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14 16:32:47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1篇傳統體育在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的應用,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1]、2017年體育總局等7部門《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劃》[2]指出,“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教育主要目標與要求要素是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改革理應承載的新的歷史責任與時代擔當;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其中明確指出“以小學、中學教材為重點,構建中華文化課程和教材體系;推進傳統體育進校園”[3]。2021年,教育部印發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中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的相關標準要求。體育課程教材是落實學生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載體,民族傳統體育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具有培養學生民族精神與體育精神的文化價值功能,因此,推動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教材建設是推進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和組成部分之一。顯然,這與系列國家文件提出的弘揚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促進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的目標、方向是一致的,即透過體育課程教材弘揚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一直是我國學校體育教育的重要目標。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的引領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促進中小學體育課程教材建設,推動中小學體育課程教學改革,在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健康成長[4,5]和培養民族精神、促進中華優秀傳統體育傳承和發展上取得良好成效[6,7]。民族傳統體育促進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源自我國學校體育起源與發展的中西文化爭論的社會環境[8],含義為:“利用民族傳統體育的獨特性和學校教育的特殊性進行協商與合作、互補互惠,從而有效保護民族傳統體育,豐富課程教學內容,進一步推進學校教育的現代化”[9],內容包括孕育學校體育文化、打造品牌課程、形成特色課程、促進學校體育事業發展等[10]。教育部早在1961年就將武術正式列入體育課程教材,打破了體育課程以國外體育運動項目為主的體系,國家教委自1987年開始啟動研制九年義務教育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在進一步完善武術教學的基礎上拓展為“民族傳統體育”。民族傳統體育內涵和外延的豐富,在新中國自成立以來由教育部或國家教委名義推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促進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計劃中獲得了巨大發展,如今,我國幾乎所有條件成熟的中小學體育課程教學都先后加入到計劃中。進入新時代,為全面落實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培養要求,推動民族傳統體育促進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扎實推進民族傳統體育融入中小學體育課程教材體系,賡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此,本文通過追溯、探析新中國成立以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促進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的歷史脈絡和實踐特色,為新時代推動中小學體育課程教學可持續發展提供啟發與思考。
1新中國推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促進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的歷程
1.1武術逐步走向正式的體育課程大綱教材階段(1949-1976年)
早在民國時期,民族傳統體育已經進入中小學校,其中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紅色根據地的學校的民族傳統體育的開展,為新中國民族傳統體育的賡續總結了經驗。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高度重視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的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傳承,即使在全面學習蘇聯體育的背景下,新中國體育領導者和工作者對于民族傳統體育也是十分重視的。以1950年為例,時任團中央書記處書記的馮文彬的《新民主主義的國民體育》、學者蘇競存的《對于中小學體育改造的幾點意見》、郝克強的《創編新體育教材》、李仲弢的《談舊國術的改造》等,都有用大量篇幅介紹武術等民族傳統體育運動。而且在1950年問世的《新體育》雜志上,當年就有多篇文章表明,集體舞(當時以傳統秧歌舞為代表)、踢毽子、跳繩、舉石鎖、游戲、拔河等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在北京中小學校已經蔚然成風。但是,缺憾的是沒有把武術(民族傳統體育)列入我國中小學體育課程教材。直到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在1956年版小學體育教學大綱(草案)說明中有提出:“本大綱基本適用于兄弟民族地區,但兄弟民族地區的教育廳(局),可以適當增添一些適合兒童年齡特征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教材”[11]。與此同時,許多熱愛和關心民族體育工作的學者,經多方搜集和整理了民族傳統體育[12],還曾專門對武術如何進入中小學體育課程教材進行了調查研究,并整理編寫了“武術操”。在1961年,武術正式列入中小學體育課程教材,并設計了“基本+選用”課程內容結構,武術為必修內容。此后充分依靠、信任教師[13],調動廣大中小學體育教師依據課程大綱教材開始推動武術教材進入課堂教學,許多地區教育行政部門也著手組織舉辦武術學習班和建立經常性業務學習制度,提升中小學體育教師的武術教學水平。但是,新中國在探索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的民族傳統體育進入課堂這一過程中,也遭遇到了嚴重曲折,“文革”的十年動亂,導致武術教材的研究和使用“半途而廢”。
1.2整合、改創體育課程大綱教材階段(1977-1984年)
為體現中小學體育課程大綱教材內容的民族性和中國特色,1978年,由教育部領導并統籌管理武術教材內容編寫五個原則的體育教材制訂和頒發,編寫組表部整合、改造和創編了中小學武術教材內容的武術操、少年拳(共二套),增加了中學的武術攻防內涵和器械教學內容。同時,結合專家、優秀體育教師和民族、區域特點,發展挖掘舉石擔、石鎖、拔河、角力、跳皮筋、踢鍵子等選用教材推進,并注意中國民族特色的教材體例、表達方式、概念和術語等方面使用[14]。在落實與推進選用教材過程中,為了體現中小學體育課程大綱教材內容的多樣性和靈活性特征,加大了選用教材的比例,并允許少數民族地區的學校可結合本民族的體育傳統和風俗習慣、調整補充教材內容[11]。自1978版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頒布實施起,絕大部分中小學都有開展武術操、武術教學[15]。
1.3體育課程大綱與教材深化改革階段(1985-1991年)
隨著我國中小學體育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尤其是國家教委主管領導的多次指示,對我國中小學體育課程教材民族特色的研究不斷增多,中國傳統的“八段錦”、“五禽戲”和其他養生、健身術等內容不斷選入體育課程教材,對我國中小學體育課程教材建設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1986年,國家教委建立了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1987年,國家教委開始啟動研制九年義務教育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將武術豐富拓展為民族傳統體育,把中小學體育課程教材賡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引入新的發展。1988年發布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初審稿)》明確指出:“要繼承和發揚我國歷史悠久的民族傳統體育,體現體育教學大綱的民族特點。各地區的學校,都可以根據大綱的選材原則和本地的實際情況,選擇本民族優秀的傳統體育項目作為教材”[11]。大綱和教材對民族傳統體育傳承與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4構建具有民族特色的體育教育課程體系階段(1992年至今)
自1992年始,體育教材編寫根據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工作整體部署,按照國家體育教學大綱的主要精神,利用民族傳統體育內涵豐富的文化品格,持續構建與發展課程的統一性與多樣性,重視課程的民族觀與鄉土化,形成了中國特色民族傳統體育教育課程體系。1993年,增加青年拳、健身拳、對六拳、三連腿、對練拳的初中教材內容;1996年,創編形神拳和太極十二動的高中教材內容;2000年,重新編寫健身拳和新編一套“劍術”和“健身短棍”的高中教材內容;2011年,通過吸收傳統拳種的特色動作,促進健身長拳套路的初中教材內容,突出了以武術為核心內容的重要文化遺產[15]。綜觀這一階段的體育教育課程體系,其特點是以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方向,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以核心素養為引領,通過教材內容的選擇和呈現方式的設計,激發學生對學習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的興趣,引導學生的價值認知,加強或者轉變學生觀念,使其能夠參與其中,成為學習、傳播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的理解者、實踐者、宣傳者[16]。2001年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一步跨入核心素養時代,在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2021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行)》的政策引領與規范下,2020版《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2022版《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修訂與實施,在構建的課程內容體系部分,注重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的介紹和傳承,體現了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教材建設的新態勢,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教學的新要求。
2新中國推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促進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的特色
2.1強化中國導向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促進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本土化
新中國早在1956年的體育教學大綱就開始強調中國武術(民族傳統體育)促進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推動課程內容“本土化”,強調國家背景取向、時代背景取向、現實問題取向等理念,將國家、人民需要與青少年兒童發展同步,具體展現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教育教學的中國依據。一般說來,本土化改造前通常先進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形態診斷(價值取向)與需求評估,從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教育教學如社會、學生、學校和學科等方面進行特點和需求評估,根據中國傳統和國情實現本土化道路;在方法上采用取長補短推動學校民族傳統體育教育教學改革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結合、弘揚傳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汲取世界優秀體育文化三個面向更新、變遷,提升國家課程實施能力;最后對實施的過程進行成效評估與反饋,并了解具體教學及反思與實施問題解決。通過教育部制訂課程標準、各地各校課程標準的建立、開發地方與校本課程,中國特色體育教育課程體系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其中包括課程的統一性與多樣性,課程的民族觀與鄉土化。歷史和實踐證明,推動本土化有助于國家更好把握課程改革預期成效、保障決策科學性,提升國家在弘揚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促進三個面向轉變的執行情形,并可增加體育教師的課程執行力。
2.2建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促進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
支持三級課程管理制度新中國于2001年正式確定實行體育課程的三級管理,以提供課程行政領域和決策權支持,也建立了不同層次的決策權分級管理制度[17],各級教育行政、學校和體育教師之間建立協調統一關系,共同計劃、實施和評價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促進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項目。通過構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支持課程管理有力地連接不同層級的行政部門、地區和學校,通過“中央集權”的國家領導與管理和“地方分權”的積極與自主支持強化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促進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政策的具體落實,政府部門根據學校落實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促進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實施成果和成效狀況進行評價,并提供相應的需求可能、政策支持和發展空間。研究發現,在選擇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充分結合推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促進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管理后,可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與執行效能[18]。
2.3推動核心素養融入民族傳統體育教學
新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教學主要由民族傳統體育優勢和特點地區學校體育教師承擔,在中小學為“體育與健康”必修(占總課時的10%-11%)。新中國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教育傳承過去以增強體質為導向,如今轉向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注重培養學生“體育素養”的能力。核心素養[19]的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內容包括:體育精神(體育情感與品格塑造)、運動實踐(運動能力與習慣形成)、健康促進(健康知識與行為保障)等。新中國自2014年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作為推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促進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的策略主線,定期與各地區共同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促進知能教研,提升教師核心素養民族傳統體育教育教學水平。
2.4構建完整的支持環境
新中國推動民族傳統體育傳承促進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的策略,與發展至今的體系、組織、資源(尤其是教育及體育資源),及社會、家庭、教師、學生的共同參與相結合,構建廣泛的支持環境。如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促進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與學校、家庭、社會聯動合作,營造運動參與支持性環境,體育衛生藝術教育等部門共同推進全民健身、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競賽、民族傳統體育旅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建立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的一體化支持性環境,有效幫助學生形成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認知、學習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興趣、轉變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觀念和提升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技能的發展;此外,還通過體育(與健康)課程與課內外、校內外有機融合,開展民族傳統體育大課間體育活動、課外體育活動、校內體育競賽、家庭體育活動,共同營造自覺體育活動習慣的支持環境[20,21]。
3面向未來的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賡續
3.1政府加強頂層設計,提供有效動力機制
新中國持續推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促進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離不開學校體育政策的支持、教育與體育部門的合作及必要的動力機制。研究發現,國家和地方政府沒有有效的制度安排,相關教育的權利與責任,都會陷入到一個模糊地帶[22]。新中國早在1990年即頒布《學校體育工作條例》[23],為學校體育工作提供政策支持,然而關于民族傳統體育教育課在國家政策、法規、意見中存在碎片化傾向,導致實施問題與困惑[24]。有些學校在落實過程中缺乏政府的系統性規劃、整體性推進和動力機制,影響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促進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深入的積極性。因此,當前和未來地區和學校應抓住“體育強國”“文化強國”“教育強國”“健康中國”建設給學校體育工作帶來的“政策利好”,加強頂層設計,完善配套政策推動《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同時重視多部門合作及必要的動力機制,強化政府主導、部門協調、社會參與中國特色的學校體育與民族傳統體育教育推進機制[25]。
3.2重視課程整體建設,優化三級課程管理體系
新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促進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的推動得益于建立緊密的三級課程支持管理,可以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促進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的持續發展創造支持環境[26]。學校體育和民族傳統體育教育工作需要“國家課程打基礎,地方課程現文化,校本課程建特色”[27],尤其是民族傳統體育教育“地方”環節的承上啟下[28]。因此,不僅要重視課程整體建設,落實教材建設,還需要各級政府積極配合教育部做好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促進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的政策支持和運行對接,政府各相關部門(如體育、衛生、人事、財政、共青團等)、各種社會力量與地方環節建立左右關聯、內外溝通的合作,才能有利于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在與學校教育互動的過程中可持續發展。
3.3保障民族傳統體育教育落實,強化核心素養導向教學
現行的《學校體育工作條例》[23]第四條規定,重視繼承和發揚民族傳統體育。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頒發的《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指出,“鼓勵依據民族特色和地方傳統大膽探索創新,廣泛開展武術等優勢項目,進一步挖掘整理民族民間體育,充實和豐富體育課程內容”[1]。2017年《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3]也對推進傳統體育進校園做出指導性說明。然而,長期存在的課程缺乏銜接、課程內容完整性缺失、課程內容起點不明等,不同程度地制約著體育課程實施效果[29],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體育課堂中開展的情況較差[30]。雖然現行課程標準就開設民族傳統體育課的內容、教學提出指導性說明,但僅限于水平段運動技術學習的要求,缺乏教育文化精神培育的規定性,以至于民族傳統體育教育效果無法保障。即使對于行業已出現的中小學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同樣也存在一些根本性現實性問題,如教學內容過多過細,學生不存在選擇的可能;教學的組織形式單一,不利于學生多樣化發展;教學評價過于注重學生的運動成績,而忽視了發展和激勵的功能等等。因此,未來在民族傳統體育教育及教學上,應切實保障落實到位,將《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的國民教育領域主題內容有機整合到民族傳統體育課堂教學中,有步驟、有計劃地完成中小學民族傳統體育教育的目標,充分發揮民族傳統體育教育及教學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調性功能,真正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民族傳統體育生活能力和生活文化。
3.4加強民族傳統體育教育專業師資建設和教育訓練
目前,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教育教學觀念滯后、師資專業發展和培養不夠重視[31],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所占教師比例較低,現在仍有17.862萬中小學體育教師的缺口,中小學體育教師的待遇、服裝費、培訓缺乏政策保障[32],這些嚴重影響了我國學校體育工作的開展。新中國成立初期開始,教育部、國家體委、衛生部等相繼發文,把體育師資隊伍建設看作是一項刻不容緩的重要工作,并對加強體育師資隊伍建設提出了較為具體的措施和要求[33]。20世紀50年代體育院校開設武術運動項目課程之后,在武術進入中小學、課程、教材的弘揚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教學下,各種體育師資班、各級在職培訓、由武術拓展而成的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到學科的深化,都致力于培養中小學急需的民族傳統體育教育教師,但仍無法滿足全國對民族傳統體育教育師資的巨大需求。民族傳統體育教育教師必須同時吸納藝術、教育和體育等學科知識以培養兼具教育教學知能與生活文化知能的綜合性民族傳統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因此,應重視民族傳統體育教師增能和教育訓練,采取職前教育、入職培訓與在職研修相結合的方式,在職前教育加強民族傳統體育人才專業培養,同時結合教師資格證、國培計劃,組建學習共同體等提高民族傳統體育教師的專業發展能力,并通過定期舉辦增能工作站、培養工程[34]及民族、民間體育特色專題研訓活動,進一步統一認識,形成合力,提升相關輔導及計劃推動者對民族傳統體育教育傳承與執行策略的理解,確保課程有效實施。
3.5積極建置完善的中小學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資源
新中國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促進中小學課程改革資源方面,既包括傳統養身、健身術,也包括民族、民間傳統體育。但在民族傳統體育教育優質資源和教材方面(如“紙質+電子+音像+網絡”立體化教材、數字和網絡資源)比較匱乏和單一[35,36],教材管理也迫在眉睫[37],難以滿足學生民族傳統體育全方位發展及教師教育教學需求。因此,我國應繼續加強民族傳統體育教育教材和資源的研發和推廣,加強教材與現代信息技術的融合,規范教材管理,精編精選教材內容,創新教材板式設計和呈現方式,建制完善的民族傳統體育教育資源系統和互動平臺,打破時空壁壘,體現課程時代性。
3.6強化社區關涉及家長參與聯動
重視社會力量的支持,強化學校、家庭、社會一體化是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促進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推動的一大特色。已有研究顯示,發達國家學校體育發展一個十分重要的特征是社會力量對學校體育事務的介入越來越多[38]。但仍有研究顯示,我國雖然近年來也有一些社會力量開始參與到學校體育的發展之中,但總體來看,參與程度較低,參與質量不高[24]。因此,需要大力提倡學校與社區資源共享(如民族傳統體育信息資源、民族傳統體育行家、場館設施等)、增強家長參與(如青少年體育活動、校園健康行動、體育智慧校園建設、體育旅游、家庭作業等)、有機整合社區及家長資源才能為學生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教育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環境,打造以家庭體育為基礎、學校體育為中心、社區體育為延伸和補充的立體發展模式,制定中華傳統體育文化傳承計劃,加強優秀民族傳統體育的保護、推廣和創新,推動民族傳統體育進校園、進社區。
4結語
總之,新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促進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的推動,走出了一條既遵循國際體育課程改革與發展基本規律和經驗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教育選擇、又符合統一多民族國家基本國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賡續之路。當然,我們也必須清醒地意識到,在教育現代化變革與發展藍圖下,我國的學校體育工作也呈現出一些新的階段性特征,如學校教育現代化拉大民族傳統體育的課程地位和場地設施保障問題、現代體育與傳統體育教學如何兼容問題、民族傳統體育進入新時代后的適應時代以及回歸本真問題等,這些都對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賡續提出了新要求。為此,有必要在新的歷史時期進一步深化和完善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使其在傳承與發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呈現中華體育文化和闡釋中華體育精神的教育關系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EB/OL].
[2]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中央文明辦發展改革委民政部財政部共青團中央.關于印發《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劃》的通知[EB/OL].
[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EB/OL].
[4]黃宣吉,李志鵬.民族傳統體育在廣西中小學的開展現狀研究[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9,36(03):53~55.
[5]余文軍.民族傳統體育與學校素質教育的研究[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S2):98~101.
[6]買佳.民族傳統體育在我國學校體育教育中的發展與經驗啟示[D].華中師范大學,2014.
[7]陳曙,羅永華.論民族傳統體育在中小學的傳承與發展——以湘西鳳凰中小學開展“花鼓舞”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12,33(03):173~177.
[8]王利國,程傳銀,劉璐.中國學校體育課程建設的國際性與民族性發展特征[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7,40(10):78~83+98.
[9]馮發金,王崗.困境與出路:新時代民族傳統體育與學校教育的共生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8,41(12):130~136.
[10]蘆平生,徐生輝.西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體育課程改革的問題研究[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1,3(02):23~29.
[11]課程教材研究所.20世紀中國中小學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匯編——體育卷[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7~38,91~114,158~206.
[12]丁鴻祥.西北少數民族學校體育中民族傳統體育的調查分析[J].體育學刊,2000(05):121~122.
[13]彭澤平,李禮,羅珣.新中國70年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的歷史經驗[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9,34(05):373~380.
[14]王占春.新中國中小學體育教材史論綱(二)(1977年~1996年)[J].中國學校體育,2009(06):6~10.
[15]耿培新,潘建芬.賡續傳統固本開新——改革開放40年體育課程教材中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變遷[J].基礎教育課程,2018(24):14~19.
[16]李志剛.改革開放40年我國中小學體育課程教材建設的回顧與思考[J].中國學校體育,2019(01):6~9.
[17]雷順利.從鐘擺現象看課程管理體制改革的走向——兼論我國三級課程管理體制的產生[J].山東教育科研,2002(11):13~15.
[18]王明宇,呂立杰.我國基礎教育課程管理發展70年的回顧與反思[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39(22):51~55.
[19]于素梅.中國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框架體系建構[J].體育學刊,2017,24(04):5~9.
作者:胡玖英 單位:四川民族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