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30 11:23:01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內科學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統計學處理。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認為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一)兩組帶教制度綜合考核成績比較。兩種帶教制度的綜合考核結果比較提示,“雙導師”帶教制的碩士研究生經過三年的系統學習,綜合考核成績明顯高于傳統帶教制的碩士研究生,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二)觀察組問卷調查結果。對觀察組碩士研究生進行自制問卷調查,大部分研究對象對“雙導師”帶教制度表示認同。
(三)導師與觀察組學生對“雙導師”制度的總體評價比較。導師及觀察組碩士研究生對“雙導師”制度的總體評價提示,碩士研究生經過兩位導師三年的培養對該制度較為認同,而各導師決策則更為謹慎,兩者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三、討論
中醫內科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試行“雙導師”制帶教,改變了以往的臨床教學中只注重操作技能訓練的傳統臨床帶教模式,而與傳統的中醫跟師學徒教育模式相比,可使學生在三年的學習過程中,除了常規強化臨床知識和操作技能外,更可由雙導師給予學生進行不同角度的創新思維和科研意識的啟發和引導,使碩士研究生在學校所學習的系統的理論知識與實踐工作緊密聯系起來,保證了各個階段作為培養碩士生創新思維方式、基礎實驗能力和嫻熟臨床技能的重要完整性。
“雙導師”制度被引入中醫內科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教學,是人才培養教育模式的創新。有研究表明,“雙導師”制度已取得了一定的預期效果,既可提高教學質量、也能節約教學資源。兩位導師在教學職責上有著的明確分工,實際上是對目前高等院校有限的教學資源的一種合理分配。
根據胃潰瘍的發病過程控制相關藥物進行治療。采用抗酸性的藥物,采用細胞內部的受體劑、粘膜的保護成分以及幽門螺桿菌的消除劑和抗生素完成相關藥物的治療過程控制。抗酸劑有碳酸氫鈉和氫氧化鋁,主要的復方劑是胃舒樂、胃康等等,這類藥物可以有效的緩解相關治療過程。阻斷劑H2包括甲氰咪胍、法莫替丁和呋喃硝胺,這些藥物都是通過對細胞壁的阻礙過程完成胃酸分泌的控制,從而保證有效的防止胃酸過多造成胃部不適。法莫替丁服用八周后逐步完成治愈效率的90%以上。胃黏素受體阻斷劑可以一直胃部的細胞壁的胃酸受體控制,完善綜合性胃酸分泌的有效愈合效果。
2胃部的粘膜保護劑控制
通過增加胃黏膜內部的藥劑使用可以加深胃部的粘膜厚度,對胃部十二指腸粘膜起到有效的控制和保護作用。表面制劑是采用硫酸化的蔗糖堿性鋁鹽,保證水內釋放過程控制。分別采用胃蛋白酶和胃酸的綜合作用實現胃酸內部環境負電顆粒的控制,形成一種較為豐富的粘糊狀物質,這種物質可以有效的形成一個內部的保護屏障。De-Nol是一種膠質枸櫞酸鉍鹽,具有與硫糖鋁類的物質同樣的剎菌劑,可以保護增胃部粘膜的有效控制過程[2]。
3抗幽門螺桿菌類型的藥物控制
伴隨著胃炎、胃十二指腸的感染問題的嚴重控制,HP感染情況收到威脅,完善胃炎和胃潰瘍的有效治療過程控制,降低整體發病率,采用膠態果膠鉍類藥物,四環素或阿莫西林可以完成有效的治療過程,采用甲硝唑,一天三次給藥,連續兩周服藥,可以有效的清除80%~90%的幽門螺桿菌。另外,對于胃潰瘍的相關藥物治療還有抗生長抑制素八肽,可以有效的改善綜合性的消化系統的分泌過程控制,逐步的改善胃潰瘍的內部出血和病變,從而有效的控制病情的發展過程。
4胃潰瘍的維護治療過程控制
(一)評價方法。兩班均進行一學期的中醫針灸內科學課程學習以后,進行期末閉卷測試。試卷由教研室中非授課教師在題庫中隨機抽取,試卷分析工作由研究生完成。最后,將考試成績進行匯總、分析和比較。
(二)統計學分析。將所有數據錄入SPSS17.0軟件進行t檢驗和秩和檢驗,檢驗標準α=0.05。
二、結果
將兩班的期末成績相比較(見表1),對照班(1班)的平均分為75.367±7.753,試驗班(2班)的平均分為82.533±6.822,兩班有顯著差異(P=0.000),說明試驗班學生掌握知識的平均水平好于對照班。將兩個班的期末成績分布進行比較(見表2),可見兩個班之間有明顯的差異(P=0.000)。試驗班成績優、良的人數明顯多于對照班,中等、及格和不及格的人數明顯少于對照班。
三、討論
(一)教育現狀。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的高等醫學教育為“精英教育”。學生在預修醫科、獲得文理學院學士學位并且通過醫學院入學考試(MCAT)之后,才有資格進入醫學院學習,這體現了對學生的高素質要求[5-6]。但是國內的高等醫學教育現狀是學生通過高考直接升上醫學院進行學習,而且醫學院校的門檻分數參差不齊,導致國內醫學生本身素質不能普遍的達到高水平。另外國內高等醫學教育學制可分為五(六)年制本科、七年制本碩連讀和八年制本碩博連讀,與國外終身醫學教育相比時間被大幅度的壓縮了,也就是說國內醫學生要在短時間內掌握大量醫學知識[5]。中醫針灸內科學是一門后期臨床教學的主干課程,學生需要在熟練掌握基礎理論課程的前提下學習與臨床相關的知識,這無形中加大了學生學習本門課程的課業負擔。學生普遍反應本門課程的知識點過多,學習之后掌握度不好等問題。
(二)艾賓浩斯遺忘規律曲線理論的應用。記憶和遺忘是相反的過程,屬于正常的生理現象。遺忘是人體大腦對信息處理的一個綜合的、復雜的過程[7]。艾賓浩斯的記憶理論來源于他的無意義音節記憶試驗,在此試驗中他將所有混雜因素排除,發現了在沒有背景信息的條件下的記憶和遺忘規律。其試驗得出的結論是遺忘在記憶之后立刻開始,但是遺忘的速度并不均勻[8],并且越熟悉的材料被人們遺忘的速度越慢(見圖2)。上圖形象地說明隨著復習次數的增加,遺忘的內容越來越少。我們本著此理論,要求針灸內科授課教師對學生進行隨堂測驗及課后小結,目的是督促學生對已經學習過的知識進行多次記憶。本次試驗的期末考試結果顯示試驗班的平均成績以及優秀率明顯高于對照班,說明該教學方法的教學效果較好。本次較好的試驗結果主要有兩方面原因:首先,中醫針灸內科學的課程排課緊湊,周一到周五每隔一天都有理論課授課安排,為學生提供了短期內的課內復習時間。其次,授課教師在試驗班教學中利用課前及課后時間的考試和小結,反復強化學生已學的知識點,促使學生對知識點產生長期記憶,有效地降低了學生對知識點的遺忘率。
四、結論
臨床見習在醫學生將中醫基礎理論知識應用到中醫臨床實踐過程中起到一定銜接作用,是從一名中醫臨床學生即將成長為具備一定高素質臨床水平的醫生最為關鍵的一步。一方面在于醫學臨床實踐能進一步鞏固學習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另一方面在于增加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培養臨床獨立工作和思考的能力,為日后獨立從事臨床醫療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此過程中筆者根據《中醫內科學》的特點,以“早期導入臨床,后期強化技能”為主線,通過“早實踐-多臨床-零接軌”的實踐教學新模式,培養學生的臨床知識和實踐技能,實現理論與臨床實習的零接軌。中西醫結合專業學生從二年級開始,《中醫內科學》課堂學習期間,留出一點課時作為臨床的見習時間。如脾胃系統疾病包括對胃痛、腹痛、泄瀉、痢疾等中醫內科常見消化疾病的就診基本順序、中醫四診合參的要點、辨證論治、理法方藥運用過程等各方面內容。通過臨床見習,有助于把臨床運用的實踐知識與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相結合,增加學生的學習中醫內科學的濃厚興趣。
2實訓教學
面對當前進入臨床實習的學生較多,而醫院門診典型患者少的現狀,加大實訓基地的建設,達到一定規模的量化,建立一批高水平,規范性,多樣化的臨床教學基地和臨床教學模擬環境。注重不斷完善臨床實習基地的硬件建設,更要開發一些教學軟件的建設,比如教學融入到臨床中,通過安排具有經驗豐富的教授進行課堂和臨床的培訓,中醫院校臨床教學與醫院間應加強的臨床交流,對于臨床教學的督導,加強帶教老師的團隊建設,增強臨床帶教老師的授課能力,不斷引進新的臨床博士以提升臨床教學能力,促使教學工作日趨示范性、健康化、年輕化。為學生搭建一個中醫內科學的實訓基地,也是一個中醫內科理論學習到中醫內科臨床實踐間的知識平臺。學生在大學2年級系統學習完《中醫內科學》的理論知識后,學校才啟動此模式,學校實訓中心是借助臨床的一些模擬設備如電子把脈儀器、電子舌診圖等為臨床實習的學生營造一種栩栩如生的中醫內科學臨床實踐環境,基于實訓教材以及大綱,帶教老師指導學生,在強化實訓基礎上,定期組織學生參加臨床技能比賽,參照國家中醫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大綱要求,模仿其考核方式,也采用三站式的臨床考核,即“病案的采集”、“病案的書寫”和“技能操作”。而對于常用實用的臨床知識及技能進行訓練,如脾胃病,對胃痛疾病的八綱辨證、四診等掌握,診斷的依據,與胸痹、腹痛、真心痛的鑒別診斷、如何區別其他癥型等、以及所涉及的常用方劑如二陳湯、保和丸等,這樣可以使學生既加深了之前背誦和理解過的中醫內科學知識,增強對中醫內科學的臨床形象直觀的認識,同時又鍛煉了學生臨床技能有效判斷臨床實際操作。
3實習教學
學生在結束短期內的臨床實訓考核后,將進入臨床實習的階段。按相關專業并把此階段實習學生進行分組分配到臨床各科輪轉,面對面與對患者的交流,進一步在臨床實踐中把課堂知識和臨床階段所學知識相結合。帶教老師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進行患者的病史采集和針對性的查體,從而使學生不僅注重對陽性癥狀,又能避免遺漏患者的陰性癥狀。再進行充分的分析病史特征和診斷的依據。此時,帶教老師不能先給出診斷的結果,要主動引導學生講述以何種依據為診斷要點做出診斷,借以提出相關的鑒別診斷。讓學生自己揣測和分析并參與討論,總結診斷的方法差異。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則有利于提高學生臨床綜合的分析能力,使其對可以掌握正確該系統疾病的知識。崗前實習培訓的必要性在中醫醫院開展崗前實習培訓是十分有必要的,它是集技能和理論培訓、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能培訓、中醫思維和四診能力的培訓為一體。開展崗前實習培訓,分進實習點前培訓和進實習點后兩步走。第一步的進實習點前的培訓一般是在主干課程結束后,通過1-2周的培訓臨床基本操作,強化學生的中醫臨床思維和一般操作技能;開展必要的職業素養培訓,其中包括組織學生認真學習進入相關科室的基本規章制度,加強學生在臨床學習過程中的職業素養。第二步在進實習點后,醫院教學科應開展實習生規范學生醫生的職業素養,了解每個臨床科室診療范圍,熟悉常見臨床理化檢查項目指標,在帶教老師指導下完成病歷書寫,著重強化學生對病歷書寫的規范化,培養學生對疾病的辨證論治思維。進入臨床科室后,實習生在所在科室必須要有清晰的認識,科室主任或教學秘書須重視實習生的培養,通過會議或座談的形式,介紹科室的情況、學習科室規章制度,強調實習要求和考核要求(必要情況下,可以印發科室的實習生考核事項),使學生明確實習任務和職責。崗前的醫患關系培訓,是畢業實習生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法律的完善,患者維權意識的提升,以及社會媒體的對醫患關系的過度關注,今年來我國的醫患矛盾和糾紛發生率急劇攀升,導致在教學中醫患關系的復雜性。因此,臨床教學的培訓中,培養學生的醫患溝通能力、了解患者的醫療需求、及時有效進行患者及家屬的疏導工作、讓患者了解醫療過程中存在的疑惑,盡量避免在預防醫療中發生醫患糾紛。在既發的醫療糾紛,培養的應對能力、自我保護能力、處理糾紛的能力等,都是畢業實習生培訓的重中之重。
4結論
1.1實施方法2組理論授課教學內容相同。本研究在2個班中醫內科學臨床見習中實施。
1.1.1試驗組實施以病例為引導的教學方法。首先,按照中醫內科學見習教學大綱的要求,以常見病、多發病的患者為主,帶教老師帶領學生接觸患者,一般以新入院的患者為好。第1次接觸患者時,通常以1個學生為主向患者及其親屬詢問有關病史,然后由小組其他成員補充詢問。接著由同一個學生或另一個學生進行望、聞、問、切四診查體,并將檢查結果向全組匯報。如果學生問診或查體有遺漏或錯誤時,可以相互指正和補充,直到全組學生認為無遺漏和錯誤為止,必要時帶教老師亦可進行適當的提示和補充。其次,接觸患者后帶教老師應立即組織學生進行第1次小組討論,讓主詢問病史的見習生進行匯報、歸納和分析患者的病史和臨床特點,提出初步的臨床診斷和鑒別診斷及其依據,擬訂進一步的診療方案,然后再由其他學生進行質疑并提供新的意見。如果學生在討論中發現自己在問診和查體方面的某些遺漏和錯誤,可由學生自行提出解決的辦法。若確實存在某些遺漏和錯誤而學生沒有及時發現時,帶教老師應適當提示學生并提供必要的講解,幫助學生想辦法補充遺漏,糾正查體錯誤。在此過程中,帶教老師應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和異議以及其他各種相關的問題。老師可暫時不直接解答這些問題,可將這些問題歸納、總結為一個個具體的問題,按學生興趣分配給每個學生,作為學生自學的內容,要求他們應用各種資源(包括教科書、雜志、網絡、圖譜等資料)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必要時帶教老師可為學生指出需查閱的相關資料等。再次,在全班討論前,小組中指定一名學生對病例進行追蹤,這名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向患者的主管醫師詢問患者的病情發展變化、相關輔助檢查結果,必要時在主管醫師帶領下察看患者。每次獲得新的病例資料后,這名學生都要及時地向全體組員匯報。在全班討論前小組長組織全小組的同學對病例進行討論,并將討論結果和診療過程制作成PPT形式,待全班大討論時用。最后,在全班大討論時,帶教老師做主持。各小組先由一名學生用PPT形式向全班同學將本組病例的病史、查體、輔助檢查結果、實際診治過程及其結果進行講述,還可以講述自己的學習心得,本組其他同學可對該同學的發言進行補充和更正,并闡述自己的意見及自學心得(每組10min以內),然后由帶教老師和其他組的同學圍繞病例提問題,該小組的學生進行解答,最后帶教老師對該病例所涉及的臨床問題進行歸納總結、補充、講解,并對該小組的學習過程進行點評。逐個小組依次進行。
1.1.2對照組采用傳統的中醫內科學見習帶教方法。
1.2效果評價學期末對學生發放調查問卷,結合臨床技能考核成績、中醫內科學綜合筆試考試成績得出結論。
1.3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秩和檢驗。
2結果
2.12種教學方法臨床技能考核成績效果比較中醫內科學臨床技能考核成績總分30分,“優”為27分及以上,“良”為22分及以上至27分(不含27分),“中差”為22分以下。考核成績效果比較見表1。由表1可見,2組中醫內科學臨床技能考核成績效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優于對照組。
2.2對2種教學方法的主觀評價分析2011—2012學年、2012—2013學年共發放調查問卷196份,收回有效問卷194份,分別從學習主動性、積極性,是否開闊思路,能否培養自覺學習能力,能否提高互助溝通能力,能否對基礎知識起到復習作用,能否鍛煉對疾病判斷力和對資料的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能否享受學習興趣等8個方面進行調查。2組調查問卷A+B選項(A選項為有明顯作用,B選項為有作用)結果比較見表2。
2.32種教學方法綜合考試筆試成績效果的比較中醫內科學卷面成績滿分70分,“優”為63分及以上,“良”為52分及以上至63分(不含63分),中差為52分以下。筆試成績效果比較見表3。由表3可見,2組綜合筆試考試成績效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試驗組明顯優于對照組。
3討論
以上研究結果表明,以病例引導的教學模式具有以下優點:①有助于學生掌握基礎理論;②提高學生中醫內科臨床思維和診治的能力;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知識面;④對全面提高中醫內科學教學質量、培養優秀的新型醫學人才有著重要意義。以問題為基礎、以病例為引導的教學方法已經成為近年來國際上受到廣泛重視的一種教學模式。該模式是教師引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強調把學生設置于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通過合作解決問題來學習隱含于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提高教學質量,改善教學方法提供新的依據。新的教學法在中醫內科學臨床見習教學過程的實施中,同學們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調動,開闊了思路,在學習過程中享受到了學習和教學的樂趣,整個課堂氣氛活躍,通過深入的學習,擴大了知識面,利于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由此可看出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以問題為基礎、以病例為引導的教學方法效果更佳。
國內師資力量主要來源于中青年教師,基本上存在著閱讀能力較強,而口語聽力相當較弱的傾向,這與國內語言環境有莫大的關系。而專業外語水平則主要與其在工作后積累有關,加之教師英文授課經驗普遍較少,教師普遍反映對留學生課堂提問的英語發音非常不適應,往往需要通過重復甚至書寫的形式才能明白學生的提問,由此導致授課的效率降低。如何縮小教師授課水平的差異,提高教學質量,這是目前醫學專業留學生教育上存在的共同難題。本校針對教師進行了為期1年的英語提高班來加強師資力量,這與天津大學推出的《留學生英語授課教師資格認證制度》不謀而合,這也將是評判全英文授課教師師資水平的主要標準[4]。但是提高專業外語水平需要的是日積月累地學習和應用,在短時間內,教師最需要惡補的是冗長的專業外語單詞及準確的發音,怎么解決教師英語的交流與需要向醫學留學生傳播大量醫學專業知識這之間的矛盾,除了充分的備課,適當運用英語的思維方式,積極主動地運用多種方法進行溝通,完全可以排除語言文化不同所帶來的障礙。學校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加強師資培養,多聘請優秀的外國專家,進行相應的示范教學[5]等之外,根據教學大綱,編制出授課章節的多媒體教學方案,由于主體內容均在多媒體上展示,甚至學生通過預習后就能夠通過多媒體展示的圖例及注解,就基本理解即將教授的內容。這樣可以相對縮小教師的英語水平差異,從而減少教師英語水平的差異化,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
2多媒體技術在醫學內科學教學中的利弊分析
2.1多媒體計算機的使用,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多媒體計算機使人類接受信息由單純的數字、文字擴大到文本、圖像、圖形、音頻、動畫、視頻等,把圖、文、聲效果與計算機的巨大信息存儲、控制及處理能力相結合,用戶可以根據需要進行交互式控制[6]。針對計算機可將聲音、圖像、動畫、視頻等來演繹臨床內科學中各種疾病發病機理、臨床表現及轉歸等這一特點,變繁為簡,從而充分活躍學生的臨床思維,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從而達到提高學習興趣的效果。
2.2增強教學的生動性,簡化醫學教學中教師授課難度在相對較為抽象的內分泌課程中,如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如激素對周圍組織及器官作用,傳統教學由于該部分較為抽象,較難理解,往往這個時候最考驗教師的外語水平,如果反復講解加上舉例等不能讓學生聽懂,留學生這時候隨機提問會打斷教師的思維,最終留學生對課堂的難點仍不清楚。而多媒體課件具備將聲、光、色、電等物理或化學信號轉變數字信號,經過計算機綜合分析和復雜的處理后進行還原,進而拓展信息處理范圍和空間,用圖形、動畫等多種生動、形象、直觀地表達方式在課堂時間、空間內傳送大量的教學信息,來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協同活動,尤其是教學中最難以用英語詞匯來準確描述的和難以表達的臨床疾病發病機制及免疫學改變等的教學內容演示出來,從而弱化教師英語水平帶來的教學質量差異,同時可激發學生的臨床學習興趣,從而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減少知識的遺忘性,有效地提高學生們對臨床知識的理解能力。
2.3增加師生間的互動通過多媒體教學時計算機動態圖像多層次的不斷變化和清晰文字的配合,將整個內科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演繹得生動活潑,通過簡明扼要的圖文概括了知識要點,可以變繁為簡,變枯燥乏味為生動有趣;除了僅傳統教學時有課本和教師語言的感知外,多媒體課件能產生額外視覺感官刺激,就像收音機與電視機的差別一樣,多方位來調動了留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7],學生通過反復地對難點或抽象知識點的學習上,由于多媒體良好的交互性,可以讓學生對這些部分反復觀察,深刻理解,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和理解。例如在肺部啰音的聽診方面,學生通過在多媒體上反復聽診,學習原來傳統教學上不同的病理性呼吸音的區別,學習上變得更加輕松和教學的過程更具趣味性。
2.4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結合才能相得益彰由于多媒體本身固有的特點,可短時間內傳播大量的信息量,在教學過程中,如果畫面切換過快,就會使教學重點不突出,學生動手記筆記的能力下降。整個教學課程如果全部使用播放模式,一味地強調多媒體的作用,會造成教學手段單一,成了典型的電腦“滿堂灌”[8]。傳統教學中,教師在黑板上邊寫邊講解重點內容,雖然要耗費較長的時間,學生能夠邊記錄邊記憶,即使記錄于課本空白處也會明顯易于課后的復習和對知識難點的理解。因此,在采用多媒體播放教學內容時需要給學生們做筆記的時間,所以在多媒體教學中教師必須靈活地掌握教學進度,盡量給學生留有一定的記錄和思考時間,確保學生有一個消化吸收的過程,使學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所學內容?!芭d趣主導、情景交融、寓教于樂”的教學模式仍是多媒體教學上的需要和要求,使得教師在應用多媒體教學時仍需要結合傳統教學的提問等方式來激發學生的思維發展及學習積極性[7]。所以作者認為,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并不對立,相反教師應根據課程內容靈活地將多媒體教學與板書、提問等傳統教學方法有機結合起來,以教師為主導,積極活躍學生們的思維和課堂氣氛,從而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留學生來自不同的國家,受各自經濟、文化、宗教等因素影響,其思維、學習方法也有所不同。但總體來講,留學生大多主動,熱情,勇于發言,表達直接,因此傳統“填鴨式”授課方式不適合留學生教育。尤其是中醫內科學,不同病證病因相似,但病機診療大相徑庭。比如脾胃系十余種病證,病因不外乎感受外邪、內傷飲食、情志失調、素體本虛,但病位有別,病機迥異,內容枯燥、無序,僅作照本宣科的講解,學生難于理解和記憶。為此,為符合留學生的學習方式,在授課形式方面要有所創新。授課中,為幫助學生理解內容,增強記憶,提高學習興趣,需要應用多媒體進行直觀授課。通過多媒體課件中的圖片、錄像、FLASH動畫、流程圖,以及表解式、比較式、歸納式、提問式的表格匯總,使所授內容由抽象晦澀難懂變為形象生動直觀,使學生看得見、聽得懂、易接受,增加學生對這方面內容的感性認識。
另外,根據留學生的學習特點,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加強師生互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其中針對A類和B類學生,在課程任務講授結束之后,建議預留一定的學時,采用PBL(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學。其教學模式為:提出問題—尋找答案—分組討論—總結點評。PBL教學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以塑造學生的獨立自主性,培養創新力和理解獲取新知識、有效運用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為教學目標[1]。因該兩類學生掌握知識全面,具備一定綜合分析能力,故有條件實施PBL教學。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PBL教學模式使學生從傳統教學中的“教什么,會什么”轉變為讓學生“學什么,怎么學”。畢竟留學生學成回國后,脫離中醫大環境,遇到問題只能自行解決。通過PBL教學,可以使受教育者終生受益。
2采用模擬實習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中醫內科學是一門理論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只有在實踐中學習,才能加深理解,更好地掌握其課程精髓。臨床見習帶教便是課程結束后的另一種教學形式,是在實踐中學習理論、理論聯系實際的一個教學過程,也是幫助學生提高臨床技能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但是,近些年,由于患者維權意識增高,醫患關系不協調,尤其是對與患者交流有障礙的外國留學生,要進行臨床實際操作非常困難,采用模擬實習可以彌補這一不足。因此,采用模擬人教學及應用多媒體臨床教學模擬系統教學更為必要。模擬病人(Simu-latedPatient,SP)又稱標準化病人,顧名思義,是人為的根據一定要求扮演的標準化的病人,目前教學中多由臨床帶教老師扮演模擬病人。其優勢在于:模擬實習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模擬的臨床環境,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留學生臨床實際操作難的問題。同時這種教學方式能調動學生主動思考的積極性,利用所獲得的資料做出初步診斷及進一步的處理方案。另外,從模擬病人反饋的信息中可發現多數學生存在的問題,如漏問相關陰性癥狀,漏查一些與鑒別診斷及并發癥有關的體征等,從而可以使教師在教學中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對常見的錯誤進行討論,以提高教學質量。另外,我們也可以利用教學醫院和教學培訓基地的多媒體臨床教學模擬系統,該系統提供仿真實驗教學平臺,模擬真實場景,學生可扮演各自角色,鞏固深化理論并與實踐相結合。因此,采用模擬實習教學方式,不僅可以彌補臨床實際中的一些困難,也有助于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1.內科學資源庫模塊構建與初步應用分析
2.中醫內科學開放式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3.“內科學”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探討
4.小動物內科學綜合設計性實驗教學的探討
5.強化內科學研究生臨床思維能力培養的探討
6.內科學教學中多媒體技術應用的利與弊
7.結合內科學教學實際,培養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
8.內科學實習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改革
9.PBL教學法在中醫內科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10.提高中醫內科學理論教學質量的探討
11.《中醫內科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研究
12.淺談內科學教學方法的應用與體會
13.如何加強實習生中醫內科學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
14.內科學教學中病案教學法和傳統講授法的比較
15.口腔內科學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改革思路探討
16.Blackboard平臺應用于口腔內科學教學中的效果評價
17.PBL教學在中醫內科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18.對醫學生內科學臨床實習綜合能力量化考核的研究和探討
19.基于臨床案例的PBL教學法在中醫內科學理論教學中的應用
20.內科學專業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新模式的初步探索
21.案例式教學法在高等中醫藥院校內科學教學中的應用
22.臨床醫學內科學雙語教學調查分析
23.中醫內科學教學中引入現代醫學知識的方式和意義探討
24.PBL教學模式在獸醫內科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和思考
25.改良PBL教學模式在醫學留學生內科學教學中的應用
26.醫學生內科學雙語教學需求調查分析
27.新世紀教材《中醫內科學》“咳嗽”篇歷代文獻引述的相關問題
28.培養創新理念,提高中醫內科學臨床教學質量
29.拋錨式教學法在臨床醫學八年制內科學實踐教學應用初探
30.內科學教學中的“逆向思維”與“橫向”教學法
31.多種教學方法結合在《中醫內科學》教學中應用初探
32.PBL教學法在中醫內科學課堂教學的應用
33.談醫學生如何學好內科學
34.能力本位教學法在中職內科學教學中的應用探討
35.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內科學PBL教學模式介紹及借鑒
36.口腔內科學教學改革初探
37.臨床醫學留學生內科學全英教學探討與反思
38.中醫內科學內分泌代謝系統病證臨床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39.新疆少數民族學生獸醫內科學教學方法探討
40.中醫內科學PBL教學法問題設置初探
41.中醫內科學教學在本科生臨床輪轉實習中的應用
42.淺析如何提高內科學教學藝術
43.師生微信內科學互動平臺在內科學教學中的應用體會
44.內科學雙語教學的思考與改進
45.三年制??茖哟闻R床醫學專業(全科醫學方向)內科學實踐教學的改革與研究
46.采用多種形式教學 提高學生學習內科學的興趣
47.案例式教學法在獸醫內科學教學中的應用
48.《中醫內科學》中英文教材比較研究
49.中醫內科學癥狀術語規范化研究
50.結合八年制醫學生特點進行內科學見習教學初探
51.心血管內科學專業發展趨勢及設想
52.建立八年制臨床醫學生內科學考核評估指標體系的研究與探討
53.《內科學》教學改革探討
54.規范消化內科學臨床教學查房模式的實踐研究
55.“做樂賽”教學模式在《內科學》教學中的應用
56.內科學考試試卷分析與評價
57.中醫藥高等院校精品課程內科學教學改革的思路與實踐
58.基于中醫思維模式下的中醫內科學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
59.論宋金元時期中醫內科學發展特點
60.TBL教學法在心血管內科學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
61.淺談《內科學》雙語教學課程的建設
62.內科學臨床見習課雙語教學方式的可行性探討
63.如何提高內科學專業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
64.思維導圖在《內科學》教學中的應用
65.內科學臨床見習實施案例教學應重點關注的幾個問題
66.內科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67.案例式教學在中醫內科學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
68.福建省內科學學科發展報告
69.內科學課程改革中教與學的創新性研究
70.臨床醫學專業留學生內科學雙語教學芻議
71.案例式教學法在《中醫內科學》教學中的運用
72.內科學見習教學中臨床思維能力培養
73.改革考試內容方式 提高內科學教學質量
74.以LBL聯合CBL為基礎的八年制內科學教學實踐
75.內科學雙語教學探究
76.內科學PBL教學模式對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培養的探索
77.醫學生內科學見習課的調查分析
78.內科學“考站式”考試的實施及評估
79.基于系統科學理論及全面質量管理理論的內科學教學精細化設計與管理
80.病例引導的內科學心血管疾病立體式見習教學法研究
81.中醫內科學課程運用形成性評價教學的實踐芻議
82.內科學見習課采用CBL聯合PBL法初探
83.醫學留學生內科學教學模式的建立與實踐
84.多媒體在醫學留學生內科學英文授課中的作用
85.內科學PBL教學模式的應用探索
86.CBL,PBL與TBL整合教學法在心血管內科學中的實踐
87.詮釋學在中醫內科學研究中的應用
88.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內科學教學體系改革初探
89.《內科學》實踐教學中“雙語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探討
90.內科學教學改革分析與探討
91.心血管內科學中英雙語教學實踐回顧與探討
92.基于Blackboard網絡教學平臺的內科學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
93.PBL教學方法在中醫內科學教學中的應用
94.八年制診斷學和內科學教學改革探索
95.內科學教學中以問題為基礎的病案教學法探討
96.基于PBL的內科學教學模式探究
97.內科學精品課程網絡教學平臺的建設
98.PBL教學法結合LBL教學法在呼吸內科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