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12 17:34:54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1篇信息技術在語言文字教學中的應用策略,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0引言
2015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各級互聯網教育合作伙伴會議明確提出,要創建公平、動態、負責和可持續性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數字化學習生態系統?!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信息技術改變了人們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也改變了教育的生態環境。高職院校培養具有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除了要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外,還應該具備過硬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是核心的職業能力,是個人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高職院校的語言文字教師應合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打造有趣、高效的課堂,使其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1.1價值性原則
《辭?!穼夹g一詞的解釋是泛指根據生產實踐經驗和自然科學原理而發展成的各種工藝操作方法與技能。除操作技能外,廣義的技術還包括相應的生產工具和其他物資設備,以及生產的工藝過程或作業程序、方法[1]。每種技術的出現都是源于人類為解決生產生活中的某個特定問題,或為達到某個特殊目的,是人類意志的體現,是人作用于自然的手段、工具。技術強調實用和功能,具有工具性和價值性的特點。價值性強調為了誰、對誰有用。信息技術的價值是指其所具有的滿足教師教與學生學需要的功能和作用。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通過傳統的教學也能得到提升,現代信息技術并非語言文字學習的必要條件,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高職語言文字教學中,則需要對其價值進行判斷,判斷其是否有利于語言文字教育,是否滿足了語言文字教學的需要。應用現代信息技術能使語言文字教學完成傳統教學無法完成的任務,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達成教學目標,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
1.2匹配性原則
首先,信息技術要與語言文字課程內容相匹配?,F代信息技術手段豐富,只有根據高職院校的語言文字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信息技術,將靜態的教學內容轉變為動態的教學情境,才能讓二者運用合理、配置有效,最終達到提升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目的。其次,信息技術要與教學目標相匹配。語言文字類課程能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教學中所采用的信息化手段,如聲音媒體、視頻動畫、學習平臺的選擇都要以提高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為目標。再次,信息技術要與教學方法相匹配。在語言文字課教學中,教師通常會采用誦讀法、角色扮演法、情境教學法、合作探究法等不同的教學方法,根據教學方法的不同,以及學生的學習特點,結合信息技術采取個性化的教學設計,實現二者深度融合。最后,信息技術要與教學類型相匹配。語言文字類課程主要有基礎理論課和實踐練習課,教學中需要根據每種課程類型選擇合適的信息技術,以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1.3輔助性原則
信息技術是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的手段,是為了更好地幫助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其作用應是輔助教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忽略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教學中教師使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課堂知識容量,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效果。課外采用線上教學模式,解決課時緊張的問題。在線開放課程可以讓學生自由學習,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節約了課堂教學時間,但也不能因此忽略線下教學。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既傳授顯性的語言文字知識,也有隱性的育人作用。教師與學生面對面交流互動,能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思想狀況,教師的言傳身教、情感交流都是課程思政的一部分,能發揮良好的育人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堅持主次得當、合理適度原則,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及線上教學平臺的優勢,實施線上與線下教育相結合,從而實現最佳教學效果。
2信息技術在高職院校語言文字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2.1提升學習趣味,激發語言學習興趣
高職院校部分學生比較欠缺學習的自覺性與主動性,對理論知識的學習興趣不濃厚。現代信息技術能以圖片、游戲、動畫、視頻等形式直觀地呈現教學內容,具有強大的表現力,可以將原本枯燥乏味的語言文字學習內容形象化、生動化,給人視覺和聽覺的刺激,符合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特點。在普通話發音訓練中,教師較難講清楚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可以利用動畫、視頻等形式直觀地展示相關發音部位及發音方法,能讓學生準確、迅速地掌握發音要領。在閱讀鑒賞教學中,教師將經典文學作品的影視片段搬上課堂,讓學生了解人物關系,領悟主題思想,并借助配音秀等軟件讓學生進行配音表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運用希沃、鴻合等軟件設計詩詞匹配或對抗游戲,運用視頻、虛擬技術設置語境,增加課堂趣味性,最終達到提升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目標。
2.2創新教學模式,增強語言學習效果
MOOC、網絡教學平臺、相關學習軟件以及虛擬仿真技術的出現,為語言文字教學改革帶來了全新的思路。教師利用線上教學平臺發布學習資源、作業任務、知識測試,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團結合作能力以及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教師在線下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重點與難點,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合理運用各種學習平臺與軟件,對各種素材精心挑選,選擇適合教學內容的音樂、圖片、視頻、動畫,使語言文字教學生動,更貼合語言文字教學規律以及學生學習心理。課后,教師通過暢言普通話、配音秀、為你誦讀等軟件指導學生練習普通話,評價學生的語音及誦讀情況。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學習平臺對學生課后作文進行一對一輔導,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增強學習效果。
2.3改變學習方式,促進學習個性化
學習方式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表現的具有個性特點的行為習慣[2]。信息化技術的廣泛應用改變了傳統的學習方式?,F代大學生大多使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進行學習,喜歡使用微信、QQ、微博等社交軟件以及抖音等創意短視頻軟件。MOOC為學習者的學習提供了更大的自主性。學生可以自主選擇需要的或者感興趣的課程,自行設計學習方案,調節學習進度,決定學習的時間和地點,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短視頻微課,真正實現按需學習。MOOC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讓學生的學習更加自主化、個性化。在語言文字教學中引入MOOC課程,不僅能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還能培養其自主探究的能力,增強其綜合素質。
2.4運用信息技術,實現資源共建共享
信息技術不僅豐富了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也讓教學資源實現了共建共享。教材不再是主要的教學資源,網上海量的教學資源可供教師和學生使用。課堂上,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快速獲取各種語言文字學習資源。課外,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備課,獲取各種形式的教學資源,如視頻、圖片、文字、動畫、微課等,讓教學案例更加豐富、生動。基于現代網絡技術的強大功能與影響,各高校都積極創建數字化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并與行業、企業合作,共同開發優質課程資源,推動“互聯網+課程”如MOOC、共享課、微課建設。國內慕課網站如中國大學MOOC、愛課程等,有大量優質的語言文字類課程學習資源,這些課程可作為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第二課堂。高職院校學生可以根據自我需求進行學習,進而提升自己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
3信息技術在高職學生語言文字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3.1線上線下相結合,構建混合式教學模式
混合式教學模式即線上加線下的教學模式[3],其將傳統課堂教學的優勢與線上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不僅能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而且還能有效利用優質網絡資源。教師在進行混合式教學時,線上教學均在課外完成,學生根據自身情況自主安排課前學習時間和次數,不需要占用課堂教學時間,能提高教學效率?;旌鲜浇虒W模式將學生課前、課中、課后的語言文字學習緊密結合,能兼顧學生知識與能力的培養。在語言文字類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學習情況與特點,在平臺上建立SPOC課程。課前,教師將文學作品的寫作背景、作者簡介、古文翻譯、拓展閱讀、口語交際、寫作等基礎知識制作成微課、PPT、導學視頻、網絡鏈接,并將其上傳至學習平臺,發布學習任務。學生線上觀看微課或視頻,完成基礎知識的學習,為課堂深入學習打下基礎。課中,教師通過任務驅動、情境教學、合作演繹等教學方法組織教學,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組織學生開展討論、頭腦風暴等活動,對線上學習內容進行深化、拓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課后,學生將閱讀體會和學習心得上傳至平臺,訓練其寫作能力。在普通話、演講與口才等口語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可利用平臺提交朗讀音頻、視頻,實現教師的一對一指導,更好地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3.2借助信息技術,改革教學方式方法
在語言文字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心理特點進行教學設計,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教師合理借助信息技術創設情境,充分利用直觀生動的外部刺激,使學生全方位地接受信息。在普通話教學中,教師借助暢言普通話App幫助學生練習發音并糾正發音,借助配音秀、為你誦讀軟件,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最終達到提高學生普通話及朗誦水平的目標。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教師利用教學視頻、情景模擬、趣味軟件、電影電視配音等多種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口語交際的興趣。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創設真實的口語交際活動情境,讓學生直觀地進行體驗,幫助學生提升口語交際技能。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寫作提供豐富的寫作素材和案例,利用網絡中豐富的閱讀教學資源,幫助學生拓寬閱讀視野,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提升寫作水平。在閱讀鑒賞教學中,教師借助電視、電影片段還原小說、戲劇某些情節,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故事內容、分析人物形象、領悟作品主旨。在寫景狀物的散文、詩歌教學中,教師借助音樂烘托氣氛,借助圖片、視頻再現情境。教師通過信息技術將乏味枯燥的理論知識轉化為生動形象的故事,讓學生如臨其境,激發其學習興趣。
3.3建設在線開放課程,開發語言文字學習的第二課堂
高職院校語言文字類課程因課時問題被刪減,許多學校只開設了大學語文或應用文寫作課程,其他課程如普通話、演講與口才都沒有開設,部分學校甚至取消了所有語言文字類課程。為解決課時不足與提升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這一現實矛盾,建設語言文字在線開放課程是一個較好的選擇,讓在線開放課程成為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第二課堂。高職院校應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學生實際需求,集中優質資源和優秀教師,建設大學語文、應用文寫作、普通話、演講與口才等在線開放課程,拓展學生語言文字學習空間。學生根據需要與興趣選擇學習口語交際、應用寫作、閱讀鑒賞等基礎知識,完成知識與技能測試,查看教師布置的任務和批改的作業,和教師、同學在討論區交流學習中的心得體會,探討學習中的疑難問題。教師在討論區為學生答疑解惑,通過QQ、微信、微博、郵箱與學生交流。學生通過線上自學,完成測試、討論、寫作、口語交際等學習任務,成績合格即可獲得學分。學校通過建立語言文字在線開放課程,既能解決因課時緊張無法開課的問題,也能提升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4],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使其成為學習的主體。
3.4改革考核方式,構建綜合評價體系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指出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育評價的科學性、專業性、客觀性。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是對學生聽、說、讀、寫、思能力的綜合評價,信息技術為全面評價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提供了可能。通過MOOC平臺,教師可將過程性的線上考評貫穿整個語言文字學習過程,對學生線上微課學習、討論互動、習題測試進行考核,包括對學生學習的參與度、學習的完整性、學習的效果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核。在混合式教學活動中,教師主要采用線上加線下的評價體系。教師借助學習平臺跟蹤考核學生線上的學習任務,包括學生的學習進度,討論互動的參與度,寫作、口語等任務的完成情況。在線下的考評方面,教師可借助云課堂、雨課堂等軟件,實現對學生出勤率、課堂活躍度、課堂任務完成情況的跟蹤考核[5]。語言文字課程不僅有課堂教學,還有語言文字實踐活動。學生參加學校社團活動如征文、演講、朗誦、辯論等;在寒暑假進行社會調查,撰寫調查報告;幫助班級、系部、學校以及實習實訓單位組織策劃活動,撰寫活動策劃方案。上述語言文字實踐活動,不僅能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還能提升其綜合素質。因此考核不應局限于課堂,教師要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實現對學生成績的多元考核,構建綜合評價體系,切實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
4結束語
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是現代大學生的核心素養,是其未來個人發展的關鍵能力,是其職業能力的重要基礎。在新時期,高職院校要不斷探索信息技術與語言文字課程教學的深度融合,改革語言文字類課程教學方式與方法,改變師生教學方式、學習方式、交流方式、思維方式,有力推動語言文字類課程不斷創新,促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實現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提升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夏征農.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1903.
[2]白慧春.基于數據可視化的MOOC課程適應性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9:13-15.
[3]桂琴.基于MOOC的高職大學語文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究[J].銅陵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79-82.
[4]苗彩霞.個性化教育理念下高職慕課設計與教學研究[J].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1):44-47.
[5]庹夢婷.過程性評價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河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90-92.
作者:劉洋 單位:常德職業技術學院公共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