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教案8篇

時間:2022-02-15 09:26:42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人教版小學教案,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人教版小學教案

篇1

1、學會b、p、m、f四個聲母,讀準音,認清形,正確書寫。

2、學會聲母b、p、m、f和單韻母a、o、i、u拼成音節的方法。

3、學會帶聲調拼讀音節及b、p、m、f與單韻母組成的音節。

4、認識“爸、媽、我”三個生字,能在一定的語境中運用。

二、教學過程:

師:小朋友們,今天我們要來做一次比賽,叫做看圖來說話,看看哪一組的小朋友講得最多。我們先來看第一幅圖。請小朋友們來說話。

生:一個小姑娘在聽廣播。(注意聽“播”的發音)

師:那么這幅圖的旁邊的這個字母念什么,你知道嗎?

生:“播”

師:好,現在我們一起來念,“播”念的時候要輕一些短一些。跟著老師念。

生:……

師:我們用“播”這個音來說詞語好不好?

生:好!

師:很好,我們會念了之后呢,還要記住它是怎么寫的。它的樣子像什么呢?

生:一個廣播

師:是的,我們來看,這是一根天線,然后還有一個圓肚子。小朋友能不能自己編一首兒歌來記呢?

生:……

師:小朋友們好厲害呀!我們再把它寫到四線格里,看看應該怎么寫?(寫在上格和中格,先寫它的天線,再寫獨自,天線呢要留一個出氣孔,不能封閉)小朋友們也來寫一寫。

師:小朋友們快來看一看這個小哥哥拿著一面小紅旗干什么呀?

生:哥哥在爬上坡/哥哥在跑步/哥哥在爬山

師:咦?小哥哥手上的小紅旗怎么和旁邊的這個字母那么像啊,小朋友們知道這個字母念什么嗎?

生:……

師:它呀就念p,我們一起來念,注意要輕要快p、p、p。我們還有一個檢驗有沒有讀準確的方法,請小朋友們拿出一張薄薄的紙,我們在念p的時候注意觀察。

生:……

師: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紙會動

師:對了,發的時候紙會明顯的動,我們可以試一試念其它字母的時候是不是也這樣。

生:……

師:看來小朋友們又已經會念了,跟著老師再一起念一念。

生:……

師:會念了,你們會寫嗎?自己覺得會寫的小朋友請上來寫。

生:……

師:注意寫得時候下面也要留一點出氣孔。小朋友們還記得b念什么嗎?

篇2

1.學習本課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課后練習題3的9個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

3.默讀課文,理解內容,感受文中描寫的“鳥的天堂”那人與自然友好相處的和諧之美,增強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4.領悟作者抓景物特點進行聯想的表達方法,體會文章語言的準確、生動。

教學重難點:

1.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積累、運用語言;

2.體會“鳥的天堂”的美。鼓勵學生在閱讀中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并能用各種方式表達個人閱讀感受。

教學準備:

1.課前師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上網或查閱有關《鳥的天堂》的資料(文字、圖片、音像等),開資料展示會。

2.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一.自選目標,展示預習成果。

課前,教師提供給學生能體現層次性并帶有方法提示的“預習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水平,自選目標和方法來預習。課前5分鐘,學生對照“預習要求”,匯報自己完成哪些任務。課始,教師抽機檢查,鞏固預習所得。

(評:語文學習是個性化行為。自選目標的預習考慮了學生個體差異和潛能的獨立學習。預習成果的展示,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二.整體感知課文。

1.交流自學感受:鳥的天堂給我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要求學生分別用一個詞、一個短語或一句話來說。

2.速讀課文:找出文中寫出了作者經過鳥的天堂后發出贊嘆的句子。

課件出示:“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

三.揭示研讀專題,開展研讀。

㈠讓學生圍繞以上這句話提出問題,從中提煉研讀專題:

①前一個“鳥的天堂”指什么?后一個鳥的天堂指什么?

②為什么巴金爺爺會發出“‘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這樣的贊嘆?

獨立研讀課文2.小組合作研讀,得出初讀成果。

㈡集體交流:

1.引入學習描寫大榕樹的相關段落。重點學習七、八自然段,體會榕樹的美。

⑴圍繞描寫榕樹枝桿多、樹大的相關語句,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讓學生了解大榕樹的特點,體會、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通過交流,相互啟發,共享學習心得。教師順勢進行朗讀指導)

⑵圍繞描寫榕樹葉子的相關語句,啟發學生聯系上下文,聯系學生實際,以及自己的感受談體會,鼓勵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教師要珍視學生的個體感受。)

通過以上環節,歸納:

遠:許多株一簇簇

榕樹大

近:一株干:不可計數綠

根:垂伸茂盛

枝:臥富有生命力

葉:翠綠堆

⑶教師參與朗讀7、8兩段,進一步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入體會、感悟榕樹奇特的美。

(評:把閱讀與質疑有機結合,把閱讀與思考有機結合,把閱讀與感悟有機結合,讓學生經歷“讀—思—悟—通”的學習過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行為中,獲取知識、形成能力)

2.引入學習描寫群鳥的相關段落,體會百鳥齊飛的動態美。

⑴演示課件(群鳥齊飛圖,配樂朗誦課文),讓學生重點品味12、13自然段;

⑵自由練讀12、13自然段,再小組個人賽讀,每組評出最棒的一個人;

⑶小組推薦,選兩位同學朗讀12、13自然段;(課件配樂)

⑷交流感受:你想到了什么?

⑸師生共同感悟,這“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

(評:以不同形式的讀來代替講,在讀中理解文章內容,感悟表達技巧,拓展升華和積累語言,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四.創設情境,進行語文實踐。

推薦“小鳥”參加鳥類演講比賽。課件出示主題:我們的生活多么快樂。

要求:根據課文12、13自然段的內容,發揮想象,自由表達。

1.以小組為單位,自由練說,評出一位高手參賽。

2.生準備后交流,生生互相評價。

小結:精彩的演講,使我們更加喜愛大榕樹,也更加珍惜我們快樂自由的幸福生活。當然也忘不了人類對我們的友善與保護。此時,我們也更能體會出巴金老爺爺的贊嘆:

齊讀:“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

(評:把演講這一學生熟悉的活動方式引進課堂,把教材“還原”成生活場景,讓學生在現實的、生活化的“生命態”中展開“對話”,活化了教材。)

五.自選練習

教師出示以下三組不同形式的練習,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特長任選其中一項,可以小組合作完成。

1.摘抄:把本課中自己喜歡的好詞佳句或精彩片段摘抄下來;

2.畫鳥的天堂:根據文中描寫的情景來畫鳥的天堂,可插入簡短的文字說明;

篇3

1、學會d、t、n、l四個聲母,讀準音,認清形,正確書寫。

2、學會d、t、n、l與單韻母拼讀音節及帶聲調拼讀音節。

3、認識5個生字,會讀兒歌。

二、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

今天,有四個聲母要開個聯歡會,為我們準備了精彩的節目,大家想不想看啊?

生:想!

師:第一個節目叫做:敲隊鼓。小朋友知道隊鼓是什么樣子的嗎?

生:……

師:我們可以看一看書本上的圖。這就是小隊鼓了。誒!在敲隊鼓的時候啊,有一只小隊鼓敲得特別帶勁兒de、de、de、de,觀眾們啊就一定要認識它,它呢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聲母d。

生:……

師:在讀它的時候要輕一些,短一些。大家一起跟著老師來讀。

生:……

師:d的樣子怎么來記呢,小朋友們又要動腦筋想辦法了。

生:……

師:噢!小朋友們這么快就想出辦法來了啊(左下半圓ddd,小鼓一敲ddd)

師:老師怎么覺得這個聲母這么面熟啊,好象前面學到過似的,請小朋友們幫老師來想一想。

生:……

師:噢!原來和b點像,可是它們不一樣,右下半圓是bbb,左下半圓是ddd。那么請小朋友們來寫一寫d,它是在四線格的上格和中格,先寫半圓再寫小棒,寫法和b也不一樣,b是先寫小天線,再寫半圓的。小朋友們要記清楚。

師:觀眾們認識了d之后呢,d就想找幾個好朋友一起玩,大家看,聲母d找到了哪些好朋友啊?(出示da、de、di、du)請小朋友們來拼讀。(指名)

生:……

師:第二個節目開始了,叫做:小魚跳舞。輪到它跳舞了,小魚活蹦亂跳的,可高興了。我們就來學一學,跳舞的小魚t。我們一起來讀。

生:……

師:讀的時候要輕短。大家再來一遍。

生:……

師:在四線格里寫的時候要先寫豎彎,然后再寫橫。小朋友們練一練。

生:……

師:現在老師要請小朋友們自己來拼讀了,看看有沒有學會拼讀音節。ta、te、ti、tu

生:……

師:好,小朋友們很能干,方法也學會了,我們以后自己就能認識很多拼音了。

師:現在呢,兩個節目已經表演完了,這些字母演員們啊要休息一下,它們就自己去找朋友了,d和t跟帶聲調的a、e、i、u交上了朋友。(出示)

師:有這么多,小朋友們會念嗎?

篇4

“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好人,而愛別人不愛的孩子才是教師的崇高境界。”(摘錄)那些在學習、思想、行為等方面存在一定偏差的學生,我們稱之為“問題學生”。他們往往被忽視、被冷落,殊不知,學生看起來最不值得愛的時候,恰恰是學生最需要愛的時候;殊不知,錯過學生的一個教育機會,沒準就錯過學生的一輩子。“問題學生”同樣擁有一顆真誠純潔的心靈,也有被尊重被賞識的愿望。對“問題學生”只有誠摯的師愛,才能填補他們心理的缺陷,消除他們心理的障礙。所以,班主任應當對他們給予更多的教育引導和關愛,最大限度地理解、寬容、善待“問題學生”。

一次,我去家訪,來到學生小峰家,剛一進門,孩子的媽媽迎上來就問:“老師,這小子在校是不是不聽話?”又有一次,我家訪完走出家門。聽到隔壁鄰居七嘴八舌地議論著,“瞧,老師追到家里來了。”從以上兩事例,不難看出,有些家長(特別是問題學生的學生家長)把家訪看成了告狀。究其根源在于以往的教師家訪,總是以報“憂”不報“喜”的行式出現。報“憂”不報“喜”的家訪行式,其中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它不利于發展教師和家長的聯系;也不能使家長很理智的對待自己的孩子,要么痛打一頓,要么無可奈何。

針對這種情況,我做了點嘗試,舉例如下:

我班有個學生小偉,他課上不專心,課后作業不完成,不遵守紀律。教育過幾次,效果不佳。告之家長,好景不長。有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與語文老師閑談中,得知他的美術成績較好,我抓住這個機會,當著他的面向他的父母報喜,并提出如果在學習上也能這樣出色,做個懂事的孩子就更好了。這下可真奏效,小偉上課認真了,課間能與同學和睦相處了。這時我又不失時機地寫了家校聯系單。總之,該生一有進步,我就設法給他“報喜”,使他感到老師時刻在關注他,希望他進步。這樣他就增強了自信心和自覺性,從而獲得了更大的進步。

篇5

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練習六中有這么一道題:

(見題圖)這個頒獎臺是由3個長方體合并而成的。它的前后兩面涂上黃色油漆,其他露出來的面涂紅色油漆。涂黃色油漆和紅色油漆的面積各是多少(題圖說明:這三個長方體頒獎臺緊靠著,且中間的1號頒獎臺最高,左邊的2號頒獎臺次之,右邊的3號頒獎臺最低。在1號頒獎臺的正面靠近這個長方形面的左邊豎直邊線的右側中下方標注“65cm”字樣,同時在這條邊線上面一小部分的左側標注“10cm”字樣,而在圖中還有五處標注“40cm”字樣,表明這三個長方體的下底面都是邊長為40cm的正方形,以及3號頒獎臺的右面也是一個邊長為40cm的正方形。)?

學生自主解答后,我發現大體有兩種不同的答案,其一是這樣的——

涂黃色油漆的面積:

[﹙65-10﹚×40+65×40+40×40] ×2

其計算結果為12800平方厘米;

涂紅色油漆的面積:

65×40×2+40×3×40

其計算結果為10000平方厘米。

而另一種情況則是——

涂黃色油漆的面積:

[65×40+﹙65+10﹚×40+40×40] ×2

其計算結果為14400平方厘米;

涂紅色油漆的面積:

﹙65+10﹚×40×2+40×3×40

其計算結果為10800平方厘米。

學生的解題思路大致相同,而為什么會出現這樣兩種不同的結果呢?對此,我組織、指導學生進行了探究。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大家發現了兩種解法的差別在于1號頒獎臺的高的取值不同,即一種解法的取值為65厘米,另一種解法的取值為75厘米。由于題圖中明確標注了40厘米、65厘米及10厘米等數值,則可以從中對三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取值,而正常情況下這幾個量(已知條件)的取值在圖中可以很容易得出來,為什么會有學生產生誤解呢?到底哪種取值是正確的?通過討論、探究,最后大家一致認為1號頒獎臺的高為65厘米。

學生甲:如果2號頒獎臺的高是65厘米,那么原題的圖中就應該把“65厘米”字樣標在2號頒獎臺的左邊,所以根據“65cm”字樣標注在1號頒獎臺的正面上,我認為65厘米是給出的1號頒獎臺的高。

學生乙:我觀察到1號頒獎臺正面左邊的這條棱被分成兩條線段,上面較小的部分是10厘米,而從圖中可以明顯地看出下面較大的部分則為65厘米長,而這兩個數字都是標注在這兩條線段附近的,所以1號頒獎臺的高就是10厘米與65厘米之和,即75厘米。

師:既然同學們對題圖中已知數值的讀取存在分歧,現在我就給大家一個科學的解釋——我們可以把題圖理解成是由實際的頒獎臺按一定的比例縮小而形成的,這就要有一個縮小的“尺子”,我們把它稱之為“比例尺”,而在同一個圖中,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是一定的,那么同學們就來求一下圖中有關線段在不同取值情況下的這個“比”如何?

聽了我的說法,同學們躍躍欲試,紛紛行動起來。

經過同學們的測量、計算、比較,最后證實了1號頒獎臺的高為65厘米。

對于一道數學題的解答,似乎大可不必如此“興師動眾”,而課后想起來,我的這種做法并非“小題大做”,而卻是“大有益處”的。

1、 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

2、 培養了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

3、 通過“借題發揮”而把知識向未知領域延伸,不但實現了“比例尺”這項知識的滲透,而且還使學生懂得了“學無止境”的道理。

4、達成了培養學生形成細致而有序的審題習慣這一教學設想。

回顧此例的教學,我認為教師在教學中不能盲目地、簡單地教給學生問題的答案,正如上面的這個問題,如果我只是告訴學生1號頒獎臺的高為65厘米,認識不清的學生只要照做就可以了,那么仍會有學生感到不解,甚至還可能依然堅持自己的看法而一頭霧水。

篇6

關鍵詞:人教版數學;小學數學;案例;教學研究

我國的教育事業以提高社會人才質量、培養綜合素質高的人才為出發點不斷革新,小學教育屬于人生的起始教育階段,對學生的知識、技能和人格的影響很大,而小學數學對于培養學生理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對小學數學教學的相關研究可以促進教師反思并改進教學方法。

一、我國小學數學教學的現狀

對專業知識掌握不到位是我國小學數學教師的首要問題,根據調查顯示,很多小學數學教師根本沒有受過專業的優化教學方法、內容的培訓;其次,部分教師對教材的認識和理解也存在一些偏差,他們不能完全理解教材、將教學環節認清,也難以把握數學課程中的重難點,無法對學生作出正確指導;最后,大部分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直接給學生灌輸知識和解題方法,沒有讓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培養和發揮,同時也讓學生對學習產生厭惡感,沒有達到教學的目的。

二、通過案例對人教版小學數學教學進行探究

1.為學生創設數學學習情境

通過對人教版數學第四冊中有關除法的學習,小學生能夠將除法應用得十分到位,并且能夠合理綜述除法計算題的用意、條件和含義。在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大量的情境圖片能夠讓小學生更快地明確除法的含義。例如,在第29頁的例題3中,有一幅描繪被平均分為三組,每組5個小孩,共15個小孩,一起做游戲的情境圖。數學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圖片要表達的意思,然后向學生提問,如:每5個人一組,一共能分成幾組?那么學生通過情境圖的提示,立刻說出能分成3組,這也說明學生能夠完全理解情境圖所描述的含義了。而后,教師應該接著提問,例如:要是把小孩分成3組,那么每組有多少人呢?學生以敏捷的思維能力很快告訴教師每組有5個人。通過情境圖和提問設置,教師將學生很快引入到了除法的實際應用中,這樣既能夠讓學生快速理解教學內容,又能夠讓學生掌握除法在生活中的用法。

2.讓學生充分吸收基礎知識

在人教版小學數學實驗教科書第四冊第68頁中,涵蓋了“20以內數的認識”“100以內數的認識”等知識,這一部分不僅是計算的基礎,同時也在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而學生通過數數、實際體驗和操作等過程對數的概念有所認知和了解。筆者通常利用小木棒,將小木棒綁成十捆、一百捆,讓學生經過先數、再估計最后去發現規律的認知過程,體驗數學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系,積極思考并探究數學問題。

在這一課程教學中,筆者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進行教學。首先,借助小木棒讓學生一個一個地數,得出10個一是10,讓學生十個十個地數,得知10個十是100,這兩種方法是學數數的基本方法,再加上學生之前對100以內額數已經有所掌握,因而能很快地掌握其中的要領,形成數字整體概念,讓學生的基礎知識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3.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在人教版小學數學實驗教科書第六冊第二單元中,專業知識依據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順序來編排。那么教師在教導學生時可以先讓學生自主學習,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小木棒、橡皮、粉筆等助件,讓學生動腦思考,動手實踐,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形成自身的儲存庫,掌握其中的本質。例如,求解15除以5的結果,實際上就是將15分成5組,每組多少個,將整十、整百、整千轉化為第四冊除法的內容,學生通過動手排列等方法得出結果。這種方法的應用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也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鍛煉學生自主思考和動手實踐的學習能力,幫助學生將簡單除法應用到更為繁雜的除法運算中。

4.提高學生的學習探究能力

課后練習的設計根據本節課的內容進行練習,幫助學生鞏固本節課的知識,同時通過學生估計意識的培養,體現數學與生活緊密相連的教育理念。在反饋練習“填一填”中,更是為學生提供了開放的空間,讓他們開放性地思考,開放性地交流,因此得到開放性的結果,在不知不覺中拓寬視野。培養學生多角度、全面地看待、分析問題的習慣,從而為學生自立自強地成長打下基礎。

片段:填一填 600

師:小組商量一下,你們小組準備怎么填?你們是怎么數的?

組1:400,500,600,700,800,我們是一百一百地數的。

組2:598,599,600,601,602,我們是一個一個地數的。

組3:580,590,600,610,620,我們是十個十個地數的。

組4:200,400,600,800,1000,我們是兩百兩百地數的。

組5:老師,我們把上面4個小組的結果倒過來填也可以。

師:通過這個題我們看出,數數的順序不同、數數的規律不同,那么得到的結果也不一樣。只要同學們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相信就會有不同的收獲。

參考文獻:

[1]賴南燕,方燕妮,謝 .《小學數學教學法》案例教學模式的實踐與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0(1).

篇7

【關鍵詞】班主任; 小學生;安全教育;平安校園

“生命的綠洲,在于安全。”安全是什么?太平順利為“安”,無缺無憾為“全”。安全它是一種希望,一種寄托,一種期盼,它是來自生命最本能、最真切的呼喚!它是通往成功彼岸的獨木橋,只有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我們才能抵達成功的彼岸;只有在安全這片沃土的培育下,幸福之花才能隨時綻放在我們生命的旅途中。

有資料顯示,全國平均每天有40名中小學生非正常死亡,相當于每天有一個班的學生失去他們如花的生命!作為學生,一年有絕大部分時間在學校和學校周圍生活,在安全的問題上,來不得半點麻痹和僥幸。生命對于每個人只有一次,一人安全,全家幸福!作為學生在校的主要監護人----班主任,具有最重要的教育和監管責任,安全工作重于泰山。所以,擔任多年班主任的我想就此談談我的一些體會和大家共勉,來共同保護好我們祖國的嬌嫩的花朵!

1. 查找安全隱患,做好預設方案 凡事預則立。開學之前,班主任要對學生的身邊安全隱患必須做到清楚了解。學校事先會成立從上到下的安全領導小組,校長親自掛帥,分管領導具體抓,分工負責,確主立崗位,確保每個老師都把學生安全工作放在首位。班主任要對校園及周邊環境進行拉網式每的安全排查,確保硬件設施無安全隱患,并設想好其它不安全因素,作好預案分析。

1.1 學校方面存在的安全隱患主要有:學生之間的打斗行為;校外不良人員對在校學生的侵害;商店、食堂、小賣部食品安全;學生的實驗課或實踐課,體育活動或體育課上的意外傷害;課間、室外活動時行走、上下樓或違紀攀爬造成的傷害等。

1.2 家庭方面存在的隱患主要有:家長法制意識淡薄,教育方法簡單粗暴對學生的傷害;家長處理問題有失公正造成學生心理失衡,出現偏激;家長期望值過高給學生帶來心理壓力;單親、空巢留守、私租房屋引發的不安全因素。 學生在家用火、用電、用氣等不安全。

1.3 社會方面存在的隱患主要有:校門外交通事故;學校周邊發生的暴力、打斗、敲詐、侵權行為等;校外不良人員對在校學生的言行和心理威脅;學生因曠課、逃學、離家出走在社會上發生的不安全因素;社會不法分子對學生的引誘、拉攏、教唆; 網吧、游戲廳等誘惑。

如果班主任做到事事小心,做到心中有數,預設好學生的可能出現的安全隱患,我想孩子們的安全就有了很好的保障。

2. 班級安全管理的策略 班主任是一個班級的靈魂,在學校,最直接管理學生的是班主任,學生、家長最依賴的也是班主任,班主任在管理好班級,抓好教學質量的同時,也應該做好班級安全管理。班主任要本著對學生終身負責的態度,細致耐心、嚴格地做好班級安全管理工作。班級安全管理主要靠教育、制度和監督,制度要堅持不懈、重在落實,監督要及時到位。同時還要密切聯系其他科任老師,培養學生干部,形成安全管理的有效網絡。要注意堅持以法執教,規范教育行為以減少或避免安全責任事故。要以生動形象的方式向學生宣講《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引導學生逐步增強安全防范意識。

2.1 安全告知

班主任除對班級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以及基本道德規范等思想政治教育和基礎文化科學知識教育外,還要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和自護自救教育,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防范、安全自護和安全自救知識。如對學生進行交通安全、消防安全、人身安全、財物安全、飲食衛生安全等教育。班主任不僅自己要牢固樹立安全責任重如山、生命責任大如天的意識,還要努力使學生樹立安全第一觀念。班主任要注意如下告知:

(1)是把學校或班級進行的各種活動中有關安全方面應注意的問題對學生告知。如實踐活動中的行走、乘車、具體的操作注意事項;體育運動中某些項目的危險性,練習設備、器材的安全性能等內容都應在活動之前告知學生。

(2)是把校園及其周邊的設施包括環境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告知學生。如校園內外維修改造,施工場所或臨時搭建的設施,校園內外處所、場地、水電設備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等都應及時告知學生。

(3)是把學生的有關情況對家長告知。如學生生病、學生請假離校或缺課、學生間發生糾紛或矛盾、學生的不良習氣以及學生發生傷害或意外事故等,都要及時與家長聯系、溝通。

(4)是把發現的班級內部、校園內部及校園周邊存在的安全隱患以及安全事故向學校領導告知。班主任履行告知義務,可積極有效地預防安全事故的發生。

2.2 加強宣傳、演練,形成自救行為

學校、班級要通過張貼安全標語、設置安全櫥窗、出專題安全黑板報、布置安全科普畫廊、觀看安全教育視頻等方式,使小學生從多方面了解掌握安全知識,在處處重視安全的濃郁氛圍感染下培養重視安全的意識。

通過創設情境、利用生活中的事等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學生一遇到問題就去找老師,找家長,這是學生缺乏自我保護能力的一個表現。針對這一點,班級里可以開展一些活動,提倡大家自己能解決的小傷小問題自己解決,同時通過老師教,讓學生掌握一些簡單包扎方法。創設一些情境,教給學生當遇上突發狀況該怎么處理,讓學生學習自我保護的方法。

當孩子們遭遇意處險情與傷害時,需要冷靜,要學會運用最有效的救助方法。遭遇不法分子的侵害,有能力將其制服時,當然要勇敢地同其博斗;沒有能力將其制服時,可以采取“呼救法”“周旋法”“恐嚇法”等及時脫身。萬不得已,也要對可能出現的情況進行比較,兩害相權取其輕,爭取把損失降到最小,保住最大的合法利益。這對學生沉著應對突發事故,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很有成效。

“5.12”“11.9”等一些特殊的日子,防地震防消防演練,是我們學校每學期的必須課程。多次強化訓練,孩子們的速度快了不少。我們不是在杞人憂天,而是防患于未然,希望我們的孩子們有一天能夠自豪地說:“災害不可怕,我們會自救!”

篇8

探究:

1、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土壤主要是由空氣、水、黏土、砂、腐殖質等成份構成的。

2、在探究問題土壤中有什么時,能獨立思考發表意見,個人或小組能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方案。

知識:

1、在教師的指導下,小組合作完成研究土壤成分的實驗。

2、會記錄探究活動中觀察到的現象,根據事實資料研討問題,得出結論。

情感:通過討論,知道土壤對植物及人類的作用,大致知道怎樣保護土壤,樹立愛護土壤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

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是由空氣、水、黏土、砂、腐殖質等成分構成的。

教學難點:

在實驗中能自己提出問題,并能進行實驗研究。

教具準備: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

課 時: 2課時

課時1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問:同學們,土壤是動植物、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大家在哪些地方見過土壤?對于土壤你有哪些了解?學生自由交流。

問:對于土壤,你想研究些什么?啟發學生提出有關土壤的問題。

問:土壤是由哪些物質構成的呢?這一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探究問題:

土壤主要是由什么成份構成的?

三、作出預測

問:根據你平時的了解,你認為土壤里都有些什么?

學生:水、空氣、雜質、化肥、泥土、砂等。

四、室外觀察、采集土壤。

問:要想清楚地了解土壤的成分,最好的辦法是什么呢?采集土壤需要些什么工具?應該注意什么?

學生準備:鐵锨、小鏟、小桶等。

五、室內探究。

思考:土壤中是否有剛才談到的物質呢?怎樣才能弄清楚?你能想出多少種研究方法?

學生:用手捏、手是濕的,說明土壤里有水……

師:按照你們想到的方法,去研究土壤中到底含有哪些物質,看能有哪些發現。

學生:填寫活動報告單

學生開展探究活動。

匯報:你采用什么方法,觀察到了什么現象?

講述:那些死去的動植物腐爛后變成了腐殖質。

啟發學生思考:除了這些研究方法,還能用哪些方法對土壤進行研究?

用火燒,土壤中會有什么現象發生?

課時2教學過程:

一、研討問題,通過以上的研究,你知道了土壤中都有哪些成分?

1、整理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

實驗方法 觀察到的現象

捏土壤 手是濕的

把土壤放入水中 有氣泡冒出(空氣)

攪拌水中的土壤 土壤分幾層,上層黏土,下層砂

燒土壤 有燒頭發的味道(腐殖質)

2、根據學生對土壤成分找到的多少進行評價。

二、拓展延伸

1、土壤中除了這些成分外,還有別的物質嗎?

目的:

(1)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土壤秘密的興起。

(2)引導學生談談土壤中污染物的問題。

2、土壤中的這些垃圾袋、廢電池對土壤有什么影響?

3、土壤是植物的“家”,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土壤呢?學生充分交流后,教師適當介紹“保護土壤小知識”。對于學生在教學活動開始提出的其他問題,留作學生課外研究作業。

三、課后練習

推薦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久热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观看 | 久久免费最新免费视频 | 中文字幕亚洲男人的天堂网络 | 五月丁香中文字幕 | 亚洲A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