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6 16:50:03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1篇互聯網的新工科教學實踐案例分析,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0引言
運用“互聯網+”技術能夠搭建全新的教學模式,形成智慧校園。在案例課程的教學中,運用互聯網技術,通過網絡教學手段,能夠有效彌補傳統教學形式中的不足。依托于互聯網技術,教師能夠獲取到大量的教學資源,豐富課堂的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1互聯網教學的模式特點
轉變課堂教學的方式。在傳統的俄語課堂教學中,教師作為教學中心,主導著整個教學的過程。通過教師的講解、板書,把知識傳遞給學生。教學中,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學生的創新能力發展,以及對知識的探索欲望。對此,時常會有教師提出在課堂教學上,學生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教師在教學的手段上得到了有效改變。通過運用多媒體技術,教師能夠通過視頻、圖片等多種教學資源,豐富課堂的教學。且在教學的形式上不受時空的約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隨時隨地展開教學。在網絡平臺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更為充分,能有效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豐富的教學資源。“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校依托于互聯網技術能夠搭建起一個進行知識信息學習與交流的平臺。教師能夠隨時根據俄語教學中遇到的相關問題,如俄語音像材料不足等,通過互聯網平臺搜集到音像資料。依托于互聯網平臺,高校能夠搭建集微課、視頻材料、音頻材料等于一體的學習資源庫。并且,隨著依托于互聯網平臺的微課、慕課、公開課等資源的逐步完善,能夠更好地輔助教師進行俄語的教學。
2案例課程教學中的問題
教學方式單一。學生本身基礎較為薄弱,對俄語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難。教師未能根據學生的學情,制定出詳細的教學方案,教學的靈活性較差。由于大多教師在授課時多以理論知識教學為主,如俄語語法、俄語閱讀教學等偏理論的教學,缺少了實踐教學的結合。導致了許多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對俄語的學習失去一定的興趣,缺乏積極性。而且教師只注重理論方面的教學,缺少了實踐教學的結合,課堂的教學氛圍沉悶。師資力量不足。當前俄語學習的人數在不斷增加,但專業的俄語教師數量卻未能及時填補上,出現了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尤其缺乏高學歷、高學術的俄語教師,難以保證學生高質量的俄語學習。教材內容滯后,課程設置比例失調。大多學校在俄語教材的選用上沒有做到與時俱進,及時對教材進行更新,仍采用傳統的俄語專業教材。這些傳統的俄語專業教材的內容存在一定的滯后性,課程的內容難度較大,涉及較多的詞匯量,學生的學習難度較高。教材中一些內容和現在的社會發展聯系不大,與學生實際生活存在一定的脫節情況,學生難以較好地結合所處的生活深入理解教材中的內容。加之一些公共課程的內容,存在著課時多、科目雜的問題,學生無法及時更上教師的教學步伐。
3案例課程教學的應對措施
因材施教,激活學習主動性。積跬步以至千里、匯滴水以成江河。學習俄語在一開始自然會存在較大的難度,但隨著一點點的學習,逐漸便能掌握好俄語的精髓,獲得質的飛躍。為了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渡過難關,突破自己。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教師需要投入更多的心思,加強對學困生的輔導與關懷,給予他們更多的耐心。對于基礎良好的學生,教師要做到“不設限”,允許學生不斷向前發展,給予學生更為廣闊的學習空間與機會。具體而言,對于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而言,可以設置相對簡單的內容,如介紹俄羅斯城市、俄羅斯歷史等;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在教學中可以滲透一些俄國社會文化、俄羅斯工程技術基礎詞匯、俄羅斯工程技術知識等內容。運用分層教學過程中,結合多媒體技術,教師可以通過線上的形式搜集相關的教學素材,如俄羅斯城市的相關視頻輔以教學。并且,在新工科理念下,俄語教學中要求學生對俄語語言、歷史、地理等多個方面的內容都有所掌握,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故高校可以引導教師組建成專門的小組,共同參與到網絡素材的搜集工作中,搭建專門的素材庫。圍繞新工科理念要求,全面搜集大量的素材,確保課堂教學中能夠讓學生獲得更為全面的發展。而且校內的俄語教師還可以共享素材庫,節省一定的備課時間。通過互聯網技術優化課前預習。傳統的課前預習中,俄語教師大多都是口頭布置預習作業給學生,對于學生的完成情況,預習過程中是否有遇到相關問題等,教師往往無法很好地進行把控。在運用了互聯網技術以后,教師可以通過線上教學平臺,把課前預習的教學任務通過平臺分發給學生。學生通過手機、平板等終端設備,能夠隨時隨地了解到本次的課前預習任務。其次,教師還可以同步一些學習資料給學生,輔助學生的課前預習開展。學生在完成課前預習時,如果遇到了一些不會解答的問題時,學生還可以通過線上平臺與教師進行溝通,及時解決遇到的問題。在到了課中學習的過程中,由于學生已經完成了課前的預習,到了課堂教學時能較好地跟上教師的教學節奏,提高俄語課堂教學的效率。通過互聯網技術加強課中溝通與交流。結合互聯網技術,在課中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線上學習平臺的打卡功能,所有上課的學生通過打卡功能完成簽到。教師不需要再一一念學生的名字,檢查哪些學生缺課,節省課堂教學的時間。到了課中教學時,運用線上教學平臺,教師可以隨時就教學的內容布置隨堂測試,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在線上教學平臺中,學生可以隨時通過彈幕功能發出自己的疑問,教師在看到問題后可以利用即將下課的時間,與學生之間進行交流,答疑解惑。最后,基于新工科背景下,要求俄語的教學要更加側重學生的復合能力的培養,需要學生具備較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對此,教師可以結合線上教學平臺,播放相關的視頻資源或圖片,搭建教學情境。基于該教學情境中,讓學生用俄語展開交流,豐富課堂教學的氛圍,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注重課后的考核評價制度優化。在互聯網背景下,課后的考核形式不再局限于線下,依托于線上教學平臺,教師能夠全面對學生的學習展開考核。如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線上平臺發布問題后,可以及時記錄下同學們回答的情況,納入日常的考核中。在課后,教師可以布置相關的練習題,讓學生在規定時間里完成練習題。對于考核的內容,要顯現全面性。除了提到的課中提問、課后練習以外,教師還可以通對學生的上課積極度、到勤率等進行過程性考核,以及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的考核。新工科理念中,重視實踐能力強、具有一定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培養。因此,在考核中還需要結合相關的實踐考核內容。最終,所有的考核內容都匯集在線上的教學平臺中,呈現出每一位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
4結語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促使著各行各業的變革發展。高校在結合了互聯網技術后,依托線上教學平臺,打造更為豐富、全面、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基于新工科理念下,課前,俄語教師就可以圍繞要教學的內容,布置教學任務,通過線上平臺分發給學生。學生圍繞教學任務進行預習,確保課中教學的高效進行;課中,教學平臺可以代替教師對學生進行考勤,教師能在教學平臺上隨時發布教學問題,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課后,通過教學平臺,對學生展開全面考核,更加準確了解到每位學生的學情,做到因材施教。
參考文獻
[1]孫志明.以“互聯網+”思維促進教育教學的變革與創新[J].北京教育(高教),2016(Z1):12-13.
[2]袁惜語.基于互聯網的多元化教學實踐分析[J].集成電路應用,2021,38(08):78-79.
[3]張子玉.新工科背景下信息化教學模式的應用現狀及問題研究[D].北京:北京郵電大學,2021.
作者:靳知 單位:沈陽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