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文化8篇

時間:2023-01-22 15:23:03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流行文化,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流行文化

篇1

摘要:流行文化對社會生活的影響日益深遠,可它一直鮮為學術界研究,從消費者行為學的角度探討了流行文化的含義,流行文化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流行文化的發展階段與消費者行為的關系等,希望借助利用流行文化正確引導消費者的行為。

關鍵詞:流行文化;消費者行為;高雅文化

現在,當西方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產品隨著全球化而充斥世界的時候,不僅在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而且在全球各個角落普遍存在并滲透于社會各個領域的東西,就是已經徹底商品化和全球化的流行文化產品。由此可見,流行文化對社會生活的重要影響,對流行文化的研究已經勢在必然,這是時代的呼喚,是社會發展的要求。

一、流行文化的界定

流行文化并不容易被界定。關于“流行”這個詞,威廉斯認為有四種意思:被許多人特別喜歡的;較低等的制品;希望贏得人們喜歡而蓄意制造的作品;那些事實上是為自己而制造的文化。“流行”一詞在辭海中的解釋是:迅速傳播或盛行一時。它是指一定時期內在社會上或一個群體中迅速傳播或流行一時的規格或樣式,也稱作時尚、時興、時髦等。流行是一種追求新穎而背離習慣的企圖,但同時尚未超出社會可以接受的形式和行為范圍。根據社會心理學的觀點,流行是指在社會生活中或大眾的內部產生的一種非常規范的行為模式。流行現象,它具體表現為在某一特定時期內,相當數量的人,對特定觀點、行為、言語、生活方式等產生了共同的崇尚與追求,并使之在短時間內成為整個社會到處可見的現象。從文化的角度來審視流行,流行是一種普遍的社會文化心理現象,是一個時期內大眾社會中許多人都在實踐和追隨的一種新物質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從商業的角度看,流行意味著消費潮流,它在當代社會已成為一種與直接影響產業發展的因素(如營業額、利潤等)緊密相連的東西;從接受的角度看,流行在面向市場和社會時,極易獲得廣大消費者的共鳴和認同。

在學術發展史上,“文化”一直是最復雜的術語之一。最早在科學意義上為“文化”進行界定的是英國文化人類學的奠基人泰勒。截至20世紀50年代初,文化界定已經有164種之多。著名學者T.伊格爾頓在其最新的大作中指出,文化這一術語一直是在對立的兩極之間被使用:它太寬泛又太狹窄、太充滿人類學的無所不包又太局限于美學意義上的思辨性。20世紀90年代,一些人類學者認為,文化界定可以歸納為兩種,一為社會結構意義上的文化,另一是個體行為意義上的文化。前者指的是一個整體社會中長期、普遍起作用的行為模式和行動的實際準則,這些模式在那些給事件和人際關系以明顯結構的形態和反復出現的周期規律性中呈現出來,并且構成常被歸為“生活方式”的那種東西。結構功能主義學派的巨擘拉德克利夫·布朗就持此觀點。后者是個體習得的產物,包括一個人類群體成員為了在他參與活動的這個群體中被相互接受地交往而必須知道的東西。據此認識,文化不必為該社會甚或該群體所有成員所共享,而是在相互學習的過程中,有關成員彼此授受意義,以至這些意義能夠使他們達到共同的目標,因為他們建立了共同的理解和文化的想象。

很清楚,任何流行文化的界定都將會把流行的不同意義與文化的不同意義進行結合,從而產生不同的組合。因此,文化理論與流行文化銜接的歷史,就是這兩個概念在特定的歷史和社會背景內,被研究者以不同方式組合的歷史。

二、流行文化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

流行文化是當代消費社會的代言人。在《消費矛盾:消費社會的概念、行為與政治》(ContradictionsofConsumption:Concepts,PracticesandPoliticsinConsumerSociety)一書中,愛德華(TimEdwards)主張,透過流行文化,我們能夠對當代消費社會有著深刻的認識。

流行文化是人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社會現象,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隨處可見的消費現象,因為在一般情況下,它都體現為在某一特定時期人們一種趨同的消費選擇。從總體上看,流行文化對消費者行為有以下兩方面的影響。

1.流行文化引導消費者的購買和消費模式。從生產與消費的角度,流行文化生產的目的在于消費,或者說在于滿足消費者的文化消費欲求。現代社會的實踐證明,人們消費某種產品,并不僅僅因為它的物質特性和實用功能可以滿足他們的需要,還會因其廣告所張揚的抽象的、非實用的精神因素能夠使消費者產生興趣和認同。形形的廣告無不傳達著各種各樣的觀點、價值與精神取向,廣告與其說是對產品的推銷,不如說是對生活態度、生活方式、生活哲學和意識形態的表達。比如耐克贏得了非凡的成功,不僅僅是因為他們的產品質地優良,更主要的是因為他們大力倡導了一種價值觀,那就是:Justdoit(想做就做).Ican(我能)。這種價值觀已形成了一種潮流以絕對優勢經久不衰地席卷了美國乃至全世界,它不僅已嵌入了每個美國消費者的頭腦深處,而且已成世人皆知的經典廣告口號。

2.流行文化反映消費者行為。流行文化是消費者行為的一面鏡子,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消費者的行為。美國當代強調年輕和健康的流行文化正好反映了美國消費者購買健美器械、定期去健身俱樂部、鐘愛營養均衡食品等消費行為。

三、流行文化的發展階段

流行文化一般會經歷產生、普及和衰退三個階段。流行文化潮流以前是由商家請專業設計者創立,然后自上而下進行普及。這里要注意的是,流行文化也會被名人無意創立。例如,1961年,肯尼迪在他的就職典禮上沒有戴帽子就走過了賓夕法尼亞大街,這一無意行為卻從此打破了男士戴帽的風俗習慣,也摧毀了男帽行業,聯合帽業會不得不請求肯尼迪重新戴上帽子以希求恢復男士戴帽的流行文化。由此可見,名人對流行文化的產生具有重要作用。現在商家把流行文化的產生寄托在年輕大眾上。專門的市場調查公司投資請一些“酷仔”對身邊的朋友進行關于流行文化的錄音采訪。這樣的調研使得Reebock開始推銷淡顏色的鞋子,而Burlington開始推銷深藍色的牛仔褲。

流行文化形成過后,最重要的是讓它普及到大眾,不然就不成其為流行文化,就不能引導廣大消費者的消費行為。而這就要借助媒體和意見領導者通過廣告等方式傳播出去。廣告是流行文化的信息源,它最先向人們傳遞社會潮流和流行流變的信息。當一種流行生成后,廣告及時地把流行資訊廣而告之。由智威湯遜中喬廣告公司創意的“立頓紅茶”系列廣告非常生動形象地演繹了新產品的流行特性,也為廣告對流行文化的傳播作用做了天然的注腳:“緊跟潮流新步伐”、“散播熱門新話題”、“洞察今夏新焦點”、“聆聽流行新節奏”、“掌握時代新信息”。

廣告報道著流行、演繹著流行、評說著流行,它以高度的日常性傳播,使人們處在一種強有力的流行文化環境和認知空間中,從而不斷地推進著流行市場的發展。人們通過廣告傳播、了解了最新的流行是什么,普及的范圍如何,社會評價的程度怎樣,廣告已名副其實地成為人們獲取流行文化信息的過濾網。只要我們稍加回憶,就會發現這些年來人們在飲食方面,從喝一般的汽水到喝可樂,從喝茶到喝咖啡,從喝白開水到喝礦泉水,從只知道自己燒著吃,到吃現成的方便食品,從吃大餅油條到吃肯德基、麥當勞等等,哪一種飲食流行沒有廣告傳播的貢獻?我們不難想象如果沒有廣告的傳播,哪怕流行文化已經形成,卻難以快速地流行開來。當然,廣告促進流行文化普及的方式和途徑是多元的。首先,它不遺余力地對時尚主題進行不斷重復的訴求,從而使其大面積鋪排開來,形成一股勢不可當的大潮。其次,廣告為了促進流行的普及,竭力創設著一種帶有幻想色彩的時尚模擬環境,并把每一個人邀為廣告主角,竭力告訴人們擁有廣告中所推薦的產品會多么快樂,按照廣告所設想的方式生活多么美滿,于是人們不是被強加為這個群體的成員,就是承受著由此而帶來的群體壓力,為了保持自身行為與多數人行為的一致性,從而避免個人心理上的矛盾和沖突,大家必須從眾,必須去擁有時尚。這一來,廣告傳播的商品或服務便迅速獲得眾人的追隨和采用從而得以普及。流行文化具有易變性、周期性的特點,這就告訴我們,流行文化在產生、傳播并達到后會急轉直下走向消失。流行文化周期的長短直接牽涉到企業的利益,因此企業都做著“留住”流行文化的努力。利用廣告鞏固業已形成的流行時尚,并在前一流行的基礎上通過內容更新、題材轉換、形式變革等一系列手段,帶出另一個相關的流行,甚至使其再度走向新一輪的,從而達到盡可能延續流行的目的。這是廣告對流行文化的又一突出貢獻。

綜上所述,流行文化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舉足輕重,一方面商家要善于利用流行文化對消費者行為的引導作用,另一方面應該創造、普及并留住健康的流行文化,以保持健康流行文化對消費者行為的正確引導,這才是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參考文獻:

[1]吳圣剛.當代流行文化的形成機制與作用[J].中州學刊:文藝研究,2007,(2).

[2]杜春華.近年來青少年流行文化的成因及社會價值分析[J].天府新論,2006,(4).

[3]仲富蘭.大眾傳媒:流行文化的合謀者[J].社會觀察,2006,(4).

[4]劉乃歌.大眾傳播變革與當代流行文化的勃興[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6).

[5]劉志梅.流行文化與廣告[J].河北建筑科技學院學報:社科版,2005,(3).

[6]萬翔.消費時尚、流行與品牌戰略[J].商業研究,2004,(13).

[7]陳立旭.大眾文化的興起與當代文化轉向[J].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4,(2).

[8]羊小于.論流行文化對廣告的意識形態影響[J].新聞界:傳媒與廣告,2003.

[9]張同道.文化腫瘤[N].中華讀書報,2001-07-18.

[10]肖鷹.美學與流行文化[J].文藝研究,2001,(5).

[11]沃納.塞弗林,小詹姆斯.坦卡德.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12]金元浦.重新審視大眾文化[J].中國社會科學,2000,(6).

[13]夏建中.當代流行文化研究:概念、歷史與理論[J].中國社會科學:學術述評,2000,(5).

[14]陳立旭.現代傳媒變革與文化革命[EB/OL]..文化研究網:.

篇2

【關鍵詞】 流行文化;品牌;作用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的競爭就是品牌的競爭,品牌是企業成功的驅動力,一個成功的企業必伴有成功的品牌,這一點已形成共識。成功的品牌必有文化價值,文化價值是品牌的內涵,是社會物質形態和精神形態的統一,是現代社會的消費心理和文化價值,企業在設計品牌,創立品牌,培養品牌,使其成為知名品牌的過程中,流行文化將對其產生很好的催化作用。

一、流行文化及特征

在學術發展史上,“文化”一直是最復雜的術語之一。文化人類學的奠基人泰勒,在他的代表作《原始文化》中寫道:“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講,是一復合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人所習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習慣”。這之后,文化定義已有160多種。流行文化的定義與文化的定義一樣,也是眾說紛紜。一些學者指出,流行文化是被排除在高雅文化之外的文化,即那些不能達到高雅文化所需標準的文化文本和實踐就是流行文化。這些學者堅持流行文化是大眾生產的商業文化。

還有些學者認為,流行文化是淵源于“人民”的文化。流行文化又稱普及文化、大眾文化、通俗文化,是被普遍喜歡和熱烈追隨的文化,是許多人實踐和追隨的一種普遍的生活方式,是我們身邊的文化事實,它正在模鑄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生活也可能成為新的流行文化產生的契機。流行文化具有三個基本特征:第一,流行文化是現代社會生活世俗化的產物,它不僅以商品經濟發展為基礎,直接構成一種商品經濟的活動形式;第二,流行文化以現代大眾傳媒為基本載體,在大眾傳媒的操作體制中流行、擴展;第三,流行文化是一種消費性文化,呈現出娛樂性、時尚化和價值混合趨向。

二、品牌的內涵

品牌是通過一系列市場活動所形成的一種形象認知度和客戶忠誠度,是企業、產品與消費者建立的一種關系。品牌帶給消費者的是一種心靈需求的情感價值,是產品概念對應消費群體的情感需求和情感價值的具體體現,品牌只有得到消費者認同才有價值。這種被認同的價值是由很多元素組合的,是消費者對一個企業及其產品過硬的產品質量、完善的售后服務、良好的產品形象、美好的文化價值等所形成的一種評價和認知。文化價值是品牌的內涵,是社會物質形態和精神形態的統一,是現代社會的消費心理和文化價值。

品牌文化是品牌在經營中逐步形成的文化積淀,代表了企業和消費者的利益認知、情感歸屬,是品牌與文化及企業個性形象的總和。品牌文化突出了企業外在的宣傳、整合優勢,將企業品牌理念有效地傳遞給消費者,進而占領消費者的心智。 品牌的直接載體主要是文字、圖案和符號,間接載體主要有產品的質量、服務、知名度、美譽度、市場占有率。沒有物質載體,品牌就無法表現出來,更不可能達到品牌的整體傳播效果。優秀的品牌在載體方面表現較為突出,如 “麥當勞”其黃色以拱形“M”為標志,給人很好的視覺效果,人們通過“麥當勞”品牌會感受到一種美國文化、快餐文化,也能由品牌激起兒童在餐廳里盡情歡樂的回憶。

三、流行文化對品牌的作用

流行文化在我們當代生活中無所不在,其聲色感受、直觀刺激、絢麗形式,全方位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似乎成為這個社會當中主流的、強有力的東西,流行文化的商品在社會上有廣泛的吸引力。隨著產品同質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當代社會的消費形態與形式正日益從大眾、務實的消費走向感性、有文化意義的消費。文化已成為構建品牌、塑造品牌的凝聚劑和催化劑,成為增強產品競爭力,提升品牌形象力的核心動力。在品牌競爭中,品牌文化建設須尋找文化與經濟的最佳結合點,依據社會消費思潮變化,將人類的精神產品――文化元素加入到品牌構建和傳播中,利用文化的共享性有效地影響消費者,以獲得與消費者之間溝通的平臺,促進消費的實現,獲取最大的利潤。

(一)流行文化是提升品牌形象的核心動力

文化具有明顯的共享性與規約性。處于相同文化語境下的群體,不僅擁有普遍遵守的共同生活準則和情感,都自覺不自覺地以共同的文化為參照,做出自己的各種決定,選擇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在“文化符號”的敘述中形成共同的敘述內容與敘述方式,特定的文化環境必然決定著特定的消費意識和行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者追求“感性的生活”,消費實踐往往意味著一種文化選擇,折射出其對高層次精神追求的需要。購買符合自己文化需要的風格化、感性化商品,在物質需求滿足的同時,享受精神與情感上的愉悅與滿足,獲得某種身份的確證與認同。

品牌建設必須按其定位有針對性地傳遞文化,將豐富的文化意蘊融注于品牌創意之中,提高品牌的文化內涵和文化附加值,即把單純的商品信息變成品牌文化信息,以對人的理解、尊重和對人精神需求的迎合及滿足為核心,在人文文化的特定語義中尋找和倡導一種品牌觀念、品牌情感,表現品牌生活形態下的豐富體驗,以文化的獨特魅力產生巨大的品牌增值效應,打動消費者。如變形金剛就是流行文化品牌的傳奇,2009年,當電視版《變形金剛》故事已經成為20年前的古董,真人版《變形金剛》“奇奇卡卡” 的變形聲再次在世界各地的影院里響起。一段橫亙數十載的流行文化風潮再次回涌,伴著林肯公園的歌聲,讓銀幕下的人群變得無比狂熱躁動。《變形金剛》真人版電影,就在用近乎神跡的效果,在我們的身邊上演著流行文化的奇跡。

1983年,當美國孩之寶公司到日本尋求玩具合作開發權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一個商業奇跡的發生,不是因為這種玩具本身具有市場魅力,而是孩之寶公司全新的營銷方式,這種方式整合了文化和商業的資源,使之形成完整的商業鏈條。孩之寶公司用組合銷售的模式完成了其對《變形金剛》營銷的完整商業鏈條的構建,孩之寶開發《變形金剛》動畫片和電影就是為了銷售玩具,無非就是將玩具廣告制作出情節罷了。《變形金剛》被當做文化現象接受和討論時,人們很輕易地就遺忘了在文化引導下產生的大量購買行為。

這種成功的模式,在文化和商品市場上都獲得巨大的收益。光有產品不足以取得市場的成功,產品推銷才是《變形金剛》這一商業神話的精髓所在。孩之寶公司在拍攝動畫片《變形金剛》之前預先推出了造型新奇、可愛,甚至具有魔幻色彩的機器玩具,符合青少年追求時尚新奇生活方式的心理,為動畫片的“預演”營造一種審美期待,動畫片《變形金剛》推出后達到狂熱。從玩具到動畫片再到玩具,《變形金剛》玩的是一種典型的文化營銷模式,用流行文化產品影響市場,消費者先接受文化產品和文化偶像,使之變成一種愛好,產生購買欲望,形成最終相關產品的消費,用文化產品來促銷玩具產品,促使消費者進行自主消費或者是連鎖消費行為,最終兩種產品都獲得成功。

(二)流行文化對品牌的敘述作用

作為品牌傳播的主要形式,文化敘述必須采用消費者易于接受的文化形式與文化價值觀。一個品牌要贏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就必須有明確的市場定位和與其相對應的產品概念,注入與品牌定位相適應的文化背景元素和核心價值理念,并進行合理的整合、演繹與擴展,形成豐富而獨特的品牌文化個性。流行文化是一種大眾生產和消費的商品性文化,標志著一種普遍實踐和熱烈追隨的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是現代社會里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品牌建設和文化敘述只有切入流行文化,以社會時尚為創作的話語資源,在塑造流行生活模式的參與中,“攻目標消費者的心”使之產生情感共鳴。

現代社會中,關愛生命、提高生活品質、提倡綠色環保、追逐名星和視聽刺激等已成為人們,尤其是中青年崇尚的潮流。將環保、生態、營養、安全、健康、運動、活力、方便、時尚等具有現代感的流行文化作為品牌建設和文化敘述的創意基點,定能達到共鳴的效果。如農夫山泉迎合現代消費需求,以“天然健康”為核心,將產品實體利益與環保、健康等結合演繹產品的存在價值,引起消費者共鳴;喜力啤酒堅持以流行文化的敘述方法進行傳播,舉辦搖滾音樂節,贊助自由式滑雪世界杯賽,表現其年輕、時尚、富有情趣的時尚魅力,使其迅速成為流行文化運動的一部分,喚起廣大青年的追崇和向往之情;耐克出色的廣告文案充分表達了耐克的籃球文化,借助“飛人”喬丹,耐克這個閃電鉤子成了美國乃至世界街頭文化的寵兒。

品牌不僅要表現時尚,更要關注消費者的精神品質、思想觀念、社會時尚、生活主張與方式趣味的變化,塑造獨特的品牌個性。如“勁王野戰飲料”抓住酷文化中個性、自由、理想的價值內涵,以“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作為廣告語,其張揚叛逆的口號,火紅的底子,雪白的字跡和前衛、獨特、充滿激情的廣告表現,一下子切中了青少年成長期渴求獨立的焦灼心態,激起了目標消費群心中的驛動,成功地實現了與消費者進行價值共振的愿望。

郎酒,一個身處西南一隅的民營企業,2008年與中央電視事節目中心結成戰略合作火伙,喊出“強我國防,神采飛揚中國郎”的豪邁口號。2009年郎酒冠名春晚,紅花郎名聲大震。2008年銷售突破20億元,2009年預計30億元,超常規發展被業界稱作“郎酒現象”;星巴克針對特定知識分子群體,以精致純正的咖啡文化作為敘述載體,使商品的高尚定位與文化價值理念得到完美的體現,咖啡的品飲被“消費夢想、影像與”所充斥,給消費者帶來尊貴和品位生活的超值享受。

中國幅員遼闊,地域文化差異性巨大,品牌建設和文化敘述時應積極挖掘產品的地緣文化優勢,以特定區域的風情、習俗、人物、歷史、建筑、服飾等人文景觀為背景,表現地區文化的差異美,不斷強化消費者對品牌的認同度和忠誠度。如“上海老酒”選取石庫門這一極具濃郁地方特征,彰顯中西合璧的上海弄堂文化和海派文化,在特定的地域和情味中勾起人們的懷舊情結,賦予廣告豐富的文化內涵;云南紅葡萄酒巧妙結合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其產品包裝和廣告以清純的傣族少女、翩翩起舞的蝴蝶、帶著晨露的葡萄、椰樹、大象等構成一個美妙的境界,渲染出云南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情,在眾多品牌的壁壘中異軍突起;姚生記瓜子之“花樣年華篇”,以1931年的上海為背景,在江南特有的小橋流水,迷朦煙雨等象征符號詮釋下,表現了姚生記瓜子獨特的江南韻味,一種地域情結和江南文化流動其中,感人至深,實現了強勢地域文化逐漸向產品、品牌轉移甚至增值的效應。

品牌建設和文化敘述應巧妙利用傳統的民族道德情感與價值取向,表現與弘揚民族道德、意識、倫理觀念、禮儀風俗,藝術地傳達人對物的心理需求,以民族文化豐富品牌的內涵。 如非常可樂堅持“中國人,當然要喝自已的可樂”,激發起消費者的愛國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喜之郎將美味果凍布丁的產品功能擴展為“傳達親情”的產品理念,借青少年、情侶和家庭相聚為表現形式,深刻地表達了喜之郎“親情無價”的品牌理念和主張,傳達出人們對親情的期盼;金六福酒則始終以“福文化”進行品牌核心訴求,從個體的福,走向民族的福,最后定位于世界人民共同的福,讓消費者不斷感受“好日子離不開金六福酒”,“喝了金六福,年年都有福”。這些廣告語都與中國人的民族情感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深刻體現了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有著極強的情感感召力,有效激發了消費者的購買欲。

四、結語

流行文化已主宰了當今世界的消費趨勢,品牌文化是品牌產品熱賣的溫度計,品牌作為精神、意義的載體,消費者常常把特定的精神內涵與品牌之間形成一種關聯:“品牌”與“精神需要”的聯系。品牌中的流行文化元素被消費者認定后,品牌即被消費者認定,消費者在消費品牌產品的同時,通過對品牌的體認,也就滿足了特定的精神、文化上的需求。流行文化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大品牌爭奪的領地,都把這一文化元素作為品牌產品迎合消費者的切入點,使企業品牌成為深受消費者喜愛的知名品牌,獲取最大的經濟利溢。

參考文獻

[1]羅長海.企業文化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2]泰勒.《原始文化》[M].連樹聲譯.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

[3]克利福德?格爾茨.納日碧力戈譯.王銘銘校.《文化的解釋》[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張凌浩.產品的語意[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10)

[5]陳浩,高筠,肖金花.語意的傳達[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5)

[6]李建立.廣告文化學[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8

篇3

【關鍵詞】流行語;英譯;文化

如今,在這個社會各個方面都迅猛發展的時代,中國的流行文化應運而生并且急速發展,同時它也在不斷影響和反映著社會的變化。在國際交流不斷深入的今天,中國在國際政治、經濟、文化上扮演著愈來愈重要的角色,發揮著愈來愈大作用,各種新生事物,新觀念,新做法名稱層出不窮。這就給中國流行語中英翻譯的方法提出了更多的問題:在翻譯過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國流行文化的原汁原味?如何能讓英語國家的人們從西方文化的角度最大限度地理解中國流行文化?特別是在跨文化以及語際交際中的流行文化詞匯空缺翻譯問題怎樣解決?因為語際交際中的詞匯空缺與原語和目的語使用者所處的自然環境、地理位置、生活方式及科技發展水平相關;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發展,語言中的新詞語也將不斷出現。一種語言中的新詞往往在另一種語言中成為“詞匯空缺”,至少在短時期內會出現詞匯空缺。世界文化是一個整體,每一個民族的文化在其中都有特定的位置。英漢詞語的文化內涵在語言交際中既有相互重疊的部分,也有難以吻合的層面。譯者只有最大限度地補足其互缺的內容,才能使譯文臻于完美,世界文化的版圖也才能因此而不斷擴大。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說:“語言的存在不能脫離文化,不能脫離社會繼承下來的各種做法和信念。”(周方珠,2004)。這里所說的“社會繼承下來的各種做法和信念”涵蓋了政治、經濟、宗教、法律、道德觀念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內容十分廣泛。

通過查閱資料、小組討論、問卷調查、分析思考,筆者最終總結出了以下幾點翻譯中國流行語的新方法新規律:

一、運用拼音

此類情況應限制于詞語具有中國流行特色,是根基于我國的某種社會現象而出現的詞語,比如說某個流行的電視節目、某個網絡熱帖、某個引起社會轟動的事件等。比如:“屌絲”這個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網絡上都廣泛運用的詞語,到目前為止,英語文化中還沒有與之相對的詞語(在百度翻譯中,“屌絲”一詞被翻譯為“loser”,可是結合現實來講,這樣的翻譯并不準確,自稱“屌絲”的人客觀上來講并不都是“loser”),在全校范圍內各個專業各個年級超過五百人的調查中,我們給了這個詞的翻譯四種選擇“common people”“ordinary guys”“grass roots”和“Diaos”,調查結果顯示選擇“ordinary guys”(33.33%)與選擇“Diaos”(31.25%)的人數不相上下。這說明了在漢語熱的背景下,大量具有中國特色的流行詞語在沒有同等翻譯詞語時最好以能比較容易被國外接受的拼音字母翻譯的方式,這樣它的影響會更為廣泛并對于填補文化空白(cultural margins)具有意義深遠的作用。

再比如說“傷爹”這個新出現的流行詞,其意義已經由以前狹隘的“傷老爹的心”擴展為廣義上的“傷心”,如果可以直接譯為“heartbroken”則不能體現出中國特色以及中國文化的背景,因此直接拼音翻譯為“Shangdiee”相比之下不失為上策。近幾年我國出現的“山寨文化”一詞在被梁雪松主編的《漢英特色口譯

8000詞》中被翻譯為“Shanzhai culture”,雖然在英語中“knock

off”一詞表達與此相近的意思,可是單純地將這兩個詞互換放在語義對等的地位上顯然違背了“翻譯過程中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國流行文化的原汁原味”這一初衷。雖然漢英兩種語言中也有很多含義基本對等的詞匯,如比基尼bikini,春卷spring roll,枇杷loquat等,可是在這些國際共用詞匯出現之前,總有一種翻譯方法需要以中文為主體,以中國的文化和發音先入為主逐漸為國際社會所接受。畢竟我們每時每刻都在翻譯、詮釋自己的文化與社會。

在漢譯英的過程中,是以英語文化為準,還是以漢文化為準?還是另立或創立新標準?從過去的歷史來看,強勢文化隱形的標準是普遍存在的,然而當今世界以由以英美文化為中心的強權世界格局轉變為由多個迅速發展的實力不斷增強的發展中國家與老牌英美國家共同處理世界事務的格局,這一變化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文化軟實力格局的分布和變化,而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學習漢語的人數成倍增長,本文提出的“運用拼音”的翻譯方法正是順應了這個世界性的大形勢大背景。

二、使用英語本土流行詞語進行替換

文化都有其相通之處,反映其文化的流行詞語也是如此,如果在譯語文化里可以找到與之在形式上與功能上基本對應的現成的詞匯時,最好直接替換,而不是運用拼音。

“邱懋如教授曾把翻譯的對等歸納為三個方面:語言對等、文體對等和社會文化對等。其中語言對等是最重要的,在翻譯時需優先考慮。”(趙明,2003),但這需要譯者不僅對原語和目的語的流行語有深入的了解,還要有包容俗語甚至是粗俗語的雅量。

東西方文化主要也是最根本的差異在于淵源的不同。東方人具有較強的綜合思維、具象思維和順向思維的定式,而西方人具有明顯的分析思維、抽象思維和逆向思維定式。東西方文化淵源之別造成的差異在語言、文字、文學、藝術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均有所表現。比如下面這個對話,“How is your work

ing today?”“Another day,another dollar。”這一回答體現了說話人對其工作無比厭煩而為了謀生又不得不做的無奈。這句話可以按照我們的語言文化背景譯成“唉,當一天的和尚撞一天的鐘。”再如流行語“吃貨”一詞是指那些在任何美食面前沒有抵抗力,有時甚至可能會因此失態的人,在英語中的“foodie”或者“food bully”(后者比前者程度稍有加重),表達的意思與中文“吃貨”是可以最大程度地對應的;再如“非主流”這個詞在英語中對應的詞是“maverick”(本意是和大眾持不同意見的人)。

三、創新化的傳統

在英語基礎牢固,具有一定翻譯經驗或研究水平,且不符合以上兩種情況時,可運用“創新化的傳統”翻譯方法進行翻譯(直譯、意譯等)。

對于“創新化的傳統”要說明的一點是,由于翻譯對象是時代感氣息很強的流行詞語,譯者需要具有大膽的創新精神,許淵沖先生曾說過“譯學要敢為天下先。”(許淵沖,1999),但是“創新”并不是毫無依據天馬行空的隨意“創新”,而是要建立在科學的傳統的翻譯方法之上的。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翻譯是跨文化,跨地域,跨時空的語際信息轉換,這種翻譯方法目的在于在翻譯過程中達到最大保真值。譯者可以參照流行語的構成方式,通過縮略、合成、拼綴、象聲等方式,力圖使所造之詞無斧鑿之痕,如果找不到形神兼備的詞語,不妨退而求其次,但寧可形非而神似,不可反之。

總之,翻譯既是語言之間的轉換,更是文化之間的交流。隨著文化交流活動的頻繁及文化與翻譯研究的深入,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愈來愈平等。這意味著文化霸權主義受到了挑戰,人們以更加開放的心理接受外域文化,尊重源語文化;這更有利于不同文化的交融和特色展示,更有利于指導翻譯實踐。

比如說“拼爹”一詞,指的是“比拼老爹”。在貧富差距越來越明顯的社會,子女的貧富意識也越來越明顯,一些年輕人開始比拼各自的父母,例如:經濟能力、社會地位等等,這些人認為自己學得好、有能力,不如有個“成功”的老爸。在翻譯成英文時多數人還是認為直譯為“competition of family background”,人氣僅次于這個翻譯法的就是調查小組在一起討論創造出來的“Daddy-is-the-key”,但是后者的翻譯顯然更加傳神,既從本意上將“爹”這個象征家庭背景的詞表達了出來,又在形神兼備的程度上強調了“拼”,這一翻譯把這個中文流行語點活了。在梁雪松主編的《漢英特色口譯8000詞》一書中,“中國熱”被譯為“Sinomania”,“手機幻聽”被譯為“ringxiety”,“宅男宅女”被譯為“indoorsman,indoorswoman”,“無手機焦慮癥”被譯為“Nomophobia”,也都體現了“創新化的傳統”翻譯方法。

四、傳統的翻譯方法

在反復斟酌思考后,以上三種方法都行不通時,就要運用傳統的翻譯方法進行翻譯。

翻譯的方法有很多,可以直譯、移譯、意譯或者闡釋,或者采用各種其他不同的翻譯方法。翻譯原則是:首選異化,不得已時采用歸化(the first choice is foreignization; the last resort is

domestication),兩者相得益彰,相輔相成,永遠并存(趙明,2003)。

英漢兩種語言最顯著的差異之一是: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流行語作為語言中具有較強生命力和活力的語言成分,幾乎涵蓋了當今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從文體角度講,流行語屬于非常“不正式”的文體;從文化角度看,一條流行語的背后往往有著特殊的文化背景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如何達到文體、文化這兩方面的等值正是流行語翻譯需要努力的方向。可將直譯與意譯相結合,以彌補直譯難達意,意譯難傳神的不足,同時可在直譯后加上流行語的真實含義,“以期收到畫龍點睛的效果”(曾自立,1983)。如在梁雪松主編的《漢英特色口譯8000詞》一書中,“靠山”一詞被翻譯為“backer patron”,“大學生村官”被譯為“little village official”,“富二代”被譯為“second rich

generation”,“曖昧短信”被譯為“steamy text message”。

語言與文化是兩個重合的圈,要學語言就要學文化。語言是文化領域最重要的部分,也受文化的影響和塑造,而語言又反映文化。廣義上說,語言是一個民族的符號象征,它隱含著一個民族的人文歷史、心理變遷、文化傳統、思維方式及衣食住行等,流行語更是如此。

語言交際在不同文化中都是以自身默契來編碼和解碼的,對于流行語的翻譯要從中國社會現狀的角度與視野去破解東西方社會的不同價值觀、人生觀,以建立跨文化的東西方文化共識,以促進文化溝通,追求以新文化、新價值標準為中介并使彼此都能接受,最終促成跨文化的交際成功,避免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筆者相信流行語的翻譯研究對于跨文化交際,詮釋中國特色的社會現狀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參 考 文 獻

[1]周方珠.翻譯多元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2]梁雪松.漢英特色口譯8000詞[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

[3]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3

[4]許淵沖.中國翻譯[M].北京:中國翻譯雜志編輯部,1999(2)

[5]趙明.語際翻譯與文化交融——英漢互譯的理論與實踐(Interingual

篇4

關鍵詞: 流行文化 英語教學 導入

越來越多的教育者注意到在國際化趨勢日益明顯的今天,大學生普遍地接受甚至狂熱喜歡英美的流行文化,流行文化在現代學生生活和學習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傳統的外語教學強調語言學習技能的重要性而忽視文化因素的作用”(趙建常、關韶江,2001)。因此,傳統的教育早已與語言學習的大趨勢脫軌。而且難度過大、意義太抽象的內容常常會挫傷學生自覺學習的熱情和主動獲取知識的積極性。因此,如將英文歌曲、傳媒信息和影視等不同形式的英美流行文化導入到課堂中去,與教學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一方面可以降低學習材料的難度,改變學生學習外語的懼怕心理,另一方面又可以傳遞更多的與教材有關的補充信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提高學習效率。

一、利用流行音樂、英文原版影音作為視聽教學資料

1.將英文歌曲作為課堂導入

歌曲有著獨特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學生可以在快樂的旋律中得到審美的愉悅,增進情感的體驗,加強記憶,激發學習興趣,極大地提高英語學習效果。英文歌曲可以巧妙自然地引出新課內容。教師可以根據所教內容,把相關背景知識以歌曲的形式呈現出來。此外音樂中的語言有其豐富性和趣味性,其產生的效果可能給學生帶來驚喜和引起他們的積極反應,有助于較長時間保持對學習活動目標的集中和指向。例如,《陽光中的四季》(The seasons in the sun),這首歌是愛爾蘭西城男孩流行組合的經典歌曲,英文歌詞簡單雋永,男聲組合舒緩的吟唱,發音清晰,適合模仿學習。在讓學生欣賞歌曲、記憶歌詞的同時還可引導學生學習英語詞匯,如“I was the black sheep of the family”此句可以引出對動物比喻義的講解,“black sheep”應譯為“害群之馬”而不是“黑羊”。借此,還可以引出as timid as a hare(膽小如鼠),like a cat on hot bricks(像熱鍋上的螞蟻)等。經常在這樣被拓展的學習情境中,詞匯量及聽說能力自然會有較快的進步。

2.利用英文原版影音作為教學資料

影視作品是一種生動的視聽組合,它直觀、生動地結合了聲音、圖像和故事情節,自然流暢地傳遞了語言信息,創造了真實的語言和文化氛圍,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逼真的視聽環境,使學生全方位感受所學的語言和文化。

首先我們可以借此學習積累地道的英語表達方式。由于受到學習環境的制約和母語的干擾,學生在學習英語時很難接觸到地道的英語表達法。對于無法出國且很少與外國人打交道的學生來說,看英美影片是他們學習地道表達方式的理想途徑。例如《阿甘正傳》(Forrest Gump)中,阿甘在表達自己極愛吃巧克力時說道:“I could eat a bout a million and a half of these.”million一詞在本句中是大量的意思,而并非說阿甘有過人之處,通過對million用法的分析,學生對美國人日常用語中夸張語氣的用法有了一個更直觀的了解。又如《獅子王》(The Lion King)Timon和Pumba的對話,Timon:“Hey.He looks blue.”Pumba:“I’d say brownish gold.”這里的blue不是顏色而是表示沮喪。教師可以執導學生對通過影片接觸到的短語和句型進行整理、歸納,并且用它們編成對話加深記憶,讓這些語句變成自己的語言,并能信手拈來。

我們學會一門外語的語音、語法規則和掌握一定量的詞匯并不意味著會應用這門外語。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時常常出現交際障礙,外語學習不能不了解相應的背景文化。通過影片向學生介紹英美國家的社會狀況、風景地貌、文化教育、生活方式與價值觀。比如說,在電影《泰坦尼克號》(Titanic)中,當船快沉沒時,男士沒有爭先恐后地逃走而是讓女士和孩子先坐上救生艇離開,充分體現了美國“女士優先”(lady first)的紳士風度。

豐富多樣的視聽材料提供的語言形式和社會文化語境能激發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并幫助他們深入地了解并真正掌握該語言,最終達到靈活運用英語的目的。

二、媒體資訊與思維能力的培養

現代社會對當今大學生的要求是多元的,如果他們只懂外語而缺乏對當代其他領域知識的掌握就會落后于時代。因此在課程中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是教師的職責。流行文化涉及面廣,可提供各個領域的最新信息。例如,在講解運動主題時,教師可直接引入剛剛閉幕的北京奧運會、鳥巢、水立方或姚明、郭晶晶等運動明星的話題;在講解環保問題時,教師可引入有關克隆或基因產品的信息;有關英美政治時,聯系Watergate,Zippergate,Intelligence gate等事件啟發學生對西方政治作深入思考,并通過設計有啟發性、爭議性的問題來鼓勵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思考,使其批判能力和思維能力逐漸得到提高。

教師應從教學角度來考慮如何充分利用流行文化作為素材補充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因為過高或過低的學習內容都不利于學生的學習。除此之外還應加強自身對流行文化的了解,關注流行文化發展的趨勢,勤于積累各種資料,將自己的外語教學經驗和流行文化知識進行必要的、有意義的整合,以學生現有的語言能力和已掌握的流行文化知識為依據,盡可能地使課堂教學活動與學生當前的語言能力、理解能力相適應,從而使教學內容中流行文化的分量適宜、難易恰當,努力探索出一條能提高學習效益的教學成功之路。

參考文獻:

[1]Cheung,C.K.The use of popular culture as a stimulus to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in Hong Kong[J]. ELT Journal,2001,55/1:59.

[2]Richard,Jack,C.The Context of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篇5

自1993年中央電視臺首次引進韓國電視連續劇《嫉妒》以來,盡管最初反映平平,但日后卻贏得一浪高過一浪的“哈韓”歡呼。1997年央視播出家庭倫理劇《愛情是什么》,收視率高達4.2%,在中國觀眾中引起意想不到的轟動,韓劇熱逐漸擴散。1998年,該劇在央視重播,再次引起收視熱潮。同年,以韓國宇田公司為代表的韓國音樂公司將大量韓國知名音樂人的作品介紹到中國。1999年后,HOT、NGR等組合以整體姿態全方位進入中國內地市場,掀起音樂“韓流”。在《愛情是什么》之后,《星夢奇緣》、《戀風戀歌》、《異國女友》、《可愛先生》、《天橋風云》、《妙手情天》、《愛上女主播》(又名《夏娃的誘惑》)相繼播出,韓劇自此盛行,并和韓國服飾、影視劇一起形成一股強大的“韓流”,沖擊著中國的大眾文化。2002年,《藍色生死戀》開始在中國21個電視頻道播出,當年播放韓劇《明朗少女成功記》等達67部,同年韓國電影《我的野蠻女友》也在華創造了上千萬元的票房奇跡。2003年《愛的階梯》(又名《天國的階梯》)、《All in》,2004年《浪漫滿屋》、《對不起,我愛你》,2005年《黃手帕》、《加油,金順》、《豪杰春香》和《大長今》、《我叫金三順》,2006年《我的女孩》、《宮》(又名《我的野蠻王妃》)、《夢幻情侶》、《你來自哪顆星》和《百萬朵玫瑰》,2007年《餅干老師星星糖》、《吳達子的春天》,這些片名一次又一次地匯聚起熒屏內外如炬的目光。央視八套反復重播的《澡堂老板家的男人們》、《看了又看》、《人魚小姐》和《明成皇后》等電視劇雖然播出時段在晚間23點,但收視率仍高達10%。

韓劇,就如同這個國家的泡菜一樣,以平實的特質和獨有的魅力吸引越來越多的中國電視觀眾。如果說《藍色生死戀》、《冬季戀歌》已紅極一時,《大長今》則把韓劇熱潮再一次推向高峰。2005年湖南衛視推出的《大長今》收視率達到4.9%,同時段平均收視率穩定在4%,位居第一。央視索福瑞對全國31座城市的數據調查顯示,《大長今》的整體觀眾總量超過了1.63億,引發了中國大陸前所未有的“韓劇熱”。整體上看,據統計,2002~2005年幾乎所有的省臺都播放過韓劇:2004年我國電視臺播出的649部引進電視劇中,107部來自韓國:目前央視電視劇頻道57%的引進劇來自韓國。

韓星崇拜。隨著韓劇的熱播,全知賢、宋慧喬、安在旭、元彬、張赫、張東健、裴勇俊、宋承憲、權相宇等,對于今天中國大陸的很多電視觀眾來說,早已耳熟能詳。“哈韓”族尤其如此,韓劇中人物的服飾打扮、言談話語等方方面面都會馬上引發起這些年輕人的爭相效仿。

韓語熱潮。來自培訓超市飛龍網()的消息。從2005年9月底開始,咨詢有關初級韓語學習的北京市民明顯增多,各大培訓機構韓語報名人數都比2004年同期增長了60%以上,除了少數人是因為工作或者出國需要以外,大多數人都是因為受了韓劇的影響。

韓國歌舞大行其道。韓國流行音樂乃后起之秀,但發展卻勢如破竹。曾幾何時“韓”氣逼人的狂歌熱舞踏入中國市場,讓無數少男少女目瞪口呆,也使中國的流行音樂為之一震,旋即掀起了一陣陣韓流颶風。從最早的酷龍、H.O.T。到后來的NRG、安在旭,乃至最近在中國初露鋒芒的BABYVOX等歌手或組合,從每星期在上海、北京等地舉行的大小歌手見面會上,可以管窺中國青少年對韓國流行音樂如癡如醉的程度。2000年2月1日,H.O.T樂隊在北京舉行演唱會,現場狂熱猶如當年歐美追隨披頭士。H.O.T穿著褲管異常肥大的超級“水桶褲”,戴著亮閃閃的首飾,耳朵上掛著耳環,無一不被爭相模仿。中國最大的韓國流行音樂俱樂部Do-re-mi有約1萬名會員,鼎盛期每月以3000人的速度遞增。青年男女們唱著“H.O.T”、“神話”、“BabyOX”的歌,沉浸在HIP-HOP帶來的動感和快樂中,而N.R.G和S.E.S的時尚前衛、勁歌熱舞更是讓他們瘋狂。

正如1999年韓國的“酷龍”音樂組合掀起音樂“韓流”進而引發了人們對韓國手機、MP3、數碼產品的熱衷,韓劇熱同樣還帶動了韓國飲食、服飾、醫藥、圖書、美容美發等方面在中國的發展。如《大長今》中的宮廷料理、養生之道,不僅滿足了觀眾對韓國宮廷膳食的探究和好奇,而且連同《大長今泡菜》等食譜也隨之成為一些地方的暢銷書,在圖書市場上不只《香》、《冬季戀歌》等韓國愛情小說大都炙手可熱,韓國旅游指南、餐飲等書籍也十分走俏。韓國餐館更是大熱,連一些中餐店都增加了韓國菜品,比如串燒、松糕等。韓劇中的古典服飾讓許多中國女性為之傾倒,一些精明的婚紗影樓業主紛紛推出“大長今”主題婚紗照。韓劇中涉及的醫藥、美容美發也吸引很多韓迷躍躍欲試。

可見,在中國大陸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出現了以影響面最廣、最強大的韓劇以及韓國電影、服飾、美容美發、流行音樂、餐飲、韓語、旅游、網絡游戲、書籍等為形式載體的文化現象即所謂的“韓流”。它在中華大地魅力四射的精心打造,吸引著眾人的眼球,牽動著國人的神經,從青少年到中壯年到老年人,從“菜籃族”到白領到業內學者,“韓流”贏得了自己跨代際、跨階層的眾許“韓”迷,其中最炫也最典型的當是“哈韓”族,他們從內到外很鮮明地標示出十足的“韓”味:典型的韓式五彩染發、超大馬仔的牛仔褲和T恤,眩目橙黃和耀眼銀色的韓裝,色彩斑斕的襪子、彰顯個性的手鏈、“流氓兔”等韓式配飾,玩的是《傳奇》、《千年》、《奇跡》等韓國網絡游戲,去的美容院、料理店也是首選“韓國”的,他們就是這樣盲目崇尚、狂熱追逐、癡迷模仿著韓國時尚流行娛樂文化,連穿衣打扮、思想行為都趨“韓”若鶩。由此,“韓流”在中國大陸從衣食住行思等各個方面如火如荼地拉開了韓式消費文化空間全方位的構筑。

二、“韓流”的意義及其制造

“韓流”在中國大陸之所以獲得如此廣泛的社會文化認同意義,首要歸因于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與文化特質,這就為“韓流”與中國大陸受眾之間的文化認同“協商”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1、日常生活的親切感。

盡管“韓流”囊括音樂、影視、歌舞等不同文化門類,但它倍受韓迷特別是“哈韓”族青睞的就在于其對日常生活的關注,以及因此獲得的那份契然于心的親切感。韓國的服飾、餐飲、電子、汽車直到它的影視劇,日常衣食住行思不僅構成了“韓流”這一超級文化文本表層敘事的核心,而且寫意了其藝術文化品位的焦點,不妨以韓劇為例。雖然韓劇劇情推進非常緩慢,情節構成和戲劇沖突有模式化的雷同傾向,但韓劇的魅力恰恰在于“冗長”的時間使生活細節和小人物的個性得到了充分展現,不同年齡的人在劇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韓劇一般都是以“日常生活”作為其故事書寫的重要載體,在家長里短和兒女 情長這些簡實的日常敘事中,使一切變得真實而自然,平常而復雜的人生在劇中得到全景化、立體化的展現,讓人從中體味到生活況味和人生哲理。如家庭劇《加油!金順》就通過幾家人的生活瑣事,細致入微地展示了韓國人的日常生活,如同打開隔壁人家的門看他們家的生活。所謂越不像戲劇的戲劇越是真正的戲劇。越不像小說的小說越是真正的小說。雖然韓劇并不張揚,但卻慢慢滋潤觀眾的心靈,觸動觀眾心中最柔軟的部分。中國著名導演尤小剛就說:“雖然韓劇大故事結構不如中國,但他們的作家心態扎實,關注生活、注重細節。韓劇很細節化,即使結構技巧差點,也不影響觀眾喜愛。韓劇正是通過這些瑣碎的家長里短真實地反映了人們生活的原生態,一下子讓人覺得似曾相識或恰如其境,從而增強了熒幕的鮮活性和真實性,引發了觀者的共鳴,讓人倍感親切。

2 精致細膩的表演風格。

用細膩的手法展現真實的生活,可謂韓劇捕獲人心的第一殺手锏。不論是以《看了又看》為代表的家庭倫理劇,還是《藍色生死戀》式的愛情偶像劇,或者《大長今》一類的勵志劇,劇中喜歡給演員長時間的大特寫,這樣的鏡頭更有助于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具有某種凸顯“人”、重視人的文化表征意味。點點滴滴的生活細節呈現中都蘊藉著人物對家庭、婚姻、人際關系的深入洞察,而中間不時穿出的那些溫情又幽默的臺詞,讓人捧腹之余不禁感喟其娓娓道出的生活哲理。而且,幾乎每部戲都會涉及到尊敬老人、長幼有序、兄弟友愛等傳統文化美德,這些對于文化轉型期的不少國人來講,不免平添幾多缺失久違而心冀向往的觸懷。在文化共通中營造親和氣氛,在文化差異中展示獨特風情,通過對一個個細節的精妙把握,贏得了中國觀眾的芳心。

3、唯美與時尚的品位追求

韓劇的青春偶像劇就是從審美方面給予觀眾最大的滿足。它針對年輕的觀眾,滿足年輕人的理想和夢想,讓生活審美化。讓年輕人體會到美好的生活與夢想真切地存在于平凡之中而并非虛幻。它的偶像劇主演大多是秀美俊逸的帥男靚女,力求詩化的畫面風格,細雨、濃霧、濱海、村落、楓林等自然景觀在鏡頭中得到了精美的呈現,給觀眾帶來秀色可餐的視覺享受。背景音樂的旋律也根據劇情需要不停轉換,與劇中人物的情感發展形成了完美的融合與共振。例如《藍色生死戀》中披肩長發配上純潔面孔的宋慧喬、《冬季戀歌》中身穿冬大衣、系著藍圍巾的裴勇俊以及《人魚小姐》中賢淑典雅而又聰慧的雅俐英……唯美的同時往往一度演繹為眾多“哈韓族”對其形象、衣飾、言談舉止等傾心贊許與追逐的時尚。這些青春偶像形象的成功塑造與推陳出新,迎合了廣大觀眾尤其青年人求新求異的渴望心理。

其次,“韓流”適時契合了中國大陸多層次文化經驗慰藉的精神需求。

21世紀是文化傳播媒介操縱的世紀,市場經濟的較量首先是文化上的較量。馬克斯?韋伯在他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等著作中闡述了這樣一個原理,即任何一個國家的現代化,都必須有一種“核心精神”(價值取向),作為經濟發展的“動源”,也作為一種“利益驅動”的節制或平衡。“韋伯學”在西方引起巨大反響正是文化被當代人越來越重視的原因。文化不僅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因,也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因素。

韓劇中涉及的孝敬老人、長幼有序、兄弟友愛等傳統倫理美德,彌補了轉型期不少國人的精神缺失。現代生活中所體現的中華傳統文化內核在贏得國人文化認同的同時,產生了心靈的震撼與反省。比現代中國更像傳統中國的韓劇情節喚醒了國人向傳統文化的皈依。生活的真實固然值得人們信賴,但在起伏跌宕、不斷流逝的時間中,人們又希望尋得一方安穩的樂土。因此頗具中國傳統文化神韻的“韓流”,與時人一拍即合,滿足了國人對此的精神尋求。而且,就中國大陸我們自身現有的國產影視劇景況來看,雖然也出現了像《漢武大帝》、《亮劍》等一批優秀劇作,并且可能在制作、內容、劇情安排以及所體現的智慧哲理方面超過韓劇,但是這樣的作品畢竟不多,熒幕上充斥更多的是一些數典忘祖的戲說劇、消極頹廢的偶像劇、低俗平淡的懸疑劇以及單一薄弱的主流勵志劇,這些作品同精心打造的韓劇相比自然顯得蒼白而缺少吸引力。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發展,社會中產階層的崛起,人們對于未來中產階層生活的探知、向往與憧憬隨之而來。而韓劇恰好以其濃厚的中產階級口味,滿足了中國大陸人們對于“中產”這一特定階層特有的主體經驗與社會文化認同的想象。

再次,“韓流”“新媒體帶動新經濟”背后的文化產業動因。

韓劇從走出國門,繼而走向世界,從而拉動了一系列相關產業經濟的勃發,引起人們對“新媒體帶動新經濟”的提出與關注。無可爭議,韓國通過韓劇等文化商品的輸出,占領了消費者的意識高地,獲得文化價值觀的認同。隨后也獲得人們對其要輸出的商品消費理念的認同。

實際上,“韓流”尤其韓劇的這一成功運營可謂韓國政府十年來的文化產業戰略的集中體現。在1998年遭遇亞洲金融風暴襲擊之后,韓國開始重新認識文化產業,并將其作為21世紀發展國家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積極進行培育。韓國政府1998年正式提出“文化立國”方針,1999年至2001年整套“哈韓”必不可少的行頭。先后制定《文化產業發展5年計劃》、《文化產業前景21》和《文化產業發展推進計劃》,明確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和中長期發展計劃,在組織管理、人才培養、資金支持、生產經營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有力推動了文化產業發展。隨著“韓流”的升溫,2005年初韓國總理主持召開“政府對韓流的持續和擴散的支援方案”的專門國務會議,確定了以民間為主導推進“韓流”,政府為業界展開活動創造條件的基本原則。

三、消費語境中“韓流”的話語想象與認同實踐

提及“韓流”的文化蘊藉,很多人馬上反應的是與之不約而同的文化認同,覺得從中感受到了久違的中國傳統文化的余韻。這也是“哈韓”不僅見于中國大陸,而且風靡港臺地區,乃至整個東南亞的原因。不過有意思的是,當我們仔細體味、分析這份認同感,就會發現,當看到影視劇歌舞等作為具象化的韓國文化圖像,如“韓國”的濟州島風景、料理、影音,以及在形象消費意義上接受的明星,我們認同的理由并不是基于它們與我們的文化親和性,反而恰恰是因為它們屬于“韓國”而非“中國”的文化異質性。

從這一點上,我們看到文化接受的復雜性,我們常常以一種自動半自動的狀態把自己的文化認同理念對象化,所以與其說是“韓國”流行文化,不如說是“我們(心中)”的“韓國流行文化”。進一步探究“韓流”在中國大陸的盛行的文化情結。與其說是基于彼此文化相通或相近的熟識與親近,或許也更是出自一種在西方歐美文化盛行下的一種東方式的集體自救的心理和行為,是人們呼喚更久遠的東方傳統文化的普遍認同。

然而,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文化心態呢?經濟發展水平差異會產生不同的消費方式,而消費觀念和消費心理的 不同也成為影響族群認同的重要因素。比如,在某種程度上,中國“哈韓”族與韓國消費理念的不認同超過了對商品和大眾文化的認同。

由此得出結論:認同不是一個簡單的、單一的實體,而是分裂的、交叉的多元和多維系統,包括很多不同的層面,把認同歸結為其中任何一個方面而忽視和否認其他方面,都是片面的。

又如:韓劇中多展示的是溫情的浪漫的、中產與小資的,而實際上韓國的現狀也有梁貴子《遠村》所寫的韓國的“底層”。于是,出現了兩個看上去相去甚遠的韓國形象,到底哪個才是韓國形象的真正代表呢?其實這兩個韓國形象是一直同時存在的,這才是現實中的真實。但是,顯然在時下絕大多數中國觀眾特別是韓迷的心目中,前者所營造出的那個韓國形象才是唯一的答案。因此,出現了城市“經驗”與“想象”分離的深刻內涵,在于人們對城市知識中的文化訴求。基于國人的現代性想象,漸漸產生了關于韓國的公共知識,比如韓國抵制外國貨而買國貨的普遍存在的激昂的愛國主義,其實并不是這樣簡單的。可見,現實中這一超越經驗的韓國流行文化有著意識形態特性以及意識形態化的過程,并有意無意中推廣開來。

篇6

It is not as powerful as the United States, as developed as Germany, as huge as China. But it has beautiful cherry blossom, strange customs and colorful culture. Three wonderful national dramas, special bushido spirit and charming cartoon cartoon. All of them attract me to feel and experience this tiny country.

的說,日本文化在國內火得很吶,就連我下降也很喜歡一些日本的漫畫作品。喜歡《網球王子》是深深為主人公那不畏艱難p努力追求夢想的精神所感動;喜歡《火影忍者》是被其中各種人物為堅守自己的目標而奮斗的“固執”所折服;也為《圣斗士星矢》維護正義的行動和決心所震撼;更為《名偵探柯南》那精彩的推理而瘋狂ll不僅如此,日本的偶像劇p音樂p小說也一股腦地進入了中國――澀谷美人,哈日族大量地出現在了我們身邊。令人痛心的是:小部分人只是膚淺地沉浸在日本流行文化的娛樂之中;而一些人則盲目地抵制日本所有的文化。

In other words, Japanese culture is very popular in China, even I like some Japanese comics. Like "Prince of tennis" is deeply moved by the hero's spirit of fearing hardship and striving to pursue his dream; like "Naruto" is overwhelmed by the "stubbornness" of various characters who strive to stick to their goals; also shocked by the ac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Saint fighter star arrow" to maintain justice; more than that, crazy ll for the wonderful reasoning of "Detective Conan", Japanese idol drama P Music P novel has also entered China - Shibuya beauty, a large number of Kazakh people have appeared around us. The sad thing is that a small number of people are only superficial immersed in the entertainment of Japanese popular culture, while some blindly resist all Japanese culture.

本流行文化的同時,我也絕不會忘記日本鬼子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大罪!日本人那骯臟的雙腳就這樣毫不客氣地踐踏著中國――這塊神圣偉大的土地,盧溝橋南京臺兒莊ll一連串的地點和事件,見證了當年的血雨腥風,見證了日寇的殘暴,更印證了一條亙古不變的真理――只有一個民族強大了,一個國家才有希望!

At the same time of this popular culture, I will never forget the terrible crimes committed by Japanese devils against the Chinese people! In this way, the dirty feet of the Japanese trampled on China -- a sacred and great land, a series of places and events in Taierzhuang, Nanjing, Lugouqiao, witnessed the bloodbath of that year, the cruelty of the Japanese aggressors, and also confirmed an eternal truth -- only when a nation is strong can a country have hope!

過去了,中日關系在從未停止過的爭執和指責中走到了今天――2005年。今年年初國內掀起了一場聲勢不小的“抵制日貨”的浪潮。當時我就突然產生了這樣一個想法:“抵日呀,有本事就把日本流行文化統統掃出中國吧”。

In the past, China Japan relations have come to this day in the endless disputes and accusations - 2005.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year, there was a strong wave of "boycott of Japanese goods". At that time, I suddenly came up with the idea: "come to Japan and sweep all Japanese popular culture out of China if you have the ability.".

日本文化,雖然不及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包羅萬象。但否定它也不只是只有流行文化那么簡單。好比一塊白璧,你只看到其中那小小的“瑕”就認定這塊玉都是黑的,再把它當作廢物扔掉,大大遭受損失的自然是你了。何況“抵制”帶有籠統色彩,在今天經濟全球化,互利合作的關系之下,一句“抵制”就顯得來得過于膚淺和不夠慎重。我們需要反對的僅是日本文化中一些消極p頹廢的思想。而對于越來越多的外來文化,我們更應該加以冷靜的思考,用客觀的心態去看待它們,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日本流行文化就如世界文化花園中的一枝奇葩,雖有毒苗莠草相伴而生,但它的花瓣依舊嬌艷,顏色依舊奪目,香味依舊芬芳如果我們能夠避開它的毒刺,摘下一朵花來,那清香會使你心曠神怡,精神歡暢。如果我們只是寄希望于國家政令的“抵制”,如果我們真的把日本流行文化視為毒蟲猛獸,總有一天我們的民族將無法走出自我的視線,又將走入自我封閉的怪圈,而封閉本身就是落后的代名詞。對于日本流行文化,同所謂“日貨”一樣,我們單純抵制并不能阻止或扭轉它對我們思想的左右。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保持自己的頭腦清醒,提高個體和群體的審美素質,摒棄那些膚淺的“精神鴉片”。

Japanese culture, though not as profound as Chinese culture, is all inclusive. But denying it is not just as simple as pop culture. It's like a white jade. If you only see the small "flaw" in it, you will decide that the jade is black. Then you will throw it away as waste. It's you who have suffered a lot. What's more, "boycott" has a general color. Under today's relationship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mutually beneficial cooperation, a "boycott" seems too superficial and not prudent. What we need to oppose is only some negative P decadent thoughts in Japanese culture. As for more and more foreign cultures, we should think calmly and look at them in an objective way, and extract their essence and discard their dross. Japanese popular culture is just like a wonderful flower in the world culture garden. Although poisonous plants and weeds grow together, its petals are still delicate, its color is still dazzling, and its fragrance is still fragrant. If we can avoid its poisonous thorns and pick a flower, the fragrance will make you feel relaxed and happy. If we only hope for the "boycott" of national decrees, if we really regard Japanese popular culture as a poisonous insect and beast, one day our nation will not be able to walk out of its own sight, and will walk into a strange circle of self closure, which itself is a synonym for backwardness. As for Japanese popular culture, just like the so-called "Japanese products", our simple boycott can not prevent or reverse its influence on our thoughts. In this case, we need to keep our heads clear, improve the aesthetic quality of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nd abandon those superficial "spiritual opium".

篇7

中圖分類號:G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3-0274-01

羅大佑出道二十多年,其早期的歌曲中包含鮮明的政治意味。羅大佑畢生都在努力用音樂傳遞人文精神,他說自己是一個“信息的使者”,通過音樂把個體與自然、社會、時代、災難……等等聯系起來。當初在臺灣,羅大佑可是批判現實的,他的歌曲成為了年輕一代的政治號角,他也被稱為“音樂教父”。除了臺灣的羅大佑,大陸比較有代表性的用歌曲來表達觀點的流行歌手也有很多,最具代表性的應該是崔健。他們仿佛是在用音樂來表達,來吶喊。

不論是中國臺灣的羅大佑還是中國大陸的崔健,他們的音樂都對當時年輕一代的政治傾向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以流行音樂為代表的流行文化,在青少年的政治化過程中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

一、流行文化在青少年政治社會化過程中的作用

流行文化對青少年獨具吸引力,青少年擁抱流行文化的過程并不是被動的,而是進行積極地“賦義”和“表態”。流行文化之所以能夠吸引青少年群體,在于它傳遞的思想態度和感情傾向正是青少年渴望表達的和希望呈現的。和主流文化不同,青少年流行文化反映出的參與社會的姿態一般表現為外在的明顯沖突或內在的隱性對抗。

所謂政治社會化,即人們在特定的政治關系中,通過社會政治生活和政治實踐活動,逐步獲得政治知識和能力,形成和改變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動過程。流行文化作為一種廣泛傳播的亞文化形態,其對政治社會化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影響了政治社會化的方法選擇。在政治社會化的過程中,一種較為有效的方法為社會教化。社會教化作為政治社會化的一個基本過程,主要表現為以各種社會組織及社會群體為教育主體的政治教育和觀念灌輸。在這種方法體系中,最具生命力的當屬暗示型教化方法,它將非政治活動賦予政治意義,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化效果。暗示型教化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須把教化內容與青少年群體的興趣愛好進行有機結合,尤其是備受青少年群體青睞的流行文化。例如,在流行歌曲中嵌入某種政治傾向,融政治教育于網絡游戲中。

第二,就個體層面來說,流行文化影響了個體內化的效率。個體內化作為政治社會化的又一個基本過程,指個體習得政治規范、建構政治價值,形成政治態度和實施政治行為的過程。個體內化建立在社會教化的基礎之上,同時又高度依賴于個體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青少年剛剛步入社會,流行文化為其提供了群體歸屬感和認同感。流行文化提供的語境、話語表述的方式、傳達的情緒與政治教化的目的相左或相合,可以激發或抑制青少年接受政治教化的主動性。

第三,流行文化影響政治社會化目標的達成。政治社會化的目標至少包括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政治文化的傳承;第二個層面是培養并塑造公民的政治人格。流行文化的影響既存在于宏觀的社會教化過程中,又存在于微觀的個體內化過程中,既影響了社會教化的統一性,又影響了個體內化的積極性。因此,流行文化不僅能影響個體政治人格的成長同時還影響著政治文化的延續和傳承。

二、流行文化對青少年政治社會化的挑戰

當代的青少年流行文化最大特點是以計算機網絡技術和通信技術為載體,網購、網絡社區、網絡游戲等皆建立在網絡技術基礎之上。

網絡通信技術不僅改變了信息的傳遞方式,還塑造了一種全新的人際交往模式。在網絡人際交往中,身體不用在場,交往雙方是代表身體的IP和符號。在這種技術環境下,社會政治教化彰顯出多樣性、靈活性的特點。

第一,流行文化的技術載體――網絡媒體可以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青少年群體借助網絡可以接觸各種信息。由于網絡信息的自由流動,那些不懷好意的的、虛假的政治信息也會趁虛而入。受制于技術更新迭代的迅速性,傳統的社會組織治理制度將難以走在網絡傳播環境的前面。因此,無論是進行事前的審查還是事后的懲罰,都缺乏具體的行動方案和有效的行動效果,而且,對于政治認識不夠深刻、政治實踐匱乏的青少年群體而言,矛盾沖突的政治教化還非常容易造成認知上的界限模糊及行為上的行動障礙。

篇8

關鍵詞:高校;流行文化;發展趨勢

流行文化是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心理和價值取向在所處的時代表現出來的一種社會文化,其基礎是商品經濟,且需要依靠媒介的作用,達到娛樂的目的。對于高校流行文化而言,其主體是大學生,反映的是大學生在一定的時期的心理狀態和價值取向的文化現象,其中主要包括飾品、時裝、消費、休閑、流行文化等各種以娛樂為目的的文化現象[1]。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高校流行文化已成為高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的大學生正引領著高校流行文化的發展,并創造著屬于他們的文化,在大學校園里生根、發芽、壯大。

一、高校流行文化的特點

1.大學生是高校流行文化的主體

大學生是高校流行文化的創造者和引領者,大學生在讀大學期間正是精力充沛、思維活躍、容易接受新鮮事物的階段,而且他們擁有較高的文化層次,能夠接受各種各樣的流行文化。大學生在接受高校流行文化的同時,也拓寬了他們的知識面,豐富了他們的閱歷。大學生是一個龐大的群體,他們對高校流行文化的認同也會有所不同,有的同學對于流行文化認知較早,而高校流行文化的出現只是有益的補充[2]。有一部分同學可能會跟隨時尚的潮流,覺得隨大流沒有錯。也有一部分同學完全不了解流行文化,但是能創造性接受。同時,大學校園的社團和班級活動也是創造高校流行文化的一種重要的方式,有利于高校流行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2.高校流行文化的內容

高校流行文化是以娛樂為前提,出現了一些與大學生相關的流行產品、流行語言和流行文化產業。隨著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的發展,一些流行產品隨之產生,如QQ、MSN、微信、微博、網絡游戲等為主的網絡文化,恰好符合當代大學生的業余生活需求;流行語言是大學生群體使用較多或者反映他們在某一階段的心理動態和價值取向,如:“萌萌噠”、“高富帥”、“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我也是醉了”、“有錢,就是任性”等,這些都是高校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在一定的時期留下流行的印跡;流行文化產業一般包括影視、音樂、服裝、飾品等文化產業,如票房怎么樣得看是否在當下流行,大學生們也會追星或者迷戀影視劇,如電影《夏洛特煩惱》、《萬萬沒想到》,綜藝節目《奔跑吧兄弟》,電視劇《好先生》等,這些都是對高校大學生流行文化的全面體現。3.高校流行文化的特點高校流行文化具有娛樂、時尚、追求個人生活價值等特點。任何流行文化都是以娛樂為主,高校流行文化是對大學生心理活動和價值取向的體現,但是采用幽默和調侃的娛樂方式表現出來,如“我也是醉了”表現出來大學生的一種無奈、無語的狀態,“我只想安靜的做個美男子”這句話常常被長得丑的男生用來自我調侃;時尚是時與尚的結合體,是前衛、時髦、流行的表現,高校大學生對新鮮事物好奇心強,時刻追求前衛,對某一新鮮事物一時的崇尚,只是在追求個人的生活價值,不具有規范和約束性,也沒有特定的評價標準,最終只是滿足個人的生活和欲望。

二、高校流行文化的發展趨勢

1.高校流行文化與校園主流文化共存

高校流行文化追求個人的生活價值,完美體現了大學生個人的興趣、愛好、價值取向等,是一種感性的認知,而校園的主流文化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和社會責任,是一種理性的認知[3]。高校流行文化與校園主流文化會,高校流行文化對校園主流文化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當然,我們要發揚積極作用而抑制消極作用,做到高校流行文化與校園主流文化的有機結合,使流行文化能夠作為校園主流文化的有益補充,有利于大學生健康的生活和學習,有利于鍛煉大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高校流行文化有助于大學生的個性發展,讓他們在無拘束的高校流行文化的平臺中實現自我的需求和認同,從而提升自身的信心和體現自我價值,進而鍛煉大學生的個人獨立學習和創新的能力,減輕大學生學習、生活和就業壓力等,有利于大學生健康的成長。校園主流文化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提倡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學習引領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校園主流文化要有效的融合流行文化,充分發揮流行文化對大學生的積極作用,同時抑制流行文化的消極作用。高校流行文化有時也會給大學生帶來負面影響,如沉迷于網絡游戲、追求奢侈的生活、過分依賴品牌服裝和電子產品、不良的道德觀念等。因此,高校要大力加強文化建設,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到以校園主流文化為主,高校流行文化為輔,二者有機融合。

2.高校流行文化的信息化和安全性

傳統的高校流行文化的傳播方式較為落后,多以教師的課堂講授、報紙、廣播等媒介來獲取信息,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以網絡為主的媒介成為高校流行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其特點是信息量大,速度快,獲取方便。但網絡畢竟是虛擬的空間,若能夠有效利用固然是好,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風險。高校校園文化是一種多文化的集成,而流行文化是其中的一部分,大學生們很快適應以網絡為主的高校流行文化,包括利用購物網站淘寶、京東等網上購物,利用QQ、微信進行網上交友,利用愛課程和校園資源等網站可以進行課程學習,在虛擬的空間實現“真實”的場景,這些都為高校流行文化的信息化奠定基礎。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高校流行文化的安全性也隨之而來,若使用不良網站可能會被病毒侵擾,在網吧使用網絡又會出現大學生人身安全等問題。在高校存在著不同的意識形態,中國高校流行文化要警惕西方流行文化的沖擊和洗禮,要堅守自己的意識形態陣地,中國高校流行文化的發展也面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

3.大學生在高校流行文化的發展中起主要作用

高校流行文化的主體是大學生和教師,但大學生在高校流行文化建設上的作用在強化,而教師的作用在減弱。流行文化追求標新立異,這正符合年輕氣盛的大學生的心態,而教師在追求流行文化上要較慢,且跟不上潮流,但會受到學生的影響。因此,高校流行文化的發展以大學生占主導作用,在信息化的時代,大量的信息被大學生所接納并加以改造,這正是對大學生心理和生理的集中體現,而大多數教師已經處于中年階段,其生理和心理狀態和年輕人不同,所以大學生在高校流行文化的發展中起主要作用,但教師要深入了解高校流行文化,時刻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狀態,對出現的問題要及時處理,做好大學生的堅強后盾,和學生保持亦師亦友的關系,使高校流行文化的發展和大學生個人的健康發展有機的統一。

參考文獻:

[1]龐國慶.淺談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校園文化的特點及發展趨勢[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2(1):60-62.

[2]馮培.首都高校流行文化現狀態勢及其傳播機理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8:44-47.

推薦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在线网址 | 欧美日韩乱国产综合 | 午夜福利视频韩国19禁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在线不卡网 | 亚洲乱码在线播放 | 亚洲AV第二区国产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