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當代文學論文8篇

時間:2022-08-20 15:31:39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現當代文學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現當代文學論文

篇1

中央電視臺和地方電視臺,新浪網、鳳凰網等制作了大量的訪談節目和傳記片。中央電視臺的“人物”、“藝術人生”、“見證”、“子午書簡”等節目頗具影響。如“那一場風花雪月的往事”系列節目就把魯迅、郭沫若、沈從文、丁玲、徐志摩、蕭紅、郁達夫等的情愛故事搬上熒屏,對了解作家性情與創作觀念,是難得的資料。互聯網的便利使我們不必走進電影院,甚至無需耐心等待電視臺的節目播出,這為我們帶來了資料的豐富和讀取時間上的便利。就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而言,借助新媒體和互聯網,可以大量利用相關影像進行輔助教學。多媒體教學技術的廣泛運用,可以把以前單純的教師講解的平面化教學變為視頻、聲音、圖像的立體化課堂,大大增加了課堂教學中的信息量和直觀性,使課堂教學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在今天,通過影像來集約作家作品信息,不失為教學與時俱進的需要。二影像資料在給現當代文學教學帶來內容的豐富與形式多樣的同時,影像閱讀也可能給大學文學教育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一是影像與文字在表意方式上存在差異,影像作品對文學作品的詮釋可能存在大量意義貶損或者附贅情況,有可能干擾甚至扭曲受眾對文學作品的認知。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言屬于“冷”媒介,“冷媒介清晰度低,需要人深度卷入、積極參與、填補信息”,因此文學閱讀需要想象力與語言難度的雙重克服。而影視依靠的主要是表演、臺詞、音響、氛圍烘托和蒙太奇等剪輯手段,是技術化和群體創意的產物,依托的是導演、明星的人氣效應。影視作為綜合性的藝術形式,其與文學表現在“語言”和方式上存在差異,這會帶來二者在內涵詮釋深度上的區別。文學的本體是語言以及對語言的創造,而影像主要依賴的是對技術的運用。文學的語言內部張力更豐富,讀者二度創造的空間更大;影像的直觀性,在調動讀者想象力方面比之文學來說有所欠缺。所以,文學作品常常在影視改編中造成意義的流失,甚至為了迎合觀眾而進行情節演繹和附贅。特別是今天的很多影視作品,走明星路線,對文學作品意義的闡釋往往迎合世俗和時尚趣味。如電視劇《京華煙云》、《啼笑因緣》,與小說相比,都存在過分煽情的傾向。而對小說《白鹿原》的電影改編,導演所重的是小說中的糾葛,白靈等重要人物都未出場,很難見出深刻的社會文化批判內涵。當然,也不乏《芙蓉鎮》那樣改編成功的案例,其豐富的人文和人性內涵,似乎比原作的意義更為豐富,但這樣的作品需要高超的導演和出色的演員,類似的影視作品鳳毛麟角。就整體而言,文學作品的影像改編,基于影視受眾的大眾化和表現方式的具象化,大多都很難企及文學文本意義和內涵的豐富性。王安憶就批評說:“很多名著被拍成了電影,使我們對這些名著的印象被電影留下來的印象所替代,而電影告訴我們的通常是一個最通俗、最平庸的故事。”

二、是影像的直觀容易導致人們感覺的遲鈍與心靈的粗鄙化

這與文學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馳。文學是探討人類可能性的藝術,是偉大心靈在不同時空中的幽思感嘆,文學可以抵達鏡頭無法觸及的地方,抵達人的精神高處和內心深處。讀者通過和偉大心靈的交流,從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影像主要依賴于視覺印象的直觀,故是人類童年期的最愛。讀圖較少深度情感的摻和,尤其缺乏心靈的共振與搖蕩,容易造成心靈的惰性和情感上的從眾,使人沉迷于世俗趣味。人自由敏銳的心靈往往容易被影像的平面化直觀性所俘獲。心理學研究證實,長期置身圖像環境的人對世界的感受能力會有所下降,而且圖像往往帶著物的痕跡,容易造成人的詩性感悟力的衰退,從而影響到人的想象力和創造欲望。“影視表現手法的逼真性、假定性、故事性和大眾化要求,造成了文學文本想象空間被擠壓,掏空了文學的詩性和美感,使文學本性中的崇高越發不能承受影視化接受之輕。”現代人喜歡影像直觀帶來的視覺,常常忽略了對思想和心靈的深度開掘,從而造成對世界詩意把握能力的退化,這是需要加倍警惕的。三是影像的時尚追求與文學的精神性之間存在矛盾。影像以吸引人的注意力為第一要旨,往往追慕時尚,打著時代的烙印和追逐商業利潤的痕跡。即使是改編于上世紀的影視作品,時代印痕也非常明顯。當今的電視媒體,被稱為多數人的“生活必需品”,受眾的寬泛,他們必須盡量調和滿足多數人的口味,追求審美的社會平均數。影視的大眾文化特征,其對世俗欲望的渲染、炒作,煽情就成為慣用的招數;媒體的行為往往帶著明顯的商業目的,那些用“文化”或者“藝術”精心包裝的東西,其背后多為利益所限,往往與藝術無關。如 2004 年北京電視臺播出的 28 集電視劇《林海雪原》,就給楊子榮、少劍波增加了許多三角感情戲,以至于被網絡戲稱為“林海情緣”。王安憶的小說《長恨歌》,借王琦瑤與幾個男性間的情感糾葛,重點是對城市與人生命運的思考,表現上海的市民化和對日常生活的偏愛。而被關錦鵬改編成電影,則變成了“一女四男”的情愛戲,小說被置換成了一個舊上海的故事。文學追求的主要是精神價值,是盡量遠離現實的理想高蹈。雖然受消費文化濫觴的影響,文壇也出現了大量的時尚化讀物,但文學的世界主流還是其對高貴精神的捍衛和對人性豐富可能的透視,尤其是對人類詩性的堅持。作為文學教育者,我們不排斥影像在現代生活中的意義,但我們更應堅守文學的精神礦藏,尤其是不能通過影像讀圖來替代文學文本的閱讀體驗。四是文學作品在影像改編中容易出現時代性的誤讀現象。影像比之文學而言,具有更強的社會文化特征,這也造成一些影像對文學作品意義的理解帶著明顯的時代局限性。《阿 Q 正傳》經過 1958年和 1981 年兩次電影改編,前者明顯是在附和政治革命,后者又過分夸大人物的喜劇元素,尤其是對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啟蒙意識的迎合,體現為另一種形式的教化。而到 1999 年改編成《阿 Q 的故事》電視劇的時候,后現代的戲說背離了原著的精神,惡搞與戲謔一起上陣,阿 Q 被打扮成一個后現代的“英雄”。一些當代文學作品的改編,更是被大眾趣味或者社會潮流牽著鼻子走。電影《白鹿原》走的是感情戲的路線,而電影《高興》把農民離鄉進城的艱難與悲情打上時代的亮色,把悲劇演成了正劇。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文學影視劇改編,比較重視悲劇情愫與啟蒙情懷,而當下則過于強調欲望敘事與迎合社會主旋律。如果僅僅通過影像資料來理解文學作品,或者把影像等同文學作品,勢必導致對文學作品的誤讀。影像對文學作品的故事性詮釋較為容易,但對文學的美感和更深層次的內涵,尤其是詩性韻味的表現,卻有相當難度。面對影像質量的參差不齊,我們應披沙揀金,發現那些好的作品,但絕不可以把影像讀圖視為一條代替文字閱讀的捷徑。

三、如何利用新媒介時代影像資源獲取的便利

篇2

關鍵詞:《等待戈多》 人性斷裂 救贖

《等待戈多》是一出兩幕劇。寫的是發生在兩個黃昏的事情。在鄉間的一條路上,兩個身份不明的流浪漢戈戈和狄狄(弗拉季米爾和愛斯特拉岡)在樹下等待著一個名叫戈多的人。但他們既不知道戈多是誰,也不知道戈多會不會來。劇作無論從劇情內容還是到表演形式,都體現了與傳統戲劇截然不同的荒誕性。當然把《等待戈多》解讀為是一種人生的等待一種等待的境遇未嘗不可,可又覺得遠遠不夠,作品是如此意味深長而又令人回味,如此耐人尋味而又挖掘不盡。暫且不論批評家所評論的戈多其人,就是作品中呈現的荒誕場面是處處光怪陸離,貝克特用荒誕手法寫出了人生的不確定帶來的人性斷裂,《等待戈多》文本展示了記憶的斷裂,交流的斷裂以及思維的斷裂碎片,演奏了一首人性斷裂的時代之曲,它一點一點地勾勒了人性的裂痕,反映了一代人的內心焦慮斷代。貝克特像柔情的詩人用他仿似輕描淡寫蜻蜓點水卻滿紙荒誕的筆觸詩意地呈現了整個斷裂人性的人類特征,又像是黑暗之中帶來光明的火炬為無意義無可奈何毫無辦法的人生注入了一點點的希望。

“對了,那兩個賊,你還記得那故事嗎”,“不記得了”,這是兩個流浪漢之間的對話,剛剛說的話對于另一個聽者來說他馬上就不記得了,或者是他不是不記得了,而是拒絕記憶。“咱們昨天干什么啦?”“照我看來,咱們昨天來過這兒”,“你認得出這地方?”“可是哪一個星期六?還有,今天是不是星期六?今天難道不可能是星期天!或者星期一?或者星期五?”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示對自己對個人的不確定。愛斯特拉岡穿的鞋子,一會兒是這個顏色,一會兒是那個顏色,一會兒太小,一會兒又太大。對自己的情況無法去確定,也拒絕去確定。這些諸多的不確定的話語呈示了這種記憶的斷裂所帶來的荒誕與記憶空間層面的碎裂。愛斯特拉岡與弗拉季米爾之間的交談也是前言不搭后語,我言左你言右。相互之間的交流也呈現出無法對等的局面。表現了人與人之間遙不可及的距離與無法解除的陌生感。

劇中沒有鮮明的形象、栩栩如生的人物性格,沒有集中激烈的戲劇沖突,沒有人們通常所認可的戲劇情節,從場景的開始到結束,有的只是無聊的空話和惡夢的重復,劇中所出現的戲劇人物也是破碎的舞臺形象,有的只是流浪漢、可怕的主仆兩人。這種破碎是符合整個文本結構的展示的,與全文要表現的人性斷裂渾然天成的融合成一體。

在劇本多處有話語“我走了”,戲劇動作卻是“他沒有動”,戲劇話語與戲劇動作之間有了脫離,體現對自身的否定。在流浪漢們遇到波卓和幸運兒時,波卓命令幸運兒思想時那一段無標點的“囈語”,是思想的混沌,這些場面無一處不是一種明顯的斷代的特征,是當時工業化社會本身的斷裂造成的人的斷裂以及斷裂之后的遺忘。

托德·吉特林說:現代主義將大一統撕成碎片,后現代主義卻因這種支離破碎樂不可支。《等待戈多》盡管存在如此多的碎片化,可通過細致的文本分析你會發現作者有將這種碎片再次拼貼化的愿望,通過這種人生碎片化的解體現象來達到企圖實現整體救贖的愿望。也即通過無意義荒誕的人生能看到晨曦中一絲詩意的微光,這微光就是對人性斷裂的救贖。

首先從語言形式上來看。文本是從一種傳統的戲劇視角回到古樸的詩歌視角。米蘭·昆德拉在《小說的藝術》中說:“小說的歷史就是變成了詩的小說的歷史。但接受詩的苛求根本不是指小說抒情化(放棄它本身具有的諷刺,不理睬外部世界,將小說變成個人的獨白,使它帶上許多裝飾)。最偉大的變成了詩人的小說家都強烈地反抒情……小說:反抒情的詩”。在貝克特的劇本里,劇本成了反抒情的詩。

愛斯特拉岡:這是什么樹?

弗拉季米爾:我不知道。一棵柳樹。

愛斯特拉岡:樹葉呢?

弗拉季米爾:準是棵枯樹。

愛斯特拉岡:看不見垂枝。

弗拉季米爾:或許還不到季節。

愛斯特拉岡:看上去簡單像灌木。

弗拉季米爾:像叢林。

愛斯特拉岡:像灌木。

這種詩歌化的語言傾向于追求精巧細致,在文中處處有著非常精妙的對話。讀來簡單卻又芳香留存,透露出樸素的詩歌情懷。

劇本只有兩幕劇情,基本上第一幕與第二幕沒有多大的改變,就像一首現代詩歌兩小節的回環往復,一唱一嘆的反復詠嘆之調。這種詩歌之調為人性斷裂之后所造成的心靈空白無聊提供了營造詩意的空間,同時也是對后現代多樣語言游戲的反叛,為人性斷層之后所造成的空虛單調提供了救贖的可能。

其次從文本價值維度上看。幸運兒那一段看似顛來倒去的話并非無來由,開篇愛斯特拉岡與弗拉季米爾談論《圣經》也并非空穴來風,用孩子的話來宣告戈多今天不會來了明天來也并非毫無意義。荒誕派戲劇興起于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達到高峰。當時二戰的惡夢剛剛過去,戰爭給整整一代人的心靈留下了難以治愈的創傷。自從尼采宣稱“上帝死了”,上帝不復存在了,舊日的信仰就以摧枯拉朽之勢瞬間消亡坍塌了,美好的希望和理想破滅了。可是真正對上帝的否認與拒絕會引起不可抑制的對上帝信仰的回歸,這種回歸能否挽救這種無意義的人生,戈多是否是上帝之光,小孩是否是上帝的天使,這些都無法去確證。但確確實實字里行間又透露出信仰的存在,以及這種信仰所具有的普照,一種對人性斷裂的救贖之光。

雖然不能去尋味確定性,但是作品所留給人們的思考與回味,人們對戈多的探究就更多的表明信仰的存在的微光。它存在著,就能帶給人們新生,激起等待的振奮,以至努力去爭取等到戈多的理想,正如1969年貝克特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金時獲獎的原因所說,“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說和戲劇作品使現代人從精神貧困中得到振奮”,瑞典皇家學院的代表在授獎儀式上贊揚他的戲劇“具有希臘悲劇的凈化作用”。這可能才是文本終極的價值所在,或者也是作者文本對人類的救贖之所存吧。

篇3

傳統的高職高專院校對課程的評價方式采用期末考試一錘定音的方式,主要采用閉卷考試的形式,為此大多數的學生都是考前死記硬背,考完之后全部忘光。實際上這種傳統的考試評價方式僅僅考查了學生的基礎性的知識理解,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創新能力。

2新時期高職高專的現當代文學教學優化策略

2.1精選教學內容

高職高專院校擴招以前,現當代文學教學的課時時間較多,但是隨著進入21世紀,社會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逐漸的增多,高職高專院校對現當代文學的課時進行了較大的調整,課時大約縮減了一半。為此在有限的課時之內,教師就應該精選教學內容,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調整教學內容最主要的就是處理好文學史與作品選之間的關系。針對當代的大學教育多樣化的特點,應該有選擇的進行課程教學的實踐探索。比如高職高專院校可以根據高校的具體情況進行選擇,可以是以基礎性的以史帶論,代表性的作家導讀為主;研究性的強調學術性與史實的結合。進入21世紀,高職高專的人才培養目標已經發生了轉變,主要培養應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為此現當代文學的教學應該以作品為基礎,側重于文本的閱讀。通過精選重要作家的作品,引導學生閱讀,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分析鑒賞能力和寫作的基本技能,為將來的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2.2改革教學模式和方法

現代的教育理論中注重培養學生不斷學習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自身可持續性發展的途徑和方法。但是傳統的現當代文學教學中依然是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學生處于很被動的局面。學生對教師有很強的依賴性,缺少主動閱讀作品的動力和勤于思考、質疑以及創新的習慣和能力。但是并不能因為這樣就完全的摒棄掉傳統的講授法,因為學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儲備,才能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為此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采用教師講授和學生查閱資料和討論的教學方法。教師先講史學部分,然后為學生設定問題,讓學生查閱資料,最后再進入討論環節。教師在整個的環節中起著引導的作用,加上調動了學生動手和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2.3重視文本閱讀的教學

當前很大的一批學生很少閱讀文本,不閱讀已經成為制約現當代文學健康發展的重要障礙。為此針對學生不閱讀的情況,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閱讀作品的方法。可以精讀也可以泛讀,具體的步驟分為下面三個:第一是直觀文本,能夠對作品的整體蘊含的情感有一個大至了解;第二是觀看影像資料,在直觀文本的基礎之上輔以影像資料,能夠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和形象等有更為深刻的理解;第三是查看相關的文獻或者是教材,能夠讓學生對作品有更為全面的了解和理解。

2.4營造富有特色的校園文化,影響學生的價值取向

學生的成長是離不開文化背景的,這種文化背景投射到每一個具體的人身上其實就是一種價值取向。進入21世紀,現當代文學發展受到商品大潮的沖擊,作品逐漸的功利化。而作為培養人才的高校,為了避免使學生受到不良的風氣和錯誤觀點的影響,應該構建一種能夠體現人文關懷、尊重科學和追求自由的校園文化氛圍,使校園內的廣大學生能夠接受這種文化的熏陶,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為此教師在開始第一堂課時就應該將該門課程的性質和正確的學習方法闡明,促使學生端正學習態度,重拾對現當代文學的興趣和信心。

2.5改革課程評價體系

針對傳統的課程教學評價體系以期末考試為主,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缺陷,新時期對現當代文學課程的評價方式側重于將基礎性知識和培養發展能力相結合。在評價方式中閉卷考試依然是必要的手段,可以考察學生對知識的吸收情況。但是考試的成績只占到學生整體評價的一部分,將學生的課堂發言和討論以及寫作等也納入到課程的考核中。另外教師對學生的上課筆記要進行定期的檢查和點評,落實到年終的考核項目中。以上這些考核方式的融入,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創新能力,而且有利于激發學生對現當代文學的興趣,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這種綜合性的評價方式相比較于單一的評價方式,能夠更加全面和客觀的考察學生的能力。

3總結

篇4

1.發揮大學美術教育的主體性價值功能

當代大學美術教育的主體主要集中在教育功能、認識功能和審美功能這樣三個方面的功能和作用。第一,就起大學美術教育的教育功能來說,“它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藝術教育承擔著開啟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創造力,使人的內心情感和諧發展的重任。”換一種方式說,美術教育必須要做到“以人為本”,即:以人的實際需要作為出發點和歸宿點,實現人之“主體性價值”。按照魯迅所說:“美術可以輔以道德,美術之目的,雖與道德不盡符,然其力足以淵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輔道德以為治。”總之,美術教育功能是陶冶人之情操,凈化人之心靈,讓人們的主體性價值得到積極地發展,從而努力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席勒語)”。在這里,需要說明的是,人的主體性包括了兩個方面:首先人是實踐主題,其次人又是精神主體。所謂實踐主體,指的是人在實踐過程中,與實踐對象建立主客體的關系,人作為主體而存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行動,這時人是實踐的主體;所謂精神主體,指的是人在認識過程中與認識對象建立主客體關系,人作為主體而存在,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去認識的,這時人是精神主體。第二,就大學美術教育的認識功能來說,主要是指通過以藝術鑒賞為前提,去了解自然、認識歷史、把握現實、體悟人生、擴大人生視野,以便獲得智慧的啟迪和指導生活的價值,不斷向著新的意義攀升。第三,就大學美術教育的審美功能來說,它的目的首先不是為了獲取知識,也不是為了接受教育的思想,而是為了人之身心愉悅,或者換一種方式說,它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心身得到積極的休息,暫時擺脫外在社會的牽連,不與外在社會發生任何的功利瓜葛。因此,一件優秀的藝術作品呈現在人們面前的總是一個不與現實社會發生任何利害瓜葛的世界,可以使人擺脫生活的千瘡百孔,體驗不能經歷的冒險、不能得到慰藉。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切藝術的最初動機都莫過于此,當然,這也無疑構成了大學美術教育中主體性的作用和重要性。

2.大學美術教育的主體創造性品格

當代美術教育對于創造性品格的強調在很大程度上有著急功近利的情況,從這個立場出發,大學美術教育的創造性品格其主要體現在主體性的不斷超越,即:超越前人、超越同代人和超越自己。超越前人是大學美術教育的首要任務,也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整體所面對的任務,在他們的身后,是長長的過去,前人固然在教育方面有自己的創造,但過后卻成為了過去、成為了傳統。后起的美術教育工作者有權從傳統中吸取養料,但卻無法原本的模仿。所以,如果沒有對前人的觀點、理念和思想的創新,又何來進步,主體性的價值功能何以得到彰顯呢?超越同代人是要求我們加強教育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彼此之間相互學習,并借以啟發靈感,激發主體意識的創造品格。所以,超越自己的是實現大學美術教育中主體性發揮的必要條件,也只有充分發揮大學美術教育的主體性價值功能,才能使大學美術教育的創造性價值和意義得到實現。

二、結論

篇5

眾所周知,由于現代科技的強力沖擊,當代美術教育理念及方式的發展方向發生了改變,以視覺文化的審美趣味性和創造性為主題的美術教育正在興起。亦正是現代科學技術的影響,美術教育的體制必然會出現相應變化。我國的教育綱要明確指出:“美育對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美術教育是美育的主要陣地。在當代中國藝術教育體系中,我們對美術教育的詮釋更加科學,如教育概念的界定范疇不僅包含技能上的培訓,還需著重強調“視覺美術教育”或者“視覺文化教育”的價值和意義。如今美術教育的空間范疇大而廣,它包含了各種與視覺有關的藝術作品、藝術現象和視覺圖像等方面,也包含了傳統的繪畫和雕塑以及工藝等方面的知識與技能。當代的美術教育實際上指的是視覺藝術教育,特別是現代科技對傳統美術教育的沖擊和影響表現的尤為突出。首先,現代科技的發展,特別是電腦美術的產生,對傳統藝術具有較大的沖擊和影響。對于當代美術教育的工作者而言,更加需要以開闊的視野和發展的眼光,建立起藝術創造力的主體性意識。電腦美術是以計算機及其配套設備為主要載體的一種新興視覺藝術種類,其設計速度比傳統美術樣式可提高數十倍乃至數百倍。

軟件方面,以Photoshop、CorelDraw、AutoCAD、3DSMax為主的繪圖軟件對傳統紙筆顏料美術繪圖產生著巨大沖擊。每一種電腦制圖軟件的推出都顯示出了微電子科技巨大的數字化魅力,而傳統的美術表現技法,如油畫、國畫、版畫、水彩畫、素描、水粉,必然受到數字虛擬界面的影響,而審美大眾甚至美術教育的主體意識也將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其次,攝影技術的誕生,使得對生產生活以至于傳統繪畫存在的必要性發生了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我們似乎很難分清楚現代科技與視覺藝術教育之間的關系,而作為兩種對世界不同的掌握方式,必然有著各自內在不同的規定性。一般來說,現代科技是理性的思維方式,它往往訴諸概念、原理,強調邏輯性、前沿性,需要主觀符合于客觀,追求真理,是人們對自然規律、社會規律知識性的給予;美術教育是一種感性思維方式,它以審美體驗為基礎,訴諸形象,強調主體的感受、體悟等形而上的精神表達,要求客觀見之于主觀,追求審美,給予人們的是審美和情感的積極愉悅。雖然攝影技術的革新層出不窮,使人們的視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開闊。然而,隨著審美意趣在客觀再現的追求中發生異變,促使現代藝術走向內質與抽象的表達。如今,高科技數字媒體技術的影像時代已經來臨,如何處理其與傳統美術圖像的表現關系,值得考慮。現代美術教育系統已經充分利用數字媒體技術來處理傳統圖像學知識和技法,這將給予傳統美術教育以巨大沖擊。因此,美術教育這種特殊性的內在特質,決定了現代美術教育中建立起主體意識的必要性,尤其是對于現代科技影響下的當代高校美術教育來說顯得相當重要。

二、現代科技對當代大學美術教育的啟示

篇6

一、話語及話語理論

人同語言處于最親近、最密切的關系狀態。人一開始說話或思考,人則必定進入語言,無語言或離開語言,人之說或人之思則無法甚至不可能展開。人在語言里才能言說,人在說著話,人在言說著語言,實際上,話在說著人,語言在言說著人,話通過人在說著話,語言通過人在言說著語言。人在說話與被說,言說與被言說的時候,感受到了存在、回到了安在之家。“于是,對語言的深思便要求我們深入到語言之說中去,以便在語言那里,也即在語言之說而不是在我們人之說中,取得居留之所。”[2]P983

人在語言里傾聽與言說,閱讀、思考與寫作,音響形象與書寫文字是人在語言里展開交流與對話的物質媒介(載體)。在交際中,人們必須面對講演、課堂、文字物品(書籍、報刊、試卷、信箋、應用性文據、研究報告,……),日常談話。這些現象被語言學家以術語“話語”名之。“簡單、通俗一點說,話語是言語交際單位,是實際語言運用中具有一定交際目的和內容及形式上的完整性的書面語和口語成品(也有人將口語排除在外)。小至電文、便條,大至長篇多卷巨著,都可理解為‘話語’。”[3]P382

當“話語”概念從語言學領域被引入到其它研究領域(文學、哲學、文化、社會學、……)的時候,“話語”概念本身由于新的意義的被賦予而變得更加復雜,更加模糊,更加晦暗不明了。

米爾斯(Sara Mills)在其專門研究“話語”概念廣泛而普通地被使用在諸領域的著作《話語》(Discourse,2004)里開宗明義地寫道:“術語‘話語’在諸學科里已經變得一般的通用:批判理論,社會學,語言學,哲學,社會心理學和許多其它的領域,如此之多以至它常常是不確定的,似乎它的用法完全是一般的知識。它在分析文學的和非文學的文本里被廣泛地使用并且它以不明確的而且有時晦澀難懂的方式常常被用來表示一種確定的理論的復雜性。它在文學的和文化的理論里可能有任何術語的可能的詞義的最寬的范圍并且它在最少被定義的理論的文本里仍然常常是一術語。”[4]P1

于此,必須明白的是:在本文的論域里,“話語”首先是作為一個整體性的界域而被理解的,其次是在語言的維面上展開“話語”的探討工作的,其關系狀態體現在 之中,因此,本韋尼斯特(Benveniste)說:“語言中沒有任何東西是話語中不曾有過的。”[5]P116

二、文學理論話語及文學理論話語理論

文學理論研究賴以憑依的表達方式,范疇體系則應歸在“文學理論話語”之下,而文學理論話語理論則是以文學理論話語為研究對象的一種理論范型。關于文學的話語及其理論在話語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這是由于文學作品及其創作直接同人的存在、精神需求、審美訴求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因此,米爾斯說:“在某種程度上,總的說來,作為術語的話語對于允許我們詢問關于文學和文本性質的問題是最重要的。”[4]P20

(一)判斷文學理論話語狀態的標準

面對著任何一種文學理論,首先是被其概念、范疇所包圍,我們該如何去通過這些概念、范疇去獲取這一文學理論的整體面貌和概要思想呢?無疑,從這一文學理論的話語出發來審視、把握它是切中了問題的關鍵。于是,先要展開的工作則是要判斷、確認這一文學理論話語的狀態。那么,判定一種文學理論話語的狀態的標準是什么呢?筆者從兩個方面陳述、說明:

1、話語范式

對任何一種文學理論的認識與了解,首先是從它的話語范式著手的。所謂話語范式是指話語被結構組織成一種有效的外在表達方式。閱讀任何一種文學理論著作,最先全面而直接作用于研究者(閱讀者)的則是文學理論的話語范式,這是由于只有先牢牢抓住了文學理論話語范式這一外在的表達方式(形式),方才有了通過這一方式(形式)而把握住文學理論自身的很多東西(內容)的可能。這里需要強調的是:第一,話語范式首先是一種外在的表達方式,即具有“形式因”的意義;第二,這種外在的表達方式必須具有有效性,即是一種“合法的”表達形式;第三,這種外在的表達形式是由話語組織而成的一種結構表達。因而,文學理論的話語范式成了文學理論內容的外在形式,理解話語范式則是為文學理論勾勒出了一種外部輪廓,由此而能夠還原性理解文學理論本身的東西。無疑,這是理解文學理論而不得不做的基礎性理論工作。

對話語范式的認識與理解,就必須認識和理解話語范式的媒介形式:語言。任何話語范式都必須借助于某一語言而得以表達、展現出來。語言在話語范式與思想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梁。每一思想需要一特定的話語范式,某一話語范式表達一特定的思想,語言使二者的對應成為可能同時也帶來了某些限制。由此知之,對某一文學理論的理解與建設最終是要從文學理論所憑依的語言著手,方才抓住了最根本的原點。

篇7

[關鍵詞] 漢學家 中國現當代文學 翻譯出版 研究

[中圖分類號] G2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7) 03-0114-05

Overseas Sinologists and Translation and Publication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in Foreign Countries

Cao Weng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Huaibei,235000)

[Abstract] Sinologists’ translation and studies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promote going-abroad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is paper stresses approaches, channels, perspectives, restrictive factor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inologists’ translation and studies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The studies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by sinologists is beneficial supplement.

[Key words] Sinologists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Translation Study

1 引 言

中現當代文學海外翻譯與研究主要依靠世界各地的漢學家,比如,英國的卜立德、藍詩玲等,美國的葛浩文、白睿文、金介甫、沙博理、金婉婷、梅儀慈、夏濟安、夏志清、李歐梵、王德威、葉維廉等,法國的杜特萊、安妮、居里安等,德國的顧彬、馬漢茂等,捷克的高利克、普實克等,加拿大的杜邁克、梁麗芳等,瑞典的陳安娜、馬悅然等,澳大利亞的杜博妮、雷金慶等,荷蘭的佛克馬、柯雷等,俄羅斯的李福清、謝曼諾夫、費德林等,日本的吉田富夫、青野繁治,等等。本文僅從發生學的視角探討如下一些問題:他們翻譯與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采取了什么樣的手段?有什么重要渠道?相關影響因素有哪些?有怎樣的視角與維度?特點與意義是什么?

2 漢學家翻譯與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方式

漢學家群體中既有專門從事文學研究的,也有致力于其他方面研究的,后者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翻譯與研究也不容忽視。比如美國漢學家史景遷教授主要研究中國歷史,他的《天安門:中國的知識分子與革命》涉及蕭軍等中國現代作家,同樣是美國歷史學教授的柯文在《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也論及蕭軍;美國神學家陶普義,在《論老舍對中國基督教會和“三自”原則的貢獻》中,從神學的角度研究老舍,他還出版了專著《老舍,中國講故事大師》。這些海外非文學專業的漢學家大大擴展了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學術空間,為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提供了不同的視角。

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海外翻譯遠非簡單的中文與外文之間的語碼轉換,它涉及目的語國家的意識形態、價值觀、文化傳統、文學觀念以及讀者的審美趣味、接受心理與思維習慣等傳統翻譯學之外各種復雜因素。因此,應該從文學社會學、文化翻譯、譯介學、傳播學和接受美學等多種視角加以考察。由此看來,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海外翻譯是傳統翻譯學很難解決的難題,其復雜性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這使得漢學家除了獨自翻譯與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外,還采取種種合作互動的方式,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漢學家與漢學家之間的合作。漢學家組織合作團隊來翻譯重要的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比如,鈴木擇郎等日本漢學家集體翻譯《四世同堂》,在日本產生了巨大影響,刮起了一陣“老舍旋風”。 《四世同堂》之所以在日本成為暢銷書,是因為這部以為背景的小說,“觸動人們心靈的隱痛,加深了人們的懺悔”[1]。捷克漢學家普實克曾與他的波蘭學生斯烏普什基合作翻譯《老舍短篇小說集》。

第二,漢學家與中國學者或海外華人合作。早在1940年代,羅伯特與白英和袁嘉華及中國學者楊周翰等編譯《當代中國短篇小說選》,收錄魯迅、老舍、沈從文、楊振聲、張天翼、施蟄存、端木蕻良、卞之琳和姚雪垠的短篇小說[2]。中國著名文學翻譯家楊憲益成就卓著,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他與他的英國夫人戴乃迭在翻譯中的合作。他們一起創辦外文版《中國文學》,向海外推出《熊貓叢書》,為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海外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英國漢學家詹納爾翻譯《西游記》時,每完成一章,都由中國學者湯伯文核定。美國漢學家沙博理也是在湯伯文的配合下,才完成《水滸傳》的翻譯出版。美國漢學家羅穆士對《三國演義》的翻譯也得到中國學者任家楨的幫助。有“中國現代、當代文學之首席翻譯家”[3]之稱的葛浩文與他的中國妻子林麗君合作翻譯畢飛宇的小說《玉米》,使該作獲得2010年英仕曼亞洲文學獎。

第三,漢學家與中國作家合作。如以研究蕭紅著稱的葛浩文,對蕭軍也頗多關注,兩人多次互訪、通信。葛浩文還從蕭軍處獲得了一些原始文獻,在著述中多次談到蕭軍的創作。他翻譯了蕭軍的《八月的鄉村》,這是第一部被翻譯成英文的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王際真曾寫信向沈從文討教,以便更好地翻譯他的作品。 《四世同堂》的英譯本是老舍與浦愛德(Miss.Ida Pruitt)共同完成的。在翻譯過程中,老舍親自念給不懂中文的浦愛德聽[4]。杜博妮在翻譯阿城的小說時,征求了阿城本人的意見,甚至還到小說中描寫的西雙版納進行實地考察。德國漢學家顧彬與北島、歐陽江河、楊煉、西川、王家新、張棗等中國當代先鋒詩人過從甚密,他們的詩很多是由顧彬譯成德語,傳播到德語國家。除了與被翻譯的中國作家合作外,漢學家還請中國作家推薦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如1932年日本漢學家田增涉為編譯《世界幽默全集》的中國文學部分,請魯迅推薦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魯迅向他推薦了張天翼的《稀松的愛情故事》和《皮帶》。1933年,朝鮮的金湛然想編譯一部“世界文學”,請魯迅推薦張天翼的作品。1930年代,魯迅和茅盾與美國漢學家伊羅生共同編選中國現代小說集《草鞋角》推薦具體的選目。

第四,漢學家、中國作家與海外出版機構合作。如賽珍珠夫婦在美國創辦的公司出版了林語堂和老舍的很多作品,他們之間的合作為這兩位中國作家在英語世界聲名遠播發揮了重要作用。老舍與浦愛德合作翻譯的《四世同堂》英譯本以Yellow Storm之名1951年由美國哈科特和布雷斯公司出版。海外主流的出版機構通常會選擇合適的漢學家來翻譯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葛浩文是英語世界翻譯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最成功的翻譯家。他為英國企鵝出版集團翻譯的中國當代作家姜戎的《狼圖騰》,榮獲曼氏亞洲文學獎,成為歐美主流圖書市場的暢銷書,引起西方主流媒體關注。當前,在海外產生較大影響的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基本上都是由海外出版機構策劃發行、由漢學家進行翻譯的。在英語世界,除葛浩文外,白睿文、杜博妮、藍詩玲等漢學家也積極翻譯中國現當代文學[5]。一些在法國取得較大反響的中國作家大多與法國漢學家及出版機構有著長期、良好的合作關系。例如,池莉、余華與何碧玉以及南方書編出版社合作,莫言與尚德蘭、杜特萊以及瑟伊出版社合作,王蒙與傅玉霜以及中國藍出版社合作。

第五,漢學家與中國有關機構合作。蘇州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語言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國內著名大學經常邀請海外知名漢學家來中國講學或參加學術會議,探討中國文學海外傳播的相關問題。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與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合作出版《今日中國文學》英譯叢書。近年來,中國作家協會實施“中國當代文學百部精品對外翻譯工程”,向海外漢學家提供資助。務院新聞辦、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啟動“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中國文化著作翻譯出版工程”,也面向海外漢學家。

3 漢學家推介中國現當代文學的介質和渠道

漢學家推介中國現當代文學的主要介質和渠道有外文網站、期刊、專集、圖書館、高校等公共空間。外文網站有港書網、中國現代文學與文化資源中心等。外文期刊有中國的《中國文學》《天下》,美國的《東西方評論》《亞洲》《今日中國文學》《現代中國文學與文化》《當代世界文學》《中國文學:散文、文章與評論》《哈佛亞洲學報》《東西方文學》和《20世紀中國》,日本的《北斗》《熱風》《中國文學》《魯迅研究》《中國文藝研究會會報》《野草》《未名》《飚風》和《貓頭鷹》,英國的《生活與文學》,法國的《歐羅巴》等。英文專輯有斯諾1936年編譯的《活的中國:現代中國短篇小說選》,王際真1944年編譯的《當代中國小說選》,袁家驊、白英1946年合編的《當代中國小說選》,趙景深1946年編譯的《當代中國短篇小說選》,米爾頓、克里夫德1961年合編的《亞洲現代小說寶庫》,翟楚、翟文伯1965年合編的《中國文學寶庫:新散文文集,包括小說和戲劇》,夏志清1971年編選的《20世紀中國短篇小說選》,白之1972年編譯的《中國文學選集(第二卷)》,芒如1979年編譯的《革命的起源:中國現代短篇小說集》,杜博妮、羅賓遜1979年編譯的《遺腹子》,劉紹銘、夏志清、李歐梵1979年合編的《中國現代短篇小說和中篇小說:1919―1949》,伊布雷1981年編譯的《中國文明與社會》,劉紹銘、葛浩文1995年合編的《哥倫比亞中國現代文學選集》,沙博理2002年編譯的《中國現代名家短篇小說選》以及王德威與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合作推出的《中國文學翻譯系列》等。海外圖書館有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圖書館、美國華盛頓大學圖書館、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新西蘭維多利亞大學圖書館、馬來西亞南方學院圖書館等。國外很多高校設立中國文學研究機構,如美國的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布朗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圣母大學等,日本和韓國也有些大學設有研究中國文學的專門機構。漢學家還經常邀請中國當代作家到國外去講學、朗誦,進行文學交流。充分利用教堂、城堡、會館和圖書館等藝術氛圍濃厚的公共空間,向國外傳播中國文學。

4 漢學家翻譯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制約性因素

漢學家翻譯中國現當代文學有一個選題的問題,選擇什么樣的作品,左右漢學家選擇的因素是什么?漢學家翻譯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制約性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文化接近性。文化接近性是J.斯特勞哈爾于1991年提出的一種理論,是指接受者傾向于接受與本地文化接近的傳播內容,外來媒體內容若要被本地受眾接受,就應該貼近或符合當地的文化。“文化接近性已經成為文化傳播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6]在歷史上很長時期,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等國家就是儒家文化圈成員,長期共享漢文化成果。中國與這些國家同文同種,文化交往源遠流長,文化根基相同,擁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因此,這些國家的漢學家對中國文學翻譯較多。近代以來,中國的東北與韓國有著相似的歷史命運,產生了相似的文學現象,韓國漢學家傾向于翻譯“東北作家群”的作品。陸文夫的《美食家》之所以被翻譯到法國并成為暢銷書,是因為法國有著十分深厚的美食文化傳統,法國人同中國人一樣崇尚美食文化。

二是政治。政治色彩濃厚是中國當代文學的一大特色,也是海外讀者看待中國當代文學的慣常視角。在二戰后“冷戰”思維影響下,西方與東方長期思想對立,文學的傳播和接受也必然存在著意識形態上的對抗性。這些無疑都形成漢學家翻譯中國當代文學鮮明的政治視角。漢學家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翻譯與研究,要符合他所屬國家的政治需要。《狼圖騰》在海外出版時,出版商為了迎合某些西方讀者的政治口味,刻意強化意識形態色彩,著力渲染作者經歷與中國當代歷史里敏感“時間節點”之間的聯系。有這樣一種文學現象,凡是在中國大陸有爭議或被禁止出版的文學作品,都受到西方世界的追捧,比如,閻連科的《為人民服務》、衛慧的《上海寶貝》和李曉的《門規》等,誠如葛浩文所說:“美國人對諷刺的、批評政府的、唱反調的作品特別感興趣。”[7]另一方面,應該承認意識形態差異性的存在也為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研究提供了另外一種方法和思路。

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是西方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標志性著作,作者自述其寫作動機竟然是“”。這部書以政治敵對的眼光來解讀中國現當代文學,對像茅盾、郭沫若、丁玲、趙樹理這樣的解放區或左翼作家大加攻擊,充滿了政治的偏見。李歐梵、王德威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也充滿了政治視角。這種政治化的文學研究,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產生了文學補救的作用。錢鐘書、張愛玲、沈從文的被重新發現及其在文學史上應有地位的確立,正是夏志清的功勞。但同時這西方世界與中國政治對立在文學上的表現。

三是審美習慣。西方讀者偏愛某些中國作家作品,這與他們的審美習慣有關。他們喜歡蘇童的小說。在蘇童題材多樣的小說中,法國讀者青睞其女性小說和新歷史主義小說,如《紅粉》《米》《妻妾成群》《我的帝王生涯》等。而且,譯者考慮到法語讀者的審美習慣,對小說的敘述方式和結構都進行了改寫:將原著中沒有加引號的對話都加上引號;用感嘆號來代替對話結束處的句號;將一些長段改成短段。為了照顧英語讀者的審美習慣,葛浩文在翻譯《狼圖騰》時采用歸化的翻譯策略。他對原著進行了大量刪改,刪去了小說中的按語和議論部分,對小說進行了改寫,增強了小說的故事性,使譯本更接近英語小說的結構,便于西方讀者更好地理解小說。葛浩文深知西方讀者愛看連貫的故事,這種改寫式的翻譯,更符合西方讀者的審美習慣。

5 漢學家翻譯與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視角

因立場、觀點、學術背景和客觀現實等方面的不同,漢學家翻譯與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有著不同的視角和維度,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思想維度。海外漢學家把本體論、公共空間、主體性、民族國家等哲學思想引入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領域,促使中國現當代文學海外研究向縱深掘進。如,普實克研究了魯迅小說的史詩性與抒情性,認為主體性與抒情性的結合是魯迅對中國現代小說的重要貢獻[8]。韓國漢學家李福熙從哲學層面探討蕭紅小說的悲劇意識,認為蕭紅的悲劇精神極具廣度和深度,已經遠遠超越封建禮教、社會不公、階級壓迫、紅塵之類的層次,表現為一種生命意識,這使她的小說跨越了人與動物、生與死的界限。夏志清、李歐梵、王德威都主張用“日常生活敘事”解構左翼敘事和五四敘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王德威、胡志德對晚清文學現代性的省思,打通了晚清與五四,把中國現代文學向前延伸到晚清乃至晚明,正如王德威所言:“沒有晚清,何來‘五四’ ”[9]。漢學家對中國文學“現代性”的闡發,重新厘定了中國現當代文學經典格局,革新了述史范式,形成了晚清敘事、新左派敘事和啟蒙主義敘事鼎足而立的三種文學史書寫路向。

二是美學維度。美國漢學家對中國現當代文學進行了獨具特色的美學判斷,顯示出獨特的審美取向和復雜流變。夏志清歷來主張發現優美的文學作品,擅長用新批評的方法挖掘作品的審美意蘊。他肯定沈從文在小說中對優美情境的表現,贊賞張愛玲小說中自然意象的美學價值,如月亮這一意象在她的作品中被賦予朦朧、傷感、寒冷、仁慈、同情、光明等多種含義。夏志清褒獎錢鐘書善用象征事物,能夠將審美剖析與道德批評有機結合起來。李歐梵在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早期,著力探求中國作家的浪漫質素。他的專著《中國現代作家的浪漫一代》研究了受西方浪漫主義影響的中國現代作家,如蘇曼殊、林紓、徐志摩、郁達夫、郭沫若、蕭軍、蔣光慈等。后來,他的美學觀轉向了頹廢美學。在他看來,上海促使施蟄存這類作家生成“怪誕”體驗,頹廢美構成了上海現代小說的審美特質,“新感覺派”的劉吶鷗、穆時英和葉靈風的小說表現了都市中的浮紈頹廢,張愛玲把人生、歷史和藝術對立,其小說被視為“頹廢藝術”。王德威的美學視域則表現為抒情美學與怪誕美學的融合,他不僅著力挖掘小說中的怪誕美,還將怪誕美學的現代性與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結合起來。從夏志清、李歐梵到王德威,他們的小說美學觀自探求優美美學伊始,經數次轉變后回歸于追求抒情美學,與之相對應的審美批評也相應表現出從傳統到現代,然后又回歸傳統的發展軌跡。

三是傳記維度。如葛浩文在印第安納大學師從教授傳記文學的柳無忌,以《蕭紅評傳》為題撰寫博士論文。1976年,這篇論文在美國出版。這是海外第一部用英文出版的從傳記角度研究蕭紅的著作。此后,美國漢學家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傳記研究成果豐碩,如胡志德的《錢鐘書》、金介甫的《沈從文傳記》、梅儀慈的《丁玲的小說》等。

四是跨文化維度。有的屬于性別文化研究。如劉劍梅的《革命與情愛》,從歷史和社會的角度探究革命與情愛之間的關系,認為這一經典主題是不斷變化著的,性別角色和權力關系在文學中得以再現。周蕾的《婦女與中國現代性》,從大眾文化、電影等多個視角,對女性主義、后殖民批評、心理分析、廣義左翼思潮兼容并蓄,考察了女性主體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構建。有的屬于地域文化研究。如李歐梵的《上海摩登》,從文化研究和現代性視角對“海派文學”和“上海文化”進行觀照。史美書的《現代的誘惑》研究了中國“半殖民主義”的文化政治,將京派與海派置于區域性和全球性的雙重視野之中,檢討出中國與西方現代主義的關聯。

6 漢學家翻譯與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特點

漢學家翻譯與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選題對象的經典性。漢學家一般選擇中國現當代經典作家作品來進行翻譯與研究,如魯迅、茅盾、郭沫若、、蕭紅、郁達夫、沈從文、張愛玲、丁玲、趙樹理、老舍、王蒙、張潔、莫言、北島、蘇童、殘雪、余華等。二是研究視角的多樣性。除了前面講到的思想視角、美學視角、傳記視角和跨文化視角外,還有其他視角,如哲學視角、史學視角、文本視角等。三是研究的學理性和系統性。有的漢學家專門研究一個對象,如竹內好長期研究魯迅,葛浩文是蕭紅研究專家,梅儀慈以研究沈從文見長。有的漢學家對某一命題有深入研究,如王德威對晚清小說的闡發,劉劍梅對革命與情愛這一經典主題的創見,張英進對文學與電影關系的研究等。四是研究成果的代表性。漢學家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研究出現了一批標志性的研究成果,在海內外產生了重要影響,如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高利克的《中西文學關系的里程碑》、普實克的《抒情與史詩》、李歐梵的《上海摩登》和《中國現代作家浪漫的一代》、王德威的《被壓抑的現代性》、劉禾的《跨語際實踐》、周蕾的《婦女與中國現代性》、奚密的《現代漢詩》等。這些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經典性著作深刻地影響了內地文學史的研究方法、觀念和視野,使重寫文學史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7 結 語

漢學家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翻譯與研究大大推動了中國文學在世界的傳播與接受,有利于中外文學交流和中國文學在世界影響力的增強,還使中國文學研究在內地遭遇挫折的情況下,在海外卻能繼續下去。此外,漢學家的中國文學研究能夠對國內的研究起到補救與糾偏的作用,可以為國內的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和啟迪,與國內研究形成良好的互動,有力推動中國文學成為世界文學。

注 釋

[1]孟澤人. 印在日本的深深的足跡:老舍在日本的地位[J]. 新文學史料, 1982(1):215-224

[2]王建開.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英譯的出版傳播及研究方法芻議[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2(3):15-22

[3]呂敏宏.中國現當代小f在英語世界傳播的背景、現狀及翻譯模式[J]. 小說評論,2011(5):4-12

[4]喬志高.老舍和朋友們[M].上海:三聯書店, 1991:9-12

[5]吳S,顧憶青.困境與出路:中國當代文學翻譯探討[J]. 中國外語,2012(5):91

[6]何明星,妮. 文化接近性下的傳播典型:中國網絡文學在越南的翻譯與出版[J].中國出版,2015(12): 56-60

[7]羅嶼. 葛浩文:美國人喜歡唱反調的作品[J].新世紀周刊,2008(10):120-122

篇8

專業代碼、名稱及研究方向 人數 考試科目 參考書目 備注 008 文學院(電話:89683067、89683519)  147     文學院所有專業均不接受單獨考試。 135102戲劇  30       01 舞臺劇與影視劇寫作   ①101 思想政治理論②204 英語二③623 藝術基礎(戲劇影視文學)④902 劇本寫作 復試科目:0810 創意與編導

《戲劇藝術十五講》董健、馬俊山著,北京大學出版社。 專業學位,學制3年。聯系電話:89686486。 02 舞臺劇編導 03 影視劇編導 04 演出管理 130300戲劇與影視學  6       01 戲劇戲曲學   ①101 思想政治理論②201 英語一 或 202 俄語 或 203 日語③616 戲劇與電影基礎(含戲劇與電影理論、中國戲劇、外國戲劇、中國電影、外國電影)④978 評論寫作 復試科目:0809 戲劇與影視專題  參看“南京大學戲劇影視研究所”網站“招生與培養”欄(njuxy.cn/student.htm) 本專業為江蘇省重點學科。在戲劇與影視學一級學科內擇優錄取,初試合格參加復試者,按專業及外語總分排序,參考書目適用于初試及復試。 02 電影學 03 電視藝術學 050108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01 歐美文學   ①101 思想政治理論②201 英語一 或 202 俄語 或 203 日語③615 文學(含文藝理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④935 語言及論文寫作(含古代漢語、現代漢語、語言學概論及論文寫作) 復試科目:0807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題  凡大專院校中文專業的基礎課程教材均可視為考試參考書。 “中國語言文學”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在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內擇優錄取,招生規模81人,初試合格參加復試者,按專業及外語總分排序;參考書目適用于初試及復試。 02 西方文論 03 中外文學關系 050106中國現當代文學          01 現代文學   ①101 思想政治理論②201 英語一 或 202 俄語 或 203 日語③615 文學(含文藝理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④935 語言及論文寫作(含古代漢語、現代漢語、語言學概論及論文寫作) 復試科目:0806 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 凡大專院校中文專業的基礎課程教材均可視為考試參考書。 “中國語言文學”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在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內擇優錄取,招生規模81人,初試合格參加復試者,按專業及外語總分排序;參考書目適用于初試及復試。 02 當代文學 050105中國古代文學          01 先唐文學   ①101 思想政治理論②201 英語一 或 202 俄語 或 203 日語③615 文學(含文藝理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④935 語言及論文寫作(含古代漢語、現代漢語、語言學概論及論文寫作) 復試科目:0805 中國古代文學專題

凡大專院校中文專業的基礎課程教材均可視為考試參考書。 “中國語言文學”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在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內擇優錄取,招生規模81人,初試合格參加復試者,按專業及外語總分排序;參考書目適用于初試及復試。 02 唐宋文學 03 元明清文學 04 近代文學 05 域外漢籍研究 050104中國古典文獻學          01 古籍整理與研究   ①101 思想政治理論②201 英語一 或 202 俄語 或 203 日語③615 文學(含文藝理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④935 語言及論文寫作(含古代漢語、現代漢語、語言學概論及論文寫作) 復試科目:0805 中國古代文學專題 凡大專院校中文專業的基礎課程教材均可視為考試參考書。 “中國語言文學”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在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內擇優錄取,招生規模81人,初試合格參加復試者,按專業及外語總分排序;參考書目適用于初試及復試。 02 中國文化史 050103漢語言文字學          01 古代漢語   ①101 思想政治理論②201 英語一 或 202 俄語 或 203 日語③615 文學(含文藝理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④935 語言及論文寫作(含古代漢語、現代漢語、語言學概論及論文寫作) 復試科目:0804 現代漢語、古代漢語專題  凡大專院校中文專業的基礎課程教材均可視為考試參考書。 “中國語言文學”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在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內擇優錄取,招生規模81人,初試合格參加復試者,按專業及外語總分排序;參考書目適用于初試及復試。 02 現代漢語 03 中國語言學史 050102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01 理論語言學   ①101 思想政治理論②201 英語一 或 202 俄語 或 203 日語③615 文學(含文藝理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④935 語言及論文寫作(含古代漢語、現代漢語、語言學概論及論文寫作) 復試科目:0803 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題

凡大專院校中文專業的基礎課程教材均可視為考試參考書。 “中國語言文學”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在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內擇優錄取,招生規模81人,初試合格參加復試者,按專業及外語總分排序;參考書目適用于初試及復試。 02 社會語言學 03 方言學 04 對外漢語教學 05 語文教學和語言文字規范 050101文藝學          01 文藝理論   ①101 思想政治理論②201 英語一 或 202 俄語 或 203 日語③615 文學(含文藝理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④935 語言及論文寫作(含古代漢語、現代漢語、語言學概論及論文寫作) 復試科目:0802 文藝理論專題

凡大專院校中文專業的基礎課程教材均可視為考試參考書。 “中國語言文學”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在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內擇優錄取,招生規模81人,初試合格參加復試者,按專業及外語總分排序;參考書目適用于初試及復試。 02 文藝美學 03 西方文論 04 中國文論 045300漢語國際教育  30       01 漢語國際教育   ①101 思想政治理論②201 英語一③354 漢語基礎④445 漢語國際教育基礎 復試科目:0801 專業綜合(語言學概論、作文) 《現代漢語》黃伯榮、廖序東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古代漢語》(第一冊、第二冊)王力著,中華書局;《語言學綱要》葉蜚聲、徐通鏘著,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文化要略》程裕禎著,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當代中國》張海林著,南京大學出版社;《跨文化交際學概論》胡文仲著,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外國文化史》孟昭毅、曾艷兵著,北京大學出版社;《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劉珣著,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專業學位,學制2年。咨詢電郵:chenguang@nju.edu.cn。

推薦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日本青青青在线观看 | 欧美一级高清在线观看 | 热99re久久精品国产99热 | 香蕉久久夜色精品国产 | 亚洲欭美日韩颜射在线二 | 一区二区免费国产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