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7 11:11:20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跨文化教育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一、交際環境、跨文化交際概念
交際(communication)一詞來源于拉丁語eommonis一詞,commonis是common的意思。它是一個動態多變的編譯碼過程,當交際者依附于言語或非言語符號時,就產生了交際。有效的交際只有在發出信號的人和接受信息的人共享統一或相近的語碼的系統的情況下才能實現,也就是說交往雙方使用同一種語言說話。但是因為交際行為是社會行為,它必然發生在社會之中,它受制于文化、心理等多種因素,并受交際環境(社會環境)的影響和制約,所以只共享同一語言系統還不夠,交際雙方對其他相關因素的理解和掌握也十分必要。交際環境分廣義和狹義兩種,義的交際環境指交際的現場環境和國家、時代、民族、文化等大背景以及目的、對象、內容、時間、地點等近的語外環境,狹義的交際環境指上下文。交際環境對語言運用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規定了言語的含義;規定了言語的表達方式,如語氣、口氣、詞語色彩等;有助于突出語言表達效果。說話者如果不注意交際環境,話語就不會協調,難以達到交際效果。
跨文化交際指的是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所發生的相互作用。從心理學角度講,信息的編碼、譯碼是由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進行的交際就是跨文化交際。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交際雙方都有一種強烈的愿望:希望交際或溝通成功。但愿望和現實是有距離的。《中外文化差異與經貿合作》一書的作者唐菊裳認為:在跨文化的交際過程中,交流比語言的范圍更廣,它涉及到參與交流者的文化背景問題,而文化背景的范圍又是十分寬廣和復雜的,大至人們的世界觀、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小至人們的言談舉止、風俗習慣都是文化背景的重要內容,都會影響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
在這種條件下,有時即使同一種行為,不同文化環境中人們對于它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比如在電影《刮痧》中,小丹尼斯鬧肚發燒,在家的爺爺因為看不懂藥品上的英文說明,便用中國民間流傳的刮痧療法給丹尼斯治病。但是第二天爺爺不幸出事,而這時小丹尼的頭被嗑破,父親許大同送小丹尼斯去醫院急診。認真的美國大夫在給孩子做全面檢查的時候,發現了孩子后背刮痧時留下的紫痕,以為孩子是受到了虐待,直接打電話報了警。兒童福利院更是認定許大同有暴力傾向,在醫院當場禁止大同夫婦接近兒子,并試圖以法律手段剝奪其對孩子的監護權。又比如,在電視劇《迷失洛杉磯》中,孫子旺在Peter家照看他的“孫子”,小孩玩的皮球滾到了一片草地上,孫子旺就跑過去撿球。誰知競跑到了鄰居家的草地上。鄰居卻認為他不經允許進入到自家草地,嚴重侵犯了自己隱私權,感到非常憤怒差一點起訴孫子旺,后來經過調節而幸免于一件官司。而孫子旺卻感到委屈不理解,認為自己就是為了撿一個球而踩到了他的草地而已。這兩次失敗的跨文化交際事件說明:交際是一個雙向過程,交際雙方必須結合交際環境,才能對對方的行為或語言作出適當的評價和反應。
二、交際環境、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學的關系
交際環境、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學三者緊密聯系,相互影響又相互促進。語言是社會交際的一種工具,交際環境(社會文化知識)是構成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不同文化中交際有依賴于它所處的交際環境。這里所說的交際環境包括寬泛的交際環境和具體的交際環境:寬泛的交際環境指的是文化、民族心理、物理(城市建筑和所處環境)等各方面因素;具體的交際環境指的是交際情景、角色關系、人際關系等因素。這些環境因素影響著跨文化交際雙方的交際質量,為避免跨文化交際中出現故障,交際雙方必須具備上述社會知識;反過來,隨著世界全球化進程的深入,世界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廣泛開展,人們對于交際環境認識愈來愈深刻,人們對于交際環境的差異的敏感性和寬容性也隨之增加,所以在跨文化交際中所表現出來的交際策略也日益靈活。外語教學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知識文化,二是交際文化。外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使不僅學生是掌握知識文化,.而且又要掌握交際文化,即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為最終目的。因此,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應當從文化的角度去教語言,并作為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用圖1來表示三者的關系如下:
由此看出,交際環境、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學密不可分。交際環境影響著跨文化交際的效果,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發現交際故障并能及時補救的能力)的提高得益于對交際環境的認識。交際是雙向的過程,只有具有交際對方的背景知識,才有可能達到交際的目的。所以外語教學應與交際環境(社會知識)相結合,把交際環境(社會知識)作為外語教學的必要組成部分。外語教學中應重視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已經成為外語界的共識。現階段高職高專“夠用”原則和“用為主、應用為目的”的教學目標要求:外語教學要突出外語的實用性,著力培養學生的外語實際運用能力和涉外交際能力,突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但是也有人認為,要實現跨文化交際,只要很好地掌握交往對方的語言就行。筆者以為這有失偏頗。由于交際雙方對文化環境或情景因素缺乏共識,或是由于雙方在這兩方面存在差異,也就是說,交際雙方缺乏有效的交際環境,因而在交際時可能出現諸如政治、文化、宗教等各種各樣的問題和障礙,從而導致跨文化交際的失敗。因此,跨文化交際必須依賴交際環境。 三、注重交際環境、跨文化交際。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
在外語教學中,必須注重交際環境、跨文化交際和外語教學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查清造成語言表面形態差異的深層原因,從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能力。
(一)利用課堂,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內容,注重英語國家文化的導入
利用課堂,創設交際環境。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一方面充分利用課本知識和練習,掌握語言知識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相關英語國家文化、習俗知識的介紹。比如在講解雪萊的名詩OdetotheWestWind中,這時就要比較theWestWind(西風)和漢語中“東風”之意。這要從中國和西方國家所處地理環境說起:中國西面環山,東部臨海,從那吹來的和風叫東風,東風象征新的生機和希望,它在中國文化中代表著“warm”和“hope”。而“西風(thewestwind)”往往給人以凄涼、憂傷的感覺;但英語國家(英國)西臨大西洋,東接歐洲大陸,所處地帶為海洋性氣候帶來自大西洋的“西風(thewestwind)”是溫和逸人的。所以這些國家對它的理解與中國人對“東風(theeastwind)”的理解亦如出一轍。這樣分析不僅使學生獲得了交際必須的語言基礎知識,并且逐步認識中西方文化差異,從而培養跨文化意識。另一方面應盡可能多地開展交際活動,讓學生扮演角色,進行日常的英語交際活動,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體會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從而增加跨文化交際的敏感性和文化差異的寬容性。如講到大學英語精讀(TheSampler)一文中,在介紹完中國的春節sprigFestival和西方的(Christmsa)之后,讓學生分角色扮演文中的人物,通過這種活潑的教學形式,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
(二)拓寬閱讀面,掌握閱讀方法
學生畢業后能夠到國外并生活在當地的畢竟是少數,大部分都要留在國內,他們了解英美社會主要靠間接地閱讀有關資料。學習者可以在平時有意拓寬閱讀面,閱讀一些外國文學作品和報刊等。然而關鍵在于如何閱讀。如果讀文學作品只是為了了解故事情節,閱讀報刊只是了解國外一些新聞動態,那就所得甚少了。改變這種狀態需要師生兩方面的努力:從教師方面來說,要引導學生在讀文學作品、報刊時留心和積累文化背景、社會習俗、社會關系等方面的材料;從學生方面來說,在閱讀原版外國材料時,應從作者所在國家人們的思維模式人手,有意識地注意了解跨文化交際知識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并注意收集有關材料。
(三)舉辦各種英語活動,創設“準交際環境”
如邀請外國朋友或外教舉辦英語講座,介紹國外風俗文化,特別是其中與中國不同的文化習俗;舉行英語演講比賽、英語小品比賽、圣誕晚會等活動;舉辦國外節日(圣誕節、萬圣節)讓親身學生感受國外文化,增強跨文化意識。
(四)培養學生實際社會生活的跨文化意識和交際能力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工作也逐漸涉人與外國交往的范圍。因此,外語教學中不僅要傳授給學生書本上的語言基礎知識,也要涉及實際生活,如文秘、醫學等方面內容。教師要注重英語的實用性,有針對性地對學生講解這方面的知識。教師可以先通過案例講解,讓學生分組討論并寫出報告,然后根據所學內容,設置具體社會交際場景。比如講解Myifrstjob時,為學生提供英語求職信的格式,并讓學生模擬寫出英語求職信,最后模擬求職場合,告訴學生在接受外國(特別是美國)老板的面試時,要直截了當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要求。一向被國人推崇的拐彎抹角式的提問方式,往往會使對方覺得你不夠誠實。
1.不同社會風俗和禮儀對高校英語跨文化教育的影響
社會習俗在英語學習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能影響人們的言語和行動。對于不同的社會風俗,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將有不同的表達。與人交談時,對于年齡和薪水等方面的隱私中國人與西方人是有差別的。中國人會問別人的年齡、收入、婚姻狀況等,來表達對對方的關心。西方人通常認為這樣的問題會暴露他們自己的隱私,這些問題使西方人感到不舒服。對待時間這個問題,中西方也有不同的觀點。西方人比較注重時間觀念,他們認為這是對別人的尊重,這是一種生活態度。然而,這并不意味著中國人不守時,這只是一種生活方式。中國人大多認為應該給別人做充分準備的時間,可以原諒別人遲到幾分鐘。在與人交流的過程中,西方人喜歡看別人,因為他們認為這是一種尊重和眼神的交流。然而,作為一個中國女孩,并不習慣長時間看著別人的眼睛,與他人交談時,當別人盯著自己看時會感到不自在。中國人的熱情好客聞名于世。當一個朋友來家里做客,主人做很多好吃的食物,將有助于他們感情的加深。所以當外國人來到中國,如果主人沒有意識到中國和西方國家之間的差異,會說“多吃點”。主人甚至給客人盛相對較多的飯,使外國人感覺尷尬。對于西方國家的人來說,當客人來家里吃飯,主人通常會說“Helpyourself”,希望客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因此,在英語教學中還要適時地向學生介紹文化背景知識,掃清由于中西文化差異帶來的障礙,幫助學生理解深層的文化內涵。
2.不同價值觀和道德標準對高校英語跨文化教育的影響
大家都知道,謙虛在中國是傳統美德,即使知道自己是優秀的,但在別人贊揚自己時,也要說:“你過獎了。”當別人贊美西方人時,他們會說“謝謝”。中國人提倡謙虛而西方人更喜歡自信。對于西方人來說,他們認為這是一種確認和尊重他人,而對于中國人而言,他們認為應該保持謙虛。在英語學習中,教師表揚學生并要求同學們為他鼓掌,學生會感到害羞,然后教師希望學生不要驕傲而加倍努力。這體現了“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的思想。但在說英語的國家,學生從來不會隱藏他們的自信和快樂。人們會說“congratulation”來代表他們的祝愿。中國人崇尚集體主義,而西方人崇尚個人主義,所以不同的價值觀必然影響英語學習觀念。西方的獨立意識強,每個人的生存方式和平等取決于自己的能力,個人的利益是第一位的,不關心其他人的事務。而中國人推崇集體主義,關注自己的利益,又滿足他人的利益。所以在西方國家,人們更加關注自身利益,父母和教師不會給學生太多的干擾。在中國,教師要先教學生愛祖國,愛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最后是自己。中國的孩子總是會說“我愛我的國家,我愛我的父母”。在中國有一句話:團結就是力量。然而很少有講英語的人有這樣的想法。針對這些現象,教師要引導學生以外語為工具,對異文化進行探究,以達到對異文化更深的了解。隨著外語水平的提高,跨文化教育的深入,人們將更好地理解文化的多元性,逐漸對異文化采取平等、開放的態度。在大學里,英語教學的課時非常有限,但學生在課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時間,因此不能僅僅依靠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來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廣泛閱讀西方英語文學作品、報紙雜志和時事評論等材料,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電影、投影儀、互聯網等)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加強高校英語跨文化教育的途徑
1.提高英語教師的跨文化教學意識和教學質量
教師作為跨文化教育中的主導因素,應努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如果教師具有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他們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實現跨文化的培養教育目標。由于教師的跨文化教育意識較弱,缺乏一定的跨文化價值觀,因此教師除了應當具備專業知識素養外,還應具備跨文化教育的基本文化素養和技能。從事高校跨文化教育的教師應該加強對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地理知識的學習。通過對比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了解其他文化的形成與發展,了解東方與西方世界之間的差異,以幫助教師認識和了解外國文化和多元文化,開闊跨文化視野。在教育和學習過程中,要強調培養文化意識,增強解決文化多樣性問題的專業技能,加強跨文化意識和教育心理學研究。跨文化教育、跨文化比較等方面的學習也需得到相應的加強。在課堂中,教師要促進學生的學習,提高欣賞文化多樣性的能力,并幫助他們建立處理文化差異的能力。教師文化視野的擴大,能幫助學生形成公平的文化意識和世界觀。在語言和文化的密切結合中,教師可幫助學生體驗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實現跨文化交際的目的。此外,英語教師也應該豐富英語語言學的基礎知識,掌握大量如教育學、心理語言學、社會語言學等學科的相關理論。他們應善于認識和了解英語學習規則,學習新的教育理論、思想和觀點,選擇和使用的教學方法應符合語言學習規律。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應該知道在外語教學史上的一些關鍵的教育學學派,適當借鑒前人的一些外語教學經驗,了解教學改革的新趨勢,以便他們能找到適合的教學方法,在外語教學中達到跨文化教育的要求。
2.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跨文化學習態度
如何讓學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是提高英語教學效果的一個關鍵。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語言和文化的比較,教師應明智地看待文化差異。一方面,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情境使學生能夠真正體驗到文化的差異;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閱讀書籍或雜志、實踐交流,來體驗到文化的多樣性。根據文化語言學的相關理論和方法,教師可以研究不同文化并且在跨文化教學中運用相關理論。教師應努力將教學重點從教師“教”轉向學生“學”不能只傳授知識,要從主題、文化研究的范圍和方法等方面引導學生。他們可以定義跨文化交際的類型和范圍,幫助學生學習語言表達的話語和通過話語內容學習文化。教師應鼓勵學生培養文化平等和語言平等觀念。在文化研究中,教師應克服文化偏見,消除從自己的價值觀出發的限制。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文化策略和訓練文化策略的機會。跨文化教育應貫穿于英語教學的全過程,通過文化內涵的繼承來體現,教師要發展各種教法,將跨文化教育貫穿于閱讀、口語、語法和詞匯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擴大文化教育的內涵和外延,把整個英語教學看作是一種文化;可以改變一些舊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改變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和課堂教學模式,使教師和學生均擴大他們的思維方式。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內容不應局限于英語國家文化。跨文化意識有著非常豐富的內容。它要求人們認識到從全球的角度考慮問題。它包括英語國家的文化以及非英語國家的文化,從而了解整個世界。因此,教師應幫助學生在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時有一個開放的心態,鼓勵他們把英語作為語言工具來認識世界,形成全球和國際意識。
三、結語
面對社會發展中對技能型人才的不斷需求,完善高職英語教學,結合跨文化語境教學方法,完善教學效果,使我國高職院校英語教學質量得以提升,將有助于學生畢業后的就業發展。當前,可以在跨文化語境教學中開設英美文化課,對英美國家的歷史發展以及深厚的文化知識進行講解,進而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跨文化英語交際能能力。
2跨文化語境教學在高職英語教育中的重要性
2.1強化高職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
在高職學生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合理的運用跨文化語境教學,將能夠有效的對學生的英語語言用能力以及交際技巧進行鍛煉。通過不斷的傳授英語教學知識,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達到能夠運用英語語言交際溝通的能力。所以,教師在教學時必須摒棄傳統授課方式,將學生作為主體,引導學生了解英語語言文化內涵,使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不斷提升。
2.2提高學生對國外文化的理解水平
不同的生存環境使各個國家具有了獨特的文化傳承歷史,最終導致其在文化、風俗、歷史背景等方面與我們出現了較大的差別。所以,在鼓勵學生學習英語文化之前,應該使其了解國外發展的歷史文化以及歷史背景,進而提高其對英語語言的理解及掌控能力。通過跨文化語境教學的實施,將是有效提升學生對英語文化理解的重要手段。
2.3為學生培養正確的審視英語國家文化的態度
沒一個國家的興起時間不同、發展背景不同,所以他們各自都具有不同的優缺點。英語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通過跨文化語境教學為學生建立對英語國家正確的態度,使其能夠客觀合理的評價每個國家的優缺點,接納每個國家的文化發展差異。通過取其精華、去其糟糠的方式融合外國發展文化,才能夠進一步提高學生對英語的理解能力以及自身的文化造詣。
2.4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行培養
通過采取跨文化語境教學手段,可以使學生有效了解英語語言的重要性并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該教學方法還能夠不斷的激發學生對英語語言的學習興趣,使其不斷的通過自我收集信息的方式自主進行學習。所以,教師在發揮主導作用的同時還應該積極的引導學生正確的獲取資料,糾正學生錯誤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掌握并理解英語語言的內涵,進而提升對英語的掌握及應用能力。
3在高職英語教學中跨文化語境的實現
3.1將具有針對性、突出性的國外語境詞匯及句式進行分析
國外英語語言文化具有自身的特點,所以通過對國外語境的詞匯以及重點句式進行分析、比較,將有助于高職英語的教學。通過實際分析可以發現,國外英語語言在交際時都具有特定的背景,對于問路、答謝等都具有常見的幾種表達方式。所以在現代教學過程中可以對這類句式進行拆解分析,提高學生對其的理解能力,強化學生對跨文化語境的掌控力度。
3.2對過國內外相同含義的語言進行英語教學
由于各國文化發展以及歷史文化背景存在差異,但是對相同事物的表達依舊存在通性。所以在進行高職英語教學的時候,介意對英漢句意相同或者接近的例句進行重點的分析對比,將其中所蘊含的規律找到,并對他們進行總結歸納,讓學生消化吸收,進而提升其理解運用能力。作為現代的語言交流工具,不論是漢語還是英語實際上都是具有通性的。雖然漢語與英語具有語言通性,但是在表達中依舊存在差異。所以在教學時教師應該摸清兩者的差異以及通性,經過詳細分析后進行講解,使學生對漢語與英語之間的獨特性能夠得到充分的認識。通過對兩種語言的對比研究,可以有效的展現出跨文化語境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意義,并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許以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3通過賞析外國經典電影的方式提高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的認知理解
在進行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中引入英美國家經典電影,有助于學生了解英美國家的發展歷史及文化背景。因此,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教師對學生進行跨文化語境知識教學時,多是采用觀摩國外經典影片作品的方式進行教學,以起到潛移默化學習英語的作用。同時讓學生觀看《成長的煩惱》及《老友記》等經典英語電視劇,從而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跨文化語境教學的重要意義。通過平這種舒適的環境有助于激勵學生學習英語,加深對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的理解及認知。
3.4邀請著名外籍教師來校授課
跨文化語境英語教學作為當代高職英語教學教學的新思路、新方法,近年來,來我國任教的外籍教師日益增多,高職院校可以通過聘請著名院校的外籍教師,利用外教資源,提倡學生和外籍教師進行積極交流。除此之外,高職院校還可定期舉行高職院校之間外籍教師聯合舉辦的跨文化講座,具體的講座內容由英美國家之間的文化知識差異、英語學習方法、技巧以及風土人情、跨文化交際等等此外。另外,學生可以在外教幫助之下,運用英語展開一些專題研究。
4結語
關鍵詞:全球化;多元文化教育;跨文化教育
目前,全球化以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席卷整個世界。始于經濟的全球化現象,也涉及政治、文化和教育等領域。多元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是文化交流的兩種特殊現象,在全球化背景下被賦予了新的涵義。實施多元文化教育與跨文化教育是世界教育發展的趨勢,成為多數國家的一項重要的教育政策。
一、多元文化教育與跨文化教育的關系
多元文化教育以多元文化主義為主要理論基礎,主張鼓勵學生多元學習,放棄偏見,學習來自各個不同族群、階層的知識與價值,主張以相互尊重與容忍的態度來面對因為不同性別、種族、階級、宗教、地區因素所造成的差異,主張在種族、階級、性別與地域等方面要去中心化。跨文化教育是指跨越本民族、跨越本國家,對其他民族、國家的文化進行學習和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他國、他民族,以促進國家與國家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
從發達國家的教育實踐看,多元文化教育與跨文化教育在目的、基礎、背景等方面具有很多共同點,但二者并非同一概念,主要區別有:
1.立足點不同。多元文化立足于他民族學習本民族或本國的傳統文化;跨文化教育是立足于本民族或本國文化而學習他民族的文化。
2.具體目標不同。多元文化教育是為了使少數民族學生或移民學生享有平等的教育機會,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并適應他民族的文化而更好地生存;跨文化教育的目的是更好地理解他國或他民族的文化以期望能更好地與之交流。
3.歷史背景不同。跨文化教育是在國際交流日益頻繁、全球經濟一體化加快,國家之間競爭日益激烈,又有相互依存的經濟關系,為了培養更好地適應并能提高本國與他國合作的成效,增強國際競爭力的各類高級國際級人才的情況下而被高度關注;多元文化教育是基于尊重少數民族的教育權利和加強對移民的教育,以使其更好地適應移入國文化并能更好地為移入國服務。
二、全球化與多元文化及多元文化教育
全球化與多元文化二者之間不是簡單的趨同和存異,全球化是在多樣化性的前提下,是各種文化緊密聯系,看到差異,為世界文化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新的動力。全球化為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鑒提供了便利,使得不同文化前所未有地聯系起來,不是強勢文化吞食其他弱勢文化,也不是不同文化融合成為一種文化。全球化與多元化并不矛盾,而是形成一個整體的世界可以容納各式各樣獨特而又相互聯系的文化形式。因此,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就更有其發展的必要,它能使全球一體化的情況下,各民族的傳統文化保持自身的相對獨立性又能進一步發展。
三、全球化與跨文化教育
1.全球化促進跨文化教育的發展。跨文化現象和跨文化教育由來已久,但是在全球化高速發展的今天,跨文化教育已經遠遠不同于其產生之初的意義,當今的跨文化教育在文化交流的基礎上已經向縱深發展,成為世界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全球化形勢下的經濟、科技的進步為跨文化教育的廣泛開展提供強有力的物質基礎。全球化首先是從經濟開始的經濟全球化帶動了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科技的進步為跨文化教育的廣泛深入開展提供了必須條件,突破了地理條件、物質因素的限制,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變得從未有過的方便。全球化進程中快速流動的人才均具備一定的文化基礎,在流動過程中又能自覺不自覺地將自己的文化(本民族的文化)帶到他文化之中,吸收他文化,從而形成文化交流。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流動也是一種重要的跨文化教育。
2.跨文化教育促進全球化進程。跨文化教育為全球化的發展提供了人才儲備,全球化進程中需要大量具有進行交流所必須的知識和技能高級人才,這些人才的培養都依賴于跨文化教育的廣泛開展。跨文化教育中的文化、科技的交流是全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跨文化教育促進了文化的交流,縮短了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進而有利于推動全球化的進程。
四、多元文化教育與跨文化教育對我國教育的啟示
1.更新觀念,加強多元文化教育與跨文化教育。在現代科技的推動下,全球化進程加快,文化的交流和人員的流動頻繁,每個國家或地區都生活著不同種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這使得國家的人口結構呈現出多元化的樣態。各種文化和價值觀念需要彼此尊重,才能保證社會的穩定并促進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多元文化教育注重各個族群的文化教育以及弱勢群體的教育,符合教育民主化的基本要求,是教育民主化的重要價值取向。多元文化教育與跨文化教育符合歷史發展潮流,是世界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論文關鍵詞:跨文化教育;英語教學;文化意識
0.引言
英語教學是對人的品格、思維、語言能力、健全人格、文化知識和意識等的全面素質教育,了解文化差異、增強跨文化交際(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能力、增強全球意識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交際能力的培養必須處理好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充分認識文化差異,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而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在教學中,通過擴大學生了解異國文化的知識范圍,來提高他們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1.文化、語言
文化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它滲透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文化的載體。文化語言學理論認為,語言與文化之問的作用和影響是互相的、辯證的。語言是文化的基石,沒有語青就沒有文化;另一方面,語言又受文化的影響,反映文化。由于英漢兩個民族的地理環境、社會歷史、社會習俗、宗教信仰、思維方式等各有其特點,形成了承載兩種文化的英漢語青的很大差異,這些差異對英語教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跨文化交際理論認為,文化存在于兩個層面,公開的文化和隱蔽的文化。文化所隱蔽的部分大大甚于所揭示的部分。就英語社會文化米說,它是西方民族,幾千年文明的沉淀;是英語民族哲學思想、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社會方式的集臺;是西方政治、教育、修養、文學、藝術、語言、思維等的總和。它涉及到英語民族社會文化一切領域,就連英語民族人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界也無不打上其文化的烙印。偌大的英語民族文化系統豈是中國人幾年、十幾年,在脫離社會語境的情況下,僅僅通過語言學習所能完全習得的!況且大部分文化是隱蔽的,而“隱蔽文化是動態的,它始終處于變化之中,舊的隱蔽文化被揭示,新的隱蔽文化又等待人們去探險”…。英語社會文化如同所有的民族文化一樣是個永遠采掘不完的礦藏。這就是說學生在學習和使用英語時,總會存在不同程度的目的語文化缺失。這種文化缺失反映在語言上就是中國式英語,故英語教學中減少學生中國式英語的唯一途徑是在英語教學過程中進行相關的文化導入。
英語語言的語音、詞匯與語法等有形的東西只構成了語言的物質外殼,在物質外殼后隱藏著極其豐富的英語國家民族文化背景知識。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幫助學生了解英語語言的字面意義,而且不能忽視它們的社會文化意義,力求在字面上及文化內涵方面忠實于英語語言,使學生能更深層地了解英漢兩種文化的共性及個性,從而完成一種文化向另一種文化的傳遞。
文化是一個復雜的概念。思想、意識、觀念等都是文化的反映,英語語言的文學、歷史、地理、政治、經濟、宗教信仰、社會風俗、人文景觀等各種文化因素會間接地影響英語語義。因此,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教育非常重要。要掌握兩種語言,必須掌握兩種文化。跨越目的語國家的文化障礙,才能做到交際的得體與妥當,才能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2.英語教學中強化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2.1跨文化交際中的障礙
在目前的英語教學中,人們認為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語言知識的傳授,只要會語言,對文化的理解可以憑常識和習慣去解決,從而忽視了跨文化教育。不可否認,文化偶合的現象是存在的,如英語中DoinRomeastheRomansdo(入鄉隨俗),AslfmanSOWS,SOshallhereap(種瓜得瓜,種豆得豆),Strikingwhiletheironishot(趁熱打鐵)等等與漢語的理解基本相同,但完全用漢語的習慣去理解外語經常會出現歧義。如英語中的Betterbetheheadofadogthanthetailofalion.而漢語中卻是(寧做雞頭,不做鳳尾)。雞頭鳳尾對狗頭獅尾,這種借喻事物上是有差別的。也有人認為,跨文化交際就是加強學生的聽、說、讀、寫四種能力。這僅僅是跨文化交際的重要基礎,而它不是全部。不同的交際對象,在不同的情況下對同~個思想的表述方式是與文化背景密不可分的。英語學習中,語言失誤容易被對方諒解,而語用失誤、文化誤解往往會造成交際失敗因此,在強調提高語言能力的同時,必須提高語用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2.2強化文化意識
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內涵就不可能真正習得語言,不掌握文化背景就難以學好語言。離開了特定文化背景的語言是不存在的,結果不了解目的語的文化(targetculture),我們就很難理解某些詞語項目的意義。比如Youcannotgo()tittonight,itisrail1ingcatsanddogs.這一習語來自于北歐神話。古代斯堪的納維亞人(Norsemen)的主神是奧丁(Odil),狗(dog)和i良(wolf)象征“風”,貓(cat)象征“雨”,所以catsand dogs就象征“狂風暴雨”。再比如對顏色的理解,乍一·看,“lIItepic—tHre,theblue—eyell0y,Io begreen e.yed,gl’eeIihand.I11theblack,graymare,GreatCaesar等淵是很讓人費解的,各自對應的譯法分別是“黃、紅人、嫉妒、沒經驗的人、不欠債、母老虎、天哪”。如果只站在自身的文化立場上,恐怕是永遠也不會理解這些詞組的。
3.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教育的體現
3.1語篇中的跨文化教育
《新視野大學英語》教材中有著豐富的篇章材料,包涵了許多跨文化因素,這為開展跨文化教育創造了條件。比如在BookTow,UnitThreeRichMeetingHisFutureMother—inlaw中,……Andthenhealso made the mistake ofdirnkingnotone buttwofrosted glassesfull,whileeverybody elsehad a half—inch“justfortaste”.ButthewonthappenedwhenRichcriticizedmymother’Scookin—AsistheChi—nesecook’scustom,my motheralwaysmade negativeremarksaboutherowncooking.這充分展示了中西方文化、習俗的差異。中國人不善于接受直接的表揚,對于自己感覺應該受到表揚的方面,往往采取謙虛的、否定的態度去評述,而西方人正好相反。所以要真正和不同種族文化的人進行成功的交流,不僅要掌握足夠的語言知識,還要了解一些不同種族國家的風俗、文化、宗教等知識。
另外,西方人非常注重主題句的明確設定,并且通常把它置于句首,這是由于他們以自我為中心的文化思維方式所決定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文化強調個體的獨立和主體的作用,突出主觀見解,強調主觀對客觀的判斷和態度。英語段落往往先在語篇的開始就直接點題,態度明確,觀點清晰,主題突出,其后內容按直線展開,層層深入,輔助句緊扣中心思想。段落的直線性發展圍繞主題展開先陳述中心思想,后分點論證說明,使主題句的內容展開。例如:全新版大學英語第三冊UnitOne課文It’Sasatisfyinglife.too.InthesummerwecanoeOilthefiver,gopicnickinginthewoodsandtakelongbicyclelides.Inthewinterweskiandskate.Wegetexcited aboutsnnsets.We love the smelloftheearth warmingandtheSO1I11(]ofcattleowing.W ewatchforhawksintheskyanddeeriuthecornifelds.第一句話是主題句,在圍繞中心思想論述的過程中,內容有序銜接,陳述順其自然,條理清晰,層層推進,向縱深或高峰發展,具有流動感。漢語的段落設定與英語不同,漢語思維認為萬物相生相克,且均有聯系,其思維模式呈螺旋型,語篇的開始往往是從很遠的卡¨關的外圍問題人手,陳述觀點的手法委婉曲折。段落語言傾向于圍繞主題進行螺旋式重復。
所以,在英語教學中,教師針對篇章的布局把西方的文化傳授給學生,這樣有助于學生準確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篇章結構,更好地理解文章,將促進閱讀及寫作能力的提高。
3.2詞匯教學中的跨文化教育
詞匯作為語言的基本構素,是整個語言系統的支柱,必然最突出、最廣泛地反映文化差異。英漢同匯的文化內涵極為豐富,但在許多方面存在著不對應現象。這是因為每一種語言都有它自身特有的語言體系與建構,每一個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行為規范、價值觀念和文化傳統。因此,文化差異在詞匯層上表現得最為突出。王佐良先生曾說過:“一個詞不僅有直接的、表面的、字典的意義,還有內涵的、情感的、牽涉到許多聯想的意義。”因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同一詞義的理解往往有所不同,大相徑庭。
在最普通的詞匯教學中,也有跨文化教育的空間。詞匯中包含著極為豐富的各種文化信息,詞匯本身的產生、消亡和新陳代謝,提供了有關文化發展的信息。同時,文化發展過程中不同的文化意識會影響詞匯意義。比如中英兩國人都有養狗(dog)的習慣,但對狗有不同的傳統看法。在西方,狗是可愛的寵物,人類忠實可靠的朋友,甚至用狗來昵稱,如:Heisaluckydog(他是個幸運兒),acleverdog(聰明的小孩子),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topdogs(最重要的人)。而在中國,狗常用來看家護院,多用來比喻受奴役的人或壞人壞事,有一定的貶義,如:狗仗人勢、走狗、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腿子、狗眼看人低等。再如中國人歷來把“龍”dragon視為“吉祥”和“權力”的象征,有不可思議的偉大力量,因而成為至尊的皇帝象征,炎黃子孫都驕傲地稱自己為“龍的傳人”,我們的語言里就有了“龍飛風舞”、“龍鳳吉祥”、“龍馬精神”、“望予成龍”等成語,然而,在西方的文化中,“龍”dragol1卻是(1)fabulouscrea一ture like a crocodile orsnake,often with wings andclaWS,ableto breatheoutfire,often otaMing atrea—SUre;(2)fie!-cepe/’son。是被看作是窮兇極惡的怪獸(monster),在俗浯中還被認為是“兇狠的人”(aiferceperso。如果我們對一位英國朋友說:“IwishyourSon tobeadragon.”他會高興嗎?這樣的詞匯比比皆是,敦師應充分利用豐富的資源進行有意識的跨文化教育。
英漢用詞存在著具體性與慨括性的差異。表現在語言上,即產生了英漢對事物的定義不同,從而用詞出現不同的傾向。林洳呂和李曼玨(1999,407)認為“漢語多表示種概念的詞,而英語多表示屬概念的詞。”。英語偏好用屬概念的詞,即特指,用詞具體細膩;漢語偏好種概念的詞,即泛指,用詞概念模糊。如在漢語中“驚嚇”是個種概念詞,其中可分為驚恐、驚慌、驚奇、驚愕、驚嚇、恫嚇、威嚇等,英語中有“frighten,scare,startle,alarm,ter.rifv,intimidate,COW,bully,awe,amaze,astonish,astound,dumbfound,surpirse”等屬概念的詞,這些詞的使用既簡潔準確又富于變化。而漢語往往趨于泛指,在“驚嚇”的前面加副詞修飾,這樣就導致學生在英文寫作時往往總是重復中心詞“驚嚇”。教師若在教學中讓學生了解英語用詞的文化特點,那么在句子表達方面學生就會避免用詞的單調和重復。
3.3語法教學中的跨文化教育
有學者們認為中西方存在“心理時空”和“自然時空”的差異。中國人注重心理時空,思維上重了悟,不重形式論證,而西方人思維講究秩序、思維系統化。表現在語法上,即是英語的句子在人稱、數量、時態、語態、情態受制于時空,要與形式一致,而在漢語中語言形式要求并不嚴謹。
例如全新版大學英語第一冊UnitTwo翻譯作業中“離開舊街區和那里的朋友們已經有好幾年了0(IthasbeenBcoupleofyearssinceIleftmyoldneighborhoodandallthefirendsIhadthere.)”學生很自然地會寫出“IhaveletfmyoldneighborhoodandallthefriendsIhad thereforacoupleofyears.”
又如“他的父親已經去世三年了”“Shehascomeherefol-threeyeam.”“她已經來這里三年了”。
在講解這樣的內容時,老師會不厭其煩地告訴學生“buy,go,come,leave,arrive”等動詞不能跟表達一段時問的時間狀語連用。漢語句子不產生時空的矛盾,但按英語的時空觀,上面的動詞是表示一時性動作的瞬問動詞,它們跟的時問都是一段時間,二者難以協凋。
此外,英語是主語顯著,而漢語是主題顯著。許余龍(1999,I12—125)認為:形合的英語是主語顯著的語言(subject—prominent),主題往往就是句子的主語;而意合的漢語是主題顯著的浯言(topic—prom!nent),其主題往往并非是句子的主語。如“夏天很難保藏食品。”(Itisdilflcuhtopre.sel-veif}o,{insummer.)這是個主題句,按照漢語的思維模式,“夏天”是主題,后面的是評注,即說明主題怎么樣,那么受漢語影響學生們就會翻澤成“Summerisdiifculttopreservefood”,其實英語的主語是“保藏食品”,“夏天”只是時間狀語。英語句子結構多為重心在前,句式呈直線性,即:開門見山,以主——謂——賓(SVO)為核心,首先安排主要內容,然后借助于連詞、短語、從句進行擴展,使句子成分有機地結合起來;而漢語句子重心在后,句子習慣于在開頭從側面說明外圍環境,最后點出最重要的信息,句式呈螺旋型,即:先交代旁支末節,諸如時間、地點、原因、條件等等,層層鋪開,然后點題。教師在教學中多導入目的語文化,學生將能更好地掌握句子的表達方法,以至于更好地理解句意。
2004年教育部正式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明確指出:“大學英語教學的英語語言知識和應用技能,學習策略為主要內容,以外語教學的跨文化交際理論,并設置為一體的教學體系。”因此,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有多種,能夠開發跨文化交際必然成為外語教學界當前主題的中心。
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學是分不開的。這是因為外語教學不僅要傳授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交際能力,特別是外語的應用和發展自己的能力,跨文化的溝通。跨文化的外語教學是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80年代中期,中國的大學英語教育,制定統一的課程,編寫了系統的教材。 1987年9月,全國舉行了第一次CET。在此基礎上,1989年1月舉行的第一次全國大學英語考試。這對全國大學英語教學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由于改革的深入和開放走向世界的中國經濟發展迅速,中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對外交流逐步擴大和深入。在這種情況下,對大學畢業生的英語水平要求較高。對于中國學生,詞匯和語法可以讀,可以應付考試,但在跨文化溝通的問題上經常發生。這些必須通過大學英語教學方法提高,以解決和改善。
毫無疑問,從長期的教學實踐來看,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主要障礙除了語言本身,還要從文化背景入手,因為許多語言現象的解釋是由文化因素決定的。文化背景知識,一方面可以幫助教師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合理選擇教學材料,另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學習由被動的學習語言知識轉變為主動的應用語言知識。因此,在相應的大學英語運用靈活的方法和手段,可以更好的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以及語言交際能力。
二、跨文化性大學英語教學的方法和策略
英語教學應包括以下內容:在有限的時間內,利用各種現代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他們運用語言的能力,通過運用學生的綜合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在這一原則指導下,我們在從事英語教學活動中,無論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中心”或“學習為中心”,不僅是語言學習,掌握教學規律,而是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及語言交際能力。
1、詞匯解釋的含義為基礎,與詞的文化內涵相結合
詞匯是用來解釋語言的基本單位,國家文化的概念是一種參考,它是最脆弱的文化滲透。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往往各個國家有不同的文化內涵。為了讓學生靈活地運用英語,在英語教學和文化方面的指導方面,應通過文化差異的比較,使學生了解和掌握西方文化的差異,逐步培養文化意識。例如,在一些常識的語言文字是一種恭維,但在另一種語言可能是貶義。對于許多中國人來說,集體主義,相互依存,因此具有積極的意義,但在西方,是負面,消極的意義。相反資產階級,野心,在中國人有一定的負面內涵,但它對于西方人是一種恭維。關于“宣傳”,英語詞典定義為“政治團體影響的信息公開傳播,往往夸大甚至虛假信息。”然而,這兩個不同的字有不同的文化環境和貶義的贊美,反映了不同的文化特色。所以,當我們說,促銷產品,使用產品的推廣,而非產品的宣傳。
2、課文講解,以語篇分析為主,語言點講解為輔
日常教學中有一個普遍的現象:教師講解課文時,如果不知道語法,不講語言點(通常是復雜的,難以理解的句子),翻譯不是造句,學生經常難以理解。心理語言學家通過調查發現,成年人學習第二語言,與兒童學習母語是不同的。成人環境,認知等因素在學習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可以破壞,成人總是下意識地學會了更多的語言和母語。成年學生,他們的認知模式和思維模式早已定型。關鍵不在于是否適應中國學生的習慣,而是在于要幫助和引導學生了解和掌握新的認知方式(學習第二語言)。因此,教學中要解釋的文字以及話語分析,應根據文本體裁(敘事,描述,說明,議論等),作者是如何開始的文章(通過什么手段,在附著力的章節和收斂),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主要思想),為目的所使用的文字和語氣等等。這些對學生理解文章內容,作者寫作方法,和思維習慣,以及講英語是很有幫助的。至于語言點講解,它只是一種輔助手段,向教師提供一些幫助。我相信,如果不以課文講解,以語篇分析為主,即使老師可以說明一個簡單的句子或到相應的翻譯幾個句子,也達不到讓學生理解的要求。
3、注重中西文化差異的講解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文化差異、文化沖突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逐漸深入,西方社會的人和事物越來越多地走進了我們的視野,在這種情況下,跨國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經濟和社會交往將會與日俱增,這就為我們提供了許多與西方人接觸和交往的機會,這對于加深我們的西方社會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這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我們所面對的是來自陌生的文化和國家,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與我們迥然不同的人,在與之交往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文化沖突的現象。
1.中西跨文化交際中經常出現的文化沖突
在中西跨文化交際中會出現的文化沖突有很多種,在這里我們不可能一一敘述,只能列出比較常見的幾種。
1.1隱私方面的沖突
中國人的隱私觀念比較薄弱,認為個人要歸屬于集體,在一起講究團結友愛,互相關心,故而中國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別人的酸甜苦辣,對方也愿意坦誠相告。而西方人則非常注重個人隱私,講究個人空間,不愿意向別人過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讓別人干預。因此在隱私問題上中西雙方經常發生沖突,例如:中國人第一次見面往往會詢問對方的年齡,婚姻狀況,兒女,職業,甚至收入,在中國人的眼里這是一種禮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則認為這些問題侵犯了他們的隱私。
1.2時間觀方面的沖突
西方人的時間觀和金錢觀是聯系在一起的,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根深蒂固,所以它們非常珍惜時間,在生活中往往對時間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計劃,并養成了按時赴約的好習慣。在西方,要拜訪某人,必須事先通知或約定,并說明拜訪的目的、時間和地點,經商定后方可進行。而中國人則屬于多向時間習慣的國家,在時間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一般不會像西方人那樣嚴格的按照計劃進行,西方人對此往往感到不適應。
1.3客套語方面的沖突
中國人注重謙虛,在與人交際時,講求“卑己尊人”,把這看作一種美德,這是一種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禮貌現象。在別人贊揚我們時,我們往往會自貶一番,以表謙虛有禮。西方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文化習慣,當他們受到贊揚時,總會很高興地說一聲“Thank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異,我們認為西方人過于自信,毫不謙虛;而當西方人聽到中國人這樣否定別人對自己的贊揚或者聽到他們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貶得一文不值時,會感到非常驚訝,認為中國人不誠實。
1.4餐飲習俗方面的沖突
中華民族素有熱情好客的優良傳統。在交際場合和酒席上,熱情的中國人常常互相敬煙敬酒。中國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擺滿一桌,主人也總習慣講幾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話。主人有時會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夾菜,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國家,人們講求尊重個人權益和個人隱私,所以他們不會做強人所難的事。吃飯的時候,絕不會硬往你碗里夾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們也不會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喝酒,不會非要你喝醉了為止。
2.造成文化沖突現象的原因探究
造成中西文化沖突現象的原因多種多樣,究其根本,就是因為中西雙方有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歷史背景,必然帶來人們思想、行為等多方面的差異,甚至是沖突,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看一下有哪些主要的原因。
2.1思維模式存在差異
文化會影響人們對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認識,不同的國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維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異,這一點在東西文化之間表現得尤為明顯。西方文化的思維模式注重邏輯和分析,而東方文化的思維模式則表現出直覺整體性,這一點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思維的特征。由于這種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往往特別重視直覺,注重認識過程中的經驗和感覺,在交往中也往往以這種經驗和感覺去“以己度人”。與西方人的思維模式相比,中國人的這種思維模式具有明顯的籠統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會形成一種思維定勢,可以解釋為識別和簡化對外界事物的分類感知過程。從本質上說,思維定勢往往忽視個體事物的差別,夸大與另外某一社會群體相關的認知態度,常常帶有感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條。在所有的定勢中,有些定勢是正確的,而有些則是錯誤的,會直接影響跨文化交際,造成交際失誤。
2.2行為規范各不相同
行為規范的具體含義就是指被社會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簡單的說,就是告訴人們該做什么和不該做什么的一種規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交際時,經常出現的一個現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會的行為規范來判定對方行為的合理性,由于雙方的行為規范存在差異,常常會產生誤解、不快甚至更壞的結果。比如說中國人輕拍小孩子的頭部表示一種友好,而在西方國家,這是一種極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會對此非常憤怒。所以說在跨文化交際中是否能夠正確地識別和運用行為規范是保證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就必須理解對方的行為規范,尤其是什么行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辦法就是遵循入鄉隨俗的原則。
2.3價值取向不同
人們的交際能力是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產生的,必然與價值觀念聯系在一起。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價值體系,這套體系能夠幫助人們區分美與丑、善良與邪惡,這就是人們的處世哲學、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但是它不能脫離具體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種文化的判斷標準是不同的,這種文化認為是好的,另一種文化可能認為不好,但是它們在自己的文化體系內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絕不可以理解為一種價值標準先進,而另一種價值標準落后。以中西文化為例,在中國文化中,人們推崇謙虛知禮,追求隨遇而安,不喜歡爭強好勝,同時社會風氣也往往封殺過于突出的個人,正所謂“行高于眾,人必非之”。在中國文化中,集體取向占據主導地位,追求個人發展被視為是一種嚴重的個人主義,必然會受到譴責。而西方文化則非常崇尚個人主義,“隨遇而安”被看作是缺乏進取精神的表現,是懶惰、無能的同義語,為社會和個人所不取。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們心中,人們崇尚獨立思考,獨立判斷,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實現個人利益,并且認為個人利益至高無上2.4語用遷移造成影響
人們對遇到的現象、事物和行為的評價和解釋是建立在本身文化的基礎之上的,在跨文化交際中也同樣如此,因此往往會造成交際的障礙,其根源就在于忽略了語用的遷移。文化不同語言的使用規則就會不同,一種文化的標準規范只能在自身中按其特定條件加以解釋,而不能以此為規范來描述另一種文化,否則必然會導致跨文化交際的失敗,其深層原因就在于人們缺乏對社會語言差異的敏感性,會無意識地進行語用遷移,而這種后果有時會很嚴重,甚至會招致巨大經濟損失。我國的羊絨制品在國際上評價頗好,北方某廠曾出口一種“雙羊”牌高檔羊絨被,商標被譯成英文Goats,結果銷路特別不好,原因就在于在英語中goat這個詞除了本意“山羊”外,還有“色鬼”之意。有了這樣的英文商標,無論這種羊絨被的質量有多好,用起來多舒服,那些妙齡女子、家庭主婦也不會愿意把它鋪上床的。
3.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避免文化沖突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們與西方的交往過程中,確實存在著很多文化方面的沖突,直接影響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我們極有必要在實際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具體措施如下:
3.1授課教師要轉變觀念
在我國目前的教學體系中,外語教學多半只在課堂上進行,教師起著絕對的主導作用。如果教師只把重點放在語法和詞匯教學上,學生就不可能學會語言的實際運用,也無法獲得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因此,授課的教師必須要轉變自己的觀念,切實認識到文化沖突的危害性和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同時,教師還要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綜合文化素質,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把握英語文化知識教育的量與度,以及教學的具體步驟和方法,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3.2改進現有的教學方法
一直以來,大學的英語教學側重點都放在了語言知識的傳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我們必須改進教學方法,在質和量兩個方面對課堂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加以控制,并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電影、投影儀、互聯網等)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外還可以舉辦一些專題講座,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出具有較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改進教學方法時,一定要使新的內容與學生所學的語言知識緊密聯系,并與語言交際實踐緊密結合。
3.3重視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
非語言交際也是一種重要的交際方式,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語境中使用非語言行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過程,它們不是真正的語言單位,但在生活和交際中有時候卻能表達出比語言更強烈的含義,一些特定的非語言行為往往代表著特定的含義,在跨文化交際中必須加以重視。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非語言文化內涵差異非常大。例如,中國人信奉“沉默是金”,認為沉默里含有豐富的信息,甚至“此時無聲勝有聲”,而英語國家的人對此頗感不舒服。西方人交談時,聽者一般都會長時間注視對方的眼神,以示聽者的認真和對說話者的尊重,但是在中國人看來,這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因為中國人不習慣于對方長時間地盯著自己看。
3.4引導學生廣泛接觸西方文化材料
在大學里,英語教學的課時非常有限,但學生在課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時間,因此不能僅僅依靠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來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廣泛閱讀西方英語文學作品、報刊雜志和時事評論等材料,從中吸取文化知識,增加文化素養,拓寬西方文化視野,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另外,有外教的學校還應充分發揮外教在西方文化傳播中的作用,他們是活的文化教材,讓學生直接與外教交流,聽外教做報告或講課,其言傳身教會對學生起到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許果、梅林,文化差異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重慶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年第8卷第6期,121-123
[2]顧江禾,東西方文化對比小議。《太原重型機械學院學報》,2001年第22卷第4期,279-282
[3]華厚坤,試論跨文化語境下的大學英語教學。《黑龍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6期,153-154
1.1融入跨文化意識對于提升英語教育質量十分有利英語教育質量的提升是一項系統性較強的工作。在過去的英語教學中關于教學改革的工作做了不少,但是有一些改革措施因為沒有在短期內獲得實效而擱淺。其實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沒有充分認識到英語教學改革的長期性和系統性。跨文化意識教學必須堅持長期性和系統性的工作。因為文化意識的滲入不是一朝一夕的,他需要長期的堅持。而且文化意識環節打通,學生對英語這門學問產生了文化認同,必然會對他們的學習產生直接的影響和提升作用,對于英語教學質量的提升作用也會顯現出來。
1.2跨文化意識與學生語言能力之間的關系語言首先是一種文化現象,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是源與流的關系。在英語知識的學習中,詞匯和語言中無不充斥著豐厚的文化因子,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學生理解了文化現象,形成了文化思維,那對于語言的理解也必將水到渠成。無論在聽力理解還是閱讀理解,或者口語表達中都能實現較大的轉變和提升。
2英語教育中跨文化意識融入的困境
2.1學校的考核評估中忽視了文化因素當前我國英語教育中考察學生能力和水平的主要方式就是筆試成績。這種考核方式存在很大弊端,其中之一就是無法對學生的英語文化知識掌握程度做出準確的判斷。而且在測試中甚至直接忽略跨文化意識的考察,在應試教育背景下這種疏忽直接導致了教學和學習中的空白。
2.2教學方式不利于跨文化意識的融入英語教學中教學方式主要以課堂授課為主,學生自主學習時間非常有限。而跨文化意識的融入首先需要學生主動的了解和學習西方歷史文化知識。在當前的英語教學機制當中學生沒有充分的時間和機會了解這些文化現象。
2.3因跨文化意識的不足而導致的溝通能力較差學生在實際的英語交流中無法準確的表達自己的意識也無法快速準確的理解對方的意思。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跨文化意識不成熟,沒有充分融入到學生的思想當中,也沒有與語言學習交流融為一體。因此跨文化意識的融入對于緩解當前學生英語學習的困境非常有必要。
3突破困境的有效途徑
3.1培養學生對跨文化意識的認知跨文化意識對學生來說意義重大,但是當前學生和教師對這種文化意識的作用和價值認識不全面、不準確。這種認識上的誤區和不足直接對英語教學中融入跨文化意識產生阻力。為此,在教學中首先應當加強跨文化意識的重要性教育。例如,通過具體的案例教學深入解析文化意識與語言之間的關系,讓學生清晰的認識到,具備一定的文化知識對于增強英語語言理解能力和交際能力的重要影響。選取一些學生掌握比較熟練的內容首先開展試驗性教學,讓學生體驗文化意識對語言學習的重要幫助。
3.2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主動性當前的教學方法不利于跨文化意識的融入,主要問題在于對于語言知識的過度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自主性不足,沒有充分的實踐和機會了解一些文化現象。為此在教學中我們應當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機會和時間,使其充分接觸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內容。并且在教材中也應當增設固定的內容介紹西方;歷史文化。在講解過程中結合語言知識,形成文化與語言知識共同推進的效果。
3.3創造良好的交際環境跨文化意識的融入應當與良好的教學環境形成高度一致,教學環境是學生接觸和了解某項內容的重要基礎,跨文化意識教育的教學環境應當力求最大程度的還原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習慣等文化現象。使學生充分了解到這些異國風情,激發他們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習的主動性,這樣才能為文化的交流提供堅強的基礎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