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1 16:26:54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超聲醫學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1.1一般資料
本文選取我院2010年1月~2011年9月收治的200例甲亢患者,其中11例男性患者,189例女性患者,年齡14~51歲,平均年齡為30.5歲。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對本組選取的患者進行B超及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CDFI)檢查,并且給予T3、T4血清放射免疫測定。
1.2檢查方法
本文選取患者采用的彩超診斷儀為PHILIPSHDI5000、HDI3000型,該儀器探頭頻率5~12MHz。常規超聲對甲狀腺進行檢查,檢查內容包括:甲狀腺的大小、實質內病灶形態、大小、內部回聲以及邊界進行測量并詳細記錄,對病灶表面甲狀腺包膜是否發生改變進行仔細觀察,于此同時需要對病灶內部血流信號分布情況應用CDFI進行觀察。本組選取患者均經臨床與甲狀腺素檢測證實為甲亢患者。
2結果
本組選取甲亢患者均出現體質量減輕、心動過速、神經過敏、甲狀腺增大等臨床癥狀,同時與正常的T3、T4值相比更高。所有患者聲像圖表現均不同程度的甲狀腺各徑線增大,左右對稱,均勻、增強、密集的腺體內部回聲,無結節;甲狀腺上、下極發生增粗的枝狀血流以及增寬程度在2~2.5mm左右的甲狀腺上、下動脈內徑;收縮期高速血流可通過PW來進行顯示,相比正常的最大峰值血流速度值,甲亢患者的最大峰值血流速度要高出1~3倍,舒張期血流速度約增70~100m/s則表明血流速度較低。按CDFI可分為3型:Ⅰ型是血流較豐富型,多數星點狀明亮的血流信號是其主要表現,本組有30例患者,占15.3%,;Ⅱ型為血流豐富型,血流型號較多是其主要表現,本組中有52例患者,占26.5%;Ⅲ型為火海型,在整個甲狀腺實質內均為血流信號,本組中有118例,占58.2%。
3討論
人體一旦感染HIV并進入發病期后,因機體免疫系統功能喪失而發生機會性感染,例如細菌、病毒、真菌、病原蟲等感染。而這些病原體感染后,會促使機體更易患像Ka-posi肉瘤、非何杰金淋巴瘤等腫瘤的疾病,此時影像學檢查可發現病變部位,從而為艾滋病的綜合征的診斷和治療提供重要的臨床數據。消化系統是艾滋病患者易病變的系統之一,僅次于呼吸系統。有資料顯示HIV感染可直接感染肝臟細胞,包括實質細胞和非實質細胞,人們用單克隆抗體技術可以在肝臟中檢測出HIVP24核心抗原,同時HIV感染后患者對HBV和HCV的感染成為易發,故肝炎的發生成為了艾滋病患者常見的疾病。另外吸毒導致的艾滋病感染者在艾滋病患病之前肝臟部位均遭受某種程度的損傷,本身有較強的肝毒性從而造成艾滋病對肝臟的損傷增大。同時脾臟因是CD4+細胞聚集的場所,成為了HIV攻擊的主要器官,并使單核巨噬細胞,B淋巴細胞,CD8+T淋巴細胞和NK細胞功能受損,感染骨髓干細胞,經過紅髓的血液比例增加,使正常或異常的血細胞在脾中阻留或破壞增加,使脾瘀血腫大。膽囊、胰腺、雙腎和腹腔等器官均是艾滋病患者易遭受感染或病變的部位。而影像學檢查不僅能夠對病變部位或臟器進行定位、了解病變部位的大小、范圍、形態等物理性質、而且可提供更為直觀的病灶或臟器切面結構圖(甚至還有立體三維或四維圖)像,同時可運用多普勒超聲技術通過檢測病灶或臟器血液動力學的改變來鑒別腫瘤的良惡性。因此超聲波檢查對艾滋病患者的診斷和治療觀察可提供最有價值的依據。
2艾滋病超聲檢查的最新研究進展
2.1肝臟超聲檢查
艾滋病患者進入發病期后肝臟部位常見的疾病是肝炎、肝損害和肝腫大,肝臟部位超聲檢查可診斷出疾病損傷類型、以便于醫生采取合適的治療方法治療肝臟疾病。應用超聲方法可區分肝腫大和肝損傷的區別,有研究結果報道肝腫大的發生率在艾滋病患者中占35%,肝損傷的發生率為67%,可見影像學超聲檢查可區分出不同肝疾病類型。在區分肝疾病中,超聲檢查可給出肝臟大小異常和回聲異常等信息,同時能夠精確觀察肝腫瘤、腫瘤轉移情況、肝硬化、脂肪肝等,有研究報道有的患者可同時患多種肝臟疾病,在評價患者CD4+/CD8+比值和患者營養情況后可得出疾病類型與免疫功能和營養狀況是正相關的。
2.2膽道超聲檢查
膽囊炎、膽道擴張或縮小以及炎癥均成為艾滋病患者膽道部位病變,超聲檢查可區分不同疾病類型以及細微結構病變。例如有研究者報道了艾滋病患者膽結石發病率低,而膽道和膽囊病變率較非艾滋病高,由此可看出超聲檢查可區分出膽結石、膽道和膽囊病變。同時有研究者用超聲檢查來統計膽囊病變的發生率,即膽囊增厚7.5%、膽石癥有5.8%、膽汁淤積有4.3%、肝外膽管擴張有2%和肝外膽管增厚有0.3%。而同時超聲可檢查出膽囊增厚的原因是因水腫造成,另外有患者因患有腫瘤如非何杰淋巴瘤、Kaposi肉瘤等而擠壓膽總管從而引起膽總管擴張和膽囊腫大。
2.3胰腺超聲檢查
超聲檢查在艾滋病胰腺病變的檢查目前報道比較少,筆者曾多年來跟蹤艾滋病患者的胰腺變化,只有11/6020例胰腺腫大;通過報道研究發現主要原因是胰腺部位病變后外觀無顯著差異,即超聲檢查難以區別。有報道稱艾滋病患者胰腺損傷占艾滋病患者的10%,而10%病變均是通過其他方式來進行檢查,影像學無法提供詳盡的檢查報告。目前認為之所以難以辨別,胰腺損傷主要與機會性感染、吸毒、酗酒、以及治療過程中藥物副作用所致。特別是治療過程中的藥物副作用,例如戊雙瞇等治療卡氏肺囊蟲等機會性感染可致急性胰腺炎,非何杰金淋巴瘤、Kaposi肉瘤可浸潤損害胰腺,機會性感染可損害胰管和實質。
2.4脾臟超聲檢查
脾臟病變有均質和非均質兩種,并且以腫大癥狀為常見,屬于非特異性的。艾滋病脾臟腫大通過超聲檢查可檢查出低回聲,并且通過病灶部位的低回聲可以診斷為脾腫大,并且這類脾腫大主要是因結合或鳥型分枝桿菌感染化膿造成。另外對于脾小膿腫檢出率低的情況,有的研究者作了多方面調整,例如降低探頭頻率至3.5MHz,甚至降低至3.5MHz,檢出率增加至11.0%。超聲除檢查病灶類型、區分特點外,還可用于研究脾臟和其他腹部病變之間的相關性,例如有實驗室數據表明,超聲檢查出脾臟腫大與肝病、周圍淋巴結病和輔T淋巴細胞數無明顯相關性。臨床超聲檢查數據表明,在病原體感染和腫瘤的非艾滋病者中脾臟也有不同程度的腫大。因此脾腫大的機理還有待探討。
2.5雙腎超聲檢查
腎臟部位病變是艾滋病患者常見的侵犯性病變,此類病變通過超聲檢查可辨別出腎腫大或縮小、腎形態異常、腎實質或腎竇回聲異常、腎集合系統病變等。通過超聲檢查出的回聲增強,可診斷出腎盂腎盞增厚[5]。同時為了證明回聲增強的診斷正確率,有研究者應用超聲檢查得出回聲強弱與腎小球病變輕重和性質無關,而回聲增強與腎小管擴張和腎間質變化具有相關性。超聲檢查除了上述的應用外,還可應用于疾病的預后評估。例如超聲檢查出腎縮小、實質回聲不均勻、皮髓質分辨不清、腎竇脂肪減少者出現尿毒癥、蛋白尿后在10個月內死亡。腎積水的改變多是非何杰金淋巴瘤、Kaposi肉瘤壓迫輸尿管或真菌如念珠菌感染阻塞輸尿管所致。
2.6腹腔超聲檢查
腹腔病變常見為腹水,一般多見于艾滋病中晚期患者。超聲檢查可探明腹腔積液的情況,包括積液的量多少,液體的性質以及液暗區內有無分隔或包裹形成。且在艾滋病患者中輕度腹水占22%,中度腹水占13.5%,且主要以滲出液為主。通過超聲檢查研究得出,產生腹水的原因是各種機會性感染如鳥型分枝桿菌感染、肝炎肝硬化、門靜脈高壓、腎病、腫瘤、胰腺疾病、心臟病、惡病質等。
2.7腹腔部淋巴結檢查
因艾滋病毒感染機體后主要浸染CD4+細胞,因此作為CD4+細胞富集的淋巴結病變自然是艾滋病患者常見的疾病。臨床上常表現淋巴結增大,通過超聲檢查可見橢圓形或圓形病變。一系列研究總結出,臨床超聲檢查這類病變通常在腹膜后主動脈、胰腺周圍和腸系膜等處。
目前,臨床醫學專業的超聲教材的內容比較簡單,只是簡單介紹超聲診斷原理、正常聲像圖和異常聲像圖之間的區別,超聲診斷學與內科學、外科學等臨床學科的教學不同步,往往出現講到的相應系統疾病的超聲特征時,相關疾病在內科學、外科學中并未講解,學生無法理解超聲診斷與疾病特征之間的關系,不利于學生對疾病超聲診斷的整體認識,而且容易造成學生診斷思維的混亂。此外,超聲診斷學內容具有綜合化、融合化的特點,超聲診斷學教學學時少(20~30學時)與教學大綱規定教學內容多、超聲診斷學概念抽象、相關專業知識更新較快等諸多問題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要求超聲診斷學任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在強調超聲診斷學教學內容的基礎性、系統性和完整性以外,應重點強調臨床常見病的超聲診斷原則及鑒別診斷。教學中應密切聯系生活及臨床實踐,多舉例,聯系疾病講解分析,如講到超聲檢查時,讓學生回憶以前體檢或到醫院做超聲檢查的經歷。這樣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也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超聲診斷學是聯系基礎醫學課程與臨床課程的匯合點,在超聲診斷學教學實踐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在學習超聲診斷學以后能夠迅速判斷患者是否適合進行超聲波檢查,以及選擇什么樣的影像檢查手段是最優的(比較影像學范疇),能夠理解超聲診斷報告的內容,從而及時準確地對疾病做出診斷。在每次授課結束前,授課教師應對本次授課及近期授課內容做簡要總結,突出了超聲診斷學的課堂教學重點,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何優化超聲診斷學的教學課程,合理安排超聲診斷學的講解內容,是一門需要長期練習的技巧。
二、加強對學生超聲診斷思維方法的培養
我國傳統教育注重對學生知識的傳授,卻忽視對學生動手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超聲診斷學是醫學中的形象思維學科,觀察超聲圖像時要有三維立體思維概念,改變學生單純的平面觀念,使其建立良好的立體思維習慣,對學好超聲診斷有重要意義。超聲檢查可以從不同方位和角度觀察病變的回聲強度(強回聲、等回聲還是低回聲)、形狀是否規則、最大直徑、病變的邊緣是否清晰以及鄰近組織器官的壓迫或浸潤情況。超聲診斷學教師在教學中應逐步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的思維習慣在日常學習和臨床工作中的重要性,使其較好地掌握利用超聲波分析診斷疾病的正確思維方法,提高學生的綜合診斷能力,如條件允許,可以將便攜式移動彩色超聲診斷儀(床頭彩超)帶進課堂直接應用于理論教學,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彩色超聲診斷儀(此方法也已被用于心電圖教學過程中),以增加學生對本課程的感性認識,此外,我校設有超聲診斷實驗室,擁有多臺教學用彩超,使學生都能上機操作,讓他們有親身的體驗和感受。
三、改進超聲診斷學教學的方法和手段,合理應用多媒體教學方法
超聲診斷學需要從觀察圖像來診斷疾病,傳統的教師講授利用板書、掛圖或繪圖的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學生覺得枯燥乏味,對一些內容難以理解,單純依靠死記硬背,遺忘較快,使學生在超聲診斷學的學習中總處于被動狀態。采用多媒體輔助超聲診斷學教學具有形象、動態、直觀、交互式等優點,可以真實形象、直觀具體地反映超聲波診斷的特點,為超聲診斷學教學提供了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是超聲診斷學目前最主要的教學手段,使傳統的超聲診斷學教學思想和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多媒體教學雖然已廣泛應用于超聲診斷學的課堂教學,但超聲診斷學多媒體教學中也應注意在幻燈制作上必須多下功夫,教學內容難度適中,重點突出,圖文并茂,背景和文字要對比鮮明(在超聲診斷學教學實踐中采用白底黑字效果較好),適量加入動畫、聲音或實際患者超聲診斷錄像,對超聲圖像加以講解、分析,可以極大提高超聲診斷學的教學效果。避免對超聲診斷學教學幻燈片的簡單復述,放映幻燈片過程中避免速度過快,講授時語速適當,講到重點時應放慢速度,給學生思考和記憶的時間,善于使用肢體語言(例如眼神、聲音和動作等)突出超聲診斷學的重點知識和內容,注意語音、語調的變化,最好在講授過程中能做到抑揚頓挫。超聲診斷學教學過程中應該合理使用多媒體教學,但是不能過分依賴,應根據超聲診斷學教學的需要和特點,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融入實物標本、教學模型等傳統教具,使超聲診斷學教學內容更加生動、直觀,激發學生對超聲診斷學的學習興趣,從而有效地實現突出超聲診斷學的教學重點,解決教學難點。利用聯想式、啟發式、探討式和回顧式等教學方法,把難懂的超聲診斷學概念、專業術語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便于學生課后復習記憶。有些重點部分,還可利用板書等傳統教學手段。必要時可采取PBL教學法或CBL教學法提高教學質量。注重激發培養學生對超聲診斷學的學習興趣和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盡量將復雜問題簡單化,有利于學生對超聲診斷學課程難點、重點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學生的自學和實際工作能力。
四、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加強師生溝通
超聲診斷學的教學需要有針對性,不能簡單地利用“填鴨式”教育完成超聲診斷學的教學任務,否則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醫學生的學習是長期持續的過程,并且應該持續終生。目前,一般醫學院校的教育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里將所有醫學知識全部傳授給學生(因為這是不現實,也是不可能的),支撐醫學生終身學習的是對醫學的興趣和自身的責任感與使命感,這也是每個醫學生學業、事業成功的關鍵和決定性因素。現代大學醫學教育學強調醫學生是醫學學習的主體,醫學生應具有較強的自我學習的能力,但是目前醫學院校的醫學生大多為“80后”、“90后”的獨生子女,以“90后”的獨生子女居多(對這一群體筆者并無偏見),但客觀上不少學生在自立方面比較薄弱,依賴性較強,自理能力較差,沒有正確的學習目的和端正的學習態度,不能客觀、全面地了解自己的知識需求和知識結構,缺乏對超聲診斷學的學習興趣和動力。為解決上述問題,超聲診斷學授課教師應積極主動改善教學方式、方法,向臨床醫學學生明確學習超聲診斷學的重要性、實用性和必要性,嚴格課堂紀律,激發學生對超聲診斷學的學習興趣。此外,超聲診斷學任課教師均為附屬醫院的超聲心電科醫生,而非學校專職教師,師生之間相處時間短,日常溝通較少,師生感情較為淡薄。因此,超聲診斷學授課教師應做好自我介紹,給出聯系方式(手機、固定電話、QQ號碼、微信和E-mail地址等),當學生在生活學習中遇有任何問題而不方便課堂提問的,均可向超聲診斷學授課教師咨詢或與教師討論,做到教學相長。
五、完善超聲診斷學的考核方式
題目:立題應簡明確切。通常20個字左右'最多不超過26個字為宜。應能準確的反映出論文的主要內容。
作者:一般論著不超過5人;綜述1人'審校不應超過2人。
摘要:250字左右'并按結構式摘要撰寫'即:
(1)目的:本項檢測或研究的出發點。(2)方法:所觀察或檢測的指標'如病人及對照組的數目、性別、年齡、病種'使用的儀器、探頭頻率以及采用的方法等。(3)結果:檢測或實驗方法得出的具體效果或指標'對比數據'最后結果'以及對上述各項的附加解釋。(4)結論:本項目的觀察、研究或檢測后的總結性的定論。
關鍵詞:凡有摘要的論文皆應標引關鍵詞。關鍵詞主要自文題中選取'不足時可自摘要或正文中選用。選自論文所研究的目的、對象和涉及的新技術等。(1)定義:可直接表達論文要點、中心內容和特征的詞。(2)用途:提供檢索窗口。(3)數量:3~10個'一般3個。(4)詞性:名詞或名詞性詞組、形容詞性。而代詞、介詞、冠詞、連詞、情態動詞等皆不能作為關鍵詞。(5)方式:按順序排列成關鍵詞索引。(6)要求:用規范化檢索語言'即主題詞。應查閱中國醫學科學院信息研究所編輯出版的《醫學主題詞注釋字順表》(Medical Subject Headings Annolated Alphabetic List.Me SHAAL)。當所用詞未查及時'可用同義詞、近意詞或關聯詞'并可配用有關的副主題詞'亦應查閱《Me SHAAL》副主題詞字順表〔1〕。
引言:應在250字之內。應概括簡明的敘述立題的理論依據'研究思路與基礎'國內外現狀'并應明確指出本研究的目標。
材料與方法(資料與方法):此部分是論文的基礎和關鍵。評價論文主要看材料和方法的可信度和確定結果的標準。應寫明病人、對照組、所用儀器種類、探頭頻率、檢測的方法、藥物名稱(不用商品名)、劑量等。
結果:此段是論文的核心部分。研究和檢測的最終目的'即所獲得的結果。此部分可分別用文字、圖表表示。可強調或摘要敘述本研究的主要發現。
結果應有充分的數據及對比性研究'最后結果應是科學的、合乎邏輯的'而不是作者自行判斷或推斷的。例如:應用B超診斷胎兒臍帶繞頸30例分析。在此文章中'僅有診斷多少例的所見及數據'而無最后的分娩證實'這樣的文章則欠科學性。
討論:是論文最重要的部分是反映文章水平高低的主要部分。應重點突出自己的新發現、新概念、新學說、新規律'及所作出的結論和觀點。對研究中所發現之不足處亦應說明'此外'可以提出設想或建議。
在書寫討論段時'應注意撰寫技巧'要簡明扼要、語言順暢、抓住重點、條理分明的表達出所要說明的主要問題'使讀者易懂'看后有收益'但要避免口語化。
(1)討論之重點是應有自己的某些獨到觀點和見解'并將之講深講透'切勿僅重復他人的或眾所周知的內容。如:超聲檢查法對人體無痛、無損傷、價格低廉……。(2)討論段與其他段相關聯'特別是結果段中的某些數據及最后的結果'用以進一步表明自己的觀點'但并不是結果中的數據又全盤搬到討論中'造成重復。(3)討論中切勿引用他人文獻過多'更不要寫成:本研究結果與×××和×××的結果一致或符合×××的結論。一來是將論著寫成了綜述'二來是僅說明自己是重復他人所作。(4)通常討論是文章中較長的一段'應突出重點'不要洋洋數百字'冗長的內容反而使該說明的問題模糊不清。此外'不要對某一問題尚未解釋清楚時'又另討論其他內容'使讀者費解不得要領。(5)用語盡量勿重復'如在前言或結果中已用過的語言'討論中最好不用或少用'更勿過多的使用“國內外未見報道、筆者、我們”等。
超聲醫學科研設計,基本與其他臨床學科的科研設計相同。通常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前瞻性,一類為回顧性。前者是既往初步作過或尚未作過的課題,作以預計性的研究,如研究一種新技術、新治療方法對臨床的診斷、治療價值如何, 其結果可有實際應用價值,也可得出相反的結論。而后者是將過去所做的工作給予回顧性的總結評價。目前采用前瞻性研究更具有新的實際意義。
在作前瞻性的課題研究時,首先要立題,而立題一定要新穎,最好通過查新,以確定待作的這項研究,他人是否作過,如果多人已作過并已有了明確結論,自己再作則僅是重復他人的項目而無新的意義。當然,在實際工作中發現了與前人不同的結果,此時為了進一步深入研究,仍可立題,其結果可能是一項重大突破或發明。立題后,繼之要對本課題作合理的設計,并且絕對要嚴謹。
在確定了具體的科研題目后,應按以下幾點去做并固定不變。
研究對象:要恒定。包括病人、對照健康人(志愿者),某種動物或其他。這個欄目中,對人體最好不用“實驗”兩字,對動物或其他類可用“實驗研究”。對所研究對象的年齡、性別、條件等應當一致且固定不變,特別在病人組與對照組間的性別、年齡要相當方可。
研究方法:要新穎。檢測和治療方法切勿全部重復他人所用的內容,并且應由專人、專機完成。例如技術熟練者與新參加工作者的技術條件不相同,其檢測的結果則會出現人為的差異。又如儀器性能相差過甚時,所作結論會有一定的差異,否則作出的結論均一致,其可信性則值得考慮。
檢測指標:要準確。選擇容易觀察和意義明確的客觀指標。如觀察胎兒臍帶繞頸的時間,最好在分娩前,若距分娩時間較長,則其結果之可信性就不如分娩前。
若使其科學性強,檢測的指標要有旁證,如檢測診斷冠脈狹窄最好有冠脈造影結果的對比。診斷腹部某臟器之惡性腫瘤則應有手術病理或針吸細胞學的證實。這些在科研設計時應安排好。
研究結果:要有科學性。要按科研設計的目的研究和觀察,得出結果以統計學的客觀數據為結論,作為本項課題研究的結果最佳。
統計方法:設立對照組:要條件相似。為使結果更具有說服力,應設對照組,通過實驗組與對照組的結果對比,分辨出處理因素與非處理因素對研究結果的差距。處理因素包括對病人的檢測、治療方法、劑量等,非處理因素包括社會、環境等。非處理因素在兩組均相對一致時,例如,兩組間的年齡、性別均一致,檢測時期亦相同,如同在某一季節內等,其得出的結果才具有較高的科學性。
隨機化:要客觀。隨機化即研究兩種不同檢測方法、治療方法、用藥方法等對檢測或治療結果的觀察。隨機化是保持實驗組與對照組相對均衡的方法,即應用抓鬮、抽簽等方式。這并非按主觀愿望挑選,而是被研究對象是從總體中隨機抽取的,即每個對象都有同樣的機會被抽到。
樣本量:要大。樣本量越大,其反映客觀的真實性越大。病例組與對照組樣本最好各在30例以上或再多些。如常見的病例在觀察藥物療效時,最好 100~200例或更多,對照組也應有50~80例或更多。如果某種新療法作鑒定性研究時,樣本量應超過200例。有時大樣本有一定困難,但應確保研究結果的科學性。樣本少時,要求:
(1)個體間差異不大;
(2)兩組間效應差異大(p<0.01)時;
(3)嚴格控制非處理因素;
(4)罕見或少見病例,例數可少到10例左右;
(5)特殊疾病可個案報道。
2、撰寫論文
將自己所做的各種研究,予以真實的、客觀的作一總結和評價。但不應同于一般的工作總結。撰寫時應重點突出、簡明扼要,文字通順、條理清楚、用詞得當、數據可靠。一般論著不超過3000字(含圖、表及參考文獻),短篇和個案500~1000字,綜述亦勿超過5000字為宜。
題目:立題應簡明確切。通常20個字左右,最多不超過26個字為宜。應能準確的反映出論文的主要內容。
作者:一般論著不超過5人;綜述1人,審校不應超過2人。
摘要:250字左右,并按結構式摘要撰寫,即:
(1)目的:本項檢測或研究的出發點。
(2)方法:所觀察或檢測的指標,如病人及對照組的數目、性別、年齡、病種,使用的儀器、探頭頻率以及采用的方法等。
(3)結果:檢測或實驗方法得出的具體效果或指標,對比數據,最后結果,以及對上述各項的附加解釋。
(4)結論:本項目的觀察、研究或檢測后的總結性的定論。
關鍵詞:凡有摘要的論文皆應標引關鍵詞。關鍵詞主要自文題中選取,不足時可自摘要或正文中選用。選自論文所研究的目的、對象和涉及的新技術等。
(1)定義:可直接表達論文要點、中心內容和特征的詞。
(2)用途:提供檢索窗口。
(3)數量:3~10個,一般3個。
(4)詞性:名詞或名詞性詞組、形容詞性。而代詞、介詞、冠詞、連詞、情態動詞等皆不能作為關鍵詞。
(5)方式:按順序排列成關鍵詞索引。
(6)要求:用規范化檢索語言,即主題詞。應查閱中國醫學科學院信息研究所編輯出版的《醫學主題詞注釋字順表》(Medical Subject Headings Annolated Alphabetic List.Me SHAAL)。當所用詞未查及時,可用同義詞、近意詞或關聯詞,并可配用有關的副主題詞,亦應查閱《Me SHAAL》副主題詞字順表〔1〕。
引言:應在250字之內。應概括簡明的敘述立題的理論依據,研究思路與基礎,國內外現狀,并應明確指出本研究的目標。
材料與方法(資料與方法):此部分是論文的基礎和關鍵。評價論文主要看材料和方法的可信度和確定結果的標準。應寫明病人、對照組、所用儀器種類、探頭頻率、檢測的方法、藥物名稱(不用商品名)、劑量等。
結果:此段是論文的核心部分。研究和檢測的最終目的,即所獲得的結果。此部分可分別用文字、圖表表示。可強調或摘要敘述本研究的主要發現。
結果應有充分的數據及對比性研究,最后結果應是科學的、合乎邏輯的,而不是作者自行判斷或推斷的。例如:應用B超診斷胎兒臍帶繞頸30例分析。在此文章中,僅有診斷多少例的所見及數據,而無最后的分娩證實,這樣的文章則欠科學性。
討論:是論文最重要的部分是反映文章水平高低的主要部分。應重點突出自己的新發現、新概念、新學說、新規律,及所作出的結論和觀點。對研究中所發現之不足處亦應說明,此外,可以提出設想或建議。
在書寫討論段時,應注意撰寫技巧,要簡明扼要、語言順暢、抓住重點、條理分明的表達出所要說明的主要問題,使讀者易懂,看后有收益,但要避免口語化。
(1)討論之重點是應有自己的某些獨到觀點和見解,并將之講深講透,切勿僅重復他人的或眾所周知的內容。如:超聲檢查法對人體無痛、無損傷、價格低廉……。
(2)討論段與其他段相關聯,特別是結果段中的某些數據及最后的結果,用以進一步表明自己的觀點,但并不是結果中的數據又全盤搬到討論中,造成重復。
(3)討論中切勿引用他人文獻過多,更不要寫成:本研究結果與×××和×××的結果一致或符合×××的結論。一來是將論著寫成了綜述,二來是僅說明自己是重復他人所作。
(4)通常討論是文章中較長的一段,應突出重點,不要洋洋數百字,冗長的內容反而使該說明的問題模糊不清。此外,不要對某一問題尚未解釋清楚時,又另討論其他內容,使讀者費解不得要領。
在作前瞻性的課題研究時'首先要立題'而立題一定要新穎'最好通過查新'以確定待作的這項研究'他人是否作過'如果多人已作過并已有了明確結論'自己再作則僅是重復他人的項目而無新的意義。當然'在實際工作中發現了與前人不同的結果'此時為了進一步深入研究'仍可立題'其結果可能是一項重大突破或發明。立題后'繼之要對本課題作合理的設計'并且絕對要嚴謹。
在確定了具體的科研題目后'應按以下幾點去做并固定不變。
研究對象:要恒定。包括病人、對照健康人(志愿者)'某種動物或其他。這個欄目中'對人體最好不用“實驗”兩字'對動物或其他類可用“實驗研究”。對所研究對象的年齡、性別、條件等應當一致且固定不變'特別在病人組與對照組間的性別、年齡要相當方可。
研究方法:要新穎。檢測和治療方法切勿全部重復他人所用的內容'并且應由專人、專機完成。例如技術熟練者與新參加工作者的技術條件不相同'其檢測的結果則會出現人為的差異。又如儀器性能相差過甚時'所作結論會有一定的差異'否則作出的結論均一致'其可信性則值得考慮。
檢測指標:要準確。選擇容易觀察和意義明確的客觀指標。如觀察胎兒臍帶繞頸的時間'最好在分娩前'若距分娩時間較長'則其結果之可信性就不如分娩前。
若使其科學性強'檢測的指標要有旁證'如檢測診斷冠脈狹窄最好有冠脈造影結果的對比。診斷腹部某臟器之惡性腫瘤則應有手術病理或針吸細胞學的證實。這些在科研設計時應安排好。
研究結果:要有科學性。要按科研設計的目的研究和觀察'得出結果以統計學的客觀數據為結論'作為本項課題研究的結果最佳。
統計方法:設立對照組:要條件相似。為使結果更具有說服力'應設對照組'通過實驗組與對照組的結果對比'分辨出處理因素與非處理因素對研究結果的差距。處理因素包括對病人的檢測、治療方法、劑量等'非處理因素包括社會、環境等。非處理因素在兩組均相對一致時'例如'兩組間的年齡、性別均一致'檢測時期亦相同'如同在某一季節內等'其得出的結果才具有較高的科學性。
隨機化:要客觀。隨機化即研究兩種不同檢測方法、治療方法、用藥方法等對檢測或治療結果的觀察。隨機化是保持實驗組與對照組相對均衡的方法'即應用抓鬮、抽簽等方式。這并非按主觀愿望挑選'而是被研究對象是從總體中隨機抽取的'即每個對象都有同樣的機會被抽到。
樣本量:要大。樣本量越大'其反映客觀的真實性越大。病例組與對照組樣本最好各在30例以上或再多些。如常見的病例在觀察藥物療效時'最好100~200例或更多'對照組也應有50~80例或更多。如果某種新療法作鑒定性研究時'樣本量應超過200例。有時大樣本有一定困難'但應確保研究結果的科學性。樣本少時'要求:
(1)個體間差異不大;
(2)兩組間效應差異大(p<0.01)時;
(3)嚴格控制非處理因素;
(4)罕見或少見病例'例數可少到10例左右;
(5)特殊疾病可個案報道。
2、撰寫論文將自己所做的各種研究'予以真實的、客觀的作一總結和評價。但不應同于一般的工作總結。撰寫時應重點突出、簡明扼要'文字通順、條理清楚、用詞得當、數據可靠。一般論著不超過3000字(含圖、表及參考文獻)'短篇和個案500~1000字'綜述亦勿超過5000字為宜。
題目:立題應簡明確切。通常20個字左右'最多不超過26個字為宜。應能準確的反映出論文的主要內容。
作者:一般論著不超過5人;綜述1人'審校不應超過2人。
摘要:250字左右'并按結構式摘要撰寫'即:
(1)目的:本項檢測或研究的出發點。
(2)方法:所觀察或檢測的指標'如病人及對照組的數目、性別、年齡、病種'使用的儀器、探頭頻率以及采用的方法等。
(3)結果:檢測或實驗方法得出的具體效果或指標'對比數據'最后結果'以及對上述各項的附加解釋。
(4)結論:本項目的觀察、研究或檢測后的總結性的定論。
關鍵詞:凡有摘要的論文皆應標引關鍵詞。關鍵詞主要自文題中選取'不足時可自摘要或正文中選用。選自論文所研究的目的、對象和涉及的新技術等。
(1)定義:可直接表達論文要點、中心內容和特征的詞。
(2)用途:提供檢索窗口。
(3)數量:3~10個'一般3個。
(4)詞性:名詞或名詞性詞組、形容詞性。而代詞、介詞、冠詞、連詞、情態動詞等皆不能作為關鍵詞。
(5)方式:按順序排列成關鍵詞索引。
(6)要求:用規范化檢索語言'即主題詞。應查閱中國醫學科學院信息研究所編輯出版的《醫學主題詞注釋字順表》(Medical Subject Headings Annolated Alphabetic List.Me SHAAL)。當所用詞未查及時'可用同義詞、近意詞或關聯詞'并可配用有關的副主題詞'亦應查閱《Me SHAAL》副主題詞字順表〔1〕。
引言:應在250字之內。應概括簡明的敘述立題的理論依據'研究思路與基礎'國內外現狀'并應明確指出本研究的目標。
材料與方法(資料與方法):此部分是論文的基礎和關鍵。評價論文主要看材料和方法的可信度和確定結果的標準。應寫明病人、對照組、所用儀器種類、探頭頻率、檢測的方法、藥物名稱(不用商品名)、劑量等。
結果:此段是論文的核心部分。研究和檢測的最終目的'即所獲得的結果。此部分可分別用文字、圖表表示。可強調或摘要敘述本研究的主要發現。
結果應有充分的數據及對比性研究'最后結果應是科學的、合乎邏輯的'而不是作者自行判斷或推斷的。例如:應用B超診斷胎兒臍帶繞頸30例分析。在此文章中'僅有診斷多少例的所見及數據'而無最后的分娩證實'這樣的文章則欠科學性。
討論:是論文最重要的部分是反映文章水平高低的主要部分。應重點突出自己的新發現、新概念、新學說、新規律'及所作出的結論和觀點。對研究中所發現之不足處亦應說明'此外'可以提出設想或建議。
在書寫討論段時'應注意撰寫技巧'要簡明扼要、語言順暢、抓住重點、條理分明的表達出所要說明的主要問題'使讀者易懂'看后有收益'但要避免口語化。
(1)討論之重點是應有自己的某些獨到觀點和見解'并將之講深講透'切勿僅重復他人的或眾所周知的內容。如:超聲檢查法對人體無痛、無損傷、價格低廉……。
(2)討論段與其他段相關聯'特別是結果段中的某些數據及最后的結果'用以進一步表明自己的觀點'但并不是結果中的數據又全盤搬到討論中'造成重復。
(3)討論中切勿引用他人文獻過多'更不要寫成:本研究結果與×××和×××的結果一致或符合×××的結論。一來是將論著寫成了綜述'二來是僅說明自己是重復他人所作。
(4)通常討論是文章中較長的一段'應突出重點'不要洋洋數百字'冗長的內容反而使該說明的問題模糊不清。此外'不要對某一問題尚未解釋清楚時'又另討論其他內容'使讀者費解不得要領。
南方日報訊 (記者/鄧圣耀)昨日,記者接到報料,3月1日東莞市衛生局受省衛生廳指派,成立調查組進駐東莞市中醫院,就該院超聲室醫生林家東申報高級職稱醫學論文造假一事進行調查,短時間突擊約談了數名該院醫務人員。
記者來到東莞市中醫院,在超聲室,看見林家東的辦公室大門緊閉。醫院工作人員稱其昨晚值過夜班,今天輪班休息。但有工作人員稱下午3點左右見其來過醫院一趟,不久便離開。
記者致電該院人事科,工作人員稱上級部門剛介入調查,事件尚不明朗。
據一位內部人士確認,前日下午超聲室醫務人員確實被衛生局約談,調查焦點在于林家東所作的兩篇論文《超聲造影在肝癌射頻消融治療前后的應用價值》和《超聲造影在肝動脈栓塞化療聯合經皮微波凝固治療大肝癌中的價值》。該人士稱,兩篇論文被認為具有作假嫌疑,可能與東莞市中醫院并不具備超生造影儀器有關。
論文關鍵詞:卒中后腦心綜合征
腦心綜合征又稱腦源性心臟損害,指并發于各種腦部病變(卒中、癲癎、外傷頭部手術等)的心臟損害,其主要臨床表現包括心電圖(ECG)復極改變,心律失常,血漿心肌酶活性升高以及心功能障礙等,嚴重者可發生猝死。
腦卒中患者常出現心臟損害,腦卒中后常見的死亡原因之一來自于心臟事件,包括心律失常或心室復極改變,使易損期增加,而在易損期出現的早搏更可能導致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或室顫,這可能是卒中患者發病后最初1個月內易發生猝死的主要原因。心律失常常影響心臟功能,降低腦灌注,減少腦血流,進而加重腦原發病變,影響患者預后。因此,研究腦卒中后腦心綜合征的發病機制及防治措施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1 臨床特征
1.1 心電圖復極改變 心電圖復極改變是腦卒中患者最常見的心臟異常。最近,Khechinashvile等(1)對來自29個研究包括1844例心電圖改變研究作一系統回顧,結果發現76%蛛網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出現ECG 異常,與既往是否存在心臟疾病無關,提示其ECG改變由SAH直接導致。在腦出血及腦梗死患者中出現的 ECG 異常可能不是特異性的,而很可能與患者卒中發病以前存在冠狀動脈疾病(包括無癥狀性)有關。鑒別卒中后的心電圖異常是由卒中直接產生還是因為同時伴隨有心臟疾病非常重要醫學論文,若誤認由心肌缺血所致的ECG異常為由腦病變產生,可能導致不必的甚至有危險的干預,如甘露醇脫水治療加重心臟負擔,而由腦部病變所致的ECG 缺血樣改變被誤認為心肌缺血所致,則可能影響對卒中的治療,包括運動和康復的延遲及SAH的手術治療。這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解決。
1.2 心臟損害的生化指標變化 反映卒中相關心臟損害的生化指標包括CK、CK-MB、LDH及cTnI較對照組均明顯增高,正常情況下,CK、LDH不能透過血腦屏障,卒中后由于神經細胞、腦毛細血管內皮細胞變性壞死以及血清心肌酶的增高,另一方面,發生卒中時導致支配心臟的的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引起兒茶酚胺在心臟內積累,使心肌受損,也可造成心肌酶增高。研究發現島葉梗死組較非島葉組更易出現心肌酶的增高,而cTnI明顯增高,而Mb卻未增高。提示急性期腦梗死患者梗死部位對心肌酶影響較大。島葉梗死使位于島葉的控制心臟活動的中樞及與島葉皮層存在自主神經聯系的神經結構都發生損害,其血漿去甲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素均明顯的增高。Barber等研究證實了:在急性腦梗死患者中,血清肌蛋白1的增高與腎上腺激素的增高有密切關系。
2 超聲心動圖改變特點 超聲心動圖提示急性期腦梗死更易發生左房內徑增大,但由于梗死患者均在發病一周內檢查超聲心動圖,而患者的左房內徑增大不可能于一周內發生,因而我們認為左房內徑增大可能在腦梗死發生之前就存在。
3 病理學表現 Greenhoot及 Manning對死于SAH的患者進行尸檢,沒有發現任何急性心肌梗死和冠狀動脈血栓的證據,但發現“肌細胞溶解”的病理改變,主要為心肌灶性溶解、肌原纖維變性、散在的出血點,伴有單核細胞浸潤及脂色素沉積等。動物實驗研究發現,通過增加交感神經的活動或注入過量兒茶酚胺可出現極其相似的心肌病理改變,而β阻滯藥或其他交感神經阻滯藥可阻止這種變化。有趣的是這些變化主要集中在心內神經末梢而非血管分布,離心內神經末梢越遠病變越輕,而在離這些神經末梢2~4mm處通常完全正常,提示卒中后的心臟改變為神經源性核心期刊目錄。
4 腦心綜合征的發生機制 卒中后心臟損害的機制目前并不清楚,一些證據支持在大腦中動脈支配區域內存在“心臟的皮質節律控制位點”的假說,此區域若發生血管性損害,將失去抑制性調節而導致交感神經緊張度增加。神經解剖學和電生理學顯示,島葉是心血管和自主神經功能調節的高級中樞,島葉刺激可引起心率、血壓、心功能及自主神經功能紊亂。事實上,島葉對心臟的自主調節存在偏側性,交感活動主要由右側島葉調節,而副交感活動主要由左側島葉調節,一些研究已證實累及島葉的卒中較其他部位更容易發生心律失常。此外,島葉和邊緣系統、下丘腦、杏仁核及其他涉及自主神經控制的區域有著廣泛的直接或交叉的聯系。目前推測,介導卒中后心臟損害效應的部位可能即起源于或路徑以上區域。
腦源性心臟損害的周圍機制也證實了卒中患者交感和副交感活性的不平衡,包括交感神經活性的增加醫學論文,腎上腺髓質兒茶酚胺分泌增加和副交感神經活性降低等。最近的證據表明,支配心臟的自主神經也存在不對稱分布,交感神經的分布主要影響室性心肌的活動,而副交感神經分布突出影響竇房結和房室結,右側迷走神經主要影響竇房結,左側迷走神經主要影響房室結。此外,左側頸胸神經節或左側交感活動較右側有較強的促進心臟心律失常的潛力。
Samuels(1987)提出了卒中后腦源性心臟損害由“交感超載”導致的假說。認為腦卒中等中樞神經損傷后,自主神經功能發生紊亂,交感神經末梢兒茶酚胺大量釋放,通過激活Ca2+使心臟肌纖維異常收縮,導致心電圖改變。若兒茶酚胺釋放過多及/或心肌持續缺血(心肌長時間收縮所致)后又發生再灌注,則自由基釋放,心肌再灌注損傷,最終導致細胞死亡。
5診斷 卒中并發心電圖復極改變常見于前外側壁和下側壁導聯,可通過心電圖常規12導聯心電圖檢查發現。心律失常則可通過新持續監護或Holter心電圖檢查發現。需要強調的是應進行多次或連續的心電圖檢查,可提高發現心電圖異常的機會,另一方面又可能發現既往合并和未合并有心臟疾病的卒中患者之間的ECG之間的區別,提高預測危險性的準確性。超聲心動圖檢查有助于發現心肌損害的嚴重性。此外,可通過HRV分析來評價腦卒中患者心臟自主神經的功能狀態,及時識別發生猝死的危險性。
6展望 由于腦心綜合征是卒中后猝死的重要原因,其危險性應引起臨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視。今后應進步研究卒中后腦心綜合征的病理生理機制,診斷和預測腦心綜合征嚴重程度和特異性指標,對FNS改善HRV的防治作用值得在高危人群得到進一步的證明。
參考文獻
【1】Khechinashvili G,Asplund.K Electrocardiographicchanges in patients with stroke;a systernatic review.Cerebrovasc Dis,2002,1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