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10 17:12:57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1篇高校實驗技術隊伍定崗定編的邏輯,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和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實驗室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和使命。實驗室技術隊伍是高等院校實驗室建設與管理的核心要素[1],他們在儀器設備操作與日常維護、保障學校實驗教學活動順利開展、配合職能部門進行實驗室建設、確保本單位實驗室安全平穩運行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是保障學校實驗實踐教學和科學研究活動順利開展的重要力量[2]。結合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要求,我國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全面加強“新工科”建設,全力支撐服務創新驅動發展,加快新興領域工程科技人才培養[3]。在此背景下,高校進入全新的高速發展階段,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力度不斷加大,實驗室儀器設備數量飛速增長,對應的國家級、省級教學和科研平臺建設屢創新高,不同學科間的交叉融合力度不斷增強,學科的復雜性、實踐性特征越來越明顯,實踐教學的地位也越來越突出[4]。這一系列變化對實驗技術隊伍知識結構、業務能力、實踐經驗以及管理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當前,實驗技術人員的管理體制改革滯后于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實驗技術隊伍的自身發展,也影響了服務實踐教學和科學研究的能力和水平[5]。
1實驗室及實驗技術隊伍現狀分析
南京郵電大學是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和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高峰計劃A類建設高校,截至2021年底,全校實驗室用房總面積超過2萬m2,各類教學科研實驗室共374間,實驗教學中心共30個,包括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3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7個、校級實驗教學中心8個,年均承擔本科實驗課程1021萬學時。10萬元以上的教學科研設備共計1285臺件,總值7.276億元,其中,10萬元以上大型科研設施及儀器1131臺套,總值4.212億元。納入省科技資源統籌服務中心平臺,對外提供開放共享服務的50萬元及以上大型儀器設備共計154臺套,總價值約1.965億元,在學校教學、科研類資產中占比約為27%(表1)。目前,我校共有實驗技術人員122人,其中博士24人,占19.67%;碩士73人,占59.84%;大學本科23人,占18.85%;???人,占1.64%。實驗技術隊伍學歷總體能夠滿足高校教育要求。我校實驗技術人員按年齡劃分,90后10人、80后56人、70后43人、60后13人。年齡結構總體上較為合理,70后和80后是實驗技術隊伍的主力軍,占總人數的80%以上,但青年教師相對缺乏,后備力量不足,亟須補充新鮮血液。我校實驗技術人員擁有副高級以上職稱的有33人,占28.2%;擁有中級職稱的共計63人,占53.8%,中級及以下占比相對偏高(圖1),這也從另一個層面說明學校高水平的實驗技術人員并不充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校實驗室整體建設和管理水平。
當前,隨著定崗定編制度在各高校的實施,實驗技術隊伍的建設和發展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但由于長期以來積累問題較多,定崗定編制度難以完全落地實施[6]。一方面,定崗定編涉及多個職能部門,該制度的完善與實施受政策影響較大,特別是國家層面有關人力資源制度改革的配套政策和相應實施機制,要真正實現實驗技術隊伍的建設目標仍面臨不少的現實困境[7];另一方面,實驗室的工作紛繁蕪雜,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同學科實驗室的工作性質、工作標準、工作要求和對應的工作內容具有很大的差異性,很難用固定的量化指標來核定相應的工作量[8],實驗技術人員崗位設置和編制核定也缺乏有效依據,因此難以精準確定實驗技術隊伍的人員數量。
2.1崗位職責不明晰
根據學校人事編制設置,實驗技術崗位由實驗教師崗、儀器設備管理崗、實驗室建設崗和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管理崗構成。根據《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關于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全面提升創新能力的意見》等文件要求,大型科學儀器設備要向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社會研發組織等社會用戶開放,實現資源共享[9]。2021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開展加強高校實驗室安全專項行動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全面落實實驗室安全責任體系建設,保障校園安全穩定和師生生命安全[10]。為貫徹落實各上級部門相關工作要求,各學院設置了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管理員和實驗室安全管理員,實驗技術人員的工作任務和強度不斷加大,身兼數職的現象屢見不鮮。
2.2考核評價難定量
由于長時間忽視實驗技術隊伍建設,各個高校沒有建立起設崗、聘用、考核、激勵與退出機制等一套科學合理的實驗技術隊伍考核評價體系[11]。例如我校實驗技術隊伍績效考評包括部門領導和職能部門測評、學生測評(不少于30人)、部門教職工測評(不少于15人)3部分,按照部門領導和職能部門測評權重40%、學生評測權重30%、部門教職工測評權重30%進行分值統計。該考評辦法存在著諸多問題:考核測評權重不夠靈活,如沒有開展實驗教學課程或沒有科研項目的實驗技術人員、從事校影視技術服務的實驗技術人員等無法進行學生測評;考核指標“履職情況”中量化要求較少,個人述職內容未能體現實際履職情況;實驗技術人員考核測評采用線下述職、集中打分、人工統計的方式進行,工作效率較低。
2.3職業發展受約束
由于學校對實驗隊伍建設的重視程度不夠,實驗技術人員的總體待遇偏低,職務職級晉升標準不明確[12]。另外管理和考核脫節,導致現有實驗隊伍培養、提高、考核、獎懲措施落實不到位,實驗技術隊伍人數定崗定編缺乏科學依據,隊伍可持續發展受到了限制[13]。
3實驗技術隊伍崗位設置及定崗定編
結合學校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制定編制核算辦法,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人員崗位的設置是高校實驗技術隊伍建設面臨的首要問題,也是高校實驗技術隊伍建設中非常重要的基礎性工作。
3.1實驗技術隊伍崗位設置及定崗定編的原則
實驗技術隊伍定崗定編要根據學?!笆奈濉苯ㄔO發展規劃需要,結合學校實驗室建設與管理實際情況和實驗技術隊伍現狀,以及學校高質量發展對實驗技術隊伍的要求,針對實驗技術隊伍群體來制定,編制測算的精確方法和崗位設置的精細化方案,探索實驗技術隊伍定崗定編的邏輯與路徑,系統推進實驗技術隊伍建設,充分發揮實驗技術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從而進一步提升學校實驗室管理能力和建設水平。一方面,實驗技術隊伍崗位與編制的設置要圍繞激發實驗技術人員的工作熱情,強化他們在實驗教學、科研以及人才培養中的地位和作用,進而使實驗室的管理更加規范化、系統化、科學化[14]。另一方面,實驗技術隊伍崗位與編制的設置要圍繞保障實驗室建設與管理機制得以長效化運轉來開展,要對實驗技術隊伍的合理訴求充分了解、切實尊重,在此基礎上,加強頂層設計,統籌推進實驗室管理架構的革新與優化[15],合理配置實驗技術崗位,保證崗位設置和編制核定的科學化、精細化,使隊伍更加合理化,更加規范化。
3.2實驗技術隊伍崗位設置及定崗定編的路徑
學校實驗室建設與管理處主要負責全校教學、實驗平臺的建設管理,統籌推進學校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實驗室安全管理等工作。作為全校實驗室建設與管理的職能部門,實驗室建設與管理處與人事處協調聯動,圍繞編制核算、職稱評定、職務晉升、業務培訓、績效獎勵等方面加強實驗技術隊伍的建設與管理。在全面梳理現有實驗技術隊伍的現狀的基礎上重新核定了實驗技術人員崗位編制數量,按照“控制總量、分類設崗、動態管理、編制與崗位相結合”的原則,充分考慮實際,設置實驗技術隊伍崗位[16]。
3.2.1崗位設置范圍
實驗技術崗位是指在實驗教學中心(室)承擔實驗教學及輔助工作的崗位、在科研實驗室從事科研輔助工作的崗位以及在各類實驗教學中心(室)從事設備管理維護工作的崗位。
3.2.2崗位設置計算辦法
實驗技術崗位總數(S)包括實驗教學輔助崗位編制數量(A)、一般儀器設備管理和維護崗位編制數量(B)、大型儀器設備和科研設施管理和維護崗位編制數量(C)、實驗室建設和開放管理崗位編制數量(D)、調節性崗位編制數量(E)。1)實驗教學輔助崗位數量(A)計算。此崗位的工作具體包括學生實驗實習的準備和指導、實驗實習的安排和管理、開發和更新實驗實習項目,以及協助指導本科生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等,崗位數量計算如下:1式中,W為學院所承擔的實驗總工作量,即學院每學年按培養計劃完成的實驗及畢業設計(按計劃學時的一半計)、電裝實習、程序設計、課程設計、大型作業、校內實習、軟件設計等實踐教學工作的總人時數;Z為工作量定額,按每學年36周,每周5個工作日,日均8小時在班在崗,每人負責輔助指導30名學生計算,即36?5?8?30?43200人時;1K為實驗教學中心(室)類型系數,取值范圍為0.5~3.0;2K為實驗教學輔助人員比例系數,根據其所負責的實驗教學課程的準備時間并考量相應的難易程度,2K取值范圍為0.3~0.5(表2)。2)一般儀器設備維護和管理崗位數量(B)計算。此崗位工作為1500元(含)以上,50萬元以下一般儀器設備的日常管理、維修和運行保養,所需崗位數按實驗室正常使用儀器設備的總值(萬元)和儀器設備臺件數計算。式中,J為一般儀器設備總值;T為一般儀器設備臺件數;3K為一般儀器設備年有效使用調整系數,根據儀器設備的年有效使用率確定,取值如表3;儀器設備的年時數定額按每學年32周,每周4.5個工作日,日均工作8h計算,為1152h。3)大型精密貴重儀器設備維護和管理崗位數量(C)計算。此崗位工作是單臺50萬元以上(含50萬元)大型精密貴重儀器設備的日常管理、維護保養以及安全管理等,所需崗位數計算如下:式中,iC為第i類貴重儀器設備維護和管理崗位數,取值為0.05(同類儀器臺數<5)或0.1(同類儀器臺數≥5);4K為使用方向類型系數,取值為1(使用方向為“教學”)或0.8(使用方向為“科研”)。大型精密貴重儀器設備要求做到賬、卡、物相符率、儀器設備完好率為100%,年使用有效時數須達到500h以上,達不到要求,崗位數酌減。4)實驗室建設和開放管理崗位數量(D)計算。此崗位工作是上述三項任務之外的實驗室開放、日常事務管理,以及學校及主管部門下達的計劃外項目性工作,如:編制實驗室建設計劃或規劃,制定及組織論證教學儀器設備的購置計劃,自制教學實驗儀器設備,歸納整理相關實驗室檔案資料,維護與建設實驗室環境條件,收集處置實驗室廢液廢渣廢氣、保持實驗室環境衛生清潔干凈,配合實驗室評估以及上級布置的評比檢查等。所需崗位數計算如下:式中,5K為安全管理類型系數,取值見表4。5)調節性崗位數量(E)計算。此崗位是基于學科發展需要,設置一定的調節性崗位,占崗位總數的5%。
3.3實驗技術崗位設置的思考
(1)各單位實驗技術崗位的設置、編制的核定要匹配學校管理體制改革的要求,要結合本崗位承擔的實驗教學輔助工作量、所管理儀器設備的臺件套數和對應的總價值,以及實驗室建設和管理工作等要素統籌考慮。(2)實驗技術人員崗位設置應采取動態管理,每年根據各實驗中心(室)教學工作量和新增重點實驗數量的變化進行增減調整,落實實驗技術人員能進能出的動態管理目標,在此基礎上提升隊伍的管理水平,職務上要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對應薪資待遇要實行動態化績效管理,避免平均主義,打造有獎有罰有梯度的崗位管理模式。(3)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配備0.2個專職實驗技術崗位;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配備0.5個專職實驗技術崗位;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配備1個專職實驗技術崗位,專門從事本部門實驗室建設和管理相關工作。
4結語
實驗技術隊伍是高校實驗室建設與管理的重要力量,是高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和推動科研水平提升的重要支撐。定崗定編是高校實驗技術隊伍建設的基礎,是提升實驗技術隊伍管理水平的關鍵環節,對提升高校實驗室建設與管理水平至關重要。我校實驗技術人員定崗定編辦法是在多次調研和結合學校發展的基礎上制定的,有利于解決現階段實驗技術隊伍崗位設置不合理、職責不清等問題,但仍是一個階段性的定崗定編方案。學校人事制度改革是動態的,是與大環境下人力資源管理機制緊密相關的,隨著國家人事管理機制的變革,高校實驗室隊伍建設需要探索更科學、合理,更有利于教育發展的先進的管理辦法,進一步加強實驗技術隊伍建設,更有效地發揮他們在實驗室建設和管理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助力高校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春艷,任佳,梁勇,等.高校實驗技術隊伍編制分析與探討[J].實驗技術與管理,2022,39(1):228–231.
[2]陳浪城,邱偉青,于敏,等.高校實驗技術隊伍定編定崗方法與優化[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9,38(6):239–242.
[3]李克強.堅決破除制約科研人員創新活力的不合理束縛[EB/OL].(2018-12-08)[2019-10-07].
[4]賈功利,孫歡,侯其考,等.規范高校實驗技術人員崗位設置和編制核算辦法的探討[J].實驗室科學,2009,12(2):174–176.
[5]劉小花.高校實驗室儀器設備管理方法探索[J].科技世界,2014,35(8):15–21.
[6]楊珩.高校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建設研究[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8(8):142–144.
[7]楊選瑾,熊宏齊.研究型大學實驗教學信息化實證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18(3):75–78.
[8]嚴金鳳,居里鍇,徐建成,等.“新工科”背景下“機械安全標準實驗”課程教學實踐與探索[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18(11):78–82.
[9]張海峰,鄭旭.“雙一流”背景下高校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新舉措[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9,36(6):8–11.
[10]陳亮,戴靈豪,關旸,等.高校實驗室安全教育體系構建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22,41(2),286–290.
[11]教育部.關于開展國家虛擬仿真實驗項目建設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8〕5號)[Z].2018.
[12]屈振輝.我國高校創新創業學院的功能與結構論析[J].繼續教育研究,2018(6):34–38.
[13]白雪梅,鄭紅.新信息技術環境下高校信息教學模式研究[J].情報科學,2020,38(8):74–78.
[14]張達,張博旺.淺談高校化學實驗室應急噴淋和洗眼設備的使用與維護[J].中國個體防護裝備,2021(6):38–42.
[15]杜曉超,袁顯寶,張彬航,等.能源動力類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J].高教學刊,2021,7(15):117–120.
[16]梁悅.河南師范大學內涵發展系列(三):讓“學在師大”成為最亮的名片[J].河南教育(高教),2014(7):36–37.
作者:崔國印 劉芫健 鄒夢玲 單位:南京郵電大學實驗室建設與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