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4 13:57:31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體能鍛煉,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1、小、中、大班幼兒各按其年齡段目標在掌握走、跑、跳躍、投擲、平衡、踢、鉆、爬、攀登等基本活動技能過程中,嘗試運用不同體育活動器械及輔助材料,能在不同的氣候條件及場地條件或空間里進行身體基本活動練習,具有成功感和自信心。
2、提高幼兒平衡、協調、速度、靈敏、柔韌、力量等身體機能,幫助幼兒靈活運用各類體育器械進行鍛煉,在掌握進行身體素質練習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探索活動.。
3、器械的不同玩法,滿足幼兒身體活動、娛樂、表現、積極性和創造性以及不同方式方法,不同合作伙伴等多種需要,培養幼兒活潑開朗的性格以及敢于挑戰、敢于嘗試,敢于創新,不怕失敗等精神。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 體能鍛煉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健康發展
中圖分類號:B82-05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問題的提出:
1、《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健康放在工作首位。學前兒童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的基礎,是以學前兒童健康為目標,對幼兒進行健康領域里有計劃、有組織的實施教育活動。健康教育領域包涵面比較廣,我園專門針對通過體能鍛煉這一形式進行研究。豐富多彩的體能鍛煉活動,是讓孩子在愉悅的活動中,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的健康發展, 促進幼兒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的提高。有效地落實綱要的目標是當前我們開展本課題研究活動的愿望。
2、幼兒健康包括個體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兩者發展是有機結合。在幼兒期實施“幼兒健康教育”是以實現幼兒身心健康為目標,為提高幼兒對健康的認識水平,改善幼兒的態度,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所實施的教育。
3、健康的身體是有賴于良好的鍛煉習慣的養成。由于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和水平的不斷提高,無形中使得幼兒鍛煉的空間、時間受到很大的影響。在幼兒體質普遍加強的今天,幼兒發展狀況不容樂觀,幼兒缺乏鍛煉人數在增加,越來越多的嬌嫩、肥胖癥有增多趨勢,參加活動中遇到一些麻煩、困難就退縮不前、失去信心的情況還很多。開展本課題對改善當前問題尤其重要。
二、實驗方法與過程:
(一)主要是結合幼兒的一日生活游戲、教學等活動進行的自然實驗。
采用的實驗方法:1、自然實驗法2、測驗法3、觀察法與個案法4、問卷調查法
(二)實驗對象
本課題于2003年2月開始——2004年6月止,在本園隨機選取叁個中班120名幼兒,分別為實驗一班和實驗二班、對照班,每班40名幼兒,進行了一年半的實驗跟蹤。對照班幼兒不參加本課題組織的體育活動,按幼兒園教學活動計劃進行體育活動,定期參加項目測試,實驗組幼兒按本課題組制定計劃組織體育活動。
(三)、研究過程:
1、分階段進行前、后測試:
觀察、測定實驗組和對照組幼兒的基本動作,主要包括走步、跑步、投擲、爬、立定跳遠、平衡、鉆,記錄運動成績。進行家長問卷調查。進行幼兒生長發育指標測試及來園患病記錄。
2、實驗過程。
遵守《規程》《綱要》精神要求,在教育實施過程中:保證幼兒每天二小時的戶外活動,每周認真組織幼兒開展豐富多彩的晨間體育鍛煉活動,開展各種類型的體育教學、游戲活動;教師創設各種各樣的體育器械,并開展創造性的體育活動。在教育研究工作中:教師做好幼兒個案記錄、月研究工作小結、課題論文、月教學展示活動。對幼兒進行定期的測試進行定性與定量分析,為開展活動提供依據。對幼兒常規活動從以下幾方面進行:A、加強晨間鍛煉活動,從培養幼兒興趣入手。B、積極開展豐富多彩體育教育活動,促進幼兒基本動作發展。C 充分利用各種材料開展體能鍛煉,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的和諧發展。
三、實驗結果數據分析
(一)、生長發育數據分析
1、2003年至2004年幼兒身高體重測查情況變化如表一、二、三、四所示。
表一 03年幼兒身高均值統計結果 表二 03年幼兒體重均值統計結果
表三 04年幼兒身高均值統計結果 表四 04年幼兒體重均值統計結果
實驗結果表明:2003、2004年幼兒的身高與體重P值〉0.05,表明這些項目的有差異但不顯著,實驗班幼兒在生長發育上優于對照班。
2、肥胖癥幼兒情況分析:測試中發現對照班40名幼兒中有五位幼兒是屬于肥胖癥,而兩個實驗班80名幼兒中只有一位幼兒是屬于肥胖癥。
3、幼兒血色素測查情況表明:實驗班幼兒原血色素11克以下的有9人,鍛煉后下降為2人,其合格率為78%。對照班幼兒原血色素11克以下的有4人,鍛煉后下降為2人,其合格率為50%。說明體育鍛煉對幼兒的營養均衡攝入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在幼兒體育鍛煉活動中,適宜的幼兒體能鍛煉,沒有造成實驗班的幼兒生長發育不良影響。反而,能促進幼兒身體機能的質量變化,有效地達到了目的。
(二)、幼兒對疾病抵抗能力分析.
表五幼兒疾病統計表
分析2003年9月至2004年5月幼兒易患疾病情況見表五所示: a、對照班幼兒月平均患病人數比率高。 b、對照班幼兒月平均患病天數多。由此可見,通過鍛煉,實驗班幼兒身體狀況比較好,提高了幼兒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增強幼兒對疾病的抵抗力。
(三)、幼兒基本運動能力分析
前測數據分析
幼兒經過一年體能鍛煉后,其基本運動能力得到了發展。對實驗班與對照班兩組幼兒運動能力在各個項目上差異的T檢驗結果進行分析,如表六所示:
表六兩組在各運動能力測試項目差異的T檢驗結果
2003年10月
注:*表示該組的檢驗是在總體方差非齊性的條件下進行的。
實驗結果表明:①、跑、立定跳、摸高、垂吊、跳繩、拍球、攀爬七項的P值在0.01水平上非常顯著。從平均數上看,實驗班這七項優于對照班。②、投擲、頂物平衡、攀爬各項P值在0.05水平上差異顯著。頂物平衡走從平均數上看,對照班的平均數是6.22、實驗班平均數是7.01,此項對照班優于實驗班。其余兩項實驗班優于對照班。③、單腳站立項目的P值在0.05水平面上差異不顯著。
2、后測數據分析
經過一年半的幼兒體能鍛煉,對照班與實驗班測試結果見表七:
表七兩組在各運動能力測試項目差異的T檢驗結果 2004年6月
注:*表示該組的檢驗是在總體方差非齊性的條件下進行的。
實驗結果表明:所有的基本運動項目的P值在0.01水平上均為非常顯著性變化。而且,所有項目的平均數表明:均為實驗班優于對照班。
3、前后數據相減所得結果分析
經過大班一年來開展體育鍛煉后,將兩次結果相減在各項目上進行差異性T檢驗如表八所示
表八前、后測試相減結果在各項目上差異的T檢驗
注:*表示該組的檢驗是在總體方差非齊性的條件下進行的。
實驗結果進一步表明:①、平衡、單腳站立兩組項目的P值在0.01上差異極其顯著。 單腳站立項目從平均數上看,實驗班比對照班強。平衡項目是從前測的實驗班的弱勢轉為后測的強勢,說明變化非常顯著。 ②、跳繩項目的P值在0.05上差異顯著,實驗班優于對照班。 ③、其余各項中,兩個班之間的有差異,且實驗班優于對照班。
(四)、家長問卷調查數據分析
幼兒參加體育鍛煉一年多來,家長對此項活動的認識與參與意識等方面發生了積極的變化。家長問卷調查結果分析如下:(由表九可見)
1、家長從認識態度上加深了對幼兒參加體育鍛煉活動的認同。
通過幼兒體能鍛煉提高了實驗班家長對此的認同。a、有86.25%家長認為:幼兒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增強。b、有68.75%的家長發現了體能鍛煉對孩子有所幫助。家長認識態度與觀念的轉變是保障活動順利進行的前提。
2、家長認為幼兒經過鍛煉促進了幼兒能力的變化。
家長在幼兒自身的發展變化上,看到了參與活動有利于促進其能力的發展。由表九可知實驗班家長對幼兒能力的變化看法。a、在活動中幼兒合作能力得到發展。b、運動中自我保護能力得到提高。c、在活動中幼兒的承受挫折和做事的毅力得到增強。
3、幼兒的行為意志品質有所變化。
表九
從實驗班幼兒與對照班的幼兒對比可見,實驗班的幼兒在參與活動中意志品質和行為能力得到了良好的發展。數據表明實驗班幼兒:a、增強了幼兒自信心。b、激發了幼兒的求知欲。c、鍛煉幼兒勇敢、大膽的參與體育活動。
4、促進了幼兒開朗向上的性格變化。
加強幼兒體育鍛煉有利于幼兒的性格向活潑開朗的方向發展是兩班家長共同的認為。
5、幼兒身體狀況得到改善。
參與體育鍛煉有利于幼兒的身體狀況調整。以下幾項可見,實驗班幼兒的身體狀況得到改善:a、實驗班幼兒睡眠狀況比較好。b、實驗班幼兒犯病人數在減少。c、實驗班幼兒運動后體力恢復比較快。
6、家長自身行為變化上看。由表十可知:
表十
通過開展幼兒體育鍛煉活動,促進了家長配合幼兒鍛煉的自主性。a、孩子在家戶外鍛煉1小時以上,與一年前相比上升了72.12%的家庭。沒時間讓孩子到戶外活動的家庭由41.86%下降為0。b、03、04年對比發現實驗班幼兒在戶外活動1小時以上的人多于對照班幼兒。
綜上所述, 經常性的開展體育鍛煉,能夠促進幼兒的合作能力、承受挫折、克服困難的毅力發展,能夠加強自我保護能力、獨立生活能力鍛煉。同時也能促進幼兒求知欲、自信心、情感的發展。增強幼兒抵抗疾病的能力,促進幼兒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的提高。增強了家長對幼兒參加體育鍛煉的認識,并在行為上發生轉變。
四、結果與討論:
一年半以來,將幼兒體質健康的目標物化為豐富多彩的體育鍛煉活動,從幼兒的一日生活中入手,積極地開展晨間體能鍛煉、體育教學、體育游戲、區域性體育活動。根據幼兒的發展狀況,從培養“幼兒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和探索“幼兒基本動作發展與體育活動方式”研究入手。嘗試從體育環境的創設以及體育活動的科學化、游戲化出發,運用適宜幼兒發展的各種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來激發幼兒參與鍛煉并協調其基本運動能力,促進幼兒體質健康是行之有效得,并值得推廣。
(一)、幼兒體育鍛煉全面促進了幼兒健全人格的發展。
1、全面、科學、合理的組織實施體育活動。開展豐富多彩的戶外游戲和體育活動,利用各種體育器材和教師根據游戲需要自制的器材進行游戲,讓幼兒在室內外鍛煉中,調節身體各部位和動作,從而,達到比較和諧而統一的綜合性能力培養,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在體育鍛煉中,幼兒的內臟器官等生理功能得到鍛煉和改善,增強了幼兒體質,完善和提高機能;發展了幼兒的基本動作,形成正確姿勢;幼兒身體素質得到發展;提高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抵抗疾病的能力。
2、用幼兒感興趣的方式發展基本動作,培養幼兒主動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和習慣,提高動作的協調性、靈活性。如,情景性探索體育游戲——過懸崖峭壁,在活動中,幼兒要重新認識自我,要用敏銳觀察力和思維能力進行分析判斷,運用語言表達方式與同伴合作,發揮智慧、堅強勇敢的克服困難渡過險境。體能鍛煉是在生動愉快的活動進行,它豐富幼兒的知識和經驗,促進各種能力的發展,培養幼兒堅強、勇敢,不怕困難的意志品質和主動,樂觀、合作的態度。同時,積極引導幼兒參與體育活動鍛煉的好習慣,增強對意外事故的防范。
3、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與個性,增進幼兒心理健康。在體育活動中大部分的活動項目是小組或集體合作進行的,幼兒在活動中與人際交往會產生各種社會,從而發展了幼兒的責任心、同情心、自制力、合作意識等社會性品質,幼兒的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意志、興趣、行為習慣也都得到同步發展。從而,促進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幼兒所獲得的這一些都將使得他們受益終生。
(二)、促進了體育活動科學化和游戲化、自主性發展
教師在研究活動中,根據健康領域教育目標,遵循幼兒教育規律和身心發展特點,克服了以往片面性理解體育教育目標,不能全面的發展幼兒能力;教學活動內容和形式單一,活動過程的設計缺乏科學性、趣味性,從而造成幼兒對參與體育活動興趣不濃或運動不到位;存在著動作質量要求過高或過低,運動動作的經驗貧乏,動作創新設計能力差等弊端。設計出了適合幼兒發展的體育活動教案、游戲方案,通過循序漸進、動靜交替地實施,合理安排適宜的運動量、有針對性地指導動作發展,讓幼兒在活動中自主探索,充分地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同時,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幼兒自制了大量的體育運動器械,創設了有利于幼兒主動探索樂意參與的體育游戲活動,擴展了幼兒體育鍛煉活動內涵,從而為促進幼兒機體鍛煉和運動能力的提高,以及智力和良好個性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促進了教師在幼兒體育活動科學化和游戲化中自主性。
(三)、深入貫徹執行《綱要》精神,體能鍛煉研究為幼兒發展、教育教學質量提高服務。
促進教師運用先進的教育理論與觀念去研究自己的教育行為。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把理論與行為的轉化變為教師專業成長的道路。針對健康領域教育活動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教學反思、調整,進行了大量的教育案例和幼兒個案觀察、分析研究,教師們學會了在研究中了解幼兒,在幼兒發展中提升教育質量。讓家長看到孩子的變化并積極主動參與到其中,實現全民健身的教育思想理念,培養家長從我做起,樹立起與幼兒園共同協手教育孩子成為己任的觀念。家庭、社會、幼兒園互育是促進幼兒身心和諧健康發展的前提。幼兒體能鍛煉研究促進了幼兒園園本化的教育研究水平提高。同時也已成為了幼兒園內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參考文獻:
1-1腹式呼吸
瑜伽的基本呼吸方式,對人體的內臟機能有著按摩調節以及強化新陳代謝的效果。該動作要求鍛煉者將雙手放在小腹前,然后緩緩地做深呼吸運動。通過腳下平衡板所感應到的人體重心變化來進行效果評價。
1-2三日月式
三日月式能夠讓腹部肌肉得到充分的伸展放松,消化器官也能夠恢復良好的狀態。該動作要求鍛煉者將雙手從側面舉過頭頂合十,然后分別向左右兩側彎曲身體,通過腳下平衡板所感應的人體重心變化來進行效果評價。
1-3英雄式
英雄式能夠活動腰部骨骼,對于這個部位的骨骼嬌正以壓腰部疼痛患者有明顯的效果。該動作要求鍛煉者將雙手平舉與肩同寬,然后一只腳位于平衡板上呈弓字步形態,通過―只腳下平衡板所感應的人體重心變化來進行效果評價。
1-4金雞獨立式
金雞獨立式能夠強化鍛煉者的韌帶神經,該動作要求鍛煉者首先將只腿抬起到另一只的膝蓋以上,然后將雙手合十。從胸部緩緩舉過頭頂.通過只腳下平衡板所感應的人體重心變化來進行效果評價。
1-5太陽禮拜式
太陽禮拜式能夠強化鍛煉者的大腿韌帶,讓長期坐立工作的人大腿部分的肌肉能夠得到放松。該動作要求鍛煉者緩緩將上半身向前俯下,然后兩個手掌分別放在雙腳面上,呈太陽朝拜狀,通過腳下平衡板所感應的人體重心變化來進行效果評價。
1-6抱膝式
抱膝式能夠讓鍛煉者大腿和腰部相接的部分得到鍛煉,讓腿部活動更為靈活。該動作要求鍛煉者先將腿向前抬至與腰平行,然后雙手抱住膝蓋稍稍往后仰,通過一只腳下平衡板所感應的人體重心偏移來進行效果評價。
1-7伸展飛翔式
伸展飛翔式能夠讓鍛煉者的背部肌肉得到拉伸,同時腳尖的平衡力得到強化也能起到改善自律神經的作用。該動作要求鍛煉者首先踮起腳尖,靠腳尖的力量支撐上半身,然后雙手向后伸展,通過腳下平衡板所感應的人體重心變化來進行效果評價。
1-8腰臀伸縮式
腰臀伸縮式能夠鍛煉大腿到腹部的肌肉,讓鍛煉者大腿以上的肌肉得到完全的伸展。該動作要求鍛煉者將雙手向前舉至與肩平行,然后有節奏地向下蹲,通過腳下平衡板所感應的人體重心強度運行軌跡來進行效果評價。
1-9三角交叉式
三角交叉式能夠讓內臟機能恢復活力,在強化下半身的同時鍛煉到腰部的靈活性。該動作要求鍛煉者首先將雙手雙腳張開呈五角星狀,然后一只手交叉摸向對角的腳尖,通過一只腳下平衡板所感應的人體重心強度運行軌跡來進行效果評價。
1-10犬伏式
犬伏式能夠讓背部肌肉得到放松,同時帶動并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該動作要求鍛煉者雙手雙腳呈直角支撐在地面上,然后依靠腰部和背部的力量將身體向上挺,直至四肢伸直,通過雙手在平衡板所感應的人體重心變化來進行效果評價。
1-11起舞式
起舞式能夠活化背部肌肉以及改善脊椎的靈活度,對于矯正輕微駝背有很大幫助。該動作要求鍛煉者首先將一只腿向后伸,然后前后展開雙臂以保持身體平衡,同時后面一只手拉住向后伸的只腳,通過一只腳下平衡板所感應的人體重心變化來進行效果評價。
1-12科夫拉式
科夫拉式也叫俯臥起身式,它能夠讓背部變得放松,增強上半身的柔韌性。該動作要求鍛煉者以俯臥狀平躺在瑜伽毯上,并慢慢的依靠雙手的力量將上半身支撐起來,下半身不能離開瑜伽毯,該鍛煉不依靠平衡板進行。
1-13橋式
橋式就是讓鍛煉者做出一個橋梁形態的樣子,它能夠很好地鍛煉到背部靠近頸椎的肌肉。該動作要求鍛煉者平躺在瑜伽毯上面,并將雙腳彎曲,然后以雙腳和肩膀為支點,將身體向上挺直到成為橋梁狀,該鍛煉不依靠平衡板進行。
1-14單叉式
單叉式能夠強化腰部的彎曲度,對于活化骨骼有很大的幫助。該動作要求鍛煉者將雙手張開平躺在瑜伽毯上,然后一只手按住相應腿的膝蓋向另側交叉直到膝蓋貼地,而上半身盡量保持不轉動,該鍛煉不依靠平衡板進行。
關鍵詞:小學;體育課堂;體能鍛煉;有效性
一、制訂合理的鍛煉目標
體能鍛煉的教學目標在制訂時既要滿足課堂教學的需要,又要符合小學生的認知需求,教師應充分考慮小學生的體能發展需求,從整體上幫助學生構建運動框架,形成科學的訓練意識,發揮最大的課堂教學效益。同時在制訂教學目標時,必須注意與實際生活相聯系,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體能訓練,避免枯燥乏味的教學,給學生造成過大壓力。
每個學生體能水平不同,接受新知識的能力也存在差距。教師在制訂體能鍛煉目標時,必須充分考慮小學生身體狀況和體育技能基礎,對不同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案;根據總體教學目標,明確每個課時要解決的練習內容,制訂具體的、層次化的課時目標,然后根據目標的設定,采用更合理有效的教學手段。
二、師生配合,互動學習
在小學體育課堂體能訓練中,教師應主動參與,與學生進行互動學習,這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熱情,而且教師正確的示范動作也能幫助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學到最多的知識,減輕其對新知識的抵觸心理。同時教師幫助與保護動作的到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安全隱患,提升學生體育練習的勇氣和效果,從而高效達成課堂教學目標。
小學生正處于渴望得到認可與贊賞的年齡,教師的親身參與必定會激發學生的熱情,帶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因為教師的參與本身對學生來說就是一種無形的激勵與認可。因此,教師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一定要親身參與,投入學生的訓練當中,用實際行動鼓勵學生。
三、合理選擇鍛煉內容,激發學生興趣
小學生正處于活潑好動,易受新奇事物吸引的年齡。根據調查顯示,80%的小學生最喜歡的課程是體育課,但是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容易受新鮮事物的刺激,對于體育課堂上的跑步、跳遠等活動缺乏興趣,即對體育的內容和形式喜新厭舊。因此,教師必須合理選擇教學內容,組織新穎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參與體能鍛煉的熱情,避免枯燥乏味地開展趣味性教學。
體能鍛煉的內容選擇必須符合教學目標,不能隨意選擇練習項目,要根據小學生的發展需要開展針對性練習。通過積極探索、深入挖掘,找尋最高效的練習設計方式,有效提升體育課堂鍛煉效率。
體能鍛煉可以采取游戲的方式,但游戲設計必須具備實效性,不能單純為了活躍課堂氣氛而組織游戲,要做到游戲設計從屬課堂教學,讓學生在游戲中循序漸進地接近教學目標。雖然體能鍛煉的方式千變萬化,但其根本目的是幫助增強小學生體能,并奠定終身體育的基礎,相比于枯燥乏味的鍛煉方式,教師通過組織游戲,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體能鍛煉的參與度。
四、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體系
在進行體能訓練時,體育教師應首先更新教學觀念,脫離傳統教學的囹圄,主動培養自身的創新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線為主線,思維為核心”的教學思想,尊重學生的人格及創造性精神,轉變教學重點,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體能鍛煉中來。
顧名思義,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體系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把學生放在主要位置,讓學生占據主體地位,遵循學生的意愿開展教學活動。在以往的舊式教學體系中老師處于主體地位,學生一直于被支配地位,是一種“填鴨式”的教學,不僅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打擊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很難獲得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也很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為了達到良好的體能鍛煉效果,發揮體能鍛煉的最大效用,體育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注重培養創造型人才,引導學生自發進行體能鍛煉。
為提高小學體育課堂體能鍛煉的有效性,教師必須培養敏銳的課堂觀察力,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整體表現,更要能夠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加以正確引導,幫助學生走出體育學習的誤區,奠定終身體育的基礎。體育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斷地進行教學反思,更新教學觀念,才能真正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能幫助學生得到真正的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體育教學;身體鍛煉;體能發展;教學策略
在2000年開始的體育新課改中提出了“身體健康”的新概念,體育課程名稱也從“體育”改為了“體育與健康”。這是在過去的體育課程要求發展學生身體素質和進行身體鍛煉的目標的基礎上,提出的一個更高的身體發展要求。
長久以來,人們常常解不開的一個困惑是:“練了體育身體并不見得好,不練體育的身體也不見得差。”其實質應該是在質疑體育學科與健康之間的關系。其實體育也是一門科學,在教育的過程中,教師的正確引導和教學是至關重要的,而健康與體能的含義也非常寬泛,其中也受到遺傳、生活等方面的影響。所以在體育教學中發展體能和進行身體鍛煉也要有針對性地工作,既不能泛泛而談,也不能無視鍛煉的意義。因此需要特定的教學策略。
那么,什么是體育教學策略呢?《體育教學策略的概念、結果及其模型》中指出:體育教學策略是為了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教師根據所預想的教學環境和條件設計體育教學過程,教學方法以及根據實際發生的教學情境調整教學過程和方法的思想和方略。這個概念表名,第一,教學策略不同于教師教案,而是設計教學方法的思想和方略;第二,教學策略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調控性。
解決了這個問題,接下來就隨筆者一起,探討初中體育教學關于身體鍛煉與體能發展的教學策略。
1.宏觀策略:為什么教和教什么
1.1要將“體育與健康”理解為“體育為健康”
不能將“體育與健康”課變成講授健康知識的理論課,也不能把健康教育的知識傳授當做了促進學生健康的途徑,而忽略體育課中的技能傳授和身體活動性。更不能將其理解為“本次體育新課程改革是健康與技術之爭”。
筆者認為,首先應該把“體育與健康的關系”在心中理解為是“體育為健康”,也就是說體育要為學生現在和將來的身心健康服務,體育課教學是個手段和載體,而學生的身心健康和體育實踐能力的形成是目的。也就是說,體育的身體活動性應該在“身心健康”的大目標下統一起來。而實現這個統一的第一標志就是要在體育課教學中積極地鍛煉身體,使體育課程能夠成為促進學生的身體健康做出實實在在的效果,讓“體育好”和“身體好”在體育教學效果上得到最大的統一。
1.2教學中應著重體現“身體鍛煉”和“保健養護”兩個方面
身體鍛煉,顧名思義就是指通過體育鍛煉來實現學生身體結構和機能的改善,這也就是傳統體育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也就是體育課中的身體活動和技能學習;而“保健養護”則是指通過衛生保健的方法來保養學生的身體,這主要通過體育課的保健意識和保健能力的培養來實現,這也是對新課改下的體育教師所提出的新的要求。
2.中觀策略:教多少和教會多少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不得不仔細的研讀和理解《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同時還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指出,在初中階段的“身體健康”目標下,主要實現:1、掌握保健知識與方法;2、發展體能和運動素質。
筆者看來,“掌握保健知識與方法”是為了讓學生通過學習了解有關保健方面的知識尤其是保健原理,從理性上建立對身體健康自我保護和養護的認識基礎,有著既著眼現在又兼顧未來的重要意義。它能夠提高學生對身體和健康的認識,使學生掌握有關身體健康的知識和科學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識;堅持鍛煉,增強體能,促進身體健康;養成健康的行為生活方式,當他們走上工作崗位后,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不同需求,選擇個人喜愛的方法參加體育活動,挖掘運動潛能,提高運動欣賞能力,形成積極的生活方式等等。實是“授人以漁”的工作。應當成為初中體育教學中的重點內容。
而“發展體能和運動素質”應當成為初中體育教學中另一個重點教學內容。筆者查閱資料發現:各國,各名族,各類書籍對“體能”均有著不同的定義和評價標準,但是無論何種解釋,無論怎樣定義,體能和運動素質都被認為是構成人體的身體能力和身體健康的要素,而體育教學中又具備發展體能的功能。而且,“發展體能和運動素質”一直是傳統體育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例如:跑、跳、投擲等等,均是為了繼續發展學生的力量、速度、爆發力、彈跳力等等。所以,在新課改下的初中體育教學中,更是不能將其舍棄,而應與科學合理的運動方式相結合,使體育更好的為學生服務。
3.微觀策略:用什么教和怎么教
這一方面的內容,其實是體育教師教師技能和素養的綜合體現。根據學校條件和設施的不同,會有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安排。在此筆者主要談談多年教學中積累的經驗。
3.1教學中應該樹立“健康”和“體育”是渾然一體的理念
在未來體育與健康的課程中“體育傳承”和“健康促進”不能稱為兩張皮,應該是渾然一體的。這就要求體育課要時時刻刻地想著為學生的健康服務,體育課教學要從單純的“運動技能傳授”變成“通過運動技術為主題的學習為學生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服務”的課程。
例如:在學習體操時,如果我們只是為了教會學生一些體操動作,那么我們的教學評價也只是學會了多少動作,動作做得怎么樣;但是如果我們瞄準為學生的身心健康而學習體操,那么這時的體操教學就會產生變化,它將從“競技場上的體操”變成“體育鍛煉中的體操”“老年人甚至是殘疾人都能做的體操”;教學目的從“教會學生不會的動作”變成“既教會學生不會的動作,又教會學生不知道的鍛煉方法”。于是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也隨之產生變化,教師就必須告訴學生哪些體操動作可以進行哪些肌肉的鍛煉,哪些素質的鍛煉應該采用怎樣的運動負荷,進行怎樣的間歇和休息,甚至連應該補充怎樣的營養也要教。這樣,體育教學就與傳統教學發生了重大變化。又例如,我們在過去球類教學中,更多的是為了教會學生打球,而新的健康體育教學中,我們就必須讓學生體驗到各種球類項目的樂趣,讓學生喜歡這些運動并能理性地去認識這些項目,這樣他們才能把這些運動變成他們未來生活的一部分,這樣才能為學生的終生健康服務。
3.2“發展體能和運動素質”的教學需要有“現在”和“未來”兩個時間概念和兩方面的工作
這個問題實際就是以發展的眼光開展“發展體能和運動素質”的教學。
“現在”策略說白了就是科學合理的安排每節體育課的教學內容和程序。在這個過程中,“鍛煉”和“教學”相結合。課的節奏流暢,形成技術教學、領會思考、技術練習、素質鍛煉、戰術比賽、休息調整幾個主要課堂環節交替有序,相得益彰。最好的教學應該是:教學中有練習,休息中有思考,練習中有鍛煉,比賽中有練習;課的運動也要負荷符合學生的身體狀況。
“未來”策略則立足長遠,為不斷發展體能和運動素質服務。筆者在此總結出一下兩個方面:1、通過體育的教學告訴學生他們將來的體能和運動素質將會發生哪些變化,這些變化是如何導致的,是他們在未來的時空里可以對自己的身體的變化和將要發生的變化進行理解和加以預測。2、要告訴學生應對未來重新學習和重新獲得新信息的源泉,如告訴學生有哪些體育設施、健身設施、保健設施甚至醫療設施和康復設施是可以利用的等等。
【參考文獻】
[1]張建文. 體育教學策略的概念、結構及其類型. 體育教育,2004(2)
[2]毛振明. 體育教學論.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關鍵詞:體育教學;身體鍛煉;體能發展;教學策略
長久以來,人們常常解不開的一個困惑是:“練了體育身體并不見得好,不練體育的身體也不見得差。”其實質應該是在質疑體育學科與健康之間的關系。其實體育也是一門科學,在教育的過程中,教師的正確引導和教學是至關重要的,而健康與體能的含義也非常寬泛,其中也受到遺傳、生活等方面的影響。所以在體育教學中發展體能和進行身體鍛煉也要有針對性地工作,既不能泛泛而談,也不能無視鍛煉的意義。因此需要特定的教學策略。
那么,什么是體育教學策略呢?《體育教學策略的概念、結果及其模型》中指出:體育教學策略是為了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教師根據所預想的教學環境和條件設計體育教學過程,教學方法以及根據實際發生的教學情境調整教學過程和方法的思想和方略。這個概念表名,第一,教學策略不同于教師教案,而是設計教學方法的思想和方略;第二,教學策略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調控性。
一、要將“體育與健康”理解為“體育為健康”
不能將“體育與健康”課變成講授健康知識的理論課,也不能把健康教育的知識傳授當做了促進學生健康的途徑,而忽略體育課中的技能傳授和身體活動性。更不能將其理解為“本次體育新課程改革是健康與技術之爭”。
筆者認為,首先應該把“體育與健康的關系”在心中理解為是“體育為健康”,也就是說體育要為學生現在和將來的身心健康服務,體育課教學是個手段和載體,而學生的身心健康和體育實踐能力的形成是目的。也就是說,體育的身體活動性應該在“身心健康”的大目標下統一起來。而實現這個統一的第一標志就是要在體育課教學中積極地鍛煉身體,使體育課程能夠成為促進學生的身體健康做出實實在在的效果,讓“體育好”和“身體好”在體育教學效果上得到最大的統一。
二、教學中應著重體現“身體鍛煉”和“保健養護”兩個方面
身體鍛煉,顧名思義就是指通過體育鍛煉來實現學生身體結構和機能的改善,這也就是傳統體育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也就是體育課中的身體活動和技能學習;而“保健養護”則是指通過衛生保健的方法來保養學生的身體,這主要通過體育課的保健意識和保健能力的培養來實現,這也是對新課改下的體育教師所提出的新的要求。
三、要解決這個問題,就不得不仔細的研讀和理解《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同時還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指出,在初中階段的“身體健康”目標下,主要實現:1、掌握保健知識與方法;2、發展體能和運動素質。
“掌握保健知識與方法”是為了讓學生通過學習了解有關保健方面的知識尤其是保健原理,從理性上建立對身體健康自我保護和養護的認識基礎,有著既著眼現在又兼顧未來的重要意義。它能夠提高學生對身體和健康的認識,使學生掌握有關身體健康的知識和科學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識;堅持鍛煉,增強體能,促進身體健康;養成健康的行為生活方式,當他們走上工作崗位后,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不同需求,選擇個人喜愛的方法參加體育活動,挖掘運動潛能,提高運動欣賞能力,形成積極的生活方式等等。實是“授人以漁”的工作。應當成為初中體育教學中的重點內容。
而“發展體能和運動素質”應當成為初中體育教學中另一個重點教學內容。筆者查閱資料發現:各國,各名族,各類書籍對“體能”均有著不同的定義和評價標準,但是無論何種解釋,無論怎樣定義,體能和運動素質都被認為是構成人體的身體能力和身體健康的要素,而體育教學中又具備發展體能的功能。而且,“發展體能和運動素質”一直是傳統體育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例如:跑、跳、投擲等等,均是為了繼續發展學生的力量、速度、爆發力、彈跳力等等。所以,在新課改下的初中體育教學中,更是不能將其舍棄,而應與科學合理的運動方式相結合,使體育更好的為學生服務。
這一方面的內容,其實是體育教師教師技能和素養的綜合體現。根據學校條件和設施的不同,會有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安排。在此筆者主要談談多年教學中積累的經驗。
四、教學中應該樹立“健康”和“體育”是渾然一體的理念
在未來體育與健康的課程中“體育傳承”和“健康促進”不能稱為兩張皮,應該是渾然一體的。這就要求體育課要時時刻刻地想著為學生的健康服務,體育課教學要從單純的“運動技能傳授”變成“通過運動技術為主題的學習為學生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服務”的課程。
例如,我們在過去球類教學中,更多的是為了教會學生打球,而新的健康體育教學中,我們就必須讓學生體驗到各種球類項目的樂趣,讓學生喜歡這些運動并能理性地去認識這些項目,這樣他們才能把這些運動變成他們未來生活的一部分,這樣才能為學生的終生健康服務。
五、“發展體能和運動素質”的教學需要有“現在”和“未來”兩個時間概念和兩方面的工作
這個問題實際就是以發展的眼光開展“發展體能和運動素質”的教學。
【關鍵詞】高校籃球 運動員 體能鍛煉
1 我國高校籃球運動員體能鍛煉現狀
1.1 缺少專業的教練,沒有引起相關部門重視
我國目前的籃球鍛煉,把重心放在了對技戰術的鍛煉上而忽視了對體能的提高。其主要表現是:一、在我國的籃球教練院校,開設有600到700不等的籃球專項技能培養課時,但是在這么多的課時中,一般只會安排2個課時來進行體能鍛煉的教育,有的學習甚至就沒有開設這樣的課程。從教練員培養上就不重視體能的提高,是我國籃球鍛煉中存在的主要現象,同時也是影響我國籃球能力提高的關鍵所在。二、在我國高校的籃球隊中,不用說那些水平比較差的球隊,就是那些能力比較強的球隊也很少有專業的體能鍛煉教練。提高運動員體能的責任一般會落在主教練的身上。而主教練一般還要負責戰術分析和鍛煉,以及對運動員生活作息的管理,這么多工作集中在主教練一個人身上,很多時候會讓主教練感覺分身乏術,心有余而力不足。也有教練認為體能鍛煉只要在場上多跑動就可以了,無需專門進行。這些都導致我國大學生籃球中普遍存在體能不支的情況,限制我國籃球能力的提高。
1.2 鍛煉方式缺少科學性,強度有所欠缺
我國籃球鍛煉過程中,普遍沒有科學的方法和適當的強度。在體能鍛煉的過程中,主要以杠鈴作為鍛煉工具和跑步作為鍛煉形式。鍛煉的標準是運動員鍛煉出滿身的汗水,上氣不接下氣。運動員玩杠鈴次數越多越好,跑步跑的越快越好。鍛煉沒有一定的時間安排。這種簡單、粗暴的鍛煉方式沒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簡單的身體鍛煉還可以,但是對專業運動員的體能鍛煉是遠遠達不到要求的。此外,我國很多的高校籃球隊伍,沒有一定的經濟來源,運動員的營養不能滿足身體的要求,這些都影響運動員體能的提升。
2 我國高校籃球運動員體能鍛煉變革與創新
2.1 體能鍛煉觀念的更新
2.1.1 體能鍛煉與技戰術鍛煉同等重要
籃球鍛煉是一項能力和技巧相結合的運動。運動員具備強健的體魄和超強的體能可以更加適合籃球競爭的激烈性,可以應付來回的跑動和籃球的爭搶。要想保證在籃球運動中有一個好的成績,就必須體力和技巧兼備,才能真正實現流暢的攻守轉換,完成上籃得分。要明白體力和技巧之間的關系:體力是完成上籃的保證,技巧是完成上籃的途徑。這兩個方面缺一不可。
2.1.2 體能鍛煉途徑多樣化
鍛煉出高體能的主要目的還是在于實戰,在于比賽中有足夠的體力保證上籃得分,奪取比賽的勝利。因此,我們要注意體能鍛煉的多樣化。現在主要采用的體能鍛煉觀念是在技戰術鍛煉課中開始進行適當的體能鍛煉、在技戰術鍛煉的基礎部分也展開一些體能鍛煉和技戰術鍛煉結束之后加入適當的體能鍛煉。其目的是保證鍛煉強度接近實際比賽。也就是在模擬比賽中展開體能鍛煉。此外還通過一些其他樣式的方法進行體能鍛煉,改變單一跑步鍛煉形式。
2.2 對體能鍛煉進行規劃
在對運動員進行體能鍛煉的時候,要有短期的目標和長期的發展規劃。對運動員的體能鍛煉進行規劃,其主要標準是運動員的體能現狀和運動員的身體素質。要根據不同運動員的不同身體情況進行安排,一定要符合他們的身體發展規律。規劃一定要保證運動員的身體健康同時還能有一定的體能提高。要把鍛煉的目標細化在這些鍛煉的過程和步驟中,要讓那個鍛煉計劃體現鍛煉要達到的要求。同時,鍛煉計劃要分成不同的階段,讓運動員在鍛煉一段時間之后,有一個休息和調整;但是不同的階段之間又要保證一定的聯系性,確保鍛煉計劃是完整的,對運動員的鍛煉是一個整體的系統。
2.3 體能鍛煉方法的變革
2.3.1 力量鍛煉的規則和方式
力量鍛煉可以增加運動員在競爭中的能力,減少他們在對抗時候的傷害。肌肉和韌帶部位力量的增強,可以讓關節的活動面積增加,降低運動員受傷的可能。運動員要保證每周有四天時間進行力量鍛煉,包括蹲跳和上舉動作,這樣可以增加運動員腿部和上肢的力量;對于背部和腹部,也可以使用一些器具進行鍛煉。在進行比賽的時候,要適當減小力量訓練的強度,但是要保證不能間斷。
2.3.2 速度素質鍛煉的規則和與方式
速度是衡量一個運動員能力的重要方面。在籃球比賽中,具有速度的人更加容易取勝。籃球運動員的速度不單是跑的快那么簡單,而是要求運動員可以急速變向、具備急速滑步和后退的能力,尤其是在攻防轉換的時候,這種能力的作用表現的更加明顯。速度鍛煉的主要形式是快跑、沖刺跑、中速跑,以及跑樓梯或者是在運動場地做無氧練習等。
2.4 構建體能鍛煉測評系統
關鍵詞:體育鍛煉;方法;健康
學生靜坐在教室、實驗室,低頭彎腰學習,長期處于這種姿勢,又不參加身體鍛煉,往往會引起各種疾病。如供血不足,神經衰弱,胸腔狹窄,肌肉軟弱無力,心臟疾病,便秘等。因此,中學生要經常參加身體鍛煉,才能使精力充沛。自我身體鍛煉的主要特點在于有計劃性和目的性,制定出短期與長期的自我鍛煉計劃。同時,既要用規劃去約束主體行為,又要在實踐中調整和充實鍛煉計劃,這是自我身體鍛煉有效性的根本保證。但是,由于有些中學生缺乏體育運動知識,違背了科學鍛煉方法,進行鍛煉時,要因人、因時、因地,根據自己的年齡、性別、工作與學習特點,自身的健康狀況,安排鍛煉的時間和進度,充分考慮到季節、地區、自然環境等因素對鍛煉效果的影響,運動量、運動強度也要由小到大,并在鍛煉過程中逐漸積累經驗,掌握好適宜的運動量,以期達到自我身體鍛煉的最佳效果。不顧人體的生理特點,一味地追求大運動量,不按人體各器官不同的最佳發育期選擇有針對性的運動項目進行鍛煉;不注意全面發展的鍛煉,擾亂體力和腦力勞動的生物規律,運動沒有規律;不注意運動環境和運動衛生;心血來潮,不能善始善終的突發性鍛煉等等這些都是有礙健康的鍛煉方法,應及時糾正和避免,因為身體鍛煉是增進青少年身體發育和增強體質,如果鍛煉方法不當,違背了人體發展規律,就會適得其反。
中學生身體鍛煉的目的和需要是復雜多樣的,有時是為了情感宣泄,有時是為了健身,有時是為了從緊張和精神壓力中解脫出來,有時是為了提高運動技能和技巧,有時是為了病后康復或生長發育,有時是為了提高大腦的工作效率。總之在選擇身體鍛煉的手段、方法時,要考慮到自身的特殊需要,做到則其所用。例如:為了娛樂可選擇游戲性體育活動;為了宣泄情緒,可刺激性強的運動項目;為了克服心理應急和消除神經情緒緊張,則可選擇游泳、日光浴等運動方式。在此,介紹幾種鍛煉方法:
有氧鍛煉法。是指鍛煉者在鍛煉過程中沒有負氧的情況下進行身體鍛煉的方法。這種鍛煉方法運動負荷適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心血管和呼吸機能,促進新陳代謝,并能減少脂肪的積累。如長跑、競走、游泳、騎自行車、耐力體操及節律操、徒步旅行等。
娛樂消遣法。是指為了尋求生理上的放松,歡度余暇而進行的鍛煉方法。這種鍛煉方法沒,運動強度不大,令人輕松愉快,具有消除疲勞的特殊功能。這些活動有利于體質較弱者來選擇,終身堅持活動能夠促進集體的發展,達到增強體質的目的。如散步、旅游、郊游、踏青、登山、日光浴等。
保健養生法。如氣功、導引等都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在健身強體上流傳至今,深受廣大鍛煉者的喜愛。這種鍛煉方法講究內外統一,神形兼顧,要求身體的外部活動與內在氣血運行一致,使身體與衛生保健結合,達到健身祛病,延年益壽的目的。
按照一定的原則和實際,要科學的鍛煉:早操人們習慣認為早晨是鍛煉身體的大好時光。現在的有關研究資料表明“早晨鍛煉并非良辰”。首先,早晨的空氣并不新鮮。加上早晨空氣擾動小,致使煙塵雜質不易擴散到高空和周圍去,造成近地面層空氣加重。其次,從生理學角度講專家們對人體生物鐘運轉的節律特征進行研究表明:早晨是肝臟中含糖量最低時期,若在這段時間進行體育鍛煉,運動的能源糖,將主要靠脂肪分解供給。脂肪作為能源物質進入血液后,由于機體不能有效地利用其中的游離脂肪酸,因而導致血液游離脂肪酸濃度顯著增高。有關學者曾對心臟病史的病人調查發現:清晨不僅是心臟病發作的高峰時間,也是猝死最多的時刻,發病率占61.3%。比下午1點鐘左右要高三倍。這主要是因為早晨血液粘稠,容易形成血栓,進行較強烈的運動,也容易造成碰、撞、扭傷等。對中學生來說,每天早晨起床后堅持10-15分鐘負荷比較小的運動,仍是極其有效的,可以消除一夜睡眠后人體組織的“淤滯”現象,使整個有機體承受能力得到增強,煥發一天學習的情緒,提高學習效率。如進行廣播操、健美操、慢跑、打太極拳與練武術等都是很好的鍛煉項目。
下午課外活動時間的鍛煉。根據人體生物鐘節律,最佳時間是下午5點鐘和接近黃昏的時間。此時,絕大多數人體力、動作的靈活性、協調性、準確性以及適應能力均處于最佳狀態。而且,人體內的糖分也增至最高峰,進行各種健身運動時,不會產生能源代謝紊亂和器官機能運轉超負荷的現象。研究表明人的體溫在黃昏時最高。
睡前的身體活動。睡前鍛煉也收效甚佳。這是因為,睡前身體活動的作用,能在睡眠全過程中得到維持,尤其是做一些加深呼吸的運動,如活動膈肌或擴胸動脈。這種運動能使人體整個系統充氧,處于較好充氧狀態的人,不僅睡眠好,而且對解除白天疲勞的速度也會大大加快,使身體得以很好的恢復。特別是對失眠的人,睡前鍛煉可治愈失眠癥,很有必要。睡前活動給身體帶來的熱量排放不僅能調節全身的代謝,而且運動后的良性疲勞會通過一夜的睡眠得到恢復。特別是睡前鍛煉后洗個淋浴,將使你非常舒服地進入夢鄉,這對有神經衰弱的患者無疑是最好的入睡良方。鍛煉項目如散步、做操、仰臥起坐、引體向上、立定跳遠、俯臥撐等。
把握好運動的強度更有利于自身的鍛煉。下面介紹用測量脈搏的方法控制運動強度。每分鐘脈搏在160次的鍛煉強度大約為80%;每分鐘脈搏在140次的鍛煉強度大約為70%;每分鐘脈搏在120次的鍛煉強度大約為60%;每分鐘脈搏在110次的鍛煉強度大約為50%;研究證明,鍛煉強度小于50%的沒有明顯的鍛煉效果,大于80%的屬于運動訓練的強度。對于一般人來講,身體鍛煉時脈搏控制在(110-160)次/分之間為宜。每個人應根據自身的實際,選擇對自己較合適的運動活動和時間。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