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魚養殖8篇

時間:2022-09-03 15:05:17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淡水魚養殖,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淡水魚養殖

篇1

淡水魚的魚種應當依據水質的情況進行合理的選擇。如受氣候以及季節變化的影響,水溫也會產生一定的變化,同時不同魚類適應溫度的范圍不同,所以在自然水體中養殖,可以在大部分自然水體中養殖溫水性魚類,如草魚、鳙魚、白鰱、鳊魚、魴魚、黃鱔、泥鰍、鯉魚、鯽魚等;而在我國南方地區,可以選擇適應性較高、生理活動性強且生長速度快的熱帶性魚類,如淡水白鯧魚、角胡子鯰魚等;而在我國北方地區可以選擇適宜在10~18℃生長的冷水性魚類,如虹鱘魚等。同時,還可以根據鹽度來選擇魚種,如淡水魚適應的鹽度為0.2%~0.5%范圍;當鹽度在3%左右時,可以選擇羅非魚;而當鹽度達到5%時,可以選擇養殖團頭魴魚;當鹽度達到10%時,可以選擇養殖淡水白鯧魚。溶氧量也可作為選擇魚類品種的一項標準,通常情況下,我國的魚類如角胡子鯰、泥鰍、黃鱔等最為適宜的溶氧量為5mg/L;而當水中溶氧量偏低時,可以選擇養殖耐低氧的尼羅羅非魚、淡水白鯧魚和奧里亞羅非魚等。此外,還可根據餌料來選擇適宜的魚種,如水中含有大量的浮游生物時,可以選擇鯰魚、鳙魚等魚種;水中含有大量的草類時,可以選擇草魚、鳊魚或者團頭魴魚等草食性魚類;水中含有大量的底棲貝類或環節動物時,可以選擇以底棲動物為食的魚種;水中含有大量的雜魚小魚等,可以選擇養肉食性魚類,如加州鱸、鱖魚等;水中的餌料比較繁雜時,可以選擇雜食性魚類,如鯉魚、鯽魚、黃鱔、角胡子鯰、淡水白鯧魚等。

2合理掌握淡水魚的放養時機

在我國北方通常以春季放養魚種為宜,通常選擇三月下旬作為放養的最佳時機,而在我國南方則通常以冬季放養魚種為宜,由于這段時期水溫較低,魚類的活動力較弱,且鱗片比較緊密,因而在捕撈、運輸以及放養等過程中,不容易導致魚體產生機械創傷,所以通常情況下,將冬至到翌年的立春作為淡水魚放養魚種的最佳時機。在該階段,魚類的新陳代謝緩慢,因而不容易出現缺氧浮頭的現象,同時還能有效降低赤皮魚病及水霉病的感染率。實際上冬季放養魚種等于是提早放養,如此能夠令魚種有一個較長的適應新生活環境的時間,從而使得魚種的生長期得到有效延長。一般的鯉魚科類在水溫超出10℃時便開始捕食生長,故而提前防止可以令水體內的天然餌料得到充分利用,使得魚類能夠及時彌補越冬期間所消耗的能量,盡快恢復到旺時期的正常體質。

3對常見魚病的科學防治

近幾年來出現的危害最為嚴重的疾病如細菌性敗血病、水霉病、爛嘴病、鰓寄生蟲病以及赤皮病等,這些病的主要病原有單胞菌類、嗜水氣單胞菌、溫和氣單胞菌、豚鼠氣單胞菌等,發病導致魚食欲減退、游動緩慢,隨后病情發展迅速,初始癥狀加重,體表各部位均出現嚴重充血或出血,甚至引起急性感染而死亡。對這些魚的診斷可以根據外觀發病癥狀及流行情況,必要時可解剖魚體即可作出初步診斷。確診則需進行病原學、病理學、免疫學診斷。其預防措施主要是從改善環境、加強飼養管理、增強魚體抵抗力、及時殺滅病原體等方面進行綜合預防。苗種需用全菌苗,并需要清除魚塘淤泥以切斷傳播途徑,在發病流行季節,要每隔半月全水體潑灑含氯消毒劑。治療過程中需要在每立方米水體內施生石灰或漂白粉等進行全水體消毒,殺滅魚體外和水體內的病原菌與寄生蟲,至病情穩定或消失方可。

4結束語

篇2

養殖利潤較高的淡水魚介紹如下:

弓魚:云南洱海特產的一種經濟魚類,肉厚多脂,肉味腴美,魚肉有藥用價值;赤鱗魚:泰山泉水哺育的珍貴山區淡水魚,為中國魚類珍品,肉質鮮嫩且能入藥,是中國名貴的淡水魚之一;太湖銀魚:因為較長而被稱為面條魚,清康熙年間,銀魚被列為貢品,與白蝦,白水魚并稱太湖三寶;黃河鯉:黃河鯉魚體態豐滿,肉質肥厚,細嫩鮮美,營養豐富,經濟價值很高;大頭鯉:大頭鯉脂肪與蛋白質含量高,為魚類中的上品,經濟價值特別高,是云南省的四大珍稀名貴魚類之一。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關鍵詞:推廣、淡水魚混養、經濟效益

中圖分類號:J211.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通過對目前鮮魚市場的調研,發現進行淡水魚混養可以保證經濟效益的社會效益雙豐收。然而,在進行混養過程中,還有一些需要重視的問題。

淡水魚混養的優點

1、充分利用水體

池塘和水庫的水體是一個立體空間,尤其是池塘,絕大多數面積小,較淺,通常只存在水層區和水底區。所以,在進行投放魚種過程中,按照養殖魚類不同的生活習性,對各種魚種、魚齡的投放比例進行科學搭配,充分利用水體。

2、發揮魚類共生的作用

淡水魚混養一般以草魚為主,輔以白鰱、花鰱、鯉魚、鱔魚、羅非魚、鯽魚、等各種魚類,以上魚類在同一水體中混養時在投喂一定的飼料的基礎上,還能夠借助"自體施肥"來獲得食料。所以主養草魚,平時主要投喂牧草。草魚吃剩下的碎渣沉淀到水底,可以當做羅非魚、鯉魚等雜食性魚類的食料,此外,鯽魚、草魚、羅非魚排出的糞便,能夠增強水質肥性,促進浮游生物快速繁殖,保證了鳙魚、鰱魚的餌料。鳙魚、鰱魚主要攝食浮游生物,能夠避免由于浮游生物太多而造成水體過肥的情況出現,保障了草魚的生長。甲魚、黃鱔等在混養過程中可以翻松底泥,促使有機質快速分解,為魚類提供餌料。

3、充分利用餌料

淡水魚的餌料有人工飼料和天然餌料兩種。水體中的人工投喂飼料為動物性飼料和植物性飼料,天然餌料為浮游生物、底棲動物以及底生藻類和有機屑三大類。一定要在同一水體、同時養殖多種食性魚類,以保證各類餌料資源都可以分別被各種生活習性魚類所利用,才能提高人工投料利用率、合理充分利用水中天然餌料,提升飼料利用率,控制成本,保證產量。

4、降低育種費用

水塘進行成魚混養,進行異種、異齡魚各種規格套養,不僅不會對成魚的生長造成影響,還能夠擴大魚種來源,在某種程度上防止了魚種供應問題,降低購種費用。此外,這樣不用增加魚種池和管理人員,省工、省地、省成本。

三、高產魚塘混養品種的技術選擇

高產魚塘放養的魚類品種一般約有10種,其中主養品種有1~3種,即主養魚,對提高全塘產量起著主要作用;其他魚品種則為配養魚,通過攝食水中有機碎屑、天然餌料以及人工飼料而生長,是養魚高產不可或缺的品種。這樣混養,成本低,效益高。

進行主養魚、配養魚選擇時,主要依據是飼料供應、魚種來源以及池塘條件等。草源豐富、排灌方便、水質清新的池塘及新挖魚塘,主養草魚最佳;肥料充足、天然餌料豐富、水質肥沃的魚塘,主養鰱魚、鳙魚最佳;有較多有機碎屑以及藻類的池塘,主養鯪魚最佳;生活污水較多的城鎮近郊以及村邊的肥水塘,主養銀鯽、羅非魚最佳。因為主養鯪魚的池塘水質一般很肥,同樣適宜多混養在肥水中生長較快的鳙魚;此外,適宜主養鳙魚、鰱魚的池塘,一般也適宜主養鯪魚。 鯪魚能夠對草魚的殘餌及糞便充分利用,因此主養草魚不能缺少養鯪魚。綜上,主養鯪魚的池塘,往往是主養鯪魚、草魚或主鯪魚、鳙魚養。

進行配養魚選擇時要注意,不僅主養鰱魚、鳙魚,其他主養品種也要把當作重要的配養魚類,一般,鰱魚、鳙魚要占全塘魚總量的四分之一以上,這樣可以促進池塘中天然浮游生物資源的充分利用。

四、多品種魚類混養的科學依據

池塘養殖魚類主要有草魚、鯽魚、鳙魚、鯉魚、鰱魚、團頭魴、鯪魚以及羅非魚等。根據它們棲息的習性,可分三類:底層魚、中下層魚以及上層魚。底層魚在水底攝食有機碎屑或底棲動物,有鯽魚、鯉魚、鯪魚、青魚等;中下層魚是草食性魚類,團頭魴、鳊魚、草魚等;上層魚攝食浮游生物,有鳙魚、鰱魚等,將這些魚類同塘混養的好處有:

1、提高餌料利用率,保證池塘天然餌料資源得到全面合理利用。

2、使池塘各個水層得到充分利用以及水體生產潛力得到充分發揮。

3、利用養殖魚類之間的共生互利關系,使池塘生態環境得以改善。例如,草魚等吃食性魚類的殘餌和糞便經過微生物分解成為肥料,可培養浮游生物作為鰱魚、鳙魚等濾食性魚類的餌料。草魚食量大,排泄物多,如果單養則水質容易變肥,不適于其喜清新水質的習性;如果混養鰱魚、鳙魚,讓它們濾食浮游生物,就能防止水質過肥,保證草魚所需的清新水質環境;鯪魚、鯉魚、鯽魚、羅非魚等雜食性魚類,它們可以吃掉池塘中腐敗的有機質,也能改善水體的衛生條件。各種混養魚類就這樣相安共處,不互相殘食,不互爭餌料,彼此棲息在不同的水層,生活在良好的共生互利的生態環境中。

五、妥善處理不同魚類之間的關系

1、羅非魚與鰱魚、鳙魚的關系羅非魚的幼魚主食浮游生物,成魚為雜食性,也攝食浮游生物,與鰱魚、鳙魚在食性方面有矛盾,可采取交叉放養方式加以解決。即上半年羅非魚個體小、密度稀時,主養鰱魚、鳙魚,爭取大部分成魚在6~8月出塘上市;下半年則主養羅非魚,少養鰱魚、鳙魚,到年底捕起大部分羅非魚,然后增加鰱魚、鳙魚放養量。

2、鰱魚、鳙魚之間的關系

鰱魚主食浮游植物,鳙魚主食浮游動物,而浮游動物以攝食浮游植物為主。因此,多養鰱魚會影響鳙魚的生長,故應根據鳙魚在水溫高、水質肥時生長快的特點,在5~10月主養鳙魚,11月至翌年4月主養鰱魚。

3、吃食性魚類與濾食性魚類的關系

池塘實行混養,濾食性魚類主要依靠吃食性魚類排出的糞便增肥水質以培育浮游生物解決飼料問題。如果既不施肥也不投精飼料,而每生產1kg吃食性魚類,其肥水作用加上天然餌料可生產濾食性魚類1kg,兩者比例為1∶1。隨著池塘大量投飼、施肥,產量越高,濾食性魚類所占的比例越小,每公頃產量為7.5t(每667m2產量500kg)的魚塘,兩者比例為5.3∶4.7;每公頃產量為15t(每667m2產量1t)時,比例則為6.3∶3.7。

六、進行合理密養

池塘養魚高產很重要的措施進行合理密養。科學的放養密度一定是確保盡快達到商品魚規格,而且可以獲得最大產量的密度。如果密度過大,有可能提高產量,但會導致成魚個體瘦小,降低了商品價值,經濟效益較差,增產卻沒有增收,甚至會導致缺氧死魚,減少了魚產量;如果放養密度較低,會使魚以較快速度生長,但無法保證天然餌料資源和池塘水體得到充分利用,產量較低。

水質、池塘環境條件、混養品種、飼料、飼養管理水平等許多因素都會對魚類放養密度產生影響。在進行生產實踐時,必須對魚塘生態環境加以改善,保證較好的養殖條件,增加放養密度,達到優質、高產、高效益的目標。

密養和混養之間有著密切關系,必須在進行多品種混養的前提下,才能使池塘魚類放養密度得到提高,保證水體的生產潛力得以充分發揮。假如混養品種太少甚至單養一種魚,無法達到這種效果。假如實行大、小規格套養,適當增大小規格魚種的放養量,增大放養密度,不僅不會對成魚養殖造成影響,還可以解決大規格魚種來源問題,大大提高成魚產量。

七、結語

通過淡水魚混養技術,不僅可以大幅度魚塘提高年均魚產量,還能保證上市的鮮魚品種的多樣性,在取得較大經濟效益的基礎上保證了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 辛學:《積極推廣淡水魚混養技術提高淡水魚養殖經濟效益》,《江西飼料》, 2010年05期

[2] 欒作林:《淡水魚混養效益好》,《特種經濟動植物》, 2003年06期

篇4

關鍵詞:養殖;淡水魚;問題;防治

中圖分類號:S941 文獻標識碼:A

養殖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隨著不斷發展的國民經濟,帶動了養殖業的發展。在世界上,我國的淡水魚養殖一直位居首位。但迄今為止,由于缺乏足夠的養殖經驗,很多養殖戶在養殖的過程中,會有各種問題層出不窮,特別是出現的各類疾病,在某種程度上將養殖戶的積極性打消,本文重點探討的是淡水魚發病原因和預防措施。

1 養殖過程中淡水魚發病原因分析

1.1 微生物及病原體的感染

嗜水氣單胞菌感染是其主要的組成部分。在發病初期,會有充血現象出現在淡水魚的身體表面,主要是在口腔、頸部和體側等位置出現。這種感染會降低淡水魚在水中的活潑程度,若魚體病情嚴重,還會導致出血等一系列嚴重問題。表現為腹部出現腫脹,而眼球部分也開始突出,這樣鱗片開始豎起,淡水魚有粘液便排出,最終出現感染甚至是死亡。另外,一些鳥類、蛙類和鼠類等帶著病原體,將淡水魚直接吞食,會對魚類帶來直接或間接的危害。

1.2 缺乏合理的營養調配

養殖戶在對淡水魚進行喂養的過程中,所使用的飼料往往很單一。由于普遍偏高的喂養飼料的系數,會造成淡水魚類有較長的生長期。若長此以往下去,會對生產水平帶來一定的制約,同時會降低經濟效益,對淡水魚的養殖帶來一定的影響。若再進行強化喂養,將各種小雜魚不間斷的、過量的喂養,會不斷積累各類魚類肝臟脂肪,這樣會對肝功能帶來破壞,最終會破壞魚類自身的平衡性。而在魚類賴以生存的水生環境中,若不適當的注水,會造成魚苗出現跑馬病,魚類患上白頭白嘴病。

1.3 藥物性的外在因素

很多內部產生的病菌或外來的污染物,在生態環境的影響下,會造成淡水魚農藥和重金屬等中毒,會使魚肝組織出現壞死和變性。若嚴重污染到地下水源,還會直接影響到淡水魚的生長環境。

2 淡水魚發病的防治措施

2.1 調控水生環境

據相關資料顯示,在淤泥中各種細菌會達到1a以上的存活時間。所以,沒有徹底清除淤泥,是淡水魚發病的主要根源之一。因此,必須做好各類準備工作,才能投放魚苗。如對養殖區域進行徹底的清理,將傳播途徑切斷,并進行有效的消毒。在每年的秋季,將養殖區域的水放干,并進行暴曬,徹底進行消毒,將各類病原菌殺滅。在發病流行季節,在潑灑消毒劑的同時,在內服抗菌藥餌如氟哌酸等。連續服用3d,每天服用1次,用量為治療量的一半。合理使用四環素類藥物,嚴禁在水體中投放農藥,將魚藥取代,或者是使用國家禁用的、有較高殘留度和較大副作用的魚藥,規避發生各類損失。而中草藥的運用,效果會非常顯著,可根據魚類的生長需求,將中藥草投放在養殖區域,使病原體的存活率降低,進而促進魚類的生長。

2.2 投喂方式應科學和合理

2.2.1 合理搭配氨基酸和蛋白質

在魚類生長過程中,氨基酸和蛋白質是不可獲缺的營養元素。其投放指標要求不超過28%~34%,而魚類在不同的生產階段,會需要不同量的氨基酸和蛋白質。所需要的蛋白質量必須適應一定的水溫環境和魚體的生長階段,這樣時期不同,要選擇與之相適應的搭配方式。

2.2.2 魚體對油脂的需求量

作為動物中的一種,也需要不斷供給魚類各種能量。而在魚類的生長過程中,油脂是非常重要的能量。和其他動物一樣,魚類也需要吸收同樣的油脂。它是重要的能量來源,支撐魚類從事一切活動。所以有必要將油脂投放在飼料中。魚類需要通過消化道來吸收油脂,并且直接在肝胰臟和腸道內直接儲存。因此將油脂投放于飼料中,會對組成魚類體內的脂肪和儲存能量帶來直接的影響,會使魚體的味道更加鮮美。而在魚類的生長過程中,氧化油脂會產生一定的毒副作用,對魚類的成長帶來一定的影響。所以添加劑合理的情況下,會使魚類更好的吸收油脂。調查資料顯示,對于油脂的總體需求,魚類大約是要求18%~20%之間,因此投放量需適當。

2.2.3 攝取碳水化合物

針對碳水化合物,盡管魚類的需求并不顯著,但若沒有足夠的碳水化合物攝取量,會直接降低魚類對油脂、蛋白質等的使用率和吸收量。

2.2.4 合理搭配維生素

在飼料中若沒有足夠的維生素含量,會降低魚體的免疫力和機能,進而傷害到魚體,所以在飼料中維生素的作用是非常顯著的。

3 搞好水質調控

依照不同的淡水魚的種類,應對放養的密度密切關注,同時喂養必須合理。而除了養殖區域的飼養管理水平、魚體種類、飼料、水質和環境會對其產生一定的制約外,混養和喂養也對其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所以必須實施多品種混養,將池塘魚類放養密度增加,才能將水體的生產潛力充分發揮出來,若僅僅是單養一種魚,有較少的混養品種,則無法實現好的效果。

4 結論

科學實驗證實,養殖方法科學合理,會進一步促進淡水養殖業的發展。所以既要實施科學的管理,還要挖掘一切有利條件,破解養殖過程中的難題。養殖方法一定要科學,養殖戶應綜合分析各種養殖過程中的具體情況及養殖條件,在實踐中合理運用,促進淡水養殖業的迅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侯傳寶.淡水魚肝膽病變的成因、癥狀及防治[J].漁業致富指南,2009(05).

篇5

關鍵詞:淡水魚;科學養殖;解決措施

中圖分類號:S9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432(2012)-02-0198-1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養殖業迅猛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淡水魚的養殖更是讓我國成為淡水魚養殖大國的龍頭,但是歷年來,許多養殖戶由于經驗不足,導致淡水魚在養殖過程中經常出現各種疾病的問題,打消了他們的養殖積極性。下面將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1 淡水魚養殖過程中發病的主要原因

1.1 病原體及微生物的感染

主要包括嗜水氣單胞菌、愛德華氏菌和呼腸孤病毒感染等。發病的初期淡水魚的身體表面會出現充血等現象,通常體現在體側、頸部、口腔等位置上,進而導致淡水魚的食欲逐漸下降,在水中的活潑程度開始降低,病情嚴重的魚體表會出現嚴重的出血現象,眼球位置極度突出,腹部也開始逐漸膨脹,導致鱗片的豎起,開始排泄粘液便直至感染,最后死亡。同時還有一些帶著病原體的鼠類、蛙類、鳥類直接吞食淡水魚,直接或間接對魚類造成危害。

1.2 營養調配不合理

在喂養淡水魚的過程中,養殖戶往往習慣使用單一飼料,喂養飼料的系數普遍偏高,從而導致了淡水魚類的生長期長。這樣不但制約了生產水平,而且導致了經濟效益差,不利于淡水魚的養殖等后果。再如過量投喂各種小雜魚、每天不間斷地強化喂養,特別容易誘發魚類肝臟脂肪積累,破壞肝功能,導致魚類自身的平衡性被破壞,從而得不償失。在魚類生長的水生環境中,注水不當也會導致魚類得白頭白嘴病、跑馬病(魚苗)。

1.3 藥物性的外在因素

受生態環境的影響,很多外來的污染物或內部產生的病菌,可以引起淡水魚重金屬中毒,農藥、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等中毒,造成魚肝組織變性、壞死。如果地下水收到嚴重污染,會導致淡水魚的成長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

2 防治淡水魚發病的主要措施

2.1 水生環境的調控

據研究資料表明,各種細菌在淤泥中存活時間可達1年以上。因此,若淤泥清除不徹底則會成為主要的發病根源,所以在魚苗投放之前一定要做好準備工作,做到徹底的清理養殖區域,進行有效的消毒,切斷傳播途徑。養魚區域每年冬季放干曝曬,納水前用生石灰(750kg/公頃)徹底清塘消毒,殺滅各種病原菌。發病流行季節,每半月全水體潑灑含氯消毒劑(0.1-0.2)×10E-6,同時內服氟哌酸等抗菌藥餌,每日1次,連用3天,用量為治療量的1/2。合理用藥,如土霉素、磺胺類、四環素類等都是可以使用的,不用副作用大、殘留程度高、國家禁用的漁藥或以農藥代替漁藥施放于水體中,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運用中草藥會起到好的效果,根據魚類的成長需求,適當的在養殖區域投放對其身體生長有益的中草藥可以減少病原體的存活率。

2.2 科學的投喂方式

2.2.1 蛋白質和氨基酸的合理搭配 蛋白質和氨基酸是魚類生長所必須的營養因素,但是不要超過投放指標28%-34%,同時不同成長階段的魚類需求的蛋白質和氨基酸也是不同的,蛋白質的需求量與魚體的生長階段、水溫環境一定要相適應,總之根據不同時期選定不同的合理搭配方式。

2.2.2 魚體對油脂的需求量 魚類也是動物的一種,需要能量的滿足,油脂對魚類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從事一切活動的能量來源,因此在飼料中投放適當的油脂是非常有必要的。魚類對于油脂的吸收可以說和其他動物是相同的,都是由消化道來完成,而且是直接儲存到腸道、肝胰臟,所以在飼料中投放油脂直接影響到魚類能量的儲存和體內脂肪的組成,同時也會使魚體的味道鮮美。氧化油脂通常會伴有對魚類的毒副作用,也會阻礙魚類的成長,因此適當的添加劑會讓魚類對油脂更好的吸收。根據調差研究魚類對油脂的總體需求在18%-20%之間,所以在飼料中適當投放即可。

2.2.3 碳水化合物的攝取 雖然魚類對碳水化合物沒有明顯的需求,但是研究表明,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不足,會影響到魚類對蛋白質、氨基酸和油脂的吸取量下降和使用率降低。

2.2.4 維生素的搭配 在飼料中如果維生素的含量不足會導致魚體機能下降、免疫力下降從而對魚體造成傷害,因此維生素在飼料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3 搞好水質調控

根據淡水魚種類的不同,合理的進行喂養,注意放養密度。除了養殖區域環境、水質、飼料、魚體品種、飼養管理水平等多種制約因素外,還與密養、混養密切相關。只有在實行多品種混養的基礎上,才能提高池塘魚類放養密度,充分發揮水體的生產潛力。如果混養品種少或單養一種魚,是達不到這種效果的。

4 結論

實踐證明科學的養殖方法會給淡水魚養殖業帶來新的商機,在不斷對養殖業進行科學管理的同時,還要注意利用身邊的有利條件,減少在養殖過程中遇到的難題。養殖戶不但要采用科學的養殖方法,還要根據養殖條件和具體的情況進行綜合分析,把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使我國的淡水魚養殖業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 安繼芳.基于WEB的淡水養魚飼料投喂專家系統研究[J].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1.

篇6

關鍵詞:淡水魚;病害;防治

中圖分類號:S96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061

1 鰱鳙魚白皮病

1.1 鰱鳙魚白皮病的具體癥狀

這種病癥的死亡率非常高,多發生在夏季,發病初期,群魚浮起,尾鰭上出現白斑,通常是外傷或尾柄處出現白色病灶,之后會迅速發展到背鰭與臀鰭基部,出現潰爛,一部分病魚會出現頭部朝下,尾鰭朝上,與水面近似垂直,隨即死亡。一旦身上出現白斑,就可能導致“全軍覆沒”的結果。

1.2 鰱鳙魚白皮病的預防方法

保持水質清新,多投喂高品質飼料;在捕撈、運輸等操作時,注意避免擦傷魚體。

1.3 鰱鳙魚白皮病的治療方法

用溴氯海因全池潑灑,濃度:0.3~0.4g/m3;用五倍子(中藥)全池潑灑,濃度:2~4g/m3。

2 愛德華氏菌病(紅頭病、暴頭病)

2.1 愛德華氏菌病的表現癥狀

初期表現為部分病魚食欲減退,離群獨游,隨后的2~3d內,病魚頭頂部出現充血并不斷擴大,部分嚴重病魚頭蓋骨裂開,腦組織,懸垂在水中,失去平衡,繼而死亡。

2.2 愛德華氏菌病預防方法

魚苗下池第7~8d左右,無論有無車輪蟲,用防治纖毛蟲的漁藥殺蟲1次。

2.3 愛德華氏菌病治療方法

鏡檢是否有纖毛蟲,外用殺蟲藥,飼料中添加多維(維生素K3粉)+三黃散+芳草纖滅+青蓮散+芳草菌尼+復方強力霉素+地錦草,每天1次連喂5d。

3 細菌性爛鰓病

3.1 細菌性爛鰓病的表現癥狀

病灶是出現在鰓蓋骨的內表面,充血、鰓絲尖端組織腐爛,鰓絲邊形成略圓形的透明白斑塊狀。病情控制后可見到原病灶邊緣逐漸清晰,健康部分顏色復原,最后壞死部分脫落,在鰓瓣留存缺損部分,康復后可部分愈合。

3.2 細菌性爛鰓病的預防方法

做好消毒工作,魚種放養時用2%食鹽水浸洗5min。

3.3 細菌性爛鰓病的治療方法

五倍子全池潑灑,水體濃度:2~4g/m3。

4 腸炎病

4.1 腸炎病癥狀

病魚腹部膨大,體色變黑,腹部顯紅斑,外突,紅腫,剖開腹部,有很多腹腔液。病魚失去食欲,離群緩游,不久死亡。

4.2 腸炎病的預防方法

適當稀養,勤換新水。定期用藥物如大蒜素、三黃粉等和微生物添加劑(主要微生物為枯草芽孢桿菌)拌餌投喂。

4.3 腸炎病的治療方法

采用大蒜素或鮮大蒜汁拌餌內服投喂,或土霉素藥餌投喂,以每kg飼料拌土霉素0.05g為標準,連用7d左右即可。

5 水霉病(膚霉病、白毛病)

5.1 癥狀表現

水霉菌適宜的繁殖溫度22℃以下會可迅速繁殖,感病初期病魚并無異常表現,在約2~3d左右,病魚傷口長出層層白色絲狀菌落,鏡檢可見傷口粘滿水霉菌,隨后,菌絲很快蔓延擴散到全身。

5.2 水霉病的預防方法

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操作力求細致、耐心,勿使魚體受傷,適度稀放,不收集受了傷的魚作親魚。

5.3 水霉病的具體治療方法

2%~3%食鹽溶液浸浴5min,或以0.5%~0.6%食鹽水較長時間地浸洗。400g/m3食鹽加400g/m3小蘇打或0.2~0.3g/m3亞甲基藍或10~15g/m3生石灰,治愈率可達96%。

6 白點病(小瓜蟲)病原:多子小瓜蟲

6.1 白點病癥狀

小瓜蟲的幼蟲浸入魚體的皮膚或鰓絲組織后,吸取魚體營養,引起組織分泌大量黏液。病魚的體表肉眼可見一個個小白點,開始發病時,體表、鰭基部略見發紅,病魚呆滯于池底或堆積在魚池的角落,繼而白點出現,逐漸增多,嚴重時,體表形成一層白膜,皮膚發炎,拒食,多從鰭條邊緣開始腐爛,最后導致死亡。

篇7

1 淡水魚養殖基本概述

淡水養殖就是用海水之外的淡水資源進行養殖,具體的做法就是選定一個固定的水域,將魚苗投放到固定區域中進行養殖,讓魚苗滿足可以食用的標準。淡水養殖主要包括以下兩種類型。

根據水溫的要求來區分為溫水養殖、冷水養殖和熱水養殖三類。溫水養殖是指水溫在15―30度之間,常見的養殖魚種如:草魚、鰱魚、鯉魚等。冷水養殖的溫度一般控制在10―20度,常見的如紅鱒、細鱗魚。熱水養殖是要求水溫達到一定的高度,通常在18度―30度之間,熱水養殖的大都是一些熱帶魚的品種,比如:羅非魚,淡水白鯧。

根據養殖水域的條件以及養殖措施分類。可以分為靜水養殖和流水養殖,靜水一般是指固定的魚塘養殖,面積可能比較有限,而流水是充分利用水的資源,比如利用水庫、湖水、河水等區域進行養殖。根據養殖的方式還可以分為單養和混養,單養就是一個魚塘只養殖一個魚種,混養則是一片水域可以同時養殖多種魚類。

2 淡水養殖魚類常見疾病的原因

魚類發病,是由外界環境的各種致病因素的作用以及機體本身反應特性這兩方面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作用的結果。那究竟是哪些因素會導致養殖魚類染病呢?概括的分為生物性和非生物性兩大類,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探討。

2.1 自然因素的影響

水溫的影響。自然界中的淡水的溫度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但是這種變化會導致很多魚類生病甚至大批死亡,因為威脅魚類健康的一些寄生蟲也會隨著溫度的變化此消彼長,比如,初冬、春末和夏初,這個時候的水溫是比較適宜小瓜蟲生存的,而8、9月份則是草魚出血病的流行期,早春和晚冬季節正是水霉病的流行時期。

溶氧的影響。溶氧就是水下的氧氣的含量,會對魚類的生存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如果水中溶氧過低,魚類就很容易發生爛鰓病,如果水中溶氧低至1mg/kg,那么就會導致魚類大批死亡,當然,溶氧量也不能過高,過高就會導致魚類患氣泡病。

水的酸堿度。最適宜魚類生長的酸堿度在7―8.5之間,也就是中性及弱堿性的環境更適合魚類的生存,而如果PH低于5或者高于9,都會導致魚類的大批死亡。

2.2 人為因素的影響

水域的污染。現在隨著鄉鎮企業的飛速發展,導致很多污水排放進入江河湖泊,而這些污水是導致養殖魚類生病的原因。污水里含有大量的重金屬和各種微生物,都會對魚的生存造成威脅。

非正常捕撈。如果捕撈的方法不當,也會造成魚的疾病和死亡,比如操作不慎,會導致魚類受傷,就給微生物以可乘之機,導致魚類生病。此外,如果飼養的密度過大,也同樣會導致魚類生病死亡。

其它因素。放養的魚種未消毒;投喂的餌料不足、營養不良及變質的飼料;病魚、死魚未及時撈掉;使用帶有病原的漁具等。

3 淡水養殖魚常見的疾病種類及其表現

3.1 病毒性疾病

病毒性疾病是指由各種病毒入侵魚體而引發的疾病。草魚最常見的就是出血病,病毒會侵犯魚的鰓、眼眶周圍以及頭頂、下顎等部位出現充血,而整個魚體會呈現暗黑色。這種疾病更容易發生在小草魚,草魚一旦患此病,死亡率非常高,可以達到80%,并且發病后2―3小時就會死亡。

3.2 細菌性疾病

細菌性疾病是指魚體受到細菌的感染而生病。

細菌性出血病。這種疾病最容易危害到草魚,患病初期,草魚就會表現出出血的癥狀,發生在鰭基、鰓蓋、口腔以及下顎,繼續發展的話魚體也會有出血,病可伴有腹部膨大、肝腎出現紅斑點。

爛鰓病。此病最容易危害草魚和鯉魚。魚患病初期表現為食欲不振,頭部發黑,腮絲粘液增多,繼續發展則會出現鰓部蠟黃色、泥灰色斑點。

寄生蟲性疾病。最常見是粘孢子病、指環蟲病、車輪蟲病,錨頭騷病。其中鯉魚最容易感染粘孢子病,而鯉魚和鳙魚最容易感染的是指環蟲病,檢查的時候可以發現魚鰓部有指環蟲。車輪蟲則是主要侵襲鯉魚的魚苗,而且發病初期不容易發現。而錨頭騷病最大的受害者是草魚,尤其在夏季,最容易流行。

4 淡水養殖魚類疾病的治療策略

4.1 細菌性疾病治療策略

細菌性疾病主要包括兩種,細菌性出血病和細菌性鰓病。細菌性出血病是一種常見的淡水魚類疾病。淡水魚類在感染細菌性出血病的初期,會在魚體的兩側和口腔,以及鰭基和上下頰出現輕度出血癥狀,到后期則會在魚類的體表發現出血癥狀,魚類的部分鱗片會出現豎起的現象,魚類的腹部還會出現膨大的現象,需要對魚類進行藥物治療,可以使用增氧機將氯立得、菌毒克等藥物投放到水體中,若病情嚴重,可以用降魚血康寧等藥物投放到魚池中。細菌性鰓病。一般情況下,魚體在感染的時候,會出現體色發黑、魚鰭顏色變淡的情況,在病情嚴重的情況下,魚類的鰓蓋皮會產生充血現象,魚類的鰓死會出現腫脹現象,會出現反應遲鈍、行動緩慢的現象,還會出現魚體消瘦或者魚類呼吸困難的癥狀。可以使用生石灰對魚塘進行徹底的清理,還要在魚類的飼料中添加魚蝦康或者易服康等藥物。

4.2 寄生蟲性疾病治療策略

寄生蟲性疾病主要有小瓜蟲病和粘孢子病兩種。感染小瓜蟲病之后,魚類的皮膚會出現很多白點,分泌出很多的粘液,在患病魚的頭部會發現明顯的白點,患病的魚會出現離群、食欲減退、反應遲鈍等癥狀。針對小瓜蟲病,需要使用針對小瓜蟲的特殊藥物,連續使用3到7個療程才能夠完全消滅小瓜蟲。還可以往水池中潑灑辣椒和生姜的混合劑。粘孢子病經常發生在鯉魚中。鯉魚在感染粘孢子病之后會在它的鰓絲、胸鰭、腹鰭和尾鰭等部位產生灰白色的胞囊,嚴重的情況下,水雷的眼睛、腸道以及大腦中都會出現瘤狀的胞囊。可以使用生石灰和漂白劑等對魚塘進行徹底的清理,對于已經患病的魚類,可以使用菌毒克、漁豐碘等藥物進行治療。

4.3 病毒性疾病治療策略

在淡水養殖魚類中,草魚是最容易感染病毒性出血癥的魚類。感染病毒性出血癥的草魚的眼眶、頭頂以及鰓蓋等部位會出現充血癥狀,整體呈現暗黑色。針對病毒性出血病,現在還沒有研發出有效的藥物,只能夠通過使用生石灰或者漂白粉對魚塘進行消毒或者清除魚塘淤泥的方式進行預防。

篇8

關鍵詞:ZigBee;無線傳感器網絡;環境參數;實時監測

中圖分類號:TN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20-4973-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4.20.055

Application of WSN in Monitoring Environment Parameters of Freshwater Fish Farming

ZHANG Qing-chun,YU Xu-lai

(Faculty of Electronic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an, 223003, Jiangsu, China)

Abstract: To monitor environment parameters of factory freshwater fish farming, ZigBee technology, CC2530 core chip, and solar panels were used to provide energy. An intelligent wireless sensor node was designed to integrate the temperature, oxygen content, pH measurement. Through ZigbemPC network platform, to construct a system of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WSN) was construded. Real-time monitoring of environment parameters of freshwater fish farming was reali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SN accurately measured environment parameters including temperature, oxygen content, pH of fish farming. System performance was stable, reliable. It will have certain practicability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ZigBee; WSN;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real-time monitoring

基于ZigBee技術的無線傳感器網絡可以實現水質實時感知節點的快速組網,并能很好解決水質信息感知節點的異構性、移動性以及分散性導致的不同類型數據之間的傳輸、融合等問題,從而實現被測區域中的感知節點完成數據的采集和傳輸[1,2]。針對無線傳感器網絡在工廠化淡水魚養殖領域應用中存在的問題,設計了一種對溫度、光照、氧含量、pH以及對魚類生長營養物質智能多參數監測無線傳感器,并通過無線傳感器網絡平臺,對監測數據進行處理并建立魚類生長環境數據庫信息。該智能多參數無線傳感器采用太陽能電池供電,具有使用壽命長、測量精度高、定位準確等特點,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1 系統方案設計

1.1 系統總體結構

無線傳感器網絡水質參數監測節點的數據傳輸采用802.15.4的ZigBee無線傳輸協議,可以實現點對點的數據傳輸,傳輸結束后返回確認信息,節點接收數據時可以接收到發送節點的發送信息(源地址、網絡地址、目標地址等)。

系統主要由無線傳感器網絡節點(負責采集節點附近水域溫度、溶解氧濃度和pH等數據)、無線網關(以無線的方式連接無線傳感器網絡與管理控制中心)和上位機監測中心(對上傳的數據進行數據融合并直觀顯示數據)等部分組成,其中傳感器節點采用立體式安裝、密集并可控地分布在檢測區域內。基于無線傳感器網技術的淡水魚養殖環境參數監測系統能夠實時監測魚類養殖環境參數。由于在水域內安裝無線傳感器網絡時節點位置可靈活控制,又利用太陽能電池供電,從而保證整個網絡長時間無故障工作[3-5]。

1.2 無線傳感器網絡節點

無線傳感器網絡節點包括數據采集模塊(含有溫度、溶解氧和pH檢測傳感器、A/D轉換器)、CC2530數據處理模塊(含80C51微處理器、存儲器等)、ZigBee無線通信模塊和電源模塊4個部分。無線傳感器網絡節點是構成淡水魚養殖環境參數監測系統的基礎,能實現信息采集、數據處理和傳遞等功能[6-9]。無線傳感器網絡節點原理框圖見圖1。

電源模塊負責節點的驅動,為各模塊提供所需電源,維持電路的正常運行,是決定網絡生存期的關鍵因素。采用9.0 V太陽能電池供電,使用9.0 V蓄電池存儲電能。使用L7805芯片將電源輸出轉換為5.0 V給傳感器及信號調理電路供電;再通過AMS1117,將5.0 V降為3.3 V給CC2530供電。溫度測量選用TDC數字溫度傳感器DS18B20,其輸出的數字信號與CC2530的P1.7端口相連。溶解氧傳感器選用501針型ORP復合電極,在15~30 ℃時輸出電壓為245~270 mV,信號調理電路設計中采用放大器AD623和電壓跟隨器是LM358,增益最高可達1 000倍,最后輸出與CC530的P0.2口相連。pH傳感器選用E-201-9型pH電極,pH測量范圍為0~14,輸出電壓為± 414.4 mV,信號穩定,無需單獨的調理電路,可直接輸出與CC2530的P0.3端口連接。

2 系統軟件設計

2.1 監測系統總體工作流程

以PC機為監測系統上位機,使用基于Visual Studio 2005(VS 2005)的ZigbemPC平臺。系統啟動后,先初始化,設定檢測周期。軟件定時結束后,無線發射采樣信號,無線傳感器節點接收到上位機指令后進行數據采集,經數據處理后發送給網關節點傳到上位機記錄、保存數據。當接收到的數據超出報警上下界限時,監控界面發出報警信號。

2.2 傳感器節點軟件設計

傳感器節點在不采集數據時處于休眠狀態,關閉通訊模塊。當節點被查詢時開始發送和接收狀態,采集數據,延時等待發送命令,收到命令后發送數據。若延時結束時仍未收到命令,則通訊出現故障,應及時處理,傳感器節點軟件設計流程圖如圖2所示。傳感器節點pH參數如下所示:

#if defined (DSY_SENSOR)

uint16 readpH( void )

{

volatile unsigned char tmp,n;

signed short adcvalue;

// float voltagevalue_pH;

ADCCON3 = ((0x02

(0x03

0x03);//(0x01

while ((ADCCON1 & 0x80) != 0x80);

adcvalue = (signed short)ADCL;

adcvalue |= (signed short)(ADCH

if(adcvalue < 0) adcvalue = 0;

adcvalue >>= 4;

return (uint16)adcvalue;

………

2.3 上位機報警軟件設計

上位機編程、調試采用VS2005應用平臺。根據要求繪制窗體后編寫用戶軟件。編程時,先初始化(包括窗體初始化、數據庫初始化等),再打開串口準備接收數據,并對數據進行處理(包括數據記錄、數據圖表制作等),最后判斷報警條件是否滿足。如果滿足則界面上的“紅燈”開始閃爍并發出“滴滴”報警聲,同時在窗體上顯示報警的節點類型、編號和報警參量,延時后繼續監測;若沒有報警,則重新監測。上位機部分報警軟件程序如下所示:

if(item.Value >curSensorFieldList[item.Key].ValueMax)

valueFlag=1;sbMessage.AppendFormat(";{0}超過最大值", valueDescrip);

for (int j = 1; j < 10; j++)

{System.Media.SoundPlayersimpleSound=newSystem.Media.SoundPlayer(Properties.Resources.msg);

for (int i = 1; i < 6000000; i++)

{

toolStripLabel1.Enabled = false;

}

for (int i = 1; i < 6000020; i++)

{

toolStripLabel1.Enabled = true;

}

simpleSound.Play();

toolStripLabel4.Text=UserResource.Chinese[e.SensorType]+NodeID+""+UserResource.Chinese[item.Key];

toolStripLabel4.ForeColor = Color.Red;

}

.......

3 網絡測試和數據分析

3.1 無線傳感器參數確定

根據淡水魚類適宜生長水環境,溫度允許范圍為10~30 ℃,溶解氧允許范圍為3~6 mg/L,pH允許范圍為6.5~8.5。為了在監測圖中能同時顯示3種數據變化,3條曲線波動都在100以內,易于觀測。因此,在系統參數設置時,輸入的溶解氧、pH參數均擴大了10倍,無線傳感器參數設置界面如圖3所示。

以橫坐標表示上位機測量顯示值x,縱坐標表示傳感器節點待測量y,則有y=ax2+bx+c。通過對各種傳感器的標定,得到相應的擬合直線或曲線,便可確定a、b和c的值。

溫度傳感器DS18B20為數字型傳感器,上位機測量顯示數據與實際溫度呈線性關系。溫度擬合直線如圖4所示,由此可確定參數b=0.059,c=4.40。

溶解氧傳感器501針型輸入輸出關系為y=bx+c。由于標定存在難度,取白開水和正常水之間的中間值為最低值3 mg/L,為報警下限,對應測量顯示值取1 100;取空氣中和正常水的中間值,為最大值6 mg/L,為報警上限,對應測量數據取1 700。根據上述兩個數據可得b=0.005,c=-2.50。

pH傳感器E-201-9型輸入輸出關系有較好線性,測量數據為未確定參數時上位機界面顯示的數值。pH則為pH緩沖液的比對值。pH擬合直線如圖5所示,由此可確定參數b=-0.172 8,c=29.43。

3.2 組網調試

淡水魚養殖環境參數無線傳感器網絡節點59253監測數據如圖6所示。在測試時,設定30 ℃和10 ℃為水溫度的報警上、下限,6 mg/L和3 mg/L為溶解氧的報警上、下限,8.5和6.5為pH的報警上下限。從圖7中可以看出,先把溫度傳感器放在常溫水中,顯示數據在20~30 ℃之間,然后在水中慢慢加入熱水,當水溫超過30 ℃時,開始報警,紅燈閃爍,并在界面顯示報警無線傳感器節點編號和報警參數。

3.3 誤差分析

以pH為例進行測試系統誤差分析。采用鄰苯二甲酸氫鉀、混合磷酸鹽、硼砂3種標準測試溶液,進行pH測試比較。測量誤差最大值為0.381,平均相對誤差為2.22%。試驗研究證明,溫度測量誤差范圍在-1.58~2.06 ℃,平均相對誤差為3.40%;溶解氧測量誤差最大值為0.50 mg/L,平均相對誤差為4.52%。

本系統3個測量參數平均相對誤差均小于5%,達到了設計要求,可以滿足淡水魚養殖環境參數監測的實際需要。研究表明,傳感器的非線性誤差、測量環境的不穩定性、電磁噪聲的干擾等是造成測量誤差的主要原因。

4 結論

采用ZigBee技術、傳感器技術和CC2530芯片,完成了信號傳感、信號調理、數據采集和無線數據收發等硬件設計,進行了系統軟件、無線傳感器節點軟件及通信軟件設計與系統調試,實現了淡水魚養殖環境參數監測功能。根據水環境中各類參數變化等信息,通過傳感器感測信號,綜合分析判斷水質參數對魚類生長的影響。如果有影響,則通過上位機監測界面向養殖人員發出報警信號,以便及時采取處理措施。本系統無線傳輸距離可達100 m,無線傳感器節點若選配CC2530-CC2591模塊[10],可將無線傳輸距離增大到1 000 m左右,以擴大網絡監測覆蓋范圍。

在數據采集中,采用ZigBee技術構建的低成本、低功耗的無線傳感器網絡克服了有線傳感器網絡的局限性;在監測區域布置多個傳感器節點,在單一傳感器節點故障后,可以依據其他正常的傳感器節點提供信息,保證了整個網絡系統正常工作,延長了系統的使用壽命;在一個無線傳感器節點上集成溫度、溶解氧、pH 3種類型傳感器監測淡水魚類養殖環境參數,實現了多傳感器信息有效融合,降低了系統硬件成本投入,提高了監測數據可靠性,增強了系統決策的科學性。

參考文獻:

[1] 孫玉文,沈明霞,陸明洲,等.無線傳感器網絡在農業中的應用研究現狀與展望[J].浙江農業學報,2011,23(3):639-644.

[2] 李蔚田.物聯網基礎與應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3] 高 峰,盧尚瓊,徐青香,等.無線傳感器網絡在設施農業中的應用進展[J].浙江農林學院學報,2010,27(5):762-769.

[4] 張青春.基于CC2530農作物生長參數監測無線傳感器節點的設計[J].制造業自動化,2013,(1):44-47.

[5] 王 殊,閻毓杰,胡富平,等.無線傳感器網絡的理論及應用[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7.

[6] 王玉田,劉 蕊,侯培國.一種新型溶解氧濃度測量儀的設計[J].儀表技術與傳感器,2003(9):18-19.

[7] EREN H,趙北雁,彭木根.無線傳感器及元器件網絡、設計與應用[M].紀曉東,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

[8] 程越巍,羅 建,戴善溪,等.基于ZigBee網絡的分布式無線溫濕度測量系統[J].電子測量技術,2009,32(12):114-146.

推薦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成人动漫在线播放一区二区 | 日本中文字幕在线免费观看一区二区 |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不卡最新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另例丝瓜 | 日本中文有码电影 | 日本精油按摩视频福利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