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6 08:35:45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七年級生物教學,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我們現用的七年級上冊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依據教育部《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編寫的最新教材。新教材更加注重概念表述的準確性,例如實驗本中對食物鏈的表述是: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吃與被吃的關系,這樣就形成了食物鏈(food chain)(24頁最后一段);而新書中則如下表述:在生態系統中,不同生物之間由于吃與被吃的關系而形成的鏈狀結構叫做食物鏈(food chain)(21頁最后一段)。這都讓我感到了熟讀課本的美妙。
然而,在階段性測試時,我從今年各地的60套中考題中優選了相關題目對學生進行了測試,測試結果顯示,答對率最低的題目卻是來自山東棗莊的一道題目:(2012山東棗莊·1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顯微鏡就是生物實驗中常用的觀察儀器。顯微鏡在對光時應先轉動
A.粗準焦螺旋B.轉換器C.遮光器D.反光鏡
正確答案是A。學生選得最多的卻是B!
試卷課堂講評時,學生更是認真的說,老師您看看課本38頁“二、對光”下面的3、4兩個步驟(課本38頁“二、對光”下面的原話:3、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4、用一個較大的光圈對準通光孔……)。我沒有馬上給孩子們解釋,而是將有備而來的一臺顯微鏡(已按課本39頁“注意事項”整理好)放到了講桌上,然后指定兩名同學上來進行對光操作,要求其他同學注意觀察。學生對小組合作已不陌生,同學甲負責宣讀課本操作口令,同學乙則負責具體操作。只見兩位同學很順利的完成了第一步驟“取鏡和安放”,我擊掌表示暫停,并請同學注意下面的對光步驟操作。當甲宣讀“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時,卻見乙將低倍物鏡撞到了載物臺上。同學看到后大聲喊了出來:鏡筒太低了,轉不過去的!同學們這才明白:得先轉粗準焦螺旋,使鏡筒上升后才能轉換鏡頭,看來課本上說的也不一定全對啊!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盡心下》,好在本教材在開篇“致同學們”中早就有言在先:學習生物學知識要重在理解而不是背誦。
知識目標:
1、概述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的形態特征與生活環境。
2、了解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對生物圈的作用及與人類的關系。
能力目標:
通過對圖片的觀看、實物的觀察,培養和訓練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大量的圖片、實物,體驗大自然的美麗,激發發奮學習、將來報效祖國的美好愿望。
【學習過程】
一、情境引入
1、觀察課件上的植物,注意一下它們的形態生活環境。
2、列舉周圍見到的植物
3、拓展反思:觀看碟片:恐龍生活的年代。恐龍時代的森林中的樹木與現在森林中的樹木基本一樣嗎?它們現在還存在嗎?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學習任務一:掌握藻類植物生存環境及基本特征
1、自學教材P78-79,結合彩圖及課件,思考教材P79的討論題
2、小組討論,交流“觀察與思考”中討論題。
3、結合課件及彩圖,歸納藻類植物主要特征。
4、拓展反思:“西湖春色歸,春水綠于染。”指的是哪類植物?
學習任務二:掌握苔蘚植物生存環境及基本特征
1、自學教材P80-81,結合彩圖及課件,思考教材P81討論題。
2、小組討論,交流“觀察與思考”中討論題
3、結合課件及彩圖歸納苔蘚植物主要特征。
4、拓展反思:為何根據苔蘚植物分辨方向和當作監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學習任務三:掌握蕨類植物生存環境及基本特征
1、自學教材P81-82,歸納蕨類植物基本特征
2、展示自學成果小組代表復述蕨類植物基本特征
3、拓展反思:腎蕨為何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長勢越來越差?
三、系統總結
四、診斷評價
1、與苔蘚植物相比,蕨類植物事應陸地生活的能力較強,原因是()
A、全身都能吸收水分和無機鹽B、有莖、葉分化,能密集生長
C、根、莖、葉具有疏輸導組織D、葉片下面能產生大量孢子
2、紫菜是一種含有碘的藻類植物,生活環境是()
A、陸地B、森林C、江河D、海洋
3、將一定量的二氧化硫通種植以下四種植物的密集環境中,那種植物最先死亡()
A、藻類植物B、苔蘚植物C、蕨類植物D、種子植物
4、在樹林中迷失了方向,看到樹干的一面長滿了苔蘚,而對面沒有。據此可判斷生長苔蘚的一面是()
A、南B、北C、東D、西
5、在潮濕的樹林里發現一株植物,有根、有莖、有葉,葉背面有小隆起,這一植物屬于()
A、蕨類植物B、藻類植物C、種子植物D、苔蘚植物
6、燃燒用煤主要由古代哪一類植物遺體埋在地下形成()
A、蕨類植物B、苔蘚植物C、藻類植物D、松柏類植物
7、“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出自抗金英雄岳飛的《滿江紅》。生長在水田、池塘中的滿江紅屬于植物,是一種優良的
8、腎蕨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結果腎蕨長勢越來越差,分析這種情況的原因?
一、鉆研教材與備課
反思過去的教學,自己在備課中只是做了一些皮毛工作―――對教學內容鉆研的不夠深入。由此,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積極性不強,自覺性不大和鉆勁不足。那么,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呢?只有讓學生重視了,需要了,他們才會主動自覺地去學。因此,挖掘教材中豐富的知識和事例是一個無形的引導學生重視學習的前提。教材是否鉆研透徹和備課是否深入很大程度決定著一堂課的成敗。在展開課堂教學之前,生物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實際,搜集每節課的相關生活事例資料,設計教學過程,思索將要運用到課堂中的能夠激起學生學習生物興趣的教學方法,認真寫好教案,對于授課的各個環節確定方法和時間,做到每節課都有備而戰,以提高學生的興趣。
二、堅持抓好授課環節
授課環節一般包括:導入新課推進新課和小結新課。
導入是向學生傳遞課堂新知識的關鍵,富有疑問的導入會增加學生的求知欲望,授新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活動,總結是一堂課的回放。課堂教學中,照本宣科往往與枯燥無味并肩同行。因此,要想課堂教學取得良好收益,生物教師除了不斷增強教學技能外,對課堂教學語言也要嚴格要求―――思路清晰,層次分明,簡潔明了,深入淺出,還要將備課過程中搜集到的相關資料運用到課堂中來,使課堂更加情感化生動化。
三、利用教具與創設小話劇
剛著手生物學科教學的時候,我兩手空空地走上三尺講臺,除了課本與教案。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后,課堂氛圍逐步低沉了。
在多次反思與觀察之后發現,我很少利用教具和創設情境教學。后來,我琢磨著把教具和情境創設引入課堂。例如,使用教具―――染色體的雙螺旋結構細胞的結構模型和膈肌的運動模型等;組織學生表演小話劇―――單細胞生物瘧原蟲對人類的影響消化和吸收及影響不良等。由于教具的形象和小話劇的情趣,生物課堂也逐步變得活躍而富有情趣了。
四、理論與實踐
為了能夠博采眾長,我經常參加科組公開課的聽課與評課。從聽課中,我領略到不同的教學方法,初步體味到了“取別人之長,補自己之短”這句話的含義。
由于生物不作為中考科目,因此,一部分學生中出現了對生物學科無所謂的態度,導致他們的成績總是不能提高。態度不端正,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如何能學好?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以“生物在生活中考和高考中的作用”為話題給學生施加一定的心理壓力,并且在每節生物科結束之前布置一定的練習,在下節新課開始之前檢查,通過化難為易的講解完成上節課內容的復習。
[關鍵詞]分層提問 中學生物 個體差異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2)02-0174-01
七年級生物課堂分層提問實則是提問的難度適宜把握,對學生個體差異的正確對待,因材提問,讓每個學生全面發展,教師應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發展的潛力和權利,這體現了教育的公平,因此中學生物的課堂分層提問非常重要,本文主要從分層提問的重要性和分層提問的策略進行論述。
一、分層提問的重要性
(一)體現了教育的公平
分層提問關注的是學生因基礎和知識存在的個體差異,讓每個學生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教師不因學生的差異而放棄對學生的全面教育,分層提問體現了教育的公平。
(二)有利于激發學生課堂主人翁意識
對學生不能一刀切,也不能對學生特殊關注,這使得學生發生分化,如果課堂中只關注那些積極舉手、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會導致基礎差的學生厭學和棄學。七年級學生剛剛接觸生物學,對生物學充滿了好奇,學習的熱情很高,在課堂上更應該關注所有學生,通過分層次提問,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三)有利于學生自信心的提高
分層次提問,對不同基礎的學生具有激勵作用,答對了得到老師肯定和同學們的鼓掌,對學生來說是成功的。他成功了會更加自信,會更加努力,有了努力的心理在學習生物學時會更加的拼搏。對于層次低的學生來說,簡單的問題更易答對,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對學生是一種激勵,會更自信。對于層次高的學生來說,稍有難度的提問,對他是一次考驗,對自己能力的認可,他會覺得老師非常器重他,心里的自信與自豪感會增強。
(四)有利于增加師生情感
分層次提問讓學生得到鍛煉,學生會覺得這樣的老師可敬可親,讓學生對教師充滿了感激之情,增加了師生的情感交流,有利于教師的情感教學,讓學生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
二、中學生物課堂分層提問策略
(一)課前準備的分層
首先教師應認真研讀生物學教材,明確教學大綱、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將教學目標分成高中低A、B、C三層,備課時應根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設計好教學內容,準備好分層次提問的問題、技能訓練等。在實際的教學中有的放矢,教學難點的突破通過提問由淺入深,分層次突破。
(二)對班級學生分層
根據教學目標的分層,教師把學生分為A、B、C三層:A層為高層學生,基礎扎實,接受能力強,學習自覺,方法正確,態度端正,課堂紀律保持好,成績優秀;B層為中層學生,知識基礎和智力水平一般,學習比較自覺,課堂紀律保持較好,有一定的上進心,成績中等;C層為低層學生,知識基礎、接受能力不強,學習積極性不高,課堂紀律保持差,成績欠佳。對學生分層目的是為了具體掌握學生的學習現狀,包括成績和能力,跟蹤學習過程中每個學生的動態變化。分層的依據是:(1)學習和接受知識的能力為主要分層標準;(2)課堂紀律遵守和學習態度為第二標準;(3)影響學習成績的各項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為輔助標準。
(三)教學過程中提問的分層
七年級生物教學過程中提問應由淺入深,對C層次學生提問,一般從生物學的基本概念、識記層面上去提問,學生回答適合自己水平的問題,享受了成功的喜悅,樹立了自信心,鍛煉了自己的思維能力。
關注B層次學生提問有助于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因為B層次學生占據全班主要的人數,對B類學生提問應增加提問的難度,對他們的提問應進行一定的分析綜合。
A層次學生思維敏捷,他們喜歡挑戰性的問題,即綜合性問題、分析性問題、評價性問題。對他們的提問需要一定的思維深度和廣度。
結合上述研究,對課堂分層次提問做了如下的設計:
展示性提問就是直接能從課本上找出答案,主要是對學過的知識和概念的提問。提問時要注意設計新穎,讓B、C層的學生感興趣,注意力集中。參閱性提問指的是沒有固定答案,考查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讓A層次學生有發揮的空間,提升他們的能力。
教師在生物課堂教學分層次提問時,注重做到注意所有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輔以簡潔、幽默的提問用語以及默契的眼神和既夸張又適度的肢體語言,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和教學特色。實踐證明,分層提問不僅加強了提問的針對性、整體性、層次性,減輕了教學負擔,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通過分層提問,整個班級學習興趣盎然,互助、協作精神大大加強。
【參考文獻】
一、認真學習,提高思想認識,樹立新的理念
1、堅持每周的政治學習和業務學習,緊緊圍繞學習新課程,構建新課程,嘗試新教法的目標,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注重把學習新課程標準與構建新理念有機的結合起來。通過學習新的《課程標準》,認識到新課程改革既是挑戰,又是機遇。將理論聯系到實際教學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豐富知識,提高能力,以全新的素質結構接受新一輪課程改革浪潮的“洗禮”。
2、通過學習新的《課程標準》,使自己逐步領會到“一切為了人的發展”的教學理念。樹立了學生主體觀,貫徹了民主教學的思想,構建了一種民主和諧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使尊重學生人格,尊重學生觀點,承認學生個性差異,積極創造和提供滿足不同學生學習成長條件的理念落到實處。將學生的發展作為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重視了學生獨立性,自主性的培養與發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教學工作
教學工作是學校各項工作的中心,也是檢驗一個教師工作成敗的關鍵。一年來,在堅持抓好新課程理念學習和應用的同時,我積極探索教育教學規律,充分運用學校現有的教育教學資源,大膽改革課堂
教學,加大新型教學方法使用力度,取得了明顯效果,具體表現在:
(一)發揮教師為主導的作用
1、備課深入細致。平時認真研究教材,多方參閱各種資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準確把握難重點。在制定教學目的時,非常注意學生的實際情況。教案編寫認真,并不斷歸納總結經驗教訓。
2、注重課堂教學效果。針對學生特點,以愉快式教學為主,不搞滿堂灌,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學為主線,注重講練結合。在教學中注意抓住重點,突破難點。
3、堅持參加校內外教學研討活動,不斷汲取他人的寶貴經驗,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經常向經驗豐富的教師請教并經常在一起討論教學問題。聽公開課多次,使我明確了今后講課的方向和以后課該怎么教和怎么講。
4、在作業批改上,認真及時,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訂正,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在輔導中做到有的放矢。
(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教學中尊重孩子的不同興趣愛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現形式,使他們形成自己不同的風格,不強求一律。有意識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通過各種游戲、比賽等教學手段,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及學習積極性。讓他們的天性和個性得以自由健康的發揮。讓學生在視、聽、觸覺中培養了創造性思維方式,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極大地活躍了課堂氣氛,相應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三)做好后進生轉化工作
作為教師,應該明白任何學生都會同時存在優點和缺點兩方面,對優生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對后進生則易于發現其缺點,尤其是在學習上后進的學生,往往得不到老師的肯定,而后進生轉化成功與否,直接影響著全班學生的整體成績。所以,一年來,我一直注重從以下幾方面抓好后進生轉化工作:
1、用發展的觀點看學生。
應當縱向地看到:后進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即使不然,也應相信他的明天會比今天好。
2、因勢利導,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
首先幫助后進生找到優、缺點,以發揚優點,克服缺點。
其次以平常的心態對待:后進生也是孩子,厭惡、責罵只能適得其反,他們應該享有同其它學生同樣的平等和民主,也應該在稍有一點進步時得到老師的肯定。
3、真正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首先做到“真誠”二字,即教師不應有絲毫虛偽與欺哄,一旦學生發現“有假”,那么教師所做的一切都會被看作是在“演戲”。其次做到“接受”,即能感受后進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各種心理表現和看法,如對學習的畏懼、猶豫、滿足、冷漠,錯誤的想法和指責等,信任他們,鼓勵他們自由討論。最后做到“理解”二字,即通過學生的眼睛看事物。
一、認真學習,提高思想認識,樹立新的理念
1、堅持每周的政治學習和業務學習,緊緊圍繞學習新課程,構建新課程,嘗試新教法的目標,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注重把學習新課程標準與構建新理念有機的結合起來。通過學習新的《課程標準》,認識到新課程改革既是挑戰,又是機遇。將理論聯系到實際教學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豐富知識,提高能力,以全新的素質結構接受新一輪課程改革浪潮的“洗禮”。
2、通過學習新的《課程標準》,使自己逐步領會到“一切為了人的發展”的教學理念。樹立了學生主體觀,貫徹了民主教學的思想,構建了一種民主和諧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使尊重學生人格,尊重學生觀點,承認學生個性差異,積極創造和提供滿足不同學生學習成長條件的理念落到實處。將學生的發展作為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重視了學生獨立性,自主性的培養與發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教學工作
教學工作是學校各項工作的中心,也是檢驗一個教師工作成敗的關鍵。一年來,在堅持抓好新課程理念學習和應用的同時,我積極探索教育教學規律,充分運用學校現有的教育教學資源,大膽改革課堂教學,加大新型教學方法使用力度,取得了明顯效果,具體表現在:
(一)發揮教師為主導的作用
1、備課深入細致。平時認真研究教材,多方參閱各種資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準確把握難重點。在制定教學目的時,非常注意學生的實際情況。教案編寫認真,并不斷歸納總結經驗教訓。
2、注重課堂教學效果。針對中年級學生特點,以愉快式教學為主,不搞滿堂灌,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學為主線,注重講練結合。在教學中注意抓住重點,突破難點。
3、堅持參加校內外教學研討活動,不斷汲取他人的寶貴經驗,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經常向經驗豐富的教師請教并經常在一起討論教學問題。聽公開課多次,使我明確了今后講課的方向和以后生物課該怎么教和怎么講。
4、在作業批改上,認真及時,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訂正,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在輔導中做到有的放矢。
(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教學中尊重孩子的不同興趣愛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現形式,使他們形成自己不同的風格,不強求一律。有意識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通過各種游戲、比賽等教學手段,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及學習積極性。讓他們的天性和個性得以自由健康的發揮。讓學生在視、聽、觸覺中培養了創造性思維方式,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極大地活躍了課堂氣氛,相應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三)做好后進生轉化工作
作為教師,應該明白任何學生都會同時存在優點和缺點兩方面,對優生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對后進生則易于發現其缺點,尤其是在學習上后進的學生,往往得不到老師的肯定,而后進生轉化成功與否,直接影響著全班學生的整體成績。所以,一年來,我一直注重從以下幾方面抓好后進生轉化工作:
1、用發展的觀點看學生。
應當縱向地看到:后進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即使不然,也應相信他的明天會比今天好。
2、因勢利導,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
首先幫助后進生找到優、缺點,以發揚優點,克服缺點。其次以平常的心態對待:后進生也是孩子,厭惡、責罵只能適得其反,他們應該享有同其它學生同樣的平等和民主,也應該在稍有一點進步時得到老師的肯定。
3、真正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首先做到“真誠”二字,即教師不應有絲毫虛偽與欺哄,一旦學生發現“有假”,那么教師所做的一切都會被看作是在“演戲”。其次做到“接受”,即能感受后進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各種心理表現和看法,如對學習的畏懼、猶豫、滿足、冷漠,錯誤的想法和指責等,信任他們,鼓勵他們自由討論。最后做到“理解”二字,即通過學生的眼睛看事物。
在教學中尊重孩子的不同興趣愛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現形式,使他們形成自己不同的風格,不強求一律。有意識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通過各種游戲、比賽等教學手段,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及學習積極性。讓他們的天性和個性得以自由健康的發揮。讓學生在視、聽、觸覺中培養了創造性思維方式,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極大地活躍了課堂氣氛,相應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四)做好后進生轉化工作
作為教師,應該明白任何學生都會同時存在優點和缺點兩方面,對優生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對后進生則易于發現其缺點,尤其是在學習上后進的學生,往往得不到老師的肯定,而后進生轉化成功與否,直接影響著全班學生的整體成績。所以,一年來,我一直注重從以下幾方面抓好后進生轉化工作:
1、用發展的觀點看學生。
應當縱向地看到:后進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即使不然,也應相信他的明天會比今天好。
2、因勢利導,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
一、學情分析
本學期八年級要面臨初二生物會考,在上學期結束時我們已經結束了八下教材的大部分課程,只剩余了八年級下冊傳染病和免疫,用藥與急救這部分知識。在疫情期間的進行了網課教學,八年級4班和5班學生大多數學生對于線上教學較認真學習,5班學生學習情況稍差。但由于學生在家休整時間過長,在剛入學的兩周內,學習情緒還在適應調整期,而且還要面對各學科復習學習強度壓力的疊加,導致學生的學習狀態不佳,出現厭學等不良情緒,使得老師管理出現困擾,知識推進格外困難。加之學生對本學期生物會考也存在一定的焦慮,我們只能先來適應學生,再引導其適應我們的教學計劃,爭取有效推進會考復習工作。
二、教學內容分析
本學期教學內容:(1)完成的新課教學內容:八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第一章產染病和免疫,第二章用藥與急救,(2)復習初中生物七八年級所有內容。
七年級上冊和下冊的內容由于講完時間過長,學生的知識儲備并不是很好,而且這兩部分內容還是會考重點考察的對象,所以這部分復習將花費時間較長也是重點復習內容。必須制定合理、有效的復習計劃,引導學生系統復習、鞏固、練習。
三、教學進度安排
第一周、第二周(4月20日---30日) 鞏固線上教學內容
第三周 (5月6日 ) 八年級生物線上教學評估測試
第三周 (5月7日 ) 講評八年級生物線上教學測試題
第四周
復習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一章+練習
第五周 復習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二章+練習
第六周 復習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一、二章+練習
第七周 復習七年級上冊第三、四、五章+練習
第八周 第一次模擬考試 試卷講評
第九周 復習七年級下冊第一、二章
第十周 復習七年級下冊第三、四章
第十一周 復習七年級下冊第五、六章
第十二周 第二次模擬考試 試卷講評
第十三周 第三次模擬考試 試卷講評
如果在教學實踐中有什么特別變化,再根據實際需要做適當的調整。
四、教學措施
1、教師要繼續深入學習有關的教育理論和轉變教育觀念,在繼承傳統教育優勢的基礎上力爭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有所提高和創新。
2.由于本學期主要內容是復習,要做到每節課前幾分鐘對上節課重點知識點的聽寫,并當天及時批閱。教師掌握學生對知識點的薄弱部分,及時鞏固加強。
3.對后進生學習情況要采取多鼓勵,多表揚的積極措施,關注他們的復習情況,如有需要可進行輔導幫助,使他們積極完成生物復習,多一份學習的自信心。
4.針對4班和5班的不同情況,我的教學重點在5班,5班學生拔尖學生較少,對這些學生要嚴格要求,強調細心認真是重點。同時加強兩個班后進生的轉化。
5.對于4班和5班學習在中下這部分的同學,采取一對一幫扶,要求學生完成每天的學習任務,再由幫助自己的學生檢查完成情況,教師不定時抽查。
6.后期把握生物會考題型,有針對地進行復習,聯系,講解,整體增大4班和5班的進步,從而能對整個年級的有所幫助。
7、在整個會考復習期間,一直要做到多鼓勵、多支持學生,爭取學生能交一份滿意的答卷。
北師大版七年級生物下教案
皮膚與汗液分泌
〖教學目標〗
1.知識:
(1)說出皮膚的結構組成,并能在生活中正確使用這些術語;
(2)理解皮膚的排泄功能。
2.能力:
(1)運用顯微鏡觀察皮膚的結構,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區分能力;
(2)在教學創設的情境中,培養創新意識和發散思維能力;
(3)通過學習切實體會皮膚與日常生活的關系,增加生活常識和技能,并學會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初步培養生活自理能力,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4)通過課堂中開展的活動,培養快速處理信息,靈活進行口頭表達與交流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顯微鏡觀察了解皮膚結構的方式幫助學生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看待和分析問題。
(2)通過對皮膚結構和衛生保健知識的學習,關注生活,熱愛生活,充分認識生物學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3)通過介紹我國有關科學技術成就,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皮膚與汗液分泌。
課時:一課時。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它有多項功能,與我們每個人日常生活聯系緊密。但由于教材將本節安排在“人體廢物的排出”這章進行介紹,所以教學設計中應以排泄功能為主線來介紹皮膚的結構與功能。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皮膚的結構”,雖然在顯微鏡下較易觀察,但學生可能不易區分表皮、真皮及皮下組織,需要教師點撥引導;“皮膚的排泄功能”部分,由于學生對“汗液的形成和分泌”,缺乏感性認識,因此是本節課的難點,可以借助CAI。
本課教學先以學生們較熟悉的宏觀世界“城市垃圾的清理”作為類比使學生了解人體代謝廢物及時排出的重要性。同時提問“人體可以通過哪些途徑排出體內代謝廢物?”
[學生回答]①通過呼吸系統以氣體的形式排出體外;
②通過泌尿系統以尿液的形式排出體外;
③通過皮膚以汗液的形式排出體外。
借機回顧前面學習的兩種排泄途徑,同時引入今天“皮膚”的內容。
【新課導入】師:有人說:“皮膚我很熟悉呀!一人一張嘛”(以輕松的話題開局)那么,同學們能不能列舉一些描寫皮膚的詞句? (請同學列舉)
學生爭相發言:白皙、黝黑;皮厚如墻;油光滿面;汗流滿面;“白里透紅,與眾不同”;“只留青春不留痘”;“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教師含笑而言:剛才同學們列舉的詞句十分生動有趣(給以肯定),可是細細想來,這些詞句中,還隱含著關于皮膚的一系列問題(話題急轉),比如,皮膚常年暴露在外,接觸許多細菌,為什么不腐爛變質呢?有人膚白勝雪,有人皮黑似炭,人體的膚色為何會有不同?長“青春痘”是什么原因?人為何會出汗?(一連串發問,引起學生思考)這些無疑都與皮膚結構有關!
一、皮膚的結構
[活動]觀察皮膚的結構
(1)學生觀察顯微鏡下皮膚切片,獲得有關皮膚結構的感性認識;
(2)對照大屏幕上皮膚構造圖,辨別皮膚各組成部分;
(3)出示3個由淺入深的問題引導學生有意識的進行觀察探究:
①皮膚有哪些結構?
②皮膚各部分結構有什么特點?
③推測各部分結構功能。
[注意事項]①教師巡視指導;
②請學生注意物鏡與載玻片的距離,以防壓碎;
③觀察完后,交回切片顯微鏡,做好實驗收尾工作。
請學生對照屏幕上的皮膚結構示意圖,說出皮膚的結構和細胞排列特點,推測有何功能。展示課件,小結皮膚的結構,并引導學生由結構認識功能。
皮膚的結構:表皮--角質層,生發層
真皮
皮膚附屬物:毛皮、汗腺、皮脂腺、指(趾)甲等。
(1)表皮
在介紹生發層的分裂增長能力時,可引用一組數據來證實:“人體整個表皮一般每3~4周就全部更換一次,人的一生中總共約要掉落18千克的皮膚碎屑”;在介紹“經常曬太陽的人們為何皮膚會變得黑些”時注意引導學生觀察生發層中的黑色素細胞。
(2)真皮
師:真皮由致密結締組織構成(看圖),從厚度上看比表皮薄,還是比表皮厚啊?
生:厚!
師:真皮內含有大量彈性纖維和膠原纖維,這有何作用呢?(Flash同時閃現這兩部分結構)
教師演示:大家一起捏住自己的臉,再輕輕扭動,松開手,看皮膚有沒有大的變化? (或以一塊新鮮的較厚豬皮實驗,撕、拽、拉)
生笑著同做:沒有!
師繼續演示:這是一張白紙,我把它抓住,再輕輕一扭,松開手,大家看看紙產生了什么變化。
生:變皺了!
師:這說明了什么? (再介紹《紅樓夢》中賈寶玉和劉姥姥的皮膚差別)
生:真皮內的彈性纖維和膠原纖維,賦予了皮膚一定的彈性和韌性。
師:在真皮內我們還可以看見感覺神經末梢和非常豐富的毛細血管(Flash分別閃爍)它們各有何作用?(通過Flash展現冬季與夏季毛細血管的變化,幫助學生直觀感知、深入理解此知識點)
生:感覺神經末梢能使我們感受外界刺激;毛細血管可以通過自身的“收縮”與“舒張”來調節體溫,以適應不同的環境。
(3)皮膚的附屬結構
請學生觀察自己的皮膚,說出皮膚還有哪些附屬物,再在大屏幕中顯示結構照片。
在對皮脂腺的介紹中,注意補充青春期預防青春痘的方法,做好青春期心理和生理健康教育。
二、汗液的形成和分泌
(1)汗腺組成
分泌部:由彎曲成團的細管構成,周圍有毛細血管
導管:細長的管道開口于皮膚表面
師:相信同學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夏日的驕陽下呆一會兒就會感到渾身冒汗。出汗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但以前人們不知道汗水是怎么來的?現代醫學和生理學告訴我們,人的真皮內隱藏著250萬個小腺體,汗液就是從那里被輸送到皮膚表面的。
(Flash閃現汗腺組成,注意引導學生觀察汗腺分泌部周圍的毛細血管,并思考其作用)
(2)汗液的成分
教師演示:將手指按在鏡面上,5秒鐘后移開,發現鏡面上留有水蒸氣,以此證明汗液的成分有水。再請學生思考,并講出證據,以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判斷汗液的其他成分。
生:軍訓時,衣服和帽子上留有的白色的鹽漬,汗的味道是咸的!說明還有無機鹽。
生:烘烤汗液時應該會有臭味散發,說明汗液的成分中含有尿素。
(3)汗液的形成和分泌
(這是本節課的難點,可以結合信息技術,通過Flash動畫來展示,整個過程避免了單純語言描述的蒼白無力,使教師的講述變得生動而形象,學生的認識變得直觀而明晰。)
教師結合多媒體講解:當環境溫度較高或人體劇烈運動時,汗腺周圍毛細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多,汗腺分泌部細胞從毛細血管中吸收了水、無機鹽、尿素等物質形成汗液,再通過導管到達體表被排出。
(4)出汗的利弊
討論:請學生分組討論出汗的利弊從而引出其功能的探討,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時間4分鐘)。
生:有排泄作用!
生:調節體溫的作用!
師乘勢而問:如何實現的? (將問題深入)
生:汗的蒸發會帶走一部分熱量,因此對人體的體溫具有調節作用。
師:(點頭贊許,同時播放Flash“汗液的蒸發帶走熱量”)除了剛才說到的皮膚可以通過毛細血管的收縮和舒張來調節體溫外,汗液的蒸發也可調節體溫,特別是在人劇烈運動時,肌肉活動釋放的熱量相當于安靜時的10~15倍,此時光靠皮膚的散熱已經來不及了,并且要是這些熱量不及時散發出去的話,足以使全身的血液沸騰,這時就要緊急開動全身皮膚的250萬個汗腺,結果我們會大汗淋漓,靠汗水的蒸發帶走熱量。
師: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事物都有兩面性的,那么出汗有沒有不好的地方? (轉變話題順便進行世界觀教育)
生:大量出汗會使人體鹽分流失,造成熱痙攣,所以高溫天氣里,人們應及時補充水和鹽分。
生:弄臟衣物,要求我們搞好個人衛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初中生物教學論文
實施素質教育的著眼點在于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在生物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就一定要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在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同時,使學習興趣和學習情感得到發展。
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學中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呢?
一、樹立學生主體地位觀。
家質是人的品格特征的深層內蘊,它的基本特征是人的內在的主體性。根據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學生素質的形成必須通過學生主體內部積極性的調動,經過個性的內化才能實現。主動性與被動性的區別,正是素質教育的水分嶺。
堅持素質教育的主體性原則,就是要把學生當做可以與教師平等對話和交往的生命體。在教育中,要以學生作為課堂的中心和學習的主體,充分發揮其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作用‘與此同時,教師的角色也要從知識講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學生活動的導演者、學生能力的教練者。
在教學中,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喚醒學生的自主意識.使“要我學”發展為“我要學”,從而確立生物教學中的學生主體地位。
二、探索“自主學習”模式,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1.創設問題環境,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根據中師生發育特征—好奇心強、喜歡探索這一特點,積極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如:讓學生通過自學課本發現和提出問題;根據學生在討論、操作中發現引出問題;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外活動中引出相關問題。從而引導學生自主認真讀書、積極思維、深入探索,實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讓學生自主選擇練習,培養學生多方面自主發展。
在課堂基本知識全面掌握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多布置幾類作業,讓學生自主選擇練習,一來這樣可以使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順利完成自己所能完成難度的學習,二來可以使學有余力的學生獲得自主提高、發展的機會,進一步發展自己的特長。如:A類作業—不限方式、內容的作業,可以通過閱讀其他相關書籍,找出間題,按自己理fff做答。B類作業—選做類作業,指那些具有一定探索性或研究性的作業。C類作業—有指定性的常規書面作業,但要“少而精”。
如:在學完“根的吸收作用”一節后,我布置以下幾類作業:A類作業:閱讀學校閱覽室現有的《花卉栽培》、《會跳舞的草》等等,找出問題自己作答。B類作業:動手栽培蘿卜、菠菜等易成活植物,觀察研究“植物的根如何吸收、運輸水份的”以及“二者吸收無機鹽的成份有何不同?”。一C類作業:根吸收水份和無機鹽的原理、過程分別是什么?有何聯’系?。這樣一來,不僅激勵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培養其動手能力,更大地調動其積極性,得到多方面的自主性發展。
三、創建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樹立學生主體參與學習的信心。
建立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的重點在于教師以自己的真誠去喚起學生的自尊心,讓他們體驗到,教師是尊重他們的,并對他們的潛能、他們解決間題的能力充滿信心,于是學生就會去掉畏怯之心,作出積極的反應,盡力不辜負老師對他們的信任,主動積極地回答問題。師生之間這種彼此信賴、彼此尊重的情感很自然就會使課堂氣氛寬松和諧,為學生主體參與學習樹立了信心,創造了條件。
四、運用期望和激勵的心理效應,促進學生主動尋求發展。
一個學生被看成什么樣,被說成什么樣,被怎樣對待,在不長的時間內,就會變成學生的現實,這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在教學中我也曾有過這樣的體驗。譬如:在教學過程中,無論課堂上作答或是批改作業時,對一些智力一般的學生時常給予表揚、鼓勵,結果,這些學生不僅在學習上突飛猛進,作業日益千凈整齊且力求完美,很快成為班上的先進,并且經常搶答間題,積極思考解決問題:對于一些屬于“冥頑”的學生,時常給予關懷,發現其閃光點及時給予表揚,結果,在生物學這門課上不再出現逃課、不交作業的不良習慣。這些體驗讓我深深感動“讓每個學生體驗成功,才能使學生樂于學習”。要想讓學生自主尋求新發展,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才能、靈氣,就應該讓學生經常得到激勵,樹立其自信心,才能揚起其好勝心和求知欲的風帆,踏上自主學習的探索之路。
總之,在生物學教學中,教師只有尊重學生,真正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自覺地運用學生主體觀念改進自身的教學觀念,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為學生的主動學習、自我發展開拓道路。
看了“北師大版七年級生物下學期教案”的人還看了:
1.北師大版七年級生物下冊教案
2.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
3.北師大版七年級生物上冊教案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