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1篇草地保護和飼草聯動發展模式研究,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1基本情況 海北州地處青藏高原腹地,地處祁連山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生態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境內擁有豐富的草原資源,享有祁連山下好牧場的美譽,為天然草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物質資源[1]。全州共有可利用天然草場面積27120km2,其中草畜平衡面積19253.33km2,禁牧面積7866.67km2,年發放獎補資金2.41億元。2021年末全州草原生態天然草原鮮草產量4668.33kg/hm,可食鮮草產量4063.76kg/hm,綜合植被蓋度達到66.6%。全州人工草種植面積達到151.2km2,其中一年生106.87km2,多年生牧草44.33km2,根據海北州氣候條件,年產鮮草約59.68萬t。先后培育飼草生產企業及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73家,建成年產萬噸以上飼料廠4家,年實際生產各類草產品達到15萬t以上。
2發展思路 緊緊抓住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為契機,建設海北州全國
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示范區,健全和落實新一批草原生態補償、綜合利用、生態建設、生產生活生態并重的方針,全面推進草原生態修復工程建設、天然草原退化草原的治理和人工養殖,不斷擴大飼草料來源渠道,推動現代草產業深入發展和抗災保畜保障工作機制,加快推進畜牧養殖產業的升級轉型和現代化發展,促進草原牧區經濟可持續發展,實現草原生態環境良好和民生改善雙贏目標。
3主要做法 3.1強化草原生態管護責任,積極推廣和落實草原生態補償機制
全州劃定禁牧草原面積7866.67km2,草畜平衡面積19253.33km2,年發放草原生態補獎資金2.41億元。選聘715名草原生態管護員,先后制定出臺了《海北州禁牧和草畜平衡暫行管理辦法》、《海北州草原生態管護員暫行管理辦法》、《海北州草原生態
保護補助獎勵機制績效考核暫行管理辦法》等管護配套措施,逐步健全了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績效考核工作機制,深化了鞏固草原生態保護和管護成效。
3.2加大項目實施力度
海北州在草地生態保護與建設工作中,立足實際及時安排部署各項工作任務,加快推進和實施草原生態保護工程和綜合治理工程,加強天然草原的生態建設,構建了一系列的草原生態環境治理工程,積極推行退牧還草、依法治草、草原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及生態保護補獎制度。如環青海湖地區相繼啟動實施了草原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工程項目、退牧還草工程項目等,隨著這些工程的啟動和實施,為加快海北州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尤其是國家在全面推行草原生態補償機制以來,不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進程,將扶貧攻堅、維護民族團結和繁榮牧區經濟作為重要工作去抓,政策的內容和目標取向深入人心,草原生態保護補獎政策成為農牧民最大最實惠的民心項目和德政工程。
3.3強化草原生態恢復治理
海北州依托祁連山草地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項目和天然草原退牧還草補播等生態工程,扎實開展天然草原生態恢復治理。同時,注重向科技要效益、向管理要質量,轉變牧區傳統生產方式,全力推廣應用羔羊犢牛早期斷奶、藏羊兩年三胎、牦牛一年一犢等牲畜高效養殖新技術,全州近70%的農牧戶和85%的藏羊開展補飼,有效緩解了畜草矛盾。
3.4加快推動人工
飼草基地建設
隨著草原生態畜牧業的蓬勃發展,逐漸形成現代草業發展體系,海北州年落實“糧改飼”試點項目26.73km2,全州一年生飼草種植面積達到151.2km2,以祁連縣沙龍灘退化草地黑土灘治理技術模式創新為主,補播多年生牧草133.33km2以上,快速推進草原生態畜牧業發展方式轉型升級,促進草原牧區經濟可持續發展,實現草原生態環境良好和民生改善雙贏目標[2]。同時,積極探索“祁繁甘育”、“飛地經濟”、“合作經濟”新發展模式,推動了草畜
聯動、循環
發展新的發展新路徑,促進海北草原牧區經濟可持續發展。
3.5大力發展草地生態畜牧業
海北州以草地生態畜牧業合作社股份制改造為主要抓手,探索形成“生產資料高度整合、天然草原載畜合理、牲畜按品分群飼養、放牧草原劃區輪牧”的海北州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建設新的發展
模式,全州共培育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77家,家庭牧場432家,規模養殖場99家。改造完成生態畜牧業股份制合作社省級試點社22家,共入股牧戶1031戶,整合草原面積464.2km2,牲畜36690頭只,總股金達14252.39萬元。
3.6農牧業綠色發展效果顯現
厚植生態底色,提升質量成色。先后分批次、分年度實施了藏羊牦牛原產地可追溯工程建設,加快推進畜牧養殖糞污資源化利用和科學處置,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效率持續強化,地區畜禽養殖場的糞污污染物處理設施配套率達到了100%。結合畜牧養殖現狀,加快推進生態畜牧養殖產業規劃,建造標準化的養殖小區,禁養區和限養區適度轉變生態種植業,全州建成有機肥生產企業23家,農作物秸稈的綜合利用效率達到了80%以上農田地膜以及肥料包裝袋的回收率達到了85%以上,畜禽規模養殖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82.5%,農畜產品質量合格率達100%。
3.7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明顯提高
海北州過招商引資和鼓勵民間投入自籌資金等方式,加快培育出一批懂技術會生產會經營帶動能力相對較強的4草飼料生產加工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先后成立了多加4次的草飼料生產加工公司和企業,集中了飼草飼料種植、加工為一體的龍頭企業,123家合作組織(合作社、家庭農牧場)參與飼草種植與加工,有128家養殖場(合作社、家庭農牧場)開展飼草收貯與飼喂轉化。成立了飼草聯合社,形成了抱團取暖、攥拳發展的新發展方式,逐漸形成了飼草產業市場化運作、專業化生產和統一銷售的發展模式。據不完全統計,每年全州投入到飼草種植、收割、加工等環節的中大型農機具可達3000余臺(套)。其中,種植環節2700余臺(套)、收割及加工等環節300余臺(套)。進一步提高了全州飼草收獲和加工工作效率,通過大面積人工飼草基地建設和飼草料加精深加工,使天然草場得以繁衍生息,有效地改善天然草原生態環境退化的處境。
4取得的成效 4.1天然草原保護方面
通過天然草原生態保護補助機制的有效推行和實施,農民群眾的經濟收入水平呈現逐漸提高的態勢,農牧民群眾的生活條件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為鄉村脫貧攻堅發揮了極為重要壓艙石作用。堅持生態為主的發展模式,將農牧地區的畜牧生產和生態保護有機結合,建立健全《海北州天然草原禁牧休牧輪牧和草畜平衡制度》,穩步促進草原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加快草牧業發展方式轉變,逐步轉移天然草原放牧牲畜,減輕草原放牧壓力,實現了“禁牧不減收”的目的。為了加快推進生態文明的建設進程、打贏扶貧攻堅戰、維護地區民族團結和農牧區經濟繁榮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政策的內容和目標取向深入人心,草原生態保護補獎政策成為農牧民最大最實惠的民心項目和德政工程。
4.2人工飼草基地建設方面
全州穩定種植一年生飼草面積151.2km2,通過推廣優質高產飼草種植,全州飼草產量逐步提高,年產鮮草總量達59.68萬t。先后整合飼草種植合作經濟組織148家,以流轉土地的形式,建成高標準飼草基地33.33km2,年產鮮草15萬t以上,有力的保障了全州草食畜補飼需求。按照“內擴外聯”的發展思路,廣辟飼草來源,在河西走廊等周邊地區租賃發展“飛地牧草”3.33km2,有效補齊了飼草地“短板”。人工飼草收割、青貯、加工機械化作業程度進一步提高,大幅度提高飼草生產總量,對生產和提供更多更好的畜產品發揮重要作用。同時,帶動一部分農牧民從事飼草種植和種收機械服務,完善技術服務體系建設,示范帶動和輻射作用顯著,為今后逐步擴大飼草種植規模奠定基礎,積累經驗。
5存在的問題 發展生態畜牧業,飼草料是基礎,保護天然草原和發展人工飼草產業突出問題有以下幾點。一是草原生態脆弱、局部退化嚴重。二是草原保護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生態恢復治理難度大。三是生產體制制約因素多,轉變發展方式難度大。四是草原監理力量弱,監管不精準。五是飼草產業化水平低,多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六是機械化水平低,生產效率不高。
6工作建議 6.1健全完善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工作機制
全面貫徹實施新一輪草原保護補助獎勵政策,繼續推行績效考核管理制度和工作方法,嚴格落實補助獎勵資金發放與生態保護目標責任、生態保護效果掛鉤的績效管理工作機制[3]。強化天然草原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加快促進草地生態畜牧業發展方式轉變,發展完善后續產業和制定政策配套,不斷拓展農牧民增收渠道和路徑,穩步提高政策性收入和發展收入水平,實現生態治理、發展生產、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標,深入推動全州農牧區經濟社會健康穩定持續發展的大好局面。
6.2進一步加大天然草原資源保護和建設的工作力度
加大資金投入持續實施退牧還草補播工程和祁連山綜合治理等重大生態保護工程,加大對牲畜棚圈、儲草棚、青貯窖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加大對天然草原有害植物和黑土灘退化整治力度。積極開展草原自然保護區建設項目和草原防災減災工程申報工作,強化已建工程的跟蹤督查,堅持實施草原修復生態項目,保證草原生態環境改善成效顯著,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重大成果。第一,加強草原監管體系建設。逐步完善草原監理體系建設,提高草原監理部門規格和人員、器械配置,按照職責依法依規承擔起本轄區天然草原監管工作職能。同時應當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并結合工作實際積極制定出臺《草原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規和制度機制,切實加大天然草原執法工作力度。第二,深入推進海北州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建設。堅持先行先試、示范推廣、全面提升改造“三步走”的工作總思路,以轉換發展方式,調整生產結構,提升生產能力為主要工作驅動力,加快組織建設,配置具有較強的規模經營能力,較高的產業化水平和較好的基礎設施,加快構建具有高原特點的農牧民股份合作組織。同時,積極創新海北州推進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建設管理工作制度,為全省乃至國家西部牧區可持續發展樹立典型和樣板,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經驗。第三,建立完善牧草良種繁育基地。推行現代化畜牧種業項目,建立由政府主導、企業參與的育繁和推廣結合的商品化繁育系統。充分發揮飼草優質種質優勢,開展區域試驗和生產性試驗,加速發展一大批區域適應性強、產量高、飼用價值高的飼用品種,繁育抗逆性強,抗病性強,耐寒耐干旱的新型飼料作物。要加強畜牧業基礎設施建設,健全適合不同地域的畜牧業用種業發展配套制度,在適合發展的地方進行畜牧業、種業基地的布局,提高優良牧草種子生產和供給能力。第四,發展牧草產業推動畜牧業發展。加快推進放牧地區牧草生產基地,建設健全州、縣、鄉、村四級防災減災工作體系,保障飼料能夠科學供給。在全州通過草地棉耕補種等多種生產技術,切實提升天然草原的生產能力,利用退耕以開墾的草原和水熱條件相對較好的草原發展多年生的飼草種植。在農牧交錯帶發展飼用燕麥、飼用黑麥、苜蓿、披堿草、箭箸豌豆等優質高產飼草生產基地,形成農牧互補格局。第五,完善經營機制和社會多元化服務體系。鼓勵行業協會、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機構,在重點領域開展專業技術支持。支持各大公司、專業合作社參加飼草料種植、經營,采取基地連農牧戶、基地連農戶的經營模式,通過與農牧戶簽訂產銷合同,穩定產銷關系,把人工飼草生產與大市場聯接起來,要建設區域飼料生產基地,保證飼料生產規模。支持飼料生產企業、養殖企業利用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先進的信息技術和設備,開展智能化、精細化生產經營,提升飼料從種到用全程信息化水平。建立飼料行業的產銷對接信息系統,加強飼料生產和銷售的高效銜接,提高飼料生產和銷售的質量。
7結束語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的投入力度持續增大,海北州始終堅持生態優先考慮,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并舉的工作發展思路,以提高祁連山地區的生態環境和水資源的涵養為中心,遵循自然法則,采用自然恢復和人為介入技術,以維護草地的生態為先決條件,通過對草原資源的科學合理使用,通過草畜均衡機制的構建,鞏固和健全新一批草原補償政策,穩步推進草原保護工程建設,治理退化草地,加強對草地行政管理的監督,促進草地的生態保護和建設。
參考文獻 [1]程蘇蕊.飼草產業高質量發展路徑探析[J].產業創新
研究,2022,100(23):51-53.
[2]慈建勛,李彥民.淺議青海省天然草地退化治理與恢復的管理措施[J].青海草業,2022,31(2):66-68.
[3]嚴俊,旦久羅布,張海鵬,等.藏北高原那曲天然草地類型及其分布特征[J].高原農業,2022,6(6):526-535,546.
作者:楊濤張萬明 單位: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高原生態畜牧業科技示范園管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