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4 14:57:40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1篇新農村文化建設中農民主體建設研究,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1農民主體性概述
主體性指的是人類活動中主客體互相作用的歷史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人的主動性,也可以說是社會歷史主體在歷史創造中表現出來的自主性。人類主體性地位的確定,以及人類主體意識的覺醒,本質就是人類現代化進程中的一部分,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人逐漸獲得主體性地位,而在現代化進程當中,也是以改造自然達到控制自然的目的,所以,在現代化條件中,主體性是人具有的一種特征,也是人類不斷奮進的一種推動力量[1]。在農村文化建設中,農民的主體性指的是參與其中的主動性、自主性,農民作為農村的居住者、生活者,他們深知要建設怎樣的農村文化來促進農村發展,他們不僅是農村文化發展的主體,也應該是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體。農村文化作為農民生產、生活的整體反映,若缺少農民參與,也不能形成農村文化。在農村文化建設中,文化載體包括農村建筑、民俗等,而農民作為農村文化的構成者,也應主動創造條件。總而言之,農民作為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體力量,應積極主動參與文化建設、共享成果。
2農村文化建設中農民主體性建設存在的問題
2.1農民缺乏主體意識
農村文化建設中農民主體意識的缺失,導致農民主體建設存在阻礙。農民群體想要成為主體,就需要具有主體意識,但由于農民群體受到封建思想的影響,再加上農民群體普遍存在文化程度較低的情況,導致其自身主體意識缺失。在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農民思想文化素養有待提升,并且在各種社會思潮道德沖擊下,導致其功利主義傾向較為嚴重,甚至存在低俗文化,如攀比、浪費、賭博等,嚴重影響農民群體身心健康。總而言之,農民的主體意識稍微欠缺,主要是受到落后文化發展的影響,而目前的農村文化建設質量無法為農民所用,在農村文化建設中,農民沒有體現出較強的主體性,甚至部分農村正在被不良文化侵蝕,農民自主性比較弱,以至于在農村文化發展中承擔服從、執行的決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文化主體性。
2.2農民主體性力量薄弱
農村文化建設需要農民的參與,但是,農民主體在農村文化建設中表現出的力量較為薄弱。一方面,大多數農民,尤其是農村勞動力,為了增收常年外出打工。在城鄉二元分化越發嚴重的情況下,城市各方面資源比較完善,而農村則相對匱乏,大多數農民子女畢業后選擇在城市扎根,導致農村空心化問題越來越嚴重,大多數農村僅剩下一些老弱群體,很難延續農村文化。農村文化建設離不開廣大農民群眾的參與,一旦離開農民群體,則會全部由政府主導,導致農村文化失去根源、活力,很難長時間持續。另一方面,農民群體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的參與,表現出農民文化人才匱乏的情況,無法有效發揮民間文化傳承人、民間手工藝者的作用。在過去的農村文化藝術傳承中,大多以師徒口口相傳的方式進行,傳播范圍較小,限制了農村文化工作人數,并且呈現出地域性特點。我國一直致力于文化遺產保護,但由于部分農村文化的發展存在地域性特點,市場不大,甚至面臨生存問題,也很難吸引年輕群體學習,并且一部分文化手藝人在文化活動上表現出一定的獨立性,在農村文化建設中參與性較低。
2.3農村文化活動單一化
農民群體的文化活動內容不夠豐富,缺乏創新性,且公共文化資源匱乏,一些優秀的民俗文化逐漸消失在廣大群眾面前,不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以甘肅地區為例,基層常設文化活動不多,且鄉鎮大都沒有設立圖書館,即使設立,規模也不大,藏書有限,也沒有應用自動化技術,導致農民看書難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無法提升其整體文化素養。農民群眾的文化活動比較單一,通常以傳統活動為主,如鼓樂隊、社火等,參與群體大多是老年群體、婦女、學生等,文化活動形式、內容缺乏創新,文化資源嚴重匱乏。此外,對于特色文化沒有進行過充分挖掘,無法及時將當地文化資源優勢轉為文化項目以及文化產業優勢。
3新時代農村文化建設中農民主體性建設策略
3.1培養農民主人翁意識
新時代,農民作為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體,應注重提升農民的主體性,以更好地促進農村文化建設,推動為鄉村振興。只有讓農民認識到自身的主體地位,才能夠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發揮出其主體作用。首先,引導農民主動參與農村文化建設活動中,由于農民在農村建設的缺位,所以,各級部門應加強對農民主體觀念的宣傳,在潛移默化中使其意識到自身的主體地位,進而積極參與到農村的各項文化建設中。注意現代化職業農民的發展,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在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以維護農民利益為主,并結合鄉村振興戰略,注重發展新產業模式,有效融合第一、二、三產業,為農民拓展增收的渠道,縮小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提高職業農民的吸引力。加大對農村的投入力度,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在醫療、教育方面加強建設,縮小城鄉在教育、醫療、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差距,為農村的穩定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其次,農民作為農村文化創造者,在農村文化建設中應具有主動性、自主性,在凸顯其主體地位的同時,使其擁有一定的自主權。在基層黨組織的帶動下,強化農民自主性,基層黨組織作為黨領導農村的體現,其職責涵蓋了農村文化建設,并且具有決定權,所以,在農民文化自主性的提升上,應以黨組織領導為主。基層黨組織應建立基層黨委和農民之間的對話機制,農民是農村文化建設的直接參與者而,對于農村文化建設的方式、效果、改進等,都需要以農民作為指標來衡量,所以,應先了解農民的文化需求、習慣等,合理處理農民的意見,完善農村文化建設方式,以更好地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基層黨組織應加大科學思維的宣傳力度,這也是農民主體性建設的內在需求,通過長時間宣傳,潛移默化地對農民產生影響,在其心中埋下科學發展的種子。同時,注重文化人才的培養,以更好地對農村文化建設進行監督,通過完善黨員文化培訓制度,提升培訓效果,并將農民群體中的優秀文化人才納入黨員中,更好地開展農村文化建設相關工作。最后,在政府的引導下,有效拓寬農民自主空間。在農村文化建設中,政府起到投入、主導作用,若政府地位發揮不當,無法保證農村文化發展的物質條件;如果政府地位發揮過當,便會改變農民主體地位,自身成為主體。因此,應合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大力推廣PPP模式,即在農村文化公共服務上,以招投標的方式讓社會資本建設公共文化服務,政府提供支出,確保社會資本的收益,這樣能夠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到農村文化建設當中,并且解決農村公共設施質量問題。該模式能夠有效發揮出政府的職能,轉變其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的地位。雖然該模式并未直接改變農民參與農村文化建設的形式,但各方力量的參與,導致農民參與難度增加,所以,為了提升農村文化建設水平,就需要政府、高水平社會資本、專業機構的共同參與,從而有效提升農民參與的門檻,若在農村文化建設中,農民有任何不滿意,只能和政府溝通,由政府出面整改,導致效率較低。因此,在該模式中充分發揮政府作用非常重要,需要完善頂層設計,既要對接現有文化體系,還應滿足農民的多樣化文化需求,慢慢強化農民主體意識,提升其文化水平,對農村文化建設有著積極促進的作用。
3.2增強農民的文化積極性
為了在農村文化建設中加強農民主體建設,就需要充分發揮農民主體性作用,強化其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使其真切地參與到農村文化建設當中,從中感受農民應有的精神風貌。首先,加強產業升級,促進農民積極參與。現代化農業與傳統農業存在較大的不同,不僅表現在運作方式,還表現在產業支撐和管理上,通過促進農村產業升級,能夠提高科學文化在農民心中的地位,并且激發其了解科學文化知識的積極性。在現代化產業發展中,具有科學文化知識的農村對產業升級有著積極促進作用,但農業現代化并未完全普及,且農民發揮較大的勞動力優勢,所以,應積極建立完善的科學文化教育體系,以科學理論作為重要支撐,確保與農村現代化生產有一定的聯系,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農村產業、科學文化共同發展。在農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應提升農民的現代化意識,使其朝向現代化農民身份的轉變。在現代化產業中,農村文化產業作為重要部分,能夠反映出農村文明程度,所以,應挖掘符合農民發展的文化產業,并引導其養成好的文化消費習慣,促進農村文化的良性發展。其次,提高農民整體文化素養,進而提升其文化建設參與積極性。在農村文化建設中,農民的文化素養對其自身主體地位有一定的影響,文化程度較高的農民,對于農村文化建設的接受程度較高,對農村文化創新發展較為有利。為了提升農民群體的文化素養,就需要先從村委會負責人以及民間藝人著手,提升農村文化的建設水平。這部分群體的文化素養對農村文化建設質量有著重大影響,在農村文化朝向科學化方向發展中,要求民間手藝人應具有現代化藝術知識,而在農村文化的現代化進程中,能夠催生農民現代化意識,使其意識到自身在文化建設中的作用。最后,采取科學合理的方案,助力農民文化素養的提升。為了提升農民整體文化水平,就需要制定完善的培養機制,通過加強宣傳,設立專門教育機構,以農民可接受的方式展開教育,并結合當前農民的整體文化素養,合理編制教育的內容。同時,組織多樣化文化活動,增強農民的興趣,使其主動參與文化建設,從以往的被動逐漸轉為主動。此外,樹立典范,在榜樣激勵的方式下,讓農民了解自身文化短板,通過挖掘典型文化案例,并注重優秀人才培養,助力農村文化發展。在制度層面,加大對互聯網等科技的推廣,為農村文化發展提供活力。
3.3豐富農村文化活動體系
豐富的農村文化活動為農民主體建設創造有利條件,在文化活動中,能夠有效反映出農村文明程度。一方面,建設完善的制度,保障農村文化活動的開展。為了發揮農民文化主體性地位,就需要依賴物質、精神條件,通過建設完善的文化建設體系,引導農村文化朝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完善傳統文化遺產保護機制,對于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在較少投資下,便可以產生較大的經濟效益,并且,伴隨著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有助于保護物質文化遺產;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其載體為民間手藝人,傳統生產方式的逐漸衰落,一些工藝逐漸失去市場,對此,政府采取補貼的方式給予保護,但其根本問題是生存、傳承的問題,所以,從制度上加大宣傳,擴大影響力,使更多的人認識,并從市場層面推動文化形式的創新,以更好地適應當前時代發展需求。在農村文化建設中,人才、財力尤為重要,通過建立完善的財政投入方式,在農家書屋資金投入上,可以適當減少前期投入占比,以保證后期維護、更新等經費的充足[2]。另一方面,動員社會力量,豐富農村文化活動的形式。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社會力量發揮著重要作用,社會資本的投入,對農村文化建設較為有利,不僅在資金上提供支撐,還可以帶來先進管理經驗,提供高質量農村文化產品。社會組織的靈活程度較高,文化產品的形式呈現多樣性特點,例如專業文演藝術團,不管是在演出形式上還是經營方式上,都有著成熟經驗,可以為民間藝術團提供經驗以及演出渠道等,并且農村為專業文演藝術團提供了舞臺,提供了文化發展的土壤,進而實現雙贏[3]。在這個過程中,政府應加大監管,發揮其自身優勢,避免出現以次充好的情況。通過豐富農村文化活動形式,有效激發農民的主體意識,進而有效助力農村文化發展。
4結束語
在農村文化建設中,農民作為主體,在其主體性建設中面臨較大的困境。農民主體力量比較薄弱,并且缺乏主體意識,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的參與性比較低。為了充分發揮農民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就需要從現實出發,培養農民的主人翁意識以及主體能力,并加強對農民的思想教育,提升其思想覺悟,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農村文化建設,發揮其創造創新能力,進而有效推動當前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
參考文獻
[1]姚楊.芻議提升新時代鄉村文化建設中的農民主體性[J].南方農業,2022,16(13):239-241,250.
[2]侯綸儒.新時代農村文化建設中農民主體性建設研究[D].武漢紡織大學,2021.
[3]李閔.鄉村文化建設中農民主體性困境與出路[J].山西農經,2022(21):21-23,60.
作者:張佳媛 單位:中共成縣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