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與制造企業發展探究

時間:2023-04-04 10:54:33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1篇數字經濟與制造企業發展探究,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數字經濟與制造企業發展探究

一、數字經濟制造業發展背景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發,對全球經濟造成了重大影響,中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萎縮、供給沖擊、預期疲軟三重壓力。宏觀層面上,世界經濟下行,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持續升溫,阻礙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循環,經濟全球化步伐放緩;微觀層面上,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內外雙重困境。而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數字新形態的出現則為改變這一狀況提供了契機,全球經濟也因此進入以數據驅動、平臺支撐、軟件定義、萬物互聯為主要特征的數字經濟時代。隨著移動電子商務的興起,制造企業被視為數字經濟的主戰場。制造業是工業經濟的“心臟”,綜合國力的“基石”,是國家經濟命脈所在,其高質量發展不僅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而且在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進程中具有重要使命。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國內制造業總體處于全球價值鏈低端,數字經濟的興起無疑為制造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新思路。

二、數字經濟下我國制造企業數字融合必要性

對于制造業企業而言,現今市場競爭激烈,數字融合能夠促進企業建立統一管理平臺,優化現有業務流程結構,提升經營管理效率,降低生產經營成本;制造業生產重復任務較多,數字技術引入實現生產智能化,提高生產產品質量和效率;大數據有利于洞察消費者偏好,擴大產品服務的市場范圍;數字金融的發展促進企業支付和融資方式的改變,降低企業交易成本,化解融資困難的問題,因此數字經濟下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勢在必行。本文將從生產要素、生產方式、管理模式、融資方式四個方面來闡述數字經濟下制造業企業數字轉型、智能化升級的必要性。

(一)提高生產要素配置效率

生產要素配置效率關乎制造企業高質量發展。在傳統要素市場下,制造企業面臨嚴重的市場化要素配置扭曲,而數字經濟的融合發展下,以數據為核心的生產要素具有高融合性、強流動性的特征,不同生產環節所需的要素類型和比例是一個科學的動態變化過程,發揮生產過程的“價值創造”功能,可有效延伸產業鏈長度。數字經濟環境下緩解了市場信息不對稱,使生產要素的價格與質量公開,打破了區域隔離、改善價格歧視[1],進而總體降低制造企業要素成本,促進生產要素管理效率提高,支撐制造企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改進生產方式

數字技術應用到企業的生產和業務流程,可提高生產經營效率,促進生產過程規模化、自動化、智能化,將數據轉化為制造業戰略優勢。人工智能在企業生產經營中的應用可以釋放基礎勞動力,緩解勞動力成本逐漸攀升的壓力,培養高級技術人才,優化企業人力資源結構。數據資源的準確傳輸和智能自動化生產技術可以將技術復雜的工作高效實施,提高生產產品質量、降低勞動成本,形成精細化生產模式,促進企業生產效率提升。此外,數字技術改善生產模式可以滿足消費者多元化需求,提高消費者福利,擴大企業產品服務市場占有率,提高市場競爭力[2-3]。

(三)優化管理模式

數字經濟下衍生出多元的系統、平臺、應用程序以優化制造業管理模式。在此背景下,管理層主動借助信息技術重塑企業內部組織結構、完善管理機制、提高治理水平,并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進行戰略管理與營銷策劃,可使企業管理更加透明,提高工作效率,管理模式的數字化和透明度提升保障管理層的決策質量,進而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和內部績效。此外,數字技術縮短時間和空間距離,促進信息在企業組織內部與貿易伙伴之間流通,進而節約時間和資金成本。

(四)提高融資效率

數字技術引進需要大量資金支持,數字技術促進金融發展,緩解企業融資約束。數字金融是在傳統金融模式上的創新發展,數字金融為企業搭建信息服務共享平臺,拓寬金融系統服務對象,降低借貸門檻,尤其提高了發展處于弱勢企業的融資效率;數字技術提升金融業務辦理效率,提高企業獲取資金的速度,促進企業資金鏈的穩定。

三、數字經濟下我國制造企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數字經濟核心技術應用成熟度尚待提升

2016年以后,我國進入全面數字經濟時代,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在全國得到了廣泛應用,區塊鏈、平臺經濟也融入企業發展,總體來看,數字經濟賦能企業轉型,促進企業競爭力提升。不可否認,我國部分制造企業在數字融合過程中享受了要素成本降低、管理效率提升、產品針對性提高的福利,但我國部分中小微型制造企業的數字技術成熟度顯然落后于大型企業。由于數字技術前期投入成本高、研發周期長、創新成果具有不確定性,中小企業對數字技術的發展應用缺乏動力。我國部分中小型制造企業應用的數字技術不夠成熟,一部分企業屬于對數字經濟技術應用的簡單復制,沒有經過二次創新研發,難以實現數字技術與企業生態發展的充分融合,不成熟的技術對企業的生產經營和銷售環節的發展起不到質的改變[4]。

(二)“數字鴻溝”顯現,區域性經濟發展尚不平衡

數字技術經過長時間的探索已經覆蓋全國范圍,促進信息、資源、知識的流動,為企業提供了互惠互贏的發展平臺,我國制造企業享受著數字經濟帶來的福利。但“數字鴻溝”也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顯現出來,目前我國制造業具備數字化技術引入的基礎條件,因此在“接入溝”層面差距不明顯,主要在“使用溝”層面差距顯現[5]。第一,數字信息對制造業不同產業類型的耦合效用存在差異。數字經濟發展總體上顯著提升了我國制造企業的出口技術復雜度,對于技術密集產業促進作用更明顯,其數字經濟的耦合效用高,但對于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業的耦合效用低。第二,數字經濟通過數字技術賦能、經濟模式變革、基礎支撐保障加快制造企業質量、效率、動力變革,助推制造企業高質量發展[6],但對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促進作用小于發達地區。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區域間產生“數字鴻溝”,我國東西部地區制造企業發展不均衡,近年來中國制造企業高質量發展總體呈上升趨勢,呈現出中間集聚、兩端分散、由東向西呈梯度下降的基本格局,即數字經濟越發展,區域發展差異就越明顯,尤其是本身數字技術基礎與吸收模仿能力就較弱的制造企業,數字經濟的耦合效應相對較小,而對于技術創新水平較高的大型制造企業,其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發達地區,數字經濟能夠進一步強化技術溢出效應,提高數字融合耦合度。二者之間差距顯現,制約制造企業區域布局和協調發展,可見數字經濟下制造企業發展缺乏整體性和協調性。

(三)數字經濟發展協同性不足

我國大部分制造企業有一定的數字技術能力,大多中小企業在數字技術應用過程中的重點是數字技術與應用的協同性。大部分企業更多關注各業務執行的內容,容易忽略對其內部各業務單元的認知。而數字經濟環境下,企業各業務關系緊密,雖然各業務單元運作已經成熟,但如果沒有系統地將各業務板塊串聯在一起,將各業務關系普及到每個業務單元,就造成各業務鏈條斷裂,使企業各業務脈絡未能在數據系統中實現,形成了各自的“數據孤島”。企業數據的處理分析與業務流程協同性需要加強,否則企業在應用大數據的過程中不但沒有減少人力成本,反而是企業數據工程師在做數據搬運工,會使得數據重復、質量問題凸顯。如果沒有注重對內部系統數據的應用,缺少系統的規劃,其線下的數據只作為簡單的存檔,沒有結合業務形成對應的數據分析,導致數據處理工作重復、效率低下,重大問題處理周期延長,無法對企業形成有效的預警。

四、數字經濟下我國制造企業發展對策

(一)引入數字金融,提升數字經濟核心技術水平

隨著數字經濟環境的改善,我國大部分制造企業重視企業與數字經濟的深度融合,尤其是中小型企業制造急需突破數字經濟技術應用瓶頸,引進數字金融技術,激發制造企業數字經濟創造新活力。第一,引進數字金融技術,提供數字化轉型所需的資金基礎。數字金融依托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能夠充分捕捉到市場信息,提高企業信息透明度,完善企業征信水平,結合經濟環境背景制定信貸政策,合理引導資金走向,緩解企業因地理位置、信息不透明、技術不足所產生的融資約束,更加方便、快捷地將資金注入企業。第二,數字金融技術通過大數據技術,分析市場環境,根據企業自身風險承擔能力和項目的收益分析,制定適合企業的投融資項目,助推企業進行資源整合,優化產業結構以進行戰略調整。第三,數字金融賦能企業創新活力,數字金融技術是數字經濟與金融融合的產物,蘊含新技術、新模式、新思維,促進企業技術發展與融合[7],當企業具備了足夠的資金支持,良好的市場環境,數字化的新能力、新裝備,價值創造和商業模式就會上升一個新的臺階,從而為企業提供一個更好的市場環境。

(二)消除“數字鴻溝”,開辟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國要實施區域協調發展,并將此作為我國發展戰略之一。數字經濟加速知識與技術的溢出和吸收,云平臺、大數據等數字技術加快前沿技術的攻關、縮短研發周期,因此合理利用數字技術,對經濟環境實施干預能夠促進區域發展平衡。第一,完善全國數據要素流通市場,促進數據要素跨區域、跨企業流動;數字經濟下促進流通物流創新升級,使得物流成本降低、效率提高,促進要素的各區域的流動效率、降低流動成本,拓寬市場規模,提高市場交易效率。第二,構建行業數據共享中心,促進知識技術跨區域流動,加強制造企業間的信息知識交流,促進企業間合作、學習與聯系,建立區域合作機制和互助機制,憑借數字化賦能打破制造企業邊界,實現跨界合作,促進產業集群和產業鏈聚集,發揮上下游聯動效應,促進企業合作模式優化升級。第三,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優勢,在技術創新過程中強化市場機制的作用,統籌規劃制造業與數字產業的區域布局,縮小地區間基礎設施差距[5];后發地區結合地區能源優勢,抓住數字經濟發展浪潮,使特色行業在區域范圍內產生集聚效應,在全國范圍內形成優勢互補、重點突出的良性發展格局,形成區域市場聯動的一體化發展新格局[8]。

(三)加強數字經濟與企業融合度,提高協同效應

首先將企業最成熟或相對獨立的業務部門作為切入點引入數字技術,考慮將各項業務板塊數據的輸入與輸出進行串聯,進而實現企業從局部到整體的數字化過程,保證引入數字技術后,原有的業務鏈條也不會斷裂。其次,業務脈絡的串聯是簡單到復雜的過程,要探究企業各業務中心更深層次的業務關聯,熟悉企業內部各業務發展脈絡,并在數據系統中實現,增加各業務部門的互相依存度,實現部門協同;必須打破傳統線下生產經營模式的舊框架,相關部門的業務配合數據技術并結合企業自身發展情況對企業原有的應用進行流程重構和習慣改變,促進數字技術與企業業務發展協同化。加強企業數據處理分析與各業務流程的協調性。建立一個統一的數據實時系統,實現數據實時更新、監控與管理,提高內部數據透明度,打通各業務部門數據信息,實現數據共享,使得管理層打開手機就可以實時觀察質量、技術、產量等全局數據,工作更加清晰,并且提高數據的錄入、處理、分析效率,重大問題處理的周期縮短。劃分各業務部門數據處理分析任務,明確各部門職責范圍,提高數據分析效率,加強數據與各業務發展的適配性,能夠及時預測未知風險,提高數據價值創造能力。

主要參考文獻:

[1]余文濤,吳士煒.互聯網平臺經濟與正在緩解的市場扭曲[J].財貿經濟,2020.

[2]惠寧,楊昕.數字經濟驅動與中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51(1):108-122.

[3]黃賾琳,秦淑悅,張雨朦.數字經濟如何驅動制造業升級[J].經濟管理,2022,44(4):18.

[4]劉昱洋.我國數字經濟發展中的問題探討及對策研究[J].區域經濟評論,2022(1):99-106.

[5]李穎,賀俊.數字經濟賦能制造業產業創新研究[J].經濟體制改革,2022(02).

[6]周勇,王懷英.數字經濟對工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基于區域基礎吸收能力的調節作用[J].科技與經濟,2021,34(04):81-85.

[7]潘為華.數字普惠金融與制造業升級:影響機制與經驗證據[J].財經理論與實踐,2022,43(06):10-16.

[8]趙聰慧,范合君.企業數字化轉型評價體系構建、進程測度與提升路徑[J/OL].財會通訊:1-9.

作者:楊淑勤 單位:新疆財經大學

友情鏈接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日本少妇高潮正在线播放 | 天天亚洲欧美日韩久久 | 偷拍亚洲一区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播放亚洲视频 | 污污精品91网站在线观看 | 日本高清视频区一区二区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