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1:07:23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1篇醫學畢業生就業質量相關性研究,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2017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進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指出“堅持把醫學教育和人才培養擺在衛生與健康事業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探索建立招生、人才培養與就業聯動機制”“吸引優秀人才從事醫療衛生工作”[2]。醫學生是醫療行業未來的主力軍,剛入職的醫學畢業生常常擔任著維護人類健康的第一道防線,為人民的健康安全服務,工作是否擁有幸福感、就業滿意度如何將直接影響其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也間接影響著患者的就醫體驗,從而影響整個社會醫療環境,也與我國健康事業的發展具有重大關系。就業滿意度是一種愉快的工作狀態,它來自對工作或者工作經歷的評價,能反映一個人對其工作或工作環境的想法與情感,是通過自身對工作經歷的認知表現出來的內心狀態[3]。根據組織行為學理論,就業滿意度更高的畢業生能保持樂觀和積極向上的工作態度,進而提高個人在工作中的創新與創造能力,從而提高個人的工作效率[4]。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以上海中醫藥大學龍華臨床醫學院已經畢業1~5年的本科生、七年制、碩士和博士生為研究對象,從2013屆開始到2017屆,共384人參加問卷調查。
1.2方法
1.2.1調查方法
本次調研采用問卷星進行,學生需完成所有問卷題目后才能保存提交。
1.2.2調查內容
根據劉淑媛的“基于工作幸福指數的大學畢業生就業質量評價指標體系表”,將大畢業生就業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分為就業環境質量維度、就業崗位質量維度和人職匹配度三個維度,16個指標,9個權重,將工作幸福指數設定為100分,并調研學生個人基本情況、家庭因素、個性特點、在校表現、就業準備5個方面,研究醫學畢業生就業質量與五者的相關性,找出影響因素,分析提高就業質量、提升就業滿意度的路徑。
1.2.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統計軟件,進行t檢驗、方差分析和線性回歸3種統計分析。
2結果
2.1基本情況
剔除定向生填寫的問卷10份,共收回有效問卷374份,總有效率為97.40%。其中男生132名(35.29%),女生242名(64.71%);本科生47名(12.57%),七年制70名(18.72%),碩士207名(55.35%),博士50名(13.37%)。2013—2017年畢業學生數分別為61人(16.31%)、58人(15.51%)、81人(21.66%)、95人(25.4%)和79人(21.12%)。
2.2畢業生就業質量
步入社會1~5年的醫學畢業生就業滿意度的平均分為75.17分(滿分100分),其中≥80分174人,占46.52%;性別、家庭、部分在校表現與就業滿意度具有相關性;專業知識掌握程度、就業準備和規劃與就業滿意度具有正線性相關;年齡、學歷、性格及當年度的就業環境與就業滿意度無相關性。
2.3基于就業質量與其影響因素分析
2.3.1個人基本情況與就業質量分析
此次研究中,男生132名(35.29%),女生242名(64.71%),男性工作幸福指數均值為71.82,女性為77.00,t檢驗分析結果顯示,不同性別樣本對于工作幸福指數呈現出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女性工作幸福指數高于男性。學歷中本科生47名(12.57%),七年制70名(18.72%),碩士207名(55.35%),博士50名(13.37%),方差分析發現不同學歷樣本對于工作幸福指數不會表現出顯著性差異(P>0.05),我院學生年齡呈現博士>碩士>七年制>本科生,也反映了工作幸福指數與年齡無關,同時,研究也發現不同工作年限畢業生工作幸福指數無差異(P>0.05)。
2.3.2家庭因素與就業質量分析
家庭情況研究發現,醫學生中出生農民家庭最多,為149人(占39.84%),其他依次為工人119人(占31.82%)、知識分子57人(占15.42%)、個體29人(占7.75%)、干部18人(占4.81%)和軍人2人(占0.53%),不同家庭背景對工作幸福指數沒有影響(P>0.05),但不同家庭經濟情況的工作幸福指數存在顯著差異(P<0.01),表明不同家庭經濟情況對工作幸福與否有影響。家中兄弟姐妹人數不同與畢業生的幸福指數存在差異(P<0.05),幸福指數均數排序依次為,獨生子女(77.59)>兩個孩子(74.02)>多個孩子(69.96)。
2.3.3個性特點與就業質量分析
根據古希臘著名醫生和學者希波克拉底提出并由巴甫洛夫從神經心理學角度得到解釋的氣質體液說理論,從心理學角度將人的氣質分為4種,即多血質、膽汁質、黏液質和抑郁質。多血質具有活潑好動、反應敏捷、辦事效率高、但注意力不穩定、不安于循規蹈矩的工作的特點;抑郁質具有工作積極肯干、求穩不求快、但耐受性低、性格較孤僻的特點;黏液質具有興奮性低、安靜沉穩、能埋頭苦干、不易分心、但過于謹慎的特點;膽汁質具有精力充沛、熱情直率、暴躁易興奮、但性急缺少耐性、情緒忽高忽低的特點[6]。此次研究中多血質81人,膽汁質79人,黏液質176人,抑郁質38人,方差分析4種性格特征對應的工作幸福指數無差異(P>0.05)。方差檢驗個人興趣愛好與工作幸福指數的關系時發現,兩者具有差異性(P<0.05),興趣愛好廣泛者就業后的工作幸福指數最高,均數為76.70,而較少者為68.39。
2.3.4在校表現與就業質量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在校期間擔任過學生干部者162人,占43.32%,其就業幸福指數較未擔任者存在十分顯著性差異(P<0.01)。比較擔任學生干部的時間后發現,時間對幸福指數未呈現出顯著差異(P>0.05),擔任學生干部的時間對畢業生的幸福指數沒有影響。將在讀期間是否參加社會實踐分為非常積極、積極、一般和不關心四級,結果顯示,幸福指數與校內外實踐活動(包括各類學術活動)沒有相關性(P>0.05),比較獎學金/榮譽是否與工作幸福指數存在相關性,結果顯示,兩者之間不存在相關性(P>0.05)。對在校期間所學專業的看法進行分析發現,對專業滿意者257人,一般者106人,不滿意者11人,方差分析顯示,專業滿意度與工作幸福指數辨證差異(P<0.01)。見圖1。說明在讀期間對所學專業的滿意與否影響工作幸福指數,線性回歸分析回歸系數值為9.394(t=5.498,P<0.01),說明在校期間對所學的專業的滿意度與工作幸福指數產生顯著的正相關,專業越滿意,工作后幸福感越強。對在校期間掌握的專業知識及技能進行分析后發現,掌握很好的36人,掌握好的181人,掌握一般的149人,掌握差的8人,掌握的專業知識及技能不同對工作幸福指數存在差異(P<0.01)。見圖2。線性回歸分析發現,回歸系數值為4.629(t=3.371,P<0.01),表明在校期間個人掌握的專業知識及技能對工作幸福指數具有顯著的正相關,專業知識掌握越好,工作后幸福感越強。
2.3.5就業準備與就業質量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就業時職業規劃非常明確的58人,明確的211人,不明確的105人,方差分析顯示就業時的職業規劃不同影響就業后的工作幸福指數(P<0.01)。見圖3。線性回歸分析顯示,回歸系數值為5.931(t=4.153,P<0.01),說明職業規劃與工作幸福指數具有正相關性,職業規劃越明確,就業后的幸福指數越高。調查就業前的準備情況顯示,準備充分的39人,準備一般的246人,準備較差的89人,方差分析顯示F=2.120,P=0.121。見圖4。就業準備與就業后幸福指數高低有一定的相關性,線性回歸分析顯示回歸系數值為3.406(t=2.061,P<0.05),說明就業前的準備情況會對就業后工作幸福指數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關系,就業前的準備越充分,就業后的幸福指數就越高。分析畢業當年的就業形勢,認為很嚴峻的為111人,嚴峻的142人,一般的104人,樂觀的17人,提示對就業形勢的認識與工作幸福指數不存在差異(P>0.05)。
3結果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工作質量與性別有關,女性的就業幸福指數普遍高于男性,這可能與工作后開始養家糊口,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思想相關,男性在家庭經濟支撐中起著主要作用,故而對工作崗位的要求更高有關;年齡、學歷層次和工作年限均與工作幸福感沒有相關性。在家庭背景中,父母的身份對子女工作后的就業質量沒有影響,但家庭經濟狀況對子女的工作幸福指數存在顯著影響。家境良好者,工作幸福指數更高,均分達到85.19;而特困生則為75.54。家中子女的人數與幸福指數具有相關性,獨生子女的幸福指數最高,可能與獨生子女能獲得父母更多的支援,擁有更好的生活質量有關。從個人性格特點分析,雖然每個人的性格不同,但幸福指數與性格特點并沒有相關性。但個人興趣愛好較多的人工作幸福指數最高,可能是由于興趣廣泛的人擁有更豐富的業余生活,能不斷從其他事物中獲得幸福感。工作幸福指數與在校期間表現和就業前的準備相關,有學生干部經歷者的工作幸福指數更高,專業滿意度、專業知識掌握度、就業前的準備情況和職業規劃清晰度與工作幸福指數呈正相關,專業滿意度越高、專業知識掌握越好、職業規劃越清晰、就業準備越充分則工作幸福指數更高。
4提高畢業生就業質量的路徑
通過分析我們認為,可以將提高工作質量的重心前移到學生在讀期間,通過個人、家庭和學校三個維度,共同努力,提高醫學生的專業知識儲備,提前找準個人定位,做好職業規劃,并加強個人綜合素質,以提升學生的就業質量,提升其就業滿意度,為健康中國助力。
4.1培養興趣愛好,提升工作幸福感
家校合力,為醫學生撐起一片天。家庭作為學生成長的港灣,家庭教育能與學校教育形成合力,家庭出身、環境、經濟能力是先天決定的,無法改變,但家長可以改變教育理念,從小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給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環境,讓孩子擁有更敏捷的思維、更自信的人格、更從容的心態。
4.2加強專業能力培養,提升知識儲備
學校應充分重視學生的第一課堂,不斷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專業技能和醫學實踐,將教學、考核與評價有機結合,加強課程管理,形成分流機制,對多次考試不合格的學生予以降級或退學處理,讓學生一開始就端正心態,認真學習。同時,將理論宣講與實踐鍛煉相結合,讓學生不僅能夠掌握知識,還能從見習、實習、帶教實踐中獲得收獲,在老師的指導下靈活運用醫學知識為患者服務。
4.3早干預,早實踐,找準就業突破口
學校應加強第二課堂建設,幫助學生做好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從低年級開始,讓學生更早地明確個人發展定位,及早規劃未來,并著手就業準備。在畢業季,不僅要關注困難生群體,還要關注家庭經濟一般的群體,為更多的畢業生提供支持和幫助,將就業工作落實、落小、落細,不僅關注整個社會的就業形勢、就業崗位,還要關注不同生源地的就業需求,實現區域化對接、專業化對接、精準化對接。
4.4加強社會實踐,充分挖掘潛力
學校應開設多個學生實踐平臺,包括班級、學生會、社團等,由學校統一管理,引領方向,形成一年一換屆的固有模式,讓更多的學生得到歷練。通過擔任學生干部,使學生學會擔當和負責,入職后能夠盡快適應角色,在醫療實踐中感知大醫精誠的使命,獲得更好的職業獲得感和幸福感,擁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和更好的職業態度。
作者:孫巧麗 徐麗 孟梅華 吳曉莉 劉萍 顧曄斌 單位: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 上海中醫藥大學人事處