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酒文化差異論文8篇

時間:2022-02-26 22:38:56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中西酒文化差異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中西酒文化差異論文

篇1

關鍵詞:儒林外史;英譯;統計分析

一、引言

《儒林外史》是清代吳敬梓所作的長篇小說,共五十六回,是中國十大古典名著之一。該書對于白話的運用已趨純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畫也頗為深入細膩,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諷刺手法,使之成為中國古典諷刺文學的佳作。《儒林外史》以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吸引越來越多國內外讀者的目光,因此對于該書的英譯無疑至關重要。

二、 《儒林外史》英譯本簡介

與《紅樓夢》、《聊齋志異》不同,最早譯介《儒林外史》的均是中國人。我國學者葛傳、徐真平、王際真、張心滄等人都曾翻譯過《儒林外史》的片段。葛傳是第一位英譯《儒林外史》的學者,他所譯的第一回刊載于美國芝加哥大學出版社1939年出版的《英文雜志》。第二位英譯《儒林外史》的是徐誠斌,他節譯的《儒林外史》第五十五回于1940年刊載于英文雜志《天下月刊》。1946年,王際真翻譯了第二回和第三回,其譯文收錄在《中國智慧與幽默》一書中。1973年,張心滄英譯了《儒林外史》第三十一回和第三十二回,譯文收入其專著《中國文學:通俗小說與戲劇》一書。最為大家熟知的譯本則為1957年楊憲益、戴乃迭夫婦合譯的The Scholars,是迄今為止唯一的一部《儒林外史》英文全譯本。

三、國內學術界研究現狀

本文收集文章共76篇,其中期刊論文50篇,碩士論文26篇。為了有效分析《儒林外史》英譯研究的發展脈絡,我們有必要先統計出歷年所發表的文章數量、所占比例及主要研究視角。

從(表一)中不難發現,自2000年起幾乎每年都有研究《儒林外史》英譯的文章發表,主要研究視角則集中在: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習語的翻譯、文化缺省的處理、英漢語篇對比等方面。下面筆者將從這些文章所關注的焦點問題對這些文章做出分析。

文化負載詞是特定文化中地理環境、生活習慣、思想觀念、民族心理等因素在語言上的集中反映。由于中西傳統文化的巨大差異,在翻譯文化負載詞時,譯者很難找到完全對等的表達。王莉(2004)通過對《儒林外史》譯文的探討,總結其規律性翻譯途徑:即采用語義翻譯+解釋,交際翻譯,交際翻譯+腳注,源語詞匯的義素拆分以及意象的轉換等方法來實現跨文化翻譯的最佳目標。陳莉(2006)通過對《儒林外史》英譯本中文化負載詞進行統計分析之后,提出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取向與譯者的把握度、譯入語讀者的接受度和譯入語文化的寬容度等多項因素密切相關,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應該避免歸化和異化的任何一個極端。柳曉輝(2007),鄭(2012)則均從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出發,對《儒林外史》中文化負載詞及其英譯進行分析。

習語是文化負載詞之一,語言和文化的精華。因為它帶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鮮明的文化內涵,要想用地道的英語表達漢語的語言現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陳宏斌(2004)認為《儒林外史》英譯本的譯者在翻譯其中的習語時盡量采取異化手段,輔以必要的歸化翻譯策略,保留和傳達了源語的文化信息,從而讓譯入語讀者獲取異域文化知識、領略原著之美。劉思、華燕(2014)也認為楊憲益夫婦在處理俗語翻譯時嫻熟地利用異化和歸化的翻譯策略,使得譯本傳神達意。張秀(2009)則以關聯理論為基礎,對楊憲益夫婦翻譯的《儒林外史》 英譯本中這些習語的翻譯實例進行分析,探討漢語習語英譯的翻譯策略。劉榮榮(2012)則結合直譯、意譯、套譯、直譯加注等翻譯策略對楊譯本中的四字成語進行了剖析,提出“在翻譯過程中,特別是在文學作品的翻譯中,要聯系上下文語境,理解成語在具體語境下的涵義,方能譯出高質量的譯文”。

文學翻譯中文化缺省是一個不可避免的難題,引起了許多研究者的關注。鄭意長(2002)結合英譯本《儒林外史》,將“文化缺省”細分為三種類型:待補償型文化缺省,可植入型文化缺省,以及可隱去型文化缺省。馬孟春(2008)以楊憲益夫婦處理《儒林外史》中文化缺省的翻譯方法和途徑為主要研究對象,提出“依據文化翻譯觀,靈活運用適當的翻譯方法可以成功處理文化缺省現象。” 在跨文化交際中,文化差異會導致文化缺省現象。因此,有必要填補這種文化空缺。金文韜(2009)以《儒林外史》為例,運用翻譯補償理論評述了英譯本中使用的文化缺省和補償策略。研究表明,翻譯文化負載詞要達到形式、功能以及文化上的等同,需要譯者熟悉英漢兩種語言文化,根據不同類型文本,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地傳達原文的意義,再現原語的文化內涵。

也有一些學者從翻譯理論和策略出發對《儒林外史》的英譯進行了研究。李希(2008)將目的論與文學翻譯相結合,對目的論在《儒林外史》英譯本中的應用進行描述性的分析,以此證明目的論對文學翻譯同樣具有解釋力。此外,項西國,歐陽俊林(2008)認為盡管很多學者對關聯理論持有不同的觀點,但實際上關聯理論對翻譯具有很強的解釋力。張秀(2009)也以關聯理論為視角,對楊譯本《儒林外史》中的習語翻譯進行了分析。功能對等理論也是一些學者的研究視角。陳倩(2012)以《儒林外史》楊憲益譯本為實例,以尤金?奈達的功能對等為理論依據,探討“春秋筆法”的翻譯策略。李亦凡,肖英荃(2013)也從這一理論出發,分析楊譯本中敘事方言的翻譯策略。

除了上述研究,從(表一)中可以發現,英漢語語篇對比也是主要研究視角之一。著名學者徐(2002)以系統功能語言學作為理論指導,從文化語境角度對《儒林外史》英譯文進行功能語篇分析,重點討論文化語境中的語篇體裁問題。李純瑋(2013)則從語言功能方面對《儒林外史》及其英譯本進行了賞析,具體從其語境、結構、對比等方面進行探討,認為功能語篇在《儒林外史》的英譯本中得到了成功的運用。李冰(2010)基于韓禮德的銜接理論,以《儒林外史》及其英譯本為例,對比英漢語中替代的異同。

此外,一些學者也從其他方面對《儒林外史》的英譯進行了研究。陳菁(2008)通過分析楊憲益夫婦翻譯的《儒林外史》中的譯句,指出譯句對中國傳統小吃的翻譯過于單一。黃杰輝(2013)則持有不同觀點,他認為楊氏夫婦在譯介這些飲食文化信息時,始終站在文化傳播的高度,將作品中飲食文化、茶文化和酒文化忠實準確地傳遞給了目標語讀者。郭曉輝(2010)則依據《儒林外史》漢英版本對照,詳細探討文本中的官職英譯。黃莉萍(2011)結合《儒林外史》英譯本,比較與分析其中各種人物服飾的漢英翻譯,探討服飾翻譯的可譯性限度問題。

四、 《儒林外史》英譯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儒林外史》近20年來的英譯研究總體呈上升趨勢,但其英譯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還遠不及《紅樓夢》的英譯研究,研究者人數不多,研究缺乏連續性。而《儒林外史》作為中國傳統小說中最優秀的作品之一,在國際漢學界的影響頗大,它所具有的文化傳播價值必然需要有一批持續、穩定且專注的研究者。

此外,研究《儒林外史》英譯所運用的理論除了上述提到的目的論,關聯理論,系統功能理論,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理論等,還應該嘗試從其他不同理論、角度進行分析,如接受美學,文藝學,心理學等。具體研究對象除了上述提到的小吃,官職,服飾,酒文化等,還應該探索出新的研究對象,以期更好的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其他因素。

翻譯是文化的傳播與交流,而典籍翻譯則架起一座溝通中西方文化的橋梁。李紹年(1993)指出,建立《紅樓夢》翻譯學已刻不容緩。同樣,陳莉(2009)提出要“加快步伐努力建立起 《儒林外史》翻譯史、《儒林外史》與文化、翻譯內容 、翻譯理論 、翻譯技巧與方法 、翻譯理論與實踐等專門研究有關《儒林外史》的翻譯學”。林戊蓀(2011)在第七屆全國典籍翻譯學術會議上則提出,典籍翻譯要以透徹研究原文本為前提、參考篩選已有的譯本為輔助,必須抓住英語世界的讀者,“中西合璧”是保證譯本質量的最佳模式,他建議對現有典籍英譯本進行普查、建立數據庫,促進各種形式的合作出版和版權交易,擴大典籍的海外傳播。如此看來,《儒林外史》的英譯研究總體上處于發展階段,但仍有許多研究領域和研究方法有待探索,這就需要研究者們的共同努力與合作,不斷開展《儒林外史》英譯研究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吳敬梓.The Scholars[M].楊憲益,戴乃迭,譯.北京:外文出版社,1957.

[2]王燕.《儒林外史》何以在英語世界姍姍遲來[J].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

[3]劉榮榮.淺議楊譯《儒林外史》中四字成語的翻譯[J].語言與文學,2012.

[4]王莉.從《儒林外史》的翻譯談文化負載詞的英譯方法[J].皖西學院學報,2004.

[5]陳莉.論《儒林處史》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D].長沙:中南大學,2006.

[6]鄭意長.《儒林外史》英譯本中“文化缺省”的的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02.

[7]馬孟春.文學翻譯中文化缺省及其對策――楊憲益夫婦《儒林外史》英譯本中有關科舉制度詞匯的翻譯[D].揚州:揚州大學,2008.

[8]徐.《儒林外史》英漢語篇對比研究――系統功能語言學的嘗試[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

[9]陳莉.近年《儒林外史》英譯研究回眸[J] ].時代文學(理論學術版 ),2009.

篇2

關鍵詞:儒家文化;數字廣告;傳播途徑

楊善群在《孫子評傳》中提及孔子與朝鮮、日本乃至西方國家的關系;李啟謙、姜林祥主編的《孔子思想與當代社會》中論述了孔子思想對國內外的影響;姜林祥的《儒學在國外的傳播與影響》分析了孔子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傳播的歷程與所產生的影響,資料較翔實,分析到位;崔英辰的《韓國儒學思想研究》被稱為“系統研究韓國儒學思想發展的扛鼎之作”,不僅對孔子儒學的思想本質有所分析,而且重點對孔子文化在韓國的發展進行詳細論述;韓國儒學者柳承國在《韓國儒學與現代精神》中探究韓國儒學思想形成的淵源、韓國儒學的特性與社會功能及韓國思想的現展等。這些研究成果一方面便于人們了解儒學的海外傳播狀況;另一方面為當前研究孔子文化怎樣走向世界提供了歷史依據。儒家文化引起了許多專家學者的關注,其對東亞諸國文化的影響有目共睹。四川師范大學政教學院的蔡方鹿教授通過考察儒家文化在中、日、韓交流與發展的歷史指出,儒家文化作為東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主導了起源國中國文化的發展方向,對韓國、日本等東亞國家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法國孔子文化研究在歐洲具有重要的地位,法國著名漢學家沙畹翻譯了《史記》,并對《禮記》《周禮》等頗有研究。他曾來華周游齊魯故地,瞻仰了孔孟廟堂,憑吊了太史公陵墓。德國一些學者也對孔子文化研究興趣濃厚,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德國幾位著名的漢學家衛禮賢、佛爾克、福蘭閣等所研究的中國哲學史都包含孔子思想。1964年,德國出版了施唐格翻譯的《論語》。此外,德國大學選讀課中有《孟子》。英國學者和學術界對中國問題的研究也比較活躍,牛津大學偏重于中國古典文獻的研究,公共課科目為《左傳》《孟子》中的篇章,選修課為《孝經》和唐宋傳奇等,詩詞主要講《詩經》和唐詩。此外,英國還有講授中國文化史等方面的專著,這些著作也涉及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內容。在美國,除了傳教士熱心于翻譯和傳播孔子文化以外,政府和很多學者也對儒家文化在世界文化發展與傳播中的地位達成了共識,充分肯定了儒家文化對世界文化發展的貢獻和儒學的現代價值。以孔子學說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在各領域的傳播,是當今國內研究者需要站在一定高度審視和思考的重要研究課題,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一、儒家文化的傳承

儒家“天人合一”世界觀的傳承。中國人一直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世界觀,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敬畏和保護自然。“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儒家思想提倡由家庭之愛推及社會之愛、天下之愛直至對世間萬物之愛。貫穿仁的精神的儒家思想具有生生不息的生機活力,貫穿于人的整個生命過程,使人具有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禮”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該思想在當今中國對外策略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儒家文化在數字廣告中的傳承意義深遠。其一,通過系統研究數字廣告語言、傳播渠道和傳播策略的創新方式,以儒家文化為源泉,根據歷史變遷打造當前社會所需的廣告風格和特點。其二,以儒家文化為創作背景,為中國創意產業經濟發展模式提供參考,進一步拓展和深化廣告領域的理論建設,積累創意產業的發展經驗,為我國數字廣告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優秀范本,這對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具有現實的借鑒意義。

二、儒家文化思想價值導向

在傳播學、廣告學、社會學等學科理論的指導下,以儒家思想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社會成員養成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內在品質和行為習慣,積極繼承儒家思想重德行、重社會規范的理念和思想,與時代接軌。通過數字廣告的有力傳播,使民眾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一心。儒家文化在數字廣告中的應用價值體現在以下方面。其一,開展儒家文化與數字廣告產業的研究,既符合黨和國家對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精神的要求,又增強了廣告傳播的藝術性和文化性。其二,儒家文化通過數字廣告的廣泛傳播,拓展了中國文化的傳播途徑,培養了人們的人文情懷。其三,中國文化對世界具有重要的意義,有利于提升我國的文化影響力。建設社會主義強國,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應該堅守我國的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中華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便是儒家文化的思想價值導向。

三、數字廣告的傳播途徑

數字媒介促使廣告界產生了一系列新的現象。其一,廣告傳播信息的方式發生了改變。如,網絡廣告使用電腦制作,通過互聯網在線傳播的方式各類廣告,向全球范圍輸送圖像和文本。網絡廣告把文字、動畫、視頻等結合在一起,表現形式多樣化,并且功能完備,受眾可以在網絡上發表評論、進行互動等,極易被具有趣味性的廣告吸引。其二,數字技術促成的互動廣告,可以使目標客戶與生產商實時互動,產生一對一的營銷效果。目前,基于數字技術的手機電影、手機電視、手機動漫、手機音樂等藝術形式十分常見。數字廣告在網絡媒體發展背景下形成了手機廣告、游戲植入式廣告、富媒體廣告、網絡廣告等形式。其中,網絡數字廣告還包含關鍵詞搜索廣告、橫幅廣告、分類廣告、富媒體廣告、贊助式廣告和電子郵件廣告等形式。數字廣告通過應用多媒體制作技術,對文字、圖片進行編排、嵌入,最終形成數字廣告傳播文件,使儒家文化的傳播途徑越來越多。

四、儒家文化在數字廣告中應用的具體策略

我國中央電視臺通過公益廣告宣傳以誠實守信、尊老愛幼、遵紀守法、愛崗敬業等核心思想為主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使廣告傳播取得了可視性、科學性、有效性的效果。商業數字廣告緊跟時代需求,傳播效果不錯。如,五糧液的數字廣告在中央電視臺播映后,給人們留下了唯美的深刻印象。該廣告選擇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紙扇、竹筏、水車等,再現了釀造五糧液的工藝,傳達了如夢似幻、充滿詩情的廣告畫面。廣告中突出了青山碧水、翠竹林海、青衣飄飄、唯美柔和的古典之美,熒幕上的片片竹葉仿佛透出醇厚的酒香,突出了五糧液的回味悠長,更蘊藏著中華數千年的酒文化。這則數字廣告以人、情、景三者交融的方式體現出儒家文化中的禮讓、和諧精神,更凸顯了釀酒的精湛工藝。日本近年來重視旅游經濟的發展,所拍攝制作的旅游宣傳片中包含了濃郁的日本文化,如相撲、富士山、佛寺、北海道等,拍攝取景極具傳統特色,配以輕快的音樂節奏和編舞,展現日本的旅游資源,以此提升日本的形象,吸引游客前來觀光。日本旅游宣傳片中體現出了日本文化深受中國儒家思想的影響,如中國的碑刻、建筑、園林、民間藝術等都是儒家文化的物質載體。很多國家利用各種渠道宣傳極具代表性的旅游資源,如通過數字化影像傳播,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如,一些東南亞國家以本國文化為數字廣告的創作根基,進行數字化廣告創作與傳播。我國文化復興之路任重而道遠。我國數字廣告傳播者需要仔細分析中西方文化差異表現,從價值觀念、藝術審美、、風俗習慣、語言符號和法律制度六個方面,深刻而透徹地闡釋文化因素對數字廣告傳播的影響,立足于儒家文化特征,對本土性和國際化進行考量,總結出獨特的中國數字廣告傳播策略,不斷創作出含有儒家文化的數字廣告,并促進其在全世界的傳播,以提升我國的綜合實力。

參考文獻:

[1]丁成際.論儒家思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契合與相通.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2]劉舒.儒家文化與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研究.中國化研究.沈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3]徐惠.社會轉型視域中儒家文化及其當代價值.新疆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4]范曉雪.儒家修身思想與高校文化育人關系的研究.北京化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5]吳南.儒家文化在中國文化產業發展中的作用.山東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6]史永亮.中國國家形象廣告片的跨文化傳播策略研究.河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7]廖秉宜.大數據時代數字廣告產業的發展模式與戰略.廣告大觀(理論版),2015(4).

推薦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日本天堂久久久 | 午夜色性爱福利视频 | 亚洲精品影视免费在线观看 | 久久久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 亚洲福利在线看国产精品 | 制服丝袜香蕉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