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畢業論文8篇

時間:2023-03-02 15:00:47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特殊教育畢業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篇1

2. XX地區優質幼兒園入園孩子家庭背景調查與思考

3. 高入園率背后的思考以XX地區為例

4. XX地區幼兒教育資源配置公平性調研

5. XX地區推進幼兒教育均衡化調研

6. XX地區各社會階層的幼兒教育機會差距分析和對策建議

7. XX地區城鄉幼兒教育差距分析和對策建議

8.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專業意向調研以浙江師范大學為例

9. 幼師生教育實習與幼兒園教師的職后成長研究

10. 就職最初三年與幼兒園教師的生涯發展

11. 藝術素養在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中的地位

12. 幼兒園教師職業形象調查與分析

13. 幼教職業的德性價值研究

14. 幼兒教育中的小學化傾向與幼兒園教師的素質

15. 幼兒園男教師的角色定位研究

16. 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生與專科生在就職初期的表現比較研究

17. 職業態度與職業能力在幼兒教育中的影響比較研究

18.兒童參與理念對學前教育改革的啟示

19.從繪本到活動------有意義教育活動設計策略

20.有效教學原理與學前教學活動的設計

21.學前兒童對繪畫作品評價傾向性研究

22.ARCS模型對幼兒科學教育活動設計的啟示

23.美國學前特殊教育政策與實踐研究

24.英國學前特殊教育政策與實踐研究

25.加拿大學前特殊教育政策與實踐研究

26.澳大利亞學前特殊教育政策與實踐研究

27.新西蘭學前特殊教育政策與實踐研究

28.幼兒園特殊教育個案研究(觀察與實踐)

29.當代中國學前教育理論的進展概念、功能、兒童觀、教育觀等選擇一個研究

30.幼兒園蒙氏教育生態的個案研究

31.災難事件后兒童心理的調試和康復

32.幼兒行為問題與父母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

33.受忽視幼兒的成因及教育

34、兒童作家之利弊

35、幼兒教師的三重身份家長、老師、朋友

36、幼兒圖畫書研究

37、幼兒語言教育的演進

38、語言學視野中的語言教學活動

39、閱讀研究與早期閱讀

40、圖畫書在學前教育中的功能、應用及發展前景(幼兒圖畫書教學實踐研究)

41、民間童話研究(建議結合文學、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多重視角)

42、幼兒童話作家論

43、語言修辭法在幼兒園教學中的運用

44、幼兒園經典誦讀教育的探索與研究

45、幼兒文學作品教學研究

46、幼兒早期閱讀教育研究

47、幼兒園文化研究

48、學前兒童英語教學研究

49、學前兒童英語教師培訓研究

50、幼兒英語故事教學

51、文化教育與幼兒英語教學的結合

52、杭州市幼兒園英語教學調查

53、關于幼兒第二語言能力培養的策略研究

54、兒童英語游戲教學法

55、英語特長帶班教師進行幼兒園日常教學之模式及策略個案研究

56、幼兒園網頁制作

57、幼師生人文素養調查

58、幼兒美育目標與途徑

59、幼兒園信息技術教育的現狀、發展前景及對策研究

60、信息技術與幼兒園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研究

61、幼兒教師信息素養與教師專業化發展研究

62、幼兒文學(中某體裁)研究的互文性視角

63、幼兒散文的符號轉換功能研究

64、技術發展對幼兒戲劇/影視劇發展的影響(各項技術,如工業技術)

65、幼兒體質與健康研究

66、健康教育中的幼兒體育活動研究

67、主題活動背景下的幼兒園數學教育現狀調查

68、幼兒園數學教育幼小銜接現狀調查

69、幼兒數概念的認知發展研究

學前教育專業畢業論文部分選題相關文章:

1.學前教育專業論文開題報告

2.學前教育專業畢業論文選題

3.本科學前教育專業畢業論文寫作題目參考

4.學前教育畢業論文致謝詞

5.學前教育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篇2

南印第安納大學認為,教學是一種實踐的職業(aprofessionofpractice),教師教育必須將未來教師培養成為專家性實踐者(expertpractitioners),而實現此培養目標的基本途徑就是通過臨床實踐(clinicalpractice)。[6]因此,南印第安納大學特殊教育專業特別重視實踐課程,使得實踐課程成為課程設置的主體。僅拿專業教育課程模塊中獨立設置的實踐課程來說,其教學實踐類課程的學分為21分,占專業教育課程模塊總學分的38.9%,將近40%。同時,為了保證實踐課程發揮更大的作用,南印第安納大學特殊教育專業尤其注重從整體上來構建實踐課程體系,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1.從縱向的時間維度看,南印第安納大學特殊教育專業獨立設置的實踐課程貫穿學生大學四年學習始終,并隨著時間的推進,實踐課程內容呈現由易到難、逐漸深入的過程。南印第安納大學特殊教育專業實踐課一般分為獨立設置的實踐課程和體驗學習。核心課程模塊中的教育見習類和專業教育課程模塊中的教學實踐類課程都屬于獨立設置的實踐課程。按照教學計劃,這些獨立實踐課程開設的順序是:教師教育體驗、小學或中學教育探索、小學和中學特殊需要實踐以及專業教育習明納和監督下的特殊需要學生教學。教師教育體驗旨在通過參觀中小學,使得學生獲得對未來工作的初步印象。小學或中學教育探索要求學生通過現場體驗探討兒童發展的概念、學習理論、社會歷史文化背景以及從事有關兒童成長、發展和文化習得的研究。小學和中學特殊需要實踐課程則旨在通過教學實踐使學生獲得特殊教育教學的相關知識、技能。專業教育習明納和監督下的特殊需要學生教學課程相等于我國大學的教育實習,目的在于使學生全面體驗課堂教學、開展課堂教學活動、鍛煉和形成教育教學能力,成長為一名專業教師。這四類實踐課程分別被安排在大一、大二、大三、大四開設。總之,從初步體驗、熟悉中小學到對學生的認識,再到教育教學技能的掌握,最后到對中小學教育教學的全面體驗,南印第安納大學特殊教育專業的實踐課程目標在整體性上表現出循序漸進、逐步深入的過程,反映了學生認知發展規律,有利于學生的專業成長。2.從橫向的維度看,南印第安南大學特殊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呈現出實踐課程與理論課程、實踐課程之間整合的特征。首先,在同一門課程中整合理論知識學習與體驗學習。南印第安納大學特殊教育專業的體驗學習基本上覆蓋所有的課程,而且類型多樣化,包括嵌入式體驗(EmbeddedExperience)、教育見習(Exploration)、現場體驗(FieldExperience)。現場體驗又分為師徒制體驗(fieldexperienceinvolvingtutoring)、指導性體驗(GuidedFieldExperience)。按照課程教學要求,這些體驗學習包含在各門理論課程中,與理論知識學習同時進行。比如,“學前特殊兒童教育”課程的學習要求是,本課程“要求進行現場體驗”。其次,整合理論課和教學實習課(Practicum)。比如,“特殊需要教學策略II:中學”課程學習的要求是“,同修課程:‘特殊需要法律和當代焦點’‘特殊學生的評價、干預、教學設計‘’合作伙伴關系‘’特殊需要實踐II:中學’”。可見,體驗學習與教學實習課程被視為一種學習理論知識的重要手段,與理論知識學習儼然構成一個整體。理論學習和體驗學習的整合,有利于職前教師通過實踐理解、感悟理論,借助理論反思、解釋實踐,從而使其加深對理論的理解、更好地掌握理論知識以及形成反思的意識和能力。再次,教育實習課程的整合。“監督下的特殊教育需要學生教學”是一門持續16周的、全日制的以體驗中小學課堂為內容的實踐課,相等于我國大學的教育實習。“教育發展習明納”則是一門反思性研討課,它致力于“密切聯系跨學科知識和教學實踐。通過研討專業教師遇到的現實問題來整合大學核心課程、學科課程和教育專業課程知識”[9]。按照教學計劃,這兩門課程同時在第8學期開設。在教育實習期間,學生一邊在周日從事課堂教學體驗,一邊在周末參加專業習明納。課堂教學體驗和反思性研討的整合,使得學生能夠在教學中進行反思,借助反思促進教學,從而有效地培養其反思教學的能力,不斷地促進其專業成長。

二、啟示

(一)完善課程體系,為學生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完整、合理的知識結構是師范生勝任教學崗位、專業發展的基本保障。而完善、科學的課程體系是構建師范生完整、合理知識結構的唯一途徑。我國高校特殊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一是課程體系不完整、缺少學科課程。有的學校既是開設了學科課程,也存在學科課程數量有限、課時偏少的現象,從而使得師范生畢業后無法勝任學科教學。二是通識教育課程“不通識”或“通識”程度不夠,自然學科、人文學科的課程數量和課時嚴重偏少,缺少數學、人際交往、寫作等課程,無法將師范生培養成為一個“全人”。三是課程設計依然沿襲學科的思維模式,專業基礎課程占的學時較多,且未能與專業課程進行很好的融合,導致課程結構不合理、內容重復較為嚴重的現象。四是課程之間缺少關聯或關聯程度較低,最為明顯的表現就是,通識課程知識和專業課程知識之間存在割裂的現象。鑒于此,我們應該采取以下完善措施:第一,在專業教育課程中,增設學科課程或增加學科課程的數量、課時,形成包括通識教育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和學科課程在內的完整的特殊教育專業課程體系,以克服目前特殊教育專業“指向性不明”,學生無法勝任學科教學的弊端。第二,在通識教育課程中,增加自然學科、人文學科的課程數量、課時,增設數學、寫作、人際交往等課程,使得通識課程具有真正的“通識”特征。第三,摒棄學科思維,堅持實用原則,調整和完善專業教育課程內容和結構。首先,取消專業基礎課程,將其內容融入到相關的專業課程之中,形成綜合課程。比如“,特殊教育研究方法“”特殊教育課程與教學”等等。其次,圍繞“特殊需要學生“”特殊教育教學“”特殊需要學生管理“”特殊教育實踐”四個主題分別組織相應的課程,分別組建四個課程模塊,構建清晰的課程結構。最后,在課程教學上,實行項目教學模式,分別設置通識教育、特殊需要學生、特殊教育教學和特殊需要學生管理、特殊教育實習四個教學項目,循序漸進地對師范生進行養成教育。關注課程之間的關聯性,建議建立項目教學考核制度,規定相應的項目考核標準,學生只有完成一個教學項目的學習,經考核達到該項目的考核標準,才有資格被允許進入下一個項目的學習。

篇3

促進高校學前(幼兒)教育專業學生理論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展示高校學前(幼兒)教育專業的教學成果,有效推動高校學前(幼兒)教育學科和專業建設以及畢業生的高質量就業。

二、主辦單位

全國教師教育學會幼兒教師教育委員會

三、協辦單位

全國各高校學前(幼兒)教育學院(系)

四、活動時間

征稿截止時間:2013年6月10日

評選揭曉時間:2013年7月30日前

五、評審委員(排名不分先后)

周兢(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與特殊教育學院)、華愛華(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與特殊教育學院)、霍力巖(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顧榮芳(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劉曉東(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秦金亮(浙江師范大學杭州幼兒師范學院)、劉云艷(西南大學學前教育系)、劉明遠(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鄭健成(福建兒童發展職業學院)、周世華(黑龍江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前教育系)。

六、活動組織

1.評選范圍:全國高校學前(幼兒)教育專業2013年應屆畢業生獨立或合作撰寫的畢業論文。

2.論文分組:分設大專生、本科生、研究生(含碩士生、博士生)三個組。

3.論文推薦:大專、本科生參評畢業論文由所在院校(系)集體推薦。推薦數量:大專生控制在本院校(系)當年畢業生總數的15%以內,本科生控制在20%以內。每篇參評論文均應附上兩位具有高級職稱指導教師或論文答辯委員會成員的評語。研究生推薦名額不限,由導師推薦并寫出評語。所有參評論文均一式一份并附上作者本人學生證復印件,于2013年6月10日前(以當地郵戳為準)寄至杭州市文三路求智巷3號《幼兒教育·教育科學》編輯室(郵編310012)。參評者同時登錄《幼兒教育》雜志官方網站“幼兒教育網http://”,根據網站指示注冊并上傳參評論文的電子文檔。

七、評選和獎勵

1.特邀全國各高校學前(幼兒)教育專業學科帶頭人組成論文評選委員會,以無記名投票方式分組評選,按一定比例評出各組優秀論文。

2.由主辦單位頒發獲獎證書。

3.獲獎結果將在2013年9月《幼兒教育·教育科學》雜志及其官方網站“幼兒教育網http://”上公布,部分優秀論文將選登在《幼兒教育·教育科學》上。

4.獲獎作者編入“中國幼教招聘網http://高級人才庫”向全國各用人單位重點推薦。

八、重要說明

篇4

關鍵詞 特殊院校 應用型 英語教育專業 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我院于2001年開辦英語教育專業,2003年開始面向全國招收三年制英語教育專科學生。幾年來,我們借助特殊教育這一平臺,通過不斷的探索與實踐,英語教育專業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改革與創新成果,逐步創建了具有一定特色的應用型英語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1 應用型英語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確定

我院英語教育專業應以“基礎扎實,突出應用、優特色、強能力”為培養原則,緊密結合地方經濟社會和特殊學校對英語專業人才的需求,著力培養具備扎實的英語語言基本功和較強的人文素養、專業技能熟練,具有先進的教育理念及博愛情懷的面向普通小學和特殊教育學校的應用型英語教育專業人才。

2 應用型英語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規格的要求

高職高專應用型人才應該是知識、實踐動手能力及綜合素質相互協調發展的,具有較高素質的新型的應用性人才。他們應具有“夠用、實用”的理論知識和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實踐動手能力是應用型人才區別于其他類型人才的重要的能力特征之一。因此,我們要圍繞以培養能力為中心,實踐動手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為目的。此外,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避免“重專業技能,輕綜合素養”,在培養嫻熟技能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自我發展能力及綜合素質的培養。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文理學院英語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規格的要求應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專業知識。專業知識指的是掌握英語語言基本知識和相關學科知識。要了解教育(著重特殊教育)科學基本理論知識,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指導實踐。

第二個方面是專業技能要求。專業技能涉及運用知識的能力,熟練掌握英語聽、說、讀、寫、譯各項技能及手語翻譯能力及盲文;使之具備一定的從師任教技能,學生可通過多種實踐教學環節來獲得這些技能。

第三個方面是綜合素質要求。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科學素質,健康的體魄、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文化素質;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觀并具有博愛精神;具有現代教育理念,掌握基本的計算機知識和應用技能,達到規定的等級要求,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和信息處理的基本方法與科研方法,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具有一定的第二外國語的實際應用能力。

3 應用型英語教育專業課程結構體系的設計

課程結構與體系是課程教學計劃的核心課程,在設置該課程體系中我們加強了通識教育,進一步拓寬了專業基礎,以適應社會對應用型人才質量的需求,不斷地去“調整、改革、創新”原有的課程資源。

為此,我們按照平臺—模塊二級指標體系設置模塊化課程。一級指標中設有四個平臺課程體系:公共基礎課程、專業課程、選修課程、實踐課程;二級指標(四個平臺課程體系下)中設有五個模塊化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方向課程、限選課程和任選課程。該課程體系中,課程板塊對應于職業資格證書,職業資格證書與崗位能力需求相一致。學生畢業時可同時獲得學歷畢業證書、教師資格證書、手語初級及中級證和其他從業資格證書。

3.1 理論課程

三個模塊:公共基礎課程、專業課程、選修課程。

(1)公共基礎平臺課程。包括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原理概論、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大學體育、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信息技術基礎、國防教育就業指導,必修27學分。

(2)專業平臺課程。專業課程板塊包括專業基礎課程、核心課程、方向課程三個模塊課程。在這一模塊中開設了基礎理論課和英語專業課程的內容,同時,還增加了部分特殊教育方面的課程。其目的是讓學生除了掌握較扎實的英語語言基本知識和專業技能外,還要求學生能夠掌握必需的特殊教育基本理論與專業知識,為教學實踐提供有關專業的基本知識及基本技能。為此,開設了基礎英語、高級英語、英語視聽說、英語寫作、英漢互譯、英語語法、聽力、口語、普通話及教師口語、特殊教育概論、特殊教育英語閱讀、特殊學校英語課程與教學、基礎手語、美國手語及盲文等十九門課程,共修78學分。實踐項目融入這三個板塊之中,并貫穿整個教學。

(3)選修平臺課程。選修平臺課程包括限選課程和任選課程。其中任選課程包括專業和公共任選課程(博雅課程)。限選課程模塊開設了英語口譯、英語教師口語、語言學概論和第二外語等九門課程,學分為17學分。任選課程為學生提供了二十余門課程。這些課程的設置,為學生提供了自由發展的空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興趣輔修不同的課程,從而發揮各自的特點和潛能。至少選修1分,其中專業選修課程17學分,公共任選課程10學分。

3.2 實踐課程教學體系

認真研究整個實踐教學環節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據英語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以學生認識—學習—體驗為途徑,以加強實踐能力培養為切入點,整合實踐教學內容,形成三個不同層次階段的實踐工程體系,即專業認識實踐、課程學習實踐和崗位體驗實踐工程。在三階段下,以“公共技能、專業技能和教師技能訓練”為中心內容,構建了專業認識實習、校內技能實踐(實訓)(即寫字及板書、手語;英語口語、教案寫作、說課、教學模擬、多媒體課件制作)、教育實習和畢業論文寫作等多個具有針對性的實踐項目。實習實踐時間共計24周,16學分。

該實踐教學體系充分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該體系中,我們安排了校內技能實訓,校外見習與實習以滿足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需求。在訓練內容上,我們體現了我們特教學院的特色,既有中國手語的實訓,又有美國手語訓練;既到普通小學校實習,又到特殊學校體驗與實習。

總之,我們要樹立實踐教學貫穿于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和專業課全方位開展實踐性教學的觀念,以實現崗位能力要求為標準,形成以教學、交流、競賽及就業等功能為一體的英語實踐教學體系,實現與就業崗位的零距離接軌。

4 應用型英語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經過幾年的教改研究與實踐,本院英語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因素得到了實質性的改革與更新,逐步完善并形成了“英語專業知識+強化普通及特殊學校教師職業技能+教師綜合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模式。

我們通過實行該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經過多年的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英語教育專業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也都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學生在參加全國高職高專院校口語及寫作大賽中多次獲獎,發表省級學術論文5篇。2007年6月英語教育專業被評為校級特色專業。

參考文獻

[1] 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目錄(試行).教育部,2004(10).

篇5

1.師范教育向教師教育轉變的必然性和科學性

2.從“師范教育”走向“教師教育”

3.俄羅斯師范教育現代化再出發:方向與措施

4.六年制農村小學教師培養:我國免費師范教育的新探索

5.“教師教育”不能取代“師范教育”

6.免費師范教育政策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及建議

7.試論師范教育體制改革的國際趨勢

8.從師范教育到教師教育

9.論我國后師范教育時代的教師教育制度重建

10.師范教育的轉型與教師教育發展

11.師范教育免費政策的歷史考察:1897-1949 

12.免費師范教育碩士培養的困境前瞻與預防——基于綜合實驗區的探索

13.學前師范教育急需調整發展機制、加強宏觀調控

14.從“師范教育”走向“教師教育”

15.嬗越與創新:中國百年師范教育傳統及其現代意蘊——基于江蘇百年師范發展史的思考

16.緘默知識與師范教育

17.關于北京師范大學師范教育體制改革的若干思考

18.試論師范教育的結構調整與制度創新

19.師范教育教師的專業化標準:荷蘭的案例

20.師范教育與大學:比較分析及其對香港的啟示

21.積極推動師范教育轉型 構建開放式教師教育體系

22.師范教育研究30年——從師范教育到教師教育

23.從中小學教師的知識狀況看師范教育的課程改革

24.試論美國師范教育的轉型

25.俄羅斯師范教育政策調整的動因、策略與措施——基于《教育的創新發展——提高俄羅斯競爭力的基礎》報告解讀

26.師范教育發展戰略研究:目標、對策與措施

27.從世界師范教育的發展歷程與趨勢看未來中國師范教育的發展走向

28.從師范教育到教師教育:特殊教育師資培養的范式轉變

29.新世紀中國師范教育改革與發展構想

30.國外師范教育層次結構的變革及其啟示

31.師范教育的傳統與變遷

32.畢生探索為師之道——管窺張敷榮先生關于師范教育的思考

33.建國以來師范教育發展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34.師范教育免費政策的合理性、政策目標及制度設計

35.后師范教育時代下我國師范生培養路徑的構建

36.師范教育與教師專業化成長:問題與對策

37.部分發達國家師范教育課程設置述析——兼談我國師范教育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

38.當前俄羅斯師范教育改革研究

39.綜合大學辦師范教育:歷史、現狀與模式

40.強化還是削弱——略論“師范教育”向“教師教育”轉換的問題與弊端

41.面向基礎教育,突出師范特色——地方應用型本科師范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42.師范教育體制的變化與師范生免費政策的存廢

43.教師職業專業化與我國師范教育

44.我國近代師范教育的產生及其意義

45.師范教育實踐性課程的思考

46.師范教育向教師教育轉變的思考——從話語轉變到制度轉變

47.中國近代師范教育及教師待遇問題初探

48.中國師范教育的歷史、現狀和未來

49.師范教育的人文性與專業-教育學雙重性

50.民國初期的師范教育  

51.臺灣師范教育轉型探析——以“師資培育法”的頒定為界點

52.師范教育的市場危機與國家的有限干預

53.教師角色轉換及其對師范教育的影響

54.我國師范教育的歷史省思——20世紀前半葉中國師范教育發展研究

55.關于合并后的綜合性大學中師范教育模式的思考

56.反思性教學與高等師范教育的改革

57.英國大學與師范教育

58.高等師范教育應突出實踐取向——“頂崗實習置換培訓”的啟示

59.近現代廣東師范教育思想的歷史回溯與現實觀照

60.我國師范教育收費歷史與思考

61.西方國家師范教育機構轉型的路徑、成效及動因

62.高等師范教育付費主體變更的政策訴求及邏輯

63.職業技術師范教育“三性”辦學特色辨析

64.職業技術師范教育的現實、困境與發展路徑

65.我國高等師范教育體制演變的歷史回顧與思考

66.高等師范教育課程發展走勢分析

67.師范教育開放化的現狀與前景

68.俄羅斯師范教育的現實困境及破解路徑

69.新世紀我國特殊師范教育培養目標的調整與轉型

70.綜合性學院發展師范教育的潛在優勢與挑戰

71.公費師范教育:興邦強國的重要建議和國家設計

72.近現代我國師范教育的學費制度研究

73.從“三個學制”看中國近代師范教育的發展

74.美國重視師范教育對我國教育發展的啟示

75.重新審視師范教育 實現教師教育綜合化發展——兼論陶行知的教師教育思想對我國教師專業化的啟示

76.百年中國師范教育課程改革的文化路向

77.師范大學生逆商現狀的調查及對師范教育的反思——以西北師范大學為例

78.論美國師范教育的轉型

79.日本教習與清末師范教育的創始

80.試論“師范教育”向“教師教育”的轉變

81.職業技術師范教育——中國高等教育的一個特殊群體

82.現代師范教育的本體轉向:培育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

83.重視職前教師綜合素質的培養——英國DfEE1998(4)號文件及其對提高我國師范教育質量的啟示

84.教師培養制度的變革:從師范教育到教師教育

85.試論陶行知的師范教育思想

86.近代我國師范教育學費制度嬗變的內在邏輯及特征探析

87.論中國近代師范教育之源起

88.簡論晚清時期中國近代師范教育

89.論師范教育的特性

90.關于師范教育向教師教育轉型的幾點思考

91.民國時期免費師范教育的衍變

92.綜合性大學師范教育的師范性研究

93.日本的師范教育與小學教師的培養

94.我國師范教育制度發展的歷史與研究現狀

95.論我國師范教育的制度缺陷及其改進

96.20世紀上半葉康區師范教育發展述論

97.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師范教育的發展及未來挑戰

98.免費師范教育背景下教師信念研究

篇6

[關鍵詞]高等特殊教育;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多模塊層次化

一、我國高師特殊教育專業實踐教學的現狀

當前我國高等特殊教育學校開設的傳統課程均以理論教學為主,培養的學生雖具備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但是實踐操作能力明顯欠缺,不能完全適應特殊教育教學和康復訓練工作的需要。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家越發高度重視特殊教育事業的發展[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就明確地指出了要關心和支持特殊教育,提高殘疾學生的綜合素質,注重潛能開發和缺陷補償,培養殘疾學生積極面對人生、全面融入社會的意識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精神,加強殘疾學生職業技能和就業能力培養。這些表現在高等特殊教育領域,就是要強化實踐教學環節,著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針對實踐教學,2012年《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增加實踐教學比重,確保人文社會科學類本科專業不少于總學分(學時)的15%,師范類學生教育實踐不少于一個學期。為了保障實踐教學質量,2012年《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別指出要強化實踐育人環節,需通過增加實踐教學比重、配齊配強實驗室人員、組織編寫優秀實驗教材、加強實驗室、實習實訓基地、實踐教學共享平臺建設等措施來提升實驗教學水平。近年來在國家的高度重視下,高等特殊教育學校在實踐教學改革與實驗室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存在著一些不足,與特殊教育人才培養目標仍有較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對實踐教學重要作用的認識和重視程度不夠;與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相適應的特殊教育實踐教學體系尚未建立;實踐教學體系運行的保障措施有待完善。要切實提高高等特殊教育學校學生的特殊教育知識技能和創新實踐能力,培養出的學生能夠熟悉特殊兒童的身心特點,熟練與特殊教育和康復訓練相關的各種儀器設備的使用,能夠勝任特殊教育學校的教育教學和特殊兒童康復訓練的需要,必須構建科學合理的特殊教育實踐教學體系。本文結合N校的特點,從指導思想、基本原則、構建思路以及保障措施四個方面對特殊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進行了探索和研究,希望為國內其他的高等特殊教育學校的實踐教學提供一點啟示。

二、我國高師特殊教育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一)構建特殊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的指導思想

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一定要緊緊圍繞專業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規劃進行,這是構建實踐教學體系的出發點[2]。該校一直秉承“博愛塑魂、質量為本、特色立業”的辦學理念;圍繞培養具有特殊教育知識技能和創新能力的目標;輸送為特殊教育和殘疾人事業服務的高級專門人才。為此該校堅持的指導思想為:注重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注重完善人格的養成和注重綜合素質的培養,提高學生融入社會的能力。

(二)構建特殊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的四個基本原則

1.目標性原則[3-4]

作為教學型高校,其主要的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能夠為特殊教育和殘疾人事業服務的高級專門人才。這不僅是構建科學的實踐教學體系的首要出發點,也是評價實踐教學體系是否科學合理的一個重要參考依據。

2.系統化原則

體系是若干有關事物相互聯系相互制約而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因此,需要遵循特殊教育的發展規律和認識規律,結合當前特殊教育和康復治療所涉及的各個專業特點,按照組成實踐教學活動的各環節的地位、作用和內在聯系,來形成互相銜接、彼此連續的實踐教學體系,并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5]。

3.行業導向性原則

為了構成一個科學合理且具有操作性的實踐教學體系,應該緊跟當前行業的發展形勢及人才需求,即以特殊教育和殘疾人事業需求為導向。(1)以能力培養為主線。探索復合型和應用型特殊教育師資人才的培養。根據專業培養目標規格以及就業崗位所需的知識能力和素養,在保持傳統特殊教育課程優勢的基礎上,對課程的結構進行進一步的優化改革。鞏固和完善各專業復合型和應用型的“彈性化模塊”課程結構,在課程設置上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緊跟特殊教育改革發展步伐,進一步轉化為以能力培養為主線的學科型課程體系。(2)以個性化培養為主線。緊跟行業發展,以行業需求為導向,不斷更新實踐教學內容、優化實驗實訓模塊和完善實驗課程體系。探索出現代化的實驗教學方法和手段,加強綜合性、設計性和創新性實驗建設,以發展不同層次學生的個性化,建立一套標準的實踐教學體系。4.特色原則特色是學校生存和發展的源動力。為此,確立以具有博愛精神和現代特殊教育理念為核心,以特殊教育和殘疾人需求為導向,以教育康復能力培養為主線,以創新能力培養為關鍵,以教學研結合為途徑的、與時俱進的人才培養模式,這是該校在實踐教學體系構建中始終遵循的一個重要原則。

(三)特殊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思路

1.更新實踐教學理念

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應遵循認識能力的發展規律,設置不同的實驗模塊以滿足不同專業、不同層次和不同階段學生的學習需要。通過構建具有不同功能效果的實驗模塊,構成一個由淺入深和具有內在聯系的實踐教學體系,充分體現體系的目標性、整體性和層次性。由于實踐教學體系與理論教學體系同等重要,應做到相對獨立和相互促進,不能厚此薄彼甚至顧此失彼。

2.構建“多模塊”的實驗內容體系和實驗課程體系

[6-7]為滿足不同專業、不同層次學生在不同階段學習的需要,將實驗內容體系和實驗課程體系分成若干個模塊。在內容上特殊教育實驗分成認識實踐、特殊兒童診斷、特殊兒童評估、輔助技術應用和特殊兒童康復訓練5個模塊,前3個模塊為特殊教育基本模塊,后2個模塊則為擴展模塊。各模塊包含不同的實驗內容,分別針對學生基礎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而設計。認識實踐模塊主要包括相關課程的現場參觀和特殊教育基礎認識實踐(包括視障、聽障、言語障礙、智力障礙和肢體障礙相關的儀器設備)。特殊兒童診斷模塊主要包括視功能檢查、聽覺功能檢查、丹佛兒童智力篩查、50項智能篩查、兒童智力篩查量表、兒童社會適應能力檢查和生長發育及生理功能檢查等。特殊兒童評估模塊主要包括語言、社交、生活自理、運動等功能發展評估。這3個基本模塊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輔助技術應用模塊主要包括盲文打字機的使用、盲文點顯器的使用、定向行走、低視力康復訓練、耳印模制取、聽力檢測和助聽器驗配分析等。特殊兒童康復訓練模塊主要包括言語治療、游戲治療、音樂治療、手法治療、多感官訓練、感統訓練、運動治療和作業治療等。這2個擴展模塊主要是培養學生的應用技能。通過基本技能和應用技能的訓練,使學生能夠做到針對不同特殊兒童所表現的行為和癥狀設計出不同的方案并對其進行較有針對性的康復治療。培養學生能夠真正靈活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按照上述5個模塊,一個針對特殊教育多模塊的實驗課程體系就構建完成(見圖2)。該課程體系相互銜接,彼此連續,形成一個從診斷到評估,從評估到訓練的融會貫通的實踐教學體系,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使得實踐教學體系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3.構建“層次化”的實驗項目體系

該校目前依托特殊教育、學前教育以及康復治療學等學科,按照實驗的類型和要求進一步優化了實驗項目,將實驗項目分為基礎型實驗、綜合型實驗和研究創新型實驗3個層次[8-11]。這3個層次既獨立于理論教學又與其密切結合,形成了從基礎知識能力到應用能力,再到創新能力培養的梯狀特殊教育實踐教學體系。(1)基礎型實驗。主要包括演示和驗證性實驗。該實驗項目是以培養學生對基礎認知能力和基本操作能力為主要目標的實驗課程。指導學生掌握通用或專業基本技能,以加強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如對和特殊教育相關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熟悉和了解;手語技能訓練;盲文技能訓練;語言技能訓練;書面技能訓練。此類實驗主要面向一到二年級學生。(2)綜合型實驗。主要包括課程綜合實驗、專業綜合實驗和跨專業綜合實驗。該實驗項目是將相關專業知識聯系起來,對多門專業知識內容的整合,實現知識的延伸與拓寬,形成專業的系統框架。要求學生在全面掌握專業相關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基礎上,培養學生綜合應用的能力。如特殊兒童的診斷、評估和訓練。這里的特殊兒童有可能是單一的殘疾,也有可能是多重殘疾,所以在開展診斷、評估和訓練實驗時要將多門專業知識綜合起來融會貫通,然后應用于實踐。此類實驗主要面向二到三年級學生。(3)研究創新型實驗。主要包括校內(外)畢業論文設計、開放實驗項目、自主實驗項目、科研課題項目、個案研究項目和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該實驗項目主要是以學生為主體,項目的設計、安排和完成全由學生自主進行,教師則從旁加以指導。充分發揮學生的科研自主性和學術積極性,提高學生對科學研究的熱情,加深學生對學科的認識和理解,調動學生的思維創造能力。此類實驗主要面向三到四年級學生。

(四)特殊教育實踐教學體系運行的保障措施

1.不斷完善實踐教學管理制度

(1)健全實驗室管理體制根據《高等學校實驗室工作規程》,該校制定了《校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管理辦法》、《重點實驗室建設與管理辦法》和《實驗室設置辦法》等一系列相關的管理辦法,目的就是進一步強化校、院和實驗室三級管理體系,層層落實管理職責,形成一個更為完善的實驗室管理體系。(2)完善相關的規章制度根據學校的具體情況,完善了《實驗室建設與管理》、《實驗室隊伍建設與管理》、《實驗室安全管理》和《儀器設備管理》等四大類規章制度。

2.統籌規劃,加大實驗室建設力度

實驗室是實踐教學的主戰場,是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保證。要制定完善的實驗室建設、發展規劃和年度執行計劃目標,大力整合現有資源,加大實驗室的建設力度。(1)建設學生受益面大的校級、省級和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有計劃地建設一定數量的綜合實驗室和實訓基地。(3)逐步建設部分開放實驗室。制定切實可行的開放實驗室管理辦法,提高儀器設備的利用率[12],為學生自主、獨立實踐提供必要的條件。

3.加強實驗室隊伍建設,確保實踐教學質量

實踐教學是特殊教育院校的核心教學活動,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主要教學步驟,而高等特殊教育師資隊伍的數量與質量,包括實踐操作能力,則直接關系著特殊兒童接受教育的質量[13]。因此,特殊教育院校有需要也非常有必要建立起一支數量充足、質量合格、結構合理、業務水準高、奉獻意識強、與學校建設和發展相適應和富有團結協作精神的、相對穩定的高素質實驗技術隊伍,為我國的特殊教育發展和全民素質的提高做出貢獻[14]。

4.加強實踐教學體系的質量監控管理

實踐教學體系的完善必須要有一個科學合理的質量監控管理機制,針對實踐教學各環節形成一套切實可行的措施和評估指標。學校應如考核和評估校內理論教學質量一樣,嚴格要求教師按實踐教學計劃規定的內容和要求,精心組織學生進行實驗和實訓。建立師生反饋機制[15],開展學生評教活動,對教師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采用百分制指標進行量化考核,注重實踐教學過程的規范化管理。學校應成立教學督導組、聽課評課隊伍和教學信息員隊伍。制定相應的考核標準,對實踐教學的過程和結果進行全程質量監控與管理,確保實踐教學質量。

三、關于我國高師特殊教育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思考

(一)特殊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是實踐導向的特殊教育教師課程內容改革的重要途徑

特殊教育與醫學相似,具有很強的臨床性,要求教師在大量教育個案的基礎上形成“臨床”經驗。因此,未來的特殊教育教師除了具備一般教師的基礎專業能力以外,還應掌握關于殘疾兒童身體、心理、醫學、康復和社會學等多方面的知識,具有對多重殘疾兒童身心缺陷進行診斷、評估、教育和康復等更為綜合化、個性化和精細化的特殊教育能力。該校經過多年的努力,在實踐教學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培養創新型人才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特殊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的建立有助于貫徹落實以實踐教學為導向的課程改革和培養具有創造性的特殊教育人才。

(二)特殊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有助于滿足特教教師職前職后一體化培養的需求

該校設有江蘇省特殊教育師資培訓中心,是全國唯一的省級教育主管部門主辦的特殊教育培訓專業機構,負責全省特殊教育教師及管理干部的培訓工作。特殊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的建立可以使該校目前擁有的優良實驗教學資源充分發揮作用,為特殊教育學校校長、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和康復機構康復治療師的培訓提供一流的實驗場所、一流的實驗師資隊伍、完善的實驗課程體系和實驗項目體系;為在職教師的知識更新和教學反思提供學術支撐。同時,學校通過與基層特殊教育學校和康復機構建立一種長期有效的聯系,使得學生能夠下基層去實習,了解基層的真正需要。學校與特殊教育學校和康復機構形成一種“合作、互利、共贏”的局面,從而實現教師職前職后培養的一體化。

(三)特殊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有利于“三位一體”協同培養新機制的建立

特殊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的建立有利于積極推動校內實驗教學模式的改革。按照專業崗位的能力要求和教學大綱要求,積極由參與共建的行業主導部門、基層特殊教育學校等共同制訂教學目標和培養方案、共同建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共同組織實施實踐教育培養計劃以及共同評價培養質量,實現校內校外培養、技能訓練和崗位訓練的高度融合。

[參考文獻]

[1]時偉.高師院校實踐教學體系的生產與運行[J].教師教育研究,2012(5):1-6.

[2]王志芳,周錦燕.創新實驗教學體系的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3):206-208.

[3]聶麗,趙江東,祝家貴.高等學校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7(4):126-128.

[4]劉詠梅,祝鈞,戴敏.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強化創新實踐能力培養[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2):12-14.

[5]陶雷,何斌,莫贊.高校經濟管理本科實驗教學體系構建的研究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9(3):119-121.

[6]葉秉良,戴文戰,楊蔚琪.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目標的實驗教學體系的構建[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8(6):131-134.

[7]劉文雅.特殊教育專業創新性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施[J].南京特教學院學報,2009(4):68-71.

[8]付慶玖,韓振.高等教育創新性實驗教學體系的探討[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6):14-16.

[9]彭新一.文科綜合實驗教學體系構建研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9):1-3.

[10]許家強,周勤,陳步云.構建創新實驗教學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9(5):1-4

[11]潘宏利,盧超.應用型本科院校創新實驗教學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6):254-257.

[12]何燕春.特殊教育實驗(訓)室儀器設備利用率的探索和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12):225-227.

[13]呂淑惠,曲學利,樸永馨.高等特殊教育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J].中國特殊教育,2006(11):54-57.

[14]何燕春.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實訓師資隊伍建設探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12):260-263.

篇7

【關鍵詞】校企協同;大類招生;創新能力;實踐教學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Ability of Undergraduate Based on the College 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l

YUE Xue-jun ZHANG Hui LING Kang-jie LI Hai LI Ling-yan CAI Kun GAN Hai-ming

(College of Engineering,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2,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in universities, it has brought some problems including students majored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have low participation in teaching,the content of teaching far away from the practical needing,and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oretical test rather than practice.After establish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platform and specializing management of the staff in the training base,the School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s built up a multiple win-win mechanism.Based on student interest and the actual needs,and graduate design meeting industry practice,we have cultivating the compound talents.The practice results show that these training plan has improved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undergraduate and enhance its employability.

【Key words】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Classified recruiting;Innovative ability;Practical teaching

采用校企協同模式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是培養新時代技能應用創新型人才的根本之路[1]。因此,樹立科學的質量觀,注重教育內涵特色發展,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不斷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充分調動行業企業參與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和實施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畢業選題與企業實際相結合的校企協同培養模式,不斷適應日益嚴峻的就業競爭態勢需要,進一步推動校企深度合作發展[2]。

1 當前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上存在主要問題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各高校在電子類學生能力的培養建設方面都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嘗試,但伴隨教育規模的迅速擴大,教育數量與質量的矛盾日益凸顯,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嚴重制約學生職業能力提升的問題。而電子工程類專業的核心課程實踐操作性都非常強,課程實踐效果直接影響學生的專業技能。目前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1.1 教學過程學生的參與性差

很多學校的課程教學模式,仍以教師為中心,偏重于講授為主;而作為與職業技能培養相關的課程的如果僅僅是用教師填鴨式的理論教學,學生參與少,終究是紙上談兵,無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更談不上培養適應經濟社會需要的電子類技術技能人才,同時還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激情。

1.2 課程內容脫離實際崗位需求

目前許多高校課程教學中仍沿用傳統的教學理論體系,實踐采用仿真教學,教學內容無法與時俱進,導致實際工作崗位需要研發設計能力、操控和維護先進設備的能力、質量控制和檢測的能力、現場管理的能力、對前沿技術的追蹤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沒能得到鍛煉,學生畢業后無法迅速進入崗位角色,教學內容與實際工作需求黏合度不夠。

1.3 考核重視理論,實踐形同虛設

一直以來我國教育習慣用試卷來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作為實踐性強的電子類核心課程也沒擺脫這種考核模式。這種“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應用”的誤導,致使學生缺乏對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對具體項目的操作能力更是欠缺。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實際操作能力成為電子工程專業大類學生的核心競爭能力,起著相當大的作用。

這些單一的培養模式,管理模式,評價手段限制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已不適“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創新環境的缺乏,激勵機制的不健全,影響和制約了創新型人才的培養[3]。

2 校企協同模式探究

協同理論由德國物理學家哈肯于20世紀70年代創立,強調復雜系統內各子系統之間的互動產生超出各要素單獨作用的效果,從而形成整個系統的聯合行為,達到“1+1>2”的效果[4]。

協同創新通過具有不同特征和利益訴求的主體之間良性互動,產生系統疊加的非線性效用,實現了主體間優勢互補,進而創造出新的價值。作為一種“共贏”的姿態,它是在創新理論和協同理論基礎上升華的一項更為復雜的創新組織方式。

高校可分為兩個層次:一是,高校主體內部知識共享層級;二是,高校與其他主體的產學研協同創新。基于協同創新理念構建校企合作的平臺與模式,即校企協同創新是高校協同創新的核心和重點。校企合作是高校和企業利用不同的教育環境、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培養符合行業需求的高素質人才的特殊教育模式。協同創新,協同是手段,創新是目的。高校和企業,作為社會組織的兩大主體,校企合作一方面能夠促進經濟要素優化配置,另一方面能夠滿足合作雙方最關切的利益訴求[5]。

在良好的校企合作中,高等院校可以顯著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率,為企業獲得穩定資金支持,培養高素質、實用創新型大學生人才。根據企業和社會實際需求,及時推進學科建設,走在時代前沿,大大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率。企業在校企協同中,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實現創新資源共享和優化配置,縮短研發周期,降低研發成本及風險,獲得高素質優秀人才,提高社會聲望等[6]。高校在企業支持下,獲得資金和資源的支持,人才充分得到實踐。

在大類招生的背景下,校企協同模式具有更多的內涵和實際價值,主要包括戰略性、動態性、利益多元化等特性[7]。

3 搭建校企協同平臺,多途徑增強本科生創新實踐能力

3.1 搭建校企聯合創新平臺

研究設立校企合作機構,健全試運行機制,搭建校企合作平臺(校企共建技術中心,產業園及學生工作室等),以營造校企合作環境,建立“高校――企業”共同體。以企業生產需要為主導,學生參與研發輔助工作,通過與廣州創龍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廣州維德科技有限公司、廣州廣嵌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及旗下的粵嵌教育集團協同培養電子工程大類的專業學生,在校企聯合創新平臺對電子工程類學生培養體制改革的研究和試點實踐。學生可利用該平臺的設備和資源,在導師的指導和企業生產需要條件下,深入開展形式多樣的科學研究和創新發明。一方面既可以增強本科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提高創新能力,增強學校學院的研究水平。另一方面,部分科研成果可直接轉化為生產技術,提高企業生產效率,達到“共贏”格局。

3.2 建立和健全本科生培養試行機制

華南農業大學電子工程學院在校企合作過程中結合學生課程進度,研究具有戰略合作高度的管理計劃,對校企合作地位明確定位,通過建立和健全本科生培養試行機制,切實推進校企合作教育。

1)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對于學生的人身安全,由院校針對實現全事故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降低實習安全管理風險。對于企業內部技術問題,校企簽訂合作協議,對企業技術、生產工藝、管理等方面進行嚴格保密和限制。校企共建技術中心、實訓基地、產業園等場所由專人專職管理,責任分工明確,流程規范,最大限度減少事故發生。

2)明確雙方合作定位和切入點,建立校企聯合培養機制。對于培養內容,項目規劃要合理分配資源,避免教學培養過程色不明、職責混淆不清的問題。建設校企協作平臺形成一種常態化、規范健全的長效運行機制,對于合作項目,要建立有效評價體系和經費保障機制。定時定量評價合作效果,及時反饋,同時與生產進程對接,做到有問題及時發現,有價值成果及時應用。

3)完善清晰的校企合作產權制度,建立研究成果分享和分配機制。對于創新成果,要及時申請專利,撰寫論文,申報成果鑒定,切實保護創新成果,保護創新主體的利益,激勵進一步深入研究,對于企業使用創新成果,要分清權責,可以采用股份合作制,技術入股等形式開展研究成果共享。明確分配方案,促進企業積極開展新技術、新工藝的商業轉化與社會推廣,切實保障校企合作的基礎。

4)構建可操作的與政府合作保障機制,積極謀求多方面合作與交流。政府作為校企合作的權威指導者和專門監督機構,對推行校企協同合作,考核合作效能具有重要價值。依據政府構建的校企合作方面的法律法規,激勵約束機制上,制定相應可操作的實施辦法。在政府搭建的校企合作平臺上,尋找合作伙伴,多方面加強與外界交流,多角度深入企業的生產需要,緊跟政府的指導,謀求“高校――政府――企業”三維合作空間[8]。

5)建立與就業為導向的實習制度。學院學校要深入考察企業需要,緊跟時展要求,及時將生產一線的技術革新,更新到實習教學內容中來。整合企業和學院優勢,依托企業先進的生產設備和工藝流程,應針對學生學習與實踐的特點,建立以就業為目的的實習實訓機制,理論聯系實際,更好指導實踐創新[9]。

4 建立以畢業論文為導向的校企合作模式

本科生畢業設計是大學生培養計劃中至關重要的一環,是保證學生實踐能力和鍛煉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該環節可以通過綜合運用專業理論知識,讓學生掌握專業設計工作的流程和方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根據電子專業設置的課程體系及教師研究方向情況,結合企業實際需求,建立學生畢業選題與企業行業相結合制度,體現教學模式過程的實踐性與開放性。可以邀請校企合作單位與電子專業教師共同商討并確定學生畢業設計的內容、形式以及開展辦法。為了驗證研究的畢業設計方案效果,與校企合作單位商討選派一定數量的大四學生到企業進行畢業設計[10],利用企業的一些實際項目作為學生的畢業論文設計課題,讓本科制導師、企業技術人員、本科生共同解決企業產生、技術、管理上的難題,使得教師的科研得到實踐情景支撐,進一步提高下一屆的本科生畢業水平,實現了人才培養的持續發展。

5 結語

創新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說,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科技是立國之本,創新是強國之路。在當今瞬息萬變的國際競爭環境中,校企協同創新面有著極大的復雜性、不確定性和緊迫性[11]。基于校企協同作用的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了本科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增強了本科生的就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洪貞銀.高等職業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問題及其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3):58-63.

[2]夏玲,宋建軍.校企深度合作:高等職業教育質量提升和人才培養的根本途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1):66-68.

[3]孫艷京,楊培嶺,蔣秀根.專業大類招生環境下工科類本科創新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高等農業教育,2008(8):40-42.

[4]陳麗貞,陳慧敏.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探索[J].中國高校科技,2013(6):55-57.

[5]董馨,吳薇,王奕衡.基于協同創新理念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4(7):59-63.

[6]陳立福,馬瑞.深度校企合作模式下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3(19):28-30.

[7]王其和,蔣德洪,郭雯霞,張嵐.基于價值鏈理論的校企深度合作內涵、模型[J]. 現代商貿工業,2016(8):29-32.

[8]顏楚華,王章華,鄧青云.政府主導學校主體企業主動――構建校企合作保障機制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11(4):80-82.

[9]牟蕾,李輝,劉西林.校企協同培養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困境與對策[J].中國大學教學,2015(1):79-81+91.

篇8

今天我們舉行教育學院學前教育專業第二屆本科畢業生歡送晚會,也是幼兒師范學院分解成立后的首屆本科生畢業歡送晚會。首先感謝學校領導的出席。同時熱烈歡迎XX師范學校各位領導、學前教育專業師生同臺獻藝。

最近,學校進行學科重組和機構改革,教育學院分解為教育學院和幼兒師范學院。但是,因為干部調整還沒有到位,我們的部分活動是兩院分開進行,部分活動還在同一學院進行。按照昨天學位授予典禮的安排,今年的學生仍然以教育學院學生名義畢業。

同學們,2011年,你們從全省、全國各地來到這里學習,四年來,你們學習了身體健康教育課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選修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藝術科學基礎課程,學習了原理、思想概論、法律基礎、思想品德修養等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學習了英語讀寫和電腦技術等現代公民素質教育課程,學習了大學語文、人體解剖學、普通心理學、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教育學原理、中外教育史、課程與教學論、教育統計學等教育學專業基礎課程,學習了學前衛生學、學前心理學、學前教育學、學前游戲學、教育管理學、音樂基礎、美術基礎等核心課程,學習了幼兒園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領域教育活動指導、幼兒園班級管理等專業課程,學習了聲樂、器樂、舞蹈、美術、手工等藝術技能課程,實踐了備課、說課、講課、游戲活動設計、教育活動設計等教育技能課程。通過校園藝術周和各類校外、課外學術、藝術、技術活動比賽,特別是教育見習實習和畢業論文答辯,你們的教育能力和學術水平達到了本科學士學位標準。昨天你們已經接到了校長授予的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作為學院院長,我感到無比自豪,在此,感謝學校黨委和行政的科學領導,感謝學校職能部門的大力支持,感謝全院教師和教學輔助人員的精心培育,向全體畢業生表達強烈的祝賀。

同學們,大學畢業只是人生里程中的一個節點,未來的路很長很長,會遇到各種機遇和挑戰、各種快樂和憂傷、各種順達和挫折,你們記著,好人比壞人多,但好人也會成為對手,好人與好人的競爭更加殘酷。可是你的老師永遠是老師,永遠是好人,他會永遠關心你的發展、你的成長。作為院長、教授,我希望你們守住底線,希望不要在監獄里看到你的身影,不要在戒毒所聽到你的聲音,不要在單位紀律處分的名單上看到你的名字,不要在報紙的負面報道里看到你的事跡。你做不到優秀,但肯定會做到良好,至少會是合格。我們相信,幾年后你有了自己的孩子,你會更加深刻的理解幼兒教育,理解家庭教育。雖然我們都知道,前程不可能錦繡,萬事不可能如意,但我還是祝愿你們前程似錦、萬事如意。

同學們,教育學院和幼兒師范學院的分解,是學校的第三次跨越式發展的戰略需要,也是我省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更是省級特色專業建設的需要。我們相信,有學校黨委的領導,有學院新領導的新思路,幼兒師范學院會成為全校、全省、全國更有影響、更有特色的學院,讓成功見證信念,讓歷史見證未來。

最后,祝愿幼兒師范學院再造輝煌,祝愿文藝晚會演出成功,祝愿XX師范學校與幼兒師范學院的合作結出美麗的花朵。祝愿XX城市學院實現自己的中國夢。

畢業生歡送晚會致辭(二)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同學們:

今天我們舉行教育學院本部第五屆本科畢業生歡送晚會,也是教育學院與幼兒師范學院分解后的首屆本科生畢業歡送晚會。因為今天下午我在XX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學院參加XX省高校教師職稱高評會,難以趕回本部參加晚會,所以就近參加幼兒師范學院的歡送晚會,特委托馬XX副書記代表我在本部晚會致辭。

首先感謝大家參加今天的晚會,同時感謝我們同臺獻藝的師生。最近,學校進行學科重組和機構改革,教育學院分解為教育學院和幼兒師范學院。但是,因為干部調整還沒有到位,我們的部分活動是兩院分開進行,部分活動還在同一學院進行。按照昨天學位授予典禮的安排,今年的學生仍然以教育學院學生名義畢業。今天下午,學校黨委組織部召開干部教師大會,已經開展推薦調整兩個學院的領導干部,預計很快就會配備好新領導。

同學們,2011年,你們從全省、全國各地來到這里學習,四年來,你們學習了身體健康教育課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選修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藝術科學基礎課程,學習了原理、思想概論、法律基礎、思想品德修養等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學習了英語讀寫和電腦技術等現代公民素質教育課程,你們學習了哲學、法學、社會學、管理學、生理心理學、普通心理學、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管理心理學、認知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等心理學基礎課程,學習了教育哲學、教育學原理、中外教育史、課程與教學論、教育統計學、教育管理學等教育學基礎課程,學習了思想政治教育學、心理健康教育學、人力資源管理心理學、心理測量學、心理咨詢學、心理輔導學、特殊教育學、特殊兒童心理康復、小學各科教學法、選修了音樂、美術等藝術技能課程,實踐了備課、說課、講課、教學活動設計、教學方案制作等教育技能課程。通過各類校外、課外學術、藝術、技術活動比賽,特別是教育見習實習和畢業論文答辯,你們的教育能力、管理能力、教學水平、學術水平達到了本科學士學位標準。昨天你們已經接到了校長授予的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作為學院院長,我感到無比自豪,在此,感謝學校黨委和行政的科學領導,感謝學校職能部門的大力支持,感謝全院教師和教學輔助人員的精心培育,向全體畢業生表達強烈的祝賀。

同學們,大學畢業只是人生里程中的一個節點,未來的路很長很長,無論是攻讀研究生的學生,還是走上小學教師、幼兒教師、人力資源管理師、心理咨詢輔導師崗位的學生,都會遇到各種機遇和挑戰、各種快樂和憂傷、各種順達和挫折,你們記著,好人比壞人多,但好人也會成為對手,好人與好人的競爭更加殘酷。可是你的老師永遠是老師,永遠是好人,他會永遠關心你的發展、你的成長。作為院長、教授,我希望你們守住底線,希望不要在監獄里看到你的身影,不要在戒毒所聽到你的聲音,不要在單位紀律處分的名單上看到你的名字,不要在報紙的負面報道里看到你的事跡。你做不到優秀,但肯定會做到良好,至少會是合格。雖然我們都知道,前程不可能錦繡,萬事不可能如意,但我還是祝愿你們前程似錦、萬事如意。

推薦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久 | 亚洲Av一级特黄大片 | 亚洲欧美在线一级二级观看 | 日本深夜福利在线观看不卡高清 | 中文字幕天堂手机版 | 中字幕无砖欧美日韩一区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