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0:02:48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1篇自貿片區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研究,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一、研究背景
江蘇自貿區三大片區之中,連云港片區產業規模和經濟實力最為薄弱,但獨特的地理區位和自貿區獲批帶來的制度創新“紅利”,可以為連云港提供“彎道超車”的機會。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使連云港被賦予了深化對外開放的重要任務,也亟待從單一的“邊境開放”轉向制度型開放。為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連云港片區有必要建立與國際標準相接軌的制度框架,特別是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金融行業。制度創新(容錯機制)是自貿區建設的一大特色,對于連云港片區而言,實現金融行業的制度改革是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有力保障,也是實現區域經濟全面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前提。《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強調深化金融領域的對外開放及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撐。從宏觀上對連云港片區深化金融制度創新提出了具體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為金融制度創新提供了行動指南。我國大力促進民營經濟發展,但急需低成本、高效率的金融服務來保障。對于連云港片區而言,由于產業基礎薄弱、金融資源有限,研究如何利用制度創新實現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提升勢在必行,也是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但金融制度的改革與創新不是盲目的,必須建立在對實體經濟進行充分調研、了解現實需求的基礎上,綜合考慮政策條件后,再階段性地提出與有序實行金融制度的改革與創新。連云港自貿片區建設要從構建制度型開放新模式著手,以更完善的金融體系服務于實體經濟發展為重要任務。
二、研究現狀與意義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關于自貿區建設的路徑探析研究層出不窮。如陳衛峰認為,制度創新是自貿區建設的核心任務,也是深化對外開放的重要舉措。自貿區制度創新面臨的問題包括金融創新體系不完善、貿易投資便利化程度不高、法治體系不完備等,其中金融制度改革是重中之重,關系企業發展潛力。伴隨著自貿區制度改革與創新逐漸成為研究熱點,金融制度的改革與創新引起了部分學者的關注,但研究主要是從宏觀層面或以上海自貿區等為例開展。謝賢君和任曉剛對我國自貿區金融制度創新的發展格局和現存問題進行分析,提出加強金融風險防范和建設金融基礎設施等對策。尹慶偉分析了我國自貿區金融創新的現狀與問題,從深化金融對外開放、加強風險防控和完善金融創新法律體系等方面提出對策。關于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研究主要是從區域產業經濟和銀行業發展的角度出發,少有文獻從金融制度創新角度開展研究。目前關于連云港自貿片區的研究相對有限,制度創新研究的就更少,金融制度改革與創新的研究相對空白。連云港自貿片區獲批已近兩年,關于連云港片區金融制度創新的相關研究迫在眉睫,不僅關系片區內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支持能力和效率,更關系著連云港市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和整體經濟的快速提升。
(二)研究意義
江蘇省委、省政府積極響應中央政策導向,在“十四五規劃”的第十章重點介紹“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和水平”。在自貿區遍地開花的大背景下,金融制度的改革十分重要且迫切。但目前相關研究仍十分匱乏。對于連云港片區而言,“先行先試”和“容錯”機制為實體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因此,連云港片區亟須在金融制度方面進行改革,新形勢下主動參與國際貿易的重大部署中。
三、問題分析
為了使金融在連云港片區推動經濟快速、高質量發展,本文對連云港片區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現狀進行了分析。
(一)金融資源“脫實向虛”現象明顯
連云港片區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經常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障礙,得不到有效的金融服務保障,失去許多發展的機遇。金融機構普遍對中小型實體企業信心不足、興趣不大,反而過多地關注虛擬經濟(包括房地產,因房地產在中國經濟中呈現金融衍生品的特征,經常被排除在實體經濟之外),金融行業“虛火”上升明顯。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虛擬經濟收益相較于實體經濟更高、更快。伴隨著新型金融衍生工具的誕生與發展,金融機構這種追求短期效益的心理更加明顯。導致實體經濟面對的金融形勢更加嚴峻,阻礙實體經濟及整體經濟規模的增長。
(二)金融資源分布過于集中
資金不足是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也是阻礙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原因,對于連云港實體經濟也不例外。遇到良好的投資項目時找銀行尋求幫助,卻得不到有效的金融支持。資金主要在大型企業、融資平臺及金融機構間循環,并沒有真正注入實體經濟發展中,超半數中小企業未成功獲得貸款。主要理由是滿足不了銀行貸款要求,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小企業的發展,損害了實體經濟利益。特別是受疫情影響,中小企業更是雪上加霜,資金供應嚴重不足,甚至因此而倒閉。
(三)金融服務的效率與質量未滿足實體經濟發展的需求
高效的金融服務對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往往能起到關鍵作用。然而,當前連云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存在系統性不足、水平不夠、質量不高、產品種類單一等問題,特別是對科技創新型領域的金融服務不足。傳統形式的貸款服務對前期投入多的研究型企業來說,融資成本高、財務風險大,容易錯失很多優質項目。需要金融機構主動分析研判各類企業的金融需求,有針對性地對待。連云港片區有必要大力推進金融創新,提供適合當地實體經濟企業所需的高質量金融服務。
(四)信用機制不完善,金融環境有待優化
21世紀以來,連云港金融行業發展迅速,但也出現了金融秩序混亂、發展不平衡等典型問題,不利于社會經濟秩序的正常運行。目前,金融信用機制的建設不科學、征信評價機制不完善和不透明的現象亟須改變。江蘇自貿區連云港片區有必要在金融機構和中小型實體企業之間建立科學合理的信用評價機制,促進形成誠信、互利的良性循環,以使金融更好地服務中小實體經濟。
四、對策
(一)創新優化金融監管制度,激發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活力
當金融市場資源大規模流向虛擬經濟形成經濟泡沫時,政府須發揮監管作用,有效遏制泡沫的擴大。例如,以法律法規的形式,從源頭上遏制金融盲目追逐高收益。法律法規的建立要以調節、約束等為主,必要時要把金融機構服務中小實體經濟作為任務來明確,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規模、質量及效率作為重要的考核內容。通過建立長效考核機制,從制度上保障中小實體企業得到應有的金融服務。要完善金融宏觀調控制度,在政策間要形成足夠的系統性。不僅如此,連云港片區要積極引導金融主動服務實體經濟,打通金融資源和實體經濟間的合作壁壘,形成良性發展循環。
(二)深化供給側改革,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
金融機構面向中小型企業的金融服務目前以傳統的貸款業務為主,中小型企業獲得資金的各類渠道中直接融資比例太低,導致財務風險高。為滿足不同類型企業的需求,對于以制造業為主的中小企業可以推出“抵押貸”。針對前期投入資金較多、以研發類科技創新為主的中小企業,可提供長期金融產品。因此,連云港自貿片區對這類金融產品的發行可適當給予獎勵或稅費減免,增加金融機構參與的積極性。
(三)創新金融科技手段,有效降低金融風險
由于中小企業抗風險能力弱,特別是在疫情后許多中小型企業倒閉的情況下,金融機構認為面向中小型企業的投資風險較大。金融機構的風險控制部門利用實地調研等傳統風控手段對中小企業進行評估,通常不夠客觀和真實。為了彌補這種缺陷,連云港片區的各大銀行金融機構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特別是利用第三方專業機構建立的大數據平臺,客觀評估中小企業信用等級,靈活采取不同貸款利率和貸款額度,對信用程度高、經營業績好的企業適度降低貸款利率和提升貸款額度;對信用等級低、經營成果差的企業實行高貸款利率和較低貸款額度。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督促中小企業用心經營。
(四)完善金融市場信用管理體系建設
近年來,伴隨著P2P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帶來較多的網絡信用問題,給整個金融市場造成嚴重不良影響。不論是金融機構或中小型企業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潛在的信用問題,因此把網貸機構、中小企業法人信息統一納入征信系統十分必要。連云港片區有必要加快建立和完善金融信用體系,通過各相關主體間的溝通交流,提高企業信息透明度,最大程度地降低金融信用風險。只有通過加強信用管理、加快金融市場主體信用體系建設,才能有效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能力。本文在解讀連云港片區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典型問題的基礎上,積極深入探索金融制度創新思路,提出創新優化金融監管制度、深化供給側改革、創新金融科技手段與完善金融市場信用管理體系等具體對策與建議。致力于提升連云港自貿片區金融制度有效支撐和服務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高質量穩步提升。
參考文獻:
[1]楊春媛,梅德平.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四川自貿區建設路徑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8(19):146-149.
[2]盛斌.天津自貿區:制度創新的綜合試驗田[J].國際貿易,2015(01):4-10.
[3]丁宏.新一輪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的趨勢與路徑研究[J].江蘇社會科學,2020(04):121-127+243-244.
[4]何兵,程伊菲.江蘇自貿試驗區創新發展SWOT分析與對策研究[J].中國商論,2022(01):4-6.
[5]陳衛峰.“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度創新—以陜西自貿區為例[J].開發研究,2021(01):38-45.
[6]鄭國姣,楊來科,常冉.上海自貿區新片區金融創新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路徑探析[J].金融理論與實際,2019(07):16-23.
[7]謝賢君,任曉剛.新時代我國自由貿易試驗區金融制度創新研究:發展格局、問題審視與戰略性調整[J].當代經濟管理,2020,42(11):72-80.
[8]尹慶偉.我國自貿試驗區金融制度創新的成效、問題及調整策略[J].對外經貿實務,2021(01):65-68.
[9]姜少濤.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對策與建議[J].現代商業,2022(07):119-121.
[10]程煒博.吉林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提升再思考———以吉林銀行經營發展為例[J/OL].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1-5.
作者:何兵 徐達 單位:江蘇海洋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