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7 15:33:15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1篇地鐵車站施工中明挖法的思政元素,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0引言
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教高〔2020〕3號)指出:“工學類專業課程,要注重強化學生工程倫理教育,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1-3]。“課程思政”建設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提出的一項系統性工程,而針對各知識點的課程思政案例是為了在技能教學中更好更直接地融入思政元素。在地鐵車站施工時,常見的施工方法主要有明挖法、蓋挖法、淺埋暗挖法和爆破法[4],其中明挖法是最常見的地鐵車站施工方法。基于此,文章以“地鐵車站施工”課程中的明挖法施工為例,通過將愛國主義教育、工匠精神和勞模精神等融入課程教學,讓學生在學校中慢慢養成愛崗敬業、艱苦奮斗、精益求精和勇于創新的工作作風,使他們具有淡泊名利和甘于奉獻的職業操守[5-6]。
1課程介紹
我國城市軌道交通事業處于蓬勃發展時期,地下隧道與工程技術專業人才需求缺口巨大,相關院校面臨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大量的地下隧道與工程技術專業技術人員。“地鐵車站施工”是地下隧道與工程技術專業的一門專業課程,它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課程,也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具有知識性、技能性和應用性相結合的特點。本課程主要介紹了地鐵車站明挖法施工技術、蓋挖法施工工藝、淺埋暗挖法施工工藝和爆破法施工工藝的特點、施工技術要點和各種方法的適用范圍。旨在培養理論與實踐并重、技術與人文融通、知行合一的新時代高水平優秀技能型人才;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塑造學生成長為具有時代擔當的技術性人才[7];培養學生具備運用施工規范、施工圖、施工手冊等資料進行常規地鐵車站施工的能力;培養學生具備將來從事地下工程施工(施工員)、監理(監理員)、檢測(試驗檢測員)及工程管理(建造師、預算員、造價工程師)等崗位工作的知識和技能。
2案例引入
以南京地鐵建設和成就作為課程研究案例,南京地鐵線路以主城為基礎,呈現跨長江向周邊延伸并沿都市圈和長三角輻射的特點。2005年,隨著南京地鐵1號線的建成通車,南京也成為全國第六個開通地鐵的城市。近年來,南京地鐵的快速發展,整體推動了南京從“秦淮河時代”跨進了“長江時代”,服務都市圈發展與建設,形成“九射、一聯”的市域線網格局,截至2020年底已建成地鐵線路超370公里(如表1所示),現有總規模(含在建)約630公里。
2.1工程概況
本案例以南京地鐵1號線和4號線鼓樓地鐵站施工為教學背景,對地鐵車站明挖法施工進行詳細講解。南京地鐵1號線是整個南京市最早的一條線路,貫穿整個南京市,從最北邁皋橋站到最南中國藥科大學站。延伸至八卦洲大橋南站的北延工程已于2017年5月正式開工,預計2023年建成通車。地鐵1號線全長38.9千米,共設置27座車站,其中地下站16座、高架站11座。地鐵4號線一期工程途經鼓樓區、玄武區、棲霞區和江寧區,線路西起龍江站,由南京主城一路向東,北繞紫金山,進入紫東地區,東至仙林湖站。延伸至珍珠泉站的二期工程已于2021年2月正式開工,預計2025年建成通車。鼓樓站位于江蘇省南京市中央路與北京東路、中山路、北京西路、中山北路交叉環島路口西側,是南京地鐵1號線與南京地鐵4號線的換乘車站。1號線和4號線車站均為地下三層島式車站。南京地鐵1號線鼓樓站的文化特色在于設置了“六朝古都”的藝術墻,其中蘊含的文化元素主要凝練了南京“六朝古都”的歷史文化,藝術墻上鑲嵌著六枚銅鑄朱紅金印,金印上分別采用甲骨文、篆體等多種字體書寫了南京作為古都的朝代名稱,這些朝代在歷史上都曾定都在南京。鼓樓站4號線車站文化藝術墻的主題為“竹林七賢”,他們的作品基本上繼承了建安文學的精神。在授課時結合鼓樓地鐵站文化氛圍,展示出地鐵車站建設、設計和運營時所塑造的南京城市文化根基,勾勒出古都南京和現在大都市南京的文化氛圍和文化內涵。由此激發學生思考,當穿梭于南京各地鐵車站時,各種文化符號展現在眼前,通過對文化的理解,也能激發學生個人情感與城市情感的共鳴,強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領悟[8]。
2.2結構尺寸
既有1號線鼓樓站三層三跨結構形式,如圖1所示。主體梁、板、內襯墻混凝土結構:C30鋼筋混凝土,站臺墻C20素混凝土;鋼管柱:C40混凝土,Ф700鋼管,t=16mm,A3鋼。新建4號線鼓樓站又繼續擴展了三層三跨,如圖2所示。圍護結構:C25鋼筋混凝土樁;主體結構梁、板、墻(C35、P10防水鋼筋混凝土);主體結構立柱:C40鋼筋混凝土。
3案例解析
3.1整體設計
以實際工程南京地鐵1號線和4號線的鼓樓站施工的實際工程為背景引入若干地鐵車站實際的工程施工案例,結合現場實際和城市立體交通整體建設。首先,突出介紹地鐵作為交通工具的優越性和地鐵車站作為各地鐵線路節點的重要性。其次,根據工程所處的條件(地理、環境和水文)的復雜性、施工條件及技術條件的限制等方面揭示工程建設的復雜性,并引入課程思政元素,介紹我國工程建設者的“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以此激發學生對專業的熱情,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最后,詳細介紹地鐵車站施工中的明挖法施工的工序、技術要點和注意事項等,對明挖法施工的全過程進行詳細分析。
3.2育人設計
學習地鐵車站施工技術,在學生理解和掌握地鐵車站明挖法基本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還要培養學生對職業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全方位貫徹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結合學生對地鐵工程的認知,借助經典工程案例和地鐵建設者為城市軌道交通的辛勤奉獻,引入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和交通強國戰略相關介紹,使學生逐漸認識地鐵車站工程,了解地鐵車站工程建設的價值和意義,樹立行業認同感。課堂教學過程中,結合工程實例講解地鐵車站施工的明挖法施工相關內容,引入地鐵工程建設者和勞模的職業故事,使學生了解行業工程師應有的工作態度。以此激勵學生勤奮踏實地學習,培養愛崗敬業的精神;培養團隊協作精神、敢于擔當和勇于創新的精神;提升學生從事地鐵行業的自豪感,堅定學生對專業的認同感,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投身國家建設的使命感。
3.3課程導入
結合地鐵工程項目的建設,特別是一些突發的安全責任事故開展課程導入。工程事故的產生不僅僅是技術方面的不足,還有可能是施工人員思想上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和行為上的麻痹大意所導致的,結合相關文獻研究統計了2003—2019年地鐵施工時發生坍塌的事故(見表2)[9]。從表1中可以看出,在2008—2010年連續三年是事故的高發期。這些事故警示建筑行業從業者要時刻牢固樹立高度的責任感,牢牢把握“安全第一”的安全生產理念,將個人成長與工程建設、行業發展和國家建設相結合,以身作則、換位思考、不斷成長為服務社會主義建設的高水平新型技能人才。授課時,觀看2021年12月30日《新聞聯播》中青島地鐵1號線南段開通的系列報道,結合南京地鐵1號線和4號線鼓樓地鐵站施工中的明挖法施工以及目前我國地鐵軌道交通取得的新進展和新突破,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敬業奉獻的職業精神。
3.4明挖法
明挖法施工一般分為無支護放坡開挖和基坑支護開挖兩類[10-11]。無支護放坡開挖需要施工場地較大,開挖土方工程量較大,不適用于城市密集地區施工。對于城市建設施工一般采用有基坑支護的開挖方法,在施工過程中為了保證基坑坑壁的安全性和臨近建筑物的安全,需要設置支撐和支護結構,常見的支護結構主要有支護樁(鋼板樁和鋼管樁等)、支護墻(地下連續墻和混凝土樁墻等)、支撐系統(橫撐和斜撐等)、圍檁(鋼梁、壓頂梁和支撐梁等)、防滲帷幕(混凝土防滲墻、水泥土截水墻和板樁等)、土釘(鉆孔型、打入型和射入型)及錨桿(管縫式、自旋式和自攻旋進式)等。在明挖基坑施工過程中,支護結構非常關鍵,對于基坑開挖的安全性起到重要保障,同時也保障了臨近建筑物的安全。明挖法施工的施工工藝主要包括:開挖范圍圍護結構施工、基坑降水與排水施工、土方開挖、支護結構施工、基底處理、主體結構物施工、分層回填。明挖法施工中常見的支護形式如圖3所示。明挖基坑開挖時,根據工程所處區域的地質情況,可以采取縱向分段、豎向分層和橫向分塊的方式進行系統開挖。在開挖過程中,坑壁的穩定性是由支撐和支護體系決定的,通常地鐵車站的第一道支撐會選用鋼筋混凝土,而后采用型鋼或者鋼管樁支撐,隨著開挖深度的增加,支撐體系也不斷加強。有支護的明挖施工也是地鐵車站施工中常采用的開挖形式,相對于無支護的明挖法具有節省施工空間、開挖土方量少和能夠充分保證臨近建筑物的安全等優點。
3.5突破重點
本節主要是以明挖法施工為例進行系統講解,主要對其詳細的施工工藝進行介紹,在講解明挖法施工的各工序土方開挖、基坑降水與排水、支護體系、主體結構施工和回填等專業知識要點的同時積極引入思政元素,在講解專業知識的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水平。
3.5.1主要介紹開挖的工藝流程和施工技術
要點(1)土方開挖程序放樣測設、設計開挖方式(分層、分段和分塊)、降水和排水、支護體系和圍檁等施工。(2)土方開挖施工技術要點土方開挖需要分層、分段和分塊相結合的方式。首先由施工技術文件確定分層開挖的高度,開挖高度每層控制在支撐面標高以下0.5m;其次,分層開挖完成后,在基坑縱向方向進行分段,分段的依據由支撐范圍確定,確定后按照施工段進行逐段施工。最后,分塊分區域進行有序開挖。開挖時要注意嚴格遵循“先撐后挖和限時支撐”的原則,臨近標高地面的時候,注意“嚴禁超挖”,預留20cm厚的未開挖土層由人工開挖,這樣便于控制開挖標高,防止出現超挖的情況。
3.5.2基坑降水與排水
基坑的降水與排水可以有效預防基坑塌方、保持基坑基底干燥、避免積水、改善施工條件和維持坑壁的穩定,目的也是為了避免管涌和流砂的產生,從而保證施工的安全性與可靠性。常見的降水方法有井點降水(輕型井點、噴射井點、電滲井點、管井井點和深井井點等)和帷幕排水(高壓噴射注漿、地下連續墻和深層水泥土攪拌樁等)。
3.5.3支撐設置的工藝流程
3.6知識應用和總結
布置課后作業,觀看2019年9月12日《焦點訪談》節目中有關廈門地鐵2號線的報道,和2021年12月30日《新聞聯播》節目中,青島地鐵1號線南段開通的系列報道,關注我國最深跨海地鐵建設成就并展開小組討論。
4實效與經驗
通過課后調研、抽樣詢問和座談會等方式對引入思政元素的專業知識的課堂效果進行統計,發現大部分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和理解能力大幅度提升,對教學方法非常認同,特別是在講述案例分析時引入的思政元素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工程建設者的奉獻精神和交通強國的時代精神等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產生了積極的正向影響。在明確了“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之間的協同育人關系后,教師通過課程思政的引入,幫助學生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提升了學生的職業道德水平,進一步增強了學生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實現了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使學生牢固樹立起愛崗敬業、敢于擔當、崇尚科學、勇于創新、積極向上、愛國奉獻的價值觀。
5結語
5.1專業知識講授中融入思政元素
結合知識點梳理課程思政內容,導入課程思政所用案例,比如本節地鐵車站施工的明挖法施工,從工程實施的技術背景出發,引入軌道交通發展對社會的及交通強國戰略的貢獻,并以此為例使學生加深對專業知識的認識,并引出工程背景的關鍵核心技術,使案例與講授內容渾然一體,不露痕跡地將學生帶入課程思政的案例中,為后續課程內容中課程思政的開展做好準備,形成相互連貫的整體。專業技術知識和社會價值分析同步同向同過程完成,最后進行的總結和升華,也同時提升了本課程專業知識的站位和理論層次。二者在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上彼此契合,共同促進,同時列舉行業代表人物事跡,更能使學生牢固樹立起愛崗敬業、敢于擔當、崇尚科學、勇于創新、積極向上、愛國奉獻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5.2工程項目展示
向學生展示實際的工程項目,使他們具有最直觀的感知,包括具有震撼力的照片、建設規劃、建設中使用的大型構件、建成后的輝煌場景,并進行簡單介紹,逐漸將學生帶入到對職業的憧憬之中,使學生由衷對中國工程建設者產生崇敬之情,并為國家的科學技術快速發展而深感自豪。
5.3多措并舉,模范引領
針對專業課程的特點和授課學生的范圍,構建專業課課程思政平臺,共同研討交流專業課程中蘊含的豐富的思政元素,把思政元素合理融入各知識點,形成豐富的教學資源。同時,努力提升專業課教師的課程思政融入水平,打造年齡結構、學歷層次合理的課程教學團隊,并發揚黨員教師的先鋒模范作用。5.4體系構建,協同育人在豐富課程資源的同時,對于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構建教師育人職責考評體系。注重錘煉教學團隊專業知識和思政知識有機融合,促進高校育人功能的良性循環發展,深入貫徹立德樹人教育理念。
參考文獻
[1]謝國民,張勇志.工科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路徑探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01):72-74.
[2]劉國龍,孫上敬.“新工科”課程思政的育人意蘊與教學實踐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7):46-49.
[3]劉建軍.課程思政:內涵、特點與路徑[J].教育研究,2020,41(09):28-33.
[4]昝文博,黎豪,王蕾.《地鐵車站施工》課程思政創新探索與實踐[J].磚瓦,2021(09):209-210.
[5]王賽嬌.新工科愿景下高校課程思政協同改革探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2,38(04):34-37.
[6]張秋山,王耕.新工科背景下“滴灌”式課程思政研究[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7(2):85-92.
[7]徐麗娜,牛雷.土木工程專業課程思政現狀及實效性提升路徑探討———以《地下工程災害與防護》為例[J].水利與建筑工程學報,2021,19(04):205-209.
[8]趙曉培.城市文化的建構與想象:南京地鐵車站空間文化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9.
[9]彭玉林.基于FLAC3D的城市地鐵深基坑支護風險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21.
[10]聶婧.地鐵站基坑工程中的明挖法施工技術[J].工程機械與維修,2021(03):230-232.
[11]夏丹丹.明挖法地鐵車站施工安全風險管理研究[D].徐州:中國礦業大學,2016.
作者:孫亭亭 楊衛紅 荊志良 洪英 單位: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中建八局第三建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