大衣,草綠色長褲,脖子上的紗巾是白的,扎小辮的頭繩是根黑毛線。人物,世園會征文,守護甜心之
通安全知識,我喜歡的風味食品,給老師的一封信,我的小汶川大地震背后的感人事跡個到
沒有敢抬頭看一眼太陽,只覺得到處都耀眼,空中、屋頂、地上,都是白亮亮的一片,白里透著點紅,由上到下整個像一面極大的火鏡,每條都是火鏡的焦點,仿佛一切東西就要燃燒起來。汶川大地震背后的感人事跡個到
最早出現的啟明星,在這深藍色的天幕上閃爍起來了。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個廣漠的天幕上只有它一個在那里放射著令人注目的光輝,像一盞懸掛在高空的明燈。青蛙碧綠的身體上布滿了墨綠色的斑點,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過了氣,一鼓一鼓的。
雨點像斷了線的珠子,一滴一串地掉在雨水匯成的水洼上面。春雨紛紛,染綠了山,;染綠了水,染綠了石板小路。星期天,我去排隊買米。在我前面的是一個男青年,他算不上胖,但也夠健壯的了。圓圓的臉龐上,兩道細眉,一雙大眼睛,配上稍小了點的鼻子,也還算勻稱。就是嘴唇厚了點,像非洲人似的。心中的美好家園,感恩父母,感
人物,再見了,母校,家鄉的變化,感恩父母,我最敬佩小汶川大地震背后的感人事跡,色
漸漸地,那東方的霧氣先有些微紅,在、這紅色越積越濃,便突然劃出一線鮮紅,那鮮紅里突然跳出一個通紅的光輪。汶川大地震背后的感人事跡,色
最早出現的啟明星,在這深藍色的天幕上閃爍起來了。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個廣漠的天幕上只有它一個在那里放射著令人注目的光輝,像一盞懸掛在高空的明燈。青蛙碧綠的身體上布滿了墨綠色的斑點,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過了氣,一鼓一鼓的。
亮晶晶的春雨,像一群天真爛漫的娃娃,在高空中云集,嬉戲而下,咿咿呀呀,歡蹦亂跳地撲進大地母親的懷抱。繅絲姑娘迥然不同:藍布棉襖,黑粗呢短大衣,草綠色長褲,脖子上的紗巾是白的,扎小辮的頭繩是根黑毛線。,我愛祖國,我愛黨,我愛我家
然而,對于全國性的重大突發事件,作為地方性網絡新聞媒體,如何擺脫復制粘貼的困局,發出自己的聲音?還有什么樣的新聞點可以去做?這是目前很多地方新聞網站所必須要面對的課題。
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對于這一全國性的重大突發事件,遠在震區2000公里外的浙江在線新聞網站以時效性、本地化、互動性、多媒體等為運作特色,在地震中搭建了一個“團結一致、眾志成城、不畏艱辛、奮力拼搏”的網絡報道與愛心互助平臺,也為全國性重大突發事件中地方網絡媒體如何報道進行了有益嘗試。
快速反應:第一時間“發聲”
在重大突發性事件面前,網絡媒體最首要的優勢,便是“快”。作為地方性網絡媒體,對于全國性的突發事件,在遵守重大突發事件報道紀律的前提下,爭分奪秒地予以反應,是此類報道中的不二法門。
汶川大地震發生后,浙江在線及時組建報道團隊,快速有序進行報道。浙江在線嚴格遵守報道紀律,爭分奪秒轉載新華網、人民網《此次強烈地震發生在四川境內》、《國家地震局重新核定:四川汶川地震為7.8級》、《汶川地震后作出重要指示正趕赴災區》等最新報道,在確保新聞真實性、準確性的前提下,凸顯新聞時效。地震發生1小時內快速推出地震專題,滾動報道震情及后續的抗震救災行動,介紹地震避險知識。報道一推出即引起網友關注,當天專題的訪問量就突破120萬人次。
伴隨著汶川大地震,浙江部分地區也有明顯震感。浙江在線及時派出記者趕赴浙江省地震局,了解第一手的權威信息,并于當天下午地震發生后一個多小時后的3點40分發出了快訊《四川汶川縣7.8級地震對我省不會造成破壞性影響》、《四川地震杭州有微弱感覺接下來不會再有震感》等,第一時間澄清網上謠言,穩定人心。
為表達全國各族人民對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難同胞的深切哀悼,國務院決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為全國哀悼日。浙江在線及時推出電子書《國殤!哀悼》和《為生命祈禱全國哀悼日記錄》專題,并于19日下午派出10余路記者采訪杭州各界哀悼的情況,滾動即時播報杭州各地哀悼活動,累計發出原創新聞50篇、圖片20多組共80多張。
本地化:尋找最近的報道距離
快速反應,是地方網絡媒體報道全國性重大突發事件必走的第一步。但若然僅停留于這第一步的復制、粘帖,則這樣的報道,即便占有時間上的“先機”,也難逃在全國鋪天蓋地報道中被淹沒的命運。惟一的出路,即是做足本地化。
在此次地震報道中,浙江在線就特別制作了《抗震救災我們在行動――浙江四川跨越2000公里的愛心救援》、《牽手廣元,浙江的愛與你在一起》等多個專題,突出報道浙江省委省政府、企業和社會力量全力支援四川抗震救災的積極態度和舉措,突出報道浙江救援隊伍在四川抗震一線不畏艱辛、忘我工作的感人事跡,突出報道浙江企業和社會各界心系災區、捐款捐物的各類行動。
5月22日總書記到湖州視察救災帳篷生產情況以后,浙江在線迅速派出記者,到德清、湖州的生產廠家進行追蹤采訪,并以“總書記請放心送往災區的浙江帳篷正在連夜趕制”為主題,推出專題,詳細報道了當地生產企業加班加點,為災區趕制帳篷的熱烈場面以及四川籍工人為了抗震救災,留在工廠作貢獻等感人事跡。專題推出后,社會反響強烈,網友評價積極、正面。
在抗震救災報道中,浙江在線也及時聯系浙江省應急辦、民政廳、衛生廳、紅十字會、慈善總會、和武警、公安消防等部門,快速報道浙江省緊急行動支援災區的情況,先后《省公安廳治安總隊張勁松在災區前方發來連線》、《好些急著捐款的市民電話打到了12345市長熱線》、《浙江心理危機應急干預專家組到達四川地震災區》、《浙江近百人醫療救援隊14日上午緊急飛赴四川》、《主動請纓浙醫二院抗震救災小組今晨赴川》等原創稿件,并集納了大量來自救援一線的報道,充分反映了浙江上下全力支援抗震救災的生動情景,展示了浙江的良好形象。
在條件成熟后,浙江在線還特派了攝影記者跟隨浙江省醫療志愿者隊伍奔赴四川災區,及時發回了來自一線的大量圖片和報道,為原本僅停留于新聞轉載和本地采訪層面的報道第一次有了在地震災區的自采新聞。
互動平臺:網聚網友愛心
互動,是網絡媒體區別于傳統媒體的天然特性和突出優勢,在重大突發性事件報道中,地方新聞網站更需重視和利用這樣的網絡平臺。汶川大地震發生以來,浙江在線十分注重搭建互動平臺,吸引網友參與捐助、寄托哀思、奉獻愛心,并將此作為網站抗震救災報道的有機組成部分。
地震發生以后,浙江在線論壇、博客上網友討論深沉而熱烈,多數帖文飽含著對遇難同胞深切悼念之情。整個論壇博客共有近5萬條留言,2萬余位博友參與抗震救災討論。浙江在線匯集網絡評論和網友帖文,推出了名為《災難中凝聚沉著的力量》的評論專題,并推出了“5?25我愛我同胞”抗震救災主題感言征集活動,引起網上共鳴。 這樣的互動也從“網上”走到了“網下”,讓網絡的影響力更為擴散。浙江在線聯合浙江省慈善總合推出“心系汶川大型現場募捐活動”,分別在杭州解百、西城廣場、西湖天地、斷橋四個地點開展社會募捐,由工作人員和眾多網友義工參與,共募集善款近6萬元。
在“全國哀悼日”期間,浙江在線積極搭建悼念平臺,吸引網友參加。19目晚,浙江在線網友自發在杭州府苑新村、西城廣場、慶春廣場進行集體哀悼活動,上千網友集體寄托哀思、為遇難同胞祈福。20和21日晚,這一名為“燭光祈福”的活動繼續進行,網友們先后分別在杭城11個小區和武林廣場開展悼念,并現場捐款,充分表達了浙江百姓心系災區、守望相助的情懷。
多媒體:延伸網媒的觸角
在全國性重大突發事件報道中,如何將地方網絡媒體的報道效果進行最大化?浙江在線也進行了一些新的有效嘗試,在地震報道中,綜合運用了多媒體、手機報等手段,使報道覆蓋到不同的受眾群。
特別值得一體的是浙江在線主辦和發行的《浙江手機報》。手機報作為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應用高新技術推出的新的傳播平臺,曾被譽為繼互聯網之后的“第五媒體”。作為國內首家省級手機報,《浙江手機報》成長迅速,目前收費用戶數已達到90余萬之多。在此次地震的報道中,連續《地震專刊》,讓全國和省內的地震信息第一次時間發送到人們手中。
大家熱切期盼著多一個同胞能夠獲救,強烈地渴念著早一會兒解救出所有處在危難中的生命。
每個人都祈禱著,祝福著,默哀著——我們反復念叨著這些詞匯,總理哭了,國民哭了,一切有良知的人們都流下了眼淚。
此時此刻,生命高過于所有的一切,我們所唯一祈求的就是四川同胞鮮活的生命。也只有面對如此的大災大難時,我們才會這般深刻地體味到生命的寶貴。正是基于對生命的無比尊重,才讓我們看到并冀望“國難興邦”意義上的成長。
當政府接到通知,便快速地作出反應——派遣救援官兵趕赴災區,總理也趕去慰問受災群眾。8.0級地震的消息立刻于各網站,當時報紙的頭條消息就是“眾志成城,抗震救災”。
這不僅贏得了國內民眾的高度支持,也贏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贊譽。
政府的快速決策和全面的信息公開,為營救生命贏得了寶貴的時間,這無疑是一個長足的進步;而這一長足進步所取得的積極效果,更為以后的政府應急行為提供一個可以借鑒的成功范例。
在媒體方面,各個媒體節目也深入到采訪災區報道的廣度、深度及力度,堪稱歷史性的飛躍。
地震發生后,多少電視頻道都中斷了正常節目的播出,電視中時不時地播放出“陽光總在風雨后”等許多贊歌,總是對災情和救援工作進行了24小時連續不間斷報道。其它媒體,也投入其中,向社會公眾及時提供了最新、最全面和最細致的信息。讓各地區的人民都能時時刻刻都能夠關心四川人民。這種強大有速的報道力度充分地體現了媒體的生命情懷和責任擔當,令人動容,令人感動。
更大的感動,來自于地震現場,災民的自救互救,志愿者的主動援助,人民子弟兵們的與災難的英勇奮斗。
“老師舍身為孩子擋垮掉了的水泥板”、“私人診所醫生拿出全部藥品救助病人”、“成都的出租車司機自發奔赴災區參與營救”……在整個抗震救災過程中,人民的組織力量與團隊精神的雛形進一步得到發展。
從非典流感到洪災救災,從罕見雪災到超強臺風,從事件到圣火護衛,眾志成城,萬眾一心的力量一次一次讓人如此的感動,不住地流淚。
這次的特大震災,更是一種緊密團結在一起的巨大力量。
這場大地震,通過各種信息渠道,傳到每個人的電腦里,手機上,電視中,迅速掀起了一陣捐款的“巨浪”——獻血車前排起了長隊,各類賑災義演緊張地準備著,還有人想到要領養震災孤兒,有些出版社還為此投資,出版了許多本關于512地震感人事跡的書;很多地方政府和民眾也都認識到照顧好身邊的“汶川人”也是一種抗震救災;有非常多的上海學校也接納了很多來自四川災區的同學。救災是對所有愛國者的動員令,而災難則會使生命的脆弱與命運的無奈跟明顯,但同時卻會促使人心的善良和團結的力量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