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02 16:36:57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氣象學與氣候學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UK.
George Mozdzynski 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UK.(Eds.)
Use Of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In Meteorology
Proceedings of the 11th ECMWF
Workshop on the Use of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in Meteorology
2005,313pp.
Hardcover USD:151.00
ISBN 9789812563545
氣象學中高性能計算
的利用
有關氣象學中利用高性能計算的
第11屆ECMWF研討會會議錄
W茲韋費爾霍夫G莫澤齊恩斯基編
地球科學特別是數值天氣預報(NWP)需要最高水平的計算機功能。中期天氣預報歐洲中心(ECMWF)具有在該領域中使用超級計算機的經驗。它每兩年組織一次研討會,將氣象科學家、計算機科學家及研究人員聚集在一起,分享他們的經驗,學習最新的進展。
第11屆有關在氣象學中利用高性能計算的研討會于2004年10月25~29日在位于英格蘭南部城市雷丁的中期天氣預報歐洲中心舉行。從這次研討會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當今的氣候科學,特別是NWP繼續要求可以利用的最快的計算機。這種對于速度的需要主要是由于天氣模型使用的分辨率,物理學復雜性的增加,以及可用于數字同化的衛星數據數量的增長的結果。現在最快的商業上可以利用的計算機具有數千個標量處理器或者數百個向量處理器,最大的系統達到了每秒幾十萬億次肖浮點運算的可持續性能。這些系統主要使用Fortran 90/95和C++編程,并且配備了用于處理器之間通訊的MPI,并且在某些情況下配備了用于節點內共享內存編程的Open MP。
這本會議錄共收集了20篇論文。(1)ECMWF使用新的IBM P690+的早期經驗;(2)為大尺度科學創建科學驅動系統總體結構;(3)用于高效率計算機系統的編程模型及語言;(4)地球模擬程序的運行狀態;(5)非流體靜力學大氣GCM的開發及其計算性能;(6)PDAF―并行數據同代框架:使用卡爾曼過濾的經驗;(7)運行氣象預報中卡爾曼過濾最佳逼近與瞬時局部四維變量;(8)基于Intel總體結構的高性能技術;(9)DkRZ的分布式數據管理;(10)澳大利亞氣象局的超級計算升級;(11)四維變量:NEC SX-6的優化與性能;(12)天氣研究與預報模型:軟件總體結構及性能;(13)為CMA的NWP工作建立有效的管理;(14)下一代超級計算機和JMA的NWP系統;(15)網格:一種21世紀NOAA的IT基礎結構;(16)分布式氣候數據資源的集成:NERC數據網格;(17)商品Linux群集和網格的任務幾何:適用于同步耦合、非對稱大氣模型拓樸認知負載平衡的解決方案;(18)在Cray XI上的地區氣候系統模型的移植與性能;(19)并行總體結構上的分布式數據對象統一內存模型;(20)氣象學中使用高性能計算的專題討論會經驗――對討論的總結。
本書對氣象學、氣候學以及海洋學領域中使用的新型并行技術的最新進展及計劃作了極為出色的述評,可供相關專業人員閱讀參考。
胡光華,高級軟件工程師
(原中國科學院物理學研究所)
高等學校本科教育的重點是知識的傳授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更多來源于實踐教學[1-2],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科研能力、綜合素質的重要教學環節,相對于理論教學更具有直觀性、實踐性、綜合性、創新性,直接影響著人才培養質量[3-4]。實踐教學體系是指圍繞人才培養目標,運用系統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對組成實踐教學的各個要素進行整體設計,通過合理的實踐課程和環節的設置,建立起來的與理論教學體系相輔相成、結構和功能最優化的教學體系;各要素之間既要發揮各自的作用,又要協調配合,構成實踐教學體系的總體功能[5-6]。針對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的學生以及培養層次和面向部門的不同,應構建起不同的實踐教學體系[7]。應用氣象學專業是大氣科學應用和服務于社會與經濟發展的大氣科學類重要分支學科,實踐教學在學生培養過程中必須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8-10]。沈陽農業大學應用氣象學專業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農業氣象學專業。自成立至今,為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結合北方區域氣象業務特征以及農業院校的特點,在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和創新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但近幾年,由于自身客觀原因和業務單位需求變化等方面出現的新問題,畢業學生實踐動手能力表現出不能與時俱進,在適應實際業務工作上出現了一定的困難。同時氣象業務、科研用人單位也希望人才培養方案中能增加學生實踐性教學比例,加強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以培養高層次的人才隊伍[11-14]。必須結合時代的要求,創新應用氣象學實踐教學體系。本文結合多年來沈陽農業大學應用氣象學實踐教學改革的經驗,從實踐教學目標體系、課程體系、條件體系、管理體系和評價體系5個方面介紹了本專業在實踐教學體系創新方面的探討研究。
1實踐教學目標體系
從實踐教學的角度,應用氣象學專業培養的人才應具備以下能力。
(1)基本技能能力。培養的學生應該具備良好的從事氣象行業業務的基本技能,例如:大氣探測中氣象測報的基本技能、農業氣象觀測業務要求的基本技能、天氣預報應掌握的基本技能、計算機數據處理及信息處理能力、氣象遙感數據處理及應用能力等。這些基本技能的掌握可以使學生畢業后能盡快適應業務,同時提高我校畢業生的市場競爭力。
(2)獲取和應用知識的能力。訓練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即具有辨別、判斷各種信息、提取有效信息、綜合分析與歸納決策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際操作能力、設計計算能力、撰寫科研論文、參與學術交流的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應用能力。
(3)創新能力。在教學計劃和教學實施過程中加強教學實踐課程和科研訓練環節,培養創新實驗能力、科學研究能力、科技開發能力等。
2實踐教學課程體系
應用氣象學專業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建設按照學校實驗模塊、實習模塊、綜合訓練模塊和設計開發模塊的總體思想,以實踐能力培養為主線,旨在構建分層次、多模塊、相互銜接的實踐教學體系。通過對原有實踐環節進行整合,并且對沒有實驗(習)條件的課程進行充分的挖掘,形成新的課程體系(見圖1)。
(1)實驗模塊。實驗模塊分為信息處理類和業務基礎類兩類,主要為培養學生一些基本的實踐能力。業務基礎類包括應用氣象儀器學、天氣分析和預報2個實驗課程;信息處理類包括氣象遙感數據處理及應用、地理信息系統上機實驗、應用氣象統計學實驗、應用氣象程序設計、常用氣象統計軟件應用等實驗課程。
(2)實習模塊。實習模塊的設計考慮了氣象基本業務的需要,設計了氣象觀測實習和天氣預報實習,屬于氣象行業對人才要求的最基本技能。學生通過這2個實習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測報和預報工作訓練。
(3)綜合訓練模塊。綜合訓練模塊的設計考慮了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需要。具體有農業氣象業務與方法教學實習、小氣候測定實習、設施環境調節、農業氣象災害及其防御、應用氣候學教學實習、畢業實習等實習環節。學生通過此模塊的實習能夠提升自己綜合運用相關知識的能力。
(4)設計開發模塊。設計開發模塊的設計考慮了學生獨立進行科研的需要。具體有課題設計、專業綜合實驗、畢業論文等實踐環節。通過整合和充分地“挖掘”,在新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中,增加了氣象遙感數據處理及應用、設施環境調節和農業氣象災害及其防御等實踐內容,特別是設施環境調節是目前氣象業務不斷拓展的主要方向,北方地區的很多氣象業務單位已經開展設施農業的氣象服務。
3實踐教學條件體系
實踐教學條件是實踐教學體系的基礎,在整個體系中起支撐作用。根據實驗課程體系,主要是實驗室、實習基地和師資隊伍建設。
(1)實驗室建設。整合現有資源的基礎上,增加實驗室面積和更新現有儀器設備,建設成為4個實驗室,分別是氣象觀測實驗室、天氣分析實驗室、氣象信息處理實驗室和專業綜合實驗室。氣象觀測實驗室和天氣分析實驗室主要滿足實驗模塊中業務基礎類實驗課程和實習模塊中2個實習的進行。氣象信息處理實驗室完成實驗模塊中信息處理類實驗課程的教學任務。專業綜合實驗室完成綜合訓練模塊的教學任務。
(2)實習基地建設。實習基地是教學科研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知識創新、技術開發的重要基地,包括校內實習基地和校外實習基地。①校內基地建設包括地面氣象觀測場和氣象綜合實習基地。地面氣象觀測場可保證氣象觀測實習,氣象綜合實習基地主要用于滿足農業氣象業務與方法教學實習、小氣候測定實習、設施環境調節等課程的實習與實驗、專業綜合試驗、畢業論文等。②校外實習基地建設主要分為3類,分別是以測報為主要內容的觀測實習基地,以天氣預報為主要內容的預報實習基地和以專業綜合能力培養為主要內容的綜合實習基地,這3類實習基地反映了學生實踐能力增長的過程,依靠實習基地的現有條件,利用地方長處指導學生,特別是到校外氣象臺站進行地面氣象觀測實習和天氣預報實習,可進入實戰狀態,能全面提高實際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3)師資隊伍建設。實踐課程的教師隊伍配備以實驗室(或實習基地)為平臺,通過培養和引進,每個實驗室(實習基地)配備1或2名專職或兼職實驗教師,負責本實驗室(實習基地)課程的授課工作。
4實踐教學管理體系
實驗室和校內實習基地由實驗室主任負責日常管理,專職技術人員負責設備維護、實習準備等工作,實習指導教師負責具體實習的開展。主要實驗室(實習基地)除了保證學生實踐課程的授課之外,主要的運行方式是對學生全年開放。實行以實驗室或課程為單位進行運作的管理機制和開放性實踐教學的運行機制。如地面氣象觀測場、氣象觀測室、天氣分析實驗室配備專職和兼職的實踐指導教師,效仿氣象行業實際業務,學生分組負責的方法進行全年的測報和預報;1個年級如果能夠堅持1年,學生測報和預報的技能就能基本能夠達到實際業務的需要。氣象綜合習基地同樣在配備專職和兼職老師的基礎上,采取學生分組“承包”,挑選主要大田和溫室作物種植,整個生育期內負責“承包”實驗地的發育期觀測和環境觀測;同樣1個年級堅持1年,學生也基本可以掌握發育期觀測、環境(包括小氣候、溫室)觀測的技能。學生只有掌握了這些基本的技能,指導教師進而加強引導,就會逐漸增強其開發和創新的能力。
5實踐教學評價體系
實踐教學評價體系是實踐教學體系的反饋,在整個實踐教學體系中起監控作用。結合應用氣象學專業的特征,建立實踐教學評價體系,主要包括各實踐教學環節評價指標體系、學生評價指標體系、教師評價指標體系,評價結果可檢查實踐教學環節的執行情況,及時解決實踐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例如,在參考有關的實踐教學評價指標體系[11,15]研究基礎上,建立了可執行的應用氣象學專業實踐教學環節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通過該指標體系,能對專業內各實踐教學環節的授課效果進行客觀地評價與比較。
應用氣象學專業是大氣科學應用和服務于社會與經濟發展的大氣科學類重要分支學科,實踐教學在學生培養過程中必須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8-10]。沈陽農業大學應用氣象學專業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農業氣象學專業。自成立至今,為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結合北方區域氣象業務特征以及農業院校的特點,在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和創新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但近幾年,由于自身客觀原因和業務單位需求變化等方面出現的新問題,畢業學生實踐動手能力表現出不能與時俱進,在適應實際業務工作上出現了一定的困難。同時氣象業務、科研用人單位也希望人才培養方案中能增加學生實踐性教學比例,加強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以培養高層次的人才隊伍[11-14]。必須結合時代的要求,創新應用氣象學實踐教學體系。本文結合多年來沈陽農業大學應用氣象學實踐教學改革的經驗,從實踐教學目標體系、課程體系、條件體系、管理體系和評價體系5個方面介紹了本專業在實踐教學體系創新方面的探討研究。
1實踐教學目標體系
從實踐教學的角度,應用氣象學專業培養的人才應具備以下能力。
(1)基本技能能力。培養的學生應該具備良好的從事氣象行業業務的基本技能,例如:大氣探測中氣象測報的基本技能、農業氣象觀測業務要求的基本技能、天氣預報應掌握的基本技能、計算機數據處理及信息處理能力、氣象遙感數據處理及應用能力等。這些基本技能的掌握可以使學生畢業后能盡快適應業務,同時提高我校畢業生的市場競爭力。
(2)獲取和應用知識的能力。訓練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即具有辨別、判斷各種信息、提取有效信息、綜合分析與歸納決策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際操作能力、設計計算能力、撰寫科研論文、參與學術交流的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應用能力。
(3)創新能力。在教學計劃和教學實施過程中加強教學實踐課程和科研訓練環節,培養創新實驗能力、科學研究能力、科技開發能力等。
2實踐教學課程體系
應用氣象學專業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建設按照學校實驗模塊、實習模塊、綜合訓練模塊和設計開發模塊的總體思想,以實踐能力培養為主線,旨在構建分層次、多模塊、相互銜接的實踐教學體系。通過對原有實踐環節進行整合,并且對沒有實驗(習)條件的課程進行充分的挖掘,形成新的課程體系(見圖1)。
(1)實驗模塊。實驗模塊分為信息處理類和業務基礎類兩類,主要為培養學生一些基本的實踐能力。業務基礎類包括應用氣象儀器學、天氣分析和預報2個實驗課程;信息處理類包括氣象遙感數據處理及應用、地理信息系統上機實驗、應用氣象統計學實驗、應用氣象程序設計、常用氣象統計軟件應用等實驗課程。
(2)實習模塊。實習模塊的設計考慮了氣象基本業務的需要,設計了氣象觀測實習和天氣預報實習,屬于氣象行業對人才要求的最基本技能。學生通過這2個實習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測報和預報工作訓練。
(3)綜合訓練模塊。綜合訓練模塊的設計考慮了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需要。具體有農業氣象業務與方法教學實習、小氣候測定實習、設施環境調節、農業氣象災害及其防御、應用氣候學教學實習、畢業實習等實習環節。學生通過此模塊的實習能夠提升自己綜合運用相關知識的能力。
(4)設計開發模塊。設計開發模塊的設計考慮了學生獨立進行科研的需要。具體有課題設計、專業綜合實驗、畢業論文等實踐環節。通過整合和充分地“挖掘”,在新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中,增加了氣象遙感數據處理及應用、設施環境調節和農業氣象災害及其防御等實踐內容,特別是設施環境調節是目前氣象業務不斷拓展的主要方向,北方地區的很多氣象業務單位已經開展設施農業的氣象服務。
3實踐教學條件體系
實踐教學條件是實踐教學體系的基礎,在整個體系中起支撐作用。根據實驗課程體系,主要是實驗室、實習基地和師資隊伍建設。
(1)實驗室建設。整合現有資源的基礎上,增加實驗室面積和更新現有儀器設備,建設成為4個實驗室,分別是氣象觀測實驗室、天氣分析實驗室、氣象信息處理實驗室和專業綜合實驗室。氣象觀測實驗室和天氣分析實驗室主要滿足實驗模塊中業務基礎類實驗課程和實習模塊中2個實習的進行。氣象信息處理實驗室完成實驗模塊中信息處理類實驗課程的教學任務。專業綜合實驗室完成綜合訓練模塊的教學任務。
(2)實習基地建設。實習基地是教學科研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知識創新、技術開發的重要基地,包括校內實習基地和校外實習基地。①校內基地建設包括地面氣象觀測場和氣象綜合實習基地。地面氣象觀測場可保證氣象觀測實習,氣象綜合實習基地主要用于滿足農業氣象業務與方法教學實習、小氣候測定實習、設施環境調節等課程的實習與實驗、專業綜合試驗、畢業論文等。②校外實習基地建設主要分為3類,分別是以測報為主要內容的觀測實習基地,以天氣預報為主要內容的預報實習基地和以專業綜合能力培養為主要內容的綜合實習基地,這3類實習基地反映了學生實踐能力增長的過程,依靠實習基地的現有條件,利用地方長處指導學生,特別是到校外氣象臺站進行地面氣象觀測實習和天氣預報實習,可進入實戰狀態,能全面提高實際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3)師資隊伍建設。實踐課程的教師隊伍配備以實驗室(或實習基地)為平臺,通過培養和引進,每個實驗室(實習基地)配備1或2名專職或兼職實驗教師,負責本實驗室(實習基地)課程的授課工作。
4實踐教學管理體系
實驗室和校內實習基地由實驗室主任負責日常管理,專職技術人員負責設備維護、實習準備等工作,實習指導教師負責具體實習的開展。主要實驗室(實習基地)除了保證學生實踐課程的授課之外,主要的運行方式是對學生全年開放。實行以實驗室或課程為單位進行運作的管理機制和開放性實踐教學的運行機制。如地面氣象觀測場、氣象觀測室、天氣分析實驗室配備專職和兼職的實踐指導教師,效仿氣象行業實際業務,學生分組負責的方法進行全年的測報和預報;1個年級如果能夠堅持1年,學生測報和預報的技能就能基本能夠達到實際業務的需要。氣象綜合習基地同樣在配備專職和兼職老師的基礎上,采取學生分組“承包”,挑選主要大田和溫室作物種植,整個生育期內負責“承包”實驗地的發育期觀測和環境觀測;同樣1個年級堅持1年,學生也基本可以掌握發育期觀測、環境(包括小氣候、溫室)觀測的技能。學生只有掌握了這些基本的技能,指導教師進而加強引導,就會逐漸增強其開發和創新的能力。
5實踐教學評價體系
實踐教學評價體系是實踐教學體系的反饋,在整個實踐教學體系中起監控作用。結合應用氣象學專業的特征,建立實踐教學評價體系,主要包括各實踐教學環節評價指標體系、學生評價指標體系、教師評價指標體系,評價結果可檢查實踐教學環節的執行情況,及時解決實踐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例如,在參考有關的實踐教學評價指標體系[11,15]研究基礎上,建立了可執行的應用氣象學專業實踐教學環節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通過該指標體系,能對專業內各實踐教學環節的授課效果進行客觀地評價與比較。
關鍵詞:氣象觀測;業務學習;規范規定;業務管理
中圖分類號:P4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04-0150-1
1 要高度重視氣象觀測工作
充分認識觀測業務在整個氣象工作中的重要基礎作用,基層臺站必須把觀測業務作為氣象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分管業務領導應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觀測業務質量上。在以自動觀測為主的現階段,觀測員仍是保證觀測質量的主體,肩負著光榮而又神圣的使命,各級臺站要妥善處理好業務、管理、科技服務之間的關系,關心觀測人員思想,工作和生活,切實解決觀測人員在工作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在觀測團隊中營造友好和諧的工作氛圍。
(1)偏關氣象局的經驗是:每年同觀測員訂立承包合同,完成全年任務,有獎,四個人每人獎金伍仟貳佰圓整,服務組完成任務才肆仟元獎金。并且每人節假日雙工資也在壹仟圓左右,補助資金壓倒其他職工。出了錯情,完不成任務,處罰力度很大。
(2)專管測報業務的副局長,常年堅持值班,把測報的各個環節始終盯緊,不能有任何松懈。
(3)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測報室配備有飲水機,42寸液晶電視機,一對不銹鋼沙發,和休息用床。
2 作為觀測員,要加強業務學習,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和操作技能,這是確保取準取全氣象觀測數據的前提
(1)積極支持職工進修。沒有氣象相關學歷人員要積極進修,偏關局有一人到河北氣象學校上中專畢業,三人到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函授畢業,并取得學士學位,一人計算機本科畢業。局領導給每個進修人員報往返路費和住宿費,學費也按規定的比例給予報銷,這一措施極大地調動了職工的學習積極性。
(2)測報組的人員,每周一、三、五日上午是學習時間,每月組織一次考試,成績作為年終考核的依據。首先學習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如氣象學,氣候學,天氣學等。
(3)學習氣象觀測基礎知識,如云,能見度,天氣現象等。
(4)學習專業知識,如地面氣象觀測,氣象儀器與觀測方法指南,自動氣象站,規范、電碼、規章制度,數據文件格式,相關法規等。
(5)學習臺站儀器相關方面的知識,如臺站觀測儀器常見故障的排除,日常維護保養等知識的學習。
(6)學習臺站新的觀測技術知識,如計算機原理、計算機操作,業務軟件操作方法,酸雨、輻射、大氣成分,雷電定位,農業氣象,GPS/MET,高空觀測,數據質量控制方法等。
3 嚴格執行地面觀測規范,確保儀器設備正常運行,這是確保準確取得氣象觀測數據的保證
(1)嚴格執行觀測值班紀律,不得擅自離開工作崗位,密切監視天氣演變,認真按照規范要求完成各項觀測任務。
(2)堅持每小時巡視儀器設備制度,確保儀器設備正常運行。懂得自動氣象站基本原理、操作、維護和日常維修方法,能正確安裝、操作和進行一般維修。
4 建立與觀測業務發展相適應的業務流程,確保各個環節無遺漏。
基層臺站的觀測業務要從單一觀測值向多種觀測綜合的方式轉化。一方面是完善地面氣象觀測業務流程,特別是針對自動氣象站運行,人工觀測與自動觀測的結合,要從流程上梳理好。另一方面是其他如區域氣象觀測站的監視,酸雨觀測,雷電定位觀測,GPS/MET監測等,納入到地面值班業務流程中。基層臺站觀測業務工作不斷增加,任務重,頭緒多,容易出現差錯,必須建立科學的業務流程,協調好各項工作。
5 加強地市業務部門對基層觀測業務的管理。
(1)充分發揮地市級測報業務管理人員赴臺站業務檢查和指導的作用,認真檢查觀測薄,集體觀測記錄,自記紙、計算機、報表、儀器、觀測場,測報規章制度。
(2)縣局局長每月要參加本站的地面氣象觀測業務質量分析會,對好的觀測質量給予表揚,對存在的問題,仔細分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3)要嚴格執行各類規章制度,嚴格業務質量考核,保證觀測質量的真實性,杜絕考核不嚴和瞞報、少報錯情的現象。強化業務檢查和質量分析,消除各種隱患,杜絕人為重大差錯。
6 加強觀測隊伍建設
(1)臺站要保證觀測員的數量,優先將綜合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專業技術人員安排到觀測崗位。要嚴格執行觀測崗位考核制度,對考核不合格的要堅決實行待崗再培訓。
(2)要堅持開展站內集體觀測,業務學習和交流活動,定期組織觀測專業技術培訓,積極支持觀測人員參加學歷教育和技術培訓。鼓勵觀測員每年撰寫技術總結或論文,參加省級或國家級氣象學會論文交流,對于獲獎者給予獎勵,并將其作為對觀測員年度考核的基本要求。
在師德方面,我認真向優秀教師,模范黨員學習,努力提高自身修養,積極參加政治業務學習,不斷提高自身思想素質和思想覺悟,自覺維護學校工作大局,樂意接受學校安排的工作并積極完成,能嚴格要求自己,模范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言行符合職業要求,關心愛護學生,教育教學行為規范,與師生相處融洽。
在專業發展方面,我認真閱讀所訂的教育書刊《心理世界》和專業書籍《氣象學與氣候學》,能及時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善于做差生的思想工作,把教書育人中師生的心理共鳴作為自己的追求,力求達到這種教與學的最高境界,主動參與校本研修,發展積極、有新意的見解,積極參加課堂教學研究,參與教學競賽和展示,教學成績突出,學生滿意率高,得到了學校和學生家長的充分肯定。
在出勤方面,我堅持做到了有事先請假,不遲到早退,及時到崗到位,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體育比賽,認真學習廣播操,積極參加各種培訓、研修和讀書活動。
在教研教改方面,我撰寫的論文《地理教師素質的提高要與時俱進》被評為“優秀論文”,骨干教師精品課獲獎,參加“我選擇,我奉獻,我快樂”演講比賽獲獎,非學歷遠程培訓作業考試成績優秀,建立了教師個人博客,積極開展網絡研修,工作效果好。
總之,我珍視骨干教師稱號,認真履行骨干教師職責,但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今后我要不斷努力,為黨的教育事業多做貢獻。
與本篇 2010年教學工作總結范文 內容有關的:
在職業道德修養方面,我認真向優秀教師,模范黨員學習,努力提高自身修養,積極參加政治業務學習,不斷提高自身思想素質和思想覺悟,自覺維護學校工作大局,樂意接受學校安排的工作并積極完成,能嚴格要求自己,模范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言行符合職業要求,關心愛護學生,教育教學行為規范,與師生相處融洽。
在專業發展方面,我認真閱讀所訂的教育書刊《心理世界》和專業書籍《氣象學與氣候學》,能及時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善于做差生的思想工作,把教書育人中師生的心理共鳴作為自己的追求,力求達到這種教與學的最高境界,主動參與校本研修,發展積極、有新意的見解,積極參加課堂教學研究,參與教學競賽和展示,教學成績突出,學生滿意率高,得到了學校和學生家長的充分肯定。
在教育教學行為方面,我嚴格遵守教育教學法規,嚴格規范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
從不體罰變相體罰學生,關心愛護教育對象,不歧視學困生,舉止言行大方得體,總是用教育學心理學知識指導自己的教學工作。
在工作盡職盡責方面,能夠嚴格要求自己,一絲不茍地完成學校交給我的工作任務,盡管很多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不高,我總是想盡一切辦法培養他們學習地理的興趣,提高他們學習地理的積極性,總是想方設法使每位學生學有所獲,都有進步。通過我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最后取得了理想的成績,好多學生喜歡地理課,喜歡我的地理課堂。
在工作上的成功與失敗方面,我覺得我的成功之處就是和同事和學生相處融洽,合作愉快,我的工作得到了鄰導和同事們的關心幫助。失敗之處就是沒有,僅僅發表了幾篇在自己的博客上,這是很不夠的,以后要多把自己的教學心德體會,教研出去。
在與人合作方面,我自己覺得做得很好,以后還要虛心學習他人處事的方法,不斷完善自己。
在出勤和遵守勞紀律方面,我堅持做到了有事先請假,不遲到早退,及時到崗到位,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體育比賽,認真學習廣播操,積極參加各種培訓、研修和讀書活動。
下期努力方向
1, 加強專業學習,多撰寫專業論文,力爭有高質量的論文在專業刊物上發表。
2, 加強校本研修,多開展小課題研究,要把地理教學做的更好。
3, 加大輔困力度,努力提高會考合格率。
4, 思想上,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質和思想覺悟,不斷完善自己。
5, 向他人學習,要學人之長補已之短。
【八年級地理教學總結與反思】 的相關參考:
[關鍵詞]油茶種植 氣候區劃 栽培技術
引言:油茶屬山茶科山茶屬植物,木本食用油料植物,為我國14個油茶種群之一。油茶樹全身都是寶,特別是茶油,不飽和脂肪酸、亞麻酸和維生素E含量高于橄欖油,而且其油富含維生素E、胡蘿卜素和其它抗氧化成分等人體所必須的氨基酸以及鋅、硒等微量元素,具有降低膽固醇和血脂、軟化血管、改善心腦血管,防治高血壓等功效,對人體健康極為有益;同時,油茶又是常綠闊葉樹種,具有固根穩土、吸收二氧化碳凈化空氣、防止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生態效益著顯,它是集食用、藥用、觀賞綠化等綜合利用價值較高的植物。它的建設與發展將對國家食用油安全發展戰略,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提升民生幸福指數,建設生態文明的新農村都具有現實的意義。
一、油茶生長生物學特征
油茶生長年平均溫度15-21℃,能抗40℃的高溫,或在-10℃的低溫,無霜期260Td以上,各生長生育期對溫度的敏感性不明顯,年平均總日照時數在1200-2000h。
二、油茶生長生育期適宜氣候條件
油茶屬一種喜溫潤氣候,避強光喜弱光樹種,在遮蔭度適當的生態環境下生長的食用油料植物。油茶生長生育周期長,從開花到果實成熟約一年的時間,花期少陰雨,年平均溫度15—21℃,極端氣溫在許可范圍內對溫度的要求不很明顯,降水量1000~2500㎜,年平均相對濕度75-85%,光照時間長,怕漬澇。
三、油茶種植區氣候與地理環境
(一)油茶種植區的氣候
該縣地處中低緯度的亞熱帶季風溫潤氣候區,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光照充足,年均氣溫17.5℃,年均降水量1908㎜,是江西省暴雨中心區之一,年均相對濕度80-82%,無霜期長,為265Td。年均日照總時數為1740h。
(二)油茶種植區的地理環境
該縣位于江西省東北部,鄱陽湖生態經濟開放區東南岸的丘陵山區,面積1140.76平方公里,其中6分為丘陵山地,平均海拔200-300m,大部海拔
(三)油茶生長土壤條件
油茶,又名“茶子樹”,是茶屬中的常綠小喬木和喜酸性的油料植物,具有抗旱耐寒耐貧瘠特點。它適生于地勢開闊的低山或高山下部的丘陵地帶,要求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溫暖濕潤、排水良好、帶微酸性的壤土,pH值在5-6.5的土壤中生長最佳。
四、油茶種植地氣候區劃
利用該縣30年的氣象資料和1:5萬地形數據與河流、居民點分布數據為基礎,選取≥10℃的年活動積溫、極端最低氣溫、降水量作為區劃的主導因子,運用GIS技術,結合傳統氣候區劃方法,對油茶種植地進行氣候區劃,區劃結果分為三個等級即:適宜區、次適宜區和不適宜區。
(一)適宜區
海拔在50-100m,坡度
(二)次適宜區
海拔在100-200m,坡度200m,坡度>50度,不宜發展油茶生產。原因易造成水土流失和管理不便等。
(三)不適宜區
海拔>200m,≥10℃年活動積溫
五、油茶種植技術與管理
(一)油茶種植地選擇方法
1.油茶種植地選擇
根據油茶的生物學和生態學特性,油茶種植地應選擇在背風向陽、地勢開闊的丘陵山地(荒山坡地),或高山下部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溫暖濕潤、排水良好、光照時間長的緩坡地帶;同時油茶又是一種喜光喜溫,喜酸性樹種植物,宜在pH值5-6.5的土壤中生長,在自然環境下,有鐵芒箕、野生茶樹、杉木、茶樹、松樹、映山紅、烏飯樹等植物生長的地方,它們對土壤酸性的具有指示性作用,凡上述植物生長茂盛的丘陵山地均可作為油茶的種植地,忌在堿性土壤地上進行油茶種植。
2.油茶種植方式
油茶種植地有全墾,人工梯田,洞穴三種方法。凡坡度1050度的山地必須采用洞穴方法種植。
(二)油茶苗的培育
1.油茶苗床地選擇
根據油茶生長特性,苗床地應選擇在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排水性好、PH值5—6.5的微酸土地育苗為宜,堿性土壤和地下水位高的地方不宜選擇;整地方法,將育苗的地塊施足基肥,灌好底墑后,筑成1.2m寬畦地(便于操作),長度自然,畦兩側溝深20-30cm,溝底寬30~40cm,不積水且排水順暢。
2.油茶種苗培育
種苗的好壞,直接影響油茶的長勢和產量,種苗培育方法有:一是種子優選法,經過對油茶生長期觀察,優選樹形好、顆粒大、無病蟲害、產量高10年生以上的成熟果實,直接播種育苗;二是扦插育苗法;根據5.1.1苗床地選擇要求,將10年生以上無病蟲害、生長健壯、結果多的優良單株春梢進行扦插育苗作為種苗選擇;三是嫁接育苗法:根據油茶生長生育期適應性條件,種苗應選擇樹形好,生長健壯、無病蟲害,果實大、產量高,豐產10年生以上的油茶樹枝條做接穗,砧木可采用白花油茶或紅花油茶實生苗或桔殼,枝接或芽接均可,嫁接苗發嫩芽后,應有防遮陽和防澇措施。
3.油茶樹苗的移栽
油茶樹苗移栽應選擇樹形好,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生長枝或嫩芽經嫁接成活后的一類、二類苗;樹苗的質量直接影響成活率,移栽時間最好選擇在春季的陰或小雨天氣,隨起即栽,移栽時將已整理的地塊挖好洞穴,把根系完整、無病蟲害二年生長樹苗漿根后再進行移栽,定植時按以下步驟,將移栽苗擺正放入穴內、回土、輕提、壓實、澆上定根水,嫁接苗的砧木處與地面高度平齊等措施;有條件的地方可用生根粉漿根或用營養袋二次育苗移栽,此方法可以提高成活率。
4.油茶種植密度
根據油茶種植特點,密度應根據種植地的實際情況而定,平緩的適當稀些,徒陡的可密些,縱橫株間可采用錯位排列進行移栽,原則上畝栽60-80株,株行距3×3.5m;另外,林間可適度套種果樹等經濟作物。
(三)油茶成年樹水肥管理與病蟲害防治
1.油茶水肥管理
油茶幼樹成活后,應澆水保苗。5月中下旬后,氣溫逐漸升高,嫁接苗將會長出大量的新根,小芽萌發需要大量的養份供給;對于冬花型油茶終年花果不離枝,開花結果越多消耗水肥越多。為此,要根據油茶樹生長的實際情況合理施肥,針對幼樹以氮肥為主,堅持薄施糞水或尿素,配合磷鉀肥;成年樹春季以氮肥為主,夏秋以磷鉀肥為主,冬季施用磷鉀肥。施肥量應根據油茶的樹齡或需保果肥而定。油茶結果有大小年之分,大年以磷鉀肥為主,小年增施氮肥或復合肥,秋冬以有機肥為主,春夏可施速效肥。
2.油茶花果期管理
花期:油茶為主根發達的深根性樹種,油茶花期很長,每年10-12月開花,盛花期在11月前后,也有的常年開花。實生油茶5年后有少量的開花并結果,10年進入盛果期;嫁接油茶3年后有少量的開花并結果,6年進入盛果期。盛果期可維持40-50年或更長。8~9月是油茶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花芽分化、果實膨大、油脂轉化需要大量的水分供應,但秋風秋雨過多,會影響蜜蜂傳授花粉的活動能力影響產量。故有“七月落金八月落銀”的說法。油茶花芽分化是在春梢基本結束生長后開始,由于各地的氣候差異,油茶花芽分化盛期為6月上旬至7月上旬,7月中旬至10初逐漸在減少。油茶花為兩性花,10月中旬開始開花,11月為盛花期,12月下旬開花基本結束,少數延至翌年2月。
果實:油茶花授粉受精以后,子房略有膨大,12月中旬后基本停止增長,3月后氣溫回升,幼果繼續生長,4-8月果實體積增長較快,7-8月為果實迅速增長期,10月中、下旬成熟。但油茶具有秋未冬初開花,一年四季花果不斷的生物學特性,秋旱、強寒潮等災害性天氣對花果生長發育和產量影響較大。
3.油茶病蟲害防治
針對油茶成年樹在生長過程中的病蟲害有炭疽病、軟腐病、煙煤病、茶毒蛾、油茶毛蟲、油茶尺蠖等。防治方法;有生物防治、藥物防治和林業技術防治三種,它們各有所長,前二者是根據不同的病蟲害對癥下藥,效果顯著,此文不予介紹;林業技術防治法是目前采用最多的方法,成本低,簡單易用,就是清潔林內環境,保持林內透光通風透氣,減低林內濕度,發病期間不宜施氮肥,應增施磷肥、鉀肥,提高植株抗病性。油茶相對病蟲害較少,應根據病蟲害發生情況,可針對性用藥劑防治或采用夏鏟冬墾滅蛹、滅幼蟲,人工捕捉和燈光誘蛾,招引益鳥捕食害蟲,施用白僵菌、蘇云金桿菌,讓害蟲感病死亡等生物防治,它是油茶類病蟲害防治的方向。
(四)油茶林地扶育與修剪管理
1.油茶林地扶育
油茶為常綠闊葉樹種,幼樹主根長而側根少,幼樹階段主要是以耕代撫管理,解決幼樹與雜草爭光、水、肥問題;成年樹是從初果到大量結果的時期,是油茶經營最有價值的時期,要中耕撫育,每年至少鏟山除草一次,每隔3年,冬季要清理林地,深挖墾復,及時清除林地雜灌(草)木和病老殘枝一次。
2.油茶樹冠修剪
整枝修剪,優化樹形是提高油茶產量和品質的重要環節,修剪強度可分修剪和重剪,幼樹期不用修剪.長至1.5m時剪頂即可。成年樹去弱留強.剪密留疏,剪弱和病枯枝亂枝,使樹體枝條均勻分布,結構緊湊,多留營養枝,促發新枝,為來年豐產奠定基礎。
六、結語
通過區劃,為該縣科學布局油茶種植,優化種植結構,避免氣候風險,將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周淑貞,張如一.張超主編《氣象學與氣候學》高等師范院校教材
[2]陸時萬,徐祥生.沈敏健主編《植物學》高等師范院校教材
[3]莊瑞林.中國油茶[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8
[4]陳永忠,王德斌.油茶綜合利用淺析[J]1997(04)
[5]李家麗.淺談油茶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期刊論文].科海故事博覽 科技探索2010(11)
[6]李果青.淺談油茶的種植技術[期刊論文].林業建設.2009(1)
[7]龍忠于,王玉娟,陳永忠等江西省油茶產業發展綜述[期刊論文].湖南林業科技.2008(3)
[8]羅崇彬.油茶種植研究[期刊論文].科學之友.2009(36)
[9]李遠發,胡靈,王凌暉油茶資源研究利用現狀及其展望[期刊論文]廣西農業科學2009(4)
[10]雷小林,劉麗婷,文娟等油茶分子有種研究進展[期刊論文].經濟林研究.2006(4)
[11]曹傳旺.丁玉洲.劉小林等油茶園主要害蟲茶袋蛾及其天敵間相互關系[期刊論文].植物保護學報.2007(6)
(1江西農業大學園林與藝術學院,南昌330045;2江西農業大學生態科學研究中心,南昌330045;3教育部/江西省作物生理生態與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南昌330045;4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
摘要:利用廣西1981—2012 年干旱、洪澇、低溫冷害和風雹等4 種農業氣象災害數據,并結合糧食作物單產資料,采用線性回歸、滑動平均和灰色關聯等分析方法,研究了廣西近32 年來農業氣象災害的變化特征及其對廣西農業生產的影響。結果表明,1981—2012 年4 種農業氣象災害的受災率變化均不明顯,但具有階段性特征。20 世紀80 年代至90 年代初,干旱受災率呈遞增趨勢,1988—1992 年干旱受災率居高不下,均在20%以上,90 年代中后期干旱受災率較小且變化平緩;21 世紀以后廣西又處于較旱階段;洪澇、風雹、低溫冷害在20 世紀80 年代至90 年代初受災率均相對較小,尤其是低溫冷害少有發生;20 世紀90 年代中后期及以后,洪澇受災率呈明顯周期性波動減小,風雹受災率呈明顯周期性波動增大,低溫冷害也呈周期性的暴發。4 種農業氣象災害對農業影響程度為:對糧食作物、雙季早稻、雙季晚稻、玉米等,干旱>洪澇>風雹>低溫災害;對單季稻而言,洪澇>干旱>風雹>低溫災害,說明干旱和洪澇是影響廣西農業生產的主要氣象災害。
關鍵詞 :農業氣象災害;農業生產;灰色關聯分析;廣西
中圖分類號:S166 文獻標志碼:A 論文編號:2014-0773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廣西紅壤肥力與生態功能協同演變機制與調控”(批準號:U1033004)資助。
第一作者簡介:王燕,女,1972年出生,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農林業生態及農林業氣象學教學科研。通信地址:330045 江西農業大學園林與藝術學院,Tel:0791-83813243,E-mail:wangyan312@163.com。
通訊作者:黃國勤,男,1962年出生,江西余江人,首席教授,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后,主要從事耕作制度、農業生態等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通信地址:330045 江西省南昌市昌北經濟開發區江西農業大學生態科學研究中心,Tel:0791-83828143,E-mail:hgqjxnc@sina.com。
收稿日期:2014-08-05,修回日期:2014-10-10。
0 引言
廣西地處中國西南邊陲,屬云貴高原向東南沿海丘陵過渡地帶,具有周高中低、形似盆地、山地多、平原少的地形特點,屬熱帶、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是中國南方重要的農業省區之一,最主要的農作物是水稻,其次是玉米[1]。由于其特殊地理和氣候條件,使廣西成為中國氣象災害多發的地區之一,表現為氣象災害種類多、分布廣、頻率高、成災比例高的特點[2-5]。對農業生產影響較大的氣象災害主要有干旱、洪澇、低溫冷害、熱帶風暴、冰雹等災害性天氣,多種氣象災害常常并發或交替發生,給農業生產造成巨大損失,嚴重制約著社會經濟的發展[6-9]。對廣西近些年來氣象災害影響,特別是對農作物產量影響的定量研究較少,本文運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分析了廣西1981—2012 年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干旱、洪澇、風雹、低溫冷害)的年際和年代變化特征,并運用灰色系統理論中的灰色關聯分析法對廣西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程度進行定量分析[10-14],以找出各種氣象災害對廣西農作物產量影響的主次關系,為農業綜合防御氣象災害提供參考依據。
1 資料來源與分析方法
1.1 資料來源
農業災害災情指標一般有受災面積、成災面積、農作物災損量等,每種指標都從不同角度反映了災害強度及其對農業生產系統的危害程度[15]。本文采用1981—2012 年廣西各種氣象災害的農作物受災面積、成災面積、絕收面積資料來源于中國種植業信息網—災情數據庫;同期農作物播種面積、產量資料來源于中國種植業信息網—農作物數據庫。
1.2 分析方法
采用線性回歸、滑動平均法分析農業氣象災害變化特征。由于每年農作物播種面積均有變化,為了合理反映氣象災害對農業造成的影響,本文用受災率(即農作物受災面積與總播種面積的百分率)對受災情況進行分析。
采用灰色關聯分析法分析農業氣象災害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大小。農業氣象災害系統是農業系統與氣象災害系統兩個灰色系統的復合體,因此可以通過灰色關聯分析區分析各氣象災害的綜合影響大小。以農作物產量作為參考序列,各種氣象災害的受災面積為比較序列,求其關聯度和關聯序,從而判斷引起該系統發展的主要和次要因素。關聯度分析一般包括下列幾個步驟。
(1)設參考數據列為X0={x0(k), k=1,2,…,n},比較數據列為Xi={xi(k), k=1,2,…,n}(i=1,2,…,n)。
(2)原始數據變換:目前灰色關聯分析中的原始數據變換主要有均值化變換、初值化變換和標準差變換。本文對參考數據列和比較數據列進行均值化處理,使之無量綱化、歸一化。
(3)求絕對差:Δi(k) =x0(k)- xi(k) (i=1,2, …,m;k=1,2,…,n)
(4)求關聯系數ξi(k):計算各比較數據列與參考數據列在各時刻的關聯系數,其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ρ為分辨系數,其意義是削弱最大絕對差數值太大引起的失真,提高關聯系數之間的差異顯著性,ρ∈(0,1),一般可取0.1~0.5。本文取ρ=0.5。
(5)求關聯度ri:取ξi(k)的算術平均值。
(6)關聯序按ri的大小排序,就形成關聯序。它直接反映了比較系列對參考系列的貢獻大小或主次關系。ri的值越大,說明其關聯的程度越大,ri的值越小,則其關聯程度越小。
2 結果與分析
2.1 農業氣象災害特征分析
由圖1 和圖3 干旱受災率的線性變化趨勢及其5年滑動平均距平的變化可見,近32 年廣西旱災變化趨勢不顯著,但有一定的階段性特征。1981—1988 年旱災率呈漸增趨勢,變幅達22%;1988—1992 年受災率居高不下,均在20%以上,其中1988 年最大,達25.7%;1993—1998 年干旱受災率小,波動平緩,變化位于5.2%~7.4%之間;1999 年以后干旱受災率較大,波動劇烈,其中1999、2004 和2010 年干旱受災率分別為16.28%、17.8%和18.3%;而2001、2002 和2012 年受災率分別為0.84%、1.6%和1.3%。從5 年滑動平均距平來看,20 世紀80 年代旱災的受災比表現為正距平,而澇災為負距平,說明這個時期廣西處于較旱時段。
洪澇是廣西第二大農業氣象災害,其歷年的受災率(7.5%)低于干旱(11.8%)。由圖2 可見,近32 年來,洪澇受災率總體上以0.6 個百分點每10 年的速率增大。1981—1993 年洪澇受災率小,且年際變化幅度不大,多數年份受災率在5%以下,1993 年以后洪澇災害受災率5.2 個百分點每10 年的速率顯著減小,其中1994年受災率最大,達27.6%。從5 年滑動平均距平來看,20 世紀90 年代洪澇受災率表現為正距平,干旱受災率為負距平,說明這個時期廣西為相對濕潤期。
風雹災害包括大風和冰雹兩種災害。其發生的主要特點是范圍小、時間短、來勢兇猛、強度大,對農業的影響主要表現是使植株受機械損傷[16]。由圖5 可見,1981—2012 年,廣西風雹災害以0.9 個百分點每10 年的速率增大。20 世紀80 年代至90 年代初,農作物受風雹災害輕(約2%),略有增加但變化幅度小。1994年以后受災率波動大,特別是1997—2008 年風雹受災率呈周期性增大,其中2008 年最大,達12.97%。5 年滑動平均距平(圖4)顯示,風雹受災率在20 世紀90 年代初、2002 年以后表現為正距平,說明此階段風雹對農作物影響相對較強。
低溫冷害是生育期因溫度低而影響作物生長發育并引起減產的自然災害[17]。由圖6 可見,20 世紀80 年代至90 年代初廣西低溫冷害的受災率介于0~1%,受災程度變化平緩,農作物受低溫影響小;20 世紀90 年代中后期低溫冷害的受災率呈周期性波動,變幅較大(達12.5%),農作物受低溫影響較大。
2.2 農業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分析
水稻和玉米等糧食作物是廣西主要的農作物。根據灰色系統分析方法的思路和要求,本文采用1981—2012 年廣西糧食作物平均單產、雙季早稻單產、雙季晚稻單產、單季稻單產和玉米單產數據為參考序列,選取影響農業生產的主要氣象災害干旱、洪澇、風雹和低溫冷害的受災面積為比較序列,采用灰色關聯分析方法計算以上4 種氣象災害與糧食產量之間的關聯度和關聯序列,結果見表1。
由表1 可知,干旱、洪澇對廣西農作物產量的影響最大,低溫冷害的影響最小,風雹影響次小。低溫冷害對農作物的影響主要表現為春季的爛秧天氣和秋季的寒露風,20 世紀六七十年代早稻爛秧天氣影響嚴重,后因品種改良及耕作技術的提高,早稻受春季低溫、晚稻受秋季寒露風危害大大減小。風雹災主要是臺風、雷雨大風及冰雹產生,廣西風災主要發生在夏季,冰雹主要發生在春季,風雹災的發生一般范圍小、時間短,所以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不大。廣西干旱有春旱(2—4 月)、夏旱(6—8 月)、秋旱和冬旱之分,以春、秋旱發生頻率最高(年年發生)、范圍最廣,夏旱次之,冬旱最輕。廣西一年四季均有暴雨出現,但以夏季風盛行期間(4—9)月較為集中,特別是6—7 月份易形成洪澇災害[1]。
廣西早稻的生長期為3 月中下旬至7 月上中旬,春旱直接影響早稻播種及前期生長,而生長的后期,常受洪澇災害的影響,從而嚴重影響產量。因此,對雙季早稻而言,干旱為主要的氣象災害,洪澇次之。
廣西晚稻的主要生長季大約在7—9 月,不但夏旱經常發生,而且常常出現夏秋連旱,使水稻的抽穗開花以及灌漿不能正常進行,結實率降低,空殼率高,嚴重影響產量。
廣西種有春玉米和秋玉米,多種植在丘陵山地,該地區恰是干旱高頻嚴重區,干旱會影響玉米的正常拔節、抽雄、吐絲期,造成減產。
對單季稻而言,洪澇災害的影響最重,干旱次之。廣西單季稻生長期大約在5—9 月,正是廣西暴雨集中期,特別是生長前期和中期,洪澇災害及其衍生災害頻發,嚴重影響單季稻的生育進程,中后期常受夏、秋干旱影響,使水稻的抽穗開花以及灌漿不能正常進行,結實率降低,從而影響產量。
3 結論與討論
(1)1981—2012 年廣西干旱、洪澇、風雹和低溫冷害等4 種農業氣象災害的受災率變化均不明顯,但具有階段性特征。20 世紀80 年代至90 年代初,干旱受災率呈遞增趨勢,特別是1988—1992 年受災率居高不下,均在20%以上;20 世紀90 年代中后期較小且變化平緩,21 世紀以后干旱受災率較大且波動劇烈;洪澇、風雹、低溫冷害在20 世紀80 年代至90 年代初受災率均相對較小,變幅不大,特別是低溫冷害少有發生,20世紀90 年代中后期以后,洪澇受災率呈明顯周期性波動減小,風雹受災率呈明顯周期性波動增大,低溫冷害也呈周期性的暴發。
(2)對各主要農業氣象災害與農作物產量的灰色關聯分析表明,干旱和洪澇是過去32 年間廣西主要的農業氣象災害,低溫冷害對農業的影響程度最小。4種農業氣象災害對農業影響程度為:對糧食作物、雙季早稻、雙季晚稻、玉米等,干旱>洪澇>風雹>低溫災害;對單季稻而言,洪澇>干旱>風雹>低溫災害。因此防御干旱、洪澇是農業氣象防災減災、提高廣西農作物產量的關鍵。
廣西農業氣象災害頻發,正確認識災害的發生規律和特征是采取有效的防災減災措施的前提。現階段廣西處于較旱階段,抗旱仍是廣西現階段和未來一定時期主要的農業防災減災主題。風雹災不斷增大、低溫冷害隨機發生,雖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較少,但近年來其發生范圍和強度在不斷增大,因此對二者的預防仍不容忽視。因此,農業生產要根據農業氣象災害的特點,因地制宜地合理布局,充分利用本地的氣候資源,趨利避害,同時要加強氣象災害的監測、預報及防御工作,提高防災減災水平,減少損失。
參考文獻
[1] 趙其國,黃國勤.廣西農業[M].陽光出版社,2012:11-12.
[2] 楊年珠,涂方旭,黃雪松,等.中國氣象災害大詞典·廣西卷[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7:359-369.
[3] 何燕,高永珍.廣西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分析及防災減災對策.廣西農業科學,1998(5):254-257.
[4] 周紹毅,徐圣璇,黃飛,等.廣西農業氣候資源的長期變化特征.中國農學通報,2011,27(27):168-173.
[5] 何如,黃梅麗,李艷蘭.近50 年來廣西近岸及海島的氣候特征與氣候變化規律[J].氣象研究與應用,2010,31(2):12-15.
[6] Li Y L, He Ru, Qin W J. Influence of Climate Change on DroughtDisaster in Guangxi.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2010,1(6):62-65.
[7] 黃雪松,鄒立堯,魏春秀,等.廣西農業干旱災害演變態勢與應對策略[J].氣象軟科學,2009(2):40-45.
[8] 胡小暉,延軍平,歐維新.1950 年以來廣西洪澇災害及趨勢預測.災害學,1999,14(4):28-30.
[9] 姚勝芳,黃治逢,農孟松,等.廣西冰雹的活動特點.熱帶地理,2008,28(2):119-123.
[10] 劉思峰,黨耀國,方志耕,等.灰色系統理論及其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50-51.
[11] 張星.主要氣象災害對福建糧食生產影響的灰色關聯分析[J].中國農業氣象,2007,28(1):105-107.
[12] 許月卿,李秀彬.河北省糧食生產灰色關聯動態分析[J].地理研究,2002,21(3):339-346.
[13] 馬雅麗,欒青,王志偉,等.山西省主要農業氣象災害變化特征及其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J].中國農業氣象,2010,31(增):150-154.
[14] 馬建勇,許吟隆,潘婕.東北地區農業氣象災害的趨勢變化及其對糧食產量的影響[J].中國農業氣象,2012,33(2):283-288
[15] 張養才,何維勛,李世奎.中國農業氣象災害概論[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